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4 19:30: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学习生活经验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商科类中职数学一向是最重要而又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科目,因为初中毕业选择就读商科类的学生多是由于讨厌数学或是数学程度差,抱有逃避数学科目的心态。近几年,我们一直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态度、目的动机、意志品质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做跟踪式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商科类专业一年级新生,在调查中反映出有63%的学生,他们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理解不充分,一知半解;占比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意识到学好数学是提高自身数学素质的需要;7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好数学对其它的科目有帮助,但由于数学课程本身具有连贯性、抽象性,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掌握数学感到束手无策,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教材涉及到的抽象内容不感兴趣,遇到学习困难不愿意去攻克它。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喜欢数学的学生,有相当比例的认为数学难学枯燥,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数学教师缺乏相关专业、职业知识,短期内难以适应不同专业职业模块数学教学的需要,同时教师授课模式单一,语言平淡,不能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难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学生自身基础知识薄弱,造成新旧知识难于衔接,认知过程的思维受阻,课堂知识无法内化,做作业只能敷衍了事,甚至养成抄袭作业的恶习。我们通过分析得到结论:
(1)对这类学生依他们现在的学习水平,按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授课,这些学生拿到数学学分是很困难的,以致于影响到他们领取毕业证。
(2)对他们所学的专业来说,又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专业学习服务,才能保证他们专业技能的顺利掌握。
(3)对于他们以后的就业来说,离不开数学知识的支持,只有具备一定专业数学知识,才能立足于他们将来的工作岗位。
3、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研究的目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服务商科专业,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增强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读,结合现行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商科各专业人才培养对数学课程需求定位来制定商科中职数学的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训模块课程目标实施方案。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进岗位实践”为出发点,制定商科类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训模块的设计。
(2)在课改理念指引下,通过探讨适合商科类中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促使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不断反思,在日常教学中能自觉贯彻课改的教学理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水平。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死板,毫无生机,学生厌学的局面。
4、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主要用于课堂教学环节;文献法:主要用于资料查新;调查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中收集反馈信息;经验总结法:用于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研究过程:
(1)调查研究学生学习数学效果,确定基础模块设计。
(2)设计学生调查问卷表,就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点在专业课中的需要程度进行调研,以取得第一手资料,为课程整合及确定课程内容提供参考,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程度适宜。
(3)开展教学调查,改革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理论的整合,研究数学知识在专业课中的渗透以及运用。请专家引领,理论学习,完善研究内容以及方案,深化研究进程。
(4)着力开展商科数学教育教学培训,积极拓展教师商业专业知识课程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教师商科专业信息素养,增强其教师教学能力。
5、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1)商科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的身边实例为切入点,引领出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再让数学知识服务于专业、服务于生活实际问题。为数学知识注入了生活的气息,少了很多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多了通俗易懂的实用性。希望通过实训模块的设计,让学生体验、领悟及欣赏数学在他们自己生活和将来工作中的意义和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中国幼教改革经验成果的集中反映,其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特别是生活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我们战斗在幼教第一线的教师指明了幼儿教育的方向。
陶行知提出了普及中国的幼稚教育这一发展目标,为当时幼稚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教育内容上,他强调幼儿身心协调发展,以及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和源泉,教育是生活的引导,生活与教育是一体的,社会即是最好的学校,学校应该以社会生活为教学内容,培养具有现代国民精神的人。他尤其注重教育的创造性,提出“创造的教育”,希望尊重孩子的创造力,以科学和试验解放中国人的大脑和手脚;主张以行优先、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推动理论的发展。陶行知的教育价值观以“教学做合一”为践行理路,突出强调了“教学做”于教师为一体,“教学做”于学生为一体,“教学做”于人生为一体,对人自身的价值、对人的社会性要求、对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都表达了较高期待,符合陶行知对现代国民精神的定位,对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极大启迪。因此,切实贯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将生活教育与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相结合,会使科学活动更加科学、有趣和可操作。
一、抓住幼儿兴趣,让幼儿科学活动内容生活化
新《纲要》中提出“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首先,它指出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要生活化。孩子总是对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手摸到的生活周围事物感到无比好奇。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孩子已具备了哪些方面的生活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学会观察孩子,并且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所在,而不能无视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视野,盲目地以教师为主,选择教师感兴趣的科学教学内容。
如果带班时,忽然一个孩子兴奋地喊道“下雪了,下雪了”,这时所有孩子都伸长了脑袋睁大了眼睛,脸上闪着喜悦的光芒。一个小朋友大声问老师:“老师你知道雪是从哪儿来的吗?”你会怎么做呢?是随便敷衍几句让孩子不要走神继续正在组织的活动吗?在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们很容易被身边新奇的事物吸引注意力,这时候,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睛,老师应该随机应变,既然孩子们喜欢,何不带他们认识雪呢?孩子们对下雪感兴趣,有探索周围自然现象的愿望,教师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绝不能把孩子们困在教室中,甚至抹杀他们探究周围生活的愿望。时刻关注孩子的兴趣,选择他们喜爱的科学活动内容,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二、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孩子是一个个能动的主体,本身就具有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特别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他们对周围事物很好奇,总想看看摸摸、敲敲打打,甚至拼拼拆拆。在工作中我发现,孩子主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去探索的效果比教师的说教式和灌输式要强许多,这是因为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科学探索奠定了基础,孩子的原有生活经验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新《纲要》中提出:“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内部及各领域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主题活动无疑是体现课程内容整合的一种幼儿园活动形式。我在选择科学主题活动内容时,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取材。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孩子们都在安静地吃饼干,南南不小心把杯子里的水泼到了桌子上,她着急地喊:“老师快拿抹布来擦。”我擦完后问大家:“除了用抹布,还可以用什么来擦?”“可以用纸。”“还可以用吸管吸。”孩子们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我并没有立即对孩子们的回答作出评价,而是请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讨论。第二天,我准备许多材料,有棉布、海绵、手纸,还有针筒、吸管,甚至有积木、磁铁、玻璃球……我还准备了一大盆水和几个空盆,接下来,我请孩子们用这些材料给水搬家。孩子们非常开心,试了所有材料,最后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布、纸吸水性比较大,玻璃、塑料几乎不吸水。我趁热打铁问:“那吸管和针筒是玻璃和塑料制作的,为什么它们吸水呢?”孩子们说不清楚了,我请他们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查阅了书籍,上网下载图片,并将得出的结论和资料带到幼儿园,我们一起不布置了活动室,整个活动孩子们始终处于主动的位置。
新《纲要》中指出:“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兴趣所在,增加孩子探究的生活内容,这是促进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关键。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学习空间
新《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它充分肯定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食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我们在科学活动中要利用各种资源,不断丰富孩子们生活学习的环境。
教师可从地区特点入手,因为本园地处郊区,周围农田较多,老师就带孩子们来到田野,记录各种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植物种类的繁多,不同的根和叶,不同的茎、花和果实,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不同的土质、阳光和温度条件,不同的水分情况……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动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求植物的热情,关爱和呵护植物的情感和能力。我们还定期带孩子参观周围的社区资源,茶场、洗涤剂场、奶牛场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足迹。通过与周围环境、动植物、大自然的直接接触和探究活动,孩子们感受到人与环境及动植物、社区之间的依存关系,更加热爱自然、社会和生命。
生活理念包含许多教育真谛,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把握生活、重视生活,真正把新《纲要》中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实际教育工作中,是每一位幼儿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促进孩子富有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
四、教师加强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陶行知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论述了一整套科学教育实施的理论与方法,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用而鲜活的经验与方法。陶行知让科学走下圣殿,开创科学教育的新领域,把幼儿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起始阶段,并进行了长期的教育探索和实践。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应从小开始,从幼儿期开始,有了“科学的小孩子”,自然产生“科学的中国”。不论从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还是从幼儿个体成长的历程看,幼儿科学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陶行知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独到的见解,其中包括科学兴趣和科学应用力与创造力培养、科学知识经验获得、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熏陶等较全面的培养目标;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实际,从儿童身边就近取材,课程内容应全面,应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是让幼儿手脑并用,运用多种感官,玩科学的把戏和做科学的小实验。
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并对教师提出具体要求。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科学教育特别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加速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表现在:对幼儿科学教育意义的重新认识;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对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和方法重新审视;对幼儿科学教育师资素质的重新考察。他除了创办幼稚师范学校外,还采用“艺友制”的方法培养幼儿师资,为当时幼儿师资培养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因此,教师队伍应加强学习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将生活教育与科学教育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切实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素菊.陶行知“六大解放”对幼儿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M].学前课程研究.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3]钟晓舒.“做中学”与中国当代幼儿科学教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王华.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27-01
学生数学经验积累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获得直接数学经验。对学生学习进行多元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经验总结,并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活动和数学训练,拓展学生数学经验维度,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促使学生形成完整数学经验体系。
一、自主探究,获得直接经验
新课改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学生会在阅读文本、合作探究、实际操作、质疑解疑等环节,对数理展开多重探究学习,并形成最为直观的数学经验。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中进行数学实践,需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中形成丰富思维经验认知,从实践和创新思维中获得多元经验积累。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师让学生准备了纸飞机、圆盘、指针,在认识“平移”时,教师让学生先看教材例1图,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运动的画面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明确了这些运动都是沿着直线的运动。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习道具,进行平移展示。学生手握纸飞机、课本、文具盒等进行“平移”。教师让学生继续阅读文本,并根据已经准备的圆盘、指针制作转盘。学生制作完成后,进行旋转操作。教师提问:指针是一种什么运动?指针围绕哪一点旋转的?从指针旋转中你明白什么道理?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和实际操作实践,很快就获得数学经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根据教师提示引导自行进行实践活动,从中获得了直观数学经验。这些数学经验反过来指导学生学习,自然形成良性循环。
二、引导内化,总结数学经验
小学生的数学认知有自身规律,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认知出发,让数学活动中形成的数学经验能够获得成功验证。学生数学经验和教师数学经验有较大差异。学生大多对数学经验进行直观解读,经验品质较为肤浅;而教师的数学经验则是对多元数学因素进行综合关联,形成普遍意义上的数理方法、感知、经验,给学生以多元数学引导。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经验进行融合、优化、升级,让学生数学经验能够实现内化,将感性认知升级为理性认知。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独立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找出数学经验背后理性抽象的数学规律,让学生获得实用性更强的数学概念认知。
在学习《运算律》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例题解析,然后针对加法交换律设计问题:“既然大家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的’,那咱们是不是可以用汉字、图形、字母来写成等式呢?”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规律,自然很顺利地完成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达、字母表达。教师让学生对比文字表达和字母表达的优劣,学生自然选择字母表达方式。教师让学生利用字母交换律公式,将一些数字代入进行反复验证,最后形成数学经验储存起来。教师让学生找到数学经验探析、运用技巧,并通过实践操作完成验证,其经验自然成为学生数学能力。
三、迁移能力,拓展多元经验
所谓能力迁移,是指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在对数学概念认知基础上,利用实践活动进行验证获得的数学认知和能力。小学生的数学认知过于狭隘,教师要巧妙设计数学教学活动和数学课堂训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知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和数学认知的充分融合,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展开多重探索,要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将数学经验用于实际生活,在对数学经验进行验证的同时,建立完善数学经验体系。
在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教学“角”时,从一个点引出一条线段,再引出一条线段。教师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叫什么呢?学生回答:这是角。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后,对角的概念进行识记。教师让学生对角进行抽拉操作,找到角抽拉能够呈现角大小的规律。最后教师设计课堂训练,学生在数学训练中形成数学概念认知。教师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找到数理变化规律,并形成数学经验体系,对学生数学学习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新课标对学生数学能力培养有明确规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策略。小学生数学经验积累不足,教师要设计更多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实践积累,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嘴等各种感知手段建立经验积累体系。
一、前言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有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学生每天多会拿出很多的时间来上网,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还会去通宵上网。伴随着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依赖性的不断加强,他们会在网络当中游戏、学习、交友以及打发时间等,因此就会在无形当中接触到很多鱼龙混杂的信息,继而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模式、思想观念带来较大的影响。基于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是所有高校教育者都需要去认真思考的一项问题。
二、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基本特点
(一)时代认知感较强,责任意识不高
互联网是一个涵盖了海量信息的高科技传播平台,在信息时代中,大学生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者,同时还是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有针对性的选择信息,在不必受到空间与时间束缚的条件下,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发表自己言论的机会与更大的表现空间。
然而,虽然大学生本身具有着较强的创新意识,并且也非常擅长接受一些新型的知识与技能,但仍然有一大部分的大学生会将学习的作用局限于“赚钱”和“找工作”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二)权利参与意识较强,辨别能力较弱
信息时代中的大学生群体具有着思想活跃且执行力强的特点,他们本身的参与意识超强,所以就会更加渴望得到其他人的重视、信任以及理解,大学生会对民主式管理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基于此,大学生群体往往是各大贴吧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常客”,再加上网络中的交流不必要进行实名认证,因此大学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顾虑,随心所欲的交流情感、表达观念。然而,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并且社会阅历也较浅,因此在网络环境中会表达出很多比较片面且过激的言论,在得不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很容易收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
三、增强信息时代中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途径
(一)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信息时代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就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完善思政教育的网络平台,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为大学生推送更多高质量的网络信息。
首先,设置符合大学生喜好的网络主页,增强思政教育实质。高校管理者要结合自身的思政教育现状来加强对校内网站的内容建设,提高网站内容的知识性、丰富性、趣味性以及内涵性。同时从横向、纵向这两个方面着手来调整校内网站中的内容,通过此种方式来激发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投放到思想政治的教育活动中;其次,高校管理者要重视对网络信息平台的主题设计,通过丰富教育资源来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其中包括党部建设、学习研究、助学爱学、活动宣传以及就业指导等多个板块。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管理者应当不断的吸收并学习其他网站的设计方法,建立起同校外交流的链接与平台,确保高校师生可以在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网络学习的同时实现有效沟通,以此来促进思政教育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二)建设师生互动平台,强化沟通效果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政网络教育平台仅被用于信息,基本不支持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基于此,高校管理者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改进:首先,进一步拓展线上交流渠道。高校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开放多个有关于思政教育的主题论坛,同时还要开通校内网站的留言功能,让学生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解答;其次,积极促进师生之间的线下沟通。高校管理者要督促教育者经常性的深入到学生身边来与之进行谈话,采用座谈会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思想动向以及生活困难,通过这些反馈信息来不断的完善网络思政教育的模式与内容;最后,高校管理者还要虚心接受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根本上杜绝人云亦云式的教育方法,努力实施因材施教,从根本上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三)将优良传统的集成与创新改革相结合,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毋容置疑的是,信息时代的最大特点即为创新,尤其是对于代表着国家青年群体的大学生来说,更加需要从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处来着手创新,以此来发挥出网络思政教育的时效性。高校管理者要贴近学生,切实的了解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着眼于校园与社会现实,充分的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所拥有的服务性、娱乐性以及时代性特征。除此之外,高校中的教育者也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服务功能,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减少学习压力,掌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节奏,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将互联网技术作为补充思政教育模式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中,如何为高校思政教育插上一对“网络翅膀”,让学生借此力量来尽情的翱翔,是所有高校教育者都应当去认真思考的一项新课题。相信在不久的⒗矗在诸如云服务、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等高科技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平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建构――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例[J].新闻知识,2014,(04).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去运用知识,这是我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原因以及用途,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初中物理学是初中学习中的一向重头戏,初中物理学学习的好坏与否会对初中生的高考成绩产生较大影响。初中物理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抽象性强,对于学生来讲理解起来难度相对较大,但是如果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兴趣,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掌握学习物理学的技巧与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物理力学的学习效率及学习效果。创设出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使用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具有知识性的现实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这值得每位物理教师深思。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种物理情境的创设方法。
本文将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探讨,致力于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这门的学习兴趣,让初中物理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去学习。
一、物理学史上经典的实验
知识来源于生活,物理知识更是运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颁发的新课标教材也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或已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引导出物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众为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学史上涌现了无数的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猿植恍傅目蒲?探索精神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1.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试验
在16世纪末之前,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两个相同体积的物体同时下落,质量重的会下落的更快的观点被大多数人所坚信不疑,而伽利略就是那极少的掌握真理的人。在16世纪末的一天,任职于比萨大学数学系的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同时抛下两个外形一样质量不一的球体,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两个球体居然同时落地。伽利略用他不断探索的精神,勇敢的去质疑前人的理论观点,用亲身实验的方法去追求真理。
2.伽利略的加速度试验
伟大的伽利略有很多伟大的物体移动研究。伟大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曾预言球滚动的时候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球体滚动几倍路程,就用了几倍时间。于是在16世纪末的有一天,他做了一个长度达6米多,宽度达3米多的光滑直木板槽。然后再把这个木板槽倾斜固定,让铜球从木槽顶端沿斜面滑下。然后测量铜球每次下滑的时间和距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伽利略却证明铜球滚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例,在两倍的时间里,铜球相对于一倍时间滚动4倍的距离。因此伽利略证明了存在重力加速度。人类社会发展几百万年,重力加速无时不刻的在影响我们的社会发展,我们在不断地通过物理实验来认知我们的社会发展,不断地在社会发展中寻找物理学的真理,让物理学更好更广泛的运用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来,这就是我们通过物理学的研究来认识这个世界的真谛。
二、初中物理实验与学生学习研究
1.初中物理实验的意义
自从《普通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行以来,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改革正式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普通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是根据多年教育经验总结,针对之前教育教材不足做出了本质上的调整。《普通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致力于打造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体系和文化。不仅仅是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在于培养学生乐于去学习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学的理论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来去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说明一切。物理学不断的在发展,也推动着我们社会飞速的发展,在航天科技,军事方面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物理学在培养人们新的精神面貌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在我国初中院校已经进展的如火如荼,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但是从整体发展的布局而言,还是在方方面面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2.初中物理实验与学生学习研究的联系
一、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有效的数学教学是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猜想,再经过自己的验证,不断产生探究的欲望,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的动手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那如何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操作活动场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有效学习,是数学教学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符合孩子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低年级小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特别是低段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动手实践”是儿童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所谓“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一定的学习经验,从而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领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此提高学生的素质。
小学数学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更注重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内容。新课标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用摆小棒、分图片来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用搭积木、剪贴等方式,理解立体图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另外还有收集数据、进行摸球游戏等。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动手实践作为对传统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已被一线教师越来越广泛地在课堂教学之中所采用,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动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大胆实践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课,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思维,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建构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二)现状分析
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已成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师首选的教学手段。但在实践操作中,多数教师们都想到要动手操作,要有很多的教具和学具,要有现成的课程资源。而大部分小学都很难找到和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学用具及可以借鉴学习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相关材料或者光盘。由于老师和学生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体验少、感受少,因此解决问题时缺乏方法;加上师生的互动面窄,很多教师面对实践活动课一筹莫展,于是就上成某单元的小结课、练习课或复习课。从1―6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自于现实生活,是其他三个知识领域的延伸,并通过活动进行拓展。但有些内容离学生的实际有差距。如六年级上册的《合理存款》,农村孩子对储蓄存款不熟悉,更别提国债利息等。对于四下的《小小营养师》,学生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教学只能成为看图学习。
小学生刚开始面临问题时,并不知道选择何种解题策略,即使想“动手实践”也常苦于不知道怎么做;而且做也不是万能的,做的结果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假象,产生偏差。因此,我们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就注重有意识地结合具体内容,教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方法,从他们经验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并经常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时刻关注学生“实践”的过程,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及时认清实践中出现的假象,校正出现的误差,从而少走弯路解决问题。随着动手经验的积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发展,他们应该也完全可以主动运用类比、推理等策略解决问题,以提高问题解决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基于以上的想法,低段数学课题组成员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进行了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实验研究,试图以教研组为载体,构建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实践学习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每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发挥真正的有效性。
(三)发展趋势
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动手实践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它是目前课堂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相关概念界定
“动手实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自己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泛指制作学具、感知体验(看、摸、拉、摆、分等)、实物测量、画统计图统计表、设计游戏等。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主要特点及创新点
预期目标:
(一)探索“动手实践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1.通过翻阅书籍、查阅网上信息等收集有关“动手实践”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进行集体学习。
2.选择适合“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集体备课,推选教师上公开课,讨论怎样的动手操作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全体教师观看课堂实录,进行课后调查,再次证实动手操作是否真正发挥作用;
4.对不同的课型: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概率、综合实践进行研究,概括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教师尽量使用身边的操作工具,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培养敏锐地收集“动手实践”所需的工具;
2.注意培养操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眼到,脑到,嘴到;小组合作要先独立思考,再分工合作,最后评价、小结。
特点及创新点:
1.本文是经过调查、实验及实际案例分析对比后撰写的,力图从理论到具体操作等多方面展示动手实践的不足及有效性,从存在动手实践,无效动手实践,有效动手实践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
2.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开拓了原有关动手实践相关措施,根据新课标理念下在小学地段设计有效地动手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包括实践内容;
3.所涉及的动手实践活动分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方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研究还比较粗浅,在理论方面还有待于加强。本人只能根据现状提出自己一些建设性建议,本设计由于尚未真正进行实验,提出的设计难免存在问题,期待能在实验中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活动教学理论。活动教学理论十分强调: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动脑、讨论、试验,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让每位学生在愉快的实践体验中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儿童通过画、折、剪、摆等动手的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观感受,再经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能力。
3.心理学理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要经过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讲,这也是一个从物化到内化的过程,动手操作是一种外部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特殊性在于操作活动能引起学生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借助于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
五、课题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而每个主体又都有活生生的个性。没有无主体的个性,主体是个性的承担者;也没有无个性的主体,个性是主体的表现物。
2.现实性原则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尽可能把课堂中老师要提出的问题或要给出的概念等变得可以操作,为学生提供解决数学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有趣的材料,通过动手实践、填表、讨论、发现等方式达到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的目的。
3.合作互原则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实践活动时,要有合作互补、共同制作、互助操作的意识和行为,养成合作共事的习惯和集体荣誉感。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调查实验法。应用调查实验法来研究“动手实践”教学方法的开展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量来反映。
2.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如何开展“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对新课堂的兴趣、态度及参与度。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来更新“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分别在1、2年级进行研究实验。
八、课题研究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操作目的、有程序操作,在操作中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设计:怎样让别人一眼看出红枫叶和绿枫叶谁多谁少?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在摆的过程中很好的渗透了“一一对应”数学思想。同样是“比多少”的问题,本期因为数量增大学生就需要通过。
2.精心设计,把握动手操作的时机。
(1)在认知的生长处,实施动手操作。
认知的生长点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9加几”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是后面学习8加几及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理解应用“凑十法”,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建立表象,发展思维。
(2)在智慧的发展处,加强动手操作。
也许学生对 9加几记忆太深刻,后来教学中发生了8+7=16 8+5=14 的情况。我再次应用红绿小棒,通过加强操作、观察发现绿小棒的变化规律,理解算理、探索8加几的计算规律。可喜的是有的孩子通过操作还总结出了见9想1、见8想2、见7想3……的计算规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43-02
数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逐渐抽象化逻辑化形成公式、原理及定义并广泛应用于客观世界的形成过程。数学模型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达的一个数学结构,是为了某一个特定目的,作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将生活原型抽象为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所建立数学模型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当代越来越多的高科技都普及着数学的应用,所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将实际问题演化成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是关键。所以在小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在当代教育中越来越受重视。
1.在小学生中开展数学建模的重要性
什么是小学数学建模?例如:小明有18本课外书,小新有3本课外书,小明和小新一共有几本课外书?小明的课外书是小新的几倍?学生将这个生活问题数学化:18+3=21(本);18÷3=6. 这就是建模过程,最后得出很多生活问题都可以用加法和除法来得以解决。在小学中问题教学主要以"创设情景--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及应用"为基本模式,这也是小学数学建模的最初形式。新的《义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到了数学建模的概念并要求"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数学建模不当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建立模型,要从"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规律,寻求数学方法,体会数学应用思想等体验。当今教育,数学建模主要在高校中开展,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去刻划实际问题,建立模型,然后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的奥妙,同时提高自身数学的应用能力。
当然,要想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教师就更得认真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数学建模素养。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数学建模,就是提倡这种教学结构的一种最佳学习模式,数学建模思想更加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自己去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在小学中开展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其次,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要努力提升自身数学建模的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将数学建模融入教学课堂,让学生从数学建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欢乐,树立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2.1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感性材料中获得理性认识。对一个情景问题,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首先这个问题原型应是学生有所了解的。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一些实际问题的了解比较模糊不清,所以这就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无法引起学生对这些情景材料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使用教材并借助图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辅助等直观展示来丰富教学资源,把一些学生所熟悉的或了解的生活实例作为教学的问题背景,使学生对问题背景有一个具体的了解,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自由探索、实践,并对实际问题的简化,从而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试图将情景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如何审题,如何处理材料,如何让学生学会抓问题的主要方面,刨掉干扰部分,是建立一个合理模型的重要前提。以一道中国古代名题为例:鸡兔同笼问题,共12个头,30条腿,问鸡、兔各几只?从题中我们不难得出已知和未知,但事实上仅根据上述两个条件是不能解题的,因为你必须知道鸡有几条腿,兔有几条腿,也就是我们的生活常识,抓住这个问题本质,你就很容易的解决该问题,从而从感性材料中获得理性认识。所以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关键步骤就是要学会处理信息,培养学生如何解读、分析、综合、抽象、简化信息等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从选取素材到具体的实施,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断的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挖掘数学信息,从而使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数学建模思想逐步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并慢慢融入学生的课堂教学中。
2.2 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主动构建数学模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背景时,要充分利用一些来自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和实际问题,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例如教学《神奇的黄金比》,某教师从"高跟鞋问题"引入问题,女孩子穿多高的鞋跟看起来最美?同时,出示刘翔,潘长江,周迅的图片,问谁的身材最美?你是如何判断的。由此生活原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为何潘长江和周迅一样高,但周迅却看起来更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得出上身和下身的概念,给出刘翔、潘长江、周迅三个人的身长数据,并让学生分别写出这三个人上身和下身的比并算出比值。一步步引导学生将该生活问题数学化,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观察所得数据,发现其中规律,抽象概括出:当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之间的比大致符合0.618:1时,会给人以一种优美的视觉感受,这个神奇的比被称为"黄金比"。 "黄金比"这一抽象的知识隐藏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在整理数据,根据分析和对比研究,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这个特殊的比-黄金比,推进数学思考的有序进行。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出黄金比这一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一次建模的过程。同时,该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寻找身边的"黄金比"、欣赏图片、帮妈妈设计合适的高跟鞋、为什么芭蕾舞演员要踮起脚尖跳舞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黄金比", 展示了这节课趣味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单纯的教学新知,更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培养,同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适时地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教育,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亲自经历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让学生主动获取相关的信息和数学材料,发现数学规律,寻求数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分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3.在小学中开展数学建模的意义
当然数学模型的建立不是最终目的,在小学生中开展数学建模,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技能,建立一种思维方法,最后再应用所学的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并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过程。例如"平均数""路程=时间×速度"等一些概念和公式等数学教学,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化而来,最终用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例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时,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来感受面积的概念并理解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 三个面积单位模型,同时通过放手让学生测量,并及时应用三种单位模型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中对测量方法、选择合适单位进行经验总结变成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建模在生活中能得到灵活的应用,这才是达到深刻理解和把握数学模型的目的。数学建模,能将数学学习和生活、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数理自信心,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数学新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46-01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而大一新生处在入校初期的适应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其中抑郁就是普遍存在的情绪困扰。阅读疗法作为近年来兴起的集预防、发展和治疗于一体的辅助心理治疗方法,正成为图书馆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领域关注的热点。
一. 大学新生中抑郁情绪普遍存在
1. 环境因素。首先,大多数新生入学后,中学时期的优越感受到威胁,竞争压力增大,这种心理落差得不到及时缓解和调节,就会引发心理问题。其次,自主的学习方式,课程的专业性强,造成部分新生难以适应,自身又不能及时调整,出现畏难甚至厌学情绪。
2.人际交往问题。由于各自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性格爱好等不同,而且独生子女数量剧增,一部分人“自我中心”观念较强,主要表现在交往沟通障碍、社交恐惧、人际关系失调、自我封闭、人际敏感等方面。
3.贫困问题。由于地区差异,家庭贫富差距等原因,出现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所导致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性格内向、抑郁、自卑、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多疑、妒忌、自暴自弃、孤僻等。
4.自我意识问题。表现在理想和目标的失落、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过分的自尊或自卑、以自我为中心等,常伴并随着情绪消沉、焦虑、虚荣、嫉妒、抑郁等现象。
5.情感问题。大学生正处在性心理和性生理逐步成熟的时期,由于大学生涉世太浅,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太少,没有形成成熟的婚恋观,往往不能恰当处理恋爱双方、爱情与学业等各方面的关系。
6.网络问题。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聊天、玩网络游戏、网恋等。虚拟的生存方式造成了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分裂,网络依赖、逃避现实、网络道德缺失、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副作用,严重的会引发身体上的不适或疾病。
7.将来就业问题。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现实,也给新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冲击。
二. 开展阅读疗法的作用
1.振奋精神。高校图书馆的书刊,具有质量高、内容新、积极向上的特点。新生因失恋、厌学、人生目标不明确等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通过读书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2.排遣烦恼。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不由自主地与作者的感情进行交流。从而松弛情绪, 排除烦恼,愉悦身心,增强自信心。
3.获取知识。图书馆中许多心理方面的书刊都是心理专家们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如交际方面就有《 交际与口才》、《做人与处世》、《涉世之初》等书刊。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大学生交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解决的办法。
4.解除困惑。有些心理困扰是难以启齿的,性困惑就是典型的一例。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对性的长期禁锢,青少年在性发育成熟到来时,得不到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根据文献资料显示有 90.9 % 的大学生未接受过有组织的性教育。于是,图书馆便成了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而到图书馆进行阅疗,不会泄露任何隐私,没有精神压力,不会伤害自尊心。因此,阅读在解除性困惑方面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三、阅读疗法的局限性和优化措施
局限性:
1.阅读疗法只能作为辅助治疗,对确诊的抑郁症和比较严重的症状,应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同时进行阅读疗法的辅助治疗。不能夸大阅读疗法的价值,需要更合理地使用阅读疗法。
2.受适应对象限制,是否能够接受阅读疗法,受是个人阅读喜好、身体和情绪状态因素的影响。
3. 少数非常内向的学生见效慢。阅读疗法是一个互动的心理辅助治疗方法,性格非常内向的学生进入状态的过程比别人会稍长一些,因而他们的阅疗见效时间也要长一点。
4. 受学生认知水平和意志力水平限制。同样的阅读材料,同样的指导者,同样的干预流程,产生的效果会因人而异 。
优化措施:
1.在筛选阅读治疗对象时,采取自愿原则,不夸大阅读治疗的作用.
2.做好阅读治疗的前期铺垫工作,科学引入阅读治疗的材料的时间,增加阅读的吸引力。
四、阅读疗法遵循书目的配伍原则:
为新生提供对症的配伍书目,是高校图书馆员工作的难点。因为只有让患者阅读对症的文献,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样的抑郁情绪,发病原因不同,性别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不同、兴趣爱好不同,阅读治疗文献也应是各不相同。
从实证研究发现,阅读疗法最常用的文献主要有两类,一是文学作品和一般知识类图书;二是专门指导人们解决困难的自助类图书。文献内容应该与大学生的阅读能力相适应,既不能太深奥,也不能太简单;图书讨论的问题应该和大学生经常面临的问题相匹配,文献中描述的问题应该有现实根据和可行性。在指导学生阅读治疗时,必须要考虑阅读者的阅读爱好、发病原因、与作者类似的坎坷经历以及书目的治疗作用等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能找出对症的阅读配伍书目。为读者提供对症配伍文献和书目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之,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对解决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以便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贡献。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消除抑郁困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波.阅读疗法[M].海洋出版社.2007.
[2] 陈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 [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10
[3] 陈燕.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实践基地的运作模式探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4
[4] 张璇.对于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2.8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经济学基础》作为一门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既是一门理论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何教好这门课程,并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已成为我系经济学老师面临的一个共同教学课题。
一、高职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前经济学学习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从课程本身来讲,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学生很难接受。它从经济学基本概念出发,研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律,而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也使得该门课程体系庞大、内容繁杂,学生们普通反映学习起来很难、很吃力。本门课程经常用到数学知识,这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措手不及。
其次,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学生基本都是90后,学习经济类科目的目的相当明显,以为学了经济学就可以为自己挣更多的钱,但面对许多的公式、图形以及原理,他们显得茫然,加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性案例,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往往对基础理论知识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另外,学生普遍年龄小,平均为18岁至22岁,大部分都是从高中直接考入高校,社会阅历浅,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知之甚少,即使学生们接受能力较强,但辨别与创新能力不够,普遍尚未走出中学学习方式的圈子,这些都增加了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的难度。
最后,从学校的教学安排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一般会将经济学内容压缩在一个学期,这就造成经济学课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作为经济学的基础性学科,如果按照教学计划,用一学期讲完微观、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的话,教学质量与教学任务就难以两全。
二、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探讨
教育的发展表明,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适用所授学科的专业特点。对经济学教学而言,由于受教育者既是经济学的教学对象,同时又直接参与经济实践,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而言,经济学的教学更加需要优化教育模式,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更扎实、更全面地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
(一)因材施教,提高内容针对性
经济学教学通常遇到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常常打架。《经济学基础》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经贸类、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要学,而且诸如信息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要学。但对于专科生来说,教学计划要求一学期讲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教师如果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对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这样就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尴尬局面。因此,在内容上,首先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在讲课时不必刻意追求体系,而是集中力量讲解学科教材中较为重要的知识。
(二)设疑导思,注重思维启发
从目前大一新生的学习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懒于思考、缺乏问题意识”。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环节也早被提出,敢于提问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所以在教学中采用积极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有利于优秀学生的独创性及个性的发展。
当然,合理设置课堂提问是有效启发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太繁、太难,都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灵动。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讲需求定理时,对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的价格和需求数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很多同学都能用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来,就可以先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出需求定理的内容。而对于需求定理存在的例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闻,可以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进而总结出需求定理例外的几种情况。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更多参与教学过程,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把学生的头脑当作装载、储存知识的口袋。
(三)理实一体,丰富课程内容
经济学是一门抽象、深奥的社会科学,其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而此课程开设对象往往是大一学生,他们由于受中学时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容易被枯燥的理论磨灭斗志,陷入一种被动地为学习而学习的恶性循环中,所以只有寻找他们熟悉的事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起到以教带学,以学促教的良性互动作用。《经济学基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理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增强教学的现实性,在教学方式上可以考虑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选取的案例既可以是经典的经济学案例,也可以是身边的具体事例。
运用经济学理论联系实际生活是本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搜集案例,并且在理论章节中穿插相应的案例,比如在讲到价格理论时,可以让学生们讨论“生猪肉的价格为什么突然上涨?”、“现在幼儿园的学费为什么越来越高?”在生产理论中,以经典的“三个和尚无水吃”的故事作类比。又例如在学习“机会成本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可不可以用机会成本原理解释为什么不鼓励在校生谈恋爱”、“从机会成本角度看NBA球员科比不上大学是不是正确的选择”等等,通过将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生活现实的密切结合,可以将经济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为具体和简单的有效工具和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正因为案例有如此大的魅力,因此,案例的收集与整理就成为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好的案例更多的是贴近生活、反映时代背景,并且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大量的本土化的案例对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讲授都会有帮助。
(四)讲练结合,促进知识巩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为强化理论教学效果,我要求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习题练习来促进他们的自我学习。通过做习题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习题,并在每次课结束后直接把本次课程涉及到的习题让学生及时解答。通过及时的练习,一方面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讲练的及时配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能够直接通过相关题目掌握所学知识点,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五)授之以渔,训练专业思维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课本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个掌握一定知识的技术人员,更应该是成为可以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学到的,还包括如何思考,如何表达个人的观点,如何发展个人的决策能力和信心,并能够认识到世界是丰富的、多样化的,知识体系不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而是运动的和发展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作为教师,教一门课,不是建造有关这一科目的一个小型的现代图书室,而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授之以渔”;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播,而且更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研究、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自己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每一个项目的知识点讲完后,设置一定学时的讨论课,就某一问题进行现场讨论。讨论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事先布置讨论题目,论题一般是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和当时社会上的热点经济问题。讨论要求学生课前在网络上搜索相关内容就专题进行准备,然后回到课程进行讨论。讨论式教学法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一个有效的训练,包括搜索资料的能力、信息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
总之,《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要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需要大量的教学实践,需要老师与学生双方的有效配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206
一、题目
我园整体课程理念为“一日生活皆n程”,初步构建了《爱心健康宝宝》的课程体系。课程中的一部分为“依托登封地域资源”研发的园本课程,题目为《“我爱天地之中――美丽登封”园本课程》,此课题就是这部分的研究,为表述方便,突出“爱”的主题,以下用《我爱我家》报告课题开展情况。
二、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将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与教育密切结合起来的开放教育思想和幼儿教育生活化的教育观念。
我园地处享誉世界的少林武术发源地――登封。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有闻名世界的少林寺及少林功夫,有风景秀美的中岳嵩山,还有极具科学、技术、艺术、历史价值的古代建筑群“天地之中”历史古迹和名胜风景,具有鲜明的登封旅游文化特色。
作为省级示范幼儿园,多年来,我们也尝试结合登封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把登封的风景名胜、少林武术等带进课堂,让孩子深切感受登封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2010年8月“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我园更加坚定了把登封特色旅游文化作为园本课程教学资源的信心,为此我们开展了园本课程《天地之中――美丽登封》建构工作,以通过对登封旅游资源的挖掘,让幼儿了解本土文化,从而产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为目标,开发出具有实用性、熟悉化的园本课程来充实我园现有课程。
三、研究过程
通过遵循理论思考――结合地域特征――顶层设计课程网络――设计课程――实践――反思研究――探索、实践――课程评估――理论思考――经验分享的研究路径、各课程的渗透教育和家园配合来实现。
成立课题研究组,开展“顶层设计”,进行课程规划,课程建构以幼儿为本,从孩子自身出发,分析孩子“爱”的历程:“爱”要从身边的亲人开始,从家庭出发,再到孩子最初走入的小社会――幼儿园,接触到老师、小朋友,逐渐和周围的人、事、物发生关系,产生情感。由此思考,课程中的“爱”,应以孩子为中心,由近及远,有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此开展我们的课程顶层设计:爱家庭――爱幼儿园――爱家乡,然后拟定主题和主要课程内容的分类,建立课程网络图,按照主题规划,进行教育活动设计(游戏设计)――案例(游戏)研讨、实施――反思调整――完善案例――经验推广。
四、主要做法和经验
主要做法:采用行动研究法、教学反思法、经验总结法,以教学案例(或游戏)为主,开发课程,实施教学。
(一)完善园本课程开发制度,保障园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1.确定园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各自职责。领导小组成员由园级领导、中层干部、教师代表三个层面组成,根据各自负责的研究小组产生。
2.教研组长每月末向业务园长汇报园本课程实施动态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3.园长针对各年级组的园本课程实践研究过程进行随机督导。
4.资料收集制:对实践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要及时收集,在每月交流时上交各类资料。
根据“六大主题”,我们已在各个小组长的带领下,研发出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案例(游戏活动)。风景名胜11节;少林武术6节;登封小吃6节;嵩山文化19节;民间游戏8节;农作物11节。在这53节教育活动中,设置不同的目标,在不同年龄班都可以开展活动,共计159节教育活动。工作室成员:嵩阳实验幼儿园和白坪新区幼儿园跟着幼儿园整个课题组的进程,稳步开展研究。园本课程的研发是发展的、流动性的,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的丰富,教师的预设和孩子的生成,不断的更新和增加,切实体现“我爱我家”的课程主题和“游戏中学习、生活中成长”的教育理念。
(二)健全园本课程管理网络,保障园本课程开发有效性
完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网络。根据职责分为:研究组――教研组――教师,三级网络。由教研组长带头分年级推行“集体讨论――个由业务园长人备课、说课――集体研讨――活动实施――课后反思――定稿”的集体备课模式。每学期开始,由教研组长带领本年级教师依据本年龄段幼儿学习特点和课程资源,确定活动主题和教学活动计划,教研组成员根据各自教学特长选择一个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然后教研组成员将开发的成果集体进行研讨分析,在教育实践中予以验证;教师的职责是将园本课程有效运用,并及时反馈相关的信息给教研组长。
(三)建立课程管理细则,保障园本课程的顺利开展
加强园本课程备课管理,每周二参与说课活动。园本课程开发的集体备课要做到“五落实”: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主备人;落实活动程序;落实活动记录。园本课程融入幼儿集体教学中,各班级根据年级组集体备课内容一周必须开展一次园本课程。课程研究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研发的过程中,我们会不定时的进行集中研讨,对大家的一些好的做法、经验及不足,进行整合记录,以便在以后的课程开发中得以借鉴。
(四)创新园本教研形式,提升教师研究的实效性
园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以理论为基础外还必须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因此课题组除每周二的集体备课,每单周五下午四点半至五点半,根据园本计划按时开展园本培训。园本培训形式多样,通过专家引领、自我培训、同伴交流有效促进专业成长。我们利用“一课多研”、“名师展示”、“优质课评比”等活动,对所开发出的园本课程,进行针对性的观摩研讨,如:民间游戏展示活动、登封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展示、区角游戏课程观摩,在观摩研讨中进一步优化园本课程。
(五)评价园本化实施的效果
在课程园本化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对保留下来的课程内容、改变后的课程内容及原创的课程内容进行评价,通过研讨把确定这些内容是否促进幼儿的有效发展,是否适合本园所用,对适合的进行留档,不适合的要调整或减删。
验:立足实际,挖掘本地资源,彰显地域特色,突出“爱”的主题。坚持理论联系实践,把课程管理从长远处规划,顶层设计,逐级实施;不断反思,不断完善。在反思中成长,在完善中提升,从小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
五、研究成效
(一)提升了幼儿园内涵发展品质
1.以幼儿发展为本,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在丰富幼儿经历与感受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幼儿对家乡历史古迹、风景名胜、家乡特产、自然资源等的认识,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积极情感。
2.提升了幼儿园教师的课程意识,注重学习―实践―反思―实践―总结的过程性研究,全面提升教师挖掘园本课程资源、并将其渗透于课程实施过程的能力,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国家级课题《幼儿园园本课程建构》荣获“一等奖”。
3.丰富了课程资源,形成教师、幼儿、家长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模式,家园密切合作,实现教师、幼儿、家长与课程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二)取得的一些成绩
园本课程的逐步构建,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体系,让幼儿园的课程更加符合本地区幼儿发展,更接地气。我园的课程构建以《幼儿园渗透课程》和《幼儿园多元探索课程》中的五大领域七个学科为基础,选取适合我园幼儿发展特点的课程为内容,再结合我们登封的旅游文化,基础课程+特色文化=市直一幼“爱心健康宝贝”课程体系,“我爱我家”是课程中的园本课程。一幼的园本课程建构之路从“零打碎敲”到“逐步整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本学期,园本课程的框架雏形已经定位,内容正在不断的丰富之中,六大主题一百余篇案例正在修改和完善之中。
六、存在的问题
园本课程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长期的不懈努力。我园的园本课程构建还处在摸索研发、探究构建之中,雏形和实质的内容具备、目标清晰,在郑州市教研室、登封幼教中心、登封市教研室的指导下,有了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课程中教师的“预设”和孩子的“生成”还不能达到灵活、随机、较完善处理的水平,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彰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难于取舍的纠结――这也是我园园本课程建设的困惑之处。期待通过各位领导、专家,以及依托河南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的“专家团队”的深入指导,相信我们的园本课程研发、课程建构更加的完善和成熟。
今后的设想:汇编《我爱天地之中――美丽登封》园本课程集,完善幼儿园课程体系;并借助于“园长工作室”平台,引领本地域幼儿园课程建设,让《我爱我家》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有效的彰显本地地域特征,凸显“爱”的主题;让课程的研发、建构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和幼儿园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细文;书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2002年9月;页码120-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