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5 21:09: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日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和标志。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了保证城市的生存发展和满足居民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向各单位和城市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设施与无形服务的总称。城市基础设施包括提供有形物质基础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提供各种无形资产的社会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物质生产、社会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的基础性公共设施,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在城市地域的集结和延伸,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关系到整个城市建设、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活动是指政府运用多种手段筹集资金、经营资金、回收资金和完成城建项目的过程,可分为投资活动与融资活动。投资活动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特定的项目而最终获得城市建设的社会、环境或经济效益的过程,它包括投资决策、实施投资以及回收资金获益的整个过程。融资活动是筹资者在特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融资渠道筹措一定量资金的过程。融资活动是以投资活动为目的,投资活动需要通过融资活动获得资金,融资制约着投资,投资需要融资相配合。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由政府统包统揽,政府扮演了投资、建设、管理使用“三位一体”的混合角色,政府既是投资主体,又是资金的供给者,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和国际资本很难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导致政府投资比重过高,投融资主体单一,投融资渠道狭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城建投融资需求快速增长,资金供给短缺矛盾加大,必须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运用多种融资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尽量减少政府干预,转变政府角色,从参与项目建设管理的经营者转变为项目建设引导者、监督者和协调者,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实行投资、建设、运营三分离,既要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民间资本、金融资本、企业资本以及国际资本等投资主体作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进城建投融资市场化,拓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提高经营城市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通过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划转、授权、专项资金注入和资产运作等方式,转变为以建设性投资企业集团向融资为主的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规模优势,提高融资信用度,组建城建企业集团,积极吸收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等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融资效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一、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主体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呈现多元化与市场化的格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投资期长、投资金额大,必须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大力推行委托经营、特许权经营、租赁经营和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引导民营资本投资于城市建设,加强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打破政府行业垄断格局,将原来依靠行政手段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交由市场经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走市场化与产业化的道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由城投集团进行项目投资服务并收费,政府购买服务。
逐步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市场,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运营,不同投资主体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争,各个投资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市场。完善各项财政投融资管理制度,加大地方财政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比重,适当调整财政性投资支出结构,增强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调控能力,加强财政监管,防止投资决策失误和损失浪费;民间资本资金数额投资巨大,积极倡导民间资本进入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按照资本市场的规则,完善市场化运作,为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际资本市场投融资,我国作为世界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对国际资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应当积极创造平等竞争条件,尝试采用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多种新兴的融资手段,使项目的资金投入和产出、收益和风险相互结合,形成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效率,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确保城市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稳定。
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
我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拓宽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空间,利用资本市场强大的融资功能为城市基础设施提供建设资金。城市基础设施都是大型项目,投资巨大,回收期长,把政府城建投资与资本市场融资结合起来,利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融通资金,扩大资金供给渠道,健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作用,有利于减轻地方财政负担,降低贷款风险。股票融资是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资本市场主要的融资方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有效途径。股票直接融资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城市建设融资的一种方式,是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最高形式,股票融资对于企业业绩要求较高,且在信息披露、程序申报和监管等方面严格要求,可以将资产质量良好、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组建上市公司,运输、通信、能源、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都可以考虑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通过购买股票实现控股和参股的目的,从股市上进行融资,实行城市建设市场化与社会化投资营运。推动基础设施利用资本市场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债券市场融资,发行城市建设债券是政府利用财政信用直接向社会融资的一种方式。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存款数额不断攀升,存在着旺盛的民间投资需求,积极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吸引民间投资,增加地方政府城建投入的资金来源,发挥民间融资作用。实际上,债券融资额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中所占比重很小。我国债券发行主体要求很高,必须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众多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施工方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经营状态,难以满足债券发行要求。
三、成立城司融资
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目的在于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扩大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整合城市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可以统筹管理财政性建设资金,广泛吸收各种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发挥城建资金的规模效应和积聚效应,有效地缓解城建融资瓶颈制约,有助于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可以缓解政府投资分散和缺乏监管的问题。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由政府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分散投资、松散管理的政府行为转变为集团公司投融资、经营以及债务偿还相结合的市场行为,按照市场化运营,实现经营城市战略,加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是政府授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和载体,代表政府行使投融资职能,负责投资项目管理与监督,项目收益上缴到财政部门,城司依托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城建存量资产,加强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进入城建领域,按照“投资多元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服务宗旨,实现投入―产出―再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循环,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格局。地方政府应当做大做强城司,扩大城司的资产规模,提高城市建设运营效率,改善居民生活公共设施,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建设,将城司打造成为城市建设主要的投融资平台和最大的“投资民生公司”,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政府对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意图和长远发展规划。
四、经营城市土地融资
土地融资作为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推动城市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土地是经营城市最基础性的自然资源,供给量是有限的,是城市发展的“财富之母”,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土地使用价值日益凸现,是国民经济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有潜力的资产,实行土地与资本相结合,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土地经营收益是进行城市建设和扩展的资金来源。经营好城市土地是进行城市开发和建设的重要环节,健全土地市场体系,增强政府调控土地的力度,地方政府应当合理经营土地,盘活土地资源,实现资本运作,有计划地控制城市土地的供应总量,按照市场规则配置土地资源,合理征用和开发利用土地,获取土地增值收益,利用土地的出让和批租、土地置换、土地招商等形式进行市场化交易,为城建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实现“征地―土地收益―城市建设―城市扩张―征地―土地收益―城市建设”的不断循环过程,以地生财,滚动发展,把土地使用权拍卖和建设项目建设项目融合在一起,形成土地经营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实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区域规划相结合,实行城市区域规划与产业布局调整相结合,实行收益项目与公益项目相结合,统筹考虑到城市建设项目与周边生活设施相配套,实行居民小区建筑与商贸中心等公共设施捆绑式系统开发,提升周边地区居民小区建筑与商贸中心价值,提高城市土地溢出价值,使土地出现增值预期,促进土地融资可持续发展,使得土地开发和利用成为城市经济腾飞的动力源泉。
综上所述,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物质载体,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公共设施,是城市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保障的物质基础,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城市居民生活,提高城市竞争力。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业供求不足,城市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对投融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必须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运用市场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融资效率,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和国际资本投资,逐步建立适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融资结构体系,形成经营管理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的新格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保证企事业单位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正常运营,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洋海,尹兰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5.17.
[2]任宇航,肖靓.PPP项目要创新融资模式[J].中国投资,2015.8.
关键词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成本控制 难点
随着国家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人大、政协对政府监督的加强,政府财政预算的管理愈加透明、严格,对具有投资量大、涉及民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控制、资金管理,各级政府和监督部门不断出台各类规章制度来加以规范。如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大城市圈建设的高速发展建设中完善和控制成本、规避风险,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是指城市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煤气、信息、环保等与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相关的建设项目,这些投资量大,涉及民生的工程往往是政府投资,非赢利性,它的主要功能是社会效益。如何控制和管理好建设资金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成本控制至关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
(一)确保建设资金规范、有序、高效运转
城市建设资金需求量大,投入时间集中,投资回收期长或无直接收益,且往往涉及项目的后期维修养护,这就需要针对可研分析、初步设计方案、项目实施进度等进行合理安排,在建设过程中对投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超支和浪费,提高投资效率,缓解资金紧张状况,防止出现工程费用超预算,这样才能将有限的资金规范有序高效地发挥作用。
(二)降低成本、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确保安全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对降低工程成本,改善项目建设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提高项目收益,乃至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有着深远意义。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难点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建设成本的控制难度较大,不可控因素制约了建设成本无法处于完全受控状态。一般而言,建设项目具有固定的、可封闭的建设场所时,它的成本仅从项目施工而言,影响成本控制的因素与设计和施工工艺关联度较大,相对比较容易控制;建设场地呈“线状”的建设项目,影响成本控制的因素比块状的建设项目要复杂的多,也较难控制。主要难点有: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和初步设计编制不够全面、合理,影响概算准确性
编制与评审专家自身专业经验不够、或是对拟建设场地情况未能完全掌握,这往往使编制与评审过程带有局限性。有些施工方案不一定适应建设场地,某些影响建设的因素得不到足够重视,造成概算不够准确。
(二)前期费用受动拆迁(征收)和管线因素影响,成本控制较难
前期动拆迁(征收)的成本受被拆迁对象和征收方案的影响很大。被征收对象情况复杂,产权难以界定,征收方案不够全面、操作性不强,成本控制受影响。对拟建设场地的管线情况未能完全掌握,对管线处置不当,为大幅提高管线处置成本埋下隐患,并有可能影响施工进度,打乱整个施工组织方案,直接影响成本控制。
(三)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导致项目建设成本难以控制
(1)为保障交通而导致的建设成本上涨。
如公交绕道方案的变更,施工组织方案由原来的整体施工改变成分段施工,从而导致建设成本的增加。
(2)为保障市民的正常生活而导致的成本上涨。
如施工作业时间受限引起的施工周期增加进而造成成本上升,或为防止和保障周边房屋的安全而增加的保护措施费、受损维修费等。
(四)因缺少第三方监督,项目实施中随意性较大
投资主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监督力量,监督针对性不强,缺乏专业支撑,使设计、施工单位调整施工方案、变更设计的随意性较大,对成本控制带来不利影响。
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成本控制的对策
控制建设成本要从源头抓起,不可松懈,关键是抓好项目申报和建设的两大环节,项目申报阶段,力求项目的方案科学合理,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项目建设阶段,力求严格贯彻设计理念,按照设计方案和目标组织实施,少变动、少调整。
(一)强化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的方案编制工作
项目前期工作是否扎实,全面,是实施项目投资控制的前提。而项目可行性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是投资控制的关键,投资主体要高度重视,不能仅仅从项目能否批准的角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更要兼顾到项目的可实施性。由于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是由投资主体委托有相关资质的企业编制,所以,投资主体可以通过抓两个关键因素来完善报告的编制:
(A)委托编制报告单位的选择。根据拟实施项目的经济和技术背景,选择具有专业技术支撑、相关从业经历、具备经济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的专业团体。一个有技术、懂经济,善沟通的企业或团队来编制可研报告,是确保可研报告可行性、合理性、准确性的必要条件。
(B)加强可研报告的参与度。高度重视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在委托专业企业或团队编制报告的阶段,应及时跟踪报告编制的每个环节,对报告中的关键数据和内容及时组织自身的资源,并邀请有丰富一线施工经验的专家进行内部评审,抓住可能影响建设成本的每项内容,通过现场踏勘,听取当地政府意见和建议,及时为编制团队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对于初步设计的编制关键在于投资总额的控制,充分考虑动拆迁、管线搬迁、移位和施工设计的实际需求,抓住建设周期、前期动拆迁和施工方案的几个关键,严格按照定额和现有的取费标准。
(二)加强建设项目的前期调查工作
项目前期调查工作是编制可研报告和扩初报告的基础,两份报告的准确性、全面性与前期调查工作的成效密切相关,直接关系项目的建设成本和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从目前影响建设成本的程度看,主要涉及土地征收和管线搬迁。
对于涉及土地征收的,应在编制项目建议书时,同步开展土地征收调查工作,随着可研、扩初阶段的进展而逐步深入、细化,直至达到一户一表的程度。在开展征收调查工作的同时,一般在项建书批准之后,应开始考虑征收实施方案,确定征收方案后,对征收对象调查越详尽,征收成本的测算越正确。在扩初批复之前,征收前期工作力争做到一户一成本,为正式开展征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项目的成本控制锁定了变动较大的一项因素。
管线搬迁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从近期实施的大型市政设施建设项目分析,涉及管线搬迁、铺设的子项目是影响整个项目施工进度、施工成本的主要因素,从中反映出加强管线前期调查摸底的重要性。对管线的排摸工作应早启动,一般在项建书批准之后就可以开始,力争在可研报告编制之前,完成整个拟建项目范围内管线的调查工作。在排摸管线工作中,需要建设主体在做好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依靠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原管理单位或养护单位,并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更深一步地进行排摸,提高管线排摸的准确性。
(三)实施阶段注重抓优化、抓贯彻、抓程序,降低不确定因素对成本的影响
该阶段的前提是抓好招投标工作,为项目挑选出专业性强、力量雄厚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尤其是选择一个好的项目经理团队。实施阶段抓优化就是要抓施工、交通组织方案的优化,方案编制科学合理,具可操作性,则在项目实施中建设比较顺利。一般而言,建设单位参与度强的,成本控制较好,反之亦然。对建成区域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重视和优化交通组织方案的编制,充分估计项目建设给周边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与所在地区政府、交通管理部门的沟通,争取在不影响或少影响交通的情况下,确保施工组织方案实现最优化。
抓贯彻就是抓贯彻设计理念,设计方案,设计文本,从控制成本的角度,投资和建设单位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贯彻设计理念,加强对设计变更的控制。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总包单位或分包单位往往会提出更改部分设计方案的建议,修改方案往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客观存在有些施工队伍从方便施工、节约成本出发提出修改意见。所以,投资和建设单位应高度重视设计变更问题,特别是涉及较大设计变更的,要认真组织力量审慎评估,应尊重科学、严格控制、逐级审批。一般变更越多,成本控制越难,对小改的事项,也要完善签证审批程序,必须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执行签证审批程序,没有设计、监理和投资监理确认的,一律不予认可,这对成本控制十分重要。
抓程序主要抓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拨付程序。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量往往较大,资金的使用效率就成为成本控制的一大影响因素,建设资金一旦在项目中大量沉淀,对投资主体而言,无形中增加了控制成本。因此,在建设工程中把握建设进度,合理控制资金拨付是控制成本的一项有效手段,制定合乎项目建设的资金拨付程序能较好地实现资金拨付的及时性、合理性,一般以合同为依据,通过监理工作量认定,投资监理确认,建设单位项目代表签字后再进入投资单位资金拨付的内部程序流转,内部流转应减少拖拉,外部确认应责任到位。
(四)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推行全过程的投资监理制度
在大型项目中推行投资监理制度是近几年来广泛采用的有效控制投资成本的措施之一,由投资主体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选择专业的团队承担投资监理的工作,从控制成本的效果看,投资监理协助投资主体较好地发挥了监督作用。由于目前具有投资监理资质的企业较多,良莠不齐,每个投资监理企业都有其专长,因此,在选择投资监理团队时,一方面要注重对团队尤其是主监人员的了解,要选择那些对即将实施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相关经验的人员,如能对项目先予成本分析,列出较难控制成本的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投资监理企业或主监,具有丰富一线施工经历的更好。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对投资监理监督、沟通,防止投资监理人员疏于监理,建议通过例会的形式,听取投资监理人员的汇报,掌握投资动态,及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对不合格的投资监理人员坚决调换,对坚持原则的投资监理人员则予以坚决的支持,确保投资监理人员在项目中的威信和地位。
参考文献:
[1]孙娟,丛玉琪.浅谈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常见问题及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6).
现行投融资体制以不能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我国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模式主要有:①财政融资。②负债融资,主要是通过借债方式(发行国债、国内银行信贷和国际信贷),利用外资。③企业积累融资模式,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收费和价格机制改革,自筹资金占的比例越来越高。④经营资源融资模式,主要有土地出让转让收入、经营无形资产收入和存量资产经营权转让收入。⑤外商直接投资和民间资本融资模式,虽然外商投资和民间资本开始进入城建领域,尤其随着特许经营权转让以及BOT、TOT、PPP、ABS等投融资模式的使用,但是目前外商直接投资只占利用外资的17%左右,民间资本投入数量也相当有限。地方财政拨款、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是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但总体来说地方财政拨款、国内贷款在整个城建中的比例越来越小,自筹资金凸显了其重要性;而外商投资和民间资本虽然相对较小,但其发展空间巨大。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①投融资主体单一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和旧的投融资体制的束缚,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主体一直是由政府、政府的主管部门和国有企业担任。单一的投融资主体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困难,资金短缺,进而使得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严重不足,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对基础设施的需求。②投融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与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增长相反,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严重偏低,投资总量明显不足,导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城市经济发展极不协调。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计只占GDP的3%左右(大部分时期小于3%),远不及世行推荐比重。除了总量不足以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基础建设投资过度依赖财政预算和银行贷款,但其增长速度明显赶不上基础建设资金需求增长速度。③投融资渠道狭窄。从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来看,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总体特征为:一是政府投资占据主导作用。二是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直接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较低。
3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指出,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在7万亿元左右。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王元京指出,预计“十二五”期间,国内贷款占整个投资的比重将从“十一五”的15.6%,下降到“十二五”的15%。自筹资金及其他投资资金的比例,有望从76.5%上升到77.4%。资金短缺是制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性矛盾。面对庞大的资金需求,财政预算支出增长远跟不上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增长,银行债务融资的风险日益严重,通过增发国债和向国外借款的筹资空间有限。在此种情况下,只有进行投融资模式创新才能够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需要。
3.1引导社会资本的多样化
在城市基础设施及市政建设项目中,以项目资产收益特性是否有收费机制及其投资价值回报机制,将基础设施项目区分为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从而可以根据项目的属性决定项目的投资主体、管理模式、权益归属。对于经营性项目的投资,政府在严格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充分放权,鼓励与吸纳广泛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但政府应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和定价调价机制,限制投资者获取高额利润,保障公众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害。对于带有一定公益性的准经营项目采取公私合作的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营的特殊性,相当多的项目无法通过市场获得投资回报,发达国家采用特定的定价方式、价格补偿和以分期付款购买的方式来提升投资回报和收益率。我国应逐步建立良好的定价机制和补偿制度,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的试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民营化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003年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08亿元,其中民间资本占了50.26%,由宁波海通集团、方太厨具等17家民营企业分别组成5家股东参与项目。在单个民企难以承担项目时,民间财团彰显出强劲的实力。从民间资本来看,我国的储蓄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一举突破20万亿元,达21.79万亿元。加之近年来,政府取消了多项对私营企业歧视性信贷政策,为私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打开了融资通道。通过公私合作,政府可利用私营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压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还可以利用私营企业的闲置资金,这样就解决了政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政府利用合同规范中的公共福利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2灵活配置资源的新型项目融资形式
①利用资本市场。第一,股票融资。通过对市政公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将优质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注入其中,然后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实现资产的证券化,筹集建设资金的方式。该种模式不仅可以使市政公用企业在市场上直接获得融资,而且还将完善市政公用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最终实现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管理的效率。第二,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的资产收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过程。资产证券化的顺利进行,亟需建立一个统一的法律框架,完善资产证券化的基础建设;扩展基础资产的范围,打破银行间市场与证券交易所市场的分割状态成为促进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②项目融资。同时政府还可以积极的开展项目融资,如BOT模式、TOT模式、PPP模式、BT模式、ABS模式,通过采用新的投融资模式,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企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利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存量基础设施资产,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和降低政府负债,并且能给项目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步入**县城,到处是机器的轰鸣声和工人忙碌的身影,以往街道两旁的垃圾不见了,电线杆上的小广告不见了,马路边的小摊点不见了,门点、居民点前乱堆乱放的杂物不见了。看到的是道路更平了,道路两旁的绿树鲜花更多了,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了,环境更美了,空气更净了。**县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为目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集中解决城市道路、城市绿化美化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前进。
今年,**县投入3亿多元完善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进行建新路改造及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城市集中供热及分户控制改造、解放村水库环境改造、潮湖林场住宅区一期开发建设和新华街上杰段拆迁改造等工程建设。其中建新路建造工程投资800万元,完成2.2公里的道路改造硬化、人行道铺装、供排水管道、绿化供水管道建设和强弱电线改造等建设内容。投资650万元对酒航路以东、建新路以西、新华街以南和上杰村片区进行拆迁改造,拆迁该区域10户农宅和临街商业用房及违章建筑,修建综合楼及商业门点6500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城区出入口环境面貌,据了解,多数工程现已开始动工。同时为做好城乡规划的编制、修订和实施管理,该县切实加大规划投入,实行经费统一预算,统一划拨,确保各项经费落到实处;通过对集中供热、道路交通、重点村庄等的规划,不断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积极实施阳光规划,即所有建设工程全面实行部门联审、专家评审、批前公示等制度,增强规划审批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公开性。
扎实推进园林化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城市“美容”工程,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管理,3月份集中了100多个单位1000余名干部职工对酒航路及城区环境卫生进行了专项整治,集中解决市容和环境卫生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崭新的城市面貌和优美的环境喜迎2008北京奥运盛会召开和火炬在酒泉传递活动。**县以《酒泉市创建园林化城市实施意见》为标准,严格落实各类建设项目绿化指标,继续加大拆围还绿,拆墙透绿的力度,3月止5月,该县在城区“五路八街”、公共地段、机关单位、企业、住宅区、工业园区、“三湖一溪”、酒航路城区段等地方进行生态绿化,总种植各种树木374000棵(株),点缀各类花卉1万余盆(株),新增绿地2500亩,多层次、多方式为城市增绿、补绿。苗木培育是保证城市靓化的基础,为保证城市绿化、美化工程用苗,该县不断加强技术指导,大力培育繁殖适宜绿化的优良树种和花草,今年将完成培育10万株花卉的花圃建设。同时加强日常管护,巩固绿化成果,实行养护承包、检查评比等制度,将日常管护落实到单位、居民点和居民身上。
**县不断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立足城市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建立建设、交通、公安、工商、商务、城管、交警等行政部门间的协作机制,明确职责权限和任务分工,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格局,不断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同时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强化居民责任意识,做到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继续深入开展以市容环境、噪音污染、交通秩序、马路市场和违章建筑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使城市管理形成长效机制,努力建设文明**、和谐**和园林化城市,争创省级文明县。
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常是指城市生活、生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城市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产业部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需求的日益提高,仍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各方共同寻找解决策略。
1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国家的生产建设及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城市交通问题严重
城市交通是一个城市维持发展的必须条件,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快、经济范围的扩大、居民出行距离的延长,交通拥堵、承载压力大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也成为城市亟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长久以来,我国的发展所采取的是轻长期效益,重短期利益的发展模式,这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目前,城市政府通常很重视道路、供水、供电等具有短期效益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而不重视垃圾及污水处理等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这直接导致生态环境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造成城市生态破坏,威胁居民生活。
1.3管理机制与运营机制不健全
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作用及效率发挥的大小。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的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垄断经营及政府所有,这不仅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的效率低、服务差,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因此无法满足城市持续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2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
2.1政府角色定位混乱
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通常具有三重身份:生产者、社会管理者及市场监管者。政府通常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投资者,同时还担任经营管理者,这种多重角色造成城市基建管理的混乱、建设与管理脱节、资产浪费流失严重等现象。另外,政府通常会对企业干预很多,这严重阻碍了投资主体管理体制及经营模式的形成,从而影响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2.2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管理机构是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时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前提之一。然而我国的管理机构设置非常狭窄,缺乏全局性及综合性,例如,有关联性的行业通常被分割在互不相同的管理机构中,而管制权大多由产业管理机构及其他综合执法部门共同享用,这既加大了机构的执法成本,还扰乱了管制秩序。
2.3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固定资金的支持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国家预算投资和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城市维护建设税及公用事业附加、市政公用事业经营性投入及外资、集资等方式。其中,唯一规范且固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两项资金,而且由于税基不合理、税率低等原因,导致它的收入增长难以赶上社会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增长的步伐。
2.4市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一股独大的现象极为普遍,没有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国有资产管理还不完善、国有资本产权所有者未到位的现实情况下,国有资产浪费及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多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采用垄断或补贴价格,这既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也增加了消费者的开支,从而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此外,这也容易导致效率低下、机构庞大等现象出现。
3解决策略
3.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政府职能
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执行者与管理者。首先,要增强城市基础设施行业的市场意识,明确政府应当承担的角色以及发挥的作用点,明确政企分工、科学监管的内涵,明确政府应是社会公共产品及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生产者;其次,进一步明确市场结构与产权结构的有效竞争比例,在保持原有国有经济体制的前提下,适时引入民营化体系,真正实现多种所有制并存;再次,政府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好协调、决策及指导等工作,真正做到政企分工、政事分开。
3.2改革政府管理体制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政企分离,这也是政府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有效前提之一。在政企分离的体制下,企业才能够以独立的市场主体进行企业经营与管理,找到适合自己的营运机制;政府则可以转变为经营性及竞争性主体的组织者,极大地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要改革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内部机制,让企业建立市场化的营运机制,并严格依据商业原则进行管理与经营,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3.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管理体系
首先,要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的法律法规,重点加强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立法工作,令每项基础设施建设都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实行真正的市场化运作,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其适应的市场秩序及法律环境。其次,要明确地方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角色及职责,根据当地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制定适合自身的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规划体系,同时也要做好监管工作,制定合理的考核与指标体系,避免不作为行为。最后,可以成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统一管理与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时解决期间出现的问题,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3.4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投融资体系
首先,要发展资本市场融资,合理利用债券融资,不断推进对预算法的修改工作,明确城市政府市政债券的法律作用及地位;大力发挥可转换型债券及企业债券的融资作用,不断扩大融资总量,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股票融资的作用。然后,要不断拓展民间的融资渠道,制定合理的竞争机制与策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并通过BOO、契约管理等方式直接参与。最后,引进资本,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技术等非常有限,基础设施产业自身的积累机制也非常缺乏,因此,应该加强与先进国家的合作,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
总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关系到国家的多项生产建设与人们的生活,不仅需要政府的正确指导,也需要企业的密切配合,要切实做到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城市正在日益快速地建设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负荷同样也是在不断地增加提高中。然而随着我国城市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市的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日渐增加,同样的,电、用地、和燃料等一些方面也会有所增加。所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负荷方面也在日渐增加。
但是,由于我国在对于这方面资源的利用是有一点限度的,因而,城市基础设施的资源运用与负荷运转之间存在的矛盾就变得尤为突出。同时,对于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与规划也是处于分散的状态,也缺乏了综合协调与统一的考虑因素。因此,需要以合理的应对措施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以规划。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概括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包括的范围一般可划分为水资源,环境资源,能源,邮电通信,交通,以及防灾等为主要的系统资源。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作为相对于比较独立的一个系统存在,因此它又具备几种特征,即效益的综合性和间接性、运转的协调性和系统性、服务的两重性和公共性,以及建设的同步性和超前性等等。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满足城市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的需要,所需要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相对应的系统、机构和组织。而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作为主要构建以及社会和谐的支撑体系,不论是它的完善程度还是完备体质都会直接性的影响到城市的生产生活和基本的公共服务,甚至对各项活动的展开都有一定的益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体现就是在于它是城市综合服务的功能载体,也是社会各项发展以及城市经济的重要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很多方面,如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同时它也会牵涉到很多需要进一步协调的利益发展,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
⒈处于新形势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做到坚持保护水资源,开源节流并重,以作为主要的方针。而且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就是要确保城市供水的安全。同时要合理的安排配置水资源,以科学的管水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应用的方针。
⒉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安全、节约、高效、环保等方面,并将其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以高起点,高标准等为主要的原则,建设和谐,安全的城市基础设施,以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转,从而达到相对于较为完善,较为全面的城市基础设施,以此来引导城市的持续发展。
⒊对于能源的开发,需要同节约相结合,从而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原则,需要采用新技术,运用新理论,并且合理地,科学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从而达到全面,充分的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三、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与建议
城市在各个时期的整体规划与发展时,必须要根据城市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质量等各个方面的指标,再来确定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模式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从而促使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⒈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体现在支持和引导城市的增长,而在城市的增长中包括了文化,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也就是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城市基础设施在数量,结构和形态等方面已经逐渐的延伸为城市的功能性的导向因素。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于城市的发展达到协调一致。
在目前的阶段来看,我国城市的主要问题就在于环境。环境的问题体现在于空气的污染、交通的拥挤、排放的垃圾、水资源的污染等一系列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其中大多数的问题都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缓慢,缺少良好的环保基础设施,同时也缺乏协调性等原因所造成的。因此,如果要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就必须要提高供给力的水平,并且,在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也应当要注意要必须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对于其各项建设的协调发展。
⒉在近几年来,对于在我国城市的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等一些方面的具体情况来观察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的关键点就在于城市的交通的建设。然而提高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那就是城市的交通建设的问题。作为交通建设,它不仅仅是确保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最重要的,它更是确保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的基础条件。
因此,为了能够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而在各个城市中,就必须要以自身的发展需求,来建设综合的交通信息的系统,发展建设地铁、轻轨等一系列轨道交通,从而解决城市交通拥挤这一重要问题。轨道交通所具有速度较快、环保、运量较大、节约用地等一些优势,并且还能够通过对于城市的合理布局,来降低交通需求的模式,从而改善交通管理的措施,大力地发展公共交通,以建立完善交通信息系统,以及提高交通安全等,以此来全面的改善城市的交通系统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情况。
3.对于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主要的基础,因而需要应用对其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等,来全面地建立起一套包括城市的审批数据、基本地形图的数据、道路数据等一系列数据为一体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数据库。并且利用这个数据库来达到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科学地,有效的管理规划,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并加强审批的科学效率。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人员,可以运用这个系统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做出合理有效的规划设计,同时,也可以应用系统所提供的工具,来把设计的内容,以及和原有的内容来做出叠加显示,从而可以提供到辅助的分析决策。
四、结语
为了可以更好的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应用功能可以正常地运行,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公共安全。因此,需要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整体功能,来加强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整体规划来塑造一个蓬勃发展的美好城市。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同时由于当前的设施规划不够完善,还不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新形势下,需要通过科学的,合理的规划策略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功能,从而打造一个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美丽和谐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刘婷婷,戴慎志.行业发展与公平享有目标下的城市基础设施供给规制研究[J].规划师.2012(10)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191-01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中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基础设施维护的问题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的推进,相应的也带来着大量的问题。我国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中,由于基础设施在建设完成后却缺少相应的维护,导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上存在着漏洞,没有加强我国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良好维护管理,造成大量的经济上的损失,无法将城市基础设施良好的融为一体,影响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进程。
1.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资金管理的问题
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的资金都是来自于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而这些贷款最后都是要省财政以及市财政直接对国家发展银行的进行扣款和偿债的,对于财政来说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导致这个风险出现的原因就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的资金来源渠道太过单一,造成资金管理存在风险问题,影响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管理的进程。
1.3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出现的项目管理问题
对于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的力度不够,导致现在的费力建设放松了管理、投入较多而得到的却少之又少等现象;由于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没有做好提前的准备工作,如有些项目在审批程序中,就开始施工,还有些工程在基础建设前没有做好前期的空间布局,就一边实施一边策划方案,还有些项目在建设前只有个笼统的想象,并没有用现代的科学来论证该项目是否科学,就开始实施。现有的思路等等诸多的项目管理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造成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步伐缓慢。
2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管理措施
2.1加强现代城市化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
在城市基础设施维护方面,考虑到存在的管理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加快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进程。在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的管理方面,应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管制度,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进行有效的监管,对于破坏城市基础设施的行为给予经济上的惩罚,定期的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设施的维护等等。只有在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上管理好了,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才能延长,有利于节约资金,更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发展。从而更加有利于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进程。
2.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资金管理力度
鉴于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预估计每年大约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大概是5400亿元左右,单单指财政作为这笔资金的开销是绝对不够的,现今为止,国家财政每年的总收入大概是8500亿元左右,所以现在主要是针对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调动,资金单一做出最好的决策,有关管理部门应推行出一些强化资金管理的对策,并且解决资金单一的问题。如可以使用BOT的方式招纳现社会资金和外在资金等。要想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进程,还应对城市水资源的管理、城市交通枢纽站的管理、城市废水和垃圾处理的管理、连接城市间电网线路改造的管理、城市公路轨道的管理进一步的加强,相应的解决各方面的资金存在的问题,从而通过有效的管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进程。
2.3严格制定基础设施管理的制度
针对在基础设施管理上的力度不足,我们可以针对某些环节制定某些严格的制度,而且要找专人负责要把这个制度严抓起来;在没有下发合格的项目策划前开展项目的,要给予严格的惩罚;对于一边策划一边实施的项目,这种只会空想没有科学考研的浪费国家资源者,要给予严重的惩罚,更严重着可以在国家律法上加上类似的条款来制约这种人;只有把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种种小环节都严抓起来才会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的提高,也相应的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水平。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并且介绍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发展中,只要依靠有效的管理,不仅是桥梁的管理,公路的管理,城市间电网电路的改造管理等等,还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应实施有效的科学的管理。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一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林秀珠.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的现实选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05).
[2]王秀云.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变迁及改革路径[J].中国城市经济,2008,(10).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159-02
一、“宜居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1.国外研究动态。最初宜居城市主要是关注如何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从19世纪开始,以理想都市建设和田园都市运动等为背景,追求城市舒适、便利和美观等职能成为英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也传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城市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国外对于宜居城市的理解比较注重城市现有和未来居民生活质量的三大类因素,即适宜居住性、可持续性、适应性。关于宜居性除关注城市的居住环境外,对居民参与城市发展的决策能力也很重视,并认为这是宜居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不仅是当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也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另外,城市对危机和困难的可适应性也是宜居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2.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主要是来源于吴良镛院士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可以说,人居环境的理论和方法是宜居城市研究的重要基础。2005 年1月, 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尽管国内外学者、实际工作者对宜居城市的内涵有各自的理解, 但有几点带有普遍性:(1)宜居城市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的城市。(2)宜居城市是一个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和谐的城市。(3)宜居城市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4)宜居城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5)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生活舒适便宜的城市。(6)宜居城市是一个公共安全的城市。
二、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宜居城市的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宜居城市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一个初级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总之,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才能为市民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才能提高市民的自豪感和认知感,对进一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张家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虽然在最近几年张家口市加大力度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但与全国或全省相比还是很落后的。多项指标在全国和全省的靠后水平,2006年,张家口市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为9.74平方米,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低1.19平方米,在全省排第十位。
2.市容环境不尽如人意。张家口市连续多年积极开展综合治理,虽有一定成效,但由于气候特点、市民素质、管理盲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城市整体卫生环境还不够整洁、优美,距离宜居性标准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3.城市改造“死角”亟待清除。张家口市城市改造中遗留下来的危房棚户区和“城中村”地段,基础设施更为薄弱、各类安全隐患集中、改造难度更大,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统筹、和谐发展的重要障碍,是“宜居城市”建设的“死角”。
4.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不足,投资缺口大。虽然张家口市在1995年对外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有了较大增长,但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未达到合理的比例水平,逐年累计形成了巨额的投资欠账。
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张家口生态宜居城市的策略
1.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建设宜居城市,制约影响的因素很多,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等等,但最关键在于城市政府的心态理念。建设“宜居城市”,老百姓固然可以参与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关键在于城市政府。政府的理念、政府的行为直接地决定城市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如道路的设计、广场的设计以及房地产的开发等,这些都是由政府直接决定也只能是由政府决定。由于政府官员的学历、认识以及行为观念的不确定性,往往使一个城市在某一个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就导致一些官员在执行或决定一个项目时,就没有充分考虑到市民的根本利益需求。最后形成的局势时,政府原本是为市民做事,但是项目完成以后却得不到市民的认可。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没有争取广大市民的意见,较少的关注群众利益所造成的。还有一些城市口头上讲得多,实际行动上改变不大,或有一些则在具体推动城市宜居的做法上存在很多偏差等等,这些做法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城市不宜居。因此,张家口想成为老百姓心中的生态宜居城市,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在拆建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市民的切身利益,多为市民考虑一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前提。要坚持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把集中供热、供气、交通作为城建“一号工程”加快推进,进一步方便居民生活。加快完善城市道路体系,坚持新区抓配套,旧城抓完善,使城市路网纵横贯通。按照主城区“西展东拓、扩城上山”的要求,2008―2009年要加快城市快速路与城区道路连接线建设,完成城市“三纵、十横、一河、三桥、十立交、十游园”以及“一门、三网、十四路”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小街巷的改造工作,2010 年前实现主城区道路状况的彻底改善。加快 高新区开发建设,2010 年完成北片2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2015 年前把高新区建成设施完善、环境一流的现代化新城区。切实抓好供热、供气等直接关系市民生活的工程建设,落实好重大基础设 施工程项目。
3.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保护历史文脉,熔铸城市精神。一座城市各个时期的建筑像一部史书、一卷档案、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沧桑岁月。而唯有完整地保留了那些标志着当时文化和科技水准,或者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古建筑,才会使一个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也才会使人类发展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也才会使一个城市永远焕发悠久的魅力和光彩。因此,张家口市在全面改造城市过程中要全面而深入地探寻老城区的历史文脉,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历史文脉,延续历史文脉。张家口市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现在在市中还存在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是见证张家口市的发展历程,是张家口市重点要保护的建筑。保护这些建筑就是保护张家口市的历史延续性,使后人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建筑来了解张家口市的历史文化,一个城市的文化是代表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即保护张家口市的历史文脉,使人们知道张家口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比如大境门等历史建筑一定要保护下来。千万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张家口市的文脉,那是对历史的犯罪。
因此,在建设张家口市宜居城市时,要重视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城中村的整治改造,要注意保留如古民居、骑楼、宗祠、石板路、小桥、古树名木、河涌等反映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防止出现不顾历史文化保护,一味大拆大建的现象。
4.利用“反规划”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由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提出并实践的“反规划”概念,近年来在浙江台州、深圳等地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这一概念指导下,由俞孔坚主持设计的节约型城市绿地景观,已有多项获得全美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反规划”概念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无序发展、环境迅速恶化背景下提出的规划方法论,是相对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口―规模―布局”的城市建设规划模式提出的一种“逆规划”和“负规划”。所谓“反规划”,是指景观设计师和规划师在城市建设发展计划确立之前,就通过识别和设计景观的生态、文化遗产以及休憩的基础结构,引导和框限城市发展,即建立生态基础设施。这一设施保障着城市的生态和健康,保护人们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身份,重建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
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须的,土地也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这意味着只要通过科学、谨慎的土地设计,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生命系统的干扰是可以大大减少的,许多破坏是可以避免的。张家口市在近几年的快速建设中,要全面规划,充分应用“反规划”理论来指导张家口市的城市建设,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使张家口市的城市建设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避免其他城市所走过的弯路,为市民提供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城市建设上下足了功夫,颁发并实施了多项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法律政策,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更是加大了建设投入力度,实现并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应完善。
1、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1.1、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
自20世纪40年展经济学家提出基础设施概念以来,罗森斯坦・罗丹、舒尔茨以及魏礼群等人先后对基础设施进行过研究。对于基础设施将其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基础设施主要是对经济性物质基础设施,而广义的基础设施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还有教育、法律、卫生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1985年,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把城市基础设施定义为:“城市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了公共设施,其也作为一个物质生产,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促进城市的建设,
1.2、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①规划约束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是以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因此,应当做到规划先行,依据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并支持总体规划的实施。
②宏观经济影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于宏观经济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国家或地方经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项目实施前后变化很大,潜在需求变数大,从而具有突变性大的经济效益。
③超前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建设工期或实施周期长,具有明显的时滞效应,为了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综合功能的同步形成,一般要适度超前的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进行考虑。
④具有地域性特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一般在特定的城市区域选址建设,一旦形成将不再发生转移,其服务的受益区域一般存在明显界限,为特定地域内的消费者提供专门服务,一般由地方政府统一建设和管理。
⑤自然垄断性。城市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性是指,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具有的变动成本的比重较小,沉淀资本比重大,因此在客观上形成了市场进入壁垒,即使在没有管制的情况下,竞争对手依然不容易进入该类市场,从而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自然垄断性。
2、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2.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城市基础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工程。所以在这个工程的建设中必须要确保充足的资金,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施融资渠道还是比较单一,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和银行贷款,资金不够,对于基础设施的维修养护工作不能够正常的开展,从而不能保障设施的质量,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进一步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2.2、信息化程度不高
城市基础设施绩效管理的关键之一是对绩效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传统的绩效信息收集18方法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获得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难以保证。而信息化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状况,城市基础设施绩效管理信息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实现电子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绩效管理活动,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管理服务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能力,更好的联系和服务群众,打破传统官僚制在空间、时间以及条块分割的制约。
2.3、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
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部门的职能不明确,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管理需要通过绩效评估水平的提升来想实现效率最优。政府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权利过于集中的问题,当市场经济体制贯彻落实时,权利的集中起初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不过随着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单一的经营主体造成垄断后,就会出现垄断竞争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使得经济秩序开始混乱。基础设施相关部门成为了管理和经营的同一人,必然不能够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经济环境。因为绩效管理的理念缺乏科学性,阻碍了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
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措施
3.1、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城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保障是资金投入,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能够大大改善基础设施低的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对于比较单一的资金投入可以采取引入民间资本的方法将以前的政府主导的资金方法,从而使得资金充足,因为民间投资产权关系相对明晰,委托一链条较短,同时自己承担全面风险责任,从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一般状态都是自己建设、自己运营,所以对于项目的管理业不会很复杂,只要按照一般的程序进行就可以。政府进行投资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产权关系、委托一链条、承担风险等,所以进行项目管理内容非常的复杂,所以其也成为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管理研究的重点。引入民间资本,需要政府做好以下的几个工作:1)做好政策保障,扫清民间资本投入时于遇到的问题。2)鼓励民间资本市场化运作,但是必须要保障基础设施收费的公益性。3)做好监督工作,引导民间资本进行建设的时候必须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有条不紊、保证质量、保护环境。
3.2、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化建设
作为现代城市管理的方向,法治化的城市管理模式要求管理主体在管理事务中不能有超出法律许可范围的行为。目前,虽然规范的城市管理法律、规章已经建立,但离完全满足城市管理法治化的需求仍有不小的差距。执法不严、管理力度不够以及执法主体和执法者的素质不高,是影响城市管理法治化效果的主要原因。要加快城市管理法治化的步伐,就要着力在严格执法和依法行政上下功夫,一是要强化宣传引导,普及城市管理政策法规,营造人人关心城市管理、齐心协力优化法治化城市管理的浓厚氛围。二是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违法的成本。三是要深化规范管理,要求以制度管理人、约束人,提高一线执法人员的专业技能,实现城市管理的和谐发展。
3.3、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顺应自然,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将涉及民生和城市安全的重点项目纳入城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同时,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积极推进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全面放开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市场,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建立健全以城市道路为核心、地上和地下统筹协调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推行在政府主导下,建设、运营、监管分开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全面实行“建管分开、管办分离”模式。改革现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化管理模式转变。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对市政设施管护、园林绿化养护、道路清扫保洁、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优先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高运行管护效率和水平。
结束语
基础设施供给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我国基础设施供应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伴随城市发展的全球化,各级政府增加了公共支出方面投入,而公共支出的主要方面是为人民提供各种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绩效管理势在必行。
一、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现状
通过查阅某城市市政建设部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可以发现,该城市采用过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财政性融资模式以及债务性融资模式这两类。
财政性融资模式是指政府以财政拨款的形式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这种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公益性和非盈利性,政府补贴不仅不需要利息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支付,而且还不用归还,因而是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早期的主要融资模式。然而,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政府职能转型,财政拨款越来越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因而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比例中占比呈现缩减的趋势。
债务性融资模式的资本来源包括金融机构贷款、发行企业债券以及短期融资券融资这3类。其中,金融机构贷款主要是银行贷款,其优点是灵活且程序简单。这是该城市现行融资模式中的主要来源,它占到最终融资规模的80%左右。通过公开数据发现,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也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形式来筹集。然而,这两类融资模式的最大缺点是政策限制多,而且它还会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的管理带来“分权”的挑战,因而在融资结构中占比共占15%左右。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改革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知,该城市的融资模式存在形式单一、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全国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活动中十分普遍。因而,结合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经验以及最新融资模式,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加以改革:
(一)强化银行贷款审批,降低债务型资本占比
银行贷款属于债务性融资,它占比过高会提升融资风险。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有当地政府担保,因而银行愿意贷款。然而,从客观上看,随着政府职能转型,这些贷款未来存在较大的偿还风险。而且,银行大量贷款流入政府主导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导致中小企业所需要的商业贷款供给被压缩,从而不利于经济结构的健康。因此,银行需要强化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主管部门也需要对项目的自身偿还能力以及未来偿还模式进行分析,在不断探索现代新型融资模式的同时,降低银行贷款等债务型资本的规模及比重。
(二)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模式,强化权益性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