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生态环境研究

时间:2023-03-20 15:35: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生态环境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生态环境研究

良好生态是乡村特有的发展优势,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乡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是当前的热点和重点。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极大的提升,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环境和食品安全的需求强烈。但是,我国仍然存在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等带来的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重大挑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依然任重道远[2]。

1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意义

1.1践行“两山论”的需要

“两山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指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绿水青山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我们要认识到良好生态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综合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质要求,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具体实践。

1.2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需要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综合生产能力,截至2021年,粮食产量取得了18连丰,国家粮食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二是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科技化、机械化水平得到稳步提升。三是制度改革,尤其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实施,明确了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彻底盘活了农村的闲置土地,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四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减少。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当前我国现代农业依旧存在高投入、高消耗等问题,存在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农膜等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危害。基于此,应当探索农业现代化转型,比如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而农业转型需要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作为支撑,因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需要。

1.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物质上,应提供健康、安全、绿色的农产品来满足人民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精神上,应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来满足人民对于优美环境的需求。食品安全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能力也在增强,已不再只是要求吃得饱,而是要求吃得好,开始关注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伴随着国家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农产品质量监督的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人民对于优美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尤为迫切,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乡村的农业生态功能和良好自然环境正好迎合了城镇居民的释放压力需求,是城镇居民亲近自然、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旅游选择之一。同时,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是乡村居民提高生产生活品质的需求。因此,应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来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绿色理念不深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旨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发展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但是,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时有发生,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还有待加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不到位,部分老百姓对绿色发展理念不了解,没有充分理解其内涵实质,导致其没有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二是绿色消费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绿色消费理念的形成是基于有绿色消费的能力,目前市场上的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价格普遍较高,甚至是普通产品的3~5倍,消费群体多为高端收入人群,导致全社会绿色发展理念尚未形成。

2.2生产方式不科学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率和科技转化率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发生质的改变。但生产方式上仍然存在不科学的现象,导致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对生产资源造成了浪费。生产方式不科学主要表现在部分农业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过度依靠传统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管理缺乏科学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截至2021年,我国农民中多数为初中及以下学历,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吸纳和应用能力欠佳。二是科技普及力度不足,虽然农业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科技转化率仍有待提升。三是缺乏科技转化平台,科学的生产技术得不到推广,科研单位与基层联系不够紧密。

2.3资源利用不充分

资源利用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投入品的浪费,比如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部分农业从业者错误认为,化肥投入越多,粮食产量也越多。而实践证明,在土地可以承受的前提下,合理施肥可以实现同向增长,但是一旦超过了土地承载极限,则会产生负作用,化肥施用越多,粮食产量越低,粮食量越低又要增加化肥的施用量,导致恶性循环,既污染了土地,又造成了化肥、农药的浪费,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二是对于农业废弃物的利用不充分,主要包括植物纤维性废弃物和畜禽粪便两大类。一旦这些农业废弃物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则会导致秸秆焚烧、畜禽粪便随意排放现象,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4生态保护主体单一

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与义务。造成生态保护主体单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落实不充分,虽然制定了一些列生态保护的政策文件,但是没有实现全面落实,制度的约束需要正确的引导才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部分人员社会责任感不强烈,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农业不仅发挥其经济和社会功能,保障全社会的粮食安全,为人们提供充足的食物。同时,也发挥其生态功能,为全社会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然而社会其他主体往往忽视了农业的生态功能,对生态保护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单一的因素。

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化路径

3.1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是有效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重要举措[4]。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全社会绿色发展理念需要从上而下建立宣传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基层落实。同时,要丰富宣传手段,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各种政府视频号来宣传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阐述好绿色发展的意义。二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过程,生态是农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只有拥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才可以为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组织建设和文化振兴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因此,应当通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三生”融合发展。

3.2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农业依旧存在高投入、高污染等生产方式。为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可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政策引导。科学的政策引导对于农业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完善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机制,引导经济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二是人才培训。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尤其应注重小农户的能力提升,将人才培训常态化,充分发挥社会服务机构的作用,引导小农户采用绿色的经营管理方式。三是科技支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是退化到传统农业,而是注重科学科技与传统农业的有效结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对生态友好的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测算土地缺失的营养成分,有针对性的进行施肥,做到科学施肥,减少对土壤环境的破坏。

3.3提升废弃物资源利用率

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合理利用,推动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命题,也是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举措[5]。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做好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可以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实现物质的多级利用和能量的循环再生,一举两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一是加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传统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存在耗费时间较长和技术落后的问题,需要创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转化技术。同时,要做好技术的推广,但在推广过程中,要注重方式和方法,因地制宜。二是要加大监管力度,将国家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对秸秆焚烧污染的防治力度和对畜禽养殖企业的监管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要引导企业采用环保、科学的养殖技术,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保障企业的发展利益。

3.4构建多主体保护生态机制

我国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政策方面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等。资金方面,通过对农民进行农业补贴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金支持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且难以从根本上形成长效的保护机制。因此,需要构建多主体保护生态机制。一是要继续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对实施的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要继续落实,特别是农业的环境保护制度。二是要动员全社会增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责任感,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第三次收入分配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补贴。三是要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开始流失,这也体现出人们的乡土情结正在逐渐变得淡薄,进而导致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弱化。因此,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要树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化主人翁意识。

4结论

生态兴则乡村兴,生态衰则乡村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一味的注重产业发展而忽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可取的。对农业环境污染现状进行治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措施[6]。只有不断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才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引进人才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为组织振兴提供坚实支撑,为文化振兴提供肥沃的土壤,最终实现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因此,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构建多主体保护生态机制,从行动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应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文明永续发展。

作者:孙万挺 张亚瑛 单位: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

上一篇: 新发展阶段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下一篇: 裂隙灯的结构原理及发展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