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9 05:01: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忆江南白居易古诗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片段一】
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们知道这是谁的诗作吗?
生:知道,是白居易。
师:对,白居易的家住在北方,但他觉得他心中最美的地方还属江南,让我们在诗情画意的视频中欣赏诗句,感受江南的美景,一起来体味诗人的情怀。(音视同步,播放有《忆江南》歌曲伴奏的江南美景视频)
师:怎么样,这样的江南美吗?
生:美!(异口同声)
师:其实我们对这首《忆江南》并不陌生。它曾出现在我们语文课本中,对不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忆江南》这首词,只有读好了,我们才能唱得更好!(在古筝伴奏中,带领学生齐读《忆江南》)
师: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一个“好”字,简单有力,道尽了白居易对江南的好感觉、好印象。我们要读出韵味!
生:江南好!(强调“好”字)
师:谙是熟悉的意思。风景旧曾谙,这些风景都是白居易非常熟悉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其中的“红胜火”,和“绿如蓝”把江南的春景刻画的多么的鲜艳夺目呀,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连续找三名学生读,学生读的一个比一个有感情)
师:能不忆江南?短短一句,就表达了身处异地的诗人,对江南景色的无限眷恋和赞美,让我们完整地吟诵这诗情画意的《忆江南》,要读出诗词的悠远深长。
(学生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摇头晃脑地体会着诗词的韵味)
该片段为导入部分,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诗情画意的课堂。借用多数学生所了解的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作简短的铺垫,拉近了学生和古诗词的距离。运用音视同步,播放《忆江南》歌曲伴奏,让浸润着语文气息的课堂一下子注入了音乐的活力,唤醒学生的眼睛和耳朵,边聆听边欣赏。该片段没有长篇大论的总结和过渡,也没有刻意的讲解和煽情,有的是一遍遍、一句句的读,并且从语文的角度,让学生从每个字、每个词传达出来的语音、语调、语义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感觉。好的音乐课堂一定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音乐技能的同时,也将厚重的文化味儿渗透其中,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这对学生此后歌曲的学习和意境的理解都有巨大的帮助。
二、韵味无痕迁移,突显音乐要素
【片段二】
师:读的真好,让我用美妙的旋律来奖励大家吧!(歌曲范唱)
师:这首《江南好》的旋律从高音开始,一下子把这个“好”表现出来,让没去过江南的人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请你们来尝试一下吧。
生:跟琴演唱。
师:风景旧曾谙的“谙”字上是不是有什么小记号?
生:圆滑线。
师:对了!一个字上有很多音连起来演唱,我们称它为――
生:一字多音。(齐答)
师:这样连起来唱就更多添了一份委婉和连绵,让我们连起来唱一唱。
生:(有针对性地演唱圆滑线的部分)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非常美,节奏很规整,大家在唱的时候可以根据力度记号,尽情释放对江南的赞美。
生:(用f的力度,演唱这两句)
师:能不忆江南?这句有附点和圆滑线,这时白居易深深地沉浸在对江南的美好回忆中,你们仔细听听这个“忆”字发生了什么变化?(师示范两句“忆江南”的区别)
生:第一句唱的短促一些,欲说还休的感觉。第二句比较连贯,让人觉得回味悠长。
片段二的教学更好地诠释了语文和音乐的无缝对接,音乐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宽度升华了情感,语文增加了音乐文化的厚度。这一环节教师紧紧抓住了《忆江南》的音乐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获得强烈的音乐认知和情感体验。更为巧妙的是,教师进行了无痕迁移,将上一环节的有感情吟诵和个别词语的着重处理,运用到这一环节的演唱技巧上,显得妥帖、自然。既加深巩固了学生之前吟诵诗词时的技巧和情感,又使学生在演唱中进一步领悟了歌曲处理的细节和特点。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的《本能的缪斯》提及孩子就是天生的缪斯,他们对音乐有敏锐的直觉,教师这样教学使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诗词和音乐中的美感,学生学得投入,学得轻松,学得得法。
三、引发思考,提升音乐修养
【片段三】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三个版本的《忆江南》,这三个作品都是由不同的作曲家创作,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感觉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听过后回答)
师:对了,这三首作品虽然歌词一样,但曲调各异,情绪怎么样?
生:也有所不同。
师:是的,但是作曲家都将很多江南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加入了一些江南民歌和戏曲,让我们听来都是那么的细腻婉转、连绵优美,具有江南的美感。
师:听了这些作品,你觉得哪一首更能把诗词《忆江南》里回味悠长的眷恋之情表现出来?
生:我们最先学的第一首《忆江南》。
一、判断正误
1、《咏柳》一诗中“碧玉”指年轻漂亮的女子,比喻柳树。 学家
( ) 诗中的“胜日”指 ;“光景”指 2、《春日》是宋朝诗人朱熹写的。 ( )
3、《春日》一诗中“万紫千红”一词只说了“紫”和“红”这两
种春日里的色彩。 ( )
二、默写《咏柳》
咏柳
1、诗中有两个字意思相同,他们分别是
2、《咏柳》中“咏”的意思是了 想象丰富赞美了
这首诗赞美了的春天景色。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咏柳阅读答案。
四、阅读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ān)。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旧:以前。 谙:熟悉。 胜:超过。
小学古诗词有着丰厚的内涵和意蕴,内容大都形象鲜活,感情强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遗憾的是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导致古诗词在教师逐句逐字的解读中变成了枯燥的文字。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教师该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体会古诗词独特的神韵呢?为此,笔者作了以下一些思考。
一、以情引读,引导学生在层进式复读中融情入境
教学古诗词,如果把它当作古文去逐字解读,得到的应是支离破碎的词语;如果把它当作散文去欣赏,就忽略了诗词的意象、语言韵律的组合。古语说得好: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因此,以情引读,引导学生在层进式复读中融情入境应该是深入解读、感受古诗词意境的绝佳途径。如《题临安邸》教学片断,老师问学生:“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应该怎么问?”学生回答:“西湖歌舞几时休?”学生读出了质问的口气。接着老师又引读:“让我们再一起去痛斥、问问他们吧!”学生立刻带着气愤的语气读出了“西湖歌舞几时休?”语气饱含怒斥。教师在学生层进式复读中,不断引导学生读出痛斥的语气。以上的教学片断,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求。教师满腔激情,以情引读,运用层进、排比等方法进行追问的渲染,让学生设身处地指着权贵的鼻子“质问”读、指着南宋皇帝的鼻子“怒斥”读,由“质问”到“怒斥”,再升级到“痛斥”,教师变着法子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个个激情满怀,融情入境,酣畅淋漓。
二、创设场景,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情感世界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根据古诗词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充分挖掘古诗词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由此让学生深入地走进古诗词的情感世界。且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断。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李白等啊,等啊,直到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用现在的时间计算,大概用了多长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
生:可能接近半个小时。
师:到底多长时间?
师(继续设问):作者视野中最后浏览到的是什么?
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还在那里看长江水滚滚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你这样送过客人吗?请带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一读。
之后,老师又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地读,读出了“目送”的感人场面。
以上教学片段,传神之处就在于教师抓住了“见”字做文章,把诗中所蕴含的离别深情具象化为“目送”的感人画面。李白到底“目送”了多长时间?教师把本来很模糊的时间长度,借用电脑里的特写镜头,启发学生去还原成具体的小到一分钟、两分钟的令人断肠的“目送”离别场景。教师先让学生走进这样的画面,再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诗中的意境联系起来去“想诗”,从而激发了学生自身的情思和联想,为诵读提供了感情依据,学生自然就能主动、深入地去体会诗意和文字背后的韵味,读起来也就随诗词神驰目眩,充满畅想。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诵读中把握古诗词神韵
古诗词的感彩,因为学生感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时,只要学生能表达出自己所理解的感彩就行了。各种各样的视角、切入点,各种各样的理解和情绪,没有规定的标准,只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再创造,就能在诵读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享受古诗词带给自己的美感,从而把握古诗词的神韵。请看《忆江南》教学片断。
师:诗人感慨的“能不忆江南”是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请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生:能不忆江南?
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之情。
生:能不忆江南?!
师(深情地):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与赞扬!
生(小声读):“江南好!”
师(小声叹):我听出了诗人的向往之情。
就这样,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时,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以上片段,学生如同一个个小白居易,畅游江南旖旎风光后,发出了一声声赞叹,或深情地、或强烈地、或小声地叹,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诵读。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根据处理诵读的抑扬、节奏、语调、音色,即表现词句的神韵,以读来检验学生对词的语言的理解,做到读中入境,读中入情。
四、注重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拓展学习中融情
教材中选用的古诗词都是千古绝唱,语言精练深远,但它们并不代表唯一、全部的古诗词教学资源。因此,要尽一切可能,恰当地根据古诗词的内在联系,如同一情感、同一景点、同一作者的几首诗词,优化整合资源,尽可能地拓展古诗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且看《忆江南》教学片段。
:诗人满怀激情地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美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已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词:
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青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生自由读,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这三首词的异同)
通过老师提问学生诗人又忆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分别回答了“忆杭州,在灵隐寺、天竺寺中散步寻找从月亮上飘落桂花的故事”“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江南美酒、美女”,等等。老师进而归纳出了诗人之所以对江南忘不掉的原因,就是因为作者对江南有深厚的感情。之后再由学生反复地朗读和默读,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把同是白居易写的三首《忆江南》,以“情”字贯穿起来,在学习第一首的同时,带动学习另外两首。学生通过对比品读,不仅拓宽了阅读面,认识了词牌的特点,还更深入地感悟到白居易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总之,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只要教师千方百计把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出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有可能把古诗词的教学引向深处,深入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文字背后的韵味。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晓冰.情理交融,小学生古诗阅读的审美关照[J].语文教学通讯,2010(5).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渓.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16.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17.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8.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忆江南》)
19.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0.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陈平同志:
你好!编辑部把你的信转给了我。因为没有读过你写的诗词,所以无法谈我的看法。但有的同志所说写诗词有特别的规矩,这是不错的。所谓规矩,就是指诗词的格律。
首先应该说明,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属于诗歌,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我们祖国是世界著名的诗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后,在《诗经》的旧有格式上发展形成了屈原等人所作的楚辞和汉魏六朝的乐府。从汉代起,还出现了五言诗和七言诗。到南北朝,开始有了律诗的雏形。这种律诗到唐朝发展得更加完美,成为唐诗中的重要形式。诗的种类是很多的。但从格律上,大致可以分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和古风)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古体诗写法较自由,近体诗则受格律的限制。近体诗以律诗(包括绝句)为代表,现在我们所说的旧体诗,大多是指近体诗。而词呢?作为诗的一种别体,它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句子长短不一,所以又称长短句。起初词是配音乐来歌唱的,这样每个词调都有严格的声律和种种形式上的特点,所谓“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后来大部分词虽不再配乐歌唱,但原来的调名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定式仍被沿用,这就是词牌。
那么,近体诗和词都有哪些格律呢?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先举出一首律诗和一首词为例:
无题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 *平*仄仄平平
挈妇将雏鬓有丝。 仄仄平平仄仄平
梦里依稀慈母泪, 仄仄平平平仄仄
城头变幻大王旗。 平平仄仄仄平平
忍看朋辈成新鬼, *平*仄平平仄
怒向刀丛觅小诗。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吟罢低眉无写处, *仄平平平仄仄
月光如水照缁衣。 *平*仄仄平平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平*仄
风景旧曾谙。 *仄仄平平
日出江花红胜火, *仄*平平仄仄
春来江水绿如兰, *平仄*仄平平
能不忆江南。 *仄仄平平
①、字数和句数。诗、词都有固定的字、句数。鲁迅的《无题》是七律,每句7个字,共8句。如果是五律,每句是5个字。绝句每首是4句。每首词按照词牌,也规定句数和每句的字数。白居易的《忆江南》词,共27字,单调(不分上下阙),共5句。
②、押韵。诗、词都必须押韵。《无题》的韵脚是“时、丝、旗、诗、衣”,全诗押i韵。《忆江南》的韵脚是“谙、兰、南”,押an韵。句式中的注处,即是须押韵的韵脚。
③、平仄。这是诗词格律中最重要的一点。平仄是根据传统的四声分的。传统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仄中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诗词中平仄交替或对立,构成诗词的节奏和旋律,使诗词具有音乐美。平仄格式在诗词中有明确规定。举例的句式中平或仄加圈者(*、*),是指可平可仄。
④、对仗。所谓对仗,就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效果。诗词的对仗也各有规定。比如,律诗中间4句要用对仗。《无题》中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即是对仗句。《忆江南》中的三四两句也是对仗句。相比较之下,律诗的对仗要求比词更为严格。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27分)
1.
(6分)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女佣
________(yōng
yòng)追悼
________(dào
diào)嚼饭________(jiáo
jué)
怒号
________(hào
háo)
敷药________(fū
fú)
绷带________(bēng
běng)
三更
________(gēng
gèng)淌血
________(xiě
xuè)
逝世________(shí
shì)
2.
(6分)读拼音,写词语。
时光轻轻悄悄地在我们身边nuó
yí________片我们还没来得及整理那些美好的记忆,就要与小学生活告别了。fā
fèn
tú
qiáng________、bǎi
liàn
chéng
gāng________、jiān
chī
bú
xiè________是老师yǔ
zhòng
xīn
cháng________的教诲,手捧shū
jí________、quán
shén
guàn
zhù________是同学们的学习场景,让校园充满勃勃生机的课间游戏更成为童年的美好回忆。这些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我们将永远珍藏。
3.
(8分)看拼音,写词语
bǐ
shǒu
wēng
wēng
jiā
qín
shuǐ
bè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liàng
qiàng
xié
dài
gān
gà
chuán
shā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7分)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天门山是一座大山。
________
②从“天门中断楚江开”可以感到长江奔腾的气势。________
③《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后两句话是写西施。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共4题;共49分)
5.
(9分)课外拓展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____
A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
A
.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
.
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
.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6.
(19分)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
(11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该诗的作者是唐朝的白居易,以下哪首诗也是白居易的?(
)
A
.
《赋得古原草离别》
B
.
《登鹳雀楼》
C
.
《静夜思》
(2)“能不忆江南?”是(
)
A
.
设问句
B
.
反问句
C
.
陈述句
(3)从哪一句能看出诗人来过江南?
A
.
日出江花红胜火
B
.
风景旧曾谙
C
.
江南好
(4)江南美在哪?抄出两句。
8.
(10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
(1)默写古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
(2)诗中用“擎雨盖”比喻________。
(3)诗中写了两种花,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写了两种颜色,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写了两种水果,是________和________。
(4)诗人告诉我们________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27分)
1-1、
2-1、
3-1、
4-1、
二、诗歌鉴赏
(共4题;共49分)
5-1、
5-2、
5-3、
6-1、
6-2、
6-3、
7-1、
7-2、
7-3、
7-4、
8-1、
江南是美的,它背后的文化更美。江南文化是诗性文化;它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超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如果说北方文化是中国现实世界最强有力的支柱,那么江南文化则构成了中国民族精神生活的背景。在陈望衡《江南文化的美好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它如诗一般有它的韵美。
长大了,我与戴望舒携手相邀在《雨苍》中,那般惬意。被雾笼罩得朦朦胧胧的早晨,飘着细雨,一条遥不见尽头的小巷,路边墙壁有着星星点点的青苔和微微裂痕,一个身着白旗袍,撑着一把淡紫色的纸伞的女生在雾的笼罩中优雅地消失在小巷……我翱翔在这迷人、令人向往的江南小巷当中,游着,我仿佛就是那个优雅的女生。
--《咏鹅》唐·骆宾王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北朝民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唐·孟浩然
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唐·李白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唐·白居易
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唐·孟郊
8、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古朗月行》唐·李白
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北宋·王安石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1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1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1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法国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但也包含了众多的人文社会元素。以我国的古诗词为例,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中借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是对动植物特征习性的概括,抒怀,讴歌大自然。作为生物教师,需要有较强的文学底蕴,善于整理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展开教学,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背后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学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
1、在教学环节中对古诗词进行巧妙运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突出重点难点。
有时运用古诗词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环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学习“种子的结构”时,可引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名句,也隐含说出了种子中都有发育成新植物体的结构―胚。在研究“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时,以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开头,再也恰当不过。
运用古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家蚕的一生发育变化”时,可运用唐•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颈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再如,在研究“生物与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引用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词提问,为什么在相同的季节出现了不同的花期?学生很容易知道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发育就慢,开花较缓。
在创新性的教学环节中设置悬念往往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样,在讲授“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内容时,可运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来设置悬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运用诗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形式新颖,效果也相当不错。如在讲完有关“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可运用宋学家朱熹的一句名诗“本体原来只是公,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告诫人们地球也只有一个,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这样的小结,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2、在教学内容中引入诗词,在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并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
在细胞的结构一节教学中,讲到液泡时,引述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提问:“为什么枫叶会红,莲叶是绿,荷花又是红呢?”学生在探索出自然景色所包含的生物学知识时,也领略到枫叶似火,莲叶如碧,荷花如日的景色,深刻体会到一种灿烂的色彩美。
在学习“生态平衡”知识时,引用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绿水,清波营造了一个宁静、安详、舒适的环境,鹅在这样的环境中悠哉,悠哉,能不欢畅吗?能不引吭高歌吗?鹅是这样,人更是如此。引用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引导学生感受春风细雨,鸟鸣雀噪,香甜好睡的生命活力。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了人、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之美。
在学习“环境保护”时,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温室效应、酸雨、水土流失、山洪瀑发、资源匮乏、能源危机、人炸和环境污染等等。人类究竟该怎样与自然相处呢?适时引入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好一幅江南水乡美景,好美的大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污染,远离人类的掠夺和破坏,这就是自然美,生态美!
在学习“生物的适应性”时,引用白居易的诗《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这种坚韧刚强的生命力,会强烈的感染学生,使之产生珍爱生命,勇于拼搏,追求生命之美的美好愿望。在学习“两栖动物―青蛙”时,可引用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使我们可以体会到原来“蛙”一直在唐诗宋词中“千古鸣唱”。蛙何其可爱,何等有益,不值得我们用心保护吗?
3、巧借生物言诗之志,巧析诗词中情感因素,渗透人文精神,进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许多诗人在诗中,往往都要发出自己的议论,从而给人以有益的教育启迪作用。例如,在讲授“啄木鸟”的有关内容时,可运用诗人朱庆余的《啄木鸟》:“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音归。终日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这首诗不仅很详细地描写了啄木鸟的生活习性,而且还把啄木鸟的勤劳、韧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这种精神品质多么可贵,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许多人都认为广告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实际上,我国古代就有广告的存在。而且,广告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关系还十分久远。
还记得大诗人李白的《客中行》吗?诗中写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其实是李白喝了兰陵美酒之后写的一首广告诗,通过寄情诗画的语言把兰陵酒的色、香、味巧妙地描绘出来,让人心驰神往,一饮为快。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苏轼为卖油煎馓子所作的这首七言诗,也是流传千古的广告诗。“玉”“碧油”“嫩黄”几个词将馓子的色、香、味描述出来,让读者对馓子的美味向往无比。此诗句句押韵,易于记忆;文词优美,清新自然,引发联想,堪称佳句。
由此看来,我国古代不仅有广告,而且还与当时的诗词有着密切联系。而我国的古典诗词也为广告提供了文化底蕴,增强了广告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二、现代广告与中国古典诗词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广告更成为传播各种社会信息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现代广告中,尽管运用了声、光、电、色彩等多种手段和表现方式,但语言文字依然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广告的灵魂。因此,广告人往往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增强广告语言的生动性、艺术力和感染力。这样,古典诗词自然而然就越来越受到现代广告的青睐。比如某房地产公司用唐代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作为销售广告,树立了企业亲善的社会形象;济南某广告公司则以南宋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为企业的广告宣传语印在公交车车体上。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千古佳句灿如星河,这是现代广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古典诗词的语言、形式、意境、音韵都很美,现代广告可在这些方面加以运用和借鉴。
(1) 广告作为一种商业艺术,意境美是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而古诗词恰好能够提供给广告创作美的意境。某月饼的广告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优美的古诗用在月饼这一象征人们中秋团聚的食品广告文案上,不仅能够以语言的优美吸引人,同时,还能运用古诗的象征意义和诗的本意即对忍受别离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创造一种美的意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虽不能一起花前月下,但可以共享一轮明月。而“江南春别墅”以“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作为广告文案,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此诗采用比喻、夸张、对偶、反问等多种修辞,以“红、绿、蓝”富有鲜艳色彩的词将千里江南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用这首诗作为广告文案,让人读之就像看到一幅优美的江南山水风景图,引发无数游子的悠悠思乡之情,其宣传效果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