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8 03:40: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地理基本知识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学生的读图能力直观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为此,我首先对学生的读图能力做了一个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86%的教师和88%的学生都认为读图题是学生比较难得分的题目;70%的教师和80%的学生认为男生的读图能力优于女生,但女生读图的观察细心方面优于男生。
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的读图能力欠缺,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1.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不重视。
当前部分学生只重视语数外的学习,对于地理等学科不重视。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基本知识点不清楚,更加不用说地理的读图能力的培养了。
2.学生的读图思维能力欠缺。
部分学生对地理学习感兴趣,但欠缺相关的地理读图知识,不知道读图的基本方法,没有学习地理的地理思维。
3.教师忽视对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
当前许多老师都不是专业地理教师,本身地理思维能力有限,在教学中讲授课本文字部分,对于图像系统的解读不到位。学生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而地理能力的培养较少。
二、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1.认识图像系统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首先要认识图像系统的基本知识。要让学生认识构成图像系统的基本要素,会看地图,能从地图上获取一定的信息。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计算比例尺,认识图例。只有掌握住地图的基本要素,学生才能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进而提高读图能力。
2.图像系统运用能力的培养
(1)“心理地图”的建立
心理地图是存在于头脑中对于地图的一种直观认识,是由个人的生活经验,感受组成的地理模型,由头脑对地理环境或图像系统进行筛选、概括、简化等形成的。每个人的心理地图是有差异的。
在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是地理思维能力的体现,心理地图往往是对图像系统的观察、理解、运用中形成的。心理地图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大量的感知活动和地理思维。一幅地图的形成总是围绕着各种地理参照物,我们把各种参照物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地图影像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认识能力。心理地图形成后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探究地理问题,进行图像系统的练习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提高对空间的认识能力,更加自主的探究问题,形成有效的图像系统的学习经验。
(2)“一图多练”能力的培养
读图能力的培养,必须要进行适度的练习。一图多练,一方面可以提高地图的利益效率,同时由于各个知识点之间有所关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培养我们的发散性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使地理教学生动,同时增强记忆效果。例如:我们进行“四大地理区域”的教学时,可以在图上练习我国主要的省份,主要的地形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农业的分布等相关知识点。即回忆了所学知识,又能加深对四大地理区域的认识。
(3)图像系统的简化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还要能把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巧妙的把图像系统简化是归纳地理基本规律,掌握基本解题思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他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我们把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简化为基本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仅可以更清晰的阅读地图,而且对于解题也大有益处。
三、图像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图像系统提出问题,学生利用图像系统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我把他称为“读图导学”模式。
读图导学的基本学习思路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教学目标,结合相关图像系统和所学知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行新的知识构建的过程。
在学习中分布图和示意图是比较常见的图像系统。分布图阐述了地理事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是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掌握各种事物之间分布特征的重要依据。示意图是阐述地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能够把复杂抽象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形象的表示出来,对于学生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有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深化,各学校开始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们读图的能力。让学生们在读地图的时候,慢慢形成一种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一、掌握识图的基本知识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地图,这就需要为学生奠定一些基础知识。第一步是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的构成要素,第二步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在地图上进行方向的辨认,学会看地图比例,进行比例的换算,学习地图上各种标示的符号等。学生们在了解地图比例后,就能通过地图的比例数换算出地图上的实际空间距离,应用于实际的距离运算中,这一基础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环境的能力。而让学生学会准确判定风向,则可以让学生准确记忆标志性地理环境的所处位置,在现实的地理教学中,除了基本的东西南北的方向判定法之外,老师还可以教授学生利用地图上的经纬度来进行判定。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们利用地图学习地理的入门教育,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让学生们有效地利用地图提升地理水平。
二、引导学生分析地图
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地图并不是一张具有直观性的纸,其中隐藏着巨大的地理信息,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找出地图中的规律。老师应该在课前进行教学规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读图,首先,对地图进行详细的讲解,其次,要求学生注意重要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将课本上的文字与地图相结合,让学生根据文字叙述在地图上找到相关点,最后,将地图上的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提升读图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地图上寻找自己较为熟悉的地方,然后看看有什么交通路线可以到达等,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主动在地图上寻找信息,逐渐提升学生们读图的能力,掌握学习技巧,将地理学习变为一种乐趣。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这既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也是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利用读图教学,逐渐养成学生的读图习惯,让学生在轻松读图的情况下提升地理学习水平。
1. 地理教学改革正在不断走向深入,步入成熟。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通过不同途径获取更多的知识,有经验的教师也特别重视学生能把精力集中在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上就是知识的基础。当学生在“点”上产生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上的混淆时,就不能正确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不管课堂上所学的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总还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实际作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它。因此,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作为教师要精确把握三维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三维目标中既有原课标要求,又有新提出的要求,本人在教学中尤为重视过程与方法这一环节。地理教学是“一标多本”,教师要有目的的选择,并能适当控制知识难易度,灵活调整知识顺序,自如运用所选中的教材。教材不是真理,教学中要大胆质疑发现的问题,完善教材,因为只有视角不同,看法不同,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材,更好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囊”,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情的研究。新教材扩充知识点具有鲜明的色彩、极强的趣味性,适应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寓教于乐,更好地使知识、能力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得到落实。新教材除强调人地关系,更注重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这些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可操作性也很强。教学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图片等教学手段。本着学生能学的自己动手,能查找的自己归类,能解决的小组研究,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师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教师为学生创造智力背景,让学生思考着进行教学活动,在思考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这样学生才能更充分掌握教材。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超出新课标的范围,那么集体智力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影响到成绩差点的学生也不甘落后,让学生“各尽所能”,浓郁的学习氛围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看实际,容教材重发展
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高二地理则分为两大块: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 。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 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②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 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③初中地理以感性 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 ,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 拓宽,两者相辅相存。
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二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例如,初中地理讲地球表面大气运动的规律时,教师通过“ 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并记住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所处的纬度位置及范围,而高一学生则还要在教师引导启发下运用热力环流形成的特点,深入探讨这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在高中地理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老师就像学生的拐杖,学生的依赖性较大。而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 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
二、有效衔接,发展学生
1.基础知识点的衔接巩固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学习得比较多,但每一个地理知识点都属介绍性的,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少谈及,没有进行较具体的运用,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生容易淡忘。进入高二后,学生要回忆起初中部分基础知识会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预习旧知的工作,并请学生把初中教材在上课时带着,课堂中进行初中知识点的复习,以此来引出高中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如高二“ 地球运动的意义”部分,较完整和系统地讲授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而初中阶段只突出罗列了“昼夜交替”。新授时可以从“ 昼夜交替”的原因入手,请同学思考,再从结论“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哪些现象,降解难度。这样,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线,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读图技能的衔接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 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 为什么”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而进入高中后,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而且利用图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做到观其“ 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多媒体设备是信息化社会下教育发展的重要助手. 所以教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一定要善用多媒体设备,借助多媒体设备这个先进的教学工具更好地推进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都知道初中数学中函数部分的学习,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在函数的学习中,学生掌握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1. 函数的概念;2. 函数的基本性质;3. 函数的图像;4. 函数的动态变化.
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对函数产生的基本认识是抽象而枯燥的,很多学生无法吸收消化掉这些知识点,也无法将这些知识点运用起来,甚至很多学生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三角函数之间的区分依然模糊.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将抽象化的函数教学具体化、生动化,将函数的知识点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且以一个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好、区分好函数的基本知识点和概念.
此外,为了让学生的认识和学习更加深刻,教师还可以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有选择地将一些知识点进行加粗、标红等处理,以使得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些内容,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在函数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函数知识点进行梳理,例如:
在完成了全部函数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运用比较法将函数之间的区别进行展示:
1. 一次函数
表达式:形如y = kx + b(k,b为常数,且k ≠ 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b = 0时,y = kx + b即为y = 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 > 0时,直线y = kx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当k < 0时,直线y = kx经过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 x的增大y反而减小.
2. 二次函数
A. 解析式:
一般式:y = ax2 + bx + c(a ≠ 0)
顶点式:y = a(x + m)2 + k(a ≠ 0),此时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为(-m,k)
两点式:y = a(x - x1)(x - x2),其中x1,x2是二次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
B. 性质:
开口方向:当a > 0时,函数开口方向向上;当a < 0时,函数开口方向向下;
对称轴:直线x = -■.
当然为了让对比更加明显、容易区分,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将这些内容制作成表格,这样取得的对比效果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区分记忆和理解.
二、强化数形结合的意识
函数部分的学习一定离不开图形,而且函数这个部分的数学语言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图形和数字. 为了更好地理解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以及相关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之中注意引导、强化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我们在对函数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任何一个函数的学习都离不开函数图像,图像的存在使得我们对函数的性质有了一目了然的理解,使得很多抽象的语言变为了形象的图形进而更好地推进函数教学发展. 例如:
在二次函数的学习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就是函数的对称轴是直线x = -■,为此很多学生都会问为什么是直线,而不是线段,为什么函数的对称轴可以直接用一个函数中的常数项来表示. 这些问题初看起来很难解决,但是将二次函数的基本图形一画,再画上几个确定了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的图形我们就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些疑难.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可以让学生借助图形来认识函数的基本性质,也可以让学生在图形的帮助下更好地解答有关的题目.
三、精讲精练多训练
函数教学还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精讲精练. 笔者认为在函数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找出一些很经典的题目来作为例题进行讲解,并且要注意用一些好的题目进行配套练习. 在这些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及时地给学生讲解. 在讲练的过程中使得学生消化相关的知识并且学会应用函数的知识完成相关的解答.
四、小 结
如果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函数教学获得了成功,那么初中数学的学习就基本上获得了一半的成功. 所以,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函数教法的有益探究以提升函数教学的效率,并最终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中的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通过一定的情景来模拟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在模拟中让学生进行实践和反思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更多的是一种教学形式的创新,这种形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生活,将学习与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究,体会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初中地理教学体验生活的特点
1.情境仿真性
在体验式的地理学习中,教师需要根据所要教授的知识点和初中生心理活动的特点进行情景模拟的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进入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幻觉来感受地理知识中的山川、河流、相对位置、丘陵的形态特点、气候的变化无常等信息。这个时候,不论是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还是在老师的描述下通过想象展开的情景模拟,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都是真实的。
2.自主反思性
初中生通过情景的体验是主动去探知某种地理上需要学习的知识的,因为感受和体验并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它不需要依赖老师的监督和逼迫,可以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构建、自主反思的能力得到提升。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必要性
(一)符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
初中的地理教学目标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结成通俗的语言就是学生要了解和掌握有关中国和世界的地理与地图的基本知识,简单地对环境和发展问题有所了解;培养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具有地理学科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但是,地理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地域性和实践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中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常常是只看文字表述来死记硬背,很难真正地体验地理知识的真实性和游览一些触手可及的大好河山来强化自己对知识的记忆。但是体验生活的方式来学习地理知识恰恰弥补了这一点的不足,这是初中地理教学中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结果之一,有利于学生探究式地学习地理知识和拓展地理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的年龄范围在11~15岁之间,独立意识已经逐渐形成,这个时期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各种实践性的体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精力充沛,对参加各种活动也是乐此不疲。同时可以通过用图、表替代文字说明的形式更加生动地体现教学内容。
体验式的学习能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品格,初中的地理知识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地形、气候和风貌,包含了各自壮丽的自然景观,蕴含了自然和人文之美,对学生形成审美意识,进而有自己的审美格调都有益。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主要方法
(一)情景体验法
情景体验学习是老师根据某一节课程的特点进行情景模拟。情景体验教学方法的使用需要教师对教学活动中需要模拟的情景进行精心的设计,吸引学生在过程中进行积极、充分的参与,获得预想的个人体验效果,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地理知识。当然,情境体验的方式不止角色扮演,还有音乐的鉴赏和电影的欣赏等方式,作用和效果都是值得老师进行研究和使用的。
(二)实践体验法
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将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通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地理课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好地理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学好此门课程呢?本人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
为使学生尽量轻松掌握知识点,我认为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①是兴趣,培养兴趣是很重要的。应注意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气候时,穿插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天气现象,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地理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才会有味道.也不会觉得很难。
②是基础,难度不一定很大,但要紧扣课本,认清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对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不能放过,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③是地图。让学生认识地图、了解地图、喜欢地图。
二、“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也就是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驱动器,甚至对地理老师的好感也会成学习的驱动力。
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更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作一个轻松、和谐、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共同处于无拘无束的“自由地呼吸”这种亲切的地理教学氛围中。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地理老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精湛、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亲可敬的教态,机敏的教学机智,都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之一。
三、“地图化”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必然趋势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涉及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从以往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培养读图能力作为教学主要目标之一。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体现。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也是最具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地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就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老师。
四、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五、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学习模式。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生命。只要遇到书上有的地图,都要认真对待,尤其是要做到图文结合,通过自主观察、小组或师生交流、填图、绘图等方式,把握地图与知识点的关系,虽然比较麻烦,但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一般采用的方法有:
二、上学年高二地理教学与考试经验总结
在上个学年,我校地理组全力以赴,最终整个高二年级学生地理结业水平考试全部合格,达到A级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A级、B级通过率达50%以上,基本实现预定目标。
1.学生学习状况
学生对于地理学科不够重视,对地理学科水平考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将初中时期对地理学科的不端正态度延续到了高中阶段,出现了诸如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做作业、不及时解答疑惑等问题,造成学习成绩一直落后;另外,由于学生家长也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地理学科无关紧要,所以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够。
2.经验方面
(1)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去年在最后的备考冲刺阶段,整个高二备课组,以及任教高二的教师都全力投入到高二水平结业考试的复习中。全组上下团结一心,为考出好成绩而努力。
(2)夯实基础,抓好基本功的落实。对于基本知识点,教师要反复提醒,反复操练;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任教教师负责,逐个过关。
3.不足方面
(1)课时比较紧张。由于二期课改教材内容比较多,并且要提前一个月左右结束所有的课程,进行全面的复习。所以,在5月中旬就应该结束所有的新课进入到复习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法等的不足,为了把握好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教师往往需要更多课时来帮助学生消化,因此,去年留给高二全面复习的时间只有两星期左右。因而学生习题训练不够,很多知识点不够熟练,把握不好基础内容。
(2)分层复习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形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虽然在复习冲刺阶段,我们对高二四次考试成绩排名前100名的学生和后30名的学生进行了分层复习,但是没有形成一套贯穿整个学年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教学、复习的策略,更没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那些中等成绩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因而最终达到A级的学生并不多。
三、有效地教学和复习,提高学生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在总结去年高二水平考试的经验教训下,通过全体高二地理备课组的讨论和研究,本学年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业水平考试进行教学和复习。
1.利用学案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课时紧张的问题,我们决定充分设计好学案,利用学案提高课堂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利用学案做好预习工作。把一些浅见易懂的内容,设计成预习作业,上课时由教师通过提问或默写等方法进行检测,而不必再上课时花费时间进行讲解。(2)精心设计问题。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精心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问题呈现出整个思维推理的过程,当学生能够回答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难点也迎刃而解了。(3)精选习题。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或练习。这些例题往往是针对某个难点的不同提问角度,或是变式训练等。(4)以问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对于每个章节的内容,学案中都有知识点梳理。在设计的时候,这些知识点梳理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只要回答出这些问题,就能掌握整个章节的内容。
2.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掌握答题技巧,用科学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
现在的初中学生要学习的课程科目类多且深,面对初中地理课作为小学科且内容繁杂,不受重视的现实,地理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很显然,有效教学是一条重要途径。
二、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的评价
1.教学有效性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建立新的理念,有效地改进教学行为,让教学活动的指向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生命价值,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地理新课程,涉及面很广,方法很多,课堂教学显然是最主要的实施途径,是新课改的“主阵地”。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着重体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这才是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的标准。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学生自身条件各异,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在同一节课里取得一样的进步或达到同样的程度。因此,有效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效地理课堂指的是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节课里都能有效吸收教学大纲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一定的技能,得到进一步的人格提升和情感体悟。
3.以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的返璞归真,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既应促进学生的发展,又应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地理教师应不断从学习、接纳、内化到践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科研水平,从而促进自身发展。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精通中学地理教学法的同时,掌握必需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有效地将其应用于地理教学实际。不断提高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驾驭教学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并提高对教学反思的认识,对自己进行批判性反思,不断自我提高,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通过教科研研究和深造学习,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1.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习兴趣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关键是学生关注力的提高。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才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让学生喜欢地理,自觉学好地理,才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根本所在。从课堂流程来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从课堂导入、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反馈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课堂导入: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启发地理认知。
“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和生活经验等,注意引导学生对生活,尤其是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加工、再现,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组织前几年的初一学生展开《日本》章节学习的时候,我截取了当时热门的《岩松看日本》的视频内容作为导入,将一些能代表日本的特征性事物展现给学生,学生在看到具有典型日本风情的建筑、服饰、食物等物品后,立刻被深深吸引,从而自然地进入了对课本内容的学习,学习兴趣陡增;而今年讲授本章节的内容,我换而使用2011年日本地震的相关报道作为导入,进而设问:“日本发生地震的原因和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有关吗?”学生立刻由熟悉的事例转而思考问题,创设的这一悬念,造成了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教材紧扣学生的心弦,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由此可见,情境的创设,要求地理教师在具有扎实的地理专业理论及技能的同时,熟悉和了解地理科学的新趋势、新发现、新发展,及时吸收地理信息,掌握最新的学科动态,并能联系当时当地出现的各种有关事例,挖掘出丰富的地理教学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时事地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过程:巧用多媒体手段提高信息传输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视、听、触觉接受教师所教授的信息,一般认为视觉最为有效。但实践证明单一的形式不如综合传输的效果好,视听结合多渠道的信息传输是能提高效率的。多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利用它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为学生营造其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锋面雨形成示意图”时,用Flash软件动态显示冷暖气流相遇交锋的过程,即使教师不再说明,学生也可以明白雨带移动和锋面雨形成的情境。这样,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了,从而取得了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初中地理中部分知识点比较难以通过单一的表述很好地理解。例如:在介绍世界气候类型时,它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用闪烁的方法逐个显示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地理位置与分布状况,在显示的同时,通过链接展示该气候类型的直观景观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成因,形成因果联系。使学生对世界气候类型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课堂反馈:渗透典型习题,巩固重难点,梳理错误
通过练习,教师可以就学生各方面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得到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矫正。发现知识点的缺失及时进行补充,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还可针对开放型试题进行讨论或针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挖掘。因此有针对性地编选习题和富有启发性的分析讲解习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课堂有效性起到了检测和补充的作用。
2.讲课内容要精细化,落实“三讲,三不讲”。
每节课要讲些什么内容,讲到什么程度,学生的基础如何,如何针对不同学生架构不同的知识体系和要求,这些都是课前要认真分析与把握的。在仔细把握的基础上,精化细化讲课内容,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即为:“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却需要补充的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讲”,“需要着重分析的重点、难点讲”。“三不讲”即为:“学生自己能懂的不讲”,“学科中一些有争议的东西或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暂时不讲”“偏离教学目标的不讲”。
这几点听起来好像很好处理,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好把握。一是容易因学生的提问而跑偏,不该讲或只需简单讲的内容占用了很多课堂时间;二是难易度把握不好,有的学生会了而教师认为是重点还在反复讲,教师辛苦,学生费力,没有平衡协调;三是考试不考或涉及的很少,却花了很多时间讲解,等等。这些都是有效课堂创建中的大忌。所以要注意充分备课,课堂上把握好方向,掌控好进度,做到内容精,讲课实,言简意赅。
3.注重读图析图,培养地理技能。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地图不仅是重要的地理教具,而且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对地图的阅读、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可以使学生空间智能得到开发,学科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建立地图思维,在学习时尽量挖掘地图中的显性和隐性地理信息,认知、感知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掌握地理知识。
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通过地理图表进行思维,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和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初步具备自学地理的能力。
4.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地理素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从哲学的角度看,在教与学这一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是学习是否成功的内因,教师提供的教学指导只是一种外因,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内因。启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参与积极,在感知中讨论,在讨论中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手、动口,提高地理素质,取得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生成性并非意味着不需要预设,而是教师需要不断在预设与生成中寻求一种平衡。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孔祥发.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福建省根据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要求,把高中地理必修I、II、III和一本选修确定为地理高考内容。由于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学两个显著特点,因此初中的地图知识、气候知识是分析地理问题必备的基础知识,为了更好地研究区域特征,还必须调用必要的初中区域地理基础知识。目前我省绝大部分中学在高二进行文理分科,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运筹帷幄高考必备的知识?优化地理教学、处理好基础知识与知识整合突显重要。因此不论在高二的教学,还是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都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规律,对课标要求的同类知识、相关联知识、并列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分配课时;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作用;注意对各类知识的整合、归纳。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避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呈现颠三倒四的混乱状态,又节省教学和复习时间,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由于客观原因许多学生初中地理知识几乎为零,因而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应先进行初中的地图和气候等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使它们在高二必修三和选修教材的教学中发挥良好的“先行组织者”作用。在教学中应避免按部就班地把初中相关知识讲一遍,需处理好知识的筛选与拓展,如对于地图部分的经纬网、方向、等高线就应拓展讲;关于时间计算内容可与高中地球运动归为一类复习;又如对于具体的地名、物产、工业部门、交通线分布等纯记忆性知识可以少讲或不讲,重点放在如何进行区域特征概括的方法上。再如必修三在高二第一轮教学中,着重解决教材中基本的知识点,但在高三的复习中在简要对知识点梳理后,应重点注意知识点的拓展与迁移。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一课,高三应注意对森林的环境效益的地区性整合、森林破坏与全球变暖等关系的分析;对于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高三应将其与其它生态破坏(湿地减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原因进行对比,并提出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和分布、原因、危害、对策等。
二、关于接受教学与主动学习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在高中阶段,地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则应当成为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如何既能在较短和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与反思认为:应处理、运用好接受教学与主动学习的关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因为对于知识积累有限的学生,经过接受教学的引导,能较快、较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和如何从材料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后期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先行组织者”素材,而主动学习能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发现新的知识,从而掌握发现问题和探究学习的方法,有助于保持记忆并形成迁移能力,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发现问题的乐趣。由于主动学习比接受学习思维量大,在惰性本能的支配下,部分学生可能更乐于接受“接受教学”,因此我们要弱化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强化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合理搭配接受教学与主动学习的比例,对新知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接受教学为主,对能迁移的知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解决的内容以主动学习为主。
例如对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教学中,可通过读图、归纳等方式对荒漠分布、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等进行接受教学为主教学,对荒漠化地区自然特征、形成原因及治理等就应在接受教学作为引子的前提下,采取发现学习,并让学生将荒漠化的成因、治理等知识迁移到水土流失问题上。
三、关于考点过关与复习安排
文科学生需参加文科综合高考,高考属能力考试,与初中、高一面向会考的属水平考试性质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有较大区别,因此需针对高考大纲的考点要求进行教学规划。若操之过急地将高三后期的内容移到高二进行,不但基础知识不扎实,也因此时学生已有知识与教学内容不平衡,加大教学难度,对知识的理解又形成“夹生饭”状态;也不能在高三复习中将高一的教学内容重复一遍,由于无新信息的刺激,学生学习无兴奋点,还造成思维疲劳。
高二教学应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还应参考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即基础为主,能力为辅,高一、高二教学强调要对基础知识的夯实,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还能节省高三总复习时间,更重要的是清晰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运用能力提升的基础;高三教学应以能力为主、基础为辅,主要根据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进行教学。高三教学中教师不能以练代讲,让学生大量做题,当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试题中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只会模仿答题或套题,或因基础不扎实造成错题倍出,进而思维混乱和产生畏惧感;也不能以讲代练,或划出所谓的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只能死背理论和教师总结的要点,没有通过练习这一实践的检验,造成理论与试题脱节,也无法悟出解题的要领。因此高考第一轮复习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以必修三本教材为重点对考点进行剖析、解读,构建各要素框架,以达到“纲举目张”成效,在进一步夯实知识的基础上,对主干知识进行拓展,使学生较好地把握主干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第二轮复习可以专题形式进行,结合试题训练和评讲,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四、关于答题模式与运用能力
在考试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既能快速下笔、又高质量地完成答题,是学生梦寐以求的,也是对落实“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这一地理新课程目标的检验。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结合知识的整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建模”,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之一。自然地理部分主要属于集中思维,更多关注的是为什么,带有规律性的因果的推导,应注意解题思路的分析;人文地理部分主要是发散式思维,更多关注的是有什么、怎么发展,要注重的是答题模式的建构。如确定某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弄清了有关直射点纬度、晨昏圈、极昼(夜)范围、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物影的朝向等之间关系的解题思路,问题基本可以迎刃而解;又如对某地农业生产特点的概括,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农业生产特点生产方式:地域类型、部门、耕作方式、经营方式、区域化等。生产水平: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专业化水平等。农作物:种类、产量、耕作熟制等。市场条件:交通、需求量、商品率与自给率等。耕地特征:面积大小、性质等。特色:立体、绿洲、河谷、生态农业等。结构调整:比重变化等。
在评卷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答题模式背的很熟,但得分很低,主要是这些学生只会“建模”,不会“用模”。如2009年高考福建卷37(4)“分析甲国吸引中国投资工业的有利条件”,有的学生套用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模式,有的学生套用影响产业转移因素的模式,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失分。掌握解题思路与答题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切题”快,而会“用模”才是学生能力的反映。“用模”不是“套模”,是针对有用的图文信息和试题的设问,结合解题思路或答题模式,对试题信息、设问甄别后作出较准确的解答。因此在平常的复习中,不但要关注解题思路与答题模式的教学,更要注重“用模”这一运用能力的培养。当然,运用能力与善于理清知识间逻辑脉络和创新思维培养是分不开的。
五、关于巩固提高与试题选用
考试与讲评是巩固提高方法之一。通过考查了解学生对某阶段知识掌握的程度,检查教师在该阶段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日后学有方向。教师通过评卷的反思,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积极思考,提高解题能力,讲评课不能停留在答案的正误上,一方面应让学生明白自己答题错误的症结、试题与考点关系,以及考点层次知识点的因果联系,另一方面结合讲评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此外,对于发散性的试题,还可让学生继续探讨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