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09:21: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一篇大学生全面发展路径探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的必然,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得出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极为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论遵循。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由而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在扬弃前人思想基础上的科学论述,马克思基于“现实的人”这一历史性的概念研究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延展研究人的需要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进而研究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形成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体系,理论内容非常丰富。《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必然地为其他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而“代替那存在着的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思想中包含着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规律把握,同样包含着对社会主体发展的科学预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消灭阶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他们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要达到的基本目标。要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将人看作社会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要实现人的解放,克服人对人的依赖以及人对物的依赖是基础。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最先把人类解放和消灭阶级联系在一起。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经过三个途径、跨越三个历史阶段。三个途径包括依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依靠改变社会生产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真正的解放;依靠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三个历史阶段包括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的人的依赖关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但是还没有摆脱束缚的以物为依赖关系、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个人解放的阶段时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核心和目的是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可以从理论维度寻找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支撑。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阶段性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到如何培养人的实践中,毛泽东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认为的德智体及个性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展现出对教育事业的指导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充分地认识到我国民众素质教育发展明显滞后问题,保守而落后的一些传统观念亟须解放,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论断,将“又红又专”人才教育思想进一步具体化,指出了中国要想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科学技术教育就先必须做到有真才和实学,提出培养新时期的人才标准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4]。同时为了真正抓好人才教育与培养还号召学校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教育系列活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奔小康的路上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把一切工作着眼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要继续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系牢牢置于一个党工作的全部最高和最低政治纲领之中,发展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5]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接续探索人的全面发展创新的理论,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毛泽东的“三育并举”的全面发展,到邓小平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再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以人为本”,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在不同时期阶段对马克思主义人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成果
明确提到生产要素对提升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存在的意义,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政治经济学规律;四是提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方略,具体化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任务。
二、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高等教育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依托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础,需要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和矛盾。
(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体内需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我锻炼成长,校园生活不仅传授知识和提升能力,而且可以锤炼品格和提升文化素养水平。亚里士多德说实践的智慧是指“一种同人本身的善恶相关联系的,合乎逻辑规律的、求真务实的本质”[6],由此可见“开展主体为主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高校既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应该以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进程及精神需要为基础建构教育体系,更要有针对性地营造个性化教育氛围,实现学生的小我融入学校大环境中。关注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是教育主导的新任务,以往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参与的状态,学生主体个性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如文科类的大学生不懂自然科学常识,理科类的大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不强,经济类的大学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艺体类学生不重视文学素养,应用型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等。除此之外,通过主体参与性的创新性学习能力有短板,部分大学生对待新事物有着很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需求也很强烈,如何激发兴趣和培养能力需要内外因素的协同。
(二)高等教育教学主导的必需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责任,在以OBE教育理念的认证等评估导向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发挥教育主导的作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满足学生对专业课基本知识的掌握,也要注重加强学生世界观培养,还要体现学生个体自由和发展的因材施教。教师处于高校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位置,要从对象出发去优化教育教学的方式,屏蔽以往传统的教学思维,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有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教学活动中。当下部分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还存在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一是教书育人的投入需要加大,个别教师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学术和科研上,难免产生重学术研究轻素质教育的分配不对等的教学现象;二是教学方法需要改进,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契机大力推进方法改革,改变理论灌输教学模式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了平等交流和相互沟通的地位关系,需要建立起主导于主体协调互动的氛围,有效地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三是教育环境和氛围需要进一步营造,部分高校重硬件措施轻人文环境,没有充分利用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多样性、层次性,不能全方位多线条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更难以形成系统完善且有效的科学育人体系。
(三)社会教育大环境营造的必要
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主力军,他们共同的精神价值取向就决定影响了国家未来和社会大众的共同期许。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主动地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尽早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部分地区的高校长期以来在面对仍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时只是在依照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要求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跟随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在人生观塑造、价值观培养、专业素质养成、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滞后和偏差,可能会影响到新时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培育路径
(一)激发内生动力引导大学生自我全面成长
新时代大学生需要全面发展,教育培养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长期工作。需要从实践中获得的理论知识,才能使知识得以内化,做到知行合一。大学生要更加注重内因的作用,借助学校教育、社会导向及家风传承等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外因,把握自身成长的节点和方向,不断激发自身潜能来提高素质能力,主动融入校园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借助大环境自我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引导大学生要做好个人的成长规划,既要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积累,更要加强思想政治、文化素质的提升。二是要夯实与巩固专业知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无论选定哪个领域和方向,都离不开专业知识能力的支撑,都需要积蓄力量、夯实专业基础、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三是要开拓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视域,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需要有较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储备,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延展参与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自我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和素质能力。
(二)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阵地,通过改革解决教育主客体的矛盾,与时俱进地优化教书育人功能。为解决大学生全面发展与当前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的矛盾,正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与大学生有效融入的现实,需要高校中教育教学部门相互协调与合作,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丰富全面育人的教学内容,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营造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环境。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能力素质的主阵地,需要在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达成教育目标。一是要加强校园的软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效用,使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深入学生的心中,学生在看到设置好的校园板报、教室长廊里悬挂着的名人格言时都会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文化洗礼;二是制定严格的校风规章制度,护航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的精神风貌是需要用严格的校风校纪来规范的,通过健全规章制度来约束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要加强校内网的文化建设,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形式营造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正面向大学生传递能量,应该加强校园内网络建设的安全维护,杜绝一切不良的负面信息和极端思想。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典故,今有象牙塔宁静致远的践行,彰显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的重要性。优化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节,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的OBE教育理念等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和设置大学生教学环节。一是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向全员育人拓展,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形成全员协同育人大格局;二是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内容,专业要实时研判社会发展态势,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为企事业单位输送高质量人才;三是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型社会实践活动,从形式各异的学术活动和艺体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四是要增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课程学分,利用校园内外的条件环境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和意志品质,为迎接步入社会承担重任奠定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脚踏实地教学改革的态度,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以多样化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丰富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完善社会辅助体系助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是包括多方面需求、各方面关系及全方面能力的自由发展,需要健康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和绿色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来为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提供社会条件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坐落于城市的文化氛围中,与社区形成必然互通的影响关系,既要发挥高校文化传承的功能,更要借力政府和社会文化建设成果来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场所的育人功能。政府部门应建设积极向上的公共文化场所,高校利用当地的社会文化场馆、博物馆等公共场地的优势,有组织地带领大学生进入参观、学习,使公共文化场所的文化效用最大化,对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宣传功能。大学生可以参与拍摄社区周边喜闻乐见的故事、记录日常出现的美好生活瞬间活动、举办以“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睦邻友好”为主题的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展现自己和表达观点的机会,同时又能通过实际参与来近距离地感受社区文化的建设成就,形成更加深刻的文化理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得益于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要加强网络环境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大学生要科学对待和使用网络,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安全监控尤为重要,面向大学生群体用户的监管迫在眉睫,社会和高校需要主动承担和履行网络环境建设的义务和责任,小到铃声、图片,大到军事、新闻都要执行标准和规范,保证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健康向上,建设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素质培养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促进大学生顺势而为地全面发展。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大学生能力素养的要求与日俱增,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时代课题和历史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不断探索,遵循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基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环境,与时俱进地思考并提出优化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拓展人才培养路径提供参考,为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献计助力。
参考文献: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6.[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4.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8.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73.
作者:刘景军 王柯宇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