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19:27: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职高德育辅导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高职院校的学生目前在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特别是当下随着西方腐朽思想的侵入以及互联网黄赌毒的入侵,对于正处于完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都具有非常严峻的负面影响,在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样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因为只有建立在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上,学生在未来的成长之路上才能够走的更远。
2 当前合作育人教育机制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平行性的运行机制影响了合作联动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在管理系统分类上,是分属于不同的管理系统,而且这两个管理系统从行政的角度上来说是平行的,思政课老师归属于教学管理系统,而辅导员则归属于学生管理系统,这两个不同的行政系统分别负担不同的责任,这就导致了行政上的平行性特点,思政课老师更多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少涉及到学生的日常思政教育。而辅导员则更多的将精力放在了日常事务的管理上,而且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基本上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其社会阅历明显不足,很多辅导员的自身所学专业和思政之间也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从知识储备上也不足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功能,而这个平行性的行政管理系统更将这种合作育人的可能性弱化了。
2.2 封闭的队伍建设影响合作育人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可以看出,辅导员在高校管理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是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头衔,从这点上来说辅导员实际上有义务有能力承担思政理论教学,但是在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并不参与教学,不仅仅不能参与评高级职称,而且很多辅导员并不具备思政专业,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辅导员和思政老师在彼此的工作环境中相对封闭,因此两者很难形成相互合作的关系,只能够形成自由体系内的循环。
2.3 工作目标差异明显
虽然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将学生培养成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但是在具体的工作目标上,高职院校的思政老师和学生辅导员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辅导员在扶助困难学生,解决学生日常生活难题与就业指导方面承担的责任较大,其核心目标在于确保学生的日常管理能够有序进行。辅导员的本质目标就是从事具体的工作,而思政课老师则是从理论的高度来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但是却往往忽视具体的实践指导,更缺乏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甚至不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纠结点。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之间工作目标的差异导致两者之间的相互交流较少,也缺乏共同语言,自然就难以实现联合机动的育人机制。
3 构建联合育人机制的策略
3.1 组织教育机构的科学联动
高职院校并不设置专业思政专业,其思政教育课老师一般不会划归到某一个院校中,但是在现有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中,思政理论课老师和辅导员并不是同一个部门已经成为共识。而正是这种人为的将高职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进行简单的割裂,造成了联合育人机制的失效。因此要想实现这两者的联合育人,就要将高职院校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放在大德育的观念下,进行统一领导,并有党委宣传部牵头和协调,学生工作部门和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以及团委等诸多教育机构进行相互配合,建立科学的领导机制,将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共同组建一个党总支部,并由思政理论课教学部主任以及学生工作部门的领导兼任,同时为了实现责任到人的制度,要对不同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责任明确,不能够简单的将思政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简单的割裂开来。在最高领导的牵动作用下,实现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和联动。
3.2 队伍建设的联动
要想打破之前的封闭性的管理模式,就要实现交叉的兼职制度,这一点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着手。第一,要创新学生辅导员的任用选拔制度,相对于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的选拔条件相对较低,对此,高职院校要适度提高学生辅导员的聘任条件,将辅导员能否具备思政理论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前提,另外学生辅导员在学历条件上要具备研究生水平,尽可能在法学、管理心理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专业中选择。对学生辅导员的甄选要求党委书记、分管院长或者副书记、学生工作处以及组织人事部等,都要全程参与筛选,从而确保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能够满足思政理论教学的要求。
第二,让思政理论教学课老师和辅导员进行工作交叉,当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之后,辅导员也能够开始从事思政理论课教学,那么就有条件实现思政理论课老师和辅导员之间进行角色更换,因为在传统的闭合体系下,思政教学课老师更多从理论上进行教学,忽视从日常实践中来升华和提炼思政教育,那么通过这种交叉换位工作则能够有效的消除辅导员的理论知识的不足和思政课老师实践经验的不足之处。在实施这种交叉工作过程中,要明确兼职辅导员的责任,且根据辅导员的自身特点进行区别对待,当辅导员有思政课理论教学水平时,就要及时的授予辅导员的讲师身份,并让他们走上讲台,而没有取得讲师职称的辅导员则能够以主角的身份,并安排具有高级职称的思政课老师给予一至两年的指导,当辅导员在试讲时合格就能够上台授课。当然对于兼职的辅导员要根据工作量来计算相应的酬劳,从而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要构建联动合作的育人团队,将思政理论课老师和辅导员进行交叉换位教学,将工作职责和目标进行统一融合,与此同时,还需要在这个团队中构建科学的梯队化建设,在这个合作育人的团队中的老师要具备老中青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够确保整个团队的延续性,确保这种联动育人的机制能够延续,从而真正发挥出育人的教育作用。
3.3 工作内容的联动分析
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那种自觉性相对较低,这给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老师和辅导员要相互理解,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来建立统一内容的联动机制,一方面理论课老师要走出教学课堂,以辅导员的身份来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深入学生的宿舍和社团,主动参与班级的主题班会,甚至在暑期还可以参与到学生的下乡活动,发现问题时一方面可以独立解决,也可以和辅导员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优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辅导员也要积极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积极备课、从自身的角度对思政教学进行改革,甚至提出创新的教学设计,从而让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显得那么枯燥,能够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可以借助当前便捷的互联网平台进行相互沟通,互相解决疑难问题,这对于提升联动育人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双向的考核机制的联动
由于将思政理论课老师和辅导员在工作上实现了交叉换位,那么在考核上也要实现双向联动。思政理论课老师的考核内容不仅仅要包括通常的教学科研,还要包括课外的育人,同时还要求思政理论课老师要积极兼任辅导员或者辅导员助理,积极参与学生活动,比如规定一个学期老师要参加主题活动三到五次,并将这个指标当成重要的考核标准。另外在辅导员的考核体系中,就要增加其思政理论水平的考核,要求辅导员每个学期必须要参加二到四次的集体备课会,将辅导员是否积极参加思政教育的科院活动当成重要的评价标准,从而激励辅导员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辅导员 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向前推进,高等教育已经从先前的精英式逐渐走向了大众化,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随之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急剧增大。高校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高校就业工作队伍的重要成员,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作用,对于当前做好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在参与就业指导个这方面有着诸多有利的条件,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影响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1.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明显不足
近年来,高校新引进的辅导员逐渐以研究生为主,越来越趋向于高学历化。但是,很多高校在引进辅导员的时候对专业的要求比较宽松,所以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十分复杂,以文史类、管理类的学科背景居多,而与就业指导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人员较少。由于对专业的职业指导知识的掌握不足,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功,理论知识相对匮乏。
多数高校的辅导员都是由刚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年轻,对工作充满激情,因为与学生年龄相近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学生也愿意在就业上求助于辅导员。而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辅导员未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很难在有些问题上给予学生及时又必要的帮助。
2.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普遍不强
辅导员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学生党建和团建的指导、学习与成长的指导、就业指导与心理问题的一般咨询与指导外,还要进行日常管理、评奖评优、违纪处理、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辅导员整天被这些琐事缠身,疲于应付,形成了一种防御型、任务式被动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让辅导员很容易放松对自身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使得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就业指导中的各种问题,影响其有效的给学生提供专业性的就业指导。
职业指导需要从业者热心热情、积极主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辅导员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热情跟积极性普遍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长期以来,辅导员的作用得不到重视,威望不高,因此与成长为职业指导领域的专家相比,辅导员更加倾向于选择升学深造,或者是另谋出路;其二是由于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起步晚,发展缓慢,辅导员对就业指导的认识普遍不深,简单的认为是学校又加派到自己身上的一项任务,从思想上排斥,不能很好的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工作被动的结果只能是敷衍塞责和效率低下。
3.不重视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有关就业的方针政策。但目前高校辅导员一般是由刚毕业或是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人担任,由于其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就业相关知识的需要。而目前高校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培训体系。高校辅导员普遍缺乏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这就导致辅导员在做就业指导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接近学生,广泛收集第一手学生就业动态的这一优势,有效的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提高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1.明确工作职责,将就业指导纳入到辅导员的工作之中
改变当前辅导员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责、权、利呈模糊状态,明确地把就业指导列辅导员的工作之中。其一是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将辅导员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在减少辅导员各种非必须的事务性个工作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学生事务的自主化和自治化的建设。其二是通过明确工作职责,给辅导员有效的施压,使辅导员明确哪些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做的心中有数的,改变以往可做可不做的状况,使辅导员在思想上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自觉提高自己在就业指导上的业务水平。
2.建立有效的工作模式
建议科学高效的工作模
式,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一方面可以使辅导员从学生事务中走出来,增强自身对于就业指导知识的理论储备,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学校层面加强对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规范与检查,检验其工作实效。因此,高效应当借鉴国外高效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辅导员工作模式。
3.健全学习机制,加强培养培训
大力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各项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条件。健全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的就业指导知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其一是加强辅导,邀请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对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的专题辅导。其二是制定科学完善的就业指导培训体系,学校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批选送辅导员参加省或国家的就业指导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应当包括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求职技巧等,培训可以采取组织参加就业指导类的资格培训、到企业实地调研等形式。其三是健全学习督促机制,及时督促辅导员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督促指导。
辅导员在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成才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这需要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高校党政领导应高度重视,关于支持辅导员职业指导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马玉玲.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向前推进,高等教育已经从先前的精英式逐渐走向了大众化,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随之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急剧增大。高校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高校就业工作队伍的重要成员,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作用,对于当前做好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在参与就业指导个这方面有着诸多有利的条件,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影响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1.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明显不足
近年来,高校新引进的辅导员逐渐以研究生为主,越来越趋向于高学历化。但是,很多高校在引进辅导员的时候对专业的要求比较宽松,所以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十分复杂,以文史类、管理类的学科背景居多,而与就业指导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人员较少。由于对专业的职业指导知识的掌握不足,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功,理论知识相对匮乏。
多数高校的辅导员都是由刚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年轻,对工作充满激情,因为与学生年龄相近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学生也愿意在就业上求助于辅导员。而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辅导员未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很难在有些问题上给予学生及时又必要的帮助。
2.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普遍不强
辅导员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学生党建和团建的指导、学习与成长的指导、就业指导与心理问题的一般咨询与指导外,还要进行日常管理、评奖评优、违纪处理、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辅导员整天被这些琐事缠身,疲于应付,形成了一种防御型、任务式被动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让辅导员很容易放松对自身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使得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就业指导中的各种问题,影响其有效的给学生提供专业性的就业指导。
职业指导需要从业者热心热情、积极主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辅导员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热情跟积极性普遍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长期以来,辅导员的作用得不到重视,威望不高,因此与成长为职业指导领域的专家相比,辅导员更加倾向于选择升学深造,或者是另谋出路;其二是由于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起步晚,发展缓慢,辅导员对就业指导的认识普遍不深,简单的认为是学校又加派到自己身上的一项任务,从思想上排斥,不能很好的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工作被动的结果只能是敷衍塞责和效率低下。
3.不重视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有关就业的方针政策。但目前高校辅导员一般是由刚毕业或是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人担任,由于其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就业相关知识的需要。而目前高校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培训体系。高校辅导员普遍缺乏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这就导致辅导员在做就业指导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接近学生,广泛收集第一手学生就业动态的这一优势,有效的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提高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1.明确工作职责,将就业指导纳入到辅导员的工作之中
改变当前辅导员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责、权、利呈模糊状态,明确地把就业指导列辅导员的工作之中。其一是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将辅导员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在减少辅导员各种非必须的事务性个工作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学生事务的自主化和自治化的建设。其二是通过明确工作职责,给辅导员有效的施压,使辅导员明确哪些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做的心中有数的,改变以往可做可不做的状况,使辅导员在思想上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自觉提高自己在就业指导上的业务水平。
2.建立有效的工作模式
建议科学高效的工作模式,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一方面可以使辅导员从学生事务中走出来,增强自身对于就业指导知识的理论储备,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学校层面加强对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规范与检查,检验其工作实效。因此,高效应当借鉴国外高效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辅导员工作模式。
3.健全学习机制,加强培养培训
大力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各项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条件。健全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的就业指导知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其一是加强辅导,邀请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对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的专题辅导。其二是制定科学完善的就业指导培训体系,学校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批选送辅导员参加省或国家的就业指导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应当包括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求职技巧等,培训可以采取组织参加就业指导类的资格培训、到企业实地调研等形式。其三是健全学习督促机制,及时督促辅导员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督促指导。
辅导员在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成才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这需要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高校党政领导应高度重视,关于支持辅导员职业指导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所谓幸福感,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美好的体验与感受,来自于个体在与外界相互交融过程中内心所获得一种满足。对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诠释。他们多强调教师积极的主观体验,强调教师主体的自我满足和职业认同。对于辅导员来说,教育的客体――学生的生存状态以及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而就其本质来说,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在于自我价值的全面实现。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人们满足了一种需要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目标。高校辅导员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所追求的需要层次也比较高,渴望事业上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辅导员的这种需要是表现在追求师生关系的融洽感、工作目标的实现感和学生对其的认同感。辅导员对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将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目标的最高追求,用乐观的心态对待巨大的工作压力,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家人的支持,这就是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2 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外部因素
2.1.1 工作内容繁杂
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按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配备辅导员,但由于招生人数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等原因,不少高校难以达到这一标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奖助学金评定、党建工作、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工作都与辅导员有关,工作任务繁杂琐碎,大部分辅导员认为事务性工作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细致的开展学生思想工作。并且,涉及学生安全稳定的事情随叫随到,这些工作氛围都让辅导员神经紧绷。因此,各种繁杂的事务管理,大部分辅导员都处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过重的工作负担往往使辅导员无力去感受幸福。
2.1.2 工作压力过大
辅导员的压力是双重的,一个是管理压力,一个是教学压力。这是由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决定的。“管理压力”是由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所带来的事务性压力及精神压力。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突出,生活方式多样,增大了学生日常管理的压力。“教学压力”是指辅导员作为教师身份,承受着教学、科研、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压力。辅导员在教学科研方面花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学科研搞不好,对职称评定有影响,辅导员要比专业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在教学科研上。高强度的精神压力让辅导员很难感受到幸福。
2.1.3 工作成就感较低
由于辅导员在教学科研上的精力有限,很难从教学科研方面出成就,而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繁杂,岗位上也很难出成就。并且,辅导员进修深造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少,上升空间相对狭窄,转岗难度较大,这些都容易令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目前,高校人才评价体系中, 最重要的两项指标是教学科研,导致辅导员的“育人”工作面临边缘化的危险,辅导员较少感受到学校对其职业的认同。一旦学生出了问题,领导、家长、教师都把辅导员作为首要责问对象,容易造成辅导员产生工作挫折感。
2.2 内部因素
2.2.1 职业认同感较低
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存在着社会、专业教师、学生认同度低的现象。专业教师在内心深处对辅导员也是不认可的,辅导员被排除在专业发展之外。在有些学生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性不强,给学生上的都是《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学生会认为辅导员的专业水平有限,只能做一些具体工作。这些都弱化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2.2.2 职业前景不清晰
对于辅导员来说,由于长时间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他们荒废了原来所学的专业,使之向专业教师方向发展缺乏竞争力;经济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专业化的发展路径等方面缺少相应制度的保障。
2.2.3 职业理想不坚定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对学历、专业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一些研究生往往把辅导员作为从事专业教师的跳板,因而职业理想往往不坚定。另外辅导员中很少有人愿意把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
2.2.4 职业信心的不足
从事辅导员工作,既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又需要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还需要法律法规、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基本理论等的知识,对辅导员的知识储备、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这些往往令辅导员感到力不从心。
3 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途径
3.1 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
3.1.1 明确专业化的职业定位
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专业化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辅导员职业化的必然结果。这是辅导员职业的本质所在和价值体现,有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
3.1.2 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机制
一是,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将业务培训与理论培训、学术型培训相结合。二是,开展对外学习交流。定期组织辅导员开展社会考察活动,支持辅导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活动,选送辅导员骨干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三是,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积极创造条件,支持辅导员参加校内外岗位交流、挂职锻炼等,为他们增加阅历、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长才干创造条件。
3.1.3 建立合理有效的考评机制
辅导员的考核应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工作过程与工作效果相结合、学生工作部门评议与所在院系评议相结合、领导同事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建立公正、合理的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个人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挂钩。
3.2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内涵建设
3.2.1 建设辅导员团队文化
文化是队伍建设之魂,要打造辅导员团队文化,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广大辅导员享有实现价值的自豪感、奉献教育的成就感、职业发展的归属感、社会承认的荣誉感,提升职业的“幸福指数”。
3.2.2 引领辅导员个体成长
从某种程度上来,教师专业素养越高,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自我效能感就越强,主观上的幸福指数就越高。因此,要引导辅导员不断加强业务和专业学习,促进自我全面发展。使辅导员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成长发展中体会工作成就感、收获职业幸福感。
3.2.3 构建辅导员工作的外部支持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52-02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
1.就业指导思想观念落后。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其行政管理色彩比较突出,甚至有少数学院未把就业指导工作列人教学计划,狭隘地将就业指导工作理解为就是给学生找工作,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以及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造成短视心理和行为,重服务、轻教育的情况较为严重,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择业、就业观念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就业思想教育。
2.就业指导功能与内容不足。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就业指导的内容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就业政策和规定的诠释、基本面试技巧等,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大多数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只认识到加强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而缺乏对就业指导目标的深层思考。
3.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不健全。尽管高职院校专门设立了就业指导部门,但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工作应有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独特优势和存在问题
1.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教育者,与学生的关系密切,对于学生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个性缺陷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因此,针对学生特征以及所学专业方面在就业指导方面相对于其他老师存在以下优势:①辅导员与学生接触密切,了解深入,有利于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从而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达到预期目标。②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可以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要树立求职诚信意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进行。③辅导员的角色优势提高了就业指导的可信度。现在各个高校的辅导员普遍都比较年轻化,与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交流起来比较容易,共同话题多,这些因素决定了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候容易和学生沟通,提高了就业指导的可信度。
2.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辅导员自身缺少足够的求职与社会阅历,就业指导科学性不高。由于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就业指导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只是进行相关政策的解读、求职技巧的讲解,并不能随机应变,以生动的、鲜活的案例让学生有更深入的认识。其次,就业指导形式内容过于简单。目前的高校就业指导形式多是讲授式,形式上采取讲座、报告或是大会的形式;指导内容上则限于解读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讲授求职技巧,这种就业指导过于局限,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三、高职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探索
1.创新高职辅导员工作机制,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关乎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整合自身资源,既要高度重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又要帮助解决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面对的困难,以提高辅导员投身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高职院校应该监督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对职责和效能进行科学的考核。
2.辅导员必须变革传统的就业指导观念,树立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理念。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应遵循学生思想成长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并在新生入学后,立即着重开展就业意识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自我,进行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测评,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促进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从专业技能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内在的基本功到外在气质的塑造,使学生从内到外打造强劲的竞争力。进入大三后,辅导员着重加强对毕业生求职就业技能的培训,强化毕业生求职竞争力。辅导员以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理念为指导,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使学生毕业时能成功启动职业生涯。
3.辅导员要加强就业指导学习,提高就业指导能力。①辅导员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深入领会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做好对学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其次,要完善自身的就业指导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再次,要加强国家就业政策体系的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宣传国家就业方针、政策,使毕业生享受到国家就业政策的实惠。②做好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培训工作。首先,应该为辅导员创造机会,参加国家和省级的就业指导相关培训。其次,要积极支持辅导员参加职业指导资格考试,以增强辅导员就业指导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再次,通过邀请有关专家和社会专业人士到校为辅导员举办就业指导的相关实训活动,以填补辅导员就业指导实践经验的不足,增强他们对社会形势、专业需求信息的把握能力。③辅导员应树立“以研究带工作”的理念,提升就业指导能力。针对就业指导过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加强调查和研究,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形成相应的理论成果,以学术科研推动就业指导工作。
4.辅导员要不断探索科学的工作方法,增强就业指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①探索讲授就业指导课的科学方法。就业指导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实践性、指导性于一体的实用课程,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指导实效。应力戒枯燥的理论说教,多采取应用互动式教学。②探索以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为基础的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科学方法。③探索就业技能培训的科学方法。通过举办就业能力拓展训练、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辅导和举行模拟招聘等有效的方式加强毕业生就业技能的培训。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力量,对于推进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科学有效地推进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机制,辅导员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以科学的方法开创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我国高职院校历来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1952年教育部就规定在高校中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1961年和1965年,教育部相继颁发文件规定: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学生的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1980年,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学生政工干部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这样就赋予了辅导员以双重角色。辅导员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研究者等角色于一体,且各种角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功能更加多样化,他们的角色已经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向以学生成才为核心的教育者、服务者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辅导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双重角色,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学生面前,辅导员以教育者、管理者自居,而同时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同志,处于学校科层制结构的最底层,尤其是本校选留的辅导员,周围的同事大部分曾经是自己的领导、老师。辅导员每天都会在不同时间交替扮演上述双重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辅导员的学校生活过程,就是周而复始地轮番扮演双重角色的过程。其次,辅导员究竟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是两种身份都有?2006年的《高等职业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色的界定表明辅导员兼有双重身份,这种频繁的角色转换,常常会使辅导员的内心处于不确定、紧张和矛盾的状态,导致辅导员陷人了一种“角色冲突”之中。目前对辅导员角色的定位进行了一些调查了解,发现高校领导、青年学生、业务教师和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角色期望和领悟存在一定差异,这四个群体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与辅导员现实工作状态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随着角色身份的增多,高职院校辅导员在领悟和扮演其角色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角色障碍现象,形成角色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因此,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能,正确定位其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切实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出更多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合格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1、知识实践型。波兰的知识社会学家弗·兹纳涅茨提出知识人是依赖并参与知识系统的社会人,依赖的知识系统和参与知识的方式不同决定圈子、自我、地位、功能也不同。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抬眼望去,教师作为知识人是被认识的。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知识”的要求是不断扩展的,社会不仅要求书本知识,更要求学会学习的知识,学会生存的知识。每一个知识人能否成功扮演其社会角色,取决于他参与怎样的知识系统和如何参与知识系统,而他的社会行为也依赖于其参与的知识系统。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一个知识人,他的角色扮演状况取决于其作为知识人品性的提升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所以加强学习应该始终作为高校辅导员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辅导员要成为一个学习型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辅导员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最根本的是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最关键的是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理论素质是一名辅导员综合素质的灵魂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如何改变人的思想认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科学。高校辅导员除了要通晓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外,还要谙熟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并对所管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形成一个多棱的知识结构,这样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另外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辅导员文化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辅导员个人能力的认可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2、专业技能型。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专门职业”应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为社会能提供不可缺少的服务;具有专业服务的权利;接受长时间的训练和入职培训;具备一系列专门的“圈内知识”;有专业自主权;有对从事职业成员约束力的社团组织;确立了一套专业守则;获得社会和当事人的信任;享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报酬;不断接受在职培训和从事科研活动。在韦伯专业化理论的基础上,继而有学者提出师资管理政策和教师从业人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是改善或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唯一出路。这一学术观点对西方国家教师职业社会管理的“专业化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支配作用,也可为我国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所借鉴。目前在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未能像专业教师一样成为一种专业化、职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辅导员从参加工作开始感受到的只是分流、转岗的压力和对前途的迷茫,而无法从前任同行和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自我价值,不能、不愿也不敢潜心于本职工作,只是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非职业化”一直困扰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严重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要改变辅导员队伍“非职业化”现象,必须要更新观念,理顺机制。作为学校政策的制定者,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方针,狠抓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给予辅导员队伍应有的重视和地位,敢于为他们排忧解难。要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减少辅导员流动,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入“职业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辅导员角色的发展趋势
1、从严师到挚友。这是教育观念更新的内在要求。在传统观念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主要扮演着“管理者”角色,成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执行者。辅导员工作更多的是指导、领导和管理,满足于刚性的制度约束与僵硬的道德说教,而忽视了对工作对象鲜活的人文个性的操作。现代教育意义上的辅导员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作为最主要的“朋友”,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归属,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治学态度和处事态度、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从严师向挚友的角色转变,辅导员就必须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工作中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营造出一个民主宽松的和谐氛围,提高学生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让他们在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中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
2、思想品德教育者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者相结合。高职院校辅导员肩负着在思想品德方面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任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和各种场合的沟通,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确立其合理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使其能够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来认识自身的责任和思考人生的问题;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能正确地认识问题、评价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本身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工作中能够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在面对社会现实问题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必须能够进行正确的评价并进行引导,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就业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困难会越来越多,心理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因此,工作对象、环境特点、育人目标决定了辅导员必须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辅导员要及时了解、掌握乃至控制大学生的群体情绪,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心理需求,掌握大学生心理疾患的表现、成因和处理方法。 3、专业的旁观者与职业的规划者相结合。现代大学体制的构建对辅导员角色综合化的要求日益提高,辅导员在承担传统政治教育职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学习辅导的重任,扮演好职业的规划者角色:帮助学生在学分制模式下,根据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将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等课程按照自己的职业期望进行重新选择配置,以达到最优的知识结构组合;帮助学生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改善学习方式和方法;指导学生从理论性的基础课程学习阶段过渡到应用性、实践性的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同时,新的就业形势给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员要围绕培养学生的适应、发展、创新能力和素质,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涯设计;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更新就业观念;要关注职场信息动态,及时将各种信息准确传递给学生并帮助他们做出决定。
4、从摸索型到技能型。技能型高职院校辅导员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理想目标。从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手到熟手,再到能手,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单纯的经验积累不足以造就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要成为技能型辅导员,就必须首先成为行动研究者,参与并成为操作主体。对辅导员来说,经验固然重要,但不等于科学,特别是对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学校德育工作一元化的冲突,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与德育内容相对滞后之间的突出矛盾,大众传媒的丰富多彩与德育方法呆板老化之间的巨大反差,辅导员应能够有效地协调化解冲突,灵活地解决矛盾,科学地缩小反差,积极探索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自身发展为理论型与技能型的辅导员,成为教育管理专家。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调整方法
角色调整是人为缩小角色差距、协调期望角色、领悟角色与实践角色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障碍的调适包括环境调整和个体调整两方面。
1、环境调整。从社会角度看,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取决于职业声望。良好的职业形象有助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取得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同,减轻他们的角色压力。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今天,要强化辅导员对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从方针政策到社会舆论等全方位大力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关心、理解辅导员的大气候,为辅导员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组织支持方面看,在辅导员角色障碍的调整中,辅导员在所在的组织(高职院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高职院校要营造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关心辅导员成长的氛围,提升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增强其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认同感。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如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树立辅导员也是专业从业人员的思想,不要把有关学生的事务随意分配给辅导员,确保他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通过科学有效的业绩考评体系对辅导员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促进辅导员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具体而言,对于专职辅导员,应适当提高其工资水平和岗位津贴,保证处于同期进校的专业教师的中上等水平,使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其实际付出相匹配;在职称评定方面,要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制定针对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条件、职称指标单列等;完善辅导员的评优奖励制度,通过考核,对优秀辅导员给予必要的奖励,特别是在职称评定、职务提升等方面给予特别考虑;辅导员培训工作要统一纳入高校师资培训的总体规划,按照前瞻式、开放式、动态式和竞争式培养的特点,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才干。
2、个体调整。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对角色障碍的自我调适包括:形成良好的角色认知识,辅导员自身应强化角色意识,充分理解社会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积极热情地面对辅导员工作,善于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体验自信、自尊和事业的成就感,把来自个人、学校和学生的压力与矛盾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驱力;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提高思想政治修养、管理水平、组织协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积极应对挑战;进行自我心理调控,高职院校辅导员要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从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等多方面入手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只有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才能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使自己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炜:探讨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64-02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最基层的组织管理者和协调人,他既是教与学双向交流的信息员,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员,其自身素质、政治水平和专业知识直接关系到学生队伍的建设甚至学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班风、班貌有重大影响,而且也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育。学生工作的细微繁琐,决定了辅导员工作更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辅导员应学会进行适当的角色定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笑对工作,以良师益友的身份走进学生,必要时既能“刚柔”并济,“宽严”结合,又要有“攻坚克难”的能力,还要有多观察、早发现、及时处理的责任心。
一、笑对工作,乐待学生。
当一个高职院校辅导员难,当一个好的“3+2”班辅导员更难。我院3+2班的学生,多数为“富二代”,女生活泼好动,缺乏自律,自尊心还特别强;男生好大喜功,自以为是,长于义气用事。对于他们,老师批评重了拒不接受,轻了不起作用,受点表扬又沾沾自喜,忘乎所以。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刚走上辅导员岗位不久的我,是每天牢骚满腹,怨声载道,还是创新工作思维,勇敢迎接挑战!
首先,要保持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笑对辅导员工作,用快乐的眼光去发现辅导员工作中快乐的一面,让自己做个积极、乐观、向上的人。
其次,要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离开了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记得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高校的辅导员,应该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我们学校的3+2班的学生,既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又不能放任他们的不自律。我们应在不断的总结后逐渐摸索出一些管理学生的好方法,时时关注每个学生,发现其闪光点,其实,激励和赞美的力量才是无穷的。[1]
二、善于沟通,树立威信。
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以辅导员为第一渠道、第一责任人。因而可以说,辅导员工作在整个学院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当好辅导员,首先须树立自己的威信。因为个人威信是沟通学生之心灵的纽带,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感情传递的载体。没有这样的纽带和载体,就无法把班集体搞好。我认为老师的威信应该有这样三种内涵:权力威信、能力威信、情感威信。权力的威信令人敬畏,叫人不敢违;能力的威信令人敬仰,使人不能违;情感的威信令人亲近,让人不愿违。听说中职学校在选班主任的时候,认为凶的老师能镇住学生就行。但现实工作的结果是班主任越凶学生翘得越高,学生表面敬畏班主任,但却在背后使坏。因此,这三种威信中,辅导员应注重树立情感威信和能力威信,而少用权利威信。在情感威信的树立中,应学会变生硬命令为平和说理,但这种平和不能是无原则的温情脉脉;辅导员要体察学生的情绪意志、尊重学生的个性潜质,既要注意不能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走得太近,又不能走得太远,总之,要有底线,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敬畏。[2]
辅导员应注重在学生中树立情感威信和能力威信。而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形象威严对学生的教育称作教诲、训导,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人格上是不平等的,教育是单向的流动,学生是被动接受教育,主观感受被忽略,情感的交流被抑制,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当今的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要求老师要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做到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感情、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可以任意摆布和要求的工具。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既繁琐又辛苦,也许有人看来多是些平凡而微小的事情,但我看来它们就像是一支支玫瑰,虽然微不足道,但它们带来的温馨却会在“赠花人”和“受花人”心底架起一座座沟通的桥梁,一种温暖美好的感觉会在他们的心中慢慢升腾、弥漫……。我相信老师只要凭着一颗爱生之心,就能做到笑对工作;只有做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善于与学生沟通,才能促进师生交融,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差异体现
经过问卷调查分析统计,发现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认识上的差异职业高校对辅导员的认识有别于其他教师,一是认为辅导员工作比较清闲,不外乎管管学生、谈谈心,不像搞科研那样是硬道理;二是认为辅导员工作比较简单,容易对付,是份人人都可以干的活。三是认为辅导员工作内容有弹性,具体事务相对较少,只要学生不出事,就没有太多的事可做。普通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则有明显的不同,他们认为辅导员工作实际上是一件既劳心又劳力的工作。首先,辅导员工作没有工作与体息时间界限,经常是晚上或双休日需要加班加点,遇有突发事件,即便是深更半夜也得赶往学校。其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同志思想压力大,担心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此外,辅导员工作也并非人人能做,辅导员必须具备从事学生工作的基本素质,了解和掌握现在学生的特点,懂得学生工作的规律,并积累一定的学生工作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学历素质差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必须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能够掌握基本理论,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将理论融入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中,及时为学生解疑释惑。然而,通过统计发现,目前职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就整体而言,一是学历层次偏低,基本上是以大学学历为主,且多是本校毕业留校的学生。这种现状与高校的进一步改革发展不相适应;二是知识结构单一,绝大多数辅导员参加工作后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训练,缺乏科学管理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较弱;三是理论素养有待提高。目前,职业高校普遍存在对辅导员理论培训不力以及辅导员自身理论学习不够的现象,辅导员对于师生中存在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难以站在理论高度予以释疑解难。而普通高校现在所招聘的辅导员基本上是研究生学历,学习培训的机会在不断增加,素质提升相对较快。
队伍稳定性的差异职业高校由于编制比较困难,许多辅导员的编制得不到解决,故许多职业高校将辅导员看作是随意调换的临时工,工资低、待遇差,导致许多优秀辅导员流失。目前,在许多职业高校中,辅导员除了要承担思想教育任务外,还要做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许多辅导员工作时间的投入每天超过8小时。此外,许多辅导员感觉工作没什么奔头,每天辛苦加班,往往得不到理解,感觉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心理失衡。所以许多辅导员总会考虑自己的转行、转岗问题。而普通高校辅导员则纳入了正式编制,工资待遇相对好些,有些普通高校有明文规定,辅导员的工资不得低于同等职称教师的平均工资,故队伍的稳定性相对好些。
工作方法的差异职业高校学生录取线明显低于普通本专科院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人说,一道分数线就是一条素质分界线。虽然此话不够严谨,但却说明了一个事实: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中间确实有一部分学生是因高考发挥失常导致考试失手的。但是,也确有一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差,自我要求不严,不良习气严重,责任感缺乏,自我打理、自我服务能力比较差。还有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比较突出,在集体生活中难以与其他同学融洽相处,容易产生矛盾。
由此可见,养成教育是职业高校学生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职业高校辅导员,应对高职学生既要关爱,又要严格要求,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世;努力成为高职生品德修养的塑造者,帮助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见职业高校的辅导员更多的是充当“家长”的角色。而普通高校的学生相对而言素质高些,在一些习惯上好些,辅导员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上。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构想
一、辅导员的人格对学生德育认知的导向价值
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同志曾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青年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国家培养他们掌握现代科学和各种专业知识,更要他们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辅导员的人格价值就首先体现在思想政治领域,即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和道德品质的导向作用。这是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念不断改变的特定历史时期,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正处在“第二次社会化过程”之中。一方面,他们的善恶是非道德观念和评判事物的价值观念已经初步形成;另一方面,这些观念往往还是可变的和不确定的,它需要在大学时期进一步自我完善和自我校正,以顺利完成自己的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正是这一特定的原因,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在其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道德水准等,成为青年学生发展和塑造自我的重要“社会参考系数”。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如果一个辅导员缺乏政治信仰,道德水准低下,摆不正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却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坚定信念、贡献社会、服务人民,这显然是很困难的。
二、辅导员的人格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价值
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在寻求真理的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但现代西方人际关系教学模式派认为,现代学校已经成了监狱,教师就像看守,学生们在学习怎样做驯服的囚犯,因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根本不起作用,甚至起坏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讲授和指导,极少有意识地利用人格影响加强人际交往与合作关系。当代在欧美国家兴起的并在教育理论中产生广泛影响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认识主体之外,它必须依赖于具体的认知个体,具有个人性。要开展建构式教学,学生必须改变等着老师“喂”知识的习惯,要有主动性,能够积极投入学习之中,对教学保持着强烈的期待。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和需要的激励和引导,是教师责任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学生的学习是人的一种行动和行为,其动机的启发和激励,辅导员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辅导员坚定的思想立场和敬业态度,渊博丰富的知识底蕴,广阔而丰富的认识兴趣,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以及为达成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本身就是鼓舞学生好学进取发奋努力的无声召唤。它能激发学生长久、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辅导员的人格对学生情感优化的陶冶价值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育职业道德的核心,具有人格魅力的辅导员无一不是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的。辅导员超越狭隘功利的无私纯洁之爱,能使学生产生饱满积极的情绪体验,获得一种澄澈明朗的美好心愿。在学生成长中,父母是第一个影响源,教师是第二个影响源,学生对辅导员的情感、期待和爱的要求伴随着师生交往而增多,在校园这个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心灵和谐共振也会得到强化。辅导员的举手投足、一颦一蹙均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星星之火可使他们对辅导员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深厚的归属感,并进一步将这种情感立场上升为自己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从而确立起相应的关爱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鲁迅先生只所以念念不忘藤野先生,主要原因就在于藤野先生对鲁迅毫无民族偏见,师德感人,使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崇高伟大。这种崇高而伟大的人格时时激励着鲁迅以笔为武器,为民族的新生而摇旗呐喊,为祖国的光明而奋斗终生。这一事例极好地说明了人格魅力对于学生的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四、辅导员的人格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效仿价值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是人的本能之一。模仿就是个体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就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尤其是新生)来说,由于中学时代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和一心只挤“独木桥”的单一目标,决定了其对自身各种素质塑造的欠缺,以至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个性特征、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了某些不适应社会需要的空白区,来到这个五彩缤纷的大学府后,方才发现自身的欠缺,于是往往不加选择地模仿或效仿其中的一切。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生注目焦点的辅导员,必然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生均具有“向师性”,师生交往中,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着、想象着、效仿着。辅导员的人格形象会成为学生最直观的模仿对象。具有高尚人格的辅导员是名副其实的为人之师表,其本身既具有巨大榜样力量,也是一部生动、丰富、深刻、活生生的教科书。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辅导员的人格魅力能形成无形而强大的“校园教育场”,能促使学生自觉按照辅导员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错误与不足,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五、辅导员的人格对学生意志强化的促进价值
意志是在实现预定目的时对自己克服困难的活动和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意志对行为执行着两种功能,既激励功能和抑制功能。北宋诗人苏轼有一句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说明了意志在个人成才中的作用。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塑造需要多种途径,其中,优秀榜样的示范和情感激励是重要措施。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待工作的积极自觉性;勇于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性和坚韧性;坚持真理、原则而不畏艰险的果断性和坚定性;在解决疑难问题时的沉着、镇静、耐心、自我克制力等等;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心灵体验,并把这种对意志力的心灵体验内化为自己谋求自主发展的意志,从而在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进程中磨练为达到既定奋斗目标永不气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六、辅导员的人格对学生管理的整合价值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管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群体成员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当前,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基本上是以学生班级为单位来进行的,因此,如何构筑一个“和而不同”、和谐有序的集体,就显得十分必要。这需要对群体的整合过程,就是要把不同个体的心理、动机、意见、思想观念、目标追求、行为规范等协调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也常称之为群体整合。学生群体的整合,实质上就是各个学生个体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重新结构和安排的过程,是角色、地位、权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就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学生管理角度来看,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整个学生集体的稳定、协调、规范、有序、团结、奋进等。因此,整合是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学生来自各地,由于地区间文化背景的差别,导致了群体中学生个体具有了不同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目标追求等。这些具有不同观念、思想和行为的个体集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集体,必然要面临着一个价值观念的冲突和顺应,班内角色和地位的重新分配和安排的整合过程。这种学生群体整合的目标和模式一般是根据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及各院校的规章制度来确定的。但由于辅导员所处的特定角色(整合的执行者),决定了整合的目标和模式深深地烙上了辅导员自身的痕迹,并深受其人格力量的影响。若一个辅导员的人格模式与其所负责的班级的整合目标、群体价值观念要求相一致,必会加速这种整合过程的完成和学生个体的价值顺应,反之,必会导致学生群体整合的延缓或难以完成。
七、辅导员的人格对学生潜能的发掘价值
潜能是指潜藏在人身中而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某种媒介的诱发可以发掘出来的能力。自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从质料因与形式因的相互关系的视野,提出潜能与现实可相互转化的辨证思维学说后,如何提升潜能成为人们极其关注的重要问题。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的潜能的蕴藏量是相当可观的。而人的智能只用了10%,还有90%的潜在能力未被发挥出来。另据美国心理学家奥托1980年估计,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但是,一般情况下人的潜力并不为人们所直接感知,只有在特定情景中才有所暴露,这需要人们去发现和激发。辅导员的人格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潜能具有效的发掘价值。罗森塔尔指出,随着教师期望值的改变,哪怕是最差劲的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会戏剧性提高。这被当时人称作“里程碑”的发现说明,教师人格的期望效应对学生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八、辅导员的人格对学生道德评价的补偿价值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辅导员作为学生的导路人,他有超出学生的方面,也会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工作上难免有困难和失误。当辅导员的缺点、短处和失误在学生面前出现时,学生持什么态度,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是幸灾乐祸、看热闹,还是同情、谅解,这取决于辅导员的人格,取决于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对于已经在人格方面得到广大学生认可的辅导员,使人产生晕轮效应,即使出现某些小的失误或过错,学生一般也倾向于谅解,相信辅导员的主观是善意的,并不严重影响他对广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但当一个道德水准不高,遭到学生否定和鄙视的辅导员,即使能说出多么优美动听的语言和道理,都很难得到广大学生的信服和接受。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欧成学(1968- ),男,四川仁寿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德阳 618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75-02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职责不明确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准确地认识辅导员这一角色及职责,将有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效,也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在角色与职责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角色定位不清,角色错位
高校辅导员工作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身。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核心任务,主要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班团建设、学风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安全稳定、学生党建、学生文体活动、就业指导、评优资助、出勤、违纪、宿舍卫生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并不清晰,甚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偏差和移位,严重背离了高校辅导员德育本位的职责。
各高校都赋予辅导员这一岗位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育与管理的边界却不明确,内容也没有具体化。辅导员似乎是无所不管,角色比较混乱,在特定的环境下甚至容易产生角色冲突。辅导员集众多角色职能于一身,工作量大,工作难度也不断增加。但是,由于辅导员的时间被大量事务性工作占据,相当一部分人把他们的角色简单定位为管理者、联络员和“消防员”。这样一来,容易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一是教育内容上的缺位。辅导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潜心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了解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新变化,也不能自觉学习、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进行创新教育。二是师生关系上的错位。辅导员整日忙于学生日常事务,如出勤、违纪、寝室卫生等。在这种工作常态下,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一些辅导员甚至把管住学生不出事作为学生工作的指挥棒。如果辅导员工作方式简单粗暴,还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立,当学生不再信任、亲近和配合辅导员时,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就会加大,从而很难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工作权责不明,职责越位
角色定位不清必然引起工作职责不清、权责不明,过分强调辅导员的管理职能,淡化了核心教育职能。在实际工作中,似乎只要是关系学生的事,都与辅导员有关,事无巨细,事事都管,自然出现职责越位。从当前高校内部的配备情况来看,辅导员的数量不够充足,工作量的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权责不明的状况。辅导员不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还要承担大量的行政事务工作,如基层党团组织的工作,整日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同时,学生稳定、学生人身安全等也落到辅导员身上,使得他们倍感压力,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这些问题,而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等深层问题缺少深入了解。权责不明晰,边界不清楚,也导致工作任务的随意性,“眉毛胡子一把抓”,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又管了。辅导员应该清楚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因此,不能单纯地把学生看作教育管理的客体,而应积极探索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领域,把不该管的领域或者可以不管的领域放手给学生自己去管。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又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让他们学会了“做人”和“做事”;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又体现了学生管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职责界定
新形势下,在辅导员角色定位、职责界定及履行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管理、轻教育和服务的现象,从而造成辅导员工作的缺位、错位和越位,使得辅导员工作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认定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责,以提高其工作实效。笔者认为,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责可以归纳为三个板块,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管理,为学生做好服务。
(一)大学生的引导者
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最基本、最核心的工作。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德育规律,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来实现。一般来说,高校辅导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
1.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和组织者。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引导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者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高校辅导员应该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用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做事、交往、合作、竞争、吃苦、感恩和生存等。具体来说,一是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下,现代社会已逐步成为终身学习型社会,辅导员要承担学生成才指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督促,帮助他们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二是引导学生不断发展。辅导员应该向学生传文明之道,解人生之感,应该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在学生的学习方法、考级、考证、考研、考博方面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三是引导学生积极生活。辅导员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认识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四是引导学生认真择业、就业。辅导员要教育学生养成诚信守信、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为择业、就业奠定基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对学生就业进行咨询、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求职技巧,增强其就业竞争实力。
3.辅导员是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者。心理健康问题现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日益多元的社会大环境下,各种不良思潮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击越来越明显。受家庭经济压力、大学环境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的影响,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学生很容易自卑、焦虑,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这就需要辅导员以师者的身份细心地观察,从朋友的角度细心地开导,也可以与心理咨询教师共同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比较多,心理压力无法排解,对他们的成长危害极大。辅导员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其克服困难及承受挫折的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及时疏导,加大投入,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绿荫。
(二)大学生的管理者
除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高校辅导员还要管理和组织班级的日常活动,执行与大学生相关的政策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这就决定了辅导员的管理角色和职责。只有进行有效管理,才能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做到依法管理、民主管理,体现管理育人。只有切实执行大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注重管理艺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管理过程中,辅导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有了制度的约束,学生才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有了机制的激励,学生才会主动释放自己的热情。第二,善于用人。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让学生干部当好辅导员的助手,既培养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又发挥了他们的作用。第三,善于用权。说,大权独揽,小权下放。辅导员工作也要做到抓关键,抓主要矛盾,大的事情要参与,小事情则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四,善于决策。对班级的重大活动事项,辅导员要根据其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行性做出能否开展的决定。对学生的活动要参与组织、指导,当好参谋,确保活动安全、顺利。同时,要借助班团活动与大学生打成一片,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第五,工作敬业,管理民主,为人师表。在管理过程中,辅导员一定要遵循管理育人的原则和宗旨,为学生做好表率。在学生评优、资助、推优入党、保研、推荐就业等方面,辅导员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如果辅导员办事不公、工作敷衍,那么就难以让学生信服。这样一来,既管理不好班级,又教育不了学生,工作会遇到重重阻力,甚至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组织管理能力、敬业精神、公平公正的态度等都会提升辅导员的人格魅力,这样才会对学生产生感召力、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大学生的服务者
传统观念认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就是管理学生,但事实上,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的管理者,更是大学生的服务者。这就要求辅导员转变观念,改变工作方式和方法,强化服务意识,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铺路石。当今的大学生自理能力相对不足,维权意识又比较强,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会遇到伤病、贫困、就业等各种问题。如果辅导员不能及时关心,耐心解释,热心服务,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不但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不利于服务育人目标的实现。
辅导员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要摆正角色,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但是,辅导员不是学生的保姆,不能对学生事务大包大揽。这是因为辅导员的服务最终还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自理、自立。当然,应该由辅导员进行的服务必须履行到位,如提供与大学生相关的政策制度咨询、学生伤病、奖勤助贷、就业指导推荐等,都需要辅导员耐心的讲解和细致的服务。如果辅导员的服务工作敷衍拖拉、态度粗暴、有失公正,就会对自身工作造成阻力和障碍,影响服务育人目标的实现。
总之,做好辅导员工作,角色定位、职责界定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真正解决,既需要完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留人环境,又需要辅导员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只有角色明确、权责明晰、履职到位,才能实现辅导员工作的本位回归,才能切实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