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探索3篇

时间:2023-01-30 12:00: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高校青年教师探索3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青年教师探索3篇

高校青年教师探索篇1

高校是高学历、海归人员的聚集地。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所引进的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很多优秀人才,他们逐渐成为高校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然而这些高学历青年海归中有很多人还不是中共党员,这对高校发展和党对高校的领导不利[1]。同时,他们的政治信仰、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在课堂上和实验室里潜移默化地传给在高校学生,将会影响到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三观”。所以,能否做好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的政治引导和党员发展工作,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关系到党在高校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因此,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对高校发展意义重大,对社会政治信仰和价值取向影响深远。新时代,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部工作再次成为全党全国全军的重点[2],做好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既是高校的需求,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同时还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党员发展问题对高校的组织发展工作提出了挑战。因此,有必要针对海归青年教师党员发展的问题实施相应的对策。

一、高校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中党员人数比例不高。高校引进的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有一部分人是中共党员,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中共党员,而且所占的比例还不低,这比在校非党员教师所占的比例要高很多[3]。此外,少数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在出国前加入了党组织,但是由于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重视组织关系转接等问题而自动退党,退党后不愿再次入党。

(二)部分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政治意识较弱,入党积极性较低,发展党员的难度较大。目前,高校内存在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政治意识薄弱,对政治不敏感、没兴趣,仅对自己的生活和业务感兴趣的情况[4]。他们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参与政治活动,只关心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他们承认党的领导,也配合完成一些政治工作,但是对入党没有积极性,也不申请入党,更不参加政治生活,把自己置身政治之外。

(三)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对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党员发展的重视不够。由于党员发展名额有限,高校学生入党积极性高,且申请人数众多,很多高校基层党组织更愿意把发展党员的名额留给学生,而不愿把名额留给入党积极性较差的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因此,出现了部分高校基层党支部对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党员发展重视力度不够的现象。此外,部分党支部虽然邀请了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并没有做出更真诚的举动,部门党支部书记存在畏难情绪,导致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看不到党支部的诚意,使他们打消了申请入党的念头。

二、高校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海外的生活方式对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的政治态度产生了影响。很多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在海外期间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巨大,没时间关注政治,偶尔接触的政治也和国内的政治形态大相径庭,多数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形态,这导致了很多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对政治和党派没有明确的概念。他们认为自己做好专业、搞好教学科研就行了,对加入任何党派都没有兴趣。少部分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长期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对西方的政治形式比较认同,对国外的资本主义竞选民主比较信奉,对国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等政治制度不是很认同,不愿参与国内的政治,也不愿意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市场经济对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的负面影响。现在,全球的经济基本上都是以市场经济形式运行的,市场经济给发展带来了很多优势,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市场经济也会影响人的思想,改变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部分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只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对自己的付出要有明确的回报,把“账”算的很清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去做,对自己没有利或者看不到利益的事情就不去做,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接受,对为别人无私奉献和牺牲的精神难以理解。有的认为自己只想当教师,不想当官,所以没必要入党,在他们看来,努力把教学科研做好,把自己生活打理好,能够享受生活是重要的,至于参加政治生活他们认为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事情。这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发展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的入党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重教学科研,轻政治信仰”的思想导致部分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政治意识淡化。长期以来,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重教学科研,轻政治信仰”的思想,很多教师把绝大多数时间精力都放在了业务上,对政治信仰没有关注,平时学习也主要是业务的学习,很少有思想政治学习。这种现象在部分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尤为明显,他们认为参加政治理论学习、过组织生活是浪费时间,不如全身心扑在教学科研上,努力成为业务精英,同时还可以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少一些纪律的约束,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思想是对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发展他们入党的巨大障碍。

(四)民主党派对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的影响。我国民主党派众多,很多党派的加入条件较宽松,加入程序较简单,加入后对内部人员的政治要求相对不高,而且各级政协都有民主党派参政的名额。但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条件要求较高,申请加入程序和培养时间较长,申请人数较多、竞争激烈,且入党后对党员的要求较高。简单比较后,部分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更青睐于民主党派,这就导致可发展成中共党员的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变少。

(五)基层党组织中存在重视不够,组织战斗力弱,组织发展的理念、程序和机制不活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的发展工作。高校中很多基础党组织发展党员的焦点在学生身上,对发展教师党员的重视程度不够高,面对入党积极性高、申请人数众多的学生和入党积极性不高、申请人数少的教师,很多基础党组织选择了发展学生党员而不是教师党员,更很少积极主动去发展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党员。还有部分基层党组织平时组织生活较少,支部工作无创新、无特色,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出来,对吸收新成员不积极不主动,导致支部本身没有吸引力,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面对这样的支部自然会失去加入党组织的动力。很多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处在事业和家庭的起步阶段,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巨大,面对申请入党的严格程序和入党后的政治学习、组织生活、组织工作等就放弃了入党的念头。部分支部对于发展党员和管理党员不能个性化处理,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发展程序,也不愿意对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制定特殊发展流程和组织生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党员发展的机会。

三、高校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党员发展的对策

(一)引导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将爱国思想转化为对党的热爱。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能够回国工作说明多数人还是有着较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懂得祖国的强大是每个留学人员在国外的强大支柱,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与祖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他们回国初期,要适时地通过集体座谈和个别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了解国情、党情和校情,确定优秀党员教师做联系人,落实个性化培养方案,把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送到他们身边,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从多角度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捕捉其爱国爱党的真挚情感,引导他们把报效祖国的追求融入到党的教育事业之中,通过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把爱国主义升华成为党的奋斗目标而献身的精神。

(二)将师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不断提升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对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视力度。具备高尚的师德是每位教师必备的素质,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也要树立高尚的师德。高校党组织在树立教师师德的同时也要适当加入政治理论学习,组织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学习党的历史、宗旨、纲领等党的知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潜移默化中提高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的政治素养,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认同,进而提升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为后续发展入党做好铺垫。不断强化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和肩负的使命,心里时刻明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要清楚什么是该做的和不该做的,守牢政治底线。对于突破政治底线的教师要给予坚决的处理,要让所有人明白守住政治底线也是师德的底线。

(三)将业务培训和政治培养同时开展,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念,既要对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进行业务上的培训,也要注重他们的政治培养。把业务培训工作和党员发展工作有机结合,既对业务进行考核,也对其思想政治进行考核,对于任何一项考核不合格的都算总体不合格。把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同步研究、共同部署,以此来提高党组织的兼容性和领导地位,从而解决党员发展工作的动力问题。在注重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同时,也要通过政策引导,在学科带头人的选拔、评优评奖等工作中,树立鲜明的政策导向,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重要指标,进而引导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自觉把个人业务的发展与思想政治的进步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向党组织靠拢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真正关心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多数处在家庭和事业的起步阶段,要面对很多人生大事,如结婚生子、购房买车、申报项目、开展新的课题研究、融入新的团队等。他们大多数对工作要求较高,上进心强,在业务上取得成功的想法都很迫切,但现实中会碰到很多困难,需要有人帮助和指导。为此,高校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关心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请优秀教师党员帮助他们在业务上成长,主动帮助他们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通过业务上的帮助指导,进一步密切党组织与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架起党组织和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沟通的桥梁。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到青年教师的生活中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用真诚的关心和人格的魅力教导他们。对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生活中的困难,党组织要及时关注,主动帮助解决,使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感受党组织的温暖,增进对党的感情,强化其加入党组织的愿望。同时,基层党组织还应及时将本单位的重大事项、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事选拔等方面的重要工作向高学历、海归教师进行通报,征求他们的意见,重视他们的建议,给他们参与学院组织和行政工作的机会,增强党组织对他们的吸引力。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优惠。要切实加强党支部建设,发挥教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激发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向党组织靠拢的热情。一是要优化教工党支部的设置,通过结合院系实际,在系部、学科团队、教研室、实验室等比较适合开展工作的领域设置党支部,把教工党支部与教研室、系部等组织相对应,方便党组织工作的开展,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二是要选优配强教工党支部书记,建立健全教工党支部书记培养、选拔、激励保障等机制,不断提高党支部书记组织发展能力,鼓励选聘“双带头人”教工支部书记,培养一支业务强、守信念、有本领、重品行的教工党支部书记队伍,增强对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的吸引。三是要增强党支部发展党员的能力,党支部要主动联系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充分发挥教工党支部服务教师成长成才的作用,让他们感受到支部的温暖,进而申请加入党支部。部分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也可以让他们在学生党支部中发展,成为学生党支部的一员。在发展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的时候,要适当给予照顾,根据需要适当调整入党程序,对其入党后的要求也要因人而异。四是党支部要经常性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组织活动,并广泛吸收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参加,为他们提供与党员教师交流思想感情的机会,促使双方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进而带动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六)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向党组织靠拢。注重选立优秀教师党员作为学习榜样,并对其事迹进行适当的宣传报道,充分体现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带面,积极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促进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的深入开展。聘请资历较老的优秀教师党员做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的联系导师,对其进行业务上引领的同时也进行思想引导,引导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深刻了解国情民意党情,不断增强他们对党的认同,为发展他们入党奠定坚实的基础。积极宣传已经入党的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各方面的成绩和事迹,同时鼓励他们与未入党的高学历、海归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强化他们入党的动机。

四、结语

随着高校的发展,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在高校中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的思想政治和党员发展工作也越来越重要,要跟上高校新形势的发展,做好高校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需要高校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勤奋工作、不懈探索,真可谓任重而道远。因此,站在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领导的高度去认识,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高学历、海归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意义重大。

作者:张二金

高校青年教师探索篇2

一、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

1.教育改革的冲击现阶段,随着我国各大高校新时代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高校教师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以及高校教师基本稳定的职务状态和差距不大的薪酬状况等都产生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变化,使得各大高校正式成为一个处处充满激烈竞争的场所。据调查,目前有一半以上的高校青年教师感受到了新时代教育的改革所带来的压力,其中感到压力十分沉重的高校青年教师占20%左右。新时代全面的高校教育改革给各高校青年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压力。现阶段各大院校实施了一系列人事制度的深入改革,如按绩效获取报酬、榜末淘汰、竞聘上岗等,打破了高校青年教师原本类似象牙塔式的“铁饭碗”和“大锅饭”的工作状况与工作环境,这一改革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将高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出来,但这也使得各高校教师对自身的生存竞争方面产生了巨大压力。特别是40岁以下的教师群体,他们正处于自我与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方面要在学校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一方面还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如今还要为教育改革和学校人事制度变革而奔波忙碌。但现阶段各高校青年教师的情况是其职称、收入和地位等都相对较低,因而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在学校的各类评比、科研与课题项目的申报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因而各高校青年教师都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2]

2.职称晋升压力不同于以往的“大锅饭”格局,在高校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改革和发展下,教师的薪资待遇直接与其职称职务等挂钩,职务职称的晋升逐渐成了大部分教师追求的目标。青年教师因为入职时间不长、经验不足、职务职称不高,导致薪资待遇较低,因此他们对于晋升有着强烈的愿望。但在高等教育发生改革后,高校开始实施定岗定编制度,薪酬工资直接与职务职称相挂钩,因相应的定岗有限,教师在职称的晋升中存在激烈竞争。调查研究数据表明,80%左右的青年教师对当前职务职称晋升的激烈竞争感到的压力最大,其中最高占91.5%的是管理人员,其次是教学辅助类人员占88.3%,学术研究人员较低占79.8%。定岗定编后,教师的薪酬待遇直接与职称挂钩,教学、科学研究、教学辅助类教师依据自己的专业选择行政岗位或者技术岗位,但高校的行政岗的晋升通道较为狭窄,特别是科级以下人员,除了特殊岗位可以评聘职称外,剩下的管理岗人员一般选择做行政工作后,即便有再高职称也不能为高校聘用。教学、科学研究、教学辅助类教师则可以通过岗位竞争或评聘职称以达到高一级别职称晋升的目的,而做行政工作的人员只能通过岗位竞争的方式进行晋升。所以经比较得知,行政管理岗人员的职位晋升较为狭窄,职务职称的压力比其他类教师更高。

3.学术科研压力青年教师因为入职时间不长,工作经验不够,其学术科研基础薄弱,使得其课题的申报存在难度,论文的发表存在困难,故而青年教师的科研压力普遍较重,其中觉得科研压力大的青年教师高达87.4%。高校当下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职务职称直接相挂钩,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普遍偏高,但由于种种因素,有时候其付出的实际汗水与所获得的成果成正比,如制定高校政策的领导者忽视了青年教师的正当利益,或青年教师因学术科研及评判要求有失公允等因素,在高校的学术激励政策方面存在较重的压力。

4.工作负荷压力高校青年教师正处在发展事业的阶段,为获取更高级别的职务职称,青年教师常常会工作负荷很重,而教学辅助类教师在高校教师工作中的负荷很重。感到工作负荷高的教师岗位,教学辅助类有89.4%,教学类有86.3%,行政管理人员有71.5%。高校招生扩张后,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下降,教学管理工作较以往更加繁琐,教学辅助类教师担当的身份较多,不仅要辅助教学,还要兼顾一些行政管理工作,所以他们普遍超负荷工作。青年教师除了要完成严重超标的教学任务,还要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工作。行政岗位的教师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执行人员,大量的高校事务及文书工作使得其工作更加沉重,加之日常各种工作检查以及活动的开展,使得其经常加班加点准备各种材料,故其工作的时间没有严格的区分。

5.家庭生活压力青年教师作为多重身份的社会人,在家庭生活中也存在诸多压力,最明显表现为经济压力。研究表明90%左右的青年教师认为其经济压力十分沉重,其中21.1%的青年教师的收支不平衡,经常呈现经济赤字收入,45.2%的青年教师勉强达到收支平衡,可见大部分的青年教师都存在不轻的经济压力。我国青年教师年龄结构队伍中,月薪低于5000元的高达80%左右,月薪高于10000元的青年教师不足百分之五,普遍均为中低职称,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人数少之又少。

6.社会人际关系压力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青年教师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角色的转变通常在短时间内完成,而身份角色的转变意味着其背后的社会关系也将随之改变,青年教师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从原来仅用处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转变为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他们需同时处理自己与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等的人际关系,这是青年教师从校园生活正式走向社会化的进程。与此同时,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竞争心,在人际关系中内心活动更为突出。他们在事业上富有竞争性、不肯认输,在待人接物方面正义感强,对不合理现象不愿迁就和屈从,刻意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因而易招致排挤,出现人际关系紧张。且青年教师在短期内很难恰当处理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很不擅长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有调查显示,觉得自己人际关系一般的青年教师有将近40%,而认为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的青年教师有近10%,他们往往因人际关系变复杂而感到无能为力,这无疑加重了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

7.职业准备不足高校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压力还来源于自己对职业的认识有偏差,许多高校青年教师在入职前想当然地觉得高校教师是一份轻松又体面的工作,福利待遇好,并且有较长的带薪休假,因而产生了过多的期望,产生了较大的偏差,导致他们正式入职工作后会经历一段漫长且痛苦地不适应期。除此之外,由于大部分的高校青年教师毕业于非师范专业,虽然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但由于缺乏教育教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能与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且不能很好地组织管理课堂,导致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学效能感低下,继而产生心理压力。

二、调节青年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的建议

1.从社会角度各级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不应将弘扬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切实投入建设。高校青年教师目前在社会上仍处于弱势地位,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出相应的倾斜性政策,提高青年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同时为他们创造更多发展的机会,如面向青年教师设立高等人才引进基金,助力青年教师科研、课题申报资助,创造更多青年教师第二产业发展机会,着力解决青年教师住房问题,提供更多培训、进修名额等,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推动其事业起步和发展。

2.从学校角度首先,面对新时代教育的改革,各高校应当尊重青年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该只是教育改革相关政策的单纯执行者或承担者,而且应该是教育改革的主体。因此,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让青年教师主动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国外有学者通过调查教师面对不同变革形式而产生的态度,发现教师容易对自上而下的变革方式产生各种抵触情绪,而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政策的实施大多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管理部门制定并自上而下进行推进的,其教育改革对象往往是教师,且教师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不受重视,他们通常只是教育改革政策的执行者和承担者。因为教师很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与作用,进而产生心理压力。因此,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应改变当前状况,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鼓励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到改革中来,提高其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对改革的参与度。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对教师精神层次的关注,施以人文关怀,更加尊重并理解教师,对其教学、科研等方面给予公正、合理和客观评价。其次,针对职务职称和科研的压力,可以构建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开设一些帮助其专业发展的课程,建设教师之间相互分享经验的平台,提升其学术水平,缓解面临的科研压力以及为将来职业发展做好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双管齐下的准备工作;鼓励学术型教师专心搞学术研究,在科研中结合开展教学工作,并不断积累总结,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打基础;鼓励教学辅助型教师专心课程教学,鼓励其参与各种学术和教学会议,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在会议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以及实践能力,为将来的职务职称晋升和学术研究做好铺垫。再次,高校应根据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在其扩张招生的同时也应该引入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使师生比达到一个合理数值,减少各个不同岗位教师的工作负荷压力,同时高校也应该提高青年教师的经济收入,增强对青年教师的物质方面的激励力度,减少其经济方面的压力。从此,高校要着重疏导青年教师的心理工作,加强青年教师对待心理问题的抗压能力。高校可以考虑对青年教师进行周期性的心理健康调研或是建立调适心理压力的咨询室,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讲座以及相应的心理健康培训,重点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通过多种渠道向青年教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节掌控方法,加强青年教师的抗压能力。最后,高校青年教师因为年龄、学科、入职时间的不同,使得其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以及社会服务的优势和特色也存在差异,但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高校对青年教师所实施的评价体系的标准与本校其他年龄结构教师的评价标准相同,并无多大差异,学术指标的评价也局限在发表的著作、论文和参与的项目以及从中获得的奖项,教学指标的评价局限在学期课时数和所指导的学生数量,不能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标准,更缺乏社会服务的实践,严重造成青年教师无法真正全面地关注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的思考与探究,使得青年教师的工作绩效脱离国家现状需求,导致难以与国家需求形成一体。高校的评价体系指标限制了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全面性,忽略了青年教师大量的隐性工作,阻遏青年教师对教学、对科研探索的创新性意识,限制其朝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评价指标仅仅是简单的衡量青年教师的工作付出,剔除了其真正的工作价值,不能系统地体现高校青年教师的全部工作内容,也未能考虑青年教师的职业阶段的特点,粗略地衡量青年教师,使其真正的价值未能体现,导致青年教师未能清楚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管理岗领导层要引导青年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通渠减压工作,有必要时拿出一部分费用用来建设和发展青年教师队伍的职业规划;除此之外,不公平、不客观、不科学的评价指标会给青年教师带来许多不必要的职业压力,因此高校要着重建设公平、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

3.从个人角度首先,高校青年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青年教师要正确审视自我,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体具有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人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调整,给自己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平稳的心理环境,对待产生的压力应该积极应对,不要回避,要主动进行自我调适,合理控制情绪,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来改变情绪。高校青年教师拥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自我调适的能力更强,因此青年教师更应正视压力,积极面对,掌握更多应对压力的技巧和能力,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有利于缓解青年教师的许多职业压力,使其尽快从负面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及情绪中脱离出来。其次,高校青年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实力。高校青年教师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而不断进行进步和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经验,让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成为更加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主动投身参与各种高校变革,推动高校的学术、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创新和进步以及发展,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增强抗压时的自信。再次,高校青年教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青年教师在交往中可以获得他人的肯定和鼓励,并在此过程中成功展示自我,从而使青年教师获取更多心理上的满足感以及更加愿意参与到人际交往中来。在面临较大压力时,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沟通,有利于缓解自己产生的各种职业压力。并且在这沟通交往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在心理上产生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最大程度上释放心理压力。这也是高校青年教师舒缓职业压力的一种途径。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为高校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角色转变环境,促进其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最后,高校青年教师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即便是面对繁重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或者面对沉重的家庭生活压力,高校青年教师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只有身体健康、心情愉悦,才能有更好的工作效率。同时,青年教师也应该加强日常的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多参加集体活动以拉近同事间的距离,保持身心愉悦,将一切压力转化成工作的动力,才能使自己更接近想要达成的目标。

作者:张凯柱

高校青年教师探索篇3

1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发展面临三重困境

1.1学术水平难以突破

1.1.1学术氛围制约科研发展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其个人知识、素养、水平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个人的科研素养、创新能力和撰写研究论文的能力[4],同时高校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培养创新学术氛围的基础[5]。高校体育科研作为高校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以及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等关键作用。但目前高校内针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多以技能为主,尤其是教学型高校,对于体育教师的科研和学术培训没有足够的重视,且因为运动专项和研究方向的不同,很难形成学术共同体,青年体育教师在入职初期需要自己摸索,较为被动。

1.1.2学术意识淡薄,科研素养偏低体育教师的科研现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衡量体育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对体育教师的要求[6]。新入职的青年体育教师要担任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承担训练和课余社团的指导工作。但有学者发现体育教师科研意识淡薄,这与其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过少有关,多数体育教师没有合理分配时间,主观上还是将科研归属于被迫完成的任务,自主性不高[7],“尾随性”思维普遍存在,研究处于低水平阶段[8],青年体育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容易依附于老教师和学院,缺乏深刻和全面的反思,这一因素最终会限制青年体育教师的发展。由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尤其是青年体育教师以教授公共体育课为主要任务,较少涉及本专业技能之外的学习,如计算机、英语等,再加上国内培养体育类博士的学校数量较少,招聘时又多以硕士为主,如果青年教师的运动等级高,还会放宽至本科学历。因此,这就容易造成青年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和科研能力在没有多少累积的前提下就进入高校工作,在科研素养方面较难突破。

1.2专业水平难以提高

1.2.1自主转变意识欠缺意识引领行动,行动反映意识。由于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多数是以掌握技术动作为主,忽略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弱化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部分体育教师凭借着入职前所掌握的那些“把式”便可享用终身,万变不离其宗,不积极主动进行专业发展[9],这样的后果是忽略教学对象的变化,缺乏对运动项目规则与技术能力的提升。体育教师受以往学习经历的影响,或部分体育教师非师范专业出身,容易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了教学能力,把“教完了”当作“学完了”,不清楚大学生群体对于体育课程的真实感受,也没有跟上项目发展的趋势,在职后会逐渐丧失对技能提升的兴趣。

1.2.2技能水平提高缓慢青年体育教师在进入高校工作后,和学生时代明显的区别之处在于高强度和自主性的训练将不复从前,取而代之的是重复性和低强度的教学工作,以适应大学生群体的平均水平。技能作为体育教师的看家本领,若要始终保持技能水平不下降,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长期低强度和机械性的教学工作难以产生较好的运动效果,甚至会让教师产生厌烦情绪,这必将导致青年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难以维持之前的水平,也会影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对学科发展和教学竞赛的热情。

1.2.3职业提升空间受限有学者对政策文件进行分析后发现,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制度分别是培训进修制度、考核制度、薪酬制度、职称晋升制度[10],但还有较大比例的地方高校培训和进修方式存在功利化倾向,严重缺乏实效性[11]以及在职称评定、考评奖励方面与其他学科存在不平等现象,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12]。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由于工作性质和入职时年龄的特殊性,职业规划定位不明,个人发展随着经验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才能够逐渐清晰,如果一直满足于以技能为主的教学或训练等工作内容,缺乏对自身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容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受到极大限制,继而失去竞争力,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1.3师德修养难在意识培养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应具有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3]。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将师德师风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的最高标准,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调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祖国的伟大复兴密不可分,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精神面貌、敬业精神以及知识修养是新时代教师的最佳体现。但由于青年体育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较小,在学生面前的言谈举止容易被效仿和关注,青年教师在毕业不久后进入高校工作,身份转换带来的身份认同感不强,对师德的领悟不深,难以在教学和工作中及时准确地进行正确定位。另外,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在学生的成长阶段,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导致部分体育教育从业者对自身的认识不够,底气不足,在培育和引导学生方面没有发挥真正的价值。因此,在语言表述和行为规范方面,青年体育教师要时刻把握严谨性,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不可太过松弛,要将授课内容和思想品德统一起来,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来影响和鼓励学生。

2消解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发展困境的策略

2.1加强组织支持,建立制度保障促进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发展,首先要将青年体育教师作为学校战略人才,构建适合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文化氛围和学校环境。要促进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就要重视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引领和支持工作,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要了解学校在不同阶段制定的发展目标,以适应组织对个体的要求。无论是体制改革,还是制度调整,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为了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而高校青年教师是学校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高校内要构建多样化的教师发展模式,有针对性地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学术能力、专业技能和师德意识,将教师发展项目形成制度性文件,监督和保障教师的权益,并给予相应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2.2调动教师内在动力,发挥校内积极引导作用新时代的教育核心,要以学生为中心,体育类教学也要转变教学方式,从“灌输式”转换成“引导式”,更加尊重学生。随着疫情的发展,线上教学愈发普遍,高校体育教师需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学会运用多样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当身体“缺场”成为常态,如何通过线上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都需要高校青年体育教师通过主动拓展多维能力,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来解决。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如果没有坚持自我提高,主动突破舒适圈,也将在漫长的教学生涯里渐渐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和继续学习的动力。热情和动力的丧失将很难让教师实现个体潜力的发挥。因此,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被动发展观念,与时俱进。教师的发展是长期的、综合的以及不断更新的,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调度教师的积极性。内部要求高校重视教师的自主性,这一点要区别以往的教师培训工作,避免强制性、未分类的培训会议等。例如,可以参照西方国家的访问制度、学术假和workshop工作坊,组织各类学术和技能研讨会,探讨如何进行教学研究,如何进行过程性评价等;外部需要高校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营造宽松的氛围,为青年体育教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丰富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发展项目。

2.3注重师德引领,宣传正面形象师德强调教师的内在品质,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坚定理想信念,做到为人师表,以身立德,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上加强对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将体育课程与价值塑造融会贯通,使理论内涵和实际操作更加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站在运动场上,无论是教授技能,还是传播健康理念,高校青年体育教师都要牢记高校教师的师德规范,同时传播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利用体育课堂,讲好中国故事。过往的经历削弱了体育教师的重要性,在新发展阶段,体育教师的角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教技能、练身体,而是要从意识层面引导学生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体育素养。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要转变学生心目中对于体育教师的传统印象,突破角色局限,重塑角色定位。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引领,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让青年体育教师从无所谓到有所为,增强教师自身认同感,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让教师声望回归本真。

3结语

教师发展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教师的进步能够带动社会的进步,因此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并加强制度保障。然而教师又是作为个体的独特存在,不能复制他人的发展路径,每个人都需要结合自己的过往经历进行深刻全面的反思,努力寻求向外的突破,找到自身差距。要深刻认识到高校教育工作和体育教师的密切关系,也要清晰地看到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多重困境,通过组织、个体和社会的协同努力,确保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自身和外部的有机结合,构建适合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发展模式。

作者:巩雪 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上一篇: 图书馆工作探讨3篇 下一篇: 采购管理工作探讨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