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6 08:16: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010年7月12日,湘西志愿服务团最终确定的27名志愿者搭上西进的列车前往湘西开展为期20天的志愿服务。服务团此行主要开展了教学、图书馆建设、调研、家计划四项活动。这20天,队员们不怕苦,不怕累,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任务,使400余名苗乡学子受益。同时,我们深入苗族贫困山区,体验当地生活,了解苗族文化,也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下是我们暑期实践情况的总结:
1、教学工作方面
在教学方面,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讨论,根据湘西地区不同于东部地区的特殊教育环境以及当地对德智体美等教育方面的欠缺,我们主要开设了苗族文化课(教授苗族历史、名人、刺绣等)以增加苗乡儿童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综艺课(包括游戏、故事、体育、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文化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写字等课)以补充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进队员与学生间的交流来拓宽苗乡学子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暑假生活。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队员们在去湘西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准备教案以来准备解决到当地后在教学工作。队员们收集的材料大部分都是一些趣味性的知识,是一些书本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团队希望通过这次支教可以给湘西的小孩子带去些新鲜的东西,给他们带去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更希望让他们明白到读书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支队也都根据各驻地的实际情况对原定课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采用了多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有的队利用疯狂教学法,有的队设置正副班主任,有的队将课堂帮到野外……为了挖掘学生们的潜力,歌唱比赛、朗诵比赛、运动会、篝火晚会、图画展、游园会等一系列活动应用而生。20天的支教生活我们也积累了很多支教经验:
1、队员一定要挑选自己有所擅长有所感悟的科目,在进入教室前,要为一些突发状况想好解决办法。
2. 处理好课堂和课下与学生的关系,在课下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哥哥大姐姐,但是在课堂上只能是老师和学生。
3. 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丰富,要了解孩子喜欢怎么来接受知识。适当给予一定的奖励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4. 要多准备一些趣味性,课本中比较缺乏的知识。
5. 注意自己的言辞和行为,时刻记得自己是一名教师,说话做事前要考虑到是不是符合自己现在的身份,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话语对学生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6. 要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当地的教学环境,准备合适的知识给孩子,自己需要作出改变的时候,不能犹豫不决。
7. 平时多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了解他们,会拉近彼此的距离,会使课堂变的轻松而有秩。
8. 在课堂上适当的多给学生鼓励的话,会让他们感觉到成就感,从而对学习产生信心。
9. 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对一些上课调皮的学生,可以在课后与之谈话,晓之以理。
10. 要把当天的上课的情况及时和队友们交流,好的方面可以让其他人借鉴,不足的地方也可以让其他人注意。
队员们每天都在摸索中前进,用心去与学生交流。但毕竟时间精力有限。我们的支教工作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每一天教学上的经验与不足都让队员们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特别是在了解到不足后,能够有最短的时间作出调整,在队员不懈的努力下,支教活动还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2家访工作方面
家访主要包括调研和家计划两个方面。调研的主要工作是走访贫困生家庭,登记贫困生资料,以便日后爱心人士开展一对一资助。“家计划”的主要工作是调查收集留守儿童的资料,获取儿童家长联系方式,为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拍一张合照,回到嘉兴后冲印出来连同学生写给家长的信一起寄给家长,为留守儿童与家长搭建起一座交流的桥梁,促进双方感情。在20天的支教日子中,各支教队的队员利用每天放学后以及晚饭后的时间进行家访,据统计我们一共走访了100多户人家,200名学生。
家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非外出打工的,不然当地人民微薄的收入全靠在家务农,主要是种植当地盛产的烟叶。所以我们家访时总会碰到大人不在家,在地里干活的情况,并且很晚都没有回来,也或者是家人没有到齐,无法拍合照。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二次的家访,实际上很多家庭我们都跑了两三次,有些还跑了四五次。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很少出现外来人口,他们的语言都是苗语,外出打工回来的人还是会讲普通话的,但年纪大一些的根本不会,所以每次家访我们都会带上一名高年级的学生,即为我们带路,也可以帮我们做翻译。虽然比较辛苦,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为每一个家庭都拍到了合照,这是我们访的宗旨。我们还拓展了工作范围,不但为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拍合照,也为非留守儿童家庭拍全家福,并决定回嘉兴后冲印出来寄回当地,因为对很多当地的老人来说,这恐怕是他们这辈子第一次拍照,他们每当明白我们要照相时就会去柜子里找出压箱底的那件漂亮的苗衣换上,整理好装妆容,然后端坐着;而留守儿童的合照冲印两份,一份寄回当地一份寄给儿童父母。而对于那些贫困学生,我们的到访给他们带去了鼓舞和希望。 共2页,当前第1页1
家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接触学生的平台,因为访我们走进了当地学生家中,走近了当地学生的生活,融入了当地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当地窘迫的生活现状和落后的教育体制。也许家访在常人看来对他们的帮助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相信,这一张张小小的照片承载着一家人的浓浓情谊,承载着孩子对父母满满的爱,也承载着我们对苗乡人民深深的祝福。
3、日常生活方面
在20天的支教生活中我们编织了一段平凡朴素而不失瑰丽色彩的生活。虽然支教的日子已经落下了帷幕,但是生活中的一幕幕画面却时时刻刻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在湘西支教的日子中我们基本上穿的都是印有“嘉兴学院”字样的队服。一方面,它随时提醒着我们自己是一名大学生,代表了嘉兴学院的形象,要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表率;另一方面,简单朴实,整齐统一的队服也给当地村民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最令队员们难忘的莫过于我们在学生家中第一次穿上了苗衣,做工精细、色彩绚丽的花案,巧夺天工的裁剪,让我们近距离的接触了湘西苗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了独特的文化传承。按耐不住惊喜激动的心情,我们拍了不少的照片,不管是和别的队员还是回来后和家人朋友,这都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足见饮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出发前我们也担心过湘西的饮食习惯对于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浙江,吃惯了清淡口味的江南人来说不适应,所以我们购买了不少榨菜、萝卜、雪菜等,还准备了泡面。到了湘西后,古塘和好友支队寄宿在当地老师家,吃饭问题由老师安排,但队员们总是把家务的活都“承包”了下来,做饭、挑水干的不亦乐乎。而木里和都良田支队是寄宿在学校的,饮食问题一切自理,由于条件有限,队员们要求不高,只求吃饱饭有足够的体力能维持工作。
毋庸置疑,湘西地带,地势不平,山路较多,我们所有的出行基本上全靠一双腿。各队的队员们每天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外都会去家访,每次去家访,我们都会叫一位高年级的学生给我们带路,在为期20天的日子里,我们的足迹遍布了驻地村子的每一条小路,有时一次家访就要花几个小时,走好几里路。村里物资匮乏,采集需要的物品只能通过这个途径去镇山购买,而小队与小队的交流走访,也只能靠步行。特别是好友和古塘的队员他们赶集需要翻越1个多小时的山路。但再难走的路也阻挡我们做好这次支教工作的决心。
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这20天,大家每天的生活都是在忙碌而充实中度过了,而每个队都有很多值得骄傲的事:木里的队员们用10几天的时间整理了1000多册图书建成了木里乡第一个图书馆,都良田队为学校竖起了校牌和旗杆,好友队组织修缮了破旧的校舍,古塘队为孩子们浇制了乒乓球桌……虽然很苦很累,但看到孩子们的笑脸,看到我们留下的印记,我们无怨无悔了。
团队建设方面
团队27名成员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磨合,团队建设也不断完善。团队设立1个大队长,4个支队队长。支队长要安排落实各支队的具体工作,并向大队长汇报工作。我们团队有队旗、队徽、队歌、口号、宗旨、团队博客、每日讨论会,这些都使队员们更有归属感和自豪感。我们时不时地高歌“爱因为在心中”,我们也时不时地用照相机记录我们的美丽瞬间。各支队也都在后期确定了支队队歌,建立了支队博客。当往事成为回忆,我们深厚的队友情却不会褪色。
结束语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对于处在大学的我们,是一次难得的社会锻炼,其可以让我们接触社会,关注到社会上一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当代大学生风采。而对于湘西的孩子们来说,其也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可以认识到一群大哥哥大姐姐,还可以和一大群伙伴一起玩耍,这也是一件让他们开心的事。
20天的时间很短暂,我们能做的也很少。我们能教会孩子们的很少,能改变的也很少,但我们都尽力去做了,我们会真心去关注他们、关心他们、爱他们,20天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却让我们彼此之间建立了信任,也给我们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第一次走进陌生的湘西,面对陌生的生活规律,面对孩子们的野性,我们从紧张小心地应对到自然友好的相处。在这20天里,我们也学会了很多。尽管我们有很多做得不好的,但我们尽力了。存在不足我们改正,严格提出批评;存在优点我们发扬,面对问题我们不退缩,面对矛盾我们心平气和地从对方角度去分析,忙碌之中求发展。
这20天的经历让我们成长了很多。队员们都很庆幸能参加这个活动,能够去都湘西,能够去接触这些孩子,不管怎么样,我们有一个统一而肯定的结论:湘西的孩子需要我们,湘西的百姓很欢迎我们!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所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期间,在临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构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青年强则国家强,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祖国富强的希望。
二、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思想认识,总体上还是比较健康的、积极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国大学生不断渗透,影响了一批青年学子,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变得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缺乏远大的理想、漠视等。这必须要引起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思和重视。因此需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今在大学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心灵触动。培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抓住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天性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表现欲,动手能力比较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贯彻党的革命优良传统,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熟悉国情,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需躬行,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投身目前国家正开展的深化改革当中,向人民学习,在基层锻炼。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激发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动性,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认为,应以多种形式和方式,构建社会实践体系,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结合实际,创新社会实践载体,构建社会实践体系。笔者在多年从事学生工作和本单位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研究构建“3+1”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3+1”中的“3”包括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日常志愿服务式社会实践;“3+1”中的“1”是指志愿服务时数保障制度。1.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是指把文化、科技、卫生三方面的内容知识送到农村,促进农村的发展。目前该活动的开展要把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要与大学生自身成人成才结合起来,开展公益教学、关怀留守儿童和老人;用专业知识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开展调研,撰写调查报告;为农村发展出言谋策;送文化到农村,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避免了形式主义,用实实在在的活动,既让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也给广大农民群众带去了实在的利益,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2.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大学生到社会上从事社会实践工作。活动之后,每个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实践情况、心得体会等,撰写调研报告、实践实录或实践总结。社会实践活动分为四类。一是调研类,二是志愿服务类,三是单位实习、见习类,四是其它。学生归校后开展总结交流,各年级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总结表彰及交流会,让同学感受分享自己的社会实践成果,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个层面上的含义。3.日常志愿服务式社会实践。日常在校期间,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如宿舍红旗岗、迎新服务队活动、毕业离校服务队活动、清除“牛皮藓”、扫墓、学雷锋月活动等。通过日常的志愿服务式社会实践,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爱的教育,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积极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既提高了学生工作的育人水平,也能增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紧迫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4.志愿服务时数制度。为积极鼓励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能够服务同学和回馈社会,让学生学会感恩,并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序进行,建立《会计系学生志愿服务时数申报》保障激励制度。符合志愿服务时数申报的服务类型共三类,包括志愿服务型、调查服务型和学以致用型。学生需要参加院系各大评优评选,必须满足学院规定要求外,一学年需总志愿服务时数累计达到60小时以上。
四、结语
三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时数保障激励制度共同构建成“3+1”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实践详实数据支撑起激励体系,各类社会实践鉴定在使用“个人申报”记录“志愿时”后,以“志愿时”数据为基础,对大学生服务社会进行维系激励,在党团推优、入党、评奖评优、综合测评等方面体现了我系志愿服务时数的激励作用。贯彻学院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结合三类社会实践活动,扎实开展综合实践培育项目。以“3+1”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为平台,育人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17-03
所谓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自身知识和能力参与社会工作和服务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确保大学生在实践中成才。大学生社会实践应该从学生的自发参与向有计划、有组织的良性运行机制发展,促进社会实践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本文试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广西师范学院万秀村实践基地为例,对建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以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深入、持久、良性运行。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不够稳定
部分高校仍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也有的是实践基地少,或一年换一个地方,或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凭借关系去联系实践单位。开展的活动往往根据某个号召或某个特定的节日、某个主题开展,缺乏长远的计划,活动没有持续性;一次活动在这个场所,第二次活动又换了另外一个场所。所以出现太分散性、不好管理、监督和形成效应,未能将这个活动场所形成社会实践活动转化成实习、就业的基地。
(二)活动缺乏调研、监控、评估、奖惩等管理
当前部分高校在社会实践管理上仍采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没有根据学校的优势、学生的专业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事先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不能知道自身优势和对方需要,没有进行很好的培训和准备。在活动过程中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监控、调整。活动结束后没有认真总结,只为活动而活动。
(三)专业水平有限。服务质量不高,层次水平低
由于活动多是学生自主去联系开展,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往往会出现因知识和能力有限,开展的活动质量不高。多是做一些帮老人和社区扫扫地、擦擦玻璃等简单的体力服务活动,活动范围比较窄,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比较低,没有真正做到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没有做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相互联系起来。
(四)活动影响小,缺乏社会各方支持,成效不够显著
1.学校对学生的活动支持不到位,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总体布局、规划,没有落实充足的经费保障,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不大,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不够明显。
2.学生对自身活动的重视不到位,没有将活动提升到提高自身的专业和能力等素质来看。
3.社会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单位和社区没有提供很好的实践平台。
(五)制度保障缺乏,制约了活动的健康运行
目前部分高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但机构设置缺乏创新和改进,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方法老套、单一,缺乏灵活性,对于实践活动的审核评估体系没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进行改革。从社会到学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给予社会实践予以保障。社会实践没有制度机制作保障,社会实践就难以正常健康运转。
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的具体做法
本文以广西师范学院万秀村实习实践基地为例,尝试探索一条良性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2006年万秀村被确定为广西师范学院实习实践基地。该村常住人口4000多人,流动人口50000多人,是南宁最大的一个城中村。政法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和谐成长路,实践万人行”的社会实践服务指导思想,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和谐发展,建立了万秀村实践实习服务基地。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以下简称政法学院)积极组织专业务实的志愿者服务团队推进万秀社区管理、服务农民工子女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验、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助残等各方面工作。自2006年建立基地以来,政法学院发挥高校教师教育资源优势,带领大学生志愿力量,努力携手万秀村民,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共同营建“和谐新万秀”的好局面,不断解放思想,逐步形成社会实践“五化”良性运行发展机制,即已经形成基地化、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制度化的良性运行发展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基地化建设
基地化建设是巩固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社会实践开展20多年的经验表明:没有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无从进行;没有稳定的合适的基地,社会实践活动也难以收到实效;社会实践基地已成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平台,成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系统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势在必行。针对万秀村农民工子女在学业成绩、城市融入、教育公平等问题,政法学院依托社区和中小学建立了三个主要阵地。在充分借助街道社区居委会力量,结合学院社会工作、法律、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特色,建成“广西师范学院实习实践基地”,为社区提供包括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志愿服务;在星星学校成立了“服务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雏鹰飞翔”流动儿童辅导站,组织专门的志愿者队伍进行学业辅导、团队训练、兴趣辅导等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增强自信,融入城市、融入社区。为提高农民工未成年人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在当地努力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验基地”,确保了活动长期、稳定地开展。
(二)展开项目化志愿服务
项目化志愿服务是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的有效做法。项目主要分为引进项目和自主项目,要努力争取校内外支持,引导项目支持,学校自身也要设立项目为活动提供支持。活动开展前对万秀村采取多种方式深入调研,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对症下药。通过招标的方式,结合对方需要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情况,确定可行的服务项目。万秀村属于混合型村居的城中村,其主要经济来源是出租业,外来人口在繁荣出租业的同时,也把管理软肋暴露出来:治安问题依然严峻,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村内集贸市场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存在诸多问题等等。政法学院与万秀村村委及村内几所中小学校联合,于2006年开始开展了协助社区管理,区清洁工程管理项目,万秀村流动人口统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调研,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调研项目,“广西师范学院课业素质拓展辅导”项目等,每个项目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估,总结交流经验,为下一个项目奠定基地。
(三)促进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是提升志愿服务活动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政法学院将万秀村需要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色相结合。政法学院有一支由专业指导教师、专业志愿者、社区指导老师组成的队伍,形成“专业教导老师+专业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指导”相结合的活动服务指导团队。这些教师在万秀村开展多项课题研究,比如开展《南宁城市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城市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等。政法学院志愿者招募始终遵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从学校多个专业中择优选拔优秀人才,结合专业特色和项目需求参与到相符合的各类活动项目中。比如: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通过个案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等开展社会管理项目,提供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助残、心理辅导、走进老年人的生活、“构建和谐社区情暖夕阳红”,开展“你棒,我棒,他棒,大家一起棒”等服务。法学专业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协助城管开展“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区”活动;师范生为中小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如发掘青少年潜力,培养综合素质,开展阳光教育,关爱单亲家庭孩子等。从而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使得志愿服团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发挥了专业优势,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质量,使得活动得到深入开展。
(四)加速社会化运作
社会化是多方联运,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扶。通过争取政府部门支持,与企业合作开展活动,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组织和经济方面保障,提高活动的影响力,使活动形成多方联动之合力。政法学院积极申报团区委、政府项目,积极参与各方合作。2011年争取到了团区委“成长家园――关爱农民工子女”之“课业实践素质”辅导项目,与西乡塘区政府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区项目,实施学校老师在万秀村科研项目等。活动还得到了相关单位和媒体的宣传。如在服务活动中得到《广西日报》、《南国早报》等的宣传报道,扩大了社会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关注活动。社会化使社会活动形成一个多方联通的作用,为活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五)实现制度规范化
制度规范化是保障活动顺利开展的一项长效机制。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要想取得成效,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服务活动,服务一两次很容易做到,但长期坚持下去必须有一项制度作为保障。政法学院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如《社会实践管理制度》、《综合素质测评细则》、《校外辅导员管理制度》、《农民工子女服务活动章程》及相关经费审批制度。为保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学院与志愿者签订协议,并明确奖惩制度。
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的成效
(一)志愿者受到教育,长了才干,作出了贡献
活动开展6年来,近2000多人次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通过搭建万秀平台、各方参与的工作模式,志愿者在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同时也达到了净化心灵、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深化了志愿服务理念,扩展了志愿服务的外延。在活动中做到了“助人自助”,在提供服务帮助别人的同时自身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多名同学被学校评为优秀青年志愿者,陈思同学获得“广西南宁首届优秀青年志愿者”。《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调研》论文获得2011年中国挑战杯三等奖。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以万秀村调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撰写了论文,找到社区服务相关工作。
(二)课题的学术研究,提高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在活动中,专业教师所开展的课题研究为万秀村的发展,找出了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参考。通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提升进行了实验,并得出了相关数据,为今后万秀和其他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三)建立了一项长期的服务机制,成立了创先争优服务基地
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该项志愿活动变成了一项常规服务活动,并以基地的形式固定下来,2010年开始,我院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万秀村建立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基地,双方合作开展党员志愿活动,将万秀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四)社会实践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政法学院万秀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注重发掘典型,深入报道,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在校内媒体进行跟踪报道,提高了院内同学的志愿服务热情。活动也备受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广西新桂网等社会媒体的关注和多次报道,扩大了社会影响力,让社会都来关注城中村的建设和发展。
(五)受服务的社区和中小学生得到收获
志愿者活动总结报告1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建设志愿者队伍
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全面组织开展了志愿者服务工作,组织申报成立了双桥子街道办事处双林中横路社区志愿者服务基地。基地现有固定志愿者服务队伍六支,分别是: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社区帮困助残志愿者服务队伍、社区法制宣传志愿者服务队伍、社区环境卫生志愿者服务队伍、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服务队伍、社区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伍、社区治安巡逻志愿者服务队,共有在册志愿者1100余名。
二、认真组织开展了志愿者服务活动
1.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活动精神。
社区志愿者活动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取得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合理利用驻区单位资源,吸引他们一同参加到志愿者服务中来,并结合社区实际工作,定期共同开展社区志愿者工作,在社区各项工作中,都充满了志愿者的身影,使之成为社区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生力军,也使志愿者服务工作在社区工作更加深入,也使志愿者服务水平和满意率有了更大的提高。
2.认真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活动。
志愿者经常利用节假日时间,为群众进行大小文艺表演,不仅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而且结合当下社区工作,也积极向大家宣传当前形势情况。而且在他们的带动下,很多人也参加到这支队伍中来,根据自身情况为大家提供了各种服务。特别在创建文明城市的时候,有大量的志愿者参与到其中来,为社区不辞辛苦的奔走,向社区居民积极宣传各种方针政策,清除社区卫生死角,维护院内治安,为社区为最后迎接国家城调队检查成功,是密不可分的。
3.灵活多样开展帮扶活动。
针对老人,对所有空巢老人和寡孤老人进行了登记造册,每个老人不仅有专门的志愿者定期看望,也经常会有结对高校志愿者来了解老人们的现状和困难,与老人聊家常,排除老人孤担,擦擦桌子洗洗碗,每次当大家离开的时候,老人们都会依依不舍,总是盼望着下次的相聚
4.积极开展辅导青少年健康活动2015年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5篇作文。
针对未成年,与学校、家庭打造“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即在家有家长管,在学校有老师管,平时有社区管的模式,使大家一起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根据爱好,成立各种小分队,开展各种活动,对来参加的孩子进行登记造册,在根据志愿的个人情况,为孩子提供服务。特别是社区内贫困家庭的孩子,不仅仅有专门的结对志愿者经常上门看望,了解情况和困难,还有结对的在校志愿者为他们解决学习问题,能够使他们象其它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并与高校结对,吸引更多的青年志愿者定期到社区活动,根据各自的特长、优势、知识,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
三、____年工作打算
1.认真贯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落实上级相关部门的指示精神,严格执行各项规定。
2.全面组织开展各项活动,重点针对辖区弱势群体、假期青少年等人员的帮助与辅导工作。
3.灵活创新志愿服务工作,争创志愿者服务基地工作亮点。
志愿者活动总结报告2一、是深化社区志愿服务促和谐行动。我们将每年3月确定为全市志愿服务集中行动月,以“践行志愿服务、传承雷锋精神”为主题,以敬老、助残、帮困、社区服务为内容,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深入家庭,为“五老”开展生活照料、圆老人一个心愿(陪老人过一次生日、逛一次公园、参观一次市容市貌、看一场演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提供一次生活护理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家电维修、就业咨询培训、义务家教、禁毒防艾知识宣传、文艺演出、科技文化普及等志愿服务。
二、是积极推进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
我们积极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和生产自救,组织志愿者深入乡镇集市、田间地头,集中开展科技培训、农技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开展为困难群众生活照料、心理咨询、义务家教、医疗卫生等送温暖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文艺演出、政策宣讲以及清除白色垃圾、清除非法张贴物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农村青年移风易俗,倡树新风正气;组织志愿者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帮助农村青年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三、是大力开展绿色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我们始终将培养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意识作为志愿服务的工作重点,引导广大志愿者广泛开展促进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加“节能减排绿手帕”、“保护母亲河”、治理污染等环保志愿服务和生态建设。先后组织20____多名青年志愿者参与东方山“植香樟树、建青年林”活动,植樟树1万余株;组织3000多名青年志愿者参加西塞江堤植草护绿活动,让15公里江堤全都换上了绿色新装;组织5000名志愿者开展营造“黄石青年林”,绿化了开发区300亩荒山;组织万名志愿者以“爱我家乡、游我黄石”为主题,在仙岛湖、东方山、西塞山、小雷山等旅游景点开展宣传展示会;组织万名青年志愿者环绕10余公里的磁湖沿岸开展清淤保洁和环保宣传志愿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文明意识和环保观念。引导青少年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发挥志愿者的积极作用。
四、是积极参与志愿抢险救灾行动
今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地震发生后,我们积极组织全市志愿者迅速行动起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工作,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我们先后筹集资金近20万元,用于雅安灾区重建。同时,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义务献血,向灾区人民奉献爱心。
五、是积极推进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
今年来,我们积极动员各部门、单位志愿者开展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通过感受城市、学业辅导、亲情陪护、法律维权等形式为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提供了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团组织共计开展各类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200余次,结对帮扶农民工子女学校57所,结对帮扶农民子女近4万人,开展七彩课堂200余次,切实增强了新格局下的志愿者行动品牌建设
三、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志愿服务常态化
一是大力构建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体系2015年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5篇作文。为进一步丰富志愿服务内涵,切实发挥志愿服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我们积极开展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建设,与有关企业加强沟通合作,先后筹资建立了18个城市志愿服务站、12个文明交通劝导站、30个岗位志愿服务站的建站工作,并分批投入城市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为了便于日常管理,我们对服务站点实行了“三定”管理,即定岗、定人、定责,确保了服务站点的实际功效,实现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化发展。目前,全市基本实现了每周不少于一次,人数不少于50人的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体系,志愿服务品牌工作逐渐深入人心。
二是积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为保证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长效运行,团市委制定了《黄石市城市志愿服务站管理暂行办法》,对志愿服务站服务内容、管理维护、人员保障等方面进行具体化规定和要求,从而保证了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运行。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做好志愿者权益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志愿服务保障体系,为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提供生活保障,安全保障。
三是深入实施志愿服务制度化管理。一方面,我们积极加强制度化建设。不断完善志愿者系统培训、岗位安排、计时考核、评比表彰等有关制度,确保志愿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另一方面,我们十分注重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积极完善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围绕党和政府关注、群众急需、居民热心的问题,巩固、拓展、培育符合我市发展特色的服务项目,并积极进行宣传和项目推报推广。
志愿者活动总结报告3今年以来,市文明办积极引导广大志愿者以“服务社会发展进步,服务人民群众需求,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为宗旨,大力弘扬“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不断开拓工作领域加强项目建设,全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青年志愿服务网。我市通过参与城市文明创建、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大型节会等志愿行动,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志愿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加强志愿者注册工作。
我们严格按照《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认真做好志愿者注册登记表、服务项目登记表、注册简明登记表及相关资料的管理工作,建立规范的志愿者注册登记网站和对接平台,通过完善网上注册、加强基层服务建设等措施,在方便注册和方便服务两个方面下功夫,同时注重抓好志愿者的教育、培训、管理、维权等各项工作,注重发挥骨干志愿者的影响和带头作用,吸引更多青年参与,影响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截至20____年6月,我市已有注册志愿者13.5万人,有效地推动了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是积极加强志愿者组织建设。
我们积极发挥青年主导作用,争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志愿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志愿者组织,切实履行了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职能,保障志愿服务工作的有序运。先后建立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服务站、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志愿者队伍1000余支,能够长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化、规范化志愿者服务队近100支,便民服务点100多个,同时建立“手拉手”学校50多个,形成了比较完善稳定的志愿者服务体系。
三是积极培育社会志愿服务团队。
在城市文明创建工作中,我们十分重视整合发挥社会志愿服务资源,一方面,积极针对当前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组建了由教师、私营企业主、公司职员当中的环保人士以及全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会员组成的地方环保志愿者服务队,54名成员正通过深入调查,着手编制“地区水域污染地图”,帮助广大市民树立重视环保,爱护环境的意识,服务地方经济和自然环境和谐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将黄石义工联盟、大冶铜草花环保志愿者协会、刘国保志愿服务队等有影响力、热心公益事业的民间志愿服务组织纳入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体系当中,引导他们积极投入环境卫生整治、社区保洁活动、帮困助残、便民利民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夯实工作品牌,服务社会发展需求
为积极推进志愿者工作的科学化发展,向社会提供全面、细致、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我们积极对志愿者工作进行统筹布局,切实致力于志愿者工作的改革创新,积极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大局和人民群众需求在实施扶贫助困、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节会、抢险救灾、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关爱农民工子女等重点志愿服务项目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成效。
志愿者活动总结报告4伴随着____节的鞭炮声,这个充实而快乐的寒假生活即将结束,寒假里将近一周的社会实践不时在我的脑海里回旋,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大学象牙塔中的我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
__月____日,我和同学来到____市____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社区__大姐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之后我们分头行动,同孤寡老人聊天、打扫卫生、出宣传板报、分发通知传单等等,忙得不亦乐乎,但是能为社区做一点事,我们内心感到非常高兴和快乐。
寒假中我也没有忘记学习,“知识就是力量,阅读升华人生”,寒假期间我除了阅读与专业课相关的书籍,还涉猎了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读书之余,我为自己在____年第一学期的花费算了一笔账:学杂费共计__元,生活费共计__元,其他开支共计__元,共计__元。通过计算,我才知道一个学期下来我的花费竟然有如此之多,以后我要勤俭节约,为家庭减轻负担。
一个学期以来巨额的花销,让我明白了父母的艰辛,正好学校组织了以“感恩伴我成长,孝心回馈父母”为主题的体会亲情实践活动,利用这个机会,我与父母进行了深入的谈心,向父母汇报了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了父母过去一年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了解了父母对我的期望和要求,了解了自己每年的花费在家庭中的比重。
寒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受益良多:
一、学会感恩,承担责任
在寒假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要带着感恩的心,感谢社会、感谢亲人、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承担起时代、社会赋予的责任,锐意进取、自强不息。
二、勤于学习,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理科学生,在这次寒假实践中我深深认识到了自己文史基础知识的薄弱,以后要多多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三、埋头苦干、踏实认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所以埋头苦干的工作的人们是可贵的、值得尊敬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也要继续发扬埋头苦干的精神,不浮躁、不浮夸,认认真真上课,踏踏实实学习。
四、敢于尝试、克难求进
“方法总比困难多”“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我明白了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焦虑,保持冷静和理智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焦急和狂躁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真正的锻炼了自己,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自身综合素质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志愿者活动总结报告5学校本着"给我一个孩子,还您一个人才"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创建环保志愿者,为学校的环保服务。特别是在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中,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旨,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环保意识,学校绿色领导小组不断推出新思路,实践新方法,从而获得新经验。现在我校业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绿色教育网络,营造了"绿色学校,你我共建"的良好氛围。
一、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积极形成绿色人文环境
1.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经费保障
学校成立了以书记、校长______同志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德育处、各年级班主任为成员的创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不断完善各种制度,把创绿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2020年拨专款____万余元创建环保专栏、购置环保图书、订阅环境报、扩增绿地、种植花木、参加上级组织环保培训、举办环保图片展等极大的完善了学校育人环境,学校坚持环境育人、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的育人的原则,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上级领导高度评价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2.以课堂为主阵地,在各学科教学中积极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学校重视学科环保知识渗透,在……等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渗透环保内容。从学科计划、各科上课、测试等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育人环境。通过主题班会、辩论会等形式让绿色信念走进课堂,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通过学科学习,学生明白了为什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什么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存,理解了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节约能源,控制减少污染,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通过播放沙尘暴、泥石流、酸雨、土地荒漠化等宣传图片,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懂得了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建立学校环保活动室和班级垃圾回收站
每班设立环保委员和垃圾回收站,每周有各班在环保委员的带领下进行环保活动,做好活动记录。以此推动学校环保行为,全员、全程做好服务。
二、以活动为载体,注重环保活动的落实,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在醒目位置贴环保标语;设立绿色环保专栏,并及时更换内容;班级增设环保委员,在班级风采中增设绿色环保内容;学校举办绿色环保知识讲座、环保图书展、环保小制作比赛、手抄报比赛、环保征文比赛、开展了拒绝"白色污染,环保从我做起";利用6.5环境日、植树节日等重大节日开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活动,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本研究根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起草方案到形成成果的各阶段特点,将暑期实践工作分为实践前可行性评价、实践中效果评价、实践后教育成果评价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如图1)
图1 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一)实践前可行性评价
1.指导教师评价
项目立项前的评价主要由指导教师、系部(学生组织)、院级团委三级评选构成。在这一阶段,学生设计并邀请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根据访谈得知指导教师主要从实践主题意义、实践方案可行性两个方面对可能性进行评价。涉及暑期社会实践主题意义、实践方案可行性。
2.院系两级团委(学生组织)评价
指导老师评价后即进入系部、学生组织初选和院级答辩两层筛选。系级、院级两级组织答辩筛选和指导教师一样关注暑期实践主题及方案可行性之外,还关注团队组织情况、安全教育情况、是否能够建设实践基地等内容。涉及:团队组织情况、安全教育情况、实践基地的交流情况。
(二)实践中效果评价
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走出校园与实践单位接触,新闻媒体也会对一些优秀的项目团队进行报道评价,同时学生及指导教师会针对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进行原方案评价及修改,因此实践效果评价包括实践单位评价、新闻媒体评价、指导教师及学生自我评价三个方面。
1.实践单位评价
实践单位接收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愿意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的场所,另一方面也希望实践团队能够对企业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因此实践单位比较看重以下表现:(1)创新能力。(2)解决问题能力。(3)沟通能力。
2.媒体评价
当团队实践活动较有创新性或者取得阶段成果时,新闻媒体会对其进行相应报道,因此能够获得高级别媒体的关注也是评价一个团队是否成功的指标。
3.指导教师及团队成员评价
在进入实践场所后,团队会遇到各种突况,在此情况下团队成员会根据方案设计及成员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评判实践活动是否能够继续进行。个别团队在此阶段选择放弃,大部分团队经过自我评价后及方案调整后,实践活动继续进行,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实践学习经验。
(三)实践教育成果评价
实践结束后学院会组织结题答辩和调研报告评审以衡量实践教育成果并对优秀团队进行表彰。
1.实践报告评价
实践总结和答辩反映了学生活动的开展情况及获得的成果,是学生对实践成果的归纳、整理。实践报告评选比较重视“队员实践日记、感悟”、“有关活动照片”。
2.答辩情况评价
在答辩过程中比较重视研究的严谨性及答辩的流畅性,在答辩进行后,学院将对实践团队进行表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获得全国、省级、校级奖励的学生,除获得相应的必修学分外,课准许获得相应的素质拓展选修学分,例如:
(1)获得国家级先进个人的记4学分,获得省级先进个人的记2学分,获得院级先进个人的记1学分。
(2)团队获得国家级表彰组织者记3个学分,参与者记1学分;省级表彰组织者记2学分,参与者记0.5学分;团队获得地级表彰组织者记1学分,参与者记0.2学分;团队获得学校表彰组织者记0.5学分,参与者记0.1学分。
(3)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或被国家级媒体报道或公开发表的记4学分,获得省级奖励或被省级媒体公开报道的记2学分,获得地市级奖励或被地市级媒体公开发表或报道的记1学分。
三、志愿者服务评价体系研究
志愿者服务相比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看重公益性,缺少活动后的总结评比,因此本研究将志愿服务总结为实践前可行性评价和实践后效果评价。(如图2)
图2 志愿者服务评价体系
(一)志愿服务前可行性评价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志愿服务方案并邀请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指导教师会从实践活动意义及方案可行性两方面对活动进行评价。
(二)志愿服务效果评价
在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学生走出校园为社会服务,被服务单位及新闻媒体会对志愿服务进行评价。与暑期实践活动相比,志愿服务教育更看重社会影响力及服务价值,团队成员在活动后会进行主动评价总结,寻找奉献的成就感及满足感。评价涉及:服务对象评价、媒体评价、指导教师及团队成员评价。
四、挑战杯及科技创新项目评价体系研究
挑战杯及科技创新项目评价体系与暑期实践活动评价体系相比,往往是学生形成了论文、专利、挑战杯竞赛方案后进入评价体系,缺失实践活动前的可行性评价。评价分为作品形成后的创新性评价及成果评价两个阶段。(如图3)
图3 挑战杯及科技创新项目评价体系
(一)创新性评价
挑战杯及科技创新型项目在作品形成后进入评价过程,主要由指导教师、系部学生组织、学院等三级机构进行评价。三级评价关注的重点都是创新性和实用性,是否市场上已经存在类似产品,能否转化成为实用性的产品。
(二)成果评价阶段
在产品成型后将进行专利申报、或参加省赛、国赛等更高级别比赛等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学院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一旦形成成果,学院将根据成果评价指标进行相应奖励。
一是制度层面,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并未列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即是自愿贡献自己的精力和假期休息时间,不求回报地服务“三农”,推动农村文化、科技和卫生事业进步活动,可以说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接受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过程。但是,这仅仅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形式,并没有在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中被明确的提出来,故教育效果不明显。据调查显示,一部分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消极应付学校任务,随大流的心态,认为参加这样的活动意义不大;一部分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纯,他们或是为了获取先进荣誉称号,或者是为了赚取就业资本,甚至有些人抱着去农村游玩、度假的目的。所以,有些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到农村后敷衍了事,走过场、做样子,不是真心想着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服务,而是先去有关部门盖章、开证明,邀请当地新闻媒体跟踪报道他们的活动,被当地老百姓戏称为“作秀”、“演戏”。
二是实践层面,高校尚未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志愿精神的培育体系。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并形成一种全面的培育长效机制。然而,一些高校往往利用行政命令要求大学生参与活动,这种被迫参加的志愿者,不能保证自愿性,原则上偏离了志愿精神。此外,一些高校不重视志愿精神的推广教育,致使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的受众面也仅限于部分参与该项活动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参与人数相对较少,对广大学生而言,影响较小,甚至一所高校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都不被广大师生所了解,更谈不上接受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教育。据任江林的调查显示,进大学后,仅有1/3的大学生参加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包括高校统一组织的集中活动和自发组织的分散活动,而由于受名额、经费和安全等因素的限制,约有2/3的大学生没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说,目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模式影响了大学生的参与面,也忽视了对广大普通学生志愿精神的教育。
可以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实践理论知识、培育奉献精神、增强服务意识的重要阵地和平台,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和高校重视不够是不可回避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一,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缺位。在历年、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共同下发的通知文件中,虽提出“培育奉献精神、增强服务意识”的理念,但并未明确提出相关要求,所以未能引起一些高校的足够重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突出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内容,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其二,部分高校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高校强调专业技能教育,多以“专业实训”或“专业实习”的形式设计服务项目,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忽视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还有一些高校虽把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但在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却没有从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的角度来设计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
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构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体系
志愿精神,就是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和良知,培育一种奉献精神。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构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体系就是培育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过程。大学生往往是先接受了有关志愿精神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才会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才会选择参与这项志愿活动,并为抵制外来的困难和内心的困扰,产生坚持下去的意志。
(一)志愿者招募活动增强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志愿者招募是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准备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向广大学生传播和普及志愿精神相关知识的重要渠道。1.借助舆论宣传,营造志愿精神教育的良好氛围。舆论宣传是传播知识最为便捷的方式,受众广,速度快。充分利用课堂和校园各种媒介来引导校园舆论,营造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全校广大学生中普及相关知识,是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认知的有效途径。一是课堂。尤其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作为理论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对志愿精神的解读和答疑解惑,是学生获取相关理论知识,形成理性认识的主要来源。二是校园媒介。校园电视、报纸、广播和校内宣传栏等传统媒介是学校宣传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全面、系列宣传报道的传播平台。此外,互联网、QQ群、QQ空间、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介作为当前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是大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渠道。借助这些宣传媒介,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网络,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纳的方式来传播志愿精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此外,利用校园网和BBS论坛等发起相关话题讨论,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就相关问题解答疑问,引导校园舆论,大力营造传播志愿精神的浓郁氛围。2.突出面试选拔内容,增强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志愿者面试选拔是对应征者专业技能和志愿精神认知的一次全面深入的考查。这些应征者是志愿者招募的潜在对象。他们前来应征,愿意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表明他们对志愿精神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所以一定要突出面试选拔内容,把面试选拔环节打造成志愿精神教育的平台。一是要提前向应征者公布面试范围,引导他们通过应试准备来开展自我教育;二是设置一些有针对性和深度的面试选拔内容,进一步强化应征者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可以说,这种全面深入的认知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养成的基础和前提。
(二)志愿者培训增强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志愿者培训是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全面系统认知,增强大学生对志愿精神情感的重要途径。其中,培训的对象是从众多应征者中间选拔出的佼佼者,也是随后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志愿者,所以培训应以专业培训和通用培训为主。专业培训主要根据志愿者服务具体的岗位进行培训,介绍岗位的基本情况、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和工作场地的相关情况、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志愿者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而通用培训主要是志愿精神相关知识的培训,介绍暑期“三下乡”有关志愿服务理念和志愿服务价值意义等,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意识,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客观来说,志愿者们能否正确对待并顺利完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能仅仅依靠对志愿精神的认知还不够,还需内化为对志愿精神的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对志愿精神的情感是大学生就参与志愿活动是否满足“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实现”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要培养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一项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就是志愿者培训。一是专家讲授。专家有关志愿精神主题讲座,对志愿精神的深入解读,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也即是强化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二是实地考察、观看影像和专题讨论。志愿者前期对暑期“三下乡”目的地的实地考察、观看有关目的地的一些影像资料和组织相关的专题研讨,都能让志愿者们了解到暑期“三下乡”目的地的一些真实情况,唤起志愿者的亲切依恋感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需要”。此外,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和当地人生活的窘状,也必定会燃起志愿者的同情心,从而激发参与志愿服务的初始动机,有学者称之为“移情训练”。所谓移情就是个体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情绪、情感反应能力。移情训练,即是唤起志愿者内心深处的同情之心,让志愿者站在他人的角度,通过“想象”来感受别人情感的能力。在志愿者培训中,也就是要志愿者看到当地人困难、苦楚的现状,遂产生同情之心,继而产生帮助他们摆脱苦难的愿望。同情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它表达的是一种对他人困难的体谅之情。培养同情心是志愿精神培养中的基础工作。三是经验分享。邀请参加过该项活动的志愿者讲述他们之前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历的感人故事、人生感悟,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收获,让参加培训的志愿者真切感悟到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自我需要实现”的强烈冲动。
(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践行志愿精神,磨炼大学生意志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践行志愿精神表现,也是对志愿精神认知与情感的结果和归宿。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社会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培育志愿精神情感和磨炼意志最好的途径。在志愿活动中践行志愿精神,养成志愿精神,一定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律”是靠制度规范成行为习惯。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初期,带队老师或活动负责人一定要告知每一位志愿者的岗位分工和工作内容,明确活动纪律,并提出具体要求,督促志愿者严格遵守活动方案,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用爱心和文化科技卫生知识服务当地农民。当然,带队老师或活动负责人要全程跟踪,及时疏导志愿者情绪,协助他们解决问题,指导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在志愿精神培养过程的初始阶段,用这种组织纪律和相关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志愿者的志愿行为,培养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自律”是把快乐体验化为自我需求实现。志愿活动要有生命力,一定要加入“快乐”元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是严肃的,但活动形式可以是活泼有趣的、喜闻乐见的,让志愿者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开展志愿活动,在奉献中体验快乐,并把快乐的“种子”种在志愿活动的“土壤”中,种在每个志愿者的心田里,让它生根发芽。因为有了快乐,志愿精神的“幼苗”才会在志愿者心中长大。志愿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还应该由这种感性的快乐逐步升华为理性的快乐,即来自志愿者自我需要的实现。根据志愿者不同的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如满足个体价值取向的层次激励法,满足诱因的过程激励法,满足个体成长的需求激励法,可以使个体不断在工作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提升,以及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是磨炼大学生对志愿精神意志的主要渠道。所谓意志,是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磨炼意志就是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坚强和坚持的意志品质。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活动中会遇到诸如食宿不如意、长时间辛苦工作、水土不服而生病,甚至付出的努力不被群众接受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是选择坚强、坚持,还是选择放弃、回避,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意志的磨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带队老师或活动负责人的鼓励和帮助,需要队友的支持和分担,更需要自己对志愿精神那份承诺的坚持,才能克服一切困难,跨越一切障碍。正如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人的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形成的。”
(四)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很多高校往往忽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草草了事。事实上,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活动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养成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情感,坚定大学生意志的关键一步。与以上三个环节不同,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的受众对象分为两个群体,一是刚参加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二是全校师生。很多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的形式主要有成果图片展、成果汇报会、校报或学报刊发调研报告和总结表彰大会等。借用图片或演讲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志愿者服务“三农”的劳动成果,召开表彰大会,评优评先并颁发荣誉证书,是对他们暑期志愿行为的一种肯定和认可,是对他们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激励,定能激发出他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加深对志愿精神的情感,坚定他们参与志愿活动的意志,让志愿精神内化为他们的精神品质,外化为经常性地参加志愿活动。同时,一定要借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影响和教育更多的学生。看到身边熟悉的同学、校友参加了志愿活动,会让全校师生感到亲切,并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学校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表彰,也会影响到他们对志愿精神的认识和情感。事实上,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等活动本身对全校学生的影响力是有限的,要加强传播的力度,扩大宣传,就一定利用好学校的传播媒介,诸如课堂、宣传栏、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QQ、微博、微信、论坛等,把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成果传播到校园每一个角落,营造宣传报道的浓郁氛围,积极传播志愿服务崭新理念,激发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
社会实践是一个艰辛复杂的过程,从最初的筹划、实施到最后的完成和总结会耗费大量的人力,需要较长的时间。当前有许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存在盲目性和从众心理,仅仅凭着一股热情出发,没有做好充足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有可能会半途而废,一无所获。除此之外,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齐头并进却又良莠不齐,如果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没有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做指导,在实践中就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这样一来社会实践不仅会失去意义,更不利于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将当代大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后继力量,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主旨贯穿融入到社会实践中,使之成为我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不仅能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正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而且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作为指导自身行为准则的教育效果。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的实施环节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也是价值认知、认同的根本途径,对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基础性作用⑤。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实践的实施环节是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步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带动、宣传作用。十报告通过“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崇尚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所主张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的实施环节,就是将十报告中的“三个倡导”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奋斗目标;以“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思想基础;以“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自身行为准则。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中实施环节的重要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更易于被当代大学生理解、接受并内化成为自身的价值信念,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的总结环节
我们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实践的实施环节的同时,不应忽视实践的总结环节,只有通过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总结、提炼,才能更好的发挥社会实践的效果。首先,在社会实践的总结中,大学生应该认真总结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指导性。通过这一思想总结的过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将由浅层的、表面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深刻的、内部的、理性的认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自身的理想信念中,并通过行为活动实现这一价值观念的外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实践的总结环节入手,通过总结,发现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不足和亟待改进的方面,努力实现社会实践的优化。
二、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展形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对这一价值观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认知及思想认同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将其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领悟在实践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从而实现知与行的有效转化和对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1、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和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将大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广大农村现实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路径,有利于大学生在基层社会实践中了解基层,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由于农业生产劳动的方式以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特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在广大农村地区显得较为薄弱。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大学生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的感悟和创造,将已经内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展现出来,更加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宣讲和传播。与此同时,在整个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会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因此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者与践行者,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传播与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
2、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出于自愿,基于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道义,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理念、目标导向方面都具有内在一致性。首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一致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宗旨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强调的是个人对于他人、社会的贡献价值,宣扬为集体利益、志愿贡献的价值理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也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出发,倡导广大公民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社会的进步发展担负起应尽的公民义务。此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导向也具有一致性。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就是要在奉献和服务中形成正确的认知,树立理性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则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通过价值观教育,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在服务社会中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专业化志愿服务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1.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用人单位在选择聘用大学生的过程中,牢固的专业知识、高素质的专业技能是考核的关键因素。作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提升是四年学习生活中的重点。但是专业知识学习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往往会脱离实际。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总以识记的方式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并没有真正消化与理解知识点,而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很好的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专业实践的形式,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专业知识潜移默化中得到巩固,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目的。首先,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与自身兴趣爱好相结合,使他们主动地投身于活动,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得到提升。以宿迁学院研究为例,法学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模拟法庭与送法下乡的专业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对于那些书本上的诉讼程序:庭审准备、公布开庭、庭审调查、法庭辩论、法庭调解、合议庭评议、公布判决,看起来特别抽象,难以理解。但通过模拟法庭的审判的操作过程后,学生比较感性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程序。并且每个程序中学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一一攻克,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了诉讼程序在实践中的应用,这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它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不仅在程序上学生有了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在实体上他们同样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其次,高校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主要依托专业特色实践基地进行。虽然各高校的大学生培养计划中都会安排实践教学的课程,但是实习单位和高校之间缺乏紧密的配合,指导不够深入,实习的过程总是浅尝辄止,实践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专业知识得不到巩固与提升。专业特色的实践基地使高校和单位之间建立了长期巩固的合作关系,而且在实践基地具备专业能力较强的指导老师,能够提高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2.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科学的就业观能帮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把握个人追求,结合社会需求审慎地进行职业选择。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合理的进行就业与择业,高校就业质量才能得到真正提升。参加专业化特色的志愿服务可以有效的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认清专业的发展方向、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科学的就业观。90后的大学毕业生因为从小生活在物质生活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和社会的接触太少,对于就业认识存在很大的局限,在对宿迁学院11级毕业生就业观的调查问卷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就业功利心严重,个人期望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缺乏崇高理想,个人追求较为物质化,这种不可健康的就业观大大降低了学生就业的成功几率。而大学生在投身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大学生村官考试、选调生考试中,参与过专业化特色志愿服务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就很高。
3.培养职业兴趣、塑造职业品格
在对当代大学生有关专业认同感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大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专业认同感普遍不高,比如,在宿迁学院对11级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中,仅有23.5%的学生愿意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尤其理工科专业中的女大学生,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强度高、工作枯燥,或者教育类专业中的很多学生表示,不愿意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可见大学生职业概念比较模糊,而较低的专业认同感也不利于大学生成功就业。但是,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使大学生有机会与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建立紧密的联系,可以观察高校所学的知识如何与各种职业相关联,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职业期望,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同时对于如何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有更全面的认识。
4.提升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目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都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因为教育工作者们发现能够成功就业的青年人才不光要具备创新能力,更要有合作共事的意识和水平。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面临极其复杂的环境,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是很难完成和解决问题的。就像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们会遇到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的学生,从活动的策划、具体内容的实施、后期活动的总结,他们的思想会发生碰撞,他们的观点、处理问题的方法会各有不同。在活动中的磨练,大大提高了大学生们团队协作的能力,这对他们日后能够顺利就业,顺利融合到工作团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解决社区难点问题
为了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需求,着眼民生、着重社区硬件提升改造、改善老旧小区面貌为重点:启动了楼道照明设施改造升级工程;对部分楼栋外墙进行集中粉刷;解决小区晾衣难的问题,在小区空地增设了便民晾衣杆;解决停车难问题进行停车位划线施工。
(二)、提高居民对基本文化服务满意度,定期组织文化活动
每月组织市民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我们的节日”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志愿服务精神
组织志愿者,每月进行一次“学雷锋志愿服务日”活动;依托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十余项便民服务。
(四)、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利用好未成年人活动室的功能性
发挥未成年人活动室的功能,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通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引导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五)、加强活动场所在防疫期间规范化建设
社区各活动室均制定了管理制度并做到制度上墙,切实做好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设置意见箱、禁烟标识、无障碍设施标识、文明用语标识,严格规范参加活动人员必须佩戴口罩、执行限流参加活动的要求,打造文明安全的活动场所。
(六)、结合社区实际,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创文
利用社区公共区域及居委会明显位置,向居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成年人关爱及保护、讲文明树新风、市民文明公约及守则等内容;组织志愿者入户发放创文调查问卷、发放创文宣传品等活动形式相结打造立体宣传形式。
(七)、活动总结及时上报,档案整理配合跟进
及时、准确、详细的记录、总结活动档案并向街道报送创建资料
二、存在的问题:
活动形式种类过于单一,居民参与度有待提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创文活动调动居民参加创文活动的积极性、热情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92-01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美德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我国,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感恩名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面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参与青年志愿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高校的实效性提供必要的现实平台和载体。
二、新形势下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通过教育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对其回馈以感激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以“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为教育内容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可以认为,感恩教育的本质任务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
(二)当前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1.智育与德育失衡,忽视感恩教育。随着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考研率和就业率,出现了忽视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许多大学生表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等,都与高校德育工作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2.感恩教育过于形式化,缺乏系统性。学校管理者在总结、评价学校的德育工作时,过于注重感恩活动的数量,举行感恩活动应成为教育的手段之一,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少有学校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规划,这势必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了感恩教育在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过程和作用。
3.缺乏感恩教育体制,评价体系不完备。高校的感恩教育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致使感恩教育难以落到实处。有的学生本来有较高的道德内省意识。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原有的道德意识就会发生动摇,进而放弃了对他人感恩。
三、如何让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在感恩教育中发挥作用
(一)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首先,要完善高校志愿服务体制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其次,要加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扩大大学一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特别是宣传志愿服务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和优秀个人,让志愿者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要让更多大学生关注志愿服务。同时,要加强志愿服务的考核与管理,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素质。
(二)完善道德考核标准体系,开设感恩课程,建立有效的感恩评价体系。教育效果都是与相关的教育评价体系分不开的,感恩教育也应该有相应的感恩评价体系。如对见义勇为受惠者的忘恩行为应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予以鞭挞和打击,对知恩图报的善行予以褒奖。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感恩意识,促进感恩习惯的养成,使感恩成为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
高校要把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充实和强化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建立感恩评价体系,将大学生感恩素养量化为若干可以考核的指标,并以此来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的科学管理,培养感恩意识,促进感恩习惯的养成,使感恩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
(三)开展感恩实践教育,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融入到感恩教育中。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高等院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必要通过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大学生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目前,各个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就是感恩教育的有益尝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调研、科技支农、挂职锻炼、绿色保护、爱心支教、文化下乡、法律援助、勤工助学、兼职创业、红色教育等社会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上升到理性高度,在社会实践的体验,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习惯,引领大学生学会感恩,实践感恩,促使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内化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