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6 18:32: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机加工实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实习期间,通过学习车工。我们做出了自己设计的工艺品,铣工、车工、刨工的实习每人都能按照图纸要求做出一个工件;最辛劳的要数车工和钳工,车工的危险性最高,在一天中同学们先要把握开车床的要领,然后按照图纸要求车出锤子柄。一个下午下来虽然很多同学浑身酸痛,但是看到自己平生第一次在工厂中做出的成品,大家都喜不自禁,感到很有成就感。这次金工实习给我的体会是:
①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了解了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熟悉工程材料主要成形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工夹量具的使用以及安全操作技术。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② 在工程材料主要成形加工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上,具有初步的独立操作技能。
③ 在了解、熟悉和把握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过程中,培养、提高和加强了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④ 培养和锻炼了劳动观点、质量和经济观念,强化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技术规则和爱护国家财产的自觉性,提高了我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金工实习对我们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起着综合练习的作用,使我们不但要把握各工种的应知应会要求,还要建立起较完整的系统概念,既要要求我们学习各工种的基本工艺知识、了解设备原理和工作过程,又要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练习,并具有运用所学工艺知识,初步分析解决简单工艺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中,学校将各工种的实习内容如:结合制作榔头,将下料、车工、铣工、刨工、等串联起来,使我们对机械产品的各个加工环节有一个整体的熟悉。使我们了解了各工种的先后顺序和作用。
⑤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对我们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制订了学生实习安全规则,同时加强对实习日记、清理机床场地、遵守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要求,对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⑥ 实训中心教师将我们加工产品的打分标准公布给我们,使我们对自己的产品的得分有明确熟悉,对于提高我们的质量意识观念有一定作用。对我们的金工实习成绩,实行综合考评制度,实行平时成绩+产品质量成绩+综合考试成绩=总成绩,使我们能认真对待每个工种和每个实习环节。
在各个工种的实习中,都安排了一定灵活时间和实习内容,使得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有了发挥的余地。
在实习期间我有很深的感慨,很感谢学校能给我们提供这个实习的机会,让我们提前体验到学工科的不易,获得了课堂里边得不到也想不到的知识,也许将来不会走上这个岗位,但是现在所学的知识和感受却是终生难忘。虽然脏点累点,这些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我 们有了收获、也有了成果。
我认为在数铣和数线这些科技含量相当高的实习项目中,应多分配点时间,让我们能够真正体验到高科技带来的乐趣。
另外,我觉得我校的金工实习课应该再减少一些讲解时间,增加一些动手时间。还可以将一些理论搬到学生动手操作时间时讲解,这样更有利于达到我们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长期以来,我国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审计主要是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两种方式,但都是事后的静态审计监督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重大投资建设项目由于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参建单位多的特点,如果采取传统事后静态审计方式,不仅不能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而且发现问题后已经为时已晚,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巨大经济损失。
近年来,工程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得到国家审计机关的大力推广和应用,它改变了以往事后审计的滞后性和间接性,要求审计人员一开始就介入到工作中去,增强审计的时效性,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成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监督手段和方法。
所谓跟踪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建设项目的前期立项、设计、建设准备、施工、竣工等环节,连续、不间断地进行审计,即“事前参与、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审计模式。我国跟踪审计还处于探索阶段,采取的审计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审计主体跟踪建设程序,有计划地从建设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征地拆迁、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价款结算、竣工验收直至项目投产或使用进行审计监督;二是阶段性跟踪审计模式:审计人员根据工程项目进展情况,从某个阶段开始,甚至可以从某阶段的某个环节介入。比如:从开工时开始介入,跟踪整个施工过程,直至竣工验收。
现阶段,重大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多数由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或独立完成,下面主要阐述造价咨询中介机构在工程开工至竣工期间跟踪审计的工作重点及注意事项。
一、跟踪审计的工作重点
(一)施工合同审计
1、合同签署前,对合同文件中涉及工程造价的商务条款的合法性、内容的完整性、表述的准确性进行审核并提出审计建议。
2、对项目预算进行审计。
3、对甲供材料和设备进行市场询价,供建设单位签订合同时参考。
出具的成果文件为:《关于……合同(或协议)草稿的审计建议》及《工程预算审计报告》。
(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着重审计建设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以促进建设单位完善管理机制,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及建设资金合理使用。
对跟踪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建设单位在造价管理方面的制度、方法、程序等需要商榷的地方提供咨询建议;对建设单位提出的造价管理方面的疑难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对造价管理方面需要提醒建设单位关注或催促施工、监理等单位落实的地方提出建议。
出具的成果文件为:工程造价跟踪审计联系单。
(三)暂估价材料审计
审核暂估价材料的审批是否符合合同规定,价格水平和构成是否合理。
对建设单位需要询价的主材、设备价格提供市场参考价格的咨询意见。
出具的成果文件为:主材、设备市场价格咨询意见表
(四)变更洽商审计
1、审查变更洽商产生的原因,审查变更洽商签认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签认手续是否完备、及时。
2、在变更洽商发生时,提醒建设单位要求施工单位按顺序对变更洽商进行编号。
3、对于较大的设计修改或方案变动等情况,为建设单位提供造价测算分析。
对现场发生的变更洽商进行收集、记录;对不符合规定的洽商以‘工程造价跟踪审计联系单’的形式向建设单位提出建议;对涉及金额较大、建设单位提出测算造价要求的变更进行造价测算。
出具的成果文件为:工程造价跟踪审计联系单
或:造价测算咨询意见
或:《工程预算审计报告》
(五)工程索赔审计
审查施工单位提出索赔理由的适当性,索赔价格的合理性。协助建设单位对因施工单位原因造成的工期延误和经济损失进行索赔。
出具的成果文件为:工程造价跟踪审计联系单
或:造价测算咨询意见
或:《工程预(结)算审计报告》
(六)工程款项支付审计
审查工程进度款支付是否符合合同有关条款的规定,手续是否完备,金额是否准确。
出具的成果文件为:《工程款支付审核意见》,并附审核明细表。
(七)工程竣工结算审计
1、检查原施工图预算及合同价;
2、熟悉竣工图纸,了解施工现场;
3、设计变更、工程签证和隐蔽验收记录是否事实;
4、计算和复核工程量;
5、审核套用的原单价或确定的新单价;
6、正确计算有关费用;
7、招标文件中约定的人员、机械、质量、工期等是否履约;
8、竣工图纸及相关资料是否完整、是否真实,竣工结算是否超概算金额等;
9、编写竣工结算审计报告。
出具的成果文件为:《工程结算审计报告》
(八)其它相关工作
参加造价跟踪审计相关会议,并记录会议记要;对收还资料进行登记、签认;对审计成果文件发放情况进行登记、签认;记录审计工作日志。
二、跟踪审计的注意事项
1、跟踪审计一定要保持审计的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要防止两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审计主要是外部独立监督,不是替代建设方的全面或部分管理工作,应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职能管理单位是工程项目实施的组织方,承担第一责任,跟踪审计应做到各司其职,避免越位引发的审计风险。
2、跟踪审计人员应强化责任心,树立工作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充分了解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改进工作方法,保证跟踪审计的有效实施,同时还应提高专业水平,因跟踪审计涉及到测量、勘察、监理、咨询、设计、施工图审核等其它费用的控制,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保证跟踪审计的工作质量。
引言 根据国家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度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3〕228号)文件精神,2015年3月30日至4月24日,有幸参加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2014年度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训班。在培训中,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四周共完成建筑与结构设计、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相关知识等三个专业模块的培训。
1 培训项目 1.1建筑与结构设计模块
建筑与结构设计模块,由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陈华副教授和翟晓尉副教授结合学院对面金地格林东郡楼盘实例和建筑设计实践,从实际的项目来讨论其设计实践的合理与否,介绍了建筑设计程序、建筑设计软件应用,建筑平面的组合设计,平面组合设计的任务、基本原则及要求;住宅楼梯电梯设计标准及住宅公摊面积计算的合理性,建筑设计中的“从大到小”的设计方法适用于建筑总平面图的设计,而“从小到大”的设计方法更适用于住宅、宾馆、教学楼等。使学员在轻松的氛围中既学习的建筑设计软件知识又懂得了建筑平面设计的一些注意事项。
1.2 建筑施工技术模块
建筑施工技术模块,由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熊学忠副院长、张良斌教师共同完成,本模块主要介绍了建筑施工现场的相关知识,学习内容有脚手架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柱钢筋绑扎、梁、板钢筋的绑扎、模板安装、编制砌体工程、脚手架工程技术交底文件,为了把基础工程施工和防水工程施工讲解清楚,熊院长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把学员们带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张良斌老师直接把学员们带到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设施进行教学,使学员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1.3 专业相关知识
专业相关知识包括刘勇副教授讲解的建筑设备选型与建筑、结构设计的协调配合及专业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杨天春老师详解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2/3、12G101-4)难点,武敬院长讲解土建类专业高职教育现状与发展,黄老师的课堂管理技巧和老师如何培养自己的魅力,每位老师授课的侧重点不同,授课内容各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各具特色。
2 培训心得
2.1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切实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武职“消防工程技术”专业(560605)于2008年开始招生,是湖北省内高职院校中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第一个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特色显明、毕业生供不应求;无竞争压力、晋升空间大;多学科深度融合、就业面宽;该专业融合了建筑、设备、智能控制、通信等多学科专业知识,毕业生一专多能,专业拓展面宽,毕业生既能从事消防工程施工管理,还可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智能楼宇工程施工管理等多项工作。
2.2 “项目化”教学,教与学相得益彰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
“项目化”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项目型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
2.3 BIM模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指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武职已在筹建校内BIM模型实训室,建好后将更好的为本校师生服务,在满足本校实训教学需要的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以及政府部门和建设协会等的联系,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功能,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体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3 结语
总的来说,这次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培训,通过培训掌握职业教育主要是建筑类各专业领域新理论、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培训期间,不仅仅学习到了建筑工程技术相关专业知识,还交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朋友,认识了许多全国各地的同行,开阔了眼界,相互之间学习交流了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宝贵资源。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双师(能)型”专业骨干教师的作用,秉承“学以致用,追求卓越”的校训,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更好地为我省的城镇化建设服务,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切实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革,王健.关于高职实训教学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2.12.
模具产品从设计到生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包括模具产品设计、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加工制造和塑件生产等方面,需要产品设计师、模具设计师、模具加工工人协同完成。笔者所在学校是中职技校,学生来源主要是初中生和少数高中生,培养的学生就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就业岗位定位在模具制造熟练操作工或模具加工工艺师(极少数)。因此,笔者觉得笔者所在学校应推行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模块式教学方法(见图1)。
1. 模块一:模具拆装测绘
作为直接生产操作工人,看懂读懂机械工程图是关键。因此,组织学生拆开各种模具教具实物进行测绘练习,让学生把所有零件图和装配图在纸上草绘,再用电脑软件绘图。此法有以下优点:
(1)能结合以前所学模具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熟悉模具典型结构,为模具装配实训做准备。
(2)制图知识得以学以致用,并强化AutoCAD电脑绘图。
(3)把原来逐件制作纯消耗材料实训变为逐渐引导学生把图纸绘制出来的零消耗实训,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为CAXA实训做准备。
2. 模块二:实训教学结合理论知识学习CAXA(或Pro/E、UG)
实训时,可分组发放产品图纸,学生根据模具制品的形状、精度、大小、工艺要求和生产批量,用模具设计软件选择相应的设计步骤、参数、计算公式以及标准模架等,最后给出全套模架结构设计图。要求学生利用软件对此模具进行开模、合模、制品推出的全过程仿真练习,了解了模具制造全过程,从中找出设计的不合理处,为下一步加工实训做准备。
3. 模块三:普通机械,数控编程加工
对模具来说,一般标准零件是可以直接订购的,如标准模架、导柱、导套、顶针等,但模具的凸凹模(或型腔)是要进行加工得到的。任何零件的加工基本上都是要经过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的这一过程。模具一般是单件产品,因此加工一般是普通机械加工去除余量,再经数控机床编程进行半精或精加工。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能编写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并能熟练地使用普通机床(如车、铣、刨、磨等)加工出合格的模具零件,且在下道工序能用手工方式和CAM方式编写数控加工程序,操作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数铣、线切割、电火花等)加工出合格模具零件。
4. 模块四:模具装配、修配、调整模块
模具装配、调整不可能直接进行,此模块就要求学生具备钳工的一般技能。钳工一般内容包括:划线、工量具的使用、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螺纹、套螺纹等,而这些基本技能的学习不能像学普通钳工那样照搬应用,要结合模具结构进行研究、总结,发现冲压模具的凸凹模、塑料模具里的镶件是钳工技能训练中的旁证,可将四方体、六方体、圆弧锉配、十字配作、角度配作、钻孔、攻丝、套丝与装配等综合在一起制作一本可行性的实训校本教材,既可减少实训材料的消耗,又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检验学生模具课程学习完成的情况。
在此模块中,装配最难点应属配钻、攻丝。因为孔的形位精度、尺寸精度关系到装配的位置。教学中,我们要学生自己设计所需孔深,把在理论课学到的螺纹底孔直径计算公式运用到实训操作中,在废料上按钻通孔、钻小孔、钻斜孔、扩孔、锪孔、铰孔、逐步过度到钻盲孔、钻多工件。尽管图纸上不一定要求螺丝清根,但实际的工况是要清根的。这样学生知道了在盲孔攻丝中为了满足图纸规定要求,必须准备好空间让出丝攻到足够深度。这就要把孔钻深点,但若钻的太深超过切口就会钻到下一个零件上去,则会造成偏心问题。因此,应设计些简单的配合组装图,让学生进行加工并装配,为下一步装配模具做准备。
等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后,可把前面机加工合格的模具零件进行装配、调整、试模实训,试模合格后把此模具进行点评、展示,会让学生有成就感。这样,专业针对性明显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经过该实训,学生能够将既往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以上模块可打乱顺序进行,以解决机床、电脑设备少,学生多的矛盾。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分批分模块进行实训,同时在实训中以工厂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通过了岗前培训。毕业时能独立操作,尽量做到“零距离”上岗。
二、实际案例
图2手柄
工件名称:手柄(见图2)
生产批量:中批量
材料:Q235-A钢
材料厚度:1.2mm
经过模具设计软件的学习之后,发放模具成品图纸给学生,让学生分组(5~10人/组)用Pro/E等模具设计软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图纸的技术要求等进行模具设计计算(见图2)并转化为二维的装配图(见图3),零件图。此阶段是建立在模块一、二的基础上才可进行。
图3二维装配图
经专业指导教师检查合格后,可根据零件图和装配图编制工艺并进行加工,加工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机加工,数控特种加工,也可选用钳工加工。工作量大的可选用机加工,如模架,可用加工中心数控编程或用MasterCAM软件进行编程方法进行加工(机加工模块实训);精度高的可用特种加工,如落料凸模,直通式,采用线切割加工,2个M8螺钉固定在垫板上,与凸模固定板的配合按H6/m5。整体凹模,各冲裁的凹模孔均采用线切割加工(特种加工模块实训);而简单的,可采用模具钳工技能,如导料板、卸料板可先锉削、磨削后再钻孔(模具钳工技能实训)。
最后等所有的零件都加工好以后,就可以进行装配、调整、试模。根据级进模装配要点,选凹模作为装配基准件,先装下模,再装上模,其中要注意孔的配钻并调整间隙、试冲、返修(模具钳工技能实训)。
三、结束语
由于每个学校的设备、条件、资源等不一,教学方式的不同,普通固定的教材不适于每个学校。因此,针对“实用、够用”原则及模块式教学,应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如已开发的《钳工技能实训》和待开发的《模具测绘实训》以及《机加工、数控实训》。这样针对性的进行模块式教学,会使教学目的明确,技能的掌握更简明快速,学生的适应会更好更快。模具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过程很长很远的研究方向,模具实训老师的专业进取也得不断更新和提高,才能适应新技术的改革和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4 文献标识码:A
1数控加工实训教学之困境
数控技术加工实训教学理论抽象、技术要求高、研究性比较强,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实训环节的质量。近年职业院校通过示范校建设,购进大量先进的数控设备,增加了实训场地,对理实一体教学展开全面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教师在机床操作,学生“围观”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学生都能看得清楚,也不能保障实训安全,教师更难以兼顾教学和课堂管理,对学生在操作当中的问题无法予以及时发现和点评,学生因“看不清楚”及问题得不到解答而对该门课程丧失兴趣。为破解这个难题,我校于2015年6月开始对基于数字化平台的中职数控加工实训模式立项调研。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选取数控13班、数控14班作为教改试验班,进行数字化平台实施数控机加工实训项目的硬件建设和教学进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数字化平台建设情况
国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外数字化教学建设开始应用VR(虚拟与现实)技术,虚拟现实 VR ( Virtual Reality ) 是一种有效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视、听、动等行为的高级人机交互技术,“中国制造2025”对数控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数控技术教学的数字化建设也往VR技术方面发展,对原有的实训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数字化车间,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手机等终端设备实时监控实训基地的设备运行情况,运用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生产厂家提供的去服务功能进行远程监控及在线诊断功能,实现与“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的无缝对接。具体建设内容如下:数控机加工实训室的主要功能:对照行专项技能实训项目和技能大赛训练,包括数控机床加工实训,普通机床加工实训等,培养学生具有利用CAD/CAM软件完成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生成及零件加工能力,解决从关键数控机床的单一通讯到网络化控制,提高关建设备的综合利用率,通过应用网络DNC和视频采集系统,将机床面板操作视频及内部加工视频采集到实训室,学生可清晰看到教师的操作,解决现场教学“看不清楚”的难题,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实训安全。
3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优化实训过程
以数控车床典型工作任务:某某教学为例:第一个第二个摄像机安装在数控车床加工区,其中一个装在操控面板上方,用于拍摄面板操作过程,另一个装在机床内部,用于拍摄刀具切削过程及主轴与刀架相对运动过程;这两个摄像头获取的视频信号经视频分配器传输到CAD/CAM实训室,在教学进行时,实训指导教师在数控车床床上进行加工操作演示,授课教师在CAD/CAM实训室对获取的视频进行切换分屏,具体如下:
3.1任务布置
教根据视频影像告知学生本课题的学习任务信息,让学生了解实训的目的、实训的内容及要求、考核方式了解加工零件、获取工作任务信息。
3.2程序编制
利用G00、G01、G02、G03、G71/G70、G73/G70和G76编写包含圆柱面、圆锥面、圆弧面的外轮廓和螺纹的轴类零件加工程序,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编程方法,可通过CAD/CAM师生互动完成。程序编写完后可传输到数控机床加工区,通过在机床旁的触摸屏完成程序的输入。
3.3项目实训
教师通过数字化平台操作实训设备及工量具准备、装夹项目加工,包括开/关机、手动/手作、录入、程序输入与编辑、对刀、自动加工等详细步骤。学生3~5人为一组根据所学的数控车床项目综合加工方法操作,进行程序输入、编辑和对刀、自动加工训练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3.4测量与评估
教师通过教师通过数字化平台操作实训设备用千分尺检验外圆直径、用螺纹规检验螺纹尺寸、用类比法检验表面粗糙度Ra,教师可以在机算机终端时监控学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答学生测量与检验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零件图技术要求检验和评估加工完成的零件,小组自评互评。
3.5清理和保养机床
教师对车床的清理和保养方法与步骤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可通过每人的电脑清晰看到,每组安排一个学生负责清扫干净车床上的切屑,擦干切削液,并涂防锈油,以防止导轨生锈。拆卸工件毛坯和刀具清扫及保养车床。
3.6总结提高
对本课题的总结、归纳。教师播放监控视频,对同学们在项目综合实训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教师布置课后思考题。
依托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数控加工实训模式研究,通过对数控13班、数控14班作为教改试验班的实践显示,解决了现场教学“看不清楚”的难题,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实训安全,有效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学生动手能力、学习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积极参加省市数控技能大赛,连续两年获得省、市数控车铣项目一等奖。全部毕业生都能在合作企业中就业,九成以上得到企业好评。另主动承担对兄弟院校职业学校数控技术专业的带动责任,与其他学校数控技术专业签订对流,在专业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化教学管理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桂教职成〔2015〕号,级立项项目序号。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培养的是技术应用性人才,应当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技术课的教学也应从以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以技能训练为主。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信息反馈调查、走访用人企业单位后发现,随着现代化制造业的发展,企业不再单纯需要机加工的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即懂得加工,又懂得机床维护管理及维修的人才。
一、建立多功能机床拆装实训中心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要努力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道路和办学方针,坚持导向性、协调性、效益性、创新性的原则,以工作过程或生产任务为载体,最终以职业能力培养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
但大多数高职院校仍是延续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单纯强调理论知识,忽略实践环节,学生在学完本门课程后,只懂得理论,不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对于机床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甚至在日常的使用中,不会基本的维护和保养,因此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所学的知识成为纸上谈兵。
为顺应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课程改革形式,金属切削机床课程教学应当积极探索理论结合实践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只有课程教学真正具有实践性,培养出的毕业生才能具有把知识熟练应用于工作过程的能力,这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实训中心构建设想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金属切削机床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在积累了近5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后,总结出了一系列关于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一些实训中心建设的想法,现阐述如下。
1.多媒体仿真拆装实训中心建设及使用
鉴于机床机构的复杂性,为了让学生在真实拆装过程中能顺利进行,节省人力和物力,应建立多媒体仿真拆装实训中心,让学生在电脑上利用仿真拆装软件进行拆装,掌握机床的实际结构,为在真实机床上进行拆装做准备。为此,必须购买机床调试维修仿真软件,通过软件建立虚拟机床、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实际场景,模拟机床拆装过程和故障排除过程,并对机床进行虚拟维护保养,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为以后进行机床实际拆装、维护、维修做准备。
2.机床拆装实训中心建设及使用
要完善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实现多种教学手段并举,开展实训教学,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组建机床拆装与维修实验室。由于机床价格较高,可充分利用机加工实训中心的淘汰机床,结合购进的新机床,为学生进行真实拆装提供设备支持。笔者学校实训室主要包括CA6140、CAK6132型普通车床、X6132普通铣床和M1432A型万能外圆磨床等设备,结合部分CK6140数控车床、XKA714数控铣床、VMC850E数控加工中心,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机床拆装中心,并配有其他用以加工生产的机床,提供真实加工过程供学生学习。
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听取教师理论教学和前期在电脑上的仿真拆装后,对机床的结构和相应的维护维修要点掌握得更加牢固。有了机床拆装实训中心,学生就可以通过模拟实训再现实际工作情境,充分开发和利用机床拆装实训中心内的各种设备与器材,然后再进行对机床实物的拆装,并对其进行日常的维护和保养。
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在机床上设置一些常见的故障,让学生分组进行故障排除,让各组间进行竞赛,以最先排除故障的小组为胜。老师还可以采用小组间互评和小组内自评的形式,对操作过程进行评判,激发学生的团队和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在真实的机床上模拟常见故障,让学生进行实际维修,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训教学环节越来越显现出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通过对实训中心的建设,期望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尽管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然而职业教育在发展的大趋势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取决于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
机加工专业是我校的对口升学专业,专业技能考试以钳工为主。学生技能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能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实际,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一、中职学生的管理措施
从目前生源来看,可以说中职学校的门坎很低。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其文化基础课相对较差,许多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无从谈起。
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也是代教育进步的基础。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是尊重学生的价值和人的品质,尊重学生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但是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严慈相济。
其次,我们应该“关爱学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且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要“关爱学生”,可见“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这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
1.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巧设情景,激发兴趣;2.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和具体化,巧妙灵活的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动手能力;4.不轻易否定学生,发挥表扬的力量。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和实际需要,在确定机加工专业实训教学时,选取的实训课题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并将一些实际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引入到教学中来,比如制作簸箕、手工配钥匙、制作錾口榔头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习。基于此种原因,结合我校实际,现将机加工实训分为9个部分,即:①制作簸箕;②錾削;③锉削;④锯削;⑤钻孔、扩孔、锪孔、铰孔和攻套螺纹;⑥制作錾口榔头;⑦锉配四方体;⑧锉配六角体;⑨锉配燕尾。每项内容都包含有安全生产注意事项、图纸、技术要求以及工具清单等。然后对每一项的工艺理论知识进行分割,并对技能要求和操作方法进行分解,将其划分为若干子项,再针对每一子项的内容进行专项训练。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2.在实训过程中要不间断的进行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对于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并及时进行总结。3.根据理实一体化教学编制时提出的具体要求与标准进行考核。4.建立一体化实训的考核成绩表,目的是让学生对实训引起高度重视。
教学工作是一项宏大而繁琐的工作,我们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必须用真诚之心,通过不断的说服教育,正确的引导,合理的要求,恰当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进而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让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进一步积极推进和丰富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使这一教学模式能为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宋丽丽.《关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吉林职业教育信息网.
[2]徐永杰.《浅谈中职教育与就业的重要性》.
[3]李玉刚.《浅谈中职学生现状与管理措施》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陇东中等职业学校.
[4]刘朝志.《如何尊重学生》广西灵山县小学.
中图分类号:F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094-01
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和国际间的融合,我国的模具行业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和发展,并且有效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模具成形技术广泛的应用于汽车、加点、电表、仪表等领域中,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庞大的市场需求就必然要求有足够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能够投入到生产、研制、加工模具等实践工作中。因此现代化模具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就需要结合市场需求来建设相应的实训中心,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知识理念进行教学、生产、科研等一体化的流程操作,使我国的模具实训与就业接轨,与时代要求接轨。
1.现代模具实训基地的建设
1.1 现代模具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原则
现代模具实训基地往往是一个场地面积比较大的场所,功能区分也比较细化,因此在建设之前一定要把握好整个实训基地建设的大体规划和主要原则[1]:(1)与就业接轨。我国的模具厂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尤其是广东及沿海地区的模具厂逐渐的增加并且延伸到海外贸易,说明了我国对模具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而实训基地建设必须结合市场的需求,为社会培养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社会企业的相关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将技能与就业相结合,使模具实训基地具有现实性和可靠性,符合现代模具市场发展的要求。(2)保持先进性。实训基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技能与岗位技能接轨,而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模具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实训基地的技能知识、技能教学或技能设备一定要采取符合社会企业最新的要求,只有保持实训地的先进性,才能培养出具有实操能力的人才。(3)优化配置。实训基地在进行教育时一定要针对社会模具不同的要求和学员的特点进行优化配置,例如实训基地可以划分初、中、高、研修班等多个等级,满足不同人群的技能要求,对模具一概不知的学生可以让其从初中班的基础学起,对于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人群可以让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自己学习的班级,这样就能合理有效的发挥实训的功能。
1.2 现代模具实训基地建设的结构框架
实训基地框架结构的规划对基地的功能区域划分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进行总体的规划一定要将结构框架与预期的功能区域相结合,例如一般基地的实训中心主要分为模具研发、模具制造和模具成形三部分[2],而每部分旗下都会有不同类别的实训室,例如在模具制造实训中心,往往会划分钳工实训室、机加工实训室、电加工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模具装配与维修实训室等,因此实训基地框架结构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课程要求和实训室的具体状况进行合理规划。
1.3 现代模具实训基地建设的功能目标
实训基地在建设完成后,就要根据基地自身情况进行功能目标实训,功能目标教学以及功能目标的生产与研发划分,通过实训的完成,能够完成模具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以及加工等等功能操作[3]。(1)功能目标的实训。现代模具实训基地一般而言要能满足和实现20个左右的工艺实训项目,例如产品造型、模具设计、磨工、数控车操控等项目,都要行进合理的设计和规划。(2)功能目标的教学。功能目标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的掌握模具技能,在进行教学之前也一定要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班,然后针对每个人自身的特点和学习进度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可以划分各种软件教学班、各种设备技能教学班、产品开发制作教学班以及教师进修教学班等等,从而培养专业化和实战性的人才。(3)功能目标的生产和研发。现代模具实训基地要将教学、生产、研发三方面有效的结合起来,实训基地在对学生和社会进行有效的教学和实训的基础上,能生产和研发新的产品造型,机械零件加工等,使其能成为全面的和社会效益的实训基地。
1.4 基地实训室的资源配置
每一种实训室都应该明确其功能的内容以及需要相应的设备配制和人员人数,这样能合理有效的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保障,实训基地的稳定性,例如产品造型的实训室主要是通过一些专业的软件进行设计和绘制产品的结构和造型,而相应的设备配置的就是计算机和专业软件等工具,在实训的过程中由于计算机可以进行统一的教学和管理,因此在人员配置上一般2名即可;机加工实训室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车床、外圆磨等普通机床的操作能力,因此相应的设备配置则需要一些车床、外圆磨、工具磨等,在实训的过程中由于需要对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因此机加工的人员配置最少是在5名以上,以保及时的发现和指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问题。
2.现代模具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
2.1 综合管理
实训基地是涉及到教学、人员、设备等多方面基础场所,因此实训基地必须建立一个总的规章制度,约束和管理不同类型的基地建设,对实训基地安全、基地消防安全、实训基地工作章程等方面,健全相关的法章法规,从而保障整个实训基地安全健康的运行和发展,更好的进行实训培养和生产科研以及实现培养高技术人才的目标[4]。
2.2 设备管理
由于实训基地实训的课程种类比较多,因此相对而言实训基地所运用的设备也比较多,实训基地对全部的设备建立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章、保养方法、管理要求及维修策略[5],例如《工具磨床安全操作规程》、《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安全操作规程》、《设备维修记录》、《设备保养记录》等设备管理方法,并且针对现实中对设备的有效管理方法和维修手段进行整合和记录,这样就能对每种设备的具体状况进行更新和发展,制定相应的设备管理体系,有效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2.3 物资管理
由于实训基地存在着物资之多及物资之贵的情况,因此要制定相应的物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的物资管理,例如对于库房里的物资要建立相应的《库房管理规定》,对于领取借用物资的要实行相应的《材料出入库管理规定》,有针对性的进行物资管理,物资管理制度能有效的保障物资的安全和完整,一旦物资丢失或物资损坏,也能及时的找到责任人快速的查找出物资丢失和损害的原因。
2.4 人员管理
由于实训基地的岗位种类多,因此对每种岗位设置相应的管理制度,能有效的进行岗位职责管理,能加强人员的工作方向和提高人员的工作质量,对主任、副主任、组长、教师、库房员生产人员等岗位设置其具体的岗位职责,例如建立《实训中心主任岗位职责》、《实训组长岗位职责》等岗位职责。
2.5 学生管理
学生是实训基地的主要构成者,实训基地对学生的教学培训、技能培训以及安全都要负责,因此实训基地一定要建立关于学生的安全教育实训管理,有效的监督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自觉地遵守实训纪律。
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模具实训基地的建设能为模具市场经济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不过在现代模具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的规划实训功能区域、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及保证实训的质量,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促进实训基地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敏.高职“六位一体”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J].华章,2014,(26):253-253,256.
[2] 张志鸣.现代模具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J].模具制造,2013,13(2):94-96.
[3] 周欢伟,刘怡飞,戴红萍等.高职教育机械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业务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74.
“‘专业理论-专业实训-企业轮训-顶岗实习’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是广西玉林农业学校承担的2011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二级立项项目,该模式(以下简称为“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理论、专业实训在学校进行,企业轮训、顶岗实习在企业进行,模式特征是增设了企业轮训阶段,目的是解决学生顶岗实习时操作不熟练、工资待遇低、学生流失严重、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等问题。模式构建背景:学校处于广西南彊经济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尚未很好形成,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处于“单相思”状态。而此时,广东部分产业向广西转移,广西区迅速产生了较多的企业,不论是广东还是广西,都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给中职学生到企业轮训提供了机遇,提供了快速、便捷、方便、廉价的准入证。为抓住此机遇,我校构建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的构建,充分利用了企业的场地、设备和各种资源,减轻了学校的办学成本,达到了人才培养的“早熟”(即学生顶岗实习后,两个星期内就能独立熟练操作)的效果,同时又解决了部分企业的“用工荒”,达到了校企双赢的目的。
一、实践与做法
1.开发了贴近企业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首先进行了课程体系的开发。课程体系的开发主要是以企业的真正需求为出发点,企业需要什么,就教什么,设置对口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就业和顶岗实习方向(单位),围绕广西玉林柴油机集团公司的配套企业、广西玉林市周边机加工制造企业、广东数十家机加工企业的需求,进行分层次、多批次的企业调研,分析、研究、筛选、综合、试教评价、专家评审等程序确定开发课程。开发的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铣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车床构造与车削加工工艺、模具制作工艺、模具钳工、维修电工、CAXA电子图版、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工艺、制图测绘、铣刨磨实训、普通车实训、钳工实训、校内综合实训、顶岗前综合实训等课程体系。同时,根据三个专业的实际,建设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数控铣床编程与加工技术》、《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技术》、《机加工中心编程与加工技术》,编写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数铣、加工中心编程及技术应用》、《数控车工》、《机械制图》、《普铣》、《普车》5门校本教材。编出的教材首先实施新课程教学试点,然后根据试点得出的效果反馈,修订完善课程和教材,最后组织职教专家、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对新课程进行评审,使教材更完善、更全面、更精准、更贴近企业工作流程,达到高度精华的浓缩,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和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达到“早熟”的目的。
2.加快了师资队伍建设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后着力加快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每位教师都懂得:本专业的所有课程、所有的课程教学、所有设备的操作、所有学生的指导实训;并且每位教师都无条件、分层次、分期、分批地到企业,接受了企业的培训,参加了企业的生产实践(每个学期不少于1个月);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师资队伍除立足本校培训外,还派往德国、新加坡、国内、广西区内培训,培训回校后的教师都在全体教师培训会上做了公开的汇报、总结与交流,同时接受组织对其培训后的效果(行动)进行跟踪、考察、考核、评价、备案。经过努力,打造了区级专业(学科)带头人、区级优秀专业(学科)团队。同时鼓励、帮助、指导教师积极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试和教师执业资格证的考试,并取得了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还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了教师操作技能大赛,在大赛中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赛出了技能、赛出了成绩,真正建设了一支师德优良、能力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与实训的方式方法
(1)合理地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时间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前,每周只安排学生2节课到车间实训,在这两节课的时间里,课前要更换工作服、讲纪律、讲操作工艺、讲安全注意事项等,已经花去半节课的时间,下课前又要搞卫生、总结,又花去时间,实际实训的时间却很少,许多工件还没有加工到一半,又下课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训质量,造成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技能提高不快,顶岗实习后操作能力差等缺陷。“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后,采取了隔周进行校内实训(即2周内有1周为实训课)形式,实训时间由4/60提高到30/60(即2周60节课),大大提高了实训效率。由于实训的时间增多,理论教学的时间则相应减少,为了弥补理论教学时间的不足,实施了白天实训、晚上学习理论(即白天上实训课,晚上上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由于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课本中已没有了不符合实际的空洞理论,教学内容贴近了生产实际,达到高度的精华浓缩,所以实训时间的增长并没有影响到学生对理论的学习,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增长。理论教学上,重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教学方法创新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普遍采用了现代教学方法。多位教师到德国、新加坡、国内重点高校培训回来后,对本专业组的全体教师进行全面地培训,让每位教师都懂得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本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基本采用了多种介质的立体教学,突显了互动性,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推行了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自主式等教学方法,强化了工作过程导向,充分运用仿真、模拟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并尽可能地采取直观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动手操作教学等,让学生亲临场境,真正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学生获得的学历资格证书率达到100%,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82%。实现了学生“学得到、用得上、稳得住、出得去、干得了”的良好格局。
(3)改变学生实训方式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前,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基本上是互为独立的体系,理论教学的教师不参与培训带教,培训带教教师不参与理论教学,教学与实训内容互不干涉、互不渗透、互不联系,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室与实训场所也是分开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后,理论教学与实训融为一体,每位教师通过培训提高后,都可以带学生实训,实训教师也可以上理论课,基本实现了6个“合一”,即理论与实践合一、理论教室与实训车间合一、学生与教师合一、作业与任务合一、老师与师傅合一、教学与工作合一。改变了过去1位实训教师带20多位学生的现象,并采用了从学生中一批批选派优秀学生担任实训教师助理的方法,培养一批、成熟一批、选派一批,先进带后进,互教互学、取长补短、滚动递进,基本上实现了“人瞪人”的实训方式,使学生人人都学到理论知识,人人都学到一门手艺,人人都能提高操作技能,达到了较好的实训效果。
4.建立和完善了学生评价体系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前,采用的是“终了式”的学生评价模式,主要是通过期中、期末的卷面成绩评价学生。“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后,改革旧的评价模式,采用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教师合评的评价模式,建立了各种评价制度,确立了学生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原则、组织、制度、方式、方法、标准、细节、内容、程序、评审、管理等相关要素,对学生的评价工作有方向、有目标、有内容、有办法、评价工作层层推进,保障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专业实训阶段评价举例见表1。
5.实现了校企合作
本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当艰难。“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后,经过多方的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终于与广西金创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广西玉林川迪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曲轴有限公司、广西玉柴达业机械配件有限公司、广西容县金丰活塞环制造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合作,协商、制定和完善了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协议,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承担“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训、实习等工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和实施教学、实训、实习工作,肩负“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重任,编制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种制度,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外轮训点,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打通了便道。
6.建设了部分教学资源库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后,建设了本专业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形成了集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指南、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数字化教材、等级考试培训试题、专业核心课程的习题和试题、多媒体课件、视频、电子教案、学生培训企业、学生就业方向、学生就业企业、素材资源等互为一体的专业信息化资源库,方便了现代化的教学工作,推进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加速了专业优质化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7.学生企业轮训
经过校内“专业理论—专业实训”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操作技术上充其量只算是一个半成品,没有经过企业轮训的学生是很难成为成品的。由半成品到成品还要经过企业轮训这一艰苦的历程。因为学生在学校实训时,工作场景、实训氛围与企业完全不同:所受的心理压力不同、工作责任心不同、零件检测方法不同、评价方法不同等。在校实训时加工出来的工件没有投放市场,没有用于生产和零件的互换,只是作为一个考查、考核的器件,得出一个卷面的成绩(A、B、C)后将作为废铁卖掉。而学生在企业加工出来的产品,面向市场,面向用户,加工产品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是企业的生命线,检测手段非常严格。所以学生只有参与企业的生产,参加企业零件的加工、工件加工时图纸的识别、尺寸的控制、精度的控制、产品检测检验、工艺过程的规划、机器开停及操作、设备故障的排除、产品不合格的分析等等,才算是掌握较完整的、实际的技术知识,才能排除顶岗实习时的陌生感、空虚感、胆怯感,体会到企业紧张氛围和市场竟争的剧烈程度,才能体会到立足社会的艰辛和做人的艰难,才能在下阶段顶岗实习时不被企业所淘汰。所以经过企业轮训的学生才算是成品,才能“早熟”,才能被企业接收,才能减少学生在顶岗实习时的不流失。“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后,即刻安排学生在顶岗实习前进行一次为期约3个月的企业轮训,亲临企业加工现场,真刀实枪地加工出面向市场的产品,领到数量不等的计件工资(个别学生的计件工资为负数,需赔款)。如模具专业的学生在广西金创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承包了一条模具生产线,虽然数量任务没完成,质量指标出现一些次品、废品,但学生得到了很大锻炼;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广西玉林川迪机器制造有限公司轮训后,基本上能看懂图纸,懂得量具、工具的使用,懂得尺寸控制、零件加工工艺、常用设备的操作,有些学生还懂得数控程序的编写,改观甚大。
二、成 效
通过“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加快了师资队伍建设,开发了贴近企业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创新了教学和培训方法,建立和完善了学生评价体系,加速了校企合作的进程,建设了部分教学资源库,坚定和巩固了送学生到企业轮训的信心和决心,降低了学生顶岗实习时严重的流失率。大多数的学生,在顶岗实习开始后的2周内,基本上都能进行独立操作,基本安心在企业工作,减少了频繁跳槽和被企业淘汰的现象,计件工资遂月上升,给企业留下较好的印象,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声誉。
三、问题与建议
1.问题
(1)认识不足
部分教师对企业轮训这一人才培养阶段认识不足,认为学生经过2年的理论学习和校内培训,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后面还有1年的顶岗实习,可以胜任企业的工作。殊不知道,没有经过企业轮训过的学生只算是一个半成品,是不成熟的中职生,他们一旦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就束手无策。在一、二个星期内不能进行独立操作,就会失去信心,不是自行离职,就是被企业淘汰,这是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严重流失的原因。
(2)资金不足
企业轮训这一阶段,需要联系多家企业进行,范围大、覆盖面广,要解决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衣、食、住、行、教等问题,需要较多的资金。
(3)企业积极性不高
企业是盈利性企业,接受学校学生的培训,需付出较大的人才培养成本,且培养出来的学生极易跳槽,不为企业所用,积极性不高。
2.建议
(1)提高认识
学生进行企业轮训,是使学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半成品转变为成品的过程,我们必须具有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克服一切困难,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把握好学生企业轮训的时间
企业轮训最适宜的时间应该是第4学期,此阶段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训基本完成,是接受企业轮训的最好时机,尤其是在春节前后,是企业最需要用人的时候,是学生进入企业轮训的最佳切入点,必须很好地把握。
四、结 语
“专业理论-专业实训-企业轮训-顶岗实习”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会带来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给专业建设创造活力,是培养企业生产一线有用人才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学生的“早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养成。有利于学生就业对口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就业质量提高。有利于教师的知识面的拓宽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校办学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学校的招生和生源稳定。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祖森,陈观寿.“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评价要素探
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我们一直以“与企业零距离接轨”为教学总目标,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结合向一体化教学靠拢,与企业生产实际情况紧追不舍,顾名思义:仿真企业模式教学法。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项目中重点是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实训,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是:实训指导教师根据通用教材或校本教材――向学生授课分析图纸――设定加工工艺路线――备料――安排机床工位――学生独立编程――学生操作机床加工出零件――自检――上交――教师检测评分总结。
现有模式教学优点:
(1)学生在实训指导教师指导下,亲自上机加工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加工出合格工件。
(2)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技能水平,可有针对性辅导。
(3)认真学习的学生,加工出的工件精度高,产品合格率高。
现有模式教学缺点:
(1)学生过多受老师思想束缚,按步就搬或生搬硬套、或直接调用他人程序。
(2)教师按既定模式授课,长期面对同一个训练件,没有新的加工工艺思路。
(3)学生本身对实训项目掌握程度不尽相同。
(4)制约了学生奔放的思想,没有自主创新的机会。
(5)学生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团队合作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煅炼。
(6)学生出现两极分化,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放弃不学。
(7)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只能充当机床操作工的角色,自身的编程能力也不强,更不敢应聘编程员的岗位。
在实际生产中,部分企业生产模式如下图所示:
根据我校目前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部分仅限于上图中“生产动力部”里的“铁工动力车间”学生们扮演着实实在在的数控机床操作工,其实他们的对口岗位范围还是太窄了,我们要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就业空间,如技术工艺部的工艺室、设计中心;质量检验部的质检器;生产动力部的编程员;还要培养学生掌握与客户洽谈订单的能力和技巧;具备与产品供应商沟通交流的能力。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关键在于企业的运行模式起作用。
教学过程中依据企业的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基于上述发展目标,为了让学生更主动探索学习、学到更多技能知识,为了顺应企业的用工需求达到“零距离接轨”,为了改变原有模式的不足,现对数控铣床实训模式作如下教学改革:
一、加工程序互换法
原有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按预定的步骤去绘图并编制程序,确切地说,这个工件的成绩包含有教师60%的功劳,学生只是在执行老师的思路罢了,学生重点体现只是操作机床加工出工件,而核心部分仍是毛坯选择、程序编制,学生没有脱离教师独立进行以上操作,这一点与企业明显不符,学生存在缺乏自主创新的要素,无法谈及技术的提升。企业仿真就要知道企业如何运作,就数控铣床加工而言,企业里有专门的编程员、专门的机床操作工,两者是分开的。当前我们的毕业生几乎都是从事机床操作工,很难进入到编程岗位领域,而这正是他们所向往的理想岗位,在这样的时代要求下,我们的教学改革也就显得迫在眉睫了,改革方案即在平时实训过程中让学生之间互相扮演不同的角色,即:
A同学编的程序,交给B同学去加工,B同学编的程序交给C同学去加工,C同学编的程序交给D同学去加工,D同学编的程序交给A同学去加工。依此类推,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结构,使得每1位同学都与2位同学有前后关联的关系,即:A同学即是操作员,也是编程员,他必须煅炼出具备沟通交流的能力,达到互相协商探讨加工的效果。A同学既要扮演编程员去指导B同学进行加工,告知工件原点设计在哪里,注意事项是什么等沟通,对D同学加工的产品负有60%的责任;A同学又要主动与D同学沟通交流,A同学加工出来的产品只能证明他操作机床的水平如何占40%的成绩。在这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保证首件产品是合格的。这与自编自加工的旧模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它能够促使同学互相竞争,增强高度的责任感,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还有,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自由设计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设计出有创意的造型给他对应的同学去加工。
二、工件分组检测法
原有模式中,学生加工完工件后自检或不检,就直接上交给老师了,至于结果怎么样?得多少分?他们不太关心,没有强烈的求胜意识,在他们看来那是看老师乐意给你多少分罢了。而且过后学生本人也不知道自身具体失误在哪里,也没有反复研究分析,达不到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目的,有些检测项目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检测。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工件检测评分,特作如何教学改革,即:
学生加工的工件批改方式:将全班平分为3组学生同时对一个工件检测评分,指定好组长,由指导教师同时指导3位组长检测方法及项目,再由组长组织自己的组员进行检测评分,最后将3个分值相加后求平均值即得该学生的最终成绩,各组要每次都要写检测情况分析。如果个别学生对最后成绩有异议,再由教师作最终检测定妥,并总结问题所在,每一次总结都要完好保存。一旦出现某一组检测时弄虚作假,那么通过其他两组评分即可轻易看出漏洞。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出学生诚实认真的做事方法,培养了公正的意识。
通过以上课堂教学改革,弥补了当前数铣实训模式的许多不足,初显成效,同学们技能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我对此方案充满信心,相信一定能够攻破当前的数控铣床教学瓶颈难题,现在已经逐步推行当中,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又迈进了一步,我们的毕业生必将开创新的就业格局。
参考文献:
[1] 王平.《数控机床与编程实用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8月
[2] 于法鸣、刘康、陈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
[3] 蒋志青.《企业业务流程设计与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