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3 21:42: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学生值周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考试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由统一现场考试和体育综合素养评价两个部分组成,统一现场考试项目采用“1+N”的模式进行,“1”为必考长跑项目,“N”为其他体育考试项目,分别安排在七、八、九年级的下学期进行,共计40分;体育综合素养评价为10分,总分为50分。
相关新闻改革后的贵阳中考将有哪些变化?
1、英语将增加听说能力考试自2018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记者注意到,贵阳市教育局《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听说能力考试实施方案(试行)》,明确了考试命题依据、考试能力要求、考试题型及结构等内容。《方案》提到,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听说能力考试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贵阳市现行中学英语教材为依托,主要考查初中毕业生的英语听力理解及口语表达水平,着重考查学生在听说任务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含语言知识、听说技能、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方案》明确,英语听说能力考试在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进行,试题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及省教育厅相关规定命制,由市教育局统筹安排,按照题型相同、难度系数相当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题组卷,制卷及评分由计算机软件系统自主完成。题型含听力、朗读、表达三种类型,考试答题时间约30分钟,满分为30分,其中听力题为15分,朗读题为11分,表达题为4分。据了解,该《方案》自2018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考试成绩与英语笔试相加之和为英语科最终成绩,计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总分,是学生毕业和升学录取的重要依据。
2、将增加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测试据贵阳市教育局下发的《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测试实施方案(试行)》(下称《方案》),贵阳市2018级及以后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有意愿报考贵阳市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往届初中毕业生均可进行测试。《方案》指出,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测试纳入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旨在突出自然科学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贵阳市初中学校实验室建设,深度推进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初中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方法、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据悉,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测试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物理、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测试对象为九年级学生。测试均由贵阳市教育局统筹部署,各区(市、县)教育局具体组织实施。市教育局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的学生实验内容,选定其中若干项作为各学科待选测试实验项目,如《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等,测试前1个月由市教育局从各学科待选测试实验项目中随机抽选一项作为当年该学科实验技能测试项目。同时,每科每场(组)次测试时间为20分钟,实验操作技能测试将采取学生分组现场实验操作、监测人员现场评定的方式进行,并根据《贵阳市教育局关于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筑教发〔2018〕161号)的要求,结合贵阳市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方式呈现,并将其作为初中生毕业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55-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学习反思,使学生自己对学习活动达到一些特定的目标,并且能够对自己成功和失败进行总结。下边就讨论一些引导小学生学习反思的策略。
一、传授小学生反思技能
数学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就是反思能力,学习反思需要小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技能。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活动范围太小,反思效果并不理想。对待数学学习的反思往往不能形成良好的分析方法,没有自己的经验。学习反思就是要提升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教师应当为小学生传授一些反思技能,例如,探知和解析问题的方法策略,为小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设置好重点难点知识的指点工作,进一步提升小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归一应用题”的反思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小学生学习反思技能更加顺利,教师应当做好这些应用题的准备工作,在问题解答的巩固练习中,将对问题的探究有意识地留给小学生处理。这样通过让小学生们尽可能多的自己探究问题实现反思技能的学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保障了小学生获得应用题的体验机会。教师向学生提问,对于刚才的应用题,我们能分析出哪些是它们的共同点,哪些是它们的不同点?在解题思路上两道题目又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小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反思的技能。通过这个问题的反思学习,既能锻炼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学习反思的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保持对学生们的耐心,不要拔苗助长,要做到收放有度。因此,通过特定的学习反思活动为小学生传授一些反思技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引导小学生课后总结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学习反思需要先做题,后想题,解答问题之后及时反思。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训练方法,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小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尤其是一部分有连贯性的数学知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进行反思。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回顾,纠正错误和完善解题过程。同时还可以对问题再次思考,总结题目的特点和解题规律,提炼解题技巧,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
例如,一道数学题目是,“在一道算式里,除数、被除数与商的和是125,还知道商是5,请你们求一求除数和被除数分别是多少。”小学生刚看到题目肯定会非常困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会发现题目的条件并加以利用,发现除数和被除数的和是120,被除数又是除数的5倍,进一步会联想到20的5倍是100,而100与20的和就是120。再通过计算验证就可以解答问题。这时,教师在看到多数学生解答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解题过程的反思,最后总结出“把商转换被除数”的解题技巧。另外,除了及时对问题进行反思,还需要经过定期的学习进行反思周记的记录。周记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培养小学生反思能力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在一次测验之后,有的小学生会在周记中写道:每次经过考试,老师总会对答卷中的错题进行点评,并且让我们对错题进行改正和摘抄,找到错误的原因记录下来。在这次考试中有两道题目犯的错误值得警惕,第一个是把三角形认成等边三角形,读完题目由于惯性思维,对题目思考较少,导致做错。第二个是计算梯形的面积,对公式的记忆不深刻。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杜绝这种马虎的毛病,牢牢记住数学公式。通过周记,小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记录,更重要的是为反思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材料。
三、激励小学生自我对话
激励小学生进行自我对话,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自我质疑的习惯,将反思学习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问自己如何解决。自我对话是进行学习反思的重要活动,巩固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自我对话要让小学生形成数学思考习惯,教师的引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同学之间的提醒,激发小学生对自我的质疑。这个过程中其他人无法替代小学生完成,学生自我对话的总结可以有效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进一步形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反思能力。自我对话一方面为小学生积累经验,在以后的类似场景很可能会用到。另一方面,帮助小学生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下次再犯相同的错误。因此,首先需要学生自我质疑,促进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学习,同时锻炼数学发散思维。其次是自我总结,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总结促进反思,因此自我总结十分重要。问题解决了,教师对小学生加以引导,让他们进行自我总结,甚至可以进行书面反思,形成深刻记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反思,需要动用多方面的资源。通过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引导小学生学习反思对学习数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种常见的对于数字类的找规律题型基本特点是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周期变化这些规律来确定未知的部分,对于这些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易于发现蕴含的基本规律,问题便迎刃而解。但教师必须通过一定题量的训练,引导他们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让他们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做出判断,这一教学活动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比如,对于间隔排列的数字,其中这些数字间蕴含的基本规律,教师可以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掌握。学生在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会逐步主动的通过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使问题得到解决。当然,稍有变化的探究对象还包括几何图形方面,其基本特点是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引导他们探究蕴含的基本规律,凸显图形变化的基本过程,总结归纳出变化的基本方法,从而确定未知部分,这样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对于一般“找规律”题型的探索方法
从数学学科课程的内容划分看,主要涉及四大领域的研究对象: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每一个部分的学习活动中,“规律性”问题占据一定的分量。比如: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空间与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问题,涉及的“找规律”问题也比较常见。
对于这“找规律”基本问题解决的方法一方面是在于加强对于一般数列规律的熟悉,培养学生几何图形变换的感悟能力,引导他们先观察其中具有什么特点,然后依次采用几种常用的方法,比如差值,相邻的三项有什么运算关系,考虑平方、立方,还要熟悉常用的一些平方值和立方值等;对于几何图形,从几种熟悉的图形变换入手,让学生感知变化特点,从不同角度体会蕴含的基本规律,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就会增强自信和经验。
三、对于“找规律”问题的有效教学实施对策
教材中,为了突出这种题型的价值,每个学期都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其中关于“找规律”问题也占据一定的地位,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教师需要从内容、选择、编排和呈现等不同方面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问题的解决,策略的有效性。让他们通过这类问题的研究,掌握一定的方法,善于运用基本规律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是,比如探究“圆周率与走马灯数的关系”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索过程:
1.在情境引入中,设计记忆走马灯和圆周率两组数字,让孩子感受周期律。
2.在解决“试一试”过程中,教学灯笼和彩旗的问题时,让学生自己来提问,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总结出余数对应关系。自己尝试、自己思考、自己从过程中学习,提升数学语言表述能力。
3.在巩固练习中将儿歌与知识运用相结合,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灵活应用规律,进一步熟悉规律,感受所发现的数学规律的作用与价值,从而体会数学学习的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制定基本理念时,提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要想让人人都能实现发展,我们就必须转化学困生。下面,笔者从降低教学任务的难度、适时鼓励与赞扬、灵活制定教学周期从三个方面入手,讨论转化小学中高学段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一、降低教学任务的难度
很多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总会要求所有的小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让很多学困生承受了过大的压力。要想转化学困生,教师就应该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数学水平与学习能力,降低教学任务的难度,使学困生通过努力完成学习目标,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小数的意义”一课中,我本来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利用知识迁移,总结出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并熟练转化十进分数和小数;正确读写小数。但是,由于学困生的能力较低,所以我将这个教学目标的难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因此,我们班的学困生在“小数的意义”一课中的学习任务为: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学困生也具备基本的生活经历,所以他们对生活中的小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正确读写小数,这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难度也不高,所以可以保留;但是,十进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及其转化对于学困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在教授这部分知识时,我虽会对此进行讲解与演示,但并没有要求学困生迅速掌握,只是希望他们能够对此有初步的印象。
二、适时鼓励与赞扬
众所周知,在鼓励、表扬等赞美中成长的孩子,获得人生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反之,在批评、责骂中成长的儿童会出现自卑、唯唯诺诺,甚至消极、孤僻、暴躁等心理问题。数学学科是以逻辑性、抽象性为主的,然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这二者之间的客观矛盾也让学好数学的难度变得更高。所以,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很多小学生在多次失败之后,产生放弃等消极应对的心理。如果教师不加以疏导,鼓励小学生继续努力,那么这些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无法得以培养与提高的。因此,在转化学困生的时候,教师要懂得适时鼓励与赞扬,让学困生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也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与积极。每当学困生获得进步之后,我都会及时表扬他们,尽管是微小的进步也不例外。比如,在“分数与除法”一课中,在讲到每个分数都是一个除法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学困生主动举手提问:“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那是不是分母也不能是0呢?”在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确实感到十分震惊,因为这个学生平常很少发言,且数学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倒数,所以我并未料想到他竟然能够提出如此具有质疑性的问题。但是,我很快回过神来,肯定他的想法,并且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他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很有价值,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既然他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对本课的知识都基本理解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让我们为他鼓掌,希望他再接再厉,好不好?”
三、灵活制定教学周期
新课改之所以要求教师要从只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因为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不断深入的数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储备,也有可能会由于遇到的学习问题越来越多导致他们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因此,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时候,要根据学困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灵活制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周期,为学困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我高估了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他们无法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那么我会适当延长教学周期;如果学困生提前完成了我所布置的学习任务,或者是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提高了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我会适当缩短教学周期。
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关注班级中的学困生,使小学数学教育兼顾所有学生的需求。在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具体情况降低教学任务的难度,使学困生享受成功;教师要适时表扬与鼓励学困生,使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在鼓励中成长;教师要灵活制定教学周期,根据学困生的需要来完成教育任务。
下面我把一周情况总结如下:
一、好的方面:
1、走读的学生早上进入校园内能够有序的站成一排进入学校。
2、各班室内外环境卫生状况较好,打扫包干区的积雪比较及时,基本能做到干净整洁。
3、课间进楼秩序有明显好转。高年级主动给低年级让路。
4、大课间各班集合较快,并有班主任跟班。
5、每个班的午读做得比较好,老师学生能按时进班。
二、存在的不足:
1、课间个别学生在楼道内大声喧哗,跑跳打闹现象依然存在希望同学们注意自己的言行。
多年来,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思考:如何把抽象化数学知识,转换成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进行理解并接受的知识,关键在于数学化语言的运用。众所周知,看起来似乎是枯燥乏味的数学,其实里面蕴藏了许多生动而有趣的内容,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语言生活化,即是带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及理解的重要方式。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能提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运用数学的能力,生活中产生的经验和获得的方法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答问题的实质性因素。例如,在圆柱认识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圆柱的特性,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去摸一下身边的圆柱形物体,并让学生说出自身的体会和感受。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运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总结,如两个光滑的平面是圆柱底面,同时还有一个曲面,这是圆柱侧面。通过这种方式,恰当地利用引导性语言,并结合学生的亲身体会,可以更好更快地帮助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二、采用生活化情境创设进行教学
创设情境有助于解决小学数学高度抽象化与学生思维具体形象化间的矛盾。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问题情境,再到数学模型,最后到解释和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而在这个模式中,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提供学生更为开放性、现实性及生活性的信息,引导学生从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出发,来发现并提出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答方式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越接近真实的生活就越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同一年级的小学生也存在理解差异,如果老师创设的情境教学比较新颖,对于学习能力强、好奇心强的学生来讲,可能会起到较强的作用,但对于学习中等和较差的小学生而言,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而更贴近真实生活的例子和情境,就会对大多数学生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实现数学教学的要求。例如,在加减法的应用题学习过程中,可以创设这种生活情境:下周我们班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元旦晚会的汇演,在晚会上,应当邀请多少人?为表演嘉宾准备哪些小礼品?为晚会参加者们准备多少食品和水等?需要准备多少钱?围绕上述这个主题,让学生联想到哪些可能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这个具体形象的生活环境材料,来发现和提出相关数学问题,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等,并促使抽象化数学知识从此具备了生动多样化的实际生活内容。此外,适度而合理的生活情境,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年龄、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生活情境自然是需要生动而有趣,然而生动和有趣并不是一个有效的生活情境标准,最主要的是看这些生活情境能不能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只有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实现小学生生活经验情境的数学化,才是最有效的生活情境。
三、采用改革作业和练习的模式,注重作业的应用性和生活化
在传统意义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为学生安排的作业不够灵活,这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需要进行改革,注重作业和练习的应用性和生活化,注重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实践操作。比如,有的学生家长比较热爱体育比赛类的节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奖牌统计榜制作统计表;有的学生家长比较喜欢炒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股票的曲线统计图进行细致的观察;还有的家长在周末或者是节假日的时候喜欢逛超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跟随家长到超市对打折的事项进行了解,让学生亲身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只有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大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三大基础性课程之一,在小学生的小学学习中占据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各项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只是交给小朋友简单的加减乘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小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这种新形势新常态下,小学数学教学也应不断创新,以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质量。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只是依靠数学教师的一支粉笔和不厌其烦地讲解进行教学,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社会对数学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数学课堂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较为复杂且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枯燥无聊,小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数学老师的教学质量犹如麻绳捆豆腐———提不起来。如果在数学课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此来改变数学教学模式,让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那么课堂气氛就会变得轻松愉悦,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就会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还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更为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便于小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一来,就能大大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小学生在信息化的数学课堂中学习,既获得了知识又获得了快乐,还陶冶了情操,课堂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对数学的空间想象力又不够,大部分小学生碰到比较难理解的知识时往往不会主动去探索,而是退缩,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原始的动力,失去兴趣就无法保证高质量的学习。因此,数学教师在数学授课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比如说投影仪、PPT、高清电视以及VCD或者DVD等,通过这些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氛围,让同学们在这些图文并茂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数学学习。比如说在学习《折线统计图》这节课时,老师先将之前学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相应的统计表用PPT列出来,再给同学们梳理一下这几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开始本节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本节课有四个例题,老师先带领大家熟悉一下这几道例题,先让同学们大体了解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模样以及所表示的数据关系,然后老师可以抛开课本,自己创设一个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契机。比如说老师可以组织班内同学去春游,本次春游老师准备了四项活动,分别是拔河、踢毽子、放风筝、跳绳,然后让大家自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项活动,每位同学只能选择一项。由班长负责统计,然后班级每位同学都根据这个数据绘图。由于春游是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积极性一定会很高,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
小学生学习数学不应该只是学习简单的加减运算,也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学习完课本上的知识就行了,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要培养小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以及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在学习《圆的周长》这节课时,里面必须要讲到的一个知识点就是圆周率,讲到圆周率大部分教师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它的发明者祖冲之,然后让同学们记住圆周率3.1415926就行了,做题时用3.14计算。小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对这个π值是怎么来的都比较好奇,然而老师却不讲,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圆周率的记忆不会太深。假设数学教师在教同学们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在网上找关于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教学视频介绍,然后老师再加以简单的概括。这样的教学视频往往都是根据同学们的学习设计的,视听结合,让同学们充分的了解圆周率的意义,这堂课的效果自然就会不言而喻了。数学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也不能只是掌握皮毛即可,数学教师在教小学生数学知识时要追根溯源,了解其内涵,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日后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网络平台、促进其全面发展
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在家庭、在学校、在生活中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地方,学习数学知识大都靠理解和日常的大量积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构建家庭与学校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实现课上与课下,老师、家长以及学生之间的完美结合。利用这个平台老师可以将一天的所学内容、PPT课件、总结以及需要补充的知识点都在这个平台上。在平台上数学作业或者是数学探究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此同时,学生在课后练习中有不会的地方可以随时请教老师。利用这个平台,家长也可以和数学教师能够及时的进行交流与沟通,及时掌握孩子数学学习的最新动态,网络交流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好的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在数学课堂中加入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究,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我们的数学课堂,那么数学教学的明天定会光辉灿烂。
参考文献:
[1]陈田刚.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7).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一、强化认识
小学数学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任务是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内容的时候培养学生做人的品质,想要让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实现有效的学习,需要广大数学教学共同研究讨论具体做法。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思想上明确学生课堂地位的变化,要转变之前学生被动性倾听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和教师交流合作替身教学效果。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信,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引导其开发智力,肯定学生的观点,解放其双手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其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个性发展,以此呈现出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是教学活动最关键的一点,课堂教学目标不仅能够遇见教学效果,还能够作为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参考,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教学目标的明确表述对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极为重要,要保证目标适当并且符合实际发展状况。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确定,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方法,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确定。
三、构建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分析要研究学生所经历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或情感体验,研究其在数学知识掌握、能力构建、情感形成、态度发展和人格培养过程中体现的价值。新环境下的有效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法,开始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设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现个性化的数学学习。
(一)有效的课堂提问
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构建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想认识,使其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要保证问题的形象性,实现其层次的推进性。只有形象生动的问题设计才能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回答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尽量设计出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提升,循序发展,实现数学问题的顺利解决。
(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尽量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其主体能力,引导学生勇于尝试,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在自主实践之后能够完成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转化,这种知识认识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认识,这样才能让知识掌握的更为长久稳定。
例如小学数学教学在向学生介绍周长的相关知识之后,学生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也就是求四条边的和,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特点展开性质研究,进一步求出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教师在给予一定的指导,带领学生总结性质、归纳定义,确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正方形的教学工具,引导学生研究探索正方形周长的特点,确定其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带领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是以其行动为开始的,不重视实践和思维发展的练习,就不能实现思维的有效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对一件事物展开细致的观察、深入的分析、形象的比较所总结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会让其形成深刻的印象,之后所展开的抽象思考和只是概括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吸收。引导学生分析规律性的知识内容,研究其特点,在发散其思维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实践动手活动能够提高课堂的活跃氛围,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更多的学习体验。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细致设计构建有助于教学实施的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其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知识内容,更能够强化知识概念给其留下的印象,使其牢固掌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寻找能够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精心安排,尽可能的让学生结合多种感官认识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以此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其从多向思维的角度研究问题,使其实现思维的发展,强化其动手能力。
(四)有效的练习设计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实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要通过难易适中、层次性强的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其深化知识理解,实现思维发展。
四、结语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教学,实现手、脑、口全部参与的学习过程,提升其能力,保证其获得知识内容,掌握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记忆及理解是掌握、运用知识的基本方法,可使学生积累大量知识,同时也利于学生对问题的了解. 学生平时做好知识的记忆、理解就会在面对问题时将复杂化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化,建出相关的数学模型,就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处理问题,同时又加深了知识的记忆、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循环.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问题大都是抽象化的文字、数字,一旦找不到问题中关键点及其中的联系,就不能够解答出这一问题. 基于此种问题,强化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极为必须的. 这一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建立模型的好习惯,通过模型自身的直观性等特点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二、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深刻理解植树问题中段数与棵数的关系,学会建立数学模型.
两端都种:棵数 = 段数 + 1;
两端都不种:棵数 = 段数 - 1;
一端种,另一端不种:棵数 = 段数.
2. 深刻理解一条纸带采用剪刀去剪,所得纸带段数与剪的次数关系和植树问题中两端都不种的情况是同种关系,即棵数 = 段数 - 1.
3. 遇到环形封闭式道路时,棵数 = 段数.
4. 让全班学生动手动脑想一想、看一看、画一画,然后进行全班式的讨论或者分组形式的讨论,最终总结出植树问题段数与棵数的全部关系.
教学难点及重点:通过学生植树问题,让学生初步懂得数学模型以及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
(一)引入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小明家新买的房子,因此想要将房子周围的一条道路做一下绿化.
小明家旁边有一条路,如果要在路上进行种树,你想怎么种?可以怎么种?(小树的画法:先画一根竖线,再在上面画出圆圈. )
教师:让学生拿出铅笔和练习本,并在纸上画出自己的初步想法.
学生汇报:
1. 我是在起点就开始种树,一直种到终点. (此时学生出示画法)
2. 我是没种在起点上,并且终点也没种. (此时学生出示画法)
3. 我是在起点开始种树,但是终点没有种. (此时学生出示画法)
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并逐一进行讲解.
(二)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第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树,一共5棵树,段数有几个?(出示给学生,棵数为5,段数为4. )
教师提问:看看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棵数比段数多一个.
教师归纳:所以段数应该是什么?(此时在黑板上写出,段数 = 棵数 - 1.)
段数 = 棵数 - 1,5 - 1 = 4(段).
棵数 = 段数 + 1.
教师将后两种情况让学生独立总结,学生最后总结出:
两端种树:棵数 = 段数 + 1;
两端不种:棵数 = 段数 - 1;
只种一端:棵数 = 段数.
剪纸情况:
小明想要在自己家房子周围制作一圈漂亮的栅栏,因此他取来一些木头,当木头被锯了5次时,这时的木头应该是几段?
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教师:通过语言使学生懂得可以把这类问题看作剪纸情况,剪纸剪了5次,所剩段数是多少?
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并总结出自己的想法,即剪了5次,所成段数为6.
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这一问题就是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即两端都不种情况.
学生:深刻地领悟了其中的关联,剪刀的施剪处就相当于是种树的地点,也就是说,纸带的段数就是植树问题的间隔数.
最终,课堂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学生在活跃的气氛当中学习到了有关数学建立模型的思维. 在课堂最后,应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以此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三、培养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方法
(一)引入情境,认识数学模型
数学学科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情作为学习知识的引导,以此促进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认识到其重要性和便捷性.
(二)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培养其自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例子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索,独立探究,动手参与以及团结合作,自主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学生从所求问题到建立模型的基本过程.
在人人都喊课改的今天,我们有理由认为要把学业评价当作课程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就不能忽视小学数学的学业评价,尤其是它的内容结构。由于小学数学学业评价多元化的目标,这就构成了它的内容结构的多维化。而它的这种多维化的内容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数学时,对数学的价值的理解
多维化内容结构的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中,这一部分主要考量学生对数学价值的真正认识,即学生是否对数学价值真正理解,知道数学在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学生能否发现用数学知识来思考并且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优越性。它主要通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表现来进行评价。例如,n个人站成一排,进行流水线作业,工作内容是从一个箱子里取零件。问零件在箱子的什么地方最合适?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最优化问题,把它变成数学问题:零件放在什么位置能使每个人到零件之间的距离之和最小?对这道问题学生能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能否用数学理论构造模型解决问题?能否会先通过特例(2个人、3个人、4个人等)来发现规律?
二、学生学习数学时,对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多维化内容结构的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中,这一部分主要考量学生对数学知识意义的掌握程度与理解程度,主要通过试卷检验的方法进行评价,有时也可以通过作业、问答、小组互评等其他方式进行评价。关键问题在于,多维化内容结构的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考量学生对某个公式或某个概念的文字的简单记忆上面,要能真正地考量学生对数学意义的本质的理解。比如某个公式它有什么作用,它能干什么,学生对这些问题是否能真正理解。
三、学生学习数学时,对数学技能的形成
多维化内容结构的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中,这一部分主要考量学生在数学技能(主要是数学思考的技能、数学解题的技能、数学学习的技能、数学表达的技能等)方面的形成过程以及掌握程度。这种评价我们一般通过试卷检测的方式评价,当然也可以用小组互评、平时作业、实验游戏、师生交流等其他方式进行评价。
例如,在学三角形这部分时,请学生用五个长度相同的塑料棒,最多能围出多少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并把每个三角形的周长算出来。这一问题主要考量学生对三角形这一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学生学习数学时,形成自己的解题能力
多维化内容结构的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中,这一部分主要考量学生对于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它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问题分析、列式、计算等的表现来进行评价,有时也通过小组讨论,师生问答,板书展示等其他方式进行评价。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非层次性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在“直观——几何”这一方面的能力比较强,在图形、表格、对称等方面表现突出,而语言、逻辑这一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在解决问题时,学生会不自觉地用视觉、形象这一能力,它会明显支配着解题能力中语言、逻辑这一部分。因此,他们在解决问题分析材料时,会比较多地从物体的视觉形象入手,先从视觉形象这一方面找问题的突破口;而有的学生在“逻辑——分析”这一方面的能力比较强,在语言、逻辑、分析等方面表现突出,而视觉、形象这一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在解决问题时,学生会不自觉地用语言、逻辑这一能力,它会明显支配着解题能力中视觉、形象这一部分。因此,他们在解决问题分析材料时,会比较多地从问题的逻辑分析入手,大多喜欢做那些与概念分析有关的问题。
五、学生学习数学时,做题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获得
多维化内容结构的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中,这一部分主要考量学生做题方法与数学思想的构建程度。对它的评价主要是靠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表现,或者是师生问答、小组交流、平常观察等方式来评价。
例如,学生遇到一道问题,有时候很难马上获得这道题的解题思路,不能从问题中抽取出有用的信息,或者有时候抽取了有用的信息,但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不能把获得的信息整合,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总结优良的学习方法。
六、学生学习数学时,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
多维化内容结构的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中,这一部分主要考量学生学习数学时,受数学的影响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程度。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或者在课外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灵活程度来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内评价,或者以学生作业、家访等形式进行评价。
七、学生学习数学时,对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