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实训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3 22:43: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水泥实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水泥实训总结

篇(1)

一、选曲要合理。难度要恰当

中职学校三年制的学生,其在校学习的时间仅两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是参与到幼教工作中。而事实上,学:生很少会在幼教工作中教授其在中职学校中所学的美声歌曲、民?族歌曲和一些通俗歌曲等,大部分所教授的只是一些节奏简单、旋律鲜明、朗朗上口的幼儿歌曲或儿童歌曲。因此,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该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的音乐作品。例如:在中职第一:年的声乐课中,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幼儿歌曲上,同时,适时穿插?一18一一些篇幅简短、节奏性强、难度较小的艺术歌曲。

二、概念要正确。声音要清晰

譬如:很多时候,在发声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注意歌唱的呼吸,学生便对发声的位置模糊;在歌曲演唱中,老师要求学生注意情感处理,学生对声音的共鸣又变得模糊了。这是因为学生的概念不清晰。

教师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声音概念,主要是让学生多接触正确的声音,只有靠自身主动地去聆听、去领悟,才能对正确的声音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范唱。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距离是最近的,老师应该及时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声音作为参照。当学生听到正确的声音时,首先会进行模仿,然后在不断的练习中找到方向,从而慢慢向规范靠拢。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正确声音。声音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老师应该清楚地告诉学生不应该一味地模仿任何一位歌唱者的声音。而是应该多思考、多练习,在掌握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展现出自己的音色。再次,由于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相对比于高中阶段的特长生差些,所以,老师要对学生多加以肯定与鼓励,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在不断的练习和强化下,学生的正确声音才会慢慢地建立起来。

三、兴趣要盎然,热情要高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结构比较单一,时间长了,学生容易产生厌恶心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耐心地对待学生,做到循循善诱。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声乐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开设声乐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其性质的特殊性。同时更要明白学习是枯燥、艰苦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在课堂要重视言教身教的作用,老师的亲切和对学生的信任,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声音的闪光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进一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教学方法形象化、多样化,教学结构合理化,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选择教材方面,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进行选择,由易进难,做到循序渐进,灵活对待。在选择歌曲时,尽量挑选些旋律优美、容易上口且风格多样、体裁各异的歌曲,使学生在歌唱的同时也了解到不同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体现的风土人情,让他们觉得内容新鲜有趣,对歌曲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歌唱的欲望。总之,要根据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四、信息要反馈,评价要及时

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留心学生上课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如多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或情绪的变化,多注意学生的声音体现,从而了解自己讲解的知识点能否被学生接受、理解,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地对每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作出评价,例如:学生在歌曲演唱时,出现咬字不准确,老师应及时地指出并纠正。同时要求学生多练习说好普通话,尽量做到歌唱咬字准确、吐字清晰,进而达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状况,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程度。

在一个集体中学习,教师要多采用鼓励手段,多给予学生肯定的表扬,学生就会更有兴趣学习,就会更有信心与勇气面对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下的的课程评价标准已成为困扰和扼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瓶颈[1]。因此重塑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关于建筑材料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早已展开[2,3]。在德国,由于其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各种实践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已较为成熟、完善。而在国内,笔者在诸多高校调研后发现,实践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应用中,但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还处于理论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的阶段,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完全由期末的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的成绩,这种笼统的考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太大的促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有效的处理工程实际中有关材料方面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建筑材料课程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

建筑材料课是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主要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强调工学结合办学特色的高职高专“建筑材料”更是侧重于学习建筑工程用各种材料的性能、检测方法、质量控制和应用的一门专业基础技术课[4,5],也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针对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岗位的核心课程之一。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点,实践教学包括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两部分,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材料检测技能和材料质量鉴别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中强化团结协作意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炼。包括安全教育、质量意识强化、突发事件应对、各工种之间的协作,能将实际所学的建筑材料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等。

二、当前建筑材料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笔者从对历年来毕业生的回访情况和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大三顶岗实践答辩情况发现:好多毕业生懂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但却并不能将实际所学的建筑材料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他们不会正确取样、不会检测、不会判别更不会合理应用,也不能做到正确储存材料。

1.注重试验过程考核,忽视现场应用考核

建筑材料的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告诉学生材料的检测实验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试验材料,由学生亲手操作试验仪器按照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来试验,这样学生就清晰的记住了试验过程,但前期的材料的现场取样和后期的材料质量事故分析做的不足。而在真正的实际施工中,材料的试验过程往往是由质检站来完成,而材料员、施工员们的主要工作做的还是材料的取样送检和合理应用,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时感觉到关于材料的知识似懂很多但却不会用到实际中。

在施工现场材料堆放,贮存的方面,同样存在不正确的做法,目前在教学中在讲到每一种材料的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贮存和堆放的注意事项,没在现场干过的学生往往学了就忘,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场地狭小经常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材料堆放形式,这些细节忽视后会给以后材料使用中带来很大的不便,造成材料浪费甚至由于错用材料而导致工程质量事故,如果能有一个仿施工现场的材料场地,让学生在试验前从材料料堆上自己按规定要求取样、标记,按要求贮存,那就能真正培养学生现场处理有关材料方面问题的能力了。

2试验项目的开出率不高,考核难

目前我校建筑材料实训室开出的项目主要有水泥的强度、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检测,砂子堆积密度和筛分析试验,混凝土和易性和强度的测定等试验,总体开出率并不高,像水泥的体积安定性,防水卷材的相关试验,以及混凝土的抗冻、抗渗性等常用材料的性能检测都无法开出,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试验大都所需时间长,两节课学生无法完成,指导实训的老师较少,各班级实训时间冲突大,关于这些实训项目的考核就没法进行,如果能建立开放性的试验室,有专职试验老师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时间预约试验,试验项目就能多开出,学生实训的机会也会增多。

3.施工现场教学考核实施难

建筑工地的施工过程是为实际项目服务的,由于受到工程施工进度、时间、地点和交通的限制,学生很难在恰当的时间进入现场学习,而且现场与课程的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有限的工地学习完全满足不了课程的教学要求,现场教学考核就没法实现。

4.考评体系不完善

目前建筑材料实践教学的考评主要从试验过程和试验报告两方面进行考核,由于我院建工类学生每班学生人数较多,试验时每组成员较多,这就使有些学生在试验时插不上手,不爱动手的学生更容易在其中浑水摸鱼,蒙混过关,试验结束后互相抄袭试验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不一定能全面提高。如果制定一套严格的考评体系,从实验准备、试验过程、试验结果处理、试验场地清理、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全面考核,课程结束后随机抽考学生,或者让学生互评,自评,严格的考评体系必将促进学生试验时认真完成,相互协作,从而有利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提高建筑材料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

1.研究制定一套严格、完善的考评体系,

在沿用建材材料课程理论和实践双向考核的基础上,将原有建筑材料课程“理论实践四六分”(理论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的考核方式调整为“理论实践五五分”(理论考核占50%,实践考核占50%),而实践考核从鉴别材料、材料取样、实验准备、试验过程、试验结果处理、试验场地清理、材料贮存、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全面考核,课程结束后随机抽考学生,在学生互评,自评的基础上给出教师评价意见,让学生明确只有真正学会了才能通过考核。从教学目标而言,学生通过了考评其必然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达到零距离上岗。该考评体系大致指标构成、所占分值及考核场所如下:

2.编写教材《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指导书》

最近几年,建筑行业关于建筑材料的检测推行了好多项新的标准,而我校所用的建筑材料实训指导书是按原有旧标准编制的,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也与该研究的考评体系不一致,结合目前建材实训室能开出的实训项目和即将要开出的实训项目编写教材《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指导书》,书中应涵盖实训任务、实训过程指导、实训总结考评等内容,便于学生在实训时参考和课后总结学习。

3.设置开放性实训室

有些实验及考核不能在2节课内完成。如:水泥的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的检测需要较长的测定时间,则可采用开放实验室,学生利用课间、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完成实验,这样既保证了重点知识的学习,又保证了实验教学的完整性。同时开放实验室,也为师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平台。

4.进行综合仿真实训:

综合实训模拟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从材料的进场、验收,取样和送样检测的工作过程和检测单位对送检材料的检测的工作过程的仿真训练。如施工方:水泥材料进场水泥的验收水泥取样水泥送检;检测方:水泥取样水泥细度检测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检测水泥胶砂标准件制作水泥抗折、抗压强度检测等的工作全过程。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工作”,使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岗位的工作有基本的认识与实践。

总之,建筑材料实践教学改革是将建筑材料实践教学划分为实验检测、现场应用及考核评价三大模块,按照先开展理论教学,再开展实验教学,最后向施工现场教学推进,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建筑材料实践教学重实验过程,轻材料取样和实际应用的模式[6]。通过实验检测部分培养学生分析检测常用建筑材料的能力,通过现场应用及考评模块使学生学会在施工现场如何取样,如何堆放储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从而真正地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兰芳,高校建筑材料实验课的教学改革研究[J] 《山西建筑》 2010年6月 第16期

[2]杨玉泉,《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初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1年11月21

[3]穆忠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05期

篇(2)

建筑工程专业就业的突出特点是持证上岗,建筑业的岗位证种类比较繁多,除去工程师的相关证书外具体岗位证还分成管理人员岗位证及操作证,其中操作员证指特种作业人员的证有14种,而管理人员岗位证包括员:施工员证、预算员证、安全员证、质量员证、材料员证、测量员证、资料员证、统计员证。建筑行业规定建筑工人上岗作业前,必须进行与本工种相适应的、专门的安全技术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作业,其他建筑岗位也具有相同的要求。做为建筑专业职业中专学校的教学就更应该面向岗位,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尽快获得相应的岗位证书并能够很快地适应工程施工的相应岗位,尽早投入祖国的建设大军将个人价值发挥出来。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

为了能达到学校教学的目标,培养出合格的建筑专业中职毕业生,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及实践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展开教学工作:一方面是,教学应面向社会培训机构并与岗位证书考核机构相挂钩,及时对在校的教学内容作出相应调整,使学生的在校学习不会与获取岗位证书相脱节;另一方面,教学应面向职业岗位,与时俱进,适应企业对相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缩短学生学习与工作的距离,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真真成为建筑企业需要的人才。

以下我就《建筑材料》这门课的教学展开探讨,研究如何让专业课的学习更贴合岗位,让我们的教学工作更有的放矢、更吸引学生、更具实用实效性,而不是纸上谈兵、本本教学、空谈理论。

一、《建筑材料》课程特点

《建筑材料》是建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相对枯燥,理论知识较多对于没有接触过建筑专业的新手而言,知识点抽象,知识容量大,第一次拿到课本的学生可能感觉整章整章都看不懂,完全不知道怎么开始学,在经历了初斯的几节课学习后,有的学生甚至迷失了方向并失去了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这是由这门课自身特点所决定,但这门课程却又是无法拆分到别的专业课程里去的,也不能被删除,所以不论经过多少次的课程改革与调整,《建筑材料》这门课都被保留下来。

二、《建筑材料》教学内容的调整

既然《建筑材料》这门课必不可少,那我们不防将这门课的内容进行修改,使它重点突出又不失专业性,将这门课展开并加入相关专业知识让内容更丰富,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到它与专业课程及专业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触决部分学生学习失去方向失去兴趣的弊端,也为今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安排中加入实训操作的内容,让教学形式多样,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教学内容调整举例:

水泥部分教学内容可将这部分教学分成个两个模块包括理论知识部分和实验部分,其中理论知识部分可分成四个任务分别是①通用水泥基本知识;②通用水泥的选用;③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技术要求;④水泥取样方法及保存。

实验部分包括①水泥细度试验;②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③水泥凝结时间试验;④水泥安定性试验;⑤水泥胶砂强度试验;

这种内容调整是将《建筑材料》与《材料检测》两门课相结合并揉合在一起而成的。

又如砼部分教学内容中在理论知识模块中将砼的养护与《砼的施工技术》相结合,将砼的工作性与《砼结构》相结合,将砼质量技术指标与《材料检测》相结合,让本课程内容丰富,让学生学习更有的放矢,明确学习《建筑材料》与专业课的关系。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应由原先的停留在课堂的灌输式、单一的模式向动静结合、形式多样转变;经研究适合《建筑材料》的教学模式有如下五种。

1.合作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小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每组5-7人,学生以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学生之间相互探讨互相帮助完成学习。目前我们学校的《建筑材料》课就是以这种模式为主要模式展开教学的。

这种模式必须具备五大要素①个体积极的相互依靠;②个体有直接的交流;③个体必须都掌握给小组的材料;④个体具备协作技巧;⑤群体策略。这种教学模式遵循任务教学法,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完成教学任务,上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不仅动脑还要动嘴同时更要动手,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课堂中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操课,均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讨论、自主操作,由每组推出代表将讨论的结论及操作的结论表述给老师及其他组,教师可根据情况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相互督促相互帮扶的学习氛围,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和动作技能,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加涅模式[1]

加涅・罗伯特是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他认为学习的条件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其中学生的“学”才是获得学习结果的内因,而教师的“教”只是外因,不同的学习结果需要具备不同的学习条件即教学事件。另外,不同的学习类别也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并能产生五种类型的学习结果,分别是①言语信息、②智力技能、③认知策略、④动作技能、⑤态度五种学习结果。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可按照电脑加工信息的步骤进行,分别按环境──接受器──登记──编码──反应器执行监控──效应器──环境九步教学法。

具体在课堂教学中可遵循以下流程设计教学:①引起注意;②告知目标;③刺激回忆先决条件;④呈现刺激材料;⑤提供学习指导;⑥引发业绩;⑦提供业绩正确程度反馈;⑧评价;⑨增强保持与迁移。这九个阶段归纳可粗分为三大环节即准备、操作和迁移。在《建筑材料》的教学中我认为如“水泥试验”、“砼试验”都可以按这个模式来设计教学。通过对已知相关铺垫知识的复习回顾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上新课前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试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随后通过播放试验视频刺激学生观感,使学习内容由抽象变成直观,在学生了解试验的相关知识后,由自己操作试验并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操作成果的评价确定学生学习情况并给学生打分作为学习成绩,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互评也可加入自评来促进竞争并加深巩固学习成果。

3.巴特勒学习模式[2]

这种教学模式是由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的,他提出教学的七步骤分别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情境创设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因素,通过对学生具体认知的了解为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内部及外部条件将学生引入学习环节中,并在教师构设的情境中通过新知识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新旧知识的关联组织教学,并通过操作实践检验学习情况,再以练习的方式巩固知识点,最终根据知识的特点做延伸和拓展。

这是一个比较普适用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转化为不同的教学法,只要教师灵活驾御就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4.探究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同时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这种教学模式一般适用于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学时间的安排及教师上课的掌控,课堂氛围民主平等,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结果而不能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

教学流程可按提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设计,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也可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这种教学模式对很多的试验操作课程也是很适用的。

5.学―辅导式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一些难度不太高的教学内容可设计成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设计中应具有自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问题或练习让学生自我检验自学习的情况,教师可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讲评启发学生并判断学生自学的情况,再最终将不足重点点出,再进行练习巩固。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觉能力,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但为了防止部分学习有惰性的或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混日子,教师需要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启发和调动,针对不同学生进行讲解和教学。所以这种教学模式也比较知县于小班教学中开展。

四、教学配套的改进

要想做到教学贴合工作岗位不仅是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一致还应做到让学生体验工作,实训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转化为具体工作,同时验证知识的有效手段,通过这一环节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实训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真实工作岗位上的训练,获得真正的岗位技能,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融合,达到毕业即就业的零过渡的目的。

要想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岗位应做到以下两方面。

1.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不断改进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争取将企业工作岗位引入校内,力争做到“校中厂,厂中校”并在此教学平台上实行“做中教,做中学”,达到这一目标的首要环节是抓好校内生产性实习。首先,建立与工作岗位相一致的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可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训中体验岗位的工作内容,由于合作的深入,企业的工作人员可在校内实训基地办公,学生可通过实习完成企业相应岗位的工作,双方根据需要加深渗透,这不仅可帮助企业培养人才,还可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其次,保证生产实训的过程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八类要素合一:教室与生产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3]从而保证学生实训的实际成效,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过渡、零适应。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可通过与社会检测机构的合作,引进一线的检测设备,也可通过与建筑企业的合作了解建筑施工中材料检测的工作流程,以此来保证学生所学的是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不过时从而缩短学生毕业就业的适应期。

2.加强顶岗实习,让学生下企业体验岗位工作

顶岗实习是让教学贴合岗位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实现学生学习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最直接形式。学生在企业可以以学徒的身份跟随师傅,完成师傅指定任务,学校可为学生指定企业师傅,让学生在企业中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整合并实践这为学生就业后独立在一线工作打下基础。在建筑行业的岗位实习中所用到的知识有时并不是单一的所以除了象材料检测员这种岗位是完全应用到《建筑材料》这门课的知识外,其它岗位则是综合应用到几门专业课,因此学生的顶岗实习的岗位应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轮流实习,这非常有利于学生今后在这个行业的就业。当然学生最终的实习成绩可通过企业师傅及带队的老师综合评价来确定,这成绩综合了学生在实习其间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业绩及学生。

五、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学包括两个方面:“教”与“学”,现在虽然不提倡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但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的引导作用却是相当重要的,保证学生的学习能贴合岗位除了外部条件具备以外更应重视的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方式、理念与岗位贴合。因此重点应加强职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强调“双师型”,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不仅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本课程的实践操作技能,应能象一个技工师傅一样熟练操作相关技能,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这对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技能水平要求比较高。要想作到贴合岗位教学教师应具备“双师型”,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教师要真做、会做、做好,才能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中赢得主动权、话语权,才能真正实现与学生零距离互动,也才能使教出来的学生具有上岗的能力。

另一方面是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让教师与企业岗位不能脱节。教师应保证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当前流行的、不过时的,这就需要老师经常性地参加企业相关培训或到企业实习,第一时间掌握更新的内容与行业要求,由于社会在进步,行业也在不断进步,会有许多的新工艺、新技术不断的出现,建筑材料的品种也会层出不穷所以对于从事《建筑材料》教学的教师更应该不定时的到企业,到市场进行学习,以保证教学内容的不过时。

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具体方向,让学生的学习能够贴合岗位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ISBN9787532087204.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12-01

篇(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水泥工业得到迅猛发展,产量已占世界总量的1/4,水泥化学分析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有一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有过硬的实验操作技能,才能服务于社会。就当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教学基本沿用普通高校的模式,实验室从属于教研室,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实验指导书将实验原理、方法、步骤都作了详细说明,做实验时照方抓药、填写实验报告时走走形式的学生不少,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规范的操作技能、创新的能力。

我院建筑与材料工程系硅酸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非常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开设了硅酸盐水泥化学分析实训中心,通过实验实训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取得高级或中级建材化学分析检验工的职业资格证书。总结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验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查显示,虽然高职学生的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习风气不够浓、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学习方法比较简单、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较弱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但高职学生也有自身的优势,如:喜欢实际动手操作、乐于助人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特殊性,如趣味性、直观性、实用性等,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规范实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在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深刻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牢牢掌握正确规范的操作要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科研素养,是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2.1 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一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记住仪器的名称、用途以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错误的装置或演示错误的操作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而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操作如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管的使用(如半滴操作)等,则须反复训练,直至达到要求。

2.2 开展基本操作、基本实验的竞赛。如把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小型实验竞赛,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2.3 简单易行的实验,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如滴定终点的判断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在教学中采取的各种方法,其目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分析与实验结果的处理能力

通过硅酸盐化学分析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但能掌握石灰石、粘土、铁粉等原材料、燃料及成品的化学分析方法,而且能够独立完成分析、填写实验报告,明确水泥行业的国家标准,明确各种原燃材料的质量控制指标,为工艺配料提供真实可靠数据。因此,教师每演示一个实验,学生每做一个实验,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而且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因而对其现象分析及实验结果的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硅酸盐水泥分析中测定三氧化二铁的含量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EDTA滴定Fe3+,以磺基水杨酸钠做指示剂。该操作的关键是正确控制溶液的pH值和掌握适宜的温度。在无其他干扰离子存在时,用EDTA滴定Fe3+的酸度范围较宽,pH值为1.7―2.2,滴定终点颜色变色最明显;而在实际样品分析中,Fe3+往往与其他阳离子共同存在,考虑其他阳离子对Fe3+产生的干扰,其pH值应控制为1.6―1.8,温度为60―70℃,终点明显,结果正确。实验时准确地控制pH值在适宜的范围对实验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3.1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中的一切现象。不得把实验结果随意修改成标准答案,使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和科学严谨的实验作风。

3.2 当出现异常情况或实验现象与理论值不吻合时,学生会产生疑问。“学贵乎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或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或用相关的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3.3 学生对实验操作以及现象、结论等表述时,常常有词不达意或不完整的情况,随意性比较强,要加强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4 培养学生实验创新的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创造性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教师在日常的实验实训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使学生学会操作,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

4.1争论互补法:结合知识的传授,教师在备课时,挖掘实验中有智力价值的开放性的问题,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自由地、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注意在学生提出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不加以评论,以想法的数量而不是质量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实质是创造思维相互撞击,借集体力量达到产生“共振效应”的情景,从而诱发发散思维,拓展思维的疆域。让学生经过“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过程,得出各种结论(或比较、优选出最佳结论)。

4.2 实验训练法:应让学生围绕确定的实验目标,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有主动学习、思考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2.1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内容包括改进实验装置和方法,探索实验的最佳方案,设计反差实验(学生认为“是”的问题,设计出“非”的实验结果)、对比实验、“矛盾”实验(两种物质之间的作用因某些客观条件不同而反应现象不同的情况)。采取的形式可以是由教师设计实验、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4.2.2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再结合实验创设部分思考题。一般按下述程序进行:问题―实验事实―科学抽象―结论―应用。利用化学实验,设置问题情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与创造的热情,让他们在思维活化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4.2.3 更新实验内容,与现行国家、行业标准接轨,开放实验室。采用近年来新颁布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如:水泥用硅质材料化学分析法,水泥用铁质材料化学分析法等。

参考文献:

篇(4)

一、"引导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引起了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主体性教育理论逐渐确立和完善,如卢仲衡的《自学辅导心理学》、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等,自主学习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认可,自主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同时高职教育改革也明确要求提倡“以人为本”,高职教学要由传统的教师’教、讲’向学生“学、练”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导者。"引导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

二、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出"引导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建筑材料》课程要求学生能合理、经济地选用各种建筑材料;对各项材料试验检测结果,具有分析判断的能力,并能提出改善的方案措施;能根据工程要求进行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沥青混合料配制;具有较快熟悉新型材料和掌握其技术性能、技术标准,并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能熟练操作使用和校核常规试验仪器设备;能根据试验规范要求,正确完成建筑材料各种常规试验、数据处理、书写试验报告及资料的分析整理。为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实现引导型自主学习模式教学,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授课内容主要是简短归纳重要理论和计算方法,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带疑自主学习、动手实践、自主创造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完成水泥技术性能检测这一工作任务时,由老师将这一任务置于一定的工作情景中,引导学生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出恰当的支持;学生接受任务之后,查阅相关资料(水泥质量检测报告,教材,相关技术资料等),积极准备,组织实施,明确水泥技术性能检测的工作内容;随后依据国家有关部门标准,教师及学生对整个实施过程(包括试件的制作、仪器的使用、试验数据的计算、试验结果的评定等)进行自检与评价,并提出改进技术措施不断完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真实的工作任务中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与评定”综合应用训练项目,采用项目教学模式。以模拟实际工作中完成某一种建筑材料的质量检验为任务(现场取样、试验室检测、质量评定及填写检验报告),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依据国家现行标准,对建筑材料的质量作出准确评价。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评价、验收,帮助学生解决工作情景中的疑难问题,强化了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的“无缝”链接。

三、基于出"引导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测试比较分析

“引导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贯穿于查阅资料、方案组织、观察操作、与人合作、分析总结的全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同时也学会了做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下达任务或项目来组织本课程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明确每一次课程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出教学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2、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在建材实训室模拟真实建筑材料试验,按照专业基本技能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以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师讲解——学生合作探究任务——组织实施——教师适当引导——师生研讨分析——师生互评总结。目前开展的项目有:水泥试验、混凝土试验、粗细骨料试验、防水材料试验等。

3、学生事前体验职业环境。

篇(5)

一、检测室场地建设:

1.根据公司已有的检测室平面图跟施工方沟通场地建设;

2.检测室具体科室位置的分配;

3.检测室仪器设备的摆放位置的规划;

4.与厂家联系设备的采购工作;

5.根据协会要求联系监控厂家对我公司的检测活动场所进行探头安装等。

二、人员培训:

1.经公司领导同意,将公司检测人员带至我熟悉的其他公司进行水泥、骨料、外掺料等检测项目实训;

2.由于我公司基础员工对检测工作认识不太全面,故公司领导与上海建科院相关领导进行沟通,由我与方工带队为期三天系统实训钢筋、混凝土、土工、墙体材料等检测项目;

3.与公司领导协商制定公司20**年上半年相关检测人员在上海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的专业检测工作培训报名计划;

4.对上海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颁发的检测证书进行20**年的延期工作;

5.提交20**年第一批继续教育报名工作。

三.人员定位:

1.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与磨合,我对公司的检测人员有一定的了解,与公司领导商量对检测人员进行专业定,如祁桂英今后主要负责水泥、外掺料等检测工作,杨振刚主要负责混凝土、骨料等检测工作,等等,

2.由于公司部分员工对检测工作不是很熟悉,分配公司熟练掌握检测工作的人员对不熟悉检测工作的人员进行传帮带。

四.配合质量负责人完善公司实施细则,作业指导书,检测方案检测报告等文件性工作,进行分类归档

在公司领导以及同事共同努力下,公司的筹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期间不管出现了什么问题,我都需要虚心诚恳的请教领导,随时总结随时反省,绝对不自欺欺人擅自决定工作方向。工作在不同的时间段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这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我应积极的配合领导安排20**年接下来的工作,迎接计量认证的到来。公司需要有干劲的人,但一个人的力量永远是不够的。我不但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还要知道别人的特长,用行动证明自己,用成绩说服大家。

年关将至,我公司的初期筹备工作还在紧张的筹备中,20**年的工作我作了如下安排计划:

1.负责带领检测人员,设备管理员对新进入公司的设备进行位置摆放确认以及安装调试,

2.展开练兵,模拟试运行,比对,不确定度等工作;

3.编写检测人员岗位责任制;

篇(6)

当前,在中职学校课堂存在一些异常现象,教与学存在较突出的矛盾,如有些教师抱怨上中职学校学生的课很困难,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上课不专心,理解能力欠佳,存在较普遍的厌学现象。中职学校课堂互动气氛很不活跃,或无序,效率低。特别是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生更是经常开小差,课堂纪律松散,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意识较薄弱。中职学校《建筑材料》是探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生产与加工方法和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产品质量检验极其如何合理应用的学科,它是建筑类专业学生重点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师通过本课程教学,能够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牢必要的基础知识,并且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也为今后开展建设工程实践打下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课程内容广泛、概念多、专业术语多,而且涉及相关学科也较多,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因而,要教好这门课程必须付出大量的辛劳和智慧,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必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训技能。教师要善于研究专业教材特色和学生特点,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科学有效地组织教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使其能紧紧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认真做笔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教学中,就如何做好《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组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长时间的探索思考,总结形成了一套经过实践检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以讲授与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法

该方法要讲究语言和表现艺术,要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还要准备大量专业相关的图片、影像等资料以表现材料的震撼,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统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筑材料》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均很强的主干课程,教师倘若只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课本章节内容进行照本宣科,其结果肯定是平淡枯燥,难于让学生上课精力集中,也无法实现引起共鸣,其结果必然是激发不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针对课程特点,教师课前一定要花大力气认真备课,大量搜集整理各种相关资料,认真准备教学文件。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特别是第一节课,巧妙的开讲可以让学生感受学科的魅力,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建筑材料》第一节课是绪论课,绪论课不仅要讲授课程的知识要点,而且要通过介绍建筑材料的发展史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等专业特色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把《建筑材料》绪论课变成展示建筑材料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中地位、作用与贡献的窗口,可以举例说明建筑材料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起居离不开建筑材料,城乡建设、交通物流离不开建筑材料……一句话人类离不开建筑材料,从而提高学生对学好这门课程的意愿和热情。

例如教师在讲述建筑材料发展史的时候,很有必要举些著名建筑工程、材料趣闻轶事、建筑大师成长故事,让学生增加专业认同感。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给学生展示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安平桥以及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并告诉这座桥就位于我们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这尊石雕是座落于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举世文明的建筑工程影像资料,例子从介绍北京故宫谈到法国卢浮宫,从介绍上海金茂大厦谈到台北101大厦,从介绍埃菲尔铁塔谈到悉尼歌剧院,从介绍国家体育场鸟巢谈到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等。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工程实例,向学生展示了宏伟壮观建筑所采用的结构形式及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的类型,让学生真实感受建筑材料和建筑文化的魅力,使学生从课程学习被动、教材内容乏味的认识误区中走出来,第一节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潜心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成效显著。

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法

该方法通过巧设课程案例与课堂讨论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事物的本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根据课程实际内容巧妙地运用实际工程案例,由教师引导介绍、分析和设计,接着让学生参与,在分析具体工程案例的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学生针对所给的案例材料主动思考,进行比较、分类、分析、归纳与综合,特意安排案例让学生独立思考,透过工程现象看本质,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成功与否在于课程案例的设计,应以工程实践所用建筑材料为主线,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巧妙的构思,编制出具有实用性的工程案例。例如,在讲解《建筑材料》中石灰这一章节时,教师但凡设计这样一个案例:教室里使用石灰砂浆抹面的墙面上一段时间后出现了许多不规则的网状裂纹,有甚于此,在个别部位还发现凸出的放射状裂纹。据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引出以下问题:(1)出现网状裂纹的原因是什么?(2)出现发射线裂纹的原因又是什么?之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接着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5至6人分组讨论效果较佳。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表达看法,最后由教师一一点评,进行答疑解惑,告诉同学们出现网状裂纹的原因是石灰在凝固过程中蒸发游离水引起尺寸和体积的收缩,而出现发射线裂纹则的原因则是配制石灰砂浆时所用的石灰中混杂了火石灰。这2个问题学生明白了,又提出新的问题,如石灰砂浆抹面的墙面除上述问题外,还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以后,教师又可刨根问底,进一步提出为什么在使用石灰时通常必须掺入砂、纸筋等填充材料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陷入深思,引导学生从石灰的硬化原理中找答案。采用诸如此类的案例教学,师生互动,不断地演绎出许许多多专业问题,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直接感知与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法

该方法通过实验、参观、实习、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做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参观教学、实训教学、直观演示等方法。《建筑材料》课程牵涉知识面广,涵盖了十多个系列上百个材料品种,内容繁杂抽象,概念多,很有必要导入实践教学,建材实验和实地参观能够形象直观地将一些难以理解的课程知识点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一要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是《建筑材料》课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把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进而加深他们对建筑材料性能的理解,有力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试验技能。譬如,在水泥试验中,通过试验测定建筑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然后检验水泥的安定性和强度;通过直观的混凝土试验,学生容易掌握普通混凝土拌合物试样制备和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测定方法和步骤;在沥青试验中,学生掌握了石油沥青的针入度、延度和软化点等三大技术指标及其测定方法。从实际效果来看,科学安排实验是学生学习建筑材料十分有效的途径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重视参观或实训教学。百闻不如一见。

学期初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水泥厂、混凝土预制厂、建材市场、建筑工地,使之对建筑材料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对今后的深入学习将大有益处。在学期末可再次组织参观,使得认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往往能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建材知识。如果条件许可,应安排学生到实训工厂或建筑工地跟班学习实践,这样能把课堂上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的感性认识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通过专业实训使学生加深对建筑材料与施工、工程质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从业理念和建筑安全意识。三要重视能工巧匠的经验教学。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筛选在某一个门类有特殊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带着建筑材料实物来课堂现身讲解,结合自身工程经验,增加学生对建筑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实用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教学法

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尤其要用好多媒体教学,增强感性认识,扩大教学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要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所安排的教学计划,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有合适而强大的教学媒体。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于口述模式,教学信息量有限,教学效率不高。与其相比,多媒体教学容易表达一般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内容,能够以生动活泼的画面取代抽象的概念,有利于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直观动态画面,非常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简单易懂,使得教学过程事半功倍。《建筑材料》课程具有内容多、知识更新快的特点,而且涉及到各式各样的建筑材料,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机会看到全部实物,比较缺乏清晰的感性认识。

与其相比,多媒体课件可采用大量的图片信息来弥补这方面不足,例如教师尽可能多地展示各种水泥、混凝土、钢材、木材、石材、墙体材料、屋面材料、防水材料、装饰材料实物照片,吸引眼球,可以给学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认识庐山真面目”,十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材料性能的认识和掌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讲授硅酸盐水泥与掺混合材硅酸盐水泥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观看一个实例:在建造某水塔时,原设计应用硅酸盐水泥进行滑模施工,意外情况发生了,施工过程因硅酸盐水泥用光,施工负责人不加思索地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代替,更为糊涂的是,没有及时放慢施工速度,这一严重错误的施工方法导致施工中水塔倒塌、人员严重受伤的事故。从这个多媒体视频案例表明: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材料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建设质量与使用功能,也关系到人们健康安全问题。因此学好建筑材料这门课对今后从业相当重要,无知将导致安全隐患或事故。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材料发展迅猛,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如雨后春笋。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建筑材料发展趋势和现代化工程实例,补充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全力以赴使《建筑材料》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刚.建筑材料课教学新方法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2005,24,(3):227-229.

篇(7)

1.前言

《建筑材料》是建筑类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主要培养学生在各类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学生在学习完《建筑材料》后,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能力:一是基本的实验能力。包括水泥性能检验、配合比设计、砂石性能测定等;二是使用实验方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现在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工作在施工的第一线或者是监理单位。只有将教学和实际运用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技术应用型的人才。

2.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的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大,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数量就显得不足,同时也就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师授课量也增大,在老师忙于应付上课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教学效果下降明显,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教材内容陈旧,主次不分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这对于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程造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但是现行教材绝大多数却仍然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验实训严重不足。同时,现行的《建筑材料》教程一直强调的是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应用。主次不分,从而造成了重点不突出,应用性知识学习课时少。

2.2 教学仪器设备更新速度慢

由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所使用的仪器数量也成倍增加,是造成了实验仪器更新速度慢的主因。从而使得教学仪器落后于工程实际使用的仪器。对于在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水泥细度测定仪等配置较少,教师只能做演示性实验或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实际操作,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掌握使用方法。

2.3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由于授课教师忙于应付上课,无法抽出时间改进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对于《建筑材料》这门培养实验技能的课程,粉笔加黑板的板书新式,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4 实训课时少

由于理论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讲授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课时,从而造成了实训课时偏少。在实训中每种仪器学生只能使用一两次,只能学会仪器的初步使用,远远不能熟练使用,更谈不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了。

3.改革内容

针对以上主要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3.1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上课时采用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板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播放图片等局限性。而多媒体是集中传递信息,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渠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大大节省板书及绘图的时间用于上课,给教师留下了更大的发挥余地[2]。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可以很简单的演示各种仪器规范的操作方法,以及需要重点强调或者是容易出错或忽视的地方,还可以增加一些以往学生在容易犯错的地方。这样既可以解决在实训课上讲解时操作看不清的局限性,还可以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3]。

3.2 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最主要的是要能熟练的使用常用的实验仪器,在工程中能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筑材料》中相当多的理论知识和部分公式的推导要占用大量的课时,但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几乎不会遇到。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改革。

3.2.1 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

根据知识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我们将《建筑材料》中的内容分为了三个层次。第一,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第二,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三,一般性了解内容。

3.2.2 教学内容的更新

由于《建筑材料》教材中部分内容在工程实际当中已经完全被抛弃,或者是由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出,教材没有及时更新。这些都会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出校门就被淘汰。为此,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删减。

3.3 实训教学的改革

我们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建筑材料》又是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实训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训和对仪器的操作,才能具备较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

3.3.1 增加实习课时

我们现在《建筑材料》实训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配合理论教学的8学时。此部分内容是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相关的仪器认识、使用和基本实验方法的掌握。另外一部分是课程结束后,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系统的训练,主要是配合比的设计、塌落度的调整等实用性训练。

3.3.2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一方面能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发挥他们应有的效能。另一方面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成立《建筑材料》学会和兴趣小组,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和实训。

3.4 教师个人能力的培养

拥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有一流的学生。作为《建筑材料》的授课教师,除了对理论知识熟练于心外,还必须具有相当的实践经验。一个是要拥有实训教学所必须的专业技能水平,熟练使用各种实验仪器和工具,能正确规范的演示操作技术。二是要及时了解新仪器、新设备、新技术,掌握《建筑建筑》的发展方向。

为了使教师具有上述两个能力。首先应积极参加科研活动,经常阅读专业期刊,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多鼓励老师参加进修和培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其次,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或深入施工第一线,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使教师成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4]。

4.结语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的改革过程,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专业发展方向、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探索出更加合理和实用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还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加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海年.《道路建筑材料》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06-108.

[2]刘梦溪.高职建筑材料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探索与实践[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69-71.

[3]吴伟东,舒志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丽水学院学报,2009(10):

篇(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04-01

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手法,突出职业教育性质,达到学有所用,学用结合,以学促用,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改革考试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课程考试现状分析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建筑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根据施工企业建筑材料的检测要求和学院现有的实验仪器,我们可以安排以下实验项目:水泥细度、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水泥强度、砂筛分析、石子筛分析、混凝土坍落度、混凝土维勃稠度,混凝±强度、砂浆稠度、砂浆分层度以及各类试块的制作。针基本知识点的贯通和综合应用,主要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训练。各部分重点与难点,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详讲、课堂展示与讨论、作业练习、习题课等相结合的方式并辅以学习指导书和在线答疑来使学生加深理解。

考试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检查、督促、效果评价等多方面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材的处理及授课方式的选择,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引导作用,在客观上起到了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现阶段建筑材料课程考试偏重于考查学生知识的记忆,缺乏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考试形式则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察少;一次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考评少。虽然单一的考试形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即知识覆盖面窄,考察点代表性差。此外,仅仅凭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也难以涵盖全部教学内容,以这两次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正的。因此,我们应当针建筑材料课程探索一种科学、合理,有利于引导学生以及注重自身能力提高的考试方法。

2.课程考试改革与探索

于职业教育,考试是基于培养目标需要,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水平进行测量和评价的教育活动。考试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督导激励、评学促教和教学管理功能,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变消极的学习为积极的学习。考试应注重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际操作能力的双重因素。近年来,我校学生的考试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探索,为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将建筑材料课程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方式,分别采用了开卷、闭卷考试、课堂提问、课程设计、设计答辩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训分阶段进行考核,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考评。具体方式为:

(1)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出若干份不同试卷组成试卷库,在考前通过人工随机抽卷进行考试,完成建筑材料基本原理与知识考核。最终考核采用闭卷考教分离,从而有利于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2)在教师讲授完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布置进行的,目的是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为避免在进行课程试验时,有些同学不认真完成,而拿一份已完成同学的课程设计来参考与抄袭的情况出现,我们采取步进式考核方法,做到每一项一登记、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过程,及时答疑,准确考核学生的设计及绘图能力。

(3)将课堂提问与课堂表现、课程试验作业环节纳入考核之中,课堂提问与课堂表现,针课程内容以及课后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培养和评定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录像以及课堂演示的方式使学生熟悉实验过程和实验仪器的操作,并开放实验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利用认识实习的时间,到施工现场去讲述材料的性能和用途,实现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提高,同时增强学生合理选用材料的能力,以真正达到教学与施工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落实在材料的检测、验收、选用等实践操作技能上。

3.考试改革创新点与启示

(1)侧重“工学结合”的考试方法的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分阶段进行考核,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考评,理论考试成绩占60%,实训实操成绩占40%,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在课程理论部分的考核过程进行改革,建设建筑材料试题库使课程的考核过程标准化,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与技能。

(2)在课程中进行了课程考试改革试验,探索“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录像以及课堂演示的方式使学生熟悉实验过程和实验仪器的操作,并开放实验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利用认识实习的时间,到施工现场去讲述材料的性能和用途,实现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提高,同时增强学生合理选用材料的能力,以真正达到教学与施工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落实在材料的检测、验收实践操作。实践课程考核与理论课程考核工学结合穿行,体现了理论课中有实践应用,实践教学中有理论指导,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地基处理 差异性沉降 高压注浆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该实训车间场地位于某校区西北角,实训中心由1层车间组成,为钢结构,独立基础,基础埋深2.50m,基础尺寸2.8×3.4m。该场地原有一山沟,该沟呈“U”形,上窄下宽(上沟边位于车间中心部位,下沟最宽约30m),上浅下深(上部自车间室内地面开始,下沟最深处约9m),下沟边垒有毛石挡土墙,挡墙上宽0.5m,下宽2.4m。沟内填土由粉土、粉质粘土及少量石块组成,填土未经压实,部分基础(车间东侧4-10轴,其余作于风化岩)坐于其上。实训中心建成后,由于雨水下渗,坐于填土上基础发生下沉,造成车间变形,填土上车间内地面发生下沉,外侧挡墙未见发生变形。(最好附图)

2加固设计方案

根据地层条件及工程现状条件分析,造成车间基础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基础下填土为新近人工填土,自重固结尚未完成,若不处理,沉降还将继续,完全完成自重固结,需要较长时间。

2.1、设计原理及目的

注浆加固是指利用液压原理,通过注浆管把浆液均匀的注入地层中,浆液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的方式,将土颗粒中的水分和空气排出后占据其位置,经过一定时间后,浆液将原来松散的土粒、岩块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结构新、强度大、变形小、透水性低的良好的结合体,以满足各类土木建筑工程的需要。注浆加固技术的成败与工程问题、地质特征、注浆材料和压浆技术等直接相关,如果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注浆工程的失败。工程问题、地质特征是灌浆取得成功的前提,注浆材料和压浆技术是注浆加固技术的关键。

根据上述原理,浆液加固法可以达到以下目地: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减小地基变形或不均匀变形;限制地下水的流动;控制基础沉降;控制土移。

2.2、设计方案

车间填土地基采用注浆加固法进行处理,扩散半径按1~1.2m计算,孔距2m,以不损坏原有挡土墙及原有基础、灰土垫层为前提,主要处理基础以下填土使之承载力提高,压缩性降低,使之自重固结稳定,控制地基在现有荷载下不继续沉降。

a、注浆孔布置

本次设计沿基础周边布设钻孔10个,钻孔间距均小于2.0m,自2.7m以上封孔,同时为减小地面继续沉降,在地面沉降部位间隔2.0m设注浆孔一个,自地面下2.0m封孔。

b、注浆

封孔约24小时后或强度达到5Mpa后采用42.5R早强水泥浆压力注浆,扩散半径按1m计算,每米注浆段的注浆量不小于0.63m3。水灰比采用0.8~1.0,先用水灰比1注浆0.5m3/m,然后用水灰比0.8浆继续注浆至设计注浆量,注浆压力不准超过0.5MPa,流量不大于10L/min。当吸浆量小于1~2L/min或注浆量大于设计值1.2倍,注浆压力达到0.5MPa时,可停止注浆,注浆时每10分钟记录一次注浆流量、注浆压力。

根据场地调查:现地面至挡土墙之间多分布纵向裂缝,裂缝宽1—2cm,为防止地面冒浆影响浆液在底部扩散,施工前,将地面所有裂缝用细注浆管插入裂缝中至地面下1m,用<0.2Mpa压力1:1的水灰比的浆液注满封闭。

c、注意事项

注浆时,随时对地面及挡土墙部位观察,一经发现有冒浆现象或挡土墙位移、基础沉降时立即停止注浆,调低水灰比后继续注浆,以保证地面不冒浆、挡土墙不位移、基础不产生附加沉降,又保证达到设计注浆量或注浆压力为原则。

若单孔注浆量小于设计注浆量50%,可在浆液中加适量减水剂继续注浆。

3注浆加固施工方案

3.1主要注浆设备及材料

注浆泵2台、XYJ-100液压钻机2台、灰浆搅拌机2台、电、气焊机各一台,压力表2个,流量表2个、直径50mm(壁厚4mm)无缝钢管620m、 42.5 R早强水泥、水、减水剂少量。

3.2施工技术要求

a、施工顺序

先按图纸要求施工编号为“1”的孔,其次施工“2”,依次类推施工到最后编号“9”的注浆孔。第一工序未注浆完不准施工下一工序的孔.其中7-9编号的孔,应隔孔施工。

b、成孔要求

基础周边钻孔为斜孔,孔位误差不大于5cm,先用91mm直径钻至2.7m(地面部位钻至2.0m),然后换75mm钻至设计深度,全孔用水灰比为1的水泥浆护壁,到设计深度后换清水洗孔至没有水泥浆,然后把孔内水抽出,下入注浆管至孔底,底部1.5m为花管,花管孔径3mm,纵向间距40mm,横向间距26mm,注浆孔变径处注浆管加止水盘,用水灰比0.45的水泥浆封孔至地表下0.1m,顶部用丝扣与高压注浆管连接,20~24小时后按设计要求注浆。

3.3、施工注意事项在本工程注浆施工中,应以严格组织管理体系和科学严谨的质量体系来保证工程质量。 a、开钻前,严格按照施工布置图,布好孔位。钻机定位要准确,开钻前的钻头点位与布孔点之距相差不得大于5cm,钻杆度不得大于1°。 b、配料:采用准确的计量工具,严格按照设计配方配料施工。 c、注浆:注浆一定要按程序施工,每段进浆要准确,注浆压力 一定要严格控制,专人操作。当压力突然上升或从孔壁溢浆,应立即停止注浆,每段注浆量应严格按设计进行,跑浆时,应采取措施确保注浆量满足设计要求。 d、注浆完成后,应采用措施保证注浆不溢浆跑浆。 e、每道工序均要安排专人,负责每道工序的操作记录。 f、每次注浆前,要认真检查安全阀、压力表的灵敏度,并调整到规定注浆压力位置。 g、安装高压管路和泵头各部件时,各丝扣的联接必须拧紧,确保联接完好。h、注浆时不得随意停水停电,必要时必须事先通知,待注浆完成并冲洗后方可停水停电。 i、注浆施工期间,必须有专门机电修理工,以便出现机械和电器故障时能及时处理。注浆现场操作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防护眼镜、口罩和手套等劳保用品,方可进行注浆施工。

j、准确记录每孔停泵时压力、总注浆量、吸浆量(l/min)、水灰比。

3.4、检测要求

施工前在车间不需处理基础柱下设基准点2个,在处理的基础上柱内外侧各布观测点一个,注浆前测基准值2次,开始注浆时每半小时一次,注浆完的一天一次,采用精密水准仪观测,误差小于0.1mm,并将观测结果随时报知项目总工,当天把资料整理完毕。

4加固效果

在施工过程中,沉降量由施工前每天5mm逐渐变为0.1mm。施工结束后连续1个月观测,沉降稳定。车间上部结构及原沉降地面在经过处理后投入了使用,安装了天车及多台车床设备,自2009年12月完成至今经历了3年考验,天车及车床设备运行良好,达到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篇(10)

但是作为一名始终承担一线授课任务的教师,客观看待这些年的实训课程,发现有些问题日趋明显,亟待解决。本文主要着眼于授课教师实操技能的提高和对学生汇报总结环节的控制两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仅供类似实训课程教师参考。

二、专业课程教师要切身体会并掌握实操技能

很多教师上了多年的装饰技能实训课程,课堂实操演示实际都是由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完成。这种校企结合的授课模式固然值得推荐,但并不意味着组织课堂教学的校内教师就不用学习并提高实操技术。

例如在内墙抹灰单元,有些女性教师先入为主的认为女性无需动手进行操作。然而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即使企业师傅指导的再到位,初次进行抹灰施工的学生几乎都会遇到水泥不断从墙上脱落的情况,多数学生认为是由于拌制砂浆过程中对水灰比控制不当。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刚刚接触抹灰工具,对手握铁抹子将砂浆涂抹在墙上时的力度掌握不好,造成粘结不牢固,只需要多次练习体会即可避免问题反复发生。此时,作为校内授课教师,如果没有亲自体会过抹灰工具的重量,没有独立进行过抹灰施工,没有感受过砂浆上墙的力度,那么对于学生这种常规问题就缺乏指导性, 无法给学生提出正确的建议。诸如此类隐藏于理论知识和普遍技术之下的微观细节,只有教师亲自动手切身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其中技巧。

为改进此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各级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均要求中职学校教师,特别是实训课程授课教师,应当具备“双师型”资格。故教师本人,无论职称高低,性别如何,都应主动到生产一线进修学习,亲自动手操作。只有真实当一回施工人员,才能向学生传授可靠可信的知识,名副其实的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其次,由于现实环境所限,很多教师没有机会进行一线实践,为了不耽误教学,又能提高实操技能,校内教师应当积极向课堂中的企业教师请教和学习,不要把学生的动手环节单纯抛给企业教师。

三、有效改进学生汇报总结环节,真正发挥其作用

装饰技能每个实训单元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进行体现的,任务一般按照各自特点分为若干环节,每个任务虽然不同,但是都是以汇报总结环节作为结束的。由于装饰技能课程本身特点,所以每个任务的核心工作都体现在施工过程和质量检测中,当核心工作结束后,学生通常就感觉该单元已经完成,知识已经掌握,并不重视汇报总结环节。事实上,无论是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改革后的新教学方式,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都应当进行汇报总结,为下一个学习单元做好准备。

这几年的装饰技能实训课程中,我都保留了学生的汇报总结ppt文档和演讲照片,经过整理和分析,得到以下一些反思。

第一,学生普遍将汇报总结这样的小组活动自行转化成个人活动,由小组中的某个人全程完成ppt文件制作并进行上台汇报演讲。通过和学生交流,他们认为ppt文档制作有一定难度,除了技术难度之外,学生还要将整个任务从最初明确任务到收集材料、施工及质检有机结合,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有重点有特点的总结,同时配以图片、文字解释等材料,最终呈现在ppt文件中,由汇报者有条理的进行演讲。整个过程是教师提前布置给全组组员的,初衷是通过该环节帮助学生全面回忆、复习并整理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对于所有材料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实现小组内的讨论交流。但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小组都将涉及ppt文件制作的核心问题和演讲工作,统统归到某个擅长电脑操作或善于表现的组员身上,或者完全成为组长一个人的苦差事。

第二,上台演讲的组员一般都是善于表现的学生,他们只想通过这个机会单纯的表现自己的口才或者胆量,并没有提前对文档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也没有和组员就整个施工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过全面讨论分析,无法达到演示目的,这也显示了中职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思维方式上的短板。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加强了对每个单元汇报总结环节的关注力度,不能只重实操,避免汇报总结阶段变成整个单元的“鸡肋”。

首先,向学生讲解ppt汇报的目的和软件本身区别于其他软件在演示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了解ppt文档制作时的关键技术点,解决制作中的基础性问题。其次,逐一帮助每个小组整理分析任务实施全过程的要点,每个组员都参与制作前期的讨论,做好记录,不但达到了复习知识的目的,同时又促进了组员之间的交流,激发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对每组制作的文档草稿进行提问和评价,引导组员思考可改进之处,使文档体现整组特点,表现出每个人在实施过程中的贡献,并引发学生对于不足之处的反思。最后,在ppt演讲过程中,鼓励组内学生进行轮换演讲,当众接受所有同学和老师的提问,检验任务完成效果,对学生进行客观打分,同时也鼓励组与组之间再次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随着课程的深入和推进,教师发现,只要坚持每个单元进行这样有效的汇报总结,学生慢慢将接受并适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建立了自信心。

上一篇: 学前舞蹈 下一篇: 初二学期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