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学法用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04 00:53: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乡镇干部学法用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乡镇干部学法用法

篇(1)

一是找准定位。为了进一步明确“法律进农村”的工作思路,使农村普法工作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我们先后深入到7个乡镇14个村,开展了专题调研。最终确定了以提高农民法律素质,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法律支撑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二是专项推进。在健全完善市、乡(镇)、村三级普法网络的基础上,实行了专项推进的“法律进乡村”工作机制。在局机关选派了一名在乡镇工作过,有农村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专门负责“法律进乡村”活动的指导和监督。三是跟踪问效。我们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了各乡(镇)全年工作目标考核之中,各乡(镇)也把各村屯“法律进乡村”工作纳入到对各村屯的目标管理之中,实行跟踪问效,兑现奖惩。

二、突出重点,在普法对象和内容上抓关键

篇(2)

桓仁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东部边陲,面积3547平方公里,人口30万,下辖12个乡镇,一个矿区管理委员会,109个行政村。多年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自1999年以来,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和市政府关于推进依法行政的工作部署,始终把加强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列入县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依法行政取得了明显效果。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 基本做法

该县在推进乡镇依法行政工作中采取的主要作法是:

(1)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将推进乡镇依法行政作为县政府重要工作来抓。

乡镇人民政府是我国政权体系中最基层的政权单位,是政府依法行政的最前沿阵地,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最经常,最广泛,最直接。其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法律、法规在农村的贯彻和执行,直接决定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推动乡镇政府依法行政,是建设县级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为加强对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领导,该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政府法制办公室,由法制办具体负责制定方案、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评议考核工作。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县政府制定了全县依法行政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了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提出了工作措施、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并要求乡镇政府制定符合本乡镇实际情况的依法行政工作方案,在工作中把依法行政摆到了重要位置上,使全县乡镇依法行政工作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起来之后。县政府又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决定》,对依法行政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要求各乡镇政府、县直各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决定中明确以全面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为根本目标,以三个有利于为行政执法的根本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健全立法、执法、监督、保障四个工作机制。

(2)规范乡镇政府行政行为,将乡镇整体工作纳入依法办事轨道。

县政府首先抓了先学法再办事和坚持依法定程序办事两件事。要求各乡镇政府在开展各项工作前,要先研究法律,搞清执法程序,然后依法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和方法。

严格依法办事,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人的合法权益。有的乡镇为了依法合理地解决复杂疑难问题,找到县有关部门帮助研究、解决疑难问题。乡镇主动依法行政,有关方面支持乡镇依法行政,从而提高了乡镇处理实际问题的合法性,乡镇依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县政府法制办起草了县政府依法行政程序规范,编制了规范性文件,制定、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程序及程序图,发给乡镇政府,供他们参照运用。县直有关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帮助乡镇站、办、所健全了执法制度和程序。从而实现了行政管理法制化,执法活动程序化。乡镇政府按县政府的要求在执法部门中建立了行政执法公示制,将法律赋予本部门的职责权限、负责人、承办人、工作程序、收费标准、违规责任等通过公示板、广告牌向社会公示,增强行政机关工作透明度。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全县各乡镇随意行政的现象已基本杜绝,为民服务,文明执法蔚然成风,政府与老百姓鱼水关系逐渐加深,政府形象有很大提高。

(3)长期坚持法律学习、宣传,提高乡镇干部依法行政和公民守法维权的自觉性。

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关系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熟悉法律规范、创造依法行政氛围的基础工作,县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县政府认真按市政府的要求,注重自身法律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明确规定在每次会议上学习一部法律,现已形成制度。各乡镇政府也普遍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学法制度。

为了使农民学法懂法,更好地监督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县政府给全县每户农民免费赠送了《常用法律汇编》和《农村科技知识》两本书。农民通过学习,法律意识提高的很快,常常拿着《常用法律汇编》与行政执法人员讨论,乃至上访论理,自我维权意识大大增强。县政府还利用县报、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县报长期开辟法制园地栏目,选载法律条文、法律解释和有关文章。县报全县每个农民一份,由县财政出资免费赠阅,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县有线电视台每周制作一期浑江夜话节目,对执法热点问题进行报道评点,还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宣传报道。各乡镇政府将学习、培训形成一种制度,一种风气。乡(镇)、村组开展了培养法律明白人活动,加强普法力度,提高公民素质。有的乡镇、村组、学校开展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知识竞赛。有的学校搞了小法官模拟法庭演示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使全县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日益提高,营造了一个执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为依法行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法律意识基础。

加强对全县乡镇行政执法队伍的培训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起器。县政府全面实施以宪法为核心,以公用法律和专业法律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把法制教育和依法行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提高乡镇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水平列为加强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重头戏,加强了对其培训的工作力度。县委、县政府每年都举办乡镇领导干部轮训班,对乡镇法制干部进行培训。

(4)健全乡镇法制机构,充分发挥其参谋和助手作用。

为加强对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保证依法行政工作取得实效,该县各乡镇政府都建立健全了法制机构,组建了一支30余人的法制工作队伍。从而使全县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领导体系,做到了宏观有人管、微观有人抓。为了提高乡镇法制干部地位,有效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县政府明确规定,县政府法律制办主任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并要求乡镇政府也要这样做,所有政府文件必须经法制机构审核,政府的重大社会经济决策,要认真听取法制部门意见,充分发挥法制机构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他们要求全县法制机构和行政执法机构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2 几点启示与建议

该县在乡镇依法行政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和作法,这些经验和作法能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

(1)加强乡镇依法行政,乡镇领导班子的法律观念要增强,认识要到位。认识问题不解决,依法行政工作就无法开展。基层政府的行政理念要从计划经济下的行政管理方式上转变过来。要从过去重管理轻服务转变到侧重服务上来。要寓管理于服务中,不断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篇(3)

桓仁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东部边陲,面积3547平方公里,人口30万,下辖12个乡镇,一个矿区管理委员会,109个行政村。多年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自1999年以来,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和市政府关于推进依法行政的工作部署,始终把加强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列入县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依法行政取得了明显效果。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 基本做法

该县在推进乡镇依法行政工作中采取的主要作法是:

(1)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将推进乡镇依法行政作为县政府重要工作来抓。

乡镇人民政府是我国政权体系中最基层的政权单位,是政府依法行政的最前沿阵地,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最经常,最广泛,最直接。其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法律、法规在农村的贯彻和执行,直接决定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推动乡镇政府依法行政,是建设县级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为加强对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领导,该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政府法制办公室,由法制办具体负责制定方案、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评议考核工作。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县政府制定了全县依法行政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了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提出了工作措施、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并要求乡镇政府制定符合本乡镇实际情况的依法行政工作方案,在工作中把依法行政摆到了重要位置上,使全县乡镇依法行政工作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起来之后。县政府又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决定》,对依法行政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要求各乡镇政府、县直各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决定中明确以全面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为根本目标,以三个有利于为行政执法的根本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健全立法、执法、监督、保障四个工作机制。

(2)规范乡镇政府行政行为,将乡镇整体工作纳入依法办事轨道。

县政府首先抓了先学法再办事和坚持依法定程序办事两件事。要求各乡镇政府在开展各项工作前,要先研究法律,搞清执法程序,然后依法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和方法。

严格依法办事,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人的合法权益。有的乡镇为了依法合理地解决复杂疑难问题,找到县有关部门帮助研究、解决疑难问题。乡镇主动依法行政,有关方面支持乡镇依法行政,从而提高了乡镇处理实际问题的合法性,乡镇依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县政府法制办起草了县政府依法行政程序规范,编制了规范性文件,制定、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程序及程序图,发给乡镇政府,供他们参照运用。县直有关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帮助乡镇站、办、所健全了执法制度和程序。从而实现了行政管理法制化,执法活动程序化。乡镇政府按县政府的要求在执法部门中建立了行政执法公示制,将法律赋予本部门的职责权限、负责人、承办人、工作程序、收费标准、违规责任等通过公示板、广告牌向社会公示,增强行政机关工作透明度。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全县各乡镇随意行政的现象已基本杜绝,为民服务,文明执法蔚然成风,政府与老百姓鱼水关系逐渐加深,政府形象有很大提高。

(3)长期坚持法律学习、宣传,提高乡镇干部依法行政和公民守法维权的自觉性。

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关系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熟悉法律规范、创造依法行政氛围的基础工作,县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县政府认真按市政府的要求,注重自身法律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明确规定在每次会议上学习一部法律,现已形成制度。各乡镇政府也普遍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学法制度。

为了使农民学法懂法,更好地监督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县政府给全县每户农民免费赠送了《常用法律汇编》和《农村科技知识》两本书。农民通过学习,法律意识提高的很快,常常拿着《常用法律汇编》与行政执法人员讨论,乃至上访论理,自我维权意识大大增强。县政府还利用县报、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县报长期开辟法制园地栏目,选载法律条文、法律解释和有关文章。县报全县每个农民一份,由县财政出资免费赠阅,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县有线电视台每周制作一期浑江夜话节目,对执法热点问题进行报道评点,还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宣传报道。各乡镇政府将学习、培训形成一种制度,一种风气。乡(镇)、村组开展了培养法律明白人活动,加强普法力度,提高公民素质。有的乡镇、村组、学校开展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知识竞赛。有的学校搞了小法官模拟法庭演示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使全县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日益提高,营造了一个执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为依法行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法律意识基础。

加强对全县乡镇行政执法队伍的培训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起器。县政府全面实施以宪法为核心,以公用法律和专业法律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把法制教育和依法行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提高乡镇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水平列为加强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重头戏,加强了对其培训的工作力度。县委、县政府每年都举办乡镇领导干部轮训班,对乡镇法制干部进行培训。

(4)健全乡镇法制机构,充分发挥其参谋和助手作用。

为加强对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保证依法行政工作取得实效,该县各乡镇政府都建立健全了法制机构,组建了一支30余人的法制工作队伍。从而使全县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领导体系,做到了宏观有人管、微观有人抓。为了提高乡镇法制干部地位,有效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县政府明确规定,县政府法律制办主任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并要求乡镇政府也要这样做,所有政府文件必须经法制机构审核,政府的重大社会经济决策,要认真听取法制部门意见,充分发挥法制机构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他们要求全县法制机构和行政执法机构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2 几点启示与建议

该县在乡镇依法行政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和作法,这些经验和作法能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

(1)加强乡镇依法行政,乡镇领导班子的法律观念要增强,认识要到位。认识问题不解决,依法行政工作就无法开展。基层政府的行政理念要从计划经济下的行政管理方式上转变过来。要从过去重管理轻服务转变到侧重服务上来。要寓管理于服务中,不断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篇(4)

一、总结成绩,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从2001年起,我县“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后经历了准备、启动和实施等几个阶段,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是建立健全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都成立了领导及办事机构,制定了“四五”普法规划及“十五”时期依法治理工作规划,做到了“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与“两个文明”建设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

二是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全县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先后接待群众咨询5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近10万份,培训普法宣讲员两万人次,对县直乡镇干部、村两委干部、党团骨干、群众代表共1.2万人进行了法律法规知识培训。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全县所有学校均配备了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按照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的要求,基本保证了法制教育课的正常开展;同时,通过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改善了学校周边环境,依法治校工作迈入了正常化轨道。

三是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明显增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等各个领域的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开展,促进了基层民主自治和基层社会政治稳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四五”普法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部分领导在思想认识上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四五”普法的总体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三是各级各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要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努力做好今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今年是“四五”普法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四五”普法依法治理考核验收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十分关键。今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重点是:服务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是要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深化依法治理,提高全县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工作目标,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首先,要大力宣传宪法修正案,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同时,大力开展《行政许可法》的宣传教育,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第二,要充分发挥法制宣传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教育引导作用,努力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维权意识和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为实现我县社会治安局面的明显好转创造良好法制环境。第三,要加强全社会诚信建设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专题宣传,不断提高消费者、市场主体和市场监督者的依法消费意识、依法经营意识、依法维权意识、依法管理意识,努力营造诚信守法的信用环境。第四,要将普法依法治理与招商引资工作相结合,增强“四五”普法的实效性。要采取有效措施,用法律规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行为,切实保障投资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进一步优化我县投资环境。第五,要结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认真总结“法德结合”、“文明理家”等工作经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造就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二)切实抓好全民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制素质。

一是要认真抓好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工作。法制学习要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学习组的学习内容,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学法用法,为广大干部群众当好表率。二是要认真抓好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人事部门要将这项工作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作为公务员年度考核、晋级的重要依据;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报道,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要切实履行好组织、指导、协调职能,制定好学习计划,抓好学习内容的落实,组织好考试考核。三是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四五”普法学习。教育、法制等部门要给合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通过聘请法制副校长、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落实法制教育计划、课时、师资和教材等途径方法,精心组织好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普法教育力度。重点抓好企业经营管理者对wto法律制度和我国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工作。在认真抓好重点对象普法教育的同时,各地要认真做好广大农村普法对象和外来人员的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力争使普法工作不留空白。

(三)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依法治县进程。

一是要进一步促进行业依法治理工作。要按照从严执政的要求,明确执法主体,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证行政执法公平、公正、公开,坚决纠正违法和不合理的行政行为,建立和完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落实行政赔偿制度,从源头上、制度上防止和消除行政执法中的腐败现象。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基层依法治理。认真组织基层干部及广大群众学习与生产、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行使民利,自觉履行义务。在农村,要以深入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深入推进村民自治为突破口,围绕“四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两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指导、帮助村民依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依法制定涉及农村生产、生活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干部依法办事、民主管理的能力和自觉性,促进农村各项事务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在街道社区,要以提高街道社区成员的法律素质为核心,促进街道社区发展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提高社区成员的法制观念和社区工作人员的依法管理水平,促进社区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

(四)认真做好“四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

今年是“四五”普法考核验收年,省、市要求各县市(区)务必在六月底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七月中旬市里组织考核验收。现在距考核验收只有一个多月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认真做好迎检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要组织好自检自查。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各单位要对照总结验收考核标准,对“四五”普法规划实施近五年来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回顾。对查找出的不足和薄弱环节,要及时整改,确保完成“四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确保顺利通过验收。各地、各部门在自检自查的基础上,认为达到要求的,及时向县依法治县办公室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和“四五”普法工作总结,县里将在六月中旬开始对全县各地、各部门进行总结验收。

二是要切实做好试点工作。按照验收考核标准,县、乡两级和县直部门要办好“一个乡镇、一个机关单位、一个村、一所学校、一个企业”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试点,县一中、建陶公司、黄商集团、电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柳林乡、黄梅镇、小池镇、老铺、西河、中列村等单位作为全县试点单位,由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落实包保责任,6月5日前要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

三是要积极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视察、检查、督办和评估工作。县人大、政协6月初将组织对全县“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视察、督办,各乡镇、各部门在总结验收之前,也要系统地组织检查、督办和评估,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做好详细记录,不断改进工作。

篇(5)

一、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种类

(一)干群之间的矛盾纠纷

1、干部作风问题导致群众对基层组织缺乏信任。由于农村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加之近年来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基层人才的外流造成村领导班子成员素质整体不高成为不争的实事。素质的参差不齐又使农村干部出于理解不同或者个人的私心,在政策执行上时常出现偏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对待群众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对村民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推诿拖拉,对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对发现的矛盾纠纷不及时调处,或者采用高压政策或“一言堂”,以人治代替法治、从而使小纠纷激化成大矛盾。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引起了双方的对立,基层群众把对个别干部的埋怨转化成对政策的不理解和对村委会的不信任。而群众的上访也让村委会把其划为“刁民”,干群关系十分紧张。

2、管理职能与体制问题导致行政效率低下,难以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基层组织网络建设不健全,各项工作条块分割、机构庞大、冗员过多、加之工作人员人浮于事、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等现象时有发生,部门联动协调工作机制作用、群防群治作用发挥不好。一些村社综治网络、人民调解网络不健全,培训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基层工作网络作用发挥不好,对因宅基地、土地、婚姻、邻里关系等引发的民事纠纷不能及时妥善化解处理。矛盾长期得不到化解,基层群众对村委会的不满与日俱增。

3、基层管理存在“一言堂”导致群众民利受到损害。当前,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增强,然而少数村干部在村级集体事务管理中,没有真正贯彻“一事一议”,最多是形式上做到了村务、财务公开,但对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就开小会个别干部拍板决定,侵犯了村民的利益从而引发村民不满。村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群众对干部多心、不放心,有意见,反映村干部吃喝贪占和财务混乱的越级上访问题仍居高不下。

(二)基层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

由于历史原因,基层法治观念薄弱,村民还没有养成 “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从而导致邻里之间及家庭内部矛盾不断加深。这些纠纷既影响着村内的和谐、民风的纯朴,也使干群关系更一步恶化,群众间的纠纷主要表现为:

1、因宅基地、林地等引起的物权纠纷。近年来国家始终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力度的加大,各项惠农政策和保障民生举措的相继出台,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作为农民赖以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自古以来被农民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土地和土地所承载的利益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让人眼红。补偿款兑付、林权纠纷、宅基地纠纷正呈逐年增多之势。只要涉及土地权属纠纷往往调处难度都特别大,处理稍有不慎极易引发,激发人民内部矛盾的升级。

2、因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引起的纠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婚姻家庭观念发生了转变,近年来农村离婚率逐年上升,婚姻矛盾逐年升级。伴随“打工潮”青壮后村民纷纷外务工,身处“花花世界”长期两地分居,造成婚姻基础动摇。因离婚、解除同居或赡养、继承、财产分割引起的婚姻家庭纠纷,因鸡毛蒜皮的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相邻关系纠纷大量涌现。

二、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特征

1、矛盾纠纷的多元化。矛盾主体增多,矛盾关系广泛、复杂,往往是国家、集体、个体和多种经济组织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矛盾纠纷呈现多元化。

2、矛盾纠纷复杂化。因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差异性和有关机关的行政行为和办事程序的随意性,导致了社会矛盾纠纷复杂化。农村矛盾纠纷由从前 “一因一果”向“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和“多因多果”转化。现在农村矛盾纠纷不确定性与以前相比大为加强,一个简单的纠纷往往牵扯几人或一个群体的利益,矛盾纠纷的复杂性大大的增加了调处的难度。

3、矛盾纠纷呈现群体化。随着农村法治进程的推进,基层群众民主法制意识越来越强,加之农村矛盾纠纷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涉及面广加上血缘宗亲等因素,极易发展成群体行为,若处理方式不当,或者调处不及时,极易引发。

4、矛盾纠纷的季节性。农村矛盾纠纷常常伴随着春耕大忙,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等时节集中暴发,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5、解决方式激烈化、网络化呈现对抗性。矛盾之初,村民大多通过向村社或者乡镇干部反映问题,希望能解决纠纷维护自身权益,这时大多简单纠纷都能及时化解。但一些重大、复杂、疑难纠纷的解决耗时过久,加之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对待群众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对村民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推诿拖拉,对正当要求置若罔闻。致使当事人失去耐心,认为自己的问题靠正常程序反映根本解决不了,“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只有把事情闹大了才能得到根本解决,故动辄就大闹。另外,个别基层群众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为谋取利益最大化,不顾法律、道德约束,通过网络把歪曲的事实发表在网上,希望通过网络不断给政府施加压力。这些都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张,当事双方的对立。一些政府部门对待非正常上访事件,顶不住压力片面强调“和谐稳定”,在处理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法律政策规定,做出过多的妥协让步又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人民群众不信法的恶劣影响,助长了不按正常渠道合法表达合理诉求的歪风邪气。

三、处理农村矛盾纠纷的对策

矛盾纠纷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积极预防和及时化解基层矛盾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依法、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类社会矛盾,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调处机制,从实际需要来看,当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充分发挥法制

宣传、教育疏导功能,促使群众学法、守法、用法。一是加强对农村重点普法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大对村社普法宣传工作的指导力度,将普法宣传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二是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把普法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创新“法律七进”活动形式,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和社,!会参与性。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开展送法下乡、法律咨询、法制讲座等活动。完善普法平台建设,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法律明白人工程”等活动,充分利用“网络普法”、以案说法等形式,增强普法宣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培训学法骨干,达到以点带片,以片带面的学法、懂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广大农民群众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主动性。从而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全民参与,共促法治”的“大普法”格局。三是要把农村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将依法调解贯穿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全过程,在调解过程中加强法律宣传工作,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形成依法表达诉求和维权的氛围,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还要将“宽以待人”的传统文化贯穿于调处矛盾纠纷具体案件的全过程。主动营造仁和礼让的调解氛围,以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和民间谚语、典型案例等说服、教育当事人,引导双方当事人在调处过程中冷静分析,宽容,促使纠纷当事人互谅互让,积极引导当事人思想观念转变,实现了调处结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最终达到握手言和。2、健全制度, 强化指导,确保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实效。基层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帮助村级自治组织健全村务管理制度, 着力提升基层各项事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做到决策民主、内容合法,程序规范,形成了村级工作运作有序、村干部行为规范,村级制度较为完善的工作局面。同时乡镇政府要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建立科学、合理考核考核体系,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与新农村建设、“依法治理”等相关考核结合起来,制定相关奖励政策,建立起一整套的奖惩体系,为矛盾纠纷调处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3、扎实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减少基层矛盾纠纷的发生。要以“会前学法”制度为抓手,继续坚持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学法考试等制度不放松,全面提升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法律素养,推动“法律七进”、“依法治理示范乡镇”创建等各项工作高效开展,确保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廉洁自律、依法行政、不损群众利益。要加强对村主要干部培训工作,规范党务、村务行为,加快基层民主化进程,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了因村务管理混乱而引发矛盾纠纷。

4、深化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化解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

(1)提高认识,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把大调解工作向纵深推进。要深刻认识到大调解工作是为“第一要务”服务这一本质,站在发展的高度认识大调解工作,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要深刻认识到大调解工作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牢固确立“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千方百计提高调处成功率,努力为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基层群众的合法权益 ;要深刻认识到大调解工作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调解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我们必须积极适应国家法治化进程的需要,有力地提升大调解工作社会效果,增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实效性。

(2)着力构建 “大调解”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在健全组织网络的基础上,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种资源,形成上下联动,立体防控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的预防、排查、调处机制,定期对各类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进行全面细致排查,及时掌握人民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产生的成因,分析研判各类不稳定因素,建立化解工作预案,健全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加大部门间配合力度,创新大调解工作格局。探索调解工作向专业化、行业化发展。创新调解新模式,推动调解队伍专业化、社会化建设。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格局,逐渐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倡导和支持一般民间纠纷向非诉讼解决渠道分流。切实建立起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机制,努力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牢牢把握调解工作的主动权。

(3)建立协调机制,实现三大调解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乡(镇)村两级调解组织在矛盾纠纷预警、控制、调处方面的独特作用,通过信息员建立全方位的预防机制。着重“抓早、抓小、抓苗头”,做到早预防、早介入、早教育、早调解,达到早消化、早控制、早转化、早结案,把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把可能转化成巨大影响事件的矛盾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效控制矛盾纠纷。对排查出的重大、疑难、复杂纠纷实行“领导包案制”落实责任人,避免矛盾纠纷激化扩大,对化解纠纷工作不力致使矛盾激化,纠纷扩大的责任人追究责任。还要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深入开展矛盾纠纷 “大调解”五进活动 ,通过现场调解以案释法等形式,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守法意识和明辨是非能力,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发生。逐步规范,加强三大调解的联动机制建设,规范调处程序,加强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打好“组合拳”,确保三大调解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把调解工作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实现好。

5、健全法律援助渠道。健全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网络畅通诉求渠道,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规范法律援助工作机制,拓展援助渠道,扩大农村法律援助案件的受援范围,确保法律援助“应援尽援”,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矛盾纠纷成总体上升趋势,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对排查出来的各类矛盾纠纷,要进行认真地分析研判并妥善处置,发挥大调解“为政府分忧、为分流、为法院减负、为公安减压、为群众解难”的积极作用。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调处矛盾纠纷的经验,积极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持农村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不断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6)

从当前农村的现状看,经过20多年大规模的普法教育和民主法治创建,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学到了一些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农村各项事务逐步纳入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的运行轨道,初步形成了一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的制度及工作机制。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多,地域广,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还偏低、农村依法治理的能力还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必须引起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

当前,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提出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加强农村法治建设,以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和保障农业和农村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依法治农、依法建农、依法促农。

(一)制定完善农村法律法规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先后制定了20多部调整农村各类社会关系的重要法律,50多部行政法规以及相关的地方规章,使农业领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法治建设尚未完全适应急剧变革带来的复杂局面,需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关涉农法律法规和政策。其一,根据新农村法治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农业法律法规。通过农业立法,在内容和结构上对国家保护、支持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做出全面而具体的制度安排。要完善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要针对我国农业法中未对农业补贴做出任何规定的现状,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规定,防止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为了强化法律监督明确责任,要增加农业法的“可诉性”。其二,完善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法律。新农村的公共建设涉及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水利设施、公共治安、道路交通、污染防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当前农村公共产品非常匮乏,无法满足广大农村社会公众的实际需要,国家除了经济上加大投入,还有必要通过立法予以保障,逐步改变村镇发展缺乏规划,农民住宅布局散乱、建设无序,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等现象。其三,通过法律促进农村的医疗、教育体制改革。解决农村“看病难、上学贵、社会保障差”的问题,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此外,要选择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立法。同时,对已有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各种村规民约进行清理,对不符合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的内容进行修订。

(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落脚点。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要进一步针对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回应群众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实施法治惠民工程。一是依法保护农民的经济权益。经济权益是农民安身立命和发展生产的基础。依法保护农民的经济权益,是贯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为保护农民经济权益,我国先后制定了《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并加大了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农民经济权益保护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依法保护农民经济权益,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各种侵害农民经济权益的行为,尤其是对滥征乱占耕地等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行为,要严厉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进一步健全保护农民权益的法律法规。二是切实保障农民的民利。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让农民享受到实行法治给自己带来的实惠,参与法治实践才会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为此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实施还权于民,让民主和法治精神在农村扎下根。“以民为本,还权于民”是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有效载体,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力保证,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通过实施“还权于民”,切实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农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培育农民的权利本位意识,提高广大农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依法解决农村存在的其他方面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和谐发展。村民自治是农村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的基础,而完善和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则是促进农村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把“四民主、两公开”作为村民自治的核心,切实融入到还权于民工程里。镇村干部要以村民的呼声作为农村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农民群众满意作为农村工作的第一目标,发挥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先锋模范作用,变“官管民”为“民监官”,真正把村干部的评议权、监督权交给农民群众,促使民主监督制度更趋完善、真实。要以村务大事民决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和涉农重大问题。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把农村的各项事务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不断提高农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同时需要理顺村民自治与乡镇领导的关系,防止村民自治中的行政化倾向。三是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走进城市,有的城市农民工占到城镇人口的1/3,农民工诉求不断在增加,但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他们真正可以选择的权利救济渠道往往非常狭窄,以致经常发生农民工以各种极端方式、依靠私力救济来实现自己的权利的现象。针对公力救济不够、法制不够健全的状况,应该改进公力救济的途径、机制和效率,畅通农民工利益矛盾的诉求渠道,出台农民工权益保障法,以强化对这个群体的非凡保护。劳动、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建立约束治理机制,帮助外出务工农民处理劳务纠纷。要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创新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健全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农民工反映的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三)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弘扬法治精神”的新概念,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和践行,意味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进入了新的阶段,确立和实施十年之久的依法治国方略,正在从法律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内核,从法制体系的构建升华到法治文化的培育,为新时期法治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价值目标,指明了新的奋斗方向。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村民的素质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基础。做好新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确新农村普法教育的重点。针对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和广大农民的现实需求,确定一个时期的普法重点内容。要针对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维护农民利益的要求,开展发展市场经济、维护稳定、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不断增强权利义务观念和民主治理意识。其次,要扩大普法宣传面。对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以及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区,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对涉农法律法规的认知度。第三,创新普法宣传手段。要针对农村群众急需的问题,采取贴近农村现实、适应农民需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普法形式。比如可利用各种场所、媒体和平台,采取戏曲、文艺、猜迷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文字化的法律转化为法律意识,使广大公民知法守法,树立法治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障合法的权益,在广大农村大力倡导干部群众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维护权益靠法”的社会风尚。

同时,要根据农村发展和农民的需要,组织和指导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律师、公证员和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人员,为农村干部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为村委会的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协助农村基层组织依法处理好本区域经济和社会事务,帮助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帮助农民群众同各种坑农害农和践踏损害农民民利行为作斗争。

为真正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法律的阳光洒遍农村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各级政府还必须把法律援助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抓好落实,做到应援尽援,使之受到法律保护。

(四)提高乡镇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关键所在。

执法环节对目前农村地区法治环境的形成有较大影响,目前普法与执法实践脱节的问题在一些农村乡镇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只有从执法这个环节入手,才能尽快提高乡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执法水平,进而树立起农民对实行法治的信心。虽然经过了长期普法,屡次培训,但仍有一些乡村干部法治观念不强,有的对法治的理解常常偏于自上而下的“治”,更多地将“法”作为治理老百姓的手段,未能很好地维护农民应有的物质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在农民心中的权威地位。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乡镇、村干部的法律培训,并以此作为选拔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通过多种渠道公开政务,提高透明度,从依法办事做起,建立起农民对乡镇干部的信赖,逐步树立起法律的权威。要采取有力的手段教育和警醒少数乡村干部,畅通监督渠道,从他们的一言一行开始来逐步改善乡村的法治环境。要强化多方位的执法监督,加大对乡镇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进一步规范乡镇一级的行政行为,纠正一些执法中的偏差,以改善干群关系、提高政府威信、取信于民。

(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保障。

篇(7)

一、领导到位,措施落实

为了切实加强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领导,*月*日晚局领导班子召开会议,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党支部书记任副组长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职责;制定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健康有序的开展。10日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传达了县上动员大会精神并安排了人口局学习实践活动。12日又召开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大会,邀请县委联系领导和第七督导组成员出席动员会并讲话,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同时,确定了专门办公室,制做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栏和学习园地,在“通渭人口信息网”上设置了“科学发展观”板块,给每个党员干部配发了笔记本,发放了学习资料,购置了投影设备用于培训工作。要求每个党员抓好学习,做好笔记,写出心得体会,由办公室定期组织检查,做到不图形式、不走过场,确保取得实效。

在学习调阶段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学习与剖析查摆问题相结合、学习与统筹兼顾当前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形式,组织集中学习12次;党员结合工作加强自学,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资料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开动脑筋、创新思维,大部分干部职工坚持白天下乡,晚上写笔记,每个干部职工学习笔记在2万字以上,都撰写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邀请县委梁常委进行专题讲座1次;局党政主要领导结合工作专题辅导*次;全体党员参加了县上统一组织的“大宣讲”活动;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科学发展观理论测试;通过传真和网上向各乡镇计生办和县直有关单位发放征求意见表80多份,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已收到意见建议22条,归纳起来主要反映在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建设、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及加强优质服务等*个方面,我们正在制定整改方案抓好整改工作。

二、立足发展、突出主题

县人口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单位实际,开展了以“坚持科学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构建和谐计生”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一是抓培训,强素质。县人口局从*月*日开始,紧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利用20多天时间由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领局业务骨干,对全县18个乡镇的400多名计生干部和**2名村专职主任进行了计划生育业务规范化建设、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依法行政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的集中培训,并采取县乡计生干部共同入户查找问题,帮助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手把手”的培训和指导,有力提高了全县计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是抓民生,促和谐。在人口计生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为计划生育家庭办实事、办好事,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并把让广大计划生育家庭生活富裕、子女成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和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在确定奖励对象,将在4月下旬对带头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村“两户”按办理1000元养老储蓄,二女节育户一次性奖励*000元,当年出生当年节育的加奖双缸洗衣机一台,独生子女领证户,一次性奖励1000元的标准集中给予奖励。已经协调相关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在年内各部门实施的项目中,落实农村“两户”优先优惠政策,其中在实施“少生快富”工程中为“两户”每户提高标准落实*000-5000元,其它项目在户均基础上提高*0%以上。开展成才工程,对农村“两户”子女上学时高中(职专、中专)每生每学年补助400(600)元;专科每生一次性补助6000元,本科每生一次性补助8000元和初中考高中或职中享受加20分、高中考大学享受加10分的政策优惠。全面实施“安居工程”,年内对120户农村贫困二女节育户,每户投入1.2万元建一座房子,解决他们的住房困难问题。目前对上报的对象正在县电视台公示,公示后开工建设。坚持以维护群众权益、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突破口,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认真解决前多年遗留的2件案件,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为全县人口计生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抓宣传,转观念。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充分利用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在各乡镇节日集会期间深入乡镇和部分村组开展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咨询服务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等的宣传;18个乡镇在节日集会期间利用广播宣传,并在政府所在地利用街道两边的墙壁,制作图文并茂的人口文化宣传长廊,长期悬挂宣传横幅或条幅2条以上,制作2块(每块长4米、宽2米)固定宣传牌,**2个和组(社)制作1条的固定宣传标语;县、乡干部进村入户开展面对面宣传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面的宣传,有力促进了广大干部群众婚育生育观念的转变。

四是抓调研,破难题。县人口局确定了调研题目:①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机制创新研究、②探索人口计生工作如何关注和服务民生、③人口计生系统基层队伍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④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和考核方法创新初探、⑤探索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完善、⑥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提出工作对策,着力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和水平。并结合“深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我为通渭人口计生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大讨论活动,切实找准制约全县人口计生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破解制约全县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和难题,有力推动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五是抓基础,建机制。坚持改革创新,重点完善优质服务机制、计生业务指导机制、考核评估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等,有力健全促进人口计生事业统筹、科学发展的导向。业务指导工作。健全完善管理档案,落实“两个合同”管理,抓好“两个互考”,实行“一乡一策”指导业务,认真开展入户访视,做到卡、册、表、单、帐“四对口”“五统一”。考核评估工作。从“严、细、实”入手,真正建立起以“随机抽取样本点,滚动式月积分和两严(现场调查考核严,考核结果汇总严)、四公开(考核方案公开、考核办法公开、考核反馈公开,汇总结果公开)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导体系,将整体考核置于阳光下操作。利益导向工作。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有力实施“三大工程”(即成才工程、小康工程、夕阳工程)、二女节育户“安居工程”、“1+1”子女成才工程和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项目、资金、物资向农村“两户”落实力度。技术服务工作。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通过开展“六个一”活动,即:让一个座位、送一张笑脸、端一杯开水、免费的健康体检,优质的技术服务,及时的回访服务,努力提高为全县广大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争创省级优质服务县。

六是抓中心,顾大局。紧紧围绕全县各项中心工作任务,强化大局意识,较好的完成工作任务。上半年,全县共落实四项手术1540例。其中:二女户结扎158例,征收社会抚养费241.7万元。四项手术比去年同期多158例,社会抚养费比去年同期多征12.6万元,较好地完成了市上下达的各项指标。按照县上旧城改造的总体要求,认真做好承包拆迁户的思想说服动员和宣传教育工作,*月26日已开始拆迁,近日完成拆迁任务。扎实开展了帮扶点双垄沟播地膜覆盖工作,并动员干部职工捐资捐物,先后捐资近10000元购买地膜和化肥,确保了帮扶点双垄沟播地膜覆盖任务的完成。

三、学以致用,促进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于人,发展的动力和最大资源也是人。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充分发挥好人力和人才资源的优势。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人口的增长对社会的发展有影响作用,它促进或延缓社会的发展。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许多问题,诸如吃饭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等等,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没有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很困难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小人口”到“大人口”,从“人口数量论”到“人口统筹论”,从“人口经济发展论”到“人口科学发展论”,人口问题仍然是影响当前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人口问题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我们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大局,拓展思想,明确方向,抓住机遇,集中精力解决制约和影响人口计生工作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和突出问题,促进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两发展”。

1、促进了工作作风的转变。县人口局转变工作职能,从管理全县人口计生工作转变为指导服务人口计生工作,坚持干部长年工作在一线,思路决策产生在一线,矛盾问题解决在一线,分类指导各乡镇党委、政府在人口计生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给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全县人口计生工作提供符合通渭实际的、确实可行的依据。并从自身做起,为基层计划生育干部排忧解难,要求乡村社干部抓的工作,县人口局首先深入一线抓好,时刻与乡村社干部一起尽力做好各项工作,并起到抓计划生育工作的表率作用,用切实有效的工作与扎实努力的作风引导干部、教育干部,使县乡村社四级从事计划生育工作的干部尽可能在理解、支持、关爱的良好氛围中开展工作、促进工作。

2、从严落实工作责任制。进一步调整和靠实了副科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农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督导工作组,制定了奖罚办法,对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干部与乡镇干部一起处罚,以教育引导干部能够入百家户、解百家事,系百家情,开展经常性工作。对城镇干部的计划生育管理做到慎而又慎,细而又细,工作中已将城镇各单位包干到城镇办的每个干部身上,那个干部管理的单位出了问题,首先处理计生局的包单位干部,从而强力巩固城镇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果,维护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公平与正义。

篇(8)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内驱力。当前,在我国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讳言,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与法治社会相悖的现象,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则是最深层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离开了法治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民有9亿生活在农村,要加快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基于扬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需要。

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治”文化,是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重礼轻法,重德轻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轻民,重义务,轻权利等等。这些传统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着阻碍作用。要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并借鉴国外现代法治经验和整个人类文明成果,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

(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治社会,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农村法治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首先,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也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法治文化有助于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保障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现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当前农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治文化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漠,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当前,阻碍农村民主法治进程、影响现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

(一)长期人治历史造成了人们畏法息讼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由于我国传统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农村一些地区至今还缺乏现代商品社会所具有的那种民主政治的传统,有一些农民的权利和平等竞争的意识比较淡漠,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有的农民受封建社会“法即刑”观念的影响,片面视法为惩罚的工具,视寻求司法诉讼为畏途,每遇纠纷和冲突,往往依凭“乡下事乡下了”的传统,寻求“私了”或纠缠于行政解决的途径,还不习惯也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大量的复杂事务时,常漠视法律,依然习惯于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一味以不扩大事态为目的,丢弃法治原则,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尚未被人们所接受。

(二)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农村地区的法治文化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构成,两者息息相关。作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乡镇所在地,其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氛围的影响十分明显。局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乡村文化生活贫乏苍白。在一些社会文化环境较差的地方,文化设施还较为缺少,文化活动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赌风盛行,迷信成风,不健康的书刊、音像泛滥,并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因而严重地毒害了社会空气,戕害了青少年的心灵,导致有的青少年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少数地方政府的随意行为造成农民对法律信仰的缺失。

有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传统上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尊从,使得乡镇区域常常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区域而存在的,这就使得乡镇执法主体的行为对区域内法治文化的状态发生重要影响。在一些社会文化欠发达、法治环境较差的地方,有的乡镇干部因自身文化和法律水平的局限,未能依法正确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有的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区域内依然是传统的人治氛围;有的公款吃喝成风,参与赌博成癖;有的受地方势力、家族利益所左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想方设法谋取私利;甚至有的干部自身违法乱纪,贪污受贿。其负面效应所及,污染了一方的社会空气,致使部分农民对法律的信仰难以养成,对法律正义的期待难有信心。

三、加快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如何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以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保障农业和农村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逐步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步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可把以下几方面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宣传,营造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

“五五”普法规划首次将农民列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为此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培育农民的现代法治意识,引导他们尊重法治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营造出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使依法办事成为人们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使法律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可缺少的武器。法制宣传教育所具有的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功能,在推进法治的过程中正是承担着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村镇规划的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招标投标、城乡流通体系有序构建、农民工权益的切实保障、社会治安的和谐稳定等,都与法律法规息息相关。因此,在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中,要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农村“大普法”的格局,结合当地农村的特色和实际,以“关注民生,普法惠农”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梓、丰富多彩的农村普法活动,把法律真正交给农民,使农民了解法律,使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深入人心,使法律能够在广大农村扎根开花。在普法过程中,首先要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出发,树立人文的普法理念,从法律对农民的思维、道德、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入手,通过法治文化的传播提高农民的法律文化素质,从而形成一种依法办事、循法而动的行为定势。要以村级“两委会”成员、党员、村民代表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注重选择农民身边需要的法律,开展普法互动活动,让农民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关注转变,把事关农民切实利益的《合同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摆在突出位置。要利用村级服务中心的农民法制学校、法律图书角、法制宣传栏、新闻媒体、法制文艺等平台,大力宣传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使之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融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让农民对普法宣传效果看得见、摸的着、记得住,并从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

(二)完善农村民主制度,构筑安定有序的法治屏障。

要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契机,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强化村民自治,实现从“人治”向“法治”、“制治”的转变。要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依法享有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利,扎实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人,成为民主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从而不断促进广大农民群众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的提高,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做到“民选干部为人民、民选干部受监督”,同时要求村干部主动带头守法,使村级决策管理和财务活动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的轨道,还政于民,对村民负责,受村民监督。

(三)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的精神支撑。

构建和谐法治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要从法律制度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还要提供教育和引导,从道德文化上营造谅解宽容的和谐意识,提供和气、和睦、和谐的精神支撑,为法治和谐农村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社会基础,形成社会进步的凝聚力。要建立起以法律为核心的农村新道德体系,推动法律与道德走向统一。要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及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宣传教育,同时,还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开展禁毒、禁赌等专项斗争,消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以净化农村社会环境,促进农村形成学法律、讲道德、树新风的文化氛围。

(四)加强涉农执法力度,打造依法行政的法治环境。

加强对农民的司法保护,依法切实维护农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为此要合理设置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机构,降低农民的诉讼成本。要建立高素质的农村司法队伍和涉农执法队伍,保证其独立、公正,依法行使职权。要坚决打击各种坑农、害农的犯罪活动。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和非法吸收农民存款、集资诈骗、赌博等犯罪活动。要落实村“两委会”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建立健全村组干部监督制度,推动村务财务公开。要落实农民群众工作,妥善解决农民群众反映的非诉类问题。强化执法监督,完备执法监督机制,严肃纠正和查处各种执法不严、执法违法行为,定期对执法、司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实施,树立法律的权威。

(五)健全利益协调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法治机制。

建立和谐法治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注重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法治机制和利益协调制度。

一要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慈善救济、优抚福利、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救助机制,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就业、就医和子女就学资助制度,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利益驱动而形成的不稳定因素。

篇(9)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内驱力。当前,在我国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讳言,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与法治社会相悖的现象,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则是最深层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离开了法治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民有9亿生活在农村,要加快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基于扬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需要。

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治”文化,是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重礼轻法,重德轻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轻民,重义务,轻权利等等。这些传统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着阻碍作用。要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并借鉴国外现代法治经验和整个人类文明成果,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

(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治社会,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农村法治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首先,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也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法治文化有助于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保障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现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当前农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治文化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漠,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当前,阻碍农村民主法治进程、影响现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

(一)长期人治历史造成了人们畏法息讼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由于我国传统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农村一些地区至今还缺乏现代商品社会所具有的那种民主政治的传统,有一些农民的权利和平等竞争的意识比较淡漠,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有的农民受封建社会“法即刑”观念的影响,片面视法为惩罚的工具,视寻求司法诉讼为畏途,每遇纠纷和冲突,往往依凭“乡下事乡下了”的传统,寻求“私了”或纠缠于行政解决的途径,还不习惯也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大量的复杂事务时,常漠视法律,依然习惯于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一味以不扩大事态为目的,丢弃法治原则,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尚未被人们所接受。

(二)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农村地区的法治文化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构成,两者息息相关。作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乡镇所在地,其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氛围的影响十分明显。局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乡村文化生活贫乏苍白。在一些社会文化环境较差的地方,文化设施还较为缺少,文化活动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赌风盛行,迷信成风,不健康的书刊、音像泛滥,并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因而严重地毒害了社会空气,戕害了青少年的心灵,导致有的青少年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少数地方政府的随意行为造成农民对法律信仰的缺失。

有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传统上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尊从,使得乡镇区域常常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区域而存在的,这就使得乡镇执法主体的行为对区域内法治文化的状态发生重要影响。在一些社会文化欠发达、法治环境较差的地方,有的乡镇干部因自身文化和法律水平的局限,未能依法正确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有的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区域内依然是传统的人治氛围;有的公款吃喝成风,参与赌博成癖;有的受地方势力、家族利益所左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想方设法谋取私利;甚至有的干部自身违法乱纪,贪污受贿。其负面效应所及,污染了一方的社会空气,致使部分农民对法律的信仰难以养成,对法律正义的期待难有信心。

三、加快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如何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以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保障农业和农村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逐步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步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可把以下几方面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宣传,营造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

“五五”普法规划首次将农民列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为此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培育农民的现代法治意识,引导他们尊重法治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营造出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使依法办事成为人们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使法律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可缺少的武器。法制宣传教育所具有的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功能,在推进法治的过程中正是承担着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村镇规划的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招标投标、城乡流通体系有序构建、农民工权益的切实保障、社会治安的和谐稳定等,都与法律法规息息相关。因此,在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中,要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农村“大普法”的格局,结合当地农村的特色和实际,以“关注民生,普法惠农”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梓、丰富多彩的农村普法活动,把法律真正交给农民,使农民了解法律,使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深入人心,使法律能够在广大农村扎根开花。在普法过程中,首先要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出发,树立人文的普法理念,从法律对农民的思维、道德、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入手,通过法治文化的传播提高农民的法律文化素质,从而形成一种依法办事、循法而动的行为定势。要以村级“两委会”成员、党员、村民代表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注重选择农民身边需要的法律,开展普法互动活动,让农民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关注转变,把事关农民切实利益的《合同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摆在突出位置。要利用村级服务中心的农民法制学校、法律图书角、法制宣传栏、新闻媒体、法制文艺等平台,大力宣传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使之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融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让农民对普法宣传效果看得见、摸的着、记得住,并从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

(二)完善农村民主制度,构筑安定有序的法治屏障。

要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契机,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强化村民自治,实现从“人治”向“法治”、“制治”的转变。要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依法享有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利,扎实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人,成为民主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从而不断促进广大农民群众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的提高,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做到“民选干部为人民、民选干部受监督”,同时要求村干部主动带头守法,使村级决策管理和财务活动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的轨道,还政于民,对村民负责,受村民监督。

(三)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的精神支撑。

构建和谐法治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要从法律制度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还要提供教育和引导,从道德文化上营造谅解宽容的和谐意识,提供和气、和睦、和谐的精神支撑,为法治和谐农村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社会基础,形成社会进步的凝聚力。要建立起以法律为核心的农村新道德体系,推动法律与道德走向统一。要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及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宣传教育,同时,还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开展禁毒、禁赌等专项斗争,消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以净化农村社会环境,促进农村形成学法律、讲道德、树新风的文化氛围。。

(四)加强涉农执法力度,打造依法行政的法治环境。

篇(10)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__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__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争创__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 万吨,油料总产 万吨,种植中药材 万亩,生姜 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 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 万亩,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水果 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种植业基地面积 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 家,其中省级重点 家、__市级 家,产值过亿元的 家,农民专合社 家,家庭农场 拥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个,带动农户 万户,联结基地 万亩;农产品初加工 以上,精深加工 以上。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有序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底,土地流转面积达 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 %。进一步完善合作经营机制,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2年底,全市经工商注册的专业合作社达311家,注册资本12.2亿元,合作社入社农户和带动农户占总家庭承包经营农户的61.8%,成为组织生产和联系市场的重要纽带。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到2015年底,全市培育10—100亩以上规模种植大户11560户,其中种植100亩以上大户达到586户,种植面积9.1万亩。

——农旅结合共融互动。古城周边、__景区等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初步统计,全市发展农家乐 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达20多家,实现年产值8500万元,销售农产品1万余吨;建立水果玉米、特色红薯、彩色花生等农餐对接特色农产品基地1.25万亩。

——基础条件有效改善。农村公路、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稳步推进。到2015年底,全市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 余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三级以上标准农田达到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设施农业面积发展 亩,累计发展户用沼气 户。

——服务体系初步构建。深入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和植物疫病防控有序开展,农业标准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农业生物灾害得到有效防范。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与生产经营服务,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构建。

(一)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

部分乡镇干部、群众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还未真正形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观念还未真正确立,以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对较慢,“小而全”生产方式特征还很明显,产业模式还未真正突破,农业的弱质产业地位还未真正改变。

(二)发展动力明显减弱

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国内外倒挂、“黄箱”政策接近上限两个“天花板”挤压,和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约束趋紧两道“紧箍咒”制约,原有发展动力明显减弱。__人均耕地等资源低于全省水平,中低产田土高达60%以上,有效灌面只有40%左右;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产品品种特色、品质特色、品牌特色不够突出,比较优势不明显,发展效益不凸显

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基本上以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上自谋出路为主流,营销方式单一、组织化程度不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薄弱

一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成果供给不足,转化率不高,支撑和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标准化工作推进不快,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商品率和资源产出率的技术成果明显不足;农业疫病防控技术和资源替代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能力较弱,依靠科技振兴农业、依靠科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增加农业附加值还未真正实现。二是农技推广运行机制不完善。乡镇农技人员主要工作精力

未用于农技推广服务。农技队伍年龄偏大,专业结构和整体素质偏低,大多农技人员缺少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已有的农业社会服务机构承担社会化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服务农民作用有限,制约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五)农业发展面临巨大人才缺口

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农村实用型人才“青黄不接”;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严重。

(六)龙头组织带动性辐射性不够强

一是龙头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2015年实际销售收入总额不超过 亿元,“亿千”企业不多,企业盈利能力不强。大部分农业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科技创新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企业人才引进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现代管理能力不强。二是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已建立的专业合作社大部分规模小,服务层次比较低,部分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到位,机制不灵活,与社员的利益关系不密切,存在无固定资产、无股份资金、无固定场所和无销售市场等“四无”现象。三是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企业发展产业化基地较少,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订单质量不高,同时缺乏对下游农户进行足够的种植培训、技术指导等服务,影响了生产过程中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使农户种养殖收益受到一定影响。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自身发展局限,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不明显。

(七)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不高

虽然逐年加大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总体来看,一是规划滞后。主要是传统农业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存在差异,对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适用性不强。二是设施薄弱。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三是管理缺失。土地不集中、种植不连片等问题造成渠道等农业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加上部分群众素质不高,“建而不管”、“建而不用”、“各自为政”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农业基础设施使用效率。

(一)指导思想

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遵循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安全放心、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用统筹的理念规划农业,用工业化的集约经营理念管理农业,用市场、质量、竞争的理念经营农业,以建设“中国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市”为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__、__、__三大园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推进不同区域农业的差别化发展为路径,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和政策支持、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科技驱动、更加注重服务和法治保障,加快构建一二三产融合互动、种养加一体、农旅显著结合的现代农业结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立农。走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路子,以构筑循环体系、推广新型种养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建立完善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努力实现农药化肥施用总量减少,农作物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废弃农药包装物与农膜基本有效回收的目标。二是坚持改革活农。以调动和发挥农业生产经营者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农村资源要素配置优化、最大利用为目标,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主线,以建立确权、赋权、活权、保权的要素市场为重点,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产权流转体系,继续保持农业经营体制先发优势。三是坚持科技兴农。立足需求和应用导向,完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农机农艺融合机制,大力推广适合我市应用的先进农业技术,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设施增地,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坚持“大院名校”与“乡土人才”并重,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四是坚持质量强农。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以全国放心示范县创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应用为载体,突出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加快构建起生产经营规范、监管全程有力、质量安全优质的农产品质量建设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成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五是坚持多措惠农。综合运用改革、政策、市场、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大农业投资,倡导“万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稳步提高经营性收入;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落实支农政策,切实保障转移性收入;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持续增加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六是坚持依法治农。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发展、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稳定等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农业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确保现代农业发展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在法治框架下活动,在法治保障中更健康、可持续前行。

(三)发展目标

——主要农产品供给目标。到2020年,我市粮食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达到40万吨以上;油料总产达到4.0万吨以上;中药材、生姜、优质粮油、蔬菜、水果等5大产业整体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耕地质量建设目标。到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项目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耕地地力提高l~2个等级,增强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产品品质优化目标。到2020年,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稳定在80%以上,其中国际二级以上优质稻力争达到40%;玉米专用优质率达到55%:优质专用薯类商品率达到65%;“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到95%以上;柑桔优质果率提高到70%以上;精细蔬菜比例达到60%以上;重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达到 个以上,绿色食品达到 个以上,有机食品达到 个以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达到 个以上。

——农业支撑条件水平目标。2020年,全省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10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的覆盖率提高到8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

——农民收入与自我发展能力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5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5万人次,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农业生态环境目标。到2020年,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占适宜农户的80%,基本普及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化养殖场粪水沼气化处理率达到80%,实现“粪便肥料化,粪水沼气化”目标;以烧柴为主的农户省柴节煤炉灶升级换代率达到90%;新农村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通过净化沼气池进行有效治理;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配方施肥使用面积达到80%以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不断提高秸秆、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区水稻秸秆还田率达到95%,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

全市生态休闲农业总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生态休闲农业农庄(企业)达到30户。创建国家级生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0个,发展规模以上“农家乐”200个,培育经营规模上千万元的生态休闲农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带动发展一大批成长型的中小型生态休闲农业企业。(一)增强粮油生产能力

粮油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120万亩左右,粮油总产量保持稳定在40万吨以上。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结合实施国家千亿斤增粮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造等项目,到2020年努力,全市规划建设3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体达到年亩产吨粮或亩产值达到万元的生产能力。一是藏粮于地。认真落实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措施,集中连片建设10万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灌溉保证率达到8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秸秆还田达到85%,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用药量减少30%以上,可控降解地膜推广使用量占总使用量的30%以上,不可降解标准地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二是藏粮于技。加快新品种推广,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大力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建设粮经复合型产业基地10万亩,集成推广应用综合技术,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达到8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面达到100%,农产品无公害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三是藏粮于民。积极调动农民种粮储粮积极性和提升农民素质,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保证种粮农民合理收益;改善种粮农民的储粮条件,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培育3000户种植100亩以上的粮油生产型家庭农场、50家种植500亩以上的专合社。

(二)构建“三区四带五群”发展格局

“三区”:即以__、__、__、__、__等5个乡镇(街道)15个村为核心,打造__农业农村综合区;以__、__、__、__、__、__6乡镇40个村为核心,打造__现代农业园区;以__休闲农业园、____特色蔬菜示范园、____中药材示范园、国道347线川明参生姜等特色产业为核心,打造__生态特色产业示范区。“四带”。一是以__古城、__院景区、__河湿地、老观古镇、__片区历史文化遗存和升钟水库等为依托,规划建设3个主题农场、3个农业文化园、10个幸福美丽新村、10处景观田园、50户五星级农家乐为节点;进一步完善__休闲农业园,争创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加快中国农耕文化(__?耕心之旅)体验园建设,打造集生产、加工、观光、体验、运动、住宿、餐饮、购物、养生为一体的4A级度假休闲运动景区;努力打响__博世葡萄节、__枇杷节、__柑橘节三大农业休闲采摘节庆品牌。构建__到__和__、__到__河湿地和老观古镇、__到__片区文物遗存和升钟水库为重点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二是以__、__园区为重点,建设4万亩晚熟柑桔、猕猴桃、伏季水果等优质水果产业带。三是以彭城万亩蔬菜基地为重点,包括__、__、__、七里、彭城、__、__、__等乡镇,建设3万亩城郊保障型商品蔬菜产业带。四是从__到三庙建设5万亩川明参、5万亩生姜特色农业产业带。“五群”。即以生态休闲农业、川明参、生姜、城郊保障型商品蔬菜、优质水果等五大特色效益农业产业群。

(三)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拓展农业多功能,依托龙头企业将产业链、价值链与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到2020年,全市部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家,省级以上达到10家,__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家,产值过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家,规范发展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型家庭农场5000户,农产品商品化处理率达到50%以上,品牌销售率达到50%以上,产业化带动农户面达到7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市生态休闲农业总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生态休闲农业园区(企业)达到30户。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0个,发展规模以上“农家乐”200个,培育经营规模上千万元的生态休闲农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带动发展一大批成长型的中小型生态休闲农业企业。

(四)着力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促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区域布局相协调、以集中育苗、育种为重点的良种繁育基地。积极实施10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推进农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促进新型农民培养。重点加强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农业节本增效控害、重大病虫综合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农产品贮运保鲜和精深加工、农业节能减排、农业信息化、农业抗灾减灾等领域的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重点突破和熟化种子种苗、水稻机插、油菜机收、病虫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技术。

(五)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到2020年,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稳定在80%以上,其中国际二级以上优质稻力争达到40%,玉米专用优质率达到55%,优质专用薯类商品率达到65%,“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到95%以上,水果优质果率提高到70%以上,精细蔬菜比例达到60%以上。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全市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通过认证的“三品一标”农产品50个以上,基地面积50万亩以上,“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全市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60%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10个以上。

(六)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加强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坚持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大力推广粮经轮作“千斤粮万元钱”模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实施粮食作物与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的间(复、套)种、水旱轮作、立体种植,大幅度提高粮田综合经济效益,实现稳粮与增收的有机统一。大力推广应用种养结合的新型种养模式,形成“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共赢”的发展格局,实现种养平衡发展。大力创新和利用“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作畜禽饲料、还田肥料、食用菌基料、沼气能料利用,促进农业废弃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积极推广应用农作物高效节水微灌、肥水同灌、钢管大棚、避雨棚架等设施,着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深入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培育农村沼气服务组织,健全沼气服务网点,多渠道扩大“三沼”综合利用。到2020年,农作物秸秆、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80%和80%以上。加快推行农业生态化。严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范工业和生活污染影响农业生产。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加大有机肥、生物农药推广力度,降低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提高肥药利用率,减少氮、磷等排放,推进农业薄膜等废弃物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减轻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到2016年,测土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率均达到80%以上,化肥利用率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10%。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土地占有、承包、经营、收益“四权分置”,积极推动集体委托和信托模式,优先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实现“土地分散占有、集中连片经营”。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其适应农业生产的分工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帮助农民立足农地发

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扶持农民跳出农地从事非农产业。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八)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

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宣传、电子商务等服务。稳定和加强乡镇农技推广等公益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全面建立农技推广、病虫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鼓励组建农机、粮食、植保、沼气等专业服务组织,鼓励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产品营销、沼气服务等专业化服务。积极采取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会化服务等途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进一步构建营销服务平台,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力争到2020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0万亩,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达50%,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80%。

(九)着力推进法治农业建设

一是切实树立法治理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头尊法、敬畏法律,带头学法、掌握法律,带头守法、捍卫法治,带头用法、厉行法治,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坚定法治信仰、坚守法治理念、坚持法治精神,强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识。增强宪法法律至上意识,始终保持对宪法和法律的敬畏之心,绷紧法律红线不能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这根弦。增强权力法定意识,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遵循法律授权、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增强权责一致意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做到“心中有法、遇事找法、权不离法”。 二是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全力加强执法专业队伍建设,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力量,不断改善执法装备,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高度重视农业法制队伍建设,加强法制机构设置,充实法律专业人员,促进农业法制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注重法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教育培训和知识更新。三是坚定农业综合执法方向,切实做到敢于执法、严格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重点抓好生产经营执法监管,农业生产经营行为监管,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的监督检查。

围绕建设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完善田间灌排沟渠及机井、节水、小型集雨蓄水、积肥设施、机耕道路及桥涵、农田林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开展土地平整,落实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加快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推广应用。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项目

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建设生态高效家庭农场,推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活动,落实示范性家庭农场培育发展政策,力争每年培育示范性家庭农场100个。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规范__市级龙头企业管理,争取新培育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各2家。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切实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组织和带动能力。

(三)农村土地流转项目

力争全市每年新增土地流转1.5万亩以上;建好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制订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考核激励机制。

(四)生态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项目

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建设主题农场、农业文化园等,创建一批景观田园、五星级农家乐。进一步完善__休闲农业园,争创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加快__博世葡萄庄园建设,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星级)企业(园区)1个;以油菜、水稻等为载体,建设农业景观1个以上;加快____休闲农业园区建设,举办农业休闲采摘节;力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授牌。

(五)智慧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

依托农业“三区”建设、主导产业发展和农业主体培育,引导工商、民间资本投入智慧农业发展,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区、孵化园、产业园。

(六)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

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作用,提升农民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组建农机、粮食、植保、沼气等专业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农机调度维修、沼气服务等专业服务。

(七)设施装备提升项目

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设施增地”,大力发展多功能、高性能、经济型农业机械以及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等设施农业,积极稳妥推广农用无人机、秸秆资源化利用设备,深化农机农(牧)艺融合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快粮食生产和主导产业机械化进程。

(八)农产品电子商务项目

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大电子商务发展力度,鼓励发展一批以__名特产品为主的电商化主体,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80%的涉农商家实现上网销售,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组织涉农商家参加农博会、展销会、“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等活动,支持开拓农产品国(境)外市场。完善农业品牌发展激励机制,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平台建设。

(九)“菜篮子”建设项目

积极推动蔬菜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完成2万亩保障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建设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处理好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问题,营造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强化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切实加强乡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其组织指导、服务协调作用。各乡镇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要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支持服务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努力形

成“合力兴农,合力扶农”的良好氛围。(二)加大财政投入

上一篇: 物业总经理述职报告 下一篇: 数学学年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