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第二学年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6 00:15: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护理专业第二学年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护理专业第二学年总结

篇(1)

学校简介

学校总共有四个校区,校本部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区,不远处就是风景秀丽的承德避暑山庄。学校共设有护理、西医士、中医士、妇幼医士、公共卫生医士、病案管理、社区医学、口腔工艺技术、中西医结合等12个专业。学校主要以护理专业为主,其中涉外护理是该校的特色专业,在校人数占护理专业总人数的60%,已经有20多年的办学历史,体制完善,经验丰富。

课程设置

学校对涉外护理进行分层教学,将学生分为普通班和强化班,针对不同的班采用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强化班主要是为毕业后出国工作做准备,因而对于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很高。英语课程设置分为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普通英语周学时为12学时,包括精读、泛读、听力和口语。精读课程采用《大学英语》教程,周学时为6学时(大专生为4学时)。泛读采用《新概念英语》,从第二册开始,周学时为2学时。听力采用step by step听力教程,周学时为2学时(大专生为4学时)。口语教材为自编教材,周学时为2学时。同时,针对涉外护理专业的特点,学校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课程,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周学时为2学时。专业英语为自编教材,目前尚未正式出版。

课外活动

学校每学期定期举办“英语文化周”活动,包括英语小品比赛,演讲比赛,英语知识大赛等形式。学校对英语教学实行“月考”。每天早上专门有英语早读,英语辅导老师进行辅导,课外布置听力内容。另外,每周举办“英语角”,有外籍教师参加。

实习与就业

学生实习采取自愿选择的原则,强化班的学生在最后一年也可放弃雅思学习和英语强化,选择实习。学校专门设立一个部门——出国护士培训中心,每年招收学员300人,一期为四个月。同时面向全国招收学员,专门负责雅思培训和出国护士培训。雅思教学采用新东方教材。80%经过培训的学员雅思成绩可以考到5.0分及以上。

涉外学生就业主要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也可选择国内一些医院,就业形势比较乐观。

二、 天津医科大学

7月7日上午,在我校张建中副院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7人对天津医科大学进行了考察。天津医科大学王耀刚副校长及护理学院相关领导,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等对我们进行了热情接待并座谈。

学校概况

天津医科大学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护理学院拥有硕士点和博士点,博士点的方向为“连续护理”专业方向。XX年设立涉外护理专业方向,学制五年,今年第一届毕业生当中有9人已经与国外医院及医疗机构签订就业意向书。

专业方向

护理专业分为普通护理、涉外护理、社区护理三个方向,每年普通护理招收60人,涉外护理50人,社区护理10人。

课程设置

学院针对涉外护理的要求和特点,压缩专业课学时,增加英语的教学的学时数。第一、二学年在开设公共英语的基础上,增加口语、听力课程。第三、四学年开设护理专业英语。英语学时共计1000多学时。学生四级通过率为80%,六级通过率为60%。

学生实习

篇(2)

本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2014年在读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学生。共发放问卷610份,回收有效问卷561份。其中男29名,女532名;年龄17~24岁;一年级学生234名,二年级学生275名,三年级学生52名;来自农村的学生462名,来自城市的学生99名;独生子女140名,非独生子女421名;来自留守家庭18名,非留守家庭543名;单亲家庭25名,离异家庭4名,再婚家庭2名,父母婚姻未变化的530名。

1.2方法

调查问卷以台湾学者吕桂云编制的《大学生承诺量表》为模板,共设计相关条目34项,每项最高得分为4分,最低为1分。量表所涉及的题目包括4个因子,分别为努力意愿、生涯步入、正向评价、价值认同。本调查通过在教室和宿舍发放问卷,以匿名的方式填报。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不同年级护理专业学生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级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承诺评分比较

承诺评分从高至低依次为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且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努力意愿、生涯步入、正向评价、价值认同和总承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学生专业承诺评分比较

护理专业女生的专业承诺评分显著高于男生,护理专业是第一志愿的学生专业承诺评分显著高于非第一志愿学生,不同性别及志愿批次学生的各因子及总承诺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于农村地区学生的专业承诺评分显著高于来自于城市的学生,非独生子女的专业承诺评分高于独子女,来源于非留守家庭学生的专业承诺评分高于留守家庭,除价值认同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及总承诺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原配家庭学生的专业承诺显著高于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再婚家庭的,家庭年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学生专业承诺要高于家庭收入低于10万元的学生,除价值认同和总承诺外,其余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护理专业学生不同因子评分比较

护理专业学生各因子每题平均分从高至低依次为正向评价、价值认同、努力意愿和生涯步入,且各因子及各因子每题平均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调查发现,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随入学时间增长而降低,年级越高的学生其专业承诺越低,其主要特征为:女生、第一志愿、来源于农村、非独生子女、来自非留守家庭、原配家庭、家庭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学生专业承诺较男生、非第一志愿、来源于城市、独生子女、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再婚家庭、家庭收入在10万元以下学生高而稳定。由于学生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时更加用功,对其专业的评价也更为正面,所以总体得分也较高;男性护理专业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得分都要低于女生,可以看出他们更不安于在这个专业,将这一专业作为终生职业的想法比例也较低;非第一志愿学生专业承诺低,可能是因为他们考试的成绩或是其他的原因而不得不选择护理专业,所以这个专业并非是他们的第一选择,未有明确的打算在护理专业做出较多投入和贡献;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似乎更乐于从事护理专业,因为对他们来说能够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已经比较令人满意,所以有较高的专业承诺;独生子女在工作选择方面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对职业的要求也更高,所以造成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不安于现状,导致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更低的专业承诺;对于留守的家庭来说,由于父母双方或是一方长期在外打工,子女得不到良好的监督,所以在学业上可能出现懈怠的情况,造成专业承诺低;父辈可能因为婚姻的变故而使得家庭中具有更多的负面情绪,也具有更多可能的冲突点,这样会导致学生心理状况等方面的不稳定,影响他们的专业承诺。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由于其能够为正在求学的学生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能够使学生安心就读,所以来自于这类家庭的学生,他们的专业承诺要高于那些家庭收入低于10万元,经济较为拮据的学生。Coomber等调查348名护士及其所护理的患者后发现,护士专业承诺水平越高,其护理服务就越好,患者的康复效果也越好。Güleryüz等调查了114名护理人员的专业承诺水平,发现专业承诺水平低者从事职业的医院是因为其考虑所在医院的发展,工作的舒适程度以及收入情况。Baron等研究了离职与护理专业承诺水平的关系,发现护理人员的离职趋势与其对护理专业的承诺水平、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预期呈负相关。国内学者连榕等提出专业承诺的概念,温晓燕等发现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专业承诺通常是指他们对自己专业的肯定以及愿意为该专业付出的态度。既往对于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研究主要按照年级划分或学历划分,而本文除此之外还按照其入学时间长短、性别、第一志愿情况、出身情况等进行了分类,获得了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相关因素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探索,有助于相关人员或机构有针对性地采取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措施。

篇(3)

我院于2009年开始与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自愿报名,医院面试选拔,组建驻点教学班。从学院的2007-2012级高护专业学生中,每年组建一个驻点教学班,每班学生24-31人,年龄18-22岁。医院具备承担临床护理教学能力,开放床位1020张,有内、外、妇、儿等30多个业务科室,具备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条件。

2.方法

(1)通过双向选择,组建驻点教学班:学院在高职护理专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中进行宣传发动,医院再到学院向学生作医院情况介绍,学生与医院进行双向选择,组建医院驻点教学班。

(2)选拔授课老师,组建教学班子:医院理论教学老师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热心教学工作,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护理老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医疗老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热爱带教工作,工作责任心强,大专学历且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或以上职称,为临床护理骨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个科室选拔2-4人,负责学生在第二学年理论期间本科室的临床见习和第三学年的临床护理实习带教。

(3)教学方法:第一学年,学生在学院完成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等)、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药理、病理、病原生物及免疫、健康评估等)学习。第二学年,医院根据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医院完成护理学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危重症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护理管理学、临床营养、护患沟通、护理伦理等的学习。授课老师将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紧密联系,内、外、妇、儿科护理学一个系统的理论课授完,由授课老师选择典型病例进行床边教学。同时授课老师将该病例作为科内护理人员个案护理查房的病例准备,再组织学生和科内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临床表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再到临床患者的观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制订基础护理操作临床见习计划表,将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根据各专科特点分解到各科室进行临床见习带教。第三学年,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根据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计划、实纲的要求,在医院各科室进行轮转实习;学生在各科室实习期间由具备带教资格的老师进行带教。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每日进行问答互动,出科时进行双向评价。同时,在整个实习轮转期间医院安排带教老师一对一全程跟踪带教,关心指导学生在各科室的实习情况。

3.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我院36位老师参与教学自我评价,在院校合作办学与护理学科建设结合后,教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责任意识、沟通交流能力、为人师表意识、课件制作能力、理论知识水平、教学重点的把握、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示范能力、教学活动能力、授课互动能力均明显提高。实施驻点办班后,护理人员考试合格率及护理质量提高,与驻点办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1.参与教学后老师的自我评价较高

教师在理论授课前须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备课阶段需要全面掌握教学大纲的设置,熟知教材内容及相关知识体系;还须掌握最新的护理理念和专业知识,才有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教学评比活动,邀请学院的专职教授参与现场点评,学院老师来院上公开课,使老师们的授课技巧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办班,培养了一批护理骨干,使她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知识水平等得到了提高。在医院每年新招护理人员进临床后必须纳入规范化培训,驻点班老师是护士规范化培训各阶段中进行理论教学与操作培训的骨干成员,他们的授课技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为医院培养护理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4)

近年来,根据社会热点与行业动态,我校对老年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作了适当调整,改变过去部分学生选修老年护理课的方式,将老年护理列为必修课。

1.2理实合理分配,递进式开展老年护理实训

在调整理论教学计划的同时,更加注重老年护理实训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在老年护理课程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选择上,我校将老年护理教材与护理专业整体教学计划有机结合,实行“养老机构见习—校内外实训—养老机构顶岗实习”递进式工学交替教学,突出技能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3纳入中医养生,契合老人所思所想

1.3.1慢病调养,穴位保健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非常适合老年人慢性病的调养。通过强化学生中医保健技术训练,如穴位按摩、耳穴疗法、穴位注射等,针对性地满足老年人养生保健的迫切需求,使祖国医学得以传承和发扬,符合《中国护理事业规划发展纲要(2011—2015年)》中加强中医护理的要求。

1.3.2药食同源,养生简便

专家指出,中医药对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有独到之处。以传统医学之药食同源理念,在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纳入中医饮食营养学的相关知识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技能训练效果,使学生乐于承担老年护理工作,能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渗入日常老年护理工作之中,获得职业成就感和社会认可。

2校内外联合,强化技能

2.1校内实训,练技能提素质

2.1.1建立校内老年护理实训室,理实一体多元教学

我校以现代养老服务理念为基础,根据老年护理最基本的技能要求,建设并不断完善符合实用性、适用性原则的老年护理实训室(模拟老年病房),以提高校内实训效果,落实老年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实训室内配备各种老年人专用的生活和康复锻炼设备,综合利用情境体验、角色扮演、小讲课、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1.2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体验身心老化

借助现代化设备———高级着装式老年行动模拟装置,使学生亲历老年期变化,突破因年龄跨度大而产生的理解困难,即体验式教学,这对于年轻健康的学生学习老年护理课程有着特殊作用。(1)行为体验:让学生置身于校内模拟老年病房中,引导其感受与普通病房的共性及差异。在此基础上,让其穿上着装式老年行动模拟服或老年偏瘫模拟服,真实体验老化或肢体功能障碍导致的行动不便以及日常生活障碍。学生体验后,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实训成果。(2)内心体验:角色体验结束后,要求学生书写体验报告(实训日记),鼓励学生内省,在实训日记中记录自己的思考及发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实训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通过这样的体验和思考,不少学生不仅老年护理技能得到了明显强化,而且老年护理服务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2校企合作,知感恩悟需求

2.2.1了解行业现状,提升职业价值感

第一学年末,安排全体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选择老年公寓、医院老年病区、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或场所,初步接触各种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调查养老服务现状和老年人身心需求,亲身感受老年护理事业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养老形势的紧迫性,从而提升其职业价值感,激发学生爱老、敬老的内驱力和学习老年护理知识技能的动机。

2.2.2主动走上岗位,获得专业成就感

第二学年,在护理专业开设老年护理课程,选拔有实践经验的护理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集体备课,统一制订授课计划和实训计划。我校团委与市义工委、养老机构合作,根据老年护理授课计划合理安排校外老年护理实训,共同实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工作,并将实训重点定位于关爱、护理低能、失能老人,让学生以志愿者身份与老人一对一结对,定期去养老机构开展以生活照护、交流谈心、环境卫生改善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服务,教师现场指导,学生每次服务后记录收获与体会,从付出中获得认可。

2.2.3推行工学结合,把握行业发展动态

第三学年,依托我校老年护理校企合作平台,安排全体学生有计划、分批进入养老机构实习,开展老年护理工学结合,使学生真实体验就业岗位,巩固理论知识,提升老年护理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为就业做好准备。我校以本地区级老年颐养中心为校企合作重点区域,成立老年护理产学研合作基地,通过师资互派和双向挂职锻炼,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共同培养、培训实用型高素质老年护理人才。在该基地实习8周后,学生对老年护理的认知发生了巨大转变,培养已初见成效。在此基础上,我校即将与全省各地的养老机构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并尝试逐步开展“订单式”培养,为学生就业开辟更多途径。

3创新评价体系,循环反馈实训效果

以浙江省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方案为引领,我校对老年护理实训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由单一评价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评价模式,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

3.1关注过程,促进教学相长重新编印

校内实训手册,要求学生将实训过程中重点环节的内心感受写成书面报告,教师审阅后按标准给予相应分值。将其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树立榜样,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教师还可以学生感悟作为教学改进切入点,找到素质教育突破口,将正能量注入学生内心,达到教学相长。

3.2素质养成,态度技能并重改革

实训考核重技能操作的传统,对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表现、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作出评价,侧重对实训过程的观察、记录、反思。态度与技能考核各占50%,以达到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调控学习过程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培养合作和互助精神。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主体和参与者,无形中提升了职业素养。

篇(5)

项目教学最初应用于克伯屈的基础教育,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职业教育[1]。项目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作为基础,采用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发展、能力提高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当前职业教育课改的主流方向是构建项目课程,开展项目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的大胆探索,是教育教学的一场变革,它要求教师实现教育理念的突破,教育手段的多样性,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彻底改革。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开展项目教学,是我校护理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开展的有益尝试。

1 项目教学法的引入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项目本身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2] 。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项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完成,由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任务后的评价与修正,都由学生自己负责。通过某个项目的实施,促使学生理解和把握项目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能起到咨询、指导和答疑的作用。护理专业的项目教学法与一般专业的项目教学法最大的不同是看似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制作出某种“产品”,却是实实在在地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满足患者身心两方面的需求。

2 项目教学法

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的应用

2.1 项目评估

2.1.1 学生情况评估和项目教学时机选择 我校3年制中职护生年龄较小,在校理论、技能学习的2年和临床实习的1年,一般年龄在15.5~18.5周岁之间,其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尚可,但是心智还略显幼稚。且进入中职学校之前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的方式、父母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等情况不如人意。因此,这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求知欲,远远不如普通高中学生,更不如那些从普通高中或中职护理专业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护理专业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的护理职业素质的培养、护理职业习惯的养成等工作均显示:效果不容乐观。因此,进入卫校护理专业学习第一学年就开始学习的《护理学基础》学习阶段中,如果使用项目教学进行护理技术的学习,学生将会无所适从,效果不理想,最多只能在一些简单护理技术操作中开展。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技术的学习中,项目教学的最佳开展时机是:第四个学期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开展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护理操作技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的能力,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选择我校的2007级护理专业2个班的学生,在《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完成后的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进行了项目教学的尝试;并且在2008届9个护理班中广泛开展。

2.1.2 教学资源评估 我校护理技术教研组多为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医院转岗到学校从事《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工作。我们对常用护理技术的常规教学,已经驾轻就熟,对各项护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和管理,也能熟练驾驭。本校护理实训基地的建成,为我们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优良教学环境,正所谓“如鱼得水”。我校护理实训基地有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充足的教具及适合开展临床各科护理的模拟病区(护士站、治疗室、病房、手术室等)、床单位设备及教具模型等,完全能够满足开展项目教学的需要。

2.2 选择综合实训病例 根据我校目前使用的《护理学基础》和《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材的大纲中所要求的操作项目,结合目前浙江省各医院临床大内科、大外科常用的、基本的护理技术,笔者设计了若干个病例,并相应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问题或要求,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对病人病情的判断增加项目。要求学生在模拟人身上(部分护理操作可以在同学真实的人体上)进行。

2.3 项目目标

2.3.1 总体目标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 具体目标

2.3.2.1 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中能够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认真练习操作技术;重视护理工作中良好的护患沟通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等,并能熟练、灵活地运用。

2.3.2.2 知识目标 学生熟练掌握每项护理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不再死记硬背。

2.3.2.3 态度目标 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温故而知新。

2.3.2.4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重视健康的爱伤观念;增强学生的“四心”(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和敬业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临床实习的期盼心理。

2.4 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2.4.1 拟定项目实施时间表 包括何时将所选择的病例告知学生,何时制定计划,何时进行项目培训及情境创设,何时实施等。教师开学之初就将《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的训练、考核方式告知学生,并公布授课计划。考核分为两轮,第一轮考核(每组1次):在学期开始就以抽签的方式确定考核顺序,让学生心中有数,提前进行复习、训练,借此提高课堂练习效率。第二轮考核:在每次实训课前1天左右抽签决定考核小组,要求学生快速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每组学生均有可能抽到。

2.4.2 组织计划 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推选项目组长。然后,每周按计划训练一些重点操作项目,课后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下一周考核的小组,确定实施方案,下一周在某一组考核的同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学计划练习下一个病例中用到的几项护理操作,以此类推。期末第二轮考核时学生在考核前临时抽取病例和角色。

2.4.3 创设模拟病房,情景角色模拟 由学生轮流扮演医生、护士、病人及家属等。按照医院的排班习惯,要求每位学生均必须有扮演不同职责的“护士”的机会,包括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责任护士、办公室护士、治疗护士、辅助护士等。在整个《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整个班级学生的角色也按照医院的护士分工,如项目组长担任护士长职务,课代表任护理部主任,让不同“职务”的“护士”通过护士帽体现出来。

2.4.4 制定项目计划 考核前6天,学生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查阅资料、观看操作视频等作出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必要准备,也包括用物准备和处理、健康教育、护患沟通等,每人制定书面计划1份,通过小组讨论后共同制定最优化的项目计划(考核前5天)。考核前4天,在“护理部主任”督促和全班学生参与下,“护士长”将分工结果和“剧本”——项目实施方案以书面形式交给教师(以word文档发在教师的qq邮箱中),同时向实验室老师提出写明实验所需全部用物和具体时间的“实验申请”详单。计划要得到老师的认可方能执行,而老师在学生制定、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及不足,不断完善项目计划。

2.5 具体实施

2.5.1 学生分组 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每组7~10人,推选1名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规范的学生任项目组长,在组长(“护士长”)和课代表(“护士部主任”)的带领下共同创设项目情境和制定项目计划,进行角色分工,制定每一角色的职责。

2.5.2 项目培训和考核 每一项操作均已经在第一学年进行详细、系统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和单项操作的考核。在此基础上,在第四学期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中,每周按计划训练一些重点操作项目,如各种注射、静脉输液、生命体征测量以及各种常用抢救技术等。教师选择合适的时机将下一周将要考核的病例告知全班学生,并引导学生复习下周重点学习内容,课后要求课代表和项目组长及时组织全组学生讨论,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要求全体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写出“剧本”,“护士长”给每位“护士”排班(考核的半天内)。下一周在某一组考核的同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实验教师的督促下练习下一个病例中用到的几项护理操作,考核的小组在考核后补充练习(一般课外安排),以此类推。护理实训中,主要由实验带教老师带领学生自行练习若干项护理操作,实验带教老师负责督促和纠错,并向任课教师反馈,必要时课外开放实验室,继续强化训练。培训方式除了学生练习外,还包括观看操作视频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较为薄弱的项目加强练习。每次实训课上,实验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单项操作考核。考核时主要由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在第一轮考核中,在学期开始就抽签决定哪一组将在哪一周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实验带教老师事先根据学生的实验申请单,将实训考核用物混合后放在模拟治疗室或模拟护士站中(由于医院毒麻药物管理制度严格,部分抢救药品可用“模拟药物”),届时要求学生自行取用所需物品,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避免形成对实验老师用物准备的依赖现象,更接近临床实际工作情况。考核中的“病人”,可以是模拟人,也可以是学生,甚至还可以是任课教师,教师扮演“病人”,更接近于“标准化病人”,“病人”能够对“护士”提出更多的问题,给学生的考核设置更多的“情境”或“障碍”,激发学生更深的思考和更广的思维。这类考核相当于“开卷考试”,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可以全班同学参与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提高。而第二轮考核,在每次实训课前半天左右抽签决定考核小组和考核病例,要求学生快速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全面、过硬的技能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相当于“闭卷考试”,与临床实际又接近了一步——在病区,谁也不知道下一时间会接收一名什么样的病人,病区的住院病人又会发生什么情况。护士只有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工作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每次练习和考核以后,学生按常规完成课后的训练反思,总结练习和考核的得失成败,并作为评价依据之一。

2.6 评价

2.6.1 问卷调查 项目完成后再衡量本组制定的计划是否完善。考核后请学生如实填写自制的问卷调查表,用100分制分别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进行评分。共发放问卷99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回收率为100%。学生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效果评价见表1。表1 学生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效果评价从表1可以看出,项目教学法的多项评分优于传统教学法,提示在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项目教学法较传统的教学法更受学生欢迎。

2.6.2 学生技能考核成绩 每项操作按百分制计分,将99名学生实施项目教学法后考核成绩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我们对比的操作项目分别是“无菌操作”和“氧气吸入法”,所得数据采用配对计量资料比较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2项操作中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2.626。实施项目教学法后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与实施传统教学法后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相比,差异明显。

2.6.3 教师综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制定的计划以及实施情况对每组学生考核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考核时,教师利用自备数码相机,将学生考核的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考核结束后立即与全班学生共同观看,一起分析讨论不足及差错原因,同时给每位考核学生打分,并找出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综合考核的项目及其分值如下(100分制):方案完善5分,团队合作5分,仪表5分,态度5分,沟通能力10分,人文关怀10分,应变能力10分,操作规范程度30分,操作熟练程度10分,用物处理10分。

3 讨论

3.1 项目教学法提高了护生的执业能力 现代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够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很好地运用到临床中的实用型护理人才。项目教学法是建构主义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以实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对于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来说,项目教学法强调从护理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典型的病例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共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本课题显示,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学生的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3]。因此,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执业能力,高度适用于中职学校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3.2 项目教学法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强调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构建知识,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不是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护理专业的项目教学法中要使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引导课文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讨论法等,教师可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对每一个教学项目(病例)进行精心的设计,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师必须对本专业的各科理论和技能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与《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和《妇产科护理学》等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协调关系,有重点、有目的地把各项技能和理论知识分配到各个病例中。因此,该教学方法对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全科护理理论知识,精湛、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及人文科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知识,转变传统的“灌输者”角色,扮演学生的“adviser”、“leader”等新角色。

3.3 使用项目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给学生以清晰的理论概念,项目教学法给学生以创造的空间,在教学中应注意两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初期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以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为主,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在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反复练习导致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出现倦怠情绪,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非常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实现培养实用型、紧缺型初级护理人才的教学目标。我校2007届、2008届学生的实践也表明:项目教学法非常受学生欢迎,接受该教学方法的学生学习护理专业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高度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第四学期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篇(6)

一、护理教育体系仍以中专教育为主

我国自1983年的11所大学至2001年已发展到90多所大学开展高等护理教育,2001年开展护理硕士教育的大学已近10所。现阶段我国护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4个层次同时并存,推动了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水平的提高。2000年,我国护士总数119万,大专学历护士不足5%,本科学历护士不足1%,研究生学历护士更是凤毛麟角。2003年本、专科学校有331所,其中专科199 所,招生量为4 万余人,在校生为10 万余人,学制为2-3年;本科132 所,招生数为1 万余人,在校生为3万余人,学制4-5 年。至2002年底,硕士研究生教育院校有17 所。2004年,博士教育在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启动。虽然近几年来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比例有所增加,但我国护士仍以中专为主,中专学历的护士仍占85%左右,且以初中入学为主。据2002年美国卫生社会福利和健康保健资源部公布的全美注册护士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美共有注册护士269万多人,其中:大专护士占34.3%;本科护士占32.7%;硕士学位护士占9.6%,博士学位护士占0.6%[4]。总计受过高等教育的护士占总数的77.2%以上。因此,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仍需大幅度增加大专及本科学历护士的比例。

二、护理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未体现护理专业特色

(一)护理教学模式与临床专业相似。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的护理教育已建立了从学士到博士的完整体系,基本采用了4 年制护理学学士教育,大部分国外大学护理专业更注重健康保健、精神因素和护士的综合能力。我国的大学教育是以专业培养为主要目的,自1983年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全国各大学基本采用的是5年制的二段式教学模式,即前期2年为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后期2年为临床专业课程学习,最后1年临床实习。护理专业学生入学大多数以调剂志愿为主,学生对护理专业不了解,护生在前期学习时,与医学生同课堂参与基础理论教学活动,后期才接触临床护理专业教学,造成部分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缺乏护理理念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未体现护理特色。以传统医学为主的课程体系也与护理专业特色不相适应,使得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护理专业只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分支而已,课程设置和临床专业基本相同。我国护理教育设置的人文社会课程也较少,而这些人文课程被其他发达国家认为是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及应对医学生活中的挑战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塑造健康人格,培养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我国护理课程设置中人文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局限性,在课程多样性方面存在不足,选修课程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篇(7)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三年护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我校护理专业三年专科的学习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进行,在近两年我校教学改革中,从考试课调整为考查课,课时安排从80学时减少为48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圆满高效的完成教学大纲的课时安排,又能促进护理专业课的学习,是我们教研室的长期研究内容。

1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研究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调整,对专业课教学和护理技能的熟练掌握的影响。

2方法

2.1调查分析 对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等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我校护理专业13级在校生、进入临床实习的12级学生和护理专业课教师。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186份,回收有效问卷171份,有效回收率为91.94%.与此同时我们与部分护理专业课教师和附属医院护理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问卷和座谈内容涉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知识与专业课程学习及临床应用的关联程度、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关系等。

2.2教学内容调整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想的教学内容适当调整。

病理解剖学中总论的四章(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炎症、肿瘤)是医学学习的基础,是指导学习各个疾病的关键,对护理专业课的学习不可或缺;而各论中常见疾病的病理解剖内容如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等可少讲或不讲,这部分内容可与护理后期专业课结合,通过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内科护理等课程进行学习,部分内容也可鼓励学生在临床实习中自学。

病理生理学内容适当增加DIC、传染病与性病,并就临床中常见的水肿、脱水、低钾血症、休克等病理生理过程增加课时学习,强化病理生理基本病理过程的认识。

综上所述,我们把病理解剖学内容和课时适当减少,相应增加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课时,见表1。

2.3教学方案实施 实验对象:14级在校护理专业学生。

实验条件:①教学条件:教室多媒体教学系统,实验室互动示教系统,示教显微镜,挂图,大体标本,HE切片,办公电脑2台,打印机1台等。②人员构成:本组研究成员具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9名,职称层次比例适宜,并且每个人病理学教学时间均超过8年。学历构成:博士 1名;硕士研究生 3名;本科 7名,学历层次比例合理。

实验方案: 2014级护理专业6个班学生随机分3组,每组由两个班级构成,每个班级学生随机分布,人数都在100名。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组,按照往年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另外一组作为改革组,采用调整后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每组由一名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任教,共计3个教师。

实验结果:第二学年结束,通过调查问卷方式,用SPSS统计学分析,比较改革组和对照组之间讲授内容的课时调整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习的影响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调查分析 12级和13级护理专业中,分别有91.4%和93.7%的学生认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多,课时短,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在12级护理专业学生,92.6%的学生和少量护理专业课老师认为病理解剖学内容与护理专业课和临床应用联系不紧密,与职业资格考试关系不大;98.7%的护理专业学生、大部分护理专业课教师及行业专家都认为病理学教学内容应进行适当的改革,以适应护理专业学习和技能操作的需要。

3.2实验结果 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8份,有效回收率为96.33%,见表2。

计算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情况,以合格人数计算,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5)。考察护理专业学生,对专业课学习及护理技能学习是否有帮助,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讨论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教育系统中,无论是护理专业,还是临床、检验、影像等专业学习中,都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桥梁课。熟练掌握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对疾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治疗等技术的掌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外科护理中,如何预防血栓栓塞的出现,通过血栓形成这一章节,让学生认识到血栓形成的三个条件,应用到临床上应避免反复在同一个部位穿刺,以免造成血管内皮损伤;长期卧床或手术后的患者,应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流动,防止血栓形成;血液凝固性高的患者,如肿瘤患者、妇产科分娩后的妇女,也应鼓励早期下床活动。

在教学课时由80学时减少为48学时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调查分析,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研究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调整,对专业课教学和护理技能的熟练掌握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都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专业知识感兴趣。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上,实验组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专业课学习及护理技能学习帮助上,实验组学生认为对专业学习更有帮助。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专任教师与临床专家之间、专业课各门课程之间、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的广泛交流,我们对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改革,使教学内容与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制、教学课时数结合起来,合理调整学时比重,优化教学内容,以保证病理学教学设计符合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需要。

本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本研究未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充足优化和完善,使其更好适应护理专业课学习和职业能力的需要。考察对象,只考察14级护理一个年份的学生,结果可能受到人数、当年高考成绩等影响。观察时间短,实验结果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长期印证。在接下来的护理专业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适应护理专业课学习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多考察几个年级的护理专业学生,调整教学内容对专业课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对影像、检验、口腔技术等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使病理知识与护理专业课互相渗透,搭起互相联系的桥梁,将医学领域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融会贯通的综合性学科。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61-02

高护专业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属于新兴专业。创办者多为卫生学校或卫生职业教育院校,其中,大部分卫生职业教育学院是近几年由中专卫校升格而成的。因此,高护专业不同于中专护理专业,它不是后者在学年上的延伸,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高职特点的护理专业。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结合新理论,对高护专业给予充分重视,并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本专业的理论基础。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科学定位

1.社会的定位。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定位是应用型技术类专业,认为他们培养的学生普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水平上虽略低于本科生,但在动手能力上要应高于他们生,而且在薪酬要求上通常会低于本科生的期待底线。此外,本专业学生的学历高于中等护理专业,在整体素质层面,他们属于大学生这一层次。这种看法直接决定了该专业的科学定位。一方面,具有“高”的特性,即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要区别于低层次的护理人才,将学生定位在专科层次上,把他们培养成既掌握护理理论又具备动手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另一方面,具有“职”的特性,即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要具备职业技能,是一线用人医院在生产、管理或者服务工作上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2.学生素质的定位。高护专业的学生自入校时起,就不同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该专业学生的分数线较高,表明他们在知识、能力的水平上高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其次,该专业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态度上较良好,这为高护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3.学校应克服教育层面的认识误区。学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高护专业教学应区别于中专教育教学,要克服传统的教学观念,走出历史沉淀下来的心理误区。第一,克服用学科教育方式取代职业教育方式的误区;第二,克服专业知识取代岗位技能培训的误区;第三,克服将技术性教育等同于技能型教育的误区。

4.培养的目标。高护专业的学生应达到认识能力较强、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文化素养较高等要求,要有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在专业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具体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实践能力。在环境转换的情况下,对新岗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与动手分析的能力较强。在护理工作中,可以设计出合理的护理方案,能将理论知识切实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二、学校在高职护理专业上的教育教学观念

1.转变培养模式方面的落后观念。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实,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在学生培养观上,不应把培养目标确定为简单的护理技术人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进而促进护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因此,必须转变护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授观念,摒弃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转变教学模式观,不再采用灌输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自我教育意识、自我发展能力且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和专业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树立男性同样可以从事护理工作的新观念。护理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因此,男性护理专业得到社会的重视,男性学生也应得到社会的认可。男护的不可替代性,特别体现在对男性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所给予的人文关怀上,能够让男性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的温暖。学校应基于男性护理服务的特色,扩大男性护理专业的招生人数,重组相关教材,改革相应教学内容,尽量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在男性护理上的需求,完善护理队伍的建设。

三、高职护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

1.实施整体护理教学模式,提升护士素质。在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对其素质的培养,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双向发展。学校应在护理专业的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上安排课程,同时开设社会学、美学基础、语文等学科,不仅对学生的仪表、举止、态度、气质与品格等方面进行培养,还要教育学生具有钻研和奉献的精神。

2.以能力为基础,培养职业实践技能。学校应打破陈旧的教学体系、考试方法与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采用笔试、技能考核与面试并重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学生的能力不同,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领悟能力便会存在差异。因此,学校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将学生分为专业知识较强和实践技能较强两个集体,开展交流活动,设定交流生机制,以实现两个集体的共同进步。此外,基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出适合医院一线需要的人才。

3.加强与卫生类高校的联合。高等卫生类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强,在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的软硬件上较为完善。加强与这类院校的联合,可以为高护专业的学生创造专升本的有利环境,同时为各科授课教师提供丰富的进修机会,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与卫生类高校联合并不完全依附于他们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等,而是实现二者的共同进步。在联合中,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对继续深造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这个层面讲,加强联合可以为高校输送人才,同时也能提高高护专业学生在专业和技能上的综合水平。

4.利用相关部门,实现特长教育。利用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的有利条件,举办书法、歌曲、朗诵、舞蹈或写作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学生毕业时,他们须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技术,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效结合先进的医疗技术。此外,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在课堂或是生活中,都应具备高护生的服务观念和礼仪规范。

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讲、学生听,多是灌输式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改革传统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应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尤其注重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教学之前,教师应对课程实践操作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将其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课前预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建议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文献或图谱等,以开放式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互动。在学生学习操作规范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探究和总结,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临床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的提高,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贯彻民主教学原则。情境教学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而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病房,相互交流心得,实现能力的综合提升。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设立研究性课题,指导他们在计算机资源、图书馆书籍等基础上,进行自主研究,以“导师型”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适当地走上讲台。高护专业的改革,需要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长期配合和坚持,才能取得成果。在新理论的要求下,我们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高护专业的全能型人才,使高护专业实现长远发展。

篇(9)

微课(Microlecture)的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首次提出[1],2010年由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将本概念引入国内[2]。微课是相对于常规课程的一个概念,具有主题鲜明、针对性强、时间短、实施灵活等特点,通常是以视频的形式讲授一个独立的知识点,一般还包括练习测试、护生反馈、教师答疑等配套教学环节。护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时随地反复观看教学内容,预习或复习相关知识,为护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条件。自主学习能力(AutonomousLearningCompetencies)是指护生在自主教学前提下,知、信、行3个方面均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运用各种客观资源获取知识的能力[3-4]。有研究认为,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3个部分。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培养和提高护生有效合理利用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职护理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微课应用于护理教学的经验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微课教学对高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护生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在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高职护理专业16个班级中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4个班共212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108人)和对照组(104人)。实验组中男生6人,女生102人,平均年龄(20.21±0.81)岁;对照组中男生6人,女生98人,平均年龄(20.32±0.77)岁。两组护生在性别、年龄、高考分数、第一学年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国内专家林毅等编制的《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5]对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测评。该量表共有3个分量表,28个条目,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6,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在0.69~0.79之间。该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包括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一般、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5个选项,正向题分别计5~1分,负向题分别计1~5分,理论最低值为28分,最高值为14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主学习能力越强。

1.3干预方法选择

《儿科护理学》教材中的“传染病患儿的护理”作为教学内容,根据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该部分包括4个学时,主要内容有麻疹、水痘、猩红热、手足口病等出疹性疾病患儿的护理以及结核病患儿的护理。该部分内容多、课时少,需要课堂授课和课外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适合采用微课的方式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选用同一教学内容,由同一教师按同一PPT授课。

1.3.1实验组

采取以微课自学为主、课堂总结为辅的方式教学,教学过程分为4个步骤:(1)制作微课:根据网上资源和医院病例精心制作教学视频,包括出疹性传染病的表现、流行病学特点、皮疹患儿的护理、小儿结核病的特点、结核病患儿的护理5个视频,每个视频15分钟左右。(2)建立平台:建立微信群,群成员包括实验组护生和任课教师,以便后期线上推送练习题,同时为护生提问、教师答疑、师生交流提供平台,从而及时沟通,反馈教学信息。(3)推送微课:在授课前一周推送授课内容的微课视频,视频推送后的第3天推送相关练习题,练习题推送后的第3天推送答案及解析,并在微信群针对护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4)课堂总结: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总结该部分内容的重点,并针对护生在微信群中普遍提出的难点问题集中讨论解析。

1.3.2对照组

采取传统方式教学,教学过程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练习3个基本环节。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有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频数分布图、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及特点。符合正态分布的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生实验前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和各分量表得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和3个分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本组实验前及对照组(P<0.05)。实验后,对照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和3个分量表得分与实验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3.1高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专业教育的目标必然也会同步提高,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保证护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当前高等护理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6]。然而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高职护生基础教育和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7],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大学教学模式和中学教学模式不同,护生普遍适应中小学灌输式的教学,习惯在父母和教师的监督下学习,在缺乏外界压力的情况下,护生缺乏自我监督和管理的意识[8];第二,信息能力较差,现如今护生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网络信息丰富多样,但同时也存在鱼目混珠、真假难辨的问题,护生获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有待加强[9];第三,缺乏学习合作能力,“90后”护生自我意识强,同学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帮助护生建立学习小组,将学习任务分工,共享学习资源,使护生意识到通过合作互助,能够实现小组和个人的成功[10]。

3.2微课教学有利于提高护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通过微课教学后,自我管理能力较前显著提高(P<0.05),同时实验组护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微课教学能有效提高护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微课内容短小精练,陈述简单直接,针对主要知识点着重讲解,便于护生在短时间内抓住教学目标和重点。更重要的是,护生可以利用手机和电脑随时随地观看微课视频,而且可以反复观看,随意快进,便于护生利用碎片时间针对自身需要实现个性化学习,也更加符合“90后”护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与课堂长时间授课相比,微课教学更能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和时间护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安排,有利于护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11-12]。

3.3微课教学有利于提高护生的信息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通过微课教学后,信息能力较前显著提高(P<0.05),同时实验组护生的信息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微课教学能有效提高护生的信息能力。微课教学是线上教学,护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可以针对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实时线上检索相关知识,有利于提高护生拓宽信息渠道的能力[13]。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网上检索,必然得出很多检索结果和相关知识,选取有用信息阅读和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护生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的锻炼及提高[14]。

3.4微课教学有利于提高护生的学习合作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通过微课教学后,学习合作能力较前显著提高(P<0.05),同时实验组护生的学习合作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微课教学能有效提高护生的学习合作能力。本研究采用的《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中,学习合作能力分量表主要包括寻求帮助的能力和交流能力。“90后”护生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性,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及合作甚少。本研究实施的微课教学是在微信平台上教学和交流,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日常沟通习惯,有些护生在课堂上很少提问,但是在微课教学平台上却非常活跃,能针对视频教学内容和线上习题提出疑问,寻求帮助的能力明显提高。护生在微信群的提问所有成员可见,其他护生也可以解答问题和继续讨论,有利于促进护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得护生的交流能力得到显著提高[15]。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83-03

随着医学生物模式的改变,医疗机构为适应患者的需求,对临床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大教学改革。为了配合学校教改,笔者对《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尝试,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教学对象:将护理学院本科学生正在接受课程调整的两个年级的学生即处于第二学期的1~3班学生87名作为甲组,其中男生6名,女生81名,平均年龄19岁。将处于第六学期的1~3班学生99名作为乙组,其中男生12名,女生87名,平均年龄21岁。两组学生的入学录取成绩无差异性。

2.学习课程及性质:《护理教育学》,第二版,姜安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考查课。

3.方法: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点、难点章节由老师讲解,部分章节由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先将学生分成八组,教学内容分为八个部分,上次课确定每组的具体教学内容,每组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制作幻灯片,选派1人上台讲解,每人限15分钟。每次课先由老师作导语,学生讲完后,由其他组的学生对其讲课的质量、效果和注意事项进行评价,再由老师进行补充讲解。学生参与式学习的章节有:护理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学习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影响学习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及个性化教育等共4次课8学时。其余内容按传统方式进行讲授。此方案在实施前,先将实施方案与步骤报护理学院教务科核准,征得专家同意后再实施。

4.评价方法:(1)学生评价:①每个小组讲完课后,用《护理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自我评定量表》[1]对自己小组的讲课效果进行评价,该表有30个问题,分A、B、C、D、E五个答案,按“总是这样做、经常这样做、有时这样做、偶尔这样做和没做”进行评价。分次发出调查表186张,当场收回调查表186张,回收率100%。②在整个课程结束后、考试前,全部学生用《护理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表》[2]对老师进行评价。该表有27个问题,分A、B、C、D、E、NE六个答案,按“非常赞成、赞成、中立态度、不太赞成、非常不赞成、本条不适用或不知道”进行评价。最后增加一项作为学生对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进行统计。发出调查表186张,当场收回调查表186张,回收率100%。(2)专家评价:邀请护理学院和附属医院资深专家四名进行随机听课两次,用《护理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他人评价表》[3]对老师进行评价,该表有24个问题分,A、B、C、D、E、NE六个答案,按“非常赞成、赞成、中立态度、不太赞成、非常不赞成、本条不适用或不知道”进行评价,分别按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分类统计。发出调查表8张,由护理学院教务科收回8张,回收率100%。(3)学生的结业成绩:《护理教育学》结业考试,理论考试90分,其中客观题型占20%,主观题型占80%,平时成绩10分。

二、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计量资料进行x2检验。

三、结果

1.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2.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3.对本教学方法的总体满意度。.

4.《护理教育学》结业成绩比较。

四、讨论

1.《护理教育学》是培养护理本科生基本教学能力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从事临床教学和病人健康教育的基本能力的考查课,无学分。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不重视,过去我们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大合班上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强行灌输,机械有余而灵活不足。使学生机械记忆多,整理加工少;记忆结论多,思考过程少;知识背诵多,能力培养少;被动做题多,独立思维少[3]。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效率不高。而护理本科培养的学生需要既具有较强的临床适应能力,又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沟通能力,以适应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需求。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在本科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同一教学时段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改变了从过去被动知识接受向主动探求知识的转变,使同学们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对知识的记忆力,增强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评教是护理老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占老师教学质量评价权重0.45[1],从表一得知:在不同学习阶段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所得到的结果不同,甲组学生(第二学年)和乙组学生(第六学年)对老师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赞同率分别是55.6%、45.5%、54.6%、42.4%和58.7%、72.2%、63.7%、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低年级学生仍然习惯于在读高中时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高年级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间较长,思维更加活跃,希望与展现自己的能力有关。

3.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同学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每个小组在准备的过程中力求完美,大部分同学在准备课件发言前,为了使内容严谨、准确,并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在认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还翻阅了大量参考资料,上网查询相关知识,联系了专业基础课相关方面的内容,全身心的投入。由于不同人员讲解,使学生对课堂有新鲜感,小组之间通过相互课堂评价和老师的补充,扩大了信息量,锻炼了同学们系统的思维方式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分别有54.5%和74.8%的学生支持这种教学方法,这与周丽萍等3]对学生走上讲台教学的意向性调查的结果相似。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4.古人云:“赠之以鱼,仅饱餐一顿,授之以渔,则受用终身”,老师讲授时,重视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如第一次课首先介绍“奇妙的陈景润现象”,说明教学过程中“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关系”,以“一滴水、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说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T”字型的知识面。通过提示、说明、启发等唤起学生对旧知识和原有经验的再现,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对单元的难点内容采用分组讨论,教师可参与一组或几组的讨论,在讨论中及时发现问题,不必解答而加以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解答。从表一、表二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认同这种教学方法,平均总体满意度64.65%。

5.从表三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结业成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这门课是考查课,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主观题型较多有关。对学生成绩的测定种类很多,包括考核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自陈法[1],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成绩。

6.参与式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也要求教师对本课程有系统较深刻的认识,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备课时有较大的投入,课堂上有把控全局的能力。在施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小班上课较适宜、效果好,合班上课人数多,采用此法可能课堂控制难度大,影响教学质量,笔者只是在小范围内作了初步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完善。

五、结论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既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系统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演讲能力,对所学知识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较大地提高。多数学生认同参与式教学法,但在不同的学年使用效果是不同的,即高段学生较低段学生更喜欢参与式教学,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新农村建设总结 下一篇: 幼儿辅导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