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施工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15 23:19: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冬季施工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冬季施工论文

篇(1)

(2)本工程部分雨、污水管线处于冬季施工,因此必须生产计划中统一安排,并提前落实,做到合理搭接,尽量减少冬季施工的作业面。

(3)已确定进入冬期施工的项目,在冬施材料、设备落实后,要保证施工力量,做到连续施工,避免造成不必的浪费。

(4)编制冬季施工方案,应根据工程特点及冬季施工信息的反馈情况,布置年度冬期施工原则及实施方针,根据公司总的原则,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编制冬季施工方案,编制一般工程冬季试过女冠措施和重点工程的单位工程冬期施工方案,主要内容有:冬期施工生产任务特点部署,主要的冬期施工方法,热源设备计划,保温材料、外加剂材料计划,冬期施工人员培训计划,施工管理工作,冬期施工项目及热源安排。

(5)外加剂的准备材料部门应根据计划采购订货,其他资源的准备:保温、覆盖材料的设备,根据工程任务特点及主要施工方法,确定保温、覆盖材料的用量,编制计划,组织进场存放和保管。

(6)技术培训,进入冬季施工前,施工管理人员、测温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一下内容:学习有关冬期施工规范、规定;学习公司制定的冬期施工原则,主要的冬期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学习冬期施工中要采用的新技术;学习冬期施工日常的管理工作和安全消防措施。测温人员的培训应包括的内容:了解测温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责任心,学习掌握各种测温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学习各分项工程的测温要求,学习记录各种测温数据和填写表格。

(7)施工现场所有准备工作,必须在砼浇筑前完成,达到进入冬期施工的条件。现场准备要求:原料加热设备符合要求,保温围护好;外加剂有储备,保管好,无破裂;供水消防管线,模板的保温措施已完成;测温工作已开始进行,测温记录齐全,现场生活设施做好入冬准备,并符合安全消防要求,未完成工序进入冬期施工前应停在合理部位。

(8)冬季施工计划管理,进入冬期施工前,将冬季施工准备工作项目和用工纳入生产计划和用工计划,并结合各级施工方案,统一安排生产计划。冬季施工过程中严格按《冬期施工技术规定》中的要求和冬期施工方案确定的原则和施工方法进行施工。

(9)外加剂的管理,冬季施工使用市售成品或企业内部集中生产的小包装复合外加剂,禁止使用现场无计量临时配制的外加剂。外购的成品复合外加剂,必须有鉴定材料和试验资料。项目自配的复合外加剂必须经公司鉴定,购入生产复合外加剂的原料,须有产品合格证或公司试验室的检验证明。

(10)测温与保温管理。

在整个冬期试过女冠过程中项目组织专人进行测温工作,负责测温人员应每天测温情况通知工地负责人,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测温记录最后由技术员归入技术档案,测温项目:每日实测室外最低、最高温度、砂浆温度。

(11)安全消防管理。

(12)冬期施工检查工作。

(13)冬期施工管理工作,冬期施工过程中除值班经理每周检查一次外,执法部门应每周组织检查二次冬期施工管理工作,检查各项冬期施工措施的落实,同时做好检查记录。2在各个工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2.1砌筑工程

冬施期间的砌筑工程主要是采用抗冻砂浆法施工。

(1)防冻剂的掺量应根据当日气温和实验配合比实施。

(2)当室外大气温低于-10℃及施工上需要时,对原材料进行加热,应优先加热水,当满足不了热工计算的温度时,再进行砂子加热,但要注意水温不得超过80℃,砂子温度不得超过40℃,水泥不可加热,但应放在不低于0℃得室内。

(3)砌筑砂浆使用温度,当气温在-10℃以内,在-10℃~20℃时,为+10℃。搅拌好得砂浆要注意运输、存放、使用时的温度损失,最好随用随拌。

(4)操作上应按照“三一”砌筑法砌筑。灰缝应控制在10mm以内,砖砌体在当日施工完毕后,必须在表面覆盖保温材料。

(5)砖上冰、霜、雪要清除,一般不得浇水,冬施工砌筑工程不可采用无熟料水泥,不得使用白灰砂浆或粘土砂浆,砂子要清除冰块。

(6)每日砌筑后,应及时在砌筑表面进行保护性覆盖,砌筑表面不得留有砂浆。

2.2钢筋工程

钢筋现场焊接要设置简易挡风及覆盖措施。防止焊后急剧降温。接头在焊接之前应清楚冰雪、污垢杂物。应使焊缝和热影响区缓慢冷却。焊后未冷却的接头应避免碰到冰雪,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不得进行施焊。钢筋在负温度下进行冷拉时,其温度不宜低于-20℃。

2.3砼工程

(1)根据自然气温条件和工程的结构类型、原材料、工期限制等要求,从节约能源和降低冬施费用着想,采用蓄热法、掺外加剂、保温材料覆盖的综个法进行施工。

(2)砼应及时运到浇筑地点,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上砼热量损失,表面冻结,砼离析、水泥和砂浆流失,坍落度变化等现象。砼入模温度不得低于10℃,一般控制在15℃~20℃。

(3)砼在浇筑前应清除模板和钢筋上的冰雪和污垢,浇筑时风力超过4级,需在迎风面采取防风、防冻保扩措施。

(4)砼浇筑完毕后,应立即对砼表而进行保温,墙模板外挂阻燃草袋子。砼板上应覆盖一层薄膜,一层阻燃草袋,气温特别低时,再加盖-层阻燃保温材料。

(5)作好砼的测温工作,按施工方案布置测温孔,并应编号。砼浇筑前,对测温人员应作详细交底。测温孔应在浇筑砼的同时及时留好。

(6)按规定作好冬期施工砼试块管理工作,试块组数应比常温多两组,此两组试块应在施工部位同条件养护。

3抓好防护措施落实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各工程指挥部都成立冬季施工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冬季施工指导与监督工作,坚持例会点评、现场巡视制度,督促施工单位严格落实冬季施工措施,加强对冬季施工质量的管理,通过质量评比、进度安全考核等措施,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

篇(2)

施工技术操作中施工工艺,考虑冬季特殊性及工艺重要性,存在一些常见问题:(1)拌和不充分。石灰、土等材料到场,由于时间、温度、机具影响,拌和时间较短,使得搅拌不充分、均匀;灰土未采用集中场拌方法进行拌制,而采用现场路办法进行拌合,石灰掺拌量不均匀;(2)摊铺不均匀。由于冬季风大、气候干冷的特点,路床干燥影响粘合度,摊铺的平整、均匀;(3)整平缺乏精度。冬季材料进场后,摊铺工作未做到随铺随平,精确找平;(4)冬季气温寒冷,灰土冻结时间加快,碾压工作照常规执行,不能满足作业要求。

1.2依气温变化灰土路基养护,防护管理不到位

冬季灰土路基施工后,灰土路基养护和防护管理尤为重要,但是这部分工作没有严格按标准、要求实施,于是实际工作中存在切实需要重视的一些问题:(1)覆盖保温不严密。石灰土初怕受冻,因此冬季施工需要特别注意,温度出现零度以下,但施工地段往往较长,检查不周全,未能做到覆盖保温,一旦出现冻融现象,将极大地影响灰土路基质量;(2)灰土含水量控制不严。水分是影响灰土强度的重要因素,往往掺灰、拌合、晾晒等措施不严密,掺杂进带冻结土块,加大了含水量,于是影响了灰土强度和压实度;(3)防护管理环节缺乏合理性。施工中石灰质量等级、掺灰重量控制不足,灰土掺拌、摊铺等工序的选择与执行和施工温度等条件缺乏合理性融合。

2灰土路基施工关键点、温度、养护管理的针对性策略

冬季灰土路基施工除遵循一般灰土路基施工规范及技术措施外,还需针对施工中现存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冬季灰土路基施工关键点、施工温度、养护管理的合理性策略,以期保障施工质量。

2.1合理确认路基施工关键点、配比和压实度

冬季施工严把施工要求和技术措施:(1)严控施工关键点。考虑冬季防冻,随填随压防止工作面冻结;交通运输畅通,以确保运、填、压工序不受冻;不使用冻土、冻料,使用排水性的填料;路基基地受冻前完成;(2)严格按照配料比例,正值冬季,严禁掺入冻料,及时检出冻块避免碾压困难和含水量过大;选择抗冻性较好砂性土;(3)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低后高、轮迹重合原则外,还需考虑根据不同土质对压实度有不同要求,此时考虑气温对填料的影响,灰土路基填筑后充分多遍碾压,气温寒冷将结块填料应充分粉碎,另外考虑使用化学添加剂起到防寒及改善压实性能。

2.2保证灰土无冻土块、灰土施工气温适宜可行

冬季施工,由于气温影响,在施工材料和工艺上要求有所不同。首先,灰土无冰雪附着,不得含冻块、结块,做到随筛、随拌、随打、随铺,若土块不宜拌碎应增加拌和遍数,灰浆保持正常温度,且灰浆机具采取保温措施。其次,安排专人进行每日气温测定,以便采取冬季施工措施及灰土施工温度控制。当连续有5天出现平均温度小于5度,则不宜进行灰土路基施工;可采用早9点至下午5点气温在0度以上时,进行灰土填筑施工,并当日碾压完成;最低气温在-10℃以下时,不得进行灰土路基施工。施工前清除基底冰雪和保温材料,回填土上层采用透水性好的回填土,当日摊铺,当日碾压完成,并应将施工的灰土进行覆盖保温,再次施工如发现出现冻结则应挖除重新填筑压实,压实后覆盖草垫覆盖保温。

2.3优化成品养护,做好测温、保温、管理措施

冬季施工,成品养护十分重要,做好排水、保温、管理的措施,避免灰土由于冰冻收缩产生不必要的裂缝和受冻。采取冬季施工保护措施,,具体可以采用加盖薄膜覆土或覆盖草垫养护,防止受冻。其中养护时需要特别注意:冬季施工测量放线必须揭开保温材料时,应该在进行完后立即覆盖;对于保温薄弱的地方,先覆盖塑料薄膜再加盖草垫或覆土,压实、封紧、密封严实边角薄弱部位,需要加盖并密封严实。

篇(3)

1、概述

富地营子水库坝址距西沟水库尾约9km是公别拉河上的西沟水库上游的一个阶梯水库。工程所在区域地处高纬度,属寒冬带气候,冬季漫长寒冷,从10月末至次年4月下旬为封冻期,封冻天数达160天左右,最大冻深1.8m,最大冻土厚度可达2.57m,设计库容为965×105m3,拦河坝为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属三级建筑物。大坝长度1305m,最大坝高27.0m,帷幕灌浆总工程量为6882.5m。

2、坝基工程地质特性

左岸主要岩性为花岗岩;河床及右岸为辉石橄榄岩与辉石安山岩。较大断层破碎带有:分布于左岸溢洪道闸基附近的F1,F3断层,其中,F1断层破碎带宽10m左右,主要由1~3cm的碎块,糜棱岩夹灰绿色碎石组成。该断层破碎带风化较深。F3断层,宽11m,分布于左岸坝头。由鳞片壮碎屑夹碎块和断层泥组成。

河床右岸坝基断层破碎带分布较多,较大的断层有F4、,F5,F2等。其中,F4断层分布于右岸坝肩引水洞附近,破碎带宽度达10m左右,主要由长状构造岩和碎裂岩组成。F5断层宽2~3m,由片状碎裂岩夹碎屑组成。F2断层破碎带宽13~15m,为坝址区最大的断层破碎带。由灰白色断层泥、麋棱岩和碎块岩组成。

3、帷幕灌浆的设计

3.1帷幕灌浆形成、孔距和孔深

主帷幕采用单排、直线悬挂式布置,基本孔距为2.0m,在断层破碎带处则于主帷幕中心线的上游侧增加一排加强帷幕,并在主帷幕中心线的下游侧设一排固结灌浆孔,其基本孔距为2.0m。同时在断层破碎带部位宜先进行加强帷幕灌浆和固结灌浆,然后再进行主帷幕灌浆。

主帷幕灌浆孔深,据上述坝基地质条件,河床及右岸断层破碎带分布较多,岩石节理发育,完整性较差,尤其右岸坝肩和引水管附近地段岩石破碎严重。故河床和右岸坝头部位主帷幕和加强帷幕灌浆孔深度,一般为基岩面下10m;右岸坝肩处岩石节理发育,风化较深,其灌浆深度至基岩面下15m;河床左岸坝基帷幕灌浆孔深度一般为基岩面以下6.0m左右。

3.2、钻灌顺序及灌浆方法

帷幕灌浆施工顺序采用分序钻灌逐渐加密的原则,主帷幕灌浆的施工采用分三序钻灌。即Ⅰ序孔孔距8.0m、Ⅱ序孔孔距为4.0m、Ⅲ序孔孔距为2.0m;至于加强帷幕灌浆和固结灌浆孔施工则分二序钻灌。即Ⅰ序孔孔距为4.0m、Ⅱ序孔孔距为2.0m。

帷幕灌浆采用孔口封闭,自上而下分段循环灌浆的方法施工。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坝段,亦可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方法。具体由施工监理工程师与地质工程师确定。

3.3、帷幕灌浆段长度与灌浆压力

灌浆的段长与灌浆压力,不同的序别和段次,灌浆段长和灌浆压力有所区别,各段次段长的压力见表1

4、帷幕灌浆的施工

4.1、冬季帷幕灌浆保温措施

河床段是冬季施工应做好防寒保温工作,在灌浆工作面搭设保温大棚,棚内生火保温,提高灌区内的温度。

4.1.1棚内保温

1)第一段:消除浮冰段段长30米,用五彩布将仓号分隔成2个15米,每15米段先架设5个保温柴炉将清除段保温,保温棚内温度在0℃以上,将砼表面的浮冰、草袋、塑料布掀除干净,为施工作好准备。

2)第二段:施工段段长30米,采用10个柴炉取暖,保证棚内温度在5℃以上,灌浆设备周围加设4个保温煤炉。

3)第三段:养护段对已完成灌浆工程的最后几个孔口进行养护保温,灌浆口用塑料布及草袋分层覆盖,外设保温煤炉,养护2天。

4.1.2、机械保养:

1)、钻机:除在棚内保温外,当钻机停钻、检修时,另设两个1000W碘钨灯,对钻机机油底壳、操作手柄分别直射加温,保证机械正常使用。

2)、灌浆机械:将煤炉集中在灌浆机械周围,以保证其周围温度,灌浆结束后对灌浆泵拆除放水。

4.1.3、材料加热

1)、水泥:提前将525#水泥运入仓号中,靠近灌浆设备及火炉附近。

2)、水:采用水箱内设6个2000W电棒加热,使其温度一直控制在10~40℃之间,保证灌浆用水温度。

4.2、钻机

采用DK—300型油压钻机,φ59~φ75mm金钢石钻头造孔,钻孔必须保证铅直,其孔位偏差、主帷幕孔不超过10厘米,加强帷幕孔及固结孔不超过15厘米。钻孔的终孔应符合设计要求,孔内残留岩石和沉淀物不应超过20厘米。

帷幕孔钻进时,对孔内的各种情况,均应该详细记载,作为分析钻孔情况的依据。若发现集中漏水,应立即停止钻,待查明渗水部位及原因并经处理后再进行钻进。钻孔结束待灌、灌浆结束待加深时,孔口均应采取妥善措施加以保护。

4.3孔壁冲洗及简易压水试验。

对灌浆孔在灌浆前应进行钻孔冲洗和裂隙冲洗,以提高灌浆效果。成孔后采用导管通入压力水流从孔底向孔外冲洗的方法冲洗孔壁,冲洗至回水清净。并延续10min为止。冲洗压力采用通段灌浆压力的70%~80%。但不超过1MPa,冲孔后采用单点法进行压水试验。

4.4灌浆

4.4.1灌浆材料

灌浆所采用的水泥为5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细度要求通过80um方孔筛的筛余量不大于5%(重量计)。水泥应保持新鲜,受潮结块者不得使用。水泥在使用前要经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必须注意不得在同一灌浆段中使用不同厂家或不同标号的水泥。

4.4.2、制浆方法:

因帷幕灌浆采用分段分序的施工特点,故采用分散制浆法,由各灌浆机组配备一套400L的制浆设备,灌浆时各机组自行制浆。水泥浆制备后尽快使用,四小时后的剩余浆,废弃。

4.4.3、灌浆方法

采用孔口封闭自上而下循环灌浆方法进行灌注,以6分焊管为射浆管,射浆管下至距孔底0.5m处,此法可以使各段重复灌浆,对提高灌浆质量有利。

4.4.4、灌浆压力的控制

灌浆开始后,在保证有回浆的前提下,尽快升至设计灌浆压力。其整个过程均在设计压力下完成,灌浆过程均有专人看守压力表,并有专人掌握制浆情况。

4.4.5、浆液浓度的选用与变换

按《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62-94),本工程灌浆浓度为6个比级,即水灰比为5:1、3:1、2:1、1:1、0.8:1、0.5:1。变换灌浆浓度的原则是,各段的初始灌浆浓度均为5:1。当灌浆压力保持不变而灌入量均匀减少时,或灌入量不变而灌浆压力均匀生高时不得改变浆液浓度,当某一级浆液浓度、浆液灌入量累计达400L,但浆液压力和浆入量均无改变或改变不显著时,则应提高一级浆液浓度;当出现灌浆中断或提高一级浓度后灌浆量突减,则注意降低一级浆液浓度。

4.4.6、灌浆结束封孔

灌浆结束标准有两个,当满足其中一个即可结束灌浆。灌浆段灌入量小于或等于1L,且在设计压力下继续60分钟;灌浆过程中,如回浆浓度,降低一级浓度灌注,回浆浓度应变浓,即可结束灌浆。封孔采用纯压力式,即以压力为1~1.2Mpa灌入水灰比为0.5:1的浓度封堵,屏浆后120分钟结束;等沉淀后再投水泥球,捣实。

4.4.7、灌浆中事故处理

灌浆发生冒浆时,视具体情况采用封堵或降低压力的方法处理;机械故障致使灌浆中断时间超过30min,应重新扫孔、冲孔后灌浆。对于灌浆由于事故原因孔深不够者,可视具体情况在原孔位附近补打或用检查孔方式加以解决。

5、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5.1、地质构造的不良综合对帷幕效果的影响:

坝区的构造线主要为NE及NW向与坝线呈斜交,灌浆时浆液的扩散主要沿构造方向扩散,而沿坝轴线方向影响较小,为此,在单排孔的

情况下,因达不到要求的扩散半径而造成帷幕效果不好。

因受地质条件的影响,构造发育岩石破碎钻孔时常发生严重塌孔,而且数量较大,采用根管钻进、水泥加速凝剂封孔后重新开孔。有较大断层破碎带,分段灌浆、灌浆塞卡不住,经监理工程师同意采用综合灌浆。

5.2、吸水不吸浆

坝区岩石属于基性的辉石橄榄岩,此种岩石比重大,强度高,性脆,受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形成的构造破碎带宽度较大,一受挤压岩石多呈糜棱岩化,灰禄色由高苓土岩石碎屑(1~3mm)及破碎岩块组成,这种糜棱岩石灌浆中常吸水不吸浆,灌浆效果极差,灌浆时回浆浓度现象经常发生,另在完整岩石中灌浆后钻孔仍有承压水反出也说明这一点。

5.3、裂隙承压水对灌浆质量的影响

在灌浆中发现河床段,普通存在裂隙承压水,经几次简易测试水头2.0m左右(相当于河水位流量100~200mL/g)。由于裂隙承压水的顶托,灌入的水泥浆易被推出,所以灌浆后的封孔就尤为重要。

5.4、地下水的温度对灌浆质量的影响

这次河床段的灌浆工作正是严冬的情况下施工的,气温在-10℃~-25℃之间,实测的地下水温1~1.5℃,为此水泥浆液在地层中凝固的时间较长,由于裂隙压力的流动,甚至可能会造成水泥浆的失败。这可能是由于水温及地下水流动所造成的。

5.5、吸浆量特别大

灌浆时无压力耗浆量特别大,施工时采用0.5:1的浓浆进行间隙灌浆,同时注入1~3%的速凝剂进行速凝,反复数次。

6、帷幕灌浆质量与效果评价

检查帷幕灌浆质量与效果的标准,根《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62-94)和《富地营子水库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与溢洪道基础帷幕灌浆施工技术要求》规定,经帷幕灌浆后,坝基帷幕检查孔岩石在压力为0.4Mpa作用下,当压力试验透水率≤10Lu,即视为合格;另外可以从序次单位耗灰量随序次增加而递减的规律来衡量。

6.1、灌浆前后坝基岩石透水率比较

帷幕灌浆前据Ⅰ序孔的200多段压水试验成果表明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体基础强风化岩石的透水率普遍偏大,>10Lu以上者达90多段,其中主要沿强风化岩顶部与心墙基础混凝土盖板结合部位分布,即沿接触带渗漏,其透水率多为15Lu~20Lu,最大达216.4Lu。其余坝基强风岩石透水率为5.0Lu~15Lu,最大达31.9Lu。河床地段一般为6.0Lu~20Lu,最大达39Lu。右岸一般10Lu~25Lu,最大达100Lu。

经帷幕灌浆后,据近70个检查孔170余段压水试验结果,≥10Lu者,仅占10%左右,为保证工程质量,进行补充灌浆,补充灌浆后,压水试验检查全部合格。

6.2、各序次孔单位耗灰量及耗灰比

对各段单位耗灰量按序次统计结果表明,岩石比较完整地段,各序次孔单位耗灰比下降不显著;岩石完整性较差的地段,各序次孔的单位耗灰量及耗灰比下降比较明显。

篇(4)

2.施工环境恶劣苏里格气田所在区域冬季寒冷干燥,最寒冷时气温达到-30℃,且冬季多大风沙尘天气,使得施工环境极为恶劣。3.施工效率较低苏里格气田由于冬季气候寒冷,白昼时间短,且施工人员衣服厚实,加上天然气地面工程施工的工序复杂,导致冬季施工的效率较低。

二、冬季施工的前期准备

为确保苏里格气田地面工程冬季施工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的提高冬季施工效率,在工程冬季施工工作开展之前,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做好人员培训工作应在施工前根据施工人员工种、专业以及工作范围的划分,对其分别开展相应的冬季施工安全知识、操作技能培训,确保各个施工人员熟悉掌握气田冬季施工相关规范、标准和规定以及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同时加强安全技术交底工作,要求施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主要操作人员熟悉掌握冬季施工设计图纸和技术方案的内容及要点。

2.制定好阶段性目标为保证气田地面工程整体目标按时按质顺利完成,冬季施工必须制定好工程阶段性目标,既要保证时间段内的工程量,又要确保施工质量的一次性合格,因为返工不但会增加工程成本也会浪费施工时间,使施工效率降低。如对钢构焊接施工,要保证一次合格率在95%以上,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八千道焊口。

3.现场准备冬季施工正式开始前,应根据实物工作量提前组织施工仪器、施工设备、掺加剂和保温材料等物资机具进场,并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现场布置。同时做好冬季施工混凝土、砂浆及掺加剂的试配实验工作,提出施工配合比,为后续施工大量使用做好准备。另外,工地的临时供水管道等要做好冬季防冻工作,现场工棚、预制厂房、材料场地、通道等区域应进行全面清理,保证冬季施工时通道畅通无阻。

4.编制冬季施工技术方案和HSE作业指导书气田地面工程冬季施工首先应编制钢构焊接和混凝土冬季施工的技术方案和HSE作业指导书,对各施工作业的工序、方法、质量控制和安全控制措施等进行明确说明。其次,为防止因天气突变给工程带来损失,应设专人负责收集掌控天气变化情况,并与当地医院及政府部门建立联系渠道,以免在发生紧急事件时不能够果断快速沟通处理。第三,制定冬季供暖方案,保证冬季施工时供热平稳,并设专人检查、落实冬季施工的各项质量和安全措施。

三、冬季施工管理

1.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由于低温天气会使水泥的水化作用急剧减缓,混凝土强度的不合格率会增加,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要求且不影响施工进度,首先应在施工开始之际,将施工用混凝土原材料送往质检检测中心检验,委托质量检测中心工作人员根据混凝土材料、设计图纸对混凝土的强度要求以及温度参数,完成混凝土的试配比,并对试配比所完成的试块进行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按照该配比投入现场大面积使用。其次,要求施工单位对施工报验单和施工日志进行详细记录,内容包括每天的施工工作人员、作业区域、材料使用情况、设备运转情况等,同时安排专人加强施工过程的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报告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对存在问题的整改要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并对整改结果进行核查、反馈。最后,在施工过程中,要控制好混凝土原材料的加热温度,定时测量温度,保证温度平衡。

2.钢构焊接施工质量控制对于钢构焊接的质量控制,首先钢构焊接原材料的质量必须合格,有相关的质量证明文件。其次,根据钢构特点及焊接工艺要求,对焊接顺序进行合理的编排。一般来说,钢构焊接工序应从搭建预制车间,在车间内预制平台开始,到对原材料进行到场检验、放样、下料,再到构件预制、组装焊接、除锈和涂刷底漆,最后完成现场安装焊接。在焊接过程中,应使焊接残余应力尽可能地均匀分布。为了确保焊缝达到综合指标,车间内温度必须保持在0℃以上,如果在户外进行焊接,要利用防风棚、焊前预热来保证焊接时需要的局部环境温度。并且当棚外温度低于-25℃时,应停止焊接作业。

3.管线焊接施工质量控制(1)提高焊前预热温度在开始施焊前,要先对管端预热,预热宽度距管口100mm范围,提前预热不能破坏防腐层,预热完成后应立即施焊。施焊环境温度低于-5℃但不低于-25℃时,钢管预热温度最低为120℃。返修施焊环境温度低于-5℃时,预热温度不得低于150℃。若使用手工电弧焊焊接根焊,要求每完成接缝周长的1/4,应对未焊部位温度是否符合预热温度要求进行检测。(2)保证层间温度措施当环境温度低于-5°,焊道层间温度不低于80℃,层间温度测量应距离钢管端部25mm处使用耐低温测温仪对钢管的外表面进行测量。同时在焊接过程中应采用加热装置伴随加热,并加大预热及层间温度的采集,每道焊口预热、每层焊道在施焊前的层间温度必须测量和记录。(3)焊后保温采用流水作业方式施工时,为防止焊缝散热过快,在完成一道焊接工序后或焊口完成后应使用烘干的耐高温保温带(被)对焊口进行包裹覆盖。要求保温带(被)宽度比的钢管母材宽度宽0.4米以上,长度比管道圆周长长0.2米以上,且有足够的保温时间。(4)焊接防风棚保护管线冬季焊接作业必须采用防风保温棚,利用红外灯和电暖气,在防风保温棚内快速形成一个符合焊接工艺温度要求的小环境,满足焊接要求。防风保温棚要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和一定保温性(外敷保温材料),焊接作业时起到保温缓冷作用。当棚外天气温度低于-25℃,全面停止焊接作业。

4.施工安全管理施工安全管理在冬季气田地面工程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地面工程冬季施工中应强化以下方面的安全措施:(1)针对冬季施工特点,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增强员工安全意识,同时为员工购置专用的防护用品。(2)设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全权负责冬季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坚持班组安全活动日制度,每日施工前开班前安全会。(3)营地禁止乱倒水,防止结冰后行走滑倒;通行道、爬梯等作业面上的冰块、积雪或者霜冻等要全面清除,做好防滑安全措施。(4)加强用火、用电管理,遵守消防规定,定时对电器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预防火灾和注电的发生;房间内用煤火炉取暖的必须加烟囱,房间必须留有通风口。(5)车辆出行应配备取暖设施,配备防滑链、雪地胎等防滑设施,行车时,应保持足够的车距。(6)冬季草场地段树木、杂草较干,容易引起火灾,各个施工机组应做好防火灭火工作。(7)认真落实三级监护,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安全监护和安全措施的完善,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确保作业现场安全、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篇(5)

劳动统计(又称劳动工资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反映劳动和工资等劳动经济现象的数量及构成和分配使用等方面情况的统计资料。工资水平的高低与消费水平、消费的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搞准劳动统计数据对各级领导在经济工作中的准确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近年来基层劳动统计工作而言,实际情况却难如人愿。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再加上一些主观客观原因,劳动统计数据收集的难度越来越大,与客观上对劳动统计成果的需求形成较大差距。

一、当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认识的偏差

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劳资统计工作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各级领导和部门对劳资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劳资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仍然有一些领导,对劳资统计工作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对劳资统计信息的作用不以为然,特别是相当部分的基层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严重不足,表现在很少听取统计人员的工作汇报和为统计人员解决具体困难,特别是一些单位根本没有明确领导分管统计工作。至今仍有人认为统计是“软工作”、“统计只是加加减减、填填写写的事,是估计加统计”,只要得个大概数就行了,多点少点无所谓。

1.2劳动统计人员素质偏低

基层统计人员大多缺乏统计专业知识,工作开展较困难。由于一些领导对劳资统计认识不足,工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人员形同打杂,要兼顾多项工作,劳资统计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且大部分的精力是放在其他方面,致使劳资统计人员不能专心搞好统计,造成多数的统计人员虽然在统计岗位上工作多年,仍是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搞好统计必需的知识,难于按要求完成统计工作,更不用说要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对当年单位经济核算运行情况做出恰当的分析了。加上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大部分劳资统计人员在统计岗位上工作都不会超过三年,并且刚换上来的统计人员往往是临时变换,没有参加过任何统计业务培训,统计工作没有交接好就匆忙上阵,做起劳资统计工作来,不知从何着手。只能模仿以前的报表,随意找几个数字,就当作是统计数据,上报了事,这必然会出现差错,甚至会造成统计失实。

1.3统计制度不健全或不具执行力

通过每季度的人事劳资统计检查,发现大多数单位原始记录齐全,建立了统计台帐及相关统计报表制度,劳资统计数据与财务账目核对清楚。但仍有一些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统计台帐,致使账目不清,统计指标无从查起,造成统计数据的不真实;基层劳资统计人员更换频繁,统计人员没有持证上岗等,这些都是由于缺乏统计制度、制度不健全或不具执行力造成的。

1.4统计信息范围狭窄,渠道单一,只关心统计结果,不注重统计分析

在日常的统计工作中,企业统计系统收集统计数据主要是由各个对口部门逐级上报,实行定期报表和各种临时报表制度,如每月、季、年报等逐级编制、汇总、上报各种统计资料,由于各种报表注重主题一般比较单一,信息包含内容有限,导致信息范围狭窄,信息统计渠道单一,同时存在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只重视对劳动工资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上报,而往往忽视对统计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和预测,没有真正使劳动工资统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帮手作用。

1.5统计手段落后,信息化配套建设程度低

由于统计原始数据信息的采集自动化水平较低,统计调查的方法主要是定期报表制度,利用计算机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有限,因此在统计信息化建设方面上比较落后。一是仍然没有实行网上直报,造成基层统计人力、物力的浪费;二是报表处理程序审核、汇总等环节不够严密,造成数据出错难于及时发现,只能在汇总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汇总方法单调,难以进行深加工。或只能将数据导出后程序外操作,使审核程序复杂化。

二、影响基层劳动工资统计准确性、及时性的原因

2.1基层统计人员兼职多,专职少

在基层站队极少有专门从事劳动工资统计的人员,大多是站队的办事人员兼职,他们的工资待遇、工作态度,也直接决定了劳动工资统计报表上报的及时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各基层站队的办事人员大多年纪都很大了,单位照顾老同志,就让他们在不用倒班的岗位上,因为年纪大都无心再考取资格证书,因此他们的岗位工资都很低,甚至比在运行岗位倒班的职工还要低上一、两百元,这样就更加挫败他们的工作热情,对待工作没有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都是等、靠心理,所以普遍都存在报表无法按规定的期限上报。每次多数单位必须通过电话催报才能收集报表,个别站队要催二三次。例如:每年仅上报一次的工资总额台帐,让劳资部门的工作人员真是大伤脑筋,发放统一的报表格式不用,为了省事就用前一年度的,这样职工的名字就不用重新填写,但是表格和公式却对不起来了,无疑给劳资部门的人员增加了工作的难度,本来一天就能汇总完成的工作,为了对应数据,调整表格就要增加好几天的工作量,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统计工作量和统计成本,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给数据分析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由于按照劳动工资制度要求全面统计其工资总额数据的准确性越来越差,已不能够完全反映单位的真实情况。

2.2基层统计工作估计多,数据少

基层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对指标含义、包括范围的理解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上报报表的数据质量。基层单位人员因工作变动频繁,普遍反映对劳动工资统计指标解释不太了解,靠一年一度的年报会几个小时培训时间太短,很多问题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完成。实行年薪制的单位(如建行、农行等)平时只发给职工生活费,年底根据任务完成情况一次性发给职工剩余的大部分工资和奖金,这样一来平时的季报与年报数据就相差很大。但按照劳动工资制度上的要求,其工资总额要填报告期内的实际发生数,这与现行制度就发生了矛盾。

三、今后做好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建议和想法

3.1领导重视

加大投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领导更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同时要求各级领导不仅要了解基本的统计方法、统计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更要善于运用统计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企业领导的重视下,各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才能有明显改善,才能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以及保证统计部门能够独立开展统计工作。

3.2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

政府统计主管部门应大力加强对统计对象各单位的基础工作,尽可能的保证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统计部门的业务负责人应多到各报表单位和统计人员沟通并督促、检查其基础工作执行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能符合劳动统计工作的要求。培训的内容针对性要强,一般理论知识要讲精、具体操作要讲清。要让参加培训的统计人员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知道从业人数、平均从业人数与劳动报酬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劳动统计数据的质量。

3.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劳资统计工作要求统计人员既熟悉人事劳动管理的业务知识,又要掌握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的统计手段。如何提高劳资统计人员素质呢?一是要求劳资统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二是加强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业务知识的学习,树立依法统计的观念,强化统计意识,熟悉劳资统计指标体系,精通统计业务,在上岗前要取得统计人员上岗证;三是强化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动统计人员熟练运用现代化统计手段的能力,通过培训,统计人员全部取得计算机中级证书。

3.4依靠制度

规范工作准确、可靠是劳资统计工作的价值所在,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要严格按国家的有关规定,从基层的统计抓起,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使劳资统计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做法:一是严格统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二是规范基层报表制度,落实责任。三是抓原始记录,建立制度并加以落实。四是做好表彰评先工作。

3.5加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质量保证体系

企业统计工作的关键是基础工作,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和统计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统计工作过程中,对基础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和要求。统计数据的生成涉及诸多部门和单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全面、及时、有效,必须建立健全统计工作质量保证体系,把统计工作涉及的各个环节包括信息源点,都纳入到质量保证体系之中,同时要充分运用运算检验、逻辑检验、关系检验和法制检验等一系列检验手段,形成有效的统计质量体系。

3.6理顺统计渠道,提高统计结果分析和预测,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统计追求的是“结果”,但应该更注重于“过程”,统计工作要做到超前预测、系统分析,为企业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只有真正理顺了统计渠道,不断强化统计工作的预测功能,企业的生产经营要以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为基础依据,通过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充分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情况,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研究,为企业的发展规划做出科学的预测,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出贡献。同时用先进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武装劳动工资统计部门,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不仅可以减轻统计人员的强度,同时大量的统计数据储存于计算机的磁介质中必要时可以快速的进行检索、查询和反馈,提高工作效率,使统计资源得以高效高质的开发利用,并可实现“一源多用、信息共享”,这也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

通过以上做法,企业劳动工资统计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了;人员经过培训,素质得以提高,报表质量有所改善,数据更准确了报表上报时间提前,数据及时了。随着各企业的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数据挖掘。劳动工资统计不仅在人工成本分析上要依靠它,而且它也是企业制定有竞争力薪酬设计的主要依据。通过对劳动工资统计重要性进行阐述,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做好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提出了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周党伟:如何作好统计工作为企业服务,铁道统计2004,(4).

篇(6)

一、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范围定义不清,制度规定难以掌握。劳动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综合范围为辖区内全部独立核算的企业(单位),但不包括乡镇企业、规模以下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制度中有的规定却难以掌握。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当前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投资和劳动用工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的企业都为九十年代以后建立,且大多集中在城镇,而企业主多数原有身份为农民。如按投资主体划分,企业主户籍为乡村;如按企业所在地域则在城镇。

2.指标设置陈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设置陈旧滞后,几十年一贯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多种经济模式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模式,工资分配形式呈现多元化格局,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反映经济社会劳动工资的总体规模和主流特征,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

3.调查方式单一,难以保证数据质量。劳动工资统计至今仍采取计划经济时期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填报单位包括辖区内所有行业的全部单位,收集资料费时费力。由于填报单位增减变化快,单位各种情况变动大,再加上有些单位统计法制意识淡薄,不愿把工资总额报足的心态,工资总额漏统漏报现象较为严重,数据质量难以符合统计真实性原则。

4.统计力量薄弱,填报人员素质不高。大多基层单位没有专人负责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一般是财会人员或从事人事工作人员兼职,很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劳动工资统计中,业务水平难以保证。

5.部门衔接不够,口径不一数出多门。部分劳动工资统计指标的设置与相关部门衔接不够,部门之间指标口径、含义不一,导致数出多门,不利于工作开展、资源共享和数据使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改革思路

现行劳动统计出现问题的原因,有来自主观的,也有来自客观的。从产生错统的主观原因看,一是统计人员对统计制度理解有误,又没有认真学习有关制度,甚至把统计上的概念与劳动部门的概念混淆了。二是统计相对人的统计法律意识淡薄,为了本部门的利益或小集体的利益而违反统计法。统计部门的管理只停留在表面上,似乎有了台帐就具备了统计基础工作。因此,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在扩大劳动工资统计范围的思路上,要打破“不包括乡镇企业、规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统计范围限制,从而形成涵盖全社会所有劳动现象的统计,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全社会劳动就业的分布与构成以及劳动报酬的收入与分配,较好地满足各级政府和部门及社会对劳动工资统计数的需求和利用。

其次,建立完善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突破城乡地域、所有制形式和职工身份的限制,完善和制定全面反映我国各类企业和单位职工就业、流动和工资收入情况,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同时,还应注意统计指标的口径与其他部门劳动指标的口径衔接。

建立以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的劳动工资统计调查方法。以建立完善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前提,以经济普查为基础,反映不同行业职工就业、流动和工资收入等方面情况的抽样调查制度,通过抽样调查来获取不同行业职工就业、流动和工资收入水平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信息。

最后,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和统计执法与监督。统计工作的生命在于真实,而真实的数据来源于扎实的统计基础工作。基层单位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工资统计台账,健全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有关的各种原始记录和凭证等统计基础工作。并进一步提高统计普法执法与监督力度,对统计人员要加强《统计法》知识的培训学习,对那些不按时上报,屡次迟报、拒报或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要充分利用《统计法》赋予的权利,及时启动法律程序,加大处罚力度。

三、劳动工资统计改革具体策略

1.改革现行劳动工资统计的调查方式

针对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量大,代表性差的弊端,建议采取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结合。对于劳动工资统计年报规模以上单位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规模以下的单位与基本单位普查相结合,基本单位普查范围是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法人、产业活动单位,在普查统计报表中扩大范围,增加劳动情况指标,这样既能节省人力、工作量,又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对于定期报表,建议取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劳动现象在一年内变化不大,工资较为规范,每年的变化不大。或是协调交由核对人员、工资的劳动人事部门统计,统一上报统计部门;对于定期报表中企业单位的统计,可以结合城镇劳动力调查,实行抽样调查,分行业、按企业进行抽样,反映区域劳动工资情况。

2.建立新的统计指标体系

劳资统计要面向全社会,服务于全社会,因此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设置一套与新时期相适应的全新的统计指标体系。首先指标体系种类要根据机关、事业、规模上、规模下企业和单位及个体户,区分种类分别设置。因上述各种的人员性质、组织机构、工资发放办法等存在差别,如机关无专业技术人员,人员分在编、合同工、临时招聘工,又分领导干部、中层干部、职工等;而事业、企业和单位也有相同的,又有区别的各种人员性质等情况,所以必须分设数套指标体系。其次劳资统计指标解释尽可能做到直观、易懂,便于填写,把错填数据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再次要删除过去报表中不易填列或不适应目前需要的指标而增设新的指标。

3.确定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下的细项分组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应该是一个涵盖比较广泛的指标,包括的内容较多,除了工资科目里边有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津贴和补贴等项目外,还有一些工资科目中不包括的旅游费、过节费、实报实销的手机费、固定电话费、伙食补助等。所以在报表指标的设置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下应设置其中项,特别是工资科目中不包括的手机费、旅游费、过节费、伙食补助等,可能很多填报单位漏报了这些额度。

4.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和法制宣传工作

为了保证从源头上提高劳资统计数据质量,一定要加强劳资统计基础工作,要求基层单位建立统一的劳资统计台账,健全与劳资统计资料有关的各种原始记录和凭证等统计基础工作。同时加强对劳动工资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包括统计职业道德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一年保证不少于一次以上,要努力增强同基层统计人员的沟通。要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制宣传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制宣传和教育,使全社会人人了解《统计法》,自觉遵守和维护《统计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对统计违法行为严厉查处,从而教育一片,才能有力地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更好地服务于全社会。

参考文献:

篇(7)

前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力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且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逐渐的实现了自动化管理,显著的提高了电气工程的工作效率,降低了电气事故的发生概率,对促进电气工程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对电气工程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电气工程自动化问题的解决措施势在必行。

1 电气工程自动化问题探析

(1)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运行中过于受主管的支配和影响。不同的电力企业在对电气工程自动化进行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思想理论以及技术掌握程度不同,过分的根据技术人员的主管意识与习惯支配,导致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在设计、实施以及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会增加相应的维护成本,增加了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整体运行的负担与成本。

(2)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网络架构存在差异。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快捷、高校的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系统基础上的,但是,许多电力行业自身的网络架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网络系统发展的差异性限制了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此外,不同电力企业以及商家在硬件产品以及软件产品交换的过程中,电气工程的信息交换由于程序接口的不一致性,影响了企业之间信息与数据的传输和交流,限制了企业信息与数据的共享,导致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不能发挥应用的作用。

(3)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性较差。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性是提升自动化的必经之路。但是,我国许多电气工程自动化还处在多岛自动化层面,多岛自动化具有信息独享、功能单一、相互不连接等缺点,并不能充分的发挥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作用与功能,限制了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快速发展。

2 解决电气工程自动化问题的有效措施

(1)体现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开放性。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开放性指的是与外界创建接口,保证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和外界网络之间的连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各种信息的交流,实现信息的共享。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通过将计算机网络应用到系统的管理以及调节方面,能够显著的提高电力系统处理以及管理信息的速度,试点电气工程的自动化调度,同时计算机网络还能够通过共享平台和市场部经理做好衔接,保证订单及时下达,将电气工程自动化生产的业务流程准确、及时的输入到系统中,实现电气工程的自动化管理。同时,还应该重视电气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指的是电气工程自动化管理中,应该重点突出信息化的地位,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设计以及运行电气设备,重点凸显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地位。

(2)创建通用的网络系统,实现电气工程的科技化。通过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中创建通用的网络系统,能够实现对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保证商业信息交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电力企业需要对设备、技术等进行监管和控制,通过创建通用的网络系统,采用网络连接的方式,能够自动化的制作以及更新生产计划滚动表,实现对建设项目订货、设计、生产以及检验等进度状况的跟踪,保证电力工程通用网络系统中数据的交换更加高效,促进电力工程自动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电气工程自动化还应该实现科技化,在自动化运行的过程中不断的采用新产品、新技术,在创新的基础上重视节能,加大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和应用,不断的实现电气工程的自动化与科技化。

(3)创建企业之间的统一平台。由于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导致各个电力企业之间的自动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不仅会增加电力企业的经营成本,还给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电力企业的技术人员应该克服环境方面的问题,在进行电气工程自动化方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状况,明确研发项目的目标,然后确定具体的设计方案,同时将系统实时之后的维护、运行成本以及运行时间等考虑进去。通过创建企业之间的统一平台,不仅能够实现电气工程的自动化,还能够有效的计生运行成本。

(4)创建标准化的数据传输接口。标准化的数据传输接口是保证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高效、快捷、安全进行数据传输的必要条件,由于受到技术、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影响,导致我国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并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数据传输接口。因此,从事电气工程自动化研究的技术人员应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尽可能的创建最优化的标准数据传输接口,以此保证不同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之间的数据和信息能够完美的交换与共享,降低工程开发的时间与费用,同时加速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建设进程。

(5)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安全系统装置的质量。安全是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电气工程中自动化安全系统装置对整个电气工程的安全运行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因此,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安装系统装置的质量势在必行。想要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安全系统装置的质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选择电气工程自动化安全系统装置时,应该遵循稳定、安全、可靠、实用的原则,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尽可能选择质量高的产品,以此保证电力工程自动化系统能够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其次,保证电气工程自动化装置与装置、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保证装置在发挥远程控制、保护以及测算等过程中相互的协调和配合,共同维护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再者,还应该保证电气工程自动化安全系统装置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便于电气工程在扩建以及改造的过程中也能发挥相应的保护作用;最后,电力工程自动化安全系统装置还应该具有相应的警报装置,当装置发出错误信号或者失灵时,能够及时的发出相应的报警信号,通知维护人员进行调整和维修。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推进,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还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限制了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进程。因此,针对电气工程自动化存在的问题,电气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应该不断的投入精力研究新技术、新工艺。促进电气工程自动化良性、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兴芬.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及措施[J].电力技术资讯,2013 (11).

[2]卢龙龙.刍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

篇(8)

二、工程技术方法是联系科学认识与工程实践以及工程主体与工程客体的桥梁和中介

首先,工程技术方法是科学认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中介环节。科学认识特别是工程科学认识的成果本身并不是工程方法,把它拿来应用才会转化为方法。科学认识也只有先转化为方法,才能实际地应用于工程实践过程中,才能实际指导工程实践活动。可见,工程方法是科学认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桥梁和中介。一般地,科学认识转化为工程方法,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在整体上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思路;二是在细节上为工程实践提供具体方法和实践要求。例如,对工程活动提供具体的技术原理、构思理念和方法、设计方法和规则、研制方法和步骤、材料性能和标准、能源选择和要求,等等。通过上述转化过程,科学认识实际地指导和促进工程技术活动的进行并将其引向成功。其次,工程技术方法也是工程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中间环节。一方面,通过工程技术方法,工程主体实际地变革对象、探索对象、改造对象,即通过工程方法,在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物质地和观念地把握对象,改变对象,规模化、工程化地实现客观对象的人工化,实现主体的客体化,变“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另一方面,通过工程技术方法,工程客体也反作用于主体,主体因此发现了更多的客体属性,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揭示了更多的本质和规律,形成了更系统、更深刻、更全面、更有效的认识和方法,变以自然状态“在我之前”存在着的客观规律和运动形式为以人为状态“在我之中”存在着的正确认识和有效方法,实现了客体的主体化。完全可以说,工程技术方法是工程实践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桥梁和通道。

三、工程技术方法是认识和改造复杂事物的有效工具

工程技术方法是应用于工程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工程对象的有效手段和工具。而工程对象既不同于科学研究对象,不是纯粹状态下的理想客体或模型;也不同于一般技术活动的研究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客体,而是现实状态下的人工系统,一般说来,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复合系统。适应于工程对象的性质和工程实践的需要,工程技术方法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层次性和综合性。因此,工程技术方法也是认识和改造复杂事物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与在工程实践中的作用相类似,工程技术方法一方面可以综合地延伸人的感官,放大人的智力,使人获得更真实、更全面的信息,丰富和综合人的知识,扩大认识范围,深化认识层次,创生和整合出适合复杂对象的新方法、新手段,改变智力运作的形式甚至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另一方面,工程技术方法还可以有效地把多种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地运用到实践中,实际地变革和改造复杂事物,变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变“本然之物”为“应然之物”。在现代,“工程”一词有明显的泛化趋势,很多活动都被冠以工程二字,例如“扶贫工程”、“创新工程”、“五个一工程”、“再就业工程”等等。这表明:一方面,我们已经走到了认识和处理复杂事物的时代;另一方面,工程技术方法确已成为认识和改造复杂事物的有效手段了。

篇(9)

当前,要造就一名中学骨干教师,尽快形成一支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素质一流的中学骨干教师队伍,已是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更是摆在我们师训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当前的中学骨干教师培养,是在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骨干教师断层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事物,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要解决当前师训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就必须靠我们去积极探索,认真研究。而要研究中学骨干教师培养问题,当然首先就应该从研究整个中学师资队伍状况入手,以寻求解决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对策。本课题就是在此背景下,对上海市中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中各个层面(年长的,年轻的;知名的,在培的;当领导的,任一般教师的)骨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500名中学教师,有效问卷449份,约占全市中学教师数1.25%)和实践总结(对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上诲市首届中学语文、数学、英语……教育管理等16个学科的市级骨干教师[校长]培养工程的办班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的研究结果。

一、当前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与发展机遇

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而创新能力和适应性的基础在于劳动者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要靠教育也就是归根到底要靠教师来承担,这是历史赋予教师的重任。所以,二十一世纪我国要实现经济腾飞,说到底就看我们的教师能否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这就是说当前我国师资队伍建设既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又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分析现状,找出差距,提出目标,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发展中去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

1.当前中学教师队伍数量可谓庞大,但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骨干教师奇缺,骨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这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潜伏着的危机,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的发展。

——年龄结构出现了“断层”。教师年龄在中间档次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年龄在30—50岁段只占28.9%;

——学历结构出现了“断层”。农村或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中学教师的学历状况更令人担忧,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欠发达地区学历达标率比发达地区学历达标率要低76.1%;

——职称结构出现了“断层”。具有中级职称教师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具有中级职称的只占39.2%;

——骨干结构出现了“断层”。具有高级职称与特级或知名教师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10.4%,特级只占0.88%,全市知名的只占0.44%。

明显地可以看出,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的“断层”,更加剧了骨干教师结构的“断层”,加剧了骨干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更令人堪忧的是教育发展不平衡,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或农村,人才流失越严重,而且严重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与校长都害怕提到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原因是学历层次一旦提高了,教师就要“跳槽”——不是调离教育系统,就是调离本校或当地,使得本来就落后的局面更加“雪上加霜”。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个被动局面,我们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2.当前中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与教育发展的要求存在着全面的差距,这使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数省市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改善,在数量上基本能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思想状态总体上呈上进状态,其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加强。但与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相比,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差距,不能适应中国教育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诸如:

——不适应教育观念现代化的要求。由于受观念与政策的双重影响,现有的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只能适应应试教育模式,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仍旧是占主导地位,对于素质教育和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普遍缺少信心、兴趣与经验。在这项问卷调查中,把“应试教育的困扰”列为教师队伍存在主要问题之首的人数就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1.8%。

——不适应中学教育改革的要求。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难以胜任教育和教学工作。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10.7%的教师自我评价教学工作“不够好”或“一般”,有15.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效果“不够好”或“一般”。至于教育科研能力不强,更是普遍现象,竟高达80.9%。而意识到自身与教育事业发展存在距离,尤其是在教育思想和知识更新方面,也高达71%。

——不适应中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要求。中学教育要把现代科学知识引入教学,教师不仅要打好学科的基础,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重要知识,但广大中学教师与这一要求相差甚远。如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57.5%的中学教师缺乏计算机基本常识与基本的应用能力,对多媒体和交互技术更是陌生;有58.9%的非英语学科教师基本不掌握外语;有63%的教师对电化教育手段不是缺乏应用能力就是没有这种意识。可以说,现有的教师队伍仍广泛存在教学手段相当落后的状态,基本上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的“原始”阶段。

——不适应教育方法现代化的要求。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能按教育规律办事,不了解教育理论的现展,不懂得该如何去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状态,对少数需要进行心理与行为矫治的学生束手无策,仍然是凭“经验”办事。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具有上述种种情况的教师总数也达到68.6%。

——不适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由于中小学教师待遇仍不高,加上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中小学教师职业还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因此不能吸引一流人才从教。现在教师队伍中责任感不强、敬业精神欠佳和钻研精神不足的情况还占有一定比例。甚至不少教师受功利泛化的影响,没有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有的把过多的精力放到“家教”等第二职业上,有的政治观念淡薄,不注意引导学生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总结,甚至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21.3%的教师认为教师工作仅仅是一种职业而已,甚至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工作,更有18.7%的校长、党支部书记和9.5%的高级、特级教师对此有同感。

——不适应社区与家庭教育功能强化以后教师社会角色变化的需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区与家庭教育功能越来越被强化,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去担任大教育的组织者。但事实是,现在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单一的学校教育,不愿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担任大教育组织者的社会角色。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47%的教师认同这一点。

当前中学教师队伍现状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管理思想)上存在的一些偏差。如何迅速缩小乃至全部消除这些差距,去迎接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这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的历史挑战。面对这个挑战,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3.二十一世纪中国要实现经济腾飞,就必须要发展教育。

经济腾飞要靠教育来支撑。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

——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需要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去落实,因而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相当重要。高素质的教师可以弥补某些办学条件的不足。反之,即使校舍、设备再好,也无法提高教育质量,更不可能办出好的学校。

——基础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问题。这是因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关键和难点在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而教师处在这些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地位。没有教师去积极参与、大力推进、认真落实,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提高教师个体与队伍整体素质以适应转轨的需要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79%的教师都认同这一点。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对教师提出了最严峻的挑战。一个缺少现代意识和未来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在国际化、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中充当教师角色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进一步加强。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71%的教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至今已是完全成熟了,它使得教材与教学形式甚至学校教育的基本模式都将发生变化,多媒体和交互技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学生将广泛接触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丰富的程度无可比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显得特别重要。当然,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

总之,要实现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这是历史赐予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同样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培养骨干教师是解决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重要对策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抓紧培养骨干教师可以解决教育发展的要求与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矛盾。这是因为骨干教师在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轴心、驱动、辐射、稳定和促进作用。

1.轴心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这里笔者暂且将中学一级及其以下级别的教师列为非骨干教师,下同)普遍(占92.9%)认为,骨干教师不仅具备了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经验和思想品德,而且有着追求事业成功与成就的强烈欲望,具备了很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心理成熟的特征,在学校工作中起着轴心作用,在学校舆论上占主导地位。通过骨干教师的表现可以使学校在全体成员中维持一种精神饱满、积极向上、蓬勃健康的面貌与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了骨干教师就等于掌握了教师全体。

2.驱动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93.7%)认为,骨干教师在工作与学习上取得的成就,可以解放人们的思想,使集体中的其他成员能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潜能,敢于把自己的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驱动作用,以推动整个集体的工作。

3.辐射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89.3%)认为,骨干教师的工作态度与水平起着示范作用,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转化为集体中其他成员的态度与水平。当然,榜样的质与量也决定了其产生影响的力度、速度与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辐射作用,影响着集体成员中的每一个人。

4.稳定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81.6%)认为,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学龄人口急骤波动,教师的需求量也将随之波动,同时教师职业还远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使得中学教师队伍的流动成为必然趋势。因此,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要转变观念,不能片面地要求稳定。但是,没有稳定,就没有质量。只有稳定骨干教师,才能使整个教师队伍中的精华保持稳定;只有“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在流动中优化教师队伍,才能提高中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稳定作用,达到稳定并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篇(10)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方面的应用体现在对于电网调度方面。正是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才打破了传统继电器独步天下的电气保护的时代,进而进入了微机继电保护的现代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时代。电网调度的自动化、计算机化是电网的发展趋势也是智能电网时代的开端。正是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站内设备的实时监控、并将站内全部资源组成一个局域网,可以随意调用和控制,实现了站与站之间的通信和互联,进而组成一个难以置信的庞大的电力系统调度网,并实现了发电厂、下级调度中心及变电站终端之间的有效的连接。

1.2在化工生产单位电厂分散测控系统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化工单位中的应用主要采用分层分布结构,具体包括了现场仪表、传输线路、工程师站、通讯网络及过程控制单元等。系统可以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实时和全过程监控,并对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和处理,并驱动执行机构,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检测、保护、联锁、控制。操作人员通过后台向远方设备发出控制指令,实现对现场仪表的控制,并同时接收来自现场及其他工作站的各种信号和指令。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2.1低频向高频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单一频率运行的自动化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电气工程技术也逐渐变得复杂化、多样化,同时满足节能环保要求。因此电器产品已不可能在仅仅的单一频率运转,而是逐渐实现可以随意调节,以满足不同负荷和环境下的要求。因此,我国工业生产从低频向高频生产阶段发展是必然趋势。

2.2充分地融合计算机技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和飞跃。电气工程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逐渐变的智能化、集成化。可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给未来人类社会带来质的飞跃,两者的融合使电气网络的智能化成为可能。如今我们通常把电气工程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结合的技术称为微机技术。可以说微机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过程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同时大大节省了劳动力、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

2.3开关设备智能化

伴随着微机技术的发展,伴随着开关设备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以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流畅运行。可以说智能化设备与微机技术共同奠定了未来智能电网的基础。开关设备智能化指的是高低压设备及其辅助装置可以提供接口以方便与计算机网络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一次开关元件包括各类电器设备等,其中的智能监控单元包括输出、监测、通信等重要模块。开关设备的智能化是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的趋势,在未来应用、运行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操作人员专业化发展

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对其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操作人员往往在设备运行时才进行相关技术培训,而忽视了设备安装时设备调试等各个环节发现的问题。因此也就失去了最佳掌握该技术的时机。因为自动化生产设备一旦调试完成,出现问题的几率将会大大减小。如果不在调试期间熟悉设备,就很难更好的理解现代化技术。况且现代电气工程技术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技术,如果不从设备安装环节、调试环节注重人员培养,就无法理解这些特定安装的意义和作用。只有每个操作人员能轻松的对故障原因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处理,才能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

2.5其他方面的发展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电气工程技术已经由半控型时代全面进入全控型时代。并且现代电力电子器件无论从开关时间、性能稳定性等各个方面均有巨大进步。同时交流调整控制理论、矢量控制等各种理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控制技术的发展也有了巨大飞跃。

上一篇: 初中学校党务工作计划 下一篇: 单位驻村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