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7 10:57: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

篇(1)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地理对于学生的考点逐渐由知识向能力方向转变,注重对于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本上还是来自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就是通过对地理知识全面的复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因此应当重视高考地理的第一轮复习工作。

一、以考试大纲为基准,抓好课本基础知识复习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高考的考试内容要点以及能力要求、题型示例等,是高考试题考查的依据。因此在进行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之前,教师应当认真阅读考试大纲的内容,理解考试内容、能力要求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基础知识是高考考试要考查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依据,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应当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对于基础知识、规律、技能的考查占据了大部分内容。高考地理基础知识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也十分复杂繁琐,同时复习的时间也非常紧,因此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十分重要。在高考地理的第一轮复习中要以目标为导向,突出大纲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

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有利于教师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实现复习过程的动态化。而且还可以灵活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复习。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个人在地理知识点上的弱点和不足,学会将复习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这对于学生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复习,对核心和重要知识点进行延伸,这对于学生适应高考试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训练

地理学科的规律性比较强,因此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训练。让学生在解题中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和解题的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复习和解题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归纳找到题目中的共性,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规律,从而形成相对比较固定的解题模式,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解题。高考地理复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掌握,还需要通过适当的练习和测验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复习的过程就是记忆和背诵,对于动笔则认识不多。但是在实际的考查中,越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越是容易出错。有可能是理解上的错误,也有可能是学生记忆不准确所造成的。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常常有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如果不进行练习和测验,学生就难以了解到自己复习的真实情况。还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对于某个知识点记忆得非常好了,但是在具体的问题中却不能很好地进行阐述;或者知道问题答案的要点内容,但是难以拿到满分。还有部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觉得印象中曾经做过,所以在练习时就不够认真,但是在测验中也难以回答出来。因此在课堂复习完成之后应当及时地进行练习,对复习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检测。

在复习的过程中形成定期练习和测试的习惯,及时发现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不足,对于学生的查漏补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理高考中,很多学生解题时往往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导致得分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明确的解题思路。因此,教师应当在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解题的基本思路。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总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才可以快速地做出反应。练习和测试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复习的进度,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复习状况。在练习之后还应当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是进一步提高考试成绩的关键。如果教师和学生对于练习和测试中的错误放任不管,练习和测试也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在复习完一个单元之后,应当进行及时的总结。在练习和测试之后,不能一味追求答案的对错,应当总结解题的方法、规律和技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质量具有重要的帮助。

三、结束语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是一项系统性的基础性复习,具有内容复杂、时间长等特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突破重点、查漏补缺,逐步提高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重视课本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提高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勇.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2010(7):60-61.

篇(2)

一、教师必须深度把握《高考说明》

《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二、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如何课程改革怎样创新,只要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制度存在,课堂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课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知识,其次则需要激情。知识渊博就能驾轻就熟,有激情就能产生共鸣。做到这些必须潜心钻研,研究历年高考题型,随时快速准确解答学生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融合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内驱力,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台风、沙尘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时,要结合时事,用详实的资料、清晰的图像、优美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激情以及对人类的无限的怜惜之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三、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落实一二三轮基础与知识点训练

高考地理试题虽然年年出新题,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教材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所以在一轮复习时,这些基础知识一定要讲透、落实。在复习自然地理时,我将自然地理的四大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大气受热、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四大地理规律(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洋流的分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等)让学生逐一画出图来,有些学生说得明白,落实到笔头上就错误百出,也正好将学生平时模糊的概念加以纠正,从而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应用。

二轮复了作专题练习以外应该把各地市的模拟题练习到位,到三轮综合练习,我们选用了金太阳的文综卷,总体从地理试卷来看和新课标高考的形式,难度比较相近,效果不错。但选用一种练习还是有点单薄,老师应该多见一些不同的练习题,选取不同类型让学生做。让学生见到各种题型,高考时不会见到新题型发懵。另外,文综的综合性练习非常必要,一定要每周练,阅卷,让学生把握时间和顺序,地理的选择题要把握在20分钟左右,不能像历史、政治那样的速度做地理的选择题,否则,选择题会失分过多,对于地理综合题一定要加强训练,争取多拿分,优等生要拿到45分左右,否则,地理想上优秀比教困难。

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知识迁移,触类旁通

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通过以点带面,表扬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分析总结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高考地理试题设计更加侧重于地理信息的判断、摄取、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查,这也要求老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理基础知识点缺漏,主要体现在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征上;②地理规律、原理不会运用,没有做到《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③不能有效地从题目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文字材料信息,统计图表信息,地图信息。④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描述不清楚。对于属于审题思路的问题,教师要对高考题型设计,题目切入口的位置、方向,以及跟书本基础知识点的联系做出深入的分析,以高考题型为案例将这种解题思路进行拓展迁移,举一反三;对于属于地理知识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将知识要素化,努力使学生答题做到“点多、面广”以适应高考踩点给分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将工业、农业、城市等的区位因素分析,地形特征描述,影响气温和降水因素类似的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渗透到分析高考典型试题上,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但教师千万不能掉入到就题论题,讲解练习当中去,一定要不断地归纳总结地理规律,进行地理知识迁移,努力使学生对同个知识点不同角度考查和同种角度考查不同知识点的题目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五、教师必须优化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收集各地的模拟试卷,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并对练习进行及时评讲,规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空间思维的训练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大气的运动和变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地图的判读,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一些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脑海中会出现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要搞好高三地理复习工作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教师是一个永远有遗憾的职业。为此,我们一定要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才能做新课改的主人,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乃至专家型的把关教师,才会无悔于家长,无悔于学校,无悔于教师这个职业。

篇(3)

虽然在高考中,地理被划分为文科,但是地理中蕴含的知识是偏理科一点的,逻辑性非常强,其中也包含了数学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对数字进行计算。除了一部分的计算内容外,其余的知识都是需要思考理解的,理解能力跟不上,学习地理会变得很吃力。所以,想要学好地理,除了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要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

一、将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制订知识结构框架

在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前,教师要把所有高中地理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制订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点框架,让学生通过对框架的梳理,理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高中地理的知识点非常多,但是有的知识点之间关系紧密,可能讲到这个知识点,会牵引出其他的知识点。例如,教师让学生思考“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都有哪些?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方面是由于“降水”,因为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迎风坡降水多,雪线就低;第二个方面是受“气温”因素所影响,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也就不同。在答案中涉及纬度知识,从而就牵引出“经纬度”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做地理习题时,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建立知识体系,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篇(4)

高三地理总复习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所有学过的地理知识的梳理、分析、归纳,来实现知识的整合,形成知识体系,并逐步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地理复习指导中,教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秉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在提升学生地理成绩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一、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的主脉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考亦然。备考实践证明,最好的复习材料不是课本,而是考试大纲,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的有关规定。大纲、教材与高考之间的关系是:“大纲有的、教材有的,高考一定考;大纲有的、教材没有的,暂时不考;大纲没有的、教材有的,高考肯定不考。”因此,高考复习时,首先要吃透考试大纲,分析其对考生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找出大纲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进行针对行的复习。此外,考试大纲虽然对各个知识点和能力点作了规定,但没有具体谈考查方式和考查角度的问题,而这一点恰恰是复习过程中不可不考虑的。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对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卷的研究,发现并总结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指导,是提高备考效率的重要途径。历年高考通常是从哪个角度出题?目前还有哪些角度没有考过?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要心中有数。如在复习气候内容时,通过对近十年的高考试题研究,发现气候类型的判读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因此复习中要注重从不同角度归纳总结气候判断的类型和方法。气候类型的判断可根据气候图进行判断,根据气候资料进行判断,根据地理位置进行判断,根据风向进行判断等。在对重点地区气候类型和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复习中,找出高考命题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方式和考查角度,了解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指导学生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对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研究发现,虽然新课标中提出了创新,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角度不断变化,但所考查的重点都归结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也正是所谓的“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以章节为单元构建知识结构,使得所学知识“互联互通”。教师在复习中要科学指导学生对知识通过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经过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吃透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夯实基础,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能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如可利用“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或远日点附近”的图,把初、高中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1)地球公转速度快慢变化;(2)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3)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特点;(5)南北半球大陆、海洋上等温线分布情况;(6)东亚、南亚两类季风的风向及其气候特点;(7)北印度洋洋流流向等等。

三、帮助学生读图识图,构建良好的思维模式

在地理知识的学习及考查中,图表是离不开的,尤其是地图更是地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从近几年的高考看,高考紧紧围绕“熟练使用各类图表”、“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命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教导学生利用图像进行理解和掌握,不要凭空死记硬背。如要结合地图牢记热力环流的过程、大气环流的过程、水循环过程、世界洋流模式、亚洲主要气候分布等。可以引导学生绘制相关地理简图,这样能够将地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便于理解。如动手绘制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我国雨带推移规律简图等,这些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有关地理知识。此外,应当利用地图进行知识推理和判读。以“气旋与反气旋”为例,结合气旋与反气旋的示意图及大气状况图,学生们可以判断气压的分布状况、气流方向、天气状况等。

教材为教师更好地“导”,为学生更主动地“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教教材”。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在备战地理高考的复习中应反复研读教材和考试大纲,以及历年高考试题,吃透其命题精神,把握其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传统应试模式加以调整,灵活运用各种复习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高考。

篇(5)

2012年高三地理组高考备考工作行将结束,在备课组成员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地理学科在各次统测中都遥遥领先,高考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回首这一年,有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去总结、完善和发扬,同时也有些不足需要反思和改进。

一、团结拼搏,专研奉献,分工明确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是一直都是一个团结拼搏,专研奉献的团队。本届高三地理备课组教师,是以富有高考备考经验的老教师为支柱,以有冲劲的年轻教师为有生力量的团体。

已经退休十年的何老师可是一名悍将和福将,上课改卷丝毫不亚于年轻人。吴老师是我们组的教学中坚,堪比诸葛,能掐会算,点子多,办法好。年轻老师只要在教学上遇到什么困难或疑问,经他点拨,会茅塞顿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哲理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经常辅导学生到深夜。区老师教学功底扎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让文科班的同学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爱上他的同时,也爱上了地理。在以上三位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备课组的两位年轻老师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经常向他们请教和学习,成长得很快。李老师刚上高三就担任两个班的教学工作,跨高三高四。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听课、辅导学生、钻研教材,把可爱的女儿送到了东北老家,自己忍着相思之苦一心扑在教学上,埋头苦干。备课组长宋老师积极主动、虚心好学、任劳任怨、勇挑重担,带领组员精心策划,细心研究,组织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二、目标明确,计划周详,备考工作虽紧张而有序。

(1)第一轮复习在2012年3月上旬完成。本轮采用的是章节知识梳理法。即按照教材自身的章节顺序,依据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要求,对主干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应注意对知识点的总结、提升、迁移,并结合实际例题,使学生掌握应用知识的方法,防止简单重复教学内容。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对各种地理概念的正确理解,特别注意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复习,找出其间的差异,并将与这些概念相关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记忆基本分类建立学生知识体系。章节知识梳理法方法熟悉,操作简单,对知识点覆盖面广,不易出现知识点的遗漏。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形成了知识网络,具备一定的学科技能。

(2)第二轮复习在4月初完成。二轮复习为专题复习。即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把握重要知识节点。所谓节点,是指在复习的全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牵左挂右、联系相关章节、体现学习能力的关键性知识点或知识体系。在第二轮地理复习中,把握和运用知识节点,可以突破章节的束缚,提高复习效率。同时,高考中的许多试题,都是运用知识节点原理,创设出有一定难度的试题情境和问题。我们专题内容主要有:等值线、坐标与曲线、地球地图,大气、陆地环境、海洋环境、区域定位、区域分析,区位分析、人口、农业等,并形成了专题课件,组内共享。在知识专题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进行了取舍,主要针对第一轮复习中发现的薄弱知识点进行巩固完善查漏补缺,加强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弥补缺陷。

三、资料的选取和使用科学合理

我们的资料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用现成的出版社出版的资料,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天利38套》、《押题卷》、《猜题卷》;另一类是自己备课组编撰的资料,即所有的限测试卷和各类试卷(除统测外的所有月考、周测、周末等试卷)。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是一轮复习中我们使用的练习资料。该练习集近五年的高考精华,题目非常规范,能让学生从开始复习就能养成规范答题,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天利38套》是一轮复习后做能力提升用的,是全国各省市高考模拟试题汇编,选题科学,校对准确,很好的检验了一轮复习之后的效果。《押题卷》、《猜题卷》是根据最新高考大纲编写的题目,题型较新,与时事地理结合较密切。高考前一个月左右可以给学生练习以提高做题速度。

四、试题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及时反思,规范要求

我们每周的限时测试采取人性化的批改方式——机改答题卡,改完后每位老师对照自己手中的题目的正确率,及时暴露学生的问题所在,以便能在课堂讲评上精讲精练;月考和周练要求统一机改,集中登分,撰写质量分析报告。考试评价数据化,每次拿到年级组做的详细的月考数据分析时,我们备课组老师从数据的对比分析中,看出成绩,找出问题,自加压力,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意见,真正达到以考促教的目的。而且还要进行“五查四归纳”。 “五查”即查引起错误的原因、查学生审题偏差、查知识掌握漏洞、查应用能力缺陷、查思维能力障碍。“四归纳”即归纳试题考查目标、归纳涉及知识范围、归纳试题突出特点、归纳解题方法与技巧。

篇(6)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历年高考试题都离不开“以能力立意”这一主题。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第一轮复习的扎实程度,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我认为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狠抓基础,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

一、紧抓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形成完整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一轮复习的主要对象是基础知识。近几年高考试题突出了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的考查,高考地理总共八本教材,地理内容繁杂,考试范围广,复习时间紧。因此,学生复习时要有计划、有目标,并且要突出重点,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遗忘程度来自主阅读,查漏补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把握学生动态,合理安排学习进度,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全面复习。同时,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已经复习过的地理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并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于理解性记忆和回顾。比如:学生在复习时首先必须形成这么一个知识网络:高考内容共三大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的核心是“运动”,主要包括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运动、地壳运动、物质循环等;人文地理的核心是“区位”,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等区位;区域地理的核心就是“区域”,主要指初中四本教材,包括世界地理(2本)和中国地理(2本)两大部分。而这三大块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其中,区域是基础,运动、区位是核心,选修教材是拓展延伸。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的整体教学策略是:夯实基础,围绕核心,适当拓展延伸。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紧抓课本、夯实基础,是高考一轮复习的关键。

二、重视归纳,形成固定答题模式,以不变应万变

地理作为文科中的理科,其规律性、原理性较强,通过归纳总结,我们就会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以不变的套路来应对万变的试题,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复习完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对各地理要素做了以下归纳:①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主要地形区分布等方面概括;②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降水及水热组合等方面概括;③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径流量的大小、水位的变化、含沙量的多少、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概括。同样,在复习完人文地理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对区位因素做了归纳对比:①农业区位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②工业区位因素:地形、水源、原料、能源、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③城市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河流(湖泊)、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除此之外,还有交通区位、商业区位、旅游区位等等。再比如,通过对“鲁尔工业区”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分析传统工业的区位条件、存在问题、衰落原因及整治措施。这样通过归纳,形成固定的答题模式,要求学生在做题时一一对应各因素,找出共性,并结合题中信息,突出个性,从而顺利的完成考试题目。例如,在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读图分析,图中所示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解答该题可以分两步走,一是明确旅游资源评价的思路,即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及环境承载量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就是从我们归纳出来的套路着手;二是结合图中有效信息,把图中信息与思路相对接,这样,完成本题就轻而易举了。

三、适量练习,循环复习,及时巩固知识

前面我们要求学生紧抓课本,同时,还需进行适量练习,由题及类,做到触类旁通。一般情况下,对于文科的学习,同学们觉得复习过程中重点是看、背、记,而动笔的行为似乎不多,其实,越基础的东西越容易出错,我们觉得背熟了理解了的知识,事实上只是记了个大概,如果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边看书边动手,边背边写,运用各种感官来接受信息,效果会更好。同学们在学习中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觉得自己对某个知识点已经背的很熟了,但是拿起笔来,却发现什么也写不出来,或者觉得某道题的答案要点都知道,但未必能得到满分。我们往往还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如果学生遇见一道自己曾做过的题,一般会认为自己做过而放过不管,但结果是,他也不一定能做出来。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复习某个知识点后一定要及时练习,而且每天要留足时间回忆当天复习要点,不时翻看,循环复习,及时巩固知识。

四、及时总结,乐于反思,稳步提高成绩

篇(7)

中图分类号院G63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673-9132(2016)27-0230-109

教师应该把“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作为教学理念。教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其养成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高考,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何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是高中教学的重中之重,更是高三地理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如果到高三仍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那到高考时肯定是要吃亏的。那么,如何教授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呢?

一、应该以引导为主

高考知识点多,而且分散,复习时间紧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学习计划。在引导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时,教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告诉学生,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制定与之相符合的学习计划。由于高考的很多知识都是以初中知识为基础,利用高中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分析、解答,所以,在复习计划的制订时,应该以高一的地理课本为主,而高一的选修课则是把知识点深入化了。

篇(8)

学习的过程就是尝试的过程,近年以来,欧美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有人说就是得益于他们流行的一句口头语:“试一试吧!”试了,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没有天生的傻瓜,只有后天的蠢才。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有一颗可贵的好奇心,不要害怕迷路,可怕的是,你没有探路的心。

一、对尝试和尝试教学的界定与教育新理念

尝试和尝试教学是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现实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尝试,一般有三种:生活中的尝试、科学研究中的尝试、教学中的尝试。生活中的尝试是指学走路、骑车、穿衣服等,一般是属于技巧性的;科学研究中的尝试是有目标的实验,一般是属于发现性或创造性的;教学中的尝试是指学校中的尝试教学,一般是指学习知识性的。根据上述分析,尝试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尝试活动。它既是尝试活动又是教学活动。

(一)尝试的要素

一般尝试活动至少由三个要素构成:1.尝试活动的主体,即进行尝试活动的人;2.尝试问题,这是尝试的目标;3.控测活动,指尝试的过程。我们必须分清不同性质的尝试活动,了解不同性质尝试活动的特点。生活中的尝试和科学研究中的尝试,一般在开始时都可能失败;而教学中的尝试由于有教师的指导,尝试任务又比较明确和单

一,因此往往能够取得成功。

(二)教育新理念

主张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冲破“先讲后练”(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学生先尝试练习,教师再有针对性讲解)的新型教学模式。尝试教学理论同传统教学相比,表面上只是前后顺序调换一下,实际上是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变。前者强调教师为主宰,后者强调学生为主体。“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可以进一步概括成“先试”两个字。“先试”就是先让学生试一试,这是尝试教学的核心。掌握了这个核心,就能灵活运用尝试教学理论,就等于掌握了灵魂。学会尝试也是新课标实施的基本前提。尝试与其说是一种方法,毋宁说是一种精神、境界、信念和勇气。学会尝试并不是专指认知领域,而是应延伸到情感领域,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进而渗透到意志领域。这与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殊途同归。新课标要求我们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模式或“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师主导模式,大力推广“先试后导,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模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尝试的引导者,鼓励学生以探索的目光对待一切学习活动。

(三)教育新理念的出发点

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重以人为本;相信“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相信大脑智能是巨大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是广阔的。

二、尝试教学法在地理高考中的应用

(一)尝试教学法在地理高考复习中的模式

了解复习目标――出示尝试基础题――浏览课本尝试练习――尝试归纳知识网络结构――教师补充讲解――尝试综合题练习――教师评讲解题思路归纳方法――尝试变式题练习。

(二)尝试教学法的地理高考复习比传统的地理高考复习效率高

传统的地理高考复习是教师先讲解整个章节的知识网络结构,然后讲解习题,最后学生练习。这种以教师讲为主的复习违背了学生学习心理、思维方式,尤其对于学习困难、注意力差的学生,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厌烦心理,复习效率极差。而尝试教学法是建立在“尝试成功理论”上的一种特殊的尝试活动,它针对学习困难学生注意力时间短、记忆容量小、概括能力差的特点,改变教师大段讲解的倾向,使师生活动交替进行。这样不仅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大量参与教学的尝试活动,在尝试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从而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地理高考复习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地理高考复习。

1.教师在准确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制定复习目标。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明确复习目标,这样学生听课就有了方向。

2.科学设计尝试题。尝试题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尝试教学法的复习效果。尝试题要让学生“试”有方向、“试”有目标、“试”有所获。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实际,尝试题的设计形式应有所不同,如“基础尝试题”、“ 尝试综合题”、“变式尝试题”和“发展尝试题”等基本形式,只要根据内容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运用,就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尝试题。基础尝试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自我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掌握基本知识点的。所以编制时要根据各章节的知识结构有顺序地、由简单到复杂地、有重、难点地分层次设计,某些知识点若在近年高考题中出现,要尽量把该题引进来,并注明某某年某地高考题,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一方面学生尝试后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减少对高考的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学生更会牢记该知识点。

3.尝试练习、尝试归纳要有教师指导。这是课堂尝试学习特殊性的集中体现,让学生在适当的指导下尝试解决问题,原因有三:(1)在自然的尝试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要经过大量的尝试错误之后才能成功,根据现代教学论观点,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是学习成功,反复的失败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的尝试学习尽可能成功;(2)许多问题情景仅仅让学生去独立尝试解决不能成功;(3)学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所有知识都让学生独立去尝试,在时间上也不可能。

4.尝试练习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鼓励学生敢试,尽可能让学生说,由学生自己来纠正。对于尝试成功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之对尝试充满信心而敢去试一试;对尝试有困难或失败的,要及时给予启发引导,鼓励再试。在学生回答尝试基础题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我归纳总结,教师引导纠正,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5.尝试归纳知识网络结构。就是在教师引导下,边做尝试题边归纳,教师要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并进行知识延伸、拓宽,这样既能避免教师大段讲解,也能分散学生的记忆量,同时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复习效率。之所以能边做尝试题边归纳是因为学生此时处于复习阶段,对于旧知识已有印象,只是通过尝试基础题让学生把已学知识从大脑中搜索提取――即“想”起来,经过尝试练习把模糊印象清晰再现,而多想是记忆最好的方法。

6.针对高考读图分析题编制尝试综合题练习。经过知识结构的归纳,学生对知识的脉络有了清晰的了解,而尝试综合题是让学生把知识点应用起来,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同样,尝试综合题最好也要用相应的高考题和模拟题。教师可先让学生审题找出关键词,分析该题考的知识点是什么,再根据各小题的分值估计答题的得分点,鼓励学生尝试多答多练,看谁答到的要点最多、最全,得分最多,最后把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比较,回归到知识结构中去,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该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尝试变式题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练习或教师检查反馈的,可以在课上完成,来不及也可以课后完成。

通过几年高考复习尝试,我所采用的尝试教学法地理高考复习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一些胆子小、地理基础差的学生,地理成绩进步显著。如2004年吴超同学由一模的60分提高到高考的100分;2006年刘婷同学从一模的76分提高到高考的107分。这些学生不仅成绩有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尝试教学中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增强了自信心,学会了学习地理的方法,由怕学地理到会学地理、喜欢学地理。此外,近几年,通过应用尝试教学法,我所带的高考班地理高考平均分比同类学校高出5-10分,接近高一星级学校的地理高考平均分。

篇(9)

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全面扫描基础上的提高和深化,是把知识重组、归纳和综合的过程,即知识重组、构建网络,对重难点(主干知识)和主要能力点进行专题强化突破。从而把知识规律化、系统化,是从知识到能力的升华,突出重点、培养能力是主要目标。

二、专题设置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轮复习专题体系的设置,实际上缺乏权威、统一的构建,专题选择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新课标高考重能力的倾向更为突出。根据考纲的要求,以核心知识为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即重难点知识+专项能力。此外,还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整理知识过程中查漏补缺,在加工知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重组知识过程中明确系统结构,在应用过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以保证专题复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制订专题需要遵循的原则等有主干知识性原则、能力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等。

专题设置建议如下:

专题一 地理图表的判读

专题二地理位置判断及距离计算

专题三地球运动

专题四大气运动和气候类型判断及自然带分布特征

专题五水体和地壳地表物质运动及水利工程

专题六资源、能源问题及跨地区资源调配

专题七人口与城市问题及解决途径

专题八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空间结构及区位选择

专题九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专题十世界热点地区焦点问题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专题十一中国区域发展特征和国土整治与开发

专题十二 高考题型分析及其解法

经过专题复习,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学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对知识的整理和加工要做到以下具体要求:1.整理知识系统,对知识的层次、脉络、体系要整理清楚,列出知识系统表。2.总结知识规律,对地理知识的运动规律、分布规律、变化规律等应进行总结。3.分析知识联系,地理知识有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多向联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等。4.概括知识结构:概括各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分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列出结构式或关系式。5.比较知识异同,设计比较项目,列出比较表,包括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中心内容比较、综合比较等。6.归纳知识特征,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归纳,掌握地理事物的特性或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高考方向把握到位

高考方向,是二轮复习的指向标。准确把握好高考方向,在二轮复习时就能够确定复习重点,捕捉高考热点,找出第一轮复习的弱点,使复习有的放矢,更加有效。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深入钻研考纲,认真解读双基,积极关注变化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的指导性文件。要深入研究考纲,明确知识范围、试题结构、能力要求及题型等。近两年考纲相对稳定,基本没有变化,高考命题应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2.分析高考真题,探讨命题走向

高考真题是《考纲》对学生各种能力要求的体现,也是准确理解《考纲》的最好“参考书”。在复习每一专题时,要了解本专题在高考中的考查情况,认真分析命题方式、特点及其规律,并由此确定该专题的复习重点,以做到有目标、有侧重地复习。

近几年的新课标卷, 题目灵活、注重能力,无偏题、怪题,题目难度适中。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人文地理分量有所增加,这也许是高考命题不断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一个体现。出题频率高的知识点是:区位、农业、气候、城市、工业、河流等。

四、处理好几种关系

1.一轮与二轮复习的关系

一轮复习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务求细密,以夯实基础。二轮复习就如同为电脑中的文件建立各级目录。它以专题复习为主,遵循深化、提高的原则,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轮复习到二轮复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但也不能没有区分度。

2.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的的关系

自然地理,充分理解原理和规律,把握本质,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人文地理,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应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复习某个区域时,可按如下思路展开:先确定其位置及地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推测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进一步分析其它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地理特征(河流、自然带、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同时还应进行跨区域比较(就某个要素比较或综合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学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使思路更为开阔。

3.地理学科与热点问题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以致用,“关注身边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高考命题常常以热点为背景,考查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牢牢把握主干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热点问题只是试题的背景材料,是试题的“切入点”。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把重点放在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可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不要刻意地去追逐热点。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能和中学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长期的热点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

五、强化读图抓共性

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卷,读图分析题所占分值比重一直很大。2013年新课标卷1“无图不成题”,包括地形图、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等共10幅,2013年新课标卷Ⅱ共7幅。

篇(10)

1.磨教材。

新课改下的中学地理教学改变了以往“一纲一本”的状况,形成了“一标多本”的局面。这就意味着高考命题不可能只以任何一本教材为依据,因此,认真钻研和熟练掌握各版本的教材显得非常重要。吃透地理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四大版本教材在达成课标上的异同,从中归纳出知识点,特别要关注和补充目前所教版本教材中没有很好达标的内容。

磨教材要尊重教材、源于教材、超越教材、质疑教材。要迎接新课改下的高考,我们以所教版本教材为蓝本,参考其他三大版本,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以“新课标”和“考试说明”为依据,适当增加和删减知识,将教材磨尖磨精,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突破教材的最佳方法。

2.钻考点和真题。

新高考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对考纲的把握至关重要。钻考点首先要强化对新课标考试说明的研究,明确高考复习方向;要吃透考试说明的内涵,特别关注新增的考点,但更要防止复习超纲,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其次要找准主干考点,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对照近几年各地新高考真题,研究落实高频考点,找准突破的重难点。另外还要关注主干考点中容易被忽视的冷点,以备考前指导时做适当的处理。

二、高效上课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完成角色转变,即变“二传手”为放手发动“一传”的那个人。所谓“二传”,是指传统课堂上教师扮演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所谓“一传”,是指课堂学习形式,即让学生和学习直接对话,教师不再乐于充当“传递者”。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中,要提高课堂效率,我根据每个班的学情,改变传统高三复习课“满堂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建立先学后教(教师分析知识点,学生研究具体应用)模式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地理高考复习课重在给学生讲清楚很多知识原理,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我重点培养学生思考、总结能力,由他们自己讨论,总结知识点,找出教材的内在关系。

上一篇: 内部审计效率论文 下一篇: 电子设备故障应急演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