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专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15 12:59: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技术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

篇(1)

3 教育信息环境下,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4 基于网络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 

5 网络教学交互策略研究 

6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高中语文自我导向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7 基于自动测评技术的IT技能培训研究 

8 基于CORBA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信息检索模型——在高校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9 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11 应用几何画板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试验研究 

12 IT技能训练导师系统iTutor——原理、设计与应用 

13 基于农林学科专题学习网站自主学习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14 WebCL的基本理论与系统实现 

15 网络课程中促进迁移的教学策略设计

16 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17 基于因特网的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18 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和案例分析 

19 示例学习网上课程的建构研究 

20 Internet创新学习环境研究

 

21 现代教育媒体下优秀教师的再定位 

22 学习对象理论与网络课程开发 

23 上海市综合高中的发展研究 

2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中师《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的教学设计研究 

25 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26 临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7 四川普通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考察分析 

28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29 信息化进程中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30 普通高中职业指导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31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历史发展轨迹透析(1985—2000) 

32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研究 

33 企业e-Learning与学习型组织创建

34 信息化社区教育研究 

35 绩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36 校本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研究 

37 信息技术在高等工科院校《数控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38 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 

39 我国纪录片形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40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整合的“五步教学法”及其应用研究

 

41 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模式研究 

4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43 基于多媒体教室的CPSL教学环境的研究 

44 教育技术学之学科内容体系构建研究 

45 从信息科学角度对网络课程信息的研究与组织设计

46 基于Web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模式设计与分析 

47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48 基于网络的班级课堂协作学习研究及其过程设计 

49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问题研究 

50 多媒体课件中不同色彩文字材料对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51 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及其SDL学习研究 

52 开放大学学习支持系统的比较研究 

53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54 概念图工具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市闵行实验小学五年级个案研究 

55 参照SIF规范的EMIS升级模式研究及其简化实现

 

56 基于Web的自适应测试系统的研究 

57 中小学音乐教育主题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 

58 基于WebSphere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59 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异构教育资源库信息共享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60 基于Web的远程答疑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61 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62 关于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教学的思考 

63 导生角色研究 

64 现代远程教育中基于任务驱动的流媒体答疑教学模式研究 

65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66 甘肃省中师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67 甘肃省城市中学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68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研究 

69 基于动机理论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70 网络学习日记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71 大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实践研究——《学习论》中的探索 

72 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教师指导活动研究 

73 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GBS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与实践 

74 中小学虚拟教研活动的特点、功能与组织管理方式研究 

75 基于学习设计规范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设计

76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 

77 中小学英语教师ICT技能体系研究 

78 网络课程中电子学习档案设计与制作的研究 

79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80 网络时代教育电视发展趋势研究

 

81 中小学信息技术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82 多媒体教材制作系统设计与开发 

83 远程多媒体信息实时播放系统开发研究 

84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85 甘肃省乡村信息资源中心应用现状与发展研究

 

86 甘肃省高师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87 甘肃省高等院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88 甘肃省电大远程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89 卫星宽带远程环境下甘肃电大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 

90 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学平台的搭建

 

91 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生成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 

92 考试分析系统和标准化题库的设计与实现   

93 中医痛风临床诊治智能CAI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94 教师教育的改革: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 

95 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与师范院校职前培训模式探索及资源整合

 

96 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研究 

97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2)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现状

1.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的现状

至2008年,我国有224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已经成为我国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1]]包括教育软件工程、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等多个培养方向,专业性质有师范性、非师范性和半师范性三种,开设院校已从开始的师范院校发展到目前综合性、理工科、农业、民族学院等不同性质的院校。但有不少院校存在专业基础深度不够、专业性质不明确、克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与实验条件不具备等问题。[[2]]

2.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杨改学总结了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各个时期的培养目标,[[3]]从早期的“四种人”(电教课的教师、电教技术人员、电教研究人员和电教管理人员)到当前的“四种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人员、新媒体的开发与研究人员、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信息技术课的教师以及管理人员),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越来越宽泛,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研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适应范围由学校走向企业等各种行业。但是具体到各个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则存在着“轻实践目标、轻创造目标和对社会需求缺乏了解、闭门造车”等问题,[[4]]出现了同构现象,不论学校层次、规模、类型都要培养成为“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显然是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的。

3.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庞杂老化

由于教育技术学科是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其专业课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性学科,因此一些院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开设的课程庞杂,课程设置求大求全,大有将学生培养成集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电视编导、教育学为一体的全才教育论文,但实际上形聚神散,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因课程繁多,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根本无法消化吸收,学而不精,知而不解。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所学“广度有余,深度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造成了在就业过程中的尴尬境地。但造成课程设计不合理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培养目标不明确。

另外,有一些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比较早,没有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许多课程与现实的教育技术实践需要脱节。[[5]]还有一些院校存在“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不注意课程衔接,没有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对于专业技能课程,讲授多操作少,教学脱离实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6]]

4.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

当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少量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虽有利于系统地讲授知识,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专业素养以及主动地开展学习。另一方面,课堂讲授方法主要依托教师的口头语言,辅以板书等向学生传递信息,其表现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单一,表现能力和信息量有限,传递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而该学科中包括许多直观性内容、技能性内容和过程性内容,难以表现教育论文,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握。

教育技术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主要有常规性实验、制作性实验和教学技能训练性三种类型。但是不少院校的教育技术专业往往忽视教学技能训练,所开展的常规性和制作性实验也多是验证性实验,这样的实验多依附于理论课,没有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学生按照详细的实验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一些基本操作,至于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操作,在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中都没有涉及,指望这样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行不通的。

二、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1.培养目标——明确研究领域,选择培养方向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应该包括“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但是“专业”与“学科”是不同的概念,从学科研究范畴出发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不合适的。如果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技术专业都要囊括这理论与实践的五大范畴,那么这种“大而全”的专业教育必将使眼高手低,学生不能胜任具体的实践工作。如果一个学校的教育技术专业教育面向的是整个教育技术领域,那么其课程将十分庞杂。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能够进行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够开展数字媒体研究及开发技术,能够从事教育软件工程和进行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系统使用维护与管理能力、教学系统设计能力的人才,这样的综合型人才几乎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全才,其在大学阶段所要学习的课程就太多了。[7]

培养目标要具体说明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以能力要求、专业领域和职业类型或方向来限定的。[[7]]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型专业,也是一个交叉跨度较大的专业,而本科生在四年中所能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将这样一个交叉学科的所有系统知识都纳入学习的范围,这就决定了教育技术专业比教育技术学科的面要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应定位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特色,必须要具有其他专业的不可替代性。要求学生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具有运用媒体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根据教育技术领域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改革教育论文,重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在一个专业下构建几个专业方向,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专业能力上有所侧重,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2.课程体系——反映学科结构,突出技能培养

课程体系并不完全对应于学科理论体系,它包含着学科理论体系中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体系以及与培养目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科目。[9]从由电化教育更名为教育技术以来,由于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从主干课程来看,都是从教育学、心理学到传播学,从普通物理到电路设计,从电视教材制作到网络课程开发,从电教美术、电教音乐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基本课程教育的同时,重点突出该专业在本校优势领域的拓展,在求专求深上下功夫,以增强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竞争力。

本科层次应该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并熟练掌握某类教学资源开发技术的专业人员,其课程设置应该反映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结构,技术与技能类课程不应该“杂而全”,而应该是“专而精”,使学生在学习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掌握一到两门专长,以改变长期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人才“广而不专”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培养手段——强化实践环节,重视设计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广泛支持,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已从“音像媒体的制作与应用”扩展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传媒的原理技术、操作技术,重要的是要基于传媒技术能够设计、开发出能够促进学生有效意义建构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诸如音像教学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及网络教学平台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因此,基于传媒技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环节。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上,一定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实验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应用性人才教育论文,就应该变革只有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的实践实验教学模式,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施。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的实验,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中外文资料的能力。综合性实验一般可以在一门课程的一个循环之后开设,也可以在几门课程之后安排一次有一定规模的时间较长的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是结合各自教学或独立于各种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它不但要求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而且要求学生能充分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性实验是开发学生智能的重要步骤,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

设计性实验一般是在学生经过常规和综合性实验训练,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之后开设。开始时可由指导教师出题目,给方案,由学生自己拟定步骤。更进一步的设计性实验则在指导教师出题后,全部由学生自己组织实验,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丁楠(1983.3-),男,河南邓州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数字化学习研究。

[[1]]徐福荫.改革开放推动我国教育技术迅猛发展[J].教育研究,2009(05):3-9.

[[2]]许霞,刘伟德.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互动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1):172-174.

[[3]]杨改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路在何方[J].中国电化教育,2006,(7):8-11.

[[4]]唐烈琼.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及对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12):116-118.

[[5]]茹宏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38-41.

[[6]]王余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分层培养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43-44..

篇(3)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可以说,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作用。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方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人的能力将艺术与文化进行创新、升华而形成经济价值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创造力是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正是由于艺术设计教育具有这样的特性和内涵,因此其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有重要影响。其次,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走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业浪潮中。围绕一个好的艺术设计创意可以衍生出很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甚至形成产业链条,惠及其他产业。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高、精、尖”人才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再次,几乎所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门类和分支都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而从创意设计到制作推广,再到文化创意产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均离不开设计人员的参与。只有具有创新性、具有美感的设计才能够实现对产品内容的表现,从而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设计教育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是不容忽视的。

(二)文化创意产业引导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第一,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些年围绕着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这些政策其中包含着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策略。因此,与之密切相连的是,艺术设计教育也必然要根据这些方针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第二,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我国社会经济所做贡献的日益增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在此前提下,过去那种侧重于仿造和贴牌,低附加值、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加工产品必然会被高附加值、自主创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所取代。这样的转变对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形成了新的导向。第三,我国传统艺术正面临着新媒体和全球化的冲击,如何通过具有创意的设计让这些文化资源得以延续和重生,在保留其文化价值的同时又能符合当代文化市场的需求,需要更多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的创新设计人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只有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构建起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和文创产业之间有效的对接,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走向起到了引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作用。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重心

我国的文创产业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产业特征以及人才标准逐渐清晰起来,这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提升文化素质培养高度

文化是创意滋生的土壤。一个优秀的创意设计一定是凝结了创造者对某种文化的独特认识、深入观察以及审美理解,蕴含了创造者对多种知识和思想资源的吸收、转化与提炼。因此,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创作能力,文化素养的加强必然是重中之重,文化素质的培养可以说是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偏重于对学生专业水平的培养,忽视了对文化素质的要求,没有将文化素养的提升作为专业培养的重要方向。一些院校不只是在专业招生时不太看重文化课成绩,在大学期间的文化课安排也不够充分,导致一些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缺少历史文化知识的积淀,由此也导致其设计创意原创度不高,设计产品无法呈现出足够的内涵和活力。因此,笔者认为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将文化素质的培养上升到与专业培养同等重要的高度,使之成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心之一。

(二)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一个文化创意项目的成功,要经历市场调研、信息分析、设计策划、制作生产、营销推广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密切联系文化消费市场,是在提出合理实施策略之后将其付诸于实践。因此,实践性一直以来都是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决定了人才培养中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特别需要强化并落实这一理念,需要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市场需求对接起来,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又要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应该也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重心之一。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掌握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成长的新助力。文化创意人才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大数据等多重手段,更加高效和便捷地实现信息交互、资源分配,以及市场分析和创意整合,并通过现代技术强化艺术和文化元素结合的表现力,提升内容输出时带给人的丰富体验感。因此,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加强对学生相关科技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把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掌握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一环,以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与当代媒介发展特点的文化创意类人才。

(四)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不仅包含文化创意,还涉及到艺术、管理、规划、营销、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交叉性和综合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应该说,今天的艺术设计已不再是过去的技能性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跨界能力、多元的知识储备和广阔视野。所以根据这样的需求,未来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就不能停留在只让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的技能上,还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多方面知识的灌输来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索创意设计与科技、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产业的结合点,运用更广阔的思维模式,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融合多元文化和艺术语言来实现创新。因此,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既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也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新的教育理念

清晰的培养目标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坚实基础。因此,各艺术设计院校首先要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构建起以创新创意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作用。为此,一方面,艺术设计院校要从外部打造一个灵活高效的创意生态,树立以人为本的培养方针,关注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发展;另一方面,要从内部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设计创新思维的建立与方法的应用,指导学生建立起宏观、系统、整体的设计思维习惯,培养他们在创新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丰富课程设置,打造多元化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已覆盖了人文、艺术、经济、传播、管理、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形成“大设计”的概念,这也正好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性、多样性、复杂性特征以及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吻合。因此,艺术设计学院在课程的设置上也需顺应这一发展态势,加快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一,可根据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原有的特色和基础开设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选修课程,如文化创意产业概论、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等课程,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的了解及对文化市场的认知;第二,可以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如开设文化思想史、文化发展史、文化经济、文化哲学等相关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创意人才的文化底蕴;第三,需要增开一些与新技术应用相关的课程,如虚拟现实、新媒体界面设计等,使学生在设计中能够熟练操作并运用最新技术,自如地将设计理念与高新技术相结合。

篇(4)

高职软件专业应该将社会的具体需求作为专业学习方向,将就业作为培养的最终目的。随着近些年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够明朗,但是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通过这样的反差可以知道大学在计算机专业的培养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习的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不和,其次学生的动手能力存在问题。高职学校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符合社会的需求,一旦高职生开始工作便能立刻与社会完美结合,所以才要去高职院校应将就业作为培养的最终目的。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就要将企业的人才培养结合到教学中来。通过学习-研究-企业实践这一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运用,利用企业的实际项目对学生进行实训,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有很多的软件开发经验,同时也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企业中能够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都很不错。通过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好,职业技能又能优秀,既能够在小组中顺利的进行开发合作,又可以适应大型开发团队中开发模式,使学生成为一个技能强硬、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通过专业培养,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从事更多的计算机行业,例如软件的开发、测试、销售等工作,同时也可以从事系统运维、网站建设等技术型的工作。

二、改善专业设置

在高职院校中,要将教学的重心从原来的只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改善为将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质上。原来的教学专业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改良教学方案,做出符合高职特色的专业培养计划。在软件专业课程上的安排要与传统的教学分隔开来,力求创新,制定适合的高职教学计划。[1]

(一)根据社会需求设立课程

在大部分学校,软件专业的核心课程基本都是《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程,这些虽然作为计算机行业的基础,但是对于软件岗位上的具体需求来说,这些并不是特别重要的内容。高职教育既然是以就业为主,那么就该设置真正岗位需求技能的专业知识课程。不同的高职院校可以选择不同的技术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一定要有侧重的技术专业。例如一些院校可以选择《JAVA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SQLServer数据库》作为主要的学习科目,java、sql数据库、C语言都是计算机行业中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对于要深入学习java语言的学生,学校还可以开设JSP技术、J2EE等技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实际Java的应用技术。

(二)灵活设立专业基础课

高职院校的培养重心是就业,但是这也需要学生能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毕竟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不同,中职教育的只注重技能培养,高职教育要几注重培养还要注重素质培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基础知识,让学生能够从技能型人才转向更高的领域。这些也就是数据结构等课程设立的原因。但是过多的开设基础课程会导致原本固定的课程数目中技能型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就会相应减小,所以合理的设置基础课程也应该归于新的培养方案中。例如可以将C语言、数据结构这两项基础知识合并起来进行教学。将这两门学科中的主要知识取出教学,对于特别基础的课程可以选择适当的讲解。这样既能节约课程时间又能让学生学到应该学习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内容的改善

高职院校在设置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时候要注意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的关系,课程之间所包含的知识要有一定相关性。不能这个学期只注重学习Java,下个学期只注重学习C语言,然后另外学期又只注重学习android,这样设置课程会导致学习刚对一门技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又要去学习与这完全不相干的知识,软件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本来就很多,学生要一边学习新知识又要自行自学原来的知识,这样也许会导致学生时间分配不均,最后导致两头都学不好的现象。这里就以C语言以及java举例,要学习Java技术首先要学习C语言技术,Java语言中的许多知识都是来自C语言,按顺序学习完这两门课程首先会让学习的难度有所降低,同时学生又可以决定自己可以专攻哪门技术。C语言技术的内容非常多,倘若决定专攻C语言,那么可以选择继续学习C语言课程。决定学习java课程,那么学生就可以选择数据库操作课程、网络编程课程、线程异常等的课程。

三、利用实训培养实践技能

篇(5)

二、学校问题

在许多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在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繁而不精;在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上,比如教学场地,教学道具等严重不足;对专业的实践应用教学上,研究比较滞后,教学实习往往因人力物力不足,让学生自己联系学校和企业实习,有些流于形式,这些做法使实习教学形同虚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也给学生带来安全隐患。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培养产生很大的隐患,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1、艺术设计的教学方向

高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并能从事相关专业工作人才的地方,艺术设计专业更加注重这些方面的培养,并且要求学生要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不断创作出关注生活,反映生活,表现时代,开拓创新,服务社会的作品。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适应社会就业的需要,采用“学校、企业、社会”紧密联系的培养方式,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

2、教学方法改革

2.1调整课程设置

在一些高校特别是综合性院校,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繁复,有些课程可以说作用不大。我们都知道,一门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必须能够应用于实践中才行。假如不能用于实践当中,那就是毫无意义的。由于本专业的时代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设计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建立设计工作室和专业实习基地时,不仅要具有科研攻关的功能,同时对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都要重视起来。特别是近些年学校扩招,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学生多,教师少,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是理论多实践少。教师也不能将全部学生带出去实习,往往一学期开设的课程比较多,但是时间周期却很短,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却是实践不了。因此,我们一定要考虑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针对于设计专业来说应该在艺术表现的基础上多重视艺术的实践技能的训练,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设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分为专业基础(比如手绘基本功,电脑基础设计软件的应用等),项目实践,设计比赛,专业考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2.2师资队伍建设专任教师。

现在很多学校的年轻教师大多都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理论知识十分丰富,但是缺乏实践。学校可以实施教师定期分批轮训制度,特别是像艺术设计专业,更为重要。可以让年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培训学习,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加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在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专业业务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专业骨干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培养出即精于理论教学又善于实践技能培训的教师。兼职教师。学校在教师的聘用上有时显得过于严谨,比如教师必须在研究生以上文凭才可以任教,应该视情况而定。在与企业中不乏一些文凭低,但是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实践技能十分丰富,可能就缺少一些授课经验而已,学校可以对他们进行一些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或者可以聘请他们直接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在交流中相互学习,这也是一批优秀的教育团队。

篇(6)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变革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统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必要。有研究指出,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各国各地区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认识与交流,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总体上含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在两方面:⑴数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革;⑵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和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总之,在我们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情感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单纯地适应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而应将数学课程分成两类:⑴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⑵面向理科方向的学生。我们仅对第二类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篇(7)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在当时指的就是礼教文化。到现代,我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广义的讲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

那么,人文如何能被清晰的感知?而就影响力的广度或深度而言,没有哪种社会文化能与设计艺术相提并论。艺术设计具有审美功能和物质功能,它还具有文化上的意义,具有明显的人文精神。所以,纵观世界艺术设计史,任何一项设计都是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的产物。

一、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1、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没有“技术”的支持,一切只能是“空想”。但是只有“技术”,是无法创作出具备审美性,独特性,功能性的产品。人文知识就是提供给设计师依据和灵感的源泉。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古典园林的设计大都是出自文人学士之手,无不体现了当时的人文思想。著名的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王献臣在建园之初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名――景――境,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体现了中国文人清醒的世俗理性精神、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礼乐和谐的审美和幻想浪漫的气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2、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必要性

清代学者沈宗骞在文章中说“笔格高下,亦如人品,故凡记载所传,其卓乎昭著者,代惟数人,盖乎几千百人中始得此数人身。”道出了人文知识的必要性,道出了直接影响笔格高下的内在原因。所以说“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心”就是品质、修养。先天人品固然不足,必须以丰富的人文知识修身,通过内心的认定、取值、积淀、拓升而定型,人品高学问深,设计自然精妙。

3、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延伸性

艺术设计的结果演变成为商品后,商品的出口不仅仅意味着经济上的变化,而且意味着人文和意识形态的交流和渗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设计文化受到压力,设计师应该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传统,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人文精神,在设计中彰显民族性。

二、高校艺术设计中人文教育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来通过用人企业的反馈情况暴露了学生的很多问题,大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及地方文化知识,语言沟通及文字表达能力差,缺乏敬业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对任何事情都没有热情,价值观金钱化,缺少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等。究其根源,反映在艺术设计人文教育方面的问题是突出的。

1、教学安排上的不重视

2、实用主义的浮躁心态

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在这种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学生们一味追求实用价值,认为凡是马上能用的,能带来财富的,就是有价值的,就值得去学习和获取,变成了一批研究能力弱、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转变能力差的“机器人”。

3、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

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设计艺术教学战线上的教师,这部分专业老师们盯着的是做好该门课程学习,殊不知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作品是空洞的,无力的。

三、高校加强艺术设计专业人文教育的手段

1、有针对性的加强艺术设计专业人文类课程,提高综合艺术素养

文学、绘画、诗歌、音乐、建筑等都是关系非常亲近的艺术形式。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各门类的艺术,如带领学生去听音乐、品味绘画、观摩戏剧等方式和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展学生的艺术欣赏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

篇(8)

信息化、多元化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高效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调动初中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求知欲,优化课堂教学。下面,我就现代信息技术对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谈谈见解和体会,以供广大同仁借鉴与指正。

一、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学习、教学、交流的平台。

语文教师从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到课堂设计、多媒体应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它大大提高了教师应用现代技术教学的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师整合各种教学资料,优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有利于课堂教学实效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变“单一教学”为“多种媒介有机结合”,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审美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图片、影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形成一个教学相长的共同体。

例如,寒暑假是初中生最广泛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大好时机,我们要指导学生完成一项语文实践性学习,这期间他们会遇到一些新的未知领域和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共同完成。互联网为我们供了学习、教学、交流与协作的重要平台。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利用,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推动了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新课改的大潮推动下,多媒体技术逐步走入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它让初中生眼观其行,耳听其声,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二、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师语文素养的提高,引导教师进入积极探究创新的状态。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师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社会的进步说到底还是靠知识的更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知识,必然会改变原来知识认知的过程和方式。

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包括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教学探究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师语文素养的提高。只有对信息技术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才会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才会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信息技术能够促进知识结构不断优化。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如何,并不是只看语文课教得怎样,而是要看知识面如何和知识结构是否优化,还要看他能否把所有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其中就包括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互联网技术在探究问题上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提问环节,能够激发发现问题的能动性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为了更好地适应探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现语文知识的迁移,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并进行有效探究,进而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三、信息技术加快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师职前培养,能够大大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师各种培训能够使加快我们专业发展的进程,缩短每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快速走出“高原期”,突破瓶颈。只有在信息技术的有效辅助下,才能更好地适应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四、信息技术促进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能够大大促进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变革,也就是信息技术的使用极大完善了培训体制和培训方式,使教学能力大大提高。信息技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教育发生了巨大变革。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传统的初中语文是一个不小冲击,适者生存,否则就会被淘汰。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篇(9)

 

近年来,很多高校将数学专业英语课列入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目的是希望通过数学专业英语课教学进一步提高数学专业学生阅读和翻译英文资料的能力,为学生撰写英语论文和开展研究打好基础。但是,目前数学专业英语课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总结,并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数学专业英语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稳定的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很多高校数学院(系)都安排英语好的数学教师教授数学专业英语课。这些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英语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难以满足教学要求,主要表现为英语听说能力较弱,常常采用汉语授课,无法满足数学专业英语课的教学要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学生对数学专业英语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多数院校都将数学专业英语课安排在大三或者大四,而这一时期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专业课程上,所以很少有学生在数学专业英语课学习中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此外,数学专业英语课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考查考试,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存在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所选教材,一些教师不加区别地讲授书本内容,致使“满堂灌”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学生觉得教学内容单调乏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了英语教学的发展空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将数学知识和英语语法的讲解作为教学重点,忽视了对数学专业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方法落后。在数学专业英语课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以教材为蓝本、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控制讨论的话题、内容、过程和参加者,学生很难有机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的机会,因而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口头表达和运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数学专业英语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在教师方面,由于数学专业英语课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很多教师很难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常常是在外界压力下接受该课程教学任务的,因而在备课、讲课时都没有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在学生方面,大三或者大四的学生对数学专业理论知识有了比较系统的掌握,而且英语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很多学生已经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认为可能解决数学问题的翻译和相关英文文献的阅读问题,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借助一些软件就可以翻译,因而对数学专业英语课的学习重视不够。另外,数学专业英语课的考查考核方式使学生放松了对该课程的学习。 

(二)客观因素。一些高校不重视数学专业英语课,投入不足。由于数学专业英语课是近年来的新增课程,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资源较少,投入积极性不高。例如:压缩教学时数,将大纲中要求的一学年减为一学期;缩减教师配置,通常安排一位教师负责全院(系)学生的专业英语课,因而授课教师无法进行教学心得体会交流;采用大班授课方式,影响教学效果。 

 

三、提高数学专业英语课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培养一支稳定的数学专业英语课教师队伍。数学专业英语课教学属于语言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表达。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数学专业知识,了解该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并积极研究语言教学理论,参加定期的教学交流活动,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数学专业英语课教师的英语水平,也可以积极引进英语水平较高的数学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 

(二)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生学习数学专业英语是为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进行专业研究作准备的。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仅靠已有的英语水平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专业文献,从而帮助他们走出学习误区,这样才能使学生以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该课程。教师还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多元化,做到教学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同时,创新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如专题讲解、师生互讲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教师也应该积极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考核的科学性。 

(三)突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适当增加数学专业英语课的教学课时数,而教师在选取合适的教材后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处理,采用专题讲解方式开展教学,也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引入教学中。在进行专题讲解时,教师要先纵向概括,再选取一些材料进行横向分析。例如:在用英语来表述数学理论推导过程时,教师先总结性地给出一些证明中常用的表达形式,再结合教材中的一些短文让学生体会这些表述的运用。科技文章的语体特点是用词准确、语气正式、陈述客观、逻辑性强、专业术语多,因而专业英语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对专业词汇、句子、翻译技巧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掌握专业词汇构词法,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通过分析文献资料中常见长难句的结构特点提高学生翻译长难句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在教学对象的性质和教学内容上,专业英语教学比大学英语教学更加复杂,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学专业英语课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有互动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互动式教学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学习语言是为交流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数学专业英语课教学中应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师应尽量采用英语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讲解重点和难点时可以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进度、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再加上网络资源丰富且生动直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鲜明的图像、有趣的声音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的目的,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笔者在讲授数学发展简史时,通过多媒体播放短片《唐老鸭漫游数学王国》。借助于学生熟知的卡通形象唐老鸭,笔者教会学生一些专业单词的读音。而学生在观看、讨论、思考的过程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专业单词,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提高了运用英语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于是,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发现者、建构者,并渐渐地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总之,数学专业英语课程不是一门专业课和英语课简单相加的课程,而是一门英语语言知识与数学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长期努力,才能真正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提高学生数学专业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1.前言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技能人才的重大任务。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为此,深入分析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研究和探索相应的改革思路,对于建构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2.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滞后

与纯绘画专业不同,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倾向于“设计”。同时,创新既是艺术设计的灵魂,也是所有艺术设计的本质要求。因此,教师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向学生强调“创意”和“创造性”等创新理念,而不是仅仅“模仿”甚至“照搬”。此外小论文,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已将“色彩”和“素描”课程名称改为“设计色彩”和“设计素描”。然而,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以写实为主的静物、石膏像和头像写生等,这样往往让学生感觉与考前班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2.2基础课程与后续设计课程严重脱节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相互孤立的现象。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去服务今后的专业课程。另外,诸如色彩、素描、图案和构成设计等课程的设置,常常使针对专业设计课程的基础教学思路不明确,不仅缺少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更缺乏将设计与实践相结合。从而造成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教学严重脱节,失去联接。

2.3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水平不够高

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已成为当前阻碍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专业主要以油画、雕塑和中国画等纯艺术专业。尽管这些教师的造型能力、色彩感觉等基本功非常扎实,但是却对设计专业知识往往了解不多。这样便会造成教师对基础课的教学目的认识不足,最终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3.探索如何改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

针对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讨新的解决思路与改革方案,对于促进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1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设计和优化教学内容时,应更加注重外延式和内涵式的更新,灵活多变、不拘形式,从而形成具有高职艺术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由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摒弃过去照本宣科地布置作业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合理地分解为一个或数个项目。除此之外,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作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深化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教学形式强化教学效果。

3.2转变办学理念,改革课程设置

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高职艺术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按照“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小论文,对课程设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着重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学与用的内在联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3.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4.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高职艺术教育事业到了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轨道。然而,在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脱节,以及重技能轻创意等问题。因此,对其进行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还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善于探索总结、开拓创新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谭俊铭.高职高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构想[J].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王太利.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上一篇: 班主任培训心得感悟 下一篇: 劳资员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