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五年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6 10:11: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毕业五年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毕业五年计划

篇(1)

毕业后,杨阳在一家私立学校找到了工作,开始了自己的独立人生。从小计划着过日子的杨阳正式开始了自己第一个“五年计划”:交个男朋友,交清房子的首付再结婚。杨阳订这个计划是有她的根据的。这一年她22岁,青春靓丽,有过恋爱经验,五年之内完全可以找个结婚对象。她年收入4万,节约点每年攒3万块钱应该不成问题,5年就是十几万,即使男朋友不出资,在武汉这座城市交100平米左右房子的首付已经绰绰有余了,余下的正好装修。杨阳觉得这个“五年计划”其实是很宽松的,自己完全可以实现。

正如杨阳所料,她的“五年计划”开局良好。工作半年后,她就交上了满意的男朋友。他叫冯益民,是某公司的财务主管,长得人高马大、清清爽爽,人又聪明灵活,职业前景看好,更重要的是,他诚实开朗,对杨阳温柔体贴,跟她说话连大气都不出一声。只有一点遗憾的是,他的家在农村,他又是家里的独子。父母为了他读书,欠了不少债。他除了要赡养两位老人,还要还债。冯益民沉重的家庭负担曾让杨阳犹豫过,但最终还是没能成为爱情的阻力。

生活按计划进行着。两年后,杨阳的存折上已经有六万多块钱的存款了,而冯益民的工资大多拿回家还债了。杨阳虽有些不快,但也没什么可说的。不过到了第三年,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杨阳所在的私立学校停办了,她暂时失业。雪上加霜的是,在职场撞得焦头烂额时,外婆又得了癌症。她是外婆养大的,外婆是她今生今世的恩人。尽管医生说没治了,杨阳还是尽全力挽救外婆的生命,这样一来,她花掉了几万元存款。而此时,她还没有找到一份正式工作,每月的收入仅供维持日常生活。想到自己的“五年计划”,她心急如焚。看她难过的样子,冯益民心疼地将她搂在怀里,愧疚地说:“都是我无能,没能帮上什么忙。不过,你别着急,我家里的债马上要还清了,那样我就可以出力了。”

让杨阳欣慰的是,男友冯益民不愧是个有能力也有责任感的男人,一年后就开始往她的账上打钱,而她也找到了收入跟原来差不多的工作。三年后也就是杨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她存折里的钱已经达到预期的数字了,但此时武汉的房价跟五年前比已经翻番。当初她不是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只是没有预计到房价会涨得这么快。尽管后来东拼西揍,他们买了房,但装修和置办家当的钱已经没有了。冯益民试探着问:“我们从朋友那借点钱先把婚事办了怎么样?”他已经28岁了,这个年纪在他们老家早已是孩子他爸了。父母早就催他结婚生子了,身体本来就不好的老人希望在有生之年看惟一的儿子传宗接代。但在城里长大的杨阳理解不了这些,她坚持自己的第一步经济目标没达到决不结婚,寅吃卯粮的事她决不会干!

TWO

冯益民太了解杨阳了,她决定了的事情谁都改变不了,能够调控她的只有她的计划。无奈之下,他只好拼命工作、拼命挣钱。那段时间,他和杨阳仿佛都变成了赚钱的机器,成天不停地运转,连谈恋爱都简化了,顶多一起吃吃快餐、到超市买点生活必需品。同事和朋友的聚会更是很少参加,一方面没精力,另一方面不想礼尚往来,怕还不起人情债。双方的熟人都觉得他俩不合群,以后再有什么活动也不邀请他们了。这样虽然少了许多快乐,但为了自己的目标,只能如此了。

两年后,两人终于挣足了装修房子和置办婚礼的钱。当他们将结婚用品一样样搬到装修好的新房时,没有多少结婚的兴奋,倒是都有点精疲力竭了。

办好婚礼从老家回来,冯益民往床上一躺,舒口气说:“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可以好好喘口气了。”而妻子杨阳却在一旁说:“我们商量一个下一个‘五年计划’吧!”冯益民一听计划,连连摆手道:“有必要那么麻烦吗?日子一天天过就行了!”杨阳正色道:“那可不行,我们现在买了房,要还房贷,以后还要生孩子,由两个人变成三个人,更应该计划着过日子……”妻子还未说完,冯益民马上敏感地意识到一个问题,忙问:“你说什么?‘以后还要生孩子’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结婚了,马上就要生孩子,你不会计划到‘以后’吧?”杨阳说:“所以我们才要一起商量,制定新的计划嘛。”

杨阳很快拿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方案:第一、二年攒钱,为生孩子做准备,同时二人要充电,考些证捏在手上,为以后跳槽做准备;第三年生孩子;第四年开始给孩子进行教育储蓄;第五年冯益民要做到经理级……

杨阳将“五年计划”贴在床头,同时还有详细实施细则,也就是将计划具体分解到年、月甚至是日。

冯益民对这个计划没什么兴趣,他不喜欢刻意去规划什么,但为了家里的安定团结,他只好顺从了妻子,只是提出一点意见,将生孩子提前。最后,杨阳做出了让步,将生孩子提前到了第二年。

但是当年春节,杨阳跟丈夫回家过年时,看着婆婆做鱼丸子,突然不停地作呕。婆婆喜不自禁地说:“是不是有了?”杨阳的脸顿时阴下来。一过完初一,夫妻俩就回省城做检查,还真是怀上了!杨阳顿时烦躁地用拳头直砸丈夫。冯益民一边安慰妻子,一边在心里偷着乐。看来真是天意啊,是上天要早点赐给他们一个孩子,妻子还有什么话说呢?但令冯益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杨阳要去打掉孩子!这让冯益民大惊失色,极力劝阻,并保证孩子生下来交给父母带,决不影响她实施她的下一步计划。对丈夫的承诺,杨阳付之一笑。她说:“你能保证什么?孩子由老人带你能保证他健康成长吗?再说,养孩子的费用你算过没有?咱们现在除了还贷,存折上只有2千块钱,这点钱连生孩子的费用都不够。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一出生就跟着咱们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无论冯益民好说歹说,杨阳最终还是坚持把孩子打掉了。为了不让盼孙心切的父母过分伤心,冯益民只好说是不小心流掉了。冯益民的母亲还特地从家里抓了老母鸡来侍候儿媳,这让冯益民更加难过。对妻子杨阳,他第一次有了一种隔阂,那是她的一意孤行给他们的爱留下的一块伤疤。

THREE

丈夫的态度让杨阳意识到可能自己做得过分了,为了弥补,她主动修改计划,提前半年生孩子,但计划中同时添加了一笔:提前做好物质上的准备。冯益民说由他去做兼职吧,杨阳却不同意,她要丈夫按计划备考注册会计师。“不能因为提前生孩子打乱了其他的计划!”杨阳坚决地说。于是,杨阳上班之余做了两份家教,每天晚上回来得很晚。妻子的固执让冯益民心疼、担心又无奈。

8个月后,杨阳怀孕了。冯益民欣喜地抱着妻子说:“从现在起,你不要做兼职了,下班回家就休息,让我来侍候你们母子俩。”杨阳却轻轻推开他,说:“我没那么娇气,还没到让你侍候的时候。”她依然工作之余做家教,挺着肚子四处奔波。

那天晚上,杨阳做完家教回家的路上,突然感到头昏目眩,不知绊到了什么就摔倒了。幸亏好心人将她送到了医院,但她还是流产了。医生告诉她,是劳累过度加上营养不良所致。冯益民赶到医院时,本来心里窝着火,但看到妻子神情恍惚目光呆滞,只好劝她好好休息,养好身子再说。但杨阳仍然不吃不喝不说话不睡觉,天天看着天花板发呆。冯益民终于忍不住责备道:“早叫你休息了,你非要按你的计划来,现在前功尽弃了吧!”看着发火的丈夫,杨阳目瞪口呆,继而痛哭流涕。冯益民心软了,抱住妻子。杨阳哭累了,擦干眼泪,望着丈夫,认真地说了三个字:“对不起!”

孩子的意外夭折让杨阳明白了一件事:计划赶不上变化。人生需要计划,但不能强求,还是顺其自然的好。妻子的思想变化让冯益民喜出望外,他趁机提议:“等你身体恢复了,我们出去度假好不好?”结婚这么些年来,两人从来没有一起出去旅行过,因为家庭计划里没有这一项。对丈夫的提议,若在往常,杨阳会认真地做个预算,然后再决定是否立项。而从立项到实施,起码还得半年时间。但这一次,杨阳稍稍思索了片刻就默认了。

两人到了“童话世界”九寨沟。一进九寨沟,杨阳就被五彩斑斓的海子群吸引住了。她快乐地穿梭在一个个美丽神奇的湖泊间,像个孩子似地蹦蹦跳跳,欢呼雀跃。冯益民由衷地赞叹:“我的老婆真美啊!”杨阳却说了一句有几分哲理的话:“以前觉得最美的水当然是大海了,现在才觉得小小的海子才最有魅力。”

回家后,“五年计划”和实施细则被杨阳悄悄从床头取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两人在九寨沟海子群的快乐留影。

冯益民惊喜地发现,妻子变了,变得越来越有生活情趣。以前一走进家门,除了一日三餐,看不到家的气息。床上是散开的被子,餐桌上是还装着残汤的碗,柜子上是一层灰,跟单身宿舍差不多。严格按照家庭计划生活的他们,几乎没有精力也没有心情好好生活。面对没有多少温情的家,冯益民常常以加班为借口呆在单位。现在,他天天盼着早些回家,因为餐桌上有冒着热气、香味扑鼻的煲汤,茶几上有五颜六色的水果,房间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熏香和音乐,更重要的,屋子里有一张温润的笑脸,让他心动,让他着迷。他觉得妻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美丽可爱!

篇(2)

文/一路有我 浪子听风

省略

我是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学生。我来到这所学院已经一年有余了,我所选择的专业是畜牧兽医,这是我们学院乃至整个云南省的重点专业。

其实当年来到这里,有许多的原因。我的父亲是一位从事了二十多年乡村兽医这一行业的工作者,从小,我就在父亲的带领下经常接触这一行业。高考当中,我因为发挥失常,在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中只能是刚上本科,但今年云南省录取分数线有所提高,以至于我没能考上一所理想的本科院校。在填报志愿时,我的想法是报一所比较好的学校,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但天不遂人愿,我所填报的学校我又没能被录上。我不想再复读,于是,在补报志愿的时候,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我选择了这里,选择了这个专业。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呢?因为这个专业在云南省乃至是全国都是少有的,虽然我父亲最近这两年在从事这个行业的过程中做起来比较吃力,但他相信,这个专业一定会有发展前途。来到这里之后,我进一步了解到了这个专业的实质,从事我们这一行业并不低下,如果比较一下的话,我们可以被称做银领。在国外发达国家,兽医这个专业也是相当受人尊敬,并且其要求的从业资格比人医还要高上许多。同时,在此期间我也对我家乡地区的畜牧业做了一些调查,调查显示:虽然我的家乡玉溪市是一座以工业为主的城市,但近年来,畜牧业却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力度扶持畜牧业发展,因此,我对这一行业更加坚定了信心。

渐渐地,我越来越喜爱这个行业,并深深地爱上了这所学校,爱上了小哨的土地,爱上了这里的山水。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开阔我的视野,我的思想。在这里,我发觉现在的宠物医院很受欢迎,而现在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却大多都不专业,并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技能,而随着中国法制化的不断完善,这一部分人必将被淘汰出局,而他们所空出来的一大片市场刚好可以被我们所填补。

但是,要开一所宠物医院需要的资金也是不菲的,所以,我并不打算一开始就进行这方面的投入,我想先淘第一桶金。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用课余时间同老师一起制作动物标本,从中受益不少。现在许多人对自己的宠物爱若珍宝,宠物死后,人们还依依不舍,而这些动物的尸体的善后处理也成了一个社会上的大问题。于是我想我的第一桶金就应该在这里。我可以将这些动物的尸体做成标本,让它们看上去跟活着时一样,我认为许多人都愿意成为我的顾客。因为这样他们不但可以长久地保存自己对爱宠的那份感情,而且还为家里添了一样高档,且不失艺术品位的装饰品。同时,我还可以将动物尸体火化,然后用它们的骨灰做成它们生前的样子,我想有些人我对这样的想法将感兴趣。在做这一切的同时,我会有一个好帮手―互联网。我可以开设网上商店来接生意,这样就可以省下实际开店铺的钱,我只要一小间工作室,几个人帮忙就可以完成这些操作,毕竟,刚走出学校的我们无力承担过大的投资。

淘到第一桶金后,我就可以开一家自己的宠物医院了。宠物医院成功后,我会去搞养殖,我的目标是有一家自己的养殖场,并成为云南第一,中国第一。

职业生涯设计,态度决定未来

文/齐连生

blog.省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不管是落实在纸面上还是存在于心头,职业生涯能否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态度,所以说“态度决定未来”。

笔者曾经为一个客户企业进行员工态度的测试,就“工作”、“岗位”、“同事”、“前途”等选项按照“喜欢”、“快乐”、“必须”、“痛苦”四个方面进行选择,结果有20%左右的人在不同的方面选择了“痛苦”。

后来经过一个时期的跟踪调查,发现还是比较准确的,半年之后,员工流动率保持在15%~20%,而且当初选择“痛苦”的人员其中大部分辞职了。

而选择“喜欢”的员工经过一个时期后,已经渐渐进入角色,且在企业中开始担当大任。

利用你的优势“深挖一口井”

文/蔡鸿全

caihongquan86.省略

最新成功心理学畅销书《现在发现你的优势》说:“若想使某件事成为你的优势,你就必须始终如一地做好它。这意味着,它将成为你的一种可以预测的表现。你偶尔会挥杆打出一个令泰格・伍兹(世界著名高尔夫球星)称羡的妙球,但除非你能重复此举无数次,否则我们就不能称其为优势。而且你必须从做这件事中得到某种自然的满足。唯有在你反复地、愉快地和成功地做一件事时,你的能力才算得上是优势。” 很多人都懂这个道理,但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却常常背离这个道理,有时甚至不愿意遵循这个职业成功的基本原则。

许多人这山望着那座山高,觉着那一行更热门、更有意思、更有“钱景”,轻易转行。 许多人很认同:“职业成功就是要专注”,但在面临具体的职业选择、专业选择时,却经常认为“这个专业太专,就业面太窄、职业发展的机会太窄、找工作难”而放弃专注,转而学热门专业、进热门行业。

我们见到许多学热门的管理、经济、英语等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多年来的职业发展都很不顺利,这些专业被称为是“万金油”,可以从事很多不同的行业和岗位,但没有一项很专的技术,所以许多类似专业的白领、大学生好像什么都能做,又好像什么都做不好,感到很迷茫。

专注就是选择一个很专的领域发展,专到一个很窄的领域,窄到就像姚明那样,既不从政,也不经商,只做运动员。

长期持有,以实现复利的时间价值,职业成功的另一个原则就是―坚持,坚持自己对选择的职业的专注,就是“深挖一口井”。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几个阶段

文/孑孓

省略/AspxPub

职业生涯目标规划,应从一生的发展写起,然后分别定出十年计划,五年、三年、一年计划,以及一月、一周、一日的计划。计划定好后,再从一日、一周、一月计划实行下去,直至实现你的一年目标、三年目标、五年、十年目标。

①定出未来发展目标:今生今世,你想干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取得什么成就?想成为哪一专业的佼佼者?把这些问题确定之后,你的人生目标也就确定了。

②定出今后十年的大计:二十年计划太长,容易令人泄气,十年正合适,而且十年工夫足够成就一件大事。今后十年,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事业?将有多少收入,计划哪些家庭固定资产投资?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你的家庭与健康水平如何?把它们仔细地想清楚,一条一条地计划好,记录在案。

③定出五年计划:定出五年计划的目的,是将十年大计分阶段实施。并将计划进一步具体、详细,将目标进一步分解。

④定出三年计划:俗话说,五年计划看头三年。因此,你的三年计划,要比五年计划更具体、更详细。 因为计划是你的行动准则。

⑤定出明年计划:定出明年的计划,以及实现计划的步骤、方法与时间表。务必具体、切实可行。如果从现在开始制定目标,则应单独定出今年的计划。

⑥下月计划:下月计划应包括下月计划做的工作,应完成的任务、质和量方面的要求,财务上收支,计划学习的新知识和有关信息,计划结识的新朋友等等。

⑦下周计划:计划的内容与上述⑥相同。重点在于必须具体、详细、数字化,切实可行。而且每周末提前计划好下周的计划。

⑧明日计划:取最重要的三件至五件事,按事情轻重缓急,按先后顺序排好队,明日按计划去做。可以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职业生涯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①实事求是

准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是制定个人职业计划的前提。

②要切实可行

篇(3)

(一)印度经济发展与就业问题

独立50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印度经济仍然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就业问题仍然未能较好解决。印度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消除失业和向千百万无业者提供有报酬的就业机会。然而,50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这一目标未能实现。如1951年印度的失业人数仅为330万,到1990年已上升为280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10页。)。这意味着在这期间印度经济发展未能吸收同期正常增长的劳动力,更不用说减少积压的失业人数。印度未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一是人口及劳动力过快增长,超过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化趋势,导致经济增长加速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就业压力,使印度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失业问题的社会经济后果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影响之一是加重了印度社会的贫困问题。贫困问题是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严重而又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经独立后50年的发展,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印度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大,例如,1992年这一比例为41.7,即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总数达3.548亿(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18页。)。据有关资料分析,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因此,解决就业问题与消除贫困问题是紧密相关的。虽然印度解决就业问题的效果并不理想,但50年来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付出的持续努力却不能说没有作用。如果没有长期持续的努力以解决这一问题,今天印度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会更加严重。

(二)印度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印度的就业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发展问题,它是由印度市场经济的欠发达所造成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加快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方面仅仅依靠市场经济运行的自发性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能动作用。独立以来,印度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重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控制作用,把国家置于引导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政府一方面发挥“企业家”作用,直接参与并调节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发挥经济调控者作用,通过编制实施经济计划,颁布法令、政策,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印度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注:参见陈继东着:《独立后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43页。)。可以说,如果没有50年来印度政府的这种双重作用,印度经济是不能取得显着发展和进步的。换言之,印度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就业压力,印度政府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印度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从印度这一人口大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从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口大国的国情出发,印度政府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发展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劳动密集的特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印度大规模工业化进程从“二五”计划开始,也就在这个时候,印度政府颁布相关政策,为小型企业保留了部分行业领域,不许大型企业参与经营,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亦显着增加,从1979~1980年度的670万人扩大为1997~1998年度的1670万人,增长约1.5倍(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88~198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84页。《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91页。),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三,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强调控制人口增长规模,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印度政府从“四五”计划开始重视人口问题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经过近20年的努力,印度的出生率已从1961~1970年的平均41.2‰下降为1981~1990年的平均32.5‰。印度人口增长率也相应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从1971年的24.8‰下降为1991年的23.8‰,1998年估计人口年增长率为1.6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45页。)。人口及劳动力增长规模控制,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四,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减轻就业压力和消除贫困。

二、印度的就业计划及其措施

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尽管这些计划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还有差距,但积极作用是应予肯定的。

(一)经济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失业和就业不充分是印度贫困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一开始起,印度的经济发展计划就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经济计划的重要目标。

“三五”计划明确规定经济计划的长远目标:“最大限度地增加生产,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这些都是目前条件为人们所接受的计划目标。它们实际上并不是不同的概念,而是国家须致力实现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这些目标没有哪一个能在排除其他目标的情况下实现,发展计划必须对所有目标给予均等的重视(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一个五年计划》第28页。)。”印度经济计划的制订者认为,增加投资就会带来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因为当国民收入随着投资的扩大而增加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自动提高,就业便会

扩大。因此,在印度的第1个五年计划至第5个五年计划中,虽然增加就业一直是这些五年计划的目标之一,但在每一个计划里却找不到为每个经济部门和地区所专门拟定的就业计划,以便一方面促进就业,另一方面增加国民收入。之所以出现这一弱点,在于计划的制订者未认识到只有在选择了适当技术的情况下,投资和国民产值的增加才能相应创造出更大的就业。其结果就是五年计划关于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落空了,失业率随着一个计划接着一个计划持续增加。例如,“一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仅2.9,失业人数为530万人;“二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上升为3.6,失业人数增加为710万;“三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进一步上升为4.5,失业人数达96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0页。)。 “六五”计划在就业政策的序言里承认:“在就业方面,情况远远不令人满意。过去10多年来,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的人数大大增加。因此,我们的就业政策应当包括两个主要目标:通过提高有偿就业的增长率来减少就业不充分和减少通称为公开性失业的经常性失业。”“六五”计划开始时的失业总人数为1200万,“六五”计划预计在1980~1985年间将新增劳力3430万,计划新增就业3430万个,到该计划结束时的失业总人数仍为1200万。“六五”计划的就业目标总体上得到实现,到1985年3月第7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失业总人数为920万(注:但印度经济学家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失业总人数为1390万。见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2页。)。

“七五”计划改进了计划方法,在计划方案中列出了各部门设想的就业增长指标,并预计在该计划期内的4756万个标准人/年的就业总需求中,有4036万个可望得到满足,即就业年均增长率为3.99,那么,到“七五”计划结束时的失业率将仅为2.1,失业总人数为722万。但鉴于80年代期间,劳动力一直在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而就业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55,因此,失业人数增加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八五”计划开始时印度的失业总人数为2800万左右。“八五”计划估计在1990~1995年间将新增劳动力3700万。因此,“八五”计划文件把该计划期间的就业增长率定为3,以保证就业目标的实现。“八五”计划的前三年,就业人数增加了1878万人,这使1992~1995年的就业年增长达2,但仍低于计划的年均增长率。“九五”计划把在增长过程中创造充分就业机会列为计划的一个基本目标,强调在高失业率和就业不足地区集中发展更多劳动密集型项目、部门和技术。同时,鉴于失业率很高和临时工不断增加,“九五”计划决定实施一个国家就业保障计划来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设报告》(1997~2002),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计划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工具,在每个计划的文件中都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基本目标。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政策上的问题,前5个五年计划未对各部门、行业的就业增长作具体规划,而依赖于经济增长自动增加就业机会,其结果是导致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从第6个五年计划开始,计划文件对总的扩大就业目标进行了按部门的分割性规划,并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来增加就业,收到了一定效果,有助于减缓失业压力。但是“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中都存在就业平均增长率高估的问题,实际就业年均增长率不仅低于计划指标,同时也低于新增劳动力的年增长率。这样,印度失业的总人数仍在不断扩大。尽管有这种问题,但总的失业率未出现明显上升,还略有下降,应该说经济计划对扩大就业所做的安排和相应的努力是有成效的。总的看来,解决就业问题仍将是印度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个长期目标。

(二)乡村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印度政府还通过实施各种乡村发展计划来增加就业,因为印度最主要的失业者分布在广大的农村。而要促进广大乡村的发展和消除贫困,给农村广大无业者或就业不充分者提供有偿就业机会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因此,印度从第4个五年计划开始,就陆续在不同地区,不同范围内实施了多种乡村发展计划,以促进增加就业。需要指出的是,乡村发展计划是一种综合性计划,它包括乡村和安全饮用水、道路设施建设等项目,还包括在乡村开展扫除文盲和进行技术培训、扩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等内容,而不仅仅是安排有偿就业。在此我们主要对乡村发展计划中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进行分析。

70年代初,印度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制定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该委员会提出了农村电气化、修建公路和农舍及小型灌溉工程等方案,以缓解农村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该委员会还建议,应当最优先实施农村服务中心的计划,因为该计划有助于向工科大学生和技术人员提供就业或自我就业的机会。在1973年该委员会的报告发表以后,印度政府为提供就业和缓解就业不充分而实施了以下措施:1.农村工程计划。该计划以修筑永久性民用工程为重点,以此来缓解实施该计划地区的落后状况。2.边际农和农村劳动力计划。该计划是对农村的边际农等贫困家庭发放专项贷款,使之用于饲养家禽、养鱼、养猪和从事园艺之类的辅行业,扩大自我就业。3.小农发展机构计划。该计划通过相应机构向小农提供专项贷款,帮助他们采用最新技术开发农业的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活动,以此减少季节性就业不充分。4.综合旱地农业开发计划。该计划开展土壤保护、土地开发和水利等永久性工程。这些计划项目是劳动密集型的,据估算,每投资1000万卢比,就可为大约1.5万人提供就业,因此可为计划项目实施地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5.农村服务中心计划。该计划是向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和文凭持有者自谋就业提供援助,帮助他们在农村建立车间,从事农业机械的安装、维修、设备和零部件供应等等技术服务工作。援助对象主要是机械、农业、电机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6.地区发展计划。该计划带有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性质,它涉及到在10个大型灌溉工程地区建设足够的公路、综合市场等基础设施,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也相应增加就业。7.为农村就业的现金计划。该计划对包括治理水土流失、小水利、土壤保护、造林、防洪、垦荒、养鱼业、饮用水和道路建设等各种劳动密集性和生产性的农村发展项目提供资金,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该计划规定,在每个区设立的一个项目要向100人提供在一年里平均持续工作10个月的就业,同时,与当地发展计划相一致,每个项目要生产具有耐用性的商品或

建立永久性的资产。上述各种农村就业计划在70年代中期(即“四五”计划期间),仅中央政府就耗资17亿卢比,但效果并不显着,因为这些计划的缺点是“应急”性的和地区性的,缺乏总体规划和持久性。它们可以暂时性提供一些就业机会,项目完后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又恢复了。 1977年,印度政府所积累的缓冲储备粮达2000多万吨,印度的粮食自给基本实现。在经济学家建议下,印度政府制定了以工代赈计划,即用粮食来支付生活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的劳动工资。该计划的目的在于:一是为农村地区的人们提供有偿就业的机会;二是增加生产和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新创社会财富,加强基础设施;三是利用过剩的粮食,开发国家的人力资源。该计划的实施方式是:政府用粮食来支付在该计划项目中就业的全部和部分人的工资。中央政府以粮食的形式分配给各帮政府,以资助邦政府承担的正在进行的计划项目或一些特殊项目的资金,并授权由乡村自治会之类的基层权力机构来具体实施该计划。

印度中央政府在1978~1980年间分配了270万吨粮食给以工代赈计划。计划实施的效果是:受益者中70以上是劳动家庭和农村人口中的最贫困阶层;各受益家庭的收入增加了17.17;就业总共增加约10.9,每户就业的平均人日数从计划实施前的403个提高到实施后的447个;创造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性的项目,以工代赈所占比重为60。以工代赈计划的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印度政府决定继续在更大范围实施。从1980年10月起,以工代赈计划更名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由印度中央政府发起组织并提供50的援助。该计划设想每年为失业者和就业不充分者新增30~40亿个人日的就业机会,计划所包括的项目有:饮水井、社区灌溉井、村储水池、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道路、学校和乡村评议会议事场等基础设施。在“六五计划期间,中央和邦政府实际支出资金183.4亿卢比,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共创造就业17.75亿个人日,实现了162亿卢比的拨款指标和15~20亿个人日就业机会的预期目标。“七五”计划的拨款指标为248.7亿卢比,其中由中央政府支出125.1亿卢比,邦政府支出123.6亿卢比,预计总共创造14.45亿个就业人日。据“七五”计划前4年的资料,1985~1986年度至1988~1989年度共支出294.0亿卢比,已创造了14.77亿个就业人日(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8页。)。可以说该计划的实施是较为顺利的。

印度政府还于1983年8月15日开始实施一个称为“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的新计划作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的补充。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计划的资金完全由印度中央政府筹集。“七五”计划由中央部门提供174.4亿卢比资金,其目标是在此期间创造就业10.13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卢比,共创造就业机会11.54亿个人日。

1989年4月28日,拉·甘地总理宣布实施贾瓦哈尔就业计划。该计划是由现存所有农村工资性就业计划合并而来,这也就意味着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和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为贾瓦哈尔就业计划所取代。在1989~1990年度至1993~1994年度的5年间,该计划总支出共1107.2亿卢比,其中用于小水利278.6亿卢比,占25.2;用于乡村道路247.8亿卢比,占22.4;用于村落和房屋建设166.0亿卢比,占15.0;用于学校和社区场所86.8亿卢比,占7.8;用于人工造林48.0亿卢比,占4.3,其他项目280.0亿卢比,占25.2。其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共建成水井44.7万个;村落49,478个:建房148万间;学校16.8993万所;乡村道路67.4万公里;饮水井48.9万个;村庄储水池32.9万个;人工造林65.5万公顷。(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版,第367页。)目前,贾瓦哈尔就业计划仍是印度政府所实施的主要的乡村就业计划。

篇(4)

(一)印度经济发展与就业问题

独立50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印度经济仍然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就业问题仍然未能较好解决。印度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消除失业和向千百万无业者提供有报酬的就业机会。然而,50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这一目标未能实现。如1951年印度的失业人数仅为330万,到1990年已上升为280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10页。)。这意味着在这期间印度经济发展未能吸收同期正常增长的劳动力,更不用说减少积压的失业人数。印度未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一是人口及劳动力过快增长,超过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化趋势,导致经济增长加速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就业压力,使印度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失业问题的社会经济后果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影响之一是加重了印度社会的贫困问题。贫困问题是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严重而又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经独立后50年的发展,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印度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大,例如,1992年这一比例为41.7%,即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总数达3.548亿(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18页。)。据有关资料分析,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因此,解决就业问题与消除贫困问题是紧密相关的。虽然印度解决就业问题的效果并不理想,但50年来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付出的持续努力却不能说没有作用。如果没有长期持续的努力以解决这一问题,今天印度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会更加严重。

(二)印度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印度的就业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发展问题,它是由印度市场经济的欠发达所造成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加快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方面仅仅依靠市场经济运行的自发性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能动作用。独立以来,印度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重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控制作用,把国家置于引导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政府一方面发挥“企业家”作用,直接参与并调节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发挥经济调控者作用,通过编制实施经济计划,颁布法令、政策,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印度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注:参见陈继东著:《独立后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43页。)。可以说,如果没有50年来印度政府的这种双重作用,印度经济是不能取得显著发展和进步的。换言之,印度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就业压力,印度政府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印度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从印度这一人口大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从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口大国的国情出发,印度政府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发展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劳动密集的特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印度大规模工业化进程从“二五”计划开始,也就在这个时候,印度政府颁布相关政策,为小型企业保留了部分行业领域,不许大型企业参与经营,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亦显著增加,从1979~1980年度的670万人扩大为1997~1998年度的1670万人,增长约1.5倍(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88~198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84页。《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91页。),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三,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强调控制人口增长规模,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印度政府从“四五”计划开始重视人口问题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经过近20年的努力,印度的出生率已从1961~1970年的平均41.2‰下降为1981~1990年的平均32.5‰。印度人口增长率也相应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从1971年的24.8‰下降为1991年的23.8‰,1998年估计人口年增长率为1.6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45页。)。人口及劳动力增长规模控制,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四,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减轻就业压力和消除贫困。

二、印度的就业计划及其措施

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尽管这些计划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还有差距,但积极作用是应予肯定的。

(一)经济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失业和就业不充分是印度贫困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一开始起,印度的经济发展计划就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经济计划的重要目标。

“三五”计划明确规定经济计划的长远目标:“最大限度地增加生产,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这些都是目前条件为人们所接受的计划目标。它们实际上并不是不同的概念,而是国家须致力实现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这些目标没有哪一个能在排除其他目标的情况下实现,发展计划必须对所有目标给予均等的重视(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一个五年计划》第28页。)。”印度经济计划的制订者认为,增加投资就会带来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因为当国民收入随着投资的扩大而增加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自动提高,就业便会扩大。因此,在印度的第1个五年计划至第5个五年计划中,虽然增加就业一直是这些五年计划的目标之一,但在每一个计划里却找不到为每个经济部门和地区所专门拟定的就业计划,以便一方面促进就业,另一方面增加国民收入。之所以出现这一弱点,在于计划的制订者未认识到只有在选择了适当技术的情况下,投资和国民产值的增加才能相应创造出更大的就业。其结果就是五年计划关于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落空了,失业率随着一个计划接着一个计划持续增加。例如,“一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仅2.9%,失业人数为530万人;“二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上升为3.6%,失业人数增加为710万;“三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进一步上升为4.5%,失业人数达96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0页。)。

“六五”计划在就业政策的序言里承认:“在就业方面,情况远远不令人满意。过去10多年来,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的人数大大增加。因此,我们的就业政策应当包括两个主要目标:通过提高有偿就业的增长率来减少就业不充分和减少通称为公开性失业的经常性失业。”“六五”计划开始时的失业总人数为1200万,“六五”计划预计在1980~1985年间将新增劳力3430万,计划新增就业3430万个,到该计划结束时的失业总人数仍为1200万。“六五”计划的就业目标总体上得到实现,到1985年3月第7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失业总人数为920万(注:但印度经济学家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失业总人数为1390万。见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2页。)。

“七五”计划改进了计划方法,在计划方案中列出了各部门设想的就业增长指标,并预计在该计划期内的4756万个标准人/年的就业总需求中,有4036万个可望得到满足,即就业年均增长率为3.99%,那么,到“七五”计划结束时的失业率将仅为2.1%,失业总人数为722万。但鉴于80年代期间,劳动力一直在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而就业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55%,因此,失业人数增加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八五”计划开始时印度的失业总人数为2800万左右。“八五”计划估计在1990~1995年间将新增劳动力3700万。因此,“八五”计划文件把该计划期间的就业增长率定为3%,以保证就业目标的实现。“八五”计划的前三年,就业人数增加了1878万人,这使1992~1995年的就业年增长达2%,但仍低于计划的年均增长率。“九五”计划把在增长过程中创造充分就业机会列为计划的一个基本目标,强调在高失业率和就业不足地区集中发展更多劳动密集型项目、部门和技术。同时,鉴于失业率很高和临时工不断增加,“九五”计划决定实施一个国家就业保障计划来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设报告》(1997~2002),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计划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工具,在每个计划的文件中都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基本目标。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政策上的问题,前5个五年计划未对各部门、行业的就业增长作具体规划,而依赖于经济增长自动增加就业机会,其结果是导致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从第6个五年计划开始,计划文件对总的扩大就业目标进行了按部门的分割性规划,并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来增加就业,收到了一定效果,有助于减缓失业压力。但是“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中都存在就业平均增长率高估的问题,实际就业年均增长率不仅低于计划指标,同时也低于新增劳动力的年增长率。这样,印度失业的总人数仍在不断扩大。尽管有这种问题,但总的失业率未出现明显上升,还略有下降,应该说经济计划对扩大就业所做的安排和相应的努力是有成效的。总的看来,解决就业问题仍将是印度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个长期目标。

(二)乡村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印度政府还通过实施各种乡村发展计划来增加就业,因为印度最主要的失业者分布在广大的农村。而要促进广大乡村的发展和消除贫困,给农村广大无业者或就业不充分者提供有偿就业机会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因此,印度从第4个五年计划开始,就陆续在不同地区,不同范围内实施了多种乡村发展计划,以促进增加就业。需要指出的是,乡村发展计划是一种综合性计划,它包括乡村和安全饮用水、道路设施建设等项目,还包括在乡村开展扫除文盲和进行技术培训、扩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等内容,而不仅仅是安排有偿就业。在此我们主要对乡村发展计划中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进行分析。

70年代初,印度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制定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该委员会提出了农村电气化、修建公路和农舍及小型灌溉工程等方案,以缓解农村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该委员会还建议,应当最优先实施农村服务中心的计划,因为该计划有助于向工科大学生和技术人员提供就业或自我就业的机会。在1973年该委员会的报告发表以后,印度政府为提供就业和缓解就业不充分而实施了以下措施:1.农村工程计划。该计划以修筑永久性民用工程为重点,以此来缓解实施该计划地区的落后状况。2.边际农和农村劳动力计划。该计划是对农村的边际农等贫困家庭发放专项贷款,使之用于饲养家禽、养鱼、养猪和从事园艺之类的辅行业,扩大自我就业。3.小农发展机构计划。该计划通过相应机构向小农提供专项贷款,帮助他们采用最新技术开发农业的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活动,以此减少季节性就业不充分。4.综合旱地农业开发计划。该计划开展土壤保护、土地开发和水利等永久性工程。这些计划项目是劳动密集型的,据估算,每投资1000万卢比,就可为大约1.5万人提供就业,因此可为计划项目实施地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5.农村服务中心计划。该计划是向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和文凭持有者自谋就业提供援助,帮助他们在农村建立车间,从事农业机械的安装、维修、设备和零部件供应等等技术服务工作。援助对象主要是机械、农业、电机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6.地区发展计划。该计划带有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性质,它涉及到在10个大型灌溉工程地区建设足够的公路、综合市场等基础设施,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也相应增加就业。7.为农村就业的现金计划。该计划对包括治理水土流失、小水利、土壤保护、造林、防洪、垦荒、养鱼业、饮用水和道路建设等各种劳动密集性和生产性的农村发展项目提供资金,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该计划规定,在每个区设立的一个项目要向100人提供在一年里平均持续工作10个月的就业,同时,与当地发展计划相一致,每个项目要生产具有耐用性的商品或建立永久性的资产。上述各种农村就业计划在70年代中期(即“四五”计划期间),仅中央政府就耗资17亿卢比,但效果并不显著,因为这些计划的缺点是“应急”性的和地区性的,缺乏总体规划和持久性。它们可以暂时性提供一些就业机会,项目完后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又恢复了。

1977年,印度政府所积累的缓冲储备粮达2000多万吨,印度的粮食自给基本实现。在经济学家建议下,印度政府制定了以工代赈计划,即用粮食来支付生活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的劳动工资。该计划的目的在于:一是为农村地区的人们提供有偿就业的机会;二是增加生产和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新创社会财富,加强基础设施;三是利用过剩的粮食,开发国家的人力资源。该计划的实施方式是:政府用粮食来支付在该计划项目中就业的全部和部分人的工资。中央政府以粮食的形式分配给各帮政府,以资助邦政府承担的正在进行的计划项目或一些特殊项目的资金,并授权由乡村自治会之类的基层权力机构来具体实施该计划。

印度中央政府在1978~1980年间分配了270万吨粮食给以工代赈计划。计划实施的效果是:受益者中70%以上是劳动家庭和农村人口中的最贫困阶层;各受益家庭的收入增加了17.17%;就业总共增加约10.9%,每户就业的平均人日数从计划实施前的403个提高到实施后的447个;创造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性的项目,以工代赈所占比重为60%。以工代赈计划的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印度政府决定继续在更大范围实施。从1980年10月起,以工代赈计划更名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由印度中央政府发起组织并提供50%的援助。该计划设想每年为失业者和就业不充分者新增30~40亿个人日的就业机会,计划所包括的项目有:饮水井、社区灌溉井、村储水池、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道路、学校和乡村评议会议事场等基础设施。在“六五计划期间,中央和邦政府实际支出资金183.4亿卢比,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共创造就业17.75亿个人日,实现了162亿卢比的拨款指标和15~20亿个人日就业机会的预期目标。“七五”计划的拨款指标为248.7亿卢比,其中由中央政府支出125.1亿卢比,邦政府支出123.6亿卢比,预计总共创造14.45亿个就业人日。据“七五”计划前4年的资料,1985~1986年度至1988~1989年度共支出294.0亿卢比,已创造了14.77亿个就业人日(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8页。)。可以说该计划的实施是较为顺利的。

印度政府还于1983年8月15日开始实施一个称为“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的新计划作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的补充。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计划的资金完全由印度中央政府筹集。“七五”计划由中央部门提供174.4亿卢比资金,其目标是在此期间创造就业10.13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卢比,共创造就业机会11.54亿个人日。

1989年4月28日,拉·甘地总理宣布实施贾瓦哈尔就业计划。该计划是由现存所有农村工资性就业计划合并而来,这也就意味着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和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为贾瓦哈尔就业计划所取代。在1989~1990年度至1993~1994年度的5年间,该计划总支出共1107.2亿卢比,其中用于小水利278.6亿卢比,占25.2%;用于乡村道路247.8亿卢比,占22.4%;用于村落和房屋建设166.0亿卢比,占15.0%;用于学校和社区场所86.8亿卢比,占7.8%;用于人工造林48.0亿卢比,占4.3%,其他项目280.0亿卢比,占25.2%。其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共建成水井44.7万个;村落49,478个:建房148万间;学校16.8993万所;乡村道路67.4万公里;饮水井48.9万个;村庄储水池32.9万个;人工造林65.5万公顷。(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版,第367页。)目前,贾瓦哈尔就业计划仍是印度政府所实施的主要的乡村就业计划。

(三)各种扶贫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甚至不能得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印度,贫穷被界定为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之下的状况。许多经济学家和组织对印度贫困范围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尽管他们据以进行分析的方法和衡量标准不同,因而得出的关于印度贫困状况的看法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印度社会,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存在大量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即贫困是印度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同时也都承认,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政府实施各种扶贫计划,低于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开始下降,但穷人的绝对数仍在继续扩大。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穷人缺乏财产基础;穷人受教育程度低因而收入也相应低;个人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等等。因此,消除贫困是一项涉及各个方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其中,解决就业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印度政府所实施的扶贫计划中,都包括有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历来是印度经济计划的目标之一。“二五”计划说要改变低层人民的“状况”,“四五”计划又说要提高普通人和社会贫弱阶层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保证“就业和教育”。该计划还强调要实施“全国最低需求计划”以便改善较低收入阶层的条件。尽管如此,印度穷人的数量仍继续增加。1971年提出了“消除贫困”的口号,从此把贫困问题提到了政府议事的中心位置。“五五”计划指出:“失业、半失业以及大量生产者缺少资源基础,特别在农业部门,是贫困的主要原因。”“五五”计划提出,“将对失业、半失业和大规模的贫困问题发动一场直接的进攻。”(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对“五五”计划一种有利的方法》,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23页。)“六五”计划为此目的制定了一个反贫困计划即“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基本战略是,通过促进贫困家庭的自我就业,以便随着生产资料的转移,使他们得到收入,帮助他们跨过贫困线。该计划于1980年10月2日在全印5011个区开始实行,其主要措施是按逐级补贴的办法,即遵循穷者最先受益原则,对部落民补贴资本成本的50%,边际农、农业工人和农村手工业者占33.3%,小农占25%,通过对这些家庭的投资,帮助他们实现或增加自我就业。所需经费由中央和邦政府按50∶50的原则来分担。“六五”计划期间为该计划实际支出166.1亿卢比,受益者总人数1656万。

“七五”计划期间该计划使1820万户家庭得到援助,其使用经费331.6亿卢比。除此之外,由金融机构发放了537.2亿卢比定期贷款。这样,总共投入868.8亿卢比帮助1820万户受益者,其中45%的受益家庭属于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60页。)。1990~1991和1991~1992年度期间,该计划共支出391.9亿卢比,受益者为540万户,其中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占受益者的比重上升为51%(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60页。)。

“八五”计划期间,通过加大对每户援助力度,帮助受援家庭跨过贫困线。具体措施一是把对每户家庭的投资额从过去的6000~8000卢比提高为12000卢比,二是实施“家庭信贷计划”,把金融机构对受援户的贷款额扩大为2000卢比~25000卢比,使之能够跨进贫困线。“九五”计划为了重新调整乡村发展计划的方向并加大其贯彻力度以减少农村贫困,“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战略重点从个人受益转向群体受益,同时延长高投资水平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同时,援助的内容扩展为培训穷人的技能和技术改进以及提供适宜的基础设施(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议报告》(1997~2002),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页。)。总的看来,扶贫计划中的扩大就业措施不同于就业计划,它是通过援助贫困户使之逐步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自我就业和最终脱贫。而就业计划则是为失业者安排就业机会从而使之得到收入。二者的区别在于,扶贫计划有“治本”的作用,而就业计划更侧重于“应急”。两类计划同时实施,可收相互补充之效。

三、印度的社会保障体系

市场机制具有巨大的能量,但也有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对于它带来的利益关系不平衡,必须由国家加以协调,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国家利用自己的权力对国民收入进行宏观调控,为普通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印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公共分配系统、社会保险措施、对农业工人的保障措施等三方面内容构成。

(一)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

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政府监督和指导下,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专门向低收入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零售商业系统,即平价商店。印度现有45万多个平价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城乡,包括边远地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开设有平价商店。按照规定,当局向低收入居民发放购物卡,这些居民持卡可到平价商店购物。目前平价商店主要供应小麦、大米、白糖。食用油、布匹、煤炭和煤油等7种生活必需品,有的还供应茶叶、肥皂、火柴、食盐、豆类等重要生活品。为了保证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转,印度政府每年拨出巨款进行补贴,仅粮食补贴一项,中央政府的支出已从1991~1992年度的285亿卢比增加为1997~1998年度的750亿卢比,1998~1999年度达900亿卢比(注:印度政府:《1998~1999年度经济调查》第67~68页。)。为了对公共分配系统进行监督,还专门成立了消费监督委员会。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深受低收入平民百姓的欢迎。它既有利于低收入的消费者,也有利于生产者。因为通过该系统,一方面使低收入消费者获得平价商品,另一方面使生产者获得政府的支持价格和稳定的国家市场。

(二)印度的社会保险措施

印度的社会保险措施目前主要包括疾病、事故和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其受益者主要是对工厂工人(20人以上的企业)和国家雇员,不包括小企业的工人和农业工人。其具体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法令中:

《雇员国家保险法》。1948年通过,其目的是向工人提供强制和捐助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为病、孕、伤工人提供医疗帮助,现金补贴,为死亡工人的亲属提供抚恤金,为接受保险者在死亡时提供丧葬费。《雇员准备基金和其他专款法》,1952年通过,主要内容是向企业雇员提供准备金、家庭养老金和保证金相联系的保险。《煤矿准备基金和奖金计划法》(1948年),专门解决煤矿工人的保险。《养老金支付条例》,1972年通过,为企业雇员提供养老金。家属抚恤金方面主要有《1971年煤矿家属抚恤金计划》和《1971年雇员家属抚恤金计划》。在生育津贴方面主要有《1961年生育津贴条例》以及各邦的相关立法。此外,印度先后颁布了100多个劳动保护方面的法规,涉及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环境及人格保障等诸多方面,也是社会保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5)

农村青年不安心农业生产和中小学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参加农案劳动的首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农业生产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的极端重要地位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既然是以工业化为主体,因此就只有参加近代化工业生产才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们认为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仍然从事于落后的手工经营的农业生产是没有出息的。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大家知道农业生产是人民的衣食来源,是提高和改善农民生活的主要途径。不能设想,农业生产不发展,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生产不足,全国人民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他们还会有能力有积极性去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充分归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保证人民的衣、食需要。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发展农业生产都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农业生产对农民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发展农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农民自己充足的食用,而且只有这样,农民才能拿出更多的剩余农产品去交换自已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品,如布匹、其他日用必需品和农具、商品肥料等。而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农民改善与提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

篇(6)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泻县中越地区发生里氏6.8级地震,死亡40人,受伤4500余人,十万余人无家可归;房屋损坏近14万栋,财产损失约3万亿日元。更严重的一次地震发生在1923年9月1日。当天中午,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近海发生7.9级大地震。房屋建筑倒塌、损毁极其严重,死14.3万人,伤10.4万人,50万人无家可归。

日本全国各地有好几处专门的地震监测中心,地震一发生,监测中心就立即将震级、震源、震中等基本情况传递给国家有关部门。

在地震发生一分钟内,电视台将地震的大致信息迅速告知全国。

日本社会的信息化已非常充分和透明。地震发生后,所有市民从电视、报纸、广播以及各个机构的信息渠道中所获得的信息,几乎都是一样的。电视、报纸和广播记者在现场连续报道,形成了不间断的信息流。而且这些报道非常中性,并不使人感到紧张和恐惧。

政府在第一时间有效反应

新泻地震后,日本政府迅速成立防灾总部,作为对应、救助和灾后重建的最高指挥机构。

日本中央防灾会议是推进综合防灾工作的最高决策机关,会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成员包括所有各部大臣、日本银行总裁、红十字会会长、日本电信电话公司总裁及日本广播协会会长、下设专门委员会和事务局,主要任务是贯彻灾害对策基本法,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制定各种对策,设立必要的行政机构,确定全国性防灾规划及体制。

日本政府应付危机的能力和经验相当成熟,各级政府对地震早已设有应急机构,一旦发生地震就立即投入工作。地震发生后,权威部门对短期内未来地震、海啸和滑坡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并将结果通过媒体公布,让百姓心中有数,对抗震救灾和稳定人心具有积极意义。

受灾严重的十日町,在地震发生半小时内,市政府全体职员就快速集合到一起,并立即开始收集信息,把地震死伤人数、房屋倒塌情况、断电、断水和交通中断等情况都及时向政府汇报,以供快速决策。在十日町灾区,不仅能看到几处房屋破损倒塌的情景,还不时感受到余震。但大部分市民心情平静、秩序井然,房屋也基本得到修复。这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地市政府的全体职员连续两天不分昼夜的辛勤工作。

地震发生当夜,全市断电断水,市政府职员在市内各处点燃篝火,聚齐居民,让他们取暖并进行安抚工作。

市政府大楼供电和通讯系统修复后,政府职员就开始通过网络和手机不断地震及救援的相关信息。如“会再次发生大地震是谣言,请大家不要慌乱”、“市内各避难所开始有保健医师巡回诊断”等等。

此外,大街上还不断有巡逻车用喇叭告知市民救灾和重建信息,如:到何处领取救灾物资等。

10月25日,日本财务大臣谷垣祯一在大阪表示:财务省已经为救灾追加预算。当日,日本住宅金融公库向外界宣布:针对不少居民需要采购昂贵耐火材料、修建耐火性建筑的情况,最大贷款限额被放宽到了1930万日元。

日本各县城市之间都缔结了防灾互助协定,相互协作的救援体制保证了物资的顺利调运。

24日,关越高速路在地震中已关闭,部分路段还出现断裂。不过,按照互助协定,来自东京、玉县、富山县的救援物资都绕道长野县,比较迅速地运抵了十日町灾区。

专业的救援队伍

日本灾害救援队是日本政府于1987年6月建立的,任务是:快速收集国家和城市重大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的有用情报,经高技术处理后报给外务省日本国际合作局,并报经济合作局进行选择决策,承担合法渠道的国际灾害救援任务,做到技术装备一流,人员技术能力一流,并具有外语能力;按技术规定和高素质高能力培养的要求,救援队应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技术上过硬的业务工作队。

日本灾害救援队按国际救援队标准建设,主要包括:SAR(搜索与救援)队、专业救助队、医疗队、生活自给充足的管理队、高效的联络队、按国际救援培训指导教材进行培训的教育队。该队按照规定配备有一百余吨的设备和工具,包括运输与通讯车辆、船只和小型直升机、各类起重、挖掘和装卸工具、搜救仪器、个人全套用具、生活补给储存设备、发电设备等。

日本灾害救援队从成立初期的400人到2002年已扩大到1540人,这些搜索救援人员分别来自日本警察局、日本海岸警备队和火灾管理机构,其中医护人员注册数为614人,有医生201人、护理人员261人、药剂师21人、医务协调人员31人、100个后勤人员。日本灾害救援队在1999年-2001年期间,每年的财政预算为4850万美元左右(含全体职员年工资的1/2),其中的300万美元为设备仪器购置费,年培训演练费为500万美元,紧急需求时可动用的援助费约80万美元。

灾民要有专业的心理疏导

一位心理学学者说:“日本的心理学教育非常普遍,学习心理学的人毕业后分布在社会各个机构。”

当紧急情况发生时,有三种工作人员最先赶到现场:消防人员、新闻记者和心理咨询人员。由于有了心理人员的辅导,社会大众的心理得到咨询和抚慰,恐惧感被减轻,忧郁焦躁感也被控制或消除。心理咨询人员在日本现代社会的不可缺少,是日本社会心理教育发达和心理工作达到成熟的标志之一。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面对突发事件,救援、新闻和心理咨询这三者,比平常显得更加重要。政府除了设有专门处理突发事件的机构和政策,除了有资源准备之外,也要在这3个领域里做好日常教育和培训等相关准备。

有专家指出,地震中遭受惨重损失和巨大精神打击的老人,需要生活上的救助和照顾,同时也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和关切,除了要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基本需求,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周到和便利的生活起居设施,还应多多倾听老人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不安和忧虑,舒缓、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让老人们平安地度过这段灾后的艰难。

被认为危险感知能力和行动力方面存在障碍的“灾害弱者”,其受害集中状况不容忽视。

公众平日接受充分的灾害教育

日本1961年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1982年5月由内阁做出决定,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为“防灾周”,在此期间举办各种宣传普及活动。采取的活动形式有展览、媒体宣传、标语、讲演会、模拟体验等。

近年来商家还推出防灾套装,出危险的时候只要几秒钟就能带好基本的生存工具。灾害来临时安全地应对成为人民生活的必要习惯。

日本通过全民参与的灾难演习,认真学习和了解地震的逃生知识:首先需要了解你的住房,什么地方是可以快速逃生的通道,其次是身边要有毛巾和水,如果一旦有事情,先拿这两样。毛巾是用来堵口鼻的,如果能用水最好,不能用水用小便也可以,因为地震的震动可能导致煤气管道破裂,引起大火,而现在住宅的装修一旦燃烧,不烧死大概先熏死了。水是保命的,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只要有一瓶水,你就可以延长自己生命的时间。

地震从开始震荡到停止的极致时间是 12秒,到了这个点该塌的全都塌了,因此人要在这个有机的逃生时间里,尽快躲到比较坚固的东西下面。万一塌了,被埋了,千万不要慌张,不要动,安静抱着你的水等待救援。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再次对该法作了修订,强调了预防的作用,从而使9月1日国家“防灾日”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日本,防灾责任的明确化是“防灾日”的核心。国家、都道府县、市街村、公共机关、公民的责任十分明确而细化。如东京都新宿区防灾中心的《防备灾害》手册中有东海地震与警诫宣言、防灾对策、应急避难场所等实用性很强的内容;防灾中心还提供了新宿区防洪避难地图、防灾用品及避难对策用品基地、以及对老龄人及妇幼的特别关怀计划等。

其次,防灾理念明晰。东京都防灾中心专家认为,大都市防灾建设的理念是自救、互助、政府行政。而只有在自救、互助的基础上,才有成功的政府减灾的公助。

日本专家表示:可否将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取决于所有人在这段时间内如何行动。他们提出“自己的安全要靠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城市要自己保卫!防灾救灾的主角是我们自己”的口号。

第三,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标志实用明了。在东京都的街区、中小学、地铁、公园内可看到许多明确的避难场所、消防信号、消火栓等标志。可贵的是,大量有安全标志的场所,都十分细致地考虑了与无障碍环境的协调。如在电梯中不仅有遇地震、火灾的安全对策,还配有为失明残障人准备的盲文说明。

在日本,所有酒店中都有详细的避难空间图示,过道处有十分明显的逃生辅助设备、消防设施、应急照明及没有任何遮挡物的与外楼梯相通的门。

高精度的地震预报体系

从1964年7月至今,日本已经实施了7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

日本在1964年提出实施第一个地震预报计划,目标是建立全国范围的、地震预报研究基础数据的观测和收集体制。第二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主要以预报实用化为目标加强观测研究。为指定特别观测地区及观测强化地区进行信息综合判断,设置了地震预报联络会等,形成了现在的地震预报体制框架。

篇(7)

在欧洲高端家电行当兜了一圈的欧阳璐曾经也自己过德国的电器品牌,但是最后她选择了这家英国公司,全身心的做起了亚洲区的负责人。欧阳璐说:“我是真正被这个品牌的产品打动的。它完全符合我心中超奢品的定位。欧洲很多皇室都在睡我们的床,而且它是无法复制的。”

“前几天,几个温州的商人来找我,说他们挖了我们品牌的几个工匠,想要复制这个品牌的产品,问我成功率大不大。我跟他们说,你们倒是能复制出来一模一样的东西,但是你们的成本是要远远高于英国这个厂家的。因为这种100%天然成分、完全手工的产品,工艺只占50%,那些讲究的原料才是根本。Vi-Spring在英国有上百年的历史,他们所用的羊毛都是英国指定的岛屿上出产的。那里每年的产量就是那些,而Vi-Spring与这些农场和农户都已经合作了百年,他们祖父的祖父就在为这家公司供羊毛,所以你们温州人再厉害,也不会拿到最一手的羊绒和羊毛的。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你们做床的都是工匠,但是这家英国工厂的工匠都是工程师。他们对人体力学和物理学都轻车熟路,他们做出来的弹簧和工匠做出来的就有很大区别。”

Vi-Spring来到亚洲区三年来,一共开了12家店,从经销商管理到店员培训,都是欧阳璐一手抓。欧阳璐每天除了忙活着谈经销商,还有就是给销售们做培训。当问到她为什么这种小事也要亲力亲为时,她苦笑道:“我们卖的床最便宜的是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都有。这些销售是和客户接触的最前线的人员,我得先让他们从心里体会到这个床的奥妙,才能真正把产品全面的介绍给客户。”

欧阳璐为了做好培训,特别在华贸公寓租了一套200多平方米的房子,陈列了十多张不同档次的床。“好多人刚到这就露出特别鄙夷的神情,这是真的!她们觉得你这个床头又不是那么奢华,还卖那么贵?但是睡上一晚,她们就彻底服气了。”

欧阳璐一向主张,试床一定要躺上去半小时才能真正尝试出床的舒适度。欧阳璐说她觉得中国的有钱人的消费观非常有特色,尤其是前几年,更多是面子工程。不过随着近几年消费观的改变,中国高端消费人群的观念已经在慢慢改变了。

欧阳璐刚接手亚洲区工作时曾给自己做了一个五年计划,但是没想到她第一年的业绩就实现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欧阳璐把这归功于自己对欧洲超奢品的充分认知已经对国内市场脚踏实地的熟悉。她说很多国外的超奢品都很好,但是在中国却不一定都发展的很好,中国人可能到国外会冲动消费,给世界人民造成“人少钱多”的印象,但是在主场,中国人的识别能力已经越来越强。

Q:你喜欢什么样的经销商?

A:对于经销商,我们最看重的不是财力,而是有没有运作高端奢侈品的经验以及对奢侈品的理解够不够。我甚至会考虑让宾利或者名表的经销商来我们的产品,因为他们有面对高端消费者的经验。

另外经销商是否有一个优秀的团队也很重要。一线销售人员对产品的理解直接影响了顾客对产品的印象,我们的店员和经销商的店员都要去体验间试睡这些豪华床。只有他们喜欢上我的产品才能更好的把产品介绍给消费者。

篇(8)

在加入嘉里集团之前,李志民曾在政府及事业单位担任科长、处长职务。现在,李志民还兼任中国国际货运协会副会长。

薛怀云,现任Datamax―O'NeiI公司中国区华北区域经理,主要负责Datamax-O'Neil公司在中国区的渠道开拓以及华北区的业务联系。

薛怀云于2001年进入自动识别行业,曾在Interrnec公司和神州数码公司任职,在多年的工作经历中,薛怀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7年,薛怀云加入Datamax-O'NeiI公司,致力于建立健全Datamax-O'Neil公司中国区的渠道,并服务于合作伙伴。

篇(9)

从媒体的报道和社会的反应来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垃圾回收行业有些偏见。高志军一方面是同济大学热门专业的研究生,而另一方面要创业进行垃圾回收,也就是“捡垃圾”。捡垃圾在我们的观念中一直都是社会地位很低的人所从事工作,没出息,没面子。我想正是我们对该行业的忽视的偏见造就了该行业的机会和潜力,我最近看到一则报道,一位四川农村的原小学代课教师,在北京靠捡垃圾及回收加工成了百万富翁。

其实高志军选择的是一个伟大而极具有发展潜力的一个行业――环保产业。垃圾回收和再利用是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重要方面,不管从加强保护环境的角度,还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角度,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是我国下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另外,从财富的角度看,有30%的净利润率,又不需要什么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也不需要多少知识和技能。像这样利润又高,又容易做的事,那里是什么捡垃圾,这简直就是在捡钱,有这样的好事情,高志军怎么会不动心?我都有些羡慕!。

另外一个引起人们对高志军的休学创业质疑的地方是他所学的土木专业与“捡垃圾”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可谓所学非所用。其实,改行及做与自己所学专业不一样的事越来越常见,曾读到过一位中国的记者在美国一位学法律的高才生最后成为了冰淇淋店的老板,这位高才生从法学院毕业后做了几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是都没有找到感觉,最后想起了小时候对冰淇淋渴望和梦想,于是开起了冰淇淋店,由于有对由于有对冰淇淋的热爱和激情,所做的冰淇淋很受欢迎,生意出奇的好,还开了多家连锁店。其实,创业并不一定要选择自己的专业,或自己熟悉的行业,最主要的是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引起心中的激情的和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东西,则是创业方向的最佳选择。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5-0063-05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部门为了工业化的起步提供了原始的发展资本和充足廉价的劳动力。但由于受到传统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和农业部门自身发展特点的影响,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农业部门的落后还尚未影响到工业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之前,农业部门为工业化的发展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很难得到补偿。这种现象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当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展到一定程度,重新开始关注农业发展之时,政府针对农业和农村所采取的支援政策比较容易找到道义和理论上的根据。而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农业和农村支援政策时,利用什么样的支援体系和采取什么样的支援方式才能最有效地解决农村农业问题,这是值得关注和深思的。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反哺农村”的口号,明确了政府要对农业和农村进行有效支援的政策。因此,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对农业部门实施支援政策的问题上,研究和借鉴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新村运动过程中政府对农业的支援政策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将从考察韩国新村运动开展的背景入手,深入探讨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农村支援体系和支援方式。

一、韩国新村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日本殖民统治下解脱出来的韩国同许多其他备受侵略和战火蹂躏的亚洲国家一样,首先面临的是要恢复工农业生产,然后逐步实现工业化。韩国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工业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朴正熙通过军事掌握了国家政权以后才开始的,而新村运动是在十年后的70年代初展开的。韩国新村运动之所以在这个时期进行,主要有以下几个背景。

首先,20世纪60年代,朴正熙政府实行的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开发政策使得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和生活环境差别拉大,农民有了改善生活环境和增加收入的强烈欲望,特别是农村年轻人已经不再安心于在茅草屋里和煤油灯下生活了。而在20世纪60年代,以及此前的很长时期里,韩国城乡差别不大,农民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的欲望不强烈。

其次,经过两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之后,韩国的整体经济状况有了好转,政府有了支援农村建设的余力。1962年韩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3亿美元,而到了1972年已经达到了106亿美元。在20世纪60年代初,政府也曾想发展农村经济,并在经济开发五年计划中作了规划,但是,当时的政府没有富余资金支持农业发展,海外借款主要用于能迅速拉动经济增长的工业部门,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只能放在外向型工业化这一方向上,其间制定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再次,20世纪60年代,韩国经济开发是以出口导向型工业化为中心展开的,当时,世界经济正处于景气阶段,韩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进展得非常顺利。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经济发展陷入停滞,韩国的主要出口目的国都开始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这使得韩国的出口产业受到挫折,经济陷入了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经济不景气这三种痛苦之中。出口受阻使得政府不得不对当时出口为主导的工业化政策作出调整,为了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政府只有把目光投向扩大内需上,因此,开展新村运动,扩大农村对水泥、钢筋、农业机械等工业品的需求就成了当时保持经济发展的最好出路。通过增加对农村的公共投资,刺激国内消费,以此来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当时以朴正熙为首的韩国军事领导层大部分出身于贫苦的农村,他们深知农村的贫穷落后状况,在革命成功后,他们内心里一直有让农村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欲望。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让他们感到开发农村、让农村摆脱贫穷的时机已到,因此掀起了这场新村运动。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韩国政府于1971年正式发动了以“勤勉、自助、协作”为口号,旨在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新村运动”。并对农业基本建设和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等农村发展的多个方面的众多项目和工程给予大力支援,使韩国的农业和农村走上了一条发展的快车道,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二、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农村支援体系

为了更好地开展新村运动,体现政府对新村建设的重视和支持,韩国政府于1972年3月7日颁布了第6104号总统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套由中央到地方、由政府到民间组织的层层相扣、分工明确的新村运动支援组织体系(见图1)。在这个体系中,中央政府、地方自治团体和各村落相互协调、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对新村开发和建设的任务。全国的各级公务员和主要事业单位的领导都参与到了对新村运动支援的行列。

在中央层面上,成立了一个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由内务部长担任委员长,经济企划院、内务部、财务部、农水产部、商工部、建设部、保健社会部、邮电部、文化教育部、文化公报部、科学技术处等中央机关的副部长,山林厅、水产厅、调达厅、农村振兴厅等部门的厅长,农协、水协的副会长等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副部级官员担任委员。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在新村运动支援体系中的作用是调整和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不同意见,然后形成一个推动新村运动发展的政府统一指针,并把它传达到地方自治团体。

在道和直辖市层面上,成立了市道新村运动协议会,由当地最高行政负责人,也就是直辖市市长或道知事来担任委员长,本道副知事、教育监、农村振兴院院长、道内相关机构的负责人、大学教授等担任委员。市道新村运动协议会的职能是将下一级上报的新村运动开展计划进行综合,形成本道的新村运动计划。

在市和郡的层面上,建立了市郡新村运动协议会,由市长或郡守任委员长,委员由当地的教育局长、警察署长、农村指导所所长、农协会长、农业高中校长、邮政局长,以及其他必需的人士组成。市郡新村运动协议会的职责是根据中央政府和市道协议会下达的指示和运动计划,对本地区内的新村运动事业的开展进行综合指导。

在邑和面的层面上,设立了邑面新村运动推进

委员会,邑长和面长为委员会的委员长,委员由警察支署长、乡土学校校长、邮政局长、农村指导所支所所长、农协支所所长、农协组合长、水协组合长、新村指导者和其他有关人士组成。邑面新村运动委员会的作用是根据上级政府和新村协议会的计划和命令对本地区的新村运动进行综合支援。

在最低一级的村落里,设立了里洞开发委员会,里长或洞长任委员长,委员由新村指导者、自发组织的代表15名左右组成。这一级是新村运动所有支援政策的最基层的执行机构,它主要负责各种新村事业推广和操作,把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支援落实到具体的新村运动项目和活动中。

综上所述,韩国政府对新村运动的支援是通过五级机构逐步实现的,中央和市道两极机构负责确立新村运动的支援方向和制定综合的支援计划,市、面、村三级机构具体负责新村运动支援的落实,它们共同构成了韩国政府对新村运动的立体支援体系,很好地推动了新村运动支援政策的实施。

三、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农村支援方式

在这种完善的农村支援体系的支撑下,韩国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在农村开展的各种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援。可以说,如果只是提出开展新村运动的号召和宏大的农业开发计划,而没有政府的鼎力支援,韩国的新村运动中就不可能很好地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也就不可能取得众所周知的显著成绩。从表1可以看出,自1971年到1982年的11年间,韩国的新村运动共计投资52583亿韩元,其中政府投资占了51%,计27 987亿韩元。韩国政府对新村运动的支援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直接的物资支援

在新村运动展开的初期,韩国政府对那些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新村运动的村子给予了水泥和钢筋等物质支援,支援的方式是每个村子每年支援240包水泥和-300公斤的钢筋。自1971到1978年的8年间,平均每个村子得到了84吨水泥和2.6吨钢筋的物质支援,价值约为2000美元。村民把这些物质主要用在了修建村民会馆和村内的道路上。政府的物质支援激发了村民的建设热情,他们无偿地投入了约相当于政府支援18倍的劳动力并无偿地捐出了修建村民会馆和村里公路的土地。

(二)资金补助和融资支援

在韩国新村运动中,为了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和更好地执行政府的政策,韩国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政府倡导的事业进行补贴和融资等资金支援。这包括农用机械供给和普及支援、灾后支援、农特产品储藏和流通设施建设支援、农用物资购买支援、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出口损失进行补偿和金融支援、对新农村工厂进行融资支援等。

1、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金融支援

为了推动农业机械化,政府对农用机械的生产者和购买者同时给予资金援助。从机械工业扶持资金中对生产农业机械的企业零部件开发所需资金给予长期低息融资支援;对动力耕耘机、机械喷雾器、抽水机等农业机械的购买者给予其价格70%的融资支援,融资资金允许他们分5年偿还;对机械撒喷雾机、脱粒机、切轧机、播种机、中耕除草机、石灰喷撒机的购买者给予其价格50%的融资支援,其中,价格在5万韩元以上的分3年偿还,价格在5万韩元以下的分2年偿还,年息9%。另外,从国库中对使用日本赔款购进零部件的机械撒喷雾机的购买者给予购买补贴,用来降低购买者的负担。对于插秧机和收割机这种需要较高技术、并且对收获量影响比较大和使用寿命短的农业机械,政府采取了补贴40%、融资60%的全额支援供给政策。在第一个农业机械化五年计划期间(1972-1976)政府共计提供补贴19亿韩元、融资532亿韩元,总计551亿韩元。在第二个农业机械化五年计划期间(1977-1981)政府对农业机械购买的资金支援共计3304亿韩元,包括补贴61亿韩元和融资3243亿韩元。除此之外,政府还对设立农业机械维修服务中心和进行农业机械使用技术训练等行为给予补助支援。

2、灾后援助

在农民遭受病虫害、台风、干旱、冻灾等气候和自然灾害时,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给予受灾农户多方面的资金支援。例如,1978年,政府对受病虫害打击、损失占其收入的50%以上的农户给予无偿粮谷支援、农地税减免、免除子女学费、提供劳动机会等多方支援,共计379亿韩元;对一部分受到水灾和旱灾的农户给予了41亿韩元的支援。在1979年发生了台风和暴雨灾害后,政府提供了135亿韩元的灾后重建援助和192亿韩元的灾后救护费用,共计328亿韩元。1980年发生了农作物冻害以后,政府对受灾程度在50%以上的农户给予无息粮谷借贷、农业经营资金贷款延期和利息减免、免除初高中子女6个月的学费、减免农地税等共计2000亿韩元的支援。

3、对增加农民收入事业的金融支援

在新村收入增加事业中,政府为了鼓励开发农特产品的主产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储藏和流通设施建设、机械化生产等方面给予投资和融资方面的支援。在1972-1976年之间,政府在这方面共计进行了716亿韩元的投融资支援。从1979年开始政府在这方面的补助重点用在了灌溉设施的扩张和低温冷藏设施的扩大上。1972-1982年期间,政府仅对搭建塑料大棚的融资和补贴支援一项就达到了288亿韩元还多,其中政府补贴9.755亿韩元。

4、对新村工厂的金融支援

在新村运动期间,为了推动农村工业化和提高农民收入,韩国政府鼓励在条件具备的农村地区建设一定数量的农村工业企业,即新村工厂,并对符合条件的新村工厂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援。例如,对每个新村工厂设施建设给予5亿韩元的融资支援和1亿韩元的经营资金融资支援,工厂所支付的贷款年息为10%,低于当时市场贷款利息5~8个百分点。

(三)农业基本建设方面的政府投资支援

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力,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韩国政府在新村运动期间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的投入弥补了韩国小农经济状态下农业生产缺乏资本积累,单一的农户或者少数农户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的缺陷,使韩国的农业生产力发展从基础上得到了保障。在新村运动开展初期,韩国仅仅是把农水产部长期以来主导的耕地整理和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政府投资的对象。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把政府各部处开展的有关农村地区生产基础建设的所有项目全部纳入新村运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范畴,并对它们予以政府投资。这些工程包括内务部管辖下的桥梁架设和小河川整治工程、动力资源部的农村电话普及工程、建设部的新村会馆建设工程、水产厅的水产品流通及生产设施支援工程、农协的农产品流通结构改善工程、水协的养殖场附属设施及渔村连锁店建设支援工程等。从1971-1982年期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共计16961亿韩元。

(四)农业生产技术支援

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资金和技术是推动其向前的两翼,缺一不可。在韩国开展新村运动的初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缺少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的落后也是阻碍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支援也就成了政府支援农村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些技术支援包括了农作物良种开发、饲养和种植技术的开发和普及、农业机械操作技术训练等多个方面。从1972-1986年期间,韩国的农村振兴厅共培育了40个品种的“统一”系列稻种。同时,为了促进粮种的研究,政府设立了绿色革命基金,并把一线的农村指导所所长的级别由3级提升到了4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了育苗技术、施肥和防治病虫害技术、农业用水管理技术、韩牛等家畜综合饲养技术的开发和普及。从1969年韩国开始在中央设立农民训练所、在各道内设立农民训练院、在各郡设立农业机械训练场。中央对负责农村指导的公务员和教官进行专门技术训练;道、市、郡的机构则负责对机械化农业经营组织的要员、农业机械的使用者和妇女进行以实习为中心的农业机械操作、基本修理技术训练。在这些机构里还对农民进行木工、铁工、泥工等实用技术的训练。

(五)对农村的人才教育支援

高素质的人才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也是决定新村运动成败的关键,因此,韩国政府在农村人员的人才培养和生产生活指导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投入。

1、开展新村指导者教育

从1971年开始,政府从参与新村运动的村子里选出新村指导者男女各一名,集中到专门的教育场所,让宗教界的领导对他们进行献身精神教育。而这些新村指导者在本村的所有工作都是不取报酬的。接受这种新村教育的人员最后扩大到了政府的各级领导和公务员,上至政府各机构部长级官员,包括各部部长和副部长,下至各村的里长和洞长,大部分都和这些从底层选拔上来的新村指导者一起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新村教育。这使得上层领导和各级公务员对农村的现实情况有了具体的了解,也让基层的新村指导者更好地领会了政府开展新村运动的精神。

2、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指导

从7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政府对农民进行了生活改善方面的指导,主要内容包括居住环境改善、简便农业作业服制作的开发普及、农村作业环境改善和劳动管理指导、通过建立家庭账簿培养农民的家庭管理能力、建立生活改善会组织等,这些做法提高了农村人’员特别是妇女的生活能力,改善了她们的福利环境。

3、对农村的学校教育支援

1971年教育部颁布命令,在首尔大学校附设了具有专科课程的“韩国放送通信大学”,使农村地区没有上大学机会的农村指导师和其他高级人才在不耽误日常劳动的同时通过远程教育,即广播通讯课程,接受高中教育。这所学校后来从首尔大学校里独立出来,成为了现在四年制的“韩国放送通信大学校”。另外,韩国还从当时已有的农业高中中指定了13所作为产学协作示范学校,将它们与政府的农村指导机关结成对子,培养了大批骨干农业经营者,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1977年设立了首个农业类的私立专门大学――燕岩畜产专门大学。国家对有3年以上农业经营经历的农业高中的毕业生实行了免试上大学的制度,同时,面向农业高中学生设立新村奖学金。1978年,为了培养优秀的农业经营者,政府对119所农业类高中中的60所学校的实验实习设施给予国库支援。

(六)对新村工厂和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减免税政策

为了推动农村工业化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韩国政府鼓励在条件适宜的地区设立新村工厂,鼓励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对政府制定的新村工厂给予税收上的优惠,优惠内容包括取得税全免、免除第一年的全部财产税、随后三年的财产税减免50%。另外,这些农村企业还可以优先架设电线和电话,享受免费的经营和技术指导等。对于农产品出口企业,则实行减免50%的所得税和法人税,免除物品税、酒税和油品税等。

(七)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援

由于当时的韩国农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并且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为了抵御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新村运动期间政府采取了高米价政策,政府对粮食的收购价格的上涨幅度大于物价上升率,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同时,为了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政府设立了农安基金,通过丰产时购进和减产时放出等手段稳定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例如,1975年政府动用了12.5亿韩元农安基金购进了当年丰产的1144吨的辣椒。

总之,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农村支援方式和内容见表2所示。

上一篇: 社区矫正工作经验总结 下一篇: 医生进修自我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