高中地理教学研究3篇

时间:2023-01-29 15:52: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3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3篇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篇1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较为滞后一方面,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和教师都面临高考的巨大挑战,无形之中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不仅使教师在教学重点上更多地向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靠拢,还使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影响下将学习重点放在对考试技巧的练习上。显而易见,这种功利化的教育理念无疑使高中地理教学相对片面。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习得的也只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在学科素养等更深的学习层次上获得进步[1]。并且,在这种教育风气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牢牢把控着课堂主导权,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划,还是对教学节奏的安排,都由教师从自身主观层面进行设计,忽视了对学生实际需求的研究,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现脱节。另一方面,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认知发展程度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也会导致他们对地理知识点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是沿用宏观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个体性没有得到体现,而且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感也较低。久而久之,学生对地理课堂的参与兴趣逐渐降低,甚至对地理课堂产生厌倦、逃避的心理。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首先,通过分析高中地理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这些知识点最终也是要运用到生活中的。但是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将教学内容更多地局限在教材范围内,也没有及时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导致学生所接触的地理知识较为空洞,缺乏生活性和实践性。其次,学生长期处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也会影响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导致他们难以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久而久之,极易形成固化思维。这就使得学生在面对一些更加灵活的地理问题时常常会束手无策。再次,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知识结构较为单薄。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只是掌握了对教材知识点的背诵与记忆,并没有在综合素质方面获得提高[2]。

(三)学生缺乏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主动对知识点进行解构、吸收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主动提问和自主探究的意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学生的课堂主导权较弱。教师在教学规划中缺乏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尊重,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感较低。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难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久而久之,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薄,即使能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更多的也是一些没有价值含量的问题。

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到,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就必须为其提供实际的经验情境。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教师只把关注点放在对教材知识的刻板讲解上,不仅难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对此,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改善这一状况。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往往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因此,利用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既能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时更加直观,也能将杂乱的知识点梳理得更加具有条理性,从而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和逻辑思维的锻炼。比如在学习环境与发展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我国的长江流域作为情境主题,鼓励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梳理长江的主要支流和湖泊名称。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思考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线以及各河段的特征,总结长江干流从上游到下游依次途经了哪些行政区,以及途径了哪些地形区。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不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使教材内容更具条理性,而且在总结知识点时还形成了大致的结构。这无论是对于应用还是对于记忆来说,都会产生巨大的帮助作用。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生动立体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从而使地理课堂学习氛围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比如,在学习人口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我国农民工现象的相关视频,并引导学生思考农民工现象说明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这一现象又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未来应当如何改变这一现象?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更加容易产生感官上的刺激,从而对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此外,相关视频的引入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使得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确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3]。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导入的趣味性课堂导入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往往是决定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换言之,科学高效的课堂导入能够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快速从课间休息状态转换成学习状态。同时,课堂导入环节也是学生初步了解教学内容的重要窗口。教师通过高效的课堂导入,能够为他们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教师不仅应该重视多媒体的引入,还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重塑课堂导入环节,从而提高课堂导入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有关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居住的城市或乡村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化的导入内容。首先,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熟悉自己居住的城市(乡村)吗?”学生纷纷回答道:“非常熟悉。”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结构图描绘出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或乡村的空间结构。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实践性的课堂导入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与此同时,如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将这些问题作为出发点,以便开启本堂课的教学。这样,既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感大幅提升,也使得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专注度不断提高。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尤其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普遍进入青春期,旺盛的精力和对自我控制感的追求使得师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再加上学生叛逆心理的萌发,也会促使学生做出各种违背教师指示的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拖延了课堂教学的节奏,影响了教学实效性。为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由教师积极地接近学生、融入学生,将学生视为平等的个体,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并给予学生赏识与鼓励,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从而在地理课堂学习中获得良好的自我归属感,进而提高他们参与地理课堂的积极性[4]。比如,在学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这一章节时,城市交通的拥堵是当下困扰社会的普遍问题,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观察到的社会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及对生活的观察,讲述自己对于如何解决城市拥堵这一问题的见解。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与同伴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通过小组讨论或者开展小型辩论赛的形式,为每位学生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提供平台。除此以外,在学生相互交流各自观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生一样扮演观众,并适时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有效地锻炼自己的开放性思维,进而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加灵活和深刻。

(四)联系生活实际打造生活化地理课堂创建生活化地理课堂既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难度,也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为此,生活片段的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地理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的应用性,也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比如,在学习有关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提出的“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以当地的农业园区作为案例进行思考,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在这一章节中所学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对家乡的农业园区进行描绘,以此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同时,在应用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提出开放性问题。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地理、政治、历史知识结合起来,深入思考自己的家乡应如何发展,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以此促使各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及助力学生灵活地运用各学科的知识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开放性问题展开思考,激发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对生活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欲望,以便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帮助,达到以教促学的目的[5]。

(五)建立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成长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既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举措,也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科学的教学评价所得出的结果能够为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提供客观依据,因此,要想打造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就必须建立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然而,在以往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往往把重点都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为此,随着高考改革工作的深入,教学目标不能再只局限于考试成绩这一单一的层面上,而应该向着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其一,对于评价形式来说,教师应注重打造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除了终结性评价以外,教师还应广泛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将学生的课堂提问情况、问题探究情况等各方面都纳入评价体系,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占比进行重新分配。其中,教师应尤为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自觉性。其二,对于评价主体来说,教师应进行积极地拓展,将学生引入教学主体,综合运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得到更加全面的评价。其三,对于评价结果来说,教师要避免过多地使用批评、贬低等消极性的评价词语,而是广泛运用赏识鼓励的评价方式,极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的评价,以此不断地激发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中获得积极体验,最终爱上地理学习[6]。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高中地理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践证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为了能够更加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打造更加科学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成为每位地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要以对高中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为切入点,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创新改革的思路,为打造更具时代特色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提供灵感。

作者:杨林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篇2

一、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拥有一个相对良好的开端,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课前导入就是上课的前奏,一旦拥有了良好的导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应用案例教学法,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作为根本依据,引入一些合适的案例,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关于人口迁移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关于人口迁移的相关资料,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又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能展示我国地理环境特点、地表构造的视频,如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等,来作为有效的课前导入。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怎样形成这些地貌的呢?这些地貌出现的具体位置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进入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课堂气氛也就会变得更加活跃,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用案例中的理论充分联系实际

地理学科中的案例大部分都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其中也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性。通过有效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从而对学生观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其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学习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科知识。地理作为基础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具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综合性、地域性。通过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学习和研究的一般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可以让学生形成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例如,在学习与亚马孙热带雨林相关的内容时,其中会讲到森林具有非常大的生态环境效益,以及热带雨林一旦遭受到破坏,就有可能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对这个教学案例进行有效的延伸,就可以联系我国东北当前的实际情况,着重探究我国当前为什么要停止北大荒的开发,其原因就是其具有非常大的生态环境效益。海洋、湿地,以及森林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通过这样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基本上都来源于学生自己身边的地理,以及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地理,不仅与当前的社会实际十分符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继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将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一些与之相关的地理学科原理、地理规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非常多的具体的典型案例,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若想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就一定要对此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也更加富有活力,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黄姜士 单位:广西玉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篇3

一、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整合的思路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将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融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是体现高中地理教学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的关键举措。将环境教学与日常地理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能实现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从教学思路的角度来看,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取决于前者在后者中的自然出现与有机渗透。如果将环境教学也看作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部分,那么其与课本知识的教学之间一定是这样的关系:课本知识的教学是显性的线索,而环境教学是隐性的线索。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相应的知识形成系统认识以外,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包括环境学习的部分。以《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教学为例。运输方式决定着一定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运输方式的改变往往意味着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又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这一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就能够认识到环境因素的作用,进而对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理解就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

二、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整合的案例

根据上述教学思路就可以发现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取决于学生建构知识的同时环境要素能否自然呈现。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关注自然、保护自然,进而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在《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发现区域发展离不开运输方式的优化,所谓“要致富,先修路”所蕴含的就是区域发展离不开运输方式优化的道理。实际上,高中生对此是有认识的。对于当下的高中学生而言,他们见证着运输方式的不断改变,车水马龙的背后是经济的繁荣发展。鲁教版地理教材中所举的例子是借助于“知识窗”,而向学生提供的实例是“依山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重庆”,这里暗含着中国人基于自然环境而进行的运输方式的开发与优化。除此之外还介绍了集装箱运输,这是运输工具大型化、高速化、专业化的体现。有了这些知识作为基础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因素,学生很容易就会得出结论:人类向自然环境借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来促进运输方式的变化,促进经济的发展。当然也有学生会注意到,在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必须保护自然环境,以确保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能够表现出和谐的关系。

三、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的反思

通过类似以上的教学案例可以发现,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来促进学生对环境的理性、辩证认识,是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要想高效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将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要在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的同时,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进行关于环境的思考。这样,环境教学的目的也就能实现。说到底,环境教学与地理教学应当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建构地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认识环境作用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认识,将环境教学与地理教学融合时会有更加清晰的思路,而这也就满足了环境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得以落地的根本条件。

作者:张颖华 单位: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

上一篇: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探讨3篇 下一篇: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讨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