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06 06:40: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

篇(1)

一、工作内容

2012年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全国项目实施总体规模保持xx年年水平。除2012年申请延长为2年期的志愿者外,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新招募7000名左右的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基层乡镇一级从事为期1-2年的志愿服务工作。继续实施支教、支医、支农、区域化推进农村共青团工作和建设(以下简称"农村区域化")、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西部基层检察院、西部基层法律援助、西部基层人民法院、开发性金融和西部农村平安建设等专项行动。完善2012年延长为2年期和2012年新招募志愿者的管理服务工作。努力做好xx年2年期和xx年年1年期志愿者的就业服务工作。

二、主题口号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工作步骤

(以下时间均为参考时间,具体进度将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一)岗位申报

1.申报原则

4月上旬,服务省项目办按照相对集中原则,根据全国项目办确定的本省(区、市)计划派遣名额以及已经明确的各专项行动的服务岗位,根据《关于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县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全国项目办发【2010】1号)的要求,在充分考虑服务县的工作业绩、志愿者的服务成效以及当地党委、政府对西部计划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审定西部计划服务县资格,确定志愿者名额,并报全国项目办审定。曾因管理不力导致志愿者重大安全健康事故的服务县,2012年不再派遣新招募的志愿者。

2.有关专项行动服务县、服务岗位的确定

需要申报农村区域化、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基层检察机关、基层法律援助、基层人民法院、开发性金融、西部平安建设等专项行动岗位的市、县(区)级实施单位需填写岗位申报表(2012年西部计划服务岗位申报表见附件1),并由同级团委确认盖章后报到省(市、区)专项行动实施部门。省(市、区)专项行动实施部门汇总后与省项目办充分沟通,确认盖章后统一上报全国项目办和相关部委审核确认。全国项目办将据此招募和分配志愿者。上述专项行动的岗位设置应在现有西部计划服务县范围内。

3.申报审核服务岗位

服务岗位的确定采用申报制度。各服务县项目办在本县开展服务岗位申报工作。岗位类别原则上从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农村区域化、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基层检察机关、基层法律援助、基层人民法院、开发性金融、西部平安建设和其它中选择。各服务单位申报岗位时,要详细填写岗位信息,岗位需求要切合实际,不应过于局限专业要求。

服务县项目办在确定服务岗位时,尽量选择岗位需求说明详细、后勤保障得力的单位,其中农村区域化、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基层检察机关、基层法律援助、基层人民法院、开发性金融、西部平安建设等专项行动的岗位按照省项目办分配本县计划名额100%的比例确定服务岗位,支教、支医、支农等专项行动按照120%的比例确定,县乡机关、企业等其它类岗位,数量不得超过申报岗位数的10%。服务省项目办严格审核岗位信息和数量。确定服务岗位特别是教育岗位要尽可能保持连续性,形成接力机制。服务岗位原则上在服务县的乡镇一级(、新疆、青海单独确定)。4月初,各服务县项目办将服务岗位详细信息报服务省项目办。

4.录入并分配服务岗位

篇(2)

导语:新闻稿是一件只要你用心就可以将俗套的东西写的精彩,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篇社会实践新闻稿吧!

近日,根据《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关于20XX-20XX年度陕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陕团联发〔20XX〕60号)精神,我校项目办被授予“20XX-20XX年度陕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闫明昊被评为陕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

此次通报表彰的集体和个人是我省西部计划各基层项目办和广大志愿者中的优秀代表。本次评选,全省共有5所高校项目办获评先进集体。我校自20XX年启动西部计划项目以来,校领导高度重视,将项目办常设在校团委,把西部计划作为育人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从强化领导、健全组织、完善机制、保障资金、营造氛围、宣传报道、跟踪服务等多个方面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形成了“广泛动员、按岗招募、择优录取、双向选择”的工作机制。我校每年选拔派出十余名毕业生赴西藏、新疆及陕西等地参加基层支教工作,11年来共派出102名志愿者投入西部教育事业。

我校志愿者们积极响应团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伟大号召,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带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开始志愿征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青春理想。 我校项目办也将继续努力,选派更多优秀志愿者,投身西部的发展,为陕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3)

基础教育专项志愿者原则上在县乡中小学从事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农业科技专项志愿者原则上在县乡农业、林业、牧业、水利等技术单位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医疗卫生专项志愿者原则上在乡镇卫生院以及部分县级医院、防疫站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基层青年工作专项志愿者原则上在县级团委从事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促进青年就业创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等工作;服务新疆、服务专项志愿者原则上围绕、新疆、兵团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基层单位从事基础教育、农业科技、医疗卫生等服务;基层社会管理专项志愿者原则上围绕西部基层社会公益、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法律援助、扶贫开发、金融开发等公共服务需求及党政、司法、综治等工作需要开展服务。

《教育与职业》:入选大学生在西部地区的服务年限是如何规定的?

赵勇: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首次签约期为1年或3年。签约1年的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可以于下一年度3月向服务县项目办提出延期服务申请。

根据《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42号)和《关于开展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52号)等文件精神,参加西部计划到基层服务,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计算基层工作经验,服务满两年且考核合格的可享受参加相关公务员定向考录等相关优惠政策。各地要根据公务员考试需具备两年及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新规定,在保持“服务期1到3年”选择空间的基础上,推动更多的志愿者选择两年以上服务期。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2009年开始,对毕业于中央部属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并到西部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履行3年服务期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首次签约1年而后延长至3年服务期的,不享受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具体由今年符合条件的新入选志愿者向本人毕业高校学生管理资助中心等相关机构申请办理。

《教育与职业》:志愿者入选后,其奔赴的服务地按照什么原则确定?

赵勇:西部计划实行按需招募,对口支援服务。在服务地的确定上,东、中部省份招募的志愿者原则上集中到对口支援的西部省份服务,西部省份招募的志愿者原则上将在本省服务。在外省就读的高校毕业生可回原籍所在省参与服务。另外,今年服务新疆专项面向全国招募,凡符合报名条件的应届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都可报名赴新疆或兵团服务。

《教育与职业》:请你介绍一下志愿者招募方式,省内招募和跨省招募有什么区别?

赵勇:各地可按照惯例,以一人一岗原则按需招募;有条件的还可组织有关高校与对口受援县直接进行岗位对接;也可依据服务省提出的对志愿者专业总体需求招募,由服务省项目办在志愿者集中培训报到时或到达服务地后进行岗位对接。

志愿者报名期间,在服务岗位的选择上,只需依次确定服务省、服务县和服务专项类型的意向即可,具体服务岗位由各地项目办在志愿者到达服务地后根据志愿者所报意向并结合志愿者专业特长统一协调分配。

服务省直接接收在外省就读的本省生源毕业生报名,服务新疆专项接收非对口招募省的高校毕业生报名,都计入本省招募指标和派遣指标。跨省回原籍和非对口招募省参加服务新疆专项的志愿者需注意以下几点。

1.跨省回原籍服务的志愿者和非对口招募省参加服务新疆专项的志愿者在被高校审核合格后,须通过电话及时联系原籍所在省级项目办或新疆项目办,确定是否接收。

2.志愿者原籍所在省级项目办和新疆、兵团项目办负责定期汇总外省回原籍服务的志愿者信息,第一时间通报志愿者就读高校所在的省级项目办,协调落实相关工作。一是通过审核、面试、体检、录取等过程选拔志愿者;二是回原籍服务的志愿者同样享受就读高校所在地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的相关政策;三是及时准确地进行岗位对接操作。

3.体检由志愿者高校所在省级项目办负责,体检费用按照《关于印发的通知》(中青联发〔2011〕12号)由全国项目办在志愿者到岗后按照各省实际到岗人数110%一次性拨付给志愿者所在高校招募省项目办。

4.志愿者在被录取、收到确认通知书后,须及时与原籍所在服务省项目办或新疆、兵团项目办联系。

5.服务省项目办在确认接收外省回本省服务的志愿者后,须与入选志愿者建立联系,做好报到、培训等工作。

《教育与职业》:各部委在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方面都有哪些规定?

赵勇: 1.生活补贴和交通补贴。志愿者服务期间,中央财政给予一定生活补贴。从2012年8月起,生活补贴为每人每月1000元。同时,志愿者所在地列入国家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范围的,执行所在地科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按月发放。交通补贴按志愿者家庭所在地和服务地之间的实际里程发放,每年分两次发放。

同时,根据人社部发〔2009〕42号文件规定,“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已列入相关待遇规定范围。各省(区、市)项目办要根据《通知》第三条和第八条的规定,商地方政府财政等部门协调解决西部计划志愿者达到本地乡镇机关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事业单位从高校毕业生新聘用工作人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保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志愿者所在服务县、服务单位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有条件的可给予志愿者适当补助。

2.志愿者人身意外伤害、医疗保险费用。相关保险由全国项目办统一投保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综合保障险。保费每人350元人民币。人身意外伤害、身故(含疾病身故)保险责任,保额30万元,住院医疗保险责任,保额30万元,疾病门诊责任,保额1万元。

篇(4)

二、宣传口号

新西部、新生活、新成长

三、宣传重点

要注重宣传西部计划坚持“谁用人、谁受益、谁负责”和“培养与使用并重”的实施理念,在引领广大青年面向基层就业,丰富阅历,提高能力,促进青年成长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注重宣传西部计划组织网络健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管理绩效、强化财政资金依法支出等运行模式,努力树立西部计划科学发展的良好形象;要突出做好在西部基层就业创业的优秀志愿者典型的宣传报道,树立西部计划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成长的实在作用。结合实际组建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事迹报告团,组织巡回报告、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加强新老志愿者交流互动。

四、宣传形式

在形式和载体上,省级项目办特别是高校项目办要善于运用当代青年所接受和喜爱的网络、移动传媒等新媒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手机报、个人邮箱等,以新闻、专题、公益广告、招贴画等多种形式,力争向每一个愿意参加西部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全面、准确、及时的西部计划相关动态信息。

五、基本任务高校项目办也至少要做到五个一。1、在报名第一天向本校每一位20xx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个人邮箱发送本校西部计划招募信息,并定期向报名者发送相关信息。2、在校园网首页一个月的西部计划招募消息。3、在学生餐厅视频电视中播出一个月的西部计划电视公益广告。4、协调本校有关部门,在学生人流集中处悬挂西部计划招募宣传横幅,张贴西部计划宣传海报。5、校项目办在学校主要活动场所设置西部计划咨询台。

篇(5)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指的是在校大学生通过自发的形式组织或者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的行为。我国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使志愿者活动的发展十分迅速。早在1994年,河北就已经建立了“河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此协会作为专门的为河北省志愿者所设立的专业化服务机构,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河北省的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从原来的单方面的简单服务到后来的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支持活动,极大地扩大了河北省的志愿者活动的服务范围,可喜的是我们已经很明显地能够看到,河北的志愿者服务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代表河北的品牌。从数据上来看,我省仅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人数就已经达到三十万,通过组织活动能够动员的人数超过一百二十万人,从服务时间上看,本省的志愿者累计已经向社会提供了长达九亿小时的志愿服务。

从成果上看,河北省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河北省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经验不足,很多活动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造成志愿者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但是并未取得相应的社会效应,究其原因,主要是虽然河北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发展迅速但是起步较晚并未确立一套完善的培育机制,因此,想要此项活动能够更持久地进行下去就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体系。

一、从舆论方面要对志愿者活动进行积极的宣传

志愿者活动是一项光荣而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活动,参与者不仅能够通过志愿者活动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另外也能够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相应的知识,让志愿活动真正地成为高校师生志愿参加的活动,避免走形式,真正地将志愿意识播种到广大师生中间去。

二、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活动的管理机制

一项活动能够长久地进行下去有一个很重要的支撑就是有完善的机制进行管理,制度化是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无管理和指导,志愿活动可能会极大地浪费资源并产生较差的社会影响。正确的做法就是,建立相应的志愿者注册机制,使志愿者的资料更加完善,使得在选取志愿者的时候更有方向性。不断地举办相应的志愿者培训活动,一方面可以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培训能够促进志愿者之间的交流,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还有就是建立完善的志愿者保护机制,在他们的合法权益收到侵害的时候能够及时地进行处理并得出公正的处理结果,最后就是建立相应的鼓励性措施,以激励人们不断地投入到志愿者工作当中去。

三、不断地加强相应的管理工作,为志愿者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志愿活动本身不具有盈利目的,单纯靠自觉是很难长久地保持下去的。作为组织者,团组织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决策及管理制度,这其中包含:人员培训、资金的管理、工作的绩效评估等很多方面,要提高工作效率,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使志愿者的工作真正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使此项活动能够持续性地进行下去。

四、打造品牌,保证志愿服务持久的生命力

高校要用经营的理念来打造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品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努力在党政关注、群众急需、志愿者能为的结合点上寻找工作的突破口,树立项目化、品牌化发展意识,形成特色鲜明的服务体系。

五、政策支撑,高校采取措施对志愿活动进行鼓励

作为志愿活动的倡导者,高校要采取一定的校内措施对志愿活动进行鼓励,比如设立相应的奖学金,将参加志愿活动作为入党、评干等重要活动的重要参考指标,将参加志愿活动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志愿活动。

篇(6)

医学生志愿者拥有医学专业知识优势,他们在社区卫生服务等公共卫生应急和居民健康保健中发挥其他专业学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独特的价值。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大多具有突击性和短期性,活动声势大而有效覆盖不足,参与人员多而坚持长期服务少,活动流于形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开展23年,其经验和做法是研究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重要素材。通过课题组从2014年11月至2014年12月,对哈医大一院学生志愿者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文依据本次调查中所收集的关于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的基本情况及其余调查结果中相关数据,旨在分析医学类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问题和特点,探索构建医学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主要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三、四。毕业年级的四个不同专业 (临床医学,临床药学,卫生监督,口腔医学)的在校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

1.2调查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发放问卷1089份,收回1016份,收回率为93.3%,其中有效991份,有效率为97.54%。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核查录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情况分析

通过对受访医学生认为影响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发展的因素的调查,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能够吸引医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因素,反映了学生的意愿,如果组织者能够加强对上述因素的支持和保障,将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同时能够保证已经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学生愿意继续参与的积极性。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志愿者的基本权益成了当务之急。大学生志愿者基本权益包括:对志愿者人身安全与健康的保障、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得到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各界乃至政府部门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才是保护志愿者积极性的重要措施。(见表1)

二、医学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和措施

1.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使志愿精神长存于我们的国家之中,是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永远发扬下去,使我国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

1.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服务工作的完成需要志愿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奉献自己的爱心、并用自己的言行去帮助别人、感染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被人需要、被人尊重的全新社会感受。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可以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延续,可以让志愿者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提升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进而感受到自己的需要得到实现时的满足感,达到双赢的效果。

1.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完成。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服务项目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专业所长才能圆满完成任务,是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3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校园里倡导富有团结、奉献、友爱、集体主义的思想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增强广大同学的认同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因此,在校园中提倡志愿服务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同时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达到了育人的伟大目标。

2.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随着志愿服务事业而不断创新和提升。从以上内容来看,要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在权益保障、资金支持、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工夫,实现系统整合。

2.1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制度

2.1.1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工作的注册登记制度,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个人全部纳入注册登记,发给统一的志愿服务证明。甚至可以探索建立全社会的志愿服务者登记制度,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者与社会志愿服务者进行对接,统一管理,赋予其相应的法律地位。这样,一方面可强化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社会荣誉感,另一方面可实现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正规化,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广泛开展创造条件。

2.1.2建立志愿者信息库,详细记录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可以根据志愿者的不同专业、特长,分门别类建立不同项目的专业服务分队,实现分类管理;其次,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对志愿服务者的培训;再次,可以有针对性的建立考评机制和评价机制。

2.1.3加强对志愿服务者的培训。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培训,可探索建立专业化的培训机构,为志愿者提供提高管理知识、专业技能提供平台,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培训。在培训结束后,可发放结业证书和技能认证证书,使志愿者的学生成果能够通过证书的方式体现出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2.2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充分的经费有助于保护大学生志愿者的公益热情并为他们的参与提供方便,同时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2.1要扩大资金的来源。要探索形成支持志愿者活动的多元投入机制,形成长期的资金来源,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经费来源可以通过学校投入、政府投入、企业资助、社会捐赠以及特定服务收费等方式。

2.2.2要规范资金的使用。资金的使用严格实行统一的项目管理,避免个别人挥霍、浪费志愿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可借鉴社会福利基金的运作方式,将冗余的资金用于投资,使资金能够有效运行,保障资金的长期发展。

2.3完善组织运行机制

高校志愿活动是一项非营利的社会事业,要想得以长足有效的发展,就必须得到高校党团组织更多的关注。探索建立健全校团委指导志愿组织发动、社会力量支持的组织机制。校团委要发挥核心指导作用。第一,要立足本校实际,扶持各种服务型团体,帮助立足本身特色开展专业,如医学生发挥自己医术方面的特长,开展公共卫生应急活动、社会保健宣传活动等。第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帮助大学生志愿者解决学业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冲突,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第三,要形成学生志愿者的阶梯层次,避免由于大学生流动性强而容易出现的服务经验断层的问题。第四,要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走向社会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现行团组织的组织优势,协调与社会团体或中介团体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关系,为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规范化的社会公益活动提供保障。

2.4完善价值认同机制

篇(7)

1993年,团中央发起实施志愿者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中国青年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新时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但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究其原因,对于大学生的志愿精神的培养迫在眉睫。

1.我国志愿服务精神的内容

在我国自愿、无偿是志愿精神两个基本的品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是志愿精神的宗旨,发展、进步是志愿事业生存的主题,也是志愿精神的理想意愿。这种质朴的志愿精神内涵却极其丰富,它务实、奉献、友爱,以自己的实践行为去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体现了志愿者自立、自强、自我完善的主人翁精神。

2.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意义

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能够端正自身的政治方向、激发自身的友爱、热情,同时还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未来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1培养大学生志愿服精神有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内涵。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同时志愿服务工作逐步走向日常化、规范化,其育人功能日渐明显。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大学生思政方面的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同时通过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社会志愿服务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志愿精神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志愿者事业的未来、希望,培养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刻不容缓。

3.1普及志愿者服务理念,弘扬志愿精神

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快速发展,但是缺乏全面的推广和宣传,社会对志愿服务理念认知不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体的日渐成熟,志愿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宣传。2003年,团中央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首批6001名应届大学生毕业,高喊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奔赴我国西部相对欠发达省市,开展为期1—2两年的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持续至今已有4800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一活动的开展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对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西部计划活动涌现出的优秀事迹的宣传,使志愿服务意识深入人心,从而引导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极大地弘扬志愿的精神。

3.2改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习惯

学校是志愿精神宣传的重要主体,在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应重视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并能将这一精神贯穿到实际行动中。其次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要自身不断地进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创作能力等,并能端正社会道德观,只有这样才能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3.3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

3.3.1完善组织机制

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主要是依托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自主性。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建立独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势在必行。

首先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是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的核心;其次搭建良好的宣传沟通平台,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组织内部志愿者的管理和培养,让大学生志愿者有较强的归属感。

3.3.2完善培训机制

在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涉及的领域较广,甚至由于专业不对口很难圆满地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能更好地展示志愿服务精神。同时积极地关注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理念,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形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志愿者。

3.4合理引导志愿服务活动方向

志愿服务是一种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但是大学生对社会意识不够,在实践活动中有可能会偏离志愿服务的主导思想。这时高校合理的引导能帮助大学生志愿者站在长远的利益角度思考和判断问题。正确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让志愿者有更好的成就感,从而能够更好地展示和宣传志愿服务精神。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青年志愿者者的中坚力量。决定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方向。规范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行为,发展志愿者队伍,培养的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才能够更好地展示和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科]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61

[中图分类号]G641;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1

1 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稳健

从国外社会来说,欧美发达国家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早,在美国,2 000多万的大学生参与了社区服务学习计划,10多万教师和管理人员设立了有效的课程服务计划。从国内社会来说,近十年大学生志愿服务不断发展。从2008年开始,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相关数据、文献数量等增幅较往年加大,受奥运会志愿服务的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发展稳健。2009年,随着世博会、亚运会志愿服务的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也快速发展。特别是在2011年后,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 Ρ裙内外志愿服务发展水平

在国内,以清华大学为例,据调查,参与志愿服务的调查对象中仅有28.9%的成员在参与志愿服务之前接受过培训,而71.1%的同学在成为志愿者之前并没有经过面试筛选。在欧美发达国家,志愿服务活动已普及,深入民心。有关数据显示,美国的志愿者组织总数超过100万个,美国大学也有着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组织。

20世纪70年代后,志愿者组织在全球范围兴起并发展。21世纪以来,志愿服务工作已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志愿服务工作虽然已经成为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的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也有待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

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

3.1 大学生志愿服务没有实现长效机制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每次志愿服务时间在2-4小时,长时间(4小时以上)的志愿服务只占很少一部分的比例,且约有66%的同学是为了体验志愿者精神。这表明大学生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形式,并没有达到其真正目的。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教育教学制度改革的同时,没有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形成制度化的深入改革,更没有建立起长效的机制。志愿服务不规范,缺乏完善的管理和保障体制,工作的分配也呈现不平等的现象,此外,志愿者自身合法权益缺乏保障,导致学生对志愿服务不重视且难以实现长效机制。

3.2 组织机构散乱

调查显示,52.8%的同学认为当前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主要以学校团组织或学生会为领导进行组织和管理工作,几乎没有专门具有实效性的部门进行管理,导致志愿组织机构散乱,致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指导,随意性较大。同时,对于高校志愿工作的服务范围来说,其缺乏规范性,也没有建立健全培训系统,造成了学生对组织安排的志愿工作敷衍了事,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服务。组织机制不完善、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导致志愿服务工作混乱。

3.3 参与方式表面化和随意化

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仅在有时间和有精力的情况下才会去参与志愿活动,而积极参与的同学只占30%。志愿组织难以营造出持续的志愿服务氛围,志愿者在活动中也会渐渐缺乏兴趣,志愿者活动逐渐演变成一种形式主义,因其专业性减弱,且没有专业的指导与监督,最终导致部门大学生逐渐放弃志愿服务。

4 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问题的改进方法

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态度只是一时兴起、积极尝试,并不能持续坚持,其有效对策在于建立长效体制。笔者结合国内外高校志愿工作的经验,从志愿服务的根本意义出发,总结出了解决方案。

4.1 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能力与实效

高校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志愿者的权益与社会地位,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针对这一办法,高校有关组织应加大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宣传,积极进行思想教育工作,逐渐培养大学生服务奉献的热情和品质。

4.2 完善管理规范,促进志愿者的团队建设

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质量受管理机制的直接影响,管理机制不健全,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由此看来,完善志愿服务的有效管理机制,是高校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一步。因此,相关人员应完善管理规范,加快志愿者团队建设。

4.3 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针对志愿者难以管理的问题,应从来源上入手,以各大高校为单位,实施志愿者注册制度,以社区服务项目、重大节日为依托,集中进行志愿者的注册工作。通过志愿者注册制度的建立健全,对志愿者进行统一的、专业的管理和培训,从而形成完善的志愿服务机制,这对志愿服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9)

大学生志愿服务注重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广泛了解社会,理性认识社会,在实践中自我体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公共服务领域,切身体验社会真实情况,推动社会公益进步,助长公民社会的力量,萌发并逐渐树立起参与社会治理的公民意识。

2.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增强责任情感和启蒙公益梦想的重要途径。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大学生志愿服务倡导服务育人,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贯穿始终,符合当代青年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把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有机结合,将个人理想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志愿活动尊重每一位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不断地社会实践中增强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公益梦想的弘扬和启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

1.强化组织,突显整体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不同于具有自主发展的一般志愿服务,其主体是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青年大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有必要对其活动宗旨、内容、计划和方向进行有效的管理,强化组织,突显整体性。首先,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活动中的党建工作,发挥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占住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保证志愿服务的正确方向。其次,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引导作用。高校团委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职能管理部门,要严格规范组织的审批、监督、考核等工作,根据社会需求和组织功能,培育和扶持志愿服务基地,建立、整合、更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在志愿服务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在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和项目设计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保证志愿服务队伍稳定和服务质量。第三,高校可推广北京科技大学有益尝试,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实践环节纳入教学计划,编著《大学生志愿服务》教材,创办志愿服务课程网(),举办“志愿服务文化节”,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使外在制约内化为自觉行为,有效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

2.扩大宣传,增强协同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当今校园和社会中涌现出来的一股正能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载体,丰富了内涵,增强了实效,必须加大志愿服务的宣传广度和深度,多方合力,增强协同性。一方面,扎实细致做大做强志愿服务的硬环境,扩大宣传广度。在宿舍楼、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大学生活动频繁的地方,通过各种形式广泛传播志愿精神内涵和志愿服务知识,及时传达志愿服务活动安排,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参与度;表彰先进个人并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的典型事迹,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形成榜样示范作用,营造“必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引导大学生志愿者主动提升技能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统筹兼顾做实做细志愿服务的软环境,挖掘宣传深度。在日常教学、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网、广播台、BBS等校园媒体中,不断普及志愿服务常识,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并通过官方媒体和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通报表彰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占稳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形成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局面,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

篇(10)

志愿者(Volunteer,也称志愿人员、义工、志工)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1大学生志愿者包括注册大学生志愿者和非注册大学生志愿者,二者在实际中有一定区别。注册大学生志愿者主要指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在高校共青团组织、志愿者组织注册登记、参加服务活动的志愿者。2非注册大学生志愿者一般认为是参加高校共青团组织、志愿者组织的临时招募,或个人自发的自身知识、技能等自愿、无偿地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大学生。注册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年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和有关权利、义务上都有明确规定,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组织一般会统一安排活动内容和时间;招募的大学生志愿者在被招募期间由团组织安排服务内容和时间,而自发的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内容、时间比较自由。

本报告根据对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实证调查,首先试图了解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志愿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其次,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和谐社会构建的理念特征、服务领域与存在的问题;第三,探寻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从而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构建。

二、研究方法

从*年开始,作者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了较大范围调查。*年,调查集中在浙江省*市,对象主要为在丽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管理部门、大学生志愿服务对象,搜集获取一个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资料信息。

为了进一步了解某一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和谐社会构建现状及如何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年5—10月,课题组对浙江省内50所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除在样本的代表性兼顾了本科、高职高专和电大三个高校类型,在区域上覆盖浙江省11个市外,还重点分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大学生自愿服务对象三个类别进行专题研究。调查问卷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发放调查和邮寄方式进行,在大学生志愿者中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62份,回收率为97.47%,有效率为100%;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部门发放问卷50份,回收13份,回收率为26%,有效率为100%;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对象中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1份,回收率为94.2%,有效率为100%。

同时,采取定性分析方法,对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地区生源的近一百名大学生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进行了深入的个案访谈。

三、调查现状与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认同度的分析

老师和父母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最大支持者。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认可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谁最支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有认同分歧。从表3可看出,大学生志愿者认为支持他们参与志愿服务,老师、父母、朋友、同学分别为30%、29.4%、20.6%、20%;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认为支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老师、父母、同学、朋友分别为54.55%、9.09%、27.27%、9.09%,见表3。虽然两者均认为老师支持的比例排在首位,但父母、同学、朋友三者的比例也都不低,说明志愿服务在得到大学生积极响应的同时,也得到了志愿者的老师、父母、同学、朋友的高度认同。与此同时在谁最反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志愿者认为朋友、同学、父母、老师的比例分别为29.7%、21.2%、17.4%、12.5%;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认为同学、朋友、父母、老师分别为18.18%、18.18%、9.0%、和0%。这一反对比例与支持比例的四者态度基本一致,而有54.55%的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四者皆不选的留空进一步说明他们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全力支持,以及他们认为根本不应反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坚决态度。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体制完善度的分析

本研究主要调查考评、激励、惩罚、经费、组织体系等机制、体制。首先,管理条例缺乏。目前,《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正在制定过程中,省内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也有待建立。许多高校虽有志愿者组织,却没有志愿服务管理条例。第二,激励措施不完备。被调查的省内13所高校团委和志愿者组织负责人表示,各级团组织都有大学生志愿者的单项评优,在综合评优、入党等方面同等条件下是否会优先考虑时,有8所学校表示“会”;而8所学校中实际将此写入相关推优、评优文件或制度中的只有6所,不到调查高校数的一半。第三,处罚措施空白。被访问高校表示目前未有大学生志愿者因服务过错而受相应处罚,原因是无相应条例可对照办理。第四,信息交流平台不足。一些高校会在团委网页上下设志愿者协会网站,但多数内容不大更新,只有志愿者含义、精神、义务、权利等内容,有些找不到浏览器,也尚未见到浙江省内高校有大学生志愿者的刊物。各市(地)志愿者组织举办大学生志愿者交流、座谈会也极少。第五,组织架构各有特色。从被访问13所高校得知,把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分为“学校、学院(分院)、班级”三个层次的有5所,分为“学校、学院(分院、班级)”两个层次的有6所,只有“学校”一个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层次的有2所。第六,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经费上,被访问的13所高校中6所有专项经费,7所高校表示没有。上述调查表明,浙江省内高校之间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机制、体制建立上极不均衡,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协调,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运作。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和谐社会构建受益群体满意度的分析

受益群体的满意度在这里是指大学生志愿服务满足了受服务群体在质和量上的何种程度的需求。我们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群体和个人为对象,从尊重服务对象、尊重制度、人际交往、接受意见、服务态度、专业服务等六方面进行了调查。

大学生志愿服务期间,一些受服务单位和个人会对志愿者出勤、服务情况反馈给高校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许多高校团组织也会将志愿者的表现情况备案,并将其作为考核评估志愿者全年工作的重要依据。在对受服务单位的问卷调查中,着重进行受服务群体和个人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尊重服务对象、尊重制度、人际交往、接受意见、专业服务、服务态度的满意度依次为78%、72.1%、78.9%、73.72%、74.1%、78.4%。虽然认为满意的群体接近80%,但认为一般和不满意的群体还是超过20%,非常满意的比例没有一次达到或超过50%。这表明,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和谐社会构建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质量有待提高。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和谐社会构建关系度的分析

1、普遍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非常密切

调查表明,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构建关系“非常密切”的,高校团工作者和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100%认同。大学生志愿者认为“非常密切”的占72.6%。排在第二位的是“有点关系”,约占15%,认为“没有关系”的占6.5%。值得注意的是,还有5.9%的大学生志愿者“不知道”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有没有关系,虽然位于各类比例中最后一位,但由此可知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和谐社会构建这两大内容缺乏应有的了解,自然无从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问卷调查,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均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的共同理念排在前四位的是以人为本、互助互惠、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社会治理。

2、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越来越广

大学生志愿志愿既走进农村,也走出国门;既走进西部,也走进欠发达地区。调查显示,大学生志愿者认为成效较好的是社区服务(26%)、社会公益服务(16.4%)、环境保护服务(12%)、扶贫接力开发(12%)、两项计划(10%)、服务青少年成员(7.7%)、社会应急(6.3%)、服务新农村建设(5%)、国际志愿交流服务(2%)。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则认为参与社会服务、环境保护、社会公益服务、两项计划和服务新农村方面成效显著,而对扶贫接力开发、社会应急和国际志愿交流服务认可率较低。

3、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现实

在调查大学生志愿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动机中,我们同意被调查大学生志愿者最多可以选三项。结果显示,动机排在前三名的项目分别是“更好地锻炼自己”(38%),“加分,为评优增加法码”(27.9%),“想为社会、群众做点实事”(22.6%),动机非常现实,需要引起重视,引导大学生将实现个人理想与服务祖国、社会相结合,弘扬志愿精神,明确志愿服务的宗旨。

4、大学生志愿服务促进了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

关于当前大学生对解决社会哪些问题有帮助,调查问卷显示,33%的服务单位认为“对社会公益活动人力资源稀缺有帮助”,29%的服务单位认为“对弱势群体有帮助”,19%的服务单位认为“对政府职能转变有帮助”,10.3%的服务单位认为“对提高社会成员归属感有帮助”,7.2%的服务单位认为“对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有帮助”。同时,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和谐社会构建产生影响方面,认为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比例为59.1%;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作用不大的是41.9%;认为几乎没有影响,可有可无者比例为0%。总的来说,大学生志愿服务特别是“两大计划”开展以来,为大学生提供了奉献社会、服务基层、锻炼成才的舞台,开辟了一条向西部、向欠发达地区输送人才的“快车道”,是一条互助互惠之路。

(五)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性分析

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包括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间的长久性和服务项目的持久性。

首先,大学生志愿者压力见表5。明显的是,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压力来自经济和学习的分别高达40.7%和39.3%的比例,而认为在生活、人际关系、家庭上有压力的总共才占20%。巧合的是,访问13所高校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负责人也持相同意见,他们也认为做大学生志愿者最大的压力首推学习和经济。这两个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和志愿项目长久开展的重大压力。

其次,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哪方面品质改善最大时,大学生志愿者与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出现较大分歧。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认为对大学生志愿者品质改善最大的合作精神、感恩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关心他人分别占30.77%、23.08%、23.08%、23.08%,抗风险能力和创造力为零。而大学生志愿者中,六种品质均有人认为能最大改善。这说明两者之间的思考和实践层面存在体会差距。

第三,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身体力行,把志愿精神辐射到社会每个角落,也传播了志愿服务的理念。在对大学生志愿者的问卷调查中,毕业后继续从事志愿服务的可能性,表示可能性很大的占52%,可能性不大的占30.4%,不确定的占17.6%。问及如果再给他们一次选择,是否选择做大学生时,仍然选择的占78.7%,不会选择的占7.4%,不确定的占10.9%。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活动,也直接影响在校大学生,一些被访问大学生表示是在接受或看到志愿者服务后,而萌生加入志愿者组织的愿望。同时,被访问的13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管理者,对大学生志愿者充满信心,有5所学校认为大学生志愿者毕业后继续从事志愿服务的可能性很大;有9所学校认为如可以再选择一次,这些大学生志愿者还会坚持自己的选择。

当问及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数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时,大学生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均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认知缺乏、资金不足、培训不足、制度不保、理论引导不够等方法可选三个时,大学生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作了如下认定。

(六)走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困境需要健全长效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既有直接的经验、经费等原因,也有间接的信息不畅、岗位不匹配等间接原因。访谈大学生志愿者和高校团组织负责人,认同度较强,认为影响因素依次为:服务领域偏窄、服务经验不足、服务经费不足、素质与服务岗位不匹配、信息源缺乏。所以,为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构建,需要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大学生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都认为应尽快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完善相关法规条例,问卷调查结果。

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和高校团工作者都希望学校、上级团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都能大力宣传、关心、扶持大学生志愿服务,感染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让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中国志愿者的品牌项目。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

调查显示,志愿服务已走入众多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在服务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定认可。然而受到人们观念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也遇到种种困难,产生了不少问题。一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观念的误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一个良好的认知氛围,认为大学生志愿者们提供志愿服务不图报酬、不计报酬,是一种奉献行为,应该做出一些牺牲,不能谈回报,影响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大学生志愿者资源的缺乏。虽然大学生注册志愿者增长很快,但与社会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遇上临时性、大型性活动仍需团组织出面动员团员参与。正因为大学生志愿者资源的严重不足,开展的主要是一些典型的集中的服务活动,还没有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四进社区”。三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对象的局限。一般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门针对弱势群体或特殊者服务,没有将服务视野扩展到社会成员的合理需求,没有从“神圣化”向“日常化”转换,限制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降低了服务效率。四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依赖性强。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挂靠学校团委,活动内容、人员、时间和经费都要靠党、团组织批准,对人治的依赖性大;同时大学生志愿者过于依赖组织来安排项目,缺乏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五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缺位。我国现有9个省和7个城市的人大分别通过通过了本省、本市的志愿服务条例,但国家尚未对志愿服务进行有效立法。3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网络完美,政府、媒体、宗教机构、企业、社区、民间组织都会支持,而且许多社会团体都积极支持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而在中国,民间团体自身发展困难,无力支持,而企业因为没有免税的优惠也不愿意支持志愿服务,所以大学生志愿服务在资金、财物、场地、安全上会遇到种种困难。六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不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历来重使用轻培养和管理,由于大学生志愿者在对工作职责、服务技巧、服务程序、服务经验的了解和欠缺,导致服务效果不佳。七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对志愿服务精神理解不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不纯,功利性太强。八是高校团组织和大学生志愿组织对志愿服务研究缺乏。本研究课题在申报时曾邀请多个高校团委参加,但高校团委负责人均表示对此选题无力研究;许多高校团委负责人表示对调查问卷关于大学生志愿者的一些内容不太熟悉,无法判断,导致这一问卷对象的回收率偏低。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程,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和谐社会构建的成效,应建立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

1、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热情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降温,其群体的特殊性也需要靠制度和立法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级相关部门要制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制度,通过法律法规对志愿服务的运作程序进行,明确权利和义务,包括登记注册制度、健全的例会制度、服务项目的审批制度、志愿者评优表彰制度等各项完善的管理制度。政府要制定方方面面的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用政策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者权益的基础上,引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念,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金,大力资助大学生志愿服务重点项目。这样政府尽社会服务责任之时,也扶持了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2、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建设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组织的领导,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覆盖面,不断建立和健全大学生服务队、服务站、服务点和服务基地。二是加强各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会组织的联系,实现相互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整合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创建一支多专业、多层次、高素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三是各高校都要培养一批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通过志愿服务理念教育和指导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提高他们把握大局,拓宽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的能力。

3、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

一是“引进”志愿者。高校扩招难保大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要把真正乐于志愿服务不图回报的高素质大学生招进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对只想借志愿者名义沽名钓誉,损害大学生志愿者形象的学生在教育无效的时候要及时剔除。二是“留住”志愿者。准确了解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需要给大学生志愿者尊重、尊严,让他们在从事志愿服务时有满足感、成就感,体现自身价值。三是对作出贡献的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学校要及时鼓励和肯定,奖励的形式要多样化、技巧化。我国已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精神奖励,如授予“年度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的表彰、授予“杰出青年志愿者”等各种称号,服务“两项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在考研、考公务员时给予加分、优先录取等。但这都是基于事后的,还要进一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做法,增强服务过程中的激励功能,例如为大学生志愿者安排相关培训、个人成长、就业安全、福利待遇和志愿者优先享受其他志愿服务权利等。

4、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

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涉及质量问题。在服务前、中、后进行教育和培训是必要的,培训的内容包括知识、态度、方法和技巧等。服务之前主要介绍志愿者的工作职责、服务目的、服务对象、服务程序、服务方法及初步的服务技能;服务之时主要通过实践观察和模仿学习服务知识和技巧;服务之后要及时总结优缺点,及时排解志愿者的困难和不良情绪困扰,帮助志愿者互相沟通和互动,促进其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和自我成长,从而提高服务成效。需要推动现有教育体制的改革,在学校设立公民义务教育课程。

5、加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

不仅高校内部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吸引更多大学生参加,充分展示大学生志愿服务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营造全社会正确对待、认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通过宣传号召,在最广泛的层面上呼唤起社会群体的志愿意识并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参与志愿服务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从而动员全社会民众共同参与志愿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相处,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对社会所产生的示范效应。这个参与不仅是指我们社会各阶层人士要共同参与这项崇高的事业,而且要把我们的服务对象尽可能地从一个被动服务变为一个服务主体。因为他们中间也蕴涵着巨大的能量,他们也有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参与对于我们建立和谐社会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所以,有人建议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八个字里再加两个字——“参与”。

6、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项目建设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入,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越来越广阔,现有的志愿服务项目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需要深入群众去调研、去创造项目。在创建新的项目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全面考虑项目实施的资金来源,志愿服务结束后的出路问题。如果参与志愿服务过度投入,影响学习,甚至影响个人的基本责任和生活,这类牺牲不应被鼓励,因为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总结原有项目经验,树立品牌意识,精品意识,推动新项目,优化老项目,逐步拓宽服务领域,构建大学生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结合,地方项目与高校项目互动,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共同发展的志愿服务项目体系。

7、突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信息库建立

上一篇: 入盟申请书 下一篇: 单片机实习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