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3 06:14: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服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156
1人才培养的人才定位及课程设置
11培养目标
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素质修养、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汽车的专业知识、汽车整车与配件销售、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汽车保险理赔、二手车评估鉴定与交易和具有组织、协调、沟通与管理等综合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适应从事汽车4S店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技能人才。
12工作岗位与所需能力
我们采用了最为先进的国际职业教育理念和邀请了行业、相关院校和企业专家访谈会的方法,博采众长,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该专业教育的定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从而构建起合理的课程体系,进而设计出学习情境和课业设计并构建相对较为完善的岗位群目标。
121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岗位群目标(见下表)
保险主管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设计车辆投保方案,对车辆保险条例进行据实说明,出具报单和相关文件凭证;接受客户的报案,对事故车辆能够进行现场查勘,正确进行事故损失估损,能够正确计算赔付额,并整理出具相应文件凭证
售后服务
维修顾问
客户汽车进厂维修保养接待;常见故障的诊断工作;与客户保持服务跟踪;与保险理赔、维修等部门进行沟通联系
122营销专业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1)专业能力。汽车产品市场调查的能力;有丰富的汽车构造知识和具备对汽车进行技术评价的能力;掌握汽车销售的基本原理和销售技巧;一定的汽车销售策划和组织实施的能力;汽车销售现场的管理能力,掌握用户心理学、社交礼仪;从事汽车保险投保、查勘和理赔业务的能力;掌握汽车售后服务知识与技能;安全、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驾驶执照、熟悉汽车驾驶。
(2)社会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
(3)方法能力。制订工作计划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力。
2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与实施
21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积极汲取
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产学结合为办学特点,同时借鉴采用德国的“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方法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学模式,创新和构建了“6310”的人才培养模式。
(1)六共同。主要指在招生、实训室建设、师资培训、教学计划制订与实施、学生考核、学生就业等方面实现校企共同参与,全过程管理。
(2)三要素。主要指培养以“知识、技能、素质”为核心的综合型人才。
(3)一强化。主要指岗前定向强化,在学生即将进入实习工作岗位前,针对学生进入不同汽车品牌公司,专门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岗前按预定的学生就业汽车品牌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4)零对接。主要指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进行专项培训,使学生尽快融入企业,胜任岗位工作。
22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
(1)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胜任工作、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因此必须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为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本专业将编写工作页式学习手册,具体内容包括每个项目的名称、项目学时数、实训目标、背景知识、实训内容、实训要求、步骤及方法、考核标准等多项内容。
(2)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学课件、教案、教学视频等,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师生学习交流,拓展教师的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按照企业标准,建设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软件建设的内容包括:功能、设备的合理布局,实训室的名称、实训项目的介绍,师生事迹的介绍,操作规程、安全警示、励志用语和安全设施的布置等,营造浓厚的生产场景、教学环境、职业文化氛围,具有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4)“双师结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国内外专业培训、下企业实践、职业资格技能考核、参加各类比赛和课题研究以及提升学历等途径,造就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双师型教师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学团队。
3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6310”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具有岗位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伴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和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国高职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入内涵发展阶段,各高职院校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新生儿,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也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因此,借鉴示范高职院校发展经验,提高学院和专业竞争力,进行专业建设迫在眉睫。
一、绍兴地区汽车服务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2009年,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开始对汽车类专业群进行了规划,并始终“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才培养思路进行专业建设。我院于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先后3次对80余家汽车相关企业进行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岗位能力以及素质要求的调研与分析。
(一)区域汽车服务行业发展概况
随着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各种品牌4S店、综合汽车修理厂、汽车用品店、汽车美容店如“雨后春笋”,浙江金昌集团在浙江省内有10多家不同品牌的4S店,浙江广成集团在绍兴就有7家品牌4S店和汽车用品店,各地区多形式的“汽车城”也“应运而生”。
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到这些汽车技术服务企业缺少的人才主要包括整车销售、汽车配件销售、市场策划、汽车检测维修、汽车装配调试等岗位,且这些紧缺岗位的人才82%来自于本地区。
(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需求
1、专业人才需求量
通过调研了解:71%的企业急需增加汽车营销专业人员,企业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主要集中在销售顾问、维修顾问、市场策划等岗位。据不完全统计当前绍兴地区汽车企业对汽车营销人才的需求量348人,随着企业的发展绍兴地区在未来3到5年需要汽车营销专业人才需求量更大。全省也有类似情况,全省汽车营销专业人员的需求在3400人左右。
2、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
调研发现:经过系统学习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的专业人员供不应求,导致大量未经任何培训或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进入后市场服务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现有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技术水平偏低、职业素养偏低以及专业毕业生少,76.2%企业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从业员工的学历要求是高职(大专),一些高端品牌企业对员工的学历要求大专及以上。
3、人才培养情况
目前,绍兴地区较为正式的汽车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仅有2家。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招生规模在每年80人左右,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本专业招生规模40人左右;全省有14所高职院校每年招生1000人左右,远达不到人才需求量要求。
(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
通过调查问卷、现场走访等调研了解,现阶段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质疑,占调研企业的50%之多。同时,对毕业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对岗位的责任感、吃苦耐劳程度、进取心、对企业的忠诚度、社会活动能力、政治思想素质等人文素质要求也排在了前列。此外,企业还对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系统的汽车专业理论知识、恰当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自学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职业能力与专业素质也提出较高的要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目前,我院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通过近几年不断建设,现已形成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龙头的汽车类专业组群。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诚恳、踏实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的工作精神;综合、全面的工作能力。
(一)职业能力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高职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指望在高职教育阶段能够让学生学到终身够用的知识,而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胜任具体岗位的专才,保证学生发展有潜力、后劲足。
通过调研了解到,现阶段绍兴地区汽车类企业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销售顾问、售后顾问、市场专员等岗位需求量较大。因此,我院对销售顾问、售后接待、市场专员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了重点分析,使学生毕业后能达到掌握汽车驾驶技术;掌握现代汽车正确使用和养护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调查研究和分析能力;具有分析汽车市场机会、设计市场营销组合的策划和组织实施能力;具有汽车销售和谈判的能力;具有客户关系维系的能力;具有团队协作、与人沟通的能力等。见表1—3所示。
(二)融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教师实践、员工培养于一体
我院已与绍兴宝顺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在绍兴地区已有4家宝马4S店)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原则基础上,校企共建、产学研结合,实现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参与培养教育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对接。我院作为“宝顺”的人才培养基地,正在筹建“宝顺”实训车间(室)。目前已与浙江广成集团(在浙江省有包括讴歌、现代、马自达、尼桑、别克等9个品牌19家4S店)、绍兴宏盛凯迪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一、研究背景
传统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和IT英语教学,教学内容部分重叠,教学目标界定模糊而缺乏连续性和科学性,单调枯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成功地为服务外包产业输送大批量的英语语言技能过硬,而且专业知识过硬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比较偏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又过分的注重专业知识的语言讲解,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现有的IT职业英语课程和大学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无法适应服务外包市场对软件技术人才的语言技能及工作能力需求。
未来十年将是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服务外包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中国服务外包业强劲发展的瓶颈,既懂软件技术又具备高水平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艰难。学生在学习发包国语言、文化与技术之间存在矛盾。语言学得好,技术相对弱;而技术学得好,语言相对弱,深化软件技术大学英语和 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并建立与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软件技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方案已经非常迫切。
另一方面,目前软件技术类服务外包专业师资在数量、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院校和培训机构多数教师仅能够完成课堂和课本教学,缺乏对软件技术服务外包前沿技术、规范的了解和实战经验,学校面临师资缺乏问题很突出,尤其是既懂理论又有大型服务外包企业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高级教师引进十分困难。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围绕高等教育英语教学的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非常多,但都局限在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两个方面,而且,围绕这两个领域进行的教学改革都是相互孤立的。
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侧学生纯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的锻炼和提高,主要是以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为主要衡量指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模式等明显与企业行业的真正要求相差太远。学生即使通过了四、六级,甚至考的分数比较高,但进入企业后,进入英语语言技能的实践领域后,则出现了哑巴英语的局面。
普通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经历的计算机英语教育主要是以扩展专业阅读和提升词汇量为收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经过研究发现,市场上目前关于此类的教材都比较陈旧,老套,专业性太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堂显得比较枯燥无聊,老师大部分课堂教学都花在专业术语的英文单词释义方面,学生连最基本的阅读全篇文章的能力可能都得不到系统训练,更不说专业英语的综合听说运用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服务外包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际化行业。服务外包行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具备过硬的IT外包专业知识,而且,服务外包业项目的引进和顺利进行,还要求从事服务外包的人才具备过硬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服务服务外包所需英语技能不是普通外语语言技能,是专业语言技能,IT职业英语的属性更接近技术规范的英语。
我们所看到的大学毕业生只经历了公共英语教学和计算机专业英语两个阶段的英语学习。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有关服务外包项目中所需英语技能。从其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可以清晰的看出,其和服务外包产业需要无直接联系。
我国作为一个非英语国家,不可能采用印度的高中以上均使用英语教材的模式,如何摸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途径,切实解决困扰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主要问题---从业人员英语技能,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即便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印度,也要对从事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进行专业英语培训,这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针对服务外包的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也应该在中国大力实行,不能因为任务艰巨而放弃努力。
三、校企互动共同合作,解决高职高专软件技术服务外包人才职业英语技能瓶颈问题具体措施
1.加强学校和校外服务外包实训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和服务外包企业优势,探索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服务外包人才英语水平提高的双赢模式。
2.根据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校企合作办学,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整合校企多方教育资源,构建灵活的“双师”队伍考核制度,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分工层次化、专兼结合的、实践型为主的IT职业英语师资队伍。
3.以校企联合培养为主线,紧密跟踪软件服务外包业发展最新动态,重新界定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深化大学公共英语和IT职业英语课程体系整合,构建了真正满足软件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软件技术服务外包职业英语课程体系。
4.改革传统大学英语和计算机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加强服务外包职业英语和软件技术双语类课程资源共享,联合建设,重视软件服务外包基础英语课程,加强主干职业英语课程,校企联合建设服务外包的软件专业英语实践课程。
5.加强国内外服务外包人才英语优秀培训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大力提升双语教学的覆盖面和教学质量。
6.借鉴国内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在服务外包人才职业英语水平评价考核机制,探索并形成了一套适用企业行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学校和服务外包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职业英语素质和技能考核评价机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适应目前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在校企紧密合作的基础上,系统化地推进传统高职高专大学公共英语和计算机(IT)英语教学改革,建立了一套符合服务外包业市场发展需求的软件技术人才IT职业英语系统化教学体系,总结出了解决目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英语技能瓶颈的初步方案,本研究成果,无论是对提高我院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外语水平和职业素质还是对国内兄弟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小玲.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与从业人员外语素质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6月,第27卷,第3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53-0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落实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体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协同育人”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两个重点任务。由此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学校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的重要举措,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现有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通用技能”未能紧跟汽车产业、汽车行业发展需求。广西要加快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应将新能源汽车列入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而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比重也越来越大。此外,随着汽车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日臻成熟和个性化改装的发展趋势,促使二手车销售、汽车精品销售快速发展,成为车企利润主要来源。
而现行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仅仅是培养学生传统汽车销售技能,这个“单一”的“通用技能”的培养远远不能适应因汽车产业升级和汽车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新能源汽车销售、二手车销售和精品销售等“多元化”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多项”“专项技能”要求,导致毕业后从事这些岗位工作的学生由于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往往很难胜任工作或是适应期较长。
(二)“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一直沿用的“2+1”两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将学生在校三年时间依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二学年在校内学习;第二阶段即第三学年到汽车企业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由于在校学习期间均未接触今后的工作岗位、就业环境,不清楚成功就业自身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技能,不了解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因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对基础课程不重视、核心课程学习力不从心,导致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未能得到很好掌握,很难达到企业用人的高要求。
此外,近年的调研表明,本专业学生到相关就业岗位实习,一般仅需要4-5个月就基本掌握该岗位基本技能,而第二阶段安排为期1年的时间到汽车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反而在第六学期学生往往会觉得自身能力已经具备,但是企业补贴、工作环境等达不到预期而频繁换岗、换企业实习,导致学生顶岗实习情况不稳定,也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三)职业素质“短板”制约专业发展。经过对汽车企业用人单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历届毕业学生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用人单位均提出要加强素质方面的教育的建议,绝大多数企业认为员工的素质甚至比技能更为重要。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仅仅是通过设置沟通技巧、礼仪基础、人文素质等一些素质类理论课程的学习来完成职业素质的培养,因素质教育未能很好地渗透于职业技能培养当中,素质培养与技能培养相脱节对学生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职业基本素质较为薄弱这个“短板”已经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此外,由于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参与教改科研项目较少;校运会、文艺晚会、协会活动、社团活动、各类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未全面铺开;同时未配套制定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的激励机制,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养较为薄弱,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这也制约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提升。
(四)专业技能未能紧扣就业岗位工作。汽车产业政策的松绑,使得汽车超市、名车店等多个汽车品牌混合销售取代“汽车4S”店为代表的单一汽车品牌销售成为汽车销售发展趋势,这就对学生专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现行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仅仅是强调技能的培养,未能融入本专业校企合作项目如丰田、福特、日产、通用、大众等知名汽车品牌的产品知识、作业规范、标准流程、职业素质。更没有针对现有的设备、场地进行课程的开发,专业技能往往只针对某一品牌车型,知识单一、流程单一,未能满足正在快速发展如名车坊、汽车园区、汽车超市等快速发展新兴汽车销售企业对汽车人才的高要求。
二、“通专结合、素质与能力并进”的“2.5+0.5”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被广西教育厅评为2014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借助建设项目专项经费,在“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和“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对广西汽车行业企业调研、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情况,并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师资情况、教学条件、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汽车产业政策的变化,同时在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就业岗位(群)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题,大胆创新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通专结合、素质与能力并进”的“2.5+0.5”人才培养方案。
(一)“通专结合、素质与技能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所构建的“2.5+0.5”人才培养方案,采用“专通结合,素质与技能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这种培养模式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有效衔接,同时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各类讲座、专业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制定学生参与活动的激励机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职业能力。
该人才培养模式将三个学年依次分为两个阶段,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组织实施教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将职业能力的培养分为基础通用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三个步骤来实施,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第1-5学期在校学习
基础通用技能的培养(第1、2学期):本阶段主要是设置公共文化课程、素质类课程和侧重结构方面内容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在此环节主要是以“发动机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电气实训室”等实训室为实训教学平台,通过课内实训、校内专项实训,采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通过将基础文化素养教育融入职业素质模块、将专业基础知识融入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在理实一体教学中实现学生基本文化素质、基本职业道德和专业基础技能相结合的培养。
多个专项技能的培养(第3-5学期):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岗位就业的需要,以汽车整车销售、二手车销售、汽车精品销售、汽车维修服务接待、汽车配件管理、汽车客户服务、汽车保险专员等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并将这些岗位能力进行整合,设计开发了汽车整车与汽车精品销售模块、汽车服务接待与配件管理模块、汽车保险与营销策划模块、汽车销售企业管理4个专业技能学习模块,学生通过专项技能训练,掌握对应岗位的基本职业技能和基本职业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适岗能力,同时满足学生多元化就业岗位的现实需要。
2.第二阶段:第6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
岗位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第6学期):学生经过了专项技能的训练学习,基本具备多就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的基本素养,故本阶段安排学生到汽车相关合作企业学生意向就业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通过实际生产岗位的顶岗实习,增强综合职业能力,提高适岗能力,保证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的“短距离”对接。并采用“双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企业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团队教会学生“怎么做”,而专任指导教师则负责解答学生实习中“为什么这么做”,为毕业后的上岗就业奠定基础。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从2003年以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均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动态的调整、完善,经历了从单项技能到多项技能、单一方式到多元方式的“点线面”三个层级人才培养发展历程,如图2所示。
点:2010年之前,主要是通过开设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分离的核心课程这种单一的方式进行单项技能培养,培养重点仅仅是单项技能,故称之为技能点的培养。
线:2010―2013年,主要是通过开设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以及一些职业素质类课程进行“单项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由于主要培养单项技能和职业素养两个重点,两点一线,故也称为技能线的培养。
面:从2013年至今,则是对核心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采用项目化教学,同时与东风日产、长安福特、一汽大众等知名品牌企业合作进行专业人才订单培养,并通过“日产实训中心”、“福特实训中心”、“一汽大众实训中心”等校企合作实训室和“6S汽车技术服务社”等生产性实训基地模拟实训;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职业技能竞赛;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以及鼓励学生参加校运会、文艺晚会、协会活动、社团活动、各类讲座等,以多元方式进行“多技能+素质名片”专业人才的培养,由于主要是培养多项技能、职业素质、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等,这种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也称之为技能面的培养。
目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采用的“通专结合,素质与技能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本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递进式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程融入职业基本素质,经过了“职业认知岗位认知岗位实训职业体验顶岗实习”五个过程,最终培养“多技能+素质名片”的专业人才,具体实施过程见表1所示。
三、“通专结合、素质与技能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点
(一)“通专结合”,设置四个专项技能模块满足“多元化”就业岗位需要。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了素质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来培养学生的通用基础技能,同时还设置了汽车整车销售与汽车精品销售、汽车维修服务接待及配件管理、汽车保险与营销策划和汽车营销企业管理4个专业技能模块,培养学生汽车整车与汽车精品销售、维修接待(SA)、配件管理、车险销售、企业管理等专项技能,“通专结合”,满足汽车行业发展的多元化岗位的需求。
(二)“素质与技能并进”,突破职业素质“短板”提高就业竞争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职业认知、岗位认知、岗位实训、职业体验、顶岗实习完成人才的培养,并且全程融入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配套开发了“汽车销售礼仪训练手册”,并构建了“素质类课程实训”“职业素质融入专业技能课实训”“职业基本素质专项实训”递进式提升的职业基本素质培养路径和“专业通用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岗位综合职业技能”渐进式专业技能培养途径。还借助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2014年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经费建设了集汽车销售、维修接待、二手车销售、汽车精品销售、配件管理与销售模拟实训教学、科研、创业、课程开发、培训功能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实训中心”和“服务礼仪实训室”,保障素质与技能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同时,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切实提高了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突破本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质“短板”的高素质,满足汽车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高素质、多技能要求,促进专业发展。
(三)“2.5+0.5”,职业认知与岗位认识两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一个阶段(第1-5学期)在校学习期间,在学生刚入校则通过专业教育、企业专家宣讲、优秀毕业生座谈、企业参观等多种形式,让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对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同时在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等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通用技能后,期末最后两周安排学生到汽车企业相关岗位进行教学见习,让学生对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所需素质、知识、技能,就业环境和发展前景等有一定的认识,通过职业认知和岗位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今后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而设置“2.5+0.5”人才培养模式,仅安排第六学期到汽车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稳定性。
(四)校企资源整合,满足因政策松绑而带来的多品牌混合汽车销售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增加了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多品牌汽车产品性能介绍等相关内容。并整合校企合作的丰田、日产、福特、通用、奥迪、大众等多品牌、多车型资源,开发《校企合作品牌车型产品性能介绍》校本特色教材及资源库,并实施于教学当中,适应汽车产业升级和汽车产业政策“松绑”带来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多品牌混合销售对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的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燕.基于素质本位能力观视角下多课程整合与实景融合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5(4)
[2]李燕.基于“6+2”为基本原则的高职课程整体设计[J].广西教育,2012(1)
[中图分类号] G64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111-02
一、以满足岗位能力需求为前提,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一)注重培养目标,强调能力培养
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与社会所需接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决定了我们培养的目标。根据社会需要,我们要进一步强调人才培养的三个面向:面向服务社会、面向应用性专业人才的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强调基本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生成。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本专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使用技术、汽车电气、汽车检测与诊断、企业管理及现代市场营销和汽车保养装潢等专业知识,具有分析和解决汽车运用技术问题的能力,能从事现代汽车及配件的营销、维修接待、售后服务、4S店经营与管理和汽车保养装潢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分为汽车4S店经营与管理和汽车装潢与保养两个培养方向。要使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就必须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安排教学内容。
(二)改进培养模式,合理设置课程
为了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改进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胆做出相应调整,提出了“弹性学制、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让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同步前进,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争取做到“学做相长”。
1.“弹性学制、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1)弹性学制
本专业实行2.5年至5年弹性学制(标准学制三年),要求学生2.5年至5年的年限内修满专业能力基本学分(130学分)和专业能力特长学分(16学分)者方可毕业。
(2)工学交替
本专业实行弹性学制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企业的需要安排顶岗工作时间,实行弹性学分制。工学交替是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既有在校内的理论学习,又辅以校外的实践练习,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融合起来,同时为就业做好过渡,这种一站式的人才培养方法不仅目的明确,而且是培养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它大大缩短了人才的学识向能力转变的周期,让学生更快地成长为企业所需的专业性的人才。
(3)教学做一体
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尤其是汽车类专业,要求实践性更强,为符合人才培养需求,就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进。本专业在“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训基地实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融为一体。在汽车实训基地即可用传统黑板式教学,也可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理论教学,学生还可以在汽车实训中心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从而达到教学做一体化。
2.扩展学生素质水平,施行选课制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扩展学生素质水平,增加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能够真正地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3.加强专业课程整合,加大横向联系
专业课程的整合也是一种创新,它可以形成新的专业知识结构。正是在不断地整合中,让知识与实践更加有机地联系起来,更便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将分散于不同课程中的发动机、底盘、电器各部分组合成汽车发动机构造实训、汽车底盘构造实训、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实训、汽车钣金与喷漆技术实训和岗前综合实训等课程,这样增加了各种专业知识的横向联系。
4.开展岗前综合技能实训,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在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前,安排学生在汽车技术实训中心开展一个月的岗前综合技能实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汽车维修、汽车营销、汽车装潢美容、汽车检测、汽车装配等项目的实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顺利完成顶岗实习奠定基础。目前,开发了汽车技术专业的岗前综合技能实训项目18项。并现已编写《汽车类专业综合实训指导书》教材和《汽车发动机构造实训(机械部分)》教材。
(三)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实训教学
老师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授所有专业知识,而应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同时不仅作为引路人,更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施助者,于学生思虑阻塞处施助,饰演好学生学习过程的不同角色。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以汽车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的学习为例,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的理论讲解注重使用化抽象为具体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同时,与现场教学、实物教学相结合,把晦涩难懂的知识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展示出来。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要注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定期安排汽车专业教师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鼓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工厂企业中,通过专业实践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如汽车发动机构造实训、汽车装潢与美容技术实训和汽车钣金与喷漆技术实训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动手实训。
(五)改革考试制度,建立新型考评体系
考试制度的改革也应与时俱进,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缩小笔试成绩在考试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加入新的考评内容。一是建立校企共同评价体系;二是实现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的能力评价;三是增加社会实践学分,并纳入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四是将专业技能认证考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五是将学分制融入考试管理。
二、与企业共同开发、合作共建汽车技术实训中心
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新形势下的高级技术人才,走产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之路势在必行,因为它实现了高等学校与企业的强强联合与优势互补,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了一条更加有效的途径。特别是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选择合作企业,将对汽车技术实训中心(校中厂)的建设成功与否有着关键影响,也对能否实现专业教学目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按照实用性、开放性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选择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建设汽车技术实训中心,将汽车技术实训中心建成省内先进的实训中心,并成为本地区的汽车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基地。
2011年8月,根据市场调研情况,我校与天水羲通集团合作共同建成――汽车技术实训中心。汽车技术实训中心占地10000m2,建有汽车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区,汽车修理厂(天水醒龙汽车修理厂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分厂)和汽车驾驶技术训练场(羲通驾驶员培训学校分校)各一处。汽车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区设有发动机拆装一体化实训室、传动系拆装一体化实训室、制动转向行驶系拆装一体化实训室、汽车电气系统一体化实训室和汽车营销实训室。
汽车技术实训中心承担汽车构造拆装训练、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钣金与喷漆、汽车装潢与美容、汽车营销、汽车制造与装配、汽车驾驶技术培训等方面课程的实训教学任务。
三、以汽车技术实训中心为依托,开发实训教材
现有的汽车技术类专业实训教材大多追求通用性,很少考虑到企业生产和实训设备的状况,教材内容与企业和设备情况脱节,导致实训目标不能实现。开发实训教材必须与企业实际生产和实训设备紧密联系,以实训设备状况为基础,将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引入到教材,设置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内容。
目前,专业课题组以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汽车专业综合实训指导书》教材,已在2011级汽车技术类专业岗前综合实训中使用。今后,将继续与相关企业合作,陆续开发《汽车底盘构造实训》、《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实训》、《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实训》、《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实训》、《旧机动车鉴定与评估实训》、《汽车装潢与美容技术实训》和《汽车钣金与喷漆技术实训》等实训教材。
[ 参 考 文 献 ]
[1] 郑树彬,朱文良,方宇,师蔚. “卓越计划”下的城轨车辆专业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设计[J].大学教育,2013,(2):5-6.
[2] 朱飞.我国展示设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J].南京艺术学报,2010,(2):22-24.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在深入开展汽车销售与技术服务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的调研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凝练等处理,得到了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专业建设的基础性材料。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真思考、讨论后建立了新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加强师资力量、实训基地等方面建设任务,并取得了较好的专业建设成效。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通过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建立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实行“工学结合、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学做合一、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了汽车营销、技术服务知识与技能相互融合递进的课程体系;培养了熟悉汽车行业实际工作任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兼相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集教学、培训、对外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汽车生产性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管理;建立了开放的双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该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设过程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实施全过程与企业密切合作,实施结果是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汽车销售、汽车技术服务能力的高端技能性人才(合格的高端职业人)。
2.1人才培养新模式图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1所示。从该人才培养模式图中可以看出:新学生如何通过学校培养成为准职业人的过程;学生职业能力逐步提升、逐步递进的过程;学生接受专业培养的各个阶段相应的教学内容等。
2.2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2.2.1建立了汽车营销与技术服务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通过企业调研、分析、整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汽车营销与技术服务课程体系,建立了汽车营销与技术服务能力培养项目。能力培养项目主要包括汽车销售、配件管理、保险与理赔、核损与定损、保养与维修、售后服务管理等方面。
2.2.2采用能力逐级递进的教学组织形式
汽车营销与技术服务专业按照能力逐级递进规律,将整个专业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1阶段:进行基本的职业素养相关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通过《汽车构造》、《汽车电子控制电路分析》等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汽车结构、机械原理与性能等方面知识,认识、拆装汽车机械或电器部件。《汽车文化》课程(选修课程)为下一步培养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技能打下基础。《电工技能实训》、《电路综合技能实训》进行专业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企业见习》使学生对汽车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组织形式、工作岗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第2阶段:进行与4S店销售与技术服务岗位有关的各项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课程包括《汽车销售》、《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配件管理》、《汽车售后服务管理》、《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检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故障检修》、《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故障检修》、《发动机拆装与调试实训》、《汽车营销礼仪实训》、《企业实习》等课程。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工学结合”学习方式进行汽车销售与技术服务能力培养。
第3阶段:先在校内营销与技术服务实训基地进行《汽车整车故障检测与维修》、《汽车汽车营销员(取证)实训》等课程,让学生学会综合利用汽车销售、技术服务知识和技能,进行实战前的技能训练。然后,通过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汽车销售与技术服务岗位技能,实现学生毕业与走上工作岗位同步进行。
2.2.3建立校企双方共同评价体系
在学校评价方面,完善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多种考核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过程考核体系。例如对汽车专业知识、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评价,综合考量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知识能力等级。
在企业评价方面,引入企业员工评价体系,从政治思想素质、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基础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在第1、3阶段有企业参与学生评价、并颁发企业考评证书。实际上,在第2阶段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不少企业教师参与教师教学,因此也很自然地将企业考评标准引入了课程教学质量的考评中。
3专业建设成效
目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专业建设项目已完成全部预定的建设任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建设成效。具体的建设成效如下:
(1)企业调研资料。主要包括企业调研记录、专家会议记录、毕业生座谈会会议记录、专业教师研讨会记录、网络资料等。
(2)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发展调研报告。其内容包括专业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企业调研与职业(岗位)分析、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及专业建设规划等。
(3)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标准。以企业调研资料为根据,撰写出了符合学院格式、内容要求的专业标准。
(4)完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主要包括校企合作企业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机制、校企合作教师实践锻炼运行机制、学生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管理与考核机制和汽车专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5)建立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建立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实行“工学结合、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学做合一、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构建了汽车营销、技术服务知识与技能相互融合递进的新型课程体系。
(6)完成了全部专业核心课程和预定的专业限选课程的全套教学资料开发任务。目前,已经开发完成《汽车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配件管理》、《汽车评估》、《汽车售后服务管理》五门核心课程的建设任务;完成了《汽车电子控制电路分析》、《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检修》、《整车故障检测与维修》、《汽车综合控制系统应用与调试》六门专业限选课程的建设任务。
(7)完成了本专业预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任务。目前,本专业拥有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本专业专业教师共计47名,其中校内教师17名,校外企业兼职教师30名。在17名校内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7名,具有中级职称的有8名,具有初级职称的有2名;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有7名,有本科学历的10名;所有校内教师都是双师型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全部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并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
(8)完成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目前,本专业拥有16个校内实训室或生产性实训基地,拥有北京庆洋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卫宇行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方晓汽车修理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新发阳光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北京东风南方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20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能够较好地满足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教学的要求。
(9)社会服务能力。本专业在2011年上学期与汽车流通协会合作,面向社会开展了二手车营销师培训(共两期),累计培训80人;在2011年11月,我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与博世公司合作,举办了博世汽车诊断新技术培训,参加培训人数达到300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结 语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项目组不仅创建了新颖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专业建设成效,而且还提高了项目组教师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能力、教学与教学研究水平,增强了教师间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并为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志忠等.准就业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6.
关键词 :现代制造服务业 制造业 转型升级
一、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2014年08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生产业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现代制造服务业融合了互联网、通信、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和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围绕制造业的各个环节所开展的各类专业的服务活动,属于生产业范畴。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战略需求,是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现代制造服务业仍处于刚起步和较为新兴的发展阶段,服务业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发展程度尚较低,服务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机制创新滞后,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是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重要手段
《意见》指出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公共服务平台是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公共服务平台是根据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求,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有效优化和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的一类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开发、试验、推广以及产品设计、加工、检测、中试、信息共享、技术基础设施等以及投资融资、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可显著地强化企业的服务供给、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优化企业资源、促进企业由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升级。
三、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模式探讨
为了研究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模式,本文以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代新材)建设的“高速铁路机械系统仿真技术服务平台”为案例进行分析。
1.高速铁路机械系统仿真技术服务平台介绍
时代新材主要从事高分子减振降噪产品、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和特种涂料及新型绝缘材料三大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是目前我国交通机械装备行业整体科技实力最强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减振降噪技术专业研究、开发基地。2013年公司依托强大的高速铁路机械仿真核心技术建立了高速铁路机械系统仿真技术服务平台。平台由高性能计算平台和机械设计仿真的功能平台组成,承担各高速铁路产业相关单位新产品研发、基础性和前沿性技术研究中的机械设计计算与仿真分析任务,整合机械结构仿真分析方向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为基础性研究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2.高速铁路机械系统仿真技术服务平台服务模式
经过探索和实践,时代新材建立了“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信息一体化服务”的服务模式,即在企业本身开展研发的同时,为其它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等服务,并向企业提供相关技术信息、技术培训等。通过一体化技术服务和市场化推广策略的结合,初步实现了平台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的运营目标。技术服务平台由依托层、核心层以及应用层组成。
(1)服务依托层。服务依托层围绕长沙国家超算中心,由研发与技术数据库、专业技术人才库组成。研发与技术数据库是对湖南省内乃至全国近三年来高速铁路机械设计领域内新登记的科技成果、专利及论文,进行收集与进度跟踪,整理形成最新的研发技术与数据库。专业技术人才库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专业人才库共建工程;二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库共建工程是通过收集高速铁路机械仿真技术领域一批熟练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具有精湛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及时推荐最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其次是做好人才储备服务,通过与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对接机制,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2)服务核心层。此层充分发挥公司的优势,构成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服务核心力量,由仿真计算平台、仿真管理平台、仿真验证平台三部分组成。
(3)服务应用层。服务平台以长沙国家超算中心、研发与技术数据库、专家人才库为依托,以时代新材料公司的仿真管理平台、仿真技术平台、仿真验证平台为核心,通过多种措施与途径向高速铁路产业领域机械仿真设计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3.高速铁路机械系统仿真技术服务平台效益分析
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在整合、发扬湖南省高速铁路这一优势产业,优化集群内产业结构,提升关键材料与制品研发、试验、生产及配套能力,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问题,促进高速铁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有效的提升了相关企业的产品开发成功率、缩短了开发周期;提升了公司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了公司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的转变。
四、企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建议
时代新材公司依托核心技术、以信息化建设为纽带,整合优势资源,立足于区域产业特色,实现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制造业的转变。
1.核心技术服务化,逐步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化
现代制造服务业对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只有掌握差别化的核心技术,才能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集成服务。制造企业应依托自身的核心技术发展制造服务业,逐渐将经营重心从加工制造转向提供技术服务、流程控制、产品研发等生产。
2.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制造服务能力
制造业正在向全面信息化迈进,研发、设计、采购、制造、服务等各个环节都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从产品的发展特征来看,产品的知识化、智能化、系统化、信息化、服务化得到全面提升。企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必定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高效益、高可靠性、提高企业制造服务能力。
3.转化观念,提升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战略地位
企业要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提升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制定服务业务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服务业务,培育企业品牌竞争优势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企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参考文献
[1]李浩,顾新建,祁国宁,纪杨建,陈笈熙.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及中国的发展策略[J].中国工程机械,2012(7)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
截止目前,该集团从业人员35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高级30人、中级142人、初级116人,共288人。可以看出,该集团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少、层次低、结构不平衡。作为投融资类集团,全集团高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均只有4名,其中高级会计师中两人为山西省会计领军人才班成员,产业急需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严重缺乏。而且,专业技术人才多集中在公路产业,多元产业没有一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1.从战略高度引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以路为基、多元发展”的战略发展方向,充分尊重专业技术人才创新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吸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企业董事会决策会议,有效发挥其在企业重大决策、重大投资、重大项目等过程中的参谋、专家咨询作用,切实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强企的核心作用。
2.落实人才规划,不断拓展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按照《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的目标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拓展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同时,有效落实规划纲要。一是要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通过开展项目合作、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人才租赁等多种方式灵活引进1-2名高端创新性人才。二是为专业技术人才搭建平台。吸收借鉴山西科技创新城人才管理改革创新实验区有关政策措施,积极与省属兄弟企业交流学习,以集团现有专业技术人才为基础,吸收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核心,探索建立一个投融资管理平台,不断提升集团的发展能力。三是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选拔制度。要充分借鉴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特别是省属兄弟企业成熟的培养选拔人才方面的做法,围绕集团发展要求和现状,首先从现有会计、金融、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探索建立首席投融资专家、会计领军人才和首席工程师选拔培养制度。
3.提升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和素质。严格执行《集团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办法》中规定内容,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一是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学习能力。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的联系,充分利用“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集中培训、举办高级研修班等平台,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教育培训体系,确保专业技术人才每年度最少参加一次专业化培训。二是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一线挂职锻炼,加强与省属兄弟企业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项目和基地等平台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建立人才和产业发展互动机制,推动产学研结合。三是加强学风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引导专业技术人才追求科学与真理,自觉抵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有效遏制学术造假现象,进一步净化学术环境和学术风气。
4.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的观念。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一是通过设置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和职务,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晋升通道;逐步将专业技术职务工资纳入薪酬体系中,充分调动干部职工走专业技术成才之路的积极性。二是探索建立以专业技术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库,研究制定优秀人才奖励办法和人才评选表彰制度,逐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积极推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考核评价工作。三是每年将人才评价结果与薪酬挂钩,对做出突出或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团队进行重奖,确保专业技术人才在工作中有动力、在生活上有尊严。
5.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集团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人力资源部牵头,统筹和协调做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各所属企业要提高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认识,将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纳入本单位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工作组,并尽快制定本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实施意见。集团公司将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检查和考核力度,并将其作为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青海省;海西州;人才开发
根据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一个国家、地区的腾飞以及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倚重于科技进步,而人才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主体。实现青海海西州的发展,必须积极做好人才工作。在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人才战略是发展战略中最为核心的战略。当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特别是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使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关系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的战略,如何使这一战略得到体现和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海西州人才开发的政策和措施。
1 海西州人才队伍基本情况分析
1.1 人才队伍总量分析
根据海西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提供数据,截止2012年底,海西州人才队伍共有33354人。其中:党政人才5200人,占总量的15.6%;专业技术人才8913人,占总量的26.7%;技能人才14174人,占总量的42.5%;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783人,占总量的8.3%,社会工作人才10人,农牧区实用人才2274人,占总量的6.8%。
1.2 专业技术人才学历及职称结构分析
截至2012年底,海西州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为8913人,其中:研究生学历82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92%;本科学历3929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44.08%;大专学历382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42.87%;其他学历108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2.13%;高级职称1446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6.22%;中级职称378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42.42%;初职级称2068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3.21%。
2 海西州人才开发现状
2.1 人才开发政策趋于完善
随着经济发展,近几年青海省出台一系列人才开发政策,2007年出台《青海省关于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实施意见》,2009年出台了《青海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2011年出台《青海省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暂行办法》等,同时根据青海省未来10年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2011年3月召开的青海省人才工作会议上出台了《青海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了9项完善人才发展的重大政策和14项实施人才发展的重大工程。其中,人才政策包括实施人才资本优先积累的投入政策等。
2.2 与省内外人才交流合作日益加强
围绕“两区”建设和海西重点支柱产业发展需求,海西州各用人单位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进原则,采取短期技术服务、合作研究、技术入股、聘请客座专家等形式,多渠道引进人才,吸引和集聚省内外人才为海西州所用。
2.3 人才引进取得初步成果
为实施人才强州战略,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满足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人才需求,海西州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不断探索。2012年10月在杭州市成立海西州驻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站,主要负责人才引进、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协调组织和信息搜集工作,进一步扩大了引智引才工作的覆盖面。同时,利用青洽会、苏推会、杭推会、沪推会等各类招商引资平台,急需紧缺人才需求信息,“十一五”以来,海西共引进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勘探、煤炭开发等领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592名,取得初步成效。
3 海西州人才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人才聚集受制于经济基础
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项指标来衡量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指标,经济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程度及水平。青海省海西州处于中国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硬件配备及工资待遇上相对其他发达地区缺少对人才足够的引力,加之该地区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比较差,因此造成了本区域人才聚集度不够,多年以来人才流失严重。许多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的高技能人才或高学历人才选择“孔雀东南飞”,选择到发达地区或者城市发展,导致人才流动总的趋势是流出多,流入少。
3.2 人才分布不均 人才结构有待调整
目前,海西州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特别是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等支柱产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根据调查数据,海西州的人才资源在三次产业与行业中的配置结构不尽合理,存在偏离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从人才在三次产业分布来看,在业的高学历人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人才密度相对比较高,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对密度低,人才分布不合理。二是新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是相应的专业人才在结构上的矛盾,高端人才供给的不足。
3.3 高层次专业人才力量薄弱
海西州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规模和综合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显得比较薄弱。一是核心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目前,海西州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仅有6人,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仅5人,且在职仅2人,中青年专家极少。二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事、企差距大。海西州取得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16.22%,而公有制企业取得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0.16%,企业吸引高层次人才难度大,引才留才困难。三是高学历人才不足,研究生以上学历仅占全州(不含中央、省驻州企业及私营企业)人才总量的0.92%,本科学历的人才也仅占42.87%,且部分为在职学历。
3.4 人才工作环境整体还不完善
个体对海西州整体人才环境评价不高,是当前制约海西州人才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海西地区在自然环境、工资待遇、生活环境、发展机遇、人文环境都难以与大中城市相比。一方面人才对住房条件、交通状况、生活服务、自然环境、子女受教育状况、个人收入,以及文化生活设施的满意度不高;文化环境建设滞后,文化环境建设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主要措施,也是打造区域形象和区域品牌的主要特色。另一方面人文环境方面建设不足,人文环境属于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很大作用。海西州尽管数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人文环境建设上显得相对滞后。
4 海西州人才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4.1 以海西州的优势特色产业为平台,通过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人才集聚
海西州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在产业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冶金、高原生物等优势特色产业,如何把特色经济发展战略和特色人才发展战略的结合促进,进而变独特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当前海西州人才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
4.2 建立柔性人才引进机制
随着国家层次的经济区域越来越多,做为内陆省份且经济欠发达的青海省海西州很难像沿海发达地区拿出重金引进人才,人才引进中欠发达地区比发达地区引才更加困难。因此通过柔性引进人才机制是欠发达地区引进人才的理想方式。海西州在利用柔性引才机制时,首先,依托省内外高校,加强和科研院校的合作,实现柔性人才资源共享。科研院校有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技术成果需转化为生产力,要充分利用和依托它们在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最终达到对这部分人才柔性引进的目的;其次,利用好“博士服务团”柔性人才共享渠道。“博士服务团”是中央为青海等西部地区提供人才服务的重要政策措施。自2001年以来,中央已向青海省派出13批、109名“博士服务团”成员。海西州各相关单位应积极与“博士服务团”成员联系,利用他们专业特长,为海西州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各方面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
4.3 调整人才政策,留住现有人才
引才和留才是人才开发中主要的内容,海西州要做好人才开发工作就要一方面要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发掘本地的人才、留住现有人才。当前海西州人才流失问题比较突出,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留才和盘活现有人才比引才更为迫切。海西州首先要调整人才分布格局,盘活和用好现有人才。人才分布极不合理,绝大多数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中,企业较少。海西州可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比如社会保险水平要高于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企业科技人才津贴制度等,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实现人才布局合理。其次,在人才政策制定要把重点放在留住现有人才上。
4.4 强化人才小高地的人才聚集功能
人才小高地是青海省集中各方力量,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并发挥人才作用的人才特区。通过几年建设,人才小高地显示了超强的聚集人才的能力,但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作为后发展的西部省份,青海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要想大范围,全方位地建设人才高地困难较大。海西州应探索创新机制,强化人才小高地的建设。创新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依托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和项目吸引和开发人才的高层次人才聚集机制;二是刚柔并举的引进人才机制,主要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即采取技术咨询,项目合作或主持项目,聘为顾问,挂职任职,学术论坛等多种方式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小高地引进人才和智力,这一机制符合后发展地区引进人才模式;三是以领军人才为龙头,引进团队的机制。
帮客户告别软件缺陷
在快速开发软件产品的同时,组织要依靠提高开发质量和测试来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缺陷率。随着成本的螺旋式上升,软件开发周期的缩短,以及应用程序复杂度的增加,选择合适的外包合作伙伴有助于组织大大提高项目的成功概率。测试空间能够针对组织的业务需求,为组织提供定制的综合的手动和自动测试服务。测试空间凭借在高科技、金融服务、制造、零售与分销和电信等行业所积累的丰富的多领域经验,按照GB/T25000和ISO9001标准为组织提供高效的针对特定环境的改进型解决方案。
应用程序缺陷轻者会令人陷于困窘,重者会导致软件质量下降,无法按时交付。测试空间能帮助客户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测试空间采用优秀的测试技术,注重投资回报率,以及基于风险的优化测试策略,可为用户带来很多价值。
具体来说,测试空间能够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软件测试技术服务,科学公正的CNAS第三方软件测评实验室,值得信赖的软件测试专业技术人才派遣服务,以及能与客户共享的软件测试技术培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