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9 19:20: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

篇(1)

③郑传贵.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J].理论前沿,2004(5).

④何朝森.农民工调查报告[J].中国经济报告,2011(3).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

[2]郑传贵.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J].理论前沿,2004(5).

[3]何朝森.农民工调查报告[J].中国经济报告,2011(3).

[4]杨春华.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0(4).

篇(2)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受到来自学界、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原因在于这一群体的数量庞大,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庞杂,且社会影响性很大。在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中,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虽经各方努力,但大量权威资料仍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中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过程中需加强人文关怀力度。

一、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人文关怀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尊重人的主体性;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的人文关怀在于肯定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从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稳定从业,以及健康成长。当前,已成为产业工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强的群体特征:首先,由于成长的时代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在就业中,表现为有较高的心理预期,期待个人价值的彰显,期待未来的发展。其次,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中表现出普遍的耐受能力较低的特点。再次,由于历史及制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又事实上的处于的城市社会边缘性角色。新生代农民工的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在就业中既面临就业难带来的物质压力,又面临包括事业成就感缺失、个人精神需求无法满足的精神压力。故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上,应从经济上和道义上,以及精神上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关怀,加强对这一群体的人文关怀力度。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人文关怀缺失现状

(一)工资水平低、工作时间长、接触面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情感孤独”

新生代农民工正值青年时期,而这个时期也是人的婚恋期、思想彷徨期和情感高依赖期。处于这个特殊时期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期待在外出就业时不仅获得物质上的丰富,也期待爱情有所收获,思想可以交流,困扰能够倾诉。然而,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工资水平低、工作时间长、接触面较窄,正面临“情感孤独”的困境。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特别策划组织了“新生代农民工尊严感”大型调查活动,调查显示:近半数被访者情感孤独现象严重。聊城团市委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近四成(3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处在紧张充实的状态中,且超过七成(71%)的未婚者感觉与异往一般和不方便,“感情孤独”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惑。共青团浙江省委课题组进行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缺少进行文化生活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就业于制造业一线车间和建筑工地的人群,他们通常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每月休息时间只有1~2天,缺乏精神文化生活最基本的条件——时间要素。

(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扶助不够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学校校门就走上进城务工之路,成长环境、年龄及经历决定了他们心智并未成熟、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不清晰且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并且,由于受教育程度和内容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不能较好地适应经济周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因素的变动,事实上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然而,调查显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扶助力度并不令他们满意。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政府提供就业信息和帮助”“有政治参与途径”的认可度打分最低(3.1分)。

(三)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关怀不够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受到来自企业的人文关怀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层对新生代农民工发展权利的重视程度不够、提供的就业条件较差,如工作强度大,安全隐患较多,职业病突出等方面。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96.1%)新生代农民工关心企业发展,而认为企业“不怎么关心”或“完全不关心”自身的比例将近两成(16.9%);对于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直接关系不融洽的原因,三成(32.4%)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最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不关心职工疾苦”;同时,该调查还显示,外出务工以来,未曾接受过任何职业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达到六成(61.1%),这一数字甚至超出老一代农民工(59.1%)2个百分点;同时,接受培训的次数偏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比较研究显示,通常,青年农民工的劳动强度偏大;将劳动强度定位在可以接受范围之内的为多数(占65.7%),但有近三成(占28.9%)的青年农民工选择劳动强度“大”或“很大”的,仅有极少部分的认为劳动强度“小”或“很小”(占5.4%)。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36.5%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高温、低温作业问题,工作环境中存在噪音污染的占41.3%,工作环境中存在容易伤及肢体的机械故障隐患的达36%,存在粉尘污染问题的达34.7%。

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给予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在这个时期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的人文关怀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提高就业能力,实现良好就业。通常,在经济酝酿转型的时候,率先开始转型的正是产业工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要来源,他们的从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本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转变方式发展的成败。而新生代农民工良好的从业素质、过硬的职业技能和高超的创业本领,与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职业技能和道德培训,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有重要作用。

第二,有利于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发生,实现健康就业。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遭遇来自精神压力、物质贫困和事业缺乏成就感的三重压力,在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下,极可能造成心理问题。而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中进行照顾、精神上引导、心理上疏导将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好的心态面对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就业。

第三,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实现稳定就业。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入,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心理融入。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加强其精神家园建设,有利于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文化、习俗的城市化,也有利于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地迎接城市新生活。

四、努力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的人文关怀力度

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工作在流水线上,然而,这个群体又是一个思想活跃、个人主见较多群体,要使他们在城市快乐的工作,实现生活上富裕及精神上愉快,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努力,加强对他们在就业中的人文关怀力度。

(一)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对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而应从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镇落户制度建设着手,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彰显个人价值、收获事业成就感提供制度保障。如切实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工资按时足额支付和监控制度、积极推动实现城乡劳动力同工同酬制度、切实加快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削弱户籍与利益的关系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等。

(二)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让新生代农民工无差别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其次,应仔细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点,找准文化需求定位,尽可能做到“量身定制”文化服务,增强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第三,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是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融合的重要部分,应对优良的做法加快推广,如深圳经验的传播;同时,应依托图书馆、文化中心、网络等平台,通过建立“农民工俱乐部”等方式,探索更多的服务形式。

(三)加强企业的人文关怀力度

企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中获得人文关怀的直接发出者,也是新生代农民工感受最为直接和深刻的对象。企业给予新生代农民工更多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长期稳定就业,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首先,安全生产。企业必须将新生代农民工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爱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健康,尽力做好劳动保护,依法保障他们的权益。其次,发挥企业文化的凝结功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企业。第三,积极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第四,基层组织、企业党团、工会应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素质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健康从业。第五,定期开展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素质和能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第六,注重人性化管理,如企业在招录职工时,从关心新生代农民工身心健康出发,尽量考虑男女比例的协调问题,为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婚姻问题创造条件,也有利于他们的稳定就业。

(四)全社会加强人文关怀力度

全社会都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力度,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促进其长期稳定健康就业。首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感情,让他们真正感觉到所在城市对其的接纳和包容,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城市管理部门应以服务促管理,消除城乡之间的心理对峙;城市居民应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真心对待;大众传播应努力营造学习、向上、责任、拼搏的农民工文化氛围,并大力弘扬和宣传新生代农民工的可贵品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公平文化氛围。从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分享城市文明,以及改革开放成果的自信和勇气,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其次,开展社会关怀活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就业过程中的耐挫能力,并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1.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与他们的父辈不同的想法[J].半月谈.2011(12).

2.中华全国总工会.2010年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R].2011-2-20.

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的代际比较研究[R].2008-08-03.

4.杨前蓉.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困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5.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新生代农民工尊严感调查[R].2011-07-04.

篇(3)

中图分类号:F24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客观地论述了资本积累对农业人口造成的影响:“在工业国的英格兰,工业后备军是从农村得到补充,而在农业国的爱尔兰,工业后备军则是从城市、从被驱逐的农业工人的避难所得到补充。在英格兰,过剩的农业工人变成工厂工人;而在爱尔兰,被驱逐到城市里的农业工人,虽然对城市的工资形成压力,但仍然是农业工人,并不断地送回农村去找活干。”由此可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速度和方向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较快的速度、较大的规模向城镇化、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由于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是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力量,是推动非农产业、城镇化发展的必要劳动力生产要素。同时,在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部分。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的比例为58.4%,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时间较长,但专业技能较欠缺。因此,在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存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异质性分析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一)受教育程度更高

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而第一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8年。新生代农民工中文化程度为“中专”、“大专及以上”的比例分别达到9%和6.4%,远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中相应比例的2.1%和1.4%(如表1)。教育与培训具有某种相互替代的关系,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接受职业培训越容易,从而培训成本越低。据2009年农民工抽样调查报告显示,高中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分别为54.8%和62.5%,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培训的占48%,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35.5%,文盲半文盲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26.3%。新生代农民工的较高教育水平决定了其参加培训的热情更高。表1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为30.4%,而第一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仅为26.5%。

(二)学习力更强

学习力是指个体吸收知识、运用知识最终改造自我,创新工作并改变生身生存状态的能力。学习力主要由目标要素、经验要素、意志力要素和成就要素构成,各要素的质量及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个体学习力的强弱。戴烽2009年对北京、济南、南昌、太原和长治六城市的农民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农民工培训中,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目标性(均值为2.84)高于第一代农民工目标性(均值为2.81);当在培训中遇到困难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忍耐力和意志力(均值为5.22)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均值为5.14);学习力的经验要素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获得更多的培训经历和职业证书,学习力的成就要素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培训的成就感更强。

(三)外出就业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成长的经济背景决定了其就业需要层次由基本的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的专项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作谋求发展的路径,比较看重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对于职业发展目标,有25.8%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掌握专业技术,有一技傍身”,还有26.3%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当老板”。新生代农民工不希望自己像父辈一样只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力者或只拥有简单的技能,他们希望自己能成长为技术工人或技术人员,也希望时机成熟时,自己能做老板,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发展的定位由亦工亦农向非农就业转变,更倾向于选择比较体面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因此,其继续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相关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69.7%的人表示迫切需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54.7%的人表示需要学习法律知识,47.8%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文化知识。

(四)对职业身份的认同已由“农民”向“市民”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从学校毕业后就进城务工,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甚至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对土地的情结弱化,很少或从来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劳动,也就不具备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经验,其思维方式、消费方式、行为方式等已渐趋城市化。据相关调查显示,关于“未来发展的打算”,只有1.4%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回家乡务农”(见表2)。

篇(4)

新生代农民工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目前全国约1亿人。报告显示他们呈现5个特点:

――多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外出谋求发展动机强烈。七成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前往东部就业,高于农民工整体水平。42.3%的人外出务工是为了“寻找发展机会”,出来见世面的比重为6%;而传统农民工中55.1%的人是为了“赚钱养家”。

――绝大多数从业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国企就业比重近期有所攀升。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聚集度最高,为58.2%。从发展趋势来看,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较2009年有所增强,分别上升17.9和3.4个百分点。

――多聚集在第二、三产业就业。调查显示,81.7%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第二产业,近两成在第三产业就业。从行业分布来看,73.9%的新生代农民工集聚在制造业。

――过半未婚,生活经历简单。处于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59.9%尚未结婚,务工前他们的生活经历更简单,74.1%外出务工前“在学校读书”。

――受教育时间较长,专业技能较欠缺。新生代农民工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为67.2%,比传统农民工高18.2个百分点。拥有中专(中技、职高)、大专(或高职)、大学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重分别是过去农民工的1.6倍、2倍与2.3倍。

全总的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6个亟待破解的问题。

首要问题就是整体收入偏低。据调查,他们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仅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57.4%;同时也比传统农民工低167.27元。

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4.5%,低于城镇职工4.1个百分点。合同签订质量较差,执行情况差。68.2%的合同对于月工资数额没有具体约定。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后,16.8%的未持有正式的合同文本,这为他们与用人单位一旦发生争议时认定劳动关系、维护合法权益埋下隐患。

工作稳定性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后更换工作的平均次数为1.44次,且每年变换工作0.26次,是传统农民工的2.9倍。他们更倾向于采取主动与用人单位结束合同的行为。换工作时,88.2%的主动提出结束合同。37.6%的主动辞职是因为工作“没什么发展前途”。同时,他们更换工作的意愿更强烈,19.2%的人表示近期有换工作的打算。职业发展空间小,无法满足实现自我发展的愿望,导致他们工作满意度较低。

社会保障水平偏低。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率为67.7%、77.4%、55.9%、70.3%和30.7%,分别比城镇职工低23.7、14.6、29.1、9.1和30.8个百分点。总体看,他们的社会保险接续情况较差,对于所在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知情度不高。

职业安全隐患较多。调查显示,36.5%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高温、低温作业问题,41.3%的人工作环境中存在噪音污染,36%的人工作环境存在容易伤及肢体的机械故障隐患,存在粉尘污染问题的为34.7%,其保护条件堪忧,职业病检查、安全培训落实较差。

企业人文关怀不到位。新生代农民工更渴望和企业能够密切相融。96.1%的人表示他们关心企业发展,但认为企业“不怎么关心”或“完全不关心”他们的达16.9%。认为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关系不融洽的最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不关心职工疾苦”,他们更渴望得到来自企业管理者的关怀和关注。

此外,职业培训不理想、加入工会比例较低等因素,也成为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不利因素。

篇(5)

一、新生代农民工参保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

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新生代农民工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80后”、“90后”(35岁以下)农民工。本地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农民工。外出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4月29日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亿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6~20岁占3.5%,21~30岁占30.2%,31~40岁占22.8%,41~50岁占26.4%,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7.1%。按照本文给出的新生代农民工概念,2014年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民工总数中大概达到了45%,总量达到了1.2378亿人。而这些人群主要从事的行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等,其中从事制造业的比例达到31.3%,从事建筑业的比例达到22.3%,从事批发零售行业的比例达到11.4%,从事居民服务业的比例达到10.2%。[1]这些工作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容易患各种职业病,因而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关注。目前农民工可以选择参加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模式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14年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仅为17.6%,比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在各个行业中,即使参保率最高的制造业,其参保率也只有22.1%,而建筑业的参保率仅有5.4%。以上数据说明,农民工对医疗保险的参与程度仍然不高。

二、农民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低下的原因

(一)农民工参保意识薄弱

《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初中及以下农民工占72.2%,高中及以上农民工占23.8%。其中,外出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的占26%,本地农民工高中及以上的占21.4%。因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对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赔付条件等认识不清,不了解医疗保险在其生活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很多时候只考虑到当前利益,缺乏风险意识,故而没有动力购买医疗保险。

(二)农民工收入较低,负担医疗保险压力大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城市工作、学习,对农村或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目前正在追求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化和多样化。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再把赚得的钱全部存起来或者交给家人,而是提高生活质量,比如购买较为昂贵的消费品,较为频繁地更换手机,购买手提电脑;经常会参与K歌、泡温泉、打牌等,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闲暇时间也会与朋友同事聚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去逛书店、看电影、参观博物馆、展览会等,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生代农民工也会在网上获取信息资料、购物、刷微博、玩微信,丰富业余生活。而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只有2864元,扣除平均生活消费支出944元,平均居住支出445元,再除去各项其他支出就所剩无几,所以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都是“月光族”,让他们再支出费用购买医疗保险,即使每个月需要交纳的医疗保险费用不高,但也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企业配合度低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费应该由企业和农民工共同交纳,农民工所应缴纳的部分由企业代缴,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工参保意愿低的问题,但这种方式又导致了企业负担加重,从而造成企业“阳奉阴违”,不给农民工缴纳医疗保险,这在民营企业中最为常见。新生代农民工是弱势群体,如果他们强迫企业为其缴纳医疗保险,就很容易丢掉工作,结果还无法改变企业不交医疗保险的事实。即使有些企业愿意为新生代农民工缴纳医疗保险,出于节省开支、降低企业成本的考虑,也只是选择保费少、保额低的险种,从形式上践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但事实上对农民工的保障意义不大。

(四)转移接续困难

2014年与雇主或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仅为38%,这意味着农民工即使在外工作,但由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所以随时有可能失去工作,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另外,新生代农民工身具“农民”和“工人”、“农村”和“城市居住者”的双重身份,那么他们在进行身份转换时,已经交纳的医疗保险如果不能实现在各个医疗保险模式之间的有效转接,就会损失农民工的利益,“我走的时候医疗保险不能带走,那我现在交这保费干吗?”这就是农民工的真实想法。基于这种考虑,农民工选择不投保医疗保险。这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设置问题。

(五)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2014年7月,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明确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这标志着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也将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待遇。2016年1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将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但是具体如何加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前后的衔接,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政策规定。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我国也缺乏全国性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只是不系统的地方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没有形成有机体系,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推进。

三、提高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的对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关系到从社会到个人的方方面面,需要国家、社会、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参保意识

新生代农民工要加强忧患意识,积极主动争取参与社会医疗保险,对于企业不缴纳医疗保险或者不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等违规情况,农民工要学会正确使用行政、法律手段,通过正常渠道和平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农民工要通过各种媒介,如报纸、网络、电视等的宣传,了解国家保险的相关政策方针,普及保险知识。国家、地方政府可以在电视、网络上开设“医疗保险讲台”或“医疗保险专题”,通过案例有针对性地向农民工普及医疗保险制度并对常见问题进行解答,让农民工了解医疗保险,从而引发他们的需求,增加农民工的参保意识。

(二)强化职业技能

2014年,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4.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接受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的占9.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农业和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都参加过的占6.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虽然总体上农民工获得了技能培训的比例有所提高,但还是不够,只有继续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很好地胜任各项工作,才能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充分赢得企业的认可,不会失去工作,甚至可能加薪升职,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收入水平拉大的现象,并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商业医疗保险。

(三)规范企业行为

在社会医疗保险的落实方面,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设法督促企业积极为农民工缴纳保险,一方面对企业领导进行宣传教育,向其传输企业与职工的双赢策略:只有农民工员工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他们在工作时才会更有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财富;而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必然可以向农民工员工提供更多的福利。另一方面由劳动监察、社会保障、民政等相关部门加大查处力度,对拖欠、不缴、漏缴社会医疗保险的企业给予处罚,而对按时、足额缴纳社会医疗保险的企业予以税收优惠等奖励,从而保障社会医疗保险的有效实施。通过严格执法,确保企业为农民工办理社会医疗保险,从而更好地规范企业行为,最终维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

(四)健全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如果能够做到任何行动都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或政策相匹配,那么就会少一些漏洞,多一些秩序。在《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有关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措施,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前后的衔接。同时明确农民工在“农民”和“工人”的身份转换时如何实现城镇职业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对接。另外,与时俱进制定与新生代农民工相关的法律条文,及时颁布相关法律实施细则,增强法律可操作性;加强法律监督,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法制教育,畅通维权渠道,提高法律援助力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机制等诸多方面,更好地推进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小结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难题,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社会、企业、个人的共同努力。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都为建立全民医保体系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现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笔者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随着各地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推进,一定能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医保政策。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

篇(6)

目前,已成为农民工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户口在农村但又生活在城市,既不是传统的农村人也不是真正的城市人,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们对非常渴望融入城市,是在落户、医疗、保险、子女上学等方面却享受不到城市人的待遇,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只能游离在城市的边缘;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结束学业之后,便进入城市务工,很少或者从来没务农的经验,即使因为暂时无法就业回乡,也不会选择长久呆在农村务农。可见,他们在城市和农村都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处于双重边缘化的境地。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生活状况

(一)收入水平较低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已占到其家庭总收入的65%左右,超过耕种收入比,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总体看来,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总体偏低。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2008年12月对全国22000多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调查显示,2008年农民工工资平均每月1156元,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平均每月1016元,新生代农民工的可支配收入依然较低,除去在城市生活的各种开销后基本所剩无几。以新生代农民工流向较多的珠三角地区为例,2008年7月中山大学刘林平教授对广东9个市的2500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较低。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比例为50.2%,在1000元到1600元区间内的比例为40%,1600元以上的比例为8.8%,就国家2008年3月前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1600元来看,仅有8.8%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在同年3月1日,国家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至2000元后,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新生代农民工就更少了,这也说明了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较低。

(二)社会保障缺失

根据《劳动法》有关规定,农民工应当参加法定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农民工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目前,我国1.4亿农民工中,参加养老保险的只有15%。由于参保意识不高和工作流动性较大,农民工参保积极性并不高,参加社会保险的还一再出现退保浪潮,尤其是在临近春节的时候,回家过年的农民工辞工退保成“潮”。以东莞为例,2007年全年有超过60万人次办理了退保手续,一天最多时退保现金流达30多万元。金南城区社保分局,就有1.23万人退保,退保总金额高达2628万元。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状况

(一)主要以租房为主。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目的,归根究底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对于进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要购买住房是较为困难的,加上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大,通常情况下,他们会选择租住住房。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对农民工在城市居住条件的调查显示,根据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和经济支付能力,农民工在城市居住主要是通过工棚和集体宿舍以及租房来解决住房问题的。

(二)居住环境较差。虽然农民工的住房类型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但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较低,这就直接限制了他们对住房的选择。大部分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在雇主或单位不提供住宿、不提供住房补贴,不能享受城镇保障性住房的情况下,只能自己租房,然而,多数城市租房水平大大超过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多数农民工只能寻求非正规租赁渠道,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或者城市地下室、临建房和简易房等条件较差的住房。据住房与城乡部2006年的调查,农民工人均住房面积很低,居住集体宿舍的平均面积只有5平方米,其中,居住在建筑业单位提供的工棚或宿舍平均不足3平方米,三人以上合住一间住房的占半数以上,居住环境恶劣,没有私人空间,多数房屋缺少阳光、通风、独立卫生间等条件,阴暗、潮湿、卫生条件差。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对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俗话说:安居乐业,我相信,只要认真分析现状,从实际出发,不断寻找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一定能有效的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环境,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享受到城市的文明。

参考文献:

篇(7)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意愿

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农民工来说,首先在就业意愿上就显示出极大的不同。老一代农民工就业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打工赚钱、回家盖房、娶亲养老、供养孩子上学等;新生代农民工则完全摆脱了为最基本的生计而外出奔波的宿命,与之替代的是“从学校刚毕业,出来见见世面,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积累社会经验”、“不愿待在农村务农,到城市中享受城市人的生活”、“到外面学点技术”、“实现自己的梦想”等等。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追求、自我发展的意识格外强烈。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在2010年6月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就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在建筑业中呈下降的趋势。《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则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所占比重分别为33.3%、21.7%和22.9%;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39.1%、25.5%和17.3%。通过对比可以发现:5年间,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上升了5.8和2.6个百分点,建筑业则下降了5.6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显露出了行业倾向性,开始偏向于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分析

(一)受教育水平

按照国家统计局2009年公布的数据分析,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占到了26%以上,其中21-25岁年龄段的比例则达到31.1%,远远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就显示:在上世纪80年代从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比重分别高于半文盲、文盲、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而从90年代开始, 则是初中教育水平的比重成为最高。所以,与上一代大多是文盲半文盲受教育水平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数人都已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这不仅使得他们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报刊、书籍以及网络来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来为自己利用。

(二)职业技能水平

通过上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分析也可以看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是初中刚毕业就选择外出打工。因此,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就成为决定他们前途的重要因素。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达到了36.9%,高出老一代农民工14个百分点;而对于从农村走出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务农这项基本的生活依靠也可以是他们最基本的技能,而调查数据则显示: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从事农活,37.9%的新生代农民工则从来没有务工的经验。虽然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教育水平为主、职业技能水平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有较大的以高,但是,他们目前的职业技能水平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意愿中的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政策导向

(一)市场需求

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公布的信息数据来分析,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到总需求的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需求仅占39.8%。而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还不到30%。同时,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需求占到总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这部分人也只有20%左右。所以,在市场国际化、竞争激烈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背景下,知识和技能逐渐取代以简单体力劳动而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选择标准。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如果不能有效的提高,就很难满足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求。

(二)政策导向

由于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供求失衡,这就需要相关政策的介入对其实施积极的干预,促使劳动力市场从失衡转变为供求平衡。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主要从技能水平上下功夫,目前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主要分为三类: 1.委托模式,即政府委托各类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学校进行常年培训;2.定点模式,即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两地政府牵手,有目的进行培训;3.订单模式和联合模式,即政府和企业联合,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由政府牵线搭桥,对企业用工进行培训。此外,政府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回乡创业等。从而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四结束语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乃至我国整个社会结构变化的重大问题。从新生代农民工主体角度出发,对其就业取向、素质技能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政策的导向,有助于全面深入的研究其就业问题。总的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仍然十分严峻,无论从其自身还是企业、政府都应积极寻求各种有效的措施来最终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篇(8)

[2]上海市公布“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EB/OL].http:///gzdt/2006-04/22/content_261363.htm.

[3]李丽.济南鼓励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参加培训有补贴[EB/OL].http:///rollnews/shandong/201011/t20101122_6808854.htm.

[4]于洪光.农民工培训亟待合适的“口味”——来自济南市的调查与思考[N].农民日报,2012-04-14(02).

[5]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R].工人日报,2010-06-21(01).

[6]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2-03-19].http:///tjfx/fxbg/t20100319_402628281.htm.

[7]买天.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农民工[N].农民日报,2010-02-23(02).

[8]史载,程喜明.甘谷10万农民工华丽转型[N].天水日报,2012-10-28(05).

[9]田占慧,刘继广,钟利军.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新模式比较分析[J].成人教育,2008(1):95-96.

Analysis on Policies of Rural Labor Training in China

in Recent Ten Years

ZHANG Ling, FAN An-ping

篇(9)

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及人社部关于农民工的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4.14亿, 农民工占2.73亿, 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 平均年龄为38.6岁, 4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65.9%, 新生代农民工已挑起城市建设的大梁。[1]在建设包容性、公平性、共享性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更应当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2]国家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着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与否的标准, 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外来人口, 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 落地却难生根, 继续教育精准供给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由之路。[3]

一、继续教育精准供给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意义

1.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继续教育的应然功能

国内外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 继续教育是突破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瓶颈的必然途径。[4]继续教育可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 进行对口式、专业化教育供给, 职业方面, 继续教育可以为其提供实用性的专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学历方面, 继续教育可为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补偿教育, 提升学历层次, 补充知识文化。此外, 继续教育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促进其自由全面地发展。

2.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期待

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 社会需要大批高质量、创新型人力资源以应对新常态下的社会转型, 继续教育能够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终身学习城市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备受关注。2014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 有序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5]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旨在提高农民工的学历层次、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圆农民工求学梦。[6]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关系着社会和谐和文明程度, 继续教育责无旁贷。

3.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走向城市, 需要提升整体素质, 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化。而在现实生活中, 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主体的边缘, 其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劳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均陷于捉襟见肘状态, 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继续教育, 都需要终身学习。[7]研究调查数据表明:相比上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和培训水平明显提高, 更有激情和活力, 城市融合意愿更强烈, 渴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奋斗在城市扎根定居。[8]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 面临着经济危机、社会地位边缘化、孤独无助的融入障碍, 他们渴望提高生存技能和自身素质, 获得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地位, 享受应有的社会福利和待遇, 充分地融入城市大家庭, 在城市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 提升生活品质, 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对成人教育有着较高期待, 希望能够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寻求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的继续教育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包括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 经济层面的融入是立足城市的基本需求, 包括劳动就业、工资收入、衣食住行等;社会层面的融入是适应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 包括社会适应、文化接纳、身份认可、政治地位、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心理层面的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深度融入城市的标志, 包括归属感、自我实现、身份认同等。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亟需针对性地提升职业知识与技能, 促进经济融入

经济边缘化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首要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学历低、就业渠道单一、就业观念狭隘、社会关系网单一的现状使得他们难以在短期内找到高收入、工作环境舒适的稳定工作。一些城市将能买房作为城市人的标准, 致使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沦为房奴, 试图通过买房子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经济压力使他们苦不堪言。经济障碍无法破除, 新生代农民工就无法立足于城市, 更不可能很好地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亟需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职业知识和技能, 拥有一技之长, 弥补学历劣势。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才能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更好地应对产业转型发展, 提高经济收入, 最终实现终身就业。

2. 亟需提升文化素质和交往能力, 促进社会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社会参与和政治地位偏低, 社会关系狭隘, 文化隔阂, 生活习惯、价值观与城市居民格格不入。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付出了同样的劳动, 可总是只拿到净工资, 得不到一些基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在社会交往方面, 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技巧,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面临各种障碍, 社交圈子越来越窄, 最终沦为城市边缘群体。在多元、全纳文化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迫切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可;渴望在城市中收获自己的爱情、友情;渴望开阔视野、跟上时展步伐;渴望走出边缘地带, 撕掉特殊群体标签。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从内在素养和外在行为上实现与城市生活的完美转换, 提高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自身社会认同度, 进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实现自身市民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3. 亟需通过心理引导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 促进心理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背井离乡到了陌生的城市, 心理上无法适应, 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情绪, 对城市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加之部分本地人对农民工群体带有偏见, 一些不公正待遇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有明显的低劣感和受歧视感, 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的城市融入的过程矛盾而艰难。此外, 新生代年农民工进入城市中, 工作的压力、同龄人优越的出身和学历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落差感。新生代农民工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信心, 获得成就感, 形成价值观的融合。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继续教育引导, 他们渴望通过继续教育转变观念, 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不断追求梦想和自我实现, 获得认可和接纳, 提升幸福感, 增强城市归属感。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继续教育精准供给策略

1. 推行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岗位胜任力

继续教育应将培养创新型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教育目标, 推进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胜任力。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计划在20162020年间, 每年资助30万名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 以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圆农民工的求学梦。[9]首先, 在学历教育方面, 目前我国社会还未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以文凭论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历仍是就业的敲门砖, 新生代农民工若想在城市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提升自身学历层次, 以进入就业基本门槛。对于高中学历起点的新生代农民工, 为他们提供专科或本科学历继续教育, 实行学分制,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学分积累,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其次, 在职业教育方面, 应立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需求,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相融教育模式, 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场所, 与单位共同制定教育内容和计划。再次, 应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前培训、就业指导、在职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未入职前,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 开展一些就业培训和指导课程, 用科学的方法判断他们的职业取向和职业兴趣,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入职后, 可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职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同时, 应当设置一些职业道德课程, 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提升职业认可感和荣誉感。最后, 开发与新生代农民工岗位紧密对接的专业和课程, 借助信息化手段, 开发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网络教育平台, 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学历与技能并重, 面授与网络教育共同进行, 使新生代农民工借助信息化手段, 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更新知识, 学习新的职业技能, 突破时空限制, 及时满足其多样化教育需求, 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

2. 搭建社会交往平台,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继续教育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会交往平台, 构建多维度的社会教育支持体系,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 可在城市中设立互助学习角, 鼓励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参与进来,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文化知识, 新生代农民工也可以在互助学习角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展示给大家, 把自己熟练的操作技能教给其他人, 这样既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知识也可以使他们提升自信心,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其次, 成立一些80后90后互动交流机构,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进去, 认识一些各行各业的同龄人。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会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 提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自如, 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进而走出边缘地带, 促进社会融入。

3. 提升文化素养, 增进文化认同与融合

文化认同与融合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切入点, 继续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的养成、价值理念的塑造、文明素质的提升等方面起着桥梁作用。继续教育应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兴趣爱好, 提升文化素养, 从精神层面融入城市。为此, 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组织一些休闲娱乐活动, 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培养一些兴趣, 充实他们的生活。例如, 计算机学习角、知识大讲堂、读书俱乐部等。随着科技的发展, 许多产业都在进行大的变革, 一些新的技能需要人们快速掌握。新生代农民工只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定期充电,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顺应时代和城市的发展步伐, 不被社会所淘汰。

4. 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要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辅导平台,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幸福感和归属感, 实现人生价值。首先, 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传递良好的价值观念, 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交流中心,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心理辅导, 为他们解答一些心理困惑,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一些心理障碍, 提高他们心理适应能力。其次, 继续教育应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设立合适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定期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访谈和指导, 了解他们的困惑, 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实现人生价值, 在城市中寻找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 继续教育要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心理隔阂,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摆正心态, 消除排斥心理, 形成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统一,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待城市, 培养城市主人翁意识, 提升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2]赵艺凡.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研究教育社会学视角》评析[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17 (1) :7072.

[3]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 2007, 22 (4) :5259.

[4]周彦兵.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与供给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

篇(10)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1006-5954(2011)04-068-03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进城务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其间农村外出劳动力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已经达到14533万人。同时,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19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通常我们也将其称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并且在1980年及之后出生的农村劳动力。同时,与之对照,本文中将1980年以前出生的外出农民工称为“上一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并且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准确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数量、结构和特点,已经成为制定农民工相关政策的迫切需求。

2010年国家统计局在常规的农民工监测调查的基础上,对河北、辽宁、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和陕西等10个省份进行了新生代农民工专项调查。调查采用电话访问的方式了解6000多名新生代农民工在外的工作、生活状况、主观满意度和城市融入等方面的信息。具体情况如下: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和结构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达到8487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

根据2009年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民工监测调查,在所有外出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即19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的比例超过了一半,占到58.4%。按照2009年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533万人来推算,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达到8487万人。

按从业时间定义的就业选择来看, 20~29岁年龄组的农村劳动力选择从事本地务农的比例为各组最低,外出从业的比例较高,仅次于16~19岁年龄组,说明较为年轻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从业的倾向明显更高。

(二)68.6%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自中西部、72.3%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东部地区务工

新生代农民工的地区分布显示:从输出地看,新生代农民工中来自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比例分别为31.4%、38.2%和30.4%。从输入地看,新生代农民工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务工的比例分别为72.3%、12.9%和14.4%。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在东部地区务工。

(三)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的比例达到40.8%、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

在较为年轻的外出农民工中,男女比例较为均衡。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的比例达到40.8%,而上一代农民工中女性的比例仅为26.9%。同时,由于年龄的关系,约70%的新生代农民工还没有结婚。这意味着,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一系列人生重要问题,需要更多政策上的关注。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高

从文化程度来看,在全部外出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更高。特别是中专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15.4%)、平均受教育年限(9.8年)以及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30.4%)均明显高于上一代农民工。

二、新生代农民工外出从业和在外生活的特点

(一)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懂农业生产,“亦工亦农”兼业的比例很低

从外出从业的时间看,新生代农民工2009年平均外出从业时间已经达到9.9个月。上一代农民工在外出从业之外还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比例为29.5%,相比之下,新生代农民工“亦工亦农”兼业的比例仅为10%。换句话说,在2009年90%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活动。而且,从农业劳动技能的角度看,60%的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其中更有24%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就没有干过农活。新生代农民工脱离农业生产和向城市流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二)新生代农民工从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外出从业的劳动强度较大

表1显示,与上一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情况不同,44.4%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同时,在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服务行业的比重较高。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月工作26天,每天工作9个小时,与其他年龄段农民工的劳动强度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行业时,不仅看重岗位的工资水平,而且更倾向于选择较体面、较安全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

(三)新生代农民工跨省外出的比例更高、初次外出的年龄更小

新生代农民工中,2009年跨省外出的比例达到53.7%,高于上一代农民工6.9个百分点;而且,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在大中城市务工,选择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务工的比例为67.4%,高于上一代农民工9.9个百分点。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的平均年龄为20.6岁,而上一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3.7岁。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八十年代出生的初次外出的年龄平均为21.1岁,1990年之后出生的初次外出的年龄平均为17.2岁,这意味着很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的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在外的平均消费倾向较高

2009年外出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1417元,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水平为1328元,上一代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1543元。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寄回带回人民币的金额为5564元,占外出从业总收入的37.2%,而上一代农民工平均寄回带回的金额及其比重分别为8218元和51.1%。

(五)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居住在单位宿舍、上网和看电视成为主要业余活动

从居住情况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在“单位宿舍”及“与人合租住房”的比例高达43.9%和21.3%,分别高出上一代农民工16.7个和5.3个百分点。这说明,自主住房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城市定居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在业余时间安排上,经常上网和看电视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分别占46.9%和52.1%,说明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将更多地受到网络、电视媒体的影响。

(六)已成家的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是夫妻一起外出,但是将子女留在老家

调查结果显示,在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中,59.4%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夫妻一起外出的。并且在有子女的新生代农民工中,62.9%的新生代农民工将子女留在老家。但受到居住条件的限制,超过40%比例的夫妇仍然是各自住在集体宿舍、工地工棚或生产经营场所。

三、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合同签订率低、部分岗位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社会保障参保率低

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4.4%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与单位或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在需要防护措施的工作岗位上,防护措施较为齐全的仅占35%。当遇到劳动纠纷时,新生代农民工最倾向于通过“劳资双方协商”解决问题的比例为39.9%,高于通过“法律途径”(占25.1%)和“政府”(占19.8%)的比例。表2显示了主要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仍然很低。

(二)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有较大工作压力、对收入的满意度较低

由于平时工作的强度比较大,约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经常加班,超过1/3的新生代农民工感到有较大的工作压力。相较于工作环境,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当前收入水平感到“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分别占到41.3%和3.3%。调查显示,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都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比较看重自己未来的发展。对于职业发展目标,有25.8%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掌握专业技术,有一技伴身”,还有26.3%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当老板”。

(三)在身份认同上处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尴尬境地,缺乏幸福感

在身份认同上,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己是城里人”这一说法“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比例合计为22.8%;而“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自己是“外地人”甚至是“农民”的比例分别为87.9%和68.5%。但是,在选择“如果要比较生活状况,您会和什么人比”时,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城市居民”的比例(为23.4%),仅次于“城里的农民工”的比例(为23.6%)、高于“农村的亲戚、老家村里的人、老家乡里的人、老家县里的人和说不清”的比例。这意味着,当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与城市人群生活和地位有差距时,逆反心理和苦闷情绪会更加强烈。同时,感到“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分别只有30.6%和5%,高于“很不幸福”(为3.2%)和“不太幸福”(为7.7%)的比例。

(四)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收入太低和住房问题成为主要的困难和障碍

对于未来的打算,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坚决不回农村”和“尽量留在城市,实在不行再回农村”的比例分别占到8.1%和37%。从婚姻状况看,未婚的新生代农民工打算将来在城市定居的比例更高,并且女性比例偏高。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认为,在城市定居下来的最主要的困难和障碍依次是“收入太低”(为67.2%)、“住房问题”(为63.2%)、“社会保障不完善”(为24%)、“老人无法照料”(为20.1%)、“子女教育问题”(为16%)。

四、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了农民工的主体,并且出现一些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问题和新诉求,将对中国整个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保障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社会,政府应根据城市基本情况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下来的户口登记制度;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发展上的诉求,最终改善他们的收入状况;从制度上和规划上整体考虑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农民工群体的住房问题;进一步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在制度设计上,按照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低交费、低水平、广覆盖、可接转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帮助协调切实解决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其在就业、社会保障、获得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

■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专业技术教师工作总结 下一篇: 品质半年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