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6 04:13: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内蒙古职称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02 . 021
农民用水者协会(Water Using Association,WUA)是近年来灌区新兴的一种由农民自愿参加,依法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本文以内蒙古世行项目区内的10个用水者协会为例,分析这一管理模式的运行绩效,探讨这一模式存在的缺陷,并为内蒙古地区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用水者协会组织提供对策建议。
1调查情况
为了对农民用水者协会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我们随机选择了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和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与托克托县的10个用水者协会和协会内的77户农户进行调研。这些协会包括治丰村用水者协会、富强三社渠用水者协会、东济支渠用水者协会、合济分干六八斗渠用水者协会、团结村四支渠用水者协会、团结村五支渠用水者协会、左家营村用水者协会、兵州亥用水者协会、缸房用水者协会和万丈用水者协会。调研涵盖8个乡镇14个行政村,本次调研回收有效问卷77份,其中用水户问卷67份,农民用水者协会会长问卷10份。本文根据实际调查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对内蒙古世行WUA项目区农民用水者协会运行绩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职称论文。
2农民用水者协会运行绩效分析
本项调查显示,成立用水者协会后,农户认为农田灌溉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改善:
2.1加强了末级水利工程的管理
长期以来,农村末级水利工程存在着有人用无人管、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灌溉效益衰减等问题。农民用水者协会成立后,支渠以下水利工程的产权归属协会,使水利工程管理、维护、使用的责、权、利相一致,渠道工程变成了农民自己的工程,提高了农民对水利工程设施的爱护意识,增强了农民建设与管理水利工程的责任感,使得建筑物人为破坏现象减少,渠道过水能力明显提高。据调查统计,10个协会水利工程设施完好率由以前的59.5%上升到现在的82.0%左右,渠道过水流量增大20%,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保证农业适时适量灌溉奠定了基础。调查农户反映,成立协会后,渠道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其中81.5%的农户认为渠道质量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善,这主要是因为成立协会的地区都是世行项目区,在项目区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渠道修建和改善,与协会成立前相比,渠系工程配套率、完好率及渠系水利用系数都有明显提高。由于渠道质量变好,水损失量较之成立协会前大大降低了。所有农户都认为成立协会后水损失率降低了,其中28.4%的农户认为灌溉水损失比以前低了5~10个百分点,22.4%的农户认为水损失降低了10~15个百分点。
2.2理顺了用水秩序,减少了水事纠纷
成立协会以前,斗渠以下缺少有效的管水组织,灌区无序用水现象十分严重。协会成立后,农民有了自己的管水队伍,协会通过加强管理,合理配水,统一调度,使得灌溉秩序井然。调查中,每个协会的用水小组都至少有1名管水员来维持灌溉时的用水秩序。农民管水员对当地用水户情况熟悉,特别是涉及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之间的复杂矛盾,他们最清楚,服务的针对性强,效率高。这样不仅理顺了用水秩序,减少了劳力,而且避免了因争水而引发的水事纠纷,提高了灌溉效率。90%以上的农户认为成立协会后村组户之间的用水矛盾明显减少。以上调查结果充分说明,成立协会后由于渠道质量的改善,供水保证程度的提高,各村组户之间水事纠纷明显减少。
2.3增强了农户节水意识,节约了农业灌溉用水
成立协会以后,协会按照多用水多交费的原则,实行合理的水费计收方式,增强了农户的节水意识。另外,农户自行参与管水、用水,真正体现了农户的主人翁地位,农民的责任心和商品观念增强,水资源自然得到节约利用。
2.4减少水费征收环节,提高了水费的收取率
水费收取是关系到灌区与协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建协会前,水费征收的程序为农户—组—村—乡(镇)—县—灌区水管单位,中间环节多。从村到乡(镇)到灌区层层加码、层层截留,挪用水费现象严重,造成农民实交水费价格远比国家核定的水价标准高,农民高负担用水,意见很大。组建协会后,改变了村委会代收农户水费的传统,变为协会直接向用水户收取水费,减少中间环节,有效地避免了搭车收费、截留挪用等现象,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同时,协会还将收缴与支出费用、用水量等情况采用公示形式让农户知晓,使农户用上“明白水”、交“放心钱”,增强了农户缴纳水费的自觉性,灌溉水费的收缴率有了明显提高,从调查的情况看,项目区水费收取率都在90%以上,且农民用水的水费均控制在批准的水价范围内。
2.5节省了劳动力投入,降低了灌溉成本
过去每条支、斗渠由于没有有效的管理组织,加上建筑物配套率低,每次放水下游村组必须派大量的劳力守水。协会建立后,一条支、斗渠只需协会执委会5~8人调配流量,加上少量的临时管水人员,大大降低了守水劳力支出。如东济支渠成立协会前,每次放水灌溉时需派30多个守水劳力,每个斗口至少2人,这条渠道一年一般要花费近6万元的守水劳力支出。协会成立后这条支渠只需协会的4名执委会成员以及每个用水小组的管水员,执委会成员工资2008年共花费1万元,加上用水小组的管水员工资约为18 000元,所以2008年一年的守水支出约为3万元,比原来的6万元要减少一半,守水费用大大降低。在调查中很多农户认为,成立协会后,用于等水、看水的时间缩短了。这主要是因为协会成立后渠道的质量得到改善,提高了大部分渠道的过水能力,缩短了灌溉周期,大大提高了灌溉保证率。
2.6扩大灌溉面积
灌区成立用水者协会后,工程运行状况得到了改善,特别是有协会的灌区末级渠系灌溉保证率明显提高。由于输水及时,使过去灌不到水的下游和死角灌到了水,灌溉面积扩大。
3存在的问题
3.1农户的认识水平和参与意识有待提高
调查的协会已经组建两年了,当地农户应该对这一组织形式有了很高的认识和理解,因为协会的运行和管理需要广大农户的亲身参与。但调查中发现,35.8%的农户都没有参与过支渠以下工程的维护工作,38.8%的农户反映用水者协会民主决策时没有征求过他们的意见,59.7%的农户不知道自己支出的水费中包含哪些费用,这些都说明了部分农户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协会的运行管理中来,农民的认识水平和参与意识有待提高。
3.2农民缴纳水费有所上升
在很多已有的文献中指出,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后,农民缴纳的水费有所下降,但是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协会成立以后都能减少农民的灌溉水费。在调查中有部分农户认为,缴纳的水费较协会成立前有所增加,如在治丰村用水者协会调查时,总共调查了10个农民,其中6个人认为与成立协会前相比,水费有所增加,当问及原因时,他们表示主要是由于水价上升所致,还有人认为是因为成立协会后,协会运转的费用增加了,比如要负担守水者日常开支和协会工作人员工资,也有人表示不清楚水费上升的原因。
3.3协会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协会成立后,工程维护与经营管理的责任与权力移交给农民用水协会,实行责、权、利相结合,落实了管护责任。这就要求协会要有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对接管的田间渠系工程进行管护与维修,保证工程的良好运行,如果协会缺乏正常的运行经费,势必会造成协会运转困难。在调查的10个协会中,所有的协会主席都表示渠系管护资金不足,有很多渠系无法进行维修,资金不足已成为协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协会资金短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协会经费来源渠道不畅,灌溉管理职权转移后,大部分协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灌溉水费收入,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调查中10个协会负责人均表示,2008年除水费收入外,其他收入均为0。由于经费不足,影响了协会整体工作的正常进行,很多协会的工作人员对此意见很大,这在我们的调查中有明显的反映。
3.4协会工作人员的报酬问题
调查中发现,很多协会管理人员的报酬较低,调查的10个协会中,协会主席的平均工资为720元/年,副主席的平均工资为510元/年,其他成员的工资更低。平均一年为400多元,有的协会由于资金短缺,自2007年协会组建以来还未给管理人员发过工资,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协会工作的正常开展,从而使协会的职能作用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另外,用水者协会由于报酬偏低,在组建过程中,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加入协会工作,协作工作人员多为热心于公益事业、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的老年人,由于人员年龄偏大、业务素质不高,影响了工作效率。很多协会会长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多给予支持,共同促进协会的发展。
3.5协会对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缺乏效率
协会成立后,应对所管辖范围内的渠系工程进行资产评估,然后将其产权包括管理权、使用权及所有权一并移交给协会。让协会的会员拥有末级渠系工程的产权,才真正有利于工程的管护与协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调查的10个协会中,有9个协会在组建协会后,没有对其管辖范围的渠系工程进行过资产评估。有的协会负责人表示协会只享有工程的管理权和使用权,所有权分属于水管单位、所在地的村委会或当地政府。另外部分协会没有及时检查维修协会所辖的水利工程设施,很多协会即使做到了按时检查维修,但却缺乏文字记录。以上这些问题说明协会对工程设施的管理还缺乏效率,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协会筹措资金进行渠系工程管护的主动性,不利于水利工程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3.6中间环节未完全取消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协会没有收取水费的权利,有些农户反映协会成立后他们并没有将水费交给用水者协会,而是交给了承包人、村委会或者是水管所,说明这些协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协会,只是一种虚设的灌溉组织形式,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1)由于水费是农民比较愿意交的费用,乡镇政府、村委会往往不愿意将收取水费的权利转让给协会,即使在世行项目区内很多建立了用水者协会的乡村,水费也往往是由村委会来收取的,协会并没有水费收取权。这就使得用水协会的作用难以发挥。(2)有些灌区组建用水者协会是迫于世行的压力而不是从实际需求出发。由于世行将组建协会作为其支持项目的必需条件,灌区为了得到项目,不得不被迫组建用水协会。调查显示,59.2%的协会主席认为成立协会是出于世行的要求,46.2%认为是上级政府要求他们做的,38.5%认为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由农户主动提出成立用水者协会的只占15.38%。很多灌区在组建协会的时候,并没有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而是简单地将其他试点地区的模式拿过来生搬硬套,实际上当地农民对水的需求和管理愿望并不强,这就造成用水者协会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运行成效不明显。
4建议
通过调查,初步摸清了目前用水者协会运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1) 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利用各种宣传方式,深入宣传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相关知识,提高各方的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最终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用水者协会发展的氛围。(2)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另外,要吸收一部分年轻同志,特别是有文化、素质高的同志参与协会管理,以提高协会运行管理效率。(3) 加大支持力度,保障协会的健康发展。首先政府要逐步改善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出台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优化协会发展的法律环境,并进一步加大灌区节水改造投入力度和强度,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为协会的组建和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其次灌区管理单位要将建设、配套和改造资金适当向建立用水者协会的区域倾斜,采取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援的措施,促进用水者协会的良性发展。(4) 当前灌区应强化水权的集体所有观念,逐步探索水权流转的经验,为节水灌溉提供利益补偿和激励机制。(5) 多渠道解决协会的运行经费问题,促进协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成立以后运行经费短缺,不仅打击了协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影响和制约了协会正常工作的开展。为此,农民用水者协会要多渠道解决协会的运行经费问题。比如做好对农民的宣传发动,促进“一事一议”政策的顺利实施,提高灌区返还水费的百分比,鼓励协会发展综合经营以及全面加强取水计量管理工作,增加协会的节水收益。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陆彪,刘静,胡定寰.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绩效与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3(2):29-33.
视唱练耳我们称之为基本乐科。教学包括四项内容:视唱、听写、乐理、听觉分析。这四项内容互为配合。视唱练耳作为一门音乐专业基础课,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是走进音乐世界的必由之路。它将对学习者进行视唱技能、音乐听觉及音乐素质的全面训练。通过学习,能掌握音乐语言诸要素,提高对音乐的表现与理解能力。就像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曾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哲学的发展那样,作为与物理声学、心理学接壤相关的音乐心理学,也会主动地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甚而形成对音乐美学乃至整个音乐艺术认识的新的思考方式。听觉是声波物理特征的反应,听觉心理的培养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乐音的存在方式及其认识与音乐声学及一般声学理论直接相关,因此,我们可以由视唱练耳基础入手,将探讨教学中听觉训练存在问题。
1视唱练耳教学的目标
听力、视唱与音乐基础知识这项教学内容属于“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通常是首先进行乐理知识的学习,注重的是从学谱出发的知识技能,因此常常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学生可能在乐理考试中拿取高分,但缺乏基本节奏、音准的表现能力,乐理成了单纯的知识和机械的计算。在乐理的学习内容上,也往往是要求还没有什么实践体验和积累的学生学记许多枯燥的概念,既不能引发学习的兴趣,也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本课程把听力发展放在首位,而且贯穿于各项学习内容的始终。因为“传统”教学法目前尚未成为正式的专用名词,这里指我国现代音乐教育开始以来至今仍被采用的教学法,以区别于近年来引进的各种国外音乐教学法。关于视唱练耳,“传统”数学法多采用“唱歌教学”,在“视唱”与“听觉训练”的关系上、应该突出强调“听”的作用和培养。音乐知识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是听觉的感受和实际体验。听觉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发展对各种音乐要素要具备精细而敏锐的感觉和反应。[1]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法》课程,主张整个教学内容都有学生的充分参与。从表演分析、试讲、创作(论文、曲调)等几个方面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质及教学示范能力。即通过视唱或听觉作品而进行创作表演;通过对音乐材料、教学方法的感知和分析;通过试讲和论文、创作曲调等,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音乐学习。这些音乐实践活动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强调对音乐知识“教与学”的理解。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学生既是学者,又是教者;既是欣赏者、表演者又是创造者。
听觉的发展需要具有注意力分配的能力、要能够敏锐地听到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听到主要声部和其他声部,听到不同的音色、表情和变化等等,才能够充分感受和理解音乐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在欣赏、理解音乐时,需要通过记忆和思维把连续出现的瞬间结合为统一的印象,需要音响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的综合作用,才能掌握音乐的全貌。以上各种听觉能力的发展都需要有系统的训练。
听觉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感受、理解音乐基本要素和创造性地运用音乐基本要素的能力。
2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听觉训练问题
常用的视唱练耳教学主要是由普遍到特别,教学的知识由教师直接转化给学生,视唱练耳教学强调的是通过反复的练习来训练,发展的是认知能力,其趋向于严格死板而不是灵活通融[2]。旋律听写训练是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又一重要内容,要求在听到一句或几句旋律之后,能在五线谱上把它记写下来,学习目的是训练音高感、节奏感、节拍感等多种音乐感觉,增强音乐记忆,练习记谱等多种能力,旋律听写应与视唱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这样既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又可作为检验学生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的标准,所以它的训练步骤和视唱训练步骤应该同步。
第一,歌谣、诗词和歌曲一样,也有节拍、重音和节奏,有声调轻重、快慢和高低的变化。儿童的音乐教育必须从本国的话言韵律、音调入手。歌谣、诗词朗读和儿童歌曲具有同样的价值、对于培养儿童的基本音乐能人、感知音乐要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儿童时期的音乐活动是音乐、语言、律动、舞蹈综合的音乐行为,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可以始自歌谣。
这里对于初学的幼师、中师学生来说,结合语言朗读体验节奏要素同样具有实际意义,也为他们未来的工作积累一定经验。这项活动中.首先进行了结合了语言节奏的听觉模仿和书奏记忆练习。
第二,初学阶段使用节奏音节标记和读法,对节奏中的不同时值给以一个相应的音节发者,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节奏感觉、掌握节奏准确。经过一定的练习,会使学生对音节符号、发音与相应的时值之间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形成记忆。采用这种方法使节奏时值“符号化”,具有可读性,改变了通常教学中只有在联系了音高时才能听到节奏时值的情况,使用音节违法可进行口诀、手拍的单项节奏练习。节奏音节标记和读法的系统介绍应放在稍后进行、首先要结合语言、音乐和律动使学生获得感觉和体验。
第三、稳定的律动、节拍是构成节奏的基础,它们对于节奏起着内在的组织作用。建立稳定的节拍感是培养节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应该充分调动身体津动、和乐动作参与体验,才能逐渐建立稳定的拍感。这是我们以往教学中往往强调不够的一个方面。因为如果没有稳定的拍感,就不能在个人和集休的音乐活动中保持速度的均衡、统一,也不能很好地处理速度渐快、渐慢的变化和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3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听觉训练问题的解决方法
节奏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节奏决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关系,它充满生命、感情和意义,所有的节奏都应该通过身体的协调动作、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教学中应该使学生从实际音乐中获得对于节奏的印象和经验,逐渐建立节奏的内心感觉,使节奏活在人的身体里。使用字母谱视唱是为了在进入正式读谱之前,练习音高与基本节奏的结合,积累准确歌唱与视唱的经验。
3.1视唱练习教学中要调动听觉
视唱练习首先要调动听觉。避免只是为了认谱而唱,关闭了听觉、忽视了音准相对音乐曲分析。所以最开始的视唱可以采用:
第一,先听教师唱或是乐器弹奏,学生先不看谱,凭听觉记忆进行背唱。
第二,背唱时,先请学生拍击出旋律的节奏,再结合音高背唱。
第三,启发学生分析这段旋律有几个句子,它们之间是相同、重复的,还是不同、变化、对比的。这是启发、帮助学生从感性上积累对于音乐结构的体验,也有助于音乐记忆,对于今后的旋律听记也是重要的准备工作。
第四,再进入看谱视唱。除了集体唱、个人唱等形式外,还可以采用分组进行分句接唱,锻炼内心听觉,同样也积累了对音乐句式结构的感性体验。
第五、凡是带有歌词的曲调、视唱曲目,都应在歌唱了旋律之后再结合歌词歌唱(多段歌词时可适当减少段落)。这是培养学生体验旋律与语言的结合、启发音乐的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3]。
3.2视唱曲目教学中固定节奏型伴随歌唱
为已熟悉的歌曲、视唱曲目设计固定节奏型伴随歌唱,是通过旋律的节奏和固定节奏型的配合、对比,培养、发展多声听觉和多声部节奏能力的有效方法、也使节奏练习更加丰富、有趣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练习时,可先拍击几次固定节奏型,初步形成印象后,再加入歌唱。可采用看节奏谱的形式,但更应重视只凭记忆的练习形式,这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听觉专注和音乐的记忆力。
固定节奏型可由教师提供,更应启发学生的创编。设计时应考虑与旋律的对比,形成此起被伏的效果。此外,还应注意节奏型单位与音乐句式的关系,例如,两小节为一个单位的节奏型,就不适用于三小节为一个乐句的旋律。
建立稳定律动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练习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所使用过的音乐也应该使学生有重复聆听的机会,因为只有熟悉的东西才能在听觉中形成印象,产生美感,希望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前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
3.3听觉训练的记忆集听、读、写、唱等多项训练为一体
在视唱练耳课上我们结合大量的谱例对音乐的各要素进行解剖分析究其所以。它不等于单纯的听音识谱,如果是这样,那只是完成了听觉训练的一部分,忽略了音与音之间的距离感、色彩感、协和度等。
听觉训练的记忆集听、读、写、唱等多项训练为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又要避免重复枯燥。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领会音乐作品的内容、风格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4]。
节奏运动往往同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相对应,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效应和独特的表现功能,因而节奏不仅包含运动时间的长短—时值,还包含运动幅度的缓急速度等因素。对节奏各因素的敏锐感受和准确表达即可认为是良好的节奏感。它是形成音乐感知和音乐理解的条件和基础。
结论
总之,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要听觉、记忆和想象训练作为学习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听觉训练是教学中的必要条件。教师通过相关听觉的生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了解,根据课程的特点分析教学内容,才能因材施教。并且还需结合听觉训练和音乐基础知识的推理判断,同时将其与音乐内容的情感和表现结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本身的听辨能力有所上升。让所学到的听觉能力广泛应用到音乐表演、创作和欣赏这些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杨子、冯广映. 听觉训练方法与技巧[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