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9 08:57: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青年学生劳动教育理念探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劳动是人类为了满足基本需求,创造社会财富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青年学生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社会劳动岗位的直接参与者与践行者,是接受劳动教育的重点对象,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尤其是劳动素质能力,不仅关乎自身能否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关乎我国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能否占据未来国际发展的核心地位。因而,强化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有效掌握劳动技能,更能帮助其提升劳动素养、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这也完美契合了高校劳动教育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为了推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改革、落实高校分类管理并加快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逐步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旨在培养一线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针对应用型高校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应具有其独有属性,这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高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干型”时代新人的新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青年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应用型高校青年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
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是针对应用型高校学生所开展的特定教育活动,它要求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既要体现劳动教育的共性,又要根据应用型高校青年学生群体的特点展现特色,在针对此类学生群体的劳动教育中,应重视生产劳动实践,强化新型服务性劳动,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的教育。
(一)劳动态度教育人们将自己对劳动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意向统称为劳动态度,这是人的一种主观评价和由之形成的行为偏向。高校在对青年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时,应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劳动、热爱劳动,并完善劳动态度教育[1],将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态度教育的内涵建设,为应用型高校培育一批爱劳动、会创造、求卓越的高素质青年学生劳动者提供精神支柱。此外,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均为劳动态度教育的丰富内涵,为造就一批爱劳动、会创造、求卓越的高素质青年学生提供了精神支撑。因此,新时代对青年学生进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也是劳动态度教育的题中之意。
(二)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者内心对劳动的主观价值评价即为劳动价值观,这也是其在实际行动中的践行准则。檀传宝指出,有效促进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首先应引导学生坚定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核心价值观[2],并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劳动对于国家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要让学生能够树立劳动无贵贱的平等意识,尊重劳动者,珍惜每个劳动成果。最后,要倡导学生在劳动中创造美好生活,提升其幸福感、获得感与成就感。
(三)劳动技能教育青年学生只有掌握专业的劳动技能,才能在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并对接职业工作上有着较好的衔接。因此,高校在将青年学生打造成为劳动后备军的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创新始终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元素最广泛的体现就是创造性劳动。应用型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加应该开展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新技术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时代新人。
二、应用型高校青年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应用型高校是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依托,融合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继续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大学类型[3],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科技进步的产物,立足于国家技术技能科技创新,力争实现区域内产学研协同发展。因此,应用型高校在对青年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应体现在国家、社会以及个体层面的不同需求。
(一)汇聚力量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新时代党赋予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而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加应该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重任[4]。其一,有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下,我国发展迈入深水区,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资源和环境约束逐渐突显、传统发展动力不足等瓶颈,突破现阶段发展瓶颈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增长动力。面对这些阶段性难题和挑战,急需高校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其二,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民族进步的基础,新时期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5]。因此,新时代应用型高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四个服务”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培育肩负社会责任感、实践创新精神、协同合作能力的高复合型人才。
(二)凝聚共识以构建劳动光荣价值体系劳动者积极性提升的关键在于社会对劳动行为的推崇和对劳动者的尊重。首先,需要形成劳动平等的社会风气。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能让青年学生端正劳动思想,亲近劳动人民,在全社会形成劳动无贵贱、珍惜劳动成果并尊重劳动者的共识,而且有利于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使社会成员形成劳动美丽、奋斗幸福、创造伟大的思想意识,就需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巩固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与报道,有效地为群众提供精神支柱。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营造也同样需要高校劳动教育的参与,只有以“劳”促“全”,精准定位,才能在劳动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准确把握劳动价值观。
(三)激发动能以推动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不仅是引导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更是全面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一方面,有助于激发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生产劳动是建构社会关系的主要载体,而劳动教育能促使人的精神与物质同步发展,只有将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过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在劳动上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人的素质结构。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具体表现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提升。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不能仅以体力劳动为主,需要有效推动学生“手脑”联动,充分彰显劳动教育与智力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这也就复归了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应用型高校青年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劳动教育既是高等学校厚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作为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主阵地的高校,须直面劳动教育在高校落地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瓶颈,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在青年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既要能引导学生强化理论学习,又要能培育学生劳动认知,提升劳动素养。因此,要发挥好高校的主导性作用,强化校园文化支撑功能,以劳动教育课程为依托来建构评价体系,不断推进高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化与系统化,将高校的劳动育人功能落到实处并产生成效。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作用高校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时,应该在核心价值上互相渗透,前者应着重关注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塑造与行为习惯表现,后者则应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熟练掌握劳动技能[7]。在对青年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进一步营造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第一,将劳动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机结合,充分利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将高校课程与社会岗位和实际需求相结合,以树立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品质为重点,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相统一,融入前沿的劳动科学技术来普及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第二,将劳动教育渗透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从新生入学至毕业生离校的不同阶段,高校都应该通过日常浸润式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第三,劳动教育应反哺于思想政治教育,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紧密耦合起来。劳动教育的思政要求是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是劳动技能的传授,更是培养青年学生价值评判能力与辨证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支撑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学校传统活动等多方面,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时代精神在高校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教育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导向、教育、规范、激励等作用,校园文化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可以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第一,让校史校训成为价值引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史校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在对青年学生开展相关教育时,可以将校史校训等精神文化巧妙地融入劳动教育,这不仅能让学生由衷产生爱校的感情,更能通过校史的历史性、直观性与原始性深刻领会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的道理。第二,让校园文化活动成为重要抓手。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要体现学校的特色,也要营造有利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应该融入教育性,突出趣味性,寓教于乐,赋予大学生明确的奋斗目标。第三,让校园制度文化成为保障。制度是高校进行精神引导的保证,也是学生完善自我的方式。校园制度文化应充分保障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三)依托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高校应建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这不仅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路径之一。高校劳动教育要想真正落实到实处就需要将劳动教育课程有效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渗透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各方面。一是在理论教学部分,高校要保障劳动教育相关理论必修课程的排课安排。多角度、多维度、多形式地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劳动的创造价值以及劳动对于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形成对劳动的系统认识,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二是在实践教学部分,高校在劳动实操教育中应加强劳动精神学习宣传,引导学生把握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理念,使学生由衷地热爱劳动。
(四)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高校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劳动内涵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也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这将是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劳动教育质量水平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其一,建立学生、学校、家庭及社会相结合的四维联动评价机制。高校虽然在青年学生劳动教育上发挥着主体作用,是劳动教育培养的关键点,但也不能忽视家庭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考虑社会与学生个体的反馈,要充分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研判,结合自身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规划,设定清晰明确的各项评价指标,并且这些评价指标要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相适应并定期进行完善。其二,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模式。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体现不仅在培育结果上,也存在于培育过程中,其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在理论教学过程方面,要将评价体系贯穿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通过教育全过程来评价理论教学情况;在实践教学过程方面,应在日常生活劳动实践、生产劳动实践和服务劳动实践三个不同层面,根据劳动教育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发挥以评促改的效用,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功能。同时,因为结果性评价是以结果检测作为关键考评对象,可利用客观的结果统计作为劳动价值的认知情况,以此来更好地促进高校劳动教育发挥成效。
参考文献:
[1]肖绍明,扈中平.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教育研究,2019(8).
[2]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
[3]陈星,张学敏.依附中超越: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1).
[4]李珂,曲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教育学报,2018(5).
[5]佘正昊,高亚楠.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7).
[6]高林远.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立场、论证方法和理论逻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7]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2).
作者:李磊 佘正昊 李景怡 单位:无锡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