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分析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25 07:31: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自我分析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自我分析总结

篇(1)

1.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分析和研究模型假设

1.1学习倦怠成因总结

倦怠,美国精神分析家弗登伯格1974年首次将其用于心理健康领域,用来描述人际服务领域中工作者由于工作本身的要求或在工作过程中与他人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对工作缺少兴趣,感到厌烦,身心俱疲的一种心理亚健康状态。本文学习倦怠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对学习缺乏兴趣,表现在学生身上出现的身心耗竭、个人成就感降低、逃避学习等现象。

大学生学习倦怠文献资料的成因归类不管是从客观、主观方面,还是宏观和微观方面都离不开分析大学生自身、家庭父母、学校和社会因素。笔者将从这四个方面总结。个体因素: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低,进而厌倦学习;学习习惯不良,;专业认同度低。学校因素: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管理力度薄弱。家庭因素:采用传统的、严厉的、惩罚的教育方式,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无责任感和目标感。社会因素:人力资源市场处于“供大于求”局面,就业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种种不良现象,大学教育管理普遍偏松,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

1.2研究模型和假设

笔者通过研究大量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文献,提出6个成因变量:自身因素、学校因素、专业因素、学业压力、社会因素和自我效能感。本次模型主要是探究6个因子与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的关系。本次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假设一:“情绪低落”与自身因素、学校因素、专业因素、学业压力和社会因素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假设二:“行为不当”与自身因素、专业因素和学业压力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假设三:“成就感低”与自身因素、学校因素、专业因素、学业压力和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关系。

2.数据分析与检验假设

用6个成因因子与每个维度做相关分析以此来验证因子与维度间的关系。通过做相关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情绪低落与专业因素、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显著相关;成就感低与专业因素、学校因素、学业压力和自身因素显著相关;行为不当与自身因素和自我效能感显著。

根据已经确定的与各维度显著相关的因子,做每个维度与相应显著相关的因子的回归分析,确定各个因子对相应维度的具体预测量。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据上表,自身因素和专业因素与情绪低落正相关,学校因素与情绪低落负相关;自身因素和自我效能感与行为不当正相关;自身因素、学校因素、专业因素和学业压力与成就感低正相关。通过相应因子对相应维度的多元回归分析,我们也可以验证之前的三个假设不是完全成立的。如图2所示:

据上图:专业因素对情绪低落的预测性最强,如果对专业有兴趣,自然情绪就会变得积极;行为不当维度,自身因素对其的预测性是最强的,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就直接决定了大学生要采取怎么样的行为;学校因素对成就感低预测性最强,大学生成就感的来源主要来自学校和老师,大学生平时在学校取得荣誉和受到老师、同学的赞扬就会增加成就感。

3.总结与讨论

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只有自身因素、学校因素、专业因素、自我效能感和学业压力与大学生学习倦怠有显著相关,从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的强度和预测程度来看,依次为自身因素、专业因素、学校因素、自我效能感和学业压力。大学生学习倦怠三个维度的成因因子是不同的。情绪低落:专业因素、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行为不当:自身因素和自我效能感造成;成就感低:专业因素、学校因素、学业压力和自身因素。

参考文献:

篇(2)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种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是以社会为课堂、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社会系统工程。

实践活动可以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手段,可以作为其检验手段。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再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检验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由此可见,高校欲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重要举措,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大学生实践活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形成全面的自我认知,明确自身特点,不断成长为将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而对自身的正确评估就需要在形式内容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完成。通过参与实践,对自身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等进行全面体验和分析,对于“我的个性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我喜欢什么类型的活动”、“我的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需要如何提高”这些自我探索的问题找到明确答案。在实践中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对于未来发展必不可少。

(二)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职业。

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要成功地成为“社会人”需要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实践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国家就业政策和导向,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了解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环境,分析职业分布和需求情况,预测未来职业发展趋势,亲身经历并搜集信息,为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

(三)帮助大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储备职业技能。

在实践中自我认知和职业初探的同时,找到“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的差别,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性实践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不断调整并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以职业目标为中心结合自我认知结果有针对性地深化和拓展实践内容和形式,储备职业技能,实现职业理想。

二、大学生实践活动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举措

大学生实践活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不同阶段的要求合理安排大学生实践活动,有效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是亟须研究的重要方面。

刚入校的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初步了解专业背景、就业形势,形成自我认知,包括自身的个性、特长、兴趣、理想等,只有在充分认识自我后,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因此,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专业认知实践活动和形式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专业认知方面,可以以专业对口单位参观等形式,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有初步了解,对所学专业如何用有初步的概念。在自我认知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团组织构建学生组织、社团、团支部等多样化平台,支持学生开展校园文化、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组织、参与等形式在集体中扮演不同角色,对自己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和定位,发现自己的优劣势,找到完善自我的方向。

大二阶段是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在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制订能力提升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养。同时,逐步树立择业观念,了解自己的“职业锚”,初步确立长期职业目标。因此,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在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比重。利用学生假期组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政策宣讲与理论研究,社会考察与热点调研,科普宣传与科技活动,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等等。重视社会资源参与,积极寻求政府、企业和社区街道等支持,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平台。配备专业教师作为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并做好实践成效反馈和学生成长建议工作。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多投入多观察多思考,大量获取信息,分析自己的外界环境资源,为明确职业目标做好准备。

大三阶段进入求职准备期,要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自身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和适应职业的各种能力,积累择业优势,培养求职技能。要为学生争取更多机会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体验和见习活动。从应聘、录取、培训到实习、总结、反馈,让学生全程参与体验,主动了解职业需求,亲身体验工作内容,总结反思自身表现,储备提升各种能力。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脚踏实地,不空谈,不浮躁。

大四阶段是职业生涯决策阶段,要帮助学生全面总结,凝练提升,冲刺理想职业目标。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毕业实习实践,指导学生总结四年所学理论知识,到理想求职岗位实习实践,检验学习成果。同时,针对理想求职岗位的具体要求做好求职准备,努力实现求职目标。

三、结语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高校和学生的共同目标,实践育人工作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目前高校实践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学生不同阶段开展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旨在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7.

篇(3)

最近几年来,高校的学生人数正处于一个爆炸增长的状态,随着学生数量在逐年上升,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教育需求。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从实际出发,探究和推行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特别是个性化教育。虽然现在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在不断分化和加强,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自我管理、教育与服务的意识与诉求,但是由于家庭、社会以及教育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与服务的能力水平普遍偏低。推行“三自”管理模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能够促进校园管理的民主化,提升学校的行政管理效能,而且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民主情操的责任感。实施学生“三自”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自主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实现教育最终目的。

1.“三自”教育的F状

1.1 大学生对“三自”教育的了解现状

由问卷数据可知,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对于“三自”教育了解人数仅占1/4,说明当今大学生对于“三自”教育的内容基本不了解,甚至是不知道。

由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仅有16%的大学生所在的学校经常开展“三自”教育的活动,同时超过半数的学校完全不开展或者几乎没有开展相关“三自”教育的活动。

综上,现今大学生对于“三自”教育的相关内容不甚了解,了解的途径虽然各式各样,但是比例太少。同时,各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够,校内开展的活动偏少。可见,“三自”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1.2.1自我教育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自我激励和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上有明显的意愿,而在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实践上略微有欠缺。可知当今大学生对于自我激励和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而对于层次更高的自我评价以及自我实践,略微有些欠缺。在自我教育上,层次较低的树立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是较为容易做到的,那么之后在这一方面,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自我评价和自我实践带给大学生。

1.2.2自我管理

在自我管理的五个方面上,人数较为均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有650人能够树立有效的目标,这可以归功于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以及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这表明仅仅只有略超过一半的同学表示能做到做好金钱的主人。大学生活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完全开放,你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与高中时的秩序管理不同。那么金钱也是我们生活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怎么管理好金钱是重中之重。

1.2.3自我服务

由数据可知,兰溪地区的学生对有偿家教的参与度差异较大。被调查者中有620名学生表示能够做到追求自我能力完善与自我价值的提升,能够做到按时完成待解决的问题与事物有605名学生。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这四个方面上有较高的为我服务意识。

1.3大学生对于“三自”教育自我要求的总体执行度

调查显示,在大学生了解“三自”教育的相关内容之后,对于能否同时以“三自”教育的三个方面要求自己的问题,59%表示基本能够做到,20%几乎能够做到,8%能够严格做到。而仅有6%表示完全无法做到,7%表示几乎无法做到。可见,大学生对于“三自”教育持有积极的态度,对于“三自”教育三个方面的自我要求是认可的,同时也是愿意去实践的。

2.“三自”教育产生此现状的原因

我们的问卷表明,许多大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上均不能做得很好,对于“三自”教育产生的现状的原因,我们主要总结以下面几点进行分析阐释:

2.1大学生对自我定位认识不清晰

据数据可见,大学生对自我定位不清晰而引起的“三自”教育程度与大学生对“三自”己教育不熟悉一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口号,这标志着人类很早就开始自觉地认识自我。现如今,大学生自我定位认识不清晰,不了解自己无法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擅长什么。这就使得自我管理揍我服务和自我教育变得非常地困难。大学生自己的内心也是十分迷茫的。我们需要明确的自我定位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接纳这一个世界及保持有好的感受。

2.2学校对“三自”教育的宣传与重视不够

有近百分之50的人认为学校对“三自”教育的宣传与重视而导致了这一现象。的确,学校是大学生接触“三自”教育最主要的平台。目前学生大部分的知识主要还是来自学校的课堂,学校不重视则会导致学生们没有接触的机会。“三自”教育有此现状,学校也有一大部分的责任。

2.3社会对“三自”教育的要求度不高

篇(4)

1.问题提出

民办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规模在不断扩大,作用在不断增强,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办学力量之一。

虽然已有学者在学业自我效能感方面作过不少研究,但其对象多数是围绕小学生、中学生和公办大学生。从我掌握的文献看来,对民办大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很少①。显而易见,是否以学习作为主要任务,即学习动机如何;是否对完成学业有信心,即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方面都会影响到民办大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正如许多研究表明的:在学生的学习领域中,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学习努力程度、面对挑战性任务的态度、学习的坚持性、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它是学习成就的良好“预测器”。自我效能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的各个方面,针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对于正确预测个体的学习动机行为,以及改善个体的学习活动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过程

2.1研究目的

以公办院校作为比较对象,揭示民办大学生学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2.2研究假设

根究以往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工作经验,针对研究目的,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公办院校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假设二:性别、专业、年级与城乡四个因素对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有影响作用。其中,在性别因素上,男生高与女生;在专业因素上,理科高与文科;在年级因素上,高年级高于低年级;在城乡因素上,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

假设三: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对其内生学习动机有影响。

2.3研究对象

2.3.1以九州职业技术学院(独立民办大学)、科文学院和徐海学院(公办院校附属二级学院)三所大学的在校大一、大二和毕业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3.2以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教育学院和徐州工程学院四所大学在校的大一、大二和毕业班学生作为参照群体被试。

本研究对象主要选取大一新生、中年级学生和毕业班的学生。根据民办大学与公办大学年级设置的不同,为了比较研究的便利,本研究选取了公办大学的大一、大二、大四的学生作为比较对象,对应于民办大学的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2.4研究工具

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和评估是自我效能感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对自我效能感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基础。我国学者魏源编制了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针对593名大学生实施测试,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发现,所研制的大学生学习效能感问卷具有符合心理计量学和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要求的特点。所编量表共31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效能感越高。因此,本研究采用该量表实施测验,问卷施测情况见表1。

表1 问卷施测情况明细

2.5研究结果

2.5.1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表2)

表2 民办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

注:* P< .05 ** P< .01 *** P< .001

为了进一步研究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状况及其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的水平,本研究将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结果与二级民办大学生、公办院校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进行独立样本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表4。

表3 独立民办大学生与二级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单因素方差分析

注:* P< .05 ** P< .01 *** P< .001

表4 民办大学生与公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注:* P< .05 ** P< .01 *** P< .001

结果显示,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维度上,独立民办大学生与二级民办大学生之间,以及民办大学生和公办大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性;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维度上,独立民办大学生与二级民办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5.2民办大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

本研究对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状况分别在性别、专业、年级与城乡四个因素上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其中对性别因素、专业因素、年级因素和城乡因素分别作了独立样本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2.5.2.1.性别、专业、城乡对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就“性别”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的结果是F0.05(10248)=3.352,无显著差异;就“专业”因素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的结果是F0.05(10248)= 0.005,差异不显著;就“城乡”因素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的结果是F0.05(10248)= 1.375,同样也无显著差异。同时,从一般自我效能感维度上来看,性别、专业和城乡三个方面的因素对民办大学生的影响同样不显著。和公办院校比较研究结果,不同之处在于性别方面,公办院校的大学生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的结果是F0.05(10248)=4.055*,差异显著,具体分析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要高于女生。

2.5.2.2年级对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就“年级”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的结果是F0.05(10248)=3.643*,不同年级之间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维度上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具体分析,大一新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明显高于大二和毕业班的学生(P

表5 各因素对民办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注:* P< .05 ** P< .01 *** P< .001

2.6结论

2.6.1在自我效能感的两个维度上,民办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公办大学生没有差异性,同时独立民办大学生与二级民办大学生之间也没有显著的差异性。

2.6.2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维度上,独立民办大学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低于二级学院的大学生,同时,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公办大学生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性,民办大学生低于公办大学生,原假设成立。

2.6.3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维度上,性别、专业和城乡因素的影响不显著,原假设不成立。

2.6.4年级因素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其中大一新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于大二,大二高于毕业班学生,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随年级升高呈现下降趋势,原假设成立。

3.讨论

3.1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分析

就整体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而言,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低于公办大学生和民办二级学院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

从对个体自我效能感水平产生影响的因素中我们可以发现,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低于公办院校大学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失败的经验和社会评价的影响。就民办大学生自身而言,高考的失败使得很多民办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产生了怀疑,这种在学习上的挫折经验无疑会削弱其在学业上的自我效能感。同时,民办院校作为新生事物受到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与公办院校相比较,社会目前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评价更多的是处在质疑和观望阶段,甚至把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的“替补队员”,而非真正的教育机构,很多人认为只有学习不好、能力差的学生才会就读民办学校。因此,社会的这种偏见和质疑也会影响到民办大学生在学业上的自我效能感,造成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要显著低于公办院校的学生和二极民办学院的学生。

3.2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分析

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维度上,性别、专业和城乡因素对民办大学生的影响不显著,而年级因素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呈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大学生在经历了紧张的高考初入大学校园的时候,不管这个大学是重点大学还是民办学院,他们多少会有一种自豪感,认为自己学有所成,并且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与自信,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所以,在学习问题上,低年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相对较高,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学习好,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但是随着对大学生活的逐步适应,很多学生或者因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或者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方法不得当等原因,导致学习成绩并未像自己预期的那样好,所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逐渐降低,屡次的失败使得他们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开始下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民办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感受到残酷的就业压力,面对比自己有优势的公办本科学生、研究生等,会表现出明显的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学不好,找不到好工作,学业自我效能感也会因此而降低。

4.总结

从整体水平而言,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要低于公办院校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即在学习问题上,民办大学生的自信心不强,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的自信心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新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同时,本研究表明,民办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内生学习动机明显地受到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影响。由此可见,低年级的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相对较高,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较强,学习积极主动。但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使得高年级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专业兴趣不浓厚,学习不再像刚进校时那样刻苦努力。

基于以上总结可以发现,民办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上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教育者只有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科学地选取教育措施,才能有效地激发民办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改善这一群体的学习问题现状,提升整个民办教育的质量。这一点也是研究者将来关于民办大学生学习问题研究的兴趣点,有待于深入探索。

注释:

①林红.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教育科学,2005,6,(21)3.

参考文献:

[1]北京青年报,2001.6.20,(23).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681.

[4]池丽萍,辛自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5]林红.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教育科学,2005,6,(21),3.

[6]杨心德,徐钟庚.陈朝阳.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对学习目标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初中生的自我有效感及其对学习目标的影响,1993,(03).

篇(5)

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就业已成为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求职是每个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必经之路。在这个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过程中,大学生遭受被用人单位拒绝、被竞争者排挤等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本文试图探讨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增强受挫能力,从而实现成功就业目标的方法。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挫的原因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生面临更为激烈的职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理挫折感,尤其是长线专业或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心理反应更为强烈。大学生求职受挫,是指大学生在成功就业这一动机的推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求职行为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与障碍。“就业难”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挫的根本原因。

宏观因素:高校教学滞后于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选才标准失衡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以四年为一个周期,而企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速度很快,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专业,四年后可能就会变成滞销专业。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岗工作后,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学过的知识不能转化成岗位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需经1~1.5年才能独立工作,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是在2~3个月。由此形成的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同时,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对落后,许多中小企业基本没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聘什么人,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多属空白。因此,很多用人单位走入了招聘人才的误区,往往过分注重文凭,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并存在性别歧视,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等,从而导致就业难的局面。

微观因素:学生自我认知产生偏差,对待挫折缺乏心理预期与调适措施大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考上大学就视为终极目标已经实现,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决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仅凭经验)。60%的大学生没有职业规划的概念,更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临到毕业时才“临时抱佛脚”,导致大批毕业生产生就业恐慌的心理症状。规划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的成功率,直接导致大学生求职受挫,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求职过程中困难的估计与应对。

大学生受挫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受挫能力培养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必经历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大多经过多次尝试与选择,即使是一次性求职成功也包含着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与不断磨合。因而遭受挫折、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求职过程中大学生的必经之路,关键在于如何增强自身对于挫折打击的耐受力,从而在新一轮挑战中赢得主动。

受挫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必修课程求职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成长过程,一个要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先经历种种痛苦、磨难、挫折,才能有所作为。当代大学生很少经历父辈那样的艰辛生活,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优裕,而且长辈不想让儿女受累吃苦,经常有意无意地保护子女免受磨难与挫折,这在为大学生提供较好成长机遇的同时,又在客观上减少了他们面对挫折、承受挫折考验的机会。另外,当代大学生是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不少学生的心理成长缓慢,进入大学学习,而后走向社会,他们必须独自面对复杂的环境,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与认知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与判断。心理成长缓慢的大学生往往稍遇挫折就消极逃避,推卸责任。因此,能够忍受挫折的打击,既是大学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大学生成才成人的关键。

受挫能力培养是大学生满足社会需要的必需过程现代意义上的人才不再是高分低能的“高材生”,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与21世纪中国的面貌,如果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挫折承受能力,就不可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与相对稳定的校园环境相比,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将是充满竞争、风险与挑战的市场经济环境,他们如果连求职过程中的挫折都不能克服,就难于在复杂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寻求发展。因此,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转贴于

培养大学生受挫能力的方法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要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挫折,把求职过程中的挫折看作是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首先,挫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之后,大学生总会反省自己,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探究失败的原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经历挫折的过程就是学会反省、思考、总结、探索、创造的过程。其次,挫折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进取精神。求职过程中挫折的洗礼,会启发大学生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掌握经纬世事之术,不断深化与提高对自我的认识,特别是对自我错误与缺点的认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走向成熟。再次,挫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耐受力。在求职过程中经历挫折,能使大学生去掉傲气,汲取他人的长处,变得谦逊一些、谨慎一些,少一点自以为是,多一点虚心诚恳。

调整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要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不断调整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从而在求职过程中避免职业选择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尤其是在遭受求职挫折之后,更应摆正自我位置,要对自我做出进一步分析:自己就读学校的声望如何?自己的精神气质属于何种类型,适合干什么工作?自己的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自己的能力怎样?自己想从事的职业与自己能从事的职业之间有无矛盾,怎样协调解决?等等。要对自身具备的“硬件”与“软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从“我想干什么”的一厢情愿转变为“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定位。自我评价有利于合理定位,最终建立起清晰的择业观念,引导大学生尽可能地减少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冲突。

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在求职过程中受挫的种类多种多样,原因可能比较简单,也可能比较复杂,关键在于大学生能否及时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如果在求职的初级阶段就被拒之门外,应该考虑是否了解和掌握了求职的最基本情况,如企业的用人特点等;是否全面收集、认真分析了招聘信息;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信是否简明而有特色,有没有认真分析自己、精心组织文字、全力介绍自己的优势与个性。如果在求职的考察阶段遭到拒绝,应该考虑是否做好了面试前的准备;有没有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企业文化、企业负责人等情况;有没有对可能要问到的问题做好应答准备;对常见的问题有没有反复练习以达到熟练、自如地应答的程度;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沟通;自我介绍是否全面、准确、简要,回答问题是否语言精炼、重点突出,仪容、仪表、穿着是否得体大方等等。

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人遭遇挫折与冲突的情境时,在内心具有的自觉不自觉的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正视挫折,承认挫折,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以积极的行为方式战胜挫折。

1.坚持。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坚定必胜的信念。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职与就业成功的三个要素是“能力、体力、耐力”。大学生在多次求职、多次失败面前,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吃一堑,长一智”的精神,坚信“天无绝人之路”,“瓦片也有翻身的日子”。成功就业的目标一时难以达到,就应该要求自己做出加倍努力,最终实现目标。

2.表同。当大学生求职遭遇挫折后,要将自己想象为某一成功者,效仿其优良品质与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使自己的思想、信仰、目标和言行更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要求,增强自信心,减少挫折感。

3.补偿。在原定的求职目标无法实现时,应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目标,以其他方面的成功来补偿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升华。要用一种比较崇高的具有创造性与建设性的目标代替暂时无法实现的就业目的,借以弥补因受挫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减轻痛苦。升华能使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将不为社会认可的动机与不良的情绪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转化为有利于社会并被他人认可的行为。升华是一种富有建设性的积极的行为反应。

总之,大学生求职受挫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教育机构、社会环境的支持和影响,也需要学生内在思想认识的转变。只有不断探索大学生受挫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措施并付诸实践,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健康向上、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金庆昕,王希永.大学生心理保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刘玉华.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3]余琳.大学生心理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成为就业问题中的“大问题”。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急剧上升,大学教育逐步褪去了精英教育的光环,同时随着社会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特别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尖锐,而与理工科大学生相比,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当前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探究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文科主要是研究人类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科学,大学文科专业设置主要有: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外国语言与文学、新闻传播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我对我院198名2010届文科毕业生做了一次调查(包括中文专业、英语专业、旅游专业、广告专业四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有近90%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不好找,其中50%成以上的学生赞同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1.2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结合文科专业和文科大学生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

1.2.1体制的转变和改革。过去文科生的毕业去向大多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事业单位改革,这些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现在已经形成了供远大于求的局面。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对理工科的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文科大学生就业较难。

1.2.2文科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各个高校都不断增加专业,与理工学科,相比文科专业建设投入较小,因此许多高校一哄而上,专业设置不规范,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文科专业80%以上的课程趋同,因而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同质性,加剧了文科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减弱了文科大学生的不可替代性。我对我院198名2010届文科毕业生(包括中文、旅游、英语三个专业)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40%成的学生表示是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工作的,其中主要是旅游和英语学科这两个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的学生。

1.2.3文科大学生中女生的比例较高,在就业时性别歧视严重。我院为文科院系,包含中文、旅游、英语三个专业,在198名毕业生中,男生所占人数不到30%。江苏省妇联针对本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而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0%。

1.2.4文科大学生的自身综合能力有待提高。“麦可斯―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亟待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依次为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等。而这些对文科大学生而言,更是至关重要和必须具备的素质。根据招聘单位反馈:绝大部分文科大学生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实践经验,他们既不具备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或专业能力,又缺乏工作经验,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对应届文科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不断减少。

2.提升自我同一性,促进文科大学生就业

正如前文所说,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既有社会需求减少等一些客观原因,又有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等主观原因。目前最有效地解决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方法是从文科大学生自身入手,提高文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提高文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最重要的是个体在明确自我的情况下,不断追求自我的发展。因此,促进文科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文科大学生就业。

2.1自我同一性的内涵。

埃里克森从发展心理学和发展社会学角度,于1963年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此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自我同一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现象,也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最基本的层面,即ego-identity,此层面的自我同一性为自我综合和个人性格的连续性,指儿童期自居作用的私下或无意识的综合的基本信念;(2)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即自我(self)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表现出的一套目标、价值观和信念;(3)社会同一性(social identity),即与团体理想一致的内在保持感和团体的归属感。

2.2文科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研究。

一项针对文科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的调查显示表明:文科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在年级间存在差异,大一年级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呈上升态势,因为大一阶段新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迅速地整合和完善高中时代的自我;大二、大三年级出现复杂变化――先下降后上升,这个阶段表明学生正在调整自己,审视自我以适应新的环境,重新达到自我平衡;大四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此时正处于转折的关键时期,面临就业、考研压力。同时调查数据也显示就业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大四年级这一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文科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助于其就业。

2.3促进自我同一性发展,促进文科大学生就业。

我针对我院毕业年级的学生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对就业的了解主要来自学院组织的有关就业的讲座和相关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自己以后应该怎样发展目标不明确,很多时候出现随大流的情况。正如上文所说,只有从自身出发,明确自我,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文科大学生才能应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此我考虑采取系统就业指导课程和团体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文科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以促进文科大学生就业。

团体心理咨询有传统心理咨询所无可代替的优势,在学校心理健康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被许多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所证实。为了证明就业指导课程和团体心理咨询的相结合对文科大学生就业促进的作用,我对其进行了验证。首先从参加就业指导课程的同学中随机选取数名自愿者,经过初测和面谈情况,筛选6名适合团体心理咨询的学生作为被试。对所有被试进行就业效能量表的测验,同时采用观察法和自我表述法,把被试在咨询过程中的作业及咨询结束后的个人总结、自我评价表作为评价咨询效果的方法。正如上文所说,与自我同一性有密切相关的概念有很多,其中自我概念与自我同一性更是有紧密的联系,可以说自我同一性是自我概念的高级成熟的形式,它标志着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因此根据被试所具有的共性,即自我概念偏低,实验方案设计为6个主题活动:我是谁、自信训练、他人眼中的我、人际交往训练、自我探索、我的发展(结束)。此次团体心理咨询主要目标是改善自我概念。整个咨询为期6周,每周1次活动,每次活动为90分左右。

咨询结束时,对所有被试进行第二次测验,结果显示接受团体心理咨询之后平均分为3.3,显著高于测试前的2.34分。同时被试的总结和体会也显示,被试“可以更客观更清楚地分析自己,评价自己;更加自信,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人际交往更加积极主动,自我更加明确,发展目标更加明确”。

目前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只有从文科大学生自身出发,不断提高其自我同一性,促进文科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升,才能进一步缓解文科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邬大光,俞俏燕.单科类高校专业为何普遍趋同[N].中国教育报,2006,(15).

[2]茆汉成,王欣.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M].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7.

[3]杨学新,李小丽,李小刚.我国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以河北省文科大学生为例[M].教育理论和实践,2009,(29).

[4]郭金山,车博文.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M].心理科学,2004,27,(5).

篇(7)

宏观因素:高校教学滞后于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选才标准失衡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以四年为一个周期,而企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速度很快,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专业,四年后可能就会变成滞销专业。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岗工作后,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学过的知识不能转化成岗位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需经1~1.5年才能独立工作,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是在2~3个月。由此形成的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同时,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对落后,许多中小企业基本没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聘什么人,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多属空白。因此,很多用人单位走入了招聘人才的误区,往往过分注重文凭,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并存在性别歧视,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等,从而导致就业难的局面。

微观因素:学生自我认知产生偏差,对待挫折缺乏心理预期与调适措施大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考上大学就视为终极目标已经实现,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决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仅凭经验)。60%的大学生没有职业规划的概念,更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临到毕业时才“临时抱佛脚”,导致大批毕业生产生就业恐慌的心理症状。规划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的成功率,直接导致大学生求职受挫,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求职过程中困难的估计与应对。

大学生受挫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受挫能力培养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必经历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大多经过多次尝试与选择,即使是一次性求职成功也包含着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与不断磨合。因而遭受挫折、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求职过程中大学生的必经之路,关键在于如何增强自身对于挫折打击的耐受力,从而在新一轮挑战中赢得主动。

受挫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必修课程求职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成长过程,一个要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先经历种种痛苦、磨难、挫折,才能有所作为。当代大学生很少经历父辈那样的艰辛生活,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优裕,而且长辈不想让儿女受累吃苦,经常有意无意地保护子女免受磨难与挫折,这在为大学生提供较好成长机遇的同时,又在客观上减少了他们面对挫折、承受挫折考验的机会。另外,当代大学生是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不少学生的心理成长缓慢,进入大学学习,而后走向社会,他们必须独自面对复杂的环境,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与认知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与判断。心理成长缓慢的大学生往往稍遇挫折就消极逃避,推卸责任。因此,能够忍受挫折的打击,既是大学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大学生成才成人的关键。

受挫能力培养是大学生满足社会需要的必需过程现代意义上的人才不再是高分低能的“高材生”,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与21世纪中国的面貌,如果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挫折承受能力,就不可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与相对稳定的校园环境相比,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将是充满竞争、风险与挑战的市场经济环境,他们如果连求职过程中的挫折都不能克服,就难于在复杂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寻求发展。因此,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培养大学生受挫能力的方法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要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挫折,把求职过程中的挫折看作是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首先,挫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之后,大学生总会反省自己,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探究失败的原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经历挫折的过程就是学会反省、思考、总结、探索、创造的过程。其次,挫折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进取精神。求职过程中挫折的洗礼,会启发大学生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掌握经纬世事之术,不断深化与提高对自我的认识,特别是对自我错误与缺点的认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走向成熟。再次,挫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耐受力。在求职过程中经历挫折,能使大学生去掉傲气,汲取他人的长处,变得谦逊一些、谨慎一些,少一点自以为是,多一点虚心诚恳。

调整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要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不断调整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从而在求职过程中避免职业选择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尤其是在遭受求职挫折之后,更应摆正自我位置,要对自我做出进一步分析:自己就读学校的声望如何?自己的精神气质属于何种类型,适合干什么工作?自己的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自己的能力怎样?自己想从事的职业与自己能从事的职业之间有无矛盾,怎样协调解决?等等。要对自身具备的“硬件”与“软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从“我想干什么”的一厢情愿转变为“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定位。自我评价有利于合理定位,最终建立起清晰的择业观念,引导大学生尽可能地减少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冲突。

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在求职过程中受挫的种类多种多样,原因可能比较简单,也可能比较复杂,关键在于大学生能否及时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如果在求职的初级阶段就被拒之门外,应该考虑是否了解和掌握了求职的最基本情况,如企业的用人特点等;是否全面收集、认真分析了招聘信息;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信是否简明而有特色,有没有认真分析自己、精心组织文字、全力介绍自己的优势与个性。如果在求职的考察阶段遭到拒绝,应该考虑是否做好了面试前的准备;有没有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企业文化、企业负责人等情况;有没有对可能要问到的问题做好应答准备;对常见的问题有没有反复练习以达到熟练、自如地应答的程度;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沟通;自我介绍是否全面、准确、简要,回答问题是否语言精炼、重点突出,仪容、仪表、穿着是否得体大方等等。

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人遭遇挫折与冲突的情境时,在内心具有的自觉不自觉的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正视挫折,承认挫折,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以积极的行为方式战胜挫折。

1.坚持。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坚定必胜的信念。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职与就业成功的三个要素是“能力、体力、耐力”。大学生在多次求职、多次失败面前,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吃一堑,长一智”的精神,坚信“天无绝人之路”,“瓦片也有翻身的日子”。成功就业的目标一时难以达到,就应该要求自己做出加倍努力,最终实现目标。

2.表同。当大学生求职遭遇挫折后,要将自己想象为某一成功者,效仿其优良品质与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使自己的思想、信仰、目标和言行更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要求,增强自信心,减少挫折感。

3.补偿。在原定的求职目标无法实现时,应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目标,以其他方面的成功来补偿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新晨

4.升华。要用一种比较崇高的具有创造性与建设性的目标代替暂时无法实现的就业目的,借以弥补因受挫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减轻痛苦。升华能使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将不为社会认可的动机与不良的情绪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转化为有利于社会并被他人认可的行为。升华是一种富有建设性的积极的行为反应。

总之,大学生求职受挫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教育机构、社会环境的支持和影响,也需要学生内在思想认识的转变。只有不断探索大学生受挫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措施并付诸实践,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健康向上、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金庆昕,王希永.大学生心理保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刘玉华.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3]余琳.大学生心理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自我职业规划

培养策略

这些年,针对高校扩招的提高,毕业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就业时必然面临着专业不对口乃至起码的就业工作都没有的困境,这种现实需要引起高校教育的重视。一方面提高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还有让他们在大学期间培养他们的自我职业规划能力,以便进入社会后有所方向,提高自我的综合竞争力水平。目前的大学生缺乏自我职业规划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高校教育队伍的缺乏,教育部门不重视,也有学生在思想上的不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可见,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自我职业规划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内容。

一、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先要看清自己,可以说,自我认知是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具体的指导思路: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认识自我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些很明白的事情上,往往自己很迷糊,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高校教育应该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进行培养与指导,让他们尽可能寻找获得与职业规划有关的信息。首先,大学生要主动参加学校学院的活动并积累经验,在活动中要发现自己所具有的优势,同时还要通过身边的人对自我做出客观的评价,让自己真正明白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经过这些认知之后,就可以较为明确“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优势?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等问题,这样就可以客观的认识自我;其次还可以借助于相关的测评工具如智力测试、职业能力测试、人际关系测试等来认识自己。在按照这两种方法进行自我认识的时候还需要将自己身边发生过的或知道的事情相联系,考虑事情的来龙去脉,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如此可以逐步提高自我职业规划能力,为以后独立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最好准备。

二、培养分析当下的就业环境的能力

要对当下的就业环境做出准确分析,首先要对相关的就业政策做出了解,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指导思想,在不同时期所对应的内容不尽相同,目前的就业政策以市场调节为主;其次要了解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这是做出更好自我职业规划的必须条件,每年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这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发生变化,同时还有些单位在实习期期间的工资水平很低,甚至于没有等,这些都是严峻的就业形势,这样侧面说明了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重要性;最后,要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这是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就业时,一定不要有从众心理,盲目攀比,而是要从自身特点、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出发,适时地调整自我的就业期望值,莫要坐失良机,更不好讲择业寄托在走关系等他人之上,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就业心态才能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确立职业目标的能力

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目标时,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具体来说有:制定的职业目标要具体明确而简洁;职业目标能够量化处理,这样才能评估在一定时间内是否达到目标;指定的职业目标应该可以给自我带来成就感,有利于自我发展,就有着较大的发展价值;制定的职业目标要结合自己的能力特点,具有一定的难度性,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实现,但又不能是不可实现的;制定的职业目标具有可控性,在自我能力范围之内的,都在超出可控范围的职业目标只能是无法实现的。

四、培养职业计划的指定能力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之后,为了实现此目标与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便需要制订出详细的职业计划。职业计划的制订与职业目标确定有着相似之处,也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在职业计划中每个阶段的计划需要在一定要求时间内完成;制订职业计划需要有着明显的层次性,由易到难,层层增加难度;在每个阶段层次的目标应该有着具体的实施途径策略等;制订的职业计划要结合实际情况,具有着较强的可行性。

五、培养反馈能力与修正能力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职业目标在最初也不一定是准确的,需要根据自我的能力与周边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尤其是实际实施中,我们会发现之前的目标有不适当之处,这是要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来修正职业目标,这就是大学生所要提高的自我职业规划的反馈与修正能力。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或时间之后,大学生要自觉地总结经验教训,适时纠正职业目标与分阶段目标之间的偏离,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实施。

此外,对于高校教育部门来说,还要设立些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职业咨询建设、职业测评建设与建立高素质的职业规划教师指导与教育队伍等,只有在高校教育部门与大学生自我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培养大学生真正的自我职业规划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16-02

一、有关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理论研究

1、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自主管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使用的其他概念还有“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等。黎鸿雁等人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吴迪等人的《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以及王浩的《浅谈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都从个体角度阐述了自主管理的内涵,认为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蒋国勇的著作《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马金海等人的著作《自我管理初探》、方卫渤等人的著作《管理自己》、苗明杰的著作《管理学》、沈洪英的《浅谈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李家等人的《对自我管理现实意义的探索》、马秋丽的《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阳国亮的《论人学生成才教育自我管理》、海英的《略论大学生的自主管理》、罗珍资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白婧静的《大学生自主管理范畴》、宋凯峰在《论公安院校学生自主管理》、廖菁菁的《浅析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莫秀峰的《代币管制:大学生自主管理教育的可行策略》以及李满林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及类型》,认为大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管理过程,如海英的《略论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认为“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是指其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为更好地提高与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而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过程”;文隽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历史、现状及对策》、庄惠玲的《走向学生自主管理》和张晓青的《个性教育与大学生自主管理》,认为大学生自主管理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活动,如庄惠玲的《走向学生自主管理》认为大学生自主管理是指“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规范自己的言行,调控与完善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意义。如刘林的《对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思考》、周木岚的《公安院校学生自主管理的价值与措施》、吴静的《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证研究》、王芬的《浅析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赵倩的《浅析大学生自主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从自主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加强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必要性;陈建华等人的《自我管理――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方式》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大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等方面内容阐述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必要性和急迫性;陈光军的《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大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必要性研究》从自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终身教育的客观性要求以及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崇高历史使命五个方面分析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必要性。

2、大学生自主管理培养模式

关于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对自主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内部和外部来构建自主管理模式,实现大学生的自主管理。

(1)宏观角度

杨骞等人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模型研究》将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分为大学生战略系统、特质系统、职能系统三个分系统,战略系统对特质系统和职能系统具有指引作用,而特质系统与职能系统对战略系统有支撑作用,特质系统与职能系统间相互交融,同时大学生自主管理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及要素自身存在着交互式作用;王滢涛等人的《新时期大学生自主管理平台设计与建设研究》通过探索大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自主参与平台、自主设计平台、自主监督平台、自主提升平台这五个“自主平台”的构建,推进学生自主管理向科学化、成熟化发展。

(2)微观角度

邵彩玲等人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构建》将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细化为纵向模块(目标自我管理、规划自我管理、责任自我管理)、横向模块(生活自我管理、学习自我管理、情感自我管理、修养自我管理)以及评价模块(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监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评价和奖惩)三大板块,并从外部保障和内部落实两个角度探讨了大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实施;丁琰的《大学生三环四阶式自主管理模式初探》提出构建大学生三环四阶式自主管理模式,所谓“三环”,就是用一个同心三环将所有学生划为外环(自主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中环(自主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内环(综合素质强有领导能力的学生)三个范围,所谓“四级”就是将大学生涯分为自主管理萌芽期(大一)、自主管理成长期(大二)、自主管理深化期(大三)、自主管理成熟期(大四)四个时期,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还有李旭芳的《对“项目工作组制”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提出构建“项目工作组制”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等等。

(3)内部层面

张宝军等人的《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创新模式探析》从制度保障体系方面论述自主管理模式可通过学生群体或个体的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以及自主抵御腐朽低俗思想的这一动态过程实现;周志荣的《高校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创新初探》提出要创新高校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在价值选择上实现由客体约束向主体自律的转变,在管理机制上加强规范导向与自觉习惯的渗透,在团体构成上促进组织性社团与自发性社团的融合,在活动创新上实现群体互动与个性完善的交织。

(4)外部层面

李孺峰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初探》认为学生管理都有一个从专职教师到学生干部再到普通学生的全面的系统,大学生自主管理也是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构建的;王宇靖的《“勤”学生与“懒”老师――论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自助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提出了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自助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自助教师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管理,以达到双赢的教育目标;黄军在《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创新模式研究》中提出了构建辅导员、辅导员助理、专业导师、教研室科任老师四位一体的自主管理模式;顾翔的专著《大学生管理》提出从目标指导、约束指导和效果指导三个方面来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管理体系的构建。

二、有关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研究

有关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学习活动、生活活动和发展活动上。涉及到学习活动研究的有吴根洲的《民办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刍议》、王静的《从高校辅导员角度谈实行大学生自主管理》、罗珍资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白婧静的《普通高校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初探》;涉及到生活管理研究的有胡景明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刘双喜的《“学历教育合训”学员的自主管理研究》;涉及到发展方面的有贺小格的《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编制》、夏晴等人的《基于大学生视角的人学生职业生涯自我管理探析――以武汉大学为例》;对学习活动、生活活动和发展活动研究均有涉及的有袁川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兼谈“全程全员全域”人才培养模式在某班学生中的实践研究》、李飞霞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引导》、李满林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及类型》、黎鸿雁等人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韩荭芳的《我国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以重庆市为个案》。在对大学生学习活动、生活活动和发展活动的自主管理研究中,目前学者们更多的是侧重于对自我生涯职业管理、学习管理、时间管理以及自我情绪管理的研究等等。

有关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研究,从最初的纯理论研究到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个案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等。韩荭芳的《我国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以重庆市为个案》以重庆地区为个案研究;文隽的《我国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法,对大连理工大学的调查及分析,例证了作者的研究观点;张伟峰等人的《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采用《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对长沙市三所重点大学的259名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王媛媛的《山东省高师学生业余时间管理现状调查研究》以山东省三所师范类院校大学生为样本;黄徐扬的《优秀大学生自我概念与自我管理的特点及相关研究》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同时结合访谈法收集数据;等等。

三、关于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比较借鉴研究

关于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比较借鉴研究,多关注国外在大学生自主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如吴志功的《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和现状》着力研究美国大学学生工作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初始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大学学生工作的特点;周倩的《中美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比较》对中美两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理论基础、历史变革、基本内容、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以及制度保障方面进行了差异比较;方婷的《美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特点及启示》分析了美国高校学生法治化管理形成的原因、具体特点;马健生的《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流变》以标志性文件为依据,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的发展阶段进行重新划分,并对学生事务具体领域的历史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余海虹的《中加大学生自主管理情况比较考察》分析比较中国和加拿大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陈立鹏的《哈佛大学学生管理特色分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哈佛大学学生管理的具体做法及特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还有刘恬的《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初探》和黄燕的《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对大学生自主管理工作经验方面也进行了详尽阐述。

篇(10)

一、研究对象

我们随机选择了某女子学院在校大学女生、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19岁。在6个班级中选出了90个人作为此次试验的对象。将60人分为三个小组:健美操组、篮球组、乒乓球组,每个小组30人。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90份。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为98.8%。

二、研究方法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自行分成三组:健美操、篮球、乒乓球。统一规定三个项目锻炼时间每为45min,每周锻炼3次。锻炼内容:这三次分别要完成的锻炼任务分别是必修体育公共课、第二活动课堂和俱乐部体育锻炼。第二活动课堂主要是课外体育训练,被测试者加入校健美操队、篮球队、乒乓球队进行训练。俱乐部体育锻炼需要校体育部组织,并派专门的老师来进行指导,被测试者需要以会员形式统一加入健美操训练俱乐部、篮球训练俱乐部、乒乓球训练俱乐部。我们规定选择健美操测试者以大众健身操3、4级以指导老师自编的健美操为锻炼内容。选择篮球组的测试者主要进行的锻炼项目是自由练习和分组比赛,在进行这些锻炼之前也可以做准备活动和放松练习。同理乒乓球组同样采用集中练习,主要是以单打比赛为主、准备活动为辅。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分析表1后可以看出,被分到健美操选项组的女大学生在身心合一感、自我尊重感、人际亲和感、自然亲切感和理想超越感五个维度上的试验前后对比差异性是最大的,在人格结构平衡感、自我结构协调感和信仰价值感三个方面上的差异性次之,它们的p值分别为0.012、0.046和0.012,在角色适应感上几乎是一样的。经过总结后发现,健美操锻炼项目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在角色适应感以外其他都是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表1 健美操组女大学生实验前后各维度指标得分比较

在篮球方面,经过一定量的篮球锻炼后,对女大学生的身心合一感、自我结构协调感、人际亲和感、自然亲切感、信仰价值感和自我尊重感、角色适应感等方面产生明显的影响。

但是乒乓球方面,选择乒乓球来锻炼的女大学生其实验感和理想超越感五个维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它们之间差异性非常明显,但在身心合一感、自我结构协调感、人际亲和感、角色适应感四个维度上都基本保持一致。

四、结论与建议

(一)从上表中不难看出不同体育项目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的项目对女大学的心理健康又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总结出选择健美操锻炼的女大学前后的心理健康差异非常明显,分析后认为在经过长期的有氧健美操练习后能够让她们内心的感情得到一定的发泄、而身体自由伸展、心境变得振奋和愉悦,让原本疲惫的状态得到放松,相较于其他项目来说它能更好地娱乐身心。由此,我们建议学校可以尝试让她们在课余时间选择与健美操类似的相关运动,例如拉拉操、爵士操、拉丁操等。

上一篇: 恢复技术论文 下一篇: 运营工作经验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