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4 10:24: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理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对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遗产,保护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教学重点:通过对聚落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聚落和环境的关系,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演示。
教学方法:案例、谈话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家看到两幅图片,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景观呢?---城市和乡村,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第一部分:乡村与聚落
环节一:1、根据一个城市聚落的实例,讨论聚落的含义
2、讨论城市聚落居民的劳动生产方式
3、讨论乡村聚落居民的劳动生产方式及乡村聚落的类型
环节二:讨论亚洲、欧洲、非洲不同地区乡村的特点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第二部分:聚落与环境
环节一:1、讨论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2、讨论中国大城市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环节二: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阐述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讨论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其他因素。
3、看录象分析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教师总结: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处。下节课我们来探讨如何发展和保护现有的聚落。
附:板书提纲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工业、服务业
2.乡村: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征:
1.情境化
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
2.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三、案例教学的特征和形式
1.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特征如下:
(1)教学过程开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3)探究性。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另外,许多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都认为案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剂良方。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人案例情节和角色,这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两种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根据工业区位原理,比较包钢选址三个方案各自的优势和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好?为什么?当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后,教师继续呈现案例的结果部分。
1955年,由苏联专家组确定采取A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占用良田较少;新发展的居住区(新城)受工业污染影响较小(以河流为防护带);利于大型钢铁企业发展。受该方案影响,包头市目前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旧城分离,交通联系东西过长,不方便。……
比上述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支持这个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四、案例教学推进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使用案例学习的要求而不规定具体案例的做法,不仅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有积极意义,而且为推进高中地理评价方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以高中会考为例,现在对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成就的评测主要以统一的知识内容和材料为主,例如下题:
读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影响上海宝山钢铁厂发展的因素是:土地、水源、市场、技术、能源、矿产、劳动力、农业基础、工业基础和交通等,将属于上海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因素填入空格中:——。
2.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工业地域的形成,增强了上海的经济实力。下列工业部门与钢铁工业在生产上联系密切的是:()
A.造船厂B.面粉厂C.织布厂D.机械厂
案例学习的特点是以理解、掌握、应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为主,案例本身只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要学生背下的内容。课程标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规定的开放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案例学习同一地理原理的现象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区域发展学习或其他地理原理学习成就的评价,就可能增加更为开放的方式,例如,采用如下的问题方式:
休闲与旅游:
使用你研究过的例子,解释旅游为一个地区带来的利弊;
国家公园可能遇到来自不同群体不同观点的冲突。举出你研究过的相关例子;
发展中国家开办的旅游有利有弊。使用你研究过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例子,解释这个论点。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农业
1.
西藏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2.读图:(1)山脉:①
②
③
④
(2)地形区:⑤
⑥
(3)湖泊:⑦
(4)城市:A.
B.
C.
(5)省级行政区:D.
E.
F.
(6)农业区:G.
H.
(7)邻国:M.
3.青藏地区位于哪里?
4.“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指的是哪里?
5.为什么会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1)
(2)
6.青藏地区是什么气候?
7.最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太阳能丰富?(1)
(2)
9.“日光城”是哪个城市?
10.为什么有丰富的地热能?
11.为什么水能丰富?
12.藏袍有什么优点?
13.为什么到青藏地区旅游要带防晒用具?
14.为什么到青藏地区旅游要带氧气袋?
15.为什么到青藏地区旅游要带御寒衣物?
16.青藏铁路连通了哪两个城市?
17.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18.草场类型是什么?
19.有哪两大牧区?
20.代表性牲畜品种有哪些?
21.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22.种植业类型是什么?
23.种植业区有哪些?
24.主要农作物品种有哪些?
25.为什么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带?
(1)
(主要)
(2)
(3)
26.农作物为什么优质高产?
(1)
(2)
(3)
27.主要饮食品种有哪些?
28.传统住房类型有哪些?
(毡房)、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位于哪里?
2.
读图:(1)省级行政区:①
②
(2)河流:③
④
⑤
(3)铁路线:⑥
(4)城市:A.
B.
C.
3.是哪三条河流的发源地?
4.别称是什么?
5.降水不丰富,为什么能成为许多河流的发源地?(1)
(2)
(3)
6.为什么生态环境特别脆弱?
7.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是哪里?
8.为什么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1)
(2)
9.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有哪些表现?
10.怎样应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第八章
认识青藏地区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农业
1.
西藏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布达拉宫
2.读图:(1)山脉:①昆仑山②祁连山③横断山④喜马拉雅山
(2)地形区:⑤青藏高原⑥柴达木盆地
(3)湖泊:⑦青海湖
(4)城市:A.拉萨B.西宁C.格尔木
(5)省级行政区:D.西藏E.青海F.四川
(6)农业区:G.雅鲁藏布江谷地H.湟水谷地
(7)邻国:M.印度
3.青藏地区位于哪里?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以西,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南至国界。
4.“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指的是哪里?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5.为什么会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1)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少。(2)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为大江大河提供稳定的水源。
6.青藏地区是什么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7.最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什么?高寒。
8.为什么太阳能丰富?(1)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烈。(2)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9.“日光城”是哪个城市?拉萨
10.为什么有丰富的地热能?
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11.为什么水能丰富?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河流众多。河流落差大。
12.藏袍有什么优点?能适应青藏地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13.为什么到青藏地区旅游要带防晒用具?
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烈。
14.为什么到青藏地区旅游要带氧气袋?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低。
15.为什么到青藏地区旅游要带御寒衣物?海拔高,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
16.青藏铁路连通了哪两个城市?西宁和拉萨。
17.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高寒缺氧,有多年冻土、沼泽湿地
,生态环境脆弱等。
18.草场类型是什么?高寒牧场
19.有哪两大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20.代表性牲畜品种有哪些?牦牛、藏绵羊、臧山羊。
21.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是什么?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22.种植业类型是什么?河谷农业
23.种植业区有哪些?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24.主要农作物品种有哪些?青稞、小麦、豌豆等。
25.为什么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带?
(1)海拔低,气温高,热量条件好。(主要)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3)有灌溉水源。
26.农作物为什么优质高产?(1)日照时间长,利于光合作用。(2)气温低,生长期长。(3)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养分积累。
27.主要饮食品种有哪些?糌(zan)粑、牛羊肉、酥油茶、青稞酒。
28.传统住房类型有哪些?牛毛毡搭成的帐篷、平顶碉房。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位于哪里?位于青海省南部。
2.
读图:(1)省级行政区:①西藏自治区②青海省
(2)河流:③黄河④长江⑤澜沧江(3)铁路线:⑥青藏铁路
(4)城市:A.拉萨B.西宁C.格尔木
3.是哪三条河流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
4.别称是什么?被誉为“中华水塔”。
5.降水不丰富,为什么能成为许多河流的发源地?(1)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少。
(2)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为大江大河提供稳定的水源。
(3)湖泊、沼泽众多,是河流水源的重要调蓄器。
6.为什么生态环境特别脆弱?海拔高,气候寒冷。
7.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是哪里?三江源地区
8.为什么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1)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萎缩,影响水源补给。(2)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9.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有哪些表现?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
10.怎样应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退耕还草,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前言
从事初中地理教学20多年,接触了海量的初中地理教学资料,吸收其优点,经过对比修整,编写出了自己的教学案。
工作的需要,被安排到高中部教学,深感高中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欠缺。采用初中地理教学案的编排模式,按照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吸收初中地理各个版本的优点,对应北斗区域地理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区域地理教学案。教学案的编写与教材同步,采用了正反页的方式。正面提出问题,反面相应位置展示答案。解决了学生背诵不知答案,感觉背好后无法自我检测的问题。学生可对着反面背诵,对着正面自我检测。
教学案集教案、学案、笔记、测评等于一体,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减轻了教师的讲课负担,真正做到了学生能学、教师能教、家长能查,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区域地理知识与地图有密切的联系,编写中对地图进行了详细修改,去除了无关内容对学生记忆知识的影响,只保留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图上记忆的知识,更利于学生学习。
我们云南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已经近两年了,在这段时间里,笔者与我校的其他三位地理教师全程参与其中。新课程的实施呼唤新的教学方式,其结果必然落实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上。从地理学科的角度看,新版高中地理教材(鲁教版)在所有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出现相当分量的教学案例,特别有关区域地理内容部分更是如此。同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类似于“结合实例”“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以某区域为例”等等的内容标准有许多,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有着广阔的前景。
在近一年的案例教学模式探索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听课、评课、磨课、说课,更加熟练地掌握案例教学法,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在此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上了一堂案例教学法的研讨课,其中严冬艳老师的课题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鲁教版),课的成败得失暂不去多讨论,只是在听完课之后,感慨颇多。
一、解读课程标准全面合理,树立教学新理念
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开始,就非常强调对课标的解读,老师们非常认真负责地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习课标,但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还必须运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否则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
在研讨课上,从翔实的教案和精彩的课件中可看出授课教师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为学生了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如日本和英国的地图、各种景观图、自然环境的差异比较表、经济发展的差异比较表等。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及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互动中引导、启发学生质疑的理念。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整个课堂活动都过分关注如何让学生掌握日本和英国的自然环境特征、经济特征,而忽略了课标所提出的“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通过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的要求。其实按新课标的理念,教材所给的日本和英国仅是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以此教给学生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并且掌握区域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联及成因,即常言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堂举例,它应该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能从“个”推之“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案例理解普遍规律性的东西,掌握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新版高中地理教材(鲁教版)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都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案例,这给了我们实施案例教学的空间,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重塑教师课堂教学观,有效实施课堂提问
在教学中对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地理原理与规律,课堂提问成为一种频繁使用的手段。课堂上善于把握时机的提问,恰到好处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馈教学,更重要的是为了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的学习顺理成章,清新自然,既实现知识的储备又培养他们良好的学科素养与创新能力。
这节研讨课上,教师不断地提问,如“根据图1-2-2,请说出日本的地形”“根据图1-2-3,请说出日英国的地形”“分析日本的气候特征”“分析英国的气候特征”等等,学生不加思考的回答非常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提问之前,教师给了学生大约10分钟阅读地图和教材的时间,其实质上是留出了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点做得很好。但由于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缺乏思维含量,所提问题的答案完全在课本上,表面的课堂活跃,实则肤浅,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重复性的课堂提问过多,如“日本……”“英国……”,这样既不能营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又不会深化教学内容,反而影响教学效率。假如留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不变,而教师的整个提问仅就有关日本的内容进行,如“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这样的位置给日本的地形带来何种影响?”“根据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特征”“日本所处的纬度位置对日本的气候影响如何?”“其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呢?”“描述日本的气候特征”……这样的分层设计提问题,把一个问题分成有梯度的几个问题,问题有了层次,学生的思维也有了梯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了问题的答案。在层层深入的分析中注重了地理要素间的关联性,直至得出日本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农业、工业及经济等的特征及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获得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分组(每约组6至8人)应用分析日本的方法讨论英国的地理环境问题,互相提问、回答、补充,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机会,讨论是开放的,尊重不同意见,鼓励有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有了辩论的风格,又有活泼而理性的气氛,同时体现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有主次、轻重之分,切合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提问用语,使提问规范化,利于思考和回答。
三、把握案例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素质
一般来讲,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的教学流程分为紧密相连的四个环节:(1)呈现案例,提出问题;(2)学生思考,分析案例,集体交流,讨论案例;(3)总结评述,深化案例;(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我校所使用的高中地理教材(鲁教版)“原理加案例”或“理论加案例”式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为教师在课前精选典型生动、寓理于理的案例提供了素材。当然,案例可以是教师自己开发的,或是教材案例的拓展,或是学生搜集的,但要注意其典型性,与教学目标相符合。本节研讨课上,教师选用了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将案例分成几个阶段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但幻灯片多达25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看、听的时间过多,挤占了学、思的时间,感觉学生注意力涣散,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呈现案例中的问题情境时,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省略、留白能让学生本能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并主动寻找结论,而这种努力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关联紧密的学科,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不仅是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关系到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发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高度重视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三案教学优势,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一、“三案”教学的概念
何为“三案”,即预习案、教学案和当堂检测案,简称为三案。“三案”教学就是将课堂的教学分为三大模块,包括预习反馈、精讲探究及当堂检测,是一种将课堂归还给学生的教学方式,以三案为载体,以预习反馈为引导,以互动教学为措施,以当堂检测为手段开展教学,并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进行拓展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使得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非常重要,“三案”教学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适合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
二、三案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
(一)通过预习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学生在上课时听讲非常认真,而且一边听讲一边仔细做记录,一直忙个不停,但是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课前没有做好预习,对上课所要讲的知识没有提前了解和思考,导致在课堂上只能顾得上听和记,没有办法进行很好的消化,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如果课前做过预习,则学习效果会完全不同。人们常说,预习是决战前的火力侦察,的确如此,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一般的问题自己可以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做上记号,留到课堂上再解决,这种带着疑问上课的方式可以在上课时有重点地听和记,有效增强听课效果。
学习地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预习案的设计,为学生创设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预习新的知识和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其他基础知识,或者是以思考题或者填空题的方式列出学生通过预习能够掌握的知识。比如在讲授“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学习“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预习,并设置相关题目给学生完成,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和之前所学章节的温习。
(二)教学中注重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给学生传道授业,或者只是简单盲目地开展合作学习,课堂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所以教师应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空间。比如,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除了设置一般的讨论题外,还应当设置一些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理,自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应在开展教学活动前精选材料,坚持科学性、多向性和挑战性的原则,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三)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因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及教师对重点内容的精讲,学生已经基本上对课程的内容有比较全面和深层次的了解,但是学生的知识还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非常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本章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知识系统化。然后,教师的检测案就可以派上用场,学生必须限时限量地当堂完成教师的检测案。教师应根据学生答题的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详细讲解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对学生检测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并纠正。在设计检测案的过程中,应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以开放的思维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对地理知识进行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语
“三案”教学既是新课改的需要,又是现代地理教学中应当遵循的模式,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适应时展的需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模式,熟练“三案”教学的教学原理,用心设计教案,增强地理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支持和辅助下逐步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也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够与当前地理教学的特点和需求相适应,可以逐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因此受到高度的重视。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具体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双动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能够得到良好培养。而“两案”则包含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合理应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下一个阶段的地理知识。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具体方式
基于“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积极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对学生实施系统的教育和指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对学案和教案的编写和设计
在高中地理教师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编写和设计教案和学案。只有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案和学案进行合理的编写和设计,才能够真正发挥教案和学案的重要作用,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持。教师在实际设计教案和学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对学案的编写应该重视学案和教师教学活动之间的互动性联系,即应该以“双动”为主导思想对学案进行合理设计,保证基于学案的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针对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学案的设计还应该充分体现启发性,即在实际应用学案的过程中,学案既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还能够引发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加以培养,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对教案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通过教案为学生学习提供相应的辅助,在课程内容规划和选择方面,在课堂预习教学和练习方面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学引导,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运用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对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教师在实际应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基于对教案和学案的构建,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双动”课堂教学形式得到真正的构建,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首先,课前预习阶段。课前预习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前预习环节,课前预习现状能够得到一定的改善。例如,在教学“洋流”相关知识时,教师在完成教案和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发放学案,指导学生结合学案的内容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独立预习,让学生对洋流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并结合学案提出自己的疑问。借助有效的预习,学生能够深入到洋流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为学生课堂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其次,课堂教学和学习阶段。在课堂教学和学习环节对“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应用是较为关键的内容。只有保证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如为了充分体现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教师在对“洋流”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针对相关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层次性问题,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逐层探索,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对洋流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针对“洋流”教学中的重难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绘制“洋流”形成和运动的相关示意图,并结合具体的示意图向学生讲解,促使“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作用得到充分凸显。
综上所述,“双动两案”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合理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学习能力都能够得到培养,为学生未来深入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双动”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相互交流合作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强调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实施教学方案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加强能力锻炼、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活动。
“两案”主要指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习方案,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载体。教师的教案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本班学生学习情况,制定出精确的教学目标,确定准确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形成的教学活动方案。学生的学习方案是师生之间共同完成的,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主要有预习、学法指导、课堂和课后练习等。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开拓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思维。同时,提高了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这种模式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存在许多问题:第一,过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案代替教案。第二,一些人主张以教师的教案为主,对学生学案的应用不够。第三,有的将学生的学案和教师的教案混为一谈。对学案和教案两者的合理运用,还需要深入研究。
二、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自我管理策略
第一,学生应根据自身实际学习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制订一份详细可行的学习计划,懂得合理利用时间,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第二,学生要加强自控能力培养,每天的学习任务要按时完成,排除外界任何干扰,确保每天学习计划能认真落实。第三,学生应在教师教导下学习地理学案如何正确使用,完成任务后,应及时结合学案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后及时纠正。
2.信息加工整合策略
首先,学生要在地理学案和教材中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理解的知识进行标注,方便日后复习有针对性。同时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对难懂的知识进行查阅,加深理解。其次,学生在学案的空白处可以做课堂笔记、错题集锦和总结,明确当时学习遇到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3.地理学科的学习策略
地理学科学习需要有独特的地理思维。首先,学习地理,最重要的是学会看地图,做到根据一个地理坐标确定一点,然后通过以点带面,勾勒出一幅地图。其次,地理学习中有图表学习,有大量表格和结构图,学生应学会比较表格或结构图,总结归纳彼此之间的联系,摸清规律,培养对比分析能力。
(二)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1.分段教学策略
分段教学就是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第一,针对高一、高二学生,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以教材中的小节为单位,深入课本知识,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第二,高三阶段,进行第一轮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查自测,对基础知识中的重难点、高频考点等进行重点讲解,不断传授给学生地理复习方法,让学生一轮复习时再度巩固基础知识。同时,教师在复习基础题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有深度的习题,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第三,二轮复习时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地理学案的指导,让学生整合资料进行系统的知识归纳和总结,并分析往年高考题,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2.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教师的教案要与教学管理相一致,走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之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因人而异,检查和评价策略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在师生相互交流过程中及时做出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策略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3.教师之间集体备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为什么要进行学案导学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学案”在新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三、实施学案导学,全面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
(一)准确的学案目标定位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目标是一份好的学案的统领,目标分为教师形成学案的目标与学案中学生学习的目标。
1、教师形成学案的目标
一份学案将让学生在多长时间内,达成什么样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师形成学案的目标,学案编写包括学习流程顺序、活动的设计、信息的呈现方式、图表数据的使用、探究问题的抛出及针对练习的数与质等,这必须经过反复考虑,明确编写的目的性。教师形成学案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乐于探究,在探究中逐步深入,以获得知识与能力。
2、学生学习的目标
“学案导学”是教学时能使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提出―问题求解―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学案”中将学习目标示意给学生,能使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课本中的学习及课后的检查中,都可以“学案”为导向进行学习和小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在学习中也能有的放矢。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经过实践思考,我认为学习目标的确立应该具体、实在、可操作性强。
(二)活泼的学案过程编制是实现地理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1、节奏鲜明的学习流程安排
好的学案,如同一首优美的旋律,节奏明快轻松。紧张时迭起,低回处凝聚心神。地理课程中信息呈现方式多样,文字资料、数据表格、统计图形、景观照片等,让学生不断变换信息获取方式。阅读、思考、讨论、绘制图表、练习等活动有机穿插,交错纷呈。比如“洋流”一节学案的学习流程安排如下:(1)激趣资料:“泰坦尼克”号惨剧、二战中德军自如地进出地中海。(2)自主学习:洋流概念与分类。(3)分组讨论:洋流的成因与分布规律。(4)动手绘制:太平洋主要洋流运动线路。(5)个性张扬:你还发现了什么?(6)事实探究:同纬度的英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天气为什么不一样?(7)深度思考:世界渔场的形成原因。(8)比较分析:哥伦布第一次与第二次航线的时间差异。(9)现实扫描:希腊“威望”号油轮在西班牙西北海域触礁,发生原油泄漏的影响。(10)归纳小结:学生上台总结发言。(11)当堂测试:小练习。本节学案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相互协作,学习效果显著。
2、丰富生动的导入资料引用
有趣才能乐学,乐学才会高效。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可见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能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对每一个新问题都乐于主动探究?这是我在每一节学案的编制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一节课要解决多个问题,对每一个问题,均设计一种激趣的引入方法,让学生乐于探究。
地理学案中引入激趣的方法很多,利用时事新闻引入,利用生活实例、身边的现象引入,利用名人诗词等,但都要讲求科学性、针对性、适当性原则。如学习天气系统时,可引用“凤凰”台风对我国的影响;讲述水污染时,可结合太湖绿藻事件、吉林石化厂爆炸事件;在水循环知识的学习中,可让学生先思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是否有科学性错误;在分析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时,可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引导学生思考等。作为解决相关问题的引子,学生往往热情高涨。
(三)多元的学案评价机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持久动力
1、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由于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进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对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学案在完每一个新知识,解决每一个新问题之后,都附有自我评价或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表。评价主要从态度、方法、小组合作的参与及贡献、知识的理解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征:
1.情境化
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
2.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三、案例教学的特征和形式
1.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特征如下:
(1)教学过程开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3)探究性。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另外,许多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都认为案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剂良方。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人案例情节和角色,这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自然是水
到渠成。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两种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根据工业区位原理,比较包钢选址三个方案各自的优势和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好?为什么?当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后,教师继续呈现案例的结果部分。
1955年,由苏联专家组确定采取A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占用良田较少;新发展的居住区(新城)受工业污染影响较小(以河流为防护带);利于大型钢铁企业发展。受该方案影响,包头市目前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旧城分离,交通联系东西过长,不方便。……
比上述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支持这个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四、案例教学推进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使用案例学习的要求而不规定具体案例的做法,不仅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有积极意义,而且为推进高中地理评价方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以高中会考为例,现在对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成就的评测主要以统一的知识内容和材料为主,例如下题:
读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影响上海宝山钢铁厂发展的因素是:土地、水源、市场、技术、能源、矿产、劳动力、农业基础、工业基础和交通等,将属于上海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因素填入空格中:——。
2.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工业地域的形成,增强了上海的经济实力。下列工业部门与钢铁工业在生产上联系密切的是:()
A.造船厂B.面粉厂C.织布厂D.机械厂
案例学习的特点是以理解、掌握、应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为主,案例本身只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要学生背下的内容。课程标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规定的开放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案例学习同一地理原理的现象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区域发展学习或其他地理原理学习成就的评价,就可能增加更为开放的方式,例如,采用如下的问题方式:
休闲与旅游:
使用你研究过的例子,解释旅游为一个地区带来的利弊;
国家公园可能遇到来自不同群体不同观点的冲突。举出你研究过的相关例子;
发展中国家开办的旅游有利有弊。使用你研究过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例子,解释这个论点。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在适合现代新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这就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但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双动两案的教育模式在此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针对学生上课热情不高,课堂上不能好好的同老师配合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教学观念的改变为学生能力的锻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高中地理课程的开展都大有帮助。
一、地理双动两案教学
双动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将老师的能动性和学生的创造性相结合,充分发挥老师课堂上教学的主题地位和学生课下主体地位相结合的作用,既能发挥出老师学识渊博的作用,也能体现出学生巨大创新力的作用,双动就是要求老师和学生结合起来,发挥彼此的最大能力促进发展。老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方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也给出了具体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这种双动相结合的方法更能督促学生的学习。
两案就是将教师的教学教案同学生的学习方案相结合,这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载体。老师的教案应该以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为前提而进行制定,主要是针对一些学生的基础较薄弱的环节而具体实施方案,老师的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引导的作用,所以老师们应当引导学生将他们的学习方案同自己的教案结合起来。许多的学生并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期间还需要老师的参与和引导。两案想结的结合的方法可以将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同老师教学方案相结合,让学生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在学习中跟着老师的步伐是无可厚非的,这种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我可以让他们有一个非常浓厚的学习激情,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大有好处。
二、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自我管理策略
学生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老师的教案结合起来设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这样非常不利于自己地理课程的学习。要有时间观念,合理的利用时间不仅可以让自己不会感到特别的疲劳,还会有一种成就感。每天都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当天的任务完当天完成。要有自我控制的基本能力,做到不被外界打扰安安静静地完成自己的任务量。通过自我管理策略,学生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掌握非常有帮助。
2.信息加工整合策略
学生在运用两案模式进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做到量力而行,在结合老师的教案学习的时候,如果遇到疑难点一定要标注下来,方便日后复习的时候查阅。学生还要充分利用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因为老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重点一般都会放在课件中,把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加以整合就很容易掌握住地理的主干,对学生学习非常有帮助。
3.地理学科的学习策略
学习地理知识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方向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和模型相结合起来会让知识更加的具体化,容易掌握其中的重点,还要学会自己总结归纳,把课堂上老师讲述的重难点着重的标注出来,在课后细细研究,并和自己的模型结合起来,这样会让知识更容易掌握。比如老师在讲到地球各大洲时,我们可以准备一个小地球仪,看着这个地球仪听老师讲述其中的知识相信这样不仅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地理课程的学习更容易些。
(二)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1.分段教学策略
分段教学策略就是老师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能力和水平进行的教学。高一刚接触地理知识,这就要求老师主要向这个年级的学生讲述一些基础知识。而对高二的学生可以往更深层的方面去研究和讲述,讲的内容更仔细一点。高三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的抉择,这个年级要着重复习前两年学习的知识,把遗忘的知识重新掌握,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对于各个年级不同的能力和水平的同学也要分段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检查与评价相结合
高中地理知识仅仅靠课堂上的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应当在课后适当布置一些作业,然后检查一下完成的情况,根据他们的错误情况在给出适当的评价,但评价应该以夸奖为主,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3.教师之间集体备课
在高中地理知识上不同的老师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把所有老师的智慧相结合起来,教师之间集体备课可以发挥老师们的聪明才智,挖掘出一些更深层的知识,对课堂上的教学大有帮助。
三、结语
地理双动两案的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我们应当继续遵循这个原则,在课堂上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快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