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11 01:54: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闻专业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闻专业教学

篇(1)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在加强教学理念的同时,学生对学习传播学的思想认识同样重要。许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够,不太重视,完全区分传播学与新闻学,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身操作性、实践性特别强,应该加强与广播电视切合紧密的课程如《新闻学》、《节目制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的学习,完全没有必要学习《传播学》那些既枯燥又无用的理论知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对新闻传播的指导作用。所以许多同学知道媒体传播的一些传播现象,却并没有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规律和理论的层面,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宁树藩教授早在1994年就曾谈到他的一个想法:“新闻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这可说是本来意义上的新闻学;一是以报纸等新闻媒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形成起来的,无以名之。姑称之为广义新闻学。”而且指出:前者是核心,是基础,失去前者就不成其为新闻学了。1998年,李良荣教授与李晓林也曾撰文呼吁:“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必然趋势,也是必由之路”;“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对传统新闻学的一次改革”。

上述学者的观点非常明确指出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学生们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认清传播学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进而才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二、切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传播学教学模式既有普遍性,也有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教学更要切合该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要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媒体传播现象,更要用传播学的理论进行新闻传播的实践指导。依据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教学中,使用的传播学理论教材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涉及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研究,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及效果研究等内容,而传播效果又着重介绍四大宏观社会效果,即议程设置、培养理论、知识沟假说及沉默的螺旋理论。这种安排基本上将西方传播学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学派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学生,它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类本科教学普遍采用。然而。教学过程中,只向学生纯粹的介绍这些源于西方的传播学理论,肯定得不到学生的欢迎,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往往游离于专业之外,并没有和专业紧密地结合。传播理论教学要以一般原理介绍作为重点,再结合实践。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抽象的传播学理论与具体的新闻传播现象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感性化。比如,在讲解议程设置时,在学生们了解了它的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之后,结合新闻实例进行讲解。例如,美国轰炸伊拉克之前,大肆渲染后者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本质也是利用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扰乱视听,推行其霸权政策。在讲解人际传播时。通过观看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电视节目录像进行探讨分析,使同学们真正理解传、受双方之间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从而指导将来的新闻采访工作,做出有创意和深度的新闻作品。

传播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新闻传播现象,提高新闻传播实践能力。教学过程应该将新闻传播现象与传播理论紧密结合,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充分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三、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传播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多开于专业学习的较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于教学效果的体现是很有益的。传播学教学必须要跳出理论型课程单向教学的传统模式。不仅要将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清晰的介绍给学生,还必须充分尊重传播学自身学科性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思维,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经调查,教学内容枯燥、抽象、难于理解,是学生们对传播学学习的普遍印象,所以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方法之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现象进行模拟,瞬间的现象进行定格,是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直观、生动而易于理解。另外,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功能,可以把诸多的教学信息,由不同媒体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将与某一教学内容相关的不同层面的资讯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影像资料特别丰富,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优势,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如,在讲授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的内容时,播放对话、访谈类节目,借用影视的直接诱导,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进入教学内容情境之中。通过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嘉宾的非语言符号,如面部神态特写镜头,肢体动作细节描写来反映其心理活动,并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对著名主持人的采访技巧也有了直观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湖南台鲁豫主持的栏目《说出你的故事》中的《白岩松约会电视》这期节目,因为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明星主持人,同学们参与热情非常高,讨论非常热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想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还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模拟,直接感受教学内容,加深体会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将同学从枯燥的被动接受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时可将理论直接付诸实践,使同学们学得轻松,接受愉快。如讲解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内容时,笔者让同学上讲台模拟了“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以及“警钟效果”,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同学们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大众传播的教学中,针对传播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跟踪大众传媒的报道,要求学生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再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讨论。这样的互动安排,充分考虑到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般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如笔者组织同学们就“3·14拉萨事件”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将传播学的教学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与新闻时事紧密结合,使同学深入教学内容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播学教学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四、与时俱进的探讨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纵观人类传播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媒介即是讯息”,指出了媒介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20世纪80年代,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人类社会出现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

媒介的变化发展,使得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和学科的前沿,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关注传播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努力探求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传播学规律。网络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多媒体化以及媒介资源的丰富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等网络媒体的许多打破传统媒体的新的传播特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仅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同样改变着传播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传播学教学应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地树立新观念、赋予新内涵、整合新架构,不能永远停留在吸收与借鉴的层次上。譬如,“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媒介是否依然适用?为什么?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关系是互补还是排斥?新媒介的普及将使媒介的使用形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传统媒介的运作方式产生影响吗?为什么?如何产生?网络等新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诸多问题需要传播学教学过程中提出或者质疑。传播学教学应该根据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而提出相应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批判的意识,客观的判断,并学会系统的分析。

篇(2)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一般是指高校试图通过大量运用外语(当前主要指英语)进行学科教学以达到培养双语人才目标的教育。它以外语应用为目标,实现语言形式与学科内容统一,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国外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有三种,浸润式(immersion)、过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和维持式(maintenancebilingual)。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双语教学不但使学生掌握双语,还连带着使学生理解、认同和掌握两种不同的文化。浸润式(immersion)是在实施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条件下,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环境之中,完成学习任务;过渡式是一种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逐步导入教学全过程,即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维持式是指在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继续用母语来维持学生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二、高校双语教学的特点

我国的“双语教学”与国外的“双语教学”相对比在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①国外的双语教学的目标是解决少数民族及移民通过学习第二种语言融入其主流社会,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是以“加强英语,提高英语习得的效率”为出发点的;②语言环境不同,国外双语教学都是在以英语为社会主流或官方语言的环境下进行的,而我国双语教学基本和是在没有语言环境情景下进行的;③师资配备不同,以美国为例,双语教学基本上都由操本族语(母语)的教师授课,而汉语均由讲汉语的华裔教师教授,华裔教师不仅能讲两种语言,更能同时用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回顾我国的双语教学历程,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层次性

由于我国高校数量及办学规模差异性大,教育资源的配备、及地域等条件的制约,双语教学无论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选择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硬件上的差异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行政及市场手段得以解决,但软件上(学生水平、师资水平等)的差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这样有助于我们开展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效果。要在吸收国外成功双语教育经验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课堂英语渗透力度因所处地区,学校财力,教师水平,学生水平,使用教材,学科要求和应试权重的不同而异。这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应当容许渗透力度有大有小,在不同层次上展开。我国双语教学的层次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的改变。

2.多样性

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双语教学,其内涵应当是双语教育,实际上双语教育是更加广阔的一个概念。推行双语教育,不仅仅是第二语言的习得,恐怕更是一种综合文化素质的习得和人文底蕴的提高,双语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之中,更应当贯穿在学生的课外学习之中。中国的外语教学在课堂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从儿童时期持续到大学毕业,而效果并不理想,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反思,并在双语教育中注意解决的东西。中国以往的教育过多地注重了课堂教学及教师的主宰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教育观念的更新,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双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不论是什么模式的“双语教学”,能起到加强英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就行。

3.连续性

知识更新的加快,终生教育成为现实。随着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有些地方在小学、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双语教学,这使双语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校学习之中,双语教学从时间上来看是连续进行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从大学英语到专业外语再到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从大学生的课程体系来看,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可以视为双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的双语教学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三、对新闻传播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新闻教育领域开展双语教学,最早的是在1978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创办的新闻系,由中国社科院、新华社、中国日报三家联合设置英语新闻采编专业。从1978年到1989年,该专业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优秀人才。在高校的实践起源于1983年,由、国家教委、新华社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在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中国新闻学院等高校开设双学士学位的国际新闻专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度到普及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设了新闻学专业,由94年的66个急剧增加到2006年的661个,双语教学也在各学校展开。新闻专业的双语教学工作受到学校及教师的高度关注,高校新闻专业的双语首先要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规模,办学类型、层次、学科专业、服务面的向的定位,开展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只有定位准确,才能事实求实地运用现有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将双语教学做实、做好,对双语教学提出过高的,立竿见影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鉴于师生外语水平的局限性和差异性,以及外文教材选用中的现实状况,在教学要求、建设目标上应当注意结合实际,体现双语教学的层次性;③其次,要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于新闻学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充分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多样化的双语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应当根据各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本着层次性、多样性、连续性的原则展开,办出自己的特色。

注释

麦凯,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篇(3)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3-0133-02

新闻学专业英语是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作为选修课开设。该课程的设置,从语言学习角度讲,旨在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从新闻学专业学习的角度讲,通过对新闻英语独特的词汇特征、句式特征和语篇模式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熟悉并掌握新闻英语的报道及写作理念,把握西方新闻传播规律,从而开拓跨文化视野,培养国际化新闻从业者所具备的素质与技能。

新闻英语作为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个教学难点。与作为公修课的英语课程相比,新闻英语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笔者对南阳师院2006级、2007级和2008级学生共3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91%的学生对这门课程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78%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较难,51%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单一,73%的学生认为课程评价体系需要继续改进。

认为课程内容较难的主要原因是新闻英语中大量的专有名词和新词以及错综复杂的新闻背景知识,使很多原本英语基础不错的学生感到这门课虽然有趣但难度过大;而认为教学方法单一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了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认为课程评价体系需要继续改进,是因为这门课程是考查课,考查方法停留在单一的传统开卷考试的方式上,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基于这样的教学实践反馈,笔者经过认真探索新闻英语教学的规律,针对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新闻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界定,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评价的改进和师资水平的提升提出了相关的思路和方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把握新闻英语的报道写作理念以及西方新闻传播规律,全国80%的新闻系都开设新闻英语课程,但多数学校直接把它作为选修课或是考查课,每周两节课时,而且教学内容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教师来说,难以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有效讲解新闻英语所涉及的复杂语言和文化背景,于学生而言,本来就不重视选修课,再加上英语水平差距大,难以深层的理解和吸收相关知识点,从而失去对新闻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培养精通新闻业务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够应对传播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具有国际眼光和传播意识的新闻人才。根据新闻年鉴记载,早在1943年,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就已将新闻英语设置为必修专业课。因此,要在观念上重视新闻英语的教学和学习,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全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素养的原则,把新闻英语设置为考试必修课,并适当增加课时,从学生入学第一年就根据其英语水平进行分班学习,依照各班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年级的递增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材施教,进行相关的新闻英语的听力、阅读、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增强新闻敏感性,养成良好的新闻思维。

二、界定教学内容,规范课堂教学

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各高校新闻英语教学内容各有不同,一部分高校注重英美报刊文章的阅读,另一部分高校教学则以阅读新闻学理论著作的英语版为主要授课内容。

无论哪种教学内容,都是新闻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英美报刊文章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闻英语的结构、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特色,掌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等英语新闻的专业术语,而引导学生阅读英文版的新闻学理论著作,可以使学生在了解新闻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为学生独立阅读专业外文资料,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从学生入学时即以大量时效性和现实性强的英语新闻作品作为切入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讲解新闻学专业知识,同时引领学生进行新闻英语的采访、写作和播报,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之后,进而引导其阅读英文版的新闻学理论著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英语课程设置的连续性、完整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新闻英语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笔记的教学模式,就容易把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的知识作为授课重点,造成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和被动,而且传统模式只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缺乏听、说、写的训练,难以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实际教学实践中,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沟通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科技手段到教学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第一节课即通过调查问卷、代表发言、现场讨论、角色互换等互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实践试题等与学生一起讨论,让他们对这一课程提出自己想要的效果,拿出自己的建议,从而形成一个学生想要的课程架构,然后根据教师准备的课程体系整合。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并且注重运用典型案例来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所需案例多从报刊、网络获取,同时利用多媒体设计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需要进行修改(汉译英、英译汉、改写、加载字幕等)。而且利用多网络的交互性,建立建立新闻英语上网教室和教师个人教学网站,与学生在课堂以外通过电子邮件、QQ、博客、微博等方式进行更多、更有效地沟通,使新闻英语课堂有效地延伸。

四、改进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热情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保教学目标能够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目前实施教学评价时,往往把评价与考试等同起来,而且主要是笔试。这种只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而且只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而忽视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因此,教师师要不断更新评价理念,要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采访模拟、播报练习,角色表演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现学生学习过程的的进步与不足,学中用,用中学,有针对性激发其扬长避短。

五、提升师资队伍,培养复合型教师

篇(4)

一、抓住新闻传播专业的主旨,融入时代主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领域与新媒体背景已经完美地融合起来。中高职院校专业的教学实践,逐渐与时代接轨,富有时代的特色,能够牢牢地抓住专业的核心,把时代的主题展示出来,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对不同的新闻发表不同的观点,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新闻传播专业。在实际的高职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中,一线教师根据教学实践的变化规律,充分体现信息化的特色,把更多的信息引入到课堂中,丰富学生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新闻事件,加深学生对新闻知识的印象,清晰地呈现知识,为新闻传播专业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例如,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带一路”这一新闻,为了让学生对其详细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查阅和寻找,把以中国为中心的“丝绸之路”刻画出来,从而展示新闻的时代性。[1]

二、寻找新闻传播专业的契机,彰显创新本质,提高学生的表达欲望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71-0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和分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上真实的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研究,通过师生的互动,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观察能力、运用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当前,在高等院校的新闻专业已开始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它和新闻专业强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相契合,成为了可行且必须应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但纵观现今部分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在选取案例时,一是缺乏针对性和独创性,二是将案例与举例二者相混淆,这就致使案例教学没有发挥其效用。为此,本文着重探讨新闻专业教学中案例运用的策略。

一 教师所选取的案例要有针对性、典型性、争议性和时新性

教师在选取和布置案例时,不是随意选取,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1)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要根据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事件背景和处理问题的经验,并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征、实际层次和接受能力,选择适于学生接受且适于课堂教学的案例。(2)要选取有代表性、有价值的典型新闻事件,要能涵盖所要教授的新闻理论和知识点,并使学生将学到的新闻知识和理论在实际生活中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3)要选取具有争议性的新闻事件,能让学生产生两难情境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产生冲突和争议的过程中,最终透过新闻事件的表面现象发现其本质。(4)应选择能够反映新闻前沿,与教学内容相关且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过早或过晚的新闻事件都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同时,要求所选取的案例,能让学生根据老师所创设的真实案例情境中去感受和思考问题,或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思考事件,或是以记者的身份对新闻案例的现场报道、自己在新闻事件中的立场如何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断,最终通过相互讨论最终解决问题。

二 课堂教学上教师的引导要恰到好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是“满堂灌”,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将案例运用于新闻专业教学课堂,就要求教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这里所说的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并不是指教师创设案例后,就放任自流,任学生自己经历课堂的全过程,这就会导致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在新闻专业中运用案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当好学生的引导者。当然,教师何时引导、何处引导,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保证其讨论问题得以顺利完成,显得尤为重要。如,当学生在课堂上将敏感的新闻事件联系实际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敏感新闻的来源、焦点、当事人的矛盾及受众的两难选择等问题;当学生经过思考并初步得出结论时,应引导学生进行支撑材料的选取、同类新闻事件的归纳方式等;当学生经过讨论和研究后试图解决问题时,应引导学生要多尝试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处理新闻事件,同时要尽可能地预见处理后所可能产生的后果等。只有教师在课堂上的适时引导,才能在学生思维顿塞时为其启迪,从而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最终通过不断的摸索和研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师要重视案例库的编制和更新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的类型、内容和特点,案例是否与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和学生自身情况相契合等,都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因此,在课后,教师应编制一本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案例库,它也是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要多看国际和国内的报纸杂志,然后根据教学需要编制案例;将平时搜集到的案例,去粗存精,将内容翔实、依据充分的资料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编成案例,分门别类地整理成册,用以辅助教学。同时,教学案例的更新很重要,生动鲜活、及时性强的案例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教师就要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案例库,保证学生能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到一线、最前沿的新闻信息。

四 教师总结分析案例时要深入透彻,且应对学生给予积极评价

教师“抛”出案例,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和交流后得出处理新闻事件的结论,最后的环节就是教师要总结分析案例的是与非等。在关键的环节,要求教师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思维清晰,切忌模棱两可,含含糊糊。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学生难以分析和处理的新闻事件,教师则要条理清楚地帮学生梳理出思路,要抓住案例当中所反映的问题本质,深入透彻地与学生进行分析,通过提出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进行了解。

同时,在这一环节中,由于学生自身特点和社会阅历不足等原因,对新闻事件的判断难免出现偏差,但无论如何,对学生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充分肯定其长处,对其多鼓励、少批评,以帮助学生逐步培养新闻敏感力,使其自主学习新闻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水平得以提升。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闻专业教学上运用案例,可以将新闻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并处理新闻事件等各方面的能力。但当前新闻专业运用案例教学仍属于一个新生现象,它仍待我们更多的新闻专业教学者和相关的教育专家们去关注和研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案例教学法可为更多的新闻专业教师们所运用,使之成为广大传媒学子们吸取新知、训练思维和拓展能力的重要学习方法。

篇(6)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35-02

在媒介融合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闻专业教学中面临的挑战日益凸显。新闻专业如何培养“上手快”,同时“后劲足”的专业人才?如何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把传媒行业对于新闻人才的实际需求与专业教学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案例教学将成为解决以上难题的一把钥匙。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抛锚式教学。所谓的“锚”是指一个与实际情境相关的案例,教师进行课堂内容的讲授时,从现实的情境中寻找到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并且对其进行典型化处理,以达到教学目的。在确定了案例以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的“锚”一样。这是一个将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地去发现、思考和理解的学习过程。但是目前在我国的新闻专业运用案例法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案例的选取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笔者总结了几个误区,以及案例有效选择的三大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选择的误区

要充分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优势,就必须特别重视案例的选择。教师能够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的新闻教学和研究中,因为某些教师和研究者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偏差导致他们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进入了两个误区。

(一)案例与事例的混淆

在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并不完全等同于事例。

在新闻教学中所指的事例一般是指在新闻媒体中的各类新闻报道,包括消息、专题、评论等体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事例最主要的作用是教师用来解释新闻原理,通过事例学生能够体会到新闻原理在具体事件中的运用。有时候事例也会被充当补充说明的材料,学生通过教师对事例的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论的掌握。因此,在新闻专业的教学中,事例基本是教学中运用的具有理论针对性的新闻报道。

案例区别于事例最突出的特征在于——案例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案例涉及到相关事件的方方面面,其内容比事例要丰富,也更加详实,这与事例的“易得性”是有明显区别的。案例的实践操作过程本身就是专业的教材模板,要将一则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事件转化为新闻课堂教学中的案例,需要涉及到该事件中各个层面的内容——比如需分析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和大环境,以及新闻报道中前期的策划、采访,后期的写作、编辑、合成、播出等各个技术环节。要想在新闻课堂中采用这个案例进行教学,必须包含这几方面内容以及相关的分析。

案例的“情境性”是其区别于事例的又一个特征。新闻事件和它发生的情境背景是紧密联系的,脱离开背景环境将新闻事件独立出来,难免会犯断章取义的错误。案例教学法中,由于案例本身的生动性,再加上教师通过提供的事件大背景及其情境分析,来和学生进行互动,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性。

应该说,从新闻报道中的事例到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这其间有一个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到案例与讲授的新闻理论和实务中应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案例能否紧密贴合课堂目标,能否与讲授理论进行结合,能否创设合理的情境……这些问题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法是否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案例法与举例法的混淆

目前,在新闻专业案例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的误区:有一些教师把理论教授时采用的案例和案例教学法混淆了。在课堂上,教师在讲授了相关的新闻理论内容后,结合内容举出典型案例并加以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理论……这种教学方法严格来讲称之为举例法。而案例教学法是为了克服传统新闻教育的种种弊端,创设独特情境教学的一种方式。

案例并非对现实的简单再现“我们把新闻编辑的某一阶段工作经历带入课堂,是要让学生扮演这位编辑的角色,感受他当时面临的困境,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和选择……我们要鼓励学生寻求更多的、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简单地学习或者重复这位编辑的做法。”

如果混淆了案例法和举例法,教师会把举例法中解释新闻理论的事例当作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而传统的举例法教学过程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方面有所欠缺,且互动性不强,学生无法通过自身的理解分析发现蕴含在例子中的新闻理论。

而从操作层面上看,举例法是教师个人为了便于解释理论和原理所采取的教学行为,它注重的是“结果”,而案例教学法则是教师通过某个案例来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以案例为样本,模拟职业记者进行实践,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作为引路人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学习活动,更注重“过程”。二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二、案例教学法的选择策略

要让案例真正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问题是教师怎样将典型的新闻事例经过选择、加工、编写,变成一则适合于专业教育的教学案例。在近几年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选择策略可供参考。

(一)案例的选择应具备针对性

在新闻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使案例与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融合。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层次、接受理解能力,考虑案例的适用性。根据案例的相关学科知识、事件背景、处理问题的经验等情况针对性地选取案例,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临场发挥。

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摸索出一个寻找针对性案例的可行办法——即对学生课堂实践作业的讲评方式进行改革,从学生的作业中寻找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教学。比如,在电视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讲评学生的作业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传统的讲评方法是——由任课老师进行点评和分析。在这种讲评的方式下,只要教师准备充分、评析到位,学生一般也会有所收获。但是有没有更加有效的办法同时还能获取案例呢?本人结合案例教学法的经验,从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将学生作业转化为教学案例,来进行针对性教学的方式。就是在学生上交了作业以后,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精心挑选出优秀的典型案例出来,将案例的资料和背景通过电子邮件或纸质文本的方式事先发给每个学生,然后在课堂上安排一段时间,先由作者讲述在此案例中他所遇到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操作方式、心得体会等内容,然后在实际的新闻“情境”中,由同学们去感受和思考案例,讨论有没有更好的操作方式,能否更好地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再对作品“评头品足”,最后由任课老师加以评析和小结。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到的案例既是学生们亲身实践的产物,同时对其他同学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还有心理上的接近性,他们更愿意认同和接受,因而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的选择应具备争议性

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情境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而其核心就是要设置一种两难情境。

争议性的案例相较于一般案例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案例 “争议性” 的标准是那些能够引起学生新闻敏感的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学习、研究和讨论的需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充当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引导他们以职业记者的视角去分析案例,想象自己身处新闻事件的现场。当学生联系实际来对案例进行解读的时候,师生共同分析案例的背景资料,新闻线索的来源、案例中的矛盾焦点所在、相关人物的层次、关系以及当事人的两难选择……等话题;经过层层推理分析得出初步结论时,教师可提示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和提供同类新闻事件归纳的方式;当学生找到解决案例中各类问题的办法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多元化处理新闻事件的方式,评估各种方式的成本和可行性,预测其后果,形成多元化的观点并解决问题,找到新闻事件的本质。在案例的思辨性和争议性中,学生们对结论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教师在选择争议性案例的同时,要细致考虑到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这个案例首先要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还要涵盖课堂中讲授的理论和知识点,并且其争议性能够提供两难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辨和选择;第二,学生在这个案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可以在实践中起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作用,能够应对实践中的新闻事件,指导开展新闻实务、创新新闻理论。这两方面的问题共同保证了案例教学法的效果。

(三)案例的选择应具备时新性

新闻的本质决定了其时新性,所以在新闻专业的教学中,教师选取案例的时候,首先就应该考虑和讲授的理论相关的最新案例。新鲜的案例比众所周知的老套案例更具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以这些案例为样本,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新鲜感,而且可以让学生获知事件的最新变动,及时了解新闻界的前沿信息。但是在进行案例选择时,还要综合考量时新性和适用性的关系。案例的时新性是教学的基础,而其适用性是更为重要的本质。教师要分析新案例的事态发展,预测其大致的结果,综合考量,最终结合课堂目标和新闻理论内容来确定这个案例是否适合拿到课堂中作为教学案例,不可一味追求其时新性而忽略适用性。

因此,这样看来,适合课堂教学的案例其内容既要能涵盖所讲授的新闻理论和知识点,又要具备时新性的特点,选择到这种合适的案例是不容易的。这就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的精力不仅仅是花在课堂上,在课余时间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储备案例,对国内外发生的新闻事件要经常关注、分析,同时对自己教学的需求也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有必要在寻找案例,编写案例等方面多加努力。案例的编写,不要只注意案件的时新性,而更要注意从中抽象出新闻传播原则,而不能只以案例说明一个理论或概念。像这样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不失时机地用好教学案例。

总之,案例教学法塑造了一个新型的新闻教学课堂,难怪有学者肯定地指出“案例教学法将成为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因为它能够“缩短学院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差距,拉近新闻课堂与新闻实践的距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进行了转换,从“教练”转变为“陪练”,扮演着“引导者”和“学习伙伴”的角色,和学生们一起分析、思考、讨论问题。而学生们在课堂上也更加开放、更加自由地发挥着创造力,展示着自信心。

参考文献:

篇(7)

这种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使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则与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国内外各高校新闻专业的教育专家也纷纷提出教学新举措。“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似乎是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必然选择。因此,美国许多新闻院系都在开设“媒介融合”专业,希望给予新闻业未来的从业者更全面的技能训练。”对此,专家指出:这种思路当然没有错,但是,要让每一个记者编辑都能精通所有类型的信息的采集、加工的工作,又是不现实的。要求技能的全面,也许是以牺牲技能的精通程度为代价的,是以降低报道的专业水准为代价的。”这里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对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挑战,以培养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为目标的新闻传播专业转而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既正确又难办。更值得重视的是,新闻机构为适应媒介融合大趋势下的竞争,不能牺牲报道的专业水准和技能的精通程度,或许需要雇用大量粗通新闻传播规律、但精通各类媒介技能的人员进行新闻报道的辅助工作,也或许需要作为专业内容提供者与其他粗通新闻传播规律、但精通各类媒介技能的专业技术公司合作。在新闻业这种极其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里,存在着擅长技能教育的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发展空间一培养新闻技工。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新闻技工

新闻技工一直是国内本科类新闻传播专业刻意避免的办学误区。但笔者认为,这个人才类型恰恰应该是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如前所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可能会大量青睐粗通新闻传播规律、又精通各类媒介技能的新闻技工。而且,在媒介融合的大势驱动下,特别是近年数字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许多以运用媒介传播信息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新兴文化业态,如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所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的价值在人类创造文明历史和实现人们各自追求的各项生活目标中凸显出来。以文化价值为灵魂,以科学技术和现代传播载体为支撑,由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制造、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所构成的产业链已经形成。”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强调的八项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这些来自政府高层的表态给我们开拓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办学思路提供了启示:超越新闻主媒介,眺望社会大媒介。大媒介的范围,包括了中国的出版业、报刊业、电影业、广播电视业、音像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会展业、数码产品制作业、网络传播业等各类文化产业。

因此,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可以坦然地抛开本科类新闻传播专业通用的“培养新闻采编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记者、编辑职业,就业岗位主要是报社、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媒机构”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去向从文化事业单位拓展至文化产业各行;专业领域从新闻传媒拓展至商业传媒、企业传媒、个人传媒;职业岗位从新闻采编拓展至产品制作、广告创意、公关策划;人才类型从知识型拓展至技能型、操作型、应用型;学科视野从传统媒介拓展至新媒介、融媒介、泛媒介、大媒介。简而言之,以新闻技工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应该成为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区别于本科类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方向。

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模式

面向大媒介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规划应是“平台+模块”型的。所谓平台由公共素质课和专业素质课构成,所谓模块由专业技能课构成。特别是专业技能课,是直接支持学生就业、体现新闻技工特质的核心课程,如何设置尤为重要。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分析覆盖文化产业各行业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网络、手机等主要媒介形态,从中选择了社会用途广且技术含量高的四种媒介作为教学方向,设计了报纸采编制作、电子杂志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网站开发制作四个技能模块。每个模块由前期所设的一组技能课程群综合而成,并集中安排教学时间。在教学实施中,每个模块都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学生进行该模块技能课程群的“应知”式学习,教师分别讲解相关课程教材的理论原理和知识要点;后期学生进行该模块技能课程群的“应会”式学习,教师综合指导学生完成相关技能课程群的综合实训任务。这种模块式教学设计,纠正了原来把各项技能课程纵线式安排的松散和脱节,凸显了模块内课程群的互通和关联,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迅速掌握一组技能群,并逐年递进地掌握各种媒介的专业技能。

这里需要说明我们在2009年6月调整教学计划时新増的内容“电子杂志制作”模块。因为在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中,电子杂志不属于独立媒介,不能与报纸、电视、网络等几大媒介并称。但我们注意到在近年媒介融合的新形势下,体现多媒体视觉艺术的电子杂志异军突起,“在电子杂志领域,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是,在国内产生了XPUSPOOQZCCMebokVK等多家专业从事电子杂志制作与的平台,他们所提供的技术,可以快速地生成丰富的多媒体杂志效果,而且,这些平台也形成了与“报摊”相似的批发产品效应。同样,传统媒体则退化为纯粹的内容提供者。”我们计划于第3学期完成电子杂志制作的技能训练,不但能让学生满足媒介融合形势下社会对多媒体视觉艺术制作技术的需要,也能为学生后续学习电视模块和网络模块培养影像思维和多媒体整合思维。另外,我们在第5学期设置了“网站开发制作”模块,是基于网站目前是各种介质的媒介产品终端,也是最能体现媒介融合特征的所在,这一教学模块发挥着引领学生与时俱进的重要作用。

由于这四个技能模块的建构,本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初步形成了“一专多能”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可以养成一种专业新闻素养、熟悉多种媒介操作技能,有媒介偏好的学生也可以突出发展专项媒介技能。在学生走向社会谋职就业之时,这类“一专多能”的新闻技工就可能左右逢源,更灵活地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状况。

四、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特色一媒介产品

任何专业技能课的教学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某种业务技能,掌握任何一种业务技能的目的都是产出具体的产品,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技能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做出报纸刊物、电视节目、网络页面等具体的产品。为此,针对四个技能模块,我们设计了四种相应介质的媒介产品(见上图)先锋报、先锋时空、先锋电视、先锋网,以此作为教学目标,引领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期使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方法既合乎学院的教学规律又合乎媒体的生产规律。

尽管这些作为教学目标的媒介产品是粗糙的、幼稚的、可能不符合社会媒介标准的,但它能提供仿真性模拟实践的综合实训平台,使学生置于职业岗位的开放性体验中。这里的开放性主要是指职业岗位之间的相互开放,因为从事任何技能的职业岗位都有与其上游岗位、下游岗位、左右岗位的相关性与协作性,也决定了技能模块内的各课不能相互割裂与封闭,必须相互融通与开放。比如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采、写、摄、编、排、制等各项专业技能,都不能独立地产出最终产品,都必须依赖与其他岗位技能的合作,这就要求教学设计安排体现相互开放性的综合实训环节。我们几年来的办学实践已经证明,教与学都在媒介产品这种仿真性模拟实践的综合实训平台上展开,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迅速掌握相关技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与社会合作能力。

篇(8)

一、加强规范语言观念

打造多方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学校开设新闻传媒专业的根本目标,大众传媒公司都要求从业人员有采集、编辑、主持三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普通传媒工作者和主持人的区分开始变得不那么明显。学习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高要求的播音主持、广播电视新闻学,或者是以幕后工作为主的广播电视编导,都必须要求有标准流畅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贯彻正确的理念,加强学生对于规范语言观念的认识,对于新闻传媒专业学生来说,普通话既是基础也是发展铺垫,以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李咏为例,他们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本身所学的新闻传媒专业有着重要的联系,学习普通话要主动,以极强的准则要求自己。

二、凸显传媒专业特色

思维敏捷、活跃是新闻传媒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一个特点,然而普通话作为实践比例较大的课程并不利于新闻传媒专业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掘出符合该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普通话水平。

1、增加课前说新闻实践环节

开展课前说新闻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的重要一步,每堂课开始之前请五六个学生上讲台上播报一条新闻,教师针对学生的语音、语气、语法进行评价和打分,这可以作为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加深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在教师的点评下明白自身普通话的不足之处,极大的提升了口语表达水平。

2、充分利用广播、影视资料的相关素材

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声有色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各方面的规范,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的代表作《普通话与方言》就是很好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区别;《新闻联播》作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其对普通话的要求是极高的,给学生分析主持人的语气和语态,为其提供极佳的例证。CCTV每年的新年新诗会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播放给学生,为学生讲解朗读的技巧。

3、邀请传媒从业人员为学生进行普通话实践教学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有实践经验的主持人、播音员等传媒从业人员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实践功能,同时看到传媒从业人员极高的普通话表达水平,在这个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明白自身的不足,增加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这是针对新闻传媒专业学生的有效举措之一。

三、理论教学紧贴普通话测试,强化说话训练

篇(9)

在传媒高速发展与高校急速扩招的双重驱动下,我们反倒容易发现隐藏在繁荣发展背景之下的阴影。新闻教育如何走出困境,一直以来都是新闻教育界关注的话题。新闻实践是新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重要环节,不论新闻教育如何变迁,“学以致用”始终是新闻教育的首要目的。在新世纪,新闻教育要想走向深远,必须在新闻教育实践上下功夫。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主要以高等院校新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我们的培养目标将是一个新闻教育全新的改革方向,我们的授课计划和实践操作也将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一、新闻教育实践训练课程

1.创新型“大篷车”新闻实践教学方式。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曾在2005年创建“大篷车”教学方式,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轰动。可是目前这种新闻实践教学方式并不适应大多数高校实际情况,因为这种实践教学要求校方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教师要带着学生奔赴全国各地,大多数高校办学经费紧张无法提供这样的物质保障,再加上带学生出去,教师将承担巨大风险,所以大多数高校无法完成这样的“壮举”。所以我们在李希光教授已经成型的教学模式上进行革新,创建符合大多数高校实际情况的新型“大篷车”新闻实践教学方式。

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摄影、广告学等课程在实际授课中都有实践、实训课程,我们在这样的实训课程中全面灌注“大篷车”新闻实践教学方式,学校既不需要因此开辟专门的新闻实践实训课,更改教学大纲,也不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我们在原有实训课基础上只需加上一步就可以完成“大篷车”新闻实践教学改革。以往,好多实训课教师为了省事都是安排在校内进行,有时甚至就在课堂上、微机室教学。我们的改革理念其实很简单,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出校园,在城市里完成我们的“大篷车”实践教学。举例来说,我们上新闻史课,教师总会讲到一个城市的报业发展史,尤其是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申报》《新闻报》的发展更是值得好好研究一番。可是只让学生停留在课堂上,学生的记忆和研究是不会深刻的。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报馆,报馆都有报纸博物馆,让报馆的老记者、给学生讲讲一份报纸几十年的发展变迁岂不是更好?就我们学校来说,我们就曾组织学生参观过《黑龙江日报》和《哈尔滨日报》,看着一张张泛黄的老报纸,听老报人讲一份报纸几十年的变迁史,学生获益匪浅,教师也可以学到很多。

2.创新型“名记者研究”课程。

“名记者研究”课程就是以座谈会形式邀请新闻界知名记者、编辑、主持人走进课堂,畅谈他们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与经验,创建一个“名记者”与学生面对面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同时,在学校的支持下努力创建与知名学术研究机构和重要媒体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一方面把著名记者、编辑、主持人请进课堂传经授道,另一方面把学生推荐到主流媒体学习、实践。

在“名记者研究”课程中,我们的教学改革增加了一个内容,就是提前一段时间,让学生整理某位即将站上讲台的“名记者”资料。举例来说,我的大学同学李某,现任黑龙江电视台文艺频道某相亲节目主持人,他独特的主持风格在黑龙江电视荧屏上独树一帜。为了更好地研究他的主持风格,在他本人的配合下,我们搜集了十年间他的多档节目视频资料,通过画面一帧桢的展示,让学生看到一个成功的主持人十年间在台前幕后经历了怎样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功。在正式邀请他来进行讲座之前,我们还要求每个学生设立几个问题,由老师模拟并代为回答,由此还可以事前筛选出有新闻性的好问题。这样等到该名主持人真正来到学校进行讲座,学生对他的了解就更深一层,而且提出的问题也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具有一定水准。虽然这样的课程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可是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准备的时间非常多,所做的准备也多是自己细心思考过的,所以收效非常好。更关键的是,我们在“名记者研究”讲座之后,还将继续关注他的节目,让我们得到的结论再次充分验证。

3.黑龙江电视台《嘿,大兄弟》节目组的新闻实践传帮带。

2015年底,笔者接到黑龙江电视台某制片人的邀请,派出10名学生参与黑龙江电视台春节特别节目《嘿,大兄弟》的节目录制。这样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经过近半个月的节目录制,该节目顺利完成,并在2016年春节期间在黑龙江卫视频道播出。2016年3月开学后,我们组织多个年级的近百名学生观看了这5期节目,并由派出的10名学生自己给同学讲述实践经历。学生在观看节目的同时,第一次听到场外和幕后的工作经历非常激动。2016年5月,我们又邀请剧组导演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再次详细讲述这样的真人秀节目,前期、中期、后期准备的全部过程。学生根据所学再进行提问,真正理解了一期节目制作的全部过程。

学生带学生,是我们总结出的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思路。以往我们的教学思路往往是教师根据所学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所学不是从书本上看到的,就是几十年前、十几年前自己的经历。可是新闻事业发展迅速,这样的内容含金量并不高,所以我们的改革思路放在了让学生自己带学生上。学生有了实践经历之后,经过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在为同学讲授的时候就会进行及时更正,第二批学生实践归来,可以继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这样进行下去,学生的从业经历将日趋完美。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和电视台合作并争取这样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4.获得省内其他高校的支持与协作。

我项目组成员来自省内多所高校,所以我们有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充分展开。高校内的横向交流是我们这个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参观了斥资近千万打造的校园演播厅和校园广播站,还参观了新闻传播学院和哈尔滨元申广电合作设立的后期编辑中心。我们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参观了校报的全部编发过程,并和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园记者进行座谈,充分交流采访写作心得。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Research

LIN Jia, JIN Yangchun

(Colleg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Fujian 365004)

Abstract Journalism 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deepening of news theoretical teaching mode, is the only way to develop in line with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teaching college journalism new colleges are weak links exist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teachers lack practical experience, a shortage of funds and equipment, the media,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Only change the original teaching ideas, practice-based training of teachers, increase investment funds practice teaching, practice base expansion news, college news to push forward the new colleges teach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news; practice

1 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

1.1 课程安排不合理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美国大学一般一、二年级时不分专业,学生要完成占学分总数1/3的公共课的学习,一般到了大三学生才决定自己的专业。①中国新闻教育在不断学习美国式的培养方式,通识教育开始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三明学院新闻专业主要课程中,文学系列、语言系列、写作系列等课程占到总课程50%以上,基本课程与其他中文专业差别不大,而在其新闻专业课上,专业课程安排不突出,专业课上课时间偏迟,导致专业课教学缩水,专业课程紧凑,学生学习压力大等情况,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1.2 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的教师,有些在课堂上已进行了多年的理论教育,而他们真正参加过新闻媒体行业实践的几乎没有。并且有些新闻专业的教师可能不是新闻专业毕业的,对于新闻理论的研究亦不是很全面,而且这些教师一般也是身兼数门学科的教学,对于他们来说,新闻实践更是无从谈起。而新闻专业毕业的教师,也是从学校到学校,还没到社会历练过,对新闻实践也是懵懵懂懂,教授新闻实践也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成了实践教学的一大障碍。

1.3 媒体资金及设备短缺

美国学者沃克温1989年对86所大学的研究表明,与高校质量、水平和成功程度联系最紧密的是政府提供经费的多少和学校规模的大小。这说明,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是需要资金支持的。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离不开媒体设备,但由于教育经费不足,一些必要的实践教学场所设施建设不全,尤其是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报纸编辑实验室等,更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拥有。

1.4 专业实习基地匮乏

据统计,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66个,到2005年底,新闻类专业点已发展到661个,其中2004年一年就增加了202个专业点。据专家推测,2007年中国的新闻学专业点已经超过了770个。③各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都会寻找媒体单位实习,但媒体行业规模基本稳定下来,发展需求速度减缓,提供的岗位供不应求,往往会出现一批在办公室倒茶打扫的实习学生,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2 改善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2.1 转变教学思路

我国新闻实践教学已开展多年,理应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但学者李飞强经过调查发现,近几年对实践教学的总结很少提到具体的实践教学模式。④这导致刚刚开始实行实践教学的新建本科院校无例可循,无疑限制了其实践教学的开展。现在大部分教师教学的基本思路是“理论-事例-理论”的模式,先系统的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再通过相应的例子来分析其理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理论,缺乏必要的实践性。新闻专业的教学相比其他专业更讲究实践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对新闻传播的实践方法和技巧有所掌握以及对理论的体会,而不单单是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⑤因此“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才是当今高校所应提倡并实施的,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当采用的教学方法。这样就能把实践真正融入新闻专业的教学中。同时针对专业课程安排不合理的情况,应该适时调整教学课程安排,将新闻专业课程提前教学,与其他基本课程交叉教学,改变原来大一大二没有专业课程教学的传统。也可以通过加开选修课,来弥补专业课上课时间不足的问题,教学时间分开,更利于学生课后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

2.2 培养实践型师资队伍

实践型师资队伍是指教师在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相对应专业的工作经验。培养实践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派遣原有教师到媒体单位去实习外,还可以从相关媒体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士来进行教学。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使教学由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转化为对实践经验的理解,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调查显示,在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37%的人认为新闻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博士学位,大部分教授认为,新闻从业经验 更是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只有18%的教授或教员拥有博士学位,纽约州立大学新闻学院的老师更是以有经验的新闻记者为主。⑥国外新闻专业的教师需要的是经验,而不是学位,可见教师实践经验在新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当依据自身情况,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新闻教学的质量。

2.3 加大教学资金投入

正如前文所述,新闻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媒体设备的支持,面对媒体设备不足情况,教师想要开展实践教学很难,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多人共用一台设备,要是使用时间没把握好,部分同学可能都没机会接触设备,这种客观情况导致的教学困难是最不应该出现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在保证其他方面经费充足的情况下,拨给新闻专业更多经费,让其能够添置必要的设备。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媒体企业建立输送桥梁,为企业提供其需要的人才,企业则可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的支持,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实践的地方,又能填补实践教学中的不足。

2.4 拓展新闻实践基地

新闻专业教育存在经费不足,媒体设备短缺,媒体资源匮乏等困难,新闻实践基地的建设,能很好地缓解以上的问题。首先,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学习为依托,与媒体单位“合作共建”。媒体单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设备以及岗位,这样学生就能在校内学习的同时,可接受新闻单位的培训,这也解决学校与媒体需求脱节的问题。因此,新闻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进行新闻实践的良好平台。其次,也要重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将校内刊物、广播台、电视台、校内网等媒体资源整合起来,为学生创造短期的实践机会。分散的资源很难对实践教学产生帮助,因为资源的分散性而失去了更大的作用。

3 新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3.1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在大部分教学中,学生一般处于被动吸收的地位,而实践教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可以使他们在观念上逐渐树立起主体意识,学会自觉学习、自我约束、自主发展、自立创造、自强奋斗,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和实践主体。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以适应、顺从为特征的被动生存的人,而是能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主动生存的人。⑦

3.2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新闻专业对理论的传授比重大于对实践方法的传授,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进入媒体单位后,对于一些实践性的工作感到陌生,还需要媒体单位对其进行业务培训。这样的教学方式造成媒体单位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面对这一局面,实践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就是符合媒体单位需求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新闻媒体单位不仅要求员工要学历高、基础知识扎实,更需要一个能马上投入工作岗位的新人。所以,新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就能使学生做到进入工作后迅速上手,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3.3 提高新闻专业教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弥补了原有教学体系中实践不足的情况,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转变。同时,实践教学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由“学”到“好学”到“乐学”的转变。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感到乏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4 结语

当今社会更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新闻专业长期以来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开展。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新闻专业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改变教学思路、拓展新闻实践基地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思考,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社会实践中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基金项目:三明学院2012年校级教改项目

注释

①③杨雨丹.新闻教育的背离与回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7).

② 黄录良.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J].网络财富,2010(7).

④ 李飞强.我国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2010(5).

⑤ 张明新.新闻传播学专业案例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东南传播,2009(8).

上一篇: 健康扶贫经验交流材料 下一篇: 银行面试自我介绍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