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1 12:39: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理社团活动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时光流逝,转眼间一个学期过去了。这个学期在学校的总体工作指导下,我们开展了国画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在本期的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很积极努力,在绘画水平和审美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高,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体会,特将这一学期的社团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施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本学期活动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兴趣爱好,将社团活动培训的主题为基础知识过渡到国画。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和绘画基础知识都比较低,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以基本的国画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这些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在绘画中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同时通过欣赏和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良好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对绘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学习以后,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对儿童国画的训练和作品创作,在本学期中进行花鸟画训练,在绘画创作中,着重进行了结合其他综合性绘画尝试,丰富了学生对绘画工具、材料的认识,也丰富了作品的效果。同时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学期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绘画创作活动中,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展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在社团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摆脱以往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从单纯的知识技能、技巧学习层次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在这学期的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
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同时,我在教学中采用欣赏、模仿、添加、想象、创造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继续开展了“土楼娃画土楼”活动
由于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身处世遗土楼中心,为了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土楼文化氛围,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发挥育人功能,在学期初,学校就做好规划,依托国画社团,开展了“土楼娃画土楼”艺术长廊展示窗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四、长足的奋斗目标
作为一名年轻班主任,只有具有崇高教育理想和远大抱负,并以此为信念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工作,才能享受到事业成功的喜悦,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报效祖国,为学生筑造“中国梦”打好思想基础。
在学生性格塑造最为重要的初中三年,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启发和导向尤为重要。小学阶段的孩子,总会天真地描绘心中的未来:我长大了要当老师、医生、科学家、宇航员、运动员……这样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进入初中之后,往往会被繁重的学业压得失去了初心,迷失了方向,丧失了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这时,如果班主任老师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将正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或许能够点燃他们的生命热情,重塑他们的理想信念。例如我常常会利用班会课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因为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或涉及文学历史,或涉及音乐美术,或涉及生物地理……也许你现在不知道自己对哪一种感兴趣,但或许就在这一次次社团活动中,当你接触了相关知识之后,就为自己点亮了一束兴趣的火苗。以我自己指导的“古城文化探究社团”为例,知识面涉及潮州的历史、文化、古建筑等,每次都要穿街走巷,并把活动总结成文,但是没有一个学生喊苦喊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古城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对工作热忱的心感染了学生,我们一起通过搜集资料、观察记录等活动,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发现古城之美,他们因此对古城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常常鼓励他们,也许现在收获甚微,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兴趣的火光已经在这些孩子心中闪现,或许他们心中的“中国梦”,就在这样的活动中探索出方向。
二、有道德情操,为筑造“中国梦”树立正确价值观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在首,德为先,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教师,才能更好地端正学生的思想;反之,教师道德滑坡,学生的思想自然正不了。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班主任,才能帮助学生在筑造“中国梦”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下,个别老师把教书育人当成了赚钱的机器,补习收钱、节日收礼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其中所传达出的金钱至上的思想,已经成为社会为老师贴上的负面标签,严重损害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尊严。我们提倡“尊师重教”,并不是从物质上去“尊师”,而应该是学生、家长、社会给予教师的精神层面的尊重。作为一个年轻班主任,难免会面对许多社会诱惑,比如经常有家长打电话询问是否开设补习班、希望登门造访、借着教师节等节假日名义送礼等,我都会阐明自己的立场,一一予以回绝。我知道,教师是份良心活,我会坚守自己的初心,尽心地上好每一节课,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我的这种坚守并不是空话,我用实际行动将“平等、公正”的价值观贯彻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也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尊重。
三、有扎实知识,为筑造“中国梦”丰富文化内涵
教师的职业就是教书育人,如果自己一瓶不满、半瓶晃荡,那是教不好学生的。扎实的知识,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还要勤勉学习。只有具有扎实的知识,才能为筑造“中国梦”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面临的教书难度越来越大,有的教师甚至有一种危机感,因为学生学习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如果教师固步自封就会被学生淘汰,被社会淘汰。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扎实掌握自己本学科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
一个班主任,要为班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不是光喊口号就可以的。因为部分学生遇到某些知识瓶颈时,你这个班级的主心骨就必须展示自己的全方位知识技能,既能帮助学生进步,又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作为一名班主任,同时也是一名语文老师,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如果你自己没有真真切切去阅读,并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相反,每当学生在“课前三分钟”推荐某部作品时,我不假思索就能把我所了解的内容,阅读的体会进行简单的阐述,这时,学生表示惊叹佩服的同时,也引起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我还喜欢联系某些文学作品给学生讲自己的旅行经历,讲我所体会到的那些旅行与阅读不断碰撞产生的共鸣:例如在北京地坛公园感受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生命的态度;在南京的秦淮河边感叹那逝去的朱自清笔下清静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成都的杜甫草堂中体味杜甫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忧国忧民之情……凡我阅读与感受过的文字,我都喜欢和学生分享,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又为学生埋下了兴趣的种子,增强了阅读的动力。在这种良性互动下,我所带班级的阅读氛围异常浓烈,并以此延伸出来读书笔记交流、读书角展示,使得整个班级满溢书香之气。
1.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
1.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所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化产品、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的体现,表现出此学校的文化氛围,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通常来说,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应重视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建设。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良好的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好体现。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都会强调学校的“校训”,而“校训”体现出来的则是体现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从每一个学生的新生入学教育到大学的四年中,使校训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行为准则,这其实也是校风建设的一个方面。校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整个学校的办学教育、思想教育等方面,点点滴滴的全面着手培养,持之以恒,反复强化,使之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校风对学校和校园文化发展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树立良好学习风气,进行有计划和有系统的实践活动,同时有针对性地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为方式达到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风建设方面,我们应加强学习动力教育。严格考试处罚机制,使学生能严于律己,勤以致学。除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外,我们在学风建设中还应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大学生是积极活跃的社团分子,他们热气洋溢,喜欢一切新鲜事物,在大学期间都会创建或加入许多社团,因此,我们应高度认识学生社团存在的积极意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保障社团运作和发展的专项经费,社团发展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确立社团在学校的重要地位,使社团在学校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健康成长发展。同时我们应引导社团应引导社团坚持走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之路,要强调社团活动的思想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层次性、倡导主体开明、内涵深刻、格调高雅的活动。教风建设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我们应强调树立教师的职业道德,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校园文化建设旨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求学与做人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影响。同时提倡建立民主性教学关系和创新开放的授课思想。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关注个体特点,用民主方式讨论和解决问题,虚心听取学生意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正常进行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所在。
1.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学校逐年扩招,许多高校生源情况相对复杂,制度文化更显得尤其重要。学校制度建设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建立健全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和认真组织实施。在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的稳定性,逐步健全、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师生能认可并共同遵守。而强化激励机制时应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每一项制度出台前,应根据师生的实际思想情况,有目的的、有意识的组织舆论引导。而在制度出台后,应大力宣传建立制度的目的和意义,组织师生学习制度规定的具体内容,使师生真正领会制度的内涵和实质。通过舆论宣传,扩大教育效果,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最终成为制度的执行者和传播者。规章制度建立后,我们应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从严”“求细”和“与人为善”,从而达到实现和谐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
1.3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学校建筑、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办公楼、图书馆运动场食堂宿舍等方面的建设,这些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优良校园文化的外显,因此,人们常称之为显性校园文化。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大学校园,都是当地的专家学者名人聚集区和文化教育游览区,都拥有秀美怡人的校园和醒目的标志性建筑物,学校的显性校园文化也即是当地的文化明信片及其品牌标志物。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因此,海南省高校可先从大学校园入手,结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和专业特色,同历史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相传承,同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目标相一致。学校的建筑应力求体现某种风格,或朴素,或典雅,在校园内规划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明信片和文化标志物,提升海南国际形象的精神家园。大学也是所在城市最有品位的文化与科技教育中心,大学的校园和建筑无疑是体现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科教特色,并且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区域及地标性建筑之一,成为赖以吸引海内外学子以及旅游者驻足与流连的文化交流场所。目前,海南已拥有十几所高等学校,各高校的校园建设规划可结合国际旅游岛的总体规划之中加以通盘考虑,使海南省各个大学校园也同其他旅游景点、主题公园、风情小镇一样,成为国际旅游岛布局蓝图中的月亮星辰,逐步打造成为海南能够持续吸引海内外学子和游人的闪光亮点与回味无穷的明信片。因此,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应与城市建设规划目标配套协调,并起到提升所在城市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的核心作用和示范效应。除显性校园文化建设外,为营造鲜明的校园文化,各高校还应力求有自己独特的标识,如校牌、校服、校旗、校徽、校报等,这些标识既可突出学校的整体形象,以能激发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策略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是“无墙”的课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尤为重要。为营造优良校风学风,塑造校园文化,高校各部门应联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校园文化之旅活动,从而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推向。开展体现传统文化内涵、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可通过形式多样的讲座、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引导师生共同参与,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一分子。可举办名家讲堂、大型书展和图书推荐、读书沙龙等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读书学习导向,为建设高品位的校园精神文化提供智力支持。
2.1名家讲堂“名家讲堂”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人、以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激励人,加强师德建设,促进师生交流,展现名师风采,丰富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强沟通与交流,树立同学们读书的习惯,拓宽思维,开阔眼界,以提高综合素质。在开展“名家讲堂”活动中,可先在校内进行宣传,以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学者、省内影响较大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学者为主导,邀请他们到学校开设讲座,内容聚焦在名家与书籍的故事,使大学生有机会与名人面对面,感受到名人的成长过程和经历,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意志。“名家讲堂”可为适应学校发展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校园学术氛围,为全校学生引航指路,使其热爱读书,热爱校内文化,以拓宽思维,开拓进取,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个人修养,促进自身成长。
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它的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这一理论为文学、美学、广告、戏剧等其他艺术领域所广泛运用。中职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艺术创作,也必须讲求教学艺术。我们可以借用艺术创作的陌生化原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利用陌生化效应,通过创新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唤醒或者刺激学生对“新”的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效率。
陌生化理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可激发中职生对语文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
目前,中职生普遍存在厌学文化课的现象,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而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课堂变得越来越沉闷。在教学中运用陌生化理论,能给学生鲜活的教学体验,学生在注意和期待的心理驱动下,主动地阅读、探究,从而激活思维,最终形成难能可贵的创造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可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运用陌生化理论教学研究中,中职语文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最终成为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和改革意识,具有较高开发能力的优秀教师。
融陌生化理论于中职语文教学的途径
(一)教学情境的陌生化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正是那一扇从外部世界进入人的心灵之中的东西所要通过的大门。”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营造出一种既与教学内容相吻合,又不同于日常教学的陌生化的教学情境,就能迅速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进入理想的审美境界。教学情境的陌生化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新奇点、兴奋点,并将注意焦点集中到内容的学习上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学情境陌生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活泼有趣起来了。多变的背景、美丽的画面、亮丽的色彩,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眼球;富有感情的朗读、轻柔的音乐,极大地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可不知不觉地跟随着教师的思路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如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先播放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并展现出蓝天、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落的画面。哀伤的音乐,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凄冷、压抑的氛围中,为理解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针对诗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一段,可将缠绵悱恻的《阳关三叠》、雄浑悲壮的交响乐《命运》和起伏跌宕的《江河水》中的片断根据作品的描绘进行剪辑,重新组合,使之符合《琵琶行》中那段描绘音乐的旋律,在课堂上播放的同时配以教师动情的朗诵,学生的情思很快进入作品的境界之中,体会到旋律的变化中寄寓了琵琶女情感的变化,达到审美的至高境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情境陌生化的手段和途径还很多,教师还可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境;运用真实物品演示情境;扮演课文角色体会情境等。教学情境的陌生化,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获得情景感受,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化难为易,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教学内容陌生化
教材内容陌生化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场面:教者口干舌燥,学者昏昏欲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不顾学生的心态,一味输出一些陈旧的信息。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挖掘教学内容的新奇点,实现教学内容陌生化。莫泊桑的《项链》语言浅显,学生读一遍就能把握小说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明白小说通过玛蒂尔德这个形象尖锐地讽刺了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思想,教师则对此不必过多讲解。但是对玛蒂尔德的形象的把握,学生的认识只局限在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上面。因此,教师可以把讲授的重点转向玛蒂尔德形象的讨论分析。告知学生:虽然玛蒂尔德的性格有否定的一面,但是她也有一些优秀的品质。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玛蒂尔德也有优秀品质,这是学生始料不及的,她的优秀品质到底是什么?学生于是带着探究的心理和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重复讲解,提高课堂效果,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拓展内容陌生化中职语文要注重职业化教育,使语文与各专业的知识技能互相沟通衔接,语文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因此教师还必须立足所教专业,不断搜集此类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在语文课上引进相关的职业文化内容。例如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拥有更长久的职业青春,拥有更强的职业应变能力。为此,应加大地理、历史、民俗等旅游文化内容的分量,拓宽语文课的内涵。这些陌生的知识可让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在有职业特色的语文学习中认识到语文课是职业生涯的发展基础,从而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动性和迫切性。中职语文教学还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因此将报刊时文引入课堂,对语文教材进行补正,更具有现时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学方法陌生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比较熟悉的,千人一法的教法,只能令学生疲惫、生厌,只有通过不断更新教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于漪曾说:“准确而深入的掌握教材,目的不在于教学时循着文章的写作思路走,亦步亦趋,而是要根据所制定的目的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即具有了陌生化的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陌生的眼光审视熟悉的事物,在平凡中寻找新意,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渗透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如通过表演小品进行情境化教学。这种方式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二是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一碗清汤荞麦面》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组编排课本剧,自导自演,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正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意识一直激发着学生,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
再如,在讲授《雷雨》时,将“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这一问题陌生化成一场小型辩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真的还是假的?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迅速地投入阅读,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根据,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通过辩论,学生对于这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有了深刻的认识。
陌生化的艺术手法排斥从概念出发的逻辑推理式的课堂设计,规定了以观察事物为出发点,以学生最广泛参与为过程,以发现陌生现象为归宿点的课堂路线,一切从生活实践出发,从调查研究入手。中职学校学生的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比较丰富,学生可以结合这些活动,写出有血有肉的各种应用文,如会议通知、活动海报、社会调查报告、社团活动总结等。比如,写通知,首先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总策划人,组织本组成员为本班策划一次活动。策划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位成员以不同角色身份(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文艺委员、宣传委员等)提出不同建议,总策划人在总结所有人的发言后,形成初步方案,然后以班级的名义,面向全班学生写一份“关于××活动的通知”。学生写作完成后,每组各推荐出本小组最好的一份,在全班作交流评比。最后,把最周密、最可行、操作性强的“通知”推荐给班主任作为活动具体实施的参考。这样的写作活动,既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不同文种的具体写法,又具有现实意义。
(四)教学语言陌生化
教学语言的陌生化要求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教师如果基本上用一个音调讲课,一定会使学生觉得寡淡如水,甚至会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而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激情四射,则教与学的效果会明显不同。
教学语言是以口头语言为主,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结合。但如果教师能根据课文内容适时地运用大量的书面语言,不仅不影响交流,反而会产生陌生化的效果。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文。如在讲授杜甫的《登高》时,先让学生闭目想象,然后教师用一种文学性很强的语言描绘此诗的意境: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的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树叶在天空中萧萧飘落而下。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此时此刻,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随着教师的叙述,课堂气氛静寂,学生表情戚然,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教学语言陌生化的方式很多,可运用修辞手法如夸张、通感、拟人、对偶、比喻、双关、反语、谐音等,使语言生动新鲜幽默;还可以运用特殊句式,如倒装、省略、整句、散句等,使语言陌生化,增添新鲜感。偶尔用方言讲课,也可以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效果。
(五)教学评价的陌生化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测的作用。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评价依然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以试卷、分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中职生多认为自己是考试的失败者,考试对于他们的自尊心、求知欲有很大的影响。在这种评价体制下,中职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不佳。
教学评价的陌生化就是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积极倡导实施发展性评价。学生的成绩可由平时成绩和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构成。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减轻期中、期末考试的比重,平时成绩采用“学分制”。这个“学分制”不同于大学的“学分制”,是指学生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如背诵、作业、作文、书法等,都有相应的学分,学期累计学分就是该学生的学期的平时成绩。学期累计学分中还包括学生的课堂纪律、出勤、学习积极性等内容。在校内外的语文活动中获奖的学生还可得到附加分,也计入学期累计学分。这种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取得比单纯考试的评价方式更好的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
(六)教学环境的陌生化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和记诵名句、名篇的习惯”。优秀的课外读物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健全他们的人格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此,我校开设了语文课外阅读课,并把课外阅读课的地点设在校图书馆,教学环境的陌生化加上图书馆拥有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源和谐宁静的阅读环境,营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学生注意力在无意识之中就得到了集中,从而可激发他们的阅读冲动,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馆内管理员的解说,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结构、图书摆放的方式,学习图书检索的基本方法等等。学生在图书馆上的课外阅读课中学习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为将来学生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后,继续利用图书馆接受终身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陌生化手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原则
(一)适度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