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实训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30 17:14: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物理化学实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物理化学实训总结

篇(1)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传统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工学结合不到位,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生产结合不紧密。②教学方法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③教学评价指标单一,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为主,忽略了过程的评价。针对这些现状,本课程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学。

2.1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项目驱动教学法,起源于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推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以企业案例为核心,根据课程教学目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所要讲授的知识隐含在典型案例中,以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物理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在项目驱动教学法中,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整个教学的关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依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经仔细分析研究,设计出包含关键理论知识的实践项目。例如: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测定、碳钢在碳酸铵溶液中的极化曲线测定绘制、环己烷-无水乙醇二元液系沸点组成图的绘制、乙烯基正丁基醚与正丁醇有效分离等。通过实验测定与理论计算的比较、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2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理论教学、实训过程、分析总结和过程评价。理论教学:引入案例,提出问题,讲解案例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实训过程:作为教学内容实施的载体,主讲教师将实训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按照企业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对学生分组,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之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根据任务查阅资料,相互交流、讨论,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在完成方案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完整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分析总结:教师通过指导观察,对实验方案及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总结,同时用相关理论对案例进行剖析,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过程评价:考察学生从方案设计、实训过程到结果分析,包括理论知识、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方面是否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给出客观评价。

3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由于板书占据时间长,课堂信息量较少。用PPT课件和Flas上课,内容生动、形象、直观、丰富,课堂教学容量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由于物理化学许多问题抽象、逻辑性强、公式复杂,多媒体表达文字显示速度快,学生思维跟不上,不适宜所有内容都用多媒体授课。建议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方式授课,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吸收,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4建立全面、可控的考核体系

《物理化学》课程考核采用理论考核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考核方式如下。理论考核:采用闭卷、笔试方式,占总成绩的60%。主要进行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分析理解能力、数据综合运算能力的考查。过程评价:占总成绩的40%。包括学习积极性和阶段学习效果评价(日常考勤、课堂表现、实训项目的设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独立操作能力、实训报告、课堂作业),表述能力评价(课堂发言、实验结果讨论、分析答辩),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评价。

篇(2)

0引言

“物理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制药、材料和生化等专业的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物理化学”课程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理论和实验手段来解决化学反应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在化学变化中所遵循的规律.物理化学是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尤其在理科、工科化学系列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物理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公式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内容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1-2],同时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小,造成学习的畏惧感,学习效果不理想.鉴于物理化学在化工相关专业知识结构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尤其对后面要学习的“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和“催化原理”等课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物理化学”课程的建设对高质量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多年来,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物理化学课程组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在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完成“物理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和验收工作,成效显著.“物理化学”课程团队被遴选为学校重点建设的课程团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以实践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1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侧重工程实践导向

相比而言,我校开设化工专业的历史较短,所用物理化学教材也一直沿用我校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使用的《物理化学》(第五版、南京大学傅献彩等编写)教材,以相应的《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南京大学孙德坤和沈文霞等编写)作为学生的指导资料.在授课的过程中,虽然也积极拓展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与化工实践过程联系不密切的矛盾.但随着我校化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如果继续使用偏重理论教学的物理化学教材显然不合时宜.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契机,基于实践导向的新教材的选用成为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从2014开始,精选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写的《物理化学》(第五版)[3]工科教材作为我校化工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天津大学编写的工科“物理化学”教材增加许多与实际工业生产相关的知识点,如真实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真实气体状态方程、二组分液体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和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以及多相化学反应等,目的是帮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科思维的养成.另外,工科“物理化学”教材将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和电解与极化作用3部分内容合并为电化学,将化学动力学基础(一)和化学动力学基础(二)合并为化学动力学,既优化教学内容,又适当降低理论深度,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实践视野.本教材在我院近几年的使用过程中,获得学生良好的反响.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对工科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的支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物理化学课程内容的抽象性,注重通过演示与基本原理相关的实验现象对接实践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直接关系[4],更好地突出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授课过程中,除讲授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外,还注重把从事物理化学方面的科研体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到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物理化学在生活和化工行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加快适应工业生产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5].

2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实例说明理论

由于化工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与生产实践更加紧密相连,所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物理化学内容抽象、公式多而杂,在课堂讲授中要更加注重结合具体实例来阐述理论内容,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讲授界面现象中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时,用他们所熟悉的人工降雨和暴沸现象来说明开尔文公式,只有水蒸汽液化凝结成新相小液滴(凸液面),小液滴逐渐长大才能从天上落下雨滴.由于新相小液滴刚开始很难形成,即水蒸汽的过饱和蒸气压pr非常大,天空中的水蒸汽气压很难达到pr,因而需要采用人工的方式提供小液滴形成时的凝聚中心,大幅度降低pr的数值,使雨滴顺利形成.同理,液体受热气化形成新相小气泡(凹液面),小气泡逐渐长大才能从液体里逸出,但新相小气泡开始很难形成,即液体过热也不沸腾,是因为液体中的小气泡压力很小达不到外界大气压的数值,因而需要向液体中加入实验中常用的沸石(孔中含空气)增加初始小气泡的大小,使气泡压力很快达到外界大气压值,保证气体从液体中顺利逸出,避免形成过热液体,引起事故.总之,利用具体实例讲授比较抽象的物理化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理论中更接近实际生产和生活,激发他们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潜能.

3多方位理解实验原理,提高动脑与动手能力

篇(3)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层次,做好二者衔接至关重要,关键是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利用好资源,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一、中高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学目标上存在背离现象

中职以专业技能为导向,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学校因此减少了文化基础课;高职以文化理论为基础,培养的是理论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2.在课程标准上不衔接

中职的课程标准往往偏低,高职有时又过高,导致二者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你教你的,我教我的。

3.在专业课程内容和教材上存在重复和滥用的现象

中职的很多专业教材选自高职院校,导致在中职学过的内容到了高职又学一遍,既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浪费人力、教学资源。

二、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框架

总体框架如下:整体规划,以能力为本位;统筹兼顾,以岗位为要求;分段实施、以理实为一体教学,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职业技能课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指中高职学校各个专业都要开设的文化基础课;职业基础课模块,是以职业岗位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职业核心课模块,是根据各个职业技能共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术的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课模块,指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岗位工作任务设置的课程。

三、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知行统一”的思路,进行课程模块设置。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块,再将不同的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

1.课程模块衔接总要求

课程模块衔接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模式,将公共基础课服务到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融合到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运用到专业技能课中。课程模块设计要结合中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对中职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操作的实用性。对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操作的原理性。

2.各模块内容的选取

课程模块内容的选取要按照知识的系统性与连续性,注意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或遗漏。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模块体系,由浅入深,以子课题、分课题的形式将职业资格的要求融入教学中,做到理论培养和技能操作训练有机结合。以职业技能训练课题为方向,将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核心课程紧密地融会贯通。

3.课程模块设置的具体内容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语文、数学、物理、英语、体育、德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二: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数据库。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制图、环境化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仪表自动化。模块二: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及层级关系。模块一:无机化学工艺、有机化学工艺、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化学物料识用与分析、化工生产技术应用。模块二:化工设计基础、精细无机、精细有机、环境检测、企业经营战略概论 、煤化学、化工文献检索。

(4)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化学检验工中级技能实训或化工工艺试验工中级技能实训,化验室组织与管理实训、化学检验入门技术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化工分析技能训练、化工生产仿真实训、化学检验工顶岗实习。模块二:化工总控高级技能实训或化学检验高级技能实训、化工装置仿真实训、化工工艺综合实训、产品质量控制检验和分析实训、专业综合设计、生产运行管理顶岗实习。

4.中高职课程模块的实施

课程模块设置完成后,对课程模块实施要有所创新。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将课程设计成不同的学习情境,各情境间既关联又递进。情境一简单易完成,情境二中等难度,这些由中职生完成。情境三综合性加强,由高职生完成。这样的实施体系在总体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通过设计中高职课程模块体系,有助于减少中高职衔接中知识的脱节和教学内容的重复,确保实现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篇(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58

Abstract Food Biochemistr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the Food Biotechnology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llege.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courses and the goal of food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to discuss contents of course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of food biochemistry and the schoo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etc.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Food Biochemistry; reform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类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建立在食品、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包括食品的化学构成及构成比例、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学方面的功能、营养成分和安全性,以及食品在加工、储藏、运输等过程中发生的物化变化和这些物理化学变化对食品在品质和安全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①

1 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总学时数一般为48~64学时,3~4学分,总学时数中理论教学时数占80%~85%,实践教学学时占15%~2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由于其理论性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学习过程中要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记忆许多基础知识点,其中要求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使学生形成自我的潜在认知记忆,才能较好地开展学习。然而,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高中时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部分学生并非理科生,因此学生刚开始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会比较吃力,理解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②

此外,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但其实验实训条件却难以做到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如多年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主要是以师范教育专业为主,因而学校也是以满足师范教育专业的基础实验课教学为主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未集中加强食品类高职专业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这样就使得食品类专业的专业实验条件无法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因此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需大力开展。

2 改革措施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实践技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此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技能,同时还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设施完善的食品生物化学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由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较为抽象,综合了多门基础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必然感到不适应。为此,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购置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实验设备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为学生的课程实验实训提供了条件,增强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提供学时保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授课计划,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进行了重新调整,在规定的课程教学时数上加大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即由原来的实践教学占课程教学时数的15%~20%提高到30%~40%,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为学生的化工操作技能实训提供了保障,为学生毕业后工作需要奠定了基础。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将教学内容用图像和动画生动地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生化反应和机理表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和实验方法的枯燥繁复性,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讲课时介绍某一物质的性质时,应从该物质的特性出发,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应当做到及时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释,而当实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当指导学生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详细地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写于实验报告中。③

另外,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盲目接受教学内容,而对于一些记忆知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加深记忆。比如,对人体 8 种必需氨基酸的记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借一两本淡色书来”,其中,“借”代表 (缬氨酸)、一(异亮氨酸)、两 (亮氨酸)、本(苯丙氨酸)、淡(蛋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来(赖氨酸)。④

(4)革新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大多采用的是闭卷笔试考核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同时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也没有较好的让学生发挥真正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按照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在实验过程中指出,因此待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时,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实验结果,而没有进行问题的探讨,导致实验课程没有得到较大的完善。因而,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首先应该调整学生综合成绩中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应该多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积极性、课堂讨论;提高实验实训成绩的比重,实验实训成绩考核评价应该多侧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完成质量、实训过程中的组织能力等;相应减少期末成绩的比重,但是期末成绩中的题型,如能够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或实际解决问题的题型应该适当增加,这样既能考核学生是否熟悉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考核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5)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十分考量教师本身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包括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体系,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挖掘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把学科知识由繁变简,由书面变通俗,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在学习上引导和指导他们外,还应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和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并了解学生后,会发现学生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学霸”型,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勤奋、认真,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前面几排位置;第二类属于“跟风”型,他们对自己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只是保持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遵从并完成老师安排布置的任务就行,没有深入挖掘知识,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中间位置;第三类属于“我行我素”型,他们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上课学习全凭自己的心情,有时候心情好就学习下,心情不好就将学习抛之脑后,主要的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基本上不配合老师,经常旷课、逃课,即使不旷课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一般坐于班级的最后几排位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展开不同的引导和指导方式,对于“学霸”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即时的肯定或表扬,让他们持之以恒,并且发挥自己的优势,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跟风”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循序渐进,慢慢地让他们喜欢上所学学科,耐心地加以引导,并且让他们多与“学霸”型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调整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们在整体上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对于“我行我素”型学生,教师应当多单独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抓住他们“我行我素”的原因或本质,予以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因素,努力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 结语

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就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因此,应当把握好以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愿、综合实践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包括同行、学生、企业的信息,不断地总结、讨论和交流教育思路及改革创新,才能找到真正适合高职高专食品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为培养高职院校应用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注释

① 谢达平.食品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篇(5)

应用化学专业是以化学学科为基础的应用型理工科专业。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明确规定:应用化学专业属于理科专业,毕业生可根据所在学校教学计划及培养目标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这说明应用化学是以理为主的理工结合专业,是研究化学理论在相关领域中应用的理科专业,是产品开发或技术应用型专业,而不是工科专业。但是,从应用化学学位授予现状来看,学士一般授予理科学位,硕士则可授予理科或工科学位。说明应用化学具有工科专业的特点。另外,目前全国有近400所高校开设应用化学专业,覆盖本、专科不同层次和理工、农林、师范等不同类型高校。其中大多数是新办或改办的。大量的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除了小部分从事教育、研究和质检等行业工作外,其余的势必要进入企业从事产品开发和工程管理工作。而当前相当数量的本科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感觉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进而影响到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势必限制其职业发展。因此,在本科阶段,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科或工程化素质,对其研究生深造或工作实践打下工程化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此类高校大多能够把握形势、明确定位,以地方性、应用型为办学方向,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此类高校更要防止一味追求大而全、赶研究型大学的时髦、进而陷入同质化的境地。因此,此类高校在特色发展中,工科专业的培育和发展更应从基础抓起,在使学生掌握基本工科课程知识的同时,应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工程化素养。

针对目前国内应用化学专业数量多、方向杂、规范性不足等问题,参照近期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结合许昌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多年来的建设体会,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首先,没有特色,或没有按特色化发展去设置培养方案;其次,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师人员匮乏,双师型教师几乎没有;第三,教学方法仍流于说教;第四,实践环节不符合工程化素质人才培养。本文相应地从创新培养方案、灵活师资培养、案例法教学、实践教学改革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以工程化素质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以期为规范和办好应用化学理科专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一、创新培养方案

从当前我国地方高校中应用化学专业设置的范围来看,有趋同的倾向。对于像许昌学院这样的地方新升本院校,如果不走特色化道路,势必在激烈的竞争中惨遭出局,对应用化学专业来说更是如此。我校的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服务中原城市群建设、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目前通过校企合作、服务经济对改造专业建设、推进学科建设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对以往单纯旨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加以调整,注入了工程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元素。首先,将“工程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写进培养目标中。其次,在培养规格中增加“工程实践”能力一条,具体阐述为“具有将产品实现从实验室规模到工业规模的认识和初步能力”。最后,最根本的是课程设置目标更加明确、为专业特色服务的目的突出,凝练了专业方向,加强了专业课分量和深度。

2010年之前,应用化学专业完全按照理科专业模式设置,专业课除了四大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基础等必修课之外,选修课则是按照四个模块设置,具体为,纳米材料模块:纳米材料学、纳米材料的检测与表征、应用X射线衍射技术。光电材料模块:新能源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光功能材料。工业分析模块:色谱与分离、光谱分析、环境分析。化工模块:化工制图、反应工程基础、化工分离技术。其它的选修课则有催化、有机合成设计、应用电化学、无机合成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学工艺学、化工产品开发概论等以及一些必修课选论(主要为考研学生开设,主要是讲解典型例题,如物理化学选论等)。从上述课程设置来看,课程模块太多,每个模块课程单薄;必修课基本完全是专业基础课,而专业课则直接过渡选修课,专业课设置薄弱,显然不能满足专业特色方向设置对课程的要求。因此,2010年后,我们对应用化学专业设置了两个方向,分别是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相应地设置了必修课(专业基础、专业课)和选修课(专业课),加深了专业课程基础,凝练了方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为,精细化工模块:精细化工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精细化工过程及设备、精细化工实验。相应的选修课有化工产品开发概论、分离工程、表面活性剂、涂料、胶黏剂、香精香料、纺织助剂等,可任选。高分子材料模块: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实验、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应的选修课有化工产品开发概论、分离工程、材料学、塑料、橡胶、纤维等,可任选。

二、灵活师资培养

教师给学生上课,并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传递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掌握的就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多的应该是见识,即真正的工程实践经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当前,地方高校处在高速发展和扩张之际,每年都会招聘一批新教师。但是,限于政策,这些新教师主要是刚毕业的博士、硕士,基本没有教师的从业经历,更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因此,教师自身对实践教学、企业生产等没有基本的认识。我院同样面临此类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理科向工科转变;攻读学位和专业培训结合,以专业培训为主;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

第一,理科背景教师向工科转变。首先要明确专业建设的需要,让理科教师产生我要转变的原动力;其次,从政策和经费上支持理科教师的工科能力进修和培训。第二,在企业内进行专业培训。比如,新教师报到入校后,在第一学期被派往企业定岗实习,期间对车间工艺、设备和部分工段操作基本掌握。在学期开始后,还安排其在老教师带领和指导下赴实习单位进行指导学生实习工作。另外,在第二年该新教师即将承担实习指导任务前的暑期,学院会安排其先期赴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学习,掌握实习的第一手资料,提高其指导和教学水平。经过这样两年的学习、培训和指导训练,到第三年该新教师独立指导学生实习时,已经具备能够圆满完成实习指导任务的能力。该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无疑为学生工程化素质培养提供了保障。第三,充分利用好企业师资。由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我们对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作为师资的利用包括几部分,除了在学生实习时给学生讲解之外,还在对我方新进教师进行师资培训、来我校进行课程辅导和讲授中承担重要角色。我们采取灵活的待遇方案,使企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我院的教师和学生均得到全面的培训和辅导,对提高实习水平和效果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三、案例法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再现案例实景,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深入角色,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促进学生更快、更深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有明显成效。

应用化学专业讲授的专业课不但有理论性强的课程还有实践性强的课程。前者如物理化学、反应工程;后者如精细化学品化学、工业催化、表面活性剂化学等。国外教育界有句名言:告诉给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会理解;让我参与,我会学会。但是,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不可能完全通过实验来实现。所以我们通过案例教学法有效实现了此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我们采取了从“告诉”“演示”“参与”的模拟步骤,循序渐进,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当然,其中的“参与”步骤更多地仍是通过课堂模拟讲述或结合实验实践课程来实现。首先,在一系列活生生的案例基础上提出学生感兴趣且切中基础理论核心的问题;然后回答问题,逐步深入,反向推理,最终使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很轻松、很自然地理解、掌握、接受;最后要强调掌握部分重要的参数和指标。这样的结果就使学生掌握了基本且必要的产品作用原理和重要性能参数,符合教学要求和就业入门的目的。

该步骤示例如下:首先引出案例,例如提到农民锄地的原因,有的学生认为是松土,而正确答案应是保墒。因为土壤中有很多气孔,类似于毛细管,由于附加压力的作用,导致水分和养料丧失,锄地可以破坏毛细管,起到保留水分和养料的目的。接下来分析该案例,提出涉及的原理和知识点,即毛细管的附加压力及其产生原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从土地水分丧失联想到毛细管产生附加压力,再到拉普拉斯公式和开尔文公式,从生活化的案例到理论知识的轻松理解和掌握。

其次,用生活中的多个实例来显示表面活性剂的其它作用。例如,透明状、水溶性注射针剂生产中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化妆品和农药乳状液产品中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墨水的制备中表面活性剂的分散作用;浆料中表面活性剂的消泡作用;在新型纺织品材料中的防水、防污作用等。从这些实例继续讲述胶束、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结构、性能参数(CMC值、HLB值)等重要理论知识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掌握了。

以“表面活性剂”部分为例。首先引入肥皂和洗衣粉的实用案例。肥皂和洗衣粉是人们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化学品,可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虽然可能部分学生对这类洗涤剂有初步的认识,但真正了解其洗涤作用原理的并不多。因此,此案例满足“听说过但不熟悉”的要求。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可在肥皂和洗衣粉的种类、造型、颜色以及使用对象和部位等方面充分展现其多样性,使学生认识到该类日用品还有很多“高端产品”,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和前景。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简要说明肥皂的来历等科技发展历史。

四、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分别从实验课、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三方面开展。

传统的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且内容陈旧,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我们的做法是改进传统实验项目、引入教师科研课题和企业课题。

首先是内容陈旧,部分实验项目已被证明不适合本科实验训练、锻炼动手能力,或难以体现知识重点,需要改进。比如,物理化学实验中测定电势-pH曲线项目主要的考查目标为理解一定条件下能斯特方程中浓度的负对数即pH值与电势φ成正比,并掌握pH值测定的原理。但事实上学生对此兴趣不大,感觉这是必然的,老师在讲的时候已经把结果给展示了,没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增加了电极的原理和组装、pH计的原理和组装实验,放在测定电势-pH曲线实验之前,使学生亲自组装了电极、pH计,到测定电势-pH曲线时自然理解清晰、操作得心应手。

引入教师科研课题和企业课题。首先使学生接触实际存在或生产中的问题,对培养其求知欲和提高探索的兴趣具有显著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其次锻炼了教师,增强其将理论与实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实习实训按一般常规情况就是带领学生去工厂实习几周,请工厂的技术人员讲课,然后参观生产车间,就算完成生产实习任务。结果是每年学校都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学生实习则走马观花,成了走过场,效果自然难以体现。

目前,在前述加强师资的前提下,使得我们拥有了一定的工程化素质的教师队伍,结合企业技术人员,为做好实习实训打下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另外,我们采用了新的管理模式和综合实习实训考核方式,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为:管理采用封闭管理、集体上下班、随时考勤等,保证学生的实习时间和在岗率;考核不但要参考其实习报告,还要引入笔试和面试、单独岗位操作和答辩等,保证了学生真正掌握、理解生产过程,起到实习的目的。

毕业论文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由于要备考研究生,导致实验时间难以保证。我们的改进做法是:其一,严格毕业论文(设计)出口机制,让达不到要求水平的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延期毕业,重新答辩,使学生重视,教师认真对待。其二,一部分学生在大二或大三即进入教师实验室,进行科研创新实验。每年学期初由年级辅导员、班导师向有需求的教师推荐一些学有余力、感兴趣的学生去进行科研创新实验。对学生巩固实验课所学的技能和知识有显著作用,还可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另外还可以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其三,毕业论文或设计可以与毕业实习结合。通过延长企业实习时间,并提炼出课题或模拟出设计任务让部分感兴趣的学生选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了课题的背景,为做论文或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节省了时间。

五、效果与探讨

2010年以来,我院应用化学专业通过上述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青年教师投身于教学改革的热情更加高涨,并从工程化素质提升和教学过程中得到成长。3年来,青年教师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并申报教学研究项目,共获立项校级教研项目4项,发表教研论文5篇。同时,有2位教师获聘副教授,2位教师获聘讲师,其中有2位教师获聘双师称号。

第二,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首先在后期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显著提高,比如物理化学实验,90%的学生能够在3个学时的规定时间里保质保量完成实验任务,而在过去则一般需要延长1个学时才能完成;其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创新实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毕业论文质量也相应大幅度提高;最后,3年来,学生参与“挑战杯”创新大赛、企业奖学金项目、校级创新课题等立项、获奖共计35项。

第三,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考研录取率显著升高。从2002级到2009级,考研录取率从最早的10%上升到60%。这固然与学生的刻苦学习有关,但显然与上述教学改革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结出了硕果,比如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其考研面试竞争力这一结果,势必会提高学生被录取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张群正.应用化学专业与实践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

2004,(3):30-33.

[2] 唐冬雁,李文旭,强亮生.工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39-

40,55.

[3] 杜焰,易奇志,杨先振.高校主导模式下应用化学专业

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12,(1):123-

126.

[4] 许嘉,刘金彦,周建梅,等.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的实践

与思考[J].当代化工,2011,40(4):400-402.

[5] 张华峰,陈天华.运用案例教学策略推进课程创新教育

[J].中国农业教育,2005(3):47-48.

[6] 钟婵娟,包红,孙德四.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江西化工,2011,(1):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047-02

一、《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典型有机化工产品的主要用途、生产方法、反应原理、工艺条件、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等知识,掌握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有机化工生产操作、生产运行、生产技术管理能力,成为具有一定产品研发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对有机化工产品介绍的数量较多,但每个产品的分析过程大体相同,加之有机化工生产过程复杂抽象。如果仅仅按照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就会因教学形式单调、内容空洞陈旧,使学生很快失去学习兴趣。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

1.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数量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内容涉及很多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其中,包括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单元操作、化工机械、反应工程、化工安全生产等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许多实际操作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工程技术理念,才能将课程讲得生动透彻。根据这个要求,聘请兼职教师讲授部分课程内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兼职教师通常是本行业的骨干力量,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熟悉本行业的实际运作,具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聘用兼职教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必须通过下厂实习锻炼的方式加以培养。

2. 改进教学方法。

(1)回顾性学习。《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要用到已学的知识。但是,由于时间间隔过长,许多内容学生都已遗忘,增加了教学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通过温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应用热力学知识分析产品生产原理和工艺条件时,教师可先复习物理化学中的勒沙特列原理,待学生熟练掌握后再将其应用在分析具体产品的反应条件上,这样就顺理成章,显得游刃有余。

(2)总结性学习,举一反三。《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知识点多,如果不进行归纳、总结会显得非常散乱。但是,其中很多内容有规律可循,关键是要找一条主线将它们串起来。例如,在烷烃热裂解、甲醇氧化制甲醛、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丙烯氧化制丙烯酸、丁烯氧化脱氢生产丁二烯、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工艺过程中,反应器中都要加入一定量的水蒸气,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水蒸气在化工生产中的各种作用;产品生产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反应器,其撤热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师可结合反应工程课程的内容,总结归纳初步确定反应器类型和反应器撤热方式的方法。

(3)专题课堂。在《有机化工生产技术》教材中,有几种产品在介绍完工艺过程后,又添加安全生产的内容。如果仅仅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讲解,学生印象不深刻,容易遗忘,而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又不言而喻。笔者通常将这部分内容归类,专门给学生上一堂化工生产安全课,即从物料特性、工艺条件、单元过程及操作方面综合分析,说明工艺过程的危险所在,并提出相应措施,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4)角色互换教学。《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虽然知识点多,但大都不难,同时有很强的规律性,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规律,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在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分组,提前布置任务,让他们查找资料,动手制作PPT,上台讲课,最后进行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补充教学内容。由于有机化工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应用层出不穷,而教材介绍的都是传统成熟的生产工艺,教师应将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工业发展及科研新动态、新方向引入课堂。另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化工行业或生产工艺,如果能够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学生认同感强,更容易引起共鸣。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应灵活处理,切勿拘泥于教材,可对教学内容进行部分调整和补充。例如,笔者讲到乙炔生产时,重点介绍的是电石乙炔法。但在全国范围内及重庆化工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在地区,天然气制乙炔已成为发展的趋势,因而在该项目教学内容中补充了天然气制乙炔的生产技术。

3.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采用多媒体教学。王丽华介绍了在《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通过多媒体的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该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实际生产环境,克服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增强了学生对有机化工生产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达到了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效果。

(2)将工艺仿真实训引入教学。受有机化工生产大型化和自动化的限制,《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实训一直以来是教学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可以通过工艺仿真实训的方式进行弥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工仿真实训室。例如,讲到甲醇、醋酸等产品的生产时,在学习反应原理、工艺条件和工艺流程后,让学生在仿真操作中感受开停车的过程、工艺参数的调节控制方法,将书本上的枯燥文字说明转化成直观的操作,使学生充分感受有机化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3)增加工艺实训环节。《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由于涉及产品繁多,加之实训装置造价昂贵,动辄几十上百万,很多学校都没有相应的实训装置。我院于2010年购买了一套DOP仿真工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知识+工艺仿真+工艺操作实训”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其他方法。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还可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相关化工企业进行参观见习,增强学生对化工生产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条件成熟的还可考虑将课堂搬进车间,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化工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要提高《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与企业加强联系,积累实践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由于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观念也必须不断更新。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等方面认真思考,锐意改革,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红梅,魏勇.谈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篇(7)

《药物分析》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及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有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1],是一门研究药品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及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内容的学科。其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大多难以把握药物分析的特点和规律,无法提高学习水平,有的甚至难以入门。如何帮助他们消除这些障碍,全面提高药物分析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认真研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药物分析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进,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理论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技术人才[2]。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此目的指导下笔者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接受能力,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时以分析化学的各类方法为主线,在介绍各种常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测定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简单的、学生较为熟悉的药物供学生讨论。

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全面提高药品质量的主题,抓住药品质量控制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三方面的基本规律,紧扣各类药物结构的特点与分析方法之间关系,突出剖析具有特性的方法,尤其重视同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药物分析中的异同点比较。此外笔者还结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把药典知识、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药品管理、药品质量标准以及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也作为讲授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药物及药物质量管理有关的知识,在课堂和实训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具体地讲授过程中,药物分析教材中各类药物基本上是以化学结构进行分类的,所以笔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结构-性质-检验(即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这条主线,并结合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剖析药物结构入手,分析其相应的理化性质,介绍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门课程。

2实训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药院校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3]。高职高专教育中,实训课所占比例较大,这就要求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笔者对药物分析实验内容进行改革。

首先,笔者设计一些基本技能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基本仪器设备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例如通过对盐酸普鲁卡因、葡萄糖及其注射液等一些不同类型的药物原料或制剂的性状观测、真伪鉴别及纯度检查实验,使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中常用的性状观测设备及性状描述术语,了解并掌握药品真伪鉴别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熟悉药物纯度检查的常规项目及限量的计算,并能熟练规范地进行检查操作。

其二,笔者还增加了综合性实验,主要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药品质量控制,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实验内容主要综合药物分析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分析。

如通过对牛黄解毒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制剂的质量全检验实验,学生能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检验工作的程序、项目和过程,为其独立进行药品质量的检验、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积累技能。

另外,笔者根据药物分析方法学的要求以及药物分析在实际工作总的发展趋势,安排的七次学生实验涵盖了旋光法、薄层色谱法、容量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常用药物质量控制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笔者的最大教学资源来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工作中将会用到的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教学方式。

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操作性、应用性强的学科,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严格的技术动作、细微的结构等,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反复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另外,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笔者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中,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目前假药劣药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并受到法律追究的实例,近年来接二连三出现的严重药品事故:广西半宙制药集团第三制药厂生产的“梅花K黄柏胶囊”非法搀入过期的四环素,致湖南株洲中毒58人;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未按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生产记录不完整,从而导致欣弗(克林霉素膦酸酯葡萄糖注射液)集中出现患者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80多例,死亡9例;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因使用了强毒的工业溶剂二甘醇原料,导致多名患者肾衰竭等。假药劣药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给患者与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最终生产厂家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晨

4考核方式。

为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笔者对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进行改革。期末总评成绩包括2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30%,根据学生实验课表现及实验报告、讨论分析的情况作出综合评定。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在理论课试卷设计上,着重主观题的分量,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和学生知识面。这样,试卷不再是成绩的最终结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保持,既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避免了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现象的发生。

总之,药物分析课的教学探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教育思想及观念的转变,又涉及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既涉及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又涉及平衡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笔者希望通过与同仁们的不断探讨,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药物分析》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及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有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 1 ] ,是一门研究药品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及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内容的学科。其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大多难以把握药物分析的特点和规律,无法提高学习水平,有的甚至难以入门。如何帮助他们消除这些障碍,全面提高药物分析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认真研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药物分析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进,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理论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技术人才[ 2 ] 。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此目的指导下笔者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接受能力,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时以分析化学的各类方法为主线,在介绍各种常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测定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简单的、学生较为熟悉的药物供学生讨论。

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全面提高药品质量的主题,抓住药品质量控制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三方面的基本规律,紧扣各类药物结构的特点与分析方法之间关系,突出剖析具有特性的方法,尤其重视同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药物分析中的异同点比较。此外笔者还结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把药典知识、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药品管理、药品质量标准以及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也作为讲授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药物及药物质量管理有关的知识,在课堂和实训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具体地讲授过程中,药物分析教材中各类药物基本上是以化学结构进行分类的,所以笔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结构- 性质- 检验(即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这条主线,并结合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剖析药物结构入手,分析其相应的理化性质,介绍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门课程。

2 实训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药院校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3 ] 。高职高专教育中,实训课所占比例较大,这就要求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笔者对药物分析实验内容进行改革。

首先,笔者设计一些基本技能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基本仪器设备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例如通过对盐酸普鲁卡因、葡萄糖及其注射液等一些不同类型的药物原料或制剂的性状观测、真伪鉴别及纯度检查实验,使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中常用的性状观测设备及性状描述术语,了解并掌握药品真伪鉴别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熟悉药物纯度检查的常规项目及限量的计算,并能熟练规范地进行检查操作。

其二,笔者还增加了综合性实验,主要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药品质量控制,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实验内容主要综合药物分析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分析。

如通过对牛黄解毒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制剂的质量全检验实验,学生能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检验工作的程序、项目和过程,为其独立进行药品质量的检验、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积累技能。

另外,笔者根据药物分析方法学的要求以及药物分析在实际工作总的发展趋势,安排的七次学生实验涵盖了旋光法、薄层色谱法、容量分析法、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常用药物质量控制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笔者的最大教学资源来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工作中将会用到的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 教学方式。

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操作性、应用性强的学科,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严格的技术动作、细微的结构等,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反复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另外,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笔者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中,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目前假药劣药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并受到法律追究的实例,近年来接二连三出现的严重药品事故:广西半宙制药集团第三制药厂生产的“梅花K黄柏胶囊”非法搀入过期的四环素,致湖南株洲中毒58人;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未按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生产记录不完整,从而导致欣弗(克林霉素膦酸酯葡萄糖注射液)集中出现患者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80多例,死亡9例;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因使用了强毒的工业溶剂二甘醇原料,导致多名患者肾衰竭等。假药劣药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给患者与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最终生产厂家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考核方式。

为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笔者对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进行改革。期末总评成绩包括2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30% ,根据学生实验课表现及实验报告、讨论分析的情况作出综合评定。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在理论课试卷设计上,着重主观题的分量,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和学生知识面。这样,试卷不再是成绩的最终结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保持,既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避免了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现象的发生。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b)-0133-02

基础化学[1]实验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依托于基础化学理论,同时又为理论提供了实验技能能力以及实验创新能力。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基础化学实验依托于基础化学实训中心,由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组成。高职基础化学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研实践态度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更是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该文主要从基础化学实验内容的改革,以及实验考核和基础化学实验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1基础化学实验内容的改革

该校原本基础化学实验室分成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单独授课,依托于理论课程教学,成绩的评定也是和理论教学合并在一起进行。但是相互课程之间的不统一导致学生所做的实验都是一些基本、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同时各门学科间还容易形成一定的重复实验,导致学生对这些实验兴趣不高,都是在被动完成实验过程。通过基础化学实验这门独立课程我们对原有的实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以基本操作和训练为主,同时各专业在不同方向开展综合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1)在平时实验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不要一味强调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内容不折不扣地来做,应鼓励学生创新,学生可以自己通过查文献,相互讨论,自行设计出实验方案,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和老师沟通后使用实验仪器以及药品,进行创新性实验。学生的自觉参与对实验教学带来很好的效果,学生能够认真预习,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写出实验方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实验在进行改进,优化自己的实验方案。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行完成,老师就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实验中去。如在做燃烧热实验测定萘的摩尔燃烧热时有的学生提出是否能测定液体的燃烧热,后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开展了乙醇百分含量的测定实验,通过和实验指导老师之间的沟通,确定了实验相关步骤,顺利完成了该实验。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想法通过实验都得到了验证,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了实验中去,和老师也有了更好的互动。

(2)引入网络化的实验教学手段[2]。随着实验教学手段的深入改革,该校已经在基础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及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网站建设上有所成果,学生可以提前通过网站上的相关信息提前通过视频了解实验过程。网站上的实验教学视频形象生动,通过实验指导老师录制的相关视频、实验室需用到的仪器、药品等的照片以及相关的讲解,非常清晰、准确地向学生展示实验教学内容,能够大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基础化学实验的兴趣,突破了传统的实验教学学时数和实验室的限制,拓展了学生实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更容易参与到实验中去。此外,对某些燃烧热的测定,蔗糖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等,可以引导学生借用电脑上的相关绘图工具处理后期的实验结果,简单明了的绘制出实验数据图形,通过这样和网络化的结合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实验后的总结和思考,引导学生重视实验后的数据整理、分析以及实验过程中现象的处理,及时整理出一份详尽的实验报告。通过对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的及时总结,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同一类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方法,并使理论知识和实践原理之间建立联系,为知识的管理和应用打下基础。出现实验失败的学生,不强制要求学生重新再做一遍实验,而是要求学生找寻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判断实验出错的步骤,写出数据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4)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实验室的有计划开放,基础化学实验是基本实验操作和综合实验创新[3]两个方面,对有需要的学生可以采取开放实验室的形式进行小众化实验教学,让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外也能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实验,也是对原有实验内容的一次创新,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实践证明开放实验室让有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同学在课堂时间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验创新。通过开放实验室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科研能力。

2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方式的改进

原本该校的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是以学生的平时表现(50%)+实验过程(20%)+实验报告(30%)来考核学生的,区别度不高,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提高,都是被动的在完成实验。后面做了一些改进

(1)平时考核细致化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做记录,实验结束后对每位同学按以下要求做出评分标准①实验预习报告;②实验过程中提问是否回答正确;③实验过程中的态度和操作能力;④实验结果。采用上述方法后,学生在实验前都能对实验过程有一定程度上的前期接触,对如何完成实验,以及实验中会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有一个大致上的了解。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都能有合理的解释,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大大提高。

(2)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4],原来最后的考核结果基本都以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实验报告情况来考核学生,比较单一,不能正确的判断一个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现在对所有学生进行做过实验或相关的可行性实验进行单独的实践考核,通过现场评分,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同时加入理论考试,主要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案设计等来考核学生。通过这两部分来评定学生的成绩。

3结语

通过基础化学实验内容的改革以及考核方式的改进培养,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学生对这种改革也有很高的热情,它督促学生做好每次实验,对实验原理、过程有了更新的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化工生产、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生产、分析检验等行业掌握了必要的技能,对该校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正兢.基础化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薛红艳,张宏波,陈朝晖.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网络化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8-10.

篇(10)

通过我校组织的“对青年教师拉、帮、带”活动,我首次尝试制定了煤化工工艺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这学期我的授课内容煤化工工艺课程得以顺利进行,在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实践、出考题各环节中面临着不断出现问题、请教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现在谈谈我的一些感悟。

一、大纲格式

1.大纲说明

(1)说明本大纲适用范围:本大纲适用于1.5学年制的高中后和3学年制的初中后中专化工工艺专业学生的学习使用。应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2)说明该课程性质、内容、任务、要求、教学中注意事项。由于课程内容量大,应采取高度概括性语言逐章介绍;教学任务和要求应该清楚、详细,这样才能让每位老师针对每节课做出相应计划;因为有刚刚从事教学任务的新老师要使用参考教学大纲,所以,教学注意事项应具有可实践性和灵活性。

2.学时分配表

以第五章内容为例,如下表所示。学时分配表应该具体到每章、每节使用几个课时讲课,每节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什么内容应该一一对应。

3.课程内容

以第五章内容为例如下所示。课程内容应包括学时分配、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与要求、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

附:本大纲 第五章 课程内容

第五章 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精制(16学时,授课12学时,复习小结4学时)

(1)教学要求:

a.掌握炼焦化学产品回收的概念、典型工艺流程,了解炼焦化学产品回收意义。

b.掌握煤气在初冷器中冷却的方法、工艺流程,了解煤气在集气管中的冷却。

……

(2)教学内容:

a.第一节 炼焦化学产品回收概述(2学时),重点讲述炼焦化学产品回收的概念、典型工艺流程,了解炼焦化学产品回收意义。

b.第二节 煤气的冷凝、冷却(2学时),重点讲述煤气在初冷器中冷却的方法、工艺流程,了解煤气在集气管中的冷却。

……

(3)教学建议:

换热设备引申到间-直煤气初冷设备,复习前面学过的化工原理课程中的换热器,并且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二、编写体会

通过自己制订教学大纲,我总结出教学大纲应该具备的一些特色:

1.前后连贯

由于本课程是专业课,所以制订过程中需要在上完专业基础课(基础化学、化工原理、化工机械基础等)后开课。

2.主次分明

由于本大纲是针对一年半学制的、高中起点的中专教学,所以课时有限,教学过程中要求主次分明,“掌握”内容重点讲解,“了结”部分略带讲解。

例如本大纲“炼焦技术”采用54个课时进行授课,而“煤炭气化”仅采用12个课时进行授课,就是由于一方面总课时有限,另一方面专业课《合成氨工艺》已经很详细地讲解了这部分知识。

3.紧跟时代步伐

根据当前煤化工发展现状,煤炭液化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结合我省“潞安集团”发展煤液化技术的现状讲解煤液化技术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附:本大纲 第八章 煤炭液化 (3)教学建议

(3)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课时情况确定本章的取舍。本章重点在煤加氢液化的反应机理;难点是常见的煤炭直接液化工艺和F-T合成工艺。结合我省当前企业发展煤液化技术的现状讲解煤液化技术的重要性。

4.学以致用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着重能力培养。以第五章内容为例,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化工原理课程中“精馏”知识,解决这节课“脱苯”的问题;注重在复习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脱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去接受新的工艺过程(粗苯回收),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附:本大纲 第五章 教学内容

……

f.第六节 煤气中粗苯的回收与精制(2学时),重点讲述粗苯的定义、回收工序、洗苯工序影响因素,了解粗苯的加工与精制。

g.复习(2课时),总结、复习、巩固本章内容的重点知识,结合《化工原理》内容中精馏单元的知识着重讲述洗苯工序影响因素。

5.注重学生素质养成

制订计划详细到每节课的任务,每章内容授完之后,做一小结。以填空、简答、判断等题型承载本章知识重点;课内完成这些补充的作业,表面以充实平时成绩,实际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做完事情及时总结”的习惯,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附:课内给同学们的小结作业题

一、填空题

1.我国煤炭可采储量仅次于美国、俄罗斯而居世界第( )位。

2.按选煤方法的不同,煤炭洗选可以分为物理选煤、( )和微生物选煤等。

……

二、判断题

( )1.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将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及化学产品的过程。

( )2.选煤是根据原煤中的煤与其中的矿物质、煤矸石等,杂质的密度、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及其他性质的差别,清除原煤中的有害杂质,降低灰分、硫分和水分,改善煤炭质量的过程。

……

三、问答题

1.煤的成焦过程可分成哪几个阶段?

……

6.本大纲的缺陷

对于中职教育来说,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动静结合,理论、实践结合,有课内理论教学,就应该有相应的实践练习过程。

由于本课程是化工工艺专业的一门辅助专业课程,课时有限,所以重在理论教学,没有课内实训环节。另一方面,目前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这门课程的课内实训要求。这是本大纲存在的一个问题。

但是,学期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毕业实习环节)巩固和实践本门课程的所学知识,只是这样的实训条件对这门课程不具有针对性。

三、实践结果

1.考核办法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和教学过程的进行,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如何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考核过程应该体现深入浅出、知识系统全面的特点,才能够真实反映同学们的实际水平。我在出考题的过程中反复斟酌,注意分析各种题型各自的特点。

(1)填空题。应考核知识重点;所需填空前后有提示;题量大,应涵盖所学知识面。例如第18题:“根据煤焦油沥青的软化点不同,可分为低温沥青、中温沥青、( )和超高温沥青。”学生基本不需要背,只要上课听讲了,就能回答上来。

(2)判断题。应考核知识重点,有明显错误,容易判断。例如第10题:“( )10.焦煤受热时能形成热稳定性能好的胶质体,不适合炼焦。”给出很明显的错误,上课听讲的同学都知道“焦煤”名字的由来――一种炼焦煤,前后矛盾,所以是错误的。学生基本不需要背,只要上课听讲了,就能回答上来。

(3)简答题。题量少、知识重点、分值小。同学们普遍不喜欢记忆,所以分值减少,而且是课内经常重复的重点,也能够答上其中的几条。

附:期末考卷

一、 填空题(每题1.5分,共30分)。

……

18.根据煤焦油沥青的软化点不同,可分为低温沥青、中温沥青、( )和超高温沥青。

……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O”,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40分)。

……

( )10.焦煤受热时能形成热稳定性能好的胶质体,不适合炼焦。

……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

2.炼焦生产中,装煤过程如何控制烟尘?

……

2.实践检验结果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化工G1002班的考核成绩还比较理想。

从成绩汇总情况可以看出,学生人数在各分数段内分布比较合理,整个趋势呈正态分布曲线。

参考文献:

[1]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2.

上一篇: 演讲策划书 下一篇: 红色旅游心得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