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1 11:37: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小学教师师德学期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48-01
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启发教学的宗旨是启发学生思维。下面,笔者根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典型的方法进行探讨,谈谈启发式教学的开展的实践性策略,以期共享。
一、语言启发
语言启发,就是采用语言叙述的方式,而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法。如学习5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而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一天,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去山上采蘑菇,兔妈妈采了3个大蘑菇,兔宝宝采了一个蘑菇,兔妈妈和兔宝宝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你可以先画一画,再算一算。孩子们在故事性的情境中,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于是,有的用表示蘑菇,有的用小花朵表示蘑菇,有的用表示,有的用表示,有的干脆用“―”表示,在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中,得到3+1=4。5以内数的加减法,孩子们在听故事、体验重轻松掌握。
二、直观启发
直观启发,就是通过实物、图片等的演示,而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
如学习苏教版四年级的《找规律》时,教师首先呈现小学二年级就学过的图形排列的问题,如 ( ),你感觉括号内的一组图形应该是什么?你能根据规律计算出第60个图形是什么吗?
在学习《找规律》时,除了“温故知新”法外,通过图形、实物的摆放而引导学生找排列的规律,更给学生直观、生动的感觉,并且实物的真实性也给学生视觉的冲击。如呈现一些花盆、彩灯、红旗的排放,让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排放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可以给出问题的引导,如图中的花有什么特点:
(1)每( )盆花是一组;
(2)每组排列都( )相同/不同;
(3)每组的第一盆是( )花,第二盆是( )花,第三盆是( )花。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根据你的分析,你能说出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吗?你可以想出几种方法,请把你的想法和思考过程写下来。
图片、实物等,可以增强直观性,容易引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探讨。
三、情境启发
情境法,就是引入或者创设一定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们的体验。
如问题情境。学习《间隔排列》时,组织一个比赛性质的游戏活动――看谁记得快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组数的特点,你会有什么发现?
(1)3 1 4 1 5 9 2 6 5 3 5;
(2)1 3 1 3 1 3 1 3 1 3 1
引导学生观察的方法,不难发现第一组数字的数字间没有特点,而第一组数字的1和3之间是间隔排列的。
四、活动法导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在导入环节,融入游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的学习中。
如学习《间隔排列》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比赛性质的游戏活动――看谁记得快,(1)3 1 4 1 5 9 2 6 5 3 5
(2)1 3 1 3 1 3 1 3 1 3 1
在学生通过快速记忆,交流记忆的方法时,根据第二组数字的特点而记忆,效果好而提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间隔排列。
在学生有了“间隔排列”的概念后,继续开展“找一找”活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排列的生活实例,请举例子说明。于是,学生在教室里就可以发现:桌子和椅子是间隔排列;站队时,男生和女生间隔排列……这样活动的开展,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强化学习有用的意识,也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度。
再如学习四年级的《找规律》时,在课堂之初,直接以男生PK女生而开展一个“快速记忆PK赛”,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动起来,通过活动,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第一次比赛:
男生:1625
女生:1243
第二次比赛:
男生:1625 3649 6481 5786
女生:1243 1243 1243 1243
通过比赛,男生、女生在第一次PK赛中,不分胜负,而在第二次比赛中,则女生胜出,男生感觉是比赛不公平而引起的。聪明的你,看出第二次比赛有什么不公平吗?于是,进入找规律的学习和探究中。
五、计算启发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是数学之源。通过计算,以寻找计算方法、探讨计算途径为导入的方式,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学习小学四年级上册的《简便运算》时,计算法启发,可以促使学生对简便做法的探究。如口算(1)156+100;(2)235+10;(3)156+37;(4)235+86你感觉哪几道题口算起来比较方便?那么,如果让你算16+54+46你会怎么算?你可以用几种方法?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简便?再计算(1)69+75+25;(2)78+(47+22),你能探讨出可以采用哪种计算方法最简便吗?你能说说你用了什么运算规律吗?
由计算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简便运算,再由计算,引导学生探究简便计算用到的运算规律,逐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很多,都应该注重“启发思维”,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不是方法的罗列,而应注重方法服务于教学、依赖于教学的宗旨。为了落实启发教学的有效性,务必注重与问题教学、探究实践等巧妙结合,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思、思中启,以发展学生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在我国春秋时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观点。那么,在当今社会,如何科学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所设启发点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启发式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运用得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去思考如何探究新知的问题。从而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我们的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可以说是求知若渴,那么如何使学生这种潜在的意识得到启发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些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在教师的主导下进入新知识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新颖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给学生讲解乘法分配律内容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给他们讲了高斯用很短的时间内计算出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的事故。这个故事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从而对要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这样的教学就会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所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一堂课效率的高低,不光要看教师能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还要看能否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和新知识的“发现者”。因此,教师必须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规律,提出新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联系生活实际,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猜一猜、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先进的方法能赋予启发式以丰富的内涵。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位置,变向学生奉送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曾富荣. 谈数学教学中的启发[J]. 课程.教材.教法,2012(11).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教学结构的整体性,能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导”与“学”是两个重要的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通过“导”来指导“学”,通过“学”来检验“导”,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法(例如数学问题情境)来激发出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产生更多的联想,使得他们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中的数学元素,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来进行观察、思考,并自主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二、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1.重视新课的导入。
在导学式教学法中新课的导入十分重要,在进行导入时通常都是采用的情境导入法。情境导入有多种方法,这需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状态等进行情境创设,一般分为:故事导入、激疑导入、谈话导入、实验导入、活动导入、童话导入、综合导入等多种方式。
2.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导学式教学法重视老师的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相互联系,需要教师来处理好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学生认知准备及认知特点之间的关系,并对节奏进行控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重难点,并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探究。同时还需要对探究活动开展的组织形式进行考虑。
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的《圆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作为探究的主要形式,同时对于操作的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几种意见来作为引导,这样学生在进行亲自动手探究时就不会显得过于盲目。在学生动手完成之后,接着让学生进行回顾讨论来理解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这样在开始联系了实际,在中间部分让学生充分动手进行了归纳,最后让他们进行讨论,这样能够使得整堂课的气氛都较为活跃。
3.引导学生完成自我检测,巩固新知。
自我检测是导学式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在很多教学方法都主张是将课堂还给学生,甚至是自我检测也是让学生自觉完成,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即使能够自己出一些题目或者是发现他人的一些不足之处也是有限的,此时教师对他们的引导更加不能够放松。因此在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教师可以出一些自测题目来引导他们进行自测。
例如在学习完小学三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后可以为学生们设置这样几道自测题:
例1.飞机每小时行驶1425千米,小轿车用了3小时行驶了285千米,问小轿车每小时形式多少千米?飞机的速度是小轿车的几倍?
例2.体育用品店里小篮球每个9元,小足球每个16元,乒乓球拍每副25元。现在王老师带了418元去体育用品店买体育用品,问:(1)如果全买小足球,最多能买多少个?还能剩多少元?(2)最多能够买多少副乒乓球拍?剩下的钱买小篮球,能买多少个?
通过这类题目的设置不仅仅让学生巩固了这堂课的知识,还能够有效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特别是最后一个题目还能够有效地让学生们开动脑筋,有助于他们打开自己的思维,对于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作用。这就要比让他们自己出题目来自测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思维,训练能力。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一、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1.老师注重讲授式教学,忽略启发式教学特点
由于老师教学观念的原因,在课堂上都是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感受,只是一味地注重“讲”,使学生感到昏昏欲睡。
2.与生活实际相脱节,注重书本教学
老师在教授小学数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联系生活实例讲解数学,将数学生活化。
二、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启发式教学应该注重“启”和“试”的有机结合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积极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们在教授“20以内的加减法”时,让身为同桌的两人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商店里有10只大公鸡,卖出去6只,还剩几只?通过具体情境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计算方法。
2.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共同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行需要启发式教学。虽然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但我们不应该全盘否认。当今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育。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小,理性知识少的缘故,客观上还是得要求我们进行讲授式的教学。
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丰富的资源,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多提“为什么”。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学生要在学习中培养主动、好学、好问的良好学习品质。老师的启发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肤浅到深入,引导学生不断地积极探索,形成清晰有序的思路,从而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安桂清.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德西做了一个实验,我们将实验的结论称为德西效应。
实验的规则是:把大学生作为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主要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组分为两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控制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后可以得到一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个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的活动,并把他们是否愿意继续从事这项活动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实验观察发现:实验组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此时,控制组的被试者有更多的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
实验结果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就像实验组每完成一道智力难题,就可得到一美元的报酬),不仅不会增强工作的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的动机。
这个实验不仅对企业的薪酬管理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应该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产生深远的指导意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德西效应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启示我们中小学教师的教学。
1、切忌一味的增加外在报酬。
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并首次创造了“强化物”这个概念,其实,强化物从通俗意义上来说指的就是报酬。他认为,运用强化物可以增强行为的动机。而当我们了解了德西效应后,可以得知,强化物还不能一味的增加。如果一味的增加,一旦强化物停止,人们的行为兴趣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低。不能把握一定的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努力程度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小学经常采用记五角星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这里的“五角星”就是典型的外在意识刺激。这种五角星法常常被运用在数学解题中,如果学生解对一道题,奖给他一颗五角星,以此类推。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起初,同学们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但达到一个峰值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降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们的内在积极性提不起来,仿佛解题就不是自己的兴趣,就是为了额外的报酬——五角星。这样,一旦,学生的解题兴趣减弱,积极性就自然提不起来。而相比这些“五角星”解题高手而言,那些解题一般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渐渐地对解题产生兴趣,并愿意为继续解题付积极的努力。教师在奖励学生的时候,切忌一味的增加外加报酬,应适可而止,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努力增加内感报酬。
所谓的“内感报酬”,笔者认为,它指的是主体的内在兴趣和内在动机,在没有外在强化物的影响下,主体积极自愿并顺利地完成某项任务,并且愿意继续努力的心理状态。那么如何来增强学生的内感报酬呢?
2.1 创设趣味课堂,增加课程知识的趣味性。
就拿语文课程来说,可以增加课文的故事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以拓展延伸一些相关的知识背景,以及有趣味性的知识来扣住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气氛中收到丝丝快意。
在讲到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时,我们可以讲讲作者朱自清誓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故事,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让同学们带着对作者的崇敬之情,有感情的进入到具体的课文学习,在品读作者妙笔生花的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并理解作者的感情。
以上,通过增加课程知识的趣味性,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内感报酬效应。就像设置悬念一样,让学生充满求知欲和探索欲。这样比通过一味地增加外在强化物,逼着学生学习,效果要好的多。
2.2 创设情感课堂,增加有效课堂的情感性。
随着20世纪人本主义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著名的人本主义理论,即“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情感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因此,情感课堂也应该在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并开发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最终的目的也还是得落实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上,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
为此,我们教师可以在教学评价的过程对同学们的作答做出及时的反馈,善于察言观色,多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鼓励和支持,不要吝啬自己美丽的辞藻。可以多给同学们一些夸奖的暗示语。如,“说的好”,“请继续说”,“已经很不错了”等等,让学生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31-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学已经不再是零起点,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受了英语学习。小学与中学外语课程的目标虽然是一致的,但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和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管教方式。小学老师主要采用精心呵护和管头管脚的方式,学生对老师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而中学教师更多的是采用检查督促,从小学的保姆式教学模式到初中的主动式教学模式的转换,让部分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初中的学习。(2)教材内容。《牛津小学英语》和《牛津初中英语》虽然是同一出版社编撰出版的教材,但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的教材内容在知识程度、能力要求和课程结构模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3)学习方法。相当多的小学生习惯于“让老师搀着手走”,没有主动、自觉地学习英语,教材只是被用来查找词汇或句型的工具书。初中英语更注重对教材中出现的语言现象归纳总结,更强调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基于这些差异,“中小衔接”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初中英语教师应该顺应小学生的特点,逐步引导他们适应中学的英语学习。
作为一名一线初中英语教师,笔者在2013年9月接手了新初一两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本人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组织多种英语教学活动,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
1.听力训练方面。
理想的英语课堂应是教师坚持全英文授课,让学生在英文环境中锻炼英语思维能力。但对于刚上初中,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全英文课堂环境往往会让许多同学乱了阵脚,不能理解老师的意思,容易对英语课产生厌倦感。因此笔者在一开始就把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常用的指令性语言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打印下发给学生,组织学生在课余学习、理解,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所以几堂课下来,常用的句型学生基本能够听懂,教师也能正常地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设计多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牛津初中英语》Integrated skills版块中的听力任务明显比《牛津小学英语》Listen版块中的重得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利用早读课的部分时间增加听力训练,让学生从句子段落文章积累输入的内容,提高听力水平。对于这些补充听力材料的选择,突出了趣味性、真实性、梯度性和实效性,例如让学生听美国之声的VOA Special News。一开始听某条新闻的一句话概述,虽然学生对于一些生词不能理解,但不管是听懂几个单词还是一个词组,或者仅仅是一个人名,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仍旧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能听到世界上最及时的英语时事新闻,甚至还能听懂一些,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慢慢地再给他们听新闻的细节,并要求英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复述主要内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
2.语音模仿方面。
许多小学生进入初中时都存在语音、认读、朗读等方面的问题。语音教学是英语教学第一关。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一定要进行频繁的听录音模仿、朗读等练习,让学生尽早过“语音关”,说出洋腔洋调的英语。但是《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上的文章篇幅有限,故事情节一般,学生仅模仿这些内容是不够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为英语教育的首要任务。英语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关键要看学习内容。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青春期前后,孩子阅读兴趣的发展正处于故事期和文学期。因此笔者挑选了《新概念英语Ⅱ》、《典范英语6》作为语音模仿的补充材料,这些故事中的语言鲜活纯正,原汁原味,由浅入深,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借助多媒体,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听录音模仿朗读20分种,一句一句模仿,准确地掌握单词的发音以及模仿语音语调,形成语感。通过模仿,绝大部分学生在平时朗读、课堂上说英语的时候很注意语音语调的模仿。同时,这些故事更体现了人文和文化特点,帮助学生开拓了视野,对构筑学生的“内在精神”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规范书写方面。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笔者所在的城市中、高考都实行计算机网上阅卷,这对学生的书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现在很多初中老师发现,小学生的英文书写并没有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受到老师、家长的重视,许多学生在书写英语作业时字迹潦草,乱涂乱改,很不规范。针对这个问题,在刚开学阶段,笔者要求每个学生练习书写规范的英文。根据老师提供的一些英文临摹字帖,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喜爱的字帖进行临摹,每天坚持认真书写两页,老师认真查看、把关,及时规范学生的书写。跟小学时机械式的抄写单词不同,这样的练字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书写的英文一天天在变工整,变漂亮,学生感受到了美的享受。
4.文化知识拓展方面。
牛津英语文章篇幅短,内容涵盖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历史的自然习得,所以很多学生在语言表达得体性方面做得较差。如何改善这个问题?笔者做了以下尝试:其一,拓展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知识。在学生学习交际用语时,适时拓展文化教育。例如在学打招呼时,中国人习惯问“吃了吗?”“上哪儿去?”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问题,这时就要跟学生灌输东西方文化差异。其二,拓展语法中的文化知识。中英文语法中明显的不同是英文名词有可数与不可数之分。可数名词有单复数之分,这就涉及到主谓一致问题。如:My knife and fork is here.学生不能理解这里动词为什么用单数形式。事实上,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餐具,因此句中的谓语动词用is完全正确。这样的拓展,能降低语法难度,使枯燥的语法学习“故事化”。
二、创立英语社团,给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初一新生好动、好胜、好表现,所以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展示“自我”,满足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笔者认为英语社团活动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展示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英语社团活动的趣味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通过精心组织展示英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方面的社团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因此笔者与备课组老师组织英语社团,认真设计导演、精心组织部署、及时总结反思,从而将教材还原到实践,将知识演绎成能力,使课内课外相辅相成,教师的教、引与学生的学、用相辅相成。例如:针对新生练字开展“英文书写”比赛,学生展出的规范、工整的书写,正是他们努力的结果;“美文摘抄”比赛、“故事概要书写”比赛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句型结构,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典范英语”朗读比赛、“新概念英语”模仿比赛是对语音模仿的检验,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了,信心也增强了;“典范英语情景剧”比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和表演欲望,学生的语言能力、表演能力在活动中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另外,笔者认为赏识教育非常重要,要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尤其对基础差的学生的进步更要提出适当的表扬。所以每次活动中,笔者会尽可能多地设置奖项、发放获奖证书和奖品并及时向家长报喜。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其实每个人都有小小的虚荣心,当看到通过努力赢得的奖状和奖品时,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这时,学生会带着更多的热情去学习英语,而家长也会更配合老师开展教学工作。
三、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大多身心还处于不成熟的少儿发展时期,他们顽皮、好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当发现自己的英语老师发音特别地道流利时,学生自然会进行模仿;如果老师知识渊博,更会让学生崇拜,从而更加想学这门功课,增强对这门功课的兴趣。所以要使学生的信心保持下去,要求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一是知识形象,如好的语音语调,流利的口语,丰富的语言背景知识,纯熟的语法知识和对课本内容了如指掌,等等。二是授课艺术,教师对备课一定要严肃认真,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上要亲切自然,精神饱满,肢体语言丰富准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反应迅速灵活;板书设计美观、工整、有条理,等等。三是尊重人格,以诚相待。老师应尽可能多接触学生,孩子们最喜欢能像朋友一样与老师相处,通过平等谈话、课堂提问等方式,学生会感受到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这样才能使学生因喜欢老师从而更加喜欢英语,激发进一步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克服对初中英语难度增加、要求提高、内容更多的惧怕和畏难情绪。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小学英语教学向初中英语教学过渡是一个创造过程,教学衔接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快节奏的衔接易造成学生两极分化。初一英语教师要根据初一新生的现状和自己教学研究的体会,用心激活教材内容,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尽快掌握初中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今天,体育课的质量也关系到学生其他发面的发展。体育课的质量不高,这是体育课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很多体育课都是教师教,然后让学生干巴巴的练习,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体育课的索然无味会直接造成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上课效率低下。如何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呢?这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我觉得启发式教学的运用会大大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够让教师讲得浅显易懂,学生学得入脑入心,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把锻炼身体和学习体育技能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发展。下面,我针对体育课堂上的一些做法谈一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一、从思想教育中启发学生
体育课不但是锻炼学生身体的一门课程,而且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的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摆正体育课的位置,不能仅仅把体育课当作一个举重若轻的副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只有把身体锻炼好了才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在练习体育项目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东西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作用,点燃他们的学习激情和学习积极性。
二、在正确、规范的讲解动作中启发学生
体育课上有很多动作需要教师进行亲身示范,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该抓住讲解这个动作的精髓,抓住这个动作的动作要领,言简意赅地向学生讲解。在确定学生听懂了之后,教师就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练习和掌握,切忌喋喋不休地、手把手地教学生,这样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反感,而且还会变得对体育课毫无兴趣,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自己诠释这个动作。教师精准的示范动作,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跃跃欲试,再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很容易让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无疑会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三、在体育练习的过程中启发学生
在一节体育课上,体育练习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体育课堂上的练习并不能是盲目的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一个体育动作从生疏到熟悉难免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学生还没有经历就放弃了,所以做出来的体育动作要么走样,要么力度不够。所以,教师应该运用一些方法启迪学生做好体育动作。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分成一些小组,让他们分别做相同的动作,比较一下,看谁的动作做得好,做得标准和规范;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提高学生练习动作的兴趣。比如,在练习抬腿这个动作的时候,可以在一排栏杆上挂上气球,让学生尽力把腿抬高来踢这些气球,当踢到气球破裂的时候,让周围的学生给他们鼓掌欢呼,这样动作做得规范的学生得到了鼓励,会更加喜悦,旁观的学生也会羡慕做得规范的同学,从而不由自主地严格要求自己。这样轻松有趣的课程安排既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又引导了他们积极锻炼身体,学习效果可见一斑。
四、在提问、比较和比喻中进行直观启发
1.在提问中进行启发
提出问题往往是质疑的开始,也是学生表达自己思维的开始,教师不要小看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敷衍了事或者嗤之以鼻。很多时候,一些创新往往是伴着问题的产生而开始的。教材中有很多地方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运用的时候,可以诱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创新思维。比如,为什么跑步的时候在拐弯时身体会有想要摔倒的感觉?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与切身实际的感觉一样,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当学生分别表达了内心的想法之后,教师再把其中蕴含的道理告诉给学生,并且告诉他们怎样改变才能让这种情况不再发生。学生听了教师的讲解之后,再通过亲身实践得出结论,更容易接受这一知识了。其实,有些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如果教师不向学生提出来,他们非常容易忽略,所以,教师适时的提问和点拨就变得非常重要。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之后,就会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索,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提高了学习效率。
2.在比较中进行直观启发
有些学生因为对自己所做的动作缺乏直观感悟,所以对自己做的动作的缺陷性达不到直观的认识。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把学生做的动作进行直观的演示,让他们能通过大屏幕看一看错误的动作的几种类型。
3.在比喻中进行巧妙启发
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第一册中,英语字母的教学是按照26个字母的顺序进行教学的。从第一单元起开始字母教学。分两个单元(共8课)学完英语26个字母的读音,书写、笔顺和笔画。每单元的课程设置包括基本日常用语及学习。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原则上主要为:①先听说后读写的原则,听说读写穿行;②先示范字母的读音,让学生静听,观察口形,再进行模仿;③直观教育的使用。教师用字母卡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每个字母的印刷和书写两种形式;④在初中英语课本中,字母与音标教学是分割的,但有的教师在字母教学时,把字母和字母所含音素同步教学,以便学生认会读准字母及其音标读音,在学完26个字母后,已会读24个音标了。这种字母+音标的教学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字母教学体系,但少有教师对两者的分合进行利弊探讨。至今的课本仍保持字母,音标分割的教学形式。
这种传统的字母教学法在中国英语教学的字母教学阶段占有很坚实的地位。它之所以能行之有效,长期占据字母教学的主导地位,必有其理论依据。
1957年,乔母斯基提出的认识论(Lognitive Theory)认为,人类大脑中具有一种适合学习语言的习得机制(Language Acgvisition Device 简称LAD)。它包含着一套适用人类语言的语法(Vniversal Grammar),使儿童有能力对语言进行分类,提练,从大量的语言数据中找出尽可能简单的规律。
初中英语的接受对象是11~15岁左右的少年,他们在此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有优越的天生条件,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力、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模仿能力、读写接受能力等多种语言习得能力,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在习得第二语言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母语知识和文化常识,已获得的汉语拼音顺序定式及母语词汇及语法知识,对英语学习具有迁移作用,有利于把握英语字母的顺序规律。读音迁移和衔接及词句意义的理解。他们学习语言的能力往往高于儿童和成人,是第二语言学习的佼佼者。如何发挥他们的优势,引导他们更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是我们每个英语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但是传统英语字母教学法,在认读模仿形式上存在弊端。
传统的字母认读模仿形式对于青少年习得第二种语言来说显得呆板无趣。按大纲教学进度,第一单元认读14个字母,课本中仅有14个字母的书写形式,并辅助字母学习的生动活泼的图片和例词练习。教师教学字母的过程也主要是教读——反复跟读——鼓励和纠正过程中,使语言得到强化,反复多次以后便形成习惯固定下来。但这种语言模仿教学形式并未使青少年受到再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 小学英语字母教学的方法和利弊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英语的字母教学并未从第一单元开始,而是从第三单元开始,在第一、二单元里,课程设置了简单日常交际用语,歌曲游戏、常用生活词汇,让儿童在未进行语言学习前,单纯模仿学习。从第三单元起,用三个单元共18课的内容进行完整的字母学习。每课内容不仅以字母为主,还辅助有图文并茂的例词,会话、游戏、歌曲、绕口令等内容,从多方面围绕字母语音进行语音、语感、词汇、句型的整体练习。这样编排意在培养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让其开口就说,开口就唱,培养儿童的求知欲,成就感,这为继续习得语言规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第二语言习得的主体是7~12岁左右的儿童,他们的发音器官和肌肉都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十分有利于模仿能力的培养,故能发出地道的高质量的音,而且他们处于青春期前,大脑功能十分活跃,短期记忆强,接受新事物快,但长期记忆较差。虽然他们有一定的归纳推理能力,但演绎能力差,不善于用语言进行抽象思维,因此在此阶段把兴趣培养放在首位,而不把掌握大量知识作为主要目标。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源动力,成功的兴趣培养是知识学习的良好开端。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少年儿童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都很强,而且敢于开口,乐于开口学说英语。从小学英语课程的安排思路我们看到,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形式有效地利用了儿童智力发育阶段这一优势,把培养兴趣放在首位,不把掌握大量知识作为主要目标,不给孩子施加压力,不让孩子从头学习就感到困难,通过说说唱唱,游戏等形式,使课堂教学尽量显得轻松愉悦,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到知识。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
小学英语字母教学的方法和原则与初中的字母教学近似,但课程设置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英语字母教学的顺序是按照语音规律编排的。它完全不同于初中英语以26个字母为顺序的教学形式。前者有很强的规律性,非常适合儿童习得第二语言的认识规律。儿童在习得字母(最好配以读音音标)同时,可以找出含[ei]、[i:]、[ai]、[u]、[ju:]、[e]等字母的读音规律及细微区别,再把有规律的字母编成儿歌和顺口溜,儿童更是易于并乐于接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乔母斯基的认识论认为:儿童语言是一个合法的受规律支配的系统,其发展是在一个接纳输入材料的基础进行的假设,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力和表达来验证——犯错误——再试验的过程,也就是说犯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必然。儿童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遵循相同习得规律。因此,我们鼓励“开口多说”,不必“有错必纠”。
但是儿童学习英语也有优患。儿童学习意志不强,学习自觉性不够,往往从兴趣出发,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初学时只是新鲜一阵,一遇困难和挫折就丧失兴趣和信心,知难而退,弃而不学习。比较中小学英语字母教学的课程设置思路和内容形式,两者各有千秋各有利弊。
首先,中学字母教学遵循以字母读音顺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原有字母知识的迁移中习得26个字母的读音,再从中习得其规律进行语言归纳。在学习中,自然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学习能力,以便在学习语音及词汇、句型时,能自然的进行逻辑处理。但是字母教学与音标教学分割的形式,会使学生事半功倍的掌握语言知识。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手段的革新与发展,会对小学生价值观念及学生方式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为了彻底打破传统小学语文教育所带来的局限性,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引入了很多先进教学手段,其中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启发式教育模式在应用中彻底打破了应试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产生的壁垒,使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了很多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1 教师要打破灌输式教学的局限性
多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一直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该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小学生一般要被动式的接收知识,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不断的反复与灌输,导致小学语文课堂中严重缺乏创新性、活跃性,这也是导致很多小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观性的主要原因。我们无法否认传统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当代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若无法培养出主观性、主动性,则会导致其对小学语文课堂缺乏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处于严重下降的态势中,启发式教学在应用中强调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小学生这一小学语文教育对象成为课堂主导者。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中的核心不在于教师向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培养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知识,并从新的知识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过程中将各类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小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链,这便达成了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的形象化记忆,彻底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局限性与被动性。小学语文的知识点在本质上是一个较为抽象的事物,不是数学公式只要学生可以掌握便会使用,而这样的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深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时,不能将启发式教育这一优秀的教学手段彻底丢掉,因为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现代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要尊重小学生个体的创新精神,这是因为当前教育模式下各教育层次学生严重匮乏创新能力,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导致我国社会各领域严重匮乏创新能力,因此,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所形成的壁垒。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便要求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来设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将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培养成善于主动思考的学生,虽然课堂提问只是教学实践中的一种手段,但是课堂提问的主旨在于激发小学生的潜在意识,不断重复的一个问题可以加深小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对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抱着主动的态度来积极参与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成效有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如何去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是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容易接受的问题是一个前提,只有小学生对该问题持肯定态度后教师才能进一步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慢慢领域到问题中要包含的知识,这也是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无法忽略的一点。
3 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要保证学生的积极配合
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学校体育教学如何对本校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体育老师面前的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大学阶段,由于文化知识面的不断拓宽,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逐渐加强,教师应该把学生所学的文化知识与体育技术和技巧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理解。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积极双向的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1.1 诱导全体学生参与
体育教学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教师要以饱满的激情和稳定的情绪上课。用教态、内容、语言、媒体、反馈目标动机、课堂机智激发等方式,诱导全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使教师的活动引起学生学得“共振”。启发式教学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共同发挥和充分体现,教与学和谐发展,融于一体。
1.2 独立思考与身体练习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直观、生动的启发手段,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使学生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与身体练习相结合的主动学习局面,加快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1.3 基本技术与基本能力相结合
在体育课的基本教学技术学习中,过去传统教法过多地强调学生机械的“多练”,造成学生身体受累的“苦学”,而启发式则在一定数量的练习巩固基本技术的同时,着眼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达到基本技术的掌握与体育能力的发展相结合。
1.4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人的心理状态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要使聪明才智得到最大发挥,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智力,而且必须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启发引导,在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在活动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使他们相互结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 启发式教学对发挥学生主体精神的作用
2.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式教学中,不论采用何种启发方法、方式,都是从问题的开始到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必然会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启发他们应用比较与判断,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一系列手段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发展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2 发挥学生创造力
创造是独一自有知识、操作成果有所改进或有所突破、超越。学生学习体育技能本身就是模仿---形成---创造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断创造,同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举一反三,发展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培养学生的能动性
能动性体现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目的性、有选择性,启发式教学可激发学生理解运动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掌握选择科学锻炼身体的有效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动性。
2.4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由于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个性,能进行一定的自主活动,培养他们自尊、自立、自强的个性品质,课堂上以自学为主,学习动机明确,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3 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程序
(1)诱导阶段:运用直观教学出发,以动作示范和展示图片、模型等诱发学生兴趣,再用几个关键示范或词语来概括动作要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领悟阶段:运用问答启发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领悟动作要领让学生建立正确动作表象。
(3)完善阶段:运用对比启发法和联系启发法,启发学生想象力,使之更好地体会动作,掌握动作,完成动作。
(4)理性阶段:学生通过认识---实践---在认识的过程,动作技能已基本掌握,教师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再实践,既有目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练习。
4 启发式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1)体育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理解程度如何,以便有针对性提出问题。
(2)体育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熟知教材的基本技术原理,必要时还要向其它学科教师请教。
(3)掌握启发式教学各种方法的运用时机,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启发。提出关键问题,能因势利导促使学生正确思考和实践。
(4)采用不同启发式教学方法,要给予学生适当练习时间,使之在练习中思考总结。
5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