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4 22:30: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三地理必修知识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53-01
新课标的实施特别要求学生探究性学习,作为高中地理课教学更应该把探究教学放在高中教学的首位,如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究性教学,是我们要找准的方向。把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究教学与本乡本土的地理知识融合点找出来,这既是地理兴趣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落脚点又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做到的。
一、区域和区域的差异
课本: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探究点:乐都盆地是一个区域。
乐都区域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要素。乐都在行政区域上和化隆、民和、平安、互助有明确的边界,在语言上、生活习惯上等没有明确界限。乐都区气候属于高原性与大陆性的气候,它与周围区域没有明确界限,区域范围有大有小,乐都区从大的方面可以看成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区域,再依次化分为高原边缘二级区,湟水谷地三级盆地区等,乐都区在湟水河谷地带区域中呈现河谷相似性、与南方区域表现出差异性。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课本:自然区域差异的产生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一般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来划分自然区域。
探究点:乐都区自然区域差异性的影响因素。
乐都区自然地理区域存在着河谷平坦川水地、黄土丘陵浅山地、石质高山脑山地的垂直地域差异,这些差异从小范围看是多种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海拔高度因素是基础,因此从全国大范围可以划分到西北干旱半干旱自然带,但同时该地处于一个过渡带上,也具有青藏高寒区的特点,垂直差异影响下形成河谷平坦川水地、黄土丘陵浅山地、石质高山脑山地的三大地域。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课本: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从而使得不同区域人类活动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探究点:乐都区平坦川水地、黄土丘陵浅山地、石质高山脑山地的三大地域人类活动的差异。
乐都区平坦川水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平坦的湟水谷地及其支流带几乎全部被开垦而发展农业,是乐都区最主要的农业区,该区域聚落稠密,交通较便利,是乐都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该区域以碾伯为重心呈放射状发展模式。
四、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本:人类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而生存,而自然环境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无时无刻不对人类自身发展进程产生着影响,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探究点:乐都不同区域地带的地理环境对乐都人的生活和生产影响。
乐都区区域地理环境存在着海拔不同地带的差异性、距离碾伯镇距离不同发展的差异性,因此这种差异性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生活方式、人们行为习惯的差异性。乐都区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区,所以这种差异在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类型、农业生产对象等方面的差异性。例如:传统农业发展中湟水谷地农业区以小麦、蔬菜种植为主,浅山干旱农业区以小麦、洋芋种植为主、脑山高寒农业区以青稞种植、山地畜牧业为主。该部分知识探究立足于调查和实践,从生活中来落实在生活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联系实际能力。
五、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本: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上就是人们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进行建设的过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如果顺应自然规律,将使人地关系协调,造福社会;如果违反自然规律,将会对本地区甚至全球的地理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当前,高中课改已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高三地理面临着各类版本教材并存,学科内容增加,高考也在新课改指导下全新升级等诸多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调整高三地理教学,是摆在高三地理教师面前的难题。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调整教学对策。
一、切实理清教材关系
高三地理涵盖的内容多且杂,包括初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选修)等,共计8本教材。协调好高中和初中地理的知识内容,处理好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的关系,是强化知识整合和学科综合,提升学习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处理好上述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初中地理主要是基础概念,应抓住重点,加强对地图的学习;高中必修是核心内容,对于原理、规律要重点学习;高中选修是对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学时应抓大放小,这样有利于知识归类学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此外,作为教师应紧扣考纲引导学生学习,在自然地理部分要学懂,一通则百通;人文地理要学精,用简明扼要的概括语言归纳要点,辅助记忆。如,对于黄赤交角的定义理解之后,对于昼长夜短的变化规律、气压带移动特点等知识点便可举一反三、轻松掌握了。
二、对考纲和高考试题进行深入研究
对近年来高考地理的考点和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制订周密的复习计划,把考纲中的考察重点与教材相结合,根据考试要求规划每个单元的复习内容,确定复习时间。将考纲考察知识点的难度分成了解、掌握、应用、综合四个类别,将每个知识点与难度类别对应,合理安排教学重点。对高考降低要求的、非重要知识点,则要求学生掌握即可。对于重点知识,要保证教学时间,遵循忌繁从简、讲透讲清的原则,对知识进行相应的拓展,结合生活化教学,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实现综合应用。对学生已掌握的简单知识,应在复习计划中删去,如,民族、语言等内容,这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只有教师能拎清知识的主次,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改革教学模式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可以综合利用以下三种模式进行教学改革。
1.案例教学
这是指教师通过引入一个地理现象或特定情境,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使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认识的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适合锻炼学生解答理论与实际结合一类问题。如,以鲁尔工业区为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老工业区衰败的原因以及采取哪些措施可对其进行改造,然后得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采取的改造措施。
2.合作学习
这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组成的具有明确分工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包括合作主题、合作攻关、互动反馈等多种模式。合作学习需要组内成员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于知识
范围比较广、考察方位比较多的问题可以采取此种教学方法,如,地球上大气的运动特点之类的问题。
3.探究式学习
这是指根据教材上既有的结论,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或动脑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适用于一些难易适中、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可准备球状物、水等实验器材,在球面旋转过程中观察水滴的偏转方向,证明偏转力的存在。
四、提高学生能力
高考主要是对学生能力进行考察,因此,在教学中也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强化学习方法的培养
地图学习法由于生动直观,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如,在学习宇宙环境单元时,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一同画图,课外再布置一些画图练习的作业:(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图。(2)一年中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曲线图等,使学生熟能生巧。再如,近年高考比较注重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考查,教师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以往正向的提问方式为“某地发生某地理现象的原因”,而逆向提问的方式为“某地没有产生某现象的原因”。在教学时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方法综合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强化学生应试能力
近年来,学生在高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审题不细、抓不住考点、答题不规范。因此,强化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教师可以在作业和平时考试中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的规范、直切知识点。通过长期的纠错和提醒,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掌握地理学科语言,使学生应试能力得到长足提升。
高考是对学生知识掌握、应试能力的双重考查,因此,作为高三的地理教师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培养学生,在教书的同时,实现育人的目的,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成为学生一生中美好的回忆。
参考文献:
高三地理开学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要面向高考,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
二、教学要求
1.教师必备的教材和相关材料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二、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选修;初中地理1~4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20年、2020年、2020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新课程卷和广东省地理单科试卷等其他省市的高考试卷以及对高考试题的试卷分析。
2.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
3.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多渠道的获取知识,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为本校和全区的高三地理教学创出佳绩。
三、各阶段复习要求
全年度的高三复习分为四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知识内容、指导思想、目标要求。
第一阶段:
时间安排:开学--第一学期期中
指导思想:明确高考要求,进入复习状态,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
教学任务: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与高中地理必修三相结合)、世界地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注意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落实,明确单元知识体系、认识知识点间内在关系,避免将知识点零碎的罗列给学生。
目标要求:落实区域位置、掌握区域特征,学会用综合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对比的方法复习世界区域地理的内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和区域差异。学会找出事物共性和差异性的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第二阶段:
时间安排:第一学期期中--第一学期期末
指导思想:在系统复习、落实基础同时,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适当强调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建立,能做到纲举目张。各校自命题的阶段检测以检测基础知识的落实为本阶段的目标。
教学任务: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前三个单元的复习。
目标要求: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学习和落实,各校自命题的阶段检测以检测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第三阶段:
时间安排:开学—广州一模考试(3月7日)
指导思想:以自然、人文、专题复习的全面复习为主。在某一区域范围的基础上,会进行相关的自然、人文相关知识的综合复习。明确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大核心问题是本阶段复习的主线。
教学任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高中地理必修二后三个单元,一部分是专题复习。运用知识结构,在知识块的基础上进行知识间的横向联系。(第一轮复习结束)
目标要求:达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具备结合实际进行自然、人文、区域特征的分析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适应高考。
第四阶段:
时间安排:某一模考试以后
指导思想:提升能力(二轮专题复习),查漏补缺(三轮复习)
教学任务:检查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漏洞,查漏补缺,进行答题训练。回归基础、回归课本,不要盲目的让学生做过多、过难的试题,要根据学生的层次水平精选练习题。认真做好每次的试卷分析。
教学任务:通过做各区县的模拟试题发现问题,针对查出的问题进行重点的突破和练习,不要再做大量的、重复的、已会的试题,巩固基础知识,完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进行答题的强化训练,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充分的知识准备迎接高考。
高三地理开学教学工作计划(二)
一、学校、学生基本情况
学校从高一直至高三都是没有晚自习的,实行完全走读制。高三暑期也未补课,今次开学以来有可能根据学生的要求,周六开辅导课。学生目前是从7:20-18:05在校学习,其他时间段在路上、家中学习和休息。就学业水平测试而言,文理科重点班的地理平均分为41分(满分50分),普通班平均分39分。由于学测难度相对较低,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情。高二学期,花了近一个半月复习区域地理的地球、地图与世界气候,二个半月学测复习。暑期布置学生自己依据地图册和区域地理书复习世界地理部分,本学期开学即测试,及格2人。学生对已学的必修123基本遗忘殆尽。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二、可实现的目标
针对学生基础及其理解、接受能力,应以基础、主干知识教学为主。文化课考生,部分文化课考生高考分数目标为75%-85%,大部分考生为65%--75%;艺体生而言,地理得分锁定在65%--75%,艺体生中美术生和部分音乐生,基本上从9-12月都在专业课集训,真正文化课的复习应从2月开始,加之放假15天多,主要复习时间应在3、4、5月,时间特别紧,其他门课得分又难,文综锁定200分,地理分数应在70分左右。本学期在1月份才涉及艺体生回校开课的问题,当提前做好预案。
三、本学期复习的主要内容与检测
1.内容:本学期主要复习内容为2020.9.1-10.31完成区域地理的复习,重在读图、填图以及与高考有关知识点的复习,通过检测卷和月考来检测复习情况,强调看图、读图和填图能力提升,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读背;2020.11.1-2020.1.16复习必修1、2并迎接合肥市一模考试,以合肥市一模考试为风向标,调整复习进度、方法和模式。一模考试结束转为必修1、2复习的补缺补差和必修3复习。(必修3大致2.15-3.12四个星期完成,进行二模考试)
2.检测:自己的试卷随堂考试、月考以及合肥的模拟考试。
四、自我再成长模式
1.基础教学与实践
(1)独立做《五年高考 三年模拟》、《世纪金榜一轮复习》以及《新题策》,结合课标和考试说明整理纸质备课笔记和PPT;
(2)制作PPT、微课视频,通过安徽基础教育云平台、优酷、qq群等进行网络推送,解决重难点,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艺体生学习;
(3)继续结合时政材料开展“拓展讲堂”7分钟微课堂及网络视频教学,将其打造为自己的品牌教学;
(4)通过互联网+的网络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与转变,并推出免费教学和付费教学模式,实现利于自己学生,又服务更大范围学生的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
2.学习与研究
(1)读书、学习:目前订阅有两种杂志,分别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地理教学》,需要认真阅读学习。除此外,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著也应花时间研读。大学课本、《地理学报》等书籍、杂志也是提升自己的途径。
(2)实践研究: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相应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值得探索,这种途径可让论文真正落实于实践,而非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此项也为职称做准备)
(3)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场修炼!教师的生命力在于课堂,学生因爱上你的课堂,爱上这门课,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学生必然学好本课。通过观看网络视频,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最终成为一流的教育者。
五、实现目标的措施
1.充分备课,合理掌控教学速度、难度、广度,使教学不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能取得最佳效果;
2.课堂40分钟,必须追求效率,同时开动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动手、动脑;
3.布置好作业和复习,并进行监督和指导,直至学生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复习;
4.全体学生通过考试进行成绩跟踪,部分同学要进行单独指导和严格要求,比如读背书;
5.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6.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做人始终是第一位,因注重对学生成长的指导。
六、可预见的成果
1.教育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对高考的理解和把握也比过去好;
2.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精彩,教学研究落地并富有成效;
3.学生学习积极、状态良好,朝自己的高考分数目标迈进;
4.培养出一批能够运用地理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人。
高三地理开学教学工作计划(三)
一、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成绩和高二期末考成绩,高三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对本届学生的地理学力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一致认为本届学生整体的地理素养较低,基础较薄弱,缺少尖子生,本校学籍学生落后面较大,地理高考备考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有效提升我备课组老师的教学水平,搞好第一轮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高三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第一轮复习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一轮复习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每位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07--2009年高考题,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月考后集体备课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是高三一开始复习老师就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8.落实好每周的有效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在地理中,图表就是把地理事物的特点直接反映出来,它在整个地理学知识体系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地理信息非常重要的载体,也是当前高考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可以这样说,在高考地理中,通过图表来对学生的地理知识进行考查是命题者出题的主要方式。面对着内容日趋繁杂、图表无处不在的地理高考,在高三地理复习当中,怎样提高读图的有效性,是广大高中地理老师和学生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要想把高考地理复习这一关把握好,每一位地理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以及有步骤地对地理总复习教学过程进行安排实施与有效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三地理复习读图的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理高考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包括初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等教材,当前,高三地理复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在对这些教材进行处理的时候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与此同时,在高三每一次的地理综合复习考试当中,虽然试题比较简单,但是学生还是很难拿到高分,这就说明了学生要想在高三复习这个有限的时间中对这么多教材进行掌握是比较困难的。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地理新课,还要把初中地理知识向学生进行补习,这就使得教师的负担非常繁重,教学苦不堪言。因此,地理教师怎样在高三这个有限的时间中对学生做好地理复习工作进行合理引导,以此来对复习质量进行提高,就与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相联系起来。新课程改革强调,有效性就是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即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效学习相结合就是重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当前,许多高三学生在地理复习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的表现就是复习效率比较低下,高三的复习时间非常短暂,在这一年当中怎样对复习的有效性进行保证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
二、高三学生学情现状
当前,高三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认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呈逐年下降趋势。许多高三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了解的不够透彻,对地理选修课也是一知半解。这就使得学生在地理复习中只是被动的对知识点进行接收,回家以后很难把课堂中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而有的学生在复习中看上去非常认真和努力,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但是在考试的时候总是得不到好成绩。
三、高三学生地理复习效率低下的表现
地理考试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地理素养进行考查,它侧重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当前的高三学生地理复习效率非常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知识上
在涉及到一些非常重要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名称、具体的分布以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上,学生往往不能够系统的进行掌握,知识体系不牢固,使得在考试当中不知道怎么去入手,解答问题的时候不够全面,不能够抓住得分点,复习效率非常低下。
(二)地理技能上
高三学生在地理技能上复习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没有一个良好的读图习惯,在遇到有图的考题上,学生往往漏看或者对图表进行错看;不能够很好的从图表所给的材料中对地理信息进行获取;文科学生的数学比较差,在涉及到地理计算的时候许多学生都会望而却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不足,在答题的时候往往几个字就能把内容表达清楚而学生却是写的繁复冗杂,表述的问题出现了各种错误。
(三)地理思维上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题,几乎都有关于国家区域的比较题以及对人类的行为进行评价与反思的题,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组合零散的知识点来进行答题,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题目所给出的情境当中,这时就会出现思维中断而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
四、提高地理复习读图有效性策略
(一)学会判别常规图线
高考地理中的坐标图通常以数字坐标的形式对地理数字信息图形进行表示。比较常见的坐标图形有两种,分别是两维坐标以及三维坐标。在对坐标图进行判读的时候,要注重抓住坐标轴上所给出的数量方面的信息。如对两幅降水柱状图进行比较,不能只注重两者柱子的高低对降水量的多少进行认定,还要对坐标单位的具体数值进行认真判别。地理图中的常规图线有许多种,比较常见的有等高、等深、等温以及等降水量等线。不论是哪一个等值线图,在进行判读的时候要注重抓住它们的走向和疏密状况等,能够从等值线的规律中去对全新的等值线问题进行解决。
(二)正确构建区域地图
对区域地图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判断是高三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复习地理读图形问题的时候,学生脑海中要呈现出比较清晰的地图,通过叠加图层来进行分析。如果地图的地图是关于经纬网的,那么学生就可以依次对地理地形图、地理气候图、地理中的河流湖泊图、地理中自然带分布图以及地理中工业与农业分布图等进行叠加,并及时从中调出一种图。比如要对某地区河流水文特征进行分析,学生们要马上叠加当地的气候图、当地的地形图以及当地的植被图,以此来把准确的结论给得出来。
(三)注重审视空间方位
高三学生在复习地理读图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审题,认真把握和准确判断地理空间方位。学生在看到下图的时候一定会以为此图就是代表的印度,实际上此图表现的是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河入海口附近的地中海的气候分布,如果对空间方位判断失误,那么整个题就会一直错下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对地理空间方位进行审视的良好习惯,在对空间方位进行判断的时候不要只从空间轮廓出发,还要善于从空间的经纬度、空间的具体轮廓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然后再判定地图的空间方位。
五、结语
要想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提高读图的有效性教学,广大教师就要多对学生进行了解,把学生的思维进行激活,使他们能够快乐复习,掌握复习方法。同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善于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激情点燃,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和谐共振,做题反馈,从而实现高三阶段的师生共赢。
参考文献
2012届高考刚刚结束,2013届高考不知不觉中又要到来,目前各个学科都开始进入了紧张的复习之中。地理在高考文科综合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一门又文又理的学科,很多内容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要求学生有非常好的理科思维,难度比较大。随着高考复习的不断深入,许多地理教师会感觉地理知识点繁杂,掌握难度很大,陷入一种不知所从,盲目无助的境地。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高三地理复习过程可能遇到的一些困惑,并试图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困惑一:讲过很多遍了,学生还是不懂;学生背了很多知识点,结果考试的时候还是不会做题。
应对策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地理基本概念,把握地理基本规律、成因和原理,在强化记忆的同时,使知识系统化。
在高考的新情景下,高考所考查的问题一般都是从新的角度出发,不会是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知识运用和知识迁移。例如:在分析商品粮基地的区位条件时,要紧抓住“商品”二字,理解农业生产的产品——谷物能大量成为商品流通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即地广人稀(或当地产量大于消费量);优越的自然条件(产出商品谷物的基础);便利的交通(运往市场的保证)。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能理解我国各商品粮基地成因和特点的异同。
困惑二:高考知识点过于分散,一轮复习教学重点如何把握?
应对策略:全面落实每一个考点;抓住主干知识;以知识为主,加强对能力的训练。
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①重书本抓主干。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地理概念弄清,千万不要让学生混淆概念。特别注重书中案例、活动、问题研究的学习,这些往往是高考的出题点。
②重原理抓过程。高中地理学习时应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并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地理的另一个学习方法就是注重过程学习,要掌握自然现象每一个过程的原因,结果和影响等等。
③勤归纳会比较。要勤于思考,注重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同时还应养成比较学习方法。例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④多读图勤思考。2012年全国地理高考试题共有六幅图,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复习时要刻意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要做到“图不离手”,“图文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才能做到高考时遇图不乱。
困惑三:人文地理内容理解容易掌握难,复习要注意什么?
应对策略:把握人文地理内容的规律性;应结合案例分析,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抓住人文事物的主要观点和方法。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将庞杂的学习内容和错综复杂的知识关系结构化,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如对区位因素(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等)的分析,应通对知识点的分析归纳、系统整合,再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迁移到其他案例的分析。
困惑四:一轮过后还需要进行二轮复习吗?如何进行二轮复习?
通过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后,学生已经有了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还不能满足文综高考的要求。一轮复习是按单元、课顺序,知识点的纵横联系不足。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基础上巩固、完善、综合与提高。
二轮复习要做到“专题梳理,整合迁移;纵横联系,适度综合;优化训练,提高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①构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能力。二轮复习就应当根据知识间内存的联系,突出重点,突出主干,重组知识体系。如复习某个区域时,可按如下思路展开:先确定其位置(包括经纬度或海陆位置)及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推测气候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其他自然地理特征(植被、土壤、水文)和经济地理特征(工业、农业、人口、城市)。
②适当做题,训练解题能力。考前让学生做一定数量的高考模拟题,是巩固知识,提高解题技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实战”能力,积累考试经验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各种资料试题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精选典型试题,还应注重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
困惑五:如何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
应对策略:①吃透《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而教材仅仅是教学和复习时使用的范本,任何时候都是考试超前,教材滞后。因此高考复习时,首先要吃透《考试大纲》,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这样才能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②研究《考试说明》。《考试说明》高考复习的指南,要搞清《考试说明》与往年的区别,要做到《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对比学,《考试说明》与高考题结合学,使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我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考试说明》对知识范围的要求;第二,明确《考试说明》对能力方面的要求;第三,明确近几年《考试说明》的变化(包括增加和删掉的内容,位置改变的内容);第四,仔细研读《考试说明》中的试题示例。
③分析高考真题。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题,有助于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锁定复习重点。建议分专题总结近三年高考中出现的知识点,特别是高频考点,并与《考试说明》的知识点对应,在复习过程中加强训练。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1;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1-0082-01
提问是地理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问也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提问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运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和课前课后整理能力是一个重要前提。而恰当准确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还能让他们在探究中自我整理相关的学习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设置启发式、贯通式、趣味式的提问是关键,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本文主要围绕设置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探讨。
一、设置有效提问,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传统的一轮复习很多都是过去授课内容的重复,仅仅体现了温故的方面,缺乏知新的成分。在具体的课堂内容的处理上,有的教师缺乏审视和变通。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还和高一、高二上课的方式一样,不仅不能让学生回忆起知识点,还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感。学生运用学新课的思维和方式进行复习,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不能做到融会贯通。教师只有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前对问题的设置是淇蔚闹氐悖复习课的设问可以用反推递进式,教师可以先问结果,再从结果层层往前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复习“大气运动”这一章时,可以设置如下提问:热力环流分为几组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地面温度主要来自哪里?近地面大气温度来自哪里?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导致的天气状况有哪些?风和天气状况有怎样的关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分布位置是怎样的?北纬25度受什么大气环流影响?有什么天气状况?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这种从重点难点知识开始,再到简单知识点的提问方式,可以化繁为简,就好比楼梯台阶,逐级而下,能让学生迅速回忆起这一知识体系。教师还可以配置相应的地理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设置提问,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地理一轮复习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在对知识点熟练掌握的情况下,仍然不会解题。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是信心满满,可一拿到地理题目,还是无从下笔,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利用典型的常考题型进行分组提问,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点展开讨论。学生在交流中会回忆起知识点,并讨论这个知识点的具体应用,这样,既掌握了知识点,又提高了解题能力。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章时,对“锋面”这个知识点就可以引入两类常考的问题:一是中国冬季冷空气南下,二是雨带的推移。同时,可以找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讨论,以下是关于“冷锋”的题目。其一,讨论冬季昆明和贵州的天气差异,并分析原因。其二,讨论同纬度的成都和上海冬季气温差异,并找出原因。这两道题都可以充分解释冷锋的实际影响,学生在讨论中回顾了冷锋和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和差异,以及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教师还可以引入江淮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巩固冷锋和暖锋的知识。
三、灵活提问,提高课堂复习的趣味性
在高中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浅化来提高课堂提问的趣味性。要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从沉闷枯燥的复习中解脱出来。在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可以引入常用作高考材料的农作物、花草、水果等,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气候分布,气候成因的题目,也可以用学生向往的风景名胜的地域特色来设置题目,分析其特殊地貌的成因。如用云南的石林、溶洞、钟乳石和崇明岛、黄河三角洲等自然风光的对比,以展示考过的区域图,背景图,景观图为主。教师提问学生时,可从“云南的地质地貌、崇明岛成因”延伸至提问“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三角洲成因”,再引到常考的流水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题目,就课本知识点“河流的地貌类型”,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这样的提问模式,从解题过程到回归知识点,使课堂从轻松提问进入到后期的完整归纳,既完成了复习目标,又趣味性十足,摆脱了复习课的乏味。
四、结束语
地理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味地重复课本知识点,没有和具体题目相结合,就不会达到融会贯通,就无法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高考试题。一轮复习应该是在巩固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合理运用提问,可以让学生摆脱固定思维,提高创造性,最终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二)对地理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地理理性思维较差。地理这门学科最突出的一大特点是“区域性”较强,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结合空间感以及所学的知识来确定不同区域的准确位置。但是很多学生都缺乏空间性知识,在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时,习惯将问题放在平面上来想象、分析和解决,并没有建立空间的地球地图概念。其次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地理的理性思维较差,一般都是教师传授什么知识,马上拿笔记笔记,记录的很详细、很清楚,从来不会有质疑直接死记硬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喜欢用“题海”战术来巩固知识,增加自己的习题量,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而忽略了课本是学习的根本,犯了“舍本求末”的学忌。所有的知识、解题思想以及题型都源自课本,一旦学习脱离了实际课本,想要提高学习成绩遥不可及。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对学习的效果并不关心,买了一堆资料,只会看不训练;训练的题型很多,每一道题都会追根究底,但是很少深入延伸思考;每次的错题当下会弄明白,但是不会认真总结,下次出现类似的题型仍然出错。在教师讲评的时候,往往习惯对答案,而对于教师重点的题型分析及错因分析时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花费的时间较多,但是效果较差。
二、帮助高三地理偏科生走出误区的对策
(一)掌握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地理教学的主要策略是巩固和复习,第一轮复习应该对高一、高二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这是提高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在书本知识点的延伸、扩展,注重知识系统的相互联系以及合理整合,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比如在学习“大气环境”的相关内容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大气的组成、大气分层、大气运动以及大气的热力状况等零散的知识点,更应该在知识模块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这些地理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如果第一轮的系统知识梳理效果良好的话,在第二轮的复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书本越来越薄,知识层次和重点越来越明朗。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很多学生对每个地区的地理结构以及地理环境等地理知识倒背如流,但是往往在考试的过程中仍然出现空题,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并没有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数据相结合的地理理性思维来分析问题。地图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用地图来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地域性思维。首先加强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了解、掌握地图的基本特征,在授课的过程中利用理论知识与读图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多亲手绘制地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的原理,并指导学生正确的读图技巧,了解各种图形信息表达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25-1
1.吃透课程精神,树立课程标准意识,跳出题海,立足基础,指导复习。
我们教师要吃透课程精神,课程文件主要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江苏省地理学科高考考试说明》(以下简称“省标说明”)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简称“省标要求”)。
虽然教师不直接使用课程标准上课,但对它有正确的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分析”“举例”“说出”等)是针对学生说的。这些行为动词的使用实际是起到降低教学要求的作用。
“省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标准”。二是“学习要求”,主要是依据各项标准提出的具体学习要求。三是“教学建议”,主要是就各项标准如何实现课程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活动建议和教学说明,并对某些标准的教学范围和教学深度进行了限制。
“国标”、“省标说明” 和“省标要求”在命题指导思想、编排结构、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题型示例等很多方面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中“考试内容”部分,“国标大纲”只是考试要点,但“省标说明”不光有考试要点,还给出了具体的考试要求。如:“国标大纲”中“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在“省标说明”给出了具体的考试内容要求是“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2.树立新的教材观,解决“用教材”还是“教教材”的问题。
专家指出:地理教材不是教学的依据,更不是考试的依据。教材的核心内容都是依靠新课标编写的,高考命题依据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针对教材版本比较多的状况,我们需要对教材教学有效的整合。
比如:课程标准“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我们脑中有了“课标”意识和“考试说明”意识,这样,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可以将课程标准用作宏观的指导来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同时,利用课程标准把握课堂教学的深度、难度和考试范围。
另一种是同一课程标准在不同教材中的差异。有表述差异的:“人口增长模式”取代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也有呈现方式的差异,比如:鲁教版“西气东输”出现在小字当中。
还有一种是课程标准中有,我们使用的鲁教版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比如:“产业转移”在我们使用的鲁教版教材上没有详细内容。不能因为教材没有就不介绍,或者一带而过。我们需要对照课标加以补充。人教版以“东亚产业转移”为例,从三方面展开:一是产业转移的概念,二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三是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湘教版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选用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案例加以说明。二是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简单提及迁出区的产业升级、迁入区的环境污染等方面。我们在选择教学时,可以将两种版本整合,选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3.整合具体的知识点,准确把握教材结构,构建知识体系。
一是纲本对照,在各种版本教材中进行“大搜索”,找出知识点在《大纲》中条目的位置。比如:“人口知识”在鲁教版教材中,相对集中的是在必修二“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中,但必修二第二单元“城市化及城市(城市群)的区位”等知识也可以说是人口知识的另一种表达;必修三“环境问题与可持续问题”中也有与人口有关的内容。另外,人口又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因此高考人口问题多与现实社会中人口热点相关,如:“民工潮”“民工荒”“最新人口研究成果――人口红利(或称‘人口视窗’)”,透过这些热点素材来考查考纲中要求的知识,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关注实际,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当然高三学习时间有限,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关心,并不要求穷尽所有这些问题的方方面面,而是要思考这些热点怎样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是我们地理学科对待热点问题的共同态度。
二是构建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结构优化的问题
按照高考考核能力要求,结合知识点本身的特点,重新整合知识(一般用网络结构来呈现),以求一个更“逼近”高考的知识体系。
再次,具体分析教材的某一章或单元的知识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确定本章或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比如我们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就是典型的对知识点的一个重新整合。
4.整合教材中案例,突破教材重难点,激发学习兴趣。
一、自然地理――精制小专题
自然地理部分,难度较大,数理逻辑性强。因此,为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必须细心、适时地采用设置“小专题”的方法,依傍大的复习框架,化整为零,逐个突破,引向纵深,方能取得实效。
1.展示案例
【案例1】“冲积扇”小专题
展示冲积扇结构组图(如图1),从对景观素描图、等高线地形图、俯视平面图及剖面图等四种不同形式的示意图剖析切入,创设问题链,逐步揭示冲积扇的结构特征。
【问题情境Ⅰ】读图1,回答问题。
(1)说明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及其分布特征。
(2)从图1中,分别说出冲积扇结构特征。等高线地形图中,如何辨别冲积扇的具置及河流河道部位?这些河流外貌形态(河床位置)有何特征?它是如何形成的?
【问题情境Ⅱ】我国西北地区一些山麓地带常分布着大量冲积扇,在冲积扇中下部,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泉水从冲积扇的边缘区渗出,造就了沙漠绿洲。冲积扇边缘部分常常会有泉水出露,这与冲积扇结构有很大关系。读图2,回答问题。
(1)结合图文材料,试从冲积扇结构角度说明冲积扇边缘泉水出露的原因。
(2)沙漠绿洲为什么大多数分布在扇缘地带?
(3)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可能会给当地造成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4)比较图1丁剖面图和图2剖面图中的物质结构差异并分析成因。
通过对题的层层剖析,形成对冲积扇深入、全面的认识,引导学生绘制出小专题知识结构图(如图3)。
2.小专题制作原则
(1)依据课标及考纲。所选小专题内容应紧扣学科主干知识点及核心能力点,尤其是教材中表述仅仅几行字,但在高考试题中却频繁出现的内容,比较适宜作为小专题素材。切忌不顾目标,随意拓展加深,导致耗时费力、增加师生负担且不得要领、事倍功半。如地球运动中的光照图,除基本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外,不需增加局部切割放大图、剖面展开旋转图等难度较大的图形,多设置贴近生产生活的实际案例,达到准确理解与灵活应用地球运动相关原理教学目标即可。
(2)依据学生易错易混点。从学生考试试题评讲、练习作业批改等过程中,可发现学生的易错易混点,针对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创设适合的小专题,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与心理规律,促使学生从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再向新的最近发展区螺旋式上升。
(3)小专题力求“小”而“精”。对课本中表述仅寥寥几行字,但内涵丰富、便于从不同角度变式拓展的内容,可灵活地创设不同立意和情境的系列问题,通过一条主线整合成小专题。小专题内容不可求多求全,力求短小精悍,能够解决问题,一般控制在1课时之内。在第一轮复习中可灵活穿插使用小专题,不宜堆放到第二轮时再构成大专题复习。由于第二轮复习时间紧、对第一轮相关知识遗忘率较大,堆放一起,难以起到分散难点、优化整改、及时补短的作用。
二、人文地理――重构体系框架
人文地理部分内容,内容繁杂,头绪较多,动态发展更新快,不像自然地理有较强数理逻辑,结构较为松散,但对案例剖析和原理的提炼及迁移应用能力的要求更高。必须大胆重构人文地理复习内容框架(又称“大专题”),以核心概念及核心原理统领全局,优化整合复习内容。切忌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依教材逐章逐节简单重复,或用大量习题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这样容易导致“知识碎片化”、“结构堆栈化”及“思维浅表化”,无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更难以提升分析和解决人文地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展示案例
【案例2】“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移”专题(如图4)
从图5可知,交通运输业是地理事物空间位移的先决性条件与基础,通过与通信网络、人才队伍的融合,极大地激活和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推进人类的电子商务及“互联网+”等活动的进程和深化其内涵。以此大框架为基础,再聚焦交通运输业,通过对典型案例分析,可建立“交通运输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思维模式(图略),再回归教材。“交通运输业”作为人文地理要素之一,对区域农工商业、人口与聚落等要素产生影响,而“交通运输业”本身也受其它各要素的共同制约(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区位因素,图略)。利用图示,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整体性原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大专题重构策略
(1)主题选取紧扣课标。必须熟悉和透彻理解课标中规定的相关人文地理内容,特别要提炼出课标已经涵盖而在教材中却未明确体现或体现很少的隐性内容,寻找出隐性内容与教材中已充分体现的显性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构与完善地理知识框架结构,提升地理学科能力层次,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构建相应概念体系和原理框架。人文地理复习阶段,围绕核心概念整合复习内容、设计复习主题,可以帮助学生完整有序地把握知识体系,自主建构有理解力和可迁移的知识结构,使隐性的思维形式外显为清晰的思路线索,起到事半功倍、提升思维能力的作用。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能更深刻地理解贯穿整个结构中的地理原理。
(3)精心组织和呈现整合内容。在精选出的核心概念中,寻找其间关联、体现贯穿整个结构的原理,并学会用概念图、知识网络图、思维导图等形式表达。通过对体系框架图的构建,利于学生把碎片化知识点放在有机联系的网络上深化理解,从知识网络的层面打通各节点,达成迁移应用、融会贯通之目的。在每个阶段,相应地设置问题情境、练习、案例,在学中做、做中学,由问题驱动,以解决新的问题为目标,建模―用模―修模―再用模,固化和活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强力引领学生的思维升迁。
三、区域地理――知地明理、渗透融合
区域地理主要研究各区域的区域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考虑,区域认知应以人地协调观念为主线,其学习思路可归纳为:确定区域地理位置认识区域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比较各区域发展条件差异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及措施探究区域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这部分内容切忌按世界、中国分区地毯式、八股式重炒旧饭,也不能依人教版必修3内容照本宣科,必须就区域与原理两大领域进行高度融合,方能取得较好复习效果。如“区域济联系与协调发展”总体框架(如图6)。
1.展示案例
【案例3】2014年7月,在北京市延庆县召开的第11届世界葡萄大会上,延庆县与张家口市怀来县签订了葡萄产区合作协议,打造“延怀河谷・葡萄酒乡”品牌(图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图文材料,对比分析延庆和怀来发展葡萄产业的优势条件,简述“延怀河谷”协调发展葡萄产业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具体分析思路:怀来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比延庆好,从市场区位看,延庆更有优势,可见两地发展葡萄产业条件具有很强互补性;两地相邻,交通便利,通过合作可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培育和拓展及规范市场,实现互补共进、提档升级(如表1)。
“延怀河谷”协调发展葡萄产业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利用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有助于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价值;以工业化助推城市化,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提高收入;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共同发展。
2.大主题框架复习建议
一、试卷的整体评价
1.过渡平稳,保持了连续性。表现在形式和难度两个方面。一是题的形式上与往年基本相同,分为单选题、双选题和综合题,数量上单选和双选比去年各减少2题,综合题增加选做题但总体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不会产生心理压力,有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二是从难度上看,一卷选择题特别是双选择题难度较去年相当,试卷的总体难度较去年略有提高。
2.有合理的区分度,利于选拔人才。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加以个别难题,但不怪不偏,源于教材,思维能力强的考生能够用平时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得以拉开差距,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这是今年与去年试卷的明显区别,因为太难太容易都会造成区分度不高,容易题大家都会,拉不开档次;难题大家都不会做,同样也拉不开距离。
3.依托主干,考查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如单选第9题,既要求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解度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二、试题特点
1.在平稳的前提下,注重体现新课标特色。新课程标准强调“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本次命题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试题内容“自然”与“人文”兼顾,体现永恒的“重点”,也有自己的特色。初中地理内容只设计地形地图部分,体现了新课标减负的思想;人文地理内容偏多,特别体现在综合题部分,综合题中语言表述类又较多,给考生思维空间;对能力测试提出要求,第9题的计算等都体现了新课标这一能力要求。地球的运动涉及很少,特别是光照图的综合题仍没出现,而气候、资源、环境三块内容约占了65%。第3、10等题的图体现了创新性。
2.考查地理主干的知识点多,为高三地理数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本套试题涵盖的考点比较全面,忠实于教材,突出主干(基础常识、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猜题、押题几乎没有必要,只有脚踏实地全面复习《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知识,才能经受得起检验。
3.回归教材,体现“学什么就考什么”的命题思想。课外素材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4.学科特色鲜明。以地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外貌景观图、行星分布图、等高线地形图、饼状图、曲线、折线、柱状统计图、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城市分布示意图、经纬网区域图等)。每组题目都有一幅相关地图,共计21幅,充分体现了学科特色。第4、15、23、24、27(1)、28(1)、29(1)(2)(3)、30D(1)(2)等题都有明显的体现。只要学生仔细阅读,提取信息,答案都能轻易获得。
5.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得当。考生考试后,反应平淡,除个别选择题外,没有引起师生的强烈反应,因所考查的知识基本没有超越《考试说明》,基本上是平时训练题所涉及的知识。如地质作用、全球气候变暖、农业可持续发展、地球运动、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理信息技术等高线地形图及计算、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水体补给关系、环境问题、城市功能区布局、副高与雨带推移、水资源问题、人口迁移、产业结构调整、能源问题、粮食问题、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及影响等,学生不感到陌生,基础性明显。同时,对能力的考查也较全面、适度,具有较强的选拔。
6.兼顾了选修教材,知识板块的组合更合理。以往高考多年不考选修教材或是选修教材占分比重较小,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不少困惑。今年新课改后选修教材内容设置做选做题,为海洋地理、城乡规划、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4题中选做2题,每题10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选修模块及优势答题,提高了学生答题的灵活性和得分率。4道选做题内容都不多,难度不大,必修中设计选修的内容在必做题部分没有考查,也没有偏向哪个版本的教材,对江苏所有的考生都很公平。
由此可以看出,选修教材高考必定要考,但涉及的内容不多,难度不会太大,复习时要把握好度。
7.关注时政,但不失公平。选择题第一组和选做题最后一题均引用了今年的最新热点“奥运”、“城乡协调发展”、“粮食涨价”,以及一直倍受关注的能源消耗、全球变暖问题等,使试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只是将其作为背景材料,考查的仍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不影响考生的答题。
8.非选择题兼顾了基础与能力的考查。农业、工业、气候类型、能源及其跨区域调配、酸雨的成因及防治等都是平时复习及训练的重点。第27题中的第三问有关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缺的对策及理由,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第28题气候特征及差异原因对比需要学生对气候类型这部分知识能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第29题中有色金属工业的有利条件及酸雨问题,同样需要学生有清晰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框架及对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由此可见,整个非选择题部分考题看似常规,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其实是比较高的,除了考查学生的纯记
忆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较往年有所提高。
三、值得关注的几小点
1.课本上涉及的内容都值得注意。如酸雨问题,在必修三本教材上一共两次提到,一次是必修Ⅱ第三单元第二节,第72页:“另一方面,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第二次出现在必修Ⅲ第二单元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35页:“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的问题”。对酸雨的分布、成因及解决措施等没有明确的表述,但考试中没有回避。
2.对一些用词,致意推敲,讲求严谨。如地形与地貌、地势,草原与草地,沙漠与荒漠,土地与土壤等等。今年试卷中第2题A项: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中的“持续”(波动);第3题中“开垦”与“围垦”等。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尽管考纲没有要求,但从考试情况看,还是要掌握的。
4.重视课本知识窗内容。如必修Ⅰ第147页: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伏旱,应考虑课本以图呈现的内容如何转换成文字表述,文字内容如何转换成图示内容,即注重图文表等之间的互换。
四、一轮复习的策略和措施
从今年高考试卷结构来看选择题越来越少,更加注重考查对概念规律的理解程度,主观题权重越来越大,成了考查考生能力的主要途径,命题内容向联系实际和综合方向倾斜,新题增多,阅读量加大,而且出现了开放题型。这些给我们复习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高三地理组针对考纲确立了总的指导思想:全面系统,注重双基,落实为主,注意能力培养的渗透渐进过程,并相应地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统一认识,克服重复习资料、忽视教科书的现象。
从宏观上让学生清楚高三复习的整体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复习中更好地配合教师,明确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正确认识知识能力思维三者的辩证关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表现、思维是核心。
(二)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发挥课堂主阵地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打好基础,靠苦口婆心地谈其重要性只是其中一面,更重要的是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本着这一原则,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搞好集体备课,对基础知识的讲解、练习的处理进行统一,确定好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全面做好课堂上的充分准备,发挥出集体的优势。
2.串讲课要有新意,避免简单重复。注意多种方法的应用,贯穿启发式教学。精选例题,在例题处理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回归,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同时做好总结,既要避免机械重复,又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对概念规律的产生背景、事实、过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加以理解。
3.对考查要求低、内容简单、可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的,把课本内容列成条目给学生,指导学生抓住重点,使学生把基本内容很好地掌握,同时能节省时间。
4.注意教学的层次性,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达B级。
(三)滚动式复习,注意阶段性总结。
1.测试题不用成题,以一套为主,进行删减,同时注意前边复习过内容的考查,加强测试内容的针对性,避免学生复习了前边忘记了后边。
2.对试卷要全批全改,做好错题统计,并可适当进行面批,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3.搞好讲评,做好总结。讲评上做好题目的变化、深化和优化,避免就题讲题,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一题多解,方法灵活。对于优秀试题(设问巧、题型新、考查角度新、题目难易适中)要精讲,做好与常规题目的比较,与常见模型相联系,让学生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也要注意陈题翻新,善于一题多变,变中求新,新中求异,异中求同;强化地理学法指导和审题能力的培养,防止死记硬背,克服机械模仿,杜绝经验行事;引导学生要善于类比分析,归纳总结,渗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抓好学习常规的检查,一丝不苟地搞落实。
1.学生错题集的整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