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杂志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杂志

Newsletter for International China Studies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是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0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管的学术期刊。国际汉学研究通讯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明傳播、文獻天地、漢學人物、馬可·波羅研究、紀念周紹明教授、研究綜覽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杂志介绍

  • 主管单位: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

    国际刊号:--

  • 复合影响因子:--

    --

    国内刊号:--

  • 出版地方:北京

    邮发代号:--

    发行周期:半年刊

  • 审稿周期:1个月内

    创刊年份:2010年

    综合影响因子:--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创刊于2010年,公开发行的半年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旨在报道国际汉学界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并搭建中外学者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杂志自创刊以来,以其丰富的内容和高端前沿的学术追求,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该杂志的办刊宗旨是提供一个轻松、亲切且尊重学术氛围的平台,使学者们能够在这里交换信息、心得,互相切磋和自由辩论,从而推动学术进步和增进国际友谊。杂志的学术追求可以用“高端与前沿”四个字概括,通过不断努力,逐渐达到这一目标。

杂志设有多个栏目,包括汉学论坛、文献天地、汉学人物、论著评介、研究综览、基地纪事等,涵盖了汉学研究的多个重要领域。此外,杂志还根据学术动态和研究热点,不定期增设特色专栏,如马可波罗研究和普安迪专题等,为读者提供更深入、更专业的学术内容。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也为推动国际汉学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这份刊物,中外学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学术动态,促进合作,共同推进汉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杂志投稿要求

(1)本刊刊登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学术论文以及反映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近期发展状况的文献综述。来稿应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文理通顺。

(2)力求简明扼要、醒目、突出主题。尽量避免使用缩写词。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中英文标题应一致。

(3)正文格式和结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类分为:引言、材料(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4个部分。各层次的编号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4)参考文献:仅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期公开出版发行的主要文献。本刊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执行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5)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应脚注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基金资助(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

(6)内容摘要与作者单位全称间空2-3行,要求摘要内容言简意赅,严谨活泼,体现全文主题思想之精髓,不是文中某段落某句话的重复摘录。

(7)请另页附上作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单位、学历、职称、研究方向和通信地址 (包括电话号码、E-mail地址等),以便及时联系。

(8)图、表和公式应通篇顺序编号,图题、表题应有中英文对照。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形式,内容以中文表述。具体要求请在本刊网站下载《撰文书写要求》。

(9)注释:应与参考文献予以区别,格式为作者名:《文章或书名》,载《期刊名》年份期数卷数,出版社,页数。

(10)来稿文责自负,且必须是未曾在任何出版物以及互联网上发表过的原创作品,请勿一稿多投,并保证不存在任何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是一本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办的半年刊,期刊级别为省级期刊,预计审稿周期为1个月内。

投稿咨询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杂志收录与荣誉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相关期刊

免责声明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邮编:100871。

期刊推荐 发表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