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3 01:19: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威尼斯的小艇课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小艇、船艄、船舱、保姆、祷告、哗笑、停泊、威尼斯、纵横交叉、操纵自如、手忙脚乱”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4.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1.从几个方面介绍事物的写法;
2.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了解了威尼斯风情。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小艇的,领略威尼斯独特的风光。
2、课文中的这些生字新词都认识了吗?指名领读。课件出示(略)
3、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快速地把课文默读一遍,可以对照着上面这些词语,想想课文围绕着小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4、梳理内容结构,随机板书: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技术好;小艇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
二、感受小艇特点,品味表达方法
1、威尼斯的小艇那么重要,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小艇的哪些地方给你印象特别深刻?
2、相信小艇已经在同学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将小艇的样子用笔画出来。抽一生上黑板画。
3、为什么会把小艇画出这样的呢?
4、依据学生描述,概括小艇特点,板书重点词语:长,又窄又深,向上翘起:轻快灵活。
5、老师注意到,作者在介绍小艇每一方面的特点时,都用了一个比喻句,课件出示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6、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生读,品味。(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有趣。)
7、这样的小艇你喜欢吗,自由朗读这一段,读出小艇的独特之处,读出你对小艇的喜爱。指名读。齐读。
三、创设游览情境,感受无尽“情趣”
1、光看小艇就很有意思了,如果我们置身其中,又会有怎样一番味道呢?接下来,我们就乘坐小艇出发了。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假如你坐在小艇上游览,会有怎样的感受?
3、一生说“舒服”:师从哪里读出了情趣?(形式不同的“石桥”,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
4、教师课件出示石桥、古建筑的图片,让生欣赏,感受情趣。
5、(课件出示一幅有很多小艇行驶的图片)假如你就坐在其中的一个小艇上,试着跟来往船只上的人打个招呼,进一步体会情趣。
6、把“舒服”和“情趣”带进去自由读。齐读
四、结合具体语境,体验技术高超
1、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第四段。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找出中心句“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2、说船夫驾驶技术好,似乎有点太空洞了,谁能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成语来概括驾驶技术好?(操纵自如)
3、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思考:从哪些语句中能够感受到船夫驾驶技术好,操纵自如?
4、依生汇报,课件出示:
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5、我们细细地再来读这几句话,看看作者写了在哪几种情况下,船夫是怎样表现的,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依据学生回答,体会作者抓住几种典型情况详细描写:
A、来往船只很多操纵自如毫不毛忙脚乱(反义词)
B、不管怎么拥挤左拐右拐挤过去
C、遇到极窄的地方平稳地穿过速度非常快作急转弯
在此环节中,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操纵自如”,“挤”,“极窄”,“平稳”的意思和用词的准确性。
6、教师创造情境,变换方式引读,指导读出语气:
好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好,我们已经领教了。现在都坐稳了,跟着老师出发吧(老师领读行船遇到的情况,学生跟读船夫的表现)
(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
7、读最后一句,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最后一句话刚才大家都没说到,从这句话中能不能感受到船夫驾驶技术好呢?(学生从“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感受船行驶性速度快。)你能把这飞一般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小结:作者写自己的感受,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说前面几句是正面地、直接地对船夫的驾驶技术进行描写。这一句是以自己的感受侧面地、间接地来写,加以衬托。二者结合起来,更具说服力!
五、指导学生自学“小艇与人们的关系”部分
师:我们不但欣赏了威尼斯著名的建筑,也看到了威尼斯人是如何生活的。自由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威尼斯人坐小艇去干什么?填写下表。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医生、学生、邮差、病人、教师等)课件出示
师:小艇和威尼斯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离不开小艇。白天,威尼斯因小艇而变得热闹而富有生气,夜晚的威尼斯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轻声读第六自然段。欣赏夜晚威尼斯的图片。体会威尼斯静的美。
师:作者写的是威尼斯的小艇,可为什么又写夜晚的威尼斯呢?
【课时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艇p尼p艄p舱”等生字,正确读写“小艇、船艄、船舱、威尼斯、纵横交叉、操纵自如”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光、小艇的特点和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
3.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p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1)课前,收集、交流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2)准备画笔、纸张或剪刀、卡纸。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课前,我们交流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知道了威尼斯是一座著名的水上城市。老师真想和你们一起去游览威尼斯独特的异国风光啊!不过,游览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游览时仔细观察,看看这异国风光究竟有什么独特。大家同意吗?下面就和老师一起乘坐时光飞艇去游览那美丽的水上城市。
2. 播放《威尼斯风光》录像。学生观赏后谈体会。(游览了美丽的水上城市,你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威尼斯异国他乡的独特地理风貌,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虽然课前查阅过资料,但学生缺乏直观感受。通过威尼斯风光展示,让学生“游览”威尼斯水城,然后谈感受,使学生对该水上城市的奇特风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识。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3. 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尼”“艇”。(略)
师:我们游览威尼斯,领略到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看到了最美最可爱的小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笔下的《威尼斯的小艇》吧。(板书课题)“尼”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艇”怎么写?文中还有哪些生字也是“舟”字旁的?“艄”“舱”这两个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读)再把课题响亮地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走进作者笔下的威尼斯小艇吧!要注意两个问题:
(1)轻声地读一读,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从文中的语言文字去体会,威尼斯有这么多迷人的风光,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小艇来写呢?(因为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板书:主要交通工具。
2. 出示句子: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3. 读句子,想一想,从这个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4. 同桌讨论:课文围绕这句话写了哪些内容?(结合板书:特点、技术好、作用大)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厘清文章脉络,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落实训练
(一)走进小艇,理解特点
1. 走进威尼斯小艇后,你觉得威尼斯小艇的样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学生交流,教师结合板书:长、窄、深、翘起、轻快灵活)
大家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小艇“特别”的味道来。
2. 品味佳句。
课件出示。
我是小小评论家,读一读,评一评这两段话,再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评。
①威尼斯的小艇很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轻快灵活。
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交流体会比喻的好处:“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田沟里的水蛇”写出了小艇的轻快灵活。(结合理解二三十英尺长)
(2)小结:是啊,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威尼斯的小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小艇的样子。
3. 指导朗读。
多么奇特的小艇,大家喜欢它吗?谁能带着喜欢的心情美美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读出对小艇的喜爱。
(2)齐读,配上动作。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4)学生配乐朗读。
4. 读后口述。
师:这么奇特的小艇,坐在里面会是什么感觉呢?假如让你坐在这又美丽又新奇的小艇上游览威尼斯,一定会有说不尽的情趣吧!你能通过读课文加上自己的想象,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设计意图:本段教学通过读一读、评一评、想一想、说一说等具有层递性的训练,让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点来写,体会作者运用比喻表现特点的独到之处;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文本,在读中积累佳句,在读中放飞想象,在读中升华情感,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走近船夫,感受船夫的技术
1. :坐在小艇里领略威尼斯特有的风光,既舒适又充满情趣,这一点都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
2. 读读作者是怎样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的。
3. 你觉得船夫的驾驶技术怎么样,在哪些词句上体现出来?(结合理解“操纵自如”)
4. 创设情境,演一演,说一说。
(1)师:多么高超的驾驶技术啊!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船夫?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你的驾驶技术呢?如果你想当游客,你准备向船夫提什么问题呢?大家再读一读课文,准备准备。(学生自己准备)
(2)师:下面进行小组合作表演,各组推荐一人做船夫,其他同学当游客。注意,船夫吆喝要讲文明,招揽生意特别要介绍你的驾驶技术,最好能让更多游客上自己的船。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要特别注意安全,要认真倾听,选好船夫,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也可问问船夫。
(3)全班交流:推荐三位船夫、三位游客现场表演。(其他游客要认真观看,准备当当评论家)
5. 游客评价。
(1)大家来评一评这三位船夫。(引导学生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来评)
(2)游客们,要开船了,你会选择几号船夫呢?请最佳船夫向前一步,接受我们最热烈的掌声。
6. 夸船夫。
师:游客们,如果你坐在船里,看到船夫的驾驶技术这么好,你会怎样夸他?下面让我们用文中的语句来夸夸他们吧――(学生齐读课文相关语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扮演船夫和游客,以活动形式内化课文语言,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生自编自演,思维活跃。船夫吆喝后,游客与船夫之间开展现场问答,课堂气氛热烈而和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逐渐加深。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让学生朗读课文,易于读出惊叹的语气。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 学了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师总结:多么奇特的小艇呀,驾驶技术多么好的船夫呀,这些给威尼斯带来了无限的风光。假如有机会,想不想再坐一次小艇?相信小艇不仅仅是外观奇特,它一定给威尼斯人民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关于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来研究。
3. “米饭+菜”作业套餐。(“菜”可任选一至两道)
“米饭”:抄写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讲读课文第二小节,第五、六小节中,我都出示了自学要求。第二小节的自学要求是:想一想,小艇有哪些特点?可以画出重点语句,可以圈出关键词语,可以画一画小艇的样子,可以演一演小艇行动的轻快灵活。第五、六小节的自学要求是:1.自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小艇的作用很大,完成填空:在威尼斯,白天,商人 ,青年妇女 ,小孩 ,老人 ,晚上,看戏的人 。2.除了课文所讲到的,还有哪些人的活动离不开小艇,请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一说。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合作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其中学生的个体学习是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可以发挥课堂教学的群体功能,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帮助。此外,在第二小节的自学时,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开展选择性的学习。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如用笔画小艇的简笔画,用手势来表演小艇行动的轻快灵活;让全体学生做“船夫”,以手代艇来表演课文中具体描写船夫操纵自如的内容;让学生闭上眼睛体悟一下坐上小艇的感觉。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特别注重其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如: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五、六小节,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交流汇报,学生说到了医生、教师、市长、旅行者等等乘着小艇去干各种各样的事,还说到了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走亲戚、逛商场等。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眼看一看,动手演一演,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全员参与,并且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此吸引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三、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
这篇课文中我采用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熟读内化的实践性教学流程。在初读感知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世界各地的风光,从学生的话题中引出在欧洲的意大利有一座闻名遐迩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并且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整体感知文章,围绕中心句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在精读感悟、熟读内化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课文的导语和过渡语:(1)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小艇的呢?这样在导入时对照课题,充分发挥教师体态语的作用,同时又复习了第一教时的内容。(2)小艇到底是什么样的呢?(3)小艇小巧玲珑,新颖别致,外形美观,内部舒适,你们想不想坐一坐呢?想不想读一读呢?这样的过渡语让学生产生情感的落差,给他们更多的认真读书的机会。(4)难怪威尼斯的商人都喜欢乘坐这样的小艇。驾驶这样重要交通工具的船夫,他们的驾驶技术又是如何呢?(5)新颖别致的小艇有如此技术熟练的船夫驾驶,真是锦上添花。这样的小艇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样的导入语,过渡语就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环节,在组织各环节的教学时,我关注着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更多地触摸文章的语言文字,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在指导学生的朗读中我精于点评,或描述意境强化学习动机,或联系生活,使其产生亲切感,或情感驱动,唤起心灵的共鸣,或拓宽思路,使思维更具有广阔性。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
教师激情激趣的导入,声情并茂的评点,画龙点睛的总结,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为了推导好第六小节的朗读,我相机辅以动情的叙述:“威尼斯的热闹和沉寂与小艇的开动、停泊息息相关,威尼斯独特的风光与小艇有着密切的联系,水面渐渐静下来,皎洁的月光给古老的威尼斯披上一层薄薄的轻纱,忙碌了一天的小艇也不动了,威尼斯枕着波光粼粼的河水,沉沉的睡了,寂静笼罩着这座喧闹了一天的水上城市。”教师深情的叙述,诱发起学生美好的想象,使他们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因此在感情朗读时也读得投入,读得给人以优美的感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形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中我尝试着多变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得愉快,且学有所获。
一 采用“五步”教学模式
我将定向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这一形式引进课堂,在学习课文时我都出示了自学要求:(1)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么描述的?可以画出重点语句,可以圈出关键词语,可以画一画小艇的样子,可以演一演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2)自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小艇的作用很大,完成填空:在威尼斯,白天,商人_____,青年妇女____,小孩____,老人____,晚上,看戏的人____。(3)除了课文所讲到的,还有哪些人的活动离不开小艇,请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合作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其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基础,小组讨论学习、全班交流学习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帮助。此外,在定向自学时,我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开展选择性的学习。
二 启用学生的多种感官
如用笔画小艇的简笔画,用手势来表演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让全体学生做“船夫”,以手代艇来表演课文中具体描写船夫操纵自如的内容;让学生闭上眼睛体悟一下坐上小艇的感觉。我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特别注重其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如: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五、六小节,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交流汇报,学生说到了医生、教师、市长、旅行者等等乘着小艇去干各种各样的事,还说到了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走亲戚、逛商场等。在教学中我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眼看一看,动手演一演,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全员参与,并且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此,吸引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三 教学流程合理
科学的流程,才能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这篇课文中我采用了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广泛涉猎。理解文意,领略人情风光;探究学习,巩固提高的教学流程。在朗读感知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世界各地的风光,从学生的话题中引出在欧洲的意大利有一座闻名遗迹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并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整体感知文章围绕中心句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
在自主学习中,我精心设计课文的导语和过渡语:(1)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小艇的呢?这样在导入时对照课题,充分发挥教师体态语的作用,同时又提纲擎领复习了第一教时的内容;(2)小艇到底是什么样儿呢?(3)小艇小巧玲珑、新颖别致、外型美观、内部舒适,你们想不想坐一坐呢?想不想读一读呢?这样的过渡语让学生产生情感的落差,给他们更多的认认真真读书的机会。(4)难怪威尼斯人都喜欢乘坐这样的小艇,驾驶这样重要交通工具的船夫,他的驾驶技术又是如何呢?(5)新颖别致的小艇有如此技术熟练的船夫来驾驶,真是锦上添花。然而这样的小艇有什么作用呢?这样的导入语、过渡语就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环节,在组织各环节的教学时,我关注着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更多地触摸文章的语言文字,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精于评点,或描述意境强化学习动机,或联系生活,使其产生亲切感,或情感驱动,唤起心灵的共鸣,或拓宽思路,使思维更具广阔性。
四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学生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教师激情激趣的导入,声情并茂的评点,画龙点睛的总结,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为了推导好第六小节的朗读,我相机辅以动情的叙述:“威尼斯的热闹和沉寂与小艇的开动、停泊息息相关,威尼斯独特的风光与小艇有着密切的关系。水面渐渐静下来,皎洁的月光给古老的威尼斯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忙碌了一天的小艇也不动了,威尼斯枕着波光粼粼的河水,沉沉地睡了,寂静笼罩着这座喧闹了一天的水上城市。”教师深情的叙述,诱发起学生美好的想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因而在感情朗读时也读得投入,读得给人以恬静、优美的感觉。
近几年,各地学校都在轰轰烈烈开展课改研究,在不少公开课上,大家比较热衷的事多媒体教学、快乐教学、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动手实践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好不好呢?确实好,是课改教学研究所提倡的。把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活动、游戏中学会知识,增强能力,这确实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去实践的。但什么都要有个“度”,有个正确的理解。如果“度”把握不好,理解不到位,对教材理解把握不到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盲目的模仿和追求,只能适得其反。
一、催泪煽情
有的教学《荔枝》一课,在总结课文时,播放着满文军的《懂你》这首歌,教师满怀激情地描述到:“作家肖复兴是幸运的,沐浴着幸福的母爱;肖复兴又是遗憾的,他感激母亲对自己的爱,对自己没能在母亲生前理解她而深深内疚。母爱是人间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情感,遗憾的是许多人在拥有它时没有发觉。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来自这种爱,也许是下雨天送来的一把伞,也许是一次次上学前的叮咛……这首歌就把这种感受浓缩在里面了。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情意浓浓,教师文采飞扬,学生可能暂时也会被教师的煽情和音乐渲染所感染。但是,教师在大段煽情,尽情挥洒,学生只是在当听众,并没有达到训练和发展。而且教师大段的描述煽情,挤占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如,教师提供一种范式,“肖复兴是幸运的。他幸运的是-----。”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感悟填写、表达。这样,学生得到了训练和发展,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二、闹剧表演
课程标准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于是就有了部分教师的可以标新立异。如有的教学《猫》一课中,“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一句,采用了表演的方式。教师先对学生进行了分工:这一行学猫长腔的叫声;那一行学猫短腔的叫声;这一行学猫粗腔的叫声;那一行学猫细腔的叫声……由于学生根本不知道猫的长短、粗细的叫声是怎样的,全班的“猫们”乱学乱叫一团。学生大概也觉得此景滑稽可笑,“猫叫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把“表演”弄成了一场闹剧。表演作为一种教学的方式需考虑三个条件:一是这个环节是不是教学重点。二是有没有必要。三是能不能做到。本案例让学生学猫的长短、粗细的叫声,并有一定的起伏、节奏的叫,是不容易学会的。所以,阅读课上的表演如果不考虑这几个条件,盲目追求“花哨”,只能是一场滑稽可笑的闹剧。
三、滥用多媒体
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时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分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始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把需要学生抽象思维的东西过多地变为形象思维,会阻碍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因为学生以看代替了自己的读与思。因此,形象直观的教学工具不是不用,而是要用得恰如其分,精妙得当,切忌摆花架子或画蛇添足。
四、游离文本
有的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大量有关威尼斯这座城市的建筑、河道、桥梁等图片、文字、数据等。不仅如此,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有关苏州城的小桥流水的图片、文字、数据等,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借助这些资料来和威尼斯进行对比,体会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本课讲的是威尼斯小艇的特点、船夫驾驶技术的娴熟、小艇与威尼斯人的密切关系;教学的重点是在了解异域风情的基础上,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风情特点的。如果全然不顾课文内容,无视教材规定,另起炉灶,把教学的着力点集中在各种资料的对比学习上,最多是了解了威尼斯的风情特点,没有完成揣摩写法的主要任务。这样的教学,与编者意图背道而驰。语文教育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或说目的是残缺不全的。所以我们说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学科教育规律,我们要在开拓创新的同时注意避免走向新的极端,要回归文本,让学生在文质兼美的教材文本中发现、理解、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同时受到情感的陶冶。
近几年,各地学校都在轰轰烈烈开展课改研究,在不少公开课上,大家比较热衷的事多媒体教学、快乐教学、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动手实践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好不好呢?确实好,是课改教学研究所提倡的。把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活动、游戏中学会知识,增强能力,这确实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去实践的。但什么都要有个“度”,有个正确的理解。如果“度”把握不好,理解不到位,对教材理解把握不到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盲目的模仿和追求,只能适得其反。
一、催泪煽情
有的教学《荔枝》一课,在总结课文时,播放着满文军的《懂你》这首歌,教师满怀激情地描述到:“作家肖复兴是幸运的,沐浴着幸福的母爱;肖复兴又是遗憾的,他感激母亲对自己的爱,对自己没能在母亲生前理解她而深深内疚。母爱是人间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情感,遗憾的是许多人在拥有它时没有发觉。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来自这种爱,也许是下雨天送来的一把伞,也许是一次次上学前的叮咛……这首歌就把这种感受浓缩在里面了。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情意浓浓,教师文采飞扬,学生可能暂时也会被教师的煽情和音乐渲染所感染。但是,教师在大段煽情,尽情挥洒,学生只是在当听众,并没有达到训练和发展。而且教师大段的描述煽情,挤占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如,教师提供一种范式,“肖复兴是幸运的。他幸运的是……”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感悟填写、表达。这样,学生得到了训练和发展,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二、闹剧表演
课程标准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于是就有了部分教师的可以标新立异。如有的教学《猫》一课中,“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一句,采用了表演的方式。教师先对学生进行了分工:这一行学猫长腔的叫声;那一行学猫短腔的叫声;这一行学猫粗腔的叫声;那一行学猫细腔的叫声……由于学生根本不知道猫的长短、粗细的叫声是怎样的,全班的“猫们”乱学乱叫一团。学生大概也觉得此景滑稽可笑,“猫叫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把“表演”弄成了一场闹剧。表演作为一种教学的方式需考虑三个条件:一是这个环节是不是教学重点。二是有没有必要。三是能不能做到。本案例让学生学猫的长短、粗细的叫声,并有一定的起伏、节奏的叫,是不容易学会的。所以,阅读课上的表演如果不考虑这几个条件,盲目追求“花哨”,只能是一场滑稽可笑的闹剧。
三、滥用多媒体
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时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分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始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把需要学生抽象思维的东西过多地变为形象思维,会阻碍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因为学生以看代替了自己的读与思。因此,形象直观的教学工具不是不用,而是要用得恰如其分,精妙得当,切忌摆花架子或画蛇添足。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受到很大冲击,并促使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目前,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卫星电视技术、数字音像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其中,在校教学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和资源,为探索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灵活多样、生动逼真、易于控制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全方位的立体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多种感官并用的情境,充分发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语文教学成为共同参与、学习的多维动态方式。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突破抽象逻辑思维的难点和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人的自然思维习惯,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下面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1、巧用媒体,激趣导入
心理学研究证明,浓厚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学习态度,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力明显提高,思维敏捷,信息传输系统处于最佳导通状态。运用电教手段可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推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巧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使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如《威尼斯的小艇》的导入:先出示课件,威尼斯文字概括资料: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威尼斯概况。再出示课件2.波音飞机飞翔在天空。教师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坐波音飞机,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
2、巧用媒体,突破阅读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是理解,小学语文教学形成难点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教材中某些文字内容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缺少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中间媒介。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把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技术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不但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爬山虎的脚》一课,在讲课文时,为了能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使教学重点、难点直观化、具体化。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一动感的过程是很难用抽象的文字把它讲解清楚的,利用多媒体,把爬山虎脚爬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学生看到的是动感的画面,鲜艳的图画,准确的词汇,这样将有关的知识和语言材料牢固地保持在头脑中,达到感知、积累、内化的目的。
3、巧用媒体,创设情境,激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忽视知识的教学是失掉基础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的激发必须靠创设情境来实现,因为学生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才会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巧用媒体,就可以创设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情境。
4、巧用媒体,指导练习朗读
小学语文多媒体以其具有声感、色感、行感、动感的独特功能,在教学中起到传统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能把静止的文字变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孩子们的热情火花,促进感情朗读,形成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如在指导朗读《小毛虫》第五小节时,我是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的:先让学生看看小毛虫变成蝴蝶的经过,再让学生谈谈:假如你就是这只蝴蝶,你的心情如何?有说开心的,有说高兴的,有说兴奋的,有说快乐的,在情感得到激发时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其乐无穷。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只有通过学习之后才能弄清问题。
如《迷人的张家界》的导入。
你听说过张家界,知道张家界在哪里吗?课文是哪几方面描写张家界的迷人?读了课文你一定被张家界的自然风光迷住。
2.揭题法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与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联系,教师如果能从解题入手,自然导入,一定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的理解。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运用。
如《狐狸和乌鸦》的导入:同学们,狐狸是一种很狡猾的动物,有一天,它看见树上一只乌鸦嘴里叼有一块肉,于是直流口水,很想得到这块肉,就骗起乌鸦。狐狸是如何骗乌鸦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故事。
如《小马过河》的导入:小马能过河吗?是如何过河的?认真读读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3.导游解说法
小学语文课本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无所不及,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角色,身临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威尼斯的小艇》导入:出示课件1,威尼斯概括文字资料。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威尼斯概况。
出示课件2,波音飞机飞翔在天空。教师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波音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
4.用音乐、歌曲导入
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教《月光曲》一文,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缠绵。令学生陶醉,此时,老师再说这优美动听的乐曲便是《月光曲》。教《十里长街送总理》,那催人泪下的哀乐,立刻把师生的心揪紧了,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人们心情的悲伤、沉痛。教《王二小》时,播放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更使学生对文章感到亲切。这样精心营造的教学氛围,以情激情,使学生学起来入情入境。
5.回忆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在第二课时,通过回忆再现上一节课的内容。有意的链接下一节课,使某一方面的知识更为系统化,承接化。让课文主要内容历历在目,为本节课作好铺垫。一般适用在回忆录,古诗之类的导入。利用回忆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草船借箭》的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你们读懂了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还碰到哪些不明白的?稍后我们一起讨论。
例如《枫桥夜泊》的导入。
师:同学们背了不少古诗,那么,你们知道哪个朝代的诗最有名气?
生:唐代,因为唐代出现了许许多多著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就是唐代最杰出的三位诗人。
师:你能背白居易的哪首诗?
生:《忆江南》
师:你背一背,让我和同学听。
师:(板书课题)这是白居易写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地读一读,仔细地比一比,看一看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关键词】多媒体;阅读教学;兴趣;情境;重难点;巩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所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学的效果。整合的基本要求是要使教师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工具。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在于开发软件,而是如何应用软件。
那么,如何运用多媒体来辅助语文教学呢?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是理解,就是要学生凭借书面语言,做到: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识其人,如经其事;还要能够通其心,感其性,明其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心灵只有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充分发挥多媒体色彩鲜艳的动画,生动美妙的音响,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的优势,辅助阅读课堂教学,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激发兴趣
"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在学习过程中,大多表现出对活动过程本身产生的直接兴趣。因此,教师要利用已有软件,精心设计出多媒体形象逼真的声、光、形、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画》一文,教师可利用电脑,将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放录音,让学生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自主理解课文所写内容,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
二、创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教材形象生动,每篇课文都有一个特定的整体情境,其中又包含一个连一个的局部情境。针对小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是同时发生、相互作用的理论,教师应先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情境的基调:或欢乐或悲伤,或喜爱或憎恶,或似"小桥流水"舒缓细腻,或如"大江东去"气势磅礴。进而制作、选用恰当的多媒体,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理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加深内心体验,进入具体的情境,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写的是1976年首都各届人民自发地送别的真实情景,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时间跨度大,难以理解课文本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感情。若在导入新课时代,让学生观看影片《》的录像片段,接着播放沉痛的哀乐,教师再包含激情地叙述人们等、望、追灵车的感人场面。学生便能感受了解人民群众悼念总理的悲痛场面,对总理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三、突破难点
难点往往有是课文的重点,正因为有一定的难度,才更能激发学生在课堂这个训练场上,积极思考,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将力。多媒体利用形、色、声、光、动感的优势,可以变小(大)为大(小),变虚(实)为实(虚),变繁(简)为简(繁),变静(动)为动(静),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难点是了解小艇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老师可这样设计教学步骤:(1)录像初步感知威尼斯城(包括小艇在内)的各种风光。(2)看配有课文朗读的录像。思考:威尼斯有多种绮丽的风光,作者为什么选小艇写?是小艇的什么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自悟出小艇的三大特点:样子独特,船夫技术高,小艇作用大。
学习课文第2、3节,继续落实训练重点、难点,教师可这样设计:(1)听录音,默读,理解作者抓住了小艇样子的哪些特点。(2)出示文字灯片,比较句子,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抓特点的独到之处。(3)运用电脑演示小艇模型,指导有感情地复述。(4)录像再现乘艇打招呼的情境,领会乘坐小艇"有说不完的乐趣"。
四、巩固深化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多媒体的出现,可以把相关的知识设计成课件,把形象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注意课文的内在联系 ,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课文有比较完整的、深入地理解。
如,读完《弯弯的月儿》,可以用灯片出示一组填空,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1)弯弯的月儿( )。
(2)我在( )只看见( )。
背景介绍法。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此,可以通过介绍背景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故事诱导法。“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情境创设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感情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样的课文的导语设计,教师要选准切入点,引“生”入情、入境,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啊!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一个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教师富有情感的言语,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文中所描述是悲惨情境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促进了课堂交流的艺术效果。
目标定位法。导语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主题教学内容的讲授,一定要有针对性、有技巧地设计和选择导语类型,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导语内容不能脱离主题,哗众取宠。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精彩,也不足取。例如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我先在黑板上写个“脚”字,并亲切的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动物有脚吗?这些动物的脚用来干什么?你们听说过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爬山虎的脚,它的脚是用来干什么的?长在哪儿?……”这样一连串的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开始思考,紧接着我把课前准备的爬山虎发给学生。“这就是爬山虎,大家仔细看,注意它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颜色的?……”这一安排,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仔细观察,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生观察后争先回答以上问题。这样的导入不但使学生有所知,而且有所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达到了我的目的,让学生认识爬山虎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