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4 05:06: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过程写作教学法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引言
SCI论文作为当今世界一流的科学论文收录检索条目,它的写作与发表已成为国内许多高校衡量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SCI论文写作过程作为了解与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手段及思路、了解国际最新科研动态的过程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的提高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极强的推动力。此外,伴随着我国医学研究领域不断加强的国际学术交流,以英语为工具语言的学术论文写作已成为众多医学研究者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学术成果的必备要素。但是对于一直在重教学轻科研的传统培养模式下成长的医学研究生们来说,他们所具备的写作知识远不能满足现阶段从事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需要,他们在英文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也仅仅是小学时学习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以及通过自己阅读文献的零星积累。因此,要完善医学研究生教育体制,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深厚学术素养、创新意识和能独立从事科研的高素质医学人才,针对于医学研究生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是截至目前,针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的研究尚为数不多,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从研究对象来讲,多数研究停留在对SCI收录期刊的语篇结构及句法层面的语言特点的分析,旨在为学术写作提供方向导引但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二、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主要有对体裁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的研究,但目前并无太多的实证研究证明其有效性,大部分研究只是在文本分析或学生问卷反馈的基础上给出进行体裁教学或探究式教学的建议,缺乏学生的写作的数据分析。三、在研究内容方面,据笔者的调研情况看,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郑家伟(郑家伟,杨秀娟,张善勇,2011),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杨植(杨植,2012)和第三军医大学的詹小青(詹小青,廖荣霞,陈敏,2010)的研究涉及到具体专业SCI论文的英语写作之外,其他研究均从广泛意义上探讨SCI科技论文的写作及课程建设问题,因而研究缺乏针对性,此外,就SCI科技论文本身来讲,几乎没有研究涉及到特定专业下的具体论文形式写作的探讨。
因此,笔者认为探讨不同教学法在医学研究生SCI论文写作中的影响程度,找到和发现不同教学法下学生SCI论文写作能力的最佳发展维度对于弥补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中的空白,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研究生SCI论文的写作能力发展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具体来讲,本研究重点围绕写作教学常用的体裁法、成果法和过程法来展开,其研究结论如下:
一、体裁法
总体来讲,体裁法对学生语篇结构的影响最大。在教学中,教师分别选用了比较标准的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和临床总结的范文与学生品读,重点讲授了学术论文与学生较熟悉的说明文、记叙文以及一般性论说文的体裁区别。此外,对于学生影响较大的应用文体裁意识,教师也着重进行了讲解和分析,使学生首先从文章样式上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和掌握。反应在写作中,学生一般能基本遵循学术论文的篇章结构,做到不落要素,但是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使文章各部分结构匹配合理、详略得当。
二、成果法
在学生SCI论文写作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成果法对其学术语言维度的影响功不可没。由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母语因素的干扰,并且长久以来缺乏学术语料的输入,因此,研究生们的写作水平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则基本处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水平,不但缺乏学术词汇的积累,而且在句式结构和表达形式上单一枯燥,不符合学术论文的表达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大量学术语料的输入,一方面通过精选真实语料中的高频词汇和表达法来强化记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评价纠正学生文本中的语言、语法问题和非常规表达现象。由此,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积累科学词汇和表达,并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应用到真实的写作任务当中。
三、过程法
在实际教学中,过程法一直以组合的形式应用于前两个教学法实施过程之中,通过学生的座谈和问卷反馈分析,过程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一方面依据过程教学法的写前、写中和写后的学习阶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写前阶段应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在写中阶段,通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和互评引导学生不断地修正文本并反思错误原因。在写后阶段,教师除给予建设性的点评之外还会进一步指出学生下一步的改进目标。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求学生对课堂的每一个学习步骤进行课下反思,从教和学两个角度对课堂教学给予评价和建议,反思自我学习的优势和劣势等。通过反复练习,学生逐渐在过程法中领悟到了批判性思维的实质和意义,掌握批判性思维的行为策略,并能自觉地把这种策略应用到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中。学生科研能力水平提高了,其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家伟,杨秀娟,张善勇.如何撰写与发表口腔医学SCI论文[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9(5):420-429.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111
一、过程体裁教学法简介
过程体裁教学法(the process genre approach)最早是由英国的Stirling大学的Richard Badger和Goodlish White在2000年提出的一种综合写作教学模式。它能充分发挥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和体裁教学法这三种写作教学法各自的优点,同时能有意识地克服和规避各自方法的不足。过程体裁教学法强调写作应包括语言知识(体现在成果教学法中)、语境知识(体现在体裁教学法中)、写作目的(体现在体裁教学法中)和写作技巧(体现在过程教学法中)等要素。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基于资源整合互动策略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模式。
二、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Go For It(人教版)教材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每单元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活动学会语言。单元话题写作是基于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话题,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使用本单元的目标语言进行写作。而这个话题通常与阅读材料section A 3a或section B 2b的文章息息相关。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阅读课和写作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运用过程体裁教学法,将阅读作为写作创设的具体情境,并在写作中将阅读材料作为一个体裁的文章在语言知识、语境知识、写作目的和写作技巧上作进一步的深化。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将过程体裁教学法分为课前准备阶段、阅读文章阶段、话题写作阶段和批改总结阶段。
1. 课前准备阶段。认真研究阅读材料section A 3a和section B 2b的文章和单元话题写作要求。教师可以以单元话题背景语言为依托,通过改变作文材料,达到促进学生对单元目标语言进行再理解、内化提取和综合运用的目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 阅读文章阶段。阅读的过程,也就是模仿写作的过程,我们的学生是通过模仿培养写作技能的。教师可以采取自上而下、先见森林后见木的阅读方式,首先通过阅读揣摩作者的意图,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章各个段落层次的分析,领悟文章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作者所采用的各种衔接手段,领会文章的各种表现手法和谋篇布局上的特点,并借以掌握英语写作的内在规律,采取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明白组句成章的各种原则,进而增加篇章意识,学会从宏观角度上构筑文章的框架结构,为将来的英语写作准备必要的技能。
3. 话题写作阶段。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搭建从词汇、句型到篇章结构的框架,使学生各抒己见,并将它们对某一体裁的认识内化到其知识结构中。
4. 批改总结阶段。这个阶段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决定是在课堂进行或是放到课后进行。在课堂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收集、掌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并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做出及时评价,从而使教、学双方得到过程体裁教学中的第一手反馈信息。
三、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案例
笔者以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级Unit7“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clothes.”单元写作为例,将Section B 2a-2e的阅读材料和3a-3b的写作任务结合起来探析过程体裁教学法。这也是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如何规范地进行议论文写作。
1. 课前准备阶段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Unit 7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Section B的阅读语篇介绍了一个叫刘宇的男孩,他希望实现自己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梦想,为此和父母产生了分歧。文章的结构比较清晰:第一段提出话题(topic),第二段和第四段是父母的观点和理由,第三段和第五段是刘宇的观点和理由。整篇文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Section B3a-3b是写作板块。3a以表格形式提供给了写作大纲,要求学生列出不赞成的规定、不同意的理由以及修改建议。3b则提供了写作支架,增加过渡性语言,帮助学生使用合理的语言表达,写出完整的文章。
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如果要运用过程体裁教学法完成这两大部分的教学,难点是:(1)如何使学生在写作中正确运用阅读中所学的词汇和句式;(2)如何使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使用恰当的具有连接作用的词或句式;(3)如何安排文章的段落结构。
2. 阅读文章阶段
在阅读文章的处理上,笔者采用“Top-down”即“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
Activity 1: Read the title
(After a short warming-up activity, ask Ss to read the title.)
T: What’s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
T/Ss: The article is titled “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s?”
T: Well, what do you think the article is mainly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S1: The writer may have problems in making his decisions.
S2: Someone may not agree with the writer.
S3:...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章标题,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的中心话题,揣摩作者的意图,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满足了他们好奇的心理特征。
Activity 2: Read and Answer
(Ask the Ss to divide the article into some parts and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Part 1: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T: Could you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e article? By the way, where can we usually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of an article?
Ss: The first sentence in the first paragraph.
T: Are you sure that the first sentence in the first paragraph is the topic sentence?
S1: No. I think it is “Teenagers often think they should be allowed to practice their hobbies as much as they want.”
T: I am sorry it is not the right one.
S2: Do you agree?
T: What do you agree?
S2: Do you agree that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practice their hobbies as much as they want? (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主题句,但应根据前一句补充同意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主题句,引导学生探索议论文的模式。议论文的模式是比较固定的,一般来说开篇第一句就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是主题句。但不是所有的议论文都是这样的。学生要通过仔细阅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主题句与文章标题也是相互呼应的。
Part 2: Find Liu Yu’s and his parents’ opinion and reasons
笔者在这个环节首先设计了两个问题:1. Who gives their opinions and reasons? 2. In which paragraphs can we find their opinions and reasons? 学生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紧接着笔者就这两个问题进行展开。以“Liu Yu’s parents’ opinions and reasons”为例:
T: What do Liu Yu’s parents think?
S1: They don’t allow Liu Yu to train so much and become a professional running star.
T:How do you know Liu’s parents dont allow him to train so much?
S2: In paragraph 2, there is a sentence, “However, his parents won’t allow him to train so much”. (引导学生寻找过渡句。)
T: Why don’t they allow Liu Yu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running star?
(板书The first reason is that...,引导学生使用具有连接作用的句型)
在这个环节上,学生颇费了点时间寻找到了四个理由。笔者将四个理由的句式一一呈现在幻灯片上。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利用幻灯片上的词汇和句式复述“Liu Yu’s parents’ opinions and reasons”。并且在学生复述过程中,摘录学生使用的连词。“Liu Yu’s opinion and reasons”部分的操作基本一致。
设计意图:不同体裁的文章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议论文有三个要素,即论点、论据和结论。这篇阅读材料不属于典型的议论文结构。为了更有利于后面进行的写作教学,笔者对阅读材料进行了灵活处理,通过表格的形式提炼文章,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了解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怎样给出自己的理由。并且指导学生掌握词汇和句型的使用。
3. 话题写作阶段
Section B 3a提供了单元写作话题,即父母制定了家规“can’t play computer games”和“can’t watch TV”,3b提供了写作支架。笔者认为在写作支架的搭建上可以借鉴阅读材料的篇章结构、句式和词汇。为此,笔者重新设计了写作材料。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完成写作呢?笔者认为,教师如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完成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步:“Well, you really did a good job in talking about Liu Yu’s family rule. And suppose you have a family rule. Your parents don’t allow you to watch TV because they hope that you can enter a good high school. Now look here.(呈现幻灯片上的材料作文) How many paragraphs are you going to write? What will you write about in each paragraph?”在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笔者通过板书把作文的整体结构呈现在黑板上。
第二步:“In which sentence do we usually give opinions in each paragraph?”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已经知道在议论文这样的体裁中,通常是开篇就会明确地给出观点。答案无疑是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就是“topic sentence”。笔者继续追问,“What is your topic sentence in the first paragraph?”和“What reasons may your parents have?”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将主题句和学生要用到的词汇、句式写到黑板上。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操作步骤相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最后生成的黑板板书内容。(内容略)
第三步:“Wow, we can see so many reasons in each column. How can we put these reasons together?”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总结这篇作文会用到的具有连接作用的词汇和句型。如下:
第1组:first/firstly, second/secondly, then, finally/at last/in the end...
第2组:also, besides, what’s more/worse, moreover, in addition, more importantly, by the way, one more thing...
第3组:The first reason is that …, The second reason is that ..., The (上接第112页)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
第四步:呈现文章所有信息,并强调可以适当增加上课的内容。
4. 批改总结阶段
由于时间关系,笔者采用的是课后教师批改的方式。从开始实践过程体裁教学法以来,笔者都要求学生要将写作课中的关键词与句型记在笔记上,并切实地按照教师的要求把课堂上出现的词汇、句型和篇章结构用起来。所以,笔者的作文批改方式也做了相应的改变:(1)坚持给学生作文纠错;(2)学生的主要信息采用打勾的方式检查;(3)用得好的词和句子用波浪纹和五角星。
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笔者对学生写作中的好词好句进行了收集,佳句后面署上学生的名字,并且用幻灯片的方式在黑板进行了投影。
在作文讲评结束后,学生需对作文进行二次修改,笔者也对二次修改的作了批改。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33-02
一、引言
随着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及共通语(Lingua franca)地位的建立,英语在学术知识传播中逐渐成为主要媒介语言,大多数全世界交流的学术论文都是使用英语的(Ammon,2001)[1]。一方面,英语通用语使学术交流更广泛和高效,而另一方面,形成非英语母语(NNS)学者在发表学术见解的障碍。所以,NNS学者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处于劣势,他们不但要具有专业学术知识,还要具备英语语言能力,因为语言技能与成功与否是相关的,这也使得非英语国家学术用途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的研究十分必要和重要。蔡基刚[2]也提出大学英语应从基础英语逐渐转到专业英语上来,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应是学术英语。本文将讨论如何在学论文写作中通过体裁教学法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
二、体裁教学
以Halliday[3]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Swales[4]和Bhatia[5]建立了自己的语篇体裁理论。Swales在其所著Genre Analysis中将genre解释为:“体裁包括一系列交际事件,交际成员共享某种交际目的,这些目的职能为该话语社团所承认,因为构成某一体裁存在的基本理论。这一基本理据形成体裁的图式结构,并影响、限制内容以及文本的选择。”每一个专业领域的语篇都共享一定的程序(generic stages)、目的(social purpose)和语篇形式(textual form),这些都是由该专业领域的话语社区(discourse community)约定承认并共同使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Bhatia曾对此作过进一步的阐释,其要点是:(1)体裁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2)体裁不是一般的交际事件,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3)在建构语篇时,我们必须遵循某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4)尽管体裁有其惯例和制约性,内行人仍可在体裁规定的框架内传达个人意图或交际目的[5]。
Swales提出“体裁教学法”(genre-based approach),根据语篇的“语步”(move)和“步骤”(step)作为语篇分析的基本单位,对语篇的各部分的体裁特征作了概括总结。“体裁教学法”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盛行,建立在语篇的体裁分析基础上,即把体裁和题材分析理论自觉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其目的是:(1)引导学生掌握属于不同体裁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2)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构建(linguistic constructs),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意义构建(social meaning constructs);(3)引导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又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属于某一题材的语篇(Kay,H.&T.Dudley-Evans 1998)[6]。
国外对体裁教学法的研究提出各种形式,笔者在此借鉴Feez[7]提出的教学循环模式(teaching and learning cycle),包含一套系统完整的某个特定体裁的写作教学的参考模式,为写作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循序渐进地认识和建构特定语篇体裁的五个步骤,每一教学步骤都有不同的目的,所以也有不同的教学活动。这五个步骤是:Building the context- Modelling and deconstructing the text-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Linking to related texts。
以论文的“介绍(introduction)”部分写作为例,Swales提出,论文的介绍部分通常有三个语步:(1)确立研究领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2)建立合适的研究地位(Establishing a niche);(3)占据该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通过Feez提出的五步教学循环过程,学习者能够对论文介绍部分的构成有更深刻的了解,对每个语步极其目的探索解构过程使得学习者能够更好的掌握语篇布局,教学过程可以遵循下列步骤:
第一步:建构语境(Building the context),即引导学生了解目标体裁语篇所在的社会环境和交际目的,介绍或者提问学习者对论文的介绍部分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可提供辅助及背景知识。第二步:塑造并解构语篇(Modelling and deconstructing the text),使学生分析实例语篇的结构模式和解构语篇了解其特征,在解构论文介绍部分时,可以使学习者参考Swales提出的三个语步,并让学生自行探索实力语篇是否符合这三个语步,进一步分析各个语布都如何通过语言得以实现的。第三步:共同建构语篇(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学生共同参与建构所学体裁的语篇,小组共同探索,参与学生互相学习。第四步:独立建构语篇(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所选题目独立建构语篇。第五步:联系相关语篇(Linking to related texts):学生探索如何把再次教学循环模式中所学的知识与其他相同或相似语境的其他语篇相联系。
第一和第二教学组成部分,如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论、讨论等部分都可以参考教学循环过程完成教学步骤注重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使学生通过实例了解论文介绍部分的语篇布局,即在理论上认识论文的写法。第三步和第四步则在有了语言输入后让学生能够合作甚至独立建构类似语篇,使学生在认识目标论文后,能够合作或独立完成类似语篇,即主动探索论文的写作过程。第五步则是提高学习者分析推理能力,能够将所学语篇应用实际并得到发挥,即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完成介绍部分写作教学后,论文的其他。
三、体裁教学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传统的大学英语学习写作教学及四六级考核形式,侧重写作的最终成品,应试的学生完成写作上交试卷,学习者在写作中没有更多的反思。然而,论文写作与四六级作文的写作过程和目的都不一样,研究生阶段学生更重视其在学术研究的发展,其论文撰写过程也是要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而EAP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时候,单纯采用过程教学法(process-based approach),其典型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一稿、二稿至终稿的撰写和同辈互改等形式,难以满足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所以,笔者认为,要借助过程教学法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文本,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采纳体裁教学法(genre-based approach)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分析文本-解读文本-构建文本的过程中学习论文写作的过程。
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下,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如果学习者仅掌握教材的知识点,很可能在步入社会时发现所学知识已经陈旧,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如何使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跟上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就显得尤其重要。自主学习并非孤立的自我学习,而是要有教师辅导、同辈互助和自我探索的学习过程,而大学生在即将步入社会时,更应学会学习的方法,使得学习能够事半功倍。
将体裁分析法结合到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能够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体裁分析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在于它的解析性,它不仅是对语篇语言特征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揭示语篇建构的理据,探讨语篇结构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认知因素,并揭示实现交际目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回答了语篇是如何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这样的一个关键问题。
四、体裁教学法过程的问题
(一)教师要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收集和在课堂利用合适的语料,以完成整个教学循环过程,因为在前三个环节,学习者都要围绕教师所提供的语料进行结构分析,这三个环节在学习过程中起到提升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的作用,对学生的继续学习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同时,这也体现了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辅导作用至关重要。
(二)教师在辅助学习者进行文本解读时,也要提醒学习者,体裁也并非一成不变,它是在一定时期被某一人群所共同接受和遵守的,但体裁可能由于文化因素或语篇变量(text parameter)的不同,而存在某种差异,人们可以在不破坏体裁基本结构的原则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在写作课堂学到的是写作方法,他们才能够举一反三,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三)教师在遵循上述教学循环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与学的次序,并在必要时对某个环节进行再循环或多次循环,直至达到教学效果和要求。
参考文献:
[1]Ammon,U.The dominance of English as a language of science:effects on other languages and language communities[M].Walter de Gruyter,2001.
[2]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4):306-308.
[3]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Edward Arnold Ltd.,1978.
一、引言
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和实践性环节。撰写毕业论文不仅具有一般写作的意义,而且有其特殊的作用:即培养科研创新意识,锻炼思维组织能力,训练语言运用能力,激活知识的输出与输入等。而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论文选题多年来一直是学生和指导老师最为头痛的问题。使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论文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即价值。
二、论文写作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生受其自身知识的局限,选题存在多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题目范围过大。比如,有的同学选这样的论题:“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English Culture”,“Translation of English Proverbs”。其二:题目不够新颖,缺乏创造性。笔者发现,如果选题是文学方面的,题目大都集中在《红字》、《苔丝》、《简爱》、《了不起的盖茨比》、《傲慢与偏见》、《飘》等少数几部文学作品上。其三,学生思路太窄,部分题目存在某种雷同现象。以此为根据,笔者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三、论文写作中选题的方向
论文选题应该符合英语专业的培养方向,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与理论意义。要有新颖性,有一定的学术性,选题原则上要反映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一般来说,英语专业的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选题:
1.文学、文化方向
对文学的研究指的是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形式的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及其他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以及对作品中的人物、主题、产生的背景、作家的风格、派别等进行分析和评论。学生可以阅读一本或几本英语文学作品,对其进行个案或对比研究,或对一个或两个英美作家进行个案研究或对比研究,包括作家的出身,所受教育,经历,爱情,家庭,所受其他作家思潮,哲学流派的影响等。也可以以文体分类的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包括小说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等。
2.翻译方向
口、笔译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口、笔译方面毕业论文的选题大致有以下范畴:中外翻译史;翻译理论;翻译理论评介;译文评价;翻译与文化特殊用途语言翻译(如外贸、体育、旅游等专门行业汉英翻译);翻译与文体、修辞;翻译实践等。
3.英语语言学方向
语言学与语法有相关、相连和包容的关系。语言学和语法选题大致包括:语音学,音位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方言;语法学,词法,句法,功能,转换,对比等;词汇学;构词法;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对比;外来词语等。
4.英语教学法研究
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外语教学法;传统教学法与新式教学法比较;各种教学法比较:优势和不足,相辅与互补;分层次教学,优势与弊端,可改进之处;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利用先进教学辅助设备和手段进行外语教学等。
四、论文写作中选题方向的可行性
关于选题是否有研究的可行性,Creswell 建议可以先提出以下问题:首先,就时间、资源、语料收集而言,该题目研究是否可行? 其次,研究者个人是否对该题目感兴趣,以保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与足够的重视? 另外,该研究是否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观点?换句话说,应遵守论文选题的三原则:价值原则,能力原则,兴趣原则。毕业论文要有新颖性,有一定的学术性,选题原则上要反映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其次,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选题,选择自己能够找到充足材料的题目。论文要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和远见,应该发人深思,使人受益且获得新东西。
根据论文选题的可行性原则,结合学生选题的方向及常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文学文化方向选题。这方面的选题资源很多,也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学生很难跳出一个思维定式,经典名著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该说的已经都说了,怎么创新呢?能够有所突破很难。不过,为了避免学生选一些老掉牙的题目,可以选择新的突破口。比如,选题“像鲁滨逊一样在逆境中创造精彩”;“《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从《哈利波特》看儿童的成长”等,笔者认为,这是比较好的题目,写起来可以结合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思也不乏味。还有,学生可以从所学课本取材,《高级英语》的课文大都来自原著,从这方面着手,既挖掘了课本,又开拓了知识,还完成了论文,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比如,有的同学就有这样的选题:“On the Culture Conflict of”Everyday Use“ by Alice Walker”。再者,也可以从影视文学选题。(2)翻译方向的选题。学生在这一方向选题思路很窄,容易集中,有可能选题部分或全部重复。诸如选题“Culture Difference in Advertisement and Its Translation”“Culture Difference in Proverb and Its Translation”“Culture Difference in Color Word and Its Translation”这些题目看似不同,其实写起来可以换汤不换药,可套用相同的写作风格,相同的提纲。避免这方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扩大视角,比如,“关于对外交流翻译中不足的反思”是一个较好的题目。可以从电影名的误译,旅游翻译的误译等多方面入手。(3)英语语言学方向的选题。这方面的选题令一般作者望而却步,因为涉及到抽象的理论知识,不是自己能把握的或感兴趣的。但不容易与别的同学重复,也容易创新。比如,“网络发展中的英语进化”就是个不错的话题。(4)英语教学法方向的选题。此选题能查阅的文献很多,也能激发作者的兴趣,只是不太容易把握,涉及到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等。比如,选题“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需要做相应的实验。
综上所述,学生要尽可能多地查阅书刊文献资料,通过文献阅读,了解某一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每个方向的选题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有能力的学生也可有选择地把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文化学等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或对上述学科进行某种类型的比较,寻找一个突破口,建立自己独特的课题,以便能够产生“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谈我不谈”的突破性效果,能够形成“弃暗投明”、不落俗套乃至别开生面的选题风格。
五、结语
撰写毕业论文前应当重视选题,深思论文的选题是否有新意、有创见性,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与本专业有关系、选题范围是否过大。而且应当特别考虑论文题目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题目是否简洁、大小写是否符合规范等几个环节,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题目都不可晦涩难懂。
参考文献:
[1]田贵森,段晓英.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4.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173-02
1 研究目的
写作是体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最重要的一种产出性技能,是考察学生英语思维的有效途径。然而,英语写作教学都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疑难顽症。学生作文中的许多句子就是单个词母语式的简单堆砌,语法不通,逻辑不清。究其原因虽说比较复杂,但中学的应试教学是应该负一定责任的。尽管外语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也不断强调要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然而事实是许多老师为求高分,为求升学率仍然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语法点的讲解以及海量做题上,很少有初、高中教师能真正把重点放在听说读写这四项实用技能的指导和训练上。结果是大批学生即便到了大学阶段,其听说能力都非常有限,更不用说涉及到构思、语言组织、语法的融会贯通等更加综合更加系统的应用能力的英语写作了。
这种现象在高职高专学生中间尤为凸显。先抛开语言表述能力不说,但就句子的语病来看真是千奇百怪,句子结构混乱、主谓不搭、成分缺失、修饰性成分错位、非谓语动词错用等语病随处可见,甚至时态、语态的错误也十分常见。而大多数学生要面临考级和雅思考试,其中英文写作占了相当的比例,写作辅导时若重新从语法讲起,进行系统综合训练有些不切实际,对于学生整体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基于此,采用语块教学法是在基础、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的情况下,整体提高学生写作成绩的有效途径。
语块教学法是相对于一些传统语言教学法的弊端最先由Lewis(1993)提出来的,其基本原理是:“语言由语法化的词汇构成,而不是词汇化的语法”20多年以来语块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得到众多国内外学者和教学者的广泛研究论证证明其是集词汇、语法、语用为一体的词汇化板块,它的这种特性使学习者将语块作为整体进行学习,会极大提高语言输出的流畅性、准确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因而可以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写作教学方式,在外语教学中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前景。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定量方法探索和证明语块法的应用方法和学生英语写作成绩之间的相关性。此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为Nattinger&DeCarrico对语块的结构和功能分类法。
2.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1年入学,自然情况基本相似的两个高职英语强化班,一班为实验班(实验过程中采用语块教学法),另一班为对照班(实验过程中采用常规教学法)。
2.3 研究方法
测验法:通过实验前后两次对两班学生分别进行作文考试,运用SPSS统计软件通过组内和组间对比对两班学生的作文成绩进行分析比较。
2.4 实验步骤
前测――分类指导――后测――数据分析――结论。
3 语块教学法在写作课上的应用
3.1 实验班的英语写作课以语块教学法为中心
3.1.1 以话题为线索帮助学生学习语块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的共同目标都是未来要参加雅思考试,因此应按照雅思模式来进行写作训练。雅思议论文写作基本围绕诸如教育、科技、发展、政府、媒体等14类话题进行。
在学习每一类话题写作前,先向实验班学生推荐足够的相关语块。以话题“环境”为例,笔者帮助学生总结足够有用的单词和语块,如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me-saving machines/bring 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ergy shortage/ be responsible for/green house effect/do great harm(good) to…/in short supply等。然后有意识地通过造句、翻译、写故事等练习识记消化它们;再通过范文学习它们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它们;还可以在范文学习之后仍然使用这些语块改写范文的方法进一步巩固这些高频语块,使之最终成为学生运用比较自如的表达词汇,以备日后涉及此话题时能信手拈来。
3.1.2 以体裁为线索帮助学生学习语块
以话题为线索学习语块是帮助他们从微观上打下一个良好的写作基础,而以体裁为线索学习语块是帮助他们从宏观构建语篇。英语写作常见的体裁有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写作等。一些被称作“宏观组织者”往往被用在于不同的文体来帮助组织信息。根据不同的文体学习和积累大量的语块可以提高他们作文的有序和一致性。例如,对于议论文,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以下语块组织话语结构:①提出观点语块: I believe that / I am convinced that /In my opinion/ My point is 等。②列举论据语块: first(ly)/secondly/thirdly/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second place…/ what is more/ moreover /in addition/ last but not least等。③转换话题语块: as far as... be concerned/as for.../however/on the other hand/on the contrary /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等等。④结束话语语块: all in all/to sum up.../ in summary/in a word/in brief/in conclusion/on the whole等。
3.2 对照班的教法
对照班的英语写作课以常规教学法(过程法和结果法)为中心:[1]欣赏和学习范文,总结论点并仿写。[2]就所要写的题目引导学生讨论,提供必要词汇和论据,拟写提纲,然后写作、批改、讲评。
4 结果分析
4.1 前测结果的组间比较
前测作文平均得分情况(如表1)。
从上述得分情况首先我们可以看到, 对于实验班和对照班无论每个项目平均得分还是总平均分数均处于4和5分之间。这样的成绩说明了这项研究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整体较低。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每一项得分和总平均分数未见明显差异,只有-0.07%。结果清楚地表明, 实验班的受试者与对照班的受试者处在相似的英语写作水平上。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p=.937(P> 0.05)更加科学地证明了两个班的平均分差异不显著。
4.2 后测结果的组间比较
后测作文平均得分情况(如表2)。
经过近两个学期的分组指导,在对两个班进行统一题目统一标准的第二次作文测试后,获得了上述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两个班的作文成绩无论单项平均分还是总平均分对比前测成绩均有了较大的进步。然而,与前测结果不同的是实验班每个单项平均分和总平均分都超过了对照班,尤其在连贯与衔接、词汇资源和语法掌握方面更为明显:组间差距分别为11%,17.5%and10.6%。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0.039(
5 结语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6-0036-05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对教学法的诉求
2006年,哈佛大学前校长德拉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指出,比起半个世纪前,当今美国大学的建筑、设备、课程种类与数量都显著增加了;学生可以看到电脑投影的课,可以在个人电脑上写文章,可以经网络提交作业。但是,学生的写作、外语、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步了吗?学生的道德推理、公民责任感及文化包容度提升了吗?博克对这些公认的大学通识教育目标是否真正得以实现提出了质疑。
历史上,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一直较多地围绕通识课程目标的重建与课程内容的重整,较少地关注教学过程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在绝大多数的通识课上,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听教师讲,记笔记,背教材,并照搬到试卷上,但很快就遗忘了。根据计算,一般学生在课后15分钟内就记不得课堂上绝大多数的事实性内容了。相反,兴趣、价值观和认知技能却能够持续更久,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而非被动地阅读或听课所获得的概念和知识也会保持得更久。因此,学生从大学带走什么知识和学识技能,较少地取决于他们上了什么课,更多地取决于课是怎么教和教的质量如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系列著作和研究报告的发表引起了美国高校对本科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重视。1988年,美国大学协会(AAC)发表的题为“通识教育的新活力(A New vitalitv in General Education)”的报告指出,通识课程中“所教的内容可能不如如何教来得重要”,并对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提出了如下建议:合作式学习、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利用电子媒介和引导本科生科研等。
美国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作出了积极回应,开发和实验多种主动学习教学法(active-learningpedagogy),以确定哪些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大学通识教育目标。“回应历史教学法(Reacting to the PastPedagogy,简称RTTP教学法)”,作为主动学习教学法的一种,是由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历史学教授卡尼斯(Mark c.Cames)于1995年开创的。在短短的15年时间里,RTYP教学法已经被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300多所高等院校使用,40多所高校加入了“回应历史教学法协会”(RTrP Consortium)。该教学法于2004年获得了美国“西奥多・希斯伯格教学创新奖”(Theodore Hesburgh Award for pedagogicalinnovation)。在通识课程中使用过RTYP教学法的教师们普遍认为,RTrP教学法有效地实现了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AAC&U)在其研究报告《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学习》(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2007)中提出的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目标中的多数目标,成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的一种创新途径。
二、RTrP教学法的教育理念及其三个要素
(一)RTrP教学法的教育理念
(1)一种融人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
美国绝大多数学院的习明纳采用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即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较难的文本。而在采用RTIP教学法的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参加一种或多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game)。游戏以经典文本中的某一历史情境为背景,学生被指定扮演该历史情境中的一个人物角色。每一种游戏大约持续10课时(75分钟/课时)。教师的角色是游戏的管理者、协调者和促进者;学生负责组织安排课堂辩论并实践历史上的议会、法庭及科学社团活动的程序。
在每种游戏的最初课时阶段,教师对游戏相关的议题及历史背景给予指导。第二或第三课时阶段,教师根据历史人物给学生分配角色。第三课时阶段初,整个班级分成几组,扮演相似角色的学生形成一组,将在课内外一起规划如何完成目标。到第四或第五课时阶段,全班学生碰面,扮演“管理者”角色的学生(如公元前403年雅典议会的主席、明朝翰林院的大丞相或1945年西姆拉会议上英国殖民地的大总督)将主持游戏过程。教师仅仅在解决一些争端或对其他事情进行裁决的过程中进行干预。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主要在课外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与个别学生直接接触或提供建议,赋予学生讨论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
游戏的核心是说服。对于分派给学生的每一个角色,他们都必须说服别人“他们的”观点比对手的更加有道理。“他们的”观点来自角色描述中引用的重要文献。在限定的6到7次课时中,学生试图解决一场危机或写出一部宪法。成功说服其他“代表”、“会议人员”或“官员”的学生将会得到选票并最终在这次游戏中“获胜”。但是,所有学生都共同参加这一次紧张而激烈的体验,体验的目的是,在与其他对立观点的对话过程中表达一种连贯的世界观,而不仅仅是从教师那儿获得学分。
最后的几次课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这次游戏引发的历史、政治、文化或宗教等方面的议题。学生通过参加这种游戏培养了特定的技能,如说服性的演讲与写作、团队合作、协商和领导力,这些技能是学生今后参与到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所必需的。
(2)历史的偶发性及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绝大多数的通识教育概论式课程教给学生的是已发生的事件。历史学家和其他学者推断出事件的因素--通常包含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技术的诸种因素--导致某种结果。如,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引起了工人运动;古代雅典海上贸易的繁荣促使其海上霸权地位的诞生;等等。而这类学术研究往往缺乏对个人行为和个人决策重要性的研究。RTTP教学法认为:个人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力量约束了个人的行为,但是这些力量并不决定人的活动;个人的活动由自己决定。
RTTP教学法根据设计者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在游戏中再现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包含经济、社会、政治等所有因素的力量。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不一
定在这个游戏中完全重现,但是“真实的”历史将会帮助学生厘清历史起因并理解和判断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RTTP教学法也给学生提供从个人角度探讨反事实问题的机会:在古希腊,一群不同的领导者是否会有效地抵制雅典民主的崛起?一套不同的论点是否会阻止伽利略被罗马宗教法庭判罪?宣扬个人重要性意味着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RTTP教学法认为,历史的形成是源于多种因素,包括个人的变化莫测。因此,历史是偶发性的。由此,学生能了解到个人参与的价值。
(二)RTTP教学法的三要素
(1)对重要文本的批判阅读
RTTP教学法的主要前提是:思想与生活相互交织在一起;特定生活所面对的问题则影响着思想的演变。对思想的研究不可能脱离思想出现的社会情境;对人的研究则需要了解决定人类社会和文化进程的知识建构。名著教学法主要是讨论经典著作,但很少论及著作出现的历史情境。与此不同的是,RTTP教学法要求根据名著出现的历史背景来审视这些经典文本。因此,学生的阅读材料主要有两类:重要思想家的著作和反映当时社会或历史背景的著作与论文。如果学生扮演的角色是1945年印度的印度教激进分子,那么他就会被建议阅读有关印度教兴起和伊斯兰民族主义的文学作品,以及阿姆倍伽尔、甘地等人的著作。初次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孔子的《论语》或清教徒的布道时,学生们可能会有点胆怯,没有充足的信心,因为这些思想本身就很深邃,不能轻易读懂。但是,为了能够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并在游戏辩论中获胜,学生必须在课前深入地研究和理解这些文本,使自己的论点建立在充分的论据基础上。
(2)有效而有目的的写作
RTTP教学法中,学生有口头和书面两种主要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每种游戏都包含写作任务,通常要求学生写2到3篇、共10到12页的正式论文。学生必须理解影响他们所扮演的历史角色的思想,必须说服他人“他们的”思想是有意义的。RTTP教学法中,写作是一种说服的练习。学生在论文中提出强有力的观点,并将论文通过电子邮件或课程管理系统发给全班同学阅读,等待扮演对立角色的学生的批驳。另一方面,在学生批评对立观点之前,他们也必须批判地阅读每一位学生的论文。书面作业是课堂讨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此外,只要学生认为有利于达到说服他人并赢得比赛的目的,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书面表达方式,如法律书、诗歌、宗教教旨、新闻稿、日记等。
(3)有目的的课堂参与
RTTP教学法中,学生也必须通过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实现游戏目的。无论扮演的是何种角色,学生必须通过说服他人来实现目标并赢得比赛。在绝大多数游戏中,学生既站在讲坛上作简短的正式演讲,也通过提问、驳斥对手、澄清自己的观点等方式参加课堂的辩论。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课堂上通常都设有一个讲坛,由扮演“管理者”角色的学生决定由何人、在何时发言。如果某位学生已经站在讲坛上,那么其他学生必须排队。任何走上讲坛的学生都有权利发表演讲、提出问题或与全班同学对话。
三、RTTT教学法实现的通识教育目标
(一)合作学习能力
无论在今后的工作场域还是在公民服务、慈善事业中,通过合作方式解决问题,都是成年人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在小组中学习的学生成就更高,有更好的学习态度和更坚定的学习毅力。在RTTP游戏中,扮演相似角色的学生形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团结在一起共同实现目标。虽然学生必须以个人的形式上交论文或发言,但是他们会以小组形式在课内外协作研究和完成报告,因为出色的发言和论文需要广博的知识与视野,这往往不可能由某个学生单独承担。为了提出最佳论点和维护自己的立场,每个小组经常将论题划分成若干相关的小议题,每人负责议题的不同领域。因此,RTTP教学法中,学生通过团队的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与才能,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巨大。
(二)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
清晰的写作与口头表达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虽然关于如何最好地教学生写和说迄今没有共识,但是有研究认为,以下因素有助于提高写和说的技能:很强的观众/听众意识;能提供真实写作情境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任务;多样的写作与表达机会;修改的机会;等等。RTTP教学法的游戏中,学生除了完成10至12页纸的正式论文写作和课堂辩论,在班级报纸、网页、墙报和邮件中发表讨论的写作量一般也有10页纸之多,其中的很多观点都是有理有据、论证有力。2009年4月,哥伦比亚大学对RTTP教学法任课教师的调查显示,96.1%的教师认为RTTP教学法“非常有效地”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86.7%的教师认为该教学法“非常有效地”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是因为,学生对所扮演的角色具有责任感,饱含激情地参与游戏,希望自己扮演的角色更有说服力。另外,他们面对着真实的观众/听众--随时可能遭到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的批驳。同时,他们还要学会在论文(包括邮件)中利用不同的观点、以不同的风格和方式吸引不同角色的观众。学生之间会花费很多时间共同研究并修改论文,最后清晰、有效地呈现自己的观点。
(三)批判性思维能力
绝大多数美国高校将批判性思维列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困难在于许多本科生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动机,面对“杂乱无序”、无明确答案的问题往往不知所措。RTTP教学法为学生设立了一个戏剧情境,确定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需要实现的具体的政治和社会目标。在游戏中,学生以历史人物的身份面对需要说服的观众,他们解决问题的动机比在传统课堂上更加强烈。例如,在“法国革命”的游戏中,学生主要围绕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贝克的《法国革命的反思》构建自己的论点,同时也被引导去阅读那个时期的宪法条令、革命人物发表的演讲与散发的小册子,从他们的角色所处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进行多视角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他们的论点。RTTP教学法的游戏结局可以与历史事实相违背:苏格拉底可能在审判中存活下来;拉菲特可能保存法国的君主立宪制。游戏结束后的剖析阶段,学生们讨论不同结局的可能性以及事件的因果本质;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强调批判地分析历史的重要性,与学生讨论如何根据不完善的信息做出决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批判性思维是如何与现实行动相联系的。
(四)道德价值观与移情
了解他人的道德价值观有助于理解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并且能培养自己对他人的移情品质。了解另一个持不同道德价值观的人至少是理解和包容他人生活选择的基础。但是,在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中,许多教师对“道德和伦理的教学”小心谨慎,因为这些名词往往和宗教与政治信仰联系在一起。“道德和伦理的教学”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思想灌输: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下面记笔记,最后通过考试获得分
数--这种师生身处两端的做法令人担忧。RTTP教学法则将学生置于某个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价值体系中,这是其他教学法很难做到的。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上人们曾经面对的道德上的两难抉择,而这些正是学生们在今后学校生活和工作生涯中可能要面对的。学生在揣摩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的同时,也必须理解角色所具有的价值观。要成为柏拉图、孔子、安・哈钦斯或卢梭的追随者,不仅要走进他们所处的历史情境,更重要的是进入他们的思想道德框架中。最有意义、最有效的道德教育就是将它内化,融入到个人的观点中。从学识上和情感上透过他人的道德视角看问题,是促进个人价值观反思的非常有意义的方式。
(五)公民参与能力
在知识分化打破统一的价值观的时代,通识教育尤应让学生拥有心忧天下的公民职责感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了解有关国家的创建、国家目前主要机构的构成与运作的理论是有用的,但是这些理论本身不能激发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学生需要直接体验政治带来的兴奋感。在RTTP教学法中,学生作为公共群体的一员(如议会的议员或法庭的法官)参加投票选举、制定法律或审理案件;他们在公众场合通过反诘问和辩论学会独立思考、即席演讲以及维护自己的立场。一例如,在“公元前403年的雅典”的游戏中,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遭受了巨大失败后的雅典,学生负责重建雅典的民主,对“什么政治结构能体现民主”、“选举权的拓展范围是多大”、“是否继续过去的帝王政策”等议题作出决策。
(六)全球化的视野
2006年,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在报告《共享的未来:全球化学习和自由教育》(Shared Futures:GlobalLearning Liberal Education)中提到,“虽然绝大多数美国高校取得共识-全球化学习是当代自由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很少有高校采取有效方式将这一观点融入课程中。”与近代历史相关的RTTP教学法游戏将学生置于历史危机中,这些危机往往包含重大的“全球化议题”,如民族冲突、贫穷、稀缺资源的管理和环境恶化。RTTP教学法中,学生将获得的历史教训应用于分析讨论当代的全球性议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文化知识、社会科学研究、历史理解和科学方法,在做中学,试着解决问题。在“第二次”游戏中,教师鼓励学生反思“在当代,什么是正义的战争”。“1945年的印度”这个游戏提出了在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如何实现民主的问题,并让学生思考印度国内的民主现状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几乎所有的游戏都会联系相关的全球性议题,并在游戏的剖析阶段将之作为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探讨。
四、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启示
推行通识教育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也是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就大学内部而言,实施通识教育其实是系统的改革,不仅包括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课程内容的调整,而且包括课程组织与选课制度的建设,更需要教师精心安排、设计教与学的关系并开发更多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教学方法。
进入21世纪后,美国大学重视和推广RTTP教学法,不仅反映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对教学法的迫切诉求,而且体现了他们对如何培养全人的新的思考和实践,这对我国高校现阶段的通识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大学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1 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预先设计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和启发学生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课堂讨论的方法。这一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寻知识。
学生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讨论可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锻炼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探索精神、质疑精神。学生要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与他人争辩,要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以便更好地开展讨论式教学。其次,要有民主思想和民主作风,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融洽的讨论氛围。此外,教师还必须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了解学生,向学生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灵活性。
在讨论中,始终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言,避免话语权被少数人垄断。要能抓住问题的焦点,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或辩论。注意问题要经过真正的讨论才能得出结论,而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能根据反馈信息掌控讨论进程。遇到学生“卡壳”处,可启发学生思维,提供思路,教给方法。最后总结时,做到语言准确、简洁,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下面举一例说明讨论教学法在应用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对不同而又相近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让我们把事物看得更清楚,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比较中思考、领悟、提高。因此,涉及比较的问题,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完成。如我在讲绪论一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文,便让他们讨论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两者的区别,所谈零碎,具体,在此基础上,我从两者反映现实、社会功用、表现形式、语言运用方面总结了学生的讨论,使答案系统、概括、条理。但这样的结论还不够全面,忽略了两者的思维形式,于是我又以具体的小说和实用性文章启发学生分析两者的思维形式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了文学作品的思维形式属于形象思维,而实用性文章的思维形式属于逻辑思维。通过讨论学生真正地领悟了应用文的写作规律。
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锻炼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课堂的运用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如何把它引入应用文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研究的。
在应用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通过大量生动、具体的例子,也包括自己的写作体会来阐释写作理论,这种方法属于例子教学法。因为它重点突出,可以讲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是,遇到实际写作问题比如:请示、函、调查报告的写作,学生仍然感到无从下手。实践千变万化,课堂上的例子难以一通百通。案例教学法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方法的大门。
例子教学法是演绎推理,先有权威结论,后用例子证明;案例教学法是归纳推理,先通过具体情况具体事件的分析、思考,然后再寻找最佳答案。从理论和实践的顺序来看,例子教学法是先观点即理论,后材料即实践;而案例教学法是先实践,后理论,针对具体实践内容,选择所学理论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符合布鲁纳认知教学理论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实践能力,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不轻信权威的良好习惯。
1研究方法
1 .1 问题分解
采用循证医学标志性的PICOS5 要素分解本研究的研究问题。(1)P(participants,研究对象):江西中医药大学2016 和2017 级中医药专业研究生。(2)I(intervention,教改措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3)C(control,对照措施):传统教学法。(4)O(outcomes,结果评价指标):论文报告质量、成绩综合评定。(5)S(studydesign,研究设计):纵向对比研究。
1 .2 研究对象
教改班为选修循证医学课程的2017 级研究生,1 个班级共49 人。对照班为选修循证医学课程的2016 级研究生,1 个班级共33 人。教改班和对照班的师资力量完全相同,由3 名教师主讲,分别讲授循证医学概论和基本方法、文献检索与管理以及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方法3 个部分。
1 .3 教改实施步骤
(1)学生分组。由于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需团队配合,故将全班分为4 ~6 人为1 组,小组成员尽量为相同或相似专业。每组通过自荐或推选方式选出1 名组长,有一定科研经历、科研热情较强者优先。(2)项目拟定。研究生循证医学课程总共32 课时。首先通过9 个课时的理论授课,让学生熟悉、理解和夯实循证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各小组通过组内讨论拟定一个项目主题。项目拟定方式为学生自拟,教师协助确定。题目要求:① 研究问题有创新性;② 具备可行性,即预期工作量适中;③ 与中医药专业相关,最好与组内学生的研究方向相关。(3)项目实践。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核心实践环节包括:文献检索、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对应第10 ~32 课时理论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要求包括:① 学生在学习理论课前需预习授课内容,带着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问题听课并思考解决方案;② 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深度剖析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项目实例《温针灸与其他针灸方法治疗原发性肥胖症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让学生逐步结合理论熟悉实践过程;③ 每次理论课后,学生开始进行当前课程内容对应的项目实践,由组长牵头,小组分工协作。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通过主动分析、组内讨论、组间协作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④ 每次课程设置10 ~20min提问时间,学生可提出实践过程中所遇问题,教师即时答疑解惑;⑤ 设立每周课后答疑时间,教师集中解答课堂上未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上述步骤随理论课程循环循序推进,直至完成论文撰写。(4)对照班教学方法。对照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法,在理论课程中穿插讲授相同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实例,并分组布置项目任务。但不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不要求学生随理论课程推进实践项目,学生一般在课程全部结束后完成项目。
1 .4 结果评价指标
(1)论文报告质量。用国际公认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规范PRISMA(PreferredReportingI-temsforSystematicReviewsandMeta-Analyses)评定项目论文的撰写质量。该清单包含27 个条目,去除2 个本研究不涉及的条目“计划书发表情况的报告”和“利益冲突的报告”后剩余25 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报告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两方面进行评分:最低0 分,最高4 分,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表明论文报告质量越符合PRISMA规范要求,教学效果越好。(2)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依据个人负责部分的论文报告质量结合平时表现综合评定,满分为100 分:① 个人部分论文报告质量:本研究要求小组内每名学生均需主要负责项目中的一部分(如:文献检索、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数据分析等,每个环节的实际评分根据难度系数加权),该部分相应的报告质量评分在综合评定中占比60%;② 平时表现:根据项目参与积极性和团队贡献,采用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在综合评定中占比40%。在该评定方法中,某篇论文整体报告质量高并不意味着组内某名学生的课程成绩一定好,反之亦然。
1 .5 统计分析
纵向对比分析教改班和对照班的PRISMA报告规范评价结果。本研究的结果评价指标均为数值型资料,故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组间差异采用均数差(meandifference,MD)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表示。采用亚组分析检验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学生(临床医学类vs非临床医学类)对成绩综合评定得分的影响。检验水准取α=0 .05 。统计分析软件采用R3 .6 .0 。
2结果
2 .1 学生基本资料
本次教改实践历时2 年,教改班和对照班的每个小组均完成1 篇系统评价/meta论文的写作。教改班共49 人,其中男生24 人,女生25 人;临床专业19 人,非临床专业30 人。对照班33 人,其中男生15 人,女生18 人;临床专业12 人,非临床专业21 人。两班学生的性别(P=0 .754)和专业(P=0 .825)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比性较好。
2 .2PRISMA报告质量得分
教改班和对照班分别完成了9 篇和8 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论文。根据PRISMA报告规范评价,两班论文报告质量总分分别为(58 .0 ±12 .7)分和(41 .1 ±7 .8)分。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教改班的论文报告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各分项得分的比较结果显示:教改班的研究方法和讨论与结论两部分得分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讨论与结论部分教改班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结果部分得分绝对值高于对照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班标题与摘要部分得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3 成绩综合评定
论文摘要:英语写作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相对落后于其它四项基本技能。本文拟从教师方面入手探讨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方法,指出教师要融合不同的教学法、培养学生写作策略和改进作文评议模式。
一、前言
作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课,写作通过书面表达体现学习者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实现语言习得的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写作却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尽管教师们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但收效甚微。如何改进英语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拟从教师层面来论述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水平。
二、融合不同的教学法
目前,写作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有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和体裁教学法。一直以来,成果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其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写作理论教师分析范文教师命题学生模仿范文写作教师批改作文,成果教学法强调写作中语言知识的掌握,注重词汇、语法使用的正确性。在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完全处在教师的支配下,缺少自由发挥的空间,写作成了机械输入——机械输出的过程,显得枯燥乏味。
与传统的成果教学法不同,过程教学法视写作为过程,而非仅注重最终的写作成品。它是一种“非线形的、探索性的、生成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习作者不断地去发现、整理自己的思想观点”(Zamel,1983:17)。Claudia L. Keh (1990)把过程教学法分为七个步骤:输入阶段写初稿阶段同学互评阶段写二稿阶段教师批阅阶段师生交流阶段定稿。自始至终,过程法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包含学生之间的互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广开思路,发挥想象力,提高写作兴趣。实践证明,过程教学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其写作的自信心,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然而,过程导教学法比较耽误时间,不适用于有特殊目的的短期培训课程。(祁寿华,2001:65)。体裁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语篇,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
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其长处和不足,随着外语教学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法已不能适应大学英语写作课教学。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将成果法、过程法、体裁法融为一体,扬长避短,灵活运用。
转贴于
三、培养学生写作策略
写作策略是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构思、搜集材料、撰写草稿、修改、评价作品所采取的有目的的思维和行动,涉及写前策略、写中策略和写后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策略,让学生融入写作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应用和掌握写作策略。
写前阶段用于搜集材料、阅读、计划构思,涉及的策略有审题和列提纲。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审题、理解题意和根据要求列提纲,搭起文章的写作框架。写作阶段是一个一方面写下已有的想法,另一方面不断思考新观点的过程。教师对学生写中策略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词汇、句子、段落和篇章层面。词汇层面,应指导学生准确用词,避免中式英语,词汇要富于变化,避免单一重复,如喜欢可以用like,love,be fond of,be keen of,enjoy等表示,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适合的词汇。句子层面,句子按使用目的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按结构可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和并列复合句,按修辞角度可分为松散句、圆周句和对偶句(丁往道,2005:35—37)。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种类、结构、形式的句子,使文章鲜明、生动、有活力。段落层面,应指导学生做到主题明确、前后照应、衔接一致。篇章层面,要指导学生做到行文流畅、内容充实、段落连贯、过渡自然。写后阶段主要是准备公开作品,使其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采取的策略有准备最后的成稿、决定作品和大家分享或发表(陈艳龙,2006:93)。
正确的写作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上系统地分析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需要、课程要求、写作任务的特点和目的,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写作策略(侯香勤,2007:72)。
四、改进评议模式
传统的作文评阅主要有两个弊端:(一)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只侧重语法、句法、词汇等语言形式的使用,而忽视内容、篇章结构、逻辑思维等因素,这种只改错误或简单给分的方式会使学生逐渐丧失英语写作的兴趣;(二)目前的写作教学中,修改和评价作文均由教师一人完成,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反馈的分数,而对反馈中的评语和修改处视而不见。因为在学生的传统意识中,批改作业只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因而反馈效果极差。
针对上述现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改革。首先,修改作文时,可采取学生互评互改和教师抽样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完成初稿后,除交给老师评阅外,还可同时交给3位同学,每位同学要对自己收到的作文进行修改和评价。这样可以强化和拓展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为同学变相建立长期的笔友,极大地刺激学生写作的动机(王静,2008:114)。其次,学生接到同学的反馈意见对初稿加工改正后,把修改稿交给老师,老师要在课堂上比较分析初稿和修改稿,让学生了解自己写作中的问题从而进行改进。然后,教师再提供参考作文让学生比照和对比,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写作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正。最后,教师批改作文时,不要停留在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层面,要从文章的篇章结构出发,对学生的作文从整体上做出中肯的评语。还有,教师不要更正学生作文中的所有错误,而是要把错误标示出来,让学生课下自己订正,或与同学相互交换订正,以提高其学习自主性。
五、结语
总之,在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中,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语言功底。作为产出性技能的写作在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英语综合能力,提高整体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中占据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Zamel,V.The Composing Processes of Advanced ESL Students:Six Case Studies [A].TESOL Quarterly[J].1983:17.
[2]陈艳龙.从学习者主体看大学英语写作困境及对策[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6,(2):93.
[3]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职英语教育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重视,怎样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就成了老师们和研究者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英语水平的提高不仅要表现在听、说、读这三个基本技能上,写作作为语言的一种输出技能更能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教师对写作的教学一直停留在了传统的结果写作法的教授,即只注重学生最终的写作成果,学生的写作在老师支配之下完成,而忽略了学生的写作过程。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说,高职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稍弱一些。因此,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对写作教学就采用了注重结果的教学法,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法对高职学生发挥有效的作用,而结果法的教授也有其弊端,因为它只注重语法词汇,学生在此过程中处于被动支配的地位,写出来的文章容易干瘪无新意及模式化。长此以往,它对高职学生写作的提高特别是他们进行有效写作有着不利的影响。而与结果写作法相对的过程写作法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因为过程写作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写作的认知过程,将它运用于中国高职英语课堂是一种教学的突破和创新,对学生的有效写作也有着巨大的帮助。
二、过程写作教学法的相关理论
1.过程写作法的提出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开始了对过程写作教学法的研究。过程写作教学法不仅吸收了传统的写作教学法成果,而且它是基于认知心理学,是一种集心理认知、思维创作及社会交互等循环过程于一体的教学法。最先提出过程写作这一概念的是美国西北大学教授Wallace Douglas(1966:184),他指出:“写作是一个过程,在写作课上老师应该教的是一步一步构成写作过程的操作方法。”过程写作理论在交际法的基础之上强调写作过程的交际互动性而非作者的个人行为。而后,美国的两位学者Raime和Zamel将过程写作教学法运用于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实践中,并对英语作为非母语的写作教学做了相关研究,从而证实了过程写作教学法运用于二语课堂的可行性,他们强调写作课应该重点放在写作表达和创作过程当中,如果只强调写作成品而不重视写作过程,学生将不会得益。
过程写作教学法基于认知心理学和建构理论,因此它强调的是学生写作时主动建构的过程,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加强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指导写作,学会自我监控和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表现。过程写作教学法的重点是关注学生自身,以及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会运用各种策略,它认为写作过程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的、重叠的认知过程,在整个认知过程中需要学生去发现、形成、组合、思考、修改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最终成形。教师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为读者而写,不要单单只是把语言结构组合起来的程式化写作,而应该将文章赋予交际意义。
2.过程写作法的主要模式
过程写作强调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长期以来,研究者和教育家不断尝试和进行实验,提出了一些过程写作教学法的模式,但是对其主要阶段的划分仍然没有统一的意见。Flower和Hayes(1981)认为写作过程是一个循环复杂的历程和次历程的交互过程,非直线性的阶段过程,他们将过程写作分为计划、转译、复查三个阶段。Guth(1989)则将过程写作划分为触发、资料收集、成文、修改和编辑五个阶段。而有的人认为过程写作分为构思、初稿、同伴批判、修改或写第二稿、老师修改、定稿六个阶段。Tribble(1996)将过程写作定义为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写作者的个人创造性,重视写作训练的发展而非模式化的模仿。他的过程写作四阶段模式较为经典,这四阶段分别是:写前准备(pre-writing)、写作阶段(composing)、修改阶段(revising)和编辑阶段(editing)。本文就主要基于这个模式探讨过程写作与高职学生的有效写作的关系。
3.高职学生的写作现状和有效写作
在我国,由于高职英语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问题和弊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仍然是重结果、轻过程,只注重讲授单元语法点和词汇,给学生布置的写作任务则让学生在课后草草一写,交上去匆匆一批就可以了,学生为了应付作业和考试,则对写作过程和写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不重视,从而无法掌握写作的规律和策略,进而产生了厌烦、无视英语写作的情绪。再加上我国没有统一的一套高职教材来针对强化高职学生的写作,现行的教材基本上是将写作部分放在每个单元最后作为阅读课文的补充和附属品,使得写作部分没有一个统一坚实的结构框架,写作完全是词汇语法和阅读文章的延伸。再加上高职的英语课时少,不能单独地开设写作课,老师指导学生写作,学生练习写作的时间就更少。因此,当学生一旦写作起来就难免暴露一些问题,比如,用词不当,语法混乱,将汉语语法和表达方式运用到英语写作当中,缺乏高效的写作方式和技巧,以及有一些不良的写作心理和写作习惯。
如何让高职学生进行有效写作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写作是指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做到:认真审题,明确要求;捕捉信息,组织要点;注重开头,写好结尾;遣词造句,准确表达;整理成篇,行文连贯;规范书写,一气呵成。根据上面所提到的过程写作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进行有效写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它运用于高职学生的写作教学中,可以解决高职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4.过程写作教学法与高职学生的有效写作
上面我们已经论述了过程写作教学法的理论,我们知道过程写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和创造过程。根据Tribble(1996)对过程写作教学法的划分,我们将它融入高职英语写作课堂,以使学生进行有效写作。
4.1写前准备(pre-writing)
写前准备也是准备阶段、构思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做好动笔前的各种准备。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所写作的题目、题材及写作目的和表达思想。这几者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只有好好审题把握题目,才能确定对题目所持观点和文章走向。教师应该注意的是所选题目应该选择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写作欲望的题目,但学生主观地、积极地去写作。教师还应该适时地帮助学生清楚其写作目的,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在写作中充当主要角色。由于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门职业技术,因此教师可以考虑选择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一些话题,让他们在提高英语写作的同时也增进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写作也可以叫做创作,因此在创作的同时,学生应对题目进行探索,清楚和了解自己对题目知道多少,了解其他人对题目的态度和立场。这个阶段不是要求学生马上就能写出美妙绝伦、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的文章,而是让他们去探索和发现与题目相关的问题和方面,从而全面地思考问题,拓宽视野和思维。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阅读与文章相关的资料,和同学相互讨论,打草稿等等。这个阶段的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讨论主题来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以找出相近的题材,并收集素材,整理观点,从而为下一步写作打下基础。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组织文章的结构,拟写提纲,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写作更加胸有成竹。教师也可以用分组讨论的课堂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思想,减少其写作中不知道怎么表达的焦虑。
4.2写作阶段(composing)
写作阶段是学生经过写作前仔细的构想和准备,对腹稿的筛选并列出提纲的基础上进行的初稿的写作。在此阶段,教师要不时地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计划,确定写作风格、修辞措辞及文本格式等。在此阶段中也应要求学生将自己之前的构思明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主要将重点放在文章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上了,要把握文章的组织形式。在着手开始写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搭好框架,看是否与原先的构想相符,基础是否打牢。此时,不应该过于挑剔,也不应该过度注意措辞修饰、标点语法、遣词造句等。学生在此阶段尽量一鼓作气地将文章完成,即使看似有些凌乱也没关系,不必为推敲某个词句而扰乱整个写作过程。
4.3修改阶段(revising)
修改阶段是过程写作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读者感,而且能培养对潜在读者的阅读期望的感觉。这个阶段是学生完成第二稿以后,根据同伴和老师的评判和反馈而进入的。因为写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智力、心理、社会和能力的过程,修改作为重新认知、重新发现:重新创作的过程,不仅是其中重要的步骤,而且始终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此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自己修改或学生间的相互修改,主要是根据反馈信息看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语言表达形式是否正确,包括语法结构、句式句型、标点符号、拼写大小写等。第二是老师将个人和集体修改过的初稿收回批阅。在师生共同的评改基础上,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第二稿再做进一步修改,再次基础之上重新写作。
上述可见,修改阶段是使文章与修辞环境达到完整的契合,准确恰当地向读者传递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和写作目的。在整个阶段,学生起主导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地、无意识地获得写作技巧。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强化过程写作的修改阶段非常有必要和重要,因为这个阶段会引导他们更好地进行有效写作。
4.5编辑阶段(editing)
修改阶段之后就是编辑阶段,在此阶段中,学生首先通读所完成的文章,对该增加删减的部分做修改。它是过程写作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是校正标点、措辞、语气等技术上的错误,学生再进行修改和重写,直到最后成稿。教师在这个阶段应对成稿较初稿进步的地方提出来加以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从而取得的进步。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能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对写作更加充满信息和兴趣。
三、结语
随着高职学生的逐年增加,对于这一个不同于本科的特殊群体,教师应该敢于尝试新的并且适合于他们的教学法。过程写作教学法是将写作看成一个非线性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心理认知,社会交互、思维创造的循环过程,它不再着眼于词语语法等纯语言知识上,而是强调学生的写作过程和技能,如审题、计划、拟写草稿等。根据高职学生的写作现状,教师更有必要改进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合理和灵活地将过程写作教学法应用于写作教学中,从而使写作教学更加合理化、系统化、科学化,以促进高职学生的有效写作的培养。
参考文献
[1]Douglas,W.On teaching the process of writing.In A.Frazier(Ed.),New directions in elementary English.Urbana,Ill.: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1966.
[2]Flower,L.&Hayes,J.R.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College English,1981.
[3]Raimes,A.Techniques in Teaching Writ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4]Tribble,C.Writ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