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方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10 13:09: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实验设计方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实验设计方案

篇(1)

1、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2、氧气有助燃的特性。

创新点介绍:

1、原实验材料为黄豆,本实验中改为芦苇叶。

2、原实验用的广口瓶,本实验改为废弃的矿泉水瓶。

3、原实验用的燃烧匙和蜡烛,本实验改为卫生香和火柴。

4、原实验为演示实验,由教师自己来完成,可以改为学生完成或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演示过程。

实验过程:

1、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教师准备)

芦苇叶(新鲜和干枯)、废弃的矿泉水瓶、卫生香、火柴。

2、处理实验材料:(教师准备)

设置对照实验:将矿泉水瓶标记为A和B;A中放入两片新鲜的芦苇叶(活的),B中放入两片干枯的芦苇叶(死的),拧紧瓶盖;实验前暗处理一昼夜。

3、演示过程:(师生共同完成:教师解说,学生操作)

方法一:(一人完成:一名学生)点燃一根卫生香,先打开B瓶盖,将燃烧的卫生香伸入B中,正常燃烧;再打开A瓶盖,将燃烧的卫生香伸入A中,火焰熄灭。由现象得出结论: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

篇(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实现途径,化学实验中蕴含着化学原理、化学反应现象和化学探索思考基本点。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优化实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主动完成化学知识体系建构。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化学教学多注重教师讲授,实验仅作为教师讲授的辅助活动,而非学生化学学习的主要途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要进行不断的优化设计,努力打造高效率、高收获的化学课堂。本文将针对高中化学学习的初步、中级、高等及提升整合阶段的不同特征,探索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设计方案。

一、培养良好习惯,巩固实验基础

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具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作用。在高中化学学习的初步阶段,学生刚进入高中化学的情境,对于高中化学深奥知识感觉陌生,高中化学实验更是云里雾里。而高中化学实验只有在严密的实验过程和明确的实验目标指导下才能发挥出其对于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在初步阶段,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爱护实验器材、整洁有序的实验美德,为实验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中学化学”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对实验流程有清晰明确的理解。教师在此章的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使学生认知试管、烧杯、烧瓶、各种试剂瓶、量筒、酒精灯等基本常用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制取蒸馏水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实验的先后顺序要清晰、步骤不能缺失,实验后要整理好实验器材和实验平台。只有实验的步骤正确、条理清晰,才能为更深入的观察实验、探究实验准备条件。

二、注重动手操作,提升实验能力

经过初步阶段的培养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实验素质和基础实验知识,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在随后的中级阶段,教师首先要清楚认识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状态后进行实验教学优化设计。从以前的演示实验为主,转变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为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实验的引导者和指点者,将化学实验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实验能力。

例如在“铁离子、亚铁离子氢氧化物的制取”实验中,教师将Fe(OH)2的制备实验设计为小组实验,合理安排实验小组成员和分工,每组配备好实验用品。实验中,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最初生成的白色絮状沉淀,但白色絮状物氧化太快,没有观察到其变为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的过程。于是学生们动手进行实验改进,经过大量的实验后,将实验过程改进如下:首先把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溶液进行加热煮沸后分别装在两只试管中进行保存,用一较长的胶头滴管吸满一滴管的煮沸过的NaOH溶液;完成后把还原铁粉加入到另一只试管之中,再迅速加入稀H2SO4,同时在溶液中滴入部分植物油将其封存好,然后把准备好的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底部,再挤出氢氧化钠溶液。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油封能使反应在相对密闭的体系中进行,白色沉淀现象比较难以消失。学生在实际动手实验中不仅彰显了细微的现象使得学生印象深刻,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验技能,真正实现了实验能力的提升。

三、增加设计实验,实现能力飞跃

教师在优化设计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初步和中级阶段的严格训练,实验能力得到了切实提升。基于学生的能力发展阶段,进入高等阶段后教师要不断改善化学实验,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且通过实验教学,巩固深化基础理论知识。高中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素养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通过高中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说是一种捷径。例如“铜与浓稀硝酸”的实验,铜与浓硝酸的反应产物NO2可直接被NaOH溶液吸收,即2NO2+2NaOHNaNO2+NaNO3+H2O,从而避免了室内空气的污染,而铜与稀硝酸反应所产生的NO,不是成盐氧化物,是不可以直接被NaOH溶液吸收,必将逸出造成室内环境污染,且无法避免装置中的残留空气对反应生成NO的干扰,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自主设计改进实验。学生们通过激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设计方案,大部分学生从生成物的性质入手:既然NO为非成盐氧化物,NaOH溶液不能直接吸收,不过可以按照NO+NO2+2NaOH2NaNO2+H2O和2NO2+2NaOHNaNO2+NaNO3+H2O实现绿色化设计。学生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的过程真正实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实现了能力的飞跃式发展。

四、全开放实验室,助力主动学习

经过初步、中等、高级三个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优化后,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已经进入质的飞跃阶段。但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实验,课下实验室的封闭性使得学生无法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为了贯彻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师可以全面开放学生实验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余实验条件,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开放实验室,让实验室成为一个学生验证问题的场所,学生对于课堂上的困惑,可以在实验室里得到验证,并且学生自己去探寻答案要比在教师的引导下亦步亦趋的学习效果还要好。

例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很多学生误以为像Na2CO3溶液中的CO2-3都发生水解。部分学生在课下进入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学习时,自主探究增加了以下实验:用试管盛取2到3毫升的 Na2CO3溶液,滴入1、2滴酚酞试液,观察记录现象并进行解释;然后再往试管中滴入1、2滴BaCl2溶液,观察记录现象并进行解释。学生在随后的课堂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Na2CO3溶于水只有少量的CO2-3发生水解,大多数CO2-3仍存在于溶液中,该想法获得了其他学生的高度认同。

参考文献:

[1]刘成坤.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变革[J].化学教育,2005.1

[2]王延芳、石辉.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第20卷第二期,2006.4

[3]施广琰.合作学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尝试[J].新课程(教师版),2007. 5

篇(3)

摘要:本文针对我校《网络防御技术》课程的实践环节,分析其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本科生《网络防御技术》课程在实践

>> 面向海洋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海洋遥感课程教改初探 《中药生物技术》本科生课程教学研究初探 本科生“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 对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现行培养方案的分析 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本科生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考 本科生沉迷网络游戏的案例分析及预防干预对策 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本科生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模式 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网络行为的实证研究(上) 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网络行为的实证研究(下)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培养模式 高职本科生网络平台建设 基于信息技术的本科生研究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医学本科生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的意义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创新思考 浅析信息技术对本科生教学活动的影响 教育技术本科生多媒体课件的ARCS评价研究 提高材料成型专业本科生CAE技术应用能力的措施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的探索 CFD技术应用于本科生“气体动力学”的探讨 浅谈培养本科生实验技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建设”(编号:省201227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P2P技术的网络安全协同管理机制研究”(编号:2012FFB00601);湖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RESTFUL Web服务环境下自主学习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编号:校2012015)

第一作者简介:徐慧,女,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服务管理。

篇(4)

首先,原方案是基于首先把Al用稀H2SO4和浓NaOH溶液转化成Al3+和AlO2-

2Al+3H2SO4(稀)=Al2(SO4)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然后设计出了三种制备Al(OH)3的方案:

第一种, Al3++3OH-=Al(OH)3

第二种, AlO2-+2H2OAl(OH)3+OH-

第三种, Al3++3AlO2-+6H2O=4Al(OH)3

笔者认为,教材提供的三种设计方案并不完美,实验过程的许多细微与末节,很值得进一步讨论。

1 Al和稀H2SO4反应制Al2(SO4)3(提供Al3+)的方法很不可取

5个试管中都注入5mL水,如下表所示实验、观察Al跟稀H2SO4反应的现象。

实验者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严重影响实现方案的可行性。

①无论是用小刀刮去了铝屑锈迹的光亮铝条,或是用热碱液去锈的铝条,抑或是用CuSO4溶液浸泡过的Al条,Al在常温下和不同浓度的稀H2SO4的反应都非常缓慢(准确地说反应是处于停滞状态的)。

②在加热条件下,尽管Al跟H2SO4的反应会明显加快,但温度降低到室温,反应又趋于停滞状态。

③即使把Al条,用汞盐溶液处理后放入稀H2SO4中,反应倒是明显加快了,但是待一会反应又会变得异常缓慢,甚至趋于停滞。一句话,Al跟稀H2SO4不能稳定持续反应。

根据Al跟H2SO4的反应关系,不难算出1g Al需要5.44g H2SO4(即3mL, ρ=1.84, 98% H2SO4)。实验表明,按教材72页实验步骤2:“在烧杯2中放入1份铝,再加入适量稀硫酸,要使铝屑完全反应”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持续加热煮沸也不可能使Al完全溶解)。 基于用Al跟稀H2SO4不能及时, 定量, 有效地提供Al3+, 所以用实验设计方案一, 设计方案三制Al(OH)3都是不现实的。

2 Al跟H2SO4的反应何以如此迟钝

大家知道,Al(E=-1.66V)有比Zn(E=-0.763V)更强的还原性。Al跟稀H2SO4反应何以如此迟钝?一种极普遍的解释认为是表面有一层结构特殊的氧化膜起了保护作用。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为什么用多种去膜方法――砂光的Al条,热碱液洗过的Al条,汞盐处理过的Al条与稀H2SO4作用,反应一会也都会处于一种停滞状态呢。再有,Al跟热的稀H2SO4有明显的反应(当然Al表面的氧化膜已被洗去),一旦冷却,反应速度迅速变慢,到了室温,反应也会处于停状态。

同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引起笔者注意:用滴管向三个试管中分注1、2、3滴管的水,再分注1滴管浓H2SO4,配成体积比为1∶1、1∶2和1∶3的热的稀H2SO4。当加入适量的Al粉,反应就会激烈发生,特别是Al在体积比为1∶1的稀H2SO4中的反应特别激烈,很像处于剧烈的沸腾状态;但是,当把热的试管放入流动的水中冷却时,反应速度瞬时变慢,很快就会处于停滞状态。

所有这些事实都不能用金属钝化膜的理论(学说)来解释的。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在别处用金属钝化膜理论解释了某些事实是成功的,而在这里也一定适合用钝化膜理论来解释。清华大学宋心琦教授曾经指出:“在研究物质世界时,更着重于物质Al的个性”。或者说物质的个性比物质的共性更有价值。笔者认为,Al跟稀H2SO4反应的这种特殊性,正是这种金属的个性使然,而不是什么Al表面的氧化膜(钝化)所致。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教材72页实验步骤1是不妥的。

3 Al与盐酸反应是提供Al3+的最佳方案

如果是以铝屑为起始原料,提供Al3+的最佳方案莫过于是用Al跟盐酸反应。

称取4g从铝导线中剥取下的Al条,按其长度均分成4段(每段1g)。将其中一段放入31mL体积比为1∶2的稀盐酸中。

根据2Al+6HCl=2AlCl3+3H2

不难算出1g Al需HCl的质量是36.5×6÷54=4.1g

再根据试剂浓盐酸的ρ=1.18/cm3,HCl的质量分数是36%,所以溶解1g Al所需要浓盐酸的体积约是10mL。这样, 1g Al跟31mL过量体积比为1∶2的稀盐酸作用,能迅速将Al屑反应完全成无色澄清的AlCl3溶液。

另外三段(3g)Al跟计算量含有4.4g NaOH的浓溶液反应制NaAlO2。

实验者注意,Al跟1∶2的稀盐酸反应和Al跟NaOH浓溶液反应都非常激烈和迅速,显著放热,并不需要外部加热。特别是Al跟试剂浓盐酸,或者是1∶1的稀盐酸反应非常激烈,搞得不好很容易失控!

4设计方案二值得一议

教材设计方案二指出:“将铝屑跟浓NaOH溶液反应,再用稀硫酸中和过量的碱液”,这没有异议,紧接着说这酸是“促进AlO2-水解,以得到Al(OH)3”。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欠妥。

Al跟适量(实际是过量)浓NaOH溶液反应的实际结果是相当于得到了NaAlO2和NaOH(过量)的混合物。当NaOH被H2SO4中和完之后,溶液中实际是c(AlO2-)>c(OH-),所以之后加入的酸的作用,就像在Na2CO3、NaHCO3溶液中加酸一样,反映这种实际过程的具体表达似应下式才近乎逻辑和常理。

CO32-+H+=HCO3-

HCO3-+H++=H2O+CO2

AlO2-+H++H2O=Al(OH)3

而AlO2-+2H2O Al(OH)3+OH-, 仅表示NaAlO2与水的反应性(水解), 而不是表示稀硫酸在本实验过程中的作用。

5关于方案的选择

任何实验方案的设计,有三点是必须把握的:一是理论上要站得住脚,二是原料试剂用量上要力求经济,三是操作方法上要简便,要符合实际。

据此,我们认为只要有方便可行提供Al3+(Al跟盐酸)和AlO2-的方法,设计方案一,设计方案二也是可供选择的。比如用酚酞试液作指示剂,把设计方案一用NaOH溶液(或氨水)滴定;设计方案二用稀H2SO4溶液(或稀HCl)滴定, 前者当滴定到酚酞刚好显粉红色,后者当滴是到酚酞红色刚好消失即为反应终点, 这时就会析出大量白色Al(OH)3沉淀,然后再进行后续实验。

相比较而言,设计方案一,设计方案二会多消耗些碱和酸,但反应终点易于把握;设计方案三所用的酸碱相对要少,但是当把“烧杯2(1份铝,再加入适量稀H2SO4)和烧杯3(3份铝,再加入适量浓NaOH溶液)中的溶液混合”时,能确保溶液呈中性吗?那过量的酸碱对目标产物Al(OH)3能不产生影响吗?如果有影响,这种设计方案的负面影响最终也得靠用酚酞,酸、碱来滴定(或反滴定)才能确定反应终点。这能说设计方案三是十全十美的吗?

综上所见,教材对Al(OH)3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不难看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用Al跟H2SO4反应提供Al3+,是设计这个实验的硬伤;

第二,刻意推荐的设计方案三从原理上又无法确定反应的终点;

第三,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上的僵化和刻板是显而易见的。

笔者认为,化学教学上像物质的检验、鉴别、鉴定,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建议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提供一种多元化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本实验为例,应该更开放、灵活一些,比如在原教材上将稀硫酸改成盐酸,再添一种酚酞指示剂。这样,三种实验设计方案可以做到基本不变,只须稍加改造就会变得既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又符合实际。

6教育教学思考

通过“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案例探究,笔者想说:

篇(5)

(1)学生找不到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有效方法.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5-1】用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结果天平指针最终不在标尺中央,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学生都能找出是因为反应过程中有气体逸出,那么应如何设计实验方案使得天平平衡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呢,结果同学们有的答在烧杯口盖上玻璃片、有的答用塑料包住烧杯口…在经过小组讨论发现这些方案行不通.如,不用温度计,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学生陷入一片茫然之中.

(2)学生不会利用相关物质的性质分析实验中的干扰因素,需要控制哪些变量.

例如,在中考复习课中要求学生设计用不同的方法验证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

了中和反应,学生除了会用酸碱指示剂来验证,其他方法也就难以找出.当提示如用碳酸钠溶液作指示剂来验证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该如何来设计方案呢?结果学生也难以下手.

具体指导方法和策略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触类旁通,循序渐进地实施

例如,上述按照【实验5-1】用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天平最终不平衡是因为反应过程中有气体逸出,那么如何不让气体逸出成了本实验的关键.而在烧杯口该玻璃片又漏气,可以引导学生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还有什么实验中也遇到了气体,同学们很快就想到用白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中有气体参加和逸出.然后再问该实验是怎样解决的呢?同学们就找出原来利用气球来解决问题的.这样学生就设计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验证.结果有同学提出新问题,那就是加入试剂后才塞紧瓶塞,在塞紧瓶塞前会有部分气体逸出.然后同学们再改进方法,即如何在加入试剂反应时不需打开瓶塞,同学们最终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即用图2(注射器中放稀盐酸、瓶中放碳酸钠)及图3(瓶中放稀盐酸,气球中放碳酸钠粉末)的设计方案.接下来笔者又提出一个问题,当气球胀大后,会不会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影响实验结果呢?学生纷纷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当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少时,对实验没影响,反之当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较多时会有影响,最后笔者要求分别用质量不同的两组物质(事先准备好了)做对比试验加以验证.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的思维方法,排除其思维障碍,培养学生加强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让学生感悟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从解答实验过程分析试题人手,透析其各环节的优缺点,实现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实验方案的形式,体会设计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上可知,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还要比较不同方案的优缺点,以及注意在实验中的用量、安全等问题.

二、指导学生分析相关物质的性质,利用性质利用实验现象解决问题

例如,在新课或中考复习课中要求学生不用酸碱指示剂而用其他方案来验证.

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首先帮助学生分析指示剂为什么由红色褪成无色,(其实利用了盐酸把碱反应完,使得酚酞变成无色),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盐酸还有那些化学性质呢?学生答出盐酸能跟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反应,产生气体.这时,就可以问学生能否把锌粒当成“指示剂”来验证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小组讨论后得出可以用锌粒当成“指示剂”来验证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方案如下:在试管中加入2 mL稀盐酸,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加入锌粒,实验过程中无气泡逸出可以验证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但是有学生提出问题,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无现象,不知加多少氢氧化钠才过量呀?一旦有盐酸剩余当再加入锌粒就会有气体产生,接下来笔者就引导学生分析,等量的同种盐酸不加入氢氧化钠与加入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后再与锌粒反应,两种情况产生的氢气量一样吗?同学们答出当然不一样,然后同学们就恍

然大悟,方案找到了:取两分等量的同种盐酸,一份直接加入锌粒,另一份加入一定量氢氧化钠后,再加入锌,测定产生的体积,比较两者体积,发现后者体积比前者少.

三、指导学生归纳设计的实验方案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及注意事项

篇(6)

分类号:B841

1、引言

计算机作为实验平台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实验中,其主要途径有:(1)使用现成的实验生成系统编制生成控制文件进行实验,如E-Prime、DMDX等。(2)与专用的硬件设备联机实验,如眼动仪、fMRI等(鲁学明,张学民,2010)。(3)直接运行的心理学实验教学演示软件,也包括编程者用某种编程语言编制的心理学实验程序。计算机功能强大,高效灵活,使用方便,而且有较强的多媒体处理能力,文字、图片、音视频等都可作为实验素材。利用计算机作为实验过程的控制及运行载体,能够实现实验过程的自动化,提高实验效率(卢伊颖,2011)。

但是通用计算机并非为心理学实验所专门设计,在应用于心理学实验时存在较大的计时误差。当前,除了E-Prime等标准化的心理实验系统,大多数心理实验软件都未给出详细、可行的方法来改善计算机的计时问题。而对于一般以反应时为测试指标的实验,要求实验仪器必须具有准确性和恒常性,所获得的数据精度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才有参考价值。如果计算机的计时不经修正和优化,那么所测得的数据不能保证是可信的。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控制心理学实验的计时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特点,然后提出了一种新的心理实验系统设计方案。

2、计算机控制的心理学实验计时问题

常见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等是都是复杂的多任务操作系统,其核心功能之一便是对并发执行的任务进程按一定的策略进行调度。作为应用软件的心理实验程序在运行时即使被赋予最高的任务优先级,仍然不能独占CPU的运行时间和其他资源,而是可被随时中断的,且中断的次数、时刻、时间都是不可预知的。有研究者认为Windows作为一种多任务操作系统因为不能提供精确的计时,所以不适合用作心理学实验(My,ors,1999)。虽然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提高计时精度的方法和技术(De Clercq,Cormbze,&Buvsse,2003;陈素华。谢水清。杨仲乐。2006;Eugene&Dianne,2007;Athanassios,Protopapas,&CheckVo-cal,2007),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必须针对具体的计算机内核和外设进行必要的测试和探讨,鲁学明和张学民(2010)经过测试发现常用编程环境下只有少数计时函数能达到或高于1毫秒精度。但是这种测试只是研究了计时函数本身的误差,不能保证这些函数写进复杂的程序后,和其他进程并行运行时可达到预定的定时精度。

心理实验软件是通过显示器来呈现刺激信息的,但早已有研究者指出显示器因刷新率的限制在时间控制方面有难以逾越的障碍(冯玲,1995):在计算机显示器上呈现刺激时,无论所设计的呈现时间是多少,实际呈现时间只可能是刷新周期的整数倍。例如,刷新率为70Hz显示器刷新周期约为14.3ms,如果要一个刺激呈现20ms,那么呈现时间可能为14.3ms或28.6ms,实验程序是不能控制其确切显示时间的。E-Prime对刺激呈现的精度是毫秒级。但毫秒级是相对的,其所能控制的显示时间也都是刷新周期的整数倍(陈文锋,崔耀,张建新,2005)。

心理实验程序从硬盘读取多媒体数据时会有几毫秒到几十毫秒的等待和寻道时间,多媒体材料从硬盘读出到写入显示缓存所耗费的时间又与硬盘的性能及新旧、文件的大小及存储位置密切相关。

计算机的输入设备通常是鼠标、键盘或者专用反应盒。这些设备将被试反应传输到心理学软件的过程中都有一定延迟。存在系统误差,误差大小是与具体设备相关的,设备型号不同,接口不同,那么数据传输的延时就不同。心理学程序不能控制其大小。另外不论是从硬盘读取数据的过程还是键盘值反馈到心理学软件的过程,都要受到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影响,其延时具有随机性。

综上所述,以计算机作为控制设备,其计时误差较大,而且具有随机性、不可控性和不可预知性。

3、新设计方案的提出

E-Prime作为标准化心理实验系统,采用了多种复杂的技术手段(宫大志,李寿欣,2008),优化了计时精度、系统随机误差等重要问题,并详细的说明了减小误差的方法。如显卡测试、异常数据滤除等。目前国内心理学软件逐渐增多,但普遍没有提供详细、可行的方法来改善计算机的计时问题。研究者(鲁学明,张学民,2010)对国内心理学的主流期刊近10年的反应时实验的文献分析结果发现有50%左右的反应时标准差在100ms以上,高于国外文献20-30ms~50-60ms范围。因此,希望实现一种新的心理实验系统的设计方案。既能实现较为精确的计时,又能保留对多媒体信息的处理能力。

随着嵌入式设备在精密仪器中的大量应用,可利用嵌入式技术设计一种新的心理实验系统。系统采用分布式任务处理技术和LED背光控制技术,其架构框图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系统采用分布式任务处理技术,除了MCU(主控微处理器)外,还有一个多媒体处理器。MCU负责控制整个实验流程,而多媒体文件数据量大,处理费时,因此多媒体处理器只负责接收MCU的指令,按指令要求来读取固态存储器中的图片并发送到液晶屏上。或者清除液晶屏的刺激信息,并将当前刺激已呈现或已经清除的命令立即反馈给MCU。MCU根据返回的刺激呈现状态可以决定内部定时器的开启和停止,保证定时精确。

该系统基于以下原因保证了较高的计时精度:

(1)没有使用多任务操作系统,不会出现任务调度导致的随机误差。程序使用C语言编写,直接控制MCU的内部定时器等设备,内部定时器的定时分辨率小于0.1us,可以实现毫秒级的精确定时。多媒体数据按统一格式排放,并按地址顺序存储在固态存储器中,刺激信息从读取呈现的时间是一个常数。

(2)采用LED背光技术,可以突破因显示器刷新率而导致的时间控制瓶颈。不同于CRT显示器的射线循环扫描方式,TFT液晶是一种保持型显示器件,通过透光的方式来显示信息,所以如果LED背光关闭,人眼将无法看到在液晶屏上显示的图像。TFT液晶的上述特性为LED背光控制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能。为了准确控制刺激的呈现时间,从图l可以看到MCU直接控制LED背光的电路,而且在刺激呈现流程上可以如下安排:①关闭液晶的LED背光。②将要呈现的刺激显示到液晶上(LED背光关闭,所以被试看不到刺激)。③打开LED背光(被试看到刺激),定时器开始计时。④计时结束,关闭LED背光。根据以上流程,刺激呈现的误差只有定时器的定时误差和LED背光的开关延迟,由于定时器的分辨率小于0.1us,LED的开关延迟只有20微秒,所以LED背光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刺激呈现时间的真正的毫秒级精度。

(3)输入设备选用微动按键,并连接到MCU的中断功能管脚。按键采用分离设计,避免扫描、去抖导致的延时,当按键按下后可立即触发中断,并控制定时器的开启或停止。而从中断触发到定时器开关只有几个指令周期的时间,其数量级为微秒级。

该系统还有用于主试操控该系统的显示屏模块和PSI2键盘,实现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的同时,也保证主试与被试之间的隔离。此外系统还有USB接口,可以将实验数据以存储到U盘等存储介质上,便于后期处理。

4、实验过程及分析

4.1 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测试新心理实验系统呈现刺激的计时误差和反应键的计时误差。

刺激呈现的计时误差测量:(1)不使用LED背光,连续呈现多张不同颜色的纯色图片,设定每张图片呈现时间为200ms。用AL250型逻辑分析仪连接到液晶驱动端口的数据管脚。当不同颜色图片切换时液晶驱动管脚的数据会发生有规律的改变,由此可计算出刺激的呈现时间。(2)使用LED背光呈现刺激,用示波器测量LED背光开关控制信号波形。

被试反应键的计时误差测量:使用LED背光呈现刺激,屏幕前端放置高速光耦。光耦输出端接反应键的所连接的中断引脚。这样相当于刺激一旦呈现反应键被立刻按下,理想反应时间应该接近于0。测试时使用微控制器内部定时器。共测量100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刺激呈现计时误差对比

PST公司曾经在一台PC上做过测试:在显示器上连续呈现多张图片(不采用E-Prime优化计时误差的技术),每张图片呈现200ms(Schneider。Eschman,&Zuccolotto,2002)。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在两次测试中都出现了峰值。最高达934ms。且峰值出现的时间是随机的,另外每张图片的呈现时间都高于设定值105ms以上,这是图片从读取到显示所花费的准备时间。

该新系统测试结果(不用LED背光呈现刺激)如图3所示,当程序设计呈现时间为200ms时,测试的结果为190ms~205ms。误差产生的原因正是显示器的刷新率导致的。测试所用显示器刷新率为70Hz。刷新周期约为14.3ms。14个和15个刷新周期的时间分别约是191.3ms和205.0ms,测试结果也验证了上文分析。

使用LED背光控制刺激呈现时间时,测试数据显示误差在微秒级别。图像不再画出。虽然刺激呈现时间精度很高,但LED背光开启关断会引起显示器亮度的较大变化和刺激的不连续,可能不符合某些心理学实验要求,可以采用多视场速视器的设计方法解决。

4.2.2 反应键的计时误差对比

经测试。被试反应键的计时误差在41~47us之间,平均值是43.6us。而计算机系统由于硬件设备的多样性,不同设备输入延时不尽相同。E-Prime对特定型号的键盘鼠标和专用SRBox做了测试,平均延时键盘约是7ms,鼠标约是92ms。SRBox约为1.25ms。而SRBox反应时间经E-Prime优化后减去了平均延时,最小误差值甚至会出现负值(Schnei-der,Eschman,&Zuccolotto A,2002)。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反应键延时远低于计算机系统鼠标键盘的延时,且没有多任务系统导致的随机误差。

篇(7)

考查的重点在于对化学实验中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实验原理的掌握、过程与设计能力。实验细节和中间环节,命题的趋势由设计实验向评价实验优化实验方向转变,而一个完美的实验必须保证实验原理、操作程序和方法正确,也就是实验方案的科学性。用药及操作要注意安全,注意环境保护等问题,也就是实验方案的安全性,更要满足中学现有的实验条件,也就是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还要使装置简单、步骤少、药品用量少、时间短,即实验方案的简约性。

高考中运用已有的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去设计实验方案,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很好的考查,并能实现对实验题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考核。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化学实验设计题的解答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目的

也就是审题要细,这是一切学习解题的关键步骤,明确命题的实验目的要求,新命题中往往是没有直接系统实践过的,必须弄清题目有哪些新信息,从信息加工角度分析解答时,还要能够敏捷地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信息选择调用已储存的相关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明确实验目的。

二、设计原理

通过对新信息的加工及知识的迁移明确指定的设计要求,从设计的要求选定实验方法,这是从宏观上对实验的要求,因为实验方法主要受制于实验原理,并受实验条件的制约,再就是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设计,装置和操作属于实验方案细节的设计,其重点在考查实验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积累扎实的实验知识、经验。

三、仪器、药品的选择

了解以上实验要求后,根据实验目的中设计的装置和操作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药品,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以及能否腐蚀仪器,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及温度是否可控制等。

四、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的设计,力求合理、最简,但细节不能忽略,通常要考虑以下细节:(1)气体参与反应的装置气密性的检验;(2)加热操作先后顺序的选择;(3)有没有必要设计冷凝回流装置;(4)冷却装置的选择;(5)实验中有加热操作的要防止倒吸,如气体易溶于水的要防倒吸;(6)还有一些改进装置作用的分析;(7)拆卸装置时的顺序要注意科学性和安全性。

五、现象及结论

篇(8)

中图分类号:TF08 文献标识码:A

1 化验室分类

现在的化验室分类方法比较多,笔者将按照使用分析检验的方法阐述如下。第一类是化学分析检验室,第二类是仪器分析检验室。前者的特点是仪器设备简单投资少,检验成本低,一般应用在常量组分的分析实验上,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后者的特点是使用的分析仪器设备必须是大型的和复杂的,但是这种分析检验结果还是比价简单的,而且灵敏度高。但是这个一般使用在资金雄厚的大中型矿业企业。

2 化验室组织机构

化验室组织机构的设置对于化验室工作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在具体工作中享有独立开展业务的权利,并且在组织机构管理方面相对独立性,坚持科学公正公平的态度完成每一项工作。具体架构图如图1所示。这其中化验室各个工作人员目标分工明确,并用科学化实现高效地工作任务。

3 化验室设计方案

目前的化验室设计一般地是有建筑本身设计,化验室及设备设计两大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组成是相辅相成的,它是集中了建筑功能和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结合体。建筑设计的主要依据是有关部门对建筑任务的要求,包括了建筑面积,工程造价等。还要有城建部门同意的设计批文以及建筑单位根据有关批文向设计单位办理的手续。设计人员要根据以上设计文件,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分析处理材料进行综合设计建筑图纸等。化验室及设备设计是要满足操作人员即化验员的实际方便操作,舒适度,面积等,还有化验用的仪器等。下面笔者以某化验室为例分别阐述这两部分的设计工作。

3.1建筑本身设计。化验室建筑本身是要满足对建筑的实际要求,一般来说要单独的建筑并采用东西侧为走廊,不同功能的房间分布在南北两侧。主要包括取样室,天平室,药品储备室,仪器室等。最主要的是对走廊的要求,单面走廊宽是1.5m,如果是双面走廊净宽就要到1.82m,走廊上面有通风管道的话应保持在2.4-3.0m。而化验室最好选在靠近炼铁车间,分布如下:在一楼设取样室,预处理室,天平室等,在二楼设更衣室,会议室,药品储备室等。

化验楼选址应该满足建筑用地,实验用地等的环境要求,其中基地要与那些易燃易爆的生产车间有段距离,保障安全性。还要远离噪声震动源,确保试验的科学性。

另外对化验室建筑模数的要求是4m,4.5m,7.2m等,化验室的进度模数取决于实验台长度和布置形式。目前通用的进深模数有6m,6.7m等。

3.2化验室及设备设计

首先是化验室内的最基本布置,包括洗涤池,通风处,带试剂架的工作台,存放仪器的橱柜灯。化验室尺寸设计。尺寸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化验工作的要求,并要考虑安全性和发展的整体需要。一般来说,化验室的高度尺寸操作空间的高度不应该小于2.5m,而专用工作空间应该说在2.6-3m。

化验室必备硬件要求要有电力采用三相电。通风设施也必不可少,尤其是操作间中的加热酸溶过程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另外,化验室还要有下水设施。

化验室的主要设备一般分为以下几方面(表1)。

而试验台的设计布置一般有周边式,两边式等,主要有台面和台下支座构成。它的宽度为1.2-1.8m为宜,靠墙的试验台宽度0.75-0.9m,靠墙的储物架宽度0.3-0.5m。而试验台的长度一般是宽度的1.5-3倍的样子。在通道设置方面一般为1.5-2.1m。

在管线通道管线架方面要引出台面供方面使用;药品架的设置不宜很宽,要保持在能存放2个中型试剂瓶为准,宽度就是在200-300mm。另外在实验台下空间通常设有器皿柜,方便实验用品的存放。

综上所述,钢铁厂化验室的建设和设计基本要求要准确,数据一定要可靠。化验室的设计和建设笔者认为最好是有经验的公司进行前期设计策划,还要在建设之前建立一套严格地管理制度。还要做好对化验人员进行化验知识的培训,要求化验人员严格按要求操作,同时做好抽检检查制度。总之在进入科技发展的今天,一些实验室也要像安全、节能、环保、智能化方向发展,不断顺应时代需求,满足生产需要。

篇(9)

1 引言

为减少烟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国家环保总局规定燃煤火力发电厂烟气排放需配套建设脱硫设施,烟气脱硫后的温度,成分,运行工况均与脱硫前有很大区别。这种减排前提下,烟囱的设计选型和防腐处理也将有很大的变化。

脱硫后烟气的腐蚀特点及机理

2.1烟气温度特点

目前国家烟气脱硫工艺有湿法脱硫、干法脱硫、半干湿法脱硫、循环硫化床脱硫等多种脱硫工艺。其中石膏-石灰石湿法脱硫工艺因为技术成熟,脱硫效率高而被广泛采用[1]。火电厂锅炉直接排放到烟囱的高温烟气温度一般为130oC~160oC,称为“干烟囱”,烟气经过湿法脱硫吸收塔洗涤后一般温度为40oC~50oC;而经过烟气加热装置(GGH)增温后,烟气可达70oC~80oC,称为“湿烟囱”[2]。

2.2烟气腐蚀特点及机理

对于“干烟囱”,由于内壁处于干燥状态,烟气对烟囱内壁材料不产生直接腐蚀。

对于“湿烟囱”,脱硫后的烟气通常在50oC~80oC,烟气在烟囱口排放时,易凝结在内壁上,形成酸液,沿内壁下流过,部分又被蒸发,造成内壁凝结液中酸浓度逐渐增大,由于烟气流动,腐蚀环境呈现为动态,腐蚀介质随时更新,对钢,水泥等材料产生极为迅速的腐蚀破坏[1]。以钢材为例,湿烟气在40oC~80oC的温度环境下其腐蚀速度比其它温度下高出3~8倍[3]。

3 烟囱设计选型

3.1烟囱的结构选型

由于传统的单筒式烟囱不能确保内衬和保温层的致密,易产生裂缝和缝隙,脱硫后的烟气在内壁形成酸结露,沿着缝隙向钢筋混凝土筒壁进行渗透,这种腐蚀很难被发现和检测,对烟囱的安全运行是潜在的危险隐患。故脱硫后的烟气,应该按强腐蚀烟气来考虑,“湿烟囱”宜选用多管式或套筒式[3],即承重外筒与排烟筒分开,使外筒受力结构不与强腐蚀性烟气相接触,排烟内筒采用耐酸防腐措施,如图1所示。

3.2内筒防腐材料的选择

烟囱通常设置脱硫旁路系统,存在脱硫系统运行,脱硫系统停运,短时锅炉事故等几种状况,筒内环境在干燥-潮湿-干燥状况下交替变化,这与不设脱硫旁路系统,烟囱单工况运行有很大区别[3]。故烟囱防腐材料的选择除考虑烟囱的主要运行工况外,还须考虑适应其它运行工况,以及工况变化时温度交替变化对防腐材料性能的影响。国内电力行业常采用以下几种防腐材料:

1.内衬金属合金薄板(钛板)

合金薄板的厚度一般为1~1.2mm。采用爆炸复合、爆炸-轧制复合、直接轧制等工艺加工,将耐腐蚀效果极好的钛、镍金属与钢板结合成钛、镍-钢复合板,该材料防腐效果及耐久性好,但焊接技术要求高,工程造价高。目前,国内排放低温脱硫烟气(40oC~50oC)的钢排烟筒采用金属复合钛板的工程实例有,华能玉环电厂4x1000MW烟囱、山西王曲2x600MW烟囱等。

2.VEGE鳞片复合材料(玻璃鳞片)

该复合材料在耐腐蚀性,抗渗透性,耐温(热冲击)性均有良好表现,且耐磨[4]。使用寿命一般在15年左右[5],适用在烟气温度不大于200 oC的工作环境。多用于脱硫吸收塔,水平烟道,对于垂直排烟筒的工程实例仅限于钢结构排烟筒。

3.发泡玻璃砖

由无机材料硼硅玻璃经发泡后形成,采用专用粘接剂粘贴在钢质排烟筒内侧。该材料具有轻质,耐高温,耐腐蚀,低导热性等特点,形成隔离层密闭性能好,结构安全性高,运行期间维护费用低。Henkel防腐玻璃砖,品质好,造价高[3],国内也有多个发泡玻璃砖和粘接剂的品种。山西霍州电厂,江苏利港电厂的烟囱均采用了此类防腐措施。

4.玻化陶瓷砖

长期抗酸,耐各种浓缩酸,包括氯化物在内的各种废气冷凝液,对烟气温度变化适应能力强,可适用于200oC~450oC温度,以及干湿交替变化环境[3]。

该防腐材料可作为内衬,粘贴于钢排烟筒内壁,也可直接作为烟囱内套筒-排烟筒的砌筑主材,无需设置钢筒,以降低烟囱造价。北仑电厂三期选用了此项防腐材料的措施。

5.BSJ-Y型整体耐酸浇注料

该浇注料耐酸、耐热、重量轻、强度高,整体浇注可消除形成烟气腐蚀的薄弱环节、有效地提高防腐隔热性能、抑制裂缝及其扩展。但该材料固化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收缩,应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案,并设置防开裂的施工切缝及相应的密封措施[2]。

4注意事项

烟囱的防腐材料多种多样,但各有适用范围,应根据烟囱可能存在的运行工况,来选择适用的防腐材料,并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案。

例如,当介质温度高于100 oC时,不应选用密实型水玻璃类防腐材料,其中耐酸胶泥就属于这一类材料。电厂实际运行中,由于脱硫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等原因,会在脱硫和旁路系统两种工况下切换,使得烟囱的使用环境在50oC 饱和稀硫酸环境和超过130 oC 旁路干燥烟气环境之间变换,这就决定了:在目前国内的脱硫装置运行现状下,烟囱并非单工况运行,烟囱内防腐材料不能选用耐酸胶泥类材料[2]。

不仅如此,防腐材料市场鱼龙混杂,以次充好的实例屡见不鲜,除选择适用的产品同时,还需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

例如,美国Henkel防腐玻璃砖,造价高,考虑经济因素,电厂业主通常选用国产玻璃砖产品,但很多国产发泡玻璃砖的材质和粘接剂不过关,贴牌生产情况很多,产品质量难有保证,防腐的隐患不言而喻[2]。

因此,选择防腐材料时,应对产品做综合全面的考察,不应一味追求经济因素而忽视了产品质量问题。

5工程实例

以某电厂2x600MW燃煤机组一座钢内筒直径6m,高240m的套筒式烟囱为例,就筒内衬采用复合钛板,Henkel玻璃砖,玻化陶瓷砖,玻璃鳞片等4种防腐方案分别进行了技术性能和经济性的比较,如表1及图2所示。

通过图2可以看出,在其它构件造价一定的情况下(如混凝土外筒,钢内筒,钢梯平台等),防腐方案的费用直接影响到烟囱的造价。钢筒内衬复合钛板投资较高,其烟囱造价也明显偏高,而筒内衬玻化陶瓷砖费用最低,故烟囱造价也最低。结合表1和图2,从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可知:内衬防腐采用玻化陶瓷砖的方案值得推荐,采用Henkel玻璃砖或玻璃鳞片,也是不错的选择;至于复合钛板,尽管耐腐蚀效果好,但价格昂贵,投入成本较高。

值得一提的是,玻化陶瓷砖除可做钢排烟筒内衬之外,单独砌筑形成内筒,省去钢排烟筒费用,降低烟囱造价。

篇(10)

金融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理财、投融资、以及风险管理方法与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设计、开发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创造性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公司理财、投资战略策划以及金融产品定价研究,能在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

一、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背景

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是保证实验实习教学的最基本条件,实验室建设跟不上去,加强实验实习教学就无从谈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技能训练”。学校的实验室工作必须以此为导向,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结合自己学校实际、适应新世纪要求、具有特色的实验室建设之路。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反映了人们认识的发展。实验室的建设既以学校总体发展规模为依据,又适应培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不断探索实验室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实验实习教学,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职责。

二、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设计基本思想

实验室方案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高等学校金融工程的教学需求,并在一定的数据支持的基础上,满足金融工程、高级计量经济学、数学建模、金融衍生品定价与分析、外汇市场分析与检验、金融工程模型策略的构建等实验课程的教学需要。

在实验室的软件资源配置上,以数理金融和计量经济学分析等高端课程的教学开展为主要目标,用高度仿真模拟的撮合机制检验模型构建的准确性并进行回验修正,以股指期货套利分析模型的分析和理论课程的分享,把学生的理论教学与实战演练想结合,充分满足教学、科研和培训拓展的要求

三、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设计

创新金融综合实验室的建设以与证券交易所的真实对接为主要的方式,连接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实时信息,在资讯信息上,满足全球市场的实时行情展示,提供全球的对比分析及数据处理;同时,利用国际知名的全球行情资讯展示及金融分析平台,为金融创新产品的分析提供基本的支持。

(一)金融基础实训

基础实训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以证券投资分析演练、业务实训模拟、证券投资分析等模拟为基础,通过与MINI 交易所的结合,嵌入高度仿真的撮合交易机制,满足债券模拟投资实验、股票模拟投资实验、基金模拟投资实验、权证模拟投资实验、股指期货模拟投资实验、证券投资组合实验、股指期货套利分析实验、《证券投资分析》、《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风险管理》等多项实验课程的开展。

(1)智能实验室管理平台。 配合中心实验室的规模建设和实施,为实现专业实验室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和运作,提高实验资源的有序管理和高效应用,通过配置开放式、门户式实验管理平台,有助于中心实现统一化的实验软件管理、硬件配置、课程安排、实验监控,是为实验室量身定制的资源整合共享、实验系统管理和风采特色展示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2)金融实时资讯和分析平台。充分运用了全球领先的国际化投资分析理念和金融工程分析技术,为金融市场基金管理者、机构投资者及研究者提供覆盖全球六十多个国家的股票、债券、期货、外汇、金融衍生品等上万种金融产品行情、资讯、数据,全面掌握国内外市场动态,培养学生金融投资嗅觉和资产系统化管理意识。同时,可根据证券行业投资重点关注资讯,结合智能多屏幕/大屏幕管理技术,实现特色化的金融信息创新集成展示,全面提升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整体水平与现代科技性。

(3)金融商品投资模拟交易平台。虚拟交易系统采取与证券行业真实交易规则一致的模块设计,从下单的流程到交易的撮合机制,以及现金比例和持仓明细的限制,每一步都以真实的证券规则来要求和限制学生,使学生在实验时能真正感受到与证券机构相同的竞争和操作机制,从实验过程的每个步骤都规范学生的操作,目的是为了培养基金经理,而不是小的机构投资者。

(二)银行业务模拟模块

根据传统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系统,由整合的实训系统平台内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系统、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系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业务系统、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四大模拟实训资源工具,全面模拟仿真了商业银行所有传统业务类型与流程,实现了实验教学与真实工作内容的无缝衔接。

(1)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系统。为学习提供一个身临其境的实际操作环境。系统充分考虑银行业务操作的特点,贯彻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账户管理的相关理念。通过系统操作,直接体验如何掌握客户的信息、如何实现客户理财等业务。

(2)经营管理业务模拟教学系统。通过实际分析商业银行的相关指标,配合相关数据,让新员工了解到银行的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和内部管理等多方面的管理指标,以及这些指标在银行是如何应用,并可体验银行是如何从宏观上了解市场以及如何分析内部经营。

(3)信贷管理业务模拟教学系统。系统是建立在银行会计核算处理系统和柜员交易系统之上的后台业务处理和管理系统。功能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客户信息管理、贷款全过程管理、贷款风险管理、报表查询。系统不仅全面包括银行现有的信贷业务,还可根据需求灵活增加信贷品种,同时对某些业务的处理能提供多种灵活的方式和个性化的服务。

对于专业的院校来说,金融基础实训只是实验教学的简单基本要求,从学科的建设和长期规划来看,实验室的建设必须把高端的数据分析、金融工程、量化投资等与真实的金融业界机构相结合的案例包含进来,便于实验室的拓展和层次的提高,为学院的研究生和老师的课题研究和学术成果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上一篇: 小学教研工作总结 下一篇: 券商半年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