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00:28: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在教学楼一楼挑梁上制作文化框,形成文化走廊,以古诗和论语以及劝学、励志的名言警句为主要内容。
3、在课间操前播放歌曲《中华好儿孙》,在课外活动前播放歌曲《弟子规》,营造活动氛围。
二、力抓传统文化学习
1、每周一早上升旗仪式后集体诵读《弟子规》。
2、 每周三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领着集体学习《弟子规》,学生要熟读背诵;并观看视频,了解每句含义。
3、学生准备“传统文化学习专用本”,先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学习每句释义,写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三、践行传统文化,养成良好习惯
1、校门口建立“文明执勤岗”,由志愿者和少先队干部组成,向入校的老师和学生行礼问好!
我校戏曲文化课程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设的一门整合了区域文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活动型、综合性课程。戏曲文化课程属于综合课程,它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价值关联的文化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对家乡文化的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与信息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课程目标并非局限在某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与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戏曲《卖水》《风雪配》等。另一方面,它是对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人物、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进行高度整合而产生的课程,兼具了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品德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如戏曲《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收姜维》《天仙配》等。
戏曲文化课程是“活动型”课程,是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与经验。一方面,课程是以引导学生获得体验,形成经验,获得人文滋养为主要目标,而非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如两夹弦《三拉房》、豫剧《挎红》等。另一方面,这些内容选择主要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及优良的表演方式,如《苏三起解》《对花枪》等。
学校领导对弘扬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进课堂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上,每天下午第四节课为特色课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戏曲演唱,音乐教师进行教、练指导。在音乐教学中讲到民歌时,我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戏曲,开展“学唱戏曲”的活动;体育教学中我们把韵律操作为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中国传统运动、戏曲基本动作引入体育课中;美术教学中加入脸谱的绘画等。在校园的文化廊下、墙壁文化等,学生都能看到戏曲的倩影,同时也能经常看到孩子们互相切磋,互相指导动作。他们把从老师那儿学来的动作彼此表演,看看动作中还有什么不到位的,讨论一下该如何改正才能做得最好。这样就避免了把校本课程孤立于学科教学之外,真正达到了综合实践的目的。在强调学科整合的今天,我们认为只有融合了校本化内容,才有利于学校整体教育环境的开发,才有利于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学校还不定期聘请两夹弦剧团的专家老师来校给予专门指导,请他们纠正唱腔、表演的步法和手法以及面部表情和眼神。唱词力争优美隽永,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唱腔唱词力求迷人、亲切,清新的话语体系,让校园戏曲面貌更加焕然一新。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自己所教的班级、小组为整体进行戏曲教学。把最新的教学方法用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及时总结。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文体活动,积极参加一些文艺演出和县市电视节目,并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奖励,我编排的戏曲《爱心家园》荣获全国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我执教的《看大戏》荣获菏泽市电化教学二等奖,同时被评为菏泽市教学能手;我主持的菏泽市教学研究课题“地方戏《两夹弦》”获得成功结题。我还为我校成功地举办了六届“六・一”艺术节,我排演的戏曲《说唱脸谱》《卖水》、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越剧《收姜维》、曲剧《风雪配》、大平调《三传令》、枣梆《蝴蝶杯》、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小二黑结婚》《拷红》《朝阳沟》《洼洼地里好庄稼》、两夹弦《三拉房》《王宝钏》《爱心家园》等都搬上了舞台。活跃校园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
总之,弘扬传统文化戏曲教学的设计尽量以唱为主要呈现方式,注重实践性。强调与身边文化的密切联系,将学习空间从课堂拓展到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参与、合作、调查、社会实践、讨论、探究、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于是,我中心让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园,从幼儿生活、教育、环境等各方面有效将传统文化融合到幼儿教育中。
创造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环境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熏陶十分有益。我园巧妙地将传统文化融入环境中,图书室里四大名著的儿童读物,美术室里京剧脸谱的墙饰、素描、简笔画、国画的作品,走廊里的宣传语,等都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今天县政协举行 “文史资料进校园”赠书活动,让文史资料走进校园,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及辉煌历史,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精髓和***文化历史精华,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历史嵌入学生的心里、脑子里,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推动人文***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我校一直高度重视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家乡文化精髓,以成功教育品牌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增强全体师生的对家乡、对祖国的文化自信,构建起“自信—成功—快乐—自信”的良性循环,帮助师生建立起远航的灯塔,开启人生理想的航程。目前,我校教育教学理念超前,管理精细高效,老师勤勉敬业,学生好学上进,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各项工作都已步入良性循环。这次赠书后,我校将认真抓好以下工作,做深、做实、做细“文史资料进校园”活动,让全体师生传承文史精髓,为****经济文化、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厚德人才。
一是坚持五个结合,扩大文史资料进校园活动范围。将文史资料进校园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学校德育教科研相结合,与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相结合,与学校***教育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的推动文史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尤其是把让学生了解****的历史文化与学校成功教育品牌创建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自信。
二是坚持文化体验,拓宽文史资料进校园活动空间。开展红色旅游、家乡特色文化讲座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走近家乡历史,走进家乡人文风情,了解射阳人文历史、地理风貌、民俗风情等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立志为家乡未来发展努力学习的激情。如开展*****
锡剧是江苏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文化之一,她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经一度没有摆脱与其他传统艺术类似的命运,那就是被各类新兴文化排挤甚至难以为继。今天,为了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国家和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这项优秀的戏曲文化进行传承发扬。陆续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15〕52号)、《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中宣发〔2017〕26号),提出“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江苏贯彻落实了“戏曲进校园”这一举措,我们锡剧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锡剧艺术的表演形式、艺术风格都与本土的风俗人情有着密切联系,对当地的精神风貌有着很好的体现。所以锡剧艺术的地域色彩非常浓厚,凝结了我们江苏地区的风土人情。早先,其传承主要依靠民间艺人在生活中的推广。然而,进入新时代后,各类新兴文化不断出现,能够真正欣赏锡剧的年轻人不断减少,而且锡剧中的地方方言使得一些外乡人对锡剧产生了距离,这也使得锡剧的生存空间有了一定的压缩。为了对优秀传统戏曲进行很好的传承,政府部门及时推出了“戏曲进校园”这一举措,从而让锡剧这门艺术得以科学的传承和发展,更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教育是锡剧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可以欣喜看到,“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学生们对锡剧的艺术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在学习锡剧的过程中思想情操得到了熏陶,锡剧艺术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毫无疑问,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戏曲文化的教育试点越来越多,教学效果大幅度提升,可以说,“戏曲进校园活动”成效显著,意义深远。戏曲进校园为广大学生感受艺术魅力、接触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他们可以在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中,欣赏到戏曲的形体美、聆听到戏曲的音律美、感受到戏曲的语言美,潜移默化中充实了学习生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戏曲进校园的有效开展,促进了专业戏曲工作者的时代步伐、创新创作思维,调动适应新形势、创作出更加符合学生审美习惯、方便学生学习的优秀戏曲作品,有利于地方戏曲高质量发展。戏曲进校园的传播引领,更是在寓教于乐中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未来的欣赏群体和传承力量,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锡剧学习对于学生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开拓学生眼界、加深学生的家乡荣誉感有着重要作用。就拿我们张家港为例,从2006年开始我市以梁丰小学为首的10多个中小学开设了小锡剧班,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弘扬锡剧文化,培养锡剧传承人的理想火种。继而,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都能联合邀请锡剧表演艺术家走进校园,向学生们讲解锡剧、表演锡剧,让学生们了解锡剧。同时在学校新建相应的剧社和兴趣团组,并配备专门的教职人员,适时举办票友大赛,采用多种方式传承发扬锡剧,培养学生的锡剧兴趣,成效喜人,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困难。戏曲进校园的覆盖面还需扩大,“争取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的目标任务还未全覆盖,戏曲进校园的教学设施还未保障完备,戏曲进校园人才培养的力度还需加大。戏曲进校园的常态化机制还需更加完善,点和面的关系还可更加深入。也就是说,锡剧兴趣班与普通学生的锡剧学习的融合度还需加强研究,否则将会流于形式、效果短暂,没有可持续性。专业的师资队伍亟待培养和锻炼,我市戏曲进校园师资基本全为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的专业演员,剧团在完成自身创作、排练、演出任务时,尤感人手短缺紧张,师资力量一时间成为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的重大阻力,所以,学校老师的锡剧再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专业老师与学校老师的高度融合才是最佳的。
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目数以千计,一个剧目就在讲述一段历史,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各地有各地坚实的文化基础。各级财政部门可加大投入“戏曲进校园”的专项经费,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教育部门可否把“戏曲进校园”活动纳入到每个班级和学校包括剧团的考核条例中,确保活动的多样性与常态化。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思想觉悟高的戏曲进校园师资队伍,定期创排适合学生的优秀戏曲剧目,完善戏曲进校园的教学剧目库。并邀请地方的戏曲名家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讲座,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先把学生吸引过来,安下心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让学生在意料之中,不可遏制地爱上戏曲,使学生爱听、爱看、爱演,并参与其中。提高全社会对戏曲进校园的普遍认知,调动一切力量参与其中,一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群观众资源,在普及戏曲的同时,培养更多的观众来关注地方戏曲文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参与,采用多种途径来丰富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专注起来,在戏曲欣赏过程中、戏曲课程学习中,让学生了解戏曲了,进入角色了,一进去就出不来,乃至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总之,戏曲进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持久战,需要部门间相互配合、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学生只有主动参与、真心热爱、积极表达,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内化为他们内心的东西,才能感染人,才能扩大社会辐射面,才会看到应有的效果。锡剧只是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花朵虽小,但也芳香四溢,她的美育作用和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推进作用必将逐渐显现出来。所以,锡剧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脚踏实地不断努力来做好这件事情,这样,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戏曲”的弘扬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并在“戏曲进校园”的传承工作中深入人心。
作者:钱新芳
2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一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国学教育能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的一些学校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学生形象乃至提升学校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学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理念等在校园生根发芽,使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3让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提升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3.1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
3.2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是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加强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蕴。二是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创建学生传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载体。
学生社团组织是改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组织指导学生依托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创建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
一、侗族多耶在校园传承的意义
侗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文化色彩鲜明,文化形态多样,多耶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多耶更是侗族节日和盛大庆典的压轴戏。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应始终保持一种崇敬感、自豪感,还要主动地去承担传承、传播、弘扬的义务。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注重 “和而不同”,强调社会和谐;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仁善邻;注重团结统一,强调独立自主。侗族多耶正好契合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些精髓,它以“欢乐、友谊、安定、团结”为的主题,传达“平等、和谐、大同”的理想。加强多耶的校园传承,有利于侗族青少年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把多耶引进校园对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彰显地方教育特色,营造校园文化,塑造青少年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完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成才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发展三江县侗族文化和旅游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于2016年9月,以三江中学高一年级以及高二年级艺术特长班为研究对象,高一年级抽取1601和1602共计125人,高二艺术特长班共54人。年龄在15―19岁之间。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我们课题组成员以封闭性问题的问卷为调查手段,利用《侗族多耶文化进校园》调查表进行调查。高一发出问卷125份,收回问卷124份,有效问卷100%,高二年级发出54份问卷,收回52份问卷,有效问卷52份。其中高一研究对象中男生51人,女生73人,采取现场发卷、现场填答、现场回收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收回之后,数据全部采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处理。
(2)实地考察和民间访谈。主要到黔湘桂侗族聚居地区采访或走访侗族传统文化民间传承人,考察侗族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做得早,做得好的学校。
三、多耶在校园传承现状及形成原因
从学生问卷调查和民间采访了解到,多耶在校园传承情况不容乐观,学校对多耶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创作、传承弘扬等方面的研究还处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尤其对多耶的文化内涵和现实功能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目前,三江县中小学只有三江县实验学校开展过较为系统的多耶课程――有课程实施人、开设多耶课程。据三江中学在校生问卷调查表显示,参加问卷调查的同学虽然65%以上是侗族,但会多耶的同学高一仅占25%,高二艺术特长班同学尽管有不少音乐生,但真正会多耶的也只有不到40%的学生。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多耶文化在学生群体中认知度低,学校和社会传承意识淡薄的现状。制约多耶引进校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农耕文化的衰落,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
多耶是一项集体歌舞活动,起源于集体劳动,农耕活动是多耶诞生的沃土,更是多耶得以延续和传承发展的基础。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极大的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不仅使侗寨流失了大量的多耶传承后备人才,还改变了侗寨的文化环境,以前晚辈喜欢在农闲时间向长辈学习多耶或其它侗族文化,而现在青少年更热衷于网络、时尚活动等。农耕文化的衰落,侗族魍澄幕生态环境的变迁,让很多青少年长期与多耶诞生的土地隔离,缺乏劳动的体验和农耕土壤的养育,多耶失去了延续的生命力。
通过高一调查表发现,接近65%的学生出生在侗寨,民族为侗族,接近七成的同学父母双方或一方也是侗族,但随着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在三江县城或其他城市上学多年,现在已经有32.3%的学生不会或基本不会说侗话,而多耶常常喜欢用一些深刻的比喻,这些比喻往往都是用到侗族方言里一些寓意比较深奥,内涵丰富的语言,而这些方言,他们基本听不明白,这成为他们学习多耶的最大障碍。
2.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内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涌入侗寨,并对侗寨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糟粕文化对侗族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青少年的影响与冲击最大,多耶、侗族大歌等优秀的侗族传统文化已经基本被外来文化同化殆尽。当前的中小学生,独生子女是学生群体的主体,他们热衷于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文化,沉溺于网络游戏,推崇欧美和日韩偶像剧,而对于对侗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漠视,甚至排斥,他们对多耶不感兴趣或知之甚少,有部分同学竟然一无所知。调查表显示,79%的同学从不或偶尔去看多耶表演,仅有25.8%的同学愿意去参与多耶。
2017年2月25日和3月2日,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到贵州省从江县、三江县梅林乡(侗族大歌传承基地)和良口乡和里村采访,发现会多耶的人群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在采访过程中问到她们是否担心多耶在不久将来会失传时,她们感到很担忧,因为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多耶。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他们认为多耶不够时髦,古板而单调,觉得多耶应该是老年人的活动。从学生的调查表中不难发现,有超过75.8%的同学表示,相对于多耶而言,他们更喜欢现代舞蹈,甚至有15.3%的同学明确表示不喜欢多耶。他们普遍认为街舞、拉丁舞等现代舞蹈更加适合年轻大众的审美需求。二是多耶文化尚未进行深层次产业化开发,不能转化成经济效益,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三是长时间外出打工或在学校读书,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多耶。
据课题组成员对学校近四年来举办的各类晚会的节目单进行统计发现,近年来我校学生在晚会舞台上很少主动表演多耶等侗族传统节目,取而代之的都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歌舞节目。记得学校高三一次艺术特长生毕业汇演结束后,学校一位资深艺术老师对同学们说道:“我真想看到一个侗族传统艺术节目的表演,可惜等了一个下午却没有等到。”从老师无奈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态度。
3.学业压力大
当代中小学生学习压力普遍比较繁重。从三江县中小学生走访来看,作业压力、考试压力和升学压力是当前高中学生的主要压力,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每天有一大堆作业要做,根本没有心思顾及其它活动。调查表显示,三江中学仅有32.3%的家长支持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侗族多耶,多数家长认为子女上高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升学,考上一所理想大学是学生和父母的共同目标,如果因为学习多耶而影响学习成绩将得不偿失。此外,学校有部分教师对学生学习多耶也持不赞同态度,他们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多耶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有42.7%的学生反映,从小学到初中,学校从来没有开过多耶课程或组织多耶表演。
4.缺乏浓郁的传承环境
多耶历来都是以 “口传心授 ”为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需要学习者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和熏陶才能学会。课题组采访了三江县梅林乡多耶传承人得知,她七岁开始从她奶奶那里学习多耶,此后的60年通过在各种场合表演、与她人交流才得以不断的丰富多耶的内容、形式和唱法。
据调查发现,会多耶的同学占问卷调查总人数的25.8%,这些同学要么是家住在三江县旅游区,这些旅游区为了发展旅游的需要,村寨逢年过节都会组织一批中小学生参与多耶活动,比如三江县林溪镇、梅林乡等地的同学;要么是初中或小学就读于把多耶等传统侗族文化引进校园比较早的学校,如三江县梅林乡中小学、三江实验学校、贵州省从江一中、从江县西山镇顶洞村小学以及黎平县中小学等。尤其是西山镇顶洞村,全村每年正月初四都要举行一场盛大的全村老少均可参与的大型多耶活动,顶洞村小学还要求每个学生从小就要学习多耶,受到全村浓郁的多耶氛围的影响,每个小学毕业生至少学会50首不同内容的耶歌。然而,三江县多数侗族乡镇,多耶在民间的自然传承方式却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多耶传承处于濒危状态下,学校教育的传承方式就更显出了它的重要意义。
5.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和适合学生的多耶教材
多耶要引进校园,在学校传承下去最重要的环节是要有一只专业的教师队伍,三江中学目前能够单独谱写耶歌,教授多耶歌舞的只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柳州市侗族大歌校园传承人杨芸香老师和学校工会主席杨健老师,其他部分老师只会和唱,大部分老师根本不会多耶。另外,由于侗族以前没有文字,多耶大多是口传却没有文字记载,因此授课没有专用的文字教材,多耶的曲调虽然简单,但男女不同,各地有异,例如,流传于侗语南部方言区的耶歌,女队二声部合唱(也有一声部的),拉腔较长,有的地方每句都重复唱一次,有的地方只重复唱句尾三字。男队只一个声部,由“桑耶”(耶师)领唱一句,众人重复句尾三字或重驼句。即使同是三江县境内,多耶的音调和韵律也有较大差别,例如,独峒、八江、林溪一带多耶音调比较圆浑,阳刚之气十足,而以梅林为代表的融江河地区音调则比较婉转清脆。而且不同场合多耶的类型和内容也是有讲究的,譬如在春节祭祀时多 “耶萨”,也叫“耶堂”,是礼俗性歌舞;在庆典时多 “耶卜”(即“祝贺耶歌”),如迎宾、重大工程落成等庆典;在村寨间“月也”时多 “耶索坐”(即“星宿耶歌”)、“耶花”(即“爱情耶歌”)、“耶短”(即“猜谜或问答耶歌”)、“耶斜散”(即“散场耶歌”)等。这些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唱法各异的多耶光依赖传统的口授是不能持久的,多耶跟其他教学科目一样需要教材辅助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因此,没有一套系统的多耶教材,缺乏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是三江中学多耶文化引进校园的瓶颈。
四、多耶引进校园传承的实践
多耶引进校园符合国家传承传统文化的要求,符合时代的需要,也是多耶传承、弘扬、普及的最佳途径。学校传承多耶有民间自然传承没有的优势:其一,学校是大量青少年聚集地,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可塑性强,是人格养成和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也是多耶传承的黄金年龄,对他们进行多耶教育只要遵循认知规律和特点,效果比民间传承更显著。其二,学校有提供多耶的宽广场地,多耶是一项集体歌舞活动,参与的人数越多,气氛越热烈,感染性越强。其三,学校有完善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能为多耶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条件。其四,可以保持传承的连续性。多耶引进校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营造富有浓厚的多耶气息的环境
传承传统文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持续的工程,不是一两天就能见效或完成的,它既需要长者或老师的系统教授,更需要长时间的文化熏陶,因此,营造浓郁的充满民族气息的传承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1)鼓励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身临其境感受多耶。为满足发展旅游业的需要,三江县打造了“天天唱大歌,月月过大节”的民族文化品牌,尤其是每年举办的多耶节,它是桂湘黔交界地区和广西乃至全国最成功、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节庆品牌之一,多耶节围绕着“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核展开各项活动。多耶节对外展示了民族团结、开放繁荣、充满活力、发展前景广阔的侗族地区形象,对三江县乃至桂湘黔侗族集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三江县乃至桂湘黔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助推器和推介旅游的“金字招牌”,每届活动均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观看体验。还有,梅林乡每年二月初二举行的民俗活动,良口乡和里村每年二月初五举行的三王宫庙会等传统节日等。学校要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组织学生经常观摩或参加这些传统节日,让更多学生亲身感受侗族文化的魅力,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喜爱传统文化的感情。这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传统活动对多耶的传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调查表显示,高一年级经常去看或参加多耶活动的仅占21%,高二艺术特长班却占了42.3%,由于艺术特长生经常有机会参加这些传统活动,有的甚至还在活动中担当主持人,因此,高二艺术特长班会多耶的学生比高一年级多了将近15%。由此可以看出,利用传统节日对多耶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立足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播撒多耶的种子。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多耶文化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徜徉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拥有浓厚的多耶氛围的校园,对学生直接的影响和感染最为显著。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和校园广播在课间播放多耶,在校园文化长廊上展示多耶的图片。也可以学习三江实验学校,把多耶引进学校大课间活动,我们还可以利用学校每年举行的民族体育运动和文化艺术节组织全校范围的多耶比赛,提高学生参与多耶的积极性。总之,要时刻向学生展示多耶的魅力,不断的向学生昭示着多耶的启蒙教育,让多耶的种子在学生的大脑中、心灵中逐渐生根发芽。
近年来,我区各地积极探索,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文化课程优化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为此,三江中学要鼓励多耶教育与相关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譬如借鉴我校体育课把竹竿舞“请入”课堂的成功经验,也把多耶引进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课堂。
2.开发适合中学生的多耶校本教材
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要保持系统性、整体性,主要保证是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健全。组织专家学者系统研制、开发一本适合三江中小学多耶教材是多耶引进校园,实施多耶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传统的多耶内容很多与学生当今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且很多内容寓意过于深奥与隐晦,学生难以理解。还有一些类型的耶,如“耶花”,主要形式是男女对唱,以男女互倾爱慕之情为主题,这不符合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编制一本充满时代气息,符合当代学生主题的多耶教材对于学生学习多耶十分重要。合适的教材应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易于识记,朗朗上口,这样的多耶教材更有实效性,更易于操作。
3.为学生创造多耶歌舞创作平台
多耶引进校园,要在校园健康持续地传承下去,除了让学生学会多耶之外,其核心任务应该是为侗乡培养一批能独立创作多耶歌舞的传承人才。因此,我校要以特色高中建设为平台,在艺术特长班中培养一批能写耶歌,会谱耶曲,会编耶舞的多耶接班人。我们要利用好学校社团,让更多喜爱侗族多耶创造的学生参与,利用旅游推介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各类外表演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多耶作品,达到宣传与传承多耶的目的。学生只要获得创作的成就感,就会不断地激发他们继续创作的激情和潜能。
4.政府和教育部门重视
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我区也通过特色高中的建设作为平台,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了契机。对此,三江县教育部门应提高对开展侗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认识,组织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有关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和三中全会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评价督导机制,促使社会、学校、家长形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进多耶等侗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多耶的传承工作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规范进行。为进一步推进多耶进校园工作,我认为教育部门具体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每年教师的各类培训中,增加侗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培训,加强全体教师的多耶及各类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在现有音乐、舞蹈、体育和美术等学科教师队伍中,选出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训,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热爱侗乡多耶的骨干教师。
第二,指导学校开展多耶教学工作。研究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将多耶教育纳入校本教学计划或艺术教学计划,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学校可以单独开设多耶课程,也可以利用音乐、舞蹈等课为平台开设课程,适当增加课时,把多耶课程真正落实到学生课堂之中,且要保量保质。在中小学各类考试中适当加入多耶等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内容。
三江县各级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谋划,部署安排各类传媒有计划、多形式、系统性地加大宣侗族多耶力度,拓展多耶的传播途径,让多耶面向更广泛的年龄群体,尤其要鼓励和支持多耶民间艺人、民间艺术表演队伍进校园传播多耶文化,通过这些途径来丰富与普及学生的多耶知识,增强多耶的艺术感染力。
多耶在校园传承是一项具体的、发展的、持续性与长效性的庞大工程,因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有科学的规划和实际内容。未来,以学校为主体的传承单位还要不断完善和改进各项措施,使多耶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断迈上新台阶,让学生从小就在多耶文化蔚然成风的校园环境中成长,培养学生热爱多耶,热爱家乡的感情,更好的承担传承和弘扬多耶的重任,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格桑吾珠,浅谈侗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研究,2015年4月.
[2]高娃,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9月.
[3]K甲宗,侗族多耶[J],民族艺术,1987(4).
[4]袁善来,“多耶”与侗族文化.艺术研究[J],文艺评论,2015(3).
[5]杜方芳,从把侗歌引入课堂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3)第二十卷.
[6]徐建波,侗乡“多耶”的起源、传承及现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10月.
[7]三江县民委,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
3
】页/【
1000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学校文化育人能力提升与问题解决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XX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
(一)
总体目标
按照现代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二)
近期目标
本学期,全面铺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下学期,使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入常态轨道。教师的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三)
中长期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让全体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人格,提高文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活动内容和活动途径
(一)
经典诵读进校园
1.
活动内容
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围绕仁、义、礼、智、信“五常”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开展经典专题教育。
2.
活动途径
①
利用晨读、班会或地方课程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②
通过“道德讲堂”、主题演讲、征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③
以办主题板报、建班级图书角等形式,
强化诵读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二)
古诗文诵读进校园
1.
活动内容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诵读篇目主要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文推荐篇目。
2.
活动途径
①
结合实际,创新诵读形式,通过开展诗配画、诗配舞、诗配乐、诗朗诵、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
②
要求各科教师要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和书法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三)
传统美德进校园
1.
活动内容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开展传统美德进校园活动。要将敬业乐群、厚德载物、见贤思齐、天下为公等传统美德作为班级文化主体。
2.
活动途径
①
以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
②
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团(队)会,举行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书法展示和文艺汇演等活动,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推动传统美德教育向纵深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57-02
2006年,蓝印花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南通市的吴元新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传承与创新古老的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增进学生对于“非遗”文明的认识和了解,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本课题试图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为引子,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文化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相联系,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让青春勃发的生命获得祖国深厚传统文化的滋养。
一、活动实施背景分析
南通蓝印花布是传统的汉族民间工艺印染品,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现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主要用来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帐、枕套、包袱布等。蓝印花布图案朴素优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禽走兽、花草树木与神话传说,如:五福(蝙蝠)捧寿、吉庆有余(鱼)、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
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她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依然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年轻人对其更是感到十分陌生。
针对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对于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的认识现状,笔者制作了300份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调查及实地调查两种方式,面向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详尽的调查。结果显示,情况不容乐观。有55%以上的学生没有听说过蓝印花布或对蓝印花布知之甚少,非常懂蓝印花布的学生人数不到20%。
二、“蓝印花布进校园”活动思路与具体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光酝酿的珍贵宝藏,是历史的伟大赐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应成为新时期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蓝印花布进校园”活动以“青春中国梦,风尚蓝印花”为主题,从“蓝印花布进课堂”、“蓝印花布进社团”、“蓝印花布进宿舍”、“蓝印花布进节会”四个方面着手,让以蓝印花为代表的南通“非遗”文化走进大学生生活,成为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
1.蓝印花布进课堂
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人文系为主体,开展“蓝印花布进课堂”活动。活动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课前准备
笔者在查阅大量关于蓝印花布的文献资料后,围绕蓝印花布的发展历史、制作过程、传人故事和未来展望四个方面,精心准备相关课件。并将讲课内容分为“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揭开蓝印花布背后的秘密”、“蓝印花布,匠心传奇”、“蓝印花布的创新之路”四大专题。同时,搜集了大量关于蓝印花布的生动鲜活的图片与视频,用于课堂展示。
(2)课堂组织
2016年6月,蓝印花“非遗”公开课在航空3153班教室正式开讲,听课的除本班学生外,还有学校的一些老师与对蓝印花布及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同学。课堂上,笔者先通过PPT演示,将蓝印花布隽永的东方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然后通过“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揭开蓝印花布背后的秘密”、“蓝印花布,匠心传奇”、“蓝印花布的创新之路”四大专题,依次讲解蓝印花布的发展历史、制作过程、传人故事和未来展望。期间,穿插与学生的各种互动,尤其是“蓝印花布的创新之路”部分,学生们参与非常踊跃,并且有许多同学开动大脑,积极思考,跳出常规套路,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许多充满建设性的想法,如采用VR虚拟现实工具表现蓝印花布的文化内涵与东方韵味;建设网店、微店等销售渠道推广蓝印花布产品;以及建立蓝印花布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广蓝印花布文化,等等。
(3)课后作业
公开课结束后,笔者以“如何更好地宣传与推广蓝印花布”为题,为同学们留下了一道开放性的课后作业。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积极的尝试。其中,王莉莉同学还主动联合其宿舍的同学,开设了蓝印花布的微店进行试水,并取得了一定的关注与良好的反响。
2.蓝印花布进社团
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对广大青年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而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是广大青年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非遗文化进社团,能够更多大学生能够参与到蓝印花布及其他非遗文化的保护中来,砥砺思想情操,提高综合素养,并在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中播种激情和希望,收获成功和喜悦。
“蓝印花布进社团”的具体实施步骤主要体现在:在各大社团的日常活动中植入对于蓝印花布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推广,如以蓝印花布作为传统文化研究协会的研究课题及活动奖品,在学校社团的活动宣传栏中开设“品味蓝印花布之美”专题等。其次,动员并协助学校某些大型社团开展与蓝印花布相关的系列活动等。
此外,我们还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发起成立蓝印花“非遗文化继承者工作室。各个院系对蓝印花布及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同学纷纷积极加入进来。并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开展了参观“吴元新大师工作室”,举办“蓝印花布艺术作品展”,受到校内外人士的高度称赞。
3.蓝印花布进宿舍
宿舍文化以宿舍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由涉及宿舍生活各方面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等所组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力。众所周知,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因此,“蓝印花布进宿舍”是“蓝印花布进校园”的重要一环。
一般而言,大学生宿舍文化大体可分为表层、中层与深层。表层宿舍文化即宿舍的内部设施、布局结构、卫生状况等。中层宿舍文化即学生的学习、生活制度、道德行为规范及执行情况。深层宿舍文化则主要指宿舍成员的政治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及其外化。这三个层次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互为转换,构成一个特殊而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由此出发,我们在系团委的领导下,发起了蓝印花宿舍装饰大赛,竭力使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由表及里,润物无声,悄然进入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成为闪亮在学生们视线里的一道别样风景。
同学们各出奇招,有的用蓝印花布作为“壁纸”贴在墙上,有的用蓝印花布设计窗帘,有的以蓝印花布作为寝室锦旗,有的甚至用蓝印花布制成了一床特别的床单,可谓花样百出,精彩纷呈,也进一步增进了大家对于蓝印花布这种古老的民族工艺的关注与了解。
关键字 广西地区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 开展现状 调查研究
广西地区是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的首批试点地区,对广西地区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的相关文献和报道进行了整理查阅,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将更好的保护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
一、广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开展现状
广西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通过实地考察法、文献查阅法和逻辑分析法等调查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广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虽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过总体开展状态良好。
(一)总体推广良向发展,但具体推广力不足
广西地区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活动,每年都会举办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比赛。2010年11月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和体育局联合启动广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2012年又在广西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工作。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师范学校的走访调查中发现,民族传统的示范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小,而且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学生中的普及程度还不够。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极具多样性,但缺乏规范管理
广西地区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旨在引导大中小学校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经过近几年来的大力推广,已经发掘和推广了多项具有广西地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包括壮族的板鞋和抛绣球,苗族的打草球、回族的摔跤以及其他各民族喜爱的大象拔河、打陀螺、踢毽球、武术、民族健身舞、健身操等项目。只是,目前体育教学中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仍然缺乏规范指导,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缺乏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导人员,而且极易造成体育项目的不均衡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量引进校园,但缺少规范教材
广西地区在2010年启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时便命名了14所中小学校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学校”,并成立了由广西民族大学和全区各示范学校组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际保护联盟。2011年又评选12所民族传统体育师范学校。在这样的大力推动下,多项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项目引进校园,极大地丰富了示范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但是,过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是经过口口相传或者是练习经验的积累来传承和推广的,在全国大力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之前几乎没有有关民族传统教育的现成材料,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之后同样面临缺乏专业教材的问题。
二、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教育意义
从广西近两年的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现状分析来看,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切实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也具有突出促进作用。
(一)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有助于丰富校园体育生活
体育教育一直是校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体育教育内容,增强体育教育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对于提升校园体育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项目比常规的项目更加贴近生活,形式又多种多样而且趣味性极强,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体育教学之中,将极大地丰富在体育教学内容。将民族传统体育引进校园将有助于实现体育教学的“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二)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中代代相传的极具民族代表性体育项目。每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各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含了丰富自然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能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加深各民族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使学生在传统体育项目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三)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有助于保证青少年体质健康
学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来锻炼身体。
民族传统体育是过去的劳动人民为了特定的健身、祛病等健身目的而发明创造的活动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教学之中,能增强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有效健身时间得到保证,提升体育健身质量,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可以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还可以应用于丰富课余活动,能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课间娱乐中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是以,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对于青少年培养身体素质,保持身体健康都大有裨益。
(四)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各民族的先辈们经过一代代的经验总结,讲究形神兼顾、动静结合,又与德美结合,充分运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作用能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良性发展建议
(一)规范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具体实施行为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是广西第二届体育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广西教育厅和体育局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推广和宣传。大中小学都已充分引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并在青少年学生中间掀起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热潮。如此更应顺应民意,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基层落实的力度。首先,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示范学校也要对的体育教学进行规范管理,比如,加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其次,体育教师也要增强对进校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具有将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通俗浅显形式的教导给学生。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健身方法。
(二)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形成都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以一个民族都积累了种类繁多、形象生动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扩大进校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量和种类。另一方面是指对现有的进校园的民族传统项目进行规范整理和深入挖掘,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更加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题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言之有物,让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落到实处。
(三)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实用性
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实用性能让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项目与学生的文化学习和能力培养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快速融入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中,便于学生快速适应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能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德育、体育以及美育方面的有效教育。
(四)做好经验总结工作
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工作中做好总结工作经验是为了给以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概括,提炼出比较科学有效的开展形式,为以后的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进行有效参考,避免重复犯错,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活动。
四、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的理性思考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将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不仅是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还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文化,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健康发展,将各族学生培养成拥有民族自豪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理.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启动[N].广西日报.2010.11.
[2] 卢羡婷.广西大力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