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2 19:30: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生体育小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伤害的预防。
(2)伤害应急措施。其中锻炼学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如地震及泥石流、火灾次生灾害等危险时刻,能够准确判断周围情况,冷静、迅速、安全地行动,并关注媒体对灾害信息的播放。长期以来,日本的生命安全教育在全国学校开展得相当普遍,紧急疏散、逃生避险、应急自救的演练已经成为学校的日常活动,大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避险能力和意识。美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定的体育标准和各学校的体育教育计划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心理品质。他们推崇“生存教育”的理念,将安全教育、生存技能训练作为一贯的必修课程,经常进行火灾逃生、紧急避险的排演。为此,美国国民的防灾安全意识非常强。俄罗斯:1991年,基于国内的社会现实及学生的身体状况,俄罗斯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调整,其中专门开设了《生命安全基础》课程,涉及到周围环境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可能造成的危险、极端异常情况下的个人安全、生活方式与生命安全等内容。俄罗斯的生命安全教育显然把生命安全问题放在一个更新的高度、更广泛的基础上看待和研究,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安全观。此外,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对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教育和避险技能训练同样值得肯定。
2.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存在问题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我国与日本等国在对生命安全教育,特别是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程度上均存在较大差距,国外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科学和系统,已经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而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突出表现为理论化、教条化、零散化和形式化等特点,这种非常态的、非系统的践行方式与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认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尽管我国在大灾之后痛定思痛,总结了不少应急避险的内容与方法,但在实践途径上还是摇摆不定,难以找到一种奏效的根本路径。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动,这种状况必然造成更加严峻的后果。
3.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联系
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训练,与学校体育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它们在价值、形式、要求、方法上都存在共性。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身体操作性的,通过身体运动完成任务,在动态演绎中获得健康和生命的尊严,在协作和拼搏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从目标上讲,学校体育的领域目标下的一些内容标准与生命安全教育是一致的。体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最能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从学校体育的角度讲,体育教育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身体器官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形成健康的体魄、改善大脑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均衡性,提高反应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也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体育的情境教学模拟锻炼各种应急避险技能;学校体育师资无疑是避险技能训练自然的优秀组织者与引导者。
4.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方向
根据生命安全教育、应急避险能力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特点和相互联系,可以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的学校体育教育系统之中,即以学校体育为平台,实现应急避险能力训练及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运行。因此,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4.1改革学校体育理念,拓宽体育教育空间
生命、生活及生存教育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前提,我们应该进一步拓宽学校体育教育的空间,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在学校体育领域中常态化开展和实施,包括应急避险能力训练在内的“三生”教育理应纳入学校体育的范畴,实现运动教育、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融合。当前,学校体育正向着“以人为本”的方向改革,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操作的可能。
4.2完善体育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标准
消除生命安全教育的软肋,建设这项工作的最佳平台,需要进一步确认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目标,完善当前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并在内容标准的制定上有一定的倾向,而不是让其处于边缘的角色。我们可以根据学校体育的活动性和开放性特点,可以将生命安全教育特别是应急避险能力的训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范畴,使之科学化和系统化。
4.3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探索有效教学模式
将应急避险能力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后,需要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情境,能够在日常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合理地设计、整合、演绎生命安全教育及避险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69-01
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升一直是广大基层教师十分重视的难题。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课时教学量小、学生学习吃力、教学负荷重和课堂效率低下等。语文学习作为学生所有学习课程的基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基础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日益增大。初中生的学习接触面还比较小,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不需要重视的初中基础课程,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表现在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上,更不用说构建学识系统和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理所当然成了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的延伸,涉及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业余爱好等诸多方面。所以,如何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广大教师思考的重中之重。
1 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立体培养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逐渐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立体培养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不仅能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全面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语文课程教学的灵活性,也预示着这门课程没有既定的定义和公式。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变教学理念,逐步形成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全面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立体培养效果。教与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手段,逐渐形成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掌握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2 注重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兴趣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导入的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增加语文课堂的活跃性,构建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抓好新课导入这一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已进入课堂,就能身处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氛围中,而学生已经开始自觉地开始学习语文了。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语文课文,设计恰如其分的导入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工具进行课文展示,从而让学生身处具有动感和声感的情景之中。在一些课文的新课导入中,也可以采取讲述故事的方式,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悬念,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实现导入新课的目的。比如,在上《苏州园林》这节课时,我会精心选取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真实图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3 设置“障碍”,巧妙设疑
在语文课堂上,有计划地设置“障碍”,巧妙设疑,通过对问题的争论,能够显著增加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能强化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对所思考问题的理解,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在特定的场合下,积极设置一些思维“陷阱”,让学生在发现错误、求证错误的过程中,体验到独立探索和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心。比如,在进行《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非常想知道孔乙己的结局到底是怎么样的,教师就可以故意得出一个结论:“孔乙己已经死了。”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就会根据鲁迅先生文章中最后“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进行推断。这里面“大约的确”表达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不确定孔乙己是否已经死了。学生就会开始反驳老师给出的定论并不准确,从而展开课堂争辩。通过这种巧妙设疑,印发学生对结果的主动预测和思考,从而印发争论,并在进一步求索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强了学生对当时社会批判性的深层次思考,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4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喜学、乐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是一种非常实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喜学、乐学的效果。通过合理运用教学情境,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情景教学模式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这需要教师在认真阅读和分析后通过精心设计才能实现。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十分关系全体学生的成长,并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十分了解,充分认知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必要条件。基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作为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一般而言,学习都源自于疑问,可见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要学生对问题有兴趣,就不怕学生基础差,最怕是那类默默无语的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要求,在课文导入中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主动学习。创设积极的语文开放式的情景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被限制或者被制约,这将使得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念要适时转变,不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情境教学的精神内核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催发学生主体意识。传统的教学主客二分的对象化思维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以及教学实践的参与性,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总之,随着新课标理念的逐步深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势在必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加大胆地运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易于学生接受,受学生欢迎。这样一来,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翠英.改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N].学知报,201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的抽样采取随机抽样法,在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的市区中,每市随机抽取1所中学(沧州、廊坊、唐山各2所),共14所学校,每个市抽取200名女生(初、高中各100份),共2200名在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女生中随机抽样。
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共发放调查问卷2200份,收回2084份,占94.73%。其中有效问卷2060份,有效率为98.85%;初级中学为1061人,高级中学为999人;对所获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河北省城市中学女生体育消费水平总体现状与分析。“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货币)单位来表示。”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城市中学生在体育消费金额方面的调查,从货币单位上体现出其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在所有2060份有效问卷中,中学女生每年平均体育消费水平为287.78元,(经区间估计,95%置信区间)其中年度体育消费金额在801元~1000元以上者为42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8.89%~22.27%;601元~800元者为17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45%~9.81%;401元~600元者为28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2.45%~15.35%;201元~400元者为47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1.08%~24.56%;200元以下者为70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2.09%~36.05%。近几年我国人均消费有了较大发展,但总体消费水平相对还很低,最新的《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的数据显示,我国2003年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8472.20元。当今美国社会在消费观念中认为体育消费应占全部生活支出消费总额的20%左右,如果把河北省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与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可以说,河北省城市中学女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总体上还是相对较低的。
2.河北省城市中学女生体育消费基本情况比较分析。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消费也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他在开始生产以前和生产期间都是一样。”这句话充分说明,消费行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不能脱离开消费行为而独立存在。体育消费是指人们购买或使用体育有形产品与无形的体育劳务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的活动,它包括有形的实物消费和无形的劳务消费两种。根据有形的实物消费和无形的劳务消费的内涵,运动服、运动饮料、体育健身器材(球、球拍等)、体育书报(音像制品)等属于有形的实物消费;观看体育比赛(门票)、参加体育健身培训、体育彩票、医疗康复、体育旅游等属于无形的劳务消费。从发放回收调查的情况看,初级中学女生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运动服装、健身器材和运动饮料等有形的实物消费上,而高级中学女生也基本以实物性消费为主,但用于劳务消费的女生比例略高于初级中学女生(见表)。
由表可知,初级中学女生选择的消费对象依次为运动服装、体育健身器材、运动饮料、体育书刊、参加体育健身培训、观看比赛、体育医疗、体育彩票和体育旅游。高级中学女生选择的消费对象依次为运动服装、体育健身器材、运动饮料、体育书刊、参加体育健身培训、观看比赛、体育医疗、体育旅游和体育彩票。经过卡方检验p>0.05可以认为河北省城市初、高级中学女生之间体育消费结构没有显著性差异,大部分女生主要倾向于有形的实物消费,消费结构比较单一。
通过表可以看出用于运动服购买的学生初级中女学占50.24%,高级中学占42.54%说明运动服装、鞋帽不仅可用于上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而且还可以用于日常生活,比较实惠,因此体育服装(鞋帽)占了较大的女生体育消费比例;用于购买身器材初级中学女生占25.07%,高级中学女生占21.92%,购买运动饮料的初、高级中学女生都在10%以上,说明价廉物美的体育健身器材(球、球拍等)和时尚的运动休闲型饮料是中学女生普遍追求的体育消费形式,这可能与中学女生追求时尚有直接关系。购买体育书刊杂志和体育音像制品作为消费对象的高级中学女生(6.61%)略高于初级中学女生(5.18%),说明她们为了获取一些合理的健身及减肥方法以满足爱美的心理需求。另外,可能是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无论初级中学还是高级中学的女生用于体育健身培训、观看比赛、体育医疗、体育旅游和体育彩票的支出比例相对较低。说明初级中学女生对无形的劳务消费的重视程度不够,相信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师们的正确引导,需求将会不断增加。
3.河北省城市初、高级中学女生消费动机的比较与分析。体育消费动机是指激起一个人在体育方面进行消费的一种内在的原因,也就是直接促使一个人去进行体育消费的直接动力。本研究在问卷调查时,把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分为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健美减肥、校园交际、提高运动水平、攀比炫耀6类。在对城市中学女生体育消费动机的调查中,要求每位学生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直接、最强烈的动机。在该调查中,要求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最直接、最强烈的动机,调查显示,无论初级中学还是高级中学的女生排在首位的都是“健美减肥”分别占38.08%和31.13%,通过访谈发现中学女生乐意花钱在体育方面主要是为使自己拥有健美、匀称的身材,高雅、大方的气质,这可能跟女美的天性有关;初级中学女生消费动机排在第二位的是“陶冶情操”占总人数24.22%,高级中学女生消费动机排在第二位的是“增强体质”占27.33%,说明高级中学学生面临高考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增进健康、消除疲劳、愉悦身心的独特有效的方法,自然会成为高级中学女生的选择,通过访谈得知,把提高运动水平作为体育消费动机的学生主要是几个学校运动队成员,他们在体育某一方面较有天赋,希望自己在这一方面有所成绩;把攀比炫耀作为体育消费动机的学生,主要分布在初级中学的个别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女生占总数的2.45%,他们追求名牌运动服饰、出入校外的高档健身场所,并以此作为炫耀自己的资本。
三、结论
1.河北省城市中学女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仍处于低消费阶段。
2.河北省城市中学女生的体育消费的结构仍比较单一实物性消费占了其消费比例绝大多数,对于体育健身培训、观看比赛、体育医疗、体育旅游和体育彩票的支出比例相对较低。
3.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上河北省城市高级中学女生比初级中学女生逐渐全面并趋于合理。
四、建议
1.要求中学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认真向学生灌输体育课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同时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体育消费观念得到进一步的转变。
2.教师们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城市中学女生认识到哪些消费更有益于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激发其体育意识的内在动力,切实保障和促使她们投入到中学生实质性体育人口的队伍当中,不断增加无形的劳务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
[2]罗建英张辉:浙江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育消费调查[J].体育学刊,2001,8(6):47~50
[3]丛湖平:体育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
[4]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5]顾文钧:顾客消费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9
[6]杨铁黎张建华等:启动体育消费对扩大内需增长作用的经济学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9(1):4-6
[7]王颖:我国城市居民不同职业人群体育消费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1(4):6-8
[8]张明飞蔡陵江:影响福建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2,32(2):53-56
[9]于振峰王庆伟等:我国现阶段大众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关系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8(4):6-10
[10]李雷张再宁: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间关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1(5):19-21
[11]张建渝祝莉:体育消费、体育市场与体育产业[J].财经科学,2001,21(4):99-101
[12]马渝欧阳柳青等: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J].体育函授通讯,2002,25(8):7-8
[13]周晓刚:从国外体育产业看我国体育产业的前景[J].经济师,2002,34(5):26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23
小学是学生正式接触各科知识的入门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对各科知识的接受程度及对兴趣点的培养,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来说,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以汉语拼音、字词读写、阅读理解、写作表达为主,其中阅读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首先,学生在学习了汉语拼音、字词读写后,其效果的最直观表现就是阅读理解,能够读懂文章说明学生能将简单的字词认知向阅读做出更进一步的运用;其次,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了阅读理解过后,才能够进行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写作表达。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汉语拼音、字词读写的教学为主,而在高年级阶段以阅读理解、写作表达为主,然而古诗是唯一贯穿高低年级间教学的桥梁。在低年级阶段古诗的出现主要是作为学生学习识字的一个载体,教学的重点在于认字;而在高年级阶段古诗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了解,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自己的背诵来充分的体会古诗的美。
然而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尚不全面,感性知识不够丰富,完全凭着对古诗的好奇心理来进行看似兴趣满满的学习。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因为对古诗缺乏一种感性的认识,难以体会到古诗字语句的韵律之美、结构之美、凝练之美,故对古诗逐渐失去兴趣。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对于小学生的古诗教学需按年级阶段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匹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一共六年,按每两年为一个阶段进行划分较为合理。首先,一、二年级为低年级,古诗的教学以字词的认读为主。要求学生会逐字逐句阅读古诗,在拼音的标注下能较为顺畅的朗读古诗,对古诗的背诵不做硬性要求,对朗读的语气语速等亦不做特意的要求。其次,三、四年级为中年级,古诗的教学重心开始发生转移,从简单的教读到背诵转变,开始要求学生背诵全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开始对阅读的语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要求学生在朗读、背诵古诗的时候适当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解做较为详细的笔记,开始对古诗的含义进行解读。最后,五、六年级为高年级,古诗的教学又要有一定的改变,从老师教读到引导学习开始转变,老师不再直接简单对古诗逐字逐句进行分析,而是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通过各种工具书对古诗进行了解。在课堂上由学生提出疑问,老师综合学生提出的疑问后对古诗进行讲解,在讲解时对学生较多疑问的地方进行重点答疑。
二、方法多变,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不同阶段的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古诗讲解法是主要的教学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跨进小学校门,因为幼儿园目前的教学书本主要是以绘本为主,在教学中是以读图为主、文字为辅,学生在进入小学后,突然从读图为主切换到阅读为主是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的,这就需要老师加以合理引导,否则会使得学生因为读不懂、读不透古诗,逐渐失去对古诗的兴趣。为此,老师可以巧妙的运用课堂环境、教学资源等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一是借助各种小道具,在课堂构建合理的情景来同诗词中的环境或意境呼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贺知章的《咏柳》的时候,可以带一条带叶的柳枝到教室来,如果是时节未至,也可以带一条仿真的带叶的柳枝条之类到教室,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柳叶的样子,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诗词中写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的,也可以对古诗中写的情景进行更好的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使用多媒体设备,制作和古诗相关的幻灯片,或者通过网络获取古诗朗诵的动画视频,借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小学中年级、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表现欲逐渐增强,所以我们要学会合理引导学生的表现欲,通过不定期的开展古诗朗诵比赛、古诗背诵比赛等,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便于发现不足以便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调整;还可以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宣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定期在班级举办古诗朗诵比赛,由全班同学和老师组成评审团,对参赛同学进行评分,决出前几名,并对获胜同学进行物质奖励,还可以邀约其他班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
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部分对课本极为熟悉的老师,甚至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不带课本,完全凭记忆进行教学,当然这里并不提倡教师脱离课本进行教学,一是显得对教学不太重视;二是课本有轻微调整容易被忽略。当然现在有些教师对古诗的理解或记忆还不够深入,甚至在古诗背诵方面还不及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之前,自己要先对课本进行预习,而且老师对课本的预习要比学生的预习要更为深入,诗人的生平、古诗写作的历史背景、古诗整体意境的把握、古诗的背诵等,这些都是老师需要做到的。而且老师需要时刻了解古诗的最新前沿信息,通过大量的阅读背诵来提高自己对古诗的掌握理解,并需要进行持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一、“角色学习”的含义及过程
在社会学定义中,社会角色是由个人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所决定的,是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是社会对特定社会关系上的某一种社会位置的价值与意义的期望,是个人进行社会活动的依据和基础。在社会交往与活动中,人们往往扮演着众多不同的角色,而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个人能不能演绎好自己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对应不同的责任,而要想正确有效的演绎好自己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角色,就必须要进行必要的角色的学习。“角色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互动中掌握某种角色的行为规范、权利与义务、态度与情感、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人的角色意识的形成是伴随人的个人成长和知识技能的发展而进行的,人的社会化需要经历一个从被迫进入到自觉融入的过程。
1、由模仿到认知的过程。婴儿最初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而角色的学习,最初也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小孩子会模仿医院拿着听诊器给小伙伴看病,会模仿自己的父母做爸爸妈妈玩“过家家”,这些角色行为的学习都是靠模仿而来。随着个体的成长,对某种角色的单纯的模仿开始演变为对于自己担任的某种社会角色有了一定的认识。孩子进入学校之后,经过老师的教育和指导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所担任的某种角色应该具有怎样的行为规范,从而完成从模仿到认知的过程。
2、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人的某些角色是生来就有的角色,例如性别角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男、女性别观念,这完全是自发的一种学习行为。而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学习是要在社会的影响和教育下,通过自觉的学习而获得的。诸如人要想成为一个飞行员,就会自觉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最好的航空大学,然后在学校中有意识有计划的学习一个飞行员要应该掌握的所有的技能,这个角色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靠自己意愿推动的自觉的过程。
3、由整体到部分的过程。个体对角色的认知,是一个从整体了解逐渐深入细节学习的过程。诸如个人想成为一个建筑设计师,就要首先对建筑的外观设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逐步深入美术作图的细节展示,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个体将学习角色所承担的各部分责任和义务、知识和技能,并最终将这些学习内容综合在一起,才能完成整个角色的学习任务。
二、学校教育中角色学习的问题
1、角色学习的目标简单
学校教育往往以名人作为明确的角色指向,以杰出的精英作为榜样群,普遍引导学生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此外,学校有严格的“好学生”标准作为一种学生应该学习的角色设定。这些标准共同的地方在于角色目标对智力标准的过分强调以及对成名成家的过分宣扬,这种统一的学习目标设定忽视了角色塑造的丰富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种种弊病。
2、强调行为学习,忽视品质培养
学校对学生的角色品质和行为的培养,往往是通过开展榜样教育进行的。这样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教给学生某种角色的行为,但是这样的学习只能停留在模仿阶段。它教会孩子学会做某种事,却没有教会孩子应该做具有怎样品质的人。它引导孩子进入一个思想误区,认为只要做了榜样做的事,就能成为和榜样一样优秀的人,从而忽略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这样一来,榜样学习实际上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3、抑制个性发展,缺乏创新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不仅是角色学习过程,也是个性创造过程。虽然每一个角色都有一定的社会期望,但是不同的个人对同一个角色的期望不同,因此,角色通常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行为模式。但是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往往将每一个角色赋予固定的行为方式,要求学生遵照他们的要求学习提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人能动性,使学生逐渐变得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性。
三、学校教育改善学生角色学习的途径
1、重视榜样精神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角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更多应该重视的是角色精神品质的教育。进行榜样学习教育是学校中惯常使用的角色学习的方式,但是学校教育者必须明白,榜样只是树立了一个行为目标,重要的是要强调榜样品质对学生的思想影响,而不是说只是做到了某种行为。
2、丰富学生评价标准
学校应该丰富对学生的多种评价标准,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单一的对学习成绩的重视转向多向度的对学生学习成绩、道德素养、身体素质和社会规范等多方面的考核,要落实到各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期望以及奖惩制度都要有所改进,好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同时也应该是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全方面发展,并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个体。
3、重视家庭教育
在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分量。学校对角色学习的教育失误就要从家庭教育进行弥补。受学校教育的影响,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人们普遍以学习成绩的优劣和学历的高低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这就导致学生对单一“好学生”角色的盲目追求而忽略了道德规范的养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就应该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规范教育,以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四、小结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角色,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又不止一种,如果演绎好不同的角色,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作为个人发展的重要培养场所,学校教育有责任为个体提供多样的有效的角色学习的教育。当前学校教育中的角色学习存在着目标单一化、手段强制僵化等误区,导致个人社会化的失误。重视精神教育、多维评价,有助于改进学校的社会化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角色适应。
作者简介:
李玉莹,女,籍贯河南省,目前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联系方式:18612213126
参考文献
学校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各项能力的一个重要社会环境,同时学校也是学生长身体、发展体能素质的重要场所。在许多教育者和家长的观念里,对学校的前项功能很是看重,但对后者的认识却极为模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盛装知识能力的容器,身体是基础,没有了健康,没有了生命,知识能力无所盛载,人生的一切就无从谈起。所以众多干大事业者都极其重视自身体能素质的发展。“少年强则国强。”当中的“强”字就包涵有身体素质强健的意思。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已越来越受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个体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体”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学校是广大青少年学生身体发展的重要场所,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的大部分时光就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度过的,因而学校环境对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极大。
从当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来看,总体水平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健康状况一般水平的多,但体质强健的少;年龄身高比亲代明显增高,但身子单薄的多;农村学生运动能力强,但容易营养不良;城市学生肥胖的多,运动能力差;营养条件好了,但不一定精气神旺;身体耐力和免疫力不强;没有长期从事负重的体力工作,许多学生却并不正直挺拔;学习上并没有过多用功,却早早地戴上了近视眼镜;没有经历生活的磨难,未老先衰的却很多。以上诸种现象反映了当下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已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对当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论文,当下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同时其体质健康状况出现的一些偏差也反映出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而造成如此状况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营养、锻炼、休息、心理。当下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出现也应与这几个方面有紧密关系cssci期刊目录。这几个因素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任一个因素的缺位都会对体质健康不利,而任一个因素作用过头了,对其体质健康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只有这几个方面和谐统一于人之身体,人的身体才会真正的健康。
人的身体需要科学合理的营养供给才会健康存续,因社会生活水平整体提高了,当下的中小学学生营养供给也渐趋于科学合理,至少严重营养不良的学生已是极少数个案。产生严重营养不良的情况目前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学生家庭极度贫困,以致营养需求得不到保障;二是学生本人患有重大疾病,致使学生本人体质严重衰弱,出现严重营养不良体征。
当下的中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提供的生活费在每学期已很不少,然而学生中还是会出现营养不良、体质不佳的状况,这种情况在寄宿制学生中发生的情况较多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公寓或学校附近的小餐馆提供的饭菜质量不达标。如果食堂或小餐馆的饭菜价格不菲,但质量欠佳,就会让寄宿制学生虽花了钱,但营养却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学生的食欲会越来越差,体质也会因营养不良而衰弱;二是学生把家长给的生活费用花到了吃零食或上网打游戏等非正常生活消费上,迫使生活费被削减,从而一日三餐得不到保障,长此下去造成营养不良;三是部分学生偏好吃方便面等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吃多了,以致消化功能不良,从而变成营养不良体质。而走读生由于大多是在家中吃饭,饭菜口味和营养应有保证,但有些学生由于偏爱吃零食,如小摊上常卖的麻辣串等,以致吃坏了自己的肠胃,造成消化功能紊乱,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差,从而造成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会让学生体质欠佳,但同时营养过盛也会让学生体质不良。中小学生由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身体各部分器官代谢较快,对物质营养的需求也就较多,有些学生就会出现食欲特别旺盛的现象。此类学生如果在饮食上不加节制,大饮大食,以图吃得痛快,而自身如果又属于懒于运动的一族,那么过盛的营养就会在身体里堆积,出现肥胖症状,而我们都知道过度肥胖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时下的中小学学生中出现的肥胖症状不是少数小学体育教学论文,城里学生比乡下学生多,营养过盛与缺少体育锻炼是主要的罪魁祸首。
身体在于运动。中小学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阶段,适度的体育运动是必须的,但当代的中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舒适,不爱运动或运动量较小就极为普通。出门就坐车,上下楼梯乘电梯,体力活不干,平时无事就在床上卷成团,是当代中小学生真实的写照。学生的家长及教师中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就是认为只要学习好,身体锻炼不锻炼无所谓。没想到正是这无所谓让营养过盛的学生无法消耗代谢,让懒于运动的学生体质日渐下降。养尊处优的生活是健康的大敌。学校在教学期间设置了一定课时的体育课,但有些学校体育课活动单一,运动量小,学生兴趣不大,以致体育课质量不高,也有体育课形同虚设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学生体质更差。锻炼需有一种意识观念,当代人往往富于营养观念,却缺乏锻炼观念。没有科学适度的体育锻炼,人的身体也同样不会健康强壮。缺少锻炼除了会让学生体质下降外,一些疾病如颈椎腰椎病、近视眼、神经衰弱、精力差等也与缺少锻炼有关。同时锻炼还需要有强度的观念,并不是简单的走一走、跳一跳就是锻炼了,而是在锻炼过程中要有一定的体力透支,以实现肌肉骨骼、呼吸循环等器官功能的锻炼。
个人良好的健康需要每天有充足的休息时间。虽然国家早已出台有关保证中小学学生休息时间和减轻课业负担的政策规定,但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生的休息时间缩减了不少,使正处在长身体阶段的中小学生每天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同时学习上的作业负担又很重,使得中小学学生身体非常疲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健康的身体就被拖垮了。如果某些学生还有点灯熬夜的学习习惯,睡眠时间会更少,对身体健康更为不利。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的身体和心理是互为影响的,心理出现问题,身体健康会受到影响。当代中小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竞争大,睡眠时间不充足,在心理压力大的时候还会出现烦躁、易怒、情绪低落、记忆力和理解力衰退、失眠、乏力、厌学等心理症状。如果过大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调节,身体体质也会衰退。除前面所述的几种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外,疾病、环境污染、缺乏健康知识和不讲究卫生习惯等也会影响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
“少年强则国强cssci期刊目录。”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一代人的整体素质。各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要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重视学校食堂的管理,提高食堂饭菜质量,做到饭菜价格适中,切不能让食堂以营利为目的。饭菜要尽量做到种类丰富、鲜美可口、卫生安全,从而保证学生的饮食营养。各个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政策,不能将学校食堂承包给私人经营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最好由学校集体经营,以便于学校管理食堂。学校超市是学生在校购物的主要场所,方便面等食品不要大量购进。要在学生中宣传科学的营养观念,学校要开展科学饮食的课,指导学生合理地饮食、合理的生活开支。
其次要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学校要建好体育场地,配置体育设施,学校要多举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要开足政策规定的体育课时数,并要开展高质高效的体育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体育锻炼。要向学生传授锻炼理念、方法、技巧,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
第三要保证学生充足的休息时间,决不能因抓教学成绩就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让学生合理作息、科学学习。
第四要开展好心理健康课,要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压力过大现象要及时排查,及时疏导,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14—02
一、大学新生困惑问题的类型
1.大学新生学习问题的困惑
大学相对于高中来讲专业知识内容增多,教学进度加快,留给学生自习的时间增加,教师管理时间减少。学生要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就必须加大学习的主动性,掌握不同课程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忽视了对大学学习特点的认识,在学习中急于求成,结果花了时间却得不到好的效果,使得他们对自我失去信心,对大学的学习也感到越来越迷惘。
2.大学新生生活问题的困惑
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期以来习惯了家长对他们千依百顺和一手包办的生活方式,致使他们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和生活依赖他人的习惯。大学新生中有的甚至是第一次离家独自生活,他们难免会对陌生的新环境感到恐慌,加之第一次面对集体生活也难免与同学产生磕磕碰碰。当这些矛盾自己解决不了时,他们渴望有人指导,却又害怕主动与人交流,因而对于大学生活中的问题常常感到迷惘。
3.大学新生情感问题的困惑
当前大学生性心理成熟较早,大学生恋爱呈现出低年级化,刚入学就开始谈恋爱的也不占少数。可是由于大学新生心智尚未定性,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很难理智地驾驭情感,因而他们对于情感问题常常感到很困惑。
二、大学新生产生困惑问题的原因
1.习惯了应试教育单一知识化和被动式的学习模式
大学与高中的区别表现在:一方面应试教育以应考为目标,知识学习单一化。而大学重视知识学习多元化,既包括学专业知识,也包括生活知识。这就使得大学学习进度比高中快许多,如高中三年学习几门课程,而大学却要一个学期学习几门课程。另一方面,高中的应试教育以教师“填鸭式”地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进度为主,学生只要被动完成每个阶段学习任务即可,也就是学生“被学习了”。这使得不少学生养出了思维惰性,导致他们适应不了大学主动的学习模式。
2.习惯了独生子女家庭“唯我独尊”的生活模式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几乎都是被父母一手包办。他们面对突然增强的集体生活,由于家庭背景、性格爱好不同,极易产生矛盾。加上习惯了独生子女家庭“唯我独尊”的生活模式,很难换位思考,和同学产生矛盾时缺乏忍让力,容易使矛盾升级,进而导致部分新生由于处理矛盾极端被同学孤立。
3.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滞后
高中毕业生在性生理方面已经接近或达到成年人水平,大学生活增加了与异往和接触的机会,使得入学新生产生了强烈、迫切的望。由于我国高中阶段的性心理教育几乎为零,所以大学新生性心理发展相对性生理发展滞后。对于刚入学就恋爱的学生来讲,他们由于缺乏正确的性心态,很难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望,一旦冲破底线,又经历恋爱失败,容易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
三、解决大学新生困惑问题的途径
1.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教育
(1)大学新生学习方面的适应性教育
首先,大学新生知识学习方面的适应性教育。第一类,大学新生专业知识学习的适应性教育。教师引导大学新生从了解—理解—思考—论证的过程去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最后达到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目的。第二类,大学新生人文科技知识学习的适应性教育。人文科技知识能扩大学生的眼界,强化他们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求新生广泛摄取人文科技知识,但同时也让新生明白这类知识的学习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第三类,大学新生生活知识学习的适应性教育。教师通过引导新生学习生活知识,提高他们的自理生活能力。
其次,指导大学新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第一,学习计划既不能内容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多就难以完成造成太大的学习压力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太少压力就小,很难激起学习斗志。第二,不能只重进程不重结果,僵化地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不预留机动的时间。笔者建议将每周分为一个时间段,不论某天学不学,只要一周的学习任务达到即可,当然也可以以月为时间段划分学习任务。
再次,指导大学新生掌握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好不好主要看具体个体运用后能不能到达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指导新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科的知识特点制定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最后,引导大学新生创新性地学习。提醒他们遇到问题除了问“为什么”,还要学会多问“为什么不”。这是因为多问“为什么不”能增强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而针对“为什么不”问题的解决能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
(2)大学新生生活方面的适应性教育
第一,教导新生自主、自理、自律。自主就是在生活中勤于动脑,有主见地计划自己的生活。自理就是学会照顾身体和预防精神卫生问题。自律就一方面是学会合理理财,另一方面就是会控制欲望,能将欲望转化为奋斗的动力。
第二,培养新生疏导负面情绪的能力。一方面针对生活困惑问题,要引导新生去认同科学的生活道理,正视自我的优缺点,学会扬长避短。另一方面,针对恋爱困惑问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性情操。
第三,培养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新生学习人际交往知识。如,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讲座、给新生推荐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其次,鼓励新生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社团活动,扩大社交圈,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最后,教师应该倡导新生在团队合作中团结、友爱、宽容、互助,培养他们的领导和合作能力。
2.开展大学新生抗压性的挫折教育
大学新生抗压性的挫折教育是从入学开始就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来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和抚平生活创伤的能力,预防他们将消极情绪扩大而自暴自弃。这里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引导新生正视大学生毕业后的困难,学会接受失败和不公平。
其次,培养新生的自信心。第一步,就是引导新生懂得自我认知、自我接纳和自我培养。第二步,就是设立合理的目标。教师应该提高新生的竞争意识,鼓励他们为自己拟定恰当的目标,在一步一步完成目标中获得成就感,逐步建立自信心。
最后,鼓励新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吸收挫折教育知识,学会健康地发泄消极情绪(如:参与体育运动和健康的校园比赛活动),增强自我完善和修复能力。
3.开展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以具体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为指导从大学入学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前进行职业能力培养。这里需要注意三方面:第一个方面,将情商管理纳入到大学生新生职业规划教育中以提高他们应对职场挫折的能力。第二个方面,帮助他们做好自我优缺点的客观分析和意向职业从业者要求分析。第三个方面,鼓励新生做好职业规划,定好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注意职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24-01
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所谓“有效性”一是指目标有有效性,二是成果的实效性。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即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文本要求,依据学生特点,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教学目的,促使学生掌握文本所要求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并把该知识体系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
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失效性分析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部分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效率低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
2.1 教师教学方面
(1)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差异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这些特点针对性的进行设计,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设计。当前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教学目标不具有可评价性,教学目标不具有层次递进性等。
(2)课堂教学内容不合理
高中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上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上,教师过于依赖教学大纲要求,没有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设计教学内容时往往造成所传授的知识体系与学生现有知识体系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教学内容的融入。
(3)学生主体性地位界定问题
高中教学实行课改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大大加强,但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就是过于放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听之任之,对学生的学习处处进行鼓励,而忽视了教师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角色。
2.2 学生学习方面
(1)学生学习态度问题
由于语文学习的长期性和相对枯燥性,在学生课堂学习中,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不注重知识的长期积累,而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能快速取得成果的其他科目上,在考试临近时,进行突击学习。
(2)学习方法问题
部分学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没有建立长远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在知识的积累方面过于零散,不具有系统化,表现在课堂学习中就是注重课堂学习目标,忽视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和课外知识学习的积累过程。
(3)基础知识差,无耐心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差的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是个枯燥而沉重的过程,他们基础知识薄弱,在课堂学知识的掌握上难度更大,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不仅要弥补知识的不组,而且要不断掌握新学习的内容,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3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3.1 优化教学目标
为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明确新课程标准的总体教学目标,即在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实现全面提高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此目标实现学生个人发展。
其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具有可行性的单元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把教学目标细化为阶段性目标,制定具有可实施性的课堂教学目标。
最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设计。由于各地区教材特点的差异性和学生个人特点的差异性,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切实分析这些特点,制定符合实际并能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
除了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实行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可评价性分析及教学目标的层次递进性设计等。
3.2 课堂教学的优化
关于课堂教学的优化,已经有很多方法的探讨,下面主要探讨两个方面。
(1)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活化课堂教学,创设民主、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些积极互动的情景教学环境,充分利用一些课堂教学资源,如相关背景资料的查询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以此来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程度,让学生在轻松的学生环境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中教师要细致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掌握状况,分析阶段性的教学成果,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制定下阶段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不能单一化,不仅仅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没有枯燥感,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3.3 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
高中教学的总体目标无非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优化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与适当点拨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实现了传统过的以教师“教”为主到以学生“学”为主的重大转变。前面已经分析到,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不能对学生听之任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必须做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效结合,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己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在学生学习迷茫时要进行是适当点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断升华。
(2)学生知识的延伸
语言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成了一种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在学生学习中,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更进一层。教师在个人知识,文化修养风综合素质方面都要远远高于学生,当学生达到一定知识积累时,就要加强学生知识的延伸,加强对其文化内涵的导入。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89-01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听课,发现小组讨论学习已经渗透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不仅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合作意识,而且增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小组讨论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在热烈讨论的背后,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第一,讨论似乎是万能的。当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时,就抛给学生讨论。第二,参与程度参差不齐。第三,发言权分配不好。第四,离题聊天。第五,实验课的讨论很难控制,学生总要说很多。
1.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问题史”。人类就是在不断的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前迈进的。无疑,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提出、解决各种问题。但是,调查发现,在“问题主体”、“问题意识”、“问题兴趣”、“问题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从问题主体方面看,以前是教师问,学生独立思考回答,现在是教师问,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显然,提问的主体没变。小组讨论学习时忽视了学生自学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
2.忽视了讨论的有效性。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探讨和研究。学生是动起来了,但效果怎样呢?调查发现,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这样说:“时间太短,来不及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前没有准备”“对讨论的问题没有兴趣”“问题太简单,没必要讨论”“小组学习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小组学习存在学习质量不高的问题。
3.忽视了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小组讨论学习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他们总是静静地在一旁,没有发言的机会,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局外人。这种状况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增大两极分化,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4.忽视了对小组讨论学习的调控作用。在小组讨论学习中课堂噪音过大,以至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不仅不利于小组成员对问题的深思,而且讨论的内容在脱离主题的情况下,这样的学习,从表面看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实际上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是一种近乎无效的学习。在这种吵闹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教师缺少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
5.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在小组学习这样的人际交往式的学习中更显重要。如果一个人长期不受重视,受人冷落甚至嘲讽,将失去自信心,产生自卑感。新课程强调学生获得新知的经历和体验,在小组讨论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合作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但是,小组讨论学习时部分学生缺乏彼此尊重,缺少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这必然使其他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匮乏。
二、问题的分析
1.教师盲目追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真正需求。新课标倡导开展探究式学习和小组讨论学习,教师认为,每堂课中都安排小组讨论学习,才能将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教师往往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方式。表现在讨论学习的内容很浅显易懂,明明学生自己就能解决,教师还要安排讨论,甚至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讨论学习。由于小组讨论的题目偏多,造成每次讨论不够深入。这时,教师又怕讨论占去“宝贵”的教学时间,不敢放手组织讨论,往往刚开始就草草结束。
显然,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的需求不了解。事实上,讨论的问题是否是学生学习时产生的,而且是急需解决的,以及讨论问题的内容、难易程度、是否贴近生活等都影响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2.教师在小组讨论学习上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发现这种新学习方式的发展机遇。小组讨论学习,课堂教学的中心更多地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教师对教学中心转移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意识不足。更习惯在间接经验传授的课堂上安排小组讨论,因为这样的课上教师对讨论的“收放”比较好控制;而对在实验课这样学生能直接获得经验的环境中安排小组讨论却缩手缩脚,这样课堂讨论总是很难驾驭,收不住。
实验课上,当实验结果和预期相反时,因为产生了疑问,此时学生最想进行小组讨论。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讨论欲望,没有安排讨论的机会,学生也会自发地开始讨论,出现所谓的“实验课上乱说话”的现象。看来,在实验课上是小组讨论学习最有意义的时候,也正是小组讨论学习这一新的课题最有研究价值的广阔空间。
三、问题的对策
1.小组讨论要出于学生内在的需要,而不是出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学生在学习时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学习。一般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后,有了疑问,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互相交流、讨论的欲望。当学生生成问题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对合作的需求,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开阔思路。学生的思维就会在无数次的相互撞击中迸发无穷的智慧。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把讨论引向,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引起交锋,逐步深入。
2.教师把构建小组讨论学习模式作为推动这种新学习模式的中心。小组讨论学习是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新课题,在这样的新课题面前教师要敢于研究、善于研究才能将这一课题深入发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有两个,一个是教师能力的提升,一个是新的教学规范的建立。
(1)教师要善于捕捉小组讨论中出现的有价值的话题,将讨论引向深入。为次,可以备一个问题记录本,这个本不仅记录有价值的问题,还要记录提出问题人的姓名和当时的情景,在问题解决的时候也做相应的记录。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积累问题。对表现欲强、表现机会多的学生,既要鼓励又要提示,引导他们同时学会倾听和分享。要善于为小组讨论设计各种话题,让那些不爱开口的学生也有感兴趣的话题,并及时予以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316-02
引言
生生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活动的策略和类型之一,现被小学广泛采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常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事。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只注重语言知识本身而忽略了语言的实用性。在教学观念上,只注重教师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生生合作教学策略把学生互动放在了首要位置和主体地位,这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并且这种教学模式重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杜郎口作为合作学习的示范校,已经通过实践证明,生生合作学习不仅为英语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而且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更好的平台。然而,一些学校在应用过程中却有运用不当,流于形式等问题出现,背其道而为之,最后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缺乏实效,效率低下。作者对此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并结合实践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及优化策略,以提高生生合作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一、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所以它的理论自然也就具有复杂性和多元化色彩。
(一)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融为一体。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称之为“完人”或“功能完善者”。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重视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教师的角色由此而改变,教师由课堂中的主导者变成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朋友。合作学习正是以这种理论为基础,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格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理论和学习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强调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起新的经验。建构主义重要代表人物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i+1”为生生合作学习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中,维果茨基强调它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之下决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之中,同样也体现在与较强同伴的合作之中。“最近发展区”也表明了同伴之间的理解范围相近,所以同伴之间的互动更有益于同伴之间沟通、学习以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
(三)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出版的《心智架构》一书中提出的来的。其理论主要强调‘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多种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所在,他试图通过扩大学习的内容领域与知识的表征方式促进以往被忽视的智能的开发,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多元智能论”包括言语、逻辑、视觉、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观察智能以及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智能领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多维度的智能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这也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被忽视的其他智能也随之被开发,尤其是激发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学生们通过合作完成任务,懂得了交流、沟通、理解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群体意识。合作学习符合人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生生合作在课堂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生生合作在课堂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本人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实习,在此期间对在校的同一年组多个班级针对合作性工作的五个基本要素对学生的行为、教师的行为展开问卷调查以及课堂观察。调查显示,生生合作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1.组内成员搭配不合理
教师对小学课堂的小组分组这方面还是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老师还是遵循就近原则,或者是让学生自动分组。而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性别,学习特点等没有明确的分析。有的学习强的同学分到一组的话学习效率会很高,但是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分到一组的话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可能完成的程度就没那么好,甚至没有机会参与课堂的发言。所以活跃的小组或某小组比较活跃的同学上课说英语说得更多,参与程度更高,学得更扎实。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会产生相应的积极促进作用,反倒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情感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2.存在假冒的学习小组
假冒的学习小组与高绩效的合作性学习小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高绩效的学习小组内部学生之间彼此相互信任、相互鼓励,分享信息。并且组内的每个人都担任着一份任务,每个学生所做的事情都与本小组的总成绩挂钩,所以每位学生都会很认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生怕自己的小组被其他小组落下,并且有很好的团队和竞争意识。然而,在假冒的学习小组内部,学生被要求一起完成任务,但他们对此并没有兴趣。尽管学生们表面上的确在一起讨论问题,但是有的小组在下面聊的内容可能就与课堂老师布置的任务无关。他们没有小组内部合作完成任务的意识也没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而且小组内部会有矛盾产生,这样更不利于小组内部的合作。
3.教师干预力度不够
有些教师对生生合作学习形式和教学设计了解得还不够,只是把生生合作流于课堂形式,布置完任务后,站在讲台上等待各个小组的最后结果。从而导致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状况也不清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整个课堂秩序很容易混乱,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改进也没起到任何效果,反而导致教学内容没有预期完成,学生也什么都没学到。没有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忽视了教师的新的角色担当,即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这样对生生合作学习状况的影响是极大的。
4.教师对合作小组的评价不合理
教师对合作小组的评价不合理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合作任务展示之后,教师只注重小组内比较活跃的个人进行积极评价,相反,缺乏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和组内其他成员的评价。这样不但造成每个小组组内目标不统一,而且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只注重合作之后的结果评价,不注重合作中的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不给予一定的评价。片面的评价方式会导致学生很容易缺乏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包括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生生合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1.合理组合小组成员
通常来讲,分配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组合的小组。异质小组将有更多的优势,在异质小组里,那些有来自不同背景、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的小组能让学生在学习上互补,让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认知上产生更多的分歧,这样就会刺激学生积极地学习。他们会有很多复杂的想法思想,从而会频繁的进行解释,以及从更广泛的角度讨论资料,所有这些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且帮助他们增加理解的深度、提高推理的质量。比如说,在复习课上,老师就可以根据以前的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序列排号,然后进行优、中和差的穿插组合,进行异质组合。还有可能考虑的因素就是性别、性格等。或者在保证异质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意愿自行组合。
2.传授学生高效的合作技巧
第一,小组的目标能够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激发每个成员的共同愿望,让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实现超越个人目标的小组目标;第二,要让他们感觉为了实现最终目标他们每个人都有身负重任,他们每个人的成绩都关乎集体的成绩;第三,教师要引导他们互相帮助、彼此分享信息,相互鼓励,彼此相互促进。
3.教师及时监督学生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监督意味着不断检查。生生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新型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互动形式更多,尤其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薄弱,更不能只是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和课堂的表现对学生作出评价,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布置任务,哪些任务通过学生之间互动即能完成的,哪些需要老师及时干预才能完成的,教师心里要有数。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在学生们一起工作时,不断地在各个团队之间来回走动,监督他们的学习情况。还应该观察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以此来评估学生们学习理论知识的进展情况;观察他们对人际之间和小团体技巧的运用情况。还要倾听一个团队的交流,并收集有关团队成员之间交流的资料。
4.教师进行合理全面的评价
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是教师的责任,但是如何全面合理地进行评价就需要教师进行仔细计划。教师既要注重结果性评价,也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成绩的价值和意义,又要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组内成员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并告知学生。把评价组内每个成员的成绩记为评价小组整体成绩。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参与,都承担一定的责任。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公开指出缺点后给予建议。
综上所述,生生合作作为较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引进英语课堂,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效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中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培养,尤其是促进小学生的听力与口语技能的不断完善,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兴趣英语化。但是低效的合作学习也会降低课堂学习效率,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反思,对不合理的小组分配要及时调整,并且进行合理的干预和评价。
参考文献:
[1]傅永曙.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