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22 21:32: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校本课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能力水平有限

人力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与实施的先决条件。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尽管我国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师数量质量也有极大改善,但是距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要求还很远。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普遍低下、团结协作能力差、敬业思想有待加强等方面。其原因在于:首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致使学校和教师依赖和顺从,学校和教师缺乏对课程发展的独立判断。其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我国教育界长期存在着“重教育,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都缺少应有的课程知识和培训,教师接受培训的目标只是完成教学。

(二)学校办学理念模糊

学校的办学宗旨或理念的瑕疵是校本课程开发发展的致命伤。在时下很多学校由于学校领导班子的缺陷导致学校无发展思路或人云亦云思路不清,校本课程研究缺失内涵甚至连起码的校本教研和普通教学活动混为一谈,校本课程的命运也就无从谈起了。

理念是课程开发的前提,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否顺利进行,与校长和教师所持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在校本课程向全国推进的时候,仍然有一部分校长和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观念停留在狭义的课程开发上。认为校本课程是除了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课程之外,由学校自主决定开发的那部分课程。在课程的呈现形式上,把校本课程限定在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其实校本课程的空间极为广阔,校本课程既有活动课程也有学科课程,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

(三)评价管理机制不全

有效的课程评价管理机制是督促校本课程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校本课程的发展必须以课程评价为督导,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手段对校本课程的实施予以科学的评价,促使其在动态过程中趋于合理,确保校本课程的良性发展。

在当下:一方面,不少校本课程是对学习科目的深化,过于深奥,多数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更多的校本课程内容过于肤浅,形式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师生并不看重校本课程。结果校本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豆芽课”,教师想上就上,学生想跑就跑,最终不能达到最初开发校本课程的初衷。甚至有的教师编造研究材料和研究数据,有的学校为了达到符合实验假设的研究目的,在实验报告中编造数据,隐瞒真实的调查材料。通过调查发现,有不少“研究成果”都是抄袭来的。这些都是评价管理机制不健全的体现。

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然措施

(一)提高教师能力

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意愿,更多依靠教师良好的科研素质,因此着力开发教师业务素质及科研潜能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效果的先决条件:

首先,对于在校师范生应当加强其教学观察力,适当的试验设计能力、试验实施操作能力、适时的试验控制力以及较强的总结能力。这样可以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对于在岗教师应保证有质有量的培训,这决定了时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前景。我们以往的培训多以十天半个月的短期培训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质量,从内容上讲,有点就事论事的味道,不能很好地让教师掌握学习的方法,更不能从实际出发教给教师哪怕些许的从事科研的方式。培训应建立长期跟踪机制,多抓少而精的培训,少做“无效秀”;培训更应长期化、制度化让在岗教师能不断挑战自我激发潜能,为教改大计做贡献。再次,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本校教师素质。校本课程产生的过程离不开学校的课堂,缺少了校本培训的教师很难从实际出发开发出适合校情的校本课程。

(二)明确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办学理念决定了校本课程水平的高低,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则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实施校本课程要求学校应有自己的思路,校本课程建设要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传统及文化底蕴,体现校长的办学理念,体现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淀。

首先,校本课程建设要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乃至从优到精的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付出巨大努力。诚然,开发校本课程无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是对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学校特色的形成都大有益处。课程开发者应该明白,教材不是一个科目建设的终结。相对教材而言,拓展该科目的教学资源才更重要。转变课程开发的理念,能更好地撰写教材,整理相关教学材料,稳定地传承学校优质课程。其次,加强校内外的团结协作与合作交流,培植校本课程开发发展的大气候。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之所以能取得一定成就与打开校门办教育的思路是分不开的,假使我们所有学校都有虚怀若谷的气度,不仅能欣然接受来自外界的赞扬之声,更能气度非凡地接受外界的批评与质疑,那么校本课程的开发肯定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健全评价管理体制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保障课程得以顺利地实施,还要在课程开发前后,对课程开发进行审议。课程开发前,审议委员会需对课程开发存在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估计其价值所在。课程开发后,需对课程开发达到的程度予以奖励或惩罚。课程审议委员会由专家、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等代表组成,由其制定具体的奖惩制度,这些具体的规则需经过专家组审议,教师、家长等审阅过后方能生效,在这些制度的基础上,委员会对其进行审议,并做好书面记录。审议要做到公开、民主、达成共识,审议后当众宣布结果。

学校应建立健全课程开发制度,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凭一己之力,一时之性开发课程资源。学校要从选送教师进修、购买书籍资料等多方面给予教师支持。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应负起总的责任。在管理上赋权与问责并行,谁分管谁负责,重在服务、协调、指导和管理,制定课程管理制度,包括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资源共享制度,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的行为。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健康、顺利地进行,就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校本课程才富有个性,特色鲜明。

篇(2)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篇(3)

对此,笔者有一些思考与认识,想妄论于此,与大家交流。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校本课程一词是由菲吕马克(furumark)等人在1973年一次讨论课程的国际性会议上提出的,不过当时他们把它界定为学校中的教师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到了1979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其实也是教育制度内权限与资源重新分配的现象。由此不难看出,所谓校本课程应该是立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从学校的本位出发,充分整合学校及周边区域内的相关资源,对学生进行拓展性能力培养的一门课程。既然是课程,当然,有相应的教材也无可厚非,关键是这种校本教材的定位与开设该怎样界定,这是需要我们探究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说,有些学校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从一定意义上讲游离了校本课程的实质,完全是为开发校本教材而编写教材,充其量,可能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或充门面,其意义并不是很大。如,有的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物理奥赛读本》,其内容基本上就是一本习题集,其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利用校本课程的课时来进行物理学习,这无异于给物理课增加了一个课时。再如,有的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史记)读本》,编者从《史记》中精选了一部分选文,并且对选文的重点词语做了注释,对选文也提供了参考译文,本来,现行的几套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都有《(史记>选读》的选读教材,再弄一个《(史记)读本》就有点重复了,可当我们仔细翻阅这本教材时还发现,编写者还精心设计了自读训练题目,分别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展”三个栏目,其中“自主学习”两小题,分别考查实词、虚词,“合作交流”两小题,分别考查信息筛选、内容理解与概括,“探究发展”两小题,分别考查断句和翻译。对此,我们有些怀疑,认为这是典型的文言文阅读训练集。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想法,我们通过网络搜寻发现,这些文段全部出自近几年各地的高考模拟试题。这种校本教材真得令人啼笑皆非。在与一位某校负责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朋友座谈时,他很真诚地对我说:“什么校本课程,真要像上级要求的那样校本课程开发出来又有什么用?它能提高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吗?只要与高考无关或关系不大,学校就懒得花钱印这种教材,学生更懒得上。”真是一语中的,道破天机啊!如果真是这样,那倒不如干脆不开发这种校本课程,学校花钱不算,老师还要弄虚作假,如此这般,会对我们的学生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呢?

篇(4)

校本课程的产生并不是哪一个领导一时兴起的结果,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很多学校活动课与兴趣小组就已百花齐放,开展得蓬蓬勃勃。传统的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课程的设置一向是由国家说了算、定了干,而学校和教师时是在绝对的指令下进行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价。没有哪个学校和教师能决定开哪一门课,并将其纳入与其它课程并驾齐驱的运行轨道中;我们也不能改变哪一门课应该怎么上,有太多的诸如课时计划之类的“规章制度”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界线。于是,一些带有学校办学特色与育人导向的教育,就在活动课与兴趣小组中表现了出来,并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兴趣小组活动中,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小作家班,发展学生素质的小记者班,拓宽视野的科技小组,培养现代化高科技人才的电脑小组,还有美术小组、书法小组――这些兴趣活动充分体现了学校特色、学生兴趣和教师特长,有着较大的“校本开发”的成分。可以说,以往的活动课与兴趣小组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目前各个地区的中学,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有着不同的理解,做法也五花八门。个别学校领导认为校本课程的研发是不务正业,会削弱语数外等传统科目,影响常规教学,故而在校本课的实施上表里不一;有的校长认为校本课就是对国家统一课程知识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从而把校本课变成事实上的各科补习班,不但未能给学生一个基于兴趣爱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时间,反而加重课业负担。我们不得不指出,这两种做法都与国家教育政策的宗旨背道而驰。校本课首先要能吸引学生,让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选择,在参与中发展特长与个性;其次要能发挥教师的优势,让在某一方面有专攻的师生获得进一步的提高。校本课应该是轻松活泼、充满快乐的,如果一位教师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展示自己,把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探索分享给学生,而不必强迫别人接受那些枯燥无味的东西。教好一门课的前提,是教师喜欢这一门课,而不是把它当成不可摆脱的任务。

篇(5)

近几年,各地积极落实教育部“三级课程”的要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按步就班,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我有幸了解了几处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情况,也促使我对此进行了思考。

一、部分学校的成功之处

第一,很多学校都认识到了校本课程的重要地位,并已经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很多学校都认识到了其重要意义,并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发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山东荣成27中结合沿海优势,开发的《海带文化》;济南稼轩中学立足于本校有专门的琴房和陶艺馆的硬件投入,开发了《陶艺》《钢琴》等课程,还结合学校所处位置是辛弃疾老家的优势,开发了对“辛弃疾”研究的一系列课程;金城中学结合学校地处金矿产区等优势,开发了“金山银海摇钱树”系列课程。这些都是各校立足本校特点,挖掘、整理出来的有代表性的课程,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第二,不少学校运用“超市”的经营特点来经营课程。如北京十一学校就有265门学校课程,其中17门属于必选,另有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门职业考察课程和272个社团等,这些数字背后的实质就是努力让课程的发展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实现学生入校一色,出校精彩的目的。

第三,很多学校都注重对校本课程与统考学科进行整合。李希贵说过:“任何改革都不能以丧失学科成绩为代价,否则是不现实的事情,而且是对学生不负责的态度。”为了实现校本课程与统考学科的结合,不少学校都鼓励本校教师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开发与本学科相整合的课程。如有的学校把微机课与探究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微机操作技巧的同时,运用强大的网络,组织学生开展研究,还有的学校整合了物理、数学课程。

二、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些思考

综观各地,各校对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精彩纷呈,创新思维随处可见。在肯定大局的同时,下面笔者谈一下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些思考。

第一,有些课程的编写者对课程的严肃性尊重不够,过程粗糙。既然是课程,就必须具有课程的严肃性,不能几个人编本书,到印刷厂印出来,就定为课程,质量不高不说,还出现了错别字等低级错误,甚至在有的学校印发的“乒乓球”课程中,把奥运冠军们的照片都弄混了。学校应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组员要明确责任,严格把关,高标准、严要求的完成相关工作。

第二,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注重学生实际,关注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只有让校本课程开展的初衷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才是有生命力的课程。在规划课程前,学校要做好调查,选好切入点,因为那些没有生命力的课程即使开发出来,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第三,对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能简单处理。如校本课程中的《小草在哭泣》,学习它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切大自然的植物,而生物课中《身边的小草》,它更强调小草的生物属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和语文课本中都有不少的文言文篇目,《传统文化》侧重于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而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则更加注重学生文言文方面的素养提升。学校一定要抓住这些课程的特点,做好它们的整合工作,绝不能简单处理。

第四,校本课程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充分考虑学校的“承受力”,假如学校的老师总共不到百人,却计划开发出几大体系,共近二百门的课程,这么多的课程,谁去开发?开发了怎么教?有可能面面俱到,而又面面不到呢?恐怕相当一部分所谓的“教材”印完了,除了迎接上级的检查外,它的使命也就结束了。一哄而上,搞形式主义,只能劳民伤财。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数量并不一定越多越好。

第五,不同学段的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互相衔接。如红席编织是某地的一个特色产业,于是当地的小学、初中、高中都以红席为素材来编写校本课程,但假如三处学校编写的教材都是以红席的历史、红席的编织材料、红席的编织技巧等知识作为主要内容来进行编写的话,三个学段的内容会不会重复呢?能否不同学段设计不同梯度的学习内容呢?汉字的书写、果树的栽培、剪纸等课程的开发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第六,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与“课程标准”相适应,与地方教育部门的要求相切合,否则只会成为短命的课程。有些学校把鲁迅的作品进行整合,鲁迅的作品分布在初一、初二、初三各个年级的课本中,假如学生在各个年级照常学习,那还有整合的必要吗?假如进行了整合,放到哪个年级学习最好呢?如果把学习的时间放在初一初二,可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过议论文呢,他们又怎么能深入地理解鲁迅杂文的“如投枪,如匕首”的议论风格呢?而若放在初三学的话,毕竟毕业班时间紧、任务重,中考又是很激烈的选拔性考试,也不合适。因此,整合需慎重。

篇(6)

1.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但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新一轮课改中,强调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是一种生态系统。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日常的教学过程就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打破了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神秘感,消除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距离感。

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教师的任务是借助现成的教参讲授教材,教师的专业能力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现在,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让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形成反思态度和反思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研究态度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教师培训要“以校为本”,并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

教师培训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有力保障。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教师课程知识的培训。在培训中笔者以为应坚持“以校为本”,校本培训应是培训的主要形式。在培训中树立“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可采用开发前的集中强化培训和开发过程中的边学习边提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开发前的集中强化培训主要是让教师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一些基本知识。在校本开发过程中,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和研讨活动,随时解决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信这定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科学评估学生发展需要,实现课程创新,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科学评估学生发展需要,继承学校优秀传统和已经形成的特色,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现有资源,开发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实现课程创新,进而形成办学特色。

1.学生发展需要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个阶段——“需要评估”中,要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在这些研究工作中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关键环节。要综合考查学生兴趣、特长,学生发展意向,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设想。

2.在继承传统上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传统,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现在很多学校在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养成教育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传统项目、特色项目。这些之所以还不是课程,还不能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所缺少的是把它们放到课程的概念下去开发、实施。

三、整合、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

1.在校内,教师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运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资源。

2.在校外,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社区应作为最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基地被开发和利用。充分地利用社区的一切人文和自然资源。校本课程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的优势、传统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性、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和独立批判的精神,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篇(7)

不少学校设置了信息技术方面的校本课程,内容方面针对计算机文化、程序设计、机器人等都有,针对目标方面开展比赛、特长教育的也都有。但是,如果作为校本课程就需要在独特性方面有一定的考虑,是面向部分人的还是面向大众学生的,但无论怎样都没有必要委曲求全。例如,引入物理或化学实验平台进行校本课程设计,初级阶段就是针对物理或化学偏弱的学生进行技术支持下的学习优化,而不是针对物理化学能够在普通课堂就学得会的学生。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就是解决普通实验的设计、实践、练习等内容。如果针对物理或化学爱好者,那么在内容设计上就要有实验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由此不难理解,如果我们把机器人作为校本课程,内容定位也要如此考虑。如果对大众就是常识,可以讲基本装配与控制,如果是针对创新教育就要侧重于自我的设计与开发。校本课程重在有特色的实质,从教材到教法都要避免与国家普及性课程的简单重复,若只是范例或软件的不同,那么价值就小了。

校本课程的问题性

在设计校本课程时由于受到指导纲要、教材开发、课程设计等元素完备要求的影响,一些好的内容很容易走向形式化,因为内容多了就存在“拼凑”。因此,对于新技术采取问题式学习非常好。举一个简单的版式例子,如我们去用Word或者WPS创建文档模板就能很好地体会技术与问题的关系:技术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而不是问题为技术设计。尤其是英文模板,如简历就填写一定的情况询问项目,而非我们中文简历中那么多“费话”。就算数据库这么难的内容,如果作为校本就是要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学那些结构、主键的名词理论。让学生共享自己的图书数据库作为校本项目,那么数据结构的兼容、数据的组织、查询与表单的作用都能在实际的应用中得到有效梳理与深刻阐明。问题解决却必须是在应用中发现、探索、思考,是在对这些问题与技术的切合体验后进行总结,这是校本课程的核心价值体现。当然,做了就做了,不做总结与反思那只是工匠实践,仍然不是课程。

校本课程的继承性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01-01

校本课程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英美等西方国家,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明确指出:“学校应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校本课程也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成为衡量课改成果的一个标志。

新课改打破了以往国家课程“大一统”的垄断地位,通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弥补了国家课程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例如,我国地域辽阔,教育发展地域、城乡差距较大,国家课程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教育发展实际;不可能照顾不同地域文化、民族背景下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及其学习特点;难以在课程组织实施与教学策略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措施。而校本课程体现了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兴趣爱好所组织开发的具有多样性、自主选择性的课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延续和补充。校本课程深深植根于学校,它的生存和发展是基于师生所处的区位社会环境、本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资源以及经过加工处理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发展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以往教师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只需要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校本课程的最主要开发者就是学校广大一线教师,这对于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课程编制、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实施,一切都是从无到有,教师如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很好的把握实施,将直接决定课程的实际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课程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而现实情况我们看到的是,校本课程正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应试教育的阴影却依然挥之不去,在依然唯分数、唯升学率为主流的价值判断的背景下,就算师生家长都知道“校本课程”的存在,都知道校本课程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丰富教学课程结构的,在新课改背景下不可或缺的,但学校却宁愿将开设素质拓展类校本课程的时间留给所谓的“正课”,留给做试卷、讲练习。校本课程只是一个陪衬,只能在纸面上、在领导视察过程中出现。就笔者自身所读的高中而言,作为山东省一所重点高中,在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方面一直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学校有完全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 青岛旅游景点及规划,但是却从未有固定的课时进行实施,学生也从未见过相应教材,仅仅是在每学期末填写学分册的时候知道有这么一门课。与此同时,学校在开设例如美术、音乐、通用技术等课程的时候,虽然采用的是地方或国家指定教材,但教师有意识的在授课内容中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结合山东、青岛、甚至是学校所在区位的具体情况进行授课。究其原因,必然有山东高考中有基本能力一科考试,试题内容会涉及山东地方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情况的原因,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看到可喜的一面就是地方课程的校本化运行,这也不失退而求其次看到校本课程具有其生命力的表现。

校本课程的地位始终难以被扶正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大家对其普遍的不信任,始终带有有色眼镜、怀疑态度来对待他。长时以往的教育背景下,从老师到学生到家长对所谓的“课程大纲”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依赖心理,总是认为所谓的大纲就是权威,就是考试成功的保障,进而在课改的大环境下,对待课程标准也是同样的心理,或者说是曲解了课程标准的内涵,依然在试图寻求一种权威作为课程实施的标尺。正是因为校本课程无论在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各方面太过于自由,给予教师和学生发挥的空间太大,没有一个所谓“权威”的尺度,谁都抓不住、把握不好,结果,教师没勇气,家长不同意,学生不信任,校本课程就这样掩埋语数外史地政物化生的重压之下,而对于原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运作,也成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不敢碰触的领域,因为一旦失败,责任究竟又有谁来承担。

究竟校本课程该何去何从,我始终坚信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从学校的领导者到一线教师,首先要对其以重视的态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探究中。在课程编制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发挥主力作用,一方面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作为课程内容编写、目标设置、组织实施、课后评价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适时总结的教育教学经验也为课程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社会人士等多方力量,了解学生、家长所思、社会所需,发挥课程专家对于课程内容设置、组织安排、评价机制的专业认知,以保证课程开发的科学化及有效性。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绝不是一个短期计划或是某次教育实验,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是要经过反复实践的检验的,而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起一个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体系,需要在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课程目标的指导下的系统工程。同时,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运作也是校本课程发展的重要阶段,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有侧重的对国家、地方课程加以改造,对不同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培养学生不同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校本课程创新探索的初级阶段,学校应积极引入其他学校、地区已经成熟的校本课程内容为己所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应发生改变,教师应充当引导者,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教的问题,而不探讨教什么的问题;学生发挥学习探索的主体作用,在主动探索求知过程中获取对问题全面的认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或书本上提供的现成的知识,即学生在问题的导向下需要在知识中摘取可以对问题进行充分解释的部分,必要时需要对知识进行迁移与整合。学校更应该摒弃原有的固化思想,积极探索,做出适应学校学生自身发展要求、适应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改变,从课程组织、实施、反馈融入地方特色、融入学校自身的特色,积极推动课程的校本化,让校本课程真正能走进学生课堂,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篇(9)

那是在三年级的时候,我参加了校本课程,我选的是合唱,因为,我觉得合唱是一项很好的选择,第一:学习它可以让我的歌声变得更优美、更好听。第二:因为不是自己在唱,而是一个集体一起唱,可以增加自己的集体荣誉感。第三:如果参赛了,可以锻炼我的意志。爸爸也对我的选择很满意,他说学习合唱可以为未来打基础,万一要表演的话还能有个拿手的特长。

于是,我们就结伴进入了合唱教室,唱歌之路就此开始了。

每个周五的下午,我们都会去合唱教室唱歌,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和爽朗的笑声,我们每天都很开心。

在合唱班里,我也认识了许多好朋友,和老师渐渐的也熟悉了起来,我们的老师姓魏,她有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头发,苗条的身材,和一口美妙的歌声。她带领我们合唱团唱歌,有时候我们调皮,他也会严厉的批评我们,有时候也会调皮的和我们开玩笑。现在,我虽然已经离开合唱团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我依然记得魏老师的模样。

在合唱团的这段日子里,我的心情此起彼伏,有时候开心,有时候难过,有时候后悔,开心是因为我们的歌声得到了老师的大力表扬和赞美,难过是因为我们的调皮而惹老师生气,后悔是因为在合唱团没有多少比赛,后悔报了这个班。

每天,我们坚持不懈的练歌,嗓子有时候累得说不出话,只是为了参加一个比赛,有的时候,我真想放弃,但是,为了比赛,为了成功,我们只能这样练着,一日复一日,我们的努力和付出没有白费。

当我们参加了唱红歌比赛,并且获得了一等奖的时候,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往日的不开心和辛苦,全都消散了。

在合唱团的这些日子里,我成长了许多,也学习了很多,知道做事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

合唱团,谢谢你,给了我歌声的基础,给了我生命的启迪。

校本课程我最棒

金海岸小学六年级六班 于小珊

校本课程使我们学校独有的一个课程。每到星期五的下午,各班的学生都会汇集到不同的班里去。我们打球的打球,画画的画画,练书法的练书法,学编织的学编织。每个礼拜五的下午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

今天,我兴冲冲的来到了我的校本课程班—国画班。我一直非常喜欢国画,因为画国画不仅可以一步步的提高我的国画技术,还可以加强我的修养。

老师要讲的内容可真多呀!他的话就像自来水龙头里的水一样“哗哗”地向外流。终于,老师说:“下面,大家开始画吧!”没等老师说完,我便胸有成竹的画了起来。

我照着老师说的方法画,大笔一挥,画上便出现了两朵怒放的牡丹。我又浓墨重彩,画出了两个枝。我举起手,小声叫着:“老师,老师!”老师应声过来了,他看了看,说:“整体不错,就是花儿太拘谨了。”我明白了,又拿了一张宣纸,开画了。这次,我没有那么急躁的草草了事,而是一笔一画的仔细勾画。我心里默念着老师说的要点:画牡丹要用中锋,颜色不要太重,不要太艳;老枝需要浓墨、要粗,给人一种凸凹不平的感觉,而新发的枝要又细又直,颜色还要淡一些……很快,我就画出了一支开的正艳的牡丹。

画完之后,我又叫老师过来,老师诧异的说:“这是你画的吗?是我给你的示范吧?你太棒了!下课休息吧!”我高兴的就像刚出笼的小鸟一样,飞奔出了教室。

放学的时候,我的心里还甜滋滋的呢!

校本课程伴我成长

金海岸小学六年级六班 滕媚如

我有一个美丽的学校,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拥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活动,在这里我们尽情欢乐尽情学习。

学校里开设的校本课程可真不少呢,写字、画画、体育、乐器……样样具备。我们在快乐的学习时也在不停的体验中。

在我的年级里,主要为实践活动,如做寿司、做水果沙拉、开设跳骚市场,让同学们足足吃了个“大饱饭”在我的印象里最深的是那次做寿司,有两位老师教过我们做寿司。有一次我们的林老师教我们做寿司,可是有的同学并不会做,怎么办?老师急的满头大汗。会做的同学在一旁“津津乐道”的做着,可不会做的呢,带着材料,只能干看着别人享受着快乐,心里走过一丝寒意,可林老师呢?林老师是个大学生,什么稀奇的事没有见过。她把那些同学安抚下来,自己找了一副手套,坐下来慢慢的教那些并不会做寿司的孩子,声音温柔而甜美,好像一位妈妈在认真的教诲自己的孩子。我顿时眼前出现一层薄薄的雾,因为这次实践活动让我看到了一位老师如何融入我们的心里,和我们成为朋友,如何和我们一起去感受着一份丰收的喜悦。

在一次次的校本课程中,同学们品尝到了酸甜苦辣,体会了作家、画家、厨师和音乐家……的种种快乐和烦恼,体会了名人的辛苦和乐趣,我们在一天天长大,有趣的生活也在随时的陪伴我们。

校本课程伴我成长

金海岸小学六年级六班 卜淞杰

日照市金海岸小学举办了校本课程活动,它能使我们学到许多知识,让我们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里一边玩一边学,体验校本课程带给我们的欢乐。我参加校本课程是手工剪纸,老师教了我们剪牛、企鹅、金鱼和蝴蝶等,内容精彩富有风趣,在老师的精心开导和鼓励下,我们做的栩栩如生。完成后,老师会让我们把做好的放在多媒体前,给大家观赏,算得上是分享吧。

校本课程不仅能带给我们欢乐,还能让我们学习新知识,以前不会的现在都会了。也不用报那些令人厌烦的复习班 ,业余班什么的。让孩子们摆脱家长的约束,校本课程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不想学的便可以抛在一边,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发挥。校本课程有多类,琴棋书画运动等总有一样是自己热爱的,无压力的做自己喜欢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具有很强的主动性。这也比较合乎我的性格,“做事喜欢低调嘛!”

哈哈!我喜欢校本课程的最主要原因可能就是无压力完全来自内心深处的喜欢,所做的那份愉悦吧!就像我平常喜欢写作,喜欢把我的快乐、幻想、对大自然优美风景的感叹,我小小的烦恼······用文字去表达,或感叹或释放,总会表达的淋漓尽致,但真正让我为比赛的征文而写,我的大脑一片空白,灵感顿失。这是我喜欢校本课程的主要原因吧!

感谢金海岸小学,感谢老师们,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里,总算还给我了一个没压力做自己喜欢的事的一项课程,让我能感觉来自内心真实的愉悦!

校本课程伴我成长

金海岸小学六年级六班 张心盈

学校开展了许多校本课程,同学们对校本课程充满的好奇,但也不知道具体教些什么,便报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我和班里的几名女生都报了农民画。反正我喜欢画画,课堂也比较安静,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民画。

初来乍到,老师做了自我介绍,我们对她都不陌生,她是教我们美术的庄妮老师。她先为我们讲解了农民画的体现——农民画大多来源于剪纸、年画、刺绣,所以在造型上吸取它们的特点,因此造型夸张、变形、具有装饰性,体现出民间特色。在装饰上有的用黑色的线勾、有的用白色,还有的用金、银色勾线,使色彩丰富的画面产生和谐之美。接着她给我们看了几幅她自己创作的农民画,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农民画到底画些什么——农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村过节的景象、各种家禽……一节课下来还真是学到了不少知识。

第二节课,就到了发挥实力的时候了——开始画画。虽然上课听的很认真,可以到自己时间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该怎样下手。老师看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画,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兔子说:“大家在这兔子里面画上喜庆的图案就可以了。”得到了老师的指导大家很快就开始了创作。虽然一开始画的都不太好,可经过老师的指导,还是比一开始画得好多了。渐渐地也有了农村喜庆丰收的画面感了。不知不觉中也发现自己喜欢上话农民画了——喜欢它的线条、喜欢它的色彩、喜欢它的夸张。

校本课程给了我快乐,它伴我成长!

“校本之旅”

金海岸小学六年级六班 范小讷

四年级的校本课程,是我难忘的旅程。

我自小就学习乐器,曾学习过二胡,电子琴等,可到最后都没有坚持下来。唯独古筝,不管是有趣的,还是枯燥的,我都一直在坚持,从没想过放弃。

要说我对古筝的兴趣,也是从校本课程油然而起的。

刚开始,我也曾顾虑过,因为我听大姐姐说:学古筝很困难,容易把手指磨出泡来。我听了以后,兴致一下子减了一半。妈妈看见了激励我说:“与其相信别人的话,不如自己去尝试一下。”就这样,我便开始了古筝的旅程。

在这次不一样的旅途中,我尝到了艰辛的酸,也尝到了喜悦的甜。总之,在那段日子里,生活就像打碎了的五味瓶一般……

在学习中,我不仅学会了许多知识,还交了许多朋友。我知道了古筝是古老的汉民族弦乐,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

在我的理解里,弹古筝就好比上楼梯,每上一个台阶,难度就会增加。

就这样,我在一滴滴勤劳的汗水中,在一次次刻苦的练习中,在一个个困难面前,终于站在了今天这个阶梯上——第五级。

当我转身看我一路走来的脚印,我心里感到无比的自豪。但当我抬头看看上面的“阶梯’,我就会暗暗为自己打气,遇到困难时,我总是想:加油吧!终有一天“你”会站在最高的台阶上,加油!

校本课程

金海岸小学六年级六班 刘诗语

校本课程是我们学校的一门特别课,在每周五的下午,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来上,是不是听着感觉很

我们的校本课程丰富多彩,有羽毛球、手工、电脑美术、篮球、乒乓球、围棋等等。

我选的校本课程是乒乓球,在体育馆上课。

之所以要选这个课程嘛,是因为我有一点胖啦,需要运动锻炼,再就是,我挺喜欢那个小小的球飞来飞去,尤其是有时候看那些高手们打球,太牛了,一个小球被2个球拍来来回回弹来弹去,却始终很听话地在空中飞舞,

每个周五下午,我都会特别期待地带着我的球拍和球球去体育馆。

老师先是让我们热身,然后教育我们打球时拿拍的动作要领和滑步,练好动作后我们就开始打了!

开始我一点都不会发球,左手拿球,右手拿拍,一打球没了,球拍却都没碰到球,好糗!慢慢地,学会发球了,正手打,感觉球越来越有弹性似的,越来越听话,反手打,开始有点别扭,感觉那动作像弄刀削面一样有趣。有时老师会让几个同学一起练习双打,双打时有时两人一起跑过去接球,碰到一起,结果谁都接不到球;有时两人都等对方接,结果都没接到球,这可要锻炼大家的配合协作能力。

渐渐熟了之后,我越来越喜欢乒乓球了,虽然有时打起来的时候记不住那些动作,但就是疯狂地打,打一局很长时间。

有时在家里我也会对着墙壁打,或是练习一下掂球什么的,都挺有意思。

以后每个周五的校本课程就成了我的享受,每次打完球都是大汗淋漓的,浑身轻松。大家也都去练习乒乓球吧!

有趣的校本课程

金海岸小学六年级六班 葛富元

每个星期五下午的两节课,都是我盼望已久的课程 ------ 校本课程二胡课。吃完午饭,我就早早背上二胡到学校,我总是第一名到音乐室的。

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先擦拭好松香,再对对弦的音准,在老师没来之前,我们就吱吱呀呀乱拉一通,比比看谁拉出来的声音特别。然后我们有人会说:声音像跳舞、像马儿跑、像放屁屁,呵呵或者什么都不像,我们几个学二胡的同学就大笑大闹,很好玩。

等到校本老师来了,我们就不闹了,都认真地接受老师的指导。我们耐心地练胡基本功:拖弓子,揉弦子,谁都不敢偷懒,因为老师一直看着我们。然后是练习曲子或者学习新曲子,我最喜欢的是《赛马》,很快乐很紧张的感觉;可是我弄不太懂《敖包相会》、《豫北叙事曲》、《拉骆驼》等里面的内容。我按照老师教的去拉,声音很好听,老师说曲子里面的感觉等我长大了就知道了。我们最喜欢合奏,夸张地说是声震教室、响彻整个校园,声音很大,每个人都很卖力,一起拉曲子特别好玩。当然,也会有人滥竽充数,拉跑调调了。

天长日久,我们与老师都熟悉了。练累了的时候,老师会让我们休息,会给表现优秀的同学一点奖励 -------一块巧克力夹心糖或者别的好东西,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勤奋练习。我最盼望老师会给我一个大大的A。

我喜欢民乐,喜欢拉二胡。爱音乐的小孩不变坏。欢迎来看看我们的校本课!

校本课程伴我成长

金海岸小学六年级六班 凌雨丛

今年,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大学生了,学校的课程安排上取消了我们的校本课程选修,这令我至今对它还是流连忘返,每到周五下午总是想起当时选修课程的情景。

四年级老师让我们选修课程的时候,我看同学们有的选电脑操作,有的选舞蹈,还有的选合唱、手工……我经过考虑,最终选择了农民画。因为我特别喜欢画画,从上幼儿园我就开始学习儿童画,我经常在学习完闲着的时候画画玩,比如我喜欢画卡通女孩、画各种小动物、还有设计手抄报版面等等。可农民画我却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我特别想学习一下。

大家可能以为农民画就是农民画的画,错!农民画不光是农民画的画,它还表现着明显的地域特色,更多的使用鲜艳的色彩,夸张、饱满的描述,来勾画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体现了农民的淳朴和生活的真实感。

怎么样,你喜欢它吗?下面就让我把第一次画农民画的乐趣告诉大家吧!

在第一次农民画课上,老师教我们画“鱼”。这个“鱼”一定要画的大,因为要给它装饰。我把鱼画的大大的圆鼓鼓的,按照老师的指导想象着在鱼的身子上添加了一些花纹和图形,还画了一些鱼儿生活的海底世界,然后给它涂上了色彩鲜艳的颜色。那节课,我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心里美滋滋的呢。

随着后来对农民画更多的学习,我渐渐的学到了农民画更多的知识,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就越来越喜欢农民画了。

校本课程伴我成长

金海岸小学六年级六班 肖宸宇

我选择的校本课程是葫芦丝。可别小看了这个小小的乐器,由它吹出来的曲子,每一个音符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努力和辛酸。

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听过一曲葫芦丝吹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那优美的旋律,清纯的音质立时吸引住了我,迷茫在艺术世界里的我毫不犹豫地将音乐方标指向了葫芦丝。也许是上天有意安排的吧,没过几天老师就让我们自选校本课程,于是葫芦丝在我的视野里又一次脱颖而出,成为了我无比热爱的课外专长。

刚学的日子里,我那个勤奋劲儿真是无人能比,课堂上我练得最多,老师的什么要求呀,什么技巧呀,我都统统记了下来;回到家里,一有时间就练习葫芦丝,楼上楼下的邻居们天天都沉浸在清亮的葫芦丝声里。

可是,并非勤奋就一定能成功。有一天,老师让我们练了一首曲子,难度对我们来说非常高,名叫《军港之夜》,是一首较为舒缓优美的乐曲。课堂上,我第一次知道了挫折的厉害,第一次产生了厌学的念头。为此,我对葫芦丝热情慢慢退减,有一次甚至躲在教室里没去上校本课程。老师知道了以后,放了一曲名家演奏的《军港之夜》,优美悦耳的声音进入了我的脑海,我想起了我学葫芦丝的理由。是啊,一名真正成功的艺术家,怎能被这一点点的困难吓倒呢?我重拾了信心,又一次拿起了我无比热爱的葫芦丝。

我们学校还有许多校本课程,如足球、陶艺、剪纸、素描、书法、围棋等,可我从不羡慕别人报的校本课程。路是自己选的,抱怨、羡慕又有什么用呢?以后,不论多么艰苦的排练,多么难的曲子,都不足以吓退我,葫芦丝这个爱好,会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我的校本选修——足球

金海岸小学六年级六班 吕青明

我非常喜欢运动,尤其喜欢踢足球。每天几乎都要流一身汗,一天不碰足球脚都痒痒。于是校本选修我选择了足球。我们这里大多数都是五、六年级的同学。都是去年代表学校参加过比赛的,所以无论是配合还是默契程度,都非常流畅,非常棒。我们现在正积极训练,准备明年夺取冠军!

每次训练的时候,大家都非常轻松,也通常会闹出笑话来。比如:守门员厉明浩,没保住球,表演了“公鸡下蛋”。还有耿乐开的门球,简直就是给对方前锋助攻……

踢足球的时候,我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享受,享受着快乐的感觉。记得去年比赛的时候,我们对战连云港小学,一开始的比赛我们踢得都很艰难,让人压着打。不久我们就失球了,我们越踢越没信心。但是就在下半场开场的5分钟,我们又有了希望。对方压着我们打,我们就打快速反击,利用我的速度优势来冲击对方的防线。不久我们就收到了成效,又是一次快速反击,我跟崔洛源相互配合,很快的就打穿了敌人的防线。快到禁区了,我毫不犹豫的起脚射门,球进了!球进了!我们又有希望了,渐渐地比赛的主动权,被我们掌控了,比赛的最后3分钟,又是快速反击,这次只不过是我一个人。我面对2个比我高一个头的大个子,我冷静的选择了,人球分落,机会,我一刻也不敢耽误,抢脚射门,球进了!!!我们们绝杀了连云港的球队……最终我们获得了第5名,虽然成绩不怎么样,但是我们毕竟是五年级跟六年的踢。去年是练兵,今年的目标是冠军!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球,许多国家都把它定为国球,足球在欧洲比较盛行。尤其是西班牙、意大利等,几乎人人都会踢球,男女老少齐上阵。哪一个城市都有几座免费公开的球场,足球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了。大家知道吗?20世纪末的世界杯的一场比赛,最多有十万多名观众来到现场观看。大家可想而知,足球对世界人民的影响力有多大!

我希望我们的国家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为中国足球走上世界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校本选修

金海岸小学六年级(6)班 刘烁

校本选修大家俗称为校本课程,这是一个人性化的课程,不需要交学费就可以学到许多东西。这里面有许多班组:英语班、数棋班、围棋班、象棋班、体育项目、音乐歌唱班等。

我在这里学的是围棋,开始是跌跌撞撞的,因为我带着同学走错了班组,本来是有低年级组和高年级组的班,我当时是低年级组却走进了高年级组,大家都怪我,因为高年级组的老师很严厉。后来,我们在这个围棋班组里学到了好多的围棋知识,说二个很普通的吧:“大飞”“小飞”。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30-0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现行课程标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具体落实教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重要措施,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开发校本课程并不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本的教材,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否则,一方面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会失去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选修课”、“活动课”为校本课程开发观念的生长准备了良好的条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

英语校本课程主要包括英语限时听力训练、英语视听、英语会话、英语角、英语语音、英语阅读、英文歌曲欣赏、社会语言能力、即席表达能力、活动能力。国家英语课程主要包括对话、课文阅读、写作、听力(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不难看出,英语校本课程与国家英语课程共为一体、互为补充。它们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但又密不可分。实践中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通过多种教学途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

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五个方面的问题:①满足学生实际发展要求。了解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兴趣爱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互动显得尤为重要。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培养他们把自觉思考、主动汲取知识当作责任的意识。③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进多种媒体手段,还可以向他们介绍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策略。④考虑学校实际可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⑤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针对师范院校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侧重两个方面:对英语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对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语音和语法是英语学习的重点,也是徐州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对于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来说,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教师,发音准确清晰是起码的要求。就一段时间以来的调查研究发现,苏北地区中小学教师的英语语音和口语基础较为薄弱,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一本简明易懂便于掌握的英语语音和基础口语教材的出现就显得很必要。一直以来,语法都是英语学习者和教授者所面对的一大难题,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要熟练掌握英语语法知识,更要灵活运用,找出合适的讲解方式。现在的语法教材虽然种类繁多,但还满足不了师范院校的实际需要,不够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以后的发展。所以,面向师范生的英语语法教程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英语是世界通用的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作为跨文化语言教学的英语课,只有把英语当作交际工具来教来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标是在教学中将语言内容和生活中的情景紧密结合,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分类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校把开发的英语校本课程分为三大类:

1.补充型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是英语歌曲,二是报刊杂志,三是网络媒体。

兴趣是做任何事情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英语课上,教师可以适当地教唱一些英语歌曲,从Two Tigers,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到Mary Has A Little Lamb,还有一些经典的英语歌曲的欣赏,旨在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教师有选择地挑选英语报纸、杂志,如:English Weekly、the21Centry、China Daily等报刊中的部分文章介绍给学生。这些文章大多是原汁原味的,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视野,另一方面也增长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并且在阅读中增加了词汇量。随着Internet的迅速普及,英语学习的另一条快速通道就是网络。互联网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网站介绍给学生。另外,电台、电视台也是很好的学习途径。

2.体验型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

一是英语课文背诵比赛,二是英语话题演讲比赛,三是英语小报、墙报设计比赛。

长期以来,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把英语学习错误地定位成试卷高分的获得上,忽略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这个重要性质,因此总是不能走出哑巴英语这个怪圈。为了改变这种纸上谈兵式的英语学习,为学生制造一个使用语言的情景和氛围,变得越来越重要。要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在一定的情景里用英语,在参与中领会学英语的真谛。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我校设计了以上体验型的校本英语课程。学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比赛的内容可以是本学期学过的一定范围的课文,或者是一个指定的话题,如:My Favorite Book,Why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English等。比赛的过程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这和新的课程标准是一致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我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很较强,他们做的手抄报版面设计合理,内容详实,图案精美,而且制作的热情也很高。通过比赛的形式,不仅可以调动他们查找信息的积极性,还能让他们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实践型的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

一是英语角,二是英语笔友,三是英语原版图书阅读,四是英语广播,五是校园标识双语标注,六是校园英语900句。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所以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交一些英语的笔友,让学生在与外国同龄人沟通过程中练习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学校定期开设英语角,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些话题让学生进行英语会话,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English learning?Which is more important,to develop the industry or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大量地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有助于学生学习用英语方式去理解,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出现,语感得到培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词句得以更快更好地积累,自然写文章也会轻松许多。英语广播可以营造校园内浓厚的英语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地接受,应用这门语言。鼓励学生将校园中的文明标语,树木花草及公共设施等处的标识用英语翻译过来并形成双语标注。走近生活,逐渐形成时时有英语、处处有英语的氛围。

总之,目标只有一个,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国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崔刚,罗立胜.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 商业资本论文 下一篇: 高中半期考试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