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22 05:43: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篇(1)

一、评选名额

2006年,在全省评比3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7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7名农村科普带头人,并从中筛选出1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9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9名农村科普带头人报送中国科协、财政部参加全国评选。

二、表彰奖励

获得国家奖励支持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奖补金额为20万元,农村科普带头人奖补金额为5万元。

三、推荐范围和条件

(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推荐范围:经社团管理部门依法登记、在农村科普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县级以下(含县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推荐条件:

1.组织机构健全、产权明晰、遵纪守法、管理规范;

2.获得县级以上(含县级)农村科普工作奖励;

3.会员农户在100户以上,拥有一项或多项适用技术,在科学普及、技术推广、协会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4.成立3年以上,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会员年均纯收入高于本县农民年均纯收入20%以上;

5.致力于农村科普事业,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在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成效显著,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

推荐范围:建立在农村、直接面向农民和农村青少年,以讲座、展览、培训、示范、咨询、服务等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致力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场所。

推荐条件:

1.有明确的科普工作规划和任务目标;

2.获得县级以上(含县级)农村科普工作奖励;

3.具有开展科普活动的固定场所和科普设备,定期更新科普内容;

4.常年开展面向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的科普讲座、展览、培训、咨询等科普活动。每年开展活动的时间100天以上、受益群众1000人次以上,或推广的实用技术形成产业化优势,在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成效显著,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三)农村科普带头人

推荐范围:长期在农村面向广大农民开展科普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民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科普志愿者。

推荐条件:

1.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宣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模范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2.获得县级以上(含县级)农村科普工作奖励;

3.具有奉献精神,热心农村科普事业,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

4.在农村开展科普工作连续3年以上。在组织开展农村科普工作和依靠科技带领农民致富,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当地农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四)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申报和推荐:

1.有违法违纪行为的;

篇(2)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对市场经济表现出畏惧和盲从的心理,一方面是“怕”字当头,对一些好的种植项目不敢尝试。缺乏对市场的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导致大面积耕地连续进行传统作物种植造成重茬和连年减产;另一方面是项目选择盲从,看人家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如前两年种植月苋草,很多农民盲从,最终造成亏损。农民对市场的畏惧和盲从从根本上说是市场信息和反馈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或者说农民无法得到市场信息。农业服务部门应承担起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把它纳入到农技推广的范畴。一是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应以农经站为依托,配备专门人才组成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从省到市到县要增加投入,建立计算机网络,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等市场供求预测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三是在对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的同时,向农民市场信息和讲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种植。

2.加强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

产业化经营是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之一。各地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应该加强这些支柱产业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有些方面农技推广部门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是粮油生产,而从事经济作物和特种种植的技术员很少。另方面,经济作物的综合配套技术不完善,缺乏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专业农技推广服务,一是要转变观念。农业产业化需要什么技术,就要试验、示范和推广什么技术。粮油生产的技术推广转移到支柱产业,拓宽农技推广工作的范围;二是培养人才。要鼓励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投入到新的产业技术推广中去,通过试验示范、知识更新,逐步成为新兴产业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专业技术推广是一个综合配套的技术推广,包括耕作制度、品种选择、栽培模式、配方施肥、植物保护等,需要对现有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技术集成和组合,形成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将一套综合的、标准化的技术完整地推广给农民,使其实现分户经营,规模种植,形成一个产业。

3.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篇(3)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094 — 02

中国农业产业链组织机制是指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表现形式以及与各主体之间的联结实现方式。蒋永穆、王学林把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产业组织的发展上是基本一致的。借鉴蒋永穆教授的这种划分方法,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发展分为:萌芽阶段、发育阶段、发展阶段。

1 萌芽阶段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是高度集中化的公社制。的政社合一、生产资料完全归属公社所有等弊端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时期,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最高,农民的入社率高达100%。但是,随着的解体,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急剧削弱。

“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地发展。但是,这种小规模、分散性的生产,一是使得生产的规模性与集约性难以发挥,二是使得分散的农民面对市场交易的弱势地位凸显。广大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是多对一的映射关系,众多农民处于无序的分散竞争状态,农民还是只能获得出售初级农产品的收益,农产品的附加值极低。

图1 :农民与市场的多对一关系示意图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为了尽快脱贫致富,广大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的带领下,成立了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即把同一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依据自愿的原则组织起来,以增加农民成员收入为目的,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广大农户通过专业技术协会与市场连接。见图2。

图2 :“农户+专业技术协会”示意图

经过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全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除以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并得到迅速发展。1995年11月8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的全国性组织—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CRSTA)在北京正式成立,初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农技协的组织网络体系。据中国科协统计,到1998年底,全国已发展农业科技协会11.56万个,包括粮食作物、瓜菜、水产、林果、食用菌、加工运输等140个专业,入会农户达62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 。至2009年底,我国登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是24.64万家,入社的农户有2100多万户,入社率是8.2%。

2 发育阶段

“公司+农户”是发育阶段的特征,也即是“小农户”通过“大公司”与市场联结,“大公司”是指农业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小农户”就是分散的进行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广大的农民。这种“公司+农户”模式的引入使得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层次得以丰富,产业链得到延伸。

图3 :“公司+农户”示意图

在80年代,专业技术协会在我国农村部分地区已经建立,并有了一定发展。农户迫切希望通过协会的帮助,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但是,专业技术协会更多的是提供技术指导,少有农户进入加工与流通,尤其通过专业技术协会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现实中还难以实现。同期,国外的一些涉农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农业运作的一些新理念。如,泰国的正大饲料公司为了进入中国饲料市场,采用的模式就是由公司向中国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种鸡、饲料等生产资料,带动农民家庭发展养鸡业。这些新方法、新模式对我国涉农企业起了一个示范作用,国内涉农企业纷纷效仿,促进了“公司+农户”模式的形成。1993年经济日报刊发《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有效途径—“公司+农户”》,这是理论界第一次对这种模式予以命名。30年来,“公司+农户”模式在帮助农民致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规模经营和规避市场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契约联结,双方交易的稳定性得到显著增强。龙头企业为了得到稳定的和有质量保证的原材料来源,在合同中会一定程度上考虑农户的风险,农户的销售也有了稳定的渠道。这一时期,农户的增收是明显的。但是,由于农户与龙头企业依然是多对一的关系,双方之间实力悬殊,不是完全平等的市场关系,又缺少其他干预力量予以平衡,以至于这个模式在操作过程也暴露出它与生俱来的缺陷: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话语权、自主意志得不到体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权责严重不对等、机会主义大量存在、条约显失公平,利益分配完全由龙头企业单方决定并向企业方倾斜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积极性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两者“双赢”的预期效果。

“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探寻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通道,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这种模式具有制度性的弊端,不能彻底改变农户的弱势地位,不能改变农户利益受损的局面,迫切需要组织创新,以适应农业的新发展。

3 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的特征是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多样,充满活力。

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公司+农户”组织模式的弊端愈加显现。龙头企业的强势、农户的弱势使得农产品的绝大部分增值收益被龙头企业掠夺,农户只得到初级农产品的原材料收益。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农户之间需要组织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与龙头企业竞争。在“公司+农户”组织模式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不同类型的产业链组织模式。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与我国家庭联产承包、统分双层结合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相衔接,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上述几种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重要产业组织形式。

图4 :“公司+基地+农户”示意图

图5 :“专业市场+农户”示意图

图6 :“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示意图

在图4“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中,“公司+农户”模式中增加了一个“基地”环节。在图5“专业市场+农户”模式中,若干龙头企业处于同一个圈中表示各个不同的龙头企业在专业市场中竞争。在图6“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中,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增加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环节。专业商品市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是农业产业链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两个重要标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使得农户的谈判能力得以大大增强;专业市场的出现使得从事相关业务的龙头企业也出现竞争对手,这对于一个特定区域的农户来说,龙头企业的增加有利于使价格达到一个均衡的位置。因此,专业市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使得农户和企业在谈判中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同时,由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使得企业通过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约而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另外,由于专业市场的出现,使得龙头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加强,竞争可以带来产品的丰富和质量的提高,市场与龙头企业呈一种相互促长的态势。

〔参 考 文 献〕

篇(4)

一、 加强市场指导,强化信息服务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对市场经济表现出畏惧和盲从的心理,一方面,是“怕”字当头,对一些好的种植项目不敢尝试。缺乏对市场的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表现出畏惧心理,大面积土地进行传统作物种植造成重茬严重,连年减产;另一方面是项目选择盲从,看人家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如前两年种植月苋草,很多农民盲从,使生产发生亏损,对市场产生了畏惧。农民对市场的畏惧和盲从从根本上说是市场信息和反馈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或者说农民无法得到市场信息。农业服务部门应承担起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把它纳入到农技推广的范畴。一是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应以农经站为依托,配备专门人才组成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从省到市(地)到县要增加投入,建立计算机网络,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等市场供求预测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三是在对农民培训农业技术的同时,向农民市场信息和讲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种植。

二、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

产业化经营是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各地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应该加强这些支柱产业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方面我们的农技推广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是粮油生产,而从事经济作物和特种种植的技术员很少。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综合配套技术不完善,缺乏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如生产“无公害”蔬菜、药材等就没有明确的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一是要转变观念。农业产业化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要研究、示范、和推广什么技术。当前要将主要从事粮油生产的技术推广转移到支柱产业的专业技术推广,拓宽农技推广工作的范围。二是培养人才。要鼓励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投入到新的产业技术推广中去,通过试验示范,知识更新,逐步成为新产业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专业技术推广是一个综合配套的技术推广,包括耕作制度、品种的选择、栽培模式、配方施肥、植物保护等,需要对现有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技术集成和组合,形成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将一套综合的、标准化的技术完整的推广给农民,使其实现分户经营,规模种植,形成一个产业。农技推广工作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技术推广有无限广阔的领域。

篇(5)

二、实践中探索创造出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1.农业专家大院

农业专家大院是我国较早探索的农业推广模式之一,主要是地方政府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农业技术专家,通过种养示范、现场讲解指导、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推广农业技术的模式。据有关资料,全国已有26个省市相继建立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四川省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已达129个。农业专家大院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了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2.农业科技特派员

相比之下,农业科技特派员是一种更加灵活、便捷的农业推广模式,受到的硬件设施约束相对较少,推广落实面更宽。以四川为例,2010年全省共有156个县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282个,选派科技特派员8279人,实施科技项目1335项,总投资21.1亿元,引进新品种3820个,推广新技术1276项,培训农民398万人次,大力推进生猪、薯类、泡菜、茶叶、蚕桑、柑橘等六大科技创业链项目,项目的实施让近15万农民在家乡实现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40多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500元。针对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所需,派出科技特派团,加快形成了以成都、眉山、南充、宜宾、内江等地为核心的四川泡菜产业集群。四川泡菜占全国份额的50%以上,2010年总产值突破了120亿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还举办了“中韩现代泡菜产业发展科技论坛”,助推四川泡菜产业步入国际化快车道。

3.农业科技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打造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上具有样板意义的示范区,有效发挥创新科技、推广技术、发展产业的作用,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集成应用,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以四川为例,目前全省已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3个。2010年,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立核心区74万亩、示范区196万亩、辐射区1400多万亩,示范片园区分别占86%、85%和69%;示范推广新品种1428个、新技术732项、新模式251项;开发新产品492个,建立农民专合组织或专业技术协会1300多个,培训农民133.8万人次;各级财政投入28.59亿元,实现产值272亿元、税金6.5亿元。

4.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主要是农户自建的解决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品种改良、技术普及等问题的专门组织。这些专合组织、专业协会通过提供种苗、技术、信息服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确保了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的需要。以四川为例,2010年全省共有农民专业技术协会424个,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小农户科技园

小农户科技园通过土地经营机制创新、农民联户经营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实现农业技术与农户的对接。2008年,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在古力半忽洞村开始探索小农户科技园模式。目前,全县已建设小农户科技园220个,政府投入资金215万元,全部用于小农户科技园农户的补贴。〔3〕小农户科技园通过农户联户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产品品质、单产和种养效益,带动周边农户学科技、用科技,增强农业推广实效。

三、农业推广服务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推广不同模式在具体推广的不同环节中各有侧重,都具有较好的模式理念,在推广实践中也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从农业推广主体不同模式中主导力量的不同来看,现有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农民主导型两类。其中农业专家大院、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园区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合组织)、小农户科技园模式属于农民主导型模式。具体分析,不同的模式有各有优劣。

1.农业专家大院

其优势是为农业技术专家提供了长期从事某一或几个产业技术推广的平台,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得到可以确保实效的足够时间,同时大院的专家也可以像农村诊所一样为农民群众提供庄稼医院式的服务。但农业专家大院的承载量有限,专家大院的专家相对固定,与农民产业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对接不够。

2.农业科技特派员

其优势是方便、灵活、快捷,农业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服务既可以有专家大院等作为依托载体,也可以由技术人员直接进村入户、深入产业基地服务,也便于政府派出各级农技部门的技术力量。但农业科技特派员比较分散,服务时间随意性比较强,对政府部门农业技术人员的服务考核机制难以建立,影响农业推广质量。

3.农业科技园区

其优势是示范作用明显,园区通过优良品种的采用、实用技术的应用以及园区生产者技术培训实践等,使农民亲眼目睹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农民使用新品种、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但园区建设成本较高,受农业的市场、自然风险双重制约,园区试验成败的风险被放大。

4.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其优势是充分体现了农民的自主性,技术推广与产业发展结合紧密,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往往是从产业发展所需出发,农民参与度高,推广助力小、效果好。但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以及专业合作社、专合组织中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的技术力量介入不够,农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5.小农户科技园

其优势是通过农户自己的联户示范,刺激农民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等,把科技推广的阵地摆在农民自己的试验田里,拉近与农民的距离,让农民更直接、更接近、更更易于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但小农户科技园比较分散,个体数目也较多,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工作量很大。这种模式是一种局部地区正在探索的模式,尚未大面积推开,其有效性有待实践检验。

四、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实践分析

篇(6)

建立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休系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础,这支队伍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辽宁省旅顺口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现已形成了区、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以旅顺口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建立了旅顺农业科技网站,为农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市场销售与开发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农业飞20”服务站,为全区农民提供快速、准确的技术服务;建立农产品安全监测和检测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建立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建立跨世纪农民科技培训中心,提高全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科技服务网络的建立,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服务组织

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创办和领办以专家为主体的各类科技服务组织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技术户达1500户建成苗木繁育基地生物有机肥厂和气调库,常年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定期授课,全年培训会员5万人次,为订单农户免费提供讲课人员课时费用和技术资料费用在3万元以上,免费提供生物有机肥和果袋!00多万元,实行“十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统一管理标准、统一药肥、统一技术操作、统一质量、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储藏、统一销售,实现了一条龙的服务,带动!万户农户,使农民增收上千万元,带动了果业和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推进龙头企业科技服务中心建设

通过国家、省、市三级重点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的咨询等服务。大连福龙果品有限公司建成2万亩标准生产示范园,公司实行订单生产,成立专业技术协会,订单农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全市农副产品深加工,形成多条集科研、种养、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一方农民致富。

大连瑞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盐碱地栽桑养蚕,采取“公司+农户+科技”的形式实施订单农业,带动农民致富。公司为了更好地发展新兴的高效种养殖产业,成立了盐碱地科技开发产业中心,现有工程技术人员近50人,设有科研、开发、培训、营销等部门,使栽桑养蚕有了技术保证。公司引进了“丰弛抗碱!号”新品种,新建年产3000万株抗盐碱育苗基地、年烘干能力300万公斤的蚕茧烘干厂、桑树木片药材加工厂,解决近2000人就业,带动1.3万户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养蚕农户收入1600万元,人均收入提高800元。

大连璋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设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与省、市多技术大专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加大科研力度,不断提高水产品的育苗、养殖和底播技术,引进新品种进行研究,公司曾多次荣获各级星火和科技进步奖。公司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指导农户科学

生产,为农户提供高质量的苗种和新的养殖技术,农户年均收入达20000元以上,公司创造的税收占全县的40%。

规范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

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的支持和规范,使其更加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农村经济市场化和专业化的需要,提高农业和农村产业服务水平,在确立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法律地位、规范其服务功能等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党和国家政策的要求予以引导发展。

大连领富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专业技术协会的形式,运用科技组织和科技手段,有效地将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产业链。通过科技培训、科技服务、良种推广,建立无公害饲料生产基地、科技生产资料超市、化验检测中心和科技经济信息服务中心。建立30个科技超市,以窗口式与农民对接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畜牧业生产战线长、群体大、范围广、生产水平落后及经济效益低的现实问题。为大连地区的养殖大户提供了优质的一条龙服务,每年可降低成本!50万元,生产“绿色”商品猪30万头,为农民增收1200万元。

建设农业科技孵化器

为提高农村区域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水产、水果、蔬菜、畜牧、花卉等主要农产品集聚产业的整体发展,我们筹建了大连市农业科技孵化中心,支持开展成果转化、标准研究与应用、技术评估和咨询、农民培训等服务,为形成市场化、社会化的农村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提供示范。

篇(7)

目前泾川县共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5个,人会会员12860人,带动农户2.95万户。其组织形式有:①由科技能人牵头,技术部门协调支持,以科技服务为重点的技术服务型合作组织,即“专业协会+农户”的模式;②依托果、畜、草、菜四大支柱产业,以农户分散生产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的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即“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③围绕特色产业开发,以建办基地、规模生产为主的产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即“基地+市场+农户”的模式;④由信息灵、经销经验丰富的经纪人和运销大户牵头,以开发市场,购销增值为主的流通服务型合作组织,即“市场十经纪人+农户”的模式。按经营类型划分:技术服务型107个,占40%,流通服务型40个,占15%,生产销售型54个,占20%,农工商一体型26个,占10%,其它38个,占15%。泾川县共种植优质蔬菜6.15万亩,培育养殖专业户6541户,建办公司(企业)31个,科技培训3.5万人(次),会员获利258万元,人均达到199元。

二、取得的成效

(一)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丰台乡王小刚联合果品产业大户和经销大户组建了“泾丰果行”,并注册成立了“丰台乡果树专业技术研究会”,建成年处理果品6400多吨的果品打蜡生产线1条,新建自然抽风果库7孔,开办果袋、果箱经营门店6处,年向外推销果晶1200多吨。荔堡镇铁皮加工协会共发展会员130多名,协会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带领会员依靠铁皮加工人均实现增收1400元。党原乡丁寨村紧紧围绕畜牧产业开发,组建了养猪协会,饲养生猪5.4口,户均饲养92口,人均饲养22口,年组织销售生猪1.5万口以上,会员人均获益2290元。

(二)提升了农业组织化程度。飞云、丰台、高平、王村等乡镇果品专业技术协会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员大会,为广大会员开展技术指导,提供销售信息,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各类服务。丰台乡果树协会聘请陕西、山东等省外专家教授现场授课,共举办技术培训班7期,培训会员1400多人次。党原、红河、荔堡等乡镇围绕畜牧产业开发,聘请甘农大教授给群众讲授科学养牛、冻配改良、饲草青贮等知识,提高了养牛业的科技含量。县果树专业技术研究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开展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等技术培训,组织技术骨干进行交流,指导会员向科技要效益、靠科技争市场。

(三)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党原乡丁寨村86%的农户加入了养猪协会,协会会员人均纯收入达到2988元,高出泾川县人均纯收入1050元。飞云、窑店等乡镇果树协会积极牵头与陕西、广东等地客商签订果晶订单,打开了农产品销路,增加了农民收入。飞云乡果树协会还与镇原等地客商签订辣椒等蔬菜订单,会员亩均果菜间作纯收入1300多元。党原乡养猪协会为了打开生猪销路,在四川、重庆、河南、浙江等地设立直销窗口,会员年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四)促进了农业经济板块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盘活了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泾川县初步形成了“基地+协会+农产+公司”的板块模式和产、加、销一体化网络,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培养了农民市场意识。

(五)加快了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泾川县先后创建了“果树医院”、“庄稼医院”、畜牧改良点等便民服务组织,为广大群众赊销农药、农膜:肥料、果袋、兽药、饲料等农资,解决了部分会员发展优势产业的资金困难;大力推广科学饲养、冻配改良、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等实用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

三、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一是规范化程度低,运行机制不健全。目前泾川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绝大部分规模很小,人会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时疏时密,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发展的思想。

二是信誉度差,经营行为不规范。多数合作组织从业人员和会员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和市场观念淡薄。

三是运作不够规范,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个别组织没有形成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作机制,依赖思想严重,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二)今后的对策

一要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各级组织都要充分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扶持和引导,积极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进典型,总结推广经验,以点带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二要健全机制,加快发展。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分工协作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等各项制度,因地制宜,采取多形式加快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

三要诚信经营、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会员的法律观念和诚信意识,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政策规定运行,树立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良好形象。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08-02

一、农技协产生的背景

1978年解体后,农民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从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增产中摆脱了贫困的局面,解决了温饱以后,主要是寻求致富的新门路。农民渴求适应市场要求的新技术、新品种上、新工艺的经济信息,也要求建立农技组织,这样,就使具有市场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使农民与市场相联接的中介性农民的自发组织――农技协应运而生。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民希望的农技协组织形式是:由从事专业生产和经营的劳动者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个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并在法律上有明确社会地位的,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产前统一规划,产中统一服务,产后帮助销售的技术经济联合组织。通过该组织,解决一家一户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并使专业化生产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

高级阶段的农技协应发展成为一个是以科技为先导的农业行业协会,在坚持科技兴农的前提下,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同时,不断打造延伸产业链,使农产品提高附加值;不断提高产业化程度,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做出贡献。

三、 农技协在新时期中的作用

(一)农技协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是符合农民利益需要的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

1.农技协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效益比较低与农民增加收入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的欲望由解决温饱转为致富,产生了强烈的科技需求和服务需求。农技协是在维护农户家庭经营制度不变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解决现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和发展道路,它帮助党委和政府解决了农村急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架起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2.农技协是符合农民利益需要的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农技协组织在我国的涌现,是在基础上,顺应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深化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农民专业组织。它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解决了专业经营农户联合起来进入市场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它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组织载体,有利于农户在生产经营中获取更大的规模效益。

(二)农技协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一种好形式

1.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技协通过能人的带动,在市场与农户之间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自觉地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保证产量稳定,供需平衡的条件下,突出量和效益。广大农民通过农技协逐步步入大市场,进入大流通,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增加农民收入。

2.农技协推动农户规模经营的形成。农户家庭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和基础,要发展产业化,必须保证适度规模的农产品原料供应和批量生产。随着农村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过渡,农户有开展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实现增收的愿望和要求,而农技的优势就能够加速农户规模经营的进程,实现农户规模经营的形成。

3..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农技协是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一种利益共同体,利用其机制灵活的优势,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协会为其成员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从一定程度上补充或替代了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4.发展了民间科技组织,促进了科技兴农。农技协以专业技术服务为载体成立,它们上联各级协会、学会、科研所、大专院校、下联广大农户。因其提供的技术服务使农民得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受到了广大农民的青睐,成为科技兴农的骨干,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某些专业协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出现职能的分化。有的专门成立了研究所、咨询站、技术服务站之类的科技机构。

5.农技协架起了联结农民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桥梁。 随着农村社会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户产品的商品率越来越高,千农万户的分散经营和小生产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衔接起来。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获得应有的效益。而农技协不仅发挥了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的中介作用,还发挥了民主管理和群体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有利地位,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

(三)农技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农技协是继农村第二轮承包以后,在农民中自发形成的合作组织,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创新,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广大农村和农民迫切需求学科技、懂科技、用科技的真实反映。

1.农技协在政治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协会类型基本分为技术协作型、技术服务型、技术经济实体型。无论何种形式,却离不开技术二字,协会的成立和发展是以引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目的,无缘将吸引一大批农民。有的协会会员几百人到上千人直到近万人,并发展为跨县、区的协会的最好的例证,这些会员完全相信协会为他们提供的各类服务,并积极为协会工作,具有较强的(下转110页)(上接108页)凝聚力和向心力。

2.协会的发展是新形势下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协会可用其技术、信息网络优势,利用其对市场状况的分析和对会员的有效管理,在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上提供优势,由于协会在运作过程中不断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从而解放一部分劳动力,协会随即可以运用这些富余人员发展二、三产业,开展相应服务,如农副产品的运输、加工、市场调查、风险管理、技术咨询等,这既能开辟新的生产路径,也可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四)农技协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积极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必将做好四大产业: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基地、市场。

1.有助于形成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针对某一个农产品,将其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列,围绕该农产品相关部门及其活动就成了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地区搞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不宜多,而在于专,尤其是要注重名、优、新、特、稀产品的开展。农技协往往针对某一农产品进行技术交流和服务,其技术的专业针对性很强、卓有成效的专业技术服务的结果就是该农产品专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和产量增长,这就为形成主导产业奠定了基础。

2.有助于形成农产品原料商品基地。农产品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依托。没有农产品原料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成了无水之源,目前,任何企业或合作社想自己办成一个车间式的农产品原料的商品生产基地,在用地政策上、资金上、管理上都会困难重重。因此,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旨来说,就是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使分散的农户生产聚合而成农产品原料的商品生产基地。农技协的群众基础是当地或某一区域范围的专业化生产农户。农技协通过技术服务这个纽带把分散的农户连接起来,生产的技术层次提高,产品质量有保证上,数量不断增长,从而形成农产品原料的生产基地。

篇(9)

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近年来,重庆市万州区科协积极在乡镇开展科普项目扶持,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万州区科协以抓农村科普示范为突破口,通过创建科普示镇(乡)、村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实施“科普惠农兴村”项目,推动农村科普工作为农民致富增收服务。区科协推进“科普惠农兴村”项目,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效果明显。该项目通过引导农民自发、自愿创办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实践“协会+农户+基地+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区科协的努力争取下,先后有7个农技协荣获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奖补资金总额达140万。通过“科普惠农兴村”项目资金的大力扶持,各协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积极盘强协会产品:如白羊柠檬协会注册了白羊坪商标、采取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分级包装、统一使用商标、统一销售的办法为会员服务。分水石碾李子协会注册了广洞岩商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并制定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已成为当地农户致富增收的领头羊。

同时,区级学会也各显神通,通过联系主管部门,争取科技项目,对应乡镇,开展科技智力帮扶支持。万州区水利学会积极争取,从重庆市水利局引入项目资金,持续在几个重要水产养殖地(新田、大周、高峰)开展长江珍稀鱼类繁殖项目科技服务活动,全面推广鱼种生态养殖技术、优化育苗技术、水质环境控制技术、生态饲料配制技术,并对当地水产养殖大户和水产公司开展技术咨询,解答渔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区土壤学会利用市农委“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化项目”,在分水、李河、龙沙和白羊等10个镇设置“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化服务平台——触摸屏”点,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化服务,将测土配方施肥从“测土”转入到提供“配方”,帮助农民“选肥、配肥”,为广大农民查询农作物选肥、配肥提供方便,发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高效和环保”的效益。区农学会在熊家镇和太龙镇分别开设了枇杷、红桔特色项目技术培训班,在白羊镇举办特色水果项目柠檬种植培训,由区农学会的专家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手把手地技术操作培训和实地指导。此外,区农学会还利用国家农业部的项目资金,在高粱镇金菜篮无公害蔬菜科普基地设立了科技监测点。据悉,区农学会今年试点启动的田间科技讲坛培训项目,在金菜篮无公害蔬菜科普基地直接培训100名农民学员,通过学员带动,实现了传导式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学员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目前,在万州科协系统的组织引导下,各类农村科普项目正深入实施中,这些项目着眼于提高农户生产技能的提高,并直接为农家致富增收提供智力支持,因而深受群众欢迎。(姚世衡 编辑:渝科?责任编辑:武丹)

(来源:重庆市科协供稿)

篇(10)

结合秀山县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和各种政策,大力发展果蔬、中药材、茶叶、土鸡等产业,按照科普示范基地的条件,相继成立了钟灵茶叶、鼎元茶叶、鲁渝秀山土鸡、平阳盖万亩金银花、石堤柑橘、洪安脐橙、信祥高端猕猴桃、石耶大蒜、秀莲高淀粉红薯、高产生姜等13个科普示范基地,通过科普示范基地的带动,秀山县金银花的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猕猴桃种植2.7万亩,茶叶达到6.5万亩,高淀粉红薯2万亩,水果3万亩,生姜达到1万亩,大蒜5 000亩,秀山土鸡出栏800万只。仅茶叶一项,在钟灵茶叶科普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全县茶叶产地基地规模居重庆市第一,覆盖农户1.5万户,今年已经投产面积为1.5万亩,产鲜茶4 200吨,实现茶农收入6 300万元,户均收入4 200元,增幅达95%。

农技协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上一篇: 办税服务厅工作总结 下一篇: 金融法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