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25 04:30: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学课程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学课程总结

篇(1)

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职责,行为上要为人师表,业务上要精益求精。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努力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准备。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工作。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教学质量,而其关键就是上好课。能把知识点落实到位,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以下工作:

1、在课前精心备课、挖掘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2、在课堂上,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3、在课后,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课后辅导工作;狠抓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生的培养;同时,进行阶段

篇(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这是新课标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务必要选择那西能够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促使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与发现的方法形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抑制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控制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则着重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导处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激活思维的深度上下功夫,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广度上下功夫,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探究发现、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与失败的反思。努力营造师生共同合作探究知识的过程。

多让空间给学生去思考的理念指导下吧一堂课的时间原则上按3∶1∶1分配。内容按学生自主研究基础素材――问题引导生生合作――通过师生共同合作进行探究以形成共识进行安排。这种模式由始至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与自学能力的锻炼。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这是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观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内化为主体的素质。因此数学教学应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创设“活”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去思维、去体验,在“动”中获真知。由此看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时老师要立体化多方位去思考教学设计。选择较为开放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对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再认识

自主学习绝对不是放任自流,不是一种没有教师的学习。自主学习只是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新的定位,教师在帮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的学习;合作学习相对的是个体的学习、独自的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探究学习是就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言的,它相对的是接受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概念的表象是多方面的、能否要让学生在建构过程中对知识有一个发现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方法、形成认知技能、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而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高品质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与学习主题都要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三、新课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师生双边活动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并不妨碍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做和用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想,大胆实践,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营造一个思维活跃,气氛民主,秩序井然,紧张愉快的教学环境。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充分“动”起来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有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这有赖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如丰富的教学功底、面带微笑、和蔼可亲、语言艺术等;还有赖于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入,激起学生的兴趣、乐于思考。

2.应该是一个互动型的课堂,有学生感兴趣乐参与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效率,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要避免单调死板,应多样化。可以是个体自学、小组学习、全班学生优化组合相结合,还可以让学生眼、口、手、耳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要非常重视各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要让学生自然地动起来。

3.应该是一个以学习能力培养为主,基础知识习得为载体的课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目中有人”,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3)

二、学校工作

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并能完成学校给予的各项任务。担任学校的农远管理员以来,工作兢兢业业,做好资源的下载与以及农远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为全校教师的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主要完成了学校学生机房电脑及其它设备的维护;全校多媒体设备及教师笔记本电脑的日常维护;协助教导处完成了全校学生电子学籍录入、相片采集及数据上报;学校班级论坛的用户注册及电子图书馆内电子图书的上传等工作;并完成了学校领导安排的所有任务。

三、考勤方面

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准时参加学校各项会议、校本培训。

四、教学成绩

组建了学校机器人兴趣小组,并在宣城市首届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小学机器人灭火团体一等奖,个人第一名、第四名及第六名;小学机器人足球个人第四名。并代表宣城市参加了安徽省“讯飞杯”第十届机器人大赛。

五、教研成绩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36-02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趋于多元化的背景下,伪造、篡改和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事件屡见报端,造成很多还处于科研新兵阶段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不够端正,甚至有些学生在各类评奖和科技活动中,以身试“法”。这种行为的产生一方面是学生对学术规范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自我控制力差,不能抵抗诱惑和道德缺失引起的。在当前学术规范制度不够完善、监督体制不够健全、惩罚制度不够严格的条件下,老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显得十分重要[1]。

有鉴于此,重庆交通大学于2012年开设了24学时的“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的课程,课程内容包含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两部分内容。科技活动包括文献的检索、科研选题、撰写及发表科技论文、专利申请与保护、学位论文及答辩等;学术规范包括学术引用的规范、学术注释的规范,学术成果传播规范、学术评价规范、与学术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等内容[2]。本文结合作者在授课实践,以及在校生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期待对“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一般性规律

“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与其他课程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力求不在已有的教学研究上浪费时间[3]。通过几年的授课实践,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一般性规律总结如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个体知识的获取有两种途径[4],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他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获得直接经验知识,又可以获得间接经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还要重视学生对直接经验的掌握,并尽力做到将两者有机结合。要积极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所得的知识,进行一些适合自己的科技创新活动,其中包括专利申请以及科技论文方面的写作等,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并充分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虽然知识并不等于智能,但两者互相联系,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就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4.传统知识与学术道德相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将知识教学与学术道德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避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5.了解学生兴趣和需求。理论上,得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需求的最简单快捷的方式是通过调查问卷。但如何才能得到学生最真实可靠的答案?

经课后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只有在保证自己的隐私不被泄露且问卷诉求能得到相应的解决时,他们才愿意认真地去回答这份问卷。剩下的学生则认为问卷本身贴合学生心理需求采用诙谐幽默的网络语言使整个问卷轻松、自然、风趣才会更让人有认真作答的欲望。

三、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课堂时间价值曲线规律[5]指出:在45分钟内,学生的生理心理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波峰―波谷―波峰―波谷的起伏发展规律,起始时区为5分钟,兴奋区的15分钟是第一个黄金时区,学生的兴奋点已转移到主题上,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境界,并尽可能延长兴奋时间,教学的密度、力度、难度,都应达到最大限度。接下来的五分钟调试时区是心理过渡期,是波谷。第四个时区是回归时区得15分钟,及第二个黄金时区,最后五分钟是终极时区。课堂时间价值曲线大致如图1[6]所示:

通过调查发现,实际上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一开始就能够集中注意力,却在中间时间段容易产生困意,从而影响课堂效率,并且在中间时间段并不会出现回归时区,这并不是说教学价值曲线是不合理的,只是在回归时区,需要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现,从而抓住这个时间段,打破学生的倦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按照价值曲线教学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其局限性。比如,兴奋时区完全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缩短或者延长的,或者说,任意时段的时间长度和所处时刻位置都是可以变化的。其变化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内容讲诉是否准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师感情是否真切,媒体辅助能否恰当。教师只有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尽量缩短调试时区,才能对教学有比较大的帮助,而这个时区的位置和长短的变化都是很难把握的。所以建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把握如下几个要点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将重要教学内容放在一节课的前面时间段,视教学内容(可用媒体恰当辅助提高兴趣点,如播放近期焦点新闻的视频)和同学上课状态对重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尽可能提起同学兴趣,并缩短调试时区。

2.在效率相对较低下的时区内,老师可以要求同学进行当堂讨论,或由同学自己在课前查找翻阅学术失德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对应的解决办法,最主要的是谈谈自己可能在什么情况下会犯这类错误,从而给自己敲响警钟。

3.教师应对学生观点进行总结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作为教学的突破点。只有在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教学任务才可能得以高效地完成。

四、在学术规范引导下开展科技活动

一次成功的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来源于科技活动,动手实践则是灵感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国家需要创新人才,需要有生命力的创新精神。而对于学术规范的学习则能在人才培养的根源上起到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术操守和专业素养。

通过调查发现,大约百分之九十的人选择在科技活动中进行分组,余下的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学生选择自己一个人动手,并认为这样更能激发潜能。选择分组讨论的人大部分都是认为团队协作具有更高的效率,少数则是认为这种方式比较轻松,可以“偷懒”。

为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并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及避免学生“偷懒”,科技活动的最终考核成绩应包括小组作品和个人作品。

五、考试成绩的确定

考试最终成绩应该尽量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了期末考试的卷面分、创新作品(科技论文)得分和对学术失德实例的论述这三部分。

六、结语

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学术道德观还不完善的条件下,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的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术操守,而且在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教师应当把握教学规律,合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高效教学。在学生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应当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的前提下,视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及方式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只有在以上两者相互协调统一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学术道德合格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郭颖.教育学的学术规范与建设:现状与展望[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2006,22(4):9-14.

[2]叶四桥,郑丹,王宗建,廖晓军,王林峰.研究生科研活动与学术规范[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3]江新华,吕良珊.论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危害[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3):56-58.

篇(5)

1.制定福州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设置和选课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稳步推进我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结合省市有关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精神及我市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际情况,2006年制定如下福州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设置和选课指导意见。

其中:(1)信息技术学科以学生修满4学分为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

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每位学生必选。

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综合考虑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师资力量,建议选修模块4(数据管理技术)或模块l(算法与程序设计)

(2)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选修模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量开设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

2.开展多样化的教学研究活动以推进福州市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

宏观指导对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新课程能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三年来我们多次组织全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聘请国家、省市有关专家、一线骨干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研讨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理解新课程实验目的,掌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教学耳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年来,我们根据课标理念,开展案例研讨、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提供新教材的处理建议,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特点。构建网络教研平台和QQ群,拓展教师问交流的时空,共享教学资源,与教师们及时沟通,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推广。为了进一步提高福州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多次举办全市性的教学技能评比,如说课、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

二、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情况

为了科学、客观地对福州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本学期初我们就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共收到20多所学校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情况小结,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教师、学生两个层面的抽样问卷调查工作,抽样学校包含各类达标校及私立校(如图1),共返回教师问卷94份,学生问卷3430份。

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学环境上,机房硬件条件市区学校教学设备良好,能够满足正常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而一些薄弱校和农村校机房设备相对较差。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机子老旧,经常出故障,对于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等教学内容就无法完整实现其功能;二是学校连接的教育网速度较慢,部分课程内容所需支持的网络操作难以实现。

高中信息技术师资方面,从专业构成(如图2)上来看,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占65.9%,教育技术专业的占24.4%,大本学历的占92.5%,教龄在10年以下的年轻老师占58.40%。大多数高中校信息技术教师都已具备实施新课程的专业和学历要求。

根据调研反馈材料及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各校基本按市指导意见开设课程,即高一上学期共2个学段完成,每周2课时。高一下学期开设一个选修模块,共2个学段完成,每周2课时,以保证学生获得毕业所必须的学分,高二年段根据《福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课程设置和选课指导意见》。学校安排通用技术课程,各校基本无课时开设信息技术第二选修。因此80.8%的学校只能开设一门必选的选修课,各校开设选修模块的比例情况如下表:

实施过程中,第一学期必修模块课时能满足大部分学校教学要求,第二学期因有会考任务,且大部分学生没有基础,若仅按会考要求的内容进行教学,课时基本满足,但教学内容无法深化和拓展,学生学习缺乏系统性。

1.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如图3),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还是认同的。老师们基本都能了解《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内容,并选择多种指导性文本作为教学依据(如图4),改变以往就教材教教材或完全无纲的教学情况。

但在对本次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是否能实现的问题上,30.8%的老师认为暂时不能实现,64.8%的老师认为基本可以实现,说明教师们对达成新课程的目标还存在一些疑虑。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有待深化;另一方面,目前的评价制度仍然是制约课程进步的主要因素。

2.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式上主要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并且培养小组合作的习惯。经过三年的新课程实验,教师教学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化(如图5)

根据学生问卷数据,90.20%的学生反馈老师会采用自主、协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完成学习任务。

调研反馈材料及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尽管教师尝试用任务驱动法、问题支架法、演示法、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及协作学习能力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57.4%的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仍是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的传统技能课教学方式,学生反馈教师在课堂讲授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的占78.40%,调查显示(如图6),49.40%的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学习。但从多数学校反馈材料来看,学生学习效果并不太好,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做到自主探究,大部分学生还是以听老师讲授,同学之间协作为主。

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因不少学生初中阶段没能系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再加学生主观态度上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及能力弱,给自主学习带来障碍:二是尽管学生喜欢自主学习,但在机房教学环境下不能很好地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当然这与老师本身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有关。

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倡导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怎样的评价方式更能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我们这次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反馈信息来看,绝大部分教师尝试采用过程性评价来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把握学生是否达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老师们常用的过程性评价方法主要有:调查、提问记录、观察法、学习过程记录卡、电子档案袋等,评价主体也注重多元化,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但由于信息技术教师任教班级多,学生数较大。实施有效评价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建立、完

善评价机制,设计良好的评价平台是下一阶段教学研究的方向。

现有会考形式方面,必修模块只采用笔试的形式,且只考选择题,这种评价方式大部分教师认为不可取。老师们认为仅通过笔试来评价学习结果,无法真实体现学生的实际的信息技术水平,也让不少学生散失了学习兴趣,降低其学习积极性,这种方式无形中也降低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大部分学校反应新课改以来高中信息技术会考成绩都不错,合格率都在的99%以上,这样的高合格率并不利于反馈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而市质检的考试情况比较好些,题目有一定难度,学生成绩相对层次比较多,教师们建议采用作品+笔试的方式(如图7)评价学生学习结果,这既可测试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测试实际操作水平。

学生方面(如图8),最希望教师采用的评价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前三位的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最希望的会考形式,有75,7%的学生选择“上机操作”,在这一点上学生的想法与教师的考虑有一定出入,原因之一是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信息技术课即是学会相关软件的操作即可,在形成自己的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方面,理解上有偏差。亦即学生了解的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不同步。

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问题

1.教材使用情况

2006年9月进入新课程实验,新教材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它的弹性,从教学内容和活动选择,应给教师一定自主伸缩的空间。

在教师问卷调查中就“能否较好地使用本学科目前所选用的教材”,调查数据反馈完全能使用好的仅占11.70%,学生问卷中关于“你看过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吗?”,从来没有看过的占17%,偶尔看看消遣一下占32%。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目前使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对其学习活动没有实际帮助,从学生调查问卷数据也反映出学生对学科教学重视度不够。

在调研过程中,各校反映目前使用必修模块教材存在内容跟不上信息时展、缺乏学科知识体系、内容不够严谨等问题。选修模块教材使用情况比必修模块情况稍好。但教师们反映某些教学章节顺序并不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另外由于教材提供的相关教学资料支持较少,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无法与他们学习生活有机的结合。

由此可见,目前的教材与实际课堂教学实施效果及教学规律还有一定的差距。

2.学生差异

学生差异一直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很多学校对初中信息技术不重视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小部分学校没有开设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放任自由,上课玩游戏,没有正常的教学行为,或者教师无法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对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地学习,造成支撑高中非零起点教学的前知识和前技能不足。为了能顺利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各校针对学生差异问题均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

从调研反馈显示,大部分教师采取的做法主要有三类;

(1)个别辅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采用集体或个别补课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消除他们对高中信息技术的畏惧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2)建立互助学习小组,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协同完成学习任务。

(3)分层教学;制定多级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任务要求,以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并达成教学目标。

3.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调研反馈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多数要承担学科教学及学校信息设备维护、管理等工作。多重角色的身份,使教师们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相对减少,部分学校甚至要求信息技术老师把教学工作放在次要的位置,信息技术教师无法专心于教学,导致有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处于应付教学的状态。因此,建议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为学校增设相关技术管理岗位,让信息技术教师能回归教学,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促进其自身的专业成长。

四、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建议

1.完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机制,提供有效的教学保障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完善有关的管理与实施机制,为课程实施提供有力的课时、师资及设备等方面的教学保障,并为课程的良性发展提供导向。

2.以多元化的教研方式推进学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进一步规范学科常规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研究,通过有效开展多元化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成长,带动学科教学的深层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学科资源的建设,形成有一定辐射作用的教师交流沟通平台。

篇(6)

高中数学具有综合性强、知识复杂、概念抽象等特点,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都是比较大的,仅仅采用“你听我说”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对改善高中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应用实践能力,使学生做到对数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1 新课程理念含义及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

新课程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放在核心地位,通过设置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经历,做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同时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中数学原有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学习方法比较单一、落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型,自身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无法实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提出,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实践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使自己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现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2 当前高中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自觉、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使数学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是当前很多高中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的时候,仍然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按照教材大纲的固定步骤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再加上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基础较差的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失去了学习兴趣。

2.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知识繁多,系统性较强,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从简到难的逐步完成学习,才能打好基础,熟练掌握更加全面的数学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但是当前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是按照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走,没有进行课前预习,没有做好课堂笔记,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也没有进行拓展性的训练,学习范围仅仅局限于教材与课堂,所接触、掌握的数学知识面较窄,数学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2.3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

高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高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简化学习过程,减少无用、繁琐的学习环节,既能帮助学生节约大量学习时间,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进而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部分学生虽然在学习中比较认真,但是却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将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分类,导致解题思路不清晰,分不清不同知识点之间的主次逻辑关系,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对解题技巧掌握不足,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往往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只能通过大量演算找出问题答案,花费的时间较差。

3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

3.1课前自主预习

通过课前自主预习,能够提前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并针对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做上标记,在学习时思路就会变得更加清晰,同时学习目标也会更加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好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蚨懒⒆灾鞯耐瓿裳习,通过布置下节课程的预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使学生在正式教学之前进行提前阅读,并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预习结果发表自身观点,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

3.2课堂交流合作

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思维特点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学生在自主预习之后,针对同一个问题会存在不同的看法,此时便需要通过课堂交流,交换学生之间的观点,使学生能够在相互讨论、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预习完新课程之后,将自己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及困惑提出来,与小组内其他成员交换意见和看法,并通过讨论进行总结,老师在班内进行巡视指导,最后每个小组派选一名代表,将小组的讨论结果在班内进行共享,最后由老师对各个小组进行点评和总结。

3.3课后总结反思

通过课后总结反思,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对于深刻、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在完成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可以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学习过程中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加强训练,同时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除此之外,学生在总结反思之后,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拓展性训练,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数学知识,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4 结束语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持续推进背景下,高中数学要想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做到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交流合作、课后总结反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陈卫和

今年是第四次教育部组织的高中新课改实验省培训,主要面向我国西部地区,参加的省市有西藏、贵州、甘肃、四川和重庆,青海后来加入。这项工作在教育部师范司的领导下,纳入国培计划由中央电教馆组成项目组主持,具体仍由继教网平台运作。这次远程培训的专家团队集中地点设在北京西郊凤凰岭实创西山科技培训中心——2007年第一次远程研修新思考网平台也设在这里,期间平台被黑客攻击遭遇研修重创,这一“黑色记忆”今年又被唤起——这次远程培训开始两天由于平台技术问题登录困难,后来调用去年平台替换恢复正常。培训时间从7月28日开始,8月6号团队工作结束,8月7日至9日派出团队三位专家网络值班,继续学员作业和班级简报的评阅。

今年的远程培训工作尽管一开始遇到困难,但是在专家团队与继教网的齐心戮力下,迅速替换平台转移数据,发挥网络研修的无穷魅力,仍然取得了极好的研修效果。在研修的平台上学员纷纷转录首席专家尹少淳教授的留言:“网络断了思想不能断,平台塌了精神不能塌”,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投身远程培训。在美术学科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九、第十期后面的跟帖中,好评如潮热评不断,“感谢专家”、“感谢平台”、“从来没有参加过这么好的培训”、“希望保留平台内容”、“希望常常回来学习”等等留言比比皆是,获得超过预期的培训效果。

以下是美术学科远程研修培训情况的全面总结。

篇(8)

一、研究的意义:

数据结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于70年代中后期。而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国外从1968年开始设立。《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数据结构》的研究不仅涉及计算机硬件(特别是编码理论、存储装置和存取方法等)的研究范围,而且和计算机软件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编译程序还是操作系统,都涉及到数据元素在存储器中的分配问题。在研究信息检索时也必须考虑如何组织数据,以使查找和存取数据更为方便。可以认为《数据结构》是介于数学、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三者之间的一门核心课程。图1表明了《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中所处的地位。

从2009年开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专业课由以往的各高校自主命题改为全国统一命题,专业课涵《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四门课程的内容。《数据结构》部分在前三年的考试中分值均为30%,所占比重较大(平均应为25%)。

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课(英语、数学、政治)实行全国统考已有多年的历史,针对研究生入学统考的公共课辅导班在全国各地有很多,每年都有新的考研资料推出。但专业课统考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鲜事物,理工科电类专业中目前只有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实行全国统考。专业课实行统考以来,我校报考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公共课成绩合格,只因计算机专业课成绩不合格而导致考研失败,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

面对《数据结构》课程改为研究生入学统考的新形势,对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效果在统考中得到检验,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更高层次继续深造。

综上所述,对《数据结构》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现状分析:

《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课程建设在国内各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中受到高度重视。

目前我院《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与考研要求脱节,目前我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针对期末考试,教学内容随机性强,系统性差。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还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需要自学,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考研学生的复习工作量,降低了复习效率;

(2)任课教师多,教案和课件不统一,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我校《数据结构》课程的任课老师涉及计算机系、软件系及办公室几个部门,没有固定的时间来讨论教学内容,各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有很大差别,所以急需组建课程组,在学思想、保证教学观念一致的基础上,综合教学内容 ,使教师之间主动协商与沟通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数据结构》课程的理论性强,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对于程序设计的能力要求高。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畏难情绪,班级的整体学习情况参差不齐,因而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虽采取了一些方法,但是还需在个性化教学的措施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三、改革与研究实施方案

针对我院《数据结构》课程存在的以上问题,遵循“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宗旨,我们课题组老师决定对该课进行改革,希望通过对《数据结构》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来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同时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选择并研究经典教材, 不断改进教学内容, 优化教师队伍, 改善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使学生真正在教学改革中受益,我们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内容涵盖从课上到课外各个环节。具体措施如下:

(1)对《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研讨,结合考研大纲中的考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更多的引入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

以往我们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期末考试,考虑到我院学生整体素质不是太高,授课过程中遇到较难理解的内容,任课老师大多会一带而过或只要求学生了解,这直接导致了近几年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我院学生通过率极低的情况。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数据结构》课程讲授内容的重点和比例做出适当调整,既照顾到全体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接受能力,同时兼顾考研中高水平内容的渗透,以期提高我校的考研通过率。

(2)研究《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模式,在做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参加考研的学生,开设考研辅导班,安排固定时间答疑。

考虑到《数据结构》课程安排在大二上半学期,而多数考研的同学真正开始复习专业课在大三下半学期,甚至是在大四上半学期,从学完这门课到考试要放置近两年的时间,大部分的同学很难记住 的知识点和解题思路,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临近考试前给专门考研的同学安排辅导课和答疑。

(3)对于重点章节,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案和授课内容;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现有讲授《数据结构》课程的老师为主要成员组建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水平《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团队。

我院讲授过《数据结构》课程的老师有多名,虽然大家的授课内容都是按照教学大纲来组织,但各任课老师之间交流很少,基本都是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讲授,侧重点并不统一,到期末很难整理出一份能考查所有任课老师讲过的重点的试卷,所以对于重点章节,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案和授课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数据结构》课程在我院已经开设多年,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团队成员均已担任五年以上的教学工作,对教学事业倾注高度热情,具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团队结构合理,有各个层次的教学骨干,其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5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3人。团队成员具有精诚合作精神,积极参与,肯于奉献,一定能够很好的完成此项教学改革课题。

(4)研究真题,对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据结构》试题进行命题分析研究,了解命题趋势,掌握最新的考研动态。

(5)本项目组对要完成的任务进行详细分解,在以学生为本的研究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四、改革的具体目标

(1)不断完善和优化《数据结构》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结构,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精排和优化,做到精讲多练,突出重点;

(2)搜集整理出一份题型全面、难度适中、知识点覆盖较全的校内考研习题资料。

(3)改变本科教学内容与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求脱节的现状;

(4)提高学生全面掌握《数据结构》课程内容的能力。

(5)团队负责人潜心研究教学规律,通过言传身教,充分发挥带头人的领先、表率和指导作用,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1]王森.数据结构教学改革的研究.办公自动化杂志.2011,207:4-6

[2]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0.

篇(9)

本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联网技术将是现在网络发展的趋向,是集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于一体的新兴科学技术;掌握物联网的组建、维护与应用等岗位需要职业技术能力。

1.教学情况分析:

(1)教学手段:本课程着重强调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物联网的组建、维护与应用等技能。为了能更好的学以致用,需要将教材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的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实训使学生牢固掌握课本的内容。

(2)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要求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充分利用实际、实用的电路进行实训,强化相关技能的训练。开展项目教学,边讲边练,即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学效果:课程考核以学生中心,通过考核正确、科学的评判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因此考核的内容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要从多方面进行考核。课程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核成绩50%两个班的平均综合成绩都已达到80分以上,及格率达到100%以上,总体教学效果良好。

2.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由于设施、人员、经费等诸多原因,实训条件欠缺,主要依靠案例分析,情境演练的方式进行实训,这种情况有待改进。

(2)本课程的应用编程需要学生有较好的Java编程基础,但实际达不到要求,所以建议修改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相应的前导后续课程。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总结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带来计算机教学也日新月异,绚丽多彩,给计算机一线教学的老师带来无限的压力。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校的公共基础课,也是我每年的必上课程。

几年来年来,经我教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班级有几十个,虽然这门课是基础课且进行多次授课,但我从来不敢马虎怠慢,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编写教学计划、备课,到课堂教学、答疑、批改作业、成绩考核、操作实验,我都能踏踏实实地做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集体讲授法、小组协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学生成绩的取得,首先取决于学校机房的建设,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足够的上机训|练时间是教学考证的根本保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握一个大方向,就是以操作为中心。经过这几年年的积累,我基本上能做到,只要学生想考证,就有把握让他考得到相关的证书。

1.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上机时间达80%以上,我们学校有很多机房,保证了同学们有充分的上机时间。学校建立了网络平台,使我们经常能上网寻找教学资料。

2.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考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要根据高考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采用多媒体上课,制作课件,提高他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动静结合,增加课堂气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适当地介绍一些课外电脑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

(2)以练习主,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以大部分学生为主进行讲解,课外重点辅导优等生和差生。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发现一些尖子生 ,鼓励他们多看些课外书,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他们自学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所谓案例教学,是对于某一知识点,或多个知识点,以一个案例形式来描述,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也让学生找到不同的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实践、理论一体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具备了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一帮一或一帮多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班的整体素质。差生往往学习成绩差,自信也差。提.高差生成绩,重点在于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抓差生要双管齐下,首先,要有给差生表现的机会,凡是差生有了一点小进步,就一定要宣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对差生,要有耐心。差生之所以差,或者不爱学习,时间用来干别的事,或者是脑子不好用,反应慢,总之,是学习时间不够,我就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陪着他一起练习。 另外,还充分发挥学生中“小老师的作用,组成学习小组,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理论考试题加复习。

篇(10)

数学课程是对学校数学教育内容、标准和进度的总体安排和设计。它是联结教师、学生的桥梁。教师按课程的规定,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个性发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学生则根据课程规定的数学内容、标准、进度进行学习。因此,数学课程反映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切数学学习活动。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教育的本来课题,不是教授者完成某种活动,而是要在学生的行为中引起某种重要的变化。数学课程建设为教师达到这一目标提供基本方案和依据,因而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水平有着决定性意义。

制约数学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育理论因素、课程的发展史因素。如果从 数学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来看,数学课程建设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在满足社会需要前提下实现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源于成熟与学习。成熟多受遗传的禀赋和潜能所支配,学习则是个体从环境中所获得的变化,主要受个人的教养和境遇所影响。学校数学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的环境,数学课程在这种环境中起着“中介”和“方案”作用。因此,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特点及所经历的心理规律等等,成为影响数学课程建设因素中的最根本因素。数学课程改革,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教训

20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已接近尾声,各国都在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本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历史表明,不管社会存在什么样的需要,只有设计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特点、规律的课程体系,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学问中心数学课程和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失败就是佐证。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学问中心数学课程,是基于对学生数学学习这样的认识建立的,即数学家的认识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逻辑是同质的,其间的差异只是程度的问题。数学家的研究逻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逻辑被认为是:第一,数学家的认知方式与未成熟学生的数学认知方式所显示的不同,不是种类上而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两者都经历着探究――发现学习的过程;第二,智力活动在一切方面都是同一的。数学家的智力、兴趣与追求,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都可以认为是适当的。于是,学问中心数学课程编制的基本准则是:依据数学科学的基本结构编制内容,体现数学的结构化、形成化、统一性和现代化。上述思想忽视了儿童思维方式的质与成人有差异。皮亚杰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心智成长是阶段性发展的,在其成熟过程中,经验起着质的变化。因此,学问中心数学课程注定是要失败的。70年代,它受到抨击,被认为使学生“非人性化”,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数学课程也随大流,走向人本主义化,以学生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

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将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统一起来,数学课程采用知识课程与体验课程或情意课程与体验课程的多层结构。它以马斯洛的理论为其心理学基础,企图将抽象的数学演绎过程转变为经验的归纳的学习过程。然而,这种理想化课程并没有提高学校数学教育质量,过分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忽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低下。

数学课程必须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心理规律,实际上是数学课程的学生适应性问题,它与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应性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如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人格得以完善,又能兼顾社会的需要,看来“大众数学”强调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各自的数学课程体系,将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与学生适切性置于核心地位,尤其是后者,可以说达到空前的地步。

二、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是对各个特定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规定,它体现着数学教育的目标。这些规定,必须考虑学生达到该学段时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认知发展水平、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上方面可达到的水平。不同民族、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在思维发展顺序上统一,但达到各阶段的时间有差异。从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数学命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几方面发展的研究表明,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已“初步定型”或成熟。数学课程标准的确定,必须考虑这些特点。

三、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上一篇: 商务采购年度工作计划 下一篇: 开业发言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