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5 20:59: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篇(1)

1.教学目标定位明确

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以省级统一考试为教学目标,规定每次考试的过级率,要求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参加省级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并作为学生的毕业标准之一。因此在教学上紧密结合省级统一考试的教学大纲要求,做到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来完成教学目标。除了考试要求过级以外,还积极鼓励同学通过提高班的学习来强化应用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深化。

2.合理安排课程,优化教材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持续下去。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否则学生将会很难入门。目前职校采用的计算机基础教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的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Windows操作系统模块,WORD文字处理模块,EXCEL电子表格处理模块,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模块,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与信息系统安全知识模块。虽然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的逐渐普及,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结合不同层次班级,对学生已经掌握得比较好的内容教师可以少讲,而对于部分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时安排进行多讲、细讲。

3.跟进教学设备,改变教学方式

现在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授课+上机实验”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该说还是比较切合职校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与教学要求的,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出现了学生对授课缺乏兴趣、学生无法及时消化教学内容、学生自学积极性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1)提高办学条件,改变授课环境。使用多媒体教室增加学生用机,然后通过安装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使得教师用机可以控制学生用机。这样一来,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操作演示时可以对学生机进行控制。

(2)提高课件质量,注意精讲多练。一个好的教学课件往往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教学课件的制作不仅要注意内容上的要点提示,还要注意声音、图片、动画之间的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授课内容要结合教学目标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讲,对于操作性的内容要以多练为主。

4.构建配套教学网站,利于学生自主化学习

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实训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点所在,在实训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研究。针对计算机基础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在实训部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突出以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技术,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构建和教材相配套的教学网站,将课程网站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远程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线学习,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示范模版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调动学校全部教学资源,在为课程建设服务的过程中,使所有的教学资源都被“优化”在网上,实现网上授课、辅导、讨论、自学、练习、考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二、我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1.制定考试过级目标

全校每次考试 “过级率”目标定为95%以上。凡“过级率”达到及高于规定的,按学校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2.教学要求

任课教师要按照“普通职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教学及考试大纲”的规定,按质、按时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上机实习、平时作业、检查测试等教学环节都要围绕达到过级考试规定的目标进行;考前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任课教师要与所授课班级学生的班主任加强联系,密切合作,细致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平时学习及应考工作。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5-54-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Xu Lijuan

(Hangzhou Polytechnic, Hangzhou, Zhejiang 311400, China)

Abstract: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is a compulsory public course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objectives,and the actual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deal, that is guided with the practicality, openness and occupation oriented, and "student-centered, take ability as the standard, to the project as a carrier, driven by task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studying and doing", and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form practices i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management,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teaching resource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so on, so as to have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dea; reform practice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A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 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 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

⑴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⑵ 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 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

⑶ 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 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

⑴ 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

⑵ 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⑶ 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

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

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 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 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

⑴ 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

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

⑶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c[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 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 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 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Colleg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TIAN Yongmin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is a core skills course in training compute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s the compulsory basic cours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omputer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faced by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with the current law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rried out exploration on curriculum reform measur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通过对应往届毕业生的回访和调研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使各领域的工作岗位也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当前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显的尤为重要。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初高中就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进入大学以后,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学习,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基础好的同学能有所学,同时又能兼顾到基础相对不好的学生。

(2)教材内容与专业项目联系不够。目前很多教材虽然已采用以任务驱动,实训项目为载体。但这些实训项目与不同专业之间的衔接不够突出,理论知识过重,内容更新不及时,这就造成教材内容不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内容以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授课,依然是全面的讲解课本内容,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让学生学习后感到无所适从。

(3)考核方法不够合理。为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水平评估的指标要求,部分学校把计算机认证考试与学生的毕业证挂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在计算机认证考试中的通过率,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而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计算机认证考试,也不得不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这样,导致许多学生即使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毕业后都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知识来辅助完成工作。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2.1 课程设计思路的改革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以培养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准职业工作者为目标,以“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典型案例应用”为基本原则,按现代办公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编排教学顺序。通过仿真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最终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与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完善教学内容,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多年来,通过不断进行企事业人才需求分析,根据人才需求特点筛选教材内容,以信息处理核心能力要求为主线精选教学内容,以真实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实训内容,突破了传统的知识型讲授,逐步引进行岗位型的能力培养。本课程以职业工作者在现代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为背景,以某大学毕业生成功应聘到公司,在半年试用期内,和部门同事一起出色地完成文案编辑排版、数据分析处理、产品宣传推广等任务为原型,按工作过程和典型任务选择教学内容和安排实训项目。

2.3 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注意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设计是以满足各行各业文职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为目标进行设计的,秉承“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先进理念,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把前后续课程的知识融为一体。通过真实的企业项目工作来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多种教学模块的教学都以“一个大学毕业生从求职到做好本职工作的经历”作为中心,根据“她从事公司文职人员工作为主线”链接所有的模块,较好地贯彻了“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设计教学布局,每模块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高级两部分,同时根据每个专业具体需求不同,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对市场营销、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数据的高级筛选、使用数据透视表分析数据等。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了因材施教。

2.5 完善考核方式,采用以证促学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模块,本课程采取了开放的过程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本课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现了由理论考试到操作技能考试的转变;并且引进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核的方式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组成,改革为平时成绩(占20%)、技能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并且每位同学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认证证书。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6 提供“立体化”教学资源,促进师生互动

本课程利用学校提供的精品课程网络管理平台建立课程网站,内容包括: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课程网络资源、课程特色、作品欣赏、授课录像、实践教学和电子教材等。网络教学资源比较全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课程的总体情况,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或视听作业,通过链接访问各大专业网站,与教师在网上实时互动交流。为了方便师生交流和沟通,任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课程交流QQ群,在群内师生可以就课程问题畅所欲言,同时教师可以利用QQ群共享功能将每次课的实训项目共享给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促进了师生互动。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使各领域的工作岗位也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信息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科学素质,并能站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前列,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篇(4)

为了进一步培养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各院校都开设了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事实上,各大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为了更好的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相关技能的不断提升,逐渐加强了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本文基于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实际的运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内容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础建设。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执教人员加强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用性,基于此就需要相关部门以及教师加强对于常用的工具软件一级数据库技术的教学;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修订,继而由此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手段的构建。相关的调查发展,我国的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手段以及理念的落后,使得相关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也容易在这一过程中失去学习兴趣,继而导致无法提升自身的相关技能。基于此,在进行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着重加强对于教学手段的改革。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立足于教材进行课件的制作,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教学案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以及兴趣。于此同时,还需要开展上机操作课程,实现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程设置方面综合考虑各专业的实际需要。事实上,这一举措的实施不仅能够提升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还能够由此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最终带动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构建。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构建过程中,一般要依托教学大纲展开作业。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上机操作课程的开辟,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使得教师在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还能够不断的提升其计算机能力。基于此,我国的计算机教学逐渐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构建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借助课外时间巩固相关的教学内容,继而最终实现了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的熟练。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方式的构建。事实上,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使得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以及发展,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无法满足现代计算机应用教学的要求。基于此,就使得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对于计算机课程考试方式的构建。目前,在进行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进行考核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一般采取上机考核的方式。一般而言,这种考核方式的构建能够充分的反映出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以及应用水平。

其实,高职院校在开展考试方式构建的过程中,还需要按照图1所示的流程进行计算机试题库的完善。事实上,相关措施的实施能够推动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了解以及评判。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关于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笔者选用四川省某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展开具体的论述,相关内容如下。

(一)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组。为了高效的实现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以及相关教学目标的实现,相关部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对于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并由此带动了课程教研组的建立。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该校根据实际的招生规模以及相关专业设置的清况,将非计算机类专业按文、理科进行划分,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相关教学目标、标准、内容以及考核评价标准的构建。事实上,通过这一措施能够实现相关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并带动学生对于相关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

(二)进行分层分班教学。此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该校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逐渐推行分层教学法。在这一过程中,该校的相关部门对新生了进行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摸底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将新生划分为根不同的等级和层次,一般分为高中低三等。

此后,再根据每个等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教学方案以及目标,继而实现了针对性教学,推动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以及对相关技能的掌握。相关的教学实践显示,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使用分层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并最终实现了学以致用,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结语:目前,我国的教育部门逐渐加强了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高职教育逐渐适应时展的需要,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事实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相关的教学效率,各计算机执教者都加强了对于该教学模式的构建。本文主要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以四川省某高职院校为例,阐述了相关教学方式的实践。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必将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5)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已经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得热门话题。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值得我们关注。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不容乐观,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差,学习成绩差,“三差”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入学时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由于在初、高中阶段学校开设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已经熟练掌握,而有的却因为地域因素或家庭贫困等客观原因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容易感动枯燥乏味。再者,很多新创办的高职院校在师资、教学环境和硬件条件等方面都没有达到相关要求,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础好的学生不愿学,把精力浪费在上网聊天、玩游戏上,甚至旷课;而基础差得同学有觉得学习很吃力,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从而产生厌烦情绪,放弃学习。所以,老师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实践性教学方法。

二、优化教学环境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特点是一门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操作性强,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决定了传统的黑板教学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容易把一些问题抽象化,使教师授课变得枯燥死板。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师,保证上课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结合具有强大功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边讲解边演示,采用逼真的动画,真实的声音、精美的图片和精炼的文字,由浅入深,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进行现场教学。把师生“教”与“学”距离缩小,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延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二)课内实训项目与课外实训项目相结合

计算机机房安装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提升实训课教学质量。安装电子极域教室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学生在自己本机上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教师的操作演示,这对学生的操作学生有很大帮助;并且通过该软件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加强实验课堂的管理力度;教学素材共享和收发作业更加便捷,使学生能更好地投身于学生。

三、理论教学实践化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定科学、先进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积极实行“讲一,练二,考三”的教学模式,精讲,多练,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进行实践性教学。教材上的内容要比大纲的内容多,教师应把握好大纲,突出重点,有的放失进行教学。理论课要精讲,尤其基本理论知识,点到为止,只强调重点,其他让学生自学。多给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是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在课前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实训项目。设计的实训项目必须在保证内容的实用性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教学式的可操作性和实训项目完成手段的多样性原则,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角色从“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志。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首先想如何完成实训项目,这就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为了完成实训项目,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相互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学会了使用网络,计算机等各种技术和设备,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考核与社会的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学有所得,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实现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接轨,把计算机技能鉴定考试纳入正常的教学中,与毕业证书挂钩,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学以致用,通过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双证融通,突出了计算机的实践性教学。目前计算机证书考试的种类有:1、信息产业部主办的软件水平考试;2、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3、劳动部主办的高新技术技能测试。

以上几种考试对象各不相同,程度也有区别,学校可以结合本校生源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考试种类,进行可行性分析后,纳入到实践性教学范围中。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考试,学历在整体上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证书则在一个侧面反映持证者的能力。例如同一个班的两个毕业生,都有大学毕业证书,但是一个英语通过了6级,计算机通过4级,而另一个英语通过4级,计算机通过了2级。显然前者在求职中比后者具有更大的优势。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不少毕业生手中拿着四、五个证(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书、还有公务员考试证书、驾驶证等),以证明他的能力。

(三)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所谓分级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或知识水平而采取的分模块,分快慢等级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充分挖掘了每个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级教学理念符合高职的教学思想,实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把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达到大致相同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在教学过程中你追我赶,共同进步,最后达到教学总体的预期目标。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得教学原则。通过分级教学,原来基础好的学生,在知识,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扩充,基础差的学生因为加强了基础操作,操作熟练了,学习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分级教学使教学地到整合,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篇(6)

一、实验教学学分制的内涵

实验课程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学分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为基础,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学分制要以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核心,以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为重点。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下,实验教学实行学分制施行是适应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要做好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就必须针对现行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计划性模式,从实验方法到报告的编写完成,整个过程都是由实验教师事先制订好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性,使得实验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要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必须积极扩展实验教学内容及层次,给实验教学注入新内涵。同时,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实验教学学分制,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资源上,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实验教学变得更为直观,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掌握实验操作要领;课后复习,回顾实验过程,以巩固知识。从实验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会使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发挥出更为重要、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

实验教学内容建设的核心层面分别是总体结构的优化和实验内容的优化。其中总体结构的优化即通过不断调整和组合各实验项目的组成以及各实验之间所建立的组织关系,使实验项目各要素相互配合,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实验内容整体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特别是课程内容的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优化的课程内容应该不是原来的课程内容的机械拼凑,而是一种有机的组合、新的创造,在保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拓宽知识性,把广度和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的特点,结合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编写出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充分灵活性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方法体系构建

1、分类、分层次教学

把学生按专业分类和理工类。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简单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分层次即把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项目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类实验项目,其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打基础、为后继课程做准备;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实验课程,核心内容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系统开发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应用工具,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学习的辅助手段,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竞争力,其内容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专业应用实际设置课程。如人文等专业学习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和图片处理;理工类专业学习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应用等。根据学生专业需求构筑计算机知识结构,这种实验教学体系是把学生专业背景引入实验教学中,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其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2、短学期、模块化教学

短学期教学是把实验课程教学时间分为多个周期,每个周期实验教学各有侧重。如秋季学期以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为主,同时辅以应用工具软件类实验;冬季学期以办公事务处理软件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类实验;春季学期以网络应用和网站设计开发为主,并辅以数据库应用技术类实验,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项目学习。除了基础部分计算机实验项目外,还要增加多层次的实验项目,如程序设计类、应用工具类、系统开发类等等。实验课程内容模块化是将每个实验模块按不同等级要求进行设计,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选择学习相应模块的实验,同时把实验各模块相结合,这样既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内外结合教学法

课内实验按内容分模块组织,以项目形式教学。主要以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基本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实验重在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初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外实践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重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设计的训练,主要包括综合程序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等,不同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专业知识和能力及今后专业需要有所侧重。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训作业素材,由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拓宽所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计算机技能大赛,如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4、按专业分类法

模块化教学模式增加了实验教学灵活性,但不分学科专业、统一的教学要求对满足某些专业的知识需求是不够的。以经济管理类专业、艺术体育类学生为例,主要开设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类实验,但只学这些是不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可能还需要掌握一些能帮助他们实现数据处理的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网页制作等,SPSS软件使用、网页三剑客等实验项目;对于艺术类尤其美术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可能会更多,如Photoshop应用、动画设计、影视制作类软件的使用等。

三、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结合已经变得密不可分。学校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将所有的资源纳入实验平台管理范畴,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布局,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教学资源的构建不是体现在各种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针对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为教与学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具有的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实验教学资源应为纸质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现实与虚拟实验平台等,其中,实验教学网站建设是条件,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实验教学软件建设是核心,支撑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建设是保证。

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络或校园网设施开展实验教学计划的信息管理系统,该体系最突出特点是,能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网络资源,各类实验人员可以接受到一流的实验教学内容,有力地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网上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由于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以推动各学校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新内容、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同发展实验教学。

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有些实验一定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有些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对于可以不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需要在实验手段上做出相应的转变。目前的高校基本都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不应该仍然机械地要求学生都到实验室来上机实验,而是提供更加灵活的实验平台和实验资源,更加方便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完成实验。如计算机组装实验教学,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计算机组装课程中所需的硬件和实验过程进行仿真,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验设备的不足和计算机硬件高速发展的问题。

四、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学校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学分制特点,制定各专业模块式实验教学计划,规定各专业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必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保证了学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必修实验课教学计划是由基础实验技术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构成。选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所学专业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选修,体现因材施教而开设的实验项目。

五、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185-01

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一技之长,直接和社会上各种就业岗位接轨。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普及,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各个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下面就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进行一下探讨: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

在高职院校中,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的设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课”:WindowsXP、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等,这些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课是必开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因为学生就业以后很可能会用到这些软件。

(二)程序设计课:主要包括VB、C语言、SQL Sever等数据管理课程。学习这些课程,可以扩充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可以参加考级,为以后就业提供一个凭证。

(三)网络技术课:主要包括网络基础、网络技术应用等。这个课程的开始,让学生把计算机和网络联系起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

(四)“开展专业技能综合课程”:主要是为了结合专业的需要,加强学生解决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能力。例如,装饰装潢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课程方面,必须开设PHOTOSHOP和3DMAX。只有掌握这两门课程,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目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仍然被广泛采用,并且坚持以教师为中心,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抹杀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一样。

(三)学校教学条件制约。由于招生规模的大幅度上涨,学校的机器台数与学生人数比下降,这样就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上机实践。

三、计算机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可以采取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教师不再是“填鸭者”,而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并且强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完善认知结构。

(一)提出任务式教学,增添学生学习动力。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时,对于“筛选”这个功能,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哪个是筛选功能,而是让学生把班级学生上个学期的成绩单制作出来,然后把每个学科超过90分的同学姓名统计出来。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找Excel中各个选项的功能。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可以增添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面对问题情境,学习者能否一开始就采用积极的态势,对学习的成果影响较大。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首要在于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接受任务后,在极大的兴趣驱使下,会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例如,在讲授authorware之前,可以让学生观看用authorware做出来的作品的效果,尤其是动态效果。让学生充满好奇,充满期待去学习这个软件。有了这样的外界刺激,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学习了,效果一定会很好。

(三)积极交流讨论,认真组织协作学习。把学生分成小组,大家积思广益,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例如,在学习3DMAX的过程中,让学生创建一个立方体,直接创建立方体我只用1秒钟,而且点击鼠标两次就可以,而画线挤出的立方体需要点击鼠标四次,而且时间大概也在4秒钟。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不一样,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方法。经过小组协作,互相交流,大家就可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是教学当中重要的因素,即使是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中,教师仍然是最重要的引导教学的角色,所以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路人”,掌握方向的指挥者,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掌握最新的信息和知识,这样才能给学生指出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把探究式教学方式搞好。

【参考文献】

篇(8)

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出现有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差异大。有的学生进校前已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的学生则没接触过计算机知识,甚至不会开关机。

2.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所云,教学效果较差。即使有些学校采用PPT课件在投影仪上演示和讲授,但仍有不足之处,学习过程多以教师为主,授课速度快,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调动。

3.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操作能力不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包含Windows、office和网络知识等,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相关的知识点也越来越细化,然而教学的学时数则越来越少。学生在课内没有时间练习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造成学生的操作能力不强。

4.评价方式单一,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水平。很多学校仍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评价计算机基础课,虽然有些学校采用了无纸化考试,但因考试系统的局限性,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要解决以上四个问题,我们首先提出一个教学方法是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研究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研究的突破口。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1.根据教学目标分层次。入学前文化层次为高中或者初中的学生分在初级班,文化层次为中专的学生因之前已经学习过基础的内容,因此划分为中级班或高级班。2.根据教学内容分层次。初级班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Word、Excel 、PowerPoint、网络基础等相关知识;中、高级班的教学内容除包含上述知识外,还需从二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科目中选择其一。3.根据课堂教学分层次:①分层备课;②分层授课;③分层练习;④分层辅导。4.根据评价分层次。教师评价一个学生,不只是看一次考试成绩,而应注重学习的全过程,从而给出综合的评价。

分层教学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分层教学注重个性化的教育,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分层教学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

其次,要解决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四个问题,我们还要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考试方式等方面做必要的改革与尝试,下面我们来分别阐述下:

1.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现场教学,促进学生的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计算机的现场教学是在机房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计算机教学中向学生演示操作过程,让学生随时动手实践。多媒体网络环境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课堂教学多样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场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能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师生的教与学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创造思维。

2.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措施。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做到: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辅助教学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给出结果,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的提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我们用一个案例“学生成绩统计表”引出Excel的概念及功能。通过“名次”列的显示,引出“排序”的概念;通过“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方法,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经过教师的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了快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环境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3.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高职的教学特色。《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多,学时有限。要把这门课程学好,我们选用教材就应以照顾不同基础和不同需求的学生为原则,做到: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满足学生取得证书的要求;满足学生专升本的要求。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层次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把考取国家有关技能证书所需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如:国家职业技能“办公软件应用操作员级、高级操作员级”、“国家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等。

4.考试方式的改革,实现无纸化考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考试评价的局限性;考试内容重理论轻能力;传统的卷面考试信度较低。而无纸化考试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纸化考试采用计算机随机抽题,命题与评卷都是程序化,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减少了无关因素对考试的影响,使考试成绩准确可靠。

总之,计算机技术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篇(9)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在教学方面,使用的都是旧教材、旧思路,已不适用当前的课程设置。在教材的选择上,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行编写适用于自己学校的校本教材。这样,可使各学科之间既有良好的衔接,又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同时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计算机基础课现状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比较喜欢上机操作,在学习过理论课后,上机操作立刻就会看到结果,这是他们感兴趣的主要原因。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大多不喜欢计算机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几乎所有的中职学生都喜欢上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喜欢上网、打游戏、聊天,就是没有合理地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学习、增长自己的学科知识,现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课程改革探索

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基础应用几乎渗透到全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为适应变化,我们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

1.依据人才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计算机的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改革要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同时也要改革课程内容,根据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例如:现在的企事业单位都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建立了局域网,对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网络的维护和办公软件广泛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校本教材中,能够体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不脱节,易学、易懂、即学即用的特点,真正让学生不溜号、看得懂、学得会。

2.合理安排理论课和上机实践课的比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课与上机课的课时分配比例,如果有条件最好理论课也在机房上,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让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3.改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采用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教授制作Excel电子表格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物着手。比如,做一张期末成绩表或是一个课程表等,鼓励学生创新,对有创意、新颖的方案给予全班展示并登台讲述其设计思路和制作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4.改变计算机课的考试模式

计算机课的考试应该包括卷面笔试和上机操作两部分,上机操作的成绩最低不少于总成绩的30%。上机操作考试内容可以只设定一个大方向,例如:设计编辑一份校内报纸,要求4版,第1版有报头,其他各版均有主题,并且每版内容要和主题贴切,使用的文字及图片素材可以从相关网页下载或从其他渠道获取。可实现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性格也多种多样。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能力培养,取得最大的效果呢?可以利用学生的多样性格和他们的奇思妙想开展兴趣小组。

在兴趣小组中,适时增加竞赛活动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竞赛过程中,学生会在如何达到最快、最好等方面有千奇百怪的想法。这些想法尽管有些还很幼稚,有的可能已经存在并使用,但毕竟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答案,是他们认知范围内的创新,教师应当予以肯定或表扬。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创新重在思索和领悟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创新的成果或结论。

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职与普通高中的主要区别,在于突出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充分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参照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和理论够用、适度,不求全面、系统的基本原则按需培养、按岗位培养,权衡公共课和专业课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拓宽学生实习实训环境,有针对性地构建课程体系。例如我们在讲解Excel的时候,模拟一家钢铁企业,要求学生制作该企业的工资表,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企业情况,又能熟悉工资结构,从而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企业和用人单位,采取了“用人准入制”,也就是持证上岗。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汉字录入员、程序员、装调师等相关从业证书,这样,就可以为将来的就业拓宽门路。

总之,计算机教学应该在与时俱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适当改变考试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便使学生能适应现在企业和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彭绍东.论计算机辅助学习模式[J].数字与信息化,2003(1).

篇(10)

20世纪90年代德国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即突破学科体系框架,将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加以融合,强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知识的载体,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这种模式注重了学生的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我们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由原有的模块化教学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并作为2009年的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了试点,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检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课程标准

一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是规定该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实施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合理、准确的课程标准的定位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因为计算机基础课是学生入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将服务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所以我们调研访谈了所有专业的专业主任及部分教师,了解了各专业教学对该门课程的相关知识需求,同时了解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需要掌握的相关技能,获得了专业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根据不同专业特色进行分专业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去各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了解了企业目前正在使用的软件,企业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从而获得了企业需求的相关资料,也收集了大量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案例,为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提供了依据。我们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对该门课程入学时的掌握程度、希望获得的知识技能、喜欢的授课方式等,获得了学生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我们邀请了专业主任、企业专家与我们一起制定了课程标准。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定位是根据职场工作过程、专业需求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组织形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架构课程结构,实行情境化教学;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

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在掌握课程技能的基础上,融入了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其中课程技能目标为:能够对计算机软硬件进行日常维护;能够进行资源管理及系统设置;能够运用网络处理信息;能够利用Office软件熟练解决办公应用问题;能够根据专业特点模拟职场,完成不同专业特色综合任务。社会能力目标为: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方法能力目标为:能进行信息处理、分析;能进行沟通与总结;能制定计划并实施。

三、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以任务为载体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组织形式,实行情境化教学,通过对企业与专业的调研,我们归纳出22项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知识体系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见表1)。

学习情境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学习情境设计要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想的要求,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实现对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学习情境的前后排序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排列;在学习情境的具体实施中,专业不同,各情境完成的具体任务也会不同。例如,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要求学生会利用网络收集旅游相关资料;下载使用图片专家、DV编辑软件等旅游相关软件;会利用Word制作风景介绍、游览行程表文档,进而排版旅游杂志;利用Excel软件制作、分析旅行社报表;利用PowerPoint制作旅游宣传画册、影集;最终组成团队来完成旅行社日常综合性任务。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则是要求学生制作幼儿画刊、营养食谱、动画课件等。

每个学习情境的完成又是建立在以任务为载体的具体任务完成的基础上,例如在第三个学习情境“利用Word排版杂志”中,包含了创建规范的文档、制作表格、制作图文并茂的文档、制作目录、制作个人简历表等工作任务,通过这些由简到难的典型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具有Word文档的建立、排版、页面设置、图文混排、表格制作、摘要目录的制作能力,从而能够完成杂志的排版。

各学习情境具体的任务组成如下:

情境一,按需求管理个人计算机由认识计算机的组成(2学时)、查杀计算机病毒(2学时)、建立个人的文件管理系统(4学时)组成。

情境二,利用邮箱传送搜索到的产品信息由网上信息的搜索下载(2学时)、利用免费电子邮箱收发文件(2学时)组成。

情境三,利用Word排版杂志由排版杂志的技能点的信息收集(2学时)、创建规范的文档(4学时)、制作表格(4学时)、制作图文并茂的文档(6学时)、制作图书目录(2学时)、制作个人简历表(4学时)组成。

情境四,利用Excel处理销售业绩表由处理销售业绩表的技能点的信息收集(2学时)、数据表格的制作与格式化(4学时)、数据的图表分析(4学时)、表格中的数据处理(4学时)、数据表的综合操作(4学时)组成。

情境五,利用Powerpoint制作各种用途的演示文稿由制作宣传广告技能点的信息收集(2学时)、课件文稿的制作(4学时)、宣传文稿的制作(4学时)组成。

情境六,模拟职场,完成不同专业特色综合任务由相关信息收集(2学时)、职场办公事务的处理(6学时)、操作技能的熟练强化(2学时)组成。

总之,教学内容的设置在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时,力求满足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工具性和应用性的需求,满足岗位的职业需求。

四、按工作过程的六步法进行课程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每个教学情境中,教师仿照实际工作过程,结合相应的任务为学生分发教学任务单,然后分小组让学生按照任务单的要求进行“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在此期间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各阶段的教学组织为:

资讯阶段。教师通过机房计算机的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本次课教学任务单;学生阅读、分析教学任务单,明确工作任务;学生根据教学任务单提供的完成该任务所用的主要知识点自行查阅、熟悉相关操作;教师可依据具体情况加以适当点拨。

决策计划阶段。依据课程特点学生单人或分组讨论,制订工作计划;教师接受学生的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实施阶段。学生动手操作;教师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答疑;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统一讲解;教师提供相应案例学生再操作;教师系统总结本次课知识点。

检查评价阶段。学生对本次课的操作给出自我评价,并记录到教学任务单上;教师利用机房计算机的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完成结果进行抽查演示,学生之间进行工作评估,将对该组评价分值记录在教学任务单上;教师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改进作业;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回收本次课教学任务单及完成任务。

以“网络信息的搜索下载”一课为例,课程实施的“六步法”见表2。

五、编制依据课程标准的多种表现形式的立体教材包

在计算机网络时代,单一的纸质教材已满足不了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需求,为了高效率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制作了立体教材包。

1.编制了适合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基于工作任务的教材和配套实训指导书。

教研室教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编写了适合高职的任务驱动的教材,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实行情境化教学,通过若干个任务模块,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知识内容,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同时也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实训指导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教程中的内容、增强操作技能,实训书保持与课程同步,针对教程章节加强实训训练。

2.制作了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案例库、课后练习的习题库

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制作了适合不同岗位需求的教学案例库,这些案例均为企业调研中获得的实际工作中的相关案例,目前共有99个案例,涉及9个专业,同时配有练习题,教室授课可根据专业选择使用。

3.制作了整套的课程多媒体课件,建立了课程的网络资源

将课件、教学文件、题库与案例库、教材电子版安装于上课机房及校园网中,方便学生下载、学习,并建立与学生交流的平台。

六、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

公正、客观的考评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课程考核方案的制定上,我们将考核分为平日考核(10%)、过程考核(60%)和期末考核(30%)三部分,平日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的考评,满出勤,为10分,旷课一次扣2分,旷课4次没有成绩,迟到早退一次扣1分,学习态度5分。过程考核主要是评定情境任务完成中的表现,采用教师指导量化、学生团队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方法,

过程考评成绩见表3。

期末考核为期末综合操作能力考试,考核全部采用上机操作完成,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期末考评成绩见表4。

经过一学期的试验训练,我们对课程进行了调研,我们对152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529份,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信息的整理,我们获得以下数据:在对课程的评价中,0%的学生认为没有收获;6%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小;55%的学生认为有收获;39%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在对是否喜欢这种授课方式中,1%的学生不满意;71%的学生满意;28%的学生很满意。这些数据也验证了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我们对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安排 下一篇: 家长会校长发言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