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7 18:04: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编导培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 现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习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专业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大的发展,为广播电视系统输送了大流量的优秀人才,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广播电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广播电视高素质的人才,是广播电视教育的当务之急。
对于现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弊端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对于目前一些高校开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并没有做到完全和社会挂钩,使得一部分毕业生到社会上之后无法直接进行实习和实践。导致了学校和社会的脱节,使得广播电视编导的毕业生不能马上的输入社会,这就是学生在校期间“重理论,轻实践”而导致的。学校的教学往往为了赶进教学进度和应付考试为主,并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可是,我们要知道,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专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较高的理论基础,更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而现今的教育模式仍然过于死板,单纯的是为了理论而教学,为了考试而教学,无法让学生进行更好的实践,这样就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理论知识极强,而动手能力极差,从一个广播电视编导变成了一个普通的编辑。其次,对于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得操作经费不足。要培养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需要让其在自身操作中摸索经验,而实践操作就需要配备良好的基础设施,而不是像现在的学生只能远观教师操作,无法亲力亲为,无法上前进行操作。一些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够齐全也是广播电视编导教育的一个弊端,导致学生毕业实习的时候无法马上能上岗操作,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之后才能上岗。应该将教育投资转向更新一些学校的硬件设施,完善其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操作平台。最后,就是缺乏资深的广播电视专业人员进行教学。由于目前社会上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似的一些优秀的广播电视人选择了在电视台或者电台报社等地方从事工作,从而放弃了去学校进行教学。这种单纯选择使得在校的学生无法更好的接受最新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信息,使得学生实习时觉得和社会脱轨。以上三点原因是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习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
对于上述的现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习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原因进行总结,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和优化。例如面对硬件器材薄弱的问题我们可以加大教育支出在总财政支出中得比例,将教育事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大教育力度。对于学生在校期间“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育者可以在学生在校期间为其提供更多实习机会,提高其动手能力,积累其实践经验,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人员的欠缺,社会需要将更多地就业机会投身于学教,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用一部分的人才运用于培养更多的人才,促进人才的持续发展。
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
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习方向在人们眼里都有了定向的模式,电台、电视台和报社、广告公司等,对于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来说,专业是他们所热爱的,他们会全身投入到工作中去。实习的范围是毕业生第一个工作岗位,实习模式决定了他们以后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思维,因为通过毕业后的实习, 毕业生才能真正的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理论上升到实践,从而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与实践。学生通过实习模式的平台对于我国现今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将学校所学习的有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进行以后的工作和实践。因为只有结合理论的实践才能被完善,只有结合实践的理论才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所以说,良好的实习模式有利于毕业生自身的发展战与完善,更有利于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优化与革新。
从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员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媒体,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媒体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更多的记者和编辑成为了市民反映民情和民意的对象,更多的报纸和节目成为了市民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所以说良好的媒体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拉近民众与政府的距离,使得民众与政府能更好的沟通,将民生传达给政府,所以这就要求从事广播电视编导的人员要融入媒体,将自己作为媒体与民众之间的桥梁,更好的服务与社会。一名从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员需要良好的责任心和道德观,要从内心认识到自己职业的公正性,要秉承为专业,为民众的思想,将自己所学学习的专业完全的应用与社会,服务于人民,要无愧于自己的专业,自己的职业,所以说一名合格的广播电视编导不仅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观。
一个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需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能够将以往的经验与自身实践相结合总结出更省时省力更完善的结论,用于以后的实习工作,所以实习模式不要拘泥与刻板的模式当中,要寻找到适合自身实习的模式,选择自身喜爱的工作方向。敏捷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也是广播电视编导所应该具有的素质,敏捷的思维有利于编导在做节目时能很好的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见招拆招,用淡定和从容的态度应对突发状况,以不变应万变。敏锐的洞察力就更不必说了,一个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需要有独特的新闻视角,将所见所闻能第一时间的汇报给观众,新闻视角的独特性往往是收视率的保证。况且,实习的模式不是固定的,而是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完善的。因为随着新事物新科技的发展,社会结构也一定会随之前进和完善,固定的实习模式往 往就不能适应发展的社会,容易将人变得刻板和循规蹈矩,实习模式只有随着事物的革新在不断完善,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断进步,才能够培养和造就出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探索与讨论,总结出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习教学模式的弊端与对未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对于未来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方向,教育工作者和媒体工作单位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要对现有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总结和创新,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而作为大学里正在学习和探索这门科目的学子们就更要努力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从学校和社会中吸取自己想要的知识文化,只有两者的相互合作和不断努力,才能使得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蓬勃发展,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一)舞蹈编导的概念
舞蹈编导顾名思义就是对舞蹈的“编”和“导”,舞蹈动作能具体表现舞蹈艺术的特殊性和人们的情感与情感思维的变化,塑造典型的舞蹈形象。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需要编导人员深入生活来捕捉生活中的舞蹈细节,然后将这些生活细节进行舞蹈语汇的创造和组织,然后再编排舞段,实现舞蹈编排的整体构思,最终由舞蹈演员将这一系列的舞蹈语汇展现在舞台上。
(二)舞蹈编导的相关理论
舞蹈编导本身就是一种将零散的舞蹈艺术进行重组而改变成为深刻且富有意义作品的一门艺术,常见的舞蹈作品分类主要是单人舞(独舞)、双人舞、群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舞蹈编导的成功离不开其一般的组成形式,也可以称作舞蹈编导的几个重点组成要素。第一就是音乐的选择,音乐是舞蹈表现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对舞蹈音乐的选择上,需要音乐内涵深刻的作品。第二舞蹈整体的构思要新颖独特,能够体现舞蹈编导的艺术审美与个性创新。第三是完整的舞蹈编导结构,舞蹈编导需要遵循“引子――开端――展开――――结局”的结构来完成。第四是到位的肢体语言,在舞蹈编排中,每个舞蹈动作的到位程度和表现强度都是舞蹈感染力的保障。第五是塑造鲜明的舞蹈形象,在舞蹈编导中,对于舞蹈形象的创作也是舞蹈编导的灵魂,观众会根据这一舞蹈形象的指引,对舞蹈艺术的审美鉴赏和对舞蹈作品内涵的感悟与共鸣。
二、多元视角之审美取向的教学改革
(一)审美取向的含义
审美取向是审美标准的重要表现形式,审美取向的性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背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追求的不断变化,审美取向也有了新的内涵。在舞蹈编导模式的审美取向中,尽管每个人的个体审美有所不同,但是这些不同还是会逐步接近社会审美取向标准,因此,在舞蹈编导模式的审美取向选择上,还是需要紧贴着社会大众的审美取向,而不是满足个体的审美取向。审美取向是对舞蹈模式的内在含义进行规律性总结和描述的手段,也表现了主体的理想模式,同时在舞蹈艺术不断变化的同时,审美取向也要随之改变。
(二)舞蹈编导模式中审美取向的教学改革
1.丰富的生活阅历
舞蹈的编导工作离不开编导人员对生活的体验和反思,舞蹈编导艺术的产生过程大都是编导人员在生活与艺术创作中产生一定的感悟,而后将这些想法转化成为舞蹈语言来完成舞蹈动作的创作。因此,在舞蹈编导模式的审美取向上离不开舞蹈编导对生活中一些细节的捕捉与艺术上的再创造。在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舞蹈编导需要将客观的事物转化成为艺术上的想象与联想,这样才能实现对舞蹈作品的编排与艺术加工。
2. 丰富的思想情感
舞蹈编导中的创新思维与舞蹈语汇尽管是源于生活,但同时,艺术又应该是高于生活的,因此,在舞蹈编导模式的审美取向上应该加入更多高层次、高境界、高情商的思想与情感元素,从舞蹈编导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方面对生活进行新的感悟与阐释,然后呈现出不同作品的艺术表现风格,更为全面、立体的展示生活,表现人们对思想情感。例如舞蹈《希望》就是编导将自身的生活经历,对生活原型进行进一步的艺术创作,展现了舞蹈形象痛苦、挣扎、无助、反抗、获得希望的整个过程。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和舞蹈艺术感知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该对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上进行进一步的提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审美取向添加更多的个人情感元素,完成对作品审美取向的选择。
3. 完美的舞台形象
在高校教学改革中,舞蹈编导中的舞台艺术形象是实现舞蹈编导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准,所以,在对舞台艺术形象进行编排的时候,更需要突出舞蹈形象,将生活中的审美原则和标准更为夸张的赋予到舞蹈形象中,这样经过舞蹈形象的演示和凝聚,才能完美的体现出舞蹈艺术的感染力与深刻内涵。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对于审美取向的改变需要对舞台形象的特点进行进一步加工,突出更为鲜明的舞台形象,也是对舞蹈编导审美的更深层次的展现。
三、多元视角之创新思维的教学改革
(一)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
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在当下已经不单单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在于知识的创新,以此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为创新思维的成长打下基础,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在舞蹈编导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思想,用充满希望的目光去看待问题,与时俱进。其二,人们的思维习惯对事物进行定性判断,对事物缺乏一个全方位的掌控,这样往往会把创新的幼苗扼杀,因此在舞蹈编导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肯定,这种肯定就会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三,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不同的,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标准,但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能只重视自我视角,而要走出自我的“围城”,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其四,在师生的思想发生分歧之后要学会,舞蹈编导一方面要结合作者的实际追求,另一方面还要在艺术创作上符合大众的审美观点。其五,要改变固有的思维训练模式,以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思维转换,优化课堂的学习氛围。
(二)引领学生进入编创佳境
引领学生进入编创佳境,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俗话说“一日三省吾身”,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习惯,在反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自我的不断认识与创新,提高自身的价值观念。其次,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创编状态与编创佳境。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讲,其喜好、知识结构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学生的不同状态教师要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策略。教师要富有耐心,采用方便交流的语言来同学生进行沟通,不断优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使师生之间能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最后,要创新教学策略,在编导教学中要采取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例如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寻童年,这样学生对编导就会产生兴趣,充分的激发出自身的潜能,这样学生就会把学习变为主动参与,教学任务也就会顺利的完成。
(三)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联想与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与联想能力,引导学生从舞蹈编导各个方面大胆的尝试,这样在思考问题时思想会变得更深邃,以此也就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点。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两个词语或两个事物,让学生联想出相近的词或事物,进而所编创出的主题也就更加广泛。其次教师要充分的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多方向看待事物的能力,这样所提出的方法和策略也就更加广泛,例如即兴舞的训练,教师通过随机口令,使学生的思想充分的发挥出潜能,这样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创编中,充分的释放自己。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充分地融入大自然,在同自然结合的过程中激发出创意,编创出更多意想不到的优秀舞蹈作品。
(四)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与感性能力
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与感性能力,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发散思维,想象体现的是人们所追求、向往的需要,通过想象来努力为目标奋斗,通过想象、发散思维的提高学生能够发现事物的隐藏属性,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提高变化的思维习惯,教师可以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多元式、发散式思维能力的培训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要增强学生的感知与感性能力,舞蹈的核心即是情感的表达,因此,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各项训练都要结合感性能力的提高来进行,通过富于变化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来启发舞蹈创作的灵感。
(五)提高学生的逆向、重组以及理性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133-02
近年来,我国传媒事业迅猛发展,对传媒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加大,从而带动了高校传媒教育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还不完善。而在当今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中,广播电视编导的主要任务是集节目的策划创意、思想把握、组织安排等方面于一身的。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突出业务技能实践,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广编专业应把“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广泛的知识链接、较高的思想水平、较硬的业务能力、执着的创作精神和扎实的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作为培养目标。[1]”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现状及问题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环节是对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延伸和实践,大量课程是在一边讲授理论,一边进行动手实践的模式下完成的,因此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在许多高校热衷开设该专业的趋势下,对于这方面的教学明显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教学中的实验设备数量不足
近年来,由于各大高校一再扩招,而学校投入的资金又有限,学生数量急剧膨胀,现有的教学实验设备已远远跟不上学生的增长变化。比如,在电视摄像课和影视后期的上机实验教学中,为了检验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保证每人一台机器,但是由于机器有限,一般只能采取分组的方法,学生轮流使用摄像机或轮流上机操作,这样无疑就缩短了每个人的练习时间,减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也就更谈不上让学生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技巧,以及运用仪器设备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创作了。
(二)实验设备已显陈旧
设备的数字化,制作和传输过程中的网络化,不仅是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新要求,更是对学校实验设备更新速度的新要求。但是目前,除了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大学等少数专业院校外,国内大部分开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新院校,都普遍存在着实验设备落后的问题,这是一个硬伤。
其结果就是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满足广播电视照明技术、摄像技术、播音主持、电视节目制作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需要建立设备完善的多功能综合演播室。该演播室的建设要考虑多功能和综合性,硬件和场地等也都要精心设计。
(三)实践教学模式有些封闭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验课仍采用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也仅局限于课堂。但是这种模式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编导专业并不适用。因为学生需要自主动手拍摄、编辑片子,而不是仅局限于课堂的实践,下了课实践往往更能体现学生的创造性 。这样学生在上实验课时,只是在完成任务而并不是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也就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
(四)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缺少联系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置中以实验课居多,而各门实验课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作用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但是由于各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对于实践的要求不统一,讲述的内容过于单一,没有结合其他实验课的相关内容,所以,在各自的实践环节完成后,可能导致学生不能够熟练地进行系统的综合应用操作。
(五)教育模式过于理论化
在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设计好的项目进行,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虽然本科期间一般会有一两次综合性的实习,但各门实践课的要求普遍表现的过于单一,对于四年制本科的实践教学来说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的。
而在面对必须完成的单项实践教学中,比如《电视画面编辑》、《电视摄像》、《电视摄影造型》、《非线性编辑技术》、《电视音乐音响》等一系列相关课程时,我们又不得不以单项练习为主,这就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和制约。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中的创新
上述几个问题表明现在各高校中,尤其是新开设此专业的院校,面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应做出相应的举措,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学生的专业素质才能进一步的提高。
(一)扩大实验室面积,增加学生机的数量,调整实验实训环节
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我校又新进多台高清摄像机,并增加了学生电脑的数量。
同时,逐步完善了演播室的各项设备,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节目创作。在课外与节假日里,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电视节目的加工和创作,安排了电视摄像实验室和后期编辑实验室定期向学生开放。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从学习完电视摄像、电视编辑与电视制作等相关课程之后,在所开放的实验室里,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电视节目的加工和创作,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学校设备的使用率,同时也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的挖掘提供了保证。
(二)提高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建立多功能实验室
周口师范学院先后引进高端电视节目制作系设备,建成了集数字视音频录制与编辑、广播节目制作的多功能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40~50台高配置微机,实现局域网互联,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实作,各微机安装最新版本的PR、PS、3DMAX、FLASH等与电视节目制作相关的软件。
高性能先进设备的引进及多功能实验室的建立, 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针对广编专业实践性很强的这一特点,在实验教学上就需要较高级别的硬件建设,因此要充分论证,通盘考量。既要考虑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办学规模,不能盲目求大求全,也不能不舍得投入,还要做长远打算,既要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今后的发展。
(三)利用校园媒体,开拓学生实践范围
目前,在许多高校都设有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等学生媒体,学校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与校园媒体相结合,组织学生分批进行实践,并将实践成果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个部分。这样不仅能扩大校园文化的宣传效果,更能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搭建专业知识的实践平台。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就专门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策划了电视栏目《周师新闻》。该节目由大二大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共同策划、拍摄与制作,在创作中学生可以很好的将课程中所学到的采编播及创作理论知识应用到节目中,同时能让学生明白团队协作的真实含义。“这种学习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学习,是一种个别化与协作化紧密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可以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的有效途径[2]”。
(四)紧密联系各课程的教学实践内容,鼓励触类旁通的学习方式
由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所以在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操作后,应该着重强调综合技术的运用。因此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各门实践课程中,授课老师应将实践创作理念统一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加大综合实训的力度。在综合实训过程中,根据各年级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有重点,划层次,分阶段的设置实践内容,并让学生协作分工,共同完成综合实践;其次,将每学期各年级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除常规的单项考核外,各门专业课分出一部分学时进行综合实践。以此,使学生在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时,都能够联系到其它的相关专业课的知识点,这样必定会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电视制作的操作系统[3]。
(五)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要培养编导学生的实践能力, 必须首先培训出一支实践能力和理论兼备的教师队伍。浙江传媒大学的连横、内陪、外引的方法,给很多高校提供了模板。“连横即与媒体联系, 聘请资深媒体人作为兼职教师;内陪即选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老师去业界挂职锻炼,在专业岗位上进行实战训练, 向一线的编辑、记者学习;外引则是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4]”周口师范学院借鉴了此种教学模式,与周口电视台长期合作,开展了实验教学教师定期培训、教师教学观摩与研讨等多项提高教师实验课教学水平的活动。此外学校利用寒暑假定期给教师做培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最后,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促进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大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参加比赛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如果作品入围,学生可借此与评委老师面对面交流,增加更多专业知识。
而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几轮面试以及与学生不断地沟通,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能及时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比赛,并采取激励措施,对在大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结 语
综上可以看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实验课的比重在专业的学习中占有很大的部分。所以其教学水平的发展与提高要适应当今电视技术的发展与要求。学校和教师也应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我国广电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 尹鸿.我国院校传媒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J].今传媒,2005(7).
影视技术是20世纪末迅猛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感官享受有了更多的追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全世界影视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西方,视觉艺术教育成为包容面很广的艺术教育,在中国,体现中国文化的影视作品不断出现,也适应了时代视觉传播的需要。[1]国内外经验证明,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对开拓广泛的经济市场有益,而且对加大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提高该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2]反过来,不良的影视作品对人们的误导也不可忽视。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影视行业基本上还是处于引进来的阶段,很少有优秀影片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引导世界的影视潮流。所以,笔者深切感受到影视教育的迫切性,在此对影视技术教学做一些探讨。
一、温州及其周边地区影视技术的发展现状
温州经济的发展虽然迅猛,但在该地区,中小企业仍然是温州企业的主体。而中小企业的品牌意识非常薄弱,基本上还是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阶段,经济效益不容乐观。笔者于近几年走访了温州市及周边区域36家广告策划、影视宣传相关媒体设计公司,对146位影视技术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其中的27位项目经理及部门技术经理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到温州地区的影视技术发展较为缓慢,各中小企业主要采用经济效益明显的宣传方式而不重视影视宣传等方式。部分项目经理表示:在前几年,企业订单还是以平面宣传为主,近几年尤其是今年,随着3G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影视宣传,设计公司接到影视宣传片、产品宣传片的订单越来越多,但本地从事影视技术专业人才的匮乏使我们不得不千里迢迢去外地招聘影视技术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和运营成本。同时,也正是因为人才匮乏,而该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又极大,两者的冲突直接导致本地区本行业的公司很难发展壮大,这也就意味着行业龙头企业难以出现。整体行业的竞争处于无序与不利的地位,从而使更多优秀的影视技术设计人员向外地发展,而物价和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也使人才流失的现象更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温州地区影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创建一个良好的商业化平台。
通过沟通不难发现,影视技术人才的匮乏正日益成为制约温州及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地通过影视编导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为社会输送有用的影视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温州地区广告、传媒、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一环。
二、高职院校影视编导课程的教学现状、竞争机制的构建过程及方法
高职院校影视编导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影视拍摄与编辑能力。其意义在于加强和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影视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操作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编导能力、独立设计能力、独立编辑能力和综合运用影视相关知识的能力,全面掌握影像视频作品的创作、拍摄和简单编辑等影视技术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全面掌握影视领域的知识打下扎实基础。
高职院校影视技术教育发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该技术相关课程的发展一直较为滞后。有些院校因为资金问题,未能采购足够的影视设备,将这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硬生生地上成了影视欣赏课。[3]还有些院校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较好地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课堂授课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所教授出来学生的水平可想而知。此外,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该课程大部分的教材都是理论性非常强、仅适合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的教材,在市面上较难找到一本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的教材,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影视编导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该课程是为数字媒体技术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专业学生普遍反映教材内容因循守旧,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有所脱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考虑到以上原因,在影视编导课程中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竞争机制正是顺应了社会的需求。当学生学完影视技术的基础知识后,通过团队之间竞争机制的引入和构建来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影视技术的兴趣,从而有能力做出精美且具有个性化的影视作品。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领域,致力于影视编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师不多,因为受到教学环境、实训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影视编导课程的教学改革进程一直较为缓慢。但随着影视技术跟生活越来越贴近,越来越多的影视爱好者已不再满足于影视作品的欣赏,开始纷纷走上自主创作影视作品的道路。互联网上有不少的文章涉及如何利用数码摄像机来实现影视作品的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笔者改革影视编导课程的决心。笔者尝试采用循序渐进的“四部曲”的方式改革本门课程的教学。
1.序曲部分,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引入分组教学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笔者撰写了《影视编导课程实训指导书》,将每次实训项目化、将每个项目具体化。影视编导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即使手中有设备也无法拍摄出满足市场需求、满足商业化运作要求的影视作品。同时,如果仅仅掌握理论知识而从未实践的话又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该实训指导书的指导,加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对影视编导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影视作品拍摄的能力,同时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设计影视稿本的能力、团队协作沟通的能力等。为了更好地提升项目化教学的效果,笔者对每位参与项目的学生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首先,学生要根据项目主题要求查阅、参考相关资料,提前进行认真预习,初步弄懂实训项目的目的、内容,并撰写项目报告。项目报告应包括基本的项目目的和内容,基本项目步骤、过程以及操作记录,对于自主创作的项目要提前准备好设计方案(包括故事梗概、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团队分工名单等拍摄前必需的文字材料)。其次,进入实训室后,学生要搞清本次实训项目需使用的设备,每种设备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合理、正确地选择使用相关设备。根据已设计的实训项目步骤在经教师同意后开始项目运作,项目组原则上为3-6人一组,学生要认真做好操作前的准备,准备好相关文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项目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学生在完成项目后,科学、真实、完整地撰写项目报告,对本次实训项目加以总结。
通过不断地备课、模拟教学,笔者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影视编导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分组教学的教学方法,将团队精神与竞争机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课程教学之前,按照学号顺序进行分组,同时微调各小组男女比例,将全体学生以3-6人为一组的方式组建10个创作团队,每个团队推举1名团队负责人牵头整个团队的整体运作与协调工作。之后,再由每个团队自行讨论产生导演、演员、监制、编剧、剧务、音效、后期等角色分工,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项目团队的运作中。通过不同的分工将团队内每位学生的特长发挥出来,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另外,采用按照学号进行分组而不是自由分组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遇到形形、不同性格、不同工作作风的搭档,不可能永远和自己熟悉、默契的人协同工作,因此通过按学号分配的方式能更逼真地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对学生与人沟通、团队协作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2.曲中部分,指导学生创作项目化作品的故事梗概、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通过竞争的方式引导项目团队创作优秀作品[4]
在教学初期,笔者不断地向学生展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以“拉片”的手法让学生通过欣赏、模仿的方式掌握拍摄的技巧和镜头剪辑的方法,同时也将学生从对影视剧情的关注转移到对影视镜头及影视技巧的关注中去。所谓拉片,就是一种对影片“精读”的过程。它要求学生运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将影片中的一些重点内容逐帧逐句反复观看。在观看的同时将影片镜头的景别、时长、技巧、转场等信息详细地记录下来。通过对整部影片的“精读”来完成针对性的总结提炼,并撰写出相对应的故事梗概、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等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提供系列影片供学生选择,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部影片进行拉片分析,教师在整个分析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量化指导。[5]让学生通过模仿、揣摩的方式更快、更有效地掌握剧本的撰写、镜头的处理及作品的拍摄技巧。
在教学中后期,每次实训前教师都指定一个主题或方向,由每个创作团队构思、设计并准备好前期文字材料,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会同本专业教师、企业影视从业人员组建“影视创作指导小组”以商业化运作的标准对每个作品进行批改、指导、反馈,直到每个作品都能满足拍摄的要求、商业化运作的要求,在审核通过后方才允许该团队成员动手进行拍摄。例如,笔者曾要求学生创作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宣传片,该项目来源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招生宣传需求及相关院级教研课题,通过两个班级约20个影视创作团队近1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创作出了符合学院要求的商业化作品。
3.部分,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创作小成本校园影视短片,在竞争机制中孕育优秀作品
以项目创作团队为单位,拟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创作小成本的校园影视短片。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引入商业化的运作手段,指导学生通过插播广告宣传的方式吸引校园周边商铺进行商业化投资。例如,笔者指导学生创作的校园影视短片——《尚炒饭面试记》获得了一鸣真鲜奶吧温科院分店的商业化投资,在作品中自然穿插加入了该商铺的商业化广告,通过院系各级网站、各级影视制作大赛、互联网推广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商业化运作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当然,并不是每个创作团队的作品都有资格获得商业投资,该作品也是通过竞争,在20多个影视团队中脱颖而出的。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影视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曲终部分,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影视创作平台,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触”,真正做到校企合作无缝衔接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企业的入职培训引入到影视编导课程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企业中的入职培训人员请到学校里以讲座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触。同时,以企业订单跟单的方式,让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到企业中接订单做,让学生在实战中增长能力,同时也为企业创造财富,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例如,数字媒体专业部分创作团队已接手温州天彩科技有限公司的订单——“正泰集团产品宣传片”,将课堂所学知识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企业增添经济效益、为学院增添社会效应、也为自己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为今后高质量就业、高薪就业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持和能力支撑。
三、教改效果调查与反馈
在教学改革措施实施以后,笔者于2012年对本院2011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两个班学生做了针对性的影视编导课程改革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0份,其中男生41人,女生39人,男女生比例接近1∶1。通过调查发现,占总人数68.2%的学生认为采用分组教学模式真正起到了人尽其才的效果;占总人数56.5%的学生认为《影视编导课程实训指导书》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占总人数68.2%的学生认为课程实训内容对于自身影视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占总人数90.6%的学生认为分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本次问卷调查的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本门课程包括课程ppt的设计、实训内容的安排、实训指导书的撰写、课程教材的选定、分组教学模式的应用等各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当然,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希望通过今后的教学不断地予以改进。
笔者通过改革影视编导课程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竞争机制的创建让学生从以往的“要我学”模式逐渐转变为“我要学”模式,以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影视制作能力。通过研究、改革当前的教学现状,让分组教学的应用、竞争机制的构建成为课程建设的新亮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能使影视创作成为生活的一个新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影技术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创作优秀影视作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孟静.影视合成教学浅析[J].科技资讯,2009,(24):
189-190.
[2] 李运林,徐福荫.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8.
[3] 赵津晶.普通高校大学生影视鉴赏能力培养研究[J].现
代传播,2009,(3):123-124.
[4] 詹琛.大学生校园数字短片创作指导研究[J].湖北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2012,(6):120-121.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更是创建品牌学校最有力的保障。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打造精品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郑大艺校禹州分校的奋斗目标。正因为如此,从学校成立以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师资为品牌。
三尺讲台锒嵌师生情深
艺术专业的教学区别于普通文化课的教学工作,学生走进学校时选择是否适合的专业也决定着学生成长的空间。首先,严格按照专业性质,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爱好来选定专业。其次,艺术专业的教学在于启发和让学生学会领悟,每个专业配备的教师都拥有本专业艺考经历,善于把握考试的动态,教学经验丰富,并且教学中严禁出现死板教条式的照本宣科现象,尽可能把专业上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用灵活的方式讲授,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消化。在学生考核上,每个专业组织定期测试,严格按照该专业考试中的题型出题,保证学生长久处于艺考备考状态。再次,为了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成立教师研究组,定期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分享优秀教学方法,并邀请学生参与这样的讨论,实现学生意见的反馈,便于更好制定下一步课程计划。
“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郑大艺校禹州分校的每一个专业老师这样要求自己,走进学生的心去了解他们,把学生的成长当做自己专业的延伸,把学生的未来当做是自己的未来,这样才可以教学相长。
负责教学主管工作的尤昌甫认为,三尺讲台是教师的舞台,锒嵌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在艺术专业之路上的理解,鼓励和陪伴。
营造出家的气氛
学生辅导员李远,在进行教学质量严格把关的同时,将郑大艺校打造成学生的心灵归属地,让学生有存在感,营造出家的气氛是他的目标。用心做教育的同时,也要用心做学生管理工作。
来到郑大艺校禹州分校,学校会想尽办法让学生成为这里的主角,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学生生日Paty、微电影拍摄、社会志愿服务、“高考爱心送考车”、月末Paty、爱心慈善捐助等等举措,从细节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开始,力争让每位同学都融入到郑大艺校的集体里面,进而成为学生的心灵归属地。其次,学校还会定期给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艺校的学习状况和成长,让学生、艺校和家长形成良性的互动。
“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耐心,用心换心,把学生当亲人,学校把学校当家”这便是郑大艺校的管理举措。
永远保持一颗激情的心
挑选好的艺术培训机构是摆在所有学生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难题,优秀的艺考机构和优秀的艺考教师都过多的集中于省会郑州,造成了省会以外的地市和县市的考生因得不到很好的师资培训而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导致专业考试中竞争力不足。
禹州分校开设第一年的时候很困难:只开设播音、编导两个专业、距离专业考试时间紧迫、竞争对手无休止的排挤、学生和家长对这几个专业的陌生感等问题接踵而来,让他时常感觉到挫败感。但到2012年,分校成为禹州市招生人数最多的传媒类艺考学校,并在当年的考试成绩中以绝对优势位居禹州市第一名,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当初预想一样开心,反而认为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这份信任让我感觉到任重道远,担子依然沉重。于是在2013年增开空中乘务和影视表演两个专业,并力邀省内编导教学方面权威的尤昌甫老师全面负责禹州的教学工作,力求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更贴近专业考试内容,更全面、更权威是分校现阶段追求的目标。当年,禹州市播音主持、编导制作、影视表演专业的禹州第一名全部出自分校,并且本科上线人数远远超出禹州市其他培训机构的总和。
近些年来,传媒事业的不断发展促使了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迅猛增长,一些地方本科院校陆续开设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招生规模的急速扩张造成了师资短缺、实验设备不足和更新较慢等问题,迫使高校培养模式趋同,导致应用型人才创新机制难以实施,就业率也开始逐年下滑。2014年教育部公布全国最低的就业率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亮起了“红牌”预警。尤其是新兴专业在资金投入、教育资源等方面与重点专业相比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破解这一瓶颈,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理念要摒弃传统的理论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寻以实践为中心的办学思路,培养应用型人才来服务于地方建设,同时更要从根源上更新思想,“师徒制工作室”实践培养理念正是这一理论的基石,解决这一难题的首选之策。
一、“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综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在21世纪传媒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做为当今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更要有扎实综合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校在考虑人才方面,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很多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没有经过详细的论证和相关的调研,只是仿照名校的培养模式进行修改,难免会造成课程体系和实验项目的相对分散。学生在进入高年级学习时,由于每一专业课教师侧重考察学生知识点不同,因此实践项目自然也不同。加上实践学时有限,造成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拍摄,没有全局的意识,导致很多实践项目只能进行单项练习,使得《电视采访与写作》、《纪录片创作》、《电视专题片》等综合性较强的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和制约。因此只有完善课程体系和加强综合性的实践项目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师徒制工作室”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正是综合型和实践型能力提升最好的平台。
(二)社会岗位的需要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般实习单位“一是进入电视台或电台;二是进入影视公司、广告公司或文化传播公司;三是进入纸质媒体或网络媒体公司。”他们在单位中要快速承担记者、编导、摄像、后期等工作,由于工作的专业性特点和单位的特殊性等因素,这些社会媒体接纳实习生有限,因此需要双管齐下,也就是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并举才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师徒制工作室”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现在媒体发展的形势,设立不同的工作室,比如“摄影工作室”、“摄像工作室”、“新闻采写工作室“等等,学生可以在校内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相应的工作进行实训,这种实训无论对于以后的实习还是未来的就业,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需要
由于编导专业的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很强,因此高校要想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策划、编导、拍摄和剪辑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相应的大规模的实验室,更需要整合现有的传媒实训项目,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几年来广播电视编导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仅有的实验室连基本的教学都无法满足,更何况是相应的实训项目练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校内资源,成立相应的工作室,工作室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以团队的形式全面综合地开展实践项目,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提高实践技能质量的需要由于实践内容的特殊性,教师在实践考核学生方面不可能采取全程跟踪的形式,因此需要一个准确考核学生的模式。“师徒制工作室”正式这样一种评价机制,由于其人员较少,都是采取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践考核评价,例如学生在影像工作室中,通过团队的形式进行选题策划,这样团队中的学生彼此之间要相互沟通,学生自身也明白队友在此次工作中的相应贡献,因此一方面要学生互相打分,相对比较公平,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另一方面要实行教师考核评测打分,教师在分配任务中参与了整个项目的拍摄,因此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工作也十分了解。两者相加,就是此团队和每个人的分数,分数高的团队也可以参赛,获得相应的奖励,也是对老师和学生的肯定,这样的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形成团队的良性竞争,同时也提高了实践技能考核的质量。
二、“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效果评价
(一)“师徒制工作室”的构建
所谓“师徒制工作室”只是一个理念,主要含义为师傅带着徒弟学习,在学校里主要是教师做为工作室的主导,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性研究,然后形成高年级带着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同时也要参考每个学校的情况,例如可以成立“数码摄影工作室”、“影像制作工作室”、“新媒体工作室”等等,但是每个工作室要求由一到两名专业教师全面负责,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本着自愿的原则申请进入工作室,工作室下设主要的几位核心成员,一般核心成员由高年级能力素质较高的学生担任,其他人员自愿组队,原则上要求要有梯队层次,每一个团队的组长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核,工作室也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包括工作室的日常管理等。
(二)“师徒制工作室”主要是形成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团队合作—以赛代练”的专业学习模式,形成高—中—低年级的梯队式建设,通过课程学习、课外实践和比赛的形式实现学生技能培养的传—帮—带,这样的组合主要是希望促进不同年级之间的相互交流,大家在一个项目中发挥各自的特长,加强团队意识。大三同学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强,因此任务更为繁重;大一的学生因为刚开始接触专业相关内容,加入团队主要是希望工作室的模式可以带动其积极性,鼓励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这样形成了梯队结构,就可以使工作室的管理日趋稳定。对于“师徒制工作室”的构建,在传媒类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开展较为常见,例如本学校的“新媒体工作室”,主要就采用这种师徒制模式,大三的学生为主要力量,设立办公室、新闻采编部、技术部、摄影部等多个部门,学生自愿报名,采用面试的形式把学生分配到相应的部门进行试用期的考核,考核期为1个月,如果通过则被聘为新媒体工作室的正式成员,同时对各个部门进行分组,一个月的新媒体网站的运行都由一组负责,大家集思广益,对一周的新媒体信息进行策划编辑,可以锻炼学生的策划、采访、编辑、后期等能力。管理后进行评比,通过后台的数据和反馈进行量化分析,比如关注量上升还是下降,评论留言的多少以及媒体的影响力等等,分数高的小组将在会议上进行汇报总结,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工作室还要针对大型活动进行总体策划和把关,指导教师也会对每期的内容进行点评,形成分数评价考核制度。这种老师带学生,学生带学生的师徒制模式可以消除课堂上的不平衡关系,真正锻炼和考察了学生的能力。
(三)“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价
“师徒制工作室”的方案已经在国内的很多大学开展起来,就黑河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讲,主要成立“数码摄影工作室”、“影像制作工作室”、“新媒体工作室”等。本校的所有晚会、各个二级学院的宣传片、各个班级的心理班会、辅导员大赛、校园十佳大学生短片制作、微电影制作都由“影像制作工作室”承担,学校的媒体宣传工作和重大节日策划由“新媒体工作室”承担。新媒体工作室已制作教师节专题、运动会专题、中秋节专题、中俄专题等内容,已被人民网、黑龙江电视台新媒体、黑河日报新媒体所转载。学生依托工作室从选题策划、写稿、采访、编辑等多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也通过参与比赛提高了自信心,例如学生在工作室中制作的专题片《记者走基层之校园美容师》已经获得“第七届黑龙江省优秀教育电视节目”专题类一等奖,这种“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团队合作—以赛代练”的“师徒制工作室”带了工作室成员乃至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工作室学生团队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成员组成,形成专业和技能的互补,保障了工作室的活力和生命力,从而实现了工作室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工作室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开放性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有很大区别,采用综合实践的项目进行教学,项目的来源也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校内的比赛又可是校外的企业合作,老师带着学生,学生形成团队小组合作,这种综合的实践项目锻炼了学生的采访、写作、编辑、摄像、后期等能力,不仅让学生在制作相应项目中懂得了如何与人沟通和交流,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在策划选题中,开始关注媒体学术前沿,关注最新的媒体动态,培养了学生的理论专业素养,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真正地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二)促进师生结构的优化
做为工作室负责人的专业老师,从理论上要不断关注前沿的动态,在实践上更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师生在任务中可以有交流,有讨论,有思想的碰撞,这样一方面密切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另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
现在各大媒体单位或者传媒企业急需“成手”,所谓成手就是可以快速适应当前的媒体环境并且直接可以工作,不需要经过长时间培训,而工作室的成立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通过组织学生形成团队,让学生提前进入项目工作的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从新手变成手,将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整合为一体,为学生的将来搭建了良好的就业平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性较强的专业,传媒行业的不断发展也给高校提出了艰巨的挑战,如何变挑战为机遇,是目前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做为地方本科院校,我们要把工作室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做为改革教学质量的第一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策略,为我国的传媒事业输送高质量应用型全方位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包学敏 常文硕 黄力力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明.基于“工作室”制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模式探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5).
[2]刘军,王琳,宋丕伟.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
图三:中国最当红的节目主持人汪涵、马可的造型师顾玉帆小姐和《越策越开心》的编导李隽宇先生专程到棋馨色彩培训中心参加全部CMB国际色彩形象顾问培训班课程,并以优异成绩获得世界最高等级顾问资格证。他们说刘纪辉老师真不愧为一位神奇的顾问,她竟然能总结出如此精妙的顾问技术,今后汪涵、马可将会是中国形象最好的主持人!
服饰搭配师
课时安排:白班或业余班滚动开课,可无限次免费复读服饰搭配的背后隐藏着系统严密的科学规律,它包括色彩与风格的和谐,而这种知识长期以来都不被人们所了解,尤其对于服装销售一线的人员来说,能够掌握这门学问会让你的销售业绩产生本质的飞跃。其实,知识是回报率最高的一种投资!
服饰搭配师课程是针对想要提高服饰搭配能力的人专门设定,熟知任何色彩与服饰搭配的正确方法及技巧,彻底解决有关色彩运用及服饰搭配的所有疑难问题,可掌握与国际同步的配色及服饰搭配技术,成为国内一流的色彩及服饰搭配专业人士,并取得祺馨CMB专业服饰搭配师资格认证书。
此部分学习结束颁发祺馨专业服饰搭配师资格认证证书。
培训适合人群:各类服装、饰品、百货零售的管理人员、培训专员、店长、督导、培训师、销售经理;楼层经理、销售人员;服装私营业主;服装设计师、饰品设计师、橱窗陈列师;所有欲提升自我服饰搭配能力的爱美人士等。
CMB国际色彩形象顾问培训
课时安排:每月一期,月初开课,可无限次免费复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09-02
影视编剧课自设立以来就一直在争议中前行。有人说它是创意课,需要悟性和灵感,是不可教的;有人说它是有独特符码秘密的,和计算机编程一样;也有人说,它不过是记录如何复制作家和社会生活,正如刘震云所说,编剧和作家只不过是生活的搬运工而已。莫衷一是让编剧课教学的存在感也飘忽不定,这也让师生无法投入足够的热情。
编剧课是针对影视故事类的写作教学,主体理论是文学写作范畴。而在文学理论中主要流行着几种基本观点。一种是神秘主义性质的,源自柏拉图的灵感说,认为美文和故事是作家物我感应、灵感神受的反应,作家只是神意的信使。大多数一线作家本身在面对自己作品的解释时,总是暗示伟大的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不可言说的,这使得文学作品有一种迷人的气质,但也使得写作成为少数“上帝之子”的垄断行为。后来列维斯特劳斯等社会学家发现了世间故事的千变万化其实不过是几种神话原型在作祟,故事不过那几种而已,这给神秘主义写作理论以沉重一击。写作者就像是实验室中白衣天使,通过观察神话原型基因,根据需要重新配对,旧瓶装新酒,这样一个个“现代”故事便循环演绎下去,这种写作观带有一种历史宿命感,仿佛故事只是简单的自我复制,没有创新的空间。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符号学滥觞影响到文学写作领域,写作课便又被认为是语法问题,只要了解文字符码意义和构成规则,文学故事秘密也就一一破解,而写作就成了填字迷的游戏。这种写作破除了个性“灵感”说和历史性“神话原型”说的神秘主义面纱,文学写作变成了纯粹机械的生产行为,但也使写作者的创作工作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最后,写作理论中也存在着一种反映论。最早源自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模仿说。一些故事创作理论认为我们无须过渡开采创作者自身个人主观能量,只需要发现的眼睛,生活中的故事比纯粹虚构的故事更精彩,个人的想象力无法超越自然和社会力量“导演”的精湛性,只需要忠实记录而已。惊心动魄的社会新闻已经夺人眼球,令人目迷五色,写作者反倒是应该冷静处理了,“事实上,作家知道他是面对一些陷入泥潭、被掩盖、不能自由支配的说话;他本人的自由也不是那么纯净,他必须清洗它;他为了清洗它而写作。
1948年,法国电影家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倡导的“运用摄影机写作”的电影创作理论。主张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导演可以用摄影机“写作”,充分表达个人意念。影视编剧就是用笔运演摄影机的笔触。基础写作的媒介是文字语言,直接作用于心理结构,可以是“心灵的摹写”。但是银幕剧作是视听艺术的本质,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这个中介隔开了心理与感官的亲密关系。因此剧作编剧虽然借助于笔“写”,但最终又不同于它本身。影视编剧不完全等同于文学故事写作,它是文学思维在影视媒介环境下的新物种,有自己的独特存在价值和规范动作。
一、高校剧作课的问题情境
目前,随着文化产业的持续繁荣,影视艺术异军突起,并最终在诸多艺术门类日渐萎缩的景象中,借助科技艺术和全球化,拔得头筹,而文化产业的强大需求,也让影视艺术教育在全国各大高校中迅速建立起来,仿佛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势喜人,但问题也相伴相生,剧作教学要面对“问难”情境。
1.非剧作专业的谱系尴尬。影视编剧从狭义的本体来看是以剧本文本写作为核心。剧本创作是故事生产中的文本合作环节。在专业院校中,有专门培养剧作的独立学科,比如戏剧影视文学和剧作专业,前者较后者宽泛些,重在故事思维的练习意在培养创意理论艺术媒介中的贯穿动作,不只是剧本写作,还包括更广意义的策划范畴。而本文关心的是在诸多非艺术院校中,侧畔而生非剧作专业大类下的影视编剧课的新问题。也就是说影视编剧这门课是“念桥边红药”,在诸如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广告学等学科中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影视编导的课程设定应该从影视艺术教育的历史角度考虑。电影教育是广播电视编导艺术的水源地;社会学、新闻学是编导的传播价值保障。但广播电视编导作为艺术的身份认定应始终围绕电影教育发展史,视听语言、影视编剧和剪辑技艺是电影教育的三驾马车。由此看来,编导培养方案的设计路径需要重新审视,影视编剧课程的身份归属至为重要,它应该摆脱文学影子的从属地位,被视为编导专业的核心课程,提升其实际课时量,并围绕影视编剧课程进行模块整合与体系架构是学院一定时期内从宏观角度对学科合理设置的重要任务。
2.沉默的大多数―大课堂教育的无奈。影视编剧课程脱胎于文学写作类教育,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特点是独创性、私密性和个性化。这说明编剧课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复制,而大多采取头脑风暴的激荡法,课堂的知识是不断生产、质疑、再生产、再质疑的过程,故事不只是情节的虚构编造,虚构的思维是建立在完全个人化的情感动力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原子,同时在互相碰撞中,还会发生内爆,也就是说,课堂需要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其量身定作他们各自的丰富情感,内涵各异的教育思路。这在艺术教育中尤其重要。而目前高校扩招的大部制班级授课,对这门以创意个性为培养思路的课程来说是有很大消极影响的。师生缺乏交流,老师的剧作法蕴含着老师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常常因为与学生的价值体系缺乏沟通,而产生排斥反应。而课堂师生的对抗是无声的观念对抗,因为情感观念没有对错,又不可验证。编剧课堂失去了创意教育的功能。似乎一个悖论是,创意课程应该走精英授课模式,那就是理想中柏拉图、孔子等尝试的“对话体”课堂;但是这又和当前学科课程大部制设计程序互相龃龉。
二、基于剧作教师的课程创新
在现有学科建制和培养方案大致不变的情况下,作为专业教师则需要灵活机动运用现有条件来根据剧作课自身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教学创新探索。总体来看,教师应该充分整合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大致可分为,课堂教学与线下教育;授课和指导;大部制和个人化教育;临时组织和定时茶叙;讲座式与专题式思路。而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之上,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来进行由针对性的创新。
1.个人情怀――微电影模式。教师应该在日常中关心学生,关注那些情感充沛、有艺术情怀的学生。影视编剧是艺术学科,所谓的艺术情怀就是关心社会和个体的人的存在,关心价值和情感,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个体的人进行辩证探索地热情。总体来说,就是有敏锐的生活感觉,情感的丰富性和对某种理想情怀有追求的学生需要我们老师有惺惺相惜的关爱、支持和鼓励,他们将私人情感和社会情怀用独到的创意呈现出来。教师要充分评估个体学生,尊重学生意愿和个性,进行非典型性的剧本指导。一般来说这是传统师生关系的继承,是一种与现代人际关系不同的私情模式。通过师生个别关怀,甚至师生合作作品,来达到培养目的。这种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关注先锋和严肃的文艺作品,推荐其对著名社会学、文艺学、心理学书籍的个人化读写与笔记,鼓励其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精神,为社会代言。
2.项目式团队合作。电影是规模产业,影视制式是团队化分工与生产。所以商业影视制作需要通俗和流畅剧作思维来指导实践。教师可以鼓励以此为职业规划的学生发展自己的工作团队,寻找社会新闻热点或最新话题来贴近脉搏,让学生通过对社会普世情感的抓取,选择题材;同时对商业成功作品,进行神话原型分析,总结典型桥段和语法搭配技巧。鼓励戏仿影视电影,鼓励贴片拍摄,比如社会对《舌尖上的中国》戏仿出的网络作品,总结“舌尖体”话语的可复制性。教师可以指定或者由学生提出申请,以项目形式,跟踪其步步为营,直至进入市场。这需要教师利用平时时间进行临时或定时的茶叙,进行持续指导。
3.普及式:发展人格魅力。毕竟剧作课作为创意教育,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敏感的体悟或专用热情。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可分为两部分目标人群,其一,部分学生并非从事编剧和策划工作,剧作课就该设定为基础的技术知识,明确定位剧作课的辅质,对没有剧本写作热情的学生,只是作为编导教学模块,剧本基础理论的普及教育。但是要发动其对影视编剧课学习的热情,让其深刻领会影视编剧在处理日常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中、在提高个人情商表达与粘合情感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个人魅力、增强个人受欢迎的程度有好处,也就是可以将剧作课进行段子化处理,强调处理人情矛盾的实战技巧培训,这其实接近于人际关系学课程。故事创作中对人的发现、虚构情境和情节的编排这些都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重新认识。这门课程最好可以和辅导员工作发生交叉,使得剧作课发挥社会实践,指导人生的独特作用,剧作课也能作为精神诊疗手段,让个体处于青春萌动期、情感脆弱期和情感试验期的大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调适自己,“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刘震云.三联生活周刊[J].我只是生活搬运工不生产幽默,2013,7,12.
舞剧《风中少林》和《一把酸枣》同为精品工程剧目,风格却迥然不同。《风中少林》最大的贡献在于创作者把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动作元素巧妙地融入舞蹈的肢体语汇之中,开创了一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舞蹈新风。《一把酸枣》的导演是张继刚,他编导的《八桂大歌》将装饰美学风格与广西民族民间的原生态舞蹈语汇奇妙地嫁接在一起,产生了异常奇特的艺术魅力,让我深深感动。此次舞剧《一把酸枣》更是将这种装饰美学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整部剧目在创意新颖大气的舞台假定性手段处理之下,圆满地试验了“用舞蹈演绎故事”的演剧方法,从而有效地将戏剧元素、舞蹈元素和舞美元素完整而统一地建构起来,并塑造了在山西文化熏染的历史背景之下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被专家称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部舞剧能做到如此的境界,可谓大作。授课老师总结了此剧在舞美创新上的三大贡献:一、以最具典型的形象选择、强化山西风情。二、以放大夸张的手法,强调视觉冲击。三、写实基础上的写意性表达。作为导演对于视觉造型手段的吸纳学习,我将此剧归入最具收藏借鉴价值之列。
如今,回过头再看当初的选择,李媛媛的“另类”挑战,就显得格外清晰,和尤其困难。个中奥妙,看似细枝末节,但对她来说,却不啻为一道道险阻。
仅举一例――不许用明星,你说怎么办?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是不存在的前提),不许用明星即意味着给真人秀节目判了死刑。绝对一点儿说,真人秀=明星秀。舍明星不用,相当于自我放弃了真人秀最重要的构成元素,相当于两军相搏要求一方必须赤手空拳。那么,这个潮流,追还是不追?戴着紧箍咒追吗?
好在李媛媛的生命哲学里,还有一条豁达的坚忍作为教条。忍字第一,接受第一,这是体制制造的生存术,并不希奇。忍字之下,则有多种选择。更多的人,选择了消极和懈怠,结果就是让自己无所作为,牺牲于体制。李媛媛则选择了豁达的坚忍,换成俗话,就是“夹缝里求生存”。再俗一点儿,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这份笃信,首先源于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信。至少,在国内同业的竞争中,她相信,一条不许用明星的科律,还不足以扼杀她的创造力。她说:不许用明星,咱就靠剧情呗,影视作品又不是没这个先例。于是,她和她的团队,从编导变身成了码农,把制造真人秀的程序,摘除明星元素后,重新进行拼装组合,增减添削,直到他们认为剧情足以令人满意为止。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像说的这样轻描淡写。用李媛媛手下编导的话说:“怎么也得累脱了一层皮吧”。不过,李媛媛和她的团队非常清楚,也是他们经常共勉的――电视,是个只重结果的行当。事实也的确如此。当每季《最野假期》最终呈现于屏幕时,当业内的好评和网上的追看如期而至时,李媛媛团队对艰辛的记忆,只有等到来年重操旧业时,才会恍然降临――“靠,又要开始了”。
一名电视人身上的必然故事
熟悉或者不熟悉李媛媛的人,都会对她身上曾经发生的诸多转变心存诧异。但仔细琢磨,这些转变,一方面可以视为暗合她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中国社会的变迁折射在一名电视人身上的必然故事。就拿《最野假期》来说,以50多岁的“高龄”拿下这个项目,并刷新了央视真人秀节目的若干纪录,这与李媛媛一贯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正相匹配,同时也是中国娱乐电视发展的一个小缩影。也可以说,央视贵为国字号第一电视媒体,如果坐视真人秀浪潮而不闻不问,是不科学的,反逻辑的。那么剩下的问题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为什么机遇挑选了李媛媛?或者,为什么机遇总会挑选李媛媛?
《最野假期》的母体,是李媛媛担任主编的《绿野寻踪》节目。这是一档由央视少儿频道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制作的宣传类栏目,旨在倡导实施国家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这样的合作项目,一般会伴随两种评价:一是“甜活儿”――有人出钱,播出平台有保障,旱涝保收;二是“行活儿”――因为有人出钱,播出平台有保障,所以不用费心打理,既无须想法太多,也不必自造压力,一般三等,六十分万岁,就算交代。
如此驾御《绿野寻踪》的话,人选当然不用精挑细选。而《绿野寻踪》最终花落谁家的理由,则恰恰是能够对两种评价做出逆向行动的那个人,即:既不会拿它当“甜活儿”看待,又不会把它干成“行活儿”的那个人。而寻找这样的人,李媛媛就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这个以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而树立起个人专业口碑的女“拼命三郎”,一直是领导眼里最佳的救火队员。把节目交给她,的确是让人放心的选择。
于是,《绿野寻踪》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从小专题到小游戏,从小卡通到小戏剧,一步一步演绎着平凡里的精致,常看常新,直到今天。这个历程,算来也有十年了,当初签字合作的双方领导已经退休,李媛媛也已步入知天命之年,而《绿野寻踪》却已成长为翩翩少年,它的观众,好多更已长大成人。这种岁月感曾是李媛媛始料不及的,现在却也慢慢变成她格外珍视的一种情怀。某种意义上说,《最野假期》就是李媛媛Α堵桃把白佟肥年生命的一次艺术总结。她把《绿野寻踪》最富标志性的主旨、题材、故事甚至外景地,都重新装进了《最野假期》更为广袤而生机勃勃的创造空间,任它们在其中发酵酝酿,蓬勃而发,一如《绿野寻踪》诞生时的样子。
童心开始在每个人心里萌芽
如果说《绿野寻踪》为《最野假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那么,继续回溯,《智力快车》又是《绿野寻踪》的一本辅导书。在一位电视人的成长记里,作品永远是标识他(她)事业脉络的里程碑。
早期的《智力快车》是一档中学生益智竞赛栏目。李媛媛接手不久,央视少儿频道成立,《智力快车》一变而为低幼儿童的智力启蒙节目。这是李媛媛第一次真正接触儿童节目的制作,其中的难度,远非蹲下身去与孩子平视交流那么简单,它至少还要求你,你降低的不仅仅是身高,还有心智,和成人的“尊严”。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李媛媛的包里,总放着“蒙泰索立”的幼教书籍。无论什么场合,她经常像一名培训机构的导师,捧出圭臬,向编导们兴奋地复述着刚刚读过的内容,向这些还没做过父母的青年,不厌其烦地讲解着三个月的婴儿,应该如何锻炼手指的力量,六个月的婴儿,应该如何引导他爬行。这种唐僧式的说教虽然并不讨好,却是最有效的重复记忆训练。果然,没过多久,她的手下也开启了各自的自学课,童心开始在每个人心里萌芽。一直有一个说法,直到今天,李媛媛节目组的编导,仍是央视少儿频道最会挑孩子的。经他们手挑选的孩子参加节目录制,准确率和成功率也最高。这,恐怕正是当初李式童心培训班的成果吧。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李媛媛又多了一个称谓――“李奶奶”。这是她至今都不服气的――凭什么让孩子叫你们姐姐,到我这儿就成了奶奶呢?然而“李奶奶”就这样叫开了,连编导姐姐也叫她“奶奶”。
“奶奶”当然不能白叫。书读完了,用到节目里才算见真章。李媛媛依照儿童心理学总结的规律,把儿童观看电视的片段性和视觉敏感作为节目制作的突破口,发明了以“短”见长和频繁变换节奏的儿童节目风格,让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变成了节目的忠实观众。同时,她力邀国内最红的儿童节目主持人方琼加盟《智力快车》,并一反主持人定型化的常态,把她打造成了角色化的“百变方琼”,深受儿童观众喜爱。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奶奶+方琼姐姐”的组合,都被认为是国内儿童节目创作的最佳拍档。也是在那个时期,李媛媛作为儿童节目电视人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确立。曾经的“白纸一张”,成为了规则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