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工作探讨3篇

时间:2023-01-30 11:29: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图书馆工作探讨3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图书馆工作探讨3篇

图书馆工作探讨篇1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已应用到各个领域。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源对经济及科研技术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代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仍处在较传统的阶段,服务理念还是以过去的资源消耗为主体,形式过于单一。而高校图书馆拥有用户数据、系统管理数据、系统运行监控数据及用户行为数据等大量数据资源,只要将这些数据加以挖掘并分析就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调整管理思路,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借助大数据技术来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1大数据的定义与特点

1.1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一词,最早是在一篇名为《大数据时代》的书中首次被提出。对于大数据(BigData)的定义,不同的研究机构给出的定义也不相同。研究机构Gartner对于“大数据”的定义为:“大数据”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1]。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则认为大数据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尽管给出的定义不同,但普遍认为大数据处理、存储超出常规。

1.2大数据的特点大数据是IT行业术语,首先从其字面“大”字上理解,是指数据规模之大。生活中常用的单位是G(GB),而大数据一般则以TB(1TB=1024GB)、PB(1PB=1024TB)为计算单位。其次,大数据的特征体现在类别之广,也就是指大数据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是由生活中各个领域所产生的数据汇集起来的。第3个特点就是数据处理的速度快,可以结合云计算、物联网等手段从海量数据中快速提取出自己需要的数据信息。第4个特点是信息密度低,通常情况下,用户想要获取有用的信息数据,不得不对大量的数据资源进行收集、挖掘并分析,而从中得到的信息数据与收集的数据总量相比实属微乎其微。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大数据具有真实性,大数据分析在运用的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全体数据而非抽样数据。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获取全部数据已成为可能,相较于抽样,对全体数据的分析所得的数据更具有真实性和商业价值。总之,大数据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容量大、多样化、速度快、价值密度低和真实性这5个特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营销模式,也向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管理人员要深刻理解大数据内涵,培养数据思维,对图书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为高校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提供决策。

2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及对应策略

2.1人才资源高校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并没有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人才欠缺问题一直存在。随着大数据浪潮的到来,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影响是创造性的、持续性的。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要注重新型技术人才的聘任与培养,着重选任除了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还要有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虚拟化技术等跨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来应对日常的数据存储、收集及整理分析等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难题。

2.2技术方面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掌握数量庞大的数据信息,而且还要对有重要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处理。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存储中心容量远远不够,而且要想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用单台计算机处理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托云计算、云存储和虚拟化技术等手段。然而,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技术受限,并不能有效解决新形势下的这一难题。所以,高校图书馆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在云计算、云储存等技术设备方面投资改建的资金比例;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加强引用新技术并培养馆员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2.3空间资源有限的馆藏资源与读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矛盾在大数据时代日渐突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需要不断加购扩充与更新,而场馆面积固定受限,传统纸质文献数量庞大,存储需要更多的物理空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除了传统文献和大量数字资源的涌进,信息中心的存储空间也同样面临挑战。应该顺应社会文化发展趋势,根据借阅跟踪的数据监测来掌握读者喜好,控制购书种类及馆藏副本数量。

3基于大数据技术实现高效管理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及教学任务中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全校师生文献信息咨询、借阅、查找及科学研究等重要任务。例如,河南工学院作为一个省属本科院校,在校师生人数达2万多人,自2016年升为本科院校以来,学校的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改进以及学生层次的提升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校图书馆的基本架构起着推进作用,对图书馆建立智慧化平台与高效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3.1建立智慧化平台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面对新技术的冲击,要抓住机遇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数据新思维,为师生提供高效多样及智慧服务。而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则对其管理与服务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传统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主要是馆藏文献与馆员服务,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社会发展进程,占据数据资源的优势不言而喻。河南工学院图书馆自2019年以来,进行整体改进,通过不断引进新的设备与技术,跨入了智慧图书馆时代。例如虚拟专用网(VPN)的应用允许用户校外访问电子数据库,门禁系统升级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在文献流通服务中应用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以及在图书馆一楼大厅购入了自助借还机,馆外安置24小时自助还书及自动分拣设施等。智慧平台的建立为图书馆全开放实现大流通提供了重要保障。

3.2整合文献资源图书馆最基本的作用之一就是馆藏文献,根据高校教学评估要求,图书馆不管是在传统物理文献资源还是在电子数据资源等方面都要达到指定标准。如何把馆藏文献资源进行合理化、最大化地利用和流通是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随着门禁系统人脸识别技术以及RFID技术的运用,可根据系统记录的借阅人数、文献借阅数据信息来对热门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而实现文献资源整合,当然也可以通过RFID标签定位来对资源进行跟踪分析并加以整合。图书馆还可以根据系统数据分析得到受欢迎的文献种类,为文献采购指明方向,为馆藏文献剔旧工作提供依据[2-4]。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读者的借阅方式也从传统纸质版文献转变为现代的数字化阅读,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不再依赖传统纸质图书,也不再受地点约束。无论人们身处何处,只要联网便可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想要查阅的资料文献。除了对纸质文献资源的整合,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将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相结合,最大化地利用馆藏资源。

3.3优化空间资源由于本科教学的要求,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数量要与在校大学生数量相匹配。另外,每年图书馆都要大量采购新书,而下架的过期报纸、期刊、文献等纸质书刊都需要足够的空间来进行馆藏收存。上述原因要求管理者将有限的空间更合理地规划与分配。馆员可根据各书库馆藏文献的借阅数据来分析哪些文献流通率高、哪些文献借阅率低,把读者喜欢的文献种类放在前排,放在方便读者取到的位置,而那些破损及流通率不高的图书则要适当减少其副本数量或者整体下架转移至密集书库集中馆藏。需要注意的是,在密集书库里这些文献资源也要正常上架排序,如有读者需要依然可正常流通借阅[5]。这样就可以把有限的空间留给新采购的图书,使馆藏资源得以不断补充、不断更新。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师生提供基本的借阅、查询、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等服务,最大的职能就是为高校在校学生提供学习和阅览空间。图书馆占座现象一直屡禁不止,因此,高校图书馆对阅览座位的管理也一直是一个难题。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满足,但现实则是图书馆有限的阅览空间无法满足为在校每一个学生都配置座位,而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的公共资源,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平等共享。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不少高校图书馆都开始上新座位预约系统,让学生根据自己课程安排提前错峰预约座位,馆员也可以根据座位预约系统中座位的使用数据信息来掌握馆内整体的座位使用情况,这样就能公平、公正以及合理分配阅览座位,有助于实现高校图书馆馆内空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当然,仅仅依靠座位预约也是行不通的,也要根据馆内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合理限定,坚决杜绝不公平不文明的占座现象。

4基于大数据技术实现服务创新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仍停留在对馆藏资源的服务上,服务形式过于传统和单一。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需要挖掘读者借阅信息和行为数据,根据读者兴趣创新服务形式,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

4.1数据发布自河南工学院图书馆智慧平台建成后,大数据技术的资源优势凸显。图书馆的门禁系统升级后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学生在入馆时都会通过刷借阅卡或者直接进行人脸识别进入馆内,这样门禁系统会把入馆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自动识别并加以统计,可视化实时监测大屏会显示每日入馆学生的实时数据,其中包括入馆总人次、院系专业分布排行情况及学生姓名信息等内容。当然图书馆的业务数据、资源流通数据与读者使用数据等都可以在后台进行收集分析,还可以按时间段进行分类统计。例如按月进行统计汇总后就可以看到本月最受欢迎的文献排行、入馆率最高的院系排名等。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直接在图书馆网站上发布,也可以在图书馆大厅LED大屏上投影,让管理者和访问入馆的读者都能看到[6]。

4.2RFID技术实现自助借还与自动化盘点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有义务为学校科研及教学工作提供文献支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高校图书馆对RFID技术的引进,将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促进图书馆一站式服务的实现。高校图书馆学生借还书频繁,特别是假期前后经常是排长队等候办理,比起以往的人工借还,RFID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借还的效率。管理者在每本文献加工时贴上RFID标签并写入文献数据信息,读者只需将要借还的书本放置在自助借还机感应区并扫描借阅证或手动输入读者证号及密码,便可完成读者身份信息确认与图书借还。RFID技术引入图书馆大大减少了学生排队登记的时间,也节约了人工成本,让学生不再受图书馆开放时间的限制,实现24小时随时还书,也体现了当代图书馆的智慧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图书馆的三大主体分别是馆藏资源、读者和馆员。对于馆员来说最主要的工作除了为入馆读者提供服务,就是要管理所有的文献资源。RFID技术的使用让盘点自动化工作成为现实,每本书的信息与定位都可经过手持扫描仪对书架的层架标签与书上粘贴的RFID磁条标签进行识别,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信息,对馆员顺利完成顺架、定位及盘点等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4.3提供个性化服务近年来随着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就业压力较大。为缓解就业压力,专升本和考研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高校图书馆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管理者也需要改变管理思维,为入馆读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群体,除了日常进馆借阅查询的学生,最大的主体就是常年为考研、专升本而备战的学生。图书馆可提前或延迟开闭馆时间,错开学生上下课高峰期,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因一早来图书馆抢占座位而集中聚集排队的情况。此外,在临近考试时图书馆还特意为学生增加开馆时段,比如增加中午的开放时间。通过调整工作人员结构、灵活安排轮值等方式来保证中午时段各阅览室的正常开放,为备考考生保驾护航[7-8]。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众多,而大学生的大多数节日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身处异乡还要承受长期备考的压力,需要更多的关爱与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可在节日前根据日常入馆人数的数据统计与历史数据信息记录,预估开馆前期的入馆学生人数,并根据数据信息定量准备好过节物资,在迎接入馆学生时顺带发放至学生手中,并在大厅LED显示屏上投映节日祝福语。同样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可以为同学们录制充满祝福与鼓励的视频短片,在重要考试或节日前通过大屏送去关怀,让学生们从进馆开始就感受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用心,也体现了图书馆富有人性化的管理与个性化的服务。

5结语

高校图书馆汇集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者不仅要紧跟时代潮流,转变思维方式,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转变服务理念,更新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方式,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水平和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水平相适应。

作者:吕艳琳 单位:河南工学院

图书馆工作探讨篇2

2012年11月14日,在由易观集团举行的第五届移动互联网的博览会上,易观集团董事长同时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先生首次提出有关于“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他认为“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社会行业领域的渗出和改变[1]。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自从开始“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与各社会行业结合起来的“互联网+”行动,为全社会所关注[2]。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社会信息服务系统的完善与信息需求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不断冲击着图书馆事业的重大发展,因此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就变得愈加重要。

1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图书馆学人已对“互联网+图书馆”的顶层设计研究、融合图书馆技术等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集中对“互联网+图书馆”的服务转型与发展、服务平台的构建等方面[1]等加以深入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第一,余凌等人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发展与改革途径将主要体现在从现代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从阶梯式管理向扁平式管理模式、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向数据资源建设转型三个方向[3]。;第二,张美莉等学者则从树立跨界合作协调发展的服务理念、构建虚实空间、线上线下知识平台、强化用户体验新常态等方面着手,建设图书馆跨界信息资源服务实现机制等[4]。第三,赖毅与王东波等人则致力研究于在“互联网+”价值理念的驱动下,多元化成为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变革的一个主要方向[2]。总之,图书馆界还需要在加强创新信息服务、融合图书馆、多元化服务跨界服务、服务模式的创新等方面继续探究,从而使其功能最大化地真正应用到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实践中去。

2“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科学内涵

2.1“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互联网+”既是一种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思维与生存方式。而“互联网+”并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从狭义层面上来说,“互联网+”技术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技术、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各个部门机构、各个行业领域的应用方法;从广义层面上来说,“互联网+”技术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成果和各行业进行深度充分融合,产生各行业之间的化学反应、放大各行业的效应,大力晋升社会行业经济生产力,形成了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从而实现广泛的经济新形态[2]。“互联网+”蕴含的“开放、平等、协作与分享”等新型理念对于图书馆的服务转型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2“互联网+”的科学内涵目前,“互联网+”已经被列为一项国家发展和强国战略。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先生认为:“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将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的各行业领域发现一种新型的业态。同时,它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结果,能够推动经济生产力不断提高,从而发展社会经济实体的新型生命力,为其改革、创新等提供更广阔的平台[5]。换句话来说,“互联网+”是在“创新2.0”互联网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业态。而“互联网+”中的“+”指的是什么?答案应该是传统行业。当然了这并不是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的简单相加,而是实现了一种“1+1>2”的发展状态,从而创造了一个新型的社会业态。

3“互联网+”带给图书馆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带给图书馆的冲击是不容小觑的,既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又伴随着一些挑战。其中,主要是信息资源建设、用户以及工作人员的要求等方面。因此,图书馆应该充分结合这些方面所带来的利弊之处,从而进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3.1“互联网+”带给图书馆的机遇

3.1.1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在信息资源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数据信息密集型的科研环境,并且产生了大数据价值的深层次和多视角的开发挖掘。“互联网+图书馆”依赖的知识服务平台是基于多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服务的,而硬件资源主要是存储类资源、计算类资源、网络类资源等,软件资源主要是云计算技术类资源、大数据技术类资源、移动互联网技术类资源等。这对于“互联网+图书馆”原有的信息管理与知识服务技术进行有效加工与整合有着重要意义[6]。在实际应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也注重致力于对数据信息的保存、发现、分析以及其应用技术,以国外布朗大学图书馆为例,任何一个用户在布朗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中心(图书馆数字学术中心简称“CDS”)都可获得以下研究支持服务:①数据策管;②可视化演示与数据可视化处理;③空间分析服务;④元数据创建;⑤数字人文;⑥咨询服务;⑦数字化制作;⑧工作坊;⑨学术会议;⑩研究报告[7]。实践证明,专业化的知识服务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已逐渐发展成为图书馆在知识服务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努力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最重要途径和方向。

3.1.2用户读者的便利性在“互联网+”环境下,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数据信息资源和便利条件,同时用户不会再受时间问题、空间问题、平台问题等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图书馆一直坚持着“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用户的感知至关重要”进行信息资源服务的,以用户满意度大小为服务水平的主要衡量标准。用户可以充分利用软件资源,如云计算、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等数字化资源,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分享资源,以便用户感受到最大化的便利,使得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服务方面的工作顺利并有序开展。

3.1.3图书馆工作人员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广泛普及,为图书馆工作人员从很大程度上地降低了工作强度。图书馆工作人员不需要再进行一些体力劳动,而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信息服务工作,从而减轻了他们的工作力量,以真正实现信息服务工作的高效与精确性。同时在专业技术方法层面上,传统管理技术系统主要是针对用户资源、馆藏资源进行信息服务的,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一项重要工具。但是随着数字化信息服务背景下的冲击,传统的信息系统不能便利地为用户进行信息服务,而“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图书馆为用户多样化信息服务形成了发展方向[8]。实践证明,移动图书馆、掌上图书馆等的广泛应用,说明了“互联网+图书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2“互联网+”环境下带给图书馆的挑战

3.2.1数字化信息资源使用力度小尽管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已经进入数字化道路,但是其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还仅限于购买和提供数字资源信息服务。相反,已有很多大学图书馆如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工程学院图书馆,在2000年就率先将电子文档信息资源代替了文字材料信息资源[9]。在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尝试进入无纸化时代。针对这种情况,图书馆应努力加大对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宣传力度,真正将数字化信息资源应用到信息服务实处去,不断地努力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

3.2.2对读者用户和工作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应努力学习一些有关“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信息素养能力,以便很好地能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充实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面。同时,在众多信息资源存在时,用户也应具备一些对信息资源的辨别能力,避免存在冗余的问题,浪费时间与资源等。因此,用户应当努力充实自己的信息检索与获取能力,从而与时俱进地跟上图书馆的发展进程。这就为用户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了很大的挑战。

3.2.3对数据库方面的要求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从获取新兴的专业技术方法或购买数据库方法等方面,应该付出了很大程度上的人力与财力资源等。众所周知,图书馆一直以来是一个公益性机构,经费就是一大难题。另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方法,高效率地为用户进行信息服务。每一个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同,文献信息资源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选择专业技术方法的时候,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的需要,针对不同的文献信息资源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专业技术方法,以便为广大用户提供最大的便利。

4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具体对策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要进行服务转型是势在必行。“互联网+”促进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繁荣,使得需要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要高效,满足全社会大众对信息服务的高要求。

4.1转型为创业创新支撑空间图书馆作为社会组织的信息和知识收藏、组织、利用的枢纽机构,理应为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知识与信息支撑。但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成果和经济社会行业的深度融合之后,更加促使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以及社会组织的针对性变革等,使其在更大程度上地推动了整个社会文化信息建设的有效持续发展。回看近几年来看,其实国内也有不少图书馆在打造“创客空间”技术,比如上海图书馆的“创客空间”,主要有阅读存储空间、休闲空间、创意设计展览空间、共享空间以及全媒体交流体验空间等类型。创客是一群喜欢或者享受创新的人,追求自身创意的实现,至于是否实现商业价值、对他人是否有帮助等,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而“创客空间”就是为这些创客们提供实现创意和交流创意思路及产品的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创新和交友相结合的社区平台。

4.2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方式多样化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用户读者就可以不用亲自光顾图书馆,就可以获取信息资源的需求。图书馆要想在未来持续生存,就必须在保证信息资源建设有效实施的前提下转变信息服务意识,切实为读者用户进行信息服务[10],从而能够很好地进行信息资源服务。就以我们学校图书馆为例来说,以前是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储机构,一直等待用户读者来使用文献信息资源,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而现如今图书馆应主动出击,大力提倡图书馆营销策略,例如定期举办一些读者宣传活动、举办一些信息检索方面的比赛等。也可以跟据读者的阅读借还记录,主动为读者推送一些他们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等。

4.3重视读者需求,引导服务创新图书馆要想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就要通过图书馆服务方式转型和服务策略创新方法来不断吸引读者用户的兴趣力,从而不断扩充用户读者的使用范畴力度,使其自身走上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道路上。扩大用户读者的规模范畴,同时不断加强对用户读者进行基本信息素养的培训,能够让更多的人因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而最终成为信息使用的受益对象,分享和使用文献信息资源,使之能够真正实现信息服务的公平性。此外,重视并努力满足不同类型读者对知识数据的信息需求,针对读者的自身特点与信息需求不同,竭尽全力地为用户读者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这不仅仅可以加快读者的信息需求向更高层次和更纵深的目标发展速度,也可以使用深入层次的需求来促使扩大读者阅读信息资源范畴[11],以便充分使用馆内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例如,我们学校图书馆数据库开设考研课堂视频,可以免费进行观看与学习,这就是专门针对那些考研的用户服务的。因此,有针对性地为用户读者进行信息创新性服务,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以便能够将图书馆工作更加高效有序的进行。

4.4转型为数据管理中心“互联网+图书馆”的发展确实是需要依赖于创业创新支撑空间,同时也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以及多种行业领域的有机结合,尤其需要建立起开放式的数据管理中心,从而对图书馆事业以及各行业领域内部生态系统进行优化处理,并且做好图书馆与外部机构信息的有效衔接。而对于“互联网+图书馆”而言,开放性是最重要的特征,数据管理中心其实本身就是开放的[12]。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转型发展为创业创新支撑空间、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提供方式、重视读者需求,引导服务创新和数据管理中心等,以便能够最大限度上地为广大读者用户进行最优的信息服务。从中,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数据管理中心,为外部机构提供最大的信息交流中心,为其他行业提供最大的信息交流平台,从而促进全社会各行业的发展进程。

5结语

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作用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所以必须认识到这种重大的转变,能够重新认识到并构建图书馆新型的服务内容机制,这是尤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我们应当从信息资源建设、用户以及工作人员要求等方面来了解“互联网+”带给图书馆的机遇和挑战,做到趋利僻害,心中有数。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意识,其中具体的对策可以有转型为创业创新支撑空间、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提供方式、重视读者需求,引导服务创新和数据管理中心等方面。传统的图书馆行业到了必须要转型服务的关键时刻,让“互联网+”图书馆成为全社会大众获取知识信息资源的重要来源,进而促进全体国民信息文化素养的整体提高。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并且已经渗入并影响着各行各业。因此,图书馆服务转型势在必行。图书馆应该面向于整个社会,抓住“互联网+”图书馆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力求服务的重大转型,向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方向发展,达到服务于广大用户、服务于整个社会,从而使图书馆的广大用户进行更优质的信息服务,甚至能够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并且已经渗入并影响着各行各业。因此,图书馆服务转型势在必行。图书馆应该面向于整个社会,抓住“互联网+”图书馆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力求服务的重大转型,向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方向发展,达到服务于广大用户、服务于整个社会,从而使图书馆的广大用户进行更优质的信息服务,甚至能够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作者:梁锦旗 单位: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工作探讨篇3

1地方文献的概念与特征

地方文献是记录某一地区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名人物产、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等的重要载体,是对该地方进行历史研究和其他相关研究的重要文献依据。地方文献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的广泛性。地方文献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人物传记、物产资源、名胜古迹等重要内容的文献资源[1]。内容包罗万象,具有跨学科、跨行业、跨时代的特点。二是载体的多样性。地方文献的载体形式多样,如书籍、手稿、信笺、地图、画卷及音视频等。三是地方区域性。地方文献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反映了某一区域范围的历史和现状。四是历史资料性。地方文献是实际生活的原始记录,信息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存史、资政、励志的作用,能够为当地的党政决策、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2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征集活动的重要性

2.1丰富馆藏资源,提供研究资料地方文献资源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既包括公开出版物,也包括个人收藏及灰色文献等,如名人自传、族谱家训、手绘地图、手稿、地契等。因此,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地方文献,既可丰富馆藏资源,也可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2.2打造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品牌,扩大影响力公共图书馆可对地方文献进行加工、整理,打造特色文献资源品牌。例如,山西省图书馆利用收集的家谱文献、家风家教作品,打造了“‘最中国’的传家修身秘笈———家风家教”栏目,受到了省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2.3促进文献开发利用,弘扬地方优秀文化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区特有的文化瑰宝,因此,公共图书馆应积极收集、保存、利用地方文献,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传承、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地方文献征集活动,加强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2],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山西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实践探析

3.1编制征集方案,确保规范征集山西省图书馆专门编制了《地方文献专题征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进一步加大征集力度、规范征集程序。山西省图书馆在征集方案中从文献的产生时间范围、文献载体形态两个方面确定了征集范围,选定了10个征集专题,明确了无偿捐赠、有偿征集、委托保管、联合建设四种征集方式,并从普通书刊征集要求、数字多媒体文献征集要求、数字化保存与利用、征集对象四个方面提出了重点注意事项;对无偿捐赠所授予荣誉作出具体规定,规定了接收程序、接收地点等。此外,山西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专门设置文献采选岗,由专人负责征集,确保了地方文献各项业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打造专门的书库存放相关资料,为读者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提供了便利。

3.2明确征集范围,促进专题建设为促进地方文献专题化建设,山西省图书馆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10个征集专题,如表1所示。这些专题囊括了山西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体现了完整性、先进性、开拓性。此外,对于征集到的专题地方文献,山西省图书馆一方面将进行专题布局、专题展陈、专题阅览等[3],举办地方特色文献专题展,如:山西省现当代作家作品展、红色根据地文献展、“纸片上的历史———山西省图书馆馆藏老证照展”、力群版画展等,举办地方文献专题座谈会,邀请专家及私人收藏家为文献展出谋划策,提供有价值的文献线索;另一方面组织专业团队进行专题研究和专题利用,如:针对“抗战时期山西沦陷区鸦片种植与贸易”的研究、建设地方特色资源数字资源库等。

3.3开辟多种模式,拓宽征集渠道图书馆界一般采用以下方式征集地方文献,如:现场采购、书目订购、书店选购、无偿捐赠、交换等。除采用上述方式外,山西省图书馆还采用了委托保管、有偿征集、联合建设等新模式。针对一些品相佳、存世少、收藏价值高的文献,山西省图书馆通过专家组综合考评定价后采取有偿征集方式;针对单位或个人不具备保管条件的珍稀文献,山西省图书馆采取委托保管的方式,与其签订委托保管协议,并在授权范围内提供读者使用,以保障委托单位或个人的文献所有权;针对数字资源,山西省图书馆采取联合建设的方式,与数字资源提供商签订合作共建协议,联合建设数字资源专题数据库或专题片,共享资源素材。此外,山西省图书馆还为无偿捐赠者颁发了“收藏证书”,并在2021年特推出了“捐赠留芳”专题栏目,举办了“捐赠之星”评选活动,激发了民众参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热情,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

4地方文献征集工作面临的问题

4.1征集工作无计划、无目标很多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中缺乏科学规划,对所有文献资源都采取“来者不拒”“广而纳之”的态度,没有侧重点,导致征集的文献质量参差不齐,且重复性严重,造成资源冗杂。一些征集人员不了解图书馆藏书体系,无计划、无目的地收集一些零散的、保存价值低的文献资源,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

4.2社会化合作有待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内容丰富、数量巨大、分布广泛,一个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是有限的,档案馆、博物馆、民政局、史志办、高校图书馆、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馆藏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源。由于各机构之间并无隶属关系,各自为政,缺乏良好的协作机制,导致地方文献整理不全面,无法为读者提供系统、全面的服务。

4.3民众参与度不够目前,很多公共图书馆针对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宣传推广工作存在以下问题: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民众的参与意愿不强等,致使大量珍贵文献无法得到开发和利用。

4.4专业人员较少地方文献工作岗位人员不同于一般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其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民俗知识及风俗习惯等。由于专业人员较少,征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完整,致使征集回来的地方文献主题不明、特色不清、杂而不精。一些征集人员擅自收缩地方文献征集范围,把眼光放在史料或文化艺术方面[4],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5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策略探讨

5.1注重资源整理,促进征集工作有序开展文献征集不是一项盲目、冒进的工作,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做好科学规划,有条不紊地开展文献征集工作,注重对馆藏文献资源的整理,通过对现有的馆藏文献进行梳理,明确征集的重点,理清征集的脉络,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公共图书馆应注重对本地区非遗传承人、古今名人后代、民间艺术家等名录的收集和整理[5],主动约其面谈或采访,争取得到知名人士的支持,主动去函征集地方文献,拓宽地方文献资源的征集渠道。

5.2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建立开放共享的征集网络系统档案馆馆藏大量有关地方历史发展的重要档案文献,资料丰富,具有权威性;革命纪念馆收藏的大量来自民间的革命资料及物品,对于了解和研究当地革命史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博物馆收藏的大量地方名家日记稿,对于研究一个地区或一段历史时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加强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建立开放共享的地方文献征集网络系统,广觅博收,通过逐步引导和带动,建立区域内乃至全省的地方文献联合数据库,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汇聚共享,为读者提供精准、优质的文献资源服务。

5.3加大文献征集宣传力度,提升民众的主动捐赠意识文献征集工作仅靠图书馆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公共图书馆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获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提升其主动捐赠的意识。公共图书馆可加大文献征集宣传力度;通过举办专家咨询座谈会、文献展览、读者沙龙等方式,吸引广大民众参与活动,向民众广泛宣传地方文献征集的目的和意义;在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及省内外媒体网站发布地方文献征集公告,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引导他们参与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5.4培养专业人员,提升专业素养为了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公共图书馆应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素质全面的人才队伍。征集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具备扎实深厚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全面丰富的地方文史知识。二是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熟悉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三是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善于交流,能够号召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文献捐赠活动。四是在工作上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6]。此外,公共图书馆应结合工作实践,对地方文献征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6结语

公共图书馆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具体体现,承载着保存文献资源、传播文化知识的重任。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在地方文献征集中突出亮点、重视制度建设、勇于创新、多有作为,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多元化需求。

作者:王红 杨晴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上一篇: 高校仓库管理探讨3篇 下一篇: 高校青年教师探索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