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评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27 18:55: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自评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自评报告

篇(1)

大专学生自评报告一

大学三年转眼即逝,回首往事仍历历在目。在大学三年的时间里,我享受过成功的甜蜜,品尝过失败的苦楚,生活的种种,都将我历练,让我从一个青涩,鲁莽的中学生,蜕变成一个成熟,内敛的大学生。使我能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平稳;面对生活的挫折时,知道该怎样去应对。下面是我毕业的自我鉴定。

在学习方面,我觉得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学习是无比重要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修养。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涵养,作为千千万万当代大学生的其中一位,我时刻记得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无论是课内的知识还是课外的知识,我都会以一种虚心的态度去学习。

在生活方面,我同样以一种虚心向学的姿态,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学习。在与很多同学接触的这三年时间里,我也懂得了很多生活的乐趣,我们一起谈笑风生,快乐无比。我们相互帮助,不让哪个同学落单。这些,都让我感到家一般的温暖,让我学会了感恩。 在社会实践方面,我喜欢利用假期时间,去做一些兼职。我觉得,校园只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缩影,要真正的得到历练,我们还必须走出校园,走向真正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方可历练自己。学会吃苦,学会容忍,学会微笑,学会谦让。这样的我们才能立足于社会的不败之地。

三年的大学生活,给了我一个历练的平台。三年的所有事情,都是我以后回首可见的瑰宝。我衷心的感谢我的大学给我的所有。

大专学生自评报告

三年的大学生活就这样匆匆忙忙的结束了,发现自己也长大成熟了好多。四年来点点滴滴的磨练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个关键的起点。有的辉煌,值得你记住一辈子的。我不怕苦,我只是怕我们没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勇气和机遇。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着,一直在努力。刚上大一的时候,学校有好多的社团可以加入,比较好的就有广播站、学习部等。由于自己的害怕而放弃了加入学校这些优秀的社团。也许还要怪自己当时的想法,就是不在学校社团难道就不能发展自己了吗?难道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就不能学校做出贡献了吗?就这样机会与我擦肩而过。当我清楚知道加入社团的好处的时候,我其实也不是很后悔,而是自己默默的在心里发誓,做一名学生也要出类拔萃。

没有加入社团对我来说其实就是比别人晚了一步要进入所谓大学的半个社会。我经常会利用课余时间去外系旁听学习,虽然没有他们专业,但总比普通学生多学习了一点。就这样我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有一点就学习一点。我知道我在某些方面不如那些同学,所以我就拼命的学习,人家都说“学习能改变命运”,也许我就是冲着学习的优秀能祢补我的不足吧。所以在大一的下学期我就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我也正准备着向高一层次发展。也准备考一些对我以后发展有用证件。当然我也不放弃在假期和空闲时间去社会实践来提高自己,比如去苏宁打工,去一些专卖店促销商品。这不仅提高了我的思想觉悟,也使我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性格坚毅。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己的,答应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完成。由于待人热情诚恳,所以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而且也很受周围同学的欢迎,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更懂得了,考虑问题应该周到。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虎头蛇尾,做事从来都是有始有终,就算再难的事也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把自己的意志视为主要因素,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棒就能磨成针。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我们自己。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是在跟自己作战,准确地说,是和自己的意志战斗。现在回想起来,我确实比以前坚毅了许多,但我不会松懈下来的。以上这些优点,是我今后立身处世的根本,我应该继续保持,并不断以此鞭策自己奋发向上。

当然,有优点就会有缺点。我应该做的是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去正视,不断的去优化。我们不要想到有什么难处,我们应该鞭策自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成功与否在于自己的把握。

大学四年的生活是非常具有代表性质的,它包含了汗水和收获,也为我划上了人生拼搏的起跑线。

未来之路就在眼前,遥远,需君不断求索。那么就让我们屏弃所有的恐惧,和我一起上路,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继续创造我们自己的辉煌。

大专学生自评报告三

三年时间就这样结束,大学的学习生涯总是让人意外,过去我经常都希望能够早点毕业,细细想想我都感觉真美好,但是到了离开之际我内心此时有不舍了,真是反反复复,三年大学生涯塑造了我现在的身心,性格,这几年让我影响尤为深刻,经历过了中学,再来到这里感觉到处都是好奇的,我常常都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就像刚刚来到_这里的时候我是好奇的,我是难以相信学习可以这样,现在经过了三年的学习,我早已经习惯了这些,每当想想自己要离开,我心里竟不是滋味,当然包括了对这儿的不舍之情,毕竟是我值得留恋的地方,不仅仅是这里本身就带着魅力,也就这三年我应全面鉴定自己。

尝尝听说时间它是非常迅速的,我当然知道,留下了斑驳岁月,可它不曾留住时间,大学三年我一直在锻炼自己,我认为强大了自己才是打败了困难,这是我对学习的看法,很多时候我都明白这一点,我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看,学习一些好的东西,这跟周围的环境还是有关系的,我明白这一点,环境是非常磨砺一个人,也非常锻炼一个人,我结实个人修养非常高的同学,大学几年我也一直都是收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我虚心学习,注重于自身的一言一行,我很喜欢这种感觉,自己一天天都会有进步,我也回想很多,有时候生活当中会发生一些特备考验人的事情,但是我也一直都有努力的去适应。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的研究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Taylor和Betz从社会学习和认知行为理论出发,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结构,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概念。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已有的研究表明,个人对自己职业决策能力的效能感越强,为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所做的探索的水平也就越高,成功作出职业决策的机会也越大。

自我评估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自我认识过程,是指自己对自身的品德、能力、外貌、个性、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所作的评价。“人贵有自知之明”,恰当客观的自我评估,是自信心的源泉,也是自我意识成熟的表现,它直接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的保持及在社会活动、人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表现。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有实证,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国外学者研究表明,那些具有高自我评估的个体将会选择适合自己特质的职业角色,而那些低自我评估的个体可能就不会这样。而且,高自我评估被试对于职业规划的确定性明显高于低自我评估的被试。高自我评估的个体在第一职业选择不能顺利执行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偏好来选择第二职业,而那些低自我评估的个体往往会做出相互矛盾的职业选择。2000年以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国内研究表明,个人对自己职业决策能力的效能感越强,为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所做的探索的水平也就越高,成功作出职业决策的机会也越大。

因此,可以依据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来理解和解释学生的职业选择等职业行为问题,也可以把它作为职业咨询的工具,用来了解学生的职业自信心状况,也可以作为职前培训和学生职业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手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行为的有效性。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都只是在浅层次探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自我评估之间的关系,对自我评估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具体因素却极少涉及。本研究对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也进行了认真分析。

二、调查方法

2.1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有两个:①个人评价问卷(Shrauger,1990)。②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SF),适用于大学生群体。

测试结果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河南师范大学800名在校本科生为对象,其中,一年级6.2%,二年级47.3%,三年级46.5%;艺术生(音乐、体育、美术)138人,文科生330人,理科生306人;男生282人,女生492人。

问卷按年级和专业分发集体施测,当场回收。实测过程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标准程序进行,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问卷774份,问卷有效率为96.75%。

三、调查结果

3.1 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各分量表的得分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且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表现在职业决策方面,男性的就业思路更广阔,敢于尝试各种职业,相对来说,女生的职业选择意向范围就较为狭窄。研究者在师范院校进行的访谈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大部分女生认为自己将来会从事教师职业,而男生却不拘泥于这一职业,有更多的选择。另外,通过信息检索和个人访谈发现,目前仍有许多招聘岗位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有些企事业单位明确表示只招男生。所以,即使在愈显低迷的就业形势下,较多男生则表示自己总会找到工作。因此,除了呼吁社会消除性别歧视之外,高校在职业指导教育中,应当着力改变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就业观念。

3.2 专业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学生(艺术生、理科生和文科生)在自我评估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总得分及目标选择、未来规划和问题解决得分表现为:艺术生>理科生>文科生,但在自我评价和职业信息两个维度上,得分表现为:艺术生文科生理科生。

这说明,艺术生往往有相对明确的目标和未来规划,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理科生善于动手、运用逻辑思维,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对未来的规划较文科生明确;而文科生细致、谨慎,在自我评价和职业决策方面,善于搜集职业信息,缺乏果断的决策。

笔者认为,由于专业性质不同,艺术生的知识技能艺术性强,理科生动手能力强,文科生则言语能力强。因此,学校及相关就业指导中心应当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其相应的就业方向,健全职业兴趣和能力测评机制,深入地了解大学生,使就业指导更有针对性。

3.3 年级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显著差异,其顺序为:一年级>三年级>二年级。这说明一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信心更强,三年级次之,二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信心较弱。

调查发现,这主要是学生心态的影响。大学一年级学生跨入大学,学历地位增高,自我优越感增强,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大学生活,发现了与别人的差距,感觉到对现实的失控,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再冒然自信。然而,三年级学生大多已了解自己的能力,认可并摆正自己的位置,对社会的认识和未来的抉择也更实际了。另外,走访中发现,一年级学生对新生活充满好奇,大胆尝试各类比赛和兼职。然而,多方的打击使他们畏缩不前,怀疑自己的能力,在二年级的时候变得比较谦虚谨慎。到了三年级,他们开始憧憬未来,备战考研,两年阅历使他们对自己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开始朝理想的方向奋进。

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帮助大学生及早形成清晰的自我认识,树立对未来的信心。

3.4城乡差异

本研究将家庭出生地分为农村和城镇,结果显示,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上有显著差异,城镇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农村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因此,在生活环境存在现实性差异的情况下,农村学生应当寻求更多机会,掌握更充分的信息,如参与社团活动、各类竞赛等,锻炼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的把握自己。学校辅导员也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激励和引导措施。

3.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这表示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其自我意识基本上已经成熟,大多时候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所面临的就业形势,理性思考问题。

另外,笔者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未必会造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但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3.6大学生自我评估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

积差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均达到的显著水平,说明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典型相关分析发现,控制变量对效标变量的解释效果达到62.5%,这表明自我评估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即高自我评估的个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高。这与以往在职业决策领域的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爱情对大学生目标选择有重要作用,自信程度对大学生未来规划有较大影响,与人交谈的能力对大学生自我评价和选择目标有重要影响。另外,在走访中发现多数人际关系不佳的学生,往往比较自卑,他们认为,处理不好同学关系,将来工作中必定会难以与人难相处。这类同学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忧虑。

这说明学业已不再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最重要的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影响他们职业决策,尤其是目标选择和未来规划的重要因素。

而李莉、马剑虹对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职业决策的问题,多集中在问题解决方面。他们使用的自我评估量表包含学业表现、社会关系、个性特征和环境因素四个维度,发现大学生自我评估各维度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因此,高校要关注大学生的人际交流,为其创造更多的机会,锻炼其解决问题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评估自己,为他们将来正确做出职业决策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莉,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4):3-6.

[2] 刘婷婷,吴琛,褚卉.国内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08,(8):88-90.

[3]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2):38-43.

[4]许存,马红宇.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因素及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学进展,2008,16(5):760-766.

[5]赵冯香.大学生职业决策量表的编订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5.

篇(3)

本研究认为: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和子女随迁入城,农家子弟内部已经出现分化。农业户口子弟、在农村居住的子弟和父母务农子弟的教育条件与情况已经不能一概而论。关于农家子弟教育机会的讨论,以及制定切实有助于改善农家子弟教育机会的有效政策,都需要首先界定清楚“农家子弟”概念。

在本报告中,我们首先提出界定“农家子弟”的标准:第一,本人是否是农业户口;第二,家庭是否在农村居住;第三,父母是否从事农业。在本报告中,我们将三类农家子弟分别称作“农户子弟”(上大学前户籍为农业户口)、“农村子弟”(上大学前居住在农村)和“农民子弟”(父母中至少有一方从事农业劳动)。围绕这三类“农家子弟”的教育机会,本报告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描述农家子弟在高等学校学生中的比例、趋势及学校层次差异,以回答农家子弟大学生的比重问题;其次,分析农家子弟参加高考的次数及最终效果;第三,考察农家子弟获得保送、自主招生机会的情况,尤其是获得“985”、“211”高校保送和自主招生机会的比例;第四,分析加分和降分录取对于农家子弟教育机会的作用;最后,分析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农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关系,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大学生中农家子弟的比例有多大?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农户子弟已经为大多数,所占比例为63.3%。农村子弟的比例也接近一半,达48%。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子弟的比例较小,为25.8%。从时间趋势看,三类农家子弟在高校学生中的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

利用《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的相关数据,我们发现三类农家子弟群体的辈出率都低于三类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其中农民子弟的辈出率最低,为0.87,而农村子弟的比例较高,为0.95,接近于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

从时间趋势上看,三类农家子弟在高校学生中的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2006年入学的农户子弟、农村子弟和农民子弟的比例分别为52.9%、38.8%和14.8%。2010年这一比例分别上升到68.8%、50%和30.4%。

农家子弟在“好学校”中的比例如何?对不同层次院校中农家子弟的比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农家子弟在优势教育资源上的确存在劣势。在“985”高校中,三类农家子弟的比例都较小,农业户口子弟所占比例为49.8%,农村子弟所占比例为39.4%,农民子弟仅为24.3%。而在“211”高校中,三类农家子弟的比例都很大,农户子弟的比例甚至高于非农业户口子弟,达到52%。

近年来,三类农家子弟新增教育机会主要集中在本科(学院)层次上。2006年入学的农户子弟、农村子弟和农民子弟在本科(学院)中的比例分别为47.2%、32.4%和11.5%。2010年这一比例分别上升到68.5%、50.5%、32.7%。而同期,在“985”、“211”高校这些优势教育资源上,农户子弟和农村子弟的教育机会都出现下降趋势。在“985”高校中的比例,分别从54.7%下降到45.7%,从43%下降到34.6%。

二、农家子弟参加高考情况如何?

研究发现:三类农家子弟多次参加高考的比例略高于总体平均水平。在参加过两次及以上高考的三类农家子弟中,较大比例学生最终进入一般本科院校学习。在农家子弟心目中,通过考试进入好大学仍然是改变他们人生命运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98.6%的学生参加过高考。在参加过高考的学生中,72.3%的学生只参加过一次高考,参加过两次、三次及以上高考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6.4%和1.3%。三类农家子弟参加高考的比例略高于总体平均水平。其中,农民子弟参加高考的比例高于其他两类子弟,为99.2%。农户子弟与农村子弟参加高考的比例分别为98.9%和99.1%。

农家子弟参加多次高考的比例高于总体平均水平。在参加过高考的三类农家子弟中,农民子弟参加多次高考的比例更大。参加过高考的农民子弟中33.2%的学生参加过两次高考,另有2.0%参加过3次以上高考。农村子弟中相应的比例分别为32%和1.7%,农户子弟中则为29.7%和1.5%。

在参加过两次及以上高考的三类农家子弟中,较大比例最终进入一般本科院校学习,农户子弟、农村子弟和农民子弟中这一比例分别为55%、55.9%和58.5%,均高于总体平均水平53.5%。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子弟参加过多次高考后进入“985”、“211”高校的比例较高,为11%,高于农户子弟的9.6%,以及农村子弟的10%,乃至总体平均水平的10.3%。这表明,很多农民子弟以多次参加高考的方式获得了更好的教育机会。进一步分析表明,农民子弟有更强地进入更好大学的愿望,他们愿意参加更多次数的高考以最终进入“985”、“211”高校。这说明,在农家子弟的心目中,通过考试进入好大学仍然是改变他们人生命运的重要手段之一。

进入“985”、“211”高校的三类农家子弟参加两次及以上高考的比例都明显高于总体平均水平(20.1%)。其中,农民子弟参加多次高考的比例最高,为41.20%。其次分别是农村子弟(39.8%)、农户子弟(37.5%)。从时间趋势看,三类农家子弟进入“985”、“211”高校需要多次高考的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2006年到2010年,农户子弟中这一比例从35.8%减少到35.1%,农民子弟中这一比例由39%下降到38.3%。只有农村子弟略微特殊,这一比例有所上升,从37.2%上升到38%。

三、农家子弟获得保送机会的情况如何?

研究发现:三类农家子弟中,农户子弟获得保送的比例较大,为0.4%,接近于总体平均水平。而农村学生和农民学生则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在获得保送进入“好学校”的机会上,三类农家子弟的比例明显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1.3%的学生曾经提出过保送申请,最终占总体0.47%的学生获得了保送资格。三类农家子弟中,农户子弟获得保送的比例较大,为0.4%,接近于总体平均水平。而农村学生和农民学生则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仅有0.21%和0.16%的学生获得了保送资格。

从时间趋势看,虽然三类农家子弟的保送机会都有所增长,但农户子弟的保送机会增长明显更快,三类农家子弟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从2006年到2010年,农户子弟中获得保送资格的比例从0.19%增长到0.46%,增长了0.27个百分点。而同期农村子弟和农民子弟分别增加了0.1个百分点和0.02个百分点。2006年农民子弟与农户子弟保送机会的差距是0.07个百分点,这一比例到2010年拉大到0.32个百分点。

总的来说,0.12%的学生获得了保送进入“985”、“211”高校的机会。而三类农家子弟中这一比例明显低于总体平均水平。其中,农户子弟中的比例最高,为0.057%。而农村子弟和农民子弟中这一比例分别为0.034%和0.038%。

从趋势上可以看出,随着各大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推广,通过保送方式进入“985”、“211”高校的比例出现下降,从2006年的0.128%下降到2010年的0.115%,减少了0.013个百分点。而三类农家子弟通过保送进入“985”、“211”高校的机会也在下降。从2006年到2010年,农户子弟中获得保送进入“985”、“211”高校机会的比例从0.134%减少到0.036%,而同期农村子弟和农民子弟也分别减少了0.070个百分点和0.101个百分点。三类农家子弟的减幅都大于总体平均水平。

四、农家子弟获得自主招生机会的情况如何?

研究发现:三类农家子弟获得自主招生的机会都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农户子弟获得自主招生的机会较大。从时间趋势看,三类农家子弟的自主招生机会都有明显增长,但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好学校”的比例仍明显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6%的受调查学生曾经申请过自主招生,最终占总体3.41%的学生获得了自主招生名额。而三类农家子弟获得自主招生的机会都低于平均水平。农户子弟中有2.78%的学生获得了自主招生机会,而农村子弟、农户子弟中这一比例分别为2.39%和1.76%。这表明三类农家子弟中,农户子弟获得自主招生的机会较大。

从时间趋势看,三类农家子弟的自主招生机会都有明显增长。2010年农户子弟获得自主招生机会的比例达到3.15%,已经接近总体平均水平。从2006年到2010年,农户子弟中获得自主招生机会的比例从1.27%增长到3.15%,增长了1.88个百分点。农村子弟和农民子弟虽然在自主招生机会上也有所增加,但仍然低于总体平均水平,并且增幅明显落后于农户子弟,从2006年到2010年,仅分别增加了1.33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三类农家子弟获得自主招生机会的差异也越来越大。2006年农民子弟与农户子弟自主招生机会的差距是0.30个百分点,这一比例到2010年拉大到1.28个百分点。

在学校层次上,总体来说,0.407%的学生获得了自主招生进入“985”、“211”高校的机会。而三类农家子弟的这一比例明显低于总体平均水平。其中,农户子弟中的比例最高。0.174%的农户子弟获得了自主招生进入“985”、“211”高校的机会,农村子弟和农民子弟中这一比例分别为0.146%和0.150%。

从时间趋势上可以看出,随着自主招生政策的推广,通过自主招生方式进入“985”、“211”高校的比例不断上升,从2006年的0.329%上升到2010年的0.425%,增加了0.096个百分点。但三类农家子弟通过自主招生进入“985”、“211”高校的机会落后于总体平均水平。从2006年到2010年,农户子弟中通过自主招生进入“985”、“211”高校机会的比例从0.208%减少到0.170%,同期农村子弟维持在0.15%,农民子弟从0.06%略微增加到0.07%。

五、农家子弟获得高考加分或降分录取待遇的情况如何?

研究发现:在加分和减分录取方面,三类农家子弟与总体差异不大。从趋势看,三类农家子弟的加分/减分录取机会都出现上升,但通过加分或降分录取进入“好学校”的比例却在缩小。三类农家子弟通过“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干部”、“学科竞赛中获奖”等加分政策获得加分或减分录取的比例均接近甚至高于总体平均水平。

总体上,有11.56%的学生获得过加分或减分录取待遇。三类农家子弟与总体差异不大。其中,农民子弟的比例较高,达到11.06%;其次是农户子弟,为10.94%;农村子弟中有10.85%的人获得了加分或减分录取待遇。

从趋势看,三类农家子弟的加分/减分录取机会都出现上升。2010年农民子弟中有11.89%获得了加分或减分录取待遇,超过了总体平均水平。而农户子弟、农村子弟也分别从2006年的7.58%、7.17%上升到11.20%和11.53%,都非常接近于总体平均水平。

总体中有1.3%的学生通过加分或减分录取进入了“985”、“211”高校。农民子弟在三类农家子弟中最高,为1.03%。农村子弟和农户子弟分别为0.93%和0.92%。结合入学年份,我们发现,三类农家子弟的这一机会都在缩小。减幅最大的是农民子弟,从2006年的2.672%减少到2010年的0.722%,减少了1.950个百分点。而农村子弟与农户子弟也分别减少了1.803个百分点和1.494个百分点。

对获得加分或降分录取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此前三类农家子弟获得加分或降分录取的比例较高,与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密切相关。其中有两大方面政策非常有利于农家子弟:第一,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三峡地区等特殊人群的加分政策;第二,针对思想政治表现突出(如见义勇为、劳动模范等),报考农、林、地、矿等艰苦或冷门专业、国防生、定向生的加分政策。分析表明,三类农家子弟通过“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干部、优秀三好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奖,比如奥赛等”等加分政策获得加分或减分录取的比例均接近甚至高于总体平均水平,农民子弟在各项加分政策上的比例都是较高的。

随着自主招生政策的推进,农家子弟曾经享受到的这一照顾政策的作用受到冲击。在获得三项及以上加分政策的农民子弟中,加分政策比例较高的项目是“学科竞赛中获奖,比如奥赛等”、“优秀学生干部、优秀三好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突出(如见义勇为、劳动模范)”,均超过65%,而自主招生的比例为0。而在总体中,获得三项及以上加分政策的学生中,有2.1%的学生获得了自主招生的加分政策。由此可以认为,保送与自主招生政策的确影响到了农家子弟进入“985”、“211”高校的教育机会。而随着加分、减分政策影响力的削弱以及自主招生的扩大,这些原本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加分政策的作用将越来越微弱。

综上,结合前文对保送与自主招生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农家子弟的教育机会的确有所增加,所占比例,保送、自主招生和加分或减分录取机会都有所增加。但另一方面,这些教育机会的增加主要集中在一般本科层次的高校上,在“985”、“211”高校方面,农家子弟的教育机会受到自主招生等政策的冲击,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比例下降。而在三类农家子弟中,农户子弟的情况越来越接近于总体平均水平,而农民子弟的教育机会特别值得关注。

六、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农家子弟的教育机会有何影响?

研究发现:相对总体而言,三类农家子弟父母的文化水平更集中在高中及以下水平。而家长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农家子弟进入“985”、“211”高校比例的提升有明显促进作用。

篇(4)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2-0017-04

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有时也被译作社交能力,是一种社会认知能力,是各种具体认知技能的综合,是个体恰当应对社会情境、实现社会目标、实现自身良好发展的能力。高职学生在职业教育模式下面临着职业定势、人际关系、学习动机、成才抱负、青春期回应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以及就业与前途、生活适应、自我期望与学习等方面的压力,提高社会能力是应对这些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社会能力的理论模型主要有成分模型、过程模型、棱柱模型和整合模型。整合模型认为,社会能力应以社会技能为基础,以与他人的关系和对自我知觉的能力为结果,受情境影响,且具有发展变化性,主张干预从社会技能入手,测量从自我和他人两个方面进行。

有研究者曾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制定社会能力培养方案,并将方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取得了良好效果,这说明社会能力可以通过干预和训练得到改善和提高。目前,关于社会能力的研究大都针对社会能力缺陷儿童或问题行为,采用综合干预方法进行为期1年以上的干预,提高其社会能力水平,以正常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长期干预研究较为少见,且这些研究的干预方案往往以经验、常识或基础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研究者经常采用单一主体或多主体报告的方式测量个体的社会能力。单一主体报告的结果与其他主体报告的结果一致性不高,单一主体报告会影响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致性。

因此,笔者的研究拟采用多主体评定的测量方法,探讨现实教育情境中以社会能力整合模型为基础的团体干预方案提高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选取山东省某大学一年级的4个班(n=180),两个班为实验组,另两个班为对照组。按照测量分数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最终确定研究对象为166人,其中实验组86人,对照组80人,平均年龄为18.84±0.93岁。所有研究对象都阅读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二)工具

1.大学生社会能力问卷

该问卷是由刘艳、邹泓在2005年编制的,有3个分量表,共84个题目,分别测量大学生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一般人际交往能力和建立并发展友谊能力的数据。各项目从1(不符合)~5(符合)5点计分。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在0.60~0.81之间。笔者的研究将该量表分为个体自评和教师评定两个版本,个体自评和教师评定的3个分量表与总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在0.59~0.86之间。

2.干预方法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以整合模型为基础设计团体干预方案,方案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层面对社会能力进行干预。该方案在常规教学中进行,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实验组实施干预,每周1次,每次1.5小时,干预过程持续15周,第1周进行前测,第15周进行后测,干预结束3个月后进行第3次测量。干预由两位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心理辅导教师协助,在心理咨询与辅导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督导下进行。具体干预方案如表1所示。

(三)效果评估

在第一周、第十五周和干预结束后3个月分别用大学生社会能力问卷对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评定,比较三个时间点上个体评价与教师评定的差异。

(四)统计分析

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等处理。

二、结果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3次测量的组间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干预前第1周的第一次测量中没有显著差异(p>0.05)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结束后第十五周的第二次测量和干预结束后3个月的第三次测量中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二)团体干预效果的主效应

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个体自评与教师评定的日常事务处理能力、一般人际交往能力、建立与发展友谊的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是否干预主效应[个体自评:F1(1,165)=32.11, p<0.001,ηp2=0.17;F2(1,165)=28.79,p<0.001,ηp2=0.15;F3(1,165)=28.45,p<0.001,ηp2=0.15;F4(1,165)=55.54,p<0.001,ηp2=0.27;教师评定:F1(1,165)=28.79,p<0.001,ηp2=0.15;F2(1,165)=28.96, p<0.001,ηp2=0.15;F3(1,165)=22.16, p<0.001,ηp2=0.12;F4(1,165)=34.23,p<0.001,ηp2=0.18]和3次测量的主效应[个体自评:F1(2,165)=64.78,p<0.001,ηp2=0.47; F2(2,165)=30.21,p<0.001,ηp2=0.32;F3(2,165)=29.72, p<0.001,ηp2=0.27;F4(2,165)=67.02,p<0.001,ηp2=0.50;教师评定:F1(2,165)=55.83,p<0.001,ηp2=0.42;F2(2,165)=26.71,p<0.001,ηp2=0.26;F3(2,165)=24.86,p<0.001,ηp2=0.22;F4(2,165)=55.37,p<0.001,ηp2=0.40]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三)团体干预效果的交互效应

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如下页表3所示。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还表明,教师评定的日常事务处理能力[F(6,165)=18.44, p<0.001,ηp2=0.20]、一般人际交往能力 [个体自评:F(6,165)=5.41,p<0.01,ηp2=0.06;教师评定:F(6,165)=3.53,p<0.05,ηp2=0.03]、个体自评建立与发展友谊能力[F(6,165)=3.78,p<0.05,ηp2=0.03]和社会能力[个体自评:F(6,165)=6.39,p<0.01,ηp2=0.07;教师评定:F(6,165)=3.66,p<0.05,ηp2=0.03]的3次测量与是否干预的交互效应显著;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交互效应的日常事务处理能力(教师评定)、一般人际交往能力(个体自评和教师评定)、建立与发展友谊的能力(个体自评)和社会能力(个体自评和教师评定)各项目,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其能力水平都是第三次测量时最高,第二次测量时次之,第一次测量时最低。且在3次测量中,除第一次测量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两次测量均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三、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干预后和干预结束后3个月的个体自评和教师评定中,社会能力和各维度的水平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其社会能力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社会能力和各维度的是否干预与3次测量时间的主效应均显著。这都说明了以社会能力整合模型为基础的团体干预方案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水平,得到了与以往研究类似的结果,也说明团体干预方案对高职学生社会能力水平的干预效果具有长期效应。团体干预是在班级集体情境下共同讨论、彼此互动、相互协作、相互分享,这有利于个体了解自我、改进自我、增强适应性。另外,团体干预方案虽然在正常教学情境下开展,但与正常教学情境又有所不同,团体干预创设的教学情境更加宽松,教学形式更加灵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干预的层次更全面,既包括认知、情绪层面,也包括行为改变和演练,再加上干预内容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针对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实施,这都能保证团体干预的效果。研究表明,团体辅导是一种促进个体自我成长的有效方法,而在某一理论基础上设计的团体干预方案更能有效提升个体的能力水平。

另外,是否干预与3次测量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日常事务处理能力和建立与发展友谊能力的个体自评与教师评定的结果不一致,交互效应并没有在这两个项目的个体自评和教师评定中同时出现,这与先前研究的结果一致。这是因为不同的报告主体(个体自我和教师)所处立场、价值观、对被试的了解程度及年龄等方面的不同影响了结论的客观性和一致性。同时,可能因为日常事务处理能力与建立与发展友谊能力的外显性不同,即建立与发展友谊能力比日常事务处理能力更具有隐蔽性,导致个体对自我的建立与发展友谊能力的变化比教师更清楚,而教师则更容易看到学生日常事务处理能力的改善情况,所以导致个体自评与教师评定在这两个维度上出现不一致。

交互效应的简单分析表明,不管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在3次测量时都出现了第三次测量最高,第一次测量最低的情况,这说明,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具有发展性,这与社会能力的棱柱模型和整合模型一致,棱柱模型认为社会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其指标水平与技能水平具有年龄差异,而整合模型也认为社会能力具有受时间影响而发展变化的特点。另外,社会能力的发展性也可能受到个体年龄、经验及学校其他教育的影响。

交互效应的简单分析还表明,在社会能力依次增加的3次测量中,实验组的社会能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团体干预方案能够在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提高,这同样验证了以社会能力整合模型为基础的团体干预方案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四、未来研究方向

以整合模型为基础的团体干预方案能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水平,且在干预结束后的3个月仍然具有长期效应,但对于更长期效果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同时,团体干预方案针对的是高职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忽视了个体差异,因此,以后的干预方案应以共性问题为主,兼顾个体差异。另外,效果的评价往往以量化数据为主,忽视了个体和教师对团体干预效果的主观评价,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将量化数据与多主体的主观评价相结合,以更好地完善团体干预的研究,促进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Gold S.Measuring social competence, task competence and self-protection in an organizational context[M].Unpu-

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w castle,

2009.

[2]张晓,陈会昌,张桂芳.母子关系、师生关系与儿童入园第一年的问题行为[J].心理学报,2008(4):418-426.

[3]刘艳,邹泓.武汉地区大学生社会能力的结构及其问卷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4):502-510.

[4]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2):444-446.

[5]王红姣,卢家楣.高职生压力源及应付方式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6):1328-1332.

[6]张静,田录梅,张文新.社会能力:概念分析与模型建构[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1991-2000.

Effect of Group Intervention on Social Compete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LUN Feng-lan1,TIAN Lu-mei2

篇(5)

全校每年新入校的大学生。

二、建档内容

心理档案的内容包括:

1、学生填写的自然情况,如年龄、性别、父母职业与受教育情况、家庭结构及家庭经济状况、既往病史、目前情况,等等;

2、学生进行的心理测验,如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等。使用的测量工具是epq(艾森克人格问卷)和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

epq通过测量学生在内向-外向,情绪稳定-神经过敏向度上的位置,获得人格类型,进而间接的测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研究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健康的常用工具之一。

scl—90包含比较广泛的内容,从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该量表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被测试者自觉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其变化,区分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咨询门诊和基层保健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也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常用量表之一。

三、实施方法

1、每年新生入校后的第五、六周,以院系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要求测试

老师统一发放问卷,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实施程序进行。

2、回收的问卷全部输入计算机,经统计处理后(应用心理测验统计软件),把每个学生的测试结果打印出来,并做为档案资料保存。

3、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邀请学生面谈,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4、写出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表现领域,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加强新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环境。

四、管理办法

对大学生的心理档案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心理档案的调查项目、测验内容、测验结果等应统一归入档案柜,并由医学心理学教研组的两位老师专门负责管理,其他人员不能私自查阅。对测验中获得的个人信息及筛选出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加以保密,尊重学生的隐私。

五、设备、材料及经费要求

1、多媒体电脑和打印机一套,用于问卷处理和打印;

2、电脑专用软盘,用于数据备份;

3、连续打印纸,用于打印测试结果,做档案资料保存;

篇(6)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有研究报道,焦虑和抑郁是大学生当中存在的对其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否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应对现有的学习生活压力,也将影响到他们自身未来的工作能力,还将影响到他们接触到的病人以及与病人相关联的人对医生、医院、医疗行业的认识,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因此,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关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要从新生、从低年级学生做起。因为有了低年级的良好基础,才会有高年级的丰硕收获。本研究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采用二阶段法对四川省沪州医学院的一、二年级本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抑郁和焦虑状况作了调查,并进一步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四川省沪州医学院2004级(大二)、2005级(大一)各班心理委员(从班内一般学生中产生,尚未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男、女生各1名,共195名(护理学院只有女生)。这些学生分别来自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口腔、护理、医药营销、医学心理学、药学、麻醉、法学及公共卫生等专业。年龄17~24岁,平均20.14±1.76岁。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国际上通用的身心症状自评量表,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涉及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此表由90个项目组成,每项症状的严重程度按1~5分评定,1分表示没有:自觉无该项症状。2分表示轻度: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3分表示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对被试有一定影响。4分表示偏重;自觉有该项症状,对被试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分表示严重:自觉有该项症状,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此表分为9个症状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被试某方面症状的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以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实际施测时将评定时间跨度由最近1周改为最近3个月。

1.2.2 抑郁问卷(SDS)和焦虑问卷(SAS)用于测量被试的抑郁和焦虑状况,采用Zung分别于1965年和1971年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的中文修订本,20个题目,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4级计分,将测得的粗分转换为标准分。实际施测时将评定时间跨度由最近1周改为最近3个月。

1.3 操作步骤的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由笔者于2006年4月8日于同一教室同时对全体对象统一施测,另2位老师协助。共发放问卷204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95.59%。由于笔者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及附属医院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评分后又邀请SDS所得总分的标准分大于60分的学生面谈,按CCMD-3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主要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

2 结果

一、二年级学生,男、女生测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 低年级医学生SCL-90测验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2.2 低年级医学生SCL-90各因子分各分值段人数分布。SCL-90各因子得分小于2分者,则被认为被试没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2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偶尔有某种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不影响学习、生活;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被试自觉有某种症状,且已对被试有一定影响,需要引起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关注,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很小。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4分者,需要引起特别关注,本次调查未发现此类学生。

2.3 低年级医学生SDS、SAS测验结果。SOS标准分:按测量常用标准划分,低于50分者为无抑郁,共160人,占82.05%;50~59分者为轻度抑郁,共27人,占13.85%;60~69分者为中度抑郁,共7人,占3.59%;70分以上者为重度抑郁,共1人,占O.51%。SAS标准分:低于50分者为无焦虑,共175人,占89.74%;50~59分者为轻度焦虑,共16人,占8.20%,60~69分者为中度焦虑,2人,占1.03%;70分及以上者为重度焦虑,2人,占1.03%。

2.4 面谈结果SDS测验所得标准分为60分及以上的8人全部接受了面谈。符合CCMD-3抑郁发作症状标准(至少符合4项)和病程标准的有3例,无1例符合严重程度标准。8人都不能诊断为抑郁症,但都需要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

3 讨论

3.1 关于样本选择及施测时间的确定本次调查对象为一、二年级各班心理委员,他们是从班内一般学生中产生的,尚未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考虑到了男、女生及各专业学生比例,具有代表性。

本次研究将施测时间定在4月,主要是为了避开新生适应期普遍存在的负性情绪反应对结果的影响,以便真正检测出需要特别帮助的学生。因为对大学新生而言,青春期本是人一生中波动最大的年龄段,此期他们不仅面临身心的剧烈变化,而且面临自我认识与发展等重要的发展课题。此外,进人大学需要适应的东西太多;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师生关系,新的学习方法,新的同学关系,新的生活方式(住宿)以及与父母的分离等等,这么多问题扑面而来,新生暂时感觉不适应并有较强负性情绪反应其实都是正常现象,绝大部分人在适应期间的负性情绪反应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正常。

3.2 关于低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在SCL-90测查结果分析中发现,“躯体化”得分最低,是唯一低于全国常模的1个分值,其余因子分较常模高,有的达到统计学上极其显著水平,一方面表明低年级医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另一方面也表明测验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年轻人身体好,但在3个月的时间跨度里总会遇到这样那样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强迫”这一项得分最高,“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

分列第二、第三。对青年人而言,“强迫”意向的核心是指完美主义倾向,“偏执”指缺乏灵活性、少变通。低年级医学生“强迫”与“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平均得分较高而因子分>3者却并不多,可以解释为:青春期阶段因上进心强和缺乏自信而求完美,因自我认识的需要而在乎他人评价,因此这3项得分偏高,是符合大学生的发展特点的,表明低年级医学生总体上心理是健康的,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发展性教育的咨询为主,要特别注重人际关系方面的训练及培养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的思维习惯;同时对个别心理问题较重的学生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或治疗。

篇(7)

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年龄在24岁以下的占53.8%,学生比例仍为最高,达到了36.2%(最新统计结果参见CNNIC近期调查报告)。如果使用不当,网络会给身处人生发展关键期的青年学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上网成瘾者与日俱增。统计表明青年学生已成为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的主力军,也是网络成瘾的主体,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

一、基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九江学院在校大学生,分文理科随机抽取测试班级。调查采用笔者设计的网络使用情况及相关信息问卷,调查九江学院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共下发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35份,其中有效问卷1085份,总有效率达95.6%。基本数据如下:男生472人,女生 613人;文科619人,理科466人;新生729人,老生356人;平均年龄20±1.32岁;网龄3.6±1.5年;70%学生来自乡村;32%的学生拥有个人电脑;近20%学生每次上网时间较长,超过4小时;46%学生在寝室上网,23%在网吧。此外,有52%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其中的13%经常使用手机上网;另有约27%的学生有网络购物经历。

二、数据分析

在基本信息统计基础上,笔者还使用了网络成瘾自评量表(IAT)、社交焦虑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SDS)来考察大学生上网习惯与社交心理及网络成瘾情况。把相关基本数据以及量表得分输入计算机,然后利用SPSS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

有些研究把成瘾等项目分成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多种情况来讨论,为了简便起见本文统一把各个量表的情况分成两类即正常使用组和成瘾倾向组进行比较分析。各量表平均得分及P值详见表格1。从各表得分情况来看,正常使用组和成瘾倾向组得分差别显著(p

利用SPSS的卡方(x2)检验,可以考察诸因素中,哪些与网络依赖程度即成瘾与否密切相关,具体结果见表格2。数据显示,性别、学科、是否拥有电脑、生源和年级等因素与网络的依赖程度明显相关(P<0.05)。

上网时间对网络成瘾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NA)数据见表格3。结果表明上网时间越长,成瘾概率越大。在类似的分析中,成瘾倾向得分大体上呈现随网龄增加而增大的分布趋势(F=2.07,P=0.029),因而网龄也成为影响成瘾概率的一个较明显指标。

表格 3

三、结果讨论

此次调查表明九江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比率为15.5%,而显著成瘾比例仅为0.37%,该数字与同一区域内中学生同类调查相较颇低 ,可能受到调查对象的主观因素干扰,重点宜放在正常使用和网络成瘾倾向这两大类。统计表明男女成瘾倾向的比例和不同学科学生在成瘾倾向上也具有显著差异。在大学校园中,是否拥有电脑成为网络成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诱因。在各种网络使用环境中,长时间上网并不必然导致网络使用状态失常 ,但以上分析数据显示成瘾倾向组学生上网时间明显偏长,说明在大学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中,上网时长与网络依赖程度密切相关,成瘾倾向组社交焦虑和SDS得分显著较高。

网络成瘾已经成为网络时代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大学生上网人群中相当一部分出现了的网络成瘾倾向,并有逐步加重的趋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保证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最大限度地减弱网络的负面影响,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关心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大学生要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疏堵结合方为良策。总之,只要群策群力,对网络成瘾现象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及时的干预,引导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就能从根本上抑制网络成瘾泛滥成灾的态势。

参考文献:

[1]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篇(8)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4.002

中图分类号:R749.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4-0234-04

内观疗法(NaiKan Therapy)是1953年由日本吉本伊信确立的一种源于东方文化的心理疗法[1]。 1988年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祖承首此将内观疗法介绍到中国[2]。天津医科大学李振涛在国内较早地将内观疗法应用于临床,并于1996年提出内观疗法的改进法――内观认知疗法(NaiKan Cognitive Therapy)[3]。改进法将来源于东方文化的内观疗法与来源于西方文化的Beck认知疗法整合,使前者对非理性认知的矫正被识别和强化,进一步提高心理治疗效果[3]。

大学生对社会感受敏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适应能力尤为重要。有文献报告,心理问题早已成为大学生休、退学的首位原因[4]。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临床经验和多项个案研究提示,内观认知疗法不仅对多种精神障碍有效,而且很可能是一种适合国人的心理保健方法[5]。因此,将内观认知疗法改进为适合大学生作息规律的模式,并应用于在校大学生,可能会起到促进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其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改良的内观认知疗法在国内首次进行较大样本评价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在天津医科大学本科生中,使用海报招募的方法招募46名志愿者,其中40人完成全部7天的内观认知治疗,脱落率13.0%。完成者中男生13名,女生27名,平均年龄为(19±1)岁。

1.2干预方法

1.2.1时间、地点及人员安排

2007年11月24~30日,在天津医科大学教学实验室集中进行心理治疗。参与者被随机安排在两间实验室,实验室的每个座位间均有隔断,内观者隔位落座以免相互干扰。另外两间实验室作为内观者与指导者的面谈室。9名接受过内观认知疗法培训的青年教师和硕士生担任指导者,每人负责指导4~6名内观者。指导者每隔1.5~2小时与内观者面谈一次,每次5~10分钟,了解内观者回忆和思考的情况,给予肯定和指导。

1.2.2 内容安排

内观原法包括:①遮断的独立空间;②三个内观主题――对方为我做的、我为对方做的、我给对方添的麻烦,比例为2∶2∶6。

内观认知疗法的改进:①变更1天的内观对象为讨厌者(第5天);②变更1天的治疗内容为Beck认知治疗[6],即归纳出自己常用的认知类型,以内观回忆为基础进行印证,使内观者洞察自己存在的非理性自动思考。

本研究对内观认知疗法的规范:①编印《内观认知疗法指导手册》,规范和记录治疗全过程;②根据大学生作息特点,将内观时间调整为集中内观2天(第1、2天全天集中内观10小时),分散内观和集中内观相结合5天(第3~ 7天早上、中午各分散内观1小时,晚上集中内观3小时);③第1~5天内观对象依次固定为母亲、父亲、祖辈、老师、讨厌者;④变更1天的内观对象为自己的“身体”(第6天)。

1.3评估过程

在第1天治疗开始前,导入和签署知情同意后进行初次心理测试。第7天全部治疗结束,交流体会后进行心理复测。

1.4评估工具

1.4.1 自编参与动机调查表

该调查表包括6个选项:①有学习、交往等心理问题,希望得到解决;②有网络成瘾或其他行为问题,希望能够减轻;③有失眠、疼痛等身体不适,希望有所帮助;④对心理治疗有强烈的好奇,希望亲自体验;⑤希望通过内观体验能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⑥老师或领导要求自己参加。0表示否,1表示是,可多选。

1.4.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7]

该量表共有90道题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等10个因素,采用5点记分(1~5),得分越高说明相应的精神症状越重。总分>160分为筛查阳性,具有良好的信效度[8]。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成组t检验、t'检验。

2 结果

2.1参加治疗动机分析

完成者中85.0%有强烈的好奇心,77.5%希望能促进心理健康,60.0%有学习交往等心理问题,存在行为问题和躯体症状的也有一定比例。

2.2 内观认知疗法治疗前与常模及治疗前后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在开始内观认知治疗前,参加者的SCL90的阳性检出率为42.5%(17/40)。男女生SCL90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0.31±46.875)vs.(160.52±44.65),t=0.51,P=0.959]。表2显示,治疗前SCL90总分和除躯体化外的各因子分与常模[10]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SCL90总分以及各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见表2)。

2.3症状自评量表筛查阳性组与阴性组治疗前后得分比较

以治疗前SCL90总分160为界[7],将参加者分为阳性组(N=17)和阴性组(N=23)。两组治疗后SCL90总分均低于治疗前[(136.94±36.90)vs.( 204.47±30.64)、(113.09±21.40)vs.( 128.48±17.85), t=-8.290、-4.222,均P

3 讨论

本研究首次尝试在校大学生中开展内观认知疗法,本研究的远期目标是探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干预手段,而近期目标则是评价改良的内观认知疗法在该人群进行试用的效果,探讨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李振涛[3]将内观疗法和认知疗法整合进行临床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并得到日本川原隆造的推介[9]。本研究使用的疗法,在内观疗法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将治疗时间调整为2天集中内观,5天分散内观和集中内观相结合。分散集中内观是根据在校大学生的作息特点,在以往“集中内观”和“分散内观”两类内观方法[2]的基础上,首次使用此法(即早上和中午各分散内观1个小时,晚上集中内观3个小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不影响正常学业的情况下,参加心理治疗,避免作息冲突,提高完成率。

内观认知疗法治疗效果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内观者在治疗开始时应抱有要改变自己内心世界的要求”[2]。本研究参与动机调查结果显示:“对心理治疗有强烈的好奇,希望亲自体验”占85.0%;“希望通过内观体验能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占77.5%;“有学习、交往等心理问题,希望得到解决”占60.0%。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提示参与者有较好的主动性,可能会为治疗完成率和治疗效果提供很好地保障;另一方面提示在参加此次研究的大学生中,多数学生都是带着心理问题来寻求解决的。说明我国当代大学生开始重视自身心理健康,能够正视自身的心理问题,以及有对正规有效的心理辅导的需求。这与钱铭怡就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认知的研究结果[10]相一致。本研究对象均为大学生志愿者,在没有任何强制约束措施的情况下,脱落率为13%,提示改良的内观认知疗法的可行性良好。此法良好的可行性可能是由于:①内观模式根据大学生作息时间进行了改良操作方便,耗时短;②参加者的参与动机强烈,有较明确的心理问题;③内观认知疗法高速了内观对象,使治疗针对性增强。

在完成本次内观认知训练的大学生中,内观前SCL-90量表阳性检出率高达42.5%,明显高于大多数报道的10%~30%[11]的水平,而治疗前SCL-90总分及多数因子分都明显高于国内常模,提示这些完成治疗的内观者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其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认识相符。在经过7天的内观认知疗法的训练后,SCL-90总分和各个因子分均显著低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分组研究表明,无论SCL-90量表筛查阳性组还是阴性组,内观认知治疗前后SCL-90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在治疗前后,阳性组总分变化的差值明显高于阴性组。提示内观认知疗法可能具有改善心身症状、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而且内观认知治疗可能更加适合于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该结果支持目前大多内观疗法的研究,如Nukina S的研究显示内观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非常有效,而且,内观引起的心理改变可以激励患者每天继续进行内观治疗[12]。内观认知疗法首先围绕亲近的人的内省,使内观者重温被爱感,以新的信息构成对原有认知和经验的冲击、以健康的罪恶感、羞耻感、连带感等反性情绪形成对原认知和经验的怀疑和动摇。然后围绕讨厌的人和自我的自省,使内观者体验站在对方立场,观察同一事物得出的新体验,由于冲淡怨恨情绪,形成修正原来认知的愿望。最后应用贝克认知理论,找到了形成原认知偏差的自动性思考的特征,由此形成对原信息加工系统的改变,达到认知模式的修正,致使各种心理问题得以减轻[13,14]。

总之,内观认知疗法整合东西方心理治疗技术,文化底蕴深厚、疗程较短、操作简便,适用性良好,可进一步推广。但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①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内观认知疗法前后自身比较,没有设立标准对照;②内观者在填写自评量表时,存在一定的报告偏倚;③仅对内观者近期心理影响进行评估,尚未做远期效果追踪随访。

致谢:李洁、杨坤医师和杨鹤超、李申、杜彬等同学在心理疗法和数据录入过程给予了帮助。

参考文献

[1]吉本伊信.内观四十年(日)[M].春秋社,1965.

[2]王祖承.内观疗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1988,3:138-140.

[3]李振涛,毛富强,刘春起,等.内观-认知疗法的临床应用[J].健康心理学,1996,4:50-52.

[4]李淑然.北京16所大学本科生1978-1987年因精神疾病休学等情况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3(3):133.

[5]毛富强,李振涛.内观疗法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和方向[J].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4,5(2):123-125.

[6]BeckAT.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Emotional Disorders[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76:235-241.

[7]张明园.著.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6.

[8]陈树林,李凌江.SCL90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的再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5):323-327.

[9]川原隆造.认知疗法同内观疗法的临床并用(日文)[M]∥内观疗法(日文).东京都:新兴医学出版社, 1996:l46.

[10]钱铭怡,马悦.北京市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工作的认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0):659-662.

[11]俞少华,张亚林.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131-132.

[12]Nukina S, Wang H, Kamei K, et al.Intensive Naikan therapy for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nd panic disorder:clinical outcomes and background[J].Seishin Shinkeigaku Zasshi,2005,107(7):641-666.

篇(9)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发生了转变。美国精神病学家、内科学教授恩格尔于1977年正式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认为人的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都处于良好状态,从此心理这一影响因素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承载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较高期望,对这一群体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关注迫在眉睫,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势在必行。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专业心理工作者和一线学生工作教师共同探索,抓住新生入校的黄金时期为其建立心理档案,对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干预并帮助其顺利度过波动期。

针对这种现状,我对四川大学锦城学院12级财务管理专业和11级会计学专业共260名同学使用了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做了心理普查,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从总体上把握了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特征;对筛选出的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倾向的同学重点关注、个别辅导,起到提前危机干预的作用,同时也借此机会向全体同学普及一些心理健康常识。

一、测量工具、对象和方法

1. 测量工具

本调查使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的检查量表,可以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适用于16岁以上的群体。

2. 测验对象和方法

本次主要测查12级财务管理专业和11级会计九班共260名同学,在周日晚点名时共发放260份问卷,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要求被试根据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如实反映最近一周内的状况,独立回答,如实填写问卷。最终获得25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7%。把253份有效问卷输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1. 样本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由上表显示,在调查的253名同学中,总分、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上的分数要高于全国常模,表明该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程度明显偏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刚刚进校,对周围的环境还不是很适应,目标不清晰,内心产生较大的焦虑感,而大二的学生因为意识到就业的压力和各种考证带来的压力也会让其强迫症状加深,并伴随一定的精神病性。

2. 异常情况的分析

在被调查的253名同学中,超过160分中度异常的有3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3.44%;超过200分偏重异常的有1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74%。如果SCL- 90任一因子分达到3分以上,则提示有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以此为标准,统计了各因子分≥3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各因子比率由多到少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抑郁、其他、偏执、恐怖、精神病性、躯体化。

三、结论和建议

1. 调查结论与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2012级财务管理专业大一新生和2011级会计学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与正常人群相比明显偏低,心理问题发生率13.44%(总分≥160),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高考压力。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许多学生高中时关注点全部放在学习上,忽视了心理健康,可以说处于亚健康状态,进入大学后这些隐患就日益暴露出来了。二、新旧环境的差异。远离家乡,异地求学,新生面对方言差异、饮食气候等因素的诸多不适应,导致人际交往、学习认知等障碍。三、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改变。高中教育主要是安排好的应试内容,进入大学后,以主动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很多学生无从适应,没有目标感,这也是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1)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2)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帮助轻度心理问题学生。

(3)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全校范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4)采用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向日葵特训营)、心理电影展播、专家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比赛、学生心理协会活动、网络咨询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参考文献】

篇(10)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大理学院98名建档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其中,男生29人(占29.59%),女生69人(占70.41%);白族31人,彝族29人,回族10人,壮族8人,傣族5人,哈尼族4人,傈僳族3人,纳西族2人,拉祜族2人,藏族2人,普米族1人,瑶族1人。

1.2 工具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特点,该量表由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采取5级评分制,从没有、很轻、中度、偏重到严重,得分越高表明该症状越严重。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

从表1可见: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SCL-90的10个因子中,得分高低次序依次为强迫症状、敌对、其他、抑郁、焦虑、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其中,强迫症状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各项。

从表2可见:(1)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只有在人际关系敏感1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其他9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也就是说,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全国青年常模。(2)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6个因子有差异,但其差异无显著性;在强迫症状因子上差异有显著性;在恐怖、精神病性以及其他等3个因子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2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的性别差异

从表3可见:少数民族贫困男大学生在SCL-90的10个因子中,得分高低次序依次为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其他、精神病性、焦虑、躯体化、偏执和恐怖。其中,强迫症状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因子。

从表4可见:少数民族贫困女大学生在SCL-90的10个因子中,得分高低次序依次为强迫症状、敌对、其他、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其中,强迫症状的得分也远高于其他因子。

从表5可见:(1)少数民族贫困女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也就是说,少数民族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男生。(2)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等3个因子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在躯体化、抑郁、恐怖、偏执和其他等5个因子上的性别差异有显著性;在焦虑和敌对2个因子上的性别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结论与思考

上一篇: 会计毕业实践总结 下一篇: 卫生院护理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