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岗位晋升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2 12:28: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员工岗位晋升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员工岗位晋升总结

篇(1)

二是组织的继认要求:组织中的岗位如何继任,如何继任?

三是职位的培训需求:如何利用职位的任职需求开发出该岗位的培训要求,要培训哪些内容?具体如何操作?

四是怎么判断候选人资格:在任职上如何判断员工是否符合该岗位,当需要晋升的时候又有哪些依据可以判断其适合晋升?晋升的方式又有哪些?

五是怎么评价员工:在绩效管理上过去是对员工工作结果的总结,现在是如何评价员工在该岗位上的贡献?

六是怎样回报:员工在企业中的表现如何体现在他的薪酬福利等回报中?

在构建任职体系管理之初,最先要的条件就必须对企业人力管理的主体结构进行变更与调整,传统的人力模块过去的中国企业一直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言必称“六大模块”。在企业人力资源的架构中都是以模块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分类。事实上,看起来模块化的工作分类有利于人力资源专业化的工作,但长此以往形成了各大模块的独自发展,无法权衡到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协调,有时候某一个模块变得很强,其他模块就变得开始配合此模块,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因以人才发展为核心,而不是模块工作为核心。因此,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任职管理体系便是以职位管理与资格管理为核心,重新定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将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重新融合,根据市场需要整合成四个主要工作内容既任职聘用与调配、定级调薪、职位晋升选拔、技能提升培训(如图1)。

任职聘用与调配:改变了过去的招聘的模块,将招聘的具体工作明确到了岗位任职上,这样针对岗位面试管有了更加明确的人员与岗位的匹配,可以利用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的面试,寻找到求职者与该岗位的匹配程度。摆脱过去人为的、主观的选人模式。

定级调薪:将薪酬福利调整为定级调薪,对员工来说,任职资格的评定就意味者对其在企业中薪资级别的评定,员工可以根据任职表现达到一定匹配后可以进行调级与调薪,使得企业的调薪更加客观、明确也显得更加公平。

职位晋升与选拔: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职位晋升,建立起各岗位的职位发展双通道,员工可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选择晋升,摆脱了过去只有管理层晋升而技术层无法晋升的尴尬局面,并且在人才的选拔上建立任职评估中心,针对人才晋升有了更加合理的、客观的评估系统,能较为全面的体现员工的价值,对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有着极大的影响。

技能培训提升: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培训模式,以匹配岗位为基础的技能培训。过去的培训以员工想要什么培训就做什么培训为主,而任职资格体系下的培训而是该岗位需要员工哪些技能就培训哪些,并合理评估员工与该岗位的任职差距,做出合理的员工培训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这样既让培训有了明确的指导性、又让培训效果大大增强,使得培训变成员工工作中所必备的项目。

在任职管理体系建立上,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任职资格构建的进行了双向的定位:即岗位任职管理体系与员工任职标准体系。岗位任职管理体系构建分为三大框架:

职业发展通道:即建立企业职类、职群体系,将企业各岗位进行分类与归类,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职级、职等体系;明确员工双通道发展等问题。

任职资格标准:以员工任职资格为基础,涵盖员工的工作经验、学习经验、核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与企业任职岗位所匹配。

资格等级认证:以员工晋升、提拔以及技能提升等级为基础,对员工进行合理话的评估并列举员工的客观可依据的数据,实现员工能力可数据化。

篇(2)

一、职务晋升是企业一种重要的激励措施企业职务晋升制度有两大功能,一是选拔优秀人才,二是激励现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1]企业从内部提拔优秀的员工到更高、更重要的岗位上,对员工或对企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对个人来讲,职务晋升是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途径。员工获得了晋升的机会,会认为这是企业对其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的肯定与赏识,是自身价值的提升,是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志。职务晋升将带来员工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提高、进一步晋升的机会以及更多的外部选择机会等。

对企业来讲,内部职务晋升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相对于其它激励措施(如货币激励),晋升可以鼓励组织成员的长期行为。晋升前企业需要对被晋升者进行长期的业绩评价,所提供的激励是一种长期的激励,进而鼓励组织成员的行为要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而企业往往根据员工的短期业绩进行货币奖励。这种激励就主要是短期的激励,有可能驱使组织成员更注重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的长期利益。第二,企业从内部晋升优秀员工,能使与企业同甘共苦、一起成长的员工受惠于企业发展的成果。相对于外部招聘,企业从内部提拔合适的人选更能加强企业的凝聚力。第三,内部晋升的员工已经认同企业的价值观,熟知企业的运作,比外部招聘的员工有更强的适应性与融合性。第四,内部晋升不但让被晋升者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在更大的范围施展其才华,也给未晋升者或新来者提供了职业发展的期望,使员工将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感。

但是,企业把晋升作为一种激励措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职务晋升的等级是有限的。企业只能晋升少数员工,而不能象货币激励那样,同时奖励大多数人。第二,在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即使最优秀的人才,其晋升的次数也不可能很多。而企业对员工则可经常进行货币奖励。第三,由于晋升机会不多,同事之间会因为争取晋升而产生竞争,从而可能影响团队合作精神。第四,晋升具有激励与选拔管理人员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会存在冲突。奖励功能是对员工过去的优秀业绩进行奖励。选择管理人员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在现有岗位上业绩优秀的员工不一定适合、也不一定有兴趣做管理工作。典型的例子是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一定能当出色的经理。在现有岗位上有能力和业绩突出的人,不一定能胜任更高层的职务。但在晋升的激励下,被晋升者可能会不断要求晋升,直到最后到达力不从心的职位为止。而他(她)将会在这个力不从心的职位上完成其整个职业生涯。[2]

对于未能晋升的员工来讲,晋升的愿望得不到实现,为了晋升所付出的努力得不到收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巨大的。特别是当员工认为与自己条件相当的人得到了晋升,甚至不如自己的人也升迁了,而自己仍在原地踏步时,他们就会认为企业违反了公正、公平的原则,从而产生愤怒的情绪,并重新评价与调整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包括降低对企业的心理承诺、增加离职的意向、寻找跳槽机会或者马上跳槽等。[3]

因此,如何正确运用晋升这一重要的激励措施,又尽可能减少只有少数人能晋升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无法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的情况下,使大多数很不错的员工继续努力工作,保持敬业精神,是企业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坚持晋升公正性原则是发挥晋升激励作用,并消除晋升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的重要措施。

二、组织公正性理论的发展

公正,作为一种社会价值标准,一直是人们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公平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公正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在组织公正性( Organizational Justice)的研究文献中,公正(Justice)与公平(Fairness)是可以互换的同义词。本文对公正与公平也不做区分。

最早研究公正性问题的是社会心理学家。20世纪60年代中期,企业管理学术界开始研究企业组织内部的公正性问题。组织公正性包括结果公正性或分配公正性(Distributive Justice)、程序公正性( Procedural Justice )与交往公正性(Interactive Justice)三种类型。结果公正性指员工对企业决策结果的公正程度的评价;程序公正性是员工对产生决策结果的过程的公正程度的判断;交往公正性则涉及人际交往的方式的公正程度。

早期的公正性研究主要集中于结果公正性。结果公正性与利益或代价的分配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最关心的决策结果包括业绩评估、工资与奖励分配、职务(职称)晋升、进修培训机会等。员工往往会将自己所得利益与所付代价(如工作负荷、承担的责任、承受的压力与工作的时间等)与他人进行比较,以评估自己是否得到了公正的对待。[4]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学术界开始重视对程序公正性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人们不但关心决策结果是否公正,而且非常关心决策过程的公正性。不少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员工认为企业的决策程序是公正的,即使决策结果对自己不利,员工往往也会接受这些结果。程序公正性的基本原则包括

(1)管理人员根据准确客观的信息做出管理决策;

(2)管理人员不带个人偏见,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

(3)员工有权对涉及自身的管理决策发表意见与建议;

(4)管理人员应善意听取员工对决策结果提出的不同意见,做到有错必纠;

(5)企业各项决策应符合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程序公正性理论认为,人们重视程序公正性,是因为:(1)人们相信公正的决策程序会带来公正的决策结果;[4](2)公正的决策程序体现员工作为团队中成员的价值;[5](3)公正的决策程序体现企业管理人员对员工的情感与智力的尊重与赏识。[6]

1986年,贝斯(Bies)和莫格(Moag)提出了交往公正性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交往公正性指员工在与上级的人际交往中所感受的公正待遇的程度。交往公正性究竟是公正性的一个独立成分,还是包含在程序公正性中的一个子成分,学术界至今存在争议。贝斯(Bies)等人认为,程序公正性从制度上保证了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双向沟通,交往公正性则侧重于这种沟通的恰当方式。管理人员真诚、礼貌、平等地与员工交往,能够提高员工感觉中的交往公正性。交往公正性能体现管理人员对下属的尊重,有助于赢得员工对管理人员的信任。[7]

学术界对组织公正性的组成成分一直有不同观点。早期的研究者认为公正性包括结果公正性和程序公正性,贝斯(Bies)和莫格(Moag)在1986年提出交往公正性的概念之后,仍有许多学者认为交往公正性是程序公正性的子因素。Cropanzano在2001年的研究中认为:“三类公正性其实是同一类公正性”。笔者在2002年的实证研究中,通过对组织公正性的三个组成成分进行确证性因子分析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都表明,结果公正性、程序公正性和交往公正性同属组织公正性的三个二阶因子。这说明,组织公正性划分为程序公正性、结果公正性和交往公正性是合理的。

同时,三类公正性既有区别,又显著相关,互相影响。但学术界对于三类公正性相互影响的方向则仍没有达成共识,一些理论分析也没有进行实证检验。从客观的角度看,公正的决策程序更有可能带来公正的决策结果。而从主观的角度看,人们感觉的结果公正性也会影响人们感觉的程序公正性。程序公正性的公平启发理论(Fairness Heuristic Theory)认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先后次序对人们感觉的公正性的形成至关重要。人们对信息的处理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特点。如果人们先得到决策程序的信息,后得到决策结果的信息,则人们感觉的程序公正性对总体公正性的影响将大于结果公正性,反之亦然。[8]因此,如果人们认为决策结果是公正的,则他们更有可能认为决策程序是公正的。如果人们认为决策结果不公正,他们就会认真审视决策过程的公正程度,并更倾向于认为决策程序不公正。交往公平性涉及决策程序与决策结果的全过程。决策过程中,管理人员与员工(或上下级之间)是否能有效地进行双向沟通(程序公正性),取决于管理人员是否尊重员工,对待员工的态度是否诚实、平等(交往公正性)。即使在决策结果出来之后,或者决策结果已难以更改,如果管理人员能耐心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并进行合理的解释,也能提高员工感觉的结果公平性。因此,三类公正性的相互影响应该是双向的。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公正性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结果公正性、程序公正性与交往公正性是预测员工工作满意感、归属感与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因素。科洛夫斯基等人认为,组织公正性会增强员工对管理人员的信任感,进而增加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9]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图1所示的三类公正性的关系。

篇(3)

一、职务晋升是企业一种重要的激励措施企业职务晋升制度有两大功能,一是选拔优秀人才,二是激励现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1]企业从内部提拔优秀的员工到更高、更重要的岗位上,对员工或对企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对个人来讲,职务晋升是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途径。员工获得了晋升的机会,会认为这是企业对其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的肯定与赏识,是自身价值的提升,是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志。职务晋升将带来员工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提高、进一步晋升的机会以及更多的外部选择机会等。

对企业来讲,内部职务晋升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相对于其它激励措施(如货币激励),晋升可以鼓励组织成员的长期行为。晋升前企业需要对被晋升者进行长期的业绩评价,所提供的激励是一种长期的激励,进而鼓励组织成员的行为要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而企业往往根据员工的短期业绩进行货币奖励。这种激励就主要是短期的激励,有可能驱使组织成员更注重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的长期利益。第二,企业从内部晋升优秀员工,能使与企业同甘共苦、一起成长的员工受惠于企业发展的成果。相对于外部招聘,企业从内部提拔合适的人选更能加强企业的凝聚力。第三,内部晋升的员工已经认同企业的价值观,熟知企业的运作,比外部招聘的员工有更强的适应性与融合性。第四,内部晋升不但让被晋升者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在更大的范围施展其才华,也给未晋升者或新来者提供了职业发展的期望,使员工将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感。

但是,企业把晋升作为一种激励措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职务晋升的等级是有限的。企业只能晋升少数员工,而不能象货币激励那样,同时奖励大多数人。第二,在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即使最优秀的人才,其晋升的次数也不可能很多。而企业对员工则可经常进行货币奖励。第三,由于晋升机会不多,同事之间会因为争取晋升而产生竞争,从而可能影响团队合作精神。第四,晋升具有激励与选拔管理人员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会存在冲突。奖励功能是对员工过去的优秀业绩进行奖励。选择管理人员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在现有岗位上业绩优秀的员工不一定适合、也不一定有兴趣做管理工作。典型的例子是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一定能当出色的经理。在现有岗位上有能力和业绩突出的人,不一定能胜任更高层的职务。但在晋升的激励下,被晋升者可能会不断要求晋升,直到最后到达力不从心的职位为止。而他(她)将会在这个力不从心的职位上完成其整个职业生涯。[2]

对于未能晋升的员工来讲,晋升的愿望得不到实现,为了晋升所付出的努力得不到收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巨大的。特别是当员工认为与自己条件相当的人得到了晋升,甚至不如自己的人也升迁了,而自己仍在原地踏步时,他们就会认为企业违反了公正、公平的原则,从而产生愤怒的情绪,并重新评价与调整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包括降低对企业的心理承诺、增加离职的意向、寻找跳槽机会或者马上跳槽等。[3]

因此,如何正确运用晋升这一重要的激励措施,又尽可能减少只有少数人能晋升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无法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的情况下,使大多数很不错的员工继续努力工作,保持敬业精神,是企业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坚持晋升公正性原则是发挥晋升激励作用,并消除晋升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的重要措施。

二、组织公正性理论的发展

公正,作为一种社会价值标准,一直是人们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公平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公正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在组织公正性(OrganizationalJustice)的研究文献中,公正(Justice)与公平(Fairness)是可以互换的同义词。本文对公正与公平也不做区分。

最早研究公正性问题的是社会心理学家。20世纪60年代中期,企业管理学术界开始研究企业组织内部的公正性问题。组织公正性包括结果公正性或分配公正性(DistributiveJustice)、程序公正性(ProceduralJustice)与交往公正性(InteractiveJustice)三种类型。结果公正性指员工对企业决策结果的公正程度的评价;程序公正性是员工对产生决策结果的过程的公正程度的判断;交往公正性则涉及人际交往的方式的公正程度。

早期的公正性研究主要集中于结果公正性。结果公正性与利益或代价的分配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最关心的决策结果包括业绩评估、工资与奖励分配、职务(职称)晋升、进修培训机会等。员工往往会将自己所得利益与所付代价(如工作负荷、承担的责任、承受的压力与工作的时间等)与他人进行比较,以评估自己是否得到了公正的对待。[4]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学术界开始重视对程序公正性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人们不但关心决策结果是否公正,而且非常关心决策过程的公正性。不少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员工认为企业的决策程序是公正的,即使决策结果对自己不利,员工往往也会接受这些结果。程序公正性的基本原则包括

(1)管理人员根据准确客观的信息做出管理决策;

(2)管理人员不带个人偏见,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

(3)员工有权对涉及自身的管理决策发表意见与建议;

(4)管理人员应善意听取员工对决策结果提出的不同意见,做到有错必纠;

(5)企业各项决策应符合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程序公正性理论认为,人们重视程序公正性,是因为:(1)人们相信公正的决策程序会带来公正的决策结果;[4](2)公正的决策程序体现员工作为团队中成员的价值;[5](3)公正的决策程序体现企业管理人员对员工的情感与智力的尊重与赏识。[6]

1986年,贝斯(Bies)和莫格(Moag)提出了交往公正性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交往公正性指员工在与上级的人际交往中所感受的公正待遇的程度。交往公正性究竟是公正性的一个独立成分,还是包含在程序公正性中的一个子成分,学术界至今存在争议。贝斯(Bies)等人认为,程序公正性从制度上保证了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双向沟通,交往公正性则侧重于这种沟通的恰当方式。管理人员真诚、礼貌、平等地与员工交往,能够提高员工感觉中的交往公正性。交往公正性能体现管理人员对下属的尊重,有助于赢得员工对管理人员的信任。[7]

学术界对组织公正性的组成成分一直有不同观点。早期的研究者认为公正性包括结果公正性和程序公正性,贝斯(Bies)和莫格(Moag)在1986年提出交往公正性的概念之后,仍有许多学者认为交往公正性是程序公正性的子因素。Cropanzano在2001年的研究中认为:“三类公正性其实是同一类公正性”。笔者在2002年的实证研究中,通过对组织公正性的三个组成成分进行确证性因子分析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都表明,结果公正性、程序公正性和交往公正性同属组织公正性的三个二阶因子。这说明,组织公正性划分为程序公正性、结果公正性和交往公正性是合理的。

同时,三类公正性既有区别,又显著相关,互相影响。但学术界对于三类公正性相互影响的方向则仍没有达成共识,一些理论分析也没有进行实证检验。从客观的角度看,公正的决策程序更有可能带来公正的决策结果。而从主观的角度看,人们感觉的结果公正性也会影响人们感觉的程序公正性。程序公正性的公平启发理论(FairnessHeuristicTheory)认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先后次序对人们感觉的公正性的形成至关重要。人们对信息的处理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特点。如果人们先得到决策程序的信息,后得到决策结果的信息,则人们感觉的程序公正性对总体公正性的影响将大于结果公正性,反之亦然。[8]因此,如果人们认为决策结果是公正的,则他们更有可能认为决策程序是公正的。如果人们认为决策结果不公正,他们就会认真审视决策过程的公正程度,并更倾向于认为决策程序不公正。交往公平性涉及决策程序与决策结果的全过程。决策过程中,管理人员与员工(或上下级之间)是否能有效地进行双向沟通(程序公正性),取决于管理人员是否尊重员工,对待员工的态度是否诚实、平等(交往公正性)。即使在决策结果出来之后,或者决策结果已难以更改,如果管理人员能耐心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并进行合理的解释,也能提高员工感觉的结果公平性。因此,三类公正性的相互影响应该是双向的。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公正性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结果公正性、程序公正性与交往公正性是预测员工工作满意感、归属感与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因素。科洛夫斯基等人认为,组织公正性会增强员工对管理人员的信任感,进而增加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9]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图1所示的三类公正性的关系。

三、职务晋升决策中的公正性原则

1.员工对晋升结果公正性的判断

在职务晋升决策中,结果公正性指员工对晋升决策结果的公正感。结果公正感来自于员工认为合适的晋升人选是否最后得到了晋升。员工通过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各位候选人的能力与贡献进行比较形成心目中的合适人选。如果最终晋升的人选与员工心目中的人选一致,员工会认为晋升结果是公正的,如果不一致,就会产生不公正的感觉。人们的公正感是通过对比形成的,而人们在进行对比时,往往有偏袒自我的倾向,即人们很容易高估了自己的投入(业绩、贡献、能力)而低估了他人的投入。公平感的不对称性还表现在,如果结果对自己不利,人们就很容易产生不公平感。相反,如果出现了对自己有利而不公平的结果,人们可能会有一些负疚感,但不会努力消除这种不公平,而会寻找种种理由让这种情况在自己心中合理化,甚至会采用某种办法维持这种情况。[8]因此,一方面晋升成功的机会少,晋升的结果通常只有一个成功者;另一方面因为人们公平感的倾向性,当晋升结果公布时,多数未能晋升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公平感和失落感。􀀀

2.晋升决策程序公正性的五个原则

程序公正性指人们感觉的决策过程的公正程度。在内部晋升决策中,程序公正性应包括以下五个原则。

(1)公开性原则:在内部选拔前,管理人员应向员工公开选拔的标准与程序,如对业绩、技术、资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等。

(2)客观性原则:指决策者应准确客观地评估候选人的真实业绩与能力。

(3)一致性原则:选拔程序与规则对所有符合资格的员工一视同仁,没有偏袒与偏私,并保持规则的连续性。

(4)双向沟通原则:包括员工的发言权以及管理人员的解释。在选拔过程中员工应有权参与推选候选人,并有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力。管理人员应倾听员工的意见与建议并向员工解释晋升的标准、程序与结果。

(5)结果可辩驳性原则:员工有机会向管理人员提出自己对晋升结果与决策程序的疑问或异议。[9]

如果决策有误,应该加以纠正。

程序公正性保证了晋升程序的公正、公平与公开。程序公正性理论指出,公正的决策程序能使员工相信企业有健全的制度,相信领导的权力是正当合法的。这种健全的制度能降低员工感觉的职务晋升的不确定性,从而对企业产生信任感与归属感。

3.交往公正性的内涵

交往公正性指员工在与上级的交往过程中受到公平对待的程度。程序公正性从制度上保证上下级之间的双向沟通,交往公正性则侧重于这种沟通的恰当的形式。例如,决策者是认真耐心地听取员工的意见,还是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决策者是郑重地向员工解释选拔标准、决策过程与决策结果,还是在别的场合中不得已地顺便做一些解释。交往公平很重要,它关系到员工是否有真正的发言权以及员工是否愿意发表真实的意见。管理人员在与员工的交往中是否诚恳、礼貌、平等都会影响员工发表意见的意愿与勇气。上级在交往过程中诚实平等地对待下属,表明了对下属的尊重,能赢得员工对管理人员的信任。

四、坚持职务晋升公正原则的作用

1.晋升结果公正性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并提高员工的职业满意感晋升结果公正性简单来说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所谓合适的人就是被晋升者的管理能力、品德、贡献、个性等各方面都符合晋升职位的要求。企业把优秀的人才提拔到高一级的岗位,对于被晋升者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对其他员工也有长期的激励作用,能帮助员工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期望,正确引导员工今后的行为。组织公正理论指出,结果公正性与员工对个人回报的满意度有关。个人的职业生涯往往只由几次晋升构成。公正的晋升结果能提高员工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满意度,晋升结果不公平则会增加员工的离职意向。􀀀

2.程序公正是保证结果公正的重要途径晋升程序公正性是保证选拔人才质量的关键。程序公正性要求选拔程序公开、客观、接受监督,如果决策程序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被发现,以有效防止非程序的、不合法的因素(如拉关系、拉选票、送礼行贿、造谣诬告等不正之风)干扰职务晋升过程,从而保证优秀的、有能力的人才被提拔到适当的岗位上。坚持职务晋升的程序公正性并不是要达到统一一致的决定,也不是要通过折衷调和每一个人的观点、需求和利益以赢得人们的支持。要实现程序公正,并不意味着管理人员要放弃他们在制订决策、规则、程序等方面的权力。程序公正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好的思路,而不介意这一思路是由很多人提出的,还是某个人提出的。因此,程序公正是保证结果公正性的重要途径。

3.程序公正性能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程序公正性能使员工找到自己可遵循的晋升规律。公正的选拔程序可使每一个渴望晋升的员工理解企业对自己的期望,明白他想要晋升的岗位的选聘标准,为自己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作为一种诱因,当它对人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和实现的可能时,就会诱发出强烈的行动动机,使人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员工从取得现在的岗位开始,就着眼于下一个职位的目标设计,并在日常工作中一步一步地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这是企业对员工的一种长期激励,同时使员工自觉地将个人奋斗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

4.程序公正性能消除或部分消除得不到晋升的员工的负面情绪程序公正性理论指出,人们不仅十分重视决策结果,而且同样重视决策过程。不能如愿晋升的员工会寻找失败的原因。他们会审查整个选拔程序的公正程度,如果认为程序是不公正的,就可能加重他们的挫折感与愤怒的情绪。对于未能晋升的员工来讲,只有当他认为晋升程序是公正的情况下,他才有可能相信结果是公正的。程序公正使员工在选拔过程中有机会发表意见与建议,有机会向管理人员展示与解释自己的业绩与才能,从而增加了员工对决策过程的控制感与参与感,即使最后决策结果对自己不利,也使员工对决策结果有较高的认同,从而减少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因此,如果决策体系是公正性的,无论人们在决策中获益或受损,都更可能接受决策结果并在今后工作中配合决策的实施。

5.交往公正性表明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与赏识晋升决策制度由企业来制定,并通过管理人员来落实与执行。程序公正性体现一个企业制度上的公正程度;交往公平性则体现企业内人际交往的公平程度。组织公正理论指出,员工感觉的程序公正性影响员工对企业的态度与行为。员工感觉的交往公平性会影响员工对管理人员的态度与行为,包括对管理人员的信任感、合作精神与助人为乐的行为等。[10]晋升决策的结果往往使原来同级的同事关系变成了上下级关系。这种变化很容易破坏团队合作精神与原来的和睦气氛。管理人员不但应向员工解释决策过程与结果,倾听员工的意见,而且要在解释与倾听的过程中做到诚实、礼貌、平等、敏感,以体现管理人员对员工情感的尊重以及对员工智力的赏识。管理人员要让员工相信,尽管他们没能获得晋升,但他们仍然是企业里有价值的、受尊重的成员。管理人员公平地对待员工,能使员工对上下级关系有较高的评价并乐意维持这种关系,同时在心目中建立起对管理人员的对等承诺。员工对管理人员的信任与承诺会延伸到对企业的信任与承诺中,从而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合作的态度与行为。反之,如果管理人员在与员工交往过程中不能做到诚实公正,就会引起员工对管理人员的不满。这种不满同样也会延伸到对企业的不满上。

五、职务晋升作为激励措施应当重视的其它问题

在晋升中,并不一定是业绩最好的人得到晋升就是公平。业绩优秀的员工应该得到奖励与表彰,但是否晋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则更主要地取决于他们的工作能力与个性特点。这一点应在晋升标准与要求中明确说明,并在晋升人选决定之后加以解释。并且,企业对未能晋升的优秀员工应有足够的表彰与补偿,以体现不同类型的员工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与价值。因为较高的职位意味着较高的收入、更大的权力,如果业绩优秀又未能晋升的员工得不到应有的表彰与补偿,不但会极大地打击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会对其他员工产生不良的示范作用,导致员工士气低落。

企业应为不同类型的员工提供不同的晋升阶梯,[11]以体现分配公平性。如果一个人很有能力,在企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却不合适晋升到管理岗位上,从而其价值与作用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与报偿,他(她)就会感觉不公平。企业应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技术服务人员、技术工人等不同的人群制定多阶梯晋升制度。避免所有有才能的人拥挤在一条晋升阶梯上。另外,管理工作可能不符合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目标,他们并不想获得更高的行政职位,拥有更高的管理权力,如果硬是将他们推上管理岗位,一方面他们会因为无兴趣而干不好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又脱离了专业技术工作,使他们经过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能发挥作用。对企业来说,这种作法是用一个出色的专家换来了一个蹩脚的经理。多阶梯制度提供多条平等的升迁阶梯,一条是管理岗位的道路,另外几条是专业发展的道路。这种制度使没有管理兴趣或管理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专业技术阶梯上升迁,既保证了对他们的激励,又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六、结论

晋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激励措施。晋升结果公正性能增加员工的职业满意度。保证企业内部选拔程序公正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晋升结果的公正性,真正符合“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这一晋升目的。程序公正性还能消除或降低晋升愿望得不到满足的员工的不公平感与消极情绪,保持大多数员工的工作热情。晋升程序公正还能为未能晋升的员工指明今后的努力方向,建立恰当的职业发展期望,引导员工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从而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心理认同、敬业精神与忠诚感。管理人员在晋升决策过程中公平地对待员工,能体现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尊重与赏识,改善上下级关系并倡导合作精神与互助行为。当然,坚持晋升决策的公正原则并不是正确发挥晋升激励作用的唯一措施。为每个员工设计其职业发展道路,为能力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个性不同的员工提供多元的发展空间,让各类员工都有自己施展才华的天地,也是企业留住并激励优秀人才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马丽娟.企业职位晋升中的误区及改进.领导科学,1999,(9).

[2]闵学勤.如果晋升得不到满足.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11):35.

[3]SuzanneS.Masterson,KyleLewisandM.SusanTaylor,IntegratingJusticeandSocialExchange:TheDifferingEffectsofFairProceduresandTreatmentonWorkRelationships.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0,43(4738-748).

[4]Konovsky,MaryA.UnderstandingProceduralJusticeandItsImpactonBusinessOrganizations.JournalofManagement,2000,26(3):496.

[5]TinaLRobbins,TimothyPSummers,JanisLMiller,WilliamHHendrix.UsingtheGroup-valueModeltoExplaintheRoleofNoninstrumentalJusticeinDistinguishingtheEffectsofDistributiveandProceduralJustice.JournalofOccupational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Leicester,Dec2000.

[6]W.ChanKimandReneeMauborgne.ProceduralJustice,StrategicDecisionMaking,andTheKnowledgeEconomy.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8,19(323-338).

[7]BowenDavidE.,GillandStephenW.,andFolgerRobert.HRMandserviceFairness:anizationDynamics,Winter1999,7-24.

[8]RussellCropanzana.JusticeInTheWorkplace—FromTheorytoPractice,Volume2by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Inc.

篇(4)

一、职务晋升是企业一种重要的激励措施企业职务晋升制度有两大功能,一是选拔优秀人才,二是激励现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1]企业从内部提拔优秀的员工到更高、更重要的岗位上,对员工或对企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对个人来讲,职务晋升是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途径。员工获得了晋升的机会,会认为这是企业对其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的肯定与赏识,是自身价值的提升,是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志。职务晋升将带来员工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提高、进一步晋升的机会以及更多的外部选择机会等。

对企业来讲,内部职务晋升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相对于其它激励措施(如货币激励),晋升可以鼓励组织成员的长期行为。晋升前企业需要对被晋升者进行长期的业绩评价,所提供的激励是一种长期的激励,进而鼓励组织成员的行为要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而企业往往根据员工的短期业绩进行货币奖励。这种激励就主要是短期的激励,有可能驱使组织成员更注重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的长期利益。第二,企业从内部晋升优秀员工,能使与企业同甘共苦、一起成长的员工受惠于企业发展的成果。相对于外部招聘,企业从内部提拔合适的人选更能加强企业的凝聚力。第三,内部晋升的员工已经认同企业的价值观,熟知企业的运作,比外部招聘的员工有更强的适应性与融合性。第四,内部晋升不但让被晋升者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在更大的范围施展其才华,也给未晋升者或新来者提供了职业发展的期望,使员工将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感。

但是,企业把晋升作为一种激励措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职务晋升的等级是有限的。企业只能晋升少数员工,而不能象货币激励那样,同时奖励大多数人。第二,在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即使最优秀的人才,其晋升的次数也不可能很多。而企业对员工则可经常进行货币奖励。第三,由于晋升机会不多,同事之间会因为争取晋升而产生竞争,从而可能影响团队合作精神。第四,晋升具有激励与选拔管理人员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会存在冲突。奖励功能是对员工过去的优秀业绩进行奖励。选择管理人员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在现有岗位上业绩优秀的员工不一定适合、也不一定有兴趣做管理工作。典型的例子是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一定能当出色的经理。在现有岗位上有能力和业绩突出的人,不一定能胜任更高层的职务。但在晋升的激励下,被晋升者可能会不断要求晋升,直到最后到达力不从心的职位为止。而他(她)将会在这个力不从心的职位上完成其整个职业生涯。[2]

对于未能晋升的员工来讲,晋升的愿望得不到实现,为了晋升所付出的努力得不到收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巨大的。特别是当员工认为与自己条件相当的人得到了晋升,甚至不如自己的人也升迁了,而自己仍在原地踏步时,他们就会认为企业违反了公正、公平的原则,从而产生愤怒的情绪,并重新评价与调整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包括降低对企业的心理承诺、增加离职的意向、寻找跳槽机会或者马上跳槽等。[3]

因此,如何正确运用晋升这一重要的激励措施,又尽可能减少只有少数人能晋升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无法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的情况下,使大多数很不错的员工继续努力工作,保持敬业精神,是企业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坚持晋升公正性原则是发挥晋升激励作用,并消除晋升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的重要措施。

二、组织公正性理论的发展

公正,作为一种社会价值标准,一直是人们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公平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公正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在组织公正性(OrganizationalJustice)的研究文献中,公正(Justice)与公平(Fairness)是可以互换的同义词。本文对公正与公平也不做区分。

最早研究公正性问题的是社会心理学家。20世纪60年代中期,企业管理学术界开始研究企业组织内部的公正性问题。组织公正性包括结果公正性或分配公正性(DistributiveJustice)、程序公正性(ProceduralJustice)与交往公正性(InteractiveJustice)三种类型。结果公正性指员工对企业决策结果的公正程度的评价;程序公正性是员工对产生决策结果的过程的公正程度的判断;交往公正性则涉及人际交往的方式的公正程度。

早期的公正性研究主要集中于结果公正性。结果公正性与利益或代价的分配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最关心的决策结果包括业绩评估、工资与奖励分配、职务(职称)晋升、进修培训机会等。员工往往会将自己所得利益与所付代价(如工作负荷、承担的责任、承受的压力与工作的时间等)与他人进行比较,以评估自己是否得到了公正的对待。[4]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学术界开始重视对程序公正性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人们不但关心决策结果是否公正,而且非常关心决策过程的公正性。不少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员工认为企业的决策程序是公正的,即使决策结果对自己不利,员工往往也会接受这些结果。程序公正性的基本原则包括

(1)管理人员根据准确客观的信息做出管理决策;

(2)管理人员不带个人偏见,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

(3)员工有权对涉及自身的管理决策发表意见与建议;

(4)管理人员应善意听取员工对决策结果提出的不同意见,做到有错必纠;

(5)企业各项决策应符合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程序公正性理论认为,人们重视程序公正性,是因为:(1)人们相信公正的决策程序会带来公正的决策结果;[4](2)公正的决策程序体现员工作为团队中成员的价值;[5](3)公正的决策程序体现企业管理人员对员工的情感与智力的尊重与赏识。[6]

1986年,贝斯(Bies)和莫格(Moag)提出了交往公正性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交往公正性指员工在与上级的人际交往中所感受的公正待遇的程度。交往公正性究竟是公正性的一个独立成分,还是包含在程序公正性中的一个子成分,学术界至今存在争议。贝斯(Bies)等人认为,程序公正性从制度上保证了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双向沟通,交往公正性则侧重于这种沟通的恰当方式。管理人员真诚、礼貌、平等地与员工交往,能够提高员工感觉中的交往公正性。交往公正性能体现管理人员对下属的尊重,有助于赢得员工对管理人员的信任。[7]

学术界对组织公正性的组成成分一直有不同观点。早期的研究者认为公正性包括结果公正性和程序公正性,贝斯(Bies)和莫格(Moag)在1986年提出交往公正性的概念之后,仍有许多学者认为交往公正性是程序公正性的子因素。Cropanzano在2001年的研究中认为:“三类公正性其实是同一类公正性”。笔者在2002年的实证研究中,通过对组织公正性的三个组成成分进行确证性因子分析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都表明,结果公正性、程序公正性和交往公正性同属组织公正性的三个二阶因子。这说明,组织公正性划分为程序公正性、结果公正性和交往公正性是合理的。

同时,三类公正性既有区别,又显著相关,互相影响。但学术界对于三类公正性相互影响的方向则仍没有达成共识,一些理论分析也没有进行实证检验。从客观的角度看,公正的决策程序更有可能带来公正的决策结果。而从主观的角度看,人们感觉的结果公正性也会影响人们感觉的程序公正性。程序公正性的公平启发理论(FairnessHeuristicTheory)认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先后次序对人们感觉的公正性的形成至关重要。人们对信息的处理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特点。如果人们先得到决策程序的信息,后得到决策结果的信息,则人们感觉的程序公正性对总体公正性的影响将大于结果公正性,反之亦然。[8]因此,如果人们认为决策结果是公正的,则他们更有可能认为决策程序是公正的。如果人们认为决策结果不公正,他们就会认真审视决策过程的公正程度,并更倾向于认为决策程序不公正。交往公平性涉及决策程序与决策结果的全过程。决策过程中,管理人员与员工(或上下级之间)是否能有效地进行双向沟通(程序公正性),取决于管理人员是否尊重员工,对待员工的态度是否诚实、平等(交往公正性)。即使在决策结果出来之后,或者决策结果已难以更改,如果管理人员能耐心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并进行合理的解释,也能提高员工感觉的结果公平性。因此,三类公正性的相互影响应该是双向的。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公正性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结果公正性、程序公正性与交往公正性是预测员工工作满意感、归属感与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因素。科洛夫斯基等人认为,组织公正性会增强员工对管理人员的信任感,进而增加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9]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图1所示的三类公正性的关系。

三、职务晋升决策中的公正性原则

1.员工对晋升结果公正性的判断

在职务晋升决策中,结果公正性指员工对晋升决策结果的公正感。结果公正感来自于员工认为合适的晋升人选是否最后得到了晋升。员工通过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各位候选人的能力与贡献进行比较形成心目中的合适人选。如果最终晋升的人选与员工心目中的人选一致,员工会认为晋升结果是公正的,如果不一致,就会产生不公正的感觉。人们的公正感是通过对比形成的,而人们在进行对比时,往往有偏袒自我的倾向,即人们很容易高估了自己的投入(业绩、贡献、能力)而低估了他人的投入。公平感的不对称性还表现在,如果结果对自己不利,人们就很容易产生不公平感。相反,如果出现了对自己有利而不公平的结果,人们可能会有一些负疚感,但不会努力消除这种不公平,而会寻找种种理由让这种情况在自己心中合理化,甚至会采用某种办法维持这种情况。[8]因此,一方面晋升成功的机会少,晋升的结果通常只有一个成功者;另一方面因为人们公平感的倾向性,当晋升结果公布时,多数未能晋升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公平感和失落感。􀀀

2.晋升决策程序公正性的五个原则

程序公正性指人们感觉的决策过程的公正程度。在内部晋升决策中,程序公正性应包括以下五个原则。

(1)公开性原则:在内部选拔前,管理人员应向员工公开选拔的标准与程序,如对业绩、技术、资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等。

(2)客观性原则:指决策者应准确客观地评估候选人的真实业绩与能力。

(3)一致性原则:选拔程序与规则对所有符合资格的员工一视同仁,没有偏袒与偏私,并保持规则的连续性。

(4)双向沟通原则:包括员工的发言权以及管理人员的解释。在选拔过程中员工应有权参与推选候选人,并有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力。管理人员应倾听员工的意见与建议并向员工解释晋升的标准、程序与结果。

(5)结果可辩驳性原则:员工有机会向管理人员提出自己对晋升结果与决策程序的疑问或异议。[9]

如果决策有误,应该加以纠正。

程序公正性保证了晋升程序的公正、公平与公开。程序公正性理论指出,公正的决策程序能使员工相信企业有健全的制度,相信领导的权力是正当合法的。这种健全的制度能降低员工感觉的职务晋升的不确定性,从而对企业产生信任感与归属感

3.交往公正性的内涵

交往公正性指员工在与上级的交往过程中受到公平对待的程度。程序公正性从制度上保证上下级之间的双向沟通,交往公正性则侧重于这种沟通的恰当的形式。例如,决策者是认真耐心地听取员工的意见,还是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决策者是郑重地向员工解释选拔标准、决策过程与决策结果,还是在别的场合中不得已地顺便做一些解释。交往公平很重要,它关系到员工是否有真正的发言权以及员工是否愿意发表真实的意见。管理人员在与员工的交往中是否诚恳、礼貌、平等都会影响员工发表意见的意愿与勇气。上级在交往过程中诚实平等地对待下属,表明了对下属的尊重,能赢得员工对管理人员的信任。

四、坚持职务晋升公正原则的作用

1.晋升结果公正性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并提高员工的职业满意感晋升结果公正性简单来说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所谓合适的人就是被晋升者的管理能力、品德、贡献、个性等各方面都符合晋升职位的要求。企业把优秀的人才提拔到高一级的岗位,对于被晋升者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对其他员工也有长期的激励作用,能帮助员工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期望,正确引导员工今后的行为。组织公正理论指出,结果公正性与员工对个人回报的满意度有关。个人的职业生涯往往只由几次晋升构成。公正的晋升结果能提高员工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满意度,晋升结果不公平则会增加员工的离职意向。􀀀

2.程序公正是保证结果公正的重要途径晋升程序公正性是保证选拔人才质量的关键。程序公正性要求选拔程序公开、客观、接受监督,如果决策程序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被发现,以有效防止非程序的、不合法的因素(如拉关系、拉选票、送礼行贿、造谣诬告等不正之风)干扰职务晋升过程,从而保证优秀的、有能力的人才被提拔到适当的岗位上。坚持职务晋升的程序公正性并不是要达到统一一致的决定,也不是要通过折衷调和每一个人的观点、需求和利益以赢得人们的支持。要实现程序公正,并不意味着管理人员要放弃他们在制订决策、规则、程序等方面的权力。程序公正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好的思路,而不介意这一思路是由很多人提出的,还是某个人提出的。因此,程序公正是保证结果公正性的重要途径。

3.程序公正性能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程序公正性能使员工找到自己可遵循的晋升规律。公正的选拔程序可使每一个渴望晋升的员工理解企业对自己的期望,明白他想要晋升的岗位的选聘标准,为自己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作为一种诱因,当它对人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和实现的可能时,就会诱发出强烈的行动动机,使人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员工从取得现在的岗位开始,就着眼于下一个职位的目标设计,并在日常工作中一步一步地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这是企业对员工的一种长期激励,同时使员工自觉地将个人奋斗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

4.程序公正性能消除或部分消除得不到晋升的员工的负面情绪程序公正性理论指出,人们不仅十分重视决策结果,而且同样重视决策过程。不能如愿晋升的员工会寻找失败的原因。他们会审查整个选拔程序的公正程度,如果认为程序是不公正的,就可能加重他们的挫折感与愤怒的情绪。对于未能晋升的员工来讲,只有当他认为晋升程序是公正的情况下,他才有可能相信结果是公正的。程序公正使员工在选拔过程中有机会发表意见与建议,有机会向管理人员展示与解释自己的业绩与才能,从而增加了员工对决策过程的控制感与参与感,即使最后决策结果对自己不利,也使员工对决策结果有较高的认同,从而减少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因此,如果决策体系是公正性的,无论人们在决策中获益或受损,都更可能接受决策结果并在今后工作中配合决策的实施。

5.交往公正性表明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与赏识晋升决策制度由企业来制定,并通过管理人员来落实与执行。程序公正性体现一个企业制度上的公正程度;交往公平性则体现企业内人际交往的公平程度。组织公正理论指出,员工感觉的程序公正性影响员工对企业的态度与行为。员工感觉的交往公平性会影响员工对管理人员的态度与行为,包括对管理人员的信任感、合作精神与助人为乐的行为等。[10]晋升决策的结果往往使原来同级的同事关系变成了上下级关系。这种变化很容易破坏团队合作精神与原来的和睦气氛。管理人员不但应向员工解释决策过程与结果,倾听员工的意见,而且要在解释与倾听的过程中做到诚实、礼貌、平等、敏感,以体现管理人员对员工情感的尊重以及对员工智力的赏识。管理人员要让员工相信,尽管他们没能获得晋升,但他们仍然是企业里有价值的、受尊重的成员。管理人员公平地对待员工,能使员工对上下级关系有较高的评价并乐意维持这种关系,同时在心目中建立起对管理人员的对等承诺。员工对管理人员的信任与承诺会延伸到对企业的信任与承诺中,从而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合作的态度与行为。反之,如果管理人员在与员工交往过程中不能做到诚实公正,就会引起员工对管理人员的不满。这种不满同样也会延伸到对企业的不满上。

五、职务晋升作为激励措施应当重视的其它问题

在晋升中,并不一定是业绩最好的人得到晋升就是公平。业绩优秀的员工应该得到奖励与表彰,但是否晋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则更主要地取决于他们的工作能力与个性特点。这一点应在晋升标准与要求中明确说明,并在晋升人选决定之后加以解释。并且,企业对未能晋升的优秀员工应有足够的表彰与补偿,以体现不同类型的员工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与价值。因为较高的职位意味着较高的收入、更大的权力,如果业绩优秀又未能晋升的员工得不到应有的表彰与补偿,不但会极大地打击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会对其他员工产生不良的示范作用,导致员工士气低落。

企业应为不同类型的员工提供不同的晋升阶梯,[11]以体现分配公平性。如果一个人很有能力,在企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却不合适晋升到管理岗位上,从而其价值与作用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与报偿,他(她)就会感觉不公平。企业应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技术服务人员、技术工人等不同的人群制定多阶梯晋升制度。避免所有有才能的人拥挤在一条晋升阶梯上。另外,管理工作可能不符合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目标,他们并不想获得更高的行政职位,拥有更高的管理权力,如果硬是将他们推上管理岗位,一方面他们会因为无兴趣而干不好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又脱离了专业技术工作,使他们经过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能发挥作用。对企业来说,这种作法是用一个出色的专家换来了一个蹩脚的经理。多阶梯制度提供多条平等的升迁阶梯,一条是管理岗位的道路,另外几条是专业发展的道路。这种制度使没有管理兴趣或管理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专业技术阶梯上升迁,既保证了对他们的激励,又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六、结论

晋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激励措施。晋升结果公正性能增加员工的职业满意度。保证企业内部选拔程序公正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晋升结果的公正性,真正符合“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这一晋升目的。程序公正性还能消除或降低晋升愿望得不到满足的员工的不公平感与消极情绪,保持大多数员工的工作热情。晋升程序公正还能为未能晋升的员工指明今后的努力方向,建立恰当的职业发展期望,引导员工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从而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心理认同、敬业精神与忠诚感。管理人员在晋升决策过程中公平地对待员工,能体现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尊重与赏识,改善上下级关系并倡导合作精神与互助行为。当然,坚持晋升决策的公正原则并不是正确发挥晋升激励作用的唯一措施。为每个员工设计其职业发展道路,为能力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个性不同的员工提供多元的发展空间,让各类员工都有自己施展才华的天地,也是企业留住并激励优秀人才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马丽娟.企业职位晋升中的误区及改进.领导科学,1999,(9).

[2]闵学勤.如果晋升得不到满足.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11):35.

[3]SuzanneS.Masterson,KyleLewisandM.SusanTaylor,IntegratingJusticeandSocialExchange:TheDifferingEffectsofFairProceduresandTreatmentonWorkRelationships.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0,43(4738-748).

[4]Konovsky,MaryA.UnderstandingProceduralJusticeandItsImpactonBusinessOrganizations.JournalofManagement,2000,26(3):496.

[5]TinaLRobbins,TimothyPSummers,JanisLMiller,WilliamHHendrix.UsingtheGroup-valueModeltoExplaintheRoleofNoninstrumentalJusticeinDistinguishingtheEffectsofDistributiveandProceduralJustice.JournalofOccupational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Leicester,Dec2000.

[6]W.ChanKimandReneeMauborgne.ProceduralJustice,StrategicDecisionMaking,andTheKnowledgeEconomy.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8,19(323-338).

[7]BowenDavidE.,GillandStephenW.,andFolgerRobert.HRMandserviceFairness:anizationDynamics,Winter1999,7-24.

[8]RussellCropanzana.JusticeInTheWorkplace—FromTheorytoPractice,Volume2by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Inc.

篇(5)

作者简介:宣娜(1976-),女,回族,上海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系硕士研究生,(北京?102206)三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经济师。(河北

三合?065201)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7-0031-03

随着企业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发展、员工职业素养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的熟练,员工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就会更加重视,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就面临着如何通过建立常态化激励机制和发展机制为员工成长成才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引导和激励员工发挥自身潜力、能力和价值这一重要课题。对于企业而言,科学、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体系可以体现企业“以人为本”、关注人才的管理理念,帮助员工成长成才、发挥潜能,同时从人力资本增值的角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通过对H公司激励机制建立和管理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剖析激励机制在企业实践应用中的意义和效果。

一、企业激励机制形成的理论基础

根据现代组织行为学理论,激励的本质是员工去做某件事的意愿。这种意愿是以满足员工的个人需要为条件。因此,激励的核心在于对员工内在需求的把握与满足。而需求意味着对特定的个体具有吸引力的一种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缺乏。激励的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

在这样的激励概念下,发展出了众多的激励模型和理论。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设计和操作环节更加具有指导意义。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实践来看,企业的激励机制建立主要体现为薪酬体系设计、职业生涯管理和升迁异动制度等。除传统的薪酬激励外,现代企业员工越来越重视在企业中获得更多更广的发展空间以及提高自身终生就业能力,因此这方面机制的建立已经成为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建立的重要内容。

二、H公司员工激励和发展机制现状

H公司是一家拥有4台30万等级供热机组、员工600余人、平均年龄36岁的国有发电企业,公司90%的员工为技术管理和生产技能人员。对于知识密集性的发电企业来说,对技术、技能人员的激励与培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激励模型和理论,H公司从职位晋升、奖励评优等方面实践了许多创新,在激发员工积极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1.建立岗位晋升机制

H公司从建立人力资源配置、培训和薪酬激励等管理体系入手,完善了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和激励机制的建设,拓宽了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系列晋升通道。同时对各系列通道的岗位分别设置了教育程度、专业背景、专业技术资格、身体条件、核心素质等方面的任职资格及条件,并制定了晋升程序。

(1)技术岗位晋升通道:助理主管主管高级主管资深主管。每年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序列各级别岗位的晋升工作。按照符合条件的员工自愿报名、部门推荐、资格审核、群众测评、会议研究、公示及聘用的程序开展晋升工作。

(2)技能岗位晋升通道:运行岗位为巡检副值主值副值长值长;检修岗位为维修工专责工技术员(点检员)班长点检长等。根据岗位空缺情况,适时组织生产技能人员的岗位晋升。按照任职资格和条件进行资格审核、考试考核、群众测评、签报请示、批准聘用的程序,开展选拔工作。

2.建立专家、能手评选机制

(1)技术专家评选: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厂级专业技术带头人公司级专业技术带头人专家高级专家首席专家的选拔拓宽其职业发展的又一通道,同时享受相应级别待遇。

(2)技能能手选拔:建立了首席技工选拔机制,根据学历水平、技能等级、技术比武、技能竞赛、普考调考、科技攻关等方面业绩,设置不同档次积分进行评选,将生产人员中具有高超技能水准的人才选拔为首席技工,同时给予相应级别待遇。

3.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评估奖励机制

H公司建立了全员职业生涯管理机制,通过个人职业兴趣、职业锚测评使个人和直接主管了解员工的特点、专长和短板,每年建立个人职业发展档案(PPDF)确定发展和改进目标,年终时导师和本人对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成果总结和评估,并根据条件申请奖励,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一年的行动修正、目标制定,开始新一轮的循环。通过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建设、实施和完善,员工在自主管理职业生涯的意识和积极性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激励机制遇到的瓶颈

H公司在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管理品质的提升以及员工自我发展意愿的增强,现行的激励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公司和员工双方面的需要。尤其是知识型员工具有不同于传统员工的特性和需求,传统激励制度难以满足其需要。问题主要表现在:激励机制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薪酬激励、职位晋升等机制的建立,没有完全脱开“官本位”的影子;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较少,全方位、多层次的激励体系没有建立;技术类岗位的人员年龄偏大,在公司的职位晋升中不占优势,使员工动力不足,不能得到发展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年轻员工思想多元化,传统的激励机制不能更好地激发其工作热情。

篇(6)

西安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被誉为“中国硅谷”。到目前为止,已有数百家外资企业进驻高新区。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该地区应用型外语人才流动规律,对于政府和各社会组织出台更好更合适的人才政策,引导外语人才按照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有序流动, 最大化发挥人才资源的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在进行文献研究、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回收360份,回收率 90%;发放范围涵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5种企业类型,15 个行业,30余家单位)的基础上,运用职业高原理论对西安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才流动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西安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才流动规律的理论分析

1. 职业高原理论

(1) 职业高原概念

职业高原是指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个人流动相对停止的一种状态,主要表现为进一步晋升的机会比较小,以及在工作中无法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

(2) 职业高原的分类

根据达到职业高原的影响因素,Ference将职业高原分为个人高原与组织高原:组织高原是指在一个组织内缺少员工发展所需的机会,组织无法满足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是组织因素使员工达到职业高原;个人高原是指员工缺少进一步晋升所需的能力和动机,是因个体自身因素所导致的职业发展高原。

2. 职业高原与人才流动

本文采用Ference对职业高原的分类法,分析了组织高原、个人高原与人才流动的关系

(1) 组织高原与人才流动

组织高原是指在一个组织内缺少员工发展所需的机会,组织无法满足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是组织因素使员工达到职业高原。组织因素包括企业规模和经营状况、企业文化、培训状况、企业为员工设计的职业路径长短和职业路径多寡等。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员工可晋升的空间相对越大,对自身职业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产生职业高原现象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企业文化愈加重视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的职业发展状况,愈容易发现员工在职业生涯设计上的潜在问题并及时根治,提前预防员工步入职业高原;是否重视员工培训及培训效果的好坏同样影响着职业高原产生。另外,企业提供的职业路径越长,员工越不易出现职业高原现象,比如一个组织内晋升路径有多个层级,每两年就有晋升机会,个体晋升空间比较多,那么员工就不会产生职业高原现象,也不会离职。除了综上所述的因素外,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也会对员工的职业高原产生影响。当员工的努力得到奖励时,他感到自己被企业认可,就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反之,员工就会减少工作表现,对工作产生懈怠,慢慢进入组织高原,严重者会跳槽离开本单位。因此, 一个公平、 合理、 具有竞争力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影响员工职业高原的重要因素。

(2) 个人高原与人才流动

个人高原是指员工缺少进一步晋升所需的能力和动机,是因个体自身因素所导致的职业发展高原。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受教育水平、人格因素、晋升愿望、上级的绩效评价、工作投入等。本文将从上述几方面来分析西安高新开发区外语人才的个人高原和人才流动的关系。

a.年龄

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到工作单位,就希望有丰厚的收入,希望受到上级重用。事实上,工作单位只对那些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委以重任。新员工只做一些例行工作。这时候,他们感到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英雄无用武之地,对当前单位不满意,从而产生职业高原现象,甚至产生离职意向或离职去寻找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工作。这次调查结果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年龄已成为影响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年龄越小,离职意向越强烈,越容易离职。

b.晋升愿望和工作投入

在职业初期,员工的职业能力提升较快也较明显,承受的压力也相对较小,晋升空间和机会比较多;初期过后,员工掌握了本岗位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能力提升逐渐变慢,压力也越来越大,晋升机会相应减少,工作缺乏挑战,如果企业这时不能为员工提供再学习,再培训的机会,他们就很容易进入职业高原。因此员工在本岗位呆的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职业高原现象。有些进入职业高原的员工会产生工作倦怠,工作倦怠越严重,职业高原情况越严重,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到最后他们为了谋求自己职业的发展,不得不跳槽。

c.受教育水平

在中国这种比较看重学历的特定文化背景下,员工学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薪酬和晋升的机会。学历越高,薪酬越高,晋升机会越多;反之,薪酬越低,晋升机会越少。因此,高学历员工要比低学历员工产生职业高原的几率小,在职位上相对稳定。而低学历员工很容易出现职业高原现象,为了谋求自己事业上的发展,不得不跳槽。

二、西安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才流动规律

1.西安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流动规模

从流动规模的角度看,西安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流动数量日益增加,速度日益加快。问卷调查资料显示,五年内被调查对象的平均流动次数为0.95次,54.5%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曾有过流动经历。

2.西安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流动主体

从外语人才的流动主体看,外语人才流动主要集中在年轻人和低学历人群中。据本次调查资料显示,20-29岁的外语人才中具有流动意向和流动经历的所占比率分别为70.8%,60.2%。低学历的外语人才中具有流动意向和流动经历的所占比率分别为79.1%,63.4%。

     另外,私营企业中的外语人才也是西安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才流动的主体。据本调查资料显示,私营企业各类外语人才中,有流动经历的占70.6%;私营企业各类外语人才中,有流动意向的占78.8%。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起步比较晚,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如保险,医疗,子女教育)和用人机制还不够完善,晋升体制和绩效考核制度还不科学、合理。。

     3.西安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流动倾向

从外语人才流动倾向的角度看,西安市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才将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作为理想单位首选,私营企业则位居最后。据调查资料显示,3

0.2%的人才将外资或合资企业作为期望流入单位首选, 只有3.1%的人希望进入到私营企业工作。

4.西安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流动区域

从流动区域的角度看,西安高新开发区大多数外语人才愿意留在该地区工作。据本次调查资料显示,愿意就职于西安高新区的人才占 67.3%,愿意就职于西安其它区的占21.5%,愿意就职于西安以外地区的人占11.2%。

总的来说,西安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才流动还存在以下问题:流动速度快,流动量大;在人才流动方面,私营企业处于最劣势;尽管西安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流失问题不严重,但是该地区对外地应用型人才的吸收较少。为了加大西安高新开发区对外语人才的吸收力度,同时也为了促进该地区外语人才的合理流动,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三、促进西安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才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

1. 对企业的建议

(1)制订公平的晋升机制

管理者通过制订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晋升体系,并严格执行,选拔优秀的员工晋升上岗。这必然会使员工相信,只要有技术、有能力都会在企业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前途,从而最终让员工获得心理上的公平感。

(2)构建吸引人的薪酬体系

企业要留住人才必须提供富有吸引力的薪酬,以此实现人才的自身价值。构建富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第二,实施利润共享.构建企业与人才的“生命共同体”。 第三,推行个性化的福利方案。第四,让人才参与报酬制度的设计与管理。

(3)提供挑战性的工作

企业管理者可以将员工轮换到同一水平、技术相近的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岗位上去。这样就可以减少员工的工作枯燥感,使其积极性得到增强。

(4)完善企业培训体系

作为现代企业, 企业应当转变观念,把对员工的培训看成是一种投资,而不是消费,加强对员工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便留住人才。

2. 对个人的建议

(1)加强学习,深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员工可以通过提升自身技能和能力,达到增强发展能力的目的,从而避免进入职业高原。

(2)积极适应岗位要求,做好本职工作

员工应该加强对岗位要求和工作方法的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岗位技能,通过在目前工作的岗位上做出成绩为自己职业发展赢得机会。

(3)主动与组织沟通寻求指导和帮助

员工在职业发展中遇到挫折时应当主动与组织交流想法,寻求上级的绩效反馈,全面评估自身优势和劣势,把握机会,在组织的指导下制定针对性的职业发展计划。   

(4)调整心态,寻求多方位的发展

除职位晋升外,员工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立岗位目标、技术等级目标、收入目标、社会影响目标和重大成果目标等以获得全面发展,避免进入职业高原。

参考文献:

[1]陈鸿飞,李爱梅,凌文辁.面对职业高原该怎么办[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 (6):31-32.

[2]李爱梅,曾小保.职业生涯中的“职业高原”现象[J].人才开发,2005 : 6-7.

[3]林泽炎.人才流动规则[J].中国劳动.2000(2).

[4]马远,凌文辁,刘耀中.“职业高原”现象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3, 26 (3):531-532.

[5]孟庆军.企业人员流失如何化险为夷——浅谈人力资源动态风险管理[J].中外管理,1999,(8):28-30.

篇(7)

西安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被誉为“中国硅谷”。到目前为止,已有数百家外资企业进驻高新区。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该地区应用型外语人才流动规律,对于政府和各社会组织出台更好更合适的人才政策,引导外语人才按照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有序流动, 最大化发挥人才资源的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在进行文献研究、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回收360份,回收率 90%;发放范围涵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5种企业类型,15 个行业,30余家单位)的基础上,运用职业高原理论对西安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才流动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西安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才流动规律的理论分析

1. 职业高原理论

(1) 职业高原概念

职业高原是指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个人流动相对停止的一种状态,主要表现为进一步晋升的机会比较小,以及在工作中无法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

(2) 职业高原的分类

根据达到职业高原的影响因素,Ference将职业高原分为个人高原与组织高原:组织高原是指在一个组织内缺少员工发展所需的机会,组织无法满足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是组织因素使员工达到职业高原;个人高原是指员工缺少进一步晋升所需的能力和动机,是因个体自身因素所导致的职业发展高原。

2. 职业高原与人才流动

本文采用Ference对职业高原的分类法,分析了组织高原、个人高原与人才流动的关系

(1) 组织高原与人才流动

组织高原是指在一个组织内缺少员工发展所需的机会,组织无法满足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是组织因素使员工达到职业高原。组织因素包括企业规模和经营状况、企业文化、培训状况、企业为员工设计的职业路径长短和职业路径多寡等。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员工可晋升的空间相对越大,对自身职业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产生职业高原现象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企业文化愈加重视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的职业发展状况,愈容易发现员工在职业生涯设计上的潜在问题并及时根治,提前预防员工步入职业高原;是否重视员工培训及培训效果的好坏同样影响着职业高原产生。另外,企业提供的职业路径越长,员工越不易出现职业高原现象,比如一个组织内晋升路径有多个层级,每两年就有晋升机会,个体晋升空间比较多,那么员工就不会产生职业高原现象,也不会离职。除了综上所述的因素外,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也会对员工的职业高原产生影响。当员工的努力得到奖励时,他感到自己被企业认可,就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反之,员工就会减少工作表现,对工作产生懈怠,慢慢进入组织高原,严重者会跳槽离开本单位。因此, 一个公平、 合理、 具有竞争力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影响员工职业高原的重要因素。

(2) 个人高原与人才流动

个人高原是指员工缺少进一步晋升所需的能力和动机,是因个体自身因素所导致的职业发展高原。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受教育水平、人格因素、晋升愿望、上级的绩效评价、工作投入等。本文将从上述几方面来分析西安高新开发区外语人才的个人高原和人才流动的关系。

a.年龄

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到工作单位,就希望有丰厚的收入,希望受到上级重用。事实上,工作单位只对那些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委以重任。新员工只做一些例行工作。这时候,他们感到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英雄无用武之地,对当前单位不满意,从而产生职业高原现象,甚至产生离职意向或离职去寻找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工作。这次调查结果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年龄已成为影响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年龄越小,离职意向越强烈,越容易离职。

b.晋升愿望和工作投入

在职业初期,员工的职业能力提升较快也较明显,承受的压力也相对较小,晋升空间和机会比较多;初期过后,员工掌握了本岗位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能力提升逐渐变慢,压力也越来越大,晋升机会相应减少,工作缺乏挑战,如果企业这时不能为员工提供再学习,再培训的机会,他们就很容易进入职业高原。因此员工在本岗位呆的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职业高原现象。有些进入职业高原的员工会产生工作倦怠,工作倦怠越严重,职业高原情况越严重,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到最后他们为了谋求自己职业的发展,不得不跳槽。

c.受教育水平

在中国这种比较看重学历的特定文化背景下,员工学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薪酬和晋升的机会。学历越高,薪酬越高,晋升机会越多;反之,薪酬越低,晋升机会越少。因此,高学历员工要比低学历员工产生职业高原的几率小,在职位上相对稳定。而低学历员工很容易出现职业高原现象,为了谋求自己事业上的发展,不得不跳槽。

二、西安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才流动规律

1.西安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流动规模

从流动规模的角度看,西安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流动数量日益增加,速度日益加快。问卷调查资料显示,五年内被调查对象的平均流动次数为0.95次,54.5%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曾有过流动经历。

篇(8)

内部职工不满意的企业根本无法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根本无法实现长期发展的目标。通过对样本国有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访问和统计分析,发现员工对薪酬福利、管理理念、晋升机制、工作内容、内部沟通及培训开发等方面的满意度水平普遍比较低下,严重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绩效及发展。因此国有企业亟需通过以下有效途径来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采用问卷方式进行煤炭企业内部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煤炭企业部分职员工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645份,剔除无效问卷48份,合格问卷597份。

二、数据分析

1 各因素上的满意度

由于在各个因素上的满意程度不是正态分布,故不能根据正态分布理论进行划分等级,员工满意度得分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完善的薪酬制度”、“安全性与工作强度”、“管理与管理者”、“晋升、休假”。

2 性别及年龄差异比较

(1)性别:但在“晋升、休假”及“安全性与工作强度”两个因素上存在差异,其中在“晋升、休假”这一因素的满意度上,男性员工高于女性员工,两者有显著差异,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男性员工的晋升机会相对多于女性员工,这是造成此结果的原因。

在“安全性与工作强度”这一因素的满意度上,女性员工则高于男性员工,两者也有比较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女性员工的要求比男性要高。

(2)年龄:由于在民营企业中,民营企业主的年龄大多不超过40岁,企业中的员工年龄都相对年轻。

但在“完善的薪酬制度”、“管理与管理者”这两个一因素上分别存在差异。在“完善的薪酬制度”这一因素上,各年龄段之间表现为比较显著的差异,多重检验表明,30~40岁的员工其满意度显著低于20~30岁的员工,这是由于20~30岁的员工大多身除重要岗位或任要职,在工作中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晋升,也相应地得到了关心,因此在这一因素中的满意度均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员工。

在“完善的薪酬制度”、“管理与管理者”、“安全性与工作强度”、“晋升、休假”四个因素中,不同年龄段的员工不存在显著差异。

整体数据说明,不同年龄段员工的满意度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各因素的多重比较中发现,小于30~40岁的员工其满意度相对较高,这可能是由于年龄小、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对企业的期望值也相对较低引起的;大于30~40岁的员工其满意度也较高,这是由于在民营企业中,在家庭中肩负重任,没有很多的时间及经历来考虑,同时,由于年龄较大,民营企业能够给他们提供的岗位较少,选择性相对较低而引起的。

三、研究结论

员工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属于基本满意的范畴,性别及年龄差异在总体的满意度上没有显著差异,4个因素的满意度得分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完善的薪酬制度”、“安全性与工作强度”、“晋升、休假”、“管理与管理者”。其中,“完善的薪酬制度”得分最高,结合研究者的实地考察,优秀的人才机制已得到企业重视,而有能力的职工也同样有选择企业的机会。

四、运用的成果

1 “薪酬制度”的完善

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和对企业及员工的双向访谈,可以得知,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工作岗位的待遇标准上有较大落差,如受聘管理者、受聘部门主管和一线操作工及后勤物业。

企业应重视20~30岁员工的晋升,给予较多的机会,更多地关心他们,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产生互动,提供较多且合适的培训机会;在报酬上以激励,文化建设上以鼓舞,充分认识到此年龄段员工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内部晋升与激励机制以提高此年龄段员工的满意度,从而提高总体满意度。

2 提高总体满意度

篇(9)

县级电网企业虽然是一个基础单位,但是,在各个管理层级,各个职位上还是出现了一个岗位多个领导,一个正级干部,一大批的副级助手,这些岗位基本上都是机关单位的闲职,不干实事却照拿薪水。并且在实际的管理中出现多个单位管理一个项目,多个领导指挥一个部门的乌龙事件,这就表明供电企业在管理机构方面还需要精简。

2.人才组建机制不科学。

企业中还出现很多混资历的员工,以为工龄即是工作经验,是工作能力,经常以老员工、老资历来教训别人,还抱着国企就是铁饭碗的老思想,让下面的底层员工没有晋升的机会,饱受打压。而自身却是不思进取,不对自己素质能力提一点要求。这正是因为人才选拔培养过程使用的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科学合理性,不是按统一规范的人才晋升制度,使得晋升的竞争缺乏公正性,也很难留得住优秀人才。

3.人才培养机制不够明确。

进入到国企的工作人员,在完成了本职工作之后,就不去学习本工作更加专业的知识体系,加上企业又没有明确的要求培训学习,就更加没有学习的动力了。在遇到专业的技术操作时,每次有新的难题都不能及时的解决,以为的询问有经验的员工,或者是科室内的管理储备干部,他们更加需要学习单位的管理制度。而这些都没有统一规范的人才培训方案,导致人才进入国企之后能力提高很慢。

4.绩效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绩效考核没有量化进行,使用的考核内容界定不清晰,让绩效评估变得不是很合理,造成国企一些员工对企业的不满,不能尽心尽力的为企业做事。相反的,有些员工的平时表现不怎么样,在绩效考核时也能拿到一样的薪资水平,有的时候员工的薪资被扣,也没有任何的说法。员工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失误,上下的沟通交流不够,没有及时的询问,上级又自认为自己的下属明白自己哪里没有做好,这会引起企业内部的不安分,绩效评估的制度意义就不存在了,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

二、提升县级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案

1.科学管理人才,战略部署人力资源。

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性部署,最关键的是要将人才、人力作为核心的资源来看待,因为有了人才,企业才有发展的前景,增强员工成为人才的自信。并且,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人力战略部署部门,提升部门形象,让部门的人员积极的投入人力资源改革的计划中来。让人力管理人员加入到实际的生产建设中,这样可以更好的调配员工,了解员工,让员工在合适自己的岗位上发展,由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战略上的建议和方案。其次,要精简组织机构的层级,实现层级的扁平化,进一步明确岗位的业务,将人力资源的管理推向更加简约,合理,高效。

2.采用竞争性晋升制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在招聘人才方面,采用竞争上岗,面对社会招聘的方法,不论是基层的干部选拔,还是更高层次的领导选拔,都应该公开的进行选拔,而不只是看平时的表现,或是上级领导说了算,要将员工的晋升评分因素列出表格,其中的表现评分项目内容可以包括:职称,工作绩效,个人素质等指标,每个项目指标的评分权重不一样,看工作人员是处在哪一个岗位上,根据岗位的性质来确定权重占比。不再是以往一样以为靠关系就能得到提升,或是认为自己在本岗位做了很多年就能够顺理成章的向上升职,工作年限也不再是岗位晋升的绝对指标。还可以实行一个职位向整个单位公开招聘,而不再是局限于一个部门,一个科室。有竞争性的升职,只要员工发现自己在此岗位是自身所长,就可以参加晋升的选拔,这将会为企业选到更合适,优秀的人才。这就可以让企业的员工不仅是纵向发展,也可以重新选新的岗位,进行横向发展,发挥自己的潜力。在选拔的过程中,能力与素质要均衡考虑,在能力上突出但是在道德水平,以及综合素质上差距比较大的话,还是以素质优先。比如,在区别人才和有道德的人选择问题上,有道德的人不一定是人才,但是人才必须要有道德,才能让其胜任岗位。特别是在电力这项高危的工作中,没有职业道德比没有技术水平更加可怕。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素质水平。

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是县级电力企业的一项值得重视的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两点来做,在管理层面上讲,在已经入职的员工中,一些没有达到学历要求的员工,强制要求他们进行在教育的培训,对他们开设进修班,把准入资格的要求严格的执行。技能上要经常性的考核鉴定,加强干部储备,储备干部的选拔和提升问题,要多进行交流,实行有进有出的良好循环机制。除此之外,对于人才的培养要针对个人水平,不能一把抓,水平不同的人不能放在一起,拓宽员工的视野,再有,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区分开来。企业应多向高校伸手要人才,让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都从零做起,而不是去招一些眼高手低的经验人士,其中可以重要招收带那里企业缺乏的岗位人才,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结构。

4.加强绩效管理制度,企业员工共同发展。

优化全体员工的工资架构,明确在职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完善好绩效体系以及考核的方式,尽量用量化的指标说活,做到有凭有据,按照实际的工作能力来考核,而不是上级领导一刀切。评价的结果要及时的反馈,不能让员工不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到位,薪资为什么降低,或是哪里表现出色,薪资有所提升等。总而言之,上级领导要及时指出员工不足之处,让员工知道怎么改进,而员工有任何疑虑也应该弄明白,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长久下去就会形成隔阂。

篇(10)

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是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业务流程。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源管理过程面临着诸多的风险需要进行识别和防范。

1规划和招聘环节的风险及对策

11常见的风险

规划和招聘环节的常见风险有:岗位设置不科学,可能导致岗位职能交叉、重叠或缺失,部分岗位负荷过重或不足,岗位冗余,或因人设岗。人员需求未经必要的审核和审批,导致人员配置失当。对员工甄选把关不溃导致员工不能胜任岗位要求,难以较好履行岗位职责。员工入职程序不规范,把关审核不严,劳动合同签订不合规,导致潜在的法律风险。试用期管理不严,考核规则和程序不明确,转正考核不及时,导致试用期管理流于形式,未及时识别或淘汰不适宜的员工。

12对策建议和管控措施

(1)做好岗位设置与定岗定编。人力资源部门应组织各用人单位在其部门职责基础上,开展深入的工作分析和岗位设计,编制公司定岗定编方案,明确各部门岗位的名称、定编数量等,报批后作为人员配置的标准和依据。各部门如因职责调整、工作量增加等原因需新设岗位的,应开展岗位分析与设计,明确新设岗位的工作职责、任职条件,经批准后可设置新的岗位。

(2)认真编制岗位说明书。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各用人部门在定岗定编的框架范围内,对每个岗位编制说明书,明确各岗位的任职资格条件、工作内容和管制标准、职责权限、工作关系、工作条件等,经批准后实施。

(3)人员需求申请与审批。如需要配置人力资源,应根据部门岗位设置情况、岗位任职资格条件等,用人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报批后方可实施招聘和配置。

(4)人员的招聘与甄选。经审批同意配置人员的,由人力资源部门向公司内部(含子公司、关联公司)或外部(如高校、人才市场、网络)等渠道,招聘信息,收集应聘人员简历并按任职条件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条件的,须对应聘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胜任力测试,进行必要的鉴别和甄选。

(5)办理员工录用与入职。招聘测试和甄选后,人力资源部门提出录用意见,报公司审批同意后通知拟聘人员在指定医疗机构体检,体检合格后办理入职。新员工入职时,应对其劳动关系是否清晰、相关证件和资质证书是否真实进行复核,经确认无误后办理入职。新员工入职后,应及时完成社会保险关系、人事档案的转移,并做好入职教育培训。

(6)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公司应在新员工入职30日内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约定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岗位、薪酬福利、工作条件、作息制度、双方的联系地址等内容。劳动合同应由员工本人当面签署,不得委托代签或签署,由双方共同签字盖章后生效。

(7)试用期考核与转正审批。用人单位应做好试用期员工的管理,负责在试用期的员工的指导、培训、辅导。试用期间,员工参加部门的绩效考评,考评的规则、标准和正式员工保持一致,具体由部门负责人实施考评,考评结果作为试用是否合格的依据。新员工试用期到期前,由员工提出转正申请并自我鉴定,提交公司研究是否同意转正。不同意转正的,应在试用期到期的3天前通知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2培训与开发环节的风险及对策

21常见的风险

培训与开发环节的常见风险有:培训需求的调查不足、分析和审核不充分,导致培训计划缺乏针对性,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培训组织、实施不力,培训资源的准备和调配不及时,导致培训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降低培训效果。缺乏必要的、恰当的培训效果评估,可能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培训预期目标达不到,不利于公司培训的改进。培训记录缺失、培训档案不完整,可能导致培训情况无据可查,无法对培训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对大额培训项目缺乏必要的书面约束,可能导致公司培训资源的浪费或者人员的流失。

22对策建议和管控措施

(1)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审批。每年各部门根据公司业务发展和员工成长的需要,提出年度员工培训需求项目报人力资源部汇总、分析、论证,综合平衡编制公司年度员工培训计划。在年度计划外,各部门有临时参加各类培训需求的,应持培训需求申请(或培训通知),经公司批准后方可参加培训。因特殊情况需取消、调整培训计划项目的,应提交书面申请并经审批。

(2)培训的组织实施。员工培训实施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负责,具体采用内部培训、外派培训等形式进行。①内部培训,包括新进员工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转岗培训等,以岗位技能培训为主,采取集中培训或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②员工外出培训,须由员工所在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外派培训人员,应按规定与公司签订书面的《培训协议书》。申请参加学历教育,应由员工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核同意后与公司签订《培训协议书》,约定培训的时间、培训费的承担、培训期间的管理要求、违约金等事项。

(3)培训效果评估。根据不同的培训项目,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对公司的大额培训项目或外出培训项目,应由参培员工在培训后填制培训效果评估表(必要时附培训总结),人力资源部门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同时由部门负责人结合员工的业绩表现,在月度业绩考评中进行评估。

(4)培训档案的建立。培训项目完成后,人力资源部门应及时收集培训通知、培训签到表、培训效果评估等相关记录,按培训项目对已完成的培训登记建档,记录培训名称、内容、时间、地点、参培人员、讲师、学时等情况。对每个员工的培训情况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其参加培训的项目、时间、地点、学时等信息。

(5)培训协议与服务期约定。外出脱产培训超过一定期限(比如1个月)或由公司提供培训经费超过一定金额的,应与公司签订书面的《员工培训协议书》,约定服务期及未满服务期解除劳动合同的违约金等事项。约定的服务期超过劳动合同期限的,应将劳动合同期限变更至与服务期一致。

3绩效考核与管理环节的风险及对策

31常见的风险

绩效考核与管理环节的常见风险有:绩效考评制度、考评指标的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影响绩效考评的效果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绩效考评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不认真、不严格,影响考评的效果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缺乏效反馈与沟通渠道,不利于员工自身的职业发展认识,同时也不利于公司及时获取员工的反馈。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奖惩办法,不利于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

32对策建议和管控措施

(1)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明确绩效考评的原则、机构、对象、周期等。绩效考评应坚持注重工作业绩、客观公正、以考核促绩效的原则,以考核工作实绩为主,通过考核激励员工提升业绩。公司成立绩效考评领导小组,人力资源部负责牵头推进公司员工绩效考评,各部门负责人参与,负责本部门员工绩效考评的具体实施工作。

(2)合理确定绩效考评指标。公司从业绩、态度、能力、学习4个方面对员工的综合绩效表现进行考评,并根据岗位的不同,对维度下的具体考核内容赋予不同的权重。

(3)认真组织实施绩效考评。员工每月拟订月度工作计划交部门负责人审定,月底部门负责人依据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打分,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每年年底员工对主要工作、指标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总结,并提供完成考核指标的事实、数据。同时汇总员工每月的月度考核成绩得出全年工作业绩成绩,并结合年底开展综合评定,由考核小组对员工一年的工作表现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4)绩效考评结果的反馈与沟通。每月绩效考评完毕后,人力资源部将考评结果反馈给各部门。各部门负责人及时向员工反馈,如实告知员工当期考核结果,着重指出员工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对基本称职、不称职的员工的绩效反馈与沟通,应当留下书面记录。

(5)绩效考核的申诉与处理。员工对考核结果持异议的,可在得到考核结果5个工作日内,向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书面申诉。人力资源部、分管领导在收到申诉5个工作日内,向相关部门调查情况,必要时提请考核小组审议,并及时向申诉者反馈处理结果。

(6)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月度考核结果,与当月绩效工资相挂钩。年度综合考核结果,与计发年终奖和特别奖挂钩。年度考核为不称职的,转入试岗管理。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员工培训、职务晋升、岗位职级调升、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员工,在职务晋升、外出培训、休假疗养等方面优先安排。

4薪酬管理环节的风险及对策

41常见的风险

薪酬管理环节的常见风险有:员工薪酬体系制定不当,缺乏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力,不利于员工引进、激励和人工成本管理。员工名册不独立或更新维护不及时,可能导致薪酬舞弊不能被及时发现。员工考勤不认真、不严格,可能导致请假及考勤的真实性存疑,以此作为计算薪酬的依据,将导致工资计算错误。工资计算及发放环节存在漏洞,可能导致员工薪酬舞弊,工资入账错误将影响财务报表准确性。

42对策建议和管控措施

(1)薪酬政策与制度。公司应制定员工薪酬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公司各类员工的薪酬结构、薪酬等级、薪酬调整等标准及具体操作办法,以及公司员工福利的种类、范围、标准、发放方式等,指导员工薪酬管理。

(2)员工名册。公司建立独立的员工花名册,作为编制每月工资表的重要依据。员工花名册由人事管理员每月进行变更维护,根据各部门人员的增减变动情况,及时更新人员,并由独立人员进行复核。

(3)员工考勤管理。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开展员工考勤,各部门指定考勤员负责本部门员工考勤。考勤员应每天在《考勤表》上按规定符号对本部门员工的出勤、请假、缺勤等情况如实记录,每月送部门领导审签后交人力资源部门统一审核、保存,作为员工月度薪酬分配的依据。

(4)员工薪酬的核算与审批。每月人力资源部根据员工绩效考评的结果,计算员工当月工资,根据薪酬管理制度编制工资表,经人力资源部部长复核无误后,报分管领导、总经理批准,交财务部门打入员工工资账户,由财务部向员工提供当月工资发放清单。

(5)薪酬支付与会计核算。每月财务部门会计员根据公司总经理批准的员工工资表和财务管理制度,编制薪酬支付的会计凭证,经财务部部长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人员支付员工工资。

(6)员工福利管理。公司依法计提和使用员工福利费用,提供通信费、交通费、工作餐等福利补助,并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员工提供完善的福利项目,提高员工满意度。

5晋升与离职环节的风险及对策

51常见的风险

晋升与离职环节的常见风险有:未建立完善的职级晋升机制,员工容易产生消极怠工的现象,不利于激励员工士气,也不利于员工职业发展的管理。员工离职未能办理适当的离职手续,可能引起劳动纠纷且不利于正常的工作交接。对企业敏感管理岗位未严格进行离任审计,不利于厘清其在职期间的工作绩效及经济责任。

52对策建议和管控措施

(1)畅通员工晋升渠道。公司建立行政职务和非行政职务2个晋升序列,并与绩效考评相挂钩。行政职务晋升序列,按照“员工班组长部门负责人公司领导”的序列,结合每个职务对应的岗位任职要求,对员工进行综合考核和晋升。非行政职务晋升序列,按照“业务员业务主办业务主管业务经理”的序列进行晋升。

上一篇: 插花课程总结 下一篇: 知识改变命运演讲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