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09 04:11: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能源安全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能源安全论文

篇(1)

近年来,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在现阶段,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不仅取决于外汇市场的货币供求关系,更取决于对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及这一阶段上所暴露出来的经济矛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近20多年来的经济改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重化工时期,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能源安全的形势非常严峻。显然,在这背景下,果断提高人民币的币值,对于缓解能源安全问题,促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成因

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因素又有经济因素,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外因素,仅从经济方面来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人民币走强奠定了经济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整体实力不断提高。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亿元,按当年汇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美元。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万亿元的新台阶,达到102398亿元。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按当年汇率计算,折合2.25万亿美元。从经济增长速度看,近10年来,我国GDP增长率均不低于7%,2003-2005年,GDP增长率均高于9%。我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决定了未来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和升值趋势。

(二)我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且持续大幅度增涨

我国自1994年起外汇储备余额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快速攀升,至2001年就超过2000亿美元,2003年年底达到4033亿美元。2005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比上年劲增2090亿美元。外汇储备大量增长的原因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我国在经常项目中鼓励出口,在资本项目中鼓励引入投资),尤其是经常项目顺差的持续性增长。比如,2005年我国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进口6601亿美元,增长17.6%,经常项目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进入2006年以来,由于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增长的继续推动,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至2006年2月底攀升至8536亿美元,与日本同期8501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额相比,高出大约35亿美元,我国首次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显然,国内市场外汇供给增加,如果中央银行不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稳定,将会给人民币造成很大升值压力。

(三)美元的持续贬值与西方大国的政治压力

导致美元贬值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美国巨额的“双赤字”所导致的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者对美元贬值的预期,二是美国政府对弱势美元某种程度上的放任态度。2002年美国经济增长连续下降,美元开始贬值。截至2004年底,经过贸易比重加权的美元累计贬值10%-20%,但是,这尚不足以将美元调整到可维持的经常项目赤字水平,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认为美元的贸易加权汇率还需要再贬值10%-20%,才能够将经常项目赤字/GDP比率调整到可持续的水平上。由于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欧元、日元、加元相对美元已经分别升值了43%、25%和19%,进一步升值的空间很小,出于欧洲、日本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和双边政治关系的考虑,美国以及欧日等国均要求人民币升值来缓解国内经济状况,其真实动机都是希望我国承担世界经济调整的沉重成本。

人民币升值的成本分析

一般而言,人民币升值可能面临的成本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可能减少外部需求和出口,并影响到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目标;可能增加国外直接投资成本,不利于吸引新的外商直接投资;可能造成结构性调整所带来的短期失业问题;可能会引发投机资本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等。但是,如果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些成本即使发生,其影响也十分有限,有些成本的发生与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首先,我国出口弹性小于1,决定出口数量与金额呈反方向运动而不是同方向运动,因此人民币升值不会减少出口金额。贸易顺差增加。据计算我国中长期出口产品价格需求弹性为-0.857932,绝对值小于1,表明人民币每升值1%,假设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同比例提高出口数量就会减少0.857932,但是由于出口价格提高的幅度超过了出口数量减少的幅度,出口金额反而提高。

其次,我国外贸结构的特殊性即加工贸易的发展,使进口与出口之间呈同方向运动而不是反方向运动,因此汇率升值不会扩大贸易逆差。加工贸易“大出大进两头在外”的特点使我国进口呈刚性,出口增加的同时进口也在增加,进口对出口的弹性为0.8182,即我国进口一个单位商品时其中就有82%用于出口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我国加工贸易进口占总进口40%。再考虑到外商机械设备进口和一般贸易中原材料和投资品进口,这个比例还有很大的上升余地。

再次,从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外商到中国投资主要受到两个因素吸引,一是廉价劳动力,二是潜在市场。中国劳动力成本在出口产品的成本中不到10%,而发达国家在40%左右。中国过亿的过剩人口,作为流动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农民工,无法变成固定的城市人口并且组织工会,无法形成像发达国家那样的劳动垄断,在自由市场体制下作为弱势群体长期难以改变。工资的提高要依靠工会的组织协调和生产率的提高,人民币升值对工资不会有大的影响。

最后,从国内就业分析,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2年《贸易与发展报告》的计算,在17个重要样本国内,中国的单位劳动工资最低,样本国工资分别是中国工资的2.5-4708倍不等,即使考虑到单位劳动力的生产效率,17个样本国家当中也有10个国家高于中国的成本。因此,即使汇率升值,如果幅度不是非常大,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依然具有比较优势,失业压力也不会很大。

我国能源安全的严峻形势

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13943.6元,按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折合约1719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4:47.3:40.3,表明我国经历了轻工业的高速发展之后,已经进入工业化的重化工时期。重化工时期的典型特点是对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22.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5%,能源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当前,讨论人民币升值问题,只有结合能源安全的形势,将人民币升值问题放在能源安全中进行审视,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方案。

现阶段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石油安全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石油消费量从1990年的1.15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2.9亿吨,年均增长6.7%,己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石油消费需求还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据预测,2010年为3.3亿吨左右,2020年将达4亿吨,2030年将达5亿吨,年均石油消费量增长超过5.4%,将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从国内能源供应情况看,由于受资源等条件限制,国内原油产量从1990年的1.38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1.8亿吨左右,年增长率不到2%,预计2010年的石油产量也大致为1.75亿吨左右,未来15年到20年内我国石油产量将保持比较缓慢的增长速度。面临供求缺口,在国内能源生产不能满足能源需求的情况下,能源进口的数量将大幅度增加。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1.1亿吨,同比增长34.8%,对外依存度从6.4%上升到43%。预计在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缺口将分别为1.55-1.57亿吨和2.4-2.95亿吨,中国石油对海外资源的依存度分别为46.3%-52.3%和55.8%-62.1%。

在我国能源进口不断增加、中国经济发展对外资源依存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近年来国际油价的大幅度上升直接增加了能源进口的成本,使本来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更加雪上加霜。受国际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2004年来,国际油价不断持续攀升,2004年初,国际原油价格约每桶30美元,2005年底上升到每桶约60美元。2006年来国际油价延续升势,2006年4月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则突破每桶70美元大关。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一旦发生波动,中国必将受到严重打击。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上浮,将使我国为进口石油每年不得不多付出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资金,这必然影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

在我国工业化及其进程中的能源安全的背景下,人民币币值的变化反映了人民币购买力的高低,它直接关系到我国能源进口的成本,也从更深层次上关系到我国工业化的成本。因此,讨论人民币升值问题,进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应该结合我国能源安全的形势,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我国能源进口的成本,促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人民币升值可考虑的政策选择

在能源安全战略下考虑汇率问题,应该是在当前资源大量进口时期人民币果断升值,提高人民币的购买力,降低能源进口的成本,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速度。

人民币升值可考虑的政策选择是:改变人民币定值基础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政策把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并轨,靠近均衡汇率,这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15%;继续与美元挂钩,先升值10%,再扩大浮动到3%-5%,估计人民币会连续升值2-3年大约20%-30%,然后稳定下来,这种办法对企业冲击小,小幅度升值期间会强化升值预期,我们将承担这一风险。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就实行了第二种方法,但人民币汇率水平一次性升值仅为2%。

总之,在我国能源安全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显得非常迫切。在大量进口技术和资源时期果断升值,降低进口价格,控制奢侈品进口,集中外汇进口能源资源和高新技术,对于已处于重化工时期的我国经济来说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6

2.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

篇(2)

脱粒机的种类和形式很多,按其适应作物的情况可分为通用脱粒机和专用脱粒机;按作物的喂入方法可分为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式;按其结构及完成工作的情况可分为简易式、半复式和复式3种方式。简易式的脱粒机结构简单,仅有脱粒装置,只能将谷粒脱下,不能进行分离和清选。半复式脱粒机结构比较复杂,除具有脱粒装置外,还有简单的分离装置和清选装置,可进行初步的分离和清选。复式脱粒机除具有完善的脱粒、分离、清选装置,除脱粒和分离外,还能进行多项清选,将谷粒进行分级。

1脱粒机的工作原理

脱粒机一般由喂入装置、脱粒装置、分离装置、清选装置、输送装置和机架等组成。脱粒时,谷物由人工铺放到喂入台上,经喂入台送入脱粒装置,由滚筒脱粒。脱粒后的长茎秆从出草口被抛出。谷粒及杂余混合物从凹板的空隙落下,轻杂余被风扇产生的风力吹出机外,粮食落入出粮口后流出[1]。设计有2级滚筒的机型,谷物经第1级滚筒脱粒后进入第2级滚筒,进行第2次脱粒,提高了脱粒净度,与普通机相比具有较高的脱净度。具有风扇和清选筛2种清选装置的机型,在风力清选的基础上,部分不能被风力吹出的轻杂物经清选筛清选后送出机外,加强了清选效果,清选出的粮食较为干净,清洁率明显优于普通机型。设计有逐稿器的脱粒机脱粒时,脱粒后的长茎秆经过逐稿器时被逐稿器不断抖动,使夹带在其中的籽粒被分离出来落入清选装置中,减少了籽粒的夹带损失。

STY-480型的脱粒机的清选工作则由扬场机来完成,脱粒时,由螺旋式推运器将籽粒和轻杂余运入扬场机,由扬场机以较大惯性向空中斜线抛出,籽粒由于质量大被抛出较远,而其他轻余被抛出较近,清选工作立即完成。

2脱粒机的安全使用技术

2.1使用前准备

一是安全检查。拧紧松动的螺母,如皮带轮、机架、紧固螺丝、滚筒间隙调整螺母,滚筒纹杆或钉齿紧固螺母等,以防发生机械或人身伤亡事故。检查滚筒、皮带轮、轴承座等部件有无裂缝、断开或其他损坏情况。二是试运转。首先在各运转部门加注油,装好传动皮带,先用人力带动脱粒机转动,查看有无卡滞、碰撞和其他异常现象,若有应及时排除。然后接上动力,进行空运转试验,正常后即可试脱,若无问题,就可转入正式使用[2]。三是脱粒机作业场地要选平坦开阔的地方,并注意自然风向,出草和麦糠出口尽量与自然风向一致,以利于草和麦糠的顺利推出。当用于手扶拖拉机作动力配套时,应注意排气管的方向,不要面向出草和麦糠出口,也不要朝下安装以免引起火灾。四是操作人员衣着要紧凑,女同志要将发辫包起,防止衣服或头发卷入滚筒或传动皮带造成意外人身伤亡事故。严禁儿童在机器周围玩耍。

2.2脱粒机的调整

脱粒机的调整,尽可能做到脱粒与清选干净、破碎率低、损失小。调整时,要兼顾滚筒转速、滚筒间隙和风量大小三者关系以取得最佳效果。一是滚筒转速的调整。不同作物对脱粒机滚筒转速的要求有所不同,如脱小麦的滚筒转速一般要求在1000r/min左右。当用电动机作动力时,转速一般是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选用合适的电动机皮带轮,使滚筒转速达到额定值即可匹配。有些脱粒机在出厂时厂家配备有电机皮带轮,但也有不配备的,自制时可依照下列公式计算皮带轮直径:电机皮带轮的直径×电机转速=滚筒皮带轮的直径×滚筒转速。当用手扶拖拉机作动力时,由于转速的调节范围较大,因此与脱粒机配套比较灵活。这时脱粒机的转速通过手扶拖拉机的油门控制。根据经验,脱粒机的滚筒转速高,脱净率高,破碎率高;转速低,脱净率低,破碎率低[3]。二是滚筒间隙的调整。滚筒间隙指滚筒和与凹版之间的间隙,一般在1~5cm。间隙大,脱净率低,破碎率低;间隙小,脱净率高,破碎率高。滚筒间隙根据作物的品种和干湿情况进行调整,易脱作物和作物含水率低时适当调大,不易脱粒作物和作物含水率高时可适当调小。三是风量调整。风量大时,清选出的粮食较为干净,但易造成籽粒夹带损失。风量小时,清选效果稍差,但籽粒夹带损失减少。调整时要兼顾上述两方面,尽量做到损失少、清洗干净[4]。

2.3使用过程注意事项

一是用电动机作动力时,应注意电机的功率和转速要与脱粒机匹配,接线要牢固可靠,不用破损电线,防止发生人身触电事故或因电线短路而引起火灾。电源开关不应远离脱粒场地,以便在发生意外事故时能迅速切断电源。二是脱粒过程中要提高安全意识,防止工具或其他物件触及机器运动部分而造成意外事故。三是不能超负荷。首先是机器不超负荷,不可让脱粒机超负荷工作。不论是用电动机还是柴油机作动力,工作时均不能超负荷。其次是人员不超负荷,连续作业时间不可长,麦收脱粒时,往往需日夜奋战,但是一般工作5~6h后,要停机,并对脱粒机及其动力机进行安全检查,使人得到休息,使机械得到保养,否则极易发生事故。四是秸秆喂入要均匀、适量、正确保安全。在脱粒机脱粒时,应注意均匀喂入,喂入量适当,不可将秸秆一起喂入,否则容易损坏机件和伤害人体。人的手臂绝不能伸进喂料口,以防被高速旋转的纹杆打伤,甚至打断手臂。

2.4脱粒机的保养

作业前应该将脱粒机各运转部位,清理机器内外部的泥土、麦糠、杂物等,保证脱粒机在较好的技术状态下工作。脱粒机及其动力机的移动与安装,均需由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不允许随意移动和安装脱粒机。移动电动脱粒机时,必须先关掉电源,绝缘电线不可在地面拖拉,以防磨破绝缘层,造成漏电伤人。柴油机的停机和启动,均应由专业人员检查安全后再操作。每季作业结束后将机器内外部清理干净,将传动皮带置于放松位置或另外保存,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在各部位加注油。

参考文献

[1]王显仁,李耀明.脱粒原理与脱粒过程的研究现状与趋势[J].农机化研究,2010(1):218-221.

篇(3)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人类认识和利用能源的历史密切相关。在当代,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引发的能源安全问题对世界经济安全和国际政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能源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据着突出重要的地位。

    尹晓亮在《资源民族主义语境下日本能源外交的新策略》指出:随着资源民族主义日益膨胀,日本在能源外交之路上推出的新措施:一是快速提升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关系,以期进一步拓宽能源进口源;二是在保持与中东传统友好关系基础上,通过合作方式和合作项目等方面的策略创新,寄希望于深度强化双方关系;三是积极与中印等能源消费大国合作,以求提升国家形象。

    关于资源民族主义与国际能源安全的关系方面,就我所能收集到的资料看,国内学者在这一方面研究出的成果是非常有限的。其中,王冠九在《资源民族主义与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指出:资源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资源民族主义影响国际能源安全的途径和方式。同时,指出资源民族主义影响着国际能源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

    二、近年来资源民族主义发展趋势

    国内关于近年来资源民族主义发展趋势的研究性文章涉及较少,大多以时事报道为主。其中,在2012年7月4日的《世界金属导报》第F02版指出了资源民族主义的三个趋势:一是澳大利亚2010年提出的对采矿业征收资源超额利润导致世界上出现一连串连锁反应;二是许多新兴国家政府现在寻求首先在本国进行选矿而不是出口;三是许多新兴国家政府现在寻求确保拥有本国矿山的所有权。另外,2012年5月12日的《中国经济导报》第B03版中也提出资源民族主义扩散的趋势:“以往资源民族主义多出现在非洲国家,然而目前这一趋势正在向发达国家扩散。”

篇(4)

一、我国与中亚能源安全形势

当今世界围绕石油资源的地缘政治竞争日趋激烈。石油作为一种非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石油供应的有限性和短缺性特征将会日益凸显。二战之后,世界上已发生6次石油危机,这6次石油危机都给工业国带来巨大震荡,并促使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攀升,石油的供需矛盾也日益严峻。据统计,2011年我国的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03.5亿桶,石油储采比不到10年,而2011年石油消费量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6.5%。我国从1993年成为纯石油进口国以来, 进口量逐年增加,自2000年开始,我国石油消费量每年递增7.5%,相当于每十年,石油需求量就要翻一番。以现在中国每天进口200万桶石油计算,如果国际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那么我国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多万美元,直接导致我国GDP下降0.5个百分点。

现阶段我国石油进口地域过于集中于中东地区,我国石油进口的特点是以海运为主。而海运的8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对这条水道的过度依赖,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目前我国自有油轮承运比例低,进口石油的90%靠外国海运公司承担。加之等,海上运输安全对我国石油进口和石油安全的威胁增大。最近建立的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其中原油管道的设计能力为44万桶/天(2200万吨/年),天然气管道的输气能力为120亿立方米/年。原油管道将使我国进口中东原油不必再经马六甲海峡,而可自印度洋安达曼海的缅甸马德岛上岸,经该管道输送至中国西南地区。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与我国新疆接壤,被誉为21世纪的 世界能源供应基地。据美国能源署估计,中亚里海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是200亿桶,预计储量达1800亿至200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7.89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8%和4.3%。而中亚三国的石油消费量仅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0.6%,天然气消费量占世界天然气消费总量的3%。中亚是我国实现油气来源多元化和能源输送安全的战略重地,我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从近期看可缓解我国石油市场对中东的过分依赖,远期则可延长石油能源的使用寿命并给我国时间以寻找新的可替代资源。

二、我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现状

积极拓展能源进口渠道,加快能源资源开发建设,建立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成为当务之急。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环里海地区国家成为中国现在和未来突破国内能源瓶颈,从外界获得多元化、稳定的石油来源的目标国家。据乌鲁木齐海关统计,原油和天然气一直是新疆口岸的大宗进口商品。今年以来,我国花费150多亿美元,从中亚进口管输原油近千万吨,进口管输天然气首次突破200亿标方,成为中亚油气进口的大客户。

2006年4月30日,哈萨克石油通过中哈石油管道抵达新疆阿拉山口,标志着我国境外陆路管线供油时代的开启和我国建设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时代的来临。这条管道开始设计供油能力是1000万吨,哈国石油只占一半,另一半是由俄罗斯提供。而哈萨克斯坦还将继续建设肯基亚克、阿塔苏石油管道,届时还将进一步增大管线的输送能力。根据中哈能源合作的原计划,中哈石油管线近期的输油量为1000万吨,以后要提高到2 000万~ 3 000万吨。该管线不经过第三国,所经过的地区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因此更加安全可靠,能够给我国提供稳定、安全、持续的供油。由此可见,中哈石油管线建成后,中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的过境石油管线全部连通,中国、俄罗斯、中亚石油销售管网体系基本形成。从更宏大的视野看,该管道还可从土库曼斯坦的查尔珠油田向西南延伸,连接伊朗北部大油田。

篇(5)

一、日本的FTA战略现状

2001年以前,日本没有与任何国家签署或启动FTA谈判。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开始启动FTA战略,日本也迅速开启了FTA战略,并在短时间内取得突出成绩。截止2015年7月末,日本已经与1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FTA/EPA,其FTA伙伴国已从东盟国家扩展到了北美洲的墨西哥、欧洲的瑞士、南亚的印度、南美洲的智利和秘鲁、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北亚的蒙古。(参见表1)

日本政府启动FTA战略后,对FTA战略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对FTA战略的发展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2013年的《日本再生战略》甚至提出要在2018年之前将FTA的贸易覆盖率从当时的19%提高到70%。

日本积极推进FTA战略发展的动机,学者们有不同看法。归结起来包括,第一,扩大海外市场;第二,推进国内改革;第三,强化在东亚的影响力;第四,确保资源的稳定供应。日本是能源贫瘠的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源基本依赖进口,能否保障能源进口稳定成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所以日本政府在启动FTA战略指出,就在FTA战略中将能源供应稳定的需求加入进来,利用FTA战略对能源安全进行布局。

二、日本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日本能源消费现状

依据BP2015年对2013年和2014年各国能源消费情况的统计,在日本各种能源消费中,石油占比最大,2013年和2014年均超过40%,分别达到44.14%和43.15%,而世界能源消费中石油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2.63%和32.57%,说明石油不但是日本最大的燃料消费的种类,而且日本对石油消费的依赖程度要大于世界石油消费的总体依赖程度。日本每年石油进口数量与消费量基本相同,日本几乎所有的石油消费都源自进口。

在各种能源中,煤炭是日本第二大能源消费种类,2013年和2014年的消费比例分别达到27.36%和27.74%,这一能源消费比例略低于世界煤炭消费比例的30.19%和30.03%。对于日本而言,天然气消费占据能源消费第三的位置,2013年和2014年比例达到21.74%和22.19%,略低于世界天然气消费占比的23.84%和23.71%。这三类能源消费占比之和日本达到了2013年的93.24%和2014年的93.08%,全世界能源消费的这三种燃料占比为86.66%和86.31%,说明日本的能源消费对这三种燃料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而且高于整个世界对这三种燃料的依赖程度。

(二)日本的能源安全危机

能源安全的本质就是能源供需矛盾和能源供需体系的脆弱性和潜在风险。日本是资源贫瘠的国家,本土上没有石油、天然气储备,煤炭储备也是微乎其微,所有能源消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战后,完全依赖国际市场能源供给的日本,其能源安全经历了各种挑战。战后日本经济恢复时期,日本经历了煤炭的短缺,使日本迅速推进“从煤炭转向石油”的能源革命,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从1950年的40.9%大幅降低至1973年的0.7%,而石油所占比重则从1955年的11.7%跃升至1973年的59%。

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日本也是所有石油进口国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国家。第二次石油危机来临之时,虽然日本有所准备,受到的打击没有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严重,但是两次石油危机让日本政府深刻意识到石油安全的重要性。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爆发,引发了世界石油价格暴涨,又一次使日本经济遭受打击,日本开始由使用石油向其他能源转换,使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不断下降。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发展核电,核电在日本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截至2010年9月,日本有55座运行中的核电机组,发电量约占总发电量的1/3,是继美国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核电国。但是2011年3月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这让日本的核电发展遭遇严重打击,日本的核能使用骤减,2014年甚至没有核能消费。

核能使用下降使日本不得不继续依赖甚至是加大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即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这些必须依靠进口的能源。这些能源进口来源的保障和价格稳定性的保障进一步对日本能源安全提出了挑战。

三、FTA战略对能源安全的保障

(一)FTA战略保障石油安全

由于石油消费在日本能源消费中的重要地位,石油安全对于日本而言至关重要。如何保障石油安全是日本政府必须面对也是十分重视的国家安全问题。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之日起,日本政府就在想尽一切办法来稳定本国石油供给,稳定石油价格。FTA也是石油安全战略之一。

表2列出了日本2001年和2014年日本的前十位石油进口来源国。从表中可以看出,日本主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国是海合会各国。表2中,2001年日本自海合会进口石油总金额占全部石油进口的67.9%,而这一比例到2014年时达到了68.1%。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受损严重,而那时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达到99%以上,所以日本历来就非常注重与中东国家的友好往来。2006年,日本开始启动与海合会的EPA谈判,希望能借此加强与中东国家保持更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进一步稳定本国的石油供给,保障石油安全。但是海合会国家对于各国的FTA谈判并不感兴趣,对于日本也是如此,因此日本与海合会的EPA仅进行两轮谈判就停滞不前了。虽然日本对于通过与海合会签署FTA进而保障本国石油供应安全的想法从未改变,而且也一直在努力将海合会请进FTA的谈判中来,但是却鲜有进展。

除了海合会之外,日本对于其他的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国也很重视,纷纷开启FTA谈判,希望借此稳定石油供给。在表2中,日本从本国的FTA/EPA伙伴国(前10名)进口石油的比例, 2014年达到7.8%。加上正在进行FTA/EPA谈判的国家韩国,以及谈判中断的海合会,2014年,日本从本国的EPA伙伴国和正在进行FTA/EPA谈判国进口石油总占比达到83.7%(含没有排名在前十位的其他伙伴国的进口比例)。在2014年前10位进口伙伴国中,只有俄罗斯和伊朗没有与日本达成或正在进行FTA/EPA谈判。对于日本而言,FTA战略也许无法完全保障本国的石油安全,但是与83.7%的石油供应国签署或者洽谈EPA,加强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政治友好,对于本国石油安全是绝对有益的,对本国石油供应的稳定性能起到较大作用。

对于FTA伙伴国印度尼西亚,虽然仅是日本的第石油进口来源国,但是日本确是印度尼西亚石油的首要出口目标国。2001年至2013年期间,除个别年份(2009和2010年)日本排在第二位,其他年份,日本都是印度尼西亚第一大石油出口目标国。印度尼西亚历年石油出口的30%―40%流向日本。虽然从印度尼西亚的石油进口仅占到日本石油进口总额的4%左右,但仍能为日本的石油供应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FTA战略与煤炭安全

煤炭作为目前日本的第二大消费能源,其供应安全也对日本能源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日本在战后曾经历了煤炭危机,并一度将煤炭消费缩减到无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经历了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的煤炭消费开始慢慢恢复。作为煤炭的净进口国,煤炭安全对日本能源安全也是至关重要。

在表3中,2001年日本前10位煤炭进口国中,有三个国家截至目前已经成为日本的EPA伙伴国,即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这三个国家的进口比例总和为68.8%;2014年,在日本的前10位煤炭进口伙伴国中,这三个伙伴国的进口比例总和达到了80.9%。也就是说,日本已经与绝大多数的煤炭进口来源国签署了EPA协定,成为EPA伙伴国。如果加上日本正在谈判的加拿大,日本的煤炭进口源自于EPA伙伴国或者潜在伙伴国的将达到87.0%。这对于日本煤炭安全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从2001年日本启动FTA战略开始,日本的煤炭进口从EPA/FTA伙伴国进口的集中度加强,由原来的68.8%上升到80.9%,这不但说明日本的煤炭进口更加有保障,而且日本煤炭进口进一步向自己的EPA/FTA伙伴国倾斜。

对于煤炭而言,澳大利亚一直都是日本最大的进口来源国。日本2007年开始启动与澳大利亚的EPA谈判,而日本从澳大利亚的煤炭进口比例从2006年开始进入增长期,有2005年的58.1%上升到2006年的61.2%,最大值达到2009年的66.7%。2015年日本与澳大利亚正式签署EPA后,日本的煤炭安全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印度尼西亚自2001年开始一直是日本煤炭第三大来源国,排在澳大利亚和中国之后,所占比例在10%左右。2005年日本启动与印度尼西亚的EPA谈判,2006年开始印尼超越中国成为日本煤炭第二大进口来源国,而且进口量不断增加,所占比例也不断提高,2014年更是达到最大值16.1%。

(三)FTA战略与天然气安全

作为第三大消费能源,天然气对于日本而言也非常重要。2014年,日本前十位天然气进口来源国分别是卡塔尔、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文莱、阿曼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其中已经与日本签署FTA/EPA的国家有四个,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这四个国家的总进口额为379亿美元,占日本天然气总进口额的44.85%。其他六国中,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曼是已经与日本启动FTA谈判的海合会国家,进口占比为31.12%,其余三国是非FTA/EPA伙伴国或者FTA/EPA谈判国。至此,日本的FTA伙伴国和正在谈判的伙伴国的总进口占比达到76%。

图1列出了四国对日本天然气出口占比历年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到2014年时已经达到18.67%;马来西亚的比例从与日本2006年签署FTA开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文莱进口占比相对稳定但略有下降;但印度尼西亚的进口占比却一直呈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26.07%下降到2014年的6.06%。印度尼西亚天然气进口占比的迅速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天然气进口增长速度很快,由2001年的175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833亿美元,增长了376%;而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气出口由2001年的5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81亿美元,仅增长了218%。另一方面,印度尼西亚对韩国天然气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出口占比由2001年13.1%上升到2013年的23%;同时,印度尼西亚对中国出口的比例在2005―2009年期间上升到18%左右,而2010―2013年,印度尼西亚对新加坡天然气的出口占比也上升到超过20%。除了是东盟国家之外,日本是唯一一个与印度尼西亚单独签署EPA的国家,日本目前依旧是印度尼西亚天然气的第一出口目标国。

四、日本FTA/EPA条约中的能源条款

在日本已经签署的FTA/EPA协定中,与文莱、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协定中明确列出了能源条款。其中与文莱的协定第七章为“能源”,与印度尼西亚的协定第八章为“能源与矿产资源”,与澳大利亚的协定第八章也是“能源与矿产资源”。

在与文莱的协定中,明确规定协定中的“能源产品”是HS编码的2709.00,2711.11和2711.21,即石油和天然气及气态烃。协定中对两国进口和出口限制措施的出台做出了规定,一旦有这样的限制措施将要实施,必须提前书面通知协定的对方。对于能源方面的行政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协定中也规定,必须提前书面通知对方;如果协定一方的能源机构采取的监管措施大大影响了能源的运输和买卖,那么应该根据协定对方的申请,考虑协定对方的意见。协定还列明双方应该就能源领域进行合作,并鼓励私营部门的合作。协定中还列明在协定生效之日起,协定双方应成立能源小组委员会,处理双方能源合作的各种问题。

日本与印度尼西亚的EPA协定签署时间与文莱非常接近,但是协定中的能源条款却有所不同,该协定中的能源条款是所有三个含有能源条款的协定中,能源条款最全面的,共包含9条。首先协定第97条中对能源和矿产品进行定义。其中能源产品所包含的种类在附件11中列出,依照HS2002分类方法,包含26、27、72和75章中36个六位编码的项目。协定第98条为“促进投资和投资便利化”,对于促进能源领域的投资以及投资便利化做出规定,并且在附件12中明确规定“应协定任何一方要求,协定双方都要商讨风险共担的措施,来支持日本投资者在印度尼西亚能源和矿产资源方面的投资。”协定101条为“能源和矿产资源管理监管措施”,对于任何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监管措施,都要避免扰乱现存的合同关系。协定103条为“经济发展”,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要鼓励缔约对方在本国能源和矿产方面的投资。协定104条为“合作”,105条为“能源与矿产品小组委员”。

日本与澳大利亚的协定签署较晚,协定中的条款也比较完善。协定中的“能源产品”范围通过附件5单独列出,包括HS2012分类法中第25、26、27、28、75、76和81章的一些六位编码项目,合计63项,是所有含有能源条款的协定中涉及的能源和矿产品种类最多的协定。协定中8.3条规定,要保障能源的稳定供给,如果稳定供给受到威胁,一方提出磋商要求,另一方应在合理时间内与其磋商寻求解决方法。关于出口限制,协定8.4条规定,每一方都应该努力不制定或实施限制出口能源和矿产品的措施。一旦采取该种措施,应充分考虑对方将遭受的损失,并且应对方要求,要与缔约对方进行协商。协定8.5条规定,如果协定一方采取出口许可制,这种制度要透明,提前告知缔约对方,而缔约对方也有权利针对该措施进行磋商。在与澳大利亚的协定中,也同样在能源章节中列出了行政法规措施,合作以及能源与矿产品小组委员会成立的规定。

在上述三个协定中,条款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是与印度尼西亚的协定,其中不但含有其他两个协定中对于进出口限制、出口许可证、行政法规、合作和成立能源与矿产品小组委员会等条款,还包含了“促进投资和便利化”条款,以及“经济发展”条款等,更多涉及日本在尼日利亚能源领域进行投资的权益保护,这在其他两个协定中涉及很少。在上述三个协定的能源条款中所含有的能源和矿产品的种类,与澳大利亚的协定最多,而文莱的最少,这与澳大利亚能源和矿产品种类丰富有关,日本总体而言对澳大利亚的能源产品依赖度更高。

五、总结

日本是能源消费大国,同时也是能源贫瘠的国家,本土能源储备非常少,所需能源几乎都依赖进口,能源安全问题对日本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稳定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各种能源消费种类中,石油是日本第一大消费能源,煤炭是第二大消费能源,天然气排在第三位。2014年,日本这三类能源消费总量占本国能源消费总量的93.08%。所以维持能源安全主要指维持这三种能源进口来源的稳定性。

日本启动FTA战略后,FTA战略的目的就是多样性的,其中运用FTA战略维持能源安全一直都是日本FTA战略目的之一。从2001年日本启动FTA战略开始至今的15年中,日本将多数主要的能源供应国纳入到FTA/EPA的谈判体系中来,与一些主要能源供应国签署FTA/EPA,与另外一些主要能源供应国正在进行谈判。2014年,日本从已经签署和正在进行谈判的FTA/EPA伙伴国进口的石油占石油进口总量的83.7%,煤炭进口占日本煤炭总进口量的80.9%,天然气进口占天然气进口总量的76%。截至目前,日本已经与绝大多数的主要能源进口来源国家签署FTA/EPA或正在进行谈判。虽然签署或正在进行FTA/EPA谈判未必一定能完全保障源自这些伙伴国的能源进口的安全,但是却能通过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在很大程度上维护本国能源安全。

对于日本重要的三个能源进口来源国,文莱、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日本在与其签署的FTA/EPA协定中,添加了能源条款,对于能源出口限制、能源监管、能源投资和能源领域的合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约束,这对于日本能源进口安全的保障起到重要作用,对于阻止三国对日能源出口管制等做到有规则可依。

参考文献:

[1]冯昭奎.战后世界能源形势与日本的能源安全_简论科技发展对能源安全的贡献[J].日本研究,2013(3)

[2]曾霞.日本FTA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4

[3]平力群.日本调整FTA战略的动因[J].现代日本经济,2014(3)

篇(6)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2.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并有各自的特点。战略导向型,即国家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量;经济导向型,即出于经济考虑,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贸易方式;地缘导向型,即在扩大贸易伙伴时,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

(二)国际石油贸易整体环境

宏观环境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作为石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石油贸易流向必须结合当前国际石油贸易的整体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球经济的区域结构变化助推国际石油贸易;(2)石油金融市场对现货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3)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4)替代能源引发石油贸易格局演变。

(三)世界石油贸易流向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石油贸易流向在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整体看来,欧佩克的统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世界石油贸易逐渐向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偏移,正确分析世界石油贸易流向趋势可以避免无谓竞争,有利于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主要表现在:(1)欧佩克石油贸易份额将有所降低,但总份额及发展潜力仍很大;(2)俄罗斯是未来石油贸易流向的重点地区;(3)里海地区贸易量增长潜力与障碍并存;(4)拉美国家石油贸易前景广阔;(5)非洲是各国实现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的重点地区。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现状分析

(一)世界石油储量分布及发展趋势

1.现有储量分布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除在陆地上有大量分布以外,近年来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增长很快,现在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已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以上。世界石油资源大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分布规律为西半球多于东半球;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最少,亚洲最多。世界原油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55.58%的可采储量,美洲、非洲、东欧及前苏联、亚太地区,分别占24.78%、8.72%、7.45%、2.53%。

2.能源发展趋势及未来油气生产预测

从未来世界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从能源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出发,预测油气生产和其他能源的发展结构,可以比较科学地反映客观规律。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天然气则是主要的替代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力能源。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状况分析

1.贸易来源。中国近年来虽努力分散原油进口来源,大力实施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战略,但进口来源单一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具体到国家来讲,2007年我国主要从沙特、俄罗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国进口原油,自每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均超过了1000,合计为9069万吨,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61%。其中,沙特、安哥拉和伊朗分别以16%、15%、13%位居前三位。

2.贸易方式。当前,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及获取份额油等,我国的石油贸易方式主要集中在现货,期货很少参与,长约及份额油的获取都非常少: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石油贸易中,份额油只占进口石油的不足20%,现货采购达50%,长约油仅为50%(日本高达90%);我国缺乏充足的储运设施,期货市场刚刚开设燃料油期货,原油期货仍未启动。国际油价的定价权在期货,我国虽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战略买家”,但仍无定价权。

3.运输状况。相较而言,海运石油的成本较低,管道运输相对可靠,铁路运输虽然运量有限,但是陆地线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采用管道运输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亚,而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基本是通过铁路运输。

4.小结。综合以上分析,整体看来,我国非洲、南美地区的石油贸易份额逐渐增大,石油贸易流向进一步多元化,但进口来源仍较为集中,主要是中东和非洲,而与我国有着良好地缘关系的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贸易份额则相对不足,甚至呈现缩减趋势。具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石油贸易流向也存在一定风险:(1)运输风险。(2)中东作为贸易主流向有一定风险。(3)与美国可能产生较大冲突。

三、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措施

(一)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策略

1.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北依俄罗斯,西临中亚,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地区也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获得充足的油气供应,有很强的地缘保证。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健全运输管线建设,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输送安全性也将大大提高,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石油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2.石油贸易方式多元化。国际石油贸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分成油、长期供货合同和现货期货贸易。为了提高我国石油贸易方式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为了保证中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应占60%以上。(2)国家间贸易多样化。(3)大力发展石油期货贸易,参与石油金融市场,规避石油进口和价格风险,争夺石油的定价权。我国可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期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3.构建“蜘蛛网”式战略运输线路。海运作为我国的主要石油运输方式,其运输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结合我国的地缘特征和世界石油储量分布,我国要保障石油运输线路安全,应以石油管线为主,大力构建“蛛网式”战略线路,有效解决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和我国周边陆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讲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获得印度洋的入海口;(2)构建俄罗斯、中南亚陆地运输体系。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保障措施

1.提高国内供给能力,适当控制国内需求和适度进口。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是未来解决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建议我国优先加强国内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鼓励中国海上合资原油销往国内。在控制国内需求方面,应适当控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比例增长的速度,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利用税收作用,抑制石油消费。适度进口应是实现油气资源进口尽可能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提高石油贸易主动性。经济危机下,很多国家需要资金救市,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了有效的投资渠道。一是可以对政治友好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为石油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关系;二是可以用外汇与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油气资产交换,比如我近期实现的中俄“贷款换石油”交易,为保证本国能够拥有长期稳定的油源供应奠定了基础,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3.和谐发展国际关系,保障石油供应稳定性。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石油竞争,最终要通过石油输出国来实现。我国应该继续发挥能源外交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特别是与国际能源机构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交流,深化原油资源合作,提高对资源的获取能力。

4.健全石油政策和法规体制,推进石油产业市场化。欧美等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监管机构统一监管、企业商业化运作等途径,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石油管理体制,实现了规范的能源产业市场化运作,也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市场化建设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取消上下游领域和南北海陆地域的限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石油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

我国的石油贸易流向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石油进口来源地,也应包括石油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也必须从这几方面展开。(2)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必须紧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观念。(3)“石油衍生品”市场地位空前提高。(4)我国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应是贸易来源、贸易方式及运输路径的系统多元化,相关策略制定应该充分结合地缘特征,构建以俄罗斯—里海及东南亚地区为主的贸易多元化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

棋局[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2]蔡睿彦.中国对外贸易流向问题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硕士论文.

[3]熊韶辉.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D].对外经

篇(7)

世界各国政府的能源部门正在变得愈发重要。制定适宜的能源政策、推动能源科学技术的进步、寻找廉价的清洁能源、确保各类核设施和核原料的安全……这些都是能源部门原有的或在新时期内被新形势所赋予的职责。能源部门工作的成效对全人类的繁荣至关重要,更是环境保护和实现能源安全的基础。

能源政策的变化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的风险已经威胁到了我们子孙后代的健康、安全和经济繁荣。能源部门必须通过政策制定的方式,继续支持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洁能源,以及碳捕获和封存、储能、智能电网等技术运用。

对于政府能源部门来说,目前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来自于如何通过政策的手段来减少自己国家对于石油资源的依赖。美国是世界上石油消费最多的国家,也是现在极力想要摆脱“石油依赖症”的国家之一。美国的石油消耗主要来源自汽车燃料。新一代的生物质燃料和电动汽车的推广已经帮助美国政府在减少石油消耗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美国决定继续在未来10年内投入超过20亿美元的资金来减少石油的依赖,其主要目标就是让汽车和卡车继续逐渐减少汽油的使用。

天然气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运用,在过去的五年里已经减少大量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汽油价格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居高不下也为天然气在道路交通领域的推广提供了最佳的契机。但是由于天然气生产国与消费国的不一致,各国的能源部门需要加快推进液化天然气压缩、出口和接收装置的建设,部分国家还要逐步开放能源(液化天然气)进出口的政策限制。

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下一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提高能源效率上投入了巨额资金。各国可再生能源计划的终极目的是加强国家竞争力,提高清洁能源产品的生产力。这将有助于本国公司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他们的投资回报率和劳动力的生产力,并减少工业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这就要求政府的能源部门重视起这个可能改变整个能源行业未来的技术。因为它不仅决定了一个国家清洁能源经济的未来,更决定了国家在未来世界能源技术中的地位。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有与其相配套的遍布整个国家的智能电网。而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仅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更需要政府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协调和大量的资金支持。像这样复杂的工程,最好的方法是首先选取部分地区作为示范。暴露出足够的问题,努力找到解决办法。在所有的行为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之后,适时向全国范围进行推广。政府部门、民众和企业之间的重重矛盾就需要政府能源部门在最开始时制定出的政策来协调了。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支持

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替代燃料的发现和使用都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力量。而每一项对尖端科技的投资都并不意味着百分之百的成功。让追逐利益的能源企业来负担这一成本并不现实。政府的能源部门可以承担起这项投资,而当这些技术成熟之后,又可以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新能源经济技术的竞争要求我们能够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这不仅包括了那些最为顶尖的学者(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包括普通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各类人才共同的努力才会推动科技的进步。要想保持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引领未来世界创新的潮流,必须有强大的科研基础,以及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积累。

美国能源前沿研究中心是一个极佳的案例。约1500名来自全美各地的科学家在这里应对一切来自能源科学的挑战。到目前为止,能源前沿研究中心产出了大约3400篇论文,60项发明,200余项专利。多个领域的科学突破(尤其是太阳能电池、新型炼油催化剂和燃料电池领域)很可能让美国在这些方面即将到来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而这些技术本身则还有可能影响整个能源行业。

一个国家未来在能源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不能仅仅寄托在技术人员的身上,还需要有强大的计算机硬件实力作为依托。美国拥有世界计算能力最强的五台计算机中的三台。但是美国的竞争对手们也并没有落后太多。拥有最尖端的技术是实现国家政策的既定目标、推动科技在能源技术上的进步、整治环境和实现核能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需要先进的硬件设备,也需要与之配套的先进软件和计算方法、操作系统。先进的计算机可以模拟复杂的生态系统(例如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更能够帮助我们分析来自世界各大研究机构和信息收集终端的数据流。下一代超级计算机超过目前计算机计算能力100倍的优势可以轻易地确保任何一个国家在数据计算和系统模拟的领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核安全保障

为核燃料和高放射性废弃物处置选址的问题现在逐渐需要我们重视起来。核原料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问题可能会对核能行业的生死存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不是某一个或一些企业联合起来就能解决的问题。政府能源部门需要在这个问题上综合考虑经济和安全两方面的因素,做到不偏不倚。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能够使企业和民众都能够满意的方案。

篇(8)

 

由于东北区域在历史上曾为全国奠定工业基础,支付国家改革开放成本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过透支性贡献,基于东北区域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应当致力于把东北打造成国家重量级的新型战略区域。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以利于发挥民营经济在活跃市场、创造财富、增进就业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这不仅是面向21世纪中期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升级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发展对东北区域开发意义重大,必须全面落实国家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要注重利用好国家正在着手制定新非公36条实施细则的有利时机,促进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当看到,东北区域由于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经济发展至今相对滞后,而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金融危机后遗症显现,致使民营经济发展面临更大考验。在这种形势下,东北作为国家重量级战略区域,必须从战略高度审视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毕业论文提纲,本文对此从学与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加以探讨。

一 东北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透视

在国家“十二五”开局之际,东北区域要审时度势,由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共同担当起振兴东北的历史重任,以利于适应东北亚区域合作战略升级、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进程。

1.构建东北亚区域合作引擎的战略需要

2011年9月6日,第七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长春举行,会议围绕东北亚区域能源资源合作、大图们江区域投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等议题展开了热议,可谓盛况空前。首届东北亚博览会于2005年举办,在随后的历届展会规模越来越大,辐射面也越来越广,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联系越来越密切(表一)。本届博览会成果丰硕,共吸引来自104个国家的客商5万多人,引进外资18.8亿美元(表二)。其中,新能源开发合作对接会成功签约20个项目,总金额达197亿元。加之日前俄罗斯联邦总理普京来华访问所取得的诸多成果,预示着中俄经贸战略合作即将为东北亚经济发展掀开新的宏伟篇章。目前,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美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俄两国地理上相邻,管道运输方便,能够实现深度与广度合作,对于双方能源安全都大有裨益。与此同时,俄罗斯东进战略难免与美国的“重回亚洲”战略发生碰撞,而美、日等国又希冀于深化合作遏制我国崛起,可见中俄两国全面强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尤为必要。

而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来说,中国务实地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也是推动东北地区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引擎的战略要求。《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签署与实施,体现了中俄两国共同的国际战略眼光,能够拉动东北亚各国在绥芬河综合保税区、长吉图开发开放中获得无限商机:黑龙江省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作为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目前已成为东北亚新的投资热土,既能够打通中、俄、日、韩之间的陆海联运大通道,也有利于东北亚各国在技术、人才、资源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国务院2009年11月对《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批复和推进,标志着图们江区域开发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长吉图地区作为我国面向东北亚的重要门户,预计到2020年对外开放水平能够实现重大突破,将成为我国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家发改委公布《2010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进展情况和2011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45项具体工作,标志着东北区域开放已经进入了“深耕细作”阶段。目前,东北民营经济正在积极参与到东北亚区域合作之中,其势头应当得到各个层面的大力支撑。毫无疑问毕业论文提纲,民营经济全方位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对于推动东北区域成为东北亚经济合作引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表一 2005~2011年历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规模对比

 

 

 

第一届

(2005年)

第二届

(2006年)

第三届

(2007年)

第四届

(2008年)

第五届

(2009年)

第六届

(2010年)

第七届

(2011年)

参展参会客商人数(万人)

3

4

5

5

5

5

5

世界500强企业(家)

53

71

81

62

80

110

101

对外贸易成交额(亿美元)

2.92

3.84

4.1

4.75

5.2

5.85

6.65

签订投资项目数量(项)

163

256

169

171

252

267

305

投资合同金额(亿元)

367.9

600.9

719

1060

篇(9)

一、概述

LNG(Liquefied Natural Gas),即液化天然气的英文缩写。天然气是在气田中自然开采出来的可燃气体,主要成分由甲烷组成。LNG是通过在常压下气态的天然气冷却至-162℃,使之凝结成液体。天然气液化后可以大大节约储运空间,而且具有热值大、性能高等特点。LNG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由于进口LNG有助于能源消费国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保障能源安全,而出口LNG有助于天然气生产国有效开发天然气资源、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因而LNG贸易正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新热点。迄今为止,在天然气液化领域中成熟的液化工艺主要有以下三种:阶式制冷循环工艺、混合制冷循环工艺和膨胀机制冷循环工艺。本装置采用带预冷的氮膨胀制冷天然气液化流程,包括原料气预处理、脱碳、脱硫脱汞、脱水、冷箱、制冷压缩机、氮压机、预冷系统、制氮系统、导热油炉等工艺单元。

本论文主要针对ESD技术在LNG装置中的应用做简单的论述。

二、ESD技术的简介

ESD紧急停车系统是对石油化工中的生产装置可能发生的危险或不采取措施将继续恶化的状态进行响应和保护,使生产装置进入一个预定义的安全停车工况,从而使危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最低程度,以保证人员、设备、生产和装置或工厂周边社区的安全。当生产装置出现异常情况时,安全联锁装置能继续运行,但自动转入另一种运行模式。

三、ESD技术在本装置中的应用

在装置发生紧急状况时ESD 紧急停车系统开启,用于隔离和关断LNG或其它设备,并关闭那些如果继续运行可能维持或增加灾情、危险性的设备。以确保装置的人员安全、设备安全、环境安全,ESD系统的安全性和整体性符合以下原则:

单个组件故障不给整个系统造成损失。

单个组件故障不给整个系统造成直接风险或系统跳闸。

单个组件故障不造成整个系统完全瘫痪。

LNG装置属易燃易爆、高危险、连续生产的重要化工装置,必须配置先进的、高可靠的设备,ESD 系统采用冗余容错自诊断技术,整个系统及部件是故障安全型,ESD系统采用先进的、可靠的软件及硬件,保证工厂及装置有效、可靠的运行,防止发生人员伤害、环境污染以及经济损失,ESD系统符合IEC61508 SIL3、DIN V19250 TUV AK6 标准,ESD 系统及各类卡件、系统软件的安全等级取得IEC61508 SIL3或TUV AK6 级认证,ESD 系统控制器(CPU)、I/O设备和网络通讯部件应为二重冗余、容错或三重冗余结构。

本装置中LNG工厂紧急停车系统(以下简称ESD)的设计和制造遵循了IEC61508/61511,设计上采用西门子PLC完成对全装置的紧急停车安全联锁。控制器采用三重化(TMR)及以上技术进行冗余配置,不得采用备用形式,制造商应采用主流系统,不得采用扩展性能差的小系统。ESD系统设计满足SIL3的安全等级要求,并有TUV认证。某一冗余部件或冗余套件失效的情况,或者在单CPU运行的情况下,仍能满足SIL3的安全等级要求,并有TUV认证。采用TUV认证的冗余和容错的通讯系统,控制器与I/O卡件之间通讯1:1冗余。I/O卡件满足SIL3安全级别且1:1冗余,I/O卡件带电磁隔离或光电隔离且通道间相互隔离,所有I/O卡件均能带电插拔,而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本项目中控制单元与I/O卡件安装在同一机柜内,电缆从机柜下部引入,经柜内电缆槽板敷设。ESD系统设置了冗余的RS485 MODBUS通讯接口。本系统有顺序事件记录功能和过程历史报告,报警及停机事件的记录有毫秒级的时间标记,并按事件发生时间记录。本系统接受2路UPS电源供电。系统遵循故障安全型设计原则,在出现停电等严重事故时,能够保证生产设备和过程的安全。

四、ESD系统在本装置中的主要联锁保护方案

1.LNG 装置天然气门站入口切断阀、LNG 装置入口切断阀联锁切断,用于切断门站及LNG 装置原料气。

2.LNG 储罐入口及出口阀联锁切断,LNG 储罐出口装车泵联锁停泵。

3.BOG 压缩机安全联锁停机。

4.空压机、空气预冷机组安全联锁停机。

5.冷箱出口阀联锁切断。

6.原料气压缩机安全联锁停机。

触发以上联锁及停车的条件有以下几点:

①LNG 储罐液位高高报警。

②人工确认工厂有火警发生或发生火灾。

③人工确认工厂有可燃气体大量泄漏 (一般性可燃气体检测器检测的气体泄漏经报警工作站报警,采取人工措施处理)。

④原料气压缩机同时停机。

⑤循环氮气压缩机同时停机。

本项目共设置1面ESD机柜,1个工程师站(操作站),通过冗余的通讯方式接在各控制器的通讯接口上,用于控制器的组态、除错、修改、测试、软件装载及维护等。工程师站(操作站)具备打印组态数据和图形的能力,具有顺序事件记录功能。配置一个辅助操作台,设置报警灯屏及相应的操作开关和按钮。

五、结论

以上内容是我对采用带预冷氮膨胀制冷液化流程的LNG工厂的紧急停车系统ESD的设计方案,希望能为进行相关设计的工程人员以及设计方案提供有益的帮助。

篇(10)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此白皮书中,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2010年CO2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2006年《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的GDP投入,可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1]。

面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和国际低碳发展趋势,我国也在积极地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2008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最终把“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2]。”

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二、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榆林市属于典型的成长期资源型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具有显著的优势。

(一)能源优势

榆林发展低碳经济存在潜在优势,如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具有构建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的基础。榆林年太阳能总辐射量5000~5200MJ/m3,为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区;风功率密度可达150W/m3,具备开发大型风电场的条件。资源能源富集的自然禀赋是榆林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先天条件,这大大缓解了榆林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二)政策优势

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榆林市成为第二批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市,2008年12月,《榆林市循环经济试点市实施方案》通过国家发改委评审,全市循环经全面启动,成为陕西省第一个被列入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的地级城市[3]。这进一步推动榆林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结构转换难度大

能源结构转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榆林市没有全面完成能源结构转换。目前普遍使用的化石燃料中,煤是碳排放最高的燃料。而榆林市能源的生产和消耗都以煤炭为主。虽然天然气资源较丰富,但几乎全部外输。可再生能源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也不可能短期大规模快速增加,且总量有限。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减排压力巨大。

(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项目快速实施,能耗总量快速增加,减排压力加大

随着该市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跨越式的迈进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批工业项目和城市基础建设项目的开发,对能源需求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必然使得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加大,同时也加大了减排的压力。

(三)“黑色”煤炭“绿色”开发是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解决的难题

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少煤炭企业在地方小矿过度开采,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影响安全;大矿虽有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也普遍超设计能力生产,进行掠夺式开采,大面积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山体崩塌、河流干涸。可见,把“黑色开采”变为“绿色开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

四、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推进煤炭资源的深度转化

煤炭产业是该市经济的主体,低碳经济不是“无碳经济”,煤炭产业只要采用先进技术,走度转化之路,形成循环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以煤炭热解为基础,通过物质集成、技术集成、能量集成、产品集成,对副产物和废弃物进行再融合利用,拓展产品领域,形成初级、中级和精细加工密切结合,产品链有效融合的三级产业体系,最大限度体现节能、低排和循环经济。

(二)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

榆林市正处于工业快速增长时期,但服务业在全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过低。对当前的低碳时代,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促使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努力推进环保节能、装备制造产业等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针对本市高能耗产业在工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的情况,要加大对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实现低碳经济。

(三)着力推进风能太阳能产业发展

榆林市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由东到西和内蒙古的南缘接壤,处于中国风能分布区划图中的三北南部区和中部区两条风带区内,正是这种地理优势使得榆林的风能资源丰富。广袤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赐予榆林丰富的光照资源,光照时数及辐射量均在全省之首,沙漠地广人稀耕地少,光照资源丰富,正是发展太阳能发电的理想场所。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加强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向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园区转型的步伐,促进低碳产业体系的建设。

(四)注重煤炭的绿色开发

煤炭产业的低碳化发展,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就是要用“绿色”的理念开采黑色煤炭。要从广度资源的角度,对煤炭、煤尘、伴生矿产、地下水、瓦斯等进行综合开发,核心内容是精彩细采、适度开发、最大回收、最少排放。要通过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和清洁生产条例的贯彻,伴之以严格的管理措施,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决遏制掠夺式疯狂开采,从源头上把好关口,逐步实现我市煤炭产业走“绿色”开采、低碳化发展的路子[4]。

(五)注重对低碳生活的宣传引导

当前榆林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依靠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走传统的“三高一低”之路,要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全低碳装修变化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研究制定和免费发放低碳生活方式指南,吸引市民关注,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低碳生活,鼓励市民低碳旅、低碳购物。以发展低碳经济,强化低碳管理,倡导低碳生活为切入点,坚持政府推动、示范带动、公众参与、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建设低碳社会,打造低碳城市。

参考文献

[1]邓中,李锐,赵方.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及评述[D].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1-04-27.

[2]刘露,李杰.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对策浅析[J].中国证券货,2012(11):172.

上一篇: 期中教学工作总结 下一篇: 入盟申请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