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9 13:24: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安塞腰鼓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3、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
4、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10-01
高效课堂是以“学”为主导,以“问题”为主线,紧扣学习的自主性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高效课堂理论研究与实践效果显示看,学习的自主性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大亮点。那么,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一、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传统教学也倡导学生课前预习,但力度不够,有自主学习的因素,更有强制的成分,对预习内容、落实预习的方法等方面引导不够,效果打了折扣。高效课堂背景下的自主学习,需要学科教师在学习、实践、反思中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用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管理来逐渐推进。例如,某语文教师对课文的预习,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1)阅读课文所在单元章节说明,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本篇课文前面的学习导读,明确预习要求;(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3)罗列生字词,并运用字词典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生字词的含义;(4)试回答课后思考题,再读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用自己的教学方式“倒逼”学生自主学习,在长期的教与学中学生被“同化”,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用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兴趣,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高效课堂以问题为主线,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不容小觑。设计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呈现和具体要求,巧妙的问题能够主导文本研读,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做到拓展延伸,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有教师在执教《安塞腰鼓》一课时,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请用好一个‘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来表达你的感受。”回答有“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酣畅淋漓的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等。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主动参与意识非常强,其展示交流让课堂更加灵动。这都来自一个问题的巧妙设计。
三、精心打造导学案,为自主学习铺路架桥
“导”是引导,“学”是目的,“案”是设计。导学案是获得学习能力的渡船。导学案相比传统的教案而言,主张服务于学,它的终极追求是“会学”,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认识水平,精心构建导学案新旧知识的难易层次,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并能逐渐推进,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高效课堂中的导学案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又一个切入点。如一位语文教师编制的《孔乙己》一课的导学案,其课堂探究环节中有五个层次的设计,紧扣一个“笑”字展开。依次为:(1)概括“笑”点;(2)辨识“笑”脸;(3)深思“笑”意;(4)品味“笑”法;(5)反思“笑”脸。在每个层次具体问题引导下,通过层层展开,学生自主返回文本,逐步深入理解,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感受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优质导学案发挥“渡船”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铺路架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81-02
微格教学是发源于美国等国家的一种教学技能训练方式,现已逐步引入国内。微格教学的优势在于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教学技能。一方面,微格教学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微格教学强化从各教学环节入手,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使目标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学习规模小,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一般来说,在微格教学条件下,会采取分组的方式,小组人数相对较少,这种方式不仅使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及相关知识的运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老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指导与评价,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上片面追求应试考试。近年来,随着新课程体系的逐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已经确立了明确的改革方向,小学语文新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得以推广。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重知识积累和考试成绩,而不重能力训练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造成小学语文教学片面追求应试化的观念根深蒂固。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这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潜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2.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仍然是教师单纯教授知识,而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这主要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对学生的学习缺少针对性指导,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3.教学手段运用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也在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手段创新。但是,教学创新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要进行。实际上,虽然小学语文教学开始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但是往往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而没有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所以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微格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微格教学法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当把微格教学模式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以实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1.积极参与观摩示范。在开始微格教学之前,应当组织教师开展培训工作,使他们能够了解微格教学的基本功能以及使用方法等。同时,为了增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可以组织相关教师观摩优秀微格教学录像或名家教学的示范录像,甚至可以请相关教师进行现场示范。在观摩示范录像以及讲课示范之后,组织教师开展课堂讨论,分析教学录像或者示范教学中教学技能的优点及其不足。通过交流与沟通,确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微格教学的合理方案。
2.结合教学内容编写教案。在确定讲授内容之后,要认真做好教案的编写工作。微格教案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心理状况和学习基础等情况。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新鲜事物,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等符合他们生理与心理特点,可以激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然而,这些文字非常优美,却无法使小学生真切感受对祖国的热爱。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就要注重发挥微格教学的优势,通过多媒体影像的演示,不仅让学生领略桂林山水、杭州西湖等优美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要让他们切实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点燃他们的满腔爱国之情,激发他们的报国之志。
3.合理确定扮演角色。微格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形式丰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具体课堂内容,合理安排学生扮演角色,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描述安塞腰鼓表演前后场景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黄土高原人的粗犷、豪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安排一位学生演唱陕北民歌《东方红》,从这首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入手,激起学生对陕北以及陕北人生活的热情。通过角色扮演以及讨论,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使课堂气氛更加积极活跃,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
4.及时进行反馈评价。在开展微格教学过程中,通过录像的方式对学生课堂行为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有助于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全面的反馈。如在《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中,美国总统林肯面对议员的嘲讽与指责,以自己的智慧与宽容,赢得了人们的赞美与信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不同身份进行表演,分析林肯以及参议员语言中的深刻含义,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体验和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塑造健康人格。最后由教师结合教学录像进行总结,指出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这一过程也有助于教师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微格教学模式的引入,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在进行微格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肯定和评价。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探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育发展要要。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师生的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当前多媒体教学系统已逐步普及,但在应用中存在忽视语文学科特点,不切实际缺乏针对性的滥用现象,有的还对语文课堂教学形成负面干忧。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呢?通过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恰当选择媒体,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引进多媒体后教师备课就多了备媒体这一环节,上课前教师必须做好“三备”。“三备”指备教材、备学生和备辅教媒体。在充分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实际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辅助媒体的类型和形式、结合选择的媒体和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选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系统有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书包系统等。媒体类型有音频、视频、动画、图片、文本等。
例如,我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考虑到山区孩子对腰鼓缺乏直观的感受,当然也对描写腰鼓表演的词语、句子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都不能正确理解。针对此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堂中就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通过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以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有了这段视频,就初步帮助学生构建安塞腰鼓表演的景象,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体味作者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课件设计必须具有针对性、灵活性。
常有一些人将课件设计成线型顺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整个课堂进入了师生围绕电脑转的怪圈。见于此,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围绕教材内容,认真选材,精心制作,便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利于学生思维、情感和能力的发展。形式设计要采用开放的星型结构,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及课堂活动的灵活性。
“非线型结构”是指在课件设计中,打破顺序结构,对课堂需要辅助教学的内容逐个设计小微课件,一个问题一个课件,然后通过合理的方式形成一个小型课件库。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和课堂教学实际,需要解决哪个问题就用那个小微课件,没有时间和顺序限制,课堂上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这样就增强了媒体应用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小微课件是指能够说明或解决某个单一问题的课件,这些小微课件可以是一个ppt文稿、一个FLASH动画、一张图片、也可以是一段视频、一段音乐……,只要能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做为一个小微课件。
三.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间的关系。
传统教学手段单一,长期以来,教师总是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几张卡片、一盒粉笔进课堂。课堂教学容量小,课堂效率低下。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则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是多媒体教学方式下,人机交互使得计算机成为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道障碍。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也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首先,要注意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重视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其次,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作用,避免“满堂灌”;最后,对于重点的字、词、句,要适当板书。在强化诵读、词语积累时,要让学生阅读文本,长期只凭借图像、声音等媒体学习,大脑的语言功能就得不到锻炼,就会让人语言越来越贫乏,阅读和表达能力就会下降,达不到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媒体应用事半功倍。
四.充分保障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份课件采用了线型时间顺序结构,这就导致师生都成了媒体屏幕的观众,只强调了“教”而忽略了“学”,再加上长期养成的“满堂灌”陈旧教学思维影响,穿新鞋走老路,只是以投影幕代替黑板,不思考其内容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将学生的思路“绑架”在课件设计的既定流程上,使学生失去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备课、做课件、教学时必须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充分考虑到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不能让多媒体占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绑架了师生的双边活动。我们应当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加强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以学生为中心,依据课堂活动实际调整教学活动。
1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课堂情境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多数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之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缺乏探索,仍然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导语”部分,使得多媒体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发挥不出积极的辅助教学作用。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多媒体技术必须要进行全面化语文教学应用的研究,借助多媒体的信号影像优势,积极地将其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补充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提升训练空间,确保语文教学的实效作用。
2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要从诱感体验、剖析重点难点、培养写作兴趣三方面进行设计,使得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2.1 诱感体验
1)借助音乐诱感体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诱发,而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音乐能够使得学生更为真实地融入课文所展现的情感之中。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时,先播放《延安腰鼓》民乐录音,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随着腰鼓声,教师说明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这篇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征。学生听了《延安腰鼓》,受到人鼓力量的感染,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悟”到了什么?
总之,音乐与语文教学是相关的。虽然语言文字给人的无穷魅力是音乐无法完全具体表现的,但应掌握在语文课中加点儿音乐,充分利用音乐的变化来表达一定的语言内涵,把音乐和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情感通过音乐和语言而产生共鸣,从而使人们在欣赏时产生更多美妙享受,对语文艺术更加热爱。
2)显示画面诱感体验。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展现出文本语言所不能展现的真实画面,而这样真实的画面能够营造温馨和谐、清新活跃的语言环境,语文课将会由机械传授、盲目灌输变为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引导,学生将会由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地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生动有效的课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各种中国石拱桥的图片,让学生对桥的概念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在课程教学完后,教师可以展现现代立交桥的图片等,让学生对现代桥梁建筑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从古至今的民族自豪感。
其实,这种简单的图片式展现也可以改成利用多媒体进行录像展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故宫》的片段,以此让学生对故宫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情感体验[1]。
2.2 剖析理解课文
1)利用多媒体点明文章题旨。剖析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点明文章的题旨,对文章题旨的分析与把握要倾尽全力,对材料的占有与运用要倾尽全力,对文章结构的设计与安排要倾尽全力,对写作语言的斟酌与驾驭要倾尽全力。而如此复杂的分析与研究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即使完成也会使得课堂变得紧张,充满了负担。而多媒体则能够借助画面和声音图像更好地为点明题旨做出辅助,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阿长与》,这篇课文的教学由于学生与鲁迅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因此很难理解“阿长”和《山海经》这一主要题目内容。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之中了解“旧社会佣人”的概念,并通过文本图画来了解《山海经》这本书的特点。
2)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学生很难理解,如此平淡的笔调怎么能够看出作者对父亲的爱?以及如何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呢?这种表达方式到底合不合适?为了解开学生的疑问,为教学铺平道理,教师应该在进行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播放《父亲》这首歌曲,将学生引入深沉的父爱感受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回忆父爱、感受父爱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带着新鲜激动的感觉进行思考,明确平淡语言对于表现深沉的感情更有说服力,然后形成内在能力,将这种表达手法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创造之中[2]。
2.3 培养写作兴趣
1)运用多媒体培养观察力。写作兴趣的形成是在观察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景物、生活点滴才有了写作的欲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观察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学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戏曲特点、风采,通过录像听各种戏曲种类的唱腔,并重点了解家乡戏曲,然后让学生自主地在观察后的情况下完成写作。这样的教学就更具备自主化的作用,学生就在自主观察后形成写作兴趣,选择写作题目。相较于传统教学的写作训练,方式更为自然,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3]。
2)运用多媒体增强想象力。现代教育理论早已抛弃了机械的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都把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反思性作为影响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来对待。但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常常忽视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习过程看作单一的理性的认知过程,可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想象力,特别是作文教学必须要通过想象力来丰富情感,展现作者的所思所想。其实,想象力的闸门一打开,创造力就有了无尽的源泉。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丰富、神奇的世界,同时在多媒体的引领下,激发写作意识。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内容“寻觅春天的踪迹”,如果按照传统教学可能就是回忆春天、感受春天,然后书写春天,这样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将春天的多种因素都提供出来,诸如春日美景、春日花草、春日游戏、春日服装,加上描写春天的诗词歌赋等。将这些内容统一地整理出来,然后让学生在想象力的促进下自己确定写作题目,这样的教学是更为成功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全面铺开,在理解课文、情感导入和作文教学过程中都尝试采用,确保语文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引导学生形成内在的文本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邓荷蓉.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123.
教育的职责,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培养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为家庭培养幸福生活的创造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务。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所谓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应该是指教学效率或效果相当高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克服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讲究轻负担,低消耗,高效率,优质量;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
所谓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换句话说,语文素养的内涵包含有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因此,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在金水区“强化内涵发展提高办学品位”的理念下,我们学校扎扎实实的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扎实的校本教研为依托,以典型的课型研讨为抓手,聚焦课堂,探索促进学校课堂文化内涵式发展的有效策略。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直以来,我都在认真思考,学校高效课堂的打造。作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我,应该如何从语文教学的层面,静下心来,深入的想一想,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素养,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实践证明,作为语文教师,对于高校课堂的理解与把握,更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语文课堂,更离不开高效的语文课堂的打造。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还是要回归最本质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前精心的准备,课中精彩的呈现,课后深入的研究与提升,下面就来谈一谈如何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做到了认真贯彻深化课堂教学“三环节”的研究,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增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1、课前备课---要深要细。
教学就是生活,课前的设计有如准备做一盘菜,要把材料准备充分,要在心中酝酿好步骤。上课前,教师要深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的教学资源,认真梳理、比较、分析,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取舍,要深读学生在心智起点、知识水平、基本经验等方面的已知和未知,结合学习主题,设计适合的问题和方法。同时使课程纲要、教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学生评价序列化、一致化,做到心中有数。在备课前教师一定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准备,不单是写写教案那么简单,自己必须独立深入认真钻研。因此,每一节语文课,我都做到精心备课,不但会有感情的通读、多读课文本身,认真钻研教材,并对教材进行校本化实施开发,“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做到认真了解本节课语文训练的重点,以及在本单元中,所体现的对学生进行的语文素养的训练的要点和重点。同时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的经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的客观条件,精心编写导学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认真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2、课堂实践----要活要实。
高效的语文课堂,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重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课中,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思维发展和生命成长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关键,灵活处理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评价等预设与生成的时机和方式,扎实遵循课型研讨的规律和学生心智需求,通过自我观察、实践、调整,注重生成。
高效的语文课堂,目标一定要明确,过程一定要紧凑,效果一定要良好。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运用能力有了最大程度地发展和提高。使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及对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生命得到成长。
高效的语文课堂有好的课堂氛围。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上,我注重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注重讲究营造教学气氛的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这样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也只有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才能调动学生的储备,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了知识,开启了智力,陶冶了性情。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在人文氛围中展开,在人文关怀中进行,在人文体验中深化。
高效的语文课堂设计巧妙,思路新颖。在课堂上,我经常会在深挖教材,研究学情、教法的基础上,抓住教学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安塞腰鼓》一文时,我借助课件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给学生设置情境,激发其想象力,帮助学生领会安塞腰鼓的艺术内涵。借助配乐朗诵用声音传达作品的情感,让学生真正感受腰鼓的铿锵激越、恢弘气势,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并受到感染.,为深入理解课文扫除障碍。再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我首先播放历史电影片段,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对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在通过品读、精读文章,让学生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兴趣高涨,对“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的来源理解的十分透彻,最后又进行语文课本剧的准备、表演、与展示,极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效的语文课堂是超越教材本身的语文课堂的学习。俗话说,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例如在学习《钱学森》之后,拓展学生阅读《华人十大科学家》、《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时代名人传记》等文章;学习《船长》等文本让学生走进雨果的世界,学习《陶校长的演讲》是学生充分体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事迹,进而与陶行知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阅读《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生平及其生活教育》、《先生》、《好读书》等文章,是学生阅读的空间超越所学课本的本身。而超越文本得语文课堂,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
在教学中,努力做到让自己的每一节语文课有意义,扎扎实实。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自己的每一节语文课充实,有实效性。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语文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的,有相互的讨论、有思维的碰撞,充分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3、课后研究----要深要精。
课后,教师要及时收集、梳理、分析课前与课中的相关信息,长期坚持进行教学反思、课例研究、课型研讨等校本教研活动,做到要深要精,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思维发展和生命发展。
总之,打造高效语文课堂,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应该是每一位教育者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要通过自己不断学习和实践,促使每一节课堂都是高效课堂,达到每一个教学教学过程和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常言道:真实的精彩方能恒久地打动人心。“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一节好的、高效的语文课,应把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让学生受益终生作为最高的追求。让语文课永远焕发青春的活力与真实的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40-02
新课改理念深入人心,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也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共识。但是,在新理念、新教法带给课堂教学以活力之外,我们却发现很多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一些本真的东西。课堂教学偏离学科属性,语文味淡了;课堂教学形式丰富了,学生“自由”了;教师注重横向延伸,脱离文本了;教师执行教案很坚决,忽视课堂生成了等。正视这些现实问题,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要直面的课题。
一、戒除虚假繁荣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很多教师意识转变很迅速,在课堂教学中纷纷推出新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合作学习更是搞得轰轰烈烈,不管面对什么问题,教师都会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气氛很热闹。很显然,这样的课堂繁荣景象是虚假的,学生讨论有了,师生互动有了,但学习效果未必呈现正比例增长。这就是典型的“虚假繁荣”。因此,教师要注意追求课堂教学实效性,淡化教学形式,从而提升教学覆盖面和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
在一位教师的公开课中,学习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就设计了一些阅读思考题: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谁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请罪?结果怎么样?学生开始阅读课文,有些学生还着手查找资料。也许是教师感觉课堂气氛不够浓烈,他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室内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议论纷纷。可仔细观察发现,每个小组只有个别学生在讨论文本问题,很多学生不是说题外话,就是在做小动作。讨论结束后,教师检查讨论情况,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回答这些问题,各个小组都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课堂学习气氛被渲染到位了,但学生并没有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小组讨论变成了个别学生的表演,其他学生成为看客,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就是“假繁荣”。
二、避免放任自流
语文课堂教学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但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对学生不加任何约束的自由学习当然是不可取的,只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混乱。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跟踪引导,要给出具体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要及时矫正学习方向,并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课堂教学情况瞬息万变,学生学习自然也是呈现个性化,教师引导要恰当,其学习效果才会更显著。
在学习《安塞腰鼓》时,一位教师是这样操作的:先让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感受文中的激情和朗读技巧,然后让学生自由模仿朗读,可以自己大声读,也可以读给同桌听。课堂内顿时热闹起来,学生朗读课文的声音很响亮。整整十分钟,教师没有给予学生任何指导。进行朗读展示,教师指名读、小组集体读、全班齐读,连读了四五遍,课堂教学时间早已过半,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也没有给予引导和评价。
教师将半节课的时间都放给了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但由于训练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处于自由状态,教师不给任何引领指导,这样的朗读训练有什么收获呢?强调“书读百遍”没有错,但如果将这种机械朗读也看成是一种有效学习,那就是教师的失职了。
三、警惕过度发挥
教师对文本进行解读,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对学生训练进行拓展,这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不管是横向延伸还是纵向拓展,都要有一个限度,如果对学习内容和训练内容进行过度延伸,必定会出现过度解读的嫌疑。小学生认知面较窄,教师要针对教学文本实际,根据学生思维宽度设计教学进程,紧紧抓住文本内容,对学生展开训练,这样才能体现课堂的高效。
教师之所以会出现过度发挥,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有关联,想让学生学到更多,这也许是最基本的想法,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在学习《牛郎织女》时,教师由这个神话故事联系到天宫,自然想到玉皇大帝、孙悟空大闹天宫、嫦娥奔月等内容,教师讲得很起劲,学生也听得很热闹。下课了,教师的故事还没有讲完。这样的借题发挥似乎偏离了教学主题,学生虽然喜欢听故事,但这不是故事课,学习主题不明确,学习效果自然就虚无。
四、杜绝教条主义
教师执行教案设计无可厚非,但在执行过程出现了不和谐,当然需要及时调整,这就是课堂生成。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左右逢源,应对自如。新课改有新模式引入,这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基本特征。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也不管什么样的教学经验,都有一个适合度的问题,在人家成功运用的基础上进行推广,这当然是可以接受的,但教学是动态的个性化的过程,绝对没有哪一种模式是万能的,在具体教学中要借鉴式学习,而不是照搬照抄。
执行教案是教师施教的基本行为,但课堂随机生成,这也是教学的基本特点,教师不可视而不见。如在学习《草原》时,教师先用视频导入,然后让学生读课文进行感知,提出几个感知思考题:课文写了草原什么?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写什么?将你喜欢的描写草原的句子画出来,说说喜欢的原因。教师在检查初读感知情况时,学生回答不是很顺利,耽误了一些时间,轮到最后一个问题,学生说喜欢描写草原的句子的原因,很多学生都想发言,教师却生硬制止,进入下一个环节了。学生学习正处于极佳的状态,教师需要进行进一步激发,怎么可以不顾学生学情生硬转移呢?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但随之引发的一些新问题也不容忽视。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但也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学习实践中提升学习主动性。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引入新思想新理念,但优良传统做法也不可摒弃,推陈出新很有必要,继承发展也不可偏颇。现代语文教师要正视现实问题,矫正教学意识,回归语文的本真;制定整改措施,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完善自我,使课堂教学得到提升。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效益不高,特别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充分利用时间,提升授课效益,而把学生学习的负担带到课外。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授课效益,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如何重视教学信息反馈,来谈一谈课堂授课效益的提升。
一、从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应成为教师获取的第一反馈信息。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揣摩学生对这节课听得是否明白,学得是否轻松,能否产生浓厚兴趣,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如果学生在学习《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兴趣盎然,学习《安塞腰鼓》时情绪激昂;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悲伤以致落泪;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则不时流露出新奇的目光,这说明学生上课时非常专注投入,与课文的情感融为一体。一般来说,课堂的教学效益也会较高。反之,学生神态木然,该活跃不活跃,该沉思不沉思,该笑不笑,该难过不见得难过,那即使教师的课讲得再精彩生动,也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益也成了一句空话。这一点,从整节课的角度来看是这样,从一节课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
二、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拨,提升课堂授课效益
在语文课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主动发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师的使命。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从道理上来说,教师是不会有异议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这问题就更容易被忽视了。
一些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为完成教案中计划安排的朗读内容而布置朗读;为按自己分析课文的需要而进行提问,至于朗读和提问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恐怕就无暇顾及或认为无必要顾及了。一节课下来,只着重考虑这节课的教学计划完成与否,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收益有多少。这些现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是造成语文科教学耗费时间多而实际收效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此,强调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拨,提升课堂授课效益尤为重要。如学习《郑成功》一文,学生阅读课文后能指出“民族英雄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是文中的中心句,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加以点拔,指导学生从“不会忘记”入手。不会忘记的是什么?为什么会不会忘记?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这比教师为完成教案定出的教学任务而“以朗读铺路,提问点缀,不管懂与不懂,照样完成教案任务”的实际收效要好得多。
三、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查漏补缺
教师经过一个教学环节或整节课的辛勤劳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多少,差漏在哪里?学生的书面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信息,我们应该学会获取和正确利用这一反馈信息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所说的书面练习,当然包括课外的,但我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课堂上的。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书面练习(如:抄写、组词、造句,特别是作文)都安排到课外去了(尤其是高年级),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就从获取课堂反馈信息角度来看,也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既应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角度去加大课堂上书面“练”的份量,也需要为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的角度去增加课堂“练习”的机会。而当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教师及时进行巡视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尽管也注意经常布置一定的课堂练习,但他们所要得到的反馈信息却往往要待到一两天后作业批改完才能了解。而作文练习就更要推迟一星期了。因反馈信息来得迟,查漏补缺就不能及时,教师的课堂教学自然会被动多了。我们不是经常可以从学生作业中看到“重做”的批语吗?但教师可曾想到“重做”二字不但反映学生做了“无用功”,而且教师本身也同样付出了不少无效劳动。
反之,如若教师在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能做到经常巡视,认真了解情况,善于发现问题,借以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查漏补缺;对个别后进生加强指导;对带有共性的问题集中加以评点,那么,学生抄写中的错字、造句中的病句、作文中的离题等问题不是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吗?教师在一些学生作业本上加上的特别显眼的“重做”二字不是也可以逐步“卸免”了吗?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在值得在此问题上多花心思。
四、从课后征询学生意见中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性
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
(一)对教师而言,主要体现在备、讲、辅批、练、改考等教学环节上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之一的网络环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资源交流的平台。网络的成熟与使用,使不少教师悄悄地改变了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只是“写”教案,而是从各种信息媒体(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上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还有的干脆直接从网络上下载教案,课件,试卷等,或者让网友直接传输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这些方便快捷的方式就大大地节约了传统备课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让教师从一些简单机械甚至单调的传统的抄写式备课中解放出来,教师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效果的监测中去。
有些地方还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根据本周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各种信息的使用加以共同研究,达成共识。集体备课也体现了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二)对学生而言,主要体现在学生和计算机的互动上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或知识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其基本模式或流程就是:面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学习者产生困惑、问题或兴趣学习者调用自己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知识结构学习者强化与他人、社会、整个世界的相互作用学习者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并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而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充分任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小组间的互助、讨论、评价,学生们自主地搜寻资料、分类整理、测评练习等,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在这方面,作为农村初中的山东杜郎口中学无疑走在了前列,他们的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自由驰骋于互联往网中。一些农村中学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不能让学生上机查找所需的资料;或者由于生多机少的矛盾,不能让其充分利用;还有的由于思想保守,只看到网络对学生的不利影响,就干脆禁止学生运用。这些也削弱了信息技术交互性的发挥。
二、注意信息技术刺激的多样性
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学习,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可以看出,人类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他获得所有信息的94%。现在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改变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为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的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更符合人们学习的规律。利用信息技术的播放录音方面的功能,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在小说戏剧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声音功能可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人物性格;诗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再现诗歌的音乐美,强化学生的听觉效果,把诗歌的情感融入到声音中去,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散文的教学中实现音画配合,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散文的语音美和情感美。如在学习《三峡》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掌握三峡四季的特点,就可以事先搜集一些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三峡的美丽风光。在学习《安塞腰鼓》时,则可以注重从声音方面让学生们感受到其磅礴热烈的气势,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朗读及表演能力。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动和发展。”
网络化是信息技术的特点,网络教学是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又一特点。信息技术的网络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有利于建立一种开放型的教学环境,网络教学一般有局域网和互联网两种。如目前各个学校建成的校园网属于局域网;而互联网是涉及整个世界的网络。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建成将对传统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产生巨大冲击,促进教学从传统的密集型课堂教学走向个别化、分散化、家庭化和社会化。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教室中,教师讲课面对的学生不仅仅是一个人或一个班级,既可包容传统的教学单位,也可能包容更大或更小的教学单位,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得到了无形扩展和延伸。学生学习的也不仅仅是课本的知识,不再局限于听本校教师讲课,还可以从外校名校的教师身上得到指点,课内和课外也融合为一体,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技术的网络性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三大特性,加强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建设,才能实现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跨越式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工匠得到一块璞玉,要想使这块璞玉的价值提升到最高,那么,先要在设计上花大量的心思去琢磨,如何在保持璞玉天然形状、花纹的基础上把它设计成一件独具匠心之物。还要在雕琢上花费一番心血,才能呈现给人们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若使之成为巧夺天工之作,给世界增添一件绝世精品,就更需要工匠更多的创意和心思。语文老师打造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就如同工匠精心雕琢一块璞玉一样,要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花足心思。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上好初中语文课的几点有效策略。
一、设计精彩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良好的开端
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思考。精心设计导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具体说来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望。设计导语的方法有多种。如:开门见山介绍背景;情绪渲染引人入境;温故知新前后联系;讲个故事投其所好;题目入课设置疑问;生活问题各抒己见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课堂朗读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朗读,可以领悟语言之美,培养表达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可以激感之美,激发联想与想象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发展学生智力,陶冶美好情操。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朗读有切身的体会,假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无从感悟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认为――不读,就不是语文课。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多文质兼美,适合朗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努力抓好朗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安塞腰鼓》(原人教版)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自己范读,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训练,学生的朗读有气势有感情,可谓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到了语言的魅力,领会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色,而且能够将自己的看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重视并讲究提问艺术,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提问环节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精心设计与巧妙运用提问,必须与课堂教学整体和谐,不能为了强调提问环节而忽略课堂教学整体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精心联系教学实际来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课堂提问要突出对学生思维敏锐性的培养。我们的课堂经常会出现学生对不感兴趣的话题要么讲话,要么睡觉,要么呆头呆脑反应缓慢。教师要及时调整方法及策略,否则这堂课就会以失败告终。
课堂提问的设计产生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还应遵循几个原则:
1.概括性原则。提问是引语,不是讲授主体。因此语言要精练、概括,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时间掌握上要恰如其分。
2.趣味性原则。提问要灵活多样、巧妙新奇。语文课要引起学生兴趣。问题就必须设计得巧妙有趣,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同时,要注意经常交换提问形式,不能每堂课都一个样。
3.目的性原则。提问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针对性”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围绕重点、难点来设计。“启发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思索。“层次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有难有易。
4.思想性原则。语文教学中教书与育人紧密相关。因此,提问还应注意思想性。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不能为设计而设计。
四、摆正师生关系,建立和谐课堂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摆位问题至关重要。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这样老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变身为导演、主持人、裁判员、学生等,学生也可以变身为演员、辩手、老师等角色。
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师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把教师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同时,这也是遵循教学民主原则的重要体现。
五、重视板书设计,板书是微型教案
好的板书设计既是教学内容恰到好处的体现,又是一种落实教学要求的艺术再创造。板书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教材。尽管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但“板书”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板书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钻进去,我觉得教书就多了一分乐趣,学生也感觉上课多了一分乐趣。
语文课堂虽小,钻研进去,便会发现这里面有广阔的天地,有无穷无尽的学问,当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