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01 07:25: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学教育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学教育教学

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意识

激发学生的数学意识是一个急需解决并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的绝大多数的学生都缺少这种意识。主要表现在书本上的东西无法运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他们认为数学就是教材,只是一门学科,对生活没有上面帮助,无法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无处不在。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错误观点?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从以下四点着手:1.注重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2.注重把数学知识教学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3.运用数学知识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4.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学习和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来使学生明确到学习的有用性,培养他们学习的需要性,有了需要就会有学习的兴趣。而教学的成功与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最直接的关系。因而,在数学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社会和学校提出的客观要求与期望变为学生自己内在学习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改变被迫学习,变成自己主动学习。那么我们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1.巧设导语,引发兴趣。2.动手操作,提高兴趣。3.精选练习,发展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说一定要学好数学,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当中同时还包括了其他的一些,比如说比较能力、抽象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所有这些都与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密不可分,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

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就小学生而言,它的一些教材上的概念和介绍都很抽象,给小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有一定困难。那么,老师可以通过让他们动手操作一下可能效果就大不一样。比如三角形可以用纸折出来,然后动手裁下来,只有做到手脑并用,可以获得直接感性知识,并建立起清晰鲜明的知识表象,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创造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非常重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故动手操作只有与思维紧密练习起来,才能促进感知转化内部智力,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领意义,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之创新能力。

五、授课内容要推陈出新

目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后再备课,不已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应该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为出发点。老师务必要做到这几点:1.方法的创新。可以采用设问法、联想法、动手法等等。2.目的的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3.过程的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六、教学要坚持全面性

素质教育应该是面向全校全体学生,不仅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求整体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因此,老师在教学当中应该时刻注意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比如对于数学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老师应该多些耐心,多些关照,课上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给予他们上台发言的机会。个别的可以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熟悉教材,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而对于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的优等生,老师要尽力创造机会和条件,给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智慧的舞台。

七、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这种关系应用于课堂,但建立在平时。由于受几千年师道尊严封建思想的影响,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基本上是把教师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绝对不平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了绝对的权威。因此,要想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师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人。要构建师生平等、民主、亲密的关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教师必须首先爱其生,在与学生的谈话中,不管是问问题还是与学生交流或是评价学生都应是以平等的口吻,不能够区别取代,要让学生感觉你既是老师有可以是朋友。

八、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是小学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在数学教育教学当中中,数学老师应当充当好老师、朋友的角色,不仅在学习方法上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解题学习,并通过朋友的身份来及时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心理和成长心态。与学生关系融洽,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真正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带着积极、向上、乐观、创新的态度去融入到数学学习当中去,同时提高数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有效的开展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篇(2)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这样错误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大多数教师仍然利用一言堂的模式开展教学,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数学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自己的要求下被动学习。教师没有认识到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其数学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也有很大意义。但是,受到学校数学教学氛围,教师教学模式以及家长过高成绩期待的影响,小学生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许多小学生觉得自己是在给老师和家长学习,学习是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足,上课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最终影响学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法

1.加强教学思想更新

教学思想,是一切教学行为实施的前提。要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教师需要积极进行教学思想的更新。当代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递学科知识那么简单,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爱上数学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指标。对教学活动评价观进行改革,认识到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更好地组织教学。从师生关系方面,教师要改变教师是权威的教学思想,认识到与小学生做朋友,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师要融入小学生的世界,与小学生打成一片,促进让小学生对自己依赖感的增强,才能让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

2.应用自主教学模式

自主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所提供的教学模式之一,将自主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调动,更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应用,促进小学生成为课堂积极参与者。针对不同的内容,教师要给小学生设计不同的自主学习任务。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水平,为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自主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找到数学学习成就感,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有关加法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加法的定义,看谁找得最快,用竞争机制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教师再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一个加法例子,促进学生结合实例理解数学定义。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不同,他们给出的加法例子有可能十分简单,教师不要嘲笑小学生。只要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得到了学习成果,教师就要给予鼓励,表扬小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促进数学教学成效的提高。

3.应用合作教学模式

合作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技能。通过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教师要为小学生设计不同的合作学习任务,引导小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学习。比如,在讲解有关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分蛋糕的游戏,让小学生通过分蛋糕理解分数的含义。也可以组织小学生以小组赛的形式,看图说出正确的分数,说得最快的一组计一分,哪一组得分最高,哪一组获胜。这样的合作教学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开放化,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篇(3)

“填鸭式教育”曾经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用广泛。顾名思义,它就是不理会学生反应,把老师和书本的思想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无非是将学生当容器,并无创造性可言。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世界著名教学教育权威—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再创造”,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已被视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填鸭式教育”带来的危害:

一、课堂死板无趣

“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老师一昧枯燥的独白、死板的教学,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最容易疲劳走神。这样的授课,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低下。

二、缺乏互动反馈

学生已经听懂的内容,老师也许还在滔滔不绝;或者学生没有听懂,老师却一笔带过;明明有更简便的解题方法,老师却没有发现……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直觉、经验或个别抽样信息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难以了解整体的真实情况。

三、思维守旧

在“填鸭式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下,答题只是个别学生的专利,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发表意见。我们可以看到,如此教学环境下学生所做的作业,解题方法、思维模式尽皆相同。老师的“填鸭”,导致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完全按照老师的思维模式行事,无创新,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主要任务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生怎样科学地看事情、想事情和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填鸭式教育”使得他们已习惯于上数学课时不停地做笔记、然后对照笔记做作业。你说这样有用么?没错,认识题型多了自然有它的好处,但是我们看到,久而久之,学生也慢慢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脱不开“本本对照”,遇上一些拓展性的新问题就一筹莫展了。

如何从这样一种现状中摆脱出来,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而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再创造”思想认为,数学教育的重要原则就是“再创造”,“再创造”应当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全过程:

1、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从自己的“数学现实”中进行“再创造”,得出数学成果。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把前人已经创造过的数学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一遍。

2、数学教学就是一个指导学生“再创造”的过程。数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教师不必将各种规则、定律直接灌输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使其各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法能得到自由发展。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理解现有的运算法则和各种定律,发现更多的规律和定律,形成概念,充分实现其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自94年担任“数学”课程教师以来,笔者也曾尝试和运用过多种教学方法,2003年起,试行依照弗赖登塔尔的这一论点作了初步的尝试:

(1)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体验创造、理解掌握。在概念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不要求学生背诵概念,而是力争摆脱讲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数学现实”建构新的知识概念。作为教师的我,要做的就是提供给学生足够丰富和符合其“数学现实”的材料,以便帮助其从中发现某些规律和性质,进而进行总结,形成科学且正确的观点;另外帮助他们将其发现的规律和性质提升为数学知识,并逐步培养其习惯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由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也善于应用,一般来说还可以保持较长久的记忆。

例如,在讲椭圆时,笔者并未直接切入椭圆的理论概念、告诉学生什么是椭圆,而是鼓励学生动手,用自己的方法最快画出一个标准的椭圆。教师随后用一支粉笔套着一根细绳,在课堂上当场进行演示。通过这些活动演示,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椭圆上的点具备哪些公共属性,从而引出椭圆的概念。

再如,讲到幂函数的概念时,笔者会用生物学中的细胞分裂作为引例: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二次分裂,得到4个细胞;三次分裂,得到8个细胞……细胞的个数分别为:2,2,2,2……2。如此的教学引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其在自己的“数学现实”中发现和总结数学规律,降低了数学课堂的枯燥程度,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创设问题情景,引疑促思,鼓励学生创造新规律。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概念之后,我并不将各种规则、定律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设法满足学生不同的思维和方法能得以实现,为其提供一个发展和发挥的空间,提供很多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认识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形成概念,继而发现或者“再创造”出更多的规律。

例如,在函数奇偶性的基本判断方法掌握以后,可以给学生举出各种类型分数指数幂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数指数幂的分子、分母的奇偶变化对函数奇偶性的影响,发现和总结蕴藏在其中的快捷判断规律;再如,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车流量调查,帮助其在“数学现实”中体会“概率统计”的特征和规律……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推导得出的规律,往往比老师的直接传授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在此仅起抛砖引玉和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发现规律的作用。

(3)和谐师生,和谐课堂,教学相长。在近四年的“再创造”教学方法试验过程中,笔者发现,通过“再创造”方法进行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绝大部分的学生在投入探索、讨论时的积极性表现得较高,课堂教学气氛相对较为活跃。“再创造”的教学方法融洽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师生感情。师生共同讨论,畅所欲言,使学生感受到共同创造的快乐。

同时,“再创造”的教学方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象以前一样“人云亦云”,更多时候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有充分的预见性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教师亦在此过程中,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再创造”教学方法建立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基础之上,是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现代的数学教学,不应再是将单纯的教学内容作为现成的产品强加给学生,而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对学生而言,“发现”和“创造”是一种乐趣,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引导学生“发现”和“再创造”则更是一种成功和乐趣!

参考文献

篇(4)

情感以及知识这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身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中学生极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就应该对存于数学知识之内的各种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对有效的激励手段加以使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够更加积极。

1。对存于数学知识之中的情感教育相关内容进行挖掘理智、道德以及审美情感是存于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三大主要情感。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用自身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中学数学的感染力更为强烈。

2。对多个渠道以及多种手段进行利用来开展情感教育若想使学生所具有的情感更加积极,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时就应该重视对教学手段的研究,使得数量更多的、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得以被运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实现对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如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于数学教学活动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数学教学对于多媒体的合理利用,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对数学学习更有兴趣。

3。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建立在情感维度基础上,教师针对数学教学内容所进行的加工以及组织工作,目的是为了当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时,数学知识能够具有更加积极的情感。教师可以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被激发出来,对于数学学习更有热情。

4。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学生均是具有情感的个体,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重视两者之间的情感交融。通过对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败例子进行总结,可以发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的学校往往会有较多冲突发生,为实现师生间情感的有效互动,教师应该对下述问题加以注意:

第一点,教师应该重视保护学生所具有的自尊心。中学生内心往往比较脆弱敏感,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其中的一点就是要对批评方法进行把握。每个人都会犯错,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够只是对学生进行一味地指责,应该采取循循善诱的手段,使学生对于自己所犯错误予以清醒的认识。

第二点,教师对于所有学生都应该做到公平的对待。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能更为偏爱那些学习优异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成绩较不理想的学生可能会相对比较冷漠。这种做法极易造成教师、学生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所有学生施以公平对待,促进教师、学生间的情感交融。

篇(5)

一、小学数学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特点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在学习时要具有系统的学习方法,要循序渐进,以学生能够接受为教学目的,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这种方式还可以做到使知识提前渗透,并伴随着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二)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再是教室中的学习,而是一种社会性学习。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可以作为一个课堂。如买东西用到的元角分,房屋的大小需要涉及到面积的大小及测量,这些都含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问题。而且这些内容是生活化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而且对于小学生这样的方法是有利的。同时,每个人都会构造不同的属于自己的数学世界。

二、中学数学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特点

对于初中数学来讲,简约的内容与丰富的数学思想交融是中学教学的一个特点。而数学思想是及其复杂的,代数思想、解析几何思想、函数等都是一些中型的数学观点。因此这就需要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如今的中学数学更加注重智育与德育相结合,更注重数学生成的过程的思想探讨,而不只是结果的应用。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中学时,教师上课会更偏向于讲课的学习思路。结合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模仿、操作、探索来进行对学生的进一步加深。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还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中与人交流时语言表达更加清晰,讲话更加缜密。除此之外,也需要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将各种知识点分类进行整合。之后教师要将学生的观点将以再次整合,再次为学生将思路变得清晰,知识就会得到再次的升华与提炼。

三、如何进行教育教学

(一)把握学习的初始阶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学生刚拿到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在这个时间,教师要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对这门学科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一开始教学时,教师就应该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运用化难为易的教学方式。这样会使学生对这堂课就会集中精力,认真的过脑思考。所谓万事开头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提前将内容准备充分,烂熟于心,做到在课堂上可以游刃有余。

(二)保持课堂的创新性

注重教学课堂的引入环节。教师要善于设计各种环节,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数学课堂中,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活跃的课堂氛围都是有利于教学的流畅进行。在课堂上要进行小组互相学习讨论的环节,另外也要让学生自己上台展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方法,让大家互相学习和借鉴这种数学思路。而在小学生与中学生讲到关于图形或几何时,教师要让小学生自己动手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而对于中学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动态图和图形的拆分组合,这样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主要从“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这四个方面来进行。首先看一看,想一想是指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小学生可以考虑积木是几面体,而中学生则可以考虑它的空间性。从而可以联想到其他相似的事物。而对于议一议是指要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探讨的精神,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而有了以上这些以后,就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了。即为做一做,通过多做来达到一定的熟练度和理解力。

四、总结

中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所谓打基础主要是打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要让学生有较宽广的数学视野,不应该以在实际中是否直接有用作为标准来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教学方法更应该不断地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良性竞争,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十分活跃地参与其中,让他们在课堂与教师互相影响、互相沟通、互相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共同进步。此外,数学教育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这已经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界的共识。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56-01

数学教学看似繁琐,实则乐趣无穷,感受神奇的数字游戏,感受变化莫测的数形转变,感受不成功便成仁的严谨性。而小学教学考察的不仅仅是简单数字的算法,更多的是智力的开发和和心态的培养,提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衷。

一、小学数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过于单一化

现代小学教育基本处于加减乘除等一些简单运算,每天做着重复事,缺乏创新性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仅仅局限为任务型教学,以纯粹的任务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小学数学既是一种科学学科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过程。曾有人云:数学的世界没有可能,还好,一般这类字眼,小数点的差异也会导致结果的全盘否定,可以看出数学的严谨和规范化。

过于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会使小朋友对一项新知识新学科产生厌倦厌学思想,从而导致教育效率的降低,大脑开发的失败。根据《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字教学热情,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其具有一定对数字的敏感性能力,会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现教育制度责任制的制度下,在社会竞争压力下,众多小学教育一味的重视学生数字学习的能力,不考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兴趣特点的开发,导致中国教育制度存在“肯德基”式模式,单一化,不注重个性培养。

小学数学教育系统缺乏对学生正确心态培养

遇事心态的波动度,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皆体现其对心态把握控制的能力。心态是一个人立足社会之内在根本,好坏的心态会决定其喜怒哀乐的变化波动,反应内心真实想法。现代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状,既教师尽力把所要教学的任务知识点传授给同学,并针对相应问题做出解答,尽管也会采取不同教学方式,但收获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为其忽略学生学习心态教育,把被动性的知识点想的太过主动化。心态是对学习接收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相传,地球上最聪明的犹太人教育小孩的方式是让其舔一滴滴落在圣经上的蜂蜜,面露虔诚之色。这是一种文化的形成,一种心态的培养。

社会教育制度对小学教育的侵害

“你家小孩今年期末考多少分”这是中国人最常问到的一句话,“你家小孩在学校过得舒服吗”这是美国家长常问的。中国人喜欢以点代面,总认为一个阶段好,以后才会好,缺乏一种能输能赢的大家风范,导致攀比现象的层出不穷。现今教育制度规定小学要取得多少成绩要求,规定的量化管理系统使教育压力逐级下压。

美国先进教育系统小学老师到大学老师学历是逐渐递减的,可能小学教师是研究生,博士生,美国重视学生自主创新完善能力,自我思考判决能力的培养,不会以量化的要求去衡量,重视思维的发挥和想象能力。而中国却与之相反,限定思维方式,令思维较早固定得不到扩散空间。

二、小学教学的对策分析

1、教师要传授正确教育方式

现阶段在中国教育机制和社会经济特定发展下,中国的教育停留在任务教学的阶段。著名学者赫尔巴特说过“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和教育的最高目的一样,就是培养德性”。 教育是长久之道,并非短时间追求成绩的高低,打破过去以成绩来衡量个人发展的迂腐思想。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心智等多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教师扮演着学生发展道路的导师。

如何去除迂腐,传授正确教育方式?首先,因材施教,从过去的以老师教学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多学者认为迂腐的任务教学会使学生大脑机械化,而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思维任意扩散的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自我价值观的保证,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极为重要的教育形式。

其次老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将数字化教育夹杂在游戏中开展任务教学,或在学生接受能力强的方面掺杂教学任务,将传统任务教学个性化,分散化,便于学生吸收与掌握。再次老师可以将数字知识现实化,故事化,通过讲故事这种小朋友喜爱的情景模式将数学教育贯彻其中,起到寓教于乐之目的。众所周知,当我们神经处于放松阶段时吸收知识最快,好比海绵只有在完全松弛中才会吸收最多养分。即达到任务教学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热潮,形成主动吸收模式。

2、培养学生正确学习之心态

篇(7)

一、课堂教学实现生活化

数学学习不能脱离生活现实,学习数学实际是为了用数学以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现实化,就要从备课抓起,备任何一节课的时候就要想到新知识与实际例子之间存在什么联系,生活中哪个地方哪个时刻可以使用它。作为教师,我们坚决不能照本宣科,应当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情境中。对于例题的呈现,特别是有些枯燥的例题,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例子;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动手实践的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进行灌输式教学;对于备练习,发现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练习,就可以放入课件,与书本上的练习题配合使用。实现问题从生活中来,又回归于生活。

例如,在教学“整数的加减法”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周末,王老师乘公交去亭林公园,一上车,包括我一共有15个乘客,到下一站上来10个乘客,下去2个乘客,现在公交车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提问:你认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我把原本枯燥的例题换成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教学,学生就很自然地在情境中进行思考,从而学生找到了三种不同的解法。

解法1:可以用原有的人数15,加上10,再减去2,就是先加再减。

解法2:也可以想想先下去2个乘客,再上来10个乘客,就可以用15,先减去2,再加上10,也就是先减再加。

解法3:还可以想想上来10个乘客,下去2个乘客,就是上来8个乘客,先用10减去2,再用15加上8,也是先减再加。

学生先自己列式,试着解释,和同桌相互说一说,这样的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适时表扬课堂练习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学生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感受和体验数学

在学习数学时,小学生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小学生这个阶段的学习对熟悉的生活情境带有浓厚的兴趣。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小学教育,那么怎样把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小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数学,从而主动地用数学,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色彩斑斓的数学世界。我们可以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抽象空洞的数学知识化成具体现实的情感体验与实践操作,将数学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学数学,感受和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学生主动应用数学。在实际教学时,要关注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实际入手,从而使学生自己学数学、用数学。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通过让学生动手切土豆,来认识“面”“棱”和“顶点”,先切第一刀,让学生摸一摸新切的面,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从而得出切出的是一个面。再切第二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一指新增的边,并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重点说明: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最后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指一指新增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重点说明: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最后利用课件演示将一个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真正感受和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三、用实、用好情境图

小学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的情境图,绚烂夺目的图画、活灵活现的故事,学生深爱的卡通画,这些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灵动起来,这为我们的教学设计赋予了生命。教材例题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求教师局限于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利用实物进行教学,学生动口、动手,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对数学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就会更有效,从而就会有真实地感受和体验。用实、用好情境图,我会利用书上的图片来寻找生活中对应的实物和图片。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更贴近现实生活,使数学学习变得灵动起来。

例如,在教学“树叶中的比”时,利用课前大家收集的很多种树的树叶,仔细观察采集的树叶,看看每种树叶有什么特点,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采集的树叶,并说出最喜欢的是哪种树的树叶。出示一些常见的树叶图(教师采集的以及教材第66页上的树叶图),引导:请大家进一步观察这些树叶,看看它们的大小、形状是怎样的?不同树叶的大小、形状区别在哪里,相同树叶的大小、形状又有怎样的关系?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大家分享。指出:不同树叶形状一般不同,同一树叶,形状是相似的。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同一树叶的形状相似,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反映了什么特点呢?指出:长与宽的比的比值接近。不同树叶的形状一般不同,在数学上又反映了什么特点呢?指出:长与宽的比的比值不一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开始教师组织学生欣赏自己采集的树叶,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树叶的大小、形状,由此引入话题,提出问题,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对学生有新的认识,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优势与不足,不能一刀切。当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不能一味地斥责,要充分理解信任学生,给学生留有自尊,不能让学生在全班面前抬不起头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和学生交流时,可以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地交流,目光要和蔼,语言要亲切。如“真默契,我的想法和你的想法一模一样。”“你的这个想法很有创意。”对于回答不到位的学生,我寻找他答案的亮点,比如“你能解释一下吗?”“你说得有点道理。”我听明白了你的意思。”课尾,我一直会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对于你自己的表现,还有遗憾吗?还有谁也想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样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下更加乐意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师尊重学生是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第一步,除了尊重,我觉得教师不能吝啬赞赏学生。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只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极其细小的进步,赞赏他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甲、乙两个人合伙做生意,甲投资10万元,乙也投资10万元,到年底共赚了3万元。这3万元应该是怎么分配的?学生交流,得出平均分,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追问:如果甲、乙两人合伙时,甲只投资了3万元,乙投资了10万元,到年底赚了3万元。这3万元还能平均分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不能再平均分,你能解释一下吗?为什么不能平均分?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先创设平均分的问题,再呈现不能平均分的问题,形成思维冲突,让学生感受需要新的方法。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下,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我们在实践、反思、探索中不断成长,每一节数学课后我们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新课程、新理念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对于使用教材,我们可以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以实现课程目标,攻克教学重点、难点。小学数学改革要有实质性的变化,就要从每一位教师的观念上转变,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改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篇(8)

真实的数学教育教学,是基于“儿童本位”,对数学教学进行有创意的规划和设计,使学生爱学数学,即由目中有人,到人有所爱;朴实的数学教育教学,是把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教育教学实施,是师生互动共生的发展过程,即由心中有数,到学数有法;扎实的数学教育教学,是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扎实的目标落实,由行中有律,到学有所得。

一、真实、朴实、扎实的数学教育教学从认识儿童开始

真实、朴实、扎实的数学教学追求的是适合儿童的数学教学。因此,教师最大的最根本的专业就是认识和发现学生。卢梭在《爱弥尔论教育》中写道:“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回到儿童本来的意义上,我们就会发现:

儿童是自由者。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何况儿童呢!失去自由就失去人存在的价值。认识儿童就是让他回到自由,这就是教育哲学。一是回到肢体(身体)的自由,即肢体的解放。二是回到精神的自由。正因为儿童是自由的,所以我们追求自由的教育。自由的教育即是真实的教育。

儿童是探索者。你看,孩子正在专心堆积木,这时递给他一个水瓶,他会用右手接过来,然后不经意地转到左手,左手把水瓶放到地毯上,水已经倒到了地毯上,他也不顾。这时左手触到了水,他会用手捏一下,并放到鼻前嗅嗅,他开始观察水瓶,并把水瓶提起来往下倒水,水流出来,他会咯咯地笑。成功了!他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发现―观察―假设―验证。探索和哲学有关系,哲学起源于对周围事物的惊异,惊异就产生了哲学,儿童就是哲学家。

儿童是游戏家。儿童乐意于“做家家”等游戏,数学学习也往往会从游戏开始。儿童把游戏看成现实、真实。游戏不严肃,但儿童是严肃的。游戏是虚拟和假设的,儿童也知道是假的,但清醒的儿童在认真装扮这个角色,游戏基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回到儿童本性、回到儿童生活的教育即是朴实的教育。

儿童也是破坏者,儿童更是发展者、成长者……

康德说,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是他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要认识儿童的可能性,认识到教育就是唤醒他的天性,唤醒生命中存在的可能。儿童的可能性有两层意思,一是还没有,二是将会是。儿童是没有成熟、没有确定完成的过程,要靠教育,靠自身的成熟。通过教育使儿童内在的生命力量焕发出来,外在的教育只有和儿童内在的生命力量结合起来,且教育要适应儿童内在生命力量的发展,才是最佳,这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价值和目标扎根于儿童的发展和可能的教育即是扎实的教育。

二、真实的数学教育教学,让学生爱上数学

当我们走进儿童、认识儿童,做到目中有人后,我们的任务就是对教学进行有创意的规划和设计,实现因材施教,让儿童爱上数学。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呢?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沿着崎岖的山路,不畏艰难险阻,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这是马克思对有志攀登科学高峰的人提出的要求。我们认为在数学的教与学上,同样存在这样的道理。学习数学的每一个阶段、经历数学思考的每一个过程、攻克数学学习的每一个难关、完成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目标,就是登上数学王国的每一座美丽的顶峰。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智情数学”。智情数学首先是智慧数学,因为数学学习,孩子也就有了智慧的生成。有了智慧,孩子们也就有了快乐,因此智情数学也是快乐数学。因为数学学习的情感是以知识的获得、智力的满足而产生的,是成功以后的快乐体验,数学学习是以知生情的过程,所以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自信心、上进心的任务就得建立在学生获得深层次的快乐的基础上。

由此看来,创设数学课上的“生动”正是数学教学艺术较高的境界,真实的数学教育教学就是要造就数学课上成功的“生动”。我们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始,促使学生走进数学思考的王国。要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好的教学情境。

好的教学情境是连接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行探索尝试的;好的教学情境能激活学生的已知;好的教学情境应该与数学的本质密切相关;好的教学情境是问题解决中隐含着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或是在学生间不同想法的碰撞中被揭示,也可以随着问题的解决展开联想产生新的问题。

创设好的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是提出恰当的问题。下面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为例,把握如何设置教学情境,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深入学习。

案例一 《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片段

一、链接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一个什么图形?它有哪些特征呢?(出示长方形)仔细看,现在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变形为平行四边形)你认识它吗?

2.提问: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看到平行四边形吗?

谈话:老师这儿也有几幅图片(出示教材插图),你能指出每幅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吗?(指名在图上指一指)

3.揭示课题:同学们对平行四边形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认识平行四边形。(板书:认识平行四边形)你能说一说还想知道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知识吗?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1.动手操作,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谈话:同学们不但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谈话:你还记得平行四边形长什么样吗?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动手操作。操作要求:想一想、做一做,利用学具盆中的材料,做一个平行四边形。说一说,请你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做、怎样想的。(学生动手操作、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介绍做法。法1:用小棒摆;法2:在钉子板上围;法3:在方格纸上画;法4:沿着直尺的边画。法5:……

2.发现并总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发现特征

谈话: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画下来,就是这样的一个平面图形。(边说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做平行四边形的过程想一想,平行四边形可能有什么特征?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板书。

(2)验证特征

谈话:你有办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吗?(学生动手验证)

活动后交流:你是怎样验证的?(学生到实物展示台演示验证过程)

生1:通过用直尺量一量平行四边形对边的长度,可以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生2:通过平移的方法,可以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

(3)总结特征

提问:通过刚才的操作和验证,谁能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指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谈话: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用心记一记。

教师设计了一个富有挑战性且适宜于课堂学习的环境,实现“由外向内”的转变,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过程中折射出的数学问题又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把外在的兴趣转化为数学知识学习的内在需要。教师没有停留于各种具体的情境,而是从中引出具有普遍性的数学问题,从而较好地实现了由“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的必要过渡。

有了好的教学情境,学生身处其中,其好奇心、上进心得到了充分调动,并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这时有着理性精神的学生充满了揭示世界最深刻的奥秘的强烈情感。这时的数学对学生而言是强大的不可抗拒的“磁场”,这时的学生如何不会爱上数学呢?

三、朴实的数学教育教学,让学生会学数学

朴实的数学教育教学,让我们在实施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积累活动经验、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它有自身的特点,教学上也有本学科教学的特殊性。当学生已经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进入数学学习中时,我们的着力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从而实现由知识向智慧的过渡。促进学生数学地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思维方法的训练应当渗透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知识问题化和问题知识化的设置,促使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主动建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素质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环节。学生数学地思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不同数学知识的学习,其实都蕴含着数学思维。如果教学能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并在知识创生和形成的过程中很好地体现数学思维,就能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下面以“加法结合律”的教学为例谈如何促进学生数学地思考。

案例二 “加法结合律”教学片段

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中,得出28+15+25=28+(15+25)后,教师提问:这是不是偶然现象呢?学生经过短暂思考后,提出可以举例说明。于是教师就让学生自主举例,并分两个层次进行交流。第一层次,在学生都举出例子后,教师组织第一次交流,指定一个学生说说举的是什么例子(有意让举一位数例子的学生先说),学生说:“3+5+8=8+8=16,3+(5+8)=3+13=16。”提问:“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吗?”在学生举出其他一位数的例子,并认为大功告成时,教师指出:这仅能说明加数是一位数的情况有这样的现象,如果加数是两位数或三位数呢?引导学生继续举例。当学生都完成举例后,组织第二层次的交流,从加数是两位数、三位数到更多,以及加数中含有0和1的情况证明都有上述现象,没有反例(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交流),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抽象概括。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了不完全分类中穷举的思想,经历了数学结论发现、验证的过程,体验了数学的严谨性。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能够理解性地学习数学。教师提供的经验明显地在学生学习的广度和质量上起到主导作用,促进学生数学地思考,即会学数学。

四、扎实的数学教育教学,让学生学会数学

数学教育教学追求的最终落脚点是扎实的目标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向数学素养过渡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发展。一方面,数学教学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作为出发点,考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准备性,动态地把握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另一方面,学生的可发展性是衡量教学与学习质量的主要指标。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是数学学习较高的境界,这也是将文化落实到人格的重要方面。一个人认真地学习数学,他(她)的气质乃至品格也会改变。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关注以下三点:

1.以数学思想统摄小学数学教育

数学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活生生的数学灵魂。《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综合与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对这些或表现为一种知识或表现为一种能力的内容的学习,都有相应的数学思想来统领。以数学思想统摄小学数学教育,不仅可以积累儿童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还能够有效提升儿童的数学创造能力,从而实现统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塑造数学文化品格的双效功能。

2.准确把握数学教学的目标与价值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是接受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这需要每一位教师准确地把握数学教学的目标与价值,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习者思维活动交流的过程。

3.进行多元化数学教学的评价

没有评价,也就没有教学。数学教学不只是解题,也不只是教学数学。因此在评价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时,显然不能用简单的“会不会”来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是否渗透了数学方法,是否在学习的过程中营造了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氛围,是否促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态度,是否为后续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是否为形成数学的基本思想积存了感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还渗透了潜在的理性精神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这或许是数学学习是否真正“以人为本”的体现。

当我们的学生经过数学学习,能养成一种理性的精神、能进行客观的研究、能用一种新的认识方式认识世界、能勤于追求现象后面的本质、能充分享受智力满足带来的快乐和成功以后的欣喜时,我们说我们的学生已铸就一种全新的品格:善于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坚持,愈挫愈坚……

篇(9)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挖掘身边素材,让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教师充分挖掘了学生熟悉的物品作为学习的资源,例如:出示“恐龙、鲸鱼、轮船、直升飞机”等大宗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用原来的千克作单位太小了,必须要用一个大的计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吨”;再出示“鸡蛋、奶牛、纯净水、绵羊”等小宗物品的重量,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估算或计算,深刻理解1吨的概念,最后再出示一组吨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马路的承载量、起重机的额定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等,把数学活动和生活应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改造。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求最佳切入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用。

2.运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亲近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理论,忽视了小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以前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们一般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袋大米重25千克,请学生算一算4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接着就得出1吨=1000千克,随后的任务就是做很多的巩固练习。从中显现出来的教学方式为:单纯观察----机械记忆----克隆模仿,这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1吨是个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正确建立1吨的观念?本课可谓独具匠心。教师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中,通过学生的“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活动,1吨的大小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

篇(10)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中学数学教学;应用分析

近些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目前在教育领域中应用得也越来越广泛,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中学数学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是未来数学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传统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些缺点

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比较古板,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代教育的趋势;传统的数学教学缺少弹性,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大部分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很多本意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选修课,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必修课的一种延伸,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上一篇: 德勤能绩自我总结 下一篇: 学生会新成员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