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7 23:03: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土壤学实习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土壤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土壤学系列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着如下问题或困难:
1.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专业调整,实验测定方法及实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需要对大纲和备课内容做些调整。
2.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当前就业形势的改变,许多专业特别是林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低;另外有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使得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够,不能主动认真地完成实验操作。
3.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尤其在野外实习更为突出,使得部分课程实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个别实验项目仪器老化、数量不足。
4.土壤学相关课程,如土壤学、植物生态学、土壤肥料学、植物学、植物营养学等,在实践教学中各自为政,存在实验课内容安排不够系统和协调、野外实习分次去相同地点实习不同的内容造成的时间及经费浪费的现象。
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土壤学及其有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现象,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有必要进行调整和改革,并不断深入研究总结,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
1.实验准备工作的调整
长期以来,在《土壤学》等实验课教学中一直沿用“家长包办式”的教学方法,即实验中所用的仪器、试剂、材料等都由实验员事先准备好,学生按照实验老师或实验课本上讲解的步骤完成实验,此种做法的后果是学生对整个实验了解不够,失去许多锻炼机会,在今后的实习和工作中很难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把“包办式”改为“独立式”,任课教师之间经充分讨论,确定每一项教学内容和方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仪器的准备、试剂的配置等前期工作,再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完成整个实验,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2.实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创新指导方法,活跃实验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求知、创新的欲望及积极参与的热情。过去的实验教学方式为“填鸭式”,上课时实验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并演示基本操作后,学生按实验操作步骤看一步操作一步,非常机械地完成实验。此法对操作技能差、不愿动脑的学生比较合适,实验秩序也很容易控制,但对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意识、思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直接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实验知识掌握不够深入、扎实和灵活,很难在今后的教学实习和工作中得到很好的运用。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在教学中改“填鸭式”为“讨论式、提问式、互动式”,改“抱着走”为“推着走”的教学方法,督促学生独立地完成实验内容。基本作法是:要求学生实验前对实验进行书面预习,对不明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解决;实验前老师对主要实验内容及注意事项进行重点讲解,对有些操作步骤及现象采用提问、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对内容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例如使学生懂得在土壤质地测定时“土壤中加草酸钠溶液和搅拌的目的是什么”,在水分测定中的计算“分母为什么要用烘干土的质量”,在土壤有机质测定中“为什么要根据土壤有机质大致含量确定称样量”等。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老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到巡视观察、指导与释疑上,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这一点非常重要)。另外,对实验操作过程中在实验仪器、试剂、操作等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由老师解决。以上改革措施的运用,使学生的实验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学效果发生很大改观。
3.实验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
以前的实验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期末试卷考试来评定,存在学生互相抄报告和期末搞突击、死记硬背现象,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实验情况,对平时学生实验也起不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因此必须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进。改进原则是,既注重实验过程又注重实验结果,既要评价平时成绩又要评价综合成绩。改进后的成绩组成及所占比例如下:出勤情况10%;预习情况5%;实验操作表现30%;回答问题5%;实验报告20%;考试30%。另外,实验课的期末考试根据情况采用动手操作和笔试两部分。这样增加了平时成绩所占的分量,可以真正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避免或减少学生只凭考前搞突击复习及互抄报告等不良现象。
4.建立实验情况及时反馈制度
实验信息反馈主要是在下次上实验时,老师把上一次在实验课中和批改实验报告时发现的问题及时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好坏。信息反馈在实验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既能使学生了解前一次实验的综合情况,增加经验教训,有利于下一次实验的进行,还能督促老师及时总结实验情况和认真批改实验报告。
三、教学实习的改革
教学实习是土壤学等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理论部分相辅相成,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前土壤学及有关课程的教学实习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实习经费不足、手段及内容单一、相关课程协调不够、同一实习地点几门课重复进行、带队老师少等,造成的结果是交通费所占比重过大,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实习流于形式,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实习效果差。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土壤学系列课程教学实习进行了如下改革。
1.协调土壤学相关课程,整合实习资源,提高实习效果
针对相同学生分次去校外同一地点实习不同课程内容所造成的时间和经费的浪费以及指导教师不足和有的实习课程没足够经费到野外实习等情况,我们把《土壤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学》《地质学》等课程实习结合起来,改为一次去相同的野外实习点实习不同的内容,这样实习经费和指导教师相对充足,实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几门课程专业知识综合考虑,融会贯通,实习效果有了大幅度提高。这样做能节省不少交通费,使课程实习经费相对充足,可以多选几个实习点,实习内容更加丰富。
2.调整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传统的实习一般把土壤分类、分布及土壤形成作为主要内容,但该部分并非土壤学的主要内容,而且须跑野外,花费太高。一般一个班一周的实习经费仅能满足外出一天的野外实习,而其余时间在校内实习,内容安排上也大多不合理。为此,我们结合土壤系列课程的特点,增加校内实习内容,把土壤肥力调节措施、土壤性质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等列为实习内容,并开设试验设计内容,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及自己的兴趣设计一些简单的可操作性强的试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实习中检验了实验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对实验课知识的回顾和再学习。
3.改革主要以外出为主的组织形式,增加实习的灵活性
将传统的实习内容如土壤类型及性质、成土因素与土壤形成关系等由野外实习改为室内多媒体播放与野外观察典型样点相结合,其它实习则安排在校内进行,时间上以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为主、占用课上时间为辅,方式上以学生自主开展为主、老师重点答疑指导为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音像资料,充实讲课内容。充分利用网络上大量的音像资源和自制音像资料,将课堂上不易讲解、或者讲解不清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选取典型的标本如矿物岩石等以利于学生掌握,同时丰富课程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4.改革实习成绩评定方法
以前实习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存在片面、不合理现象,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监督和督促不够。改革之后的实习成绩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由指导教师和同组学生评定;二是实习报告成绩,由学生汇报实习报告、老师根据报告内容评定。这样既注重实习过程又注重实习结果,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实习效果明显提高。
四、改革的效果分析
第一,通过内容的改革,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也使许多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更加有趣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通过改革实习的组织形式,整合土壤相关课程的实习安排,使实习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费用有效率提高一倍,师生比提高,可获得更多综合知识,对疑难问题从不同的知识角度讨论解决,使学生获得更合理更准确的解释,实习效果好。另外,减少了由于校外实习而对学生上公共选修课造成影响。
生态学基础综合实习不仅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课程,因为基于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该综合实习涉及的课程内容有植物学、动物学、水文学、土壤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多门课程。如何把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掌握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是目前很多综合实习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实际中,课程之间“各自为政”,指导老师“你来我走,相互独立”,综合实习演变成2…d的植物学实习、3…d的动物学实习、4…d的生态学实习这样一个简单的、形式上的串联。学生获取的知识也是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难以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科整合植物学科、土壤学科老师,编制适用于生态学基础综合实习的教材,规范实习内容。该教材包括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介绍、实习时间的总体安排、主要内容、要求、注意事项等。具体实习内容主要分3部分,分别为:常规性实习、研究性实习和应用型实习。常规性实习主要是把各门课程的实习内容和知识进行有机串联,通过2周的实习,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之后根据学生意愿,进行分组,开展研究型实习或应用型实习。研究型实习是开展例如“酸雨对不同森林群落结构的影响”,“天目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pH值变化研究”等专题性的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应用型实习则让学生运用已学的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生态规划等知识,结合实习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自然保护区规划”或“生态旅游区”的规划设计。这2种实习改变了“你教我学”的传统实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前期所学知识,还可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提高实习成效
考核是检验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不好的考核制度无法科学反映实习的效果。目前综合实习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由于综合实习一开始就缺乏系统性,最后的考核也是各门课程单独考核,所以,考核只能反映单门课程的成绩,却无法反映学生对实习内容的综合掌握情况。(2)实习是一个较复杂的学习过程,包括动手能力和写作等多方面能力,而目前的考核多以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很多动手方面的能力无法考核,导致考核结果的片面性。针对以上2点,对生态学基础综合实习的考核制度进行如下改革:(1)平时表现考核: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出勤、实习中的具体表现,如工作态度、知识掌握运用能力等进行打分,作为最终考核的一部分。(2)按要求撰写研究论文或完成规划报告:综合实习结束后,开展研究型的学生完成研究论文,开展规划型的学生完成规划设计,这比完成综合实习报告难度更大,但是效果更好。(3)开展经验交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习成果的汇报与展示,然后由指导教师对实习成果进行评比与鉴定。在交流中不仅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也会得到很多的启示,弥补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后续实习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此外,所有研究论文和规划设计、经验交流记录等材料在每次实习后都应进行汇总,并建立起完备的数据库,对连续、动态的资源予以保存,从而不断促进课程实习的改革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设计性和探究性的实习内容,很难实现不同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和创新。另外,由于实践教学周期短,教学模式也相对较单一,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来完成教学大纲中的实践内容,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导致其在实践过程中没有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和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2.教学质量检验标准不能客观地对学生的成绩做出评定。目前,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局限于实习报告上的等级评定或分数量化,在实践过程中都是以分组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内容的,这样同组内部分学生存在互相抄袭从而过关的可能性。
二、环境生态学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优化
1.增加城市生态监测实践环节,丰富实习内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对城市环境的感性认识、发现城市环境中不合理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建议,需将环境生态学实践内容与《城市环境学》和《环境污染生态学》相结合。除以前的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查和认识外,还增加了生物修复技术(湿地生态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城市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布设相关的实习内容。通过实地考察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功能性生态湿地,使学生基本理解湿地的生态功能及对城市环境的服务功能,以及人工湿地净化水体的机理;通过实地考察汉城湖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使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类型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及其布设方式。2.加强学生实践主动性、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样它的解决也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综合性问题[3]。环境生态学实习中的野外实习目前主要是在安康市宁陕县秦岭火地塘试验林场、祥裕国家森林公园、淳化县仲山森林公园完成的。野外实习内容与《环境土壤学》《自然地理学》相联系,突出生态实习的综合性。对土壤剖面的观测,使学生了解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以及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认识植被的蓄水保土的原理;对秦岭不同海拔高度的垂直地带性植物认识自然地理中的垂直带谱分布规律。在实习之前,要求每位同学认真学习指导书,分组并制订出详细的实习方案,分工协作。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出当地草本群落样方最小面积,以及通过自己的亲自调查理解实习的目的;通过样方调查,计算出群落密度、频度、重要值,以及多样性参数;通过对不同植被群落的光照强度以及各群落不同层面光照强度,得出群落分布与光照的关系。对植物群落的观测,了解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特征,以及进一步了解垂直结构在群落生态功能中的重要性。
三、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实践组织环节,规范实践教学过程
1.1课内实验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实验教学环节薄弱及不全面的现象,使得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或不配套,二者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造力较差。就以淮阴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实验课程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四大基础化学实验;二是专业性实验,主要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等实验。
就基础性实验而言,在四大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尽量多开一些与环境科学专业结合较为紧密的设计性实验,适当增加环境专业相关仪器分析试验学时,精简无机元素化合物验证性测定,减少重复性的有机合成实验,帮助学生提高实验主动性,从而为后续的专业实验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就专业性实验而言,实验的设计与开设尽量具备典型性,尽量能囊括这一门课程的方方面面,精简重复性的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另课内专业实验的开设也尽量做到全面,既要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等实验室操作的实验,也要包括环境土壤学、环境生态学等野外操作的实验。
1.2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见习及毕业实习两部分。就专业见习而言,应避免以往乱看一气的传统,在兼顾全面的同时也应突出重点。应让学生全面了解见习单位的组织结构、运行情况及废水、废气、固废等处理工艺流程,另需适当延长见习时间,从而使学生的切身体会更深刻,进一步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毕业实习而言,应摒弃学生自愿参与的方式,强制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并在实习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写一份详细的实习报告,这样才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可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另可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以满足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要求,同时也可缓解校内资源匮乏的现状。
1.3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设置的合理与全面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专业的认知深刻以及实践教学的好坏与否。因此,在制定课程设计培养计划时,应尽量做到合理与全面。不仅需开设环境工程设计课程,其他诸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态学等课程的课程设计也需开设。另各课程的课程设计内容也应具有代表性,如环境工程设计内容可偏向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方面,而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设计内容可偏向环境影响报告表或报告书的编制等方面。
1.4毕业论文(设计)环节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本科学历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显得至关重要。毕业论文(设计)可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一般由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并具备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为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素养,毕业论文(设计)应注重以下环节:(1)选题。论文选题应集中在当前比较现实或前沿的环境问题上,可由导师出题,也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拟题目,并尽量做到“一生一题”,避免传统“多生一题”的现象。(2)大纲及技术路线的制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确定后,可要求学生在2周时间内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独立完成文献综述的撰写,在与导师讨论后拟定出论文大纲、制定出合理的论文技术路线。(3)论文的实施和撰写。论文的实施和撰写阶段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遇到问题可与导师相互讨论,导师也应严格控制,要求学生应有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避免学生出现剽窃、大面积引用、学术不端等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地理科学 实践教学 改革
1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内涵
地理实践性课程的研究主要包括地理活动课程、地理研究性课题以及按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课、野外实习等通过实践方式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类课程.地理活动课程是以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及教学组织形式。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与学科课程相并列入高等院校课程计划,并以其鲜明的社会实践性、综合性、尊重学生主体及个性等特征,来弥补传统学科课程的不足与缺陷.地理研究性课题是近年来地理实践教学中新增的内容,这类课题对学生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和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不是科学研究,其主要目的不是探究未知世界,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法。它主要强调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而不是获得研究的结果.
2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性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实践性教学中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性教学指地理实验、实习、调查、考察等教学环节。据笔者调查了解,目前地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自主的实践能力。如地理实验主要是一些验证性的或熟悉仪器式的操作,在土壤氮、磷、钾、有机质等的测定,气象观测,河流流量的测量等实践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先讲解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学生操作,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吩咐去做,最终得到老师预期的结果。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教师沿途滔滔不绝地讲述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土壤与植被等情况,学生则忙碌于记笔记,回去后整理笔记做出实习报告。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能得到实质性的锻炼。
2.2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问题探究
高等院校地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讲授,满堂灌的现象。围绕“讲义(教材)”教师讲、学生听,考试考“讲义(教材)”这一传统教学模式还大量存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对书本知识的静态的识记,对于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探究现实社会中的环境、资源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则明显不强。因此,如何在理论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思考现实问题,如何广泛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这是地理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3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性课程的改革措施探讨
3.1构建地理实践课程的完整体系
要促进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就要从整体上对一个地理科学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首先,要使毕业生具备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就要对其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等各方面的素质教育,这些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安排主要体现在公共基础课中,本文不作详细探讨。其次,一个地理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地理专业特有的素质和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地理学科现在的发展状况把课程分为三个大的模块―――自然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人文和经济地理学以及地理学的技术和方法,然后分别设置与各模块相关的实习和实验课程,再加上毕业前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师范类毕业生要参加的教育实习,构成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课程的完整体系。
3.2修订教学计划,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地理科学专业是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在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的同时,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为土壤学、环境学课中的实验室教学实验,水文学、地貌学、植物地理、地质学的野外实习,地球概论、气象气候学的校外实习,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的区域地理实习,GIS、遥感概论的软件实习,以及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校内校外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这些实习内容的安排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由简单到复杂,方式上由开始以老师指导为主到最后以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为主等。现代社会的地理教师需要具备强硬的业务能力,因此在校期间在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应在每个年级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不同阶段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此外,还可以通过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增强师范生的交往沟通能力、活动能力、组织能力。
3.3搞好实习基地,创新管理体制
要搞好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创新管理体制。要及时完善地理实践课程所需的实验室和实验器材,保证实验器材的数量和质量,创造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野外实习是实践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建设稳定的地理野外实习基地,有利于野外实习的顺利开展和实习效率的提高。另外,要创新实践课程的管理体制,使有限的时间和实习经费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提高实践课程的实施效率。
4结 语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改变了学生长期以来被动、刻板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大增。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密切关注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教学理论,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互相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营造素质教育的环境以及创建学校创新教育体系都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22-03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是培养地学类专业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科研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天然实验室,同时是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地学类专业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实施地理类专业素质教育的必要过程。其中,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地学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的重要措施和载体,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学类基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内涵。科学合理的实习模式以及与之相应的实习内容是提高实习效果的重要方面。
连云港市区位条件非常优越,位于我国万里海疆的中部,东临黄海,西接中原,北扼齐鲁,南达江淮,与日本及朝鲜半岛隔海相望。作为我国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之一的连云港市背陆面海,对内通过陇海铁路联结十一个省区,对外通航五大洲,其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开展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良好场所。位置理想,交通便利,横贯我国中部的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从中原地区一直伸展至海滨码头前沿,交通便利,有利于本科实践教学的进行。早在20世纪70年代,河南大学地理系地理科学专业的多门课程就一直在连云港地区进行野外实践教学。该区交通和食宿条件比较便利,实习地域范围适当,是高校开展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理想地区。
一、连云港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自然要素特点
连云港地区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都有其典型性和代表性,自然景观表现出鲜明的过渡性和多样性,实习内容具有基础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建设实习基地的自然和区位优势。
在地质和地貌方面,连云港地区地处华北地带的南缘,属于苏鲁地垒的一部分。基岩主要是古老的片岩、片麻岩和混合岩。在很长的地质时期,云台山一直处于断块抬升状态。经过多次地壳运动,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形成的地貌类型也复杂多样,可分为构造剥蚀山地、冲积-海积平原和复合型海岸三大类型。江苏省境内的最高峰——海拔625.3米高的云台山就是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典型产物。
在气候方面,本区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特征,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海岸带气候特征显著;各类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害多发;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较为显著,局地气候类型多样、特征明显。
在水文方面,连云港地区在海洋水文和陆地水文方面特征都较为明显。本区附近是海州湾的浅滩,水深和周围地形都不利于波浪的发展。附近海区属正规半日潮,潮流方向在涨落过程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流,潮汐和波浪对海岸地貌影响较大。适宜的海洋水文特征适合开展海洋养殖。本区域中、小型水库数量较多。
在植被方面,连云港地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南部。本区能适宜多种植物生长,使得组成本区植被的植物种类相当丰富。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植物种类1700余个,其中药物资源就有1190种,是江苏省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库,每年都吸引了许多科研单位、专家学者来此考察研究。
在土壤方面,土壤状况复杂,自西向东在由砂页岩及变质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地区分布着棕壤;而后在丘陵岗地间的低平部位,分布着由湖相沉积物形成的黑土,局部水源充足,经长期淹水灌溉、耕作,形成多种类型水稻土。继续向东延伸至滨海平原低地,可见到滨海盐土,接近海涂,缓缓倾斜的海滩上分布着潮间盐土。
连云港地区的人文景观和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千百年来的古建筑、古遗址、古石刻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名著文化遍布。典型的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就有二大类,六中类,二十五小类。此外,独特的神话和民间传说,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风貌。浓郁的自然风光与灿烂的历史文化,奇异的山水特色与多彩的神话传说,山石、海景、古迹、神话于一身,具有很高的观赏、游览和人文科学研究价值。
所以在该地区开展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综合实习,有其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条件调查与环境资源考察的能力,最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素质的目标。此外,实习地域范围适当、交通便利,适于野外教学的组织。
二、连云港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经过在连云港地区的长期野外实践教学活动,不断积淀、完善,目前,我们已形成了一套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的教学实践内容。实习内容包括:
1.连云港地区的墟沟西大堤、海滨公园、港务公司码头、连岛、宿城船山飞瀑、宿城水库、黄窝闾山水库、渔湾、花果山等地点的综合实习。
2.自然地理要素的识别及分析。对实习基地区域性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进行监测和识别,探讨它们的特点、形成原因及演变规律。
3.在识别各自然地要素的基础上,分析实习基地区域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综合性特点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比较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4.区域人文、社会、经济发展的调研。对区域交通布局、旅游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农业发展、经济建设等人文社会问题进行考察。
5.结合人文、经济要素,探讨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连云港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野外实习是学生专业培养过程中重要的课程,通过实地参观、野外实验、教师指导等途径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亲自参加野外调查,一方面提升理论与实践结合,另一方面培养自身的野外工作能力,为自身发展和解决区域发展中面对的问题打下基础。总结以往的实习经验,学生要达到实习目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开展野外实习的基础,课堂学习是主要的途径。在连云港专业实习中,涉及地质学、地貌学、气候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等学科,都是地理学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内容丰富,学习任务重。除了平时的课堂学习,到图书馆查相关书籍和在期刊杂志上阅读相关文章,在主动的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养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到理论学习中,由被动的老师讲解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解决遇到问题的学习方式。
(二)充足的前期准备
本科生在实习中一般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野外工作。有关野外工作的过程、指标选取和计算都是老师设定好的,而有关开展工作的目的、调查区选择和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等具体工作无法较清楚涉及。因此,在开展野外工作前,教师要把实验内容和目的地的相关情况要提前给学生讲清楚,认真学习实习手册的内容和实验项目。对实验内容开展的目的、意义、工作过程、指标计算、结果整理、样地选取等整个过程要熟悉,对不懂的内容,亲自查资料,涉及实验方案,学生要做足准备。在实验中用到的小仪器、工具、记录表格要亲自准备,每个学生都要参与一部分工作,老师可在这一过程中给予指导,把每个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调动起来。
野外工作会面临很多问题,既有危险也有乐趣,教师要真实的告知每一个学生所能遇到的问题,所带物品尽量是实习中需要的,背包不能过重,途中生病用到的备用药品、着装要合适、住宿吃饭要统一、要有集体行动意识等。
(三)积极参与野外实验
野外实验是实习的核心内容,涉及地质、地貌、生态、水文、土壤、气候等方面的实地调查。参与连云港实习的学生数量较多,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同时开展调查,如在地表植被和土壤调查和取样中,涉及样方的设置、植被调查、样品取样、样品保存、现场调查指标等内容,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的样地进行样方、样带的调查,不同样地调查的植物种类、种群性质、土壤性质不同,调查也会存在差异。在气象气候方面,利用常用的便携式仪器,如通风干湿表、便携式多要素气象仪进行局地小气候的观测。
(四)数据整理与分析
野外调查的数据一定要整理并分析结果,可以在每日实习结束后在驻地进行,或者返校后进行。通过实际调查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学生能熟悉开展野外工作的整个过程。调查结果反映出的信息是否与最初设计的目标一致,通过对比也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野外调查数据的整理,并争取在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也是检验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效的途径。
(五)撰写实验报告
撰写实验报告是实习工作的最后环节,是学生实习工作的总结和升华。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尤其是要避免部分学生,抄袭实习书的现象或者相互抄袭的现象;实习成绩除了依据实习报告,还须结合实习期间的表现。通过总结整个的实习过程,总结不足,对今后的进一步的学习深造和野外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今后一个时期,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地学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需要对传统的自然地理进行野外实习的模式进行了改革,逐步试行新的地理实习模式;使学生在野外实习过程中能够找到自然地理概念的原型,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使学生掌握必备的野外工作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使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37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 Differentiated Teaching
WANG Tao
(College of Geomatics,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Physical geography has opened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jors, resources protection majors, even engineering majors of many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at reflecting the basic position of many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physical geography.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he conclusion physical geography teaching should be implemented with different major was obtained. By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hysical geography knowledge related to student's profession will be training well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hysical geography knowledge.
Key words basic course;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hysical geography
0 引言
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众多高校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土地科学、地理科学等,甚至测绘工程类专业得到开设,促进了相关专业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科学认识。①由于高校性质的差异,如综合性高校、师范类高校、农林类高校及地矿类高校等,自然地理学课程在开设过程中,教授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②③受到高校自身发展过程的影响,对于自然地理学教学历史较长的高校,其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实验教学等得到更多的应用。④
作者所在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以测绘学为基础,先后开设地理信息科学(原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目前,以上4个专业均开设自然地理学课程,但课程性质在专业间存在的差异,课程教学学时也存在差异。比如测绘工程和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为32学时、地理信息科学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48学时。
针对测绘类和地理类专业中自然地理学课程性质、教学学时的差异,作者认为,测绘类专业与地理类专业应该在教学内容与教材选择及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开展差异化教学。
1 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
1.1 教学内容的差异化
自然地理学课程覆盖内容较广,教学内容较多,涉及到地球表层的诸多要素,如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依据教学学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涉及内容需要有所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地理信息科学等地理类专业来说,自然地理学是专业基础课,考虑到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内容多与地理相关,在该两个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涉及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内容均进行详细的讲解。对于作者所在的矿业类高校而言,地理类学生毕业后就业倾向于测绘类、地矿类、土地类。据此,教学内容中地质、地貌内容需要重点讲述,有必要单独开设地质、地貌概况类课程,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及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求。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除涉及自然地理理论外,在实际应用及生产方面,侧重于资源环境方向,水文、土壤、植被(生态学)教学内容也应该加以重视,增强学生水文学原理、土壤学、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与内容,有利于学生未来在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方面的基础理论应用。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来说,自然地理学课程是该专业的重要基础,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学习,为之后的相关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48个学时的教学,明显不能满足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基于目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欠缺,应将自然地理学教学学时提高到80个学时左右,待实验教学条件满足后,增加实验教学内容,使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超过100学时。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就业来说,作者所在高校倾向于计算机编程技术、测绘、土地规划等方向,除编程技术为特色外,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就业方向较为相似。由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学生侧重于技术方面,对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则以强度适中为主。虽然自然地理学课程也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但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相比,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的依赖较轻。故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内容要详细讲解之外,更多的是引入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思想及软硬件等内容,与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增加学生地理信息与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的关系认识,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及就业方向的认识。但是,就目前教学学时来说,学时偏少,可以提高到64个学时左右,增强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教学及部分实验教学内容,使得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达到80个课时以上。
测绘工程和遥感技术与应用是测绘类专业,但遥感技术与应用专业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基础理论依赖性要高于测绘工程专业。尽管二者的教学均为32学时,但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应该有所差异。考虑到测绘工程专业的就业多集中于工程部门,野外实践较多,在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倾向于地质、地貌、水文方面的教学内容,气候和植被方面内容适中,土壤内容较少。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讲授内容,才能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使学生最大的掌握专业相关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遥感技术与应用与测绘工程专业均为工科专业,就业初步定位摄影测量及其它方向,但前者对自然地理学课程基础理论的需求要高于后者。结合遥感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该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地质、地貌、植被、土壤内容应该侧重,水文、气候内容适中,考虑到仅有32个教学学时,根据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又设定地貌、植被为重点讲授内容,地质、土壤次之,水文、气候最少。尽管测绘工程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从之前的16学时增加到了现在的32学时,但32个学时的教学学时也是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将测绘工程和遥感技术与应用两个专业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提高到48学时更能满足教学学时的需求。
综上,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二者皆为地理类专业,但在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侧重点不同。前者需要将自然地理学各要素深入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并能利用其分析与解释地理现象;而后者更多的是将计算机、地理信息技术引入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促进技术与理论的结合,拓宽学生的专业范围。测绘类专业中测绘工程专业应侧重于地貌、地质、水文方面的教学内容,而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应侧重于地貌、植被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以上4个专业均需增加理论教学课时才能满足自然地理的教学需求,待实验教学条件满足时,也需要增加实验课程教学学时。
1.2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学科和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⑤作者所在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教材使用过王建教授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以及吴成基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等。目前本科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以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教材为主,该教材已经出到第四版,也是自然地理学本科教学中的经典教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易于理解与学习,是自然地理学的综合性教材,应用范围较广。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和遥感科学与技术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均采用了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教材,对于开展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差异化教学来说,仍需要进行适合相关专业的自然地理学教材建设。具体建设可以结合上述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增减。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教材需要增加实验教材和实践教材,理论教材采用伍光和教授自然地理学即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需要增加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自然地理学的相关教学内容,实验和实践教材内容可以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相似,但侧重于自然地理学的计算机应用方面;测绘工程专业自然地理学教材以地质、地貌和水文内容为主,精简原有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内容,可以在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专业实验和实践教材中,选择野外实验和实践内容,作为该专业的实验与实践课程内容;遥感技术与应用自然地理学教材建设应以地貌和植被为主,扩充二者的内容,精简其他内容,增加自然地理学与遥感的结合内容,实验和实践教学教材也可选择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专业实验和实践教材的部分进行学习。
综上,教材的差异化建设,能够促进学生对教材本身的关注,亦作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提供帮助。
2 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包括诸多环节,其中最主要的为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其中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⑥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在上文已述,主要是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各专业自身特点,将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实验教学过程因实验室还在建设过程中并未开设,是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损失。我校自然地理学实践课程环节主要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末,进行为期2周的野外实践学习,包括溶洞地质、滑坡和崩落、地垒与地堑及山崩地貌、山地植被、人文环境、土壤侵蚀监测等实践内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开设后,相关实践环节内容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仅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有设置,其它专业均为其专业实习,如土地调查实习、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实习等。这里主要讨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实践环节建设,其它专业涉及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内容均可参照。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环节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重要的学习过程,是其它课程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契合点。就目前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环节而言,实践环节时间较少,仅2周时间。考虑到实习过程主要在陕西省境内,去掉周末,仅剩10天时间,对于诸多自然地理学要素的实践学习而言,显然实践环节安排时间太短,可考虑增加到3周。目前实习内容以地貌实习为主,包括溶洞、崩塌、滑坡、山崩、地垒与地堑等内容,植被、土壤、水文、气候方面的实践环节较少。结合实验室建设内容,土壤、气候实践环节内容可以融合起来,植被环节实习与山崩地貌、山地地貌实习相结合,水文与土壤侵蚀监测相结合。可考虑将实践环节增至3周时间,学生可供实践的时间为15天,地貌实习4~5天,人文实习1~2天,土壤、气候环节1~2天,水文、土壤侵蚀监测内容1~2天,再增加1~2天的室内实践理论教学时间,以及1~2天的实习报告写作时间,构成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环节内容。
3 结语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学科重要的基础课程,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与改革关系到众(下转第99页)(上接第79页)多本科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过程,应当结合众多教学工作者的建议和意见,形成较为成熟的、完善的差异化教学过程,形成适合多种专业自身特点的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内容。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应用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JG12 19)”、“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野外实习基地信息化建设研究(JG14033)”
注释
① 戴仕宝,王岽.基于不同授课对象的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滁州学院学报,2009.11(3):76-78.
② 王文福.测绘专业《自然地理学》教改体系的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5):85-88.
③ 黎遗业.高师自然地理学学科课程教学研究[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2):86-8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21-02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1]。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恢复与治理需求不断提升,人才的稀缺程度逐渐明显。我国在培养生态学专业人才的力度上尽管在逐步加强,但理论讲授重于野外实践的问题是各大高校在生态学教学中存在的通病,往往形成培养三四年的人才一进入实践工作则百无一用的尴尬局面。在此形势下,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开始探讨生态学教学改革问题,研究如何强化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的措施,并提出了很多良策[2,5]。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成效并不显著,野外实践教学的窘境并没有得到改善。笔者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诸多问题之所在,并提出应对策略。
1 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建设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基地不过是在某森林公园、旅游景区挂个牌子,有条件的也许能够有一片“自留山”进行一些简单的建设。但这些举措对于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而言实在是捉襟见肘。野外实践教学是生态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所在。一个功能完备、条件适合的教学基地将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实习氛围,提供坚实的野外实践教学物资基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湖北民族学院在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上虽然拥有“鄂西林海”的广阔资源,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好的长期固定的实习基地。
1.2师资力量不足,管理水平难度大。作为一个传统学科,加之全社会生态意识的提升,理论上而言生态学不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但现实确是如此,湖北民族学院的生态学专业教师不过五六人,具有深厚造诣的也许就是独秀一枝,况且,能够将理论真正联系到实际开展好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求的是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实践操作,因此不能不意识到师资力量不足是制约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
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不是一对一的辅导,而是在荒郊野外进行的群体性工作。这就把教师又推向了管理者的岗位,而且是一个专家型的管理者岗位。每次实习,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就算专业老师全体出动,也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管理之难可想而知。
1.3学生内需不足,主动意识不够。教学是一个学生和老师相呼应的过程,要改变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窘境,只靠学校和老师来改变显然是不行的,学生恰恰是关键。而现在的学生,整体上而言是浮躁的,组织纪律性散漫。加之现在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拈轻怕重,承受不了野外实践的辛苦,更没有足够的主动意识去配合老师的野外实践教学。也有人说,现在的学生是茫然的一代,不知道过去干了些什么,现在在干什么,将来要干什么。他们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可能只限于课程的过关,出于应付式的学习。并没有求知若渴的心态对待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加之上述提到的吃不了苦,可能最终对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的态度不仅不是积极的,反而是反感的。这就必然致使教学质量下降,成效不显著。
1.4教学质量检验标准不科学。学校要评价教师的授课质量,老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都必然有一套较为规范的评价体系。但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而言,都是刚性的、指标性的检验。学校注重的也许只是出勤、课时、经费等,老师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局限于实验报告上的等级评定或分数量化。这就给应付式的教和学以温床,老师可以轻松过关,学生可以通过马而虎之的抄过关。
如上述分析,生态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如何以人性化的措施解决当前的一些困境,实现培养生态学专业实用人才的目的,提升生态学教学质量是关键。
2 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2.1野外实践教学目标人性化改革。野外实践教学中科学研究的成分应该少一点,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知识去认识、解决、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在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时应当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准确、科学地运用生态学知识上,注重实践操作上的过关,体现出人性化。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掌握原理,应用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如果可行的话,可以考虑免除实习报告的写作。
2.2野外实践教学筹备工作人性化改革。野外实践教学毕竟不同于课堂室内教学,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可控性,而大多高校都没有开设野外实践教学相关知识讲授的专业课程。当然,具体课程实习中,教师会有一些野外实践教学准备工作的叮嘱,但远远不足以应对野外实践的复杂环境。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教师对实习场地情况的现场查勘,提出具体的筹备工作内容。例如:穿着规范:鞋子应当规范为运动鞋、球鞋等便于行走、爬坡的鞋子,严禁穿高跟鞋、凉鞋;衣服应当规范为长筒裤、长袖衫等具有保护功能的衣服,严禁穿裙子、短裤、短袖衫等;帽子应当规范为草帽、帆布帽等遮盖能力强的帽子,严禁戴网帽、装饰帽等。饮食规范:饮用水由学生自备矿泉水、纯净水,严禁在实习场地引用坑塘水、山泉水;食物由学生自备面包、饼干等即食性食品。药用物品:应当要求学生自备一些防蚊虫的药品、防过敏的药品,最好是学校能够统一配备医药箱用于急救。
2.3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性化改革。野外实践教学也是要注重教学,并不是要标新立异地做出什么惊人之举,选择代表性的地域作为基地即可,并不一定要在荒芜的原始地带。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临近城区的林地建设一个规范的教学基地。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完全可以选择望城坡、铜盆水等林场结合一些地方资源加大教学基地建设。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配套住宿、饮食、医疗急救等设施设备,做一些防护、围栏等安防设施,让学生无顾虑地开展实习。当然,这可能涉及到一些硬件设施的投入,但笔者认为现在的高校都具备一定的投入能力。
2.4师资力量配套人性化改革。师资力量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水平的基本要素。就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而言,如果单纯局限在生态学专业教师范围内,尚不能满足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的需要。笔者认为应当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师资力量的整合,跳出单纯的生态学专业教师框架。在实践教学的授课上以生态学专业教师为主,辅以树木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土壤学等专业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充实管理队伍。
野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是一项基础性、技能性和综合性的训练,是生态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将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步骤,尤其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以上,仅是个人对开展野外实践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和探讨还将继续进行。
参考文献:
[1]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艾训儒,姚兰,王柏泉.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102-104.
[3]王育鹏,张震,欧红梅,等.生态学专业课程教学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138-139.
[4]秦钟,章家恩,赵本良,等.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1,(7):197-200.
[5]吴永波.农林院校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2):43-45.
[6]杨晓菁,顾延生,葛继稳.“普通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