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6 10:47: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石油工程专业实习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采油工程;生产实习效果;影响因素;对策
一、引言
石油工程专业是油气田开发的主干专业,主要包括钻井、采油和油藏三方面内容,因此,比较偏重实际应用[1-3]。生产实习是衔接基础理论与现场生产的重要纽带,可以加深本科生对生产现场的认识,巩固所学理论,提高操作技能,也为快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做好准备[4],因此,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目前的采油生产实习效果并不理想[5-6]。
二、影响实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1.现场动手操作机会较少
由于东部油田开发时间较长,产量不断下滑,开采难度增大,正常生产的油井数量在缩减。另外,目前的油价低迷,也迫使关停部分低效油井,最终导致采油队的工作量不够饱满。油田现场生产环境和条件比较复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或危险。同时,实习接受单位并没有承担学生实习安全责任的义务,并不希望学生在生产现场进行实际操作。
2.难以接触到地下动态分析工作
地下油气水的动态管理,才是采油工程的真正核心。但由于现场资料有限以及实习安排等问题,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储层动态分析工作。应该通过实习,提高学生在地质管理方面的意识,重视地下储层的动态管理。
3.实习范围较窄
采油工程牵涉到地下储层、井下工具、采油设备和地面管网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实习,学生应该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但是,由于油田现场分工和管理的细化,采油和作业、井下工具等属于不同的公司,因此,在采油队实习时,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作业施工和井下工具。比如,比较常见的是抽油机采油方式,学生都知道抽油泵工作原理,但是,实习时,只能从地面观察抽油机的往复运动,对具体的抽油泵构造、安装方式和动力传递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不能了解。如果能够到作业现场,就会很清楚地看到抽油泵的组装、下入和连接以及调试等,对抽油泵的工作原理会有比较直接的理解和认识。
4.对实际问题了解太少
在采油生产过程中,会面临地层、井筒和地面等多方面的问题,如地层出砂、井筒结垢、含水升高、注水困难等等,这些都比较棘手并需要及时解决。但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学生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深,而这恰恰是需要了解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要注意的方面。
5.缺乏专业指导
由于实习单位和学校并没有签署正式协议,实习单位没有培训指导的义务,只是提供实习场所,所以现场人员并不给学生过多的指导和讲解。
三、对策
1.转变思维和培养模式
开设石油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多把培养理论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由于我国多年以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不断水涨船高。本科生很难进入到研究单位,多直接到油田现场和生产前线,因此,学校所培养的本科生要适应这一变化,服务于油田的现场需要。
2.建立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虽然油田单位可以接受学生实习,但受制于管理体制以及出于安全的考虑,学生并不能动手实际操作,实习效果大打折扣。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采用新的实习方式,如建立校内实习基地。与油田密切合作,利用油田报废油井,建立完善的采油工程实习基地;或与油田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采油实习基地共建共用机制等。
3.问题式专题式指导
由于实习范围较窄,学生对实际问题了解较少,可采用以生产问题为专题并讲解的实习指导方式。根据油田现场常见的生产问题,讨论其产生的原因、影响、解决方法、实际应用效果以及最新工艺技术等。
4.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相结合
参加实习的本科学生,多处于大三阶段。在这一阶段,可采用小组研讨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加采油工程课程设计,提升学生对全过程的了解。在大四阶段,可进行多个专题方向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将这三个环节连接起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开设实习指导课
实习前,学生都学习了专业课程,掌握了较为专业的知识体系。但是,所学内容多偏重理论,与生产实际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应该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外,开设实习指导课,补充实际应用和操作的内容,为实习做好铺垫和准备。或者,在实习前,进行实习指导,让学生明确实习内容和重点关注的问题。也可通过制作或购买采油工程仿真软件,模拟油藏地下状态,再现修井过程和相应的故障排除等。本科生产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学校与现场之间的重要环节。而学生的培养目标,最终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该加强生产实习的指导,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提前做好准备。
作者:李亭 单位:长江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士诚,陈小宏,胡品慧等.建设本科主干特色专业,培养高素质石油石化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73-75.
[2]胡书勇,张烈辉.大众化教育形势下石油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7,(3):65-67.
[3]李文华,贾顺莲,韩松等.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石油教育,2008,(3):53-56.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是湖北省唯一一所以石油主干专业为特色、以工科为主的独立学院,石油主干专业学生人数占到全院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占到石油主干专业学生人数的近一半之多,石油工程学生的精神风貌、学习风气、就业状况等就直接反映出了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1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科教兴国这一伟大战略的提出,便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教育为本,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更是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繁荣密切相关,成为了命运共同体.
1.1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
随着三大石油公司招聘条件、招考政策的收紧,以及用人规模的减小,导致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显得严峻起来,虽然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石油工程专业学生今三年来就业率都在90%左右,但是就业的专业匹配较以前有所下降,作为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难及高职高专,专业技能难及一本二本,然而独立学院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大多对专业的期望相当高,因为在进行前选择专业的时候潜意识就认为石油工程专业就业的工资高,就业前景乐观,对工作环境的困难也估计不足,加之国家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私有制的更专业更精细的相关石油服务公司将成为国有石油企业生产的重要支撑,独立学院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对单位性质的过高期望将会进一步加大就业的难度,加之石油专业的学生无法又对前形势作出准确判断,想要在如此尴尬的境地有一席之地必须具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2石油资源的争夺需要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
石油是宝贵的能源资源,世界各国对能源的争夺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有的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争夺能源,保存国内石油资源,争夺开发境外石油资源.原油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对石油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根据当前的形势,各国对石油的政策上更着重于对海外石油资源的开发,因此能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成为了一门十分有分量的就业和发展的砝码.目前几乎所有的石油企业招聘条件中都明确要求英语四级,有些国有石油企业还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六级才能参加单位的招考,当然取得英语四级、六级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衡量和考核的标准及手段,最关键最为根本的目的是要能够运用语言交流.因此,石油资源的争夺促使高校培养的石油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实用英语这门核心的语言技能.
1.3创新性石油人才需要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
着眼于世界各国石油行业的发展,创新已经逐渐成为了时代的主流思想,传统的石油路线已经不符合当下的国际石油资源的形势,从第一口油井出油至今几十年过去了,经过了几代石油人的不断努力,艰苦奋斗,已经为当下时代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及丰富经验,如今应把握好这些宝贵的财富,整理这些资料资源从中探寻创新出一条符合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并紧跟国际化的路线,而这样一条创新性路线,创新型的石油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从而促使高校培养的石油专业人才须具备核心竞争力.
2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普拉哈拉德和英国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首次提出来的,是指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后的知识与技能,是在企业经营中形成的不容易被对手仿效的独特的能力.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石油工程专业办学十几年来,数千毕业生如今分布在五湖四海的石油一线,经过回访校友、走访用人单位,综合表明:新时期的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应当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满足时代要求的合格大学生.
2.1拥有一个良好心态
对所从事行业的就业环境要有充分的认识,石油专业就业环境相对其他专业来讲相对偏远,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既然选择了石油工程专业,在校期间就应当主动参加实习实践,投入实践当中,更深层次的去切身实际的了解所从事的行业,从实际出发去对石油行业进行正确的认识,而这些切身体会能够让学生头脑清醒的认识到就业环境,同时能够培养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能够心态平和脚踏实地的完成生产任务.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避免学生在未来从事石油行业所产生的心理落差,能够让学生在步入社会时能够更快更好的投入到石油行业,完成学校学生与社会人的过渡转变.
2.2能吃苦
石油一线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文化生活相对单调,这就要求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耐得住寂寞具有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石油精神.当下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家中的独生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不仅仅是行动上的,同时也是心理上的.在心理上能够在石油第一线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辛劳,能够团结集体以大局为重.另一方面行动上能够脚踏实地,扎根一线,扛得住风沙雨雪,弯的下腰去实实在在的做生产任务,而不是有艰苦的任务向后退缩.
2.3能做点具体工作
当下的社会及国际形势,两手空空是没有丝毫竞争力的,必须积极培养自身的技能,能够有一技之长在手,会做一些实事,发展自身的各项素质,主动去学习各种技能,真真正正的能够动手去做实事,多参与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习实践,作为石油专业人才,除了具备一定的石油专业知识,应当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如地层描述、石油开采、测井录井、储运技术等方面至少要有一个方面的技术,能做点具体工作,才能立足,才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拓展自己的基础.
2.4具备英语交往的基本能力
踏出学校步入社会,良好的语言沟通及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语言是社会中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媒介,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中真实的想法.语言交往能力不等同于考级考证的能力,目前不少学生英语学习目的比较功利化,就是为了考级考证,真正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学习目的的少之甚少,要使自己成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必须把自己先变成国际化的人,就一定要具备英语交往的基本能力.
2.5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集聚,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行业,创新精神永远都是不过时的,一味的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是一定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的,在过去的实践中吸取经验,进行分析与处理,在未来创新出一套符合实际的创新性路线,是符合当下时代及国际的形势.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新的道路,不断发展,逐渐实现自我价值.
3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实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特别重视石油人才的培养,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石油文化熏陶人、以石油精神鼓舞人、以石油实践历练人的特色鲜明的石油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新型石油专门人才.
3.1以石油文化主题教育为载体,健全思想熏陶体系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每年在石油工程专业学生中举办以“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为主题的石油文化节活动,将思想教育、专业教育融于学生活动之中,学生参与面广、教育效果良好,充分发挥了文化育人的功能.石油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主要包含五个个部分.第一部分:地层图绘制大赛;第二部分:石油生产模型制作大赛;第三部分:观看石油文化主题纪录片;第四部分:石油精神大讨论主题团会;第五部分:圆梦石油总结表彰会.通过石油文化节提高了专业技能、培养了创新能力、传承了石油精神、丰富了校园文化.
3.1.1提高专业技能
由学校组织,任课老师或专业老师带队的专业实习是目前高校常规教学和实践项目,不少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交个实习报告了事,效果甚微.在实践中引入学生技能比赛效果就不一样了,既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的专业技能,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还增强了实践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石油文化节地层图绘制大赛,通过观察地岩样、绘制地层结构图让学生自己主动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动手实践转化成专业技能.在绘制地层图的活动中,不少同学都觉得老师上课讲的道理听起来很简单,背几遍就会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地层图的绘制也让不少人重新翻开了曾经学过的课本重新去学习以前在课上没有弄明白的知识点.不少同学意识到知识的积累不是简简单单在课堂上的学习就可以完成的,而是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参加实践,通过动手实践找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理论知识盲点,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观念.
3.1.2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对工具、知识和制度的有利变革,创新在人类竞争中具有决定作用,它是核心竞争力中重要的能力之一.但目前教学模式中最缺乏的就是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石油文化节的石油生产模型制作活动中,为了制作模型,学生自己收索图纸、了解模型构造以及机械原理,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进行创新和制作,最后展示出来的制作成果充满新意,有的学生在活动中找到灵感,还申报获批了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石油文化节之石油生产模型制作活动不仅培养了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专业设备的了解认识,还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1.3传承石油精神
组织观看以石油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加深对石油历史、石油文化以及石油精神的了解、传承和践行,特别是石油会战、铁人精神的纪录片,透过王进喜同志从普通的石油工人成为全国文明的铁人、从普通的报恩精神到铸就石油之魂的生动人生历程教育、启发学生,再通过召开主题团组织生活会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教育成果,引导学生领悟和传承石油精神所包含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忘我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1.4丰富校园文化
当代大学生物质生活相对富有,精神世界相对贫瘠,校园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交织,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报效国家.石油文化节的开展以其形式多样灵活,集专业性、科技性、教育性、创新性和娱乐性于一体,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拓展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3.2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为抓手,完善专业培养体系
石油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单纯的课堂教育无疑是管中窥豹,应当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拟实训与现场实习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2.1校内实验平台构建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建院以来就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提出两个“压缩”两个“加强”即“压缩总学时量压缩理论学时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石油工程专业结合学院整体要求积极探索特色石油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培养通识教育的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培养专业教育的专业技能实验平台和培养个性教育的拓展发展平台,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融合,全面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2.2校外石油一线实训
工科专业重在实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石油专业特色鲜明,以培养现场石油工程师和管理师为人才培养目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石油一线生产实训,学习现场实用操作技能,补充校内实习实践的不足,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石油人才培养质量.
3.2.3现场生产辅导报告
组织学生在石油现场实习,现场为师、以现场技术工人为师,学习现场技术工人的实践经验,完善石油专业知识结构,将书本知识与现场生产实践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现场管理、操作经验的高级应用型石油技术人才.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也联系着石油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断提高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石油文化、学习石油知识、践行石油精神、献身石油事业.
参考文献:
〔1〕孙首臣.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2〕董振,周月.论大学生能力倾向发展的差异与核心竞争力培养[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1).
1 前言
实践教学是学生增强自身素质、锻炼自我的最好途径,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总结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近50年学生实践教学培养经验,结合目前及未来对石油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成都理工大学本科学生油矿实习的教学进行总结,希望对同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措施
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及总结,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教学方法。
2.1 建立了学校与企业各部门稳定的协调与沟通机制,完善实习教学基地。 在本科高年级的“油矿生产实习”环节,实习内容涉及钻井工程、开发工程、录井、测井、储层改造、生产测试、储运等多个专业,由于石油行业特点,学生实习需要的设备及场地必须得到上述各专业企业的支持。因此,如何开展校企携手共建实习教学基地、提高教师现场教学水平、开展教学互动成为能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根据成都理工大学与中石化西南分公司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能源学院分别与西南石油局钻井公司、录井公司、测井公司、井下作业公司、西南局川西采气厂等专业部门协商,在保证不影响生产管理及安全的前提下,企业义务提供生产场所及技术设备供实习使用,已形成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长效机制,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2.2 培养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重视实习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多学科教师配合,由地质与开发工程专业的老师组合,组成稳定的教师队伍,每年有1~2名青年教师参加实习培训,由老教师指导,采取第一年跟队学习,第二年协助指导,第三年带队的培养模式,通过老中青传帮带,形成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教学团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实习需要,聘请现场长期从事生产技术管理的工程技术专家作为实习指导老师,使实习更具实际应用性,确保实习质量。近年分别在井下作业公司、钻井公司、川西采气厂、录井公司等聘请现场专家作为现场指导老师进行授课,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随现场工作人员变动进行现场指导老师补聘,保持专家队伍的稳定。
2.3 重视基础,了解前沿技术。 根据多年教学实践,修订完善高等学校教材《石油钻采地质生产实习指导书》,提供系统的实习指导。
重视加强 “钻、试、采”基本内容实习,同时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让学生基础扎实、开阔视野。如在钻井工程实习环节,除到一般钻井队实习外,还选取当前先进的“顶驱”钻机井队了解钻井设备及工艺,到亚洲第一深井——川科1井(8000m井深)观摩钻井工程;到录井公司学习先进的综合录井仪原理及使用;选取含各类集输设备的联合集输站(联4站)了解集输流程;到高压采气井(新851井,井口压力达40MPa)学习多级降压采气工艺;了解低渗透致密砂岩、页岩气储层改造的压裂设备及工艺等。
2.4 重视国内外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响应国家西部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学校组织安排,实习队先后有多名青年教师到国外交流培训,如选派个别青年教师于2011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进行了半年的考察培训,还有多名青年教师即将赴美国考察培训。通过了解国外相同专业本科生的综合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内容及安排,回校后整理相关资料,进行了多层次的交流,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5 总结实践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实践,油矿实习队教师近年先后发表了5篇教改文章,总结了实践教学经验,从野外实习教学、室内教学、学生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单科到综合、由生产到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及设想,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3 取得的效果
3.1 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完善实习教学基地,保障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实践教学是学生增强自身素质、锻炼自我的最好途径,成都理工大学领导高度重视,与中石化西南分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习队在协议指导下与中石化西南分公司下属多部门如钻井公司、录井公司、测井公司、井下作业公司、川西采气厂等进行合作与交流,企业在人力、物力、实习场所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3.2 建立了素质高、中青年为主、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促进了本科生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提高。 能源学院油矿生产实习队重视教学队伍的建设,目前一批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实习队的中坚力量。中青年教师基本为博士、博士后,年富力强、专业水平高,实习中发挥中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本科基础教学,吃苦耐劳。形成了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教学团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理论与实践结合,夯实专业基础知识,跟踪行业发展趋势。 在实习过程中,教师重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现场施工中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不仅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而且了解石油钻采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基础扎实、开阔视野。
3.4 形成“练、习、研”实践教学模式。 油矿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室内和野外两部分,结合理论教学设置了实验、设计、上机操作等“练”的方式;通过进行野外、生产现场实习,以现场观察观摩、工具使用、动手操作等方式开展“习”的训练,巩固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在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油气田井组开发动态分析,综合柱状图编制及分析等方式开展深入研究,达到“研”的锻炼。形成 “练、习、研”的实践教学体系。
4 结语
通过油矿实习基地及教学实践,及时收集来自学生、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就业后的反馈信息,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近年的实习中实际运行,提高了油矿生产实习效率,提升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夯实基础,了解前沿,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邓虎成,周文.地质类院校复合型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咨询,2009,NO.28,162.
[2] 谢润成,周文等.依托传统地质优势实践复合型高级石油工程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0,(2):32-3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29-03
当前建立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显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塑造又需要良好环境的建立。所以,创新平台的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创新平台的体现,优秀的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创新目标得以实现首先要进行学习,学习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因此,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是实践平台建设,实践教学与改革是创新平台建设的主旨。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同时,需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一、创新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现场生产实习与实践有时流于形式,存在“走马观花”现象,实习效果不理想。(2)毕业设计存在“闭门造车”或者简单拼凑模仿,创新性不足。(3)目前大部分产学研合作仅仅局限于教师,只有极少数学生有参与产学研机会。(4)“本科生导师”对学生专业方向选择、学习进度和方法投入精力不足。国内各高校针对于目前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提出了多种思路与解决方法。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是一个应用型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贴近工业现场的要求分外突出,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而更需要学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所以,我们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为例,来探索一种多元化实践教学培养平台具有实际意义和代表性。
二、创新平台的构建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综合我国高校现状的分析和国外教学成果经验的研究,我们针对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多元化实践平台的建设。“多元化实践平台”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类型(研究型、工程型和实验型),形成由校内实践和校企联合基地共同组成的、面向大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建立以联合基地为桥梁,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的运作机制,促成两个方面的实践环节的协作和相长,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多赢局面,切实加强大学生人才培养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多元化实践平台。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开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为此,以科技创新小组、“一对一”导师制以及课程毕业设计等形式为主体,加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增进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2.优化学生科研实践环节。目前,通过各种形式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学生越来越多,为此,根据学生的研究性与工程性特长分类,划分不同层次,依托于科研项目类型,配备相应指导老师,切实提高实践水平,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真正地完成有所创新的内容。
3.将实践总结融于书本教学中。过去的教材更多地体现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在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方面不足。有必要倾力开发“立体化教材”,全力打造精品教材。综合考虑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多层次的教学对象、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多角度的解决问题,为培养适应创新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教学基础。
三、创新平台促进人才培养
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学生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已经形成良好平台,基于平台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下面以石油工程专业学生为例,介绍一下通过创新平台是来如何促进人才培养的。
1.本科生创新平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现有四个阶段实习实践分别为:地质认识实习、金工操作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分别进行。我们将实习与实践并行,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中,这样学生可以在大三、大四阶段,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研究项目、研究方向的毕业设计,在老师指导下并进入不同的实习基地(项目组),使不同层次人才得以培养。其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教育纳入到正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各学院将为所有获得立项的本科生配备专门指导教师,部分学院还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建立了专用实验室,并配备了专门的办公设备和计算机。康菲等各大石油公司在学校建立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学校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和校内外科技、学科竞赛项目,目前已经资助课外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几百项。
2.研究生创新平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直是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校采用依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了不同层次的研究活动。其中,研究生暑期学校是研究生创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于2007年开始举办了五届研究生暑期学校(石油工程),面向全国招收石油工程、项目管理等领域的优秀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开设系列课程和学术报告。近三年,中国石油大学作为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发起及承办单位,连续举办了三届。大赛被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广泛认可,能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创新水平与就业能力,为相关行业技术创新起到推动作用。2012年11月,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正式加入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主题活动。以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实现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与服务支撑能力的全面提升。
3.企业联合创新平台。近几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长庆油田已建立了稳定的长庆油田实践联合基地,学校每年均组织部分本科生、30余名工程型硕士研究生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企业方面积极配合校方,以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同时也受到企业的欢迎。同时,我们在校内完成的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新思路的构建,使创新成为项目完成的必要条件。
我们以培养应用、创新能力的石油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渗透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学习的理念,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和产学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已初见成效。尤其在本科毕业设计建设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取得了成功经验,通过研究性课题活动,大大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有效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目前如何借鉴当前国外创新教育机制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建立更加完善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仍在探索中。
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实施的“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强调创新人才培养应注重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通过多元化实践平台的有效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切实提高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同时也成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另一有效方法。平台形成了善于开展产学研的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田冷,李秀生,何顺利.石油高校教材改革重在创新[J].石油教育,2006,(6):60-61.
[2]付景川,姚岚.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0,(6):77-82.
[3]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等.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1-5.
[4]蒋盛益,姜灵敏.大学生创新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21(3):99-102.
二、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中的成效
1.转变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充分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使石油工程实训基地达到了实训设备种类齐全、技术水平先进的目标。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与生产一线一致的专业技能,很好地满足了学生实训教学的要求。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教育教学培养模式也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发生了质的转变。把部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搬到基地讲授。结合实物,结合生产过程,教师边讲边示范,学生边学边练,讲练一体,工学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把过去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改为实训课程。把实训课程内容和学生职业资格培训有机融合,让学生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从2011年开始,在油气开采技术专业实施了“工学交替、分段递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2年,《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分段递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课题在天津市高职教育研究会立项,结合石油类专业在华北油田山西煤层气的学习性实习情况,按照该课题运作模式进行实践。代表该模式实施成果之一的课题研究,已于2014年12月结题并通过验收。
2.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先后选派26人次教师下厂锻炼或参加专业培训,共24人次取得国家承认的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考评员证书。石油工程教研室还从企业聘请了15名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团队中,所有教师都具备了“双师”教师资格。2014年,石油工程教研室新引进了2名油气田开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学院工作,增强了专业师资力量。
3.深化了实践教学改革
利用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平台,对“采油工程”、“钻井工程”等多门课程实施教学改革。通过引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大幅提升,教学改革效果良好。教师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仪器设备,开展教学科研和技术攻关,先后完成在上级有关部门立项的多项科研课题。如,《“采油工程”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研究》、《基于采集输技术系统的采气工程课程开发研究》等多项课题,并通过验收。其中,部分项目还在华北油田公司和学院获奖。近几年,专业教师参与和主编了《油水井生产与管理》、《钻井液的配制及处理》等教材34部,发表了《钻井过程中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发挥行业特色与专业优势,建设石油高职学习型教研室》等65篇学术论文,建成1门天津市精品课,建成3门院级精品课。其中,“采油工程”成为2013年天津市精品资源共享课。
4.推动了职业技能竞赛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天津市提出,“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职业技能竞赛在天津市职业教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借助实训基地,学院连续举办了三届“海蓝科技石油杯”职业技能大赛,共计参赛856人次。依托实训基地,通过修改完善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较好地满足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和地方石油企业发展的需要。将“双证书”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确定为必修学分,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达到100%。近3年,共计2000余人次在石油工程实训基地通过训练考核,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目前,石油工程实训基地成为钻井工、采油工、井下作业工、采气工等多个工种的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考点。
5.促进了校企合作
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建成后,面向社会和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和社会化培训。近三年,完成了渤海钻探工程公司364名钻井操作工岗前培训任务,完成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305名学生的实训任务,为华北油田参加中国石油集输工技能大赛的选手进行培训,取得了三金两银的历史最好成绩。与中国石油大学合作,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压力管理钻井技术研究”PWD工具井下试验等一批科研成果。通过开展社会培训和对兄弟学校开放共享,基地的辐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提高了实训基地的社会影响。
三、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经验
1.项目建设前进行认真细致的论证
石油工程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前,学院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结合基地现有条件,未来几年石油行业人才需求调查及预测,以及基地建设的必要性等,项目组一致认为,石油工程类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发展前景广阔,该项目建设非常必要。项目建设依据天津市、华北油田公司及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了完善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石油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瞄准专业领域一流水平,以加快培养适应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充分借鉴职教与培训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增强职业教育辐射、集聚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努力打造融在校学生教学实训,石油企业在职人员培训及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以及石油职业技能大赛于一体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的门类齐全、设备先进、共享型和开放性的实训基地。
2.项目建设中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为确保实训基地高效运行,学院专门成立了由教学主管院长任组长,实训部、教务处、教学系和教研室人员等为成员的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组织机构。同时,细化分工,明确责任。教务处负责总体教学组织安排与协调,实训部负责实训基地的管理及规章制度的制定,教学系具体负责组织教学、培训、实践技能鉴定、设备维护、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对外合作等工作。严格遵照学院《财务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确保经费的有效使用。依据《合同管理和招投标管理办法》、《物资采购管理办法》、《设备管理程序》和《贵重设备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进行设备购置、管理、维护保养及维修工作。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法规及条例,以及学院《安全管理办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法》等,进行实训环境管理,制定设备操作管理规程,完善劳动保护措施,确保基地建设符合国家、行业的相关标准并按期完成。2013年5月,由设备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纪委和使用单位等各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的项目验收组,对整个项目进行验收。未发现质量问题,基本符合标书和使用要求。在实训设备运行中,建立健全了实训基地仪器设备台账,编制了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使用手册,开发了实训项目,编写了实训指导书等。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仪器设备技术文件建设,实施目标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保障了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行。
3.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参照企业化模式
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为培养目标,邀请油田企业领导、行业专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参与基地实训计划的制订或修订工作。通过职业分析,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努力使实训基地建设和改革符合石油行业发展的需要。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从实训基地设备的整体布局,到设备间距方位;从设备质量的精度要求,到标语制度的完善,都与石油企业文化相融合。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以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从而使学生经过实训基地的培训,完成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有效地保证了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的要求。
4.注重发挥石油工程实训基地的辐射作用
基地不但要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任务,而且还要为学院其他相关专业、兄弟院校和石油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员工培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工作,明确各共享单位(主要包括学院、油田企业、其他石油高职学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已初步成为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油田企业共享的资源中心,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中心。
四、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1.创造亮点
目前,学院有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石油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实训基地获得了中央财政实训基地专项建设资金资助。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正在进行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的项目建设。作为一所示范性院校,必须要有吸引人眼球的内容。实训基地就是示范性院校的闪光点,是可示范的内容。这是符合高职办学规律和时代潮流的,是可以学习和借鉴并具有推广价值的。
2.打造特色
石油工程实训基地不但要培养高素质石油人才,推动石油科技发展,而且还肩负着传播和引领石油文化,弘扬石油精神的光荣使命。把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石油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石油精神在学校发扬光大,并成为激励广大师生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3.创造经验
石油工程实训基地作为示范校建设的一个亮点,在形成特色的过程中,瞄准示范校建设的目标,抓住发展机遇,把握时代脉搏,尊重客观规律,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加大实训基地人力、财力投入,不断推进改革,在实践教学创新、学生实训管理、培训服务、产学合作,以及人事和用工制度改革、收入和分配制度改革、后勤服务体系等若干方面形成了改革驱动成果和可学习推广的经验。
4.铸造品牌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石油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始于2004年,经历了10年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在较长的发展进程中,通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形成特色,已成为一个品牌。先后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命名为“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被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滨海新区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学院“天津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无论是大到企业实训基地、校级实训基地,或者小到系级实训基地、专业课程实训项目,均努力成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品牌。
一、入厂教育
安全生产意识得到加强安全生产一直是石油企业的重点工作之一,早在上学的时候就有所了解,以前到炼厂实习,第一项活动就是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上班实习的第一件事也是对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经过考试通过之后才能够进入车间,这仅仅是公司层的安全知识培训,我到了重油催化车间之后又进行了车间级、班组级的安全生产学习,原来石油系统一直有一个传统制度,新进员工必须经历公司、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才能上岗工作。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我们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安全生产的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蒸馏车间学习
xx年8月,由于公司需要,我刚下车间之后就被借调到蒸馏车间进行工艺原理图的绘制工作,由于我学的是设备专业,对于工艺的了解是少之又少,这难得的机会使得我对于工艺的流程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蒸馏车间是催化车间生产的前一站,这更有利于我今后对于重油催化车间生产工艺流程的了解和认识。
重油催化车间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88-02
高校实验室开放运行可以促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对实验室的开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尝试[1-4]。石油工程类专业实验室涉及大型、精密设备较多,对安全要求高,而且对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很高,其开放管理模式与一般基础类实验室有所区别。石油与天然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石油工程类专业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模式。
一、专业实验室开放形式、教学内容和方法
1.实验室开放形式。从提高学生创新和工程应力能力、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实验设备的利用率等方面而言,石油工程类专业实验室的主要开放形式有:规定学时外的实验室开放、面向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开放、面向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验室开放、面向非石油专业的共享与开放等[4]。第一种形式,对于不能在一个批次内完成的实验,分批次、分时间进行实验室开放;同时面向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以选修实验课程的形式开放实验项目。第二种形式,根据学校实施的“万、千、百、十”四个层次逐层递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和中心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开放相应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第三种形式,通过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设计和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等实践环节的实验内容,开放部分实验室让学生利用石油工程设计软件或专业实验设备进行设计。第四种形式,利用中心石油类实验室对校内机械、电子、安全等10余个专业的本专科生开放,实现非石油专业学生的石油工程基本认知实习,满足大石油工程教学体系的需要。同时,面向市内尤其是大学城高校共享开放中心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和部分实验室。
2.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在开放实验室教学内容的构建方面,按照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加强科研、工程和企业应用的密切联系,及时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加大模拟仿真与工程训练的教学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6]。例如,根据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和石油工程等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与专业特殊性,结合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先后自主研制了部分设备并依据设备特点开发了相应的系列实验项目,面向学生开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开放实验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石油工程专业实验室开放形式,改进了相应的开放实验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同,尤其是石油工程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开放实验室,对实验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促使实验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探索合适的、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内外结合、教学科研结合和仿真实际结合,实现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标。中心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用了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目标驱动开放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开放实验教学、渐进式教学等综合教学方法,满足了不同兴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开放实验教学。
4.开放实验教学考核。针对不同的开放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中心采用了实验操作、汇报答辩、实验报告(论文)等多种考核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侧重于从学生的创新实验方法和结果、论文的发表、专利的申报、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能得到发挥,对实验室开放的兴趣增加。
二、专业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
中心隶属于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和主任负责制,中心下设实验分室、实践教学基地和大型设备共享中心。中心教师实行专兼结合、相对稳定、定期评价、分类考核、合理交流的管理机制,由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管理,中心负责考核聘用,确保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室开放工作的正常运行[5]。
1.开放运行模式。中心所有仪器设备面向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开放,大型仪器、高精仪器面向社会开放。同时,实验室实行每周7天和每天8+2小时运行,相关专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系统,然后在中心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实验。周末和节假日,中心安排专人值班,保证开放和运行。中心利用实验室与实践教学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功能模块承担各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开放分为“基于项目的开放”和“基于场地的开放”两类。“基于项目的开放”流程是:中心开放项目申请教师或学生申请项目中心管理员审核学生实验过程管理。“基于场地的开放”流程是:中心开放实验室及项目学生申请中心管理员审核学生实验过程管理。学生在进入开放实验室前应预习与实验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设计好实验实施方案,做好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指导教师注重加强对学生实验素质、实验技能、创新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并做好开放情况的记录和实验室安全工作。指导教师或实验教师根据开放实验和科技创新活动,在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块中提交对应开放项目相关的成果。各个实验室负责人于每学期期末提交本实验室的开放总结。
2.开放管理制度。学校在保障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如《重庆科技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参加开放实验须知》、《重庆科技学院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制度,保证了实验室开放的规范性。中心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实验室高效开放、规范运行的管理办法与细则,如《实验教学开放管理实施细则》、《大型设备共享管理办法》、《青年教师参加实验室建设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对外合作交流实施办法》、《低值易耗品采购与领用管理办法》等制度,促进实验室开放工作。在开放过程中,实行进入开放实验室登记制度,要求进入实验室人员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并且加强了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学生使用前应先接受培训,取得上机资格后方能操作。对于损坏仪器设备的,按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处理。同时,为鼓励师生参与实验室的开放工作,中心专门设置了实验室开放基金,为实验室开放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费用和学生的奖励费用,从物质方面激励学生参与实验室开放过程。
3.开放过程质量监控和考核。根据教学改革要求和石油行业发展需求,每学期由中心分批次组织相应学科的实验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审查开放实验教学内容,保证开放实验教学内容的质量。学生实验预习、过程和结果均需老师签字认可,对预习过程不认真和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差大的学生,要求重做或补做。每学期期中召开学生座谈会,期末召开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和学生对开放实验教学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改进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心实行专职人员考勤制度,实行8小时坐班制,同时加强了考核。对于专职人员,在期末由考评小组根据考核办法对其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设备维护以及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实验室开放工作进行考核;对于兼职人员,要求每人负责1~2个专业实验室,进行相应的实验项目开发、开放实验指导等工作,在期末主要考核其参与实验室建设和指导实验开放项目的情况,与绩效工资挂钩。
4.开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环保的理念,制定了中心环境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严格的安全防范措施。实行实验室开放安全目标责任制,确定安全总责任人,层次落实责任。实验室规则和安全规程上墙,装有自动灭火系统,配备了消防器材,走廊安装有自动报警装置,实现了防火、防爆、防盗、防破坏“四防”功能。
同时,每学期对中心人员和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并进行相应的考核,使所有人员熟知消防器材的摆放位置和使用方法。中心实验室备有废物废液收集桶,废物、废液分类收集并集中处理,降低开放实验过程中实验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人身危害。
三、初步效果
1.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促进。由于开放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得到体现。同时,将开放实验教学纳入学分认定,使学生参与开放实验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从而产生了一批创新成果,如近三年,中心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55项,申请专利25项,获得授权6项。
2.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生通过中心的开放实验教学环节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如,近三年中心学生参加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8项,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同时,通过学校委托第三方公司对部分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质量调查结果显示,石油企业对我校石油类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高,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3.实验室设备得到较好利用。通过将台套数多的实验设备进行相对集中放置和开放,将精密、大型、贵重设备进行整合集中管理成立大型设备共享中心,对校内外开放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中心的实验设备整体利用率达91%以上,较开放前有很大提高。
四、结语
1.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对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索非常必要。
2.专业实验室开放对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更多的付出,同时需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3.专业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和教师的相互配合,目前还存在诸如实验室开放不彻底,实验人员晋升激励机制欠缺,开放维护费用较高等方面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云平.国外大学实验室管理及其对国内开放实验室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149-151.
[2]侯凤才,张国华.高校实验室开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77-179.
[3]张新有,袁霞,潘伟.高等专业实验室开放与实施方案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6):124-127.
[4]苏堪华,龙学渊,戚志林,等.石油工程专业实验室开放存在的问题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77-178.
[5]许辉,魏莹,侯海鸽,等.地方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及运行机制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1,14(2):148-151.
一天的实习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在走之前,我们和每一位师傅都合影留念.临行前,师傅们说,好好努力,争取来海油工作,海油欢迎你们!
2007年8月30日星期四晴
上午我们在康菲公司机房进行海上健康,环保及安全基础知识培训.在仔细观看两个多小时的视频资料后,我们参加了安全知识电子试卷测试,最后通过并获得了安全知识合格证书.
下午,我们参加了由钻井作业部经理薛经理主讲的培训.薛经理从西江油田的勘探讲到开发,从西江油田的第一口井讲到8063米的世界记录,从最早的刚性腿座架支撑的钻井平台讲到现在最先进的自升式平台.对培训过程中不懂的地方,在场的培训人员都及时向薛经理请教,她们中有很多都是非石油工程专业的,但所提的问题都很专业,这让我很惊讶,这种现象我在其他很多地方都没有看见过,这说明,康菲员工都
很优秀,都在不断追求进步.
培训完毕后,人事部经理岑经理给我们召开了简短的座谈会.会上,大家彼此交流了此次实习的感受,都感觉此次实习收获很大,都表示,回去后,一定要好好改正实习中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最后,岑经理做了总结,她说,此次实习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公司与长江大学之间的校企合作,同时也给实习生提供一个了解康菲的平台,公司为了此次实习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已经尽力将公司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实习生,而长江大学的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次实习是相当成功,希望与长江大学的合作能够持续下去.会后,公司为我们每位实习生赠送了一份精美的礼品.我们向负责我们这次实习的曾小姐表示了真诚的感谢和祝福,并在康菲公司大楼合影留念.到此为止,我们此次实习的活动内容就全部结束了.8月31日下午,我们乘火车返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35-02
课堂教学是高校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使其成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自2006年招收石油工程创新班以来,围绕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的优秀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和石油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深化课堂教育教学改革,2012年按照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关于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工作部署,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改革为重点,在完善课程大纲、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构建集理论教学、网络环境、实践训练等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形态的课堂教学体系。形成了以互动教学为主,以讨论合作型学习、研究性学习、模拟和互动中学习等多种方式优化组合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环节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取得了课堂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实践了团队合作型课堂讨论课模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课堂讨论课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引入互动教学方式可以积极调动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经验储备,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院先后在2005级就业指导课程、2007级和2008级创新班采油工程、完井工程、油藏工程的课程教学中予以实践。结果表明,课堂讨论采取团队协作与竞争模式的开展,避免了学生谁汇报谁准备以及占用过多课内学时的问题,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团队协作与竞争是实现学生之间互动式教学的最好方法,这种合作型的互动能使团队内部成员批判性地分析各自所分担的具体任务,做到以事实为依据而非依靠感进行判断,并将各自的任务整合到一个可行的整体项目中去。在做任务计划时,团队成员会更加注意细节,知道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何时来做,提升了成员在复杂和不确定外部环境中的管理能力,快速提升了学习和全面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团队合作与竞争的方式,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和发现新知,弥补学生之间差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理解和说服他人,学会建设性的合作与帮助。团队合作型课堂讨论课模式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精心选择课堂讨论的主题并明确具体任务。教师应从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角度进行精心选题,选择那些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之间联系并能够高度概括、综合和运用知识重点、难点的综合题目作为主线,如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分析和设计等,以加深学生对课程主要知识点的掌握,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补充和深化,同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难点与前沿,学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2.对课堂讨论实施过程干预和指导。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展示和提高综合能力的平台,同时又要实施必要的过程干预和指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①每班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按3~4人为一组,组建团队,以团队为单位共同参与选题、调研、解题、总结和交流,并明确各自分工,任务完成时以团队为单位提交研究报告,并轮流推选其中一人为队长做讲台发言。②每次讨论均给出一周左右的时间来做准备。在此期间,团队根据教师指定的主题完成任务分工,开展广泛调研、交流、讨论,形成成果报告。③教师根据专题设计情况,进行必要的中间过程干预,精心设计问题,增加背景信息量,适当调整专题难度。④教师构思和预测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适当加以引导,展示必要的示范材料和总结提纲。
3.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营造积极、热烈、活泼的讨论氛围,是讨论课成功的保证之一。在课堂讨论课以及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重要环节:①首先要创造师生良好的课堂研讨情境,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和平等交流。在讨论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肯定,在思路和方法上加以点评,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②通过直接而公开的沟通建立信任,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用精练的文字和适量的数据、图表来进行充分的讲解。③在讨论课中,安排每个学生发言机会,然后自由提问和讨论,其间,教师应适时地进行归纳或者点评。这可以将讨论引向深入,发挥教师在讨论课中的主导作用。④鼓励台下同学提出问题,形成台下、台上学生之间互动,并要求汇报人当场回答这些问题。这就要求作为听众的同学认真听,积极思考,而发言的同学则要思维敏捷。在自由提问和即席作答的过程中,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激情,调动讨论课的气氛,将讨论推向。
4.成绩的评定。成绩的评定应该鼓励给自己和团队设定有挑战的目标任务,同时,个人和小组要能够提出具有创造性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要注重对团队的整体评价,应该以能够激励全体成员之间进行有效合作为导向,对个别学生的奖励加分要充分肯定他在任务中的角色和行为以及对团队的贡献;对于团队中的小组长若能很好完成本职工作,同时又能带领团队很好完成工作的应给予特别加分。
二、精心设计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系统性,研究性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解决方案,培养和训练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策略。在实践性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从问题出发,以反映学科前沿,具有高度概括和综合特色的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科技专题为主题,让学生进行文献资料调研和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石油工程2007和2008年级创新班的教学实践中,油藏工程课程教学团队围绕该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油田开发设计及油藏管理所必需的基本方法,具备油气田开发设计和动态分析与调整的基本决策能力。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设置油气田开发决策中的主要问题,如:开发层系的组合、井网设计与部署、人工补充能量方式等,作为科技专题进行文献资料调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小论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研究性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文献调研、文献综述和问题实证研究及论文撰写阶段。在文献调研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按照具体任务布置的要求,利用图书馆馆藏传统文献检索工具和网络学术数据库查找获取研究中所需的文献信息;学会区分论点、论据与结论,分清他人看法与作者看法,能从各种纷杂的信息中抓住最重要的,并对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加工,获取有用信息归纳出文献要点。在文献综述阶段,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给定专题,综述多篇文章的观点,做到正确引用他人文献,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专题的实证研究及论文撰写阶段,指导学生运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掌握收集数据、定量与定性分析数据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多角度综合、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撰写论文,掌握技术用语规范、论文撰写规范,提高文字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取得有价值的调研成果与创新。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构建网络学习系统,作为辅助课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钻井工程、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渗流力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设计并完成了包括课程辅助教学网站、网络答疑、在线课件及习题集等网络学习系统。课件内容精练、重点难点突出,全部上网并提供浏览和下载。为了使理论教学密切联系现场实际,课件和多媒体中配有大量来自国内外油田现场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增大了教学信息量。该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极大调动了学生课内外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
四、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和优势参与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开阔国际化视野
以课程为依托,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和优势参与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开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1.国外高校资源。近年来,伴随中国石油逐步实施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对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的需求,迫切要求高校之间进行更加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教学团队,近年来先后聘请了Stanford大学、Oklahoma大学、Houston大学、英国郝瑞瓦特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大学以及石油工程师协会(SPE)等多所国外大学和知名机构专家学者授课,让学生了解了国外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模式及方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开办校友讲堂。为了合理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广泛和充分发挥我院历届校友的积极作用,为本科在校生提供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创新服务,增强学生对我国油气田开发的使命感,为他们成长成才树立榜样,油藏工程课程教学团队邀请中石油勘探院和中海油研究中心的专家校友走进课堂,介绍陆上油田和海上油田开发技术的进展,并以实例介绍实际油田开发方案设计与生产分析及其关键技术。中石油CNODC(海外)专家与学生们分享了中国石油走向海外进行对外合作谈判、油气田评估以及海外油田开发技术、经验、人才素质的要求,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知名外企资源。石油工程专业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课程团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坚持就业市场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理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以多种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邀请企业团队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举办主题讲座,举办了“北京2007外企志愿者阳光校园行走进中国石油大学――对话外企精英,分享精彩人生”的主题报告会,邀请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职场新人以及教育界专业人士组成的外企志愿者专家团队,从职业规划、实习求职、职业素质等方面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和择业中的困惑,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互动式模拟教学,2006―2007年,两次与壳牌(中国)合作,联合举办企业走进校园Shell Case Study & Mock Interview Workshop(案例分析和模拟面试)模拟教学活动。2008年借助北京市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市志愿者协会外企分会平台、邀请壳牌中国及香港地区、麦肯锡公司、微软(中国)、佳能(中国)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11家外企的志愿者,联合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高校,将中央电视台职场专栏“绝对挑战”引入课堂,举办了奥运北京阳光彩虹行动――“从企业文化,谈自我认知”大型主题活动。通过领先企业的多元文化和理念讲解、学生自我认知现场体验、企业招聘模拟面试、资深职场专家现场点评等四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校企之间互动、高校之间交流分享,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对职场真实含义的理解、把握和规划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决策能力。在我校55周年华诞之际组织开展了“迎校庆55周年SPE学生分会系列活动――中国石油大学之旅”,邀请贝克休斯、康菲石油、道达尔(中国)、帕拉代姆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知名石油外资企业给学生们带来了专业而精彩的学术讲座,让学生们也了解到很多钻完井、油田勘探开发等方面的理论前沿和先进技术,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职场成长经历和工作经验。同时,使学生们更加明确了以后专业学习的努力方向,树立了学好专业的信心,同时极大提升了我校和我院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石油石化海外市场的拓展,石油工业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对石油人才的教育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帮助学生构建起以知识点为中心、思想方法为主线、知识应用为延伸的三位一体的知识构架,开阔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创新型人才核心竞争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我的实习期间汇报总结:
一、入厂教育
安全生产意识得到加强安全生产一直是石油企业的重点工作之一,早在上学的时候就有所了解,以前到炼厂实习,第一项活动就是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上班实习的第一件事也是对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经过考试通过之后才能够进入车间,这仅仅是公司层的安全知识培训,我到了重油催化车间之后又进行了车间级、班组级的安全生产学习,原来石油系统一直有一个传统制度,新进员工必须经历公司、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才能上岗工作。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我们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安全生产的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蒸馏车间学习
XX年8月,由于公司需要,我刚下车间之后就被借调到蒸馏车间进行工艺原理图的绘制工作,由于我学的是设备专业,对于工艺的了解是少之又少,这难得的机会使得我对于工艺的流程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蒸馏车间是催化车间生产的前一站,这更有利于我今后对于重油催化车间生产工艺流程的了解和认识。
重油催化车间学习
XX年10月,借调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我又重新回到了重油催化车间开始了我新的学习征程。催化裂化是一项重要的炼油工艺,其加工能力位于各种转化工艺前茅,其技术复杂程度位居各类炼油工艺首位,又因为投资省、效益好,因而在炼油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重油催化车间工艺先进,设备种类齐全,在重油催化车间的学习,能够让我更好地把书本中学习到的知识与现实生产相结合,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XX年11月,我很荣幸的被分到了重油催化车间省产五班进行实习学习,五班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在这里我跟各位师傅们学到了很多生活上和生产上的知识,这些知识将使我终身受益。下班组的第一个实习岗位就是反应岗位,反应岗位的操作是整个装置的核心,其操作参数多,变化快,互相影响和制约必须控制住物料、压力、热量三大平衡。这就要求操作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参数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能够准确地进行综合分析,而起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熟练的操作技术。作为一个设备专业的准技术人员,我必须学会对于各种设备的判断和理解,而反应岗位拥有的装置和各种特种阀是我们整个锦西石化最大、最全面的,这给了我很大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
反应-再生系统主要包括新鲜进料预热系统、反应部分、再生部分、催化剂储存和输送部分、主风和再生烟气部分以及其他辅助部分。在反应岗位实习期间,我从小事做起,开、关阀门、挂牌、巡检,这些日常必需的工作项目我都做得井井有条。对于设备的学习和认识,我是从阀门开始学习的,重点学习了双动滑阀、塞阀和蝶阀等特种阀的相关原理与日常维护、检查,特种阀的开启与切换,以及特种阀的油路系统。其次我对于反应系统的重点装置反再装置进行了一系列的了解和学习,重点学习了反在系统中产品流程和催化剂的循环有效使用,以及整个装置的内部构造和设备组成。
XX年01月,在反应岗位的实习期结束之后,我来到了泵房岗位。泵是整个炼化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几乎所有的车间都有泵的存在,因此,对于泵的学习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内容。重催车间主要泵的类型有离心泵、往复泵、螺杆泵。而离心泵是应用最普遍的泵,在泵房实习期间,我主要学习了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泵的主要组成部件,以及泵的日常维护与检查,重点学习了泵的开、关以及泵的切换。
XX年03月,我结束了泵房岗位的实习之后来到了余热岗位。余热回收是一套催化裂化装置易地改造工程的配套单元,其功能是回收催化裂化装置的低温余热,同时又考虑了回收工厂系统多余排空含有乏气的热量及冷凝水,使用这些余热发电和供电,夏季主要用于发电,冬季满足供热后多于量仍用于发电,具有明显的节能和经济效果。低温余热岗位的主要设备有汽轮机、发电机以及机泵。在岗位实习期间,我主要学习了岗位操作规程,余热设备组成,以及其与反再系统的关系,整个低温余热系统的热量循环,以及其主要设备、辅助设备的构造、维护和检查。
XX年04月,我来到了主风机岗位进行实习学习。主风岗位的岗位任务是为反映提供主风来源,确保三器流化,调节烟机输出功率,为装置节能降耗做贡献,确保机组及附属设备运行正常、平稳。其主要设备有,轴流机、烟机和电机,增压机等。并拥有塞阀、蝶阀等特种阀。在主风机岗位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岗位操作规程,学习了烟气能量回收系统的原理和各组件之间的关系,学习了油系统的组成以及油泵和特阀的开、停,学习了增压机的开、停和切换。在我实习的这段时间,由于振动过高的原因,烟机数次开、停和切换,在这期间,我主动配合岗位师傅进行调整操作,并通过数次开、停,学习到大量宝贵的经验知识。
XX年08月,恰逢我们车间催化装置(制硫区)检修,我很荣幸的参与了这次检修工作,在检修期间,我参与拆装盲板项目、反应器类项目、换热器检修项目、容器类项目、炉类设备项目、工艺管线及阀门安装、阻火器安装及清洗、反应器、塔、容器类填料卸装及内部清污等多项工作。在工作期间,我学习到了大量的、实际的专业知识,使得专业技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工作期间,我勤劳肯干、不怕脏累,得到了车间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经过过去一年的实践和实习,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未来的日子,我将努继续努力坚持自己的理想,为自己、为石油事业、为锦西石化公司、为重油催化车间、做自己最大的努力与贡献。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